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16篇)
1.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一
《高一政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教学案例和反思
高一政治组
姚海峰
案例
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涉及价值规律教学。课文P15的讲解是“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是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线下跌,而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又说“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张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然后课文表述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对“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的理解。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让我失望,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自己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的见解,表达自己思考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重复:你读价值规律的内容,他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几分钟过去了,许多组还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讨论,也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反思
我认为:一方面课文这样讲价值规律是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高一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这样揭示价值规律,学生没有从不等价交换和等价交换的矛盾运动中看到任何交换和等价交换的联系,从根本上没弄清楚就还是一头雾水,难于领会价值规律的奥妙。价值规律在他们面前晦涩难懂。
另一方面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若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课文内容和问题、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二、对学习小组要长期不懈的指导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多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小组学习就会在叽叽喳喳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全员参与,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三、合作学习的课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情况确定。
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那些适宜用合作学习方式有助学生学习,那些不适宜用合作学习方式,不可能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我在《经济生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备课中发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学价值规律很有助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的分析为:在所有商品交换中,都存在着由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形成的不等价交换与价值决定价格要求的等价交换的矛盾,而且只有在等价交换的制约下交换才能成功。价值规律的这种内涵须要辩证思维才能弄清楚,但是高一级学生的辩证思维还不是自觉的,认识价值规律还有较大的思维方法困难。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树立思想上的对立面,通过讨论、辩论这样的宏观活动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融合的智慧火花,主动推动自己辩证思维能力的成长,更好的把握价值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堂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合作学习内容的适宜切入点,提出对大多数学生思维有触动性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样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经过反思我修正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切入点。
其实,课文在前头讲的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已经是为学生揭示价值规律创造的认识条件。我是这样利用这个条件的:
供求影响价格——形成不等价交换
价值决定价格——要求等价交换
商品交换其实就是在不等价交换和等价交换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当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到高于价值时——形成不等价交
每次不等价交换,供求双双总有一方希望等价交换。当消费者希望等价交换时,价格不会无限上涨;当销售者希望等价交换时,价格不会无限下跌,否则,供求关系就会破裂,商品交换就不能正常进行。所以,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灵魂,使每个商品交换活动能够成功,维系供求关系存在。
商品交换始终存在着讨价还价的现象,其本质就是不等价交换和等价交换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我们能看到——任何时候由供求关系变动形成的偏离价值的不等价交换都受到由价值决定价格要求的等价交换的制约,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这就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始终存在等价交换这个原则。
四、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自由舒畅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
学生的小组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嘲笑别人,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转移话题,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即乱哄哄、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还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意识,而且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要最大程度尽最大努力关注、指导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状态、认真思考这种状态,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2.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二
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 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了解、影响、鼓舞。毕业从教, 适逢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 从最初关注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到关注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 再到关注包含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养的教学, 我的教学观在反思中不断地接受洗礼、不断地得以提升。
咀嚼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细节, 如何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 通过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下面对自己教过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进行解剖, 并结合其他学校刘程两位教师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同课异构进行比较, 咀嚼着课堂的细节, 反思着自身的科学素养, 痛并快乐着。
【教学片段比较一】
我的课堂设计片段:
水和食用油的感官观察 (出示:水和食用油)
T:谁知道老师手中哪杯是水, 哪杯是油?
S:右边的是油。
T:你是怎么知道的?
S:家里用的油都是黄色的。
T:你用眼睛观察到了颜色不同来判断水和食用油, 除了用眼睛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你们桌上的水和食用油呢?
S:把筷子放进水和食用油里, 哪个会浮, 哪个会沉?
S:把油倒进水里观察。
刘老师课堂设计片段:
(出示黑色纸袋包装的水袋和油袋)
T:猜测里面装有什么呢?
T:在不打开的情况下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S:用眼睛……手……
我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说出用各种感官来观察水和食用油, 学生并没有按照我设想的回答, 原因是我对提问的细节不够重视, 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如果提问时加“感官”两个字可能就不会出现歧义的现象。“T:你用眼睛观察到了颜色不同来判断水和食用油, 除了用眼睛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你们桌上的水和食用油呢?”
而刘老师的设计, 没有多余的话语, 简短的引导,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利用自己身上的感官来推测老师手中的两个袋子中的物体, 接着再让学生去观察一杯水和一杯油。这是一种学生真正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反思一】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细节把握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喜欢动手, 对科学实验器材充满着兴奋与好奇。如何引导学生有组织, 有目的地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探究, 还需要老师从细节指导上把握, 培养学生掌握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与习惯。
我的教学设计试图直接引导学生用感官来观察, 例如提问:除了眼睛, 还可以用什么观察?从学生的回答来看, 这样的引导似乎有点生硬。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手、鼻子来观察水和食用油后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有序的利用感官去观察吗?我们发现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只关注了他们感兴趣的方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于是反思我的教学教会了学生什么?最近参加科学课程培训, 收获到这样一句有感触的话:通过孩子自己的活动得到的结论是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的科学, 它所蕴涵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知识。
刘老师的设计通过直接视觉上的冲击, 简单的一个包装, 就让学生兴味盎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孩子脑子里荡开思维的波纹, 学生就能够利用自身的各种感观进行观察, 继而能模仿着用自己尝试的方法去观察新的事物。
完美的课堂细节把握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语言的启迪, 因势利导, 进而水到渠成。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可惜的是我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去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回答与发现,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更多地关注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能否及时完成。教学流程后面各部分有并列关系, 并不用完全按照流程进行, 如果我能按学生的发现、回答抓住关键的闪光点, 安排教学版块, 便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特点时, 提出了水和食用油的轻重问题, 如果此时能直接抓住学生的发现, 进而研究轻重问题, 对学生来说也会有成就感, 更是自然的过渡。课堂教学应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实现“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出现“生成”才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也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
【反思二】科学探究活动价值的细节把握
科学课活动内容比较多, 而一节课的时间却很有限, 需要教师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和选择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式的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为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我在反思后, 对“比较水和食用油的液滴”的观察活动环节进行了改进和确定。
需要材料:报纸、玻璃片、蜡光纸。玻璃片和蜡光纸两者的实验现象有相似性, 选择其一。报纸与玻璃片上的液滴实验选择其中一个重点, 讲述实验方法。
以下是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
(1) 将两种液滴分别滴到玻璃上看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一样?
温馨提示 (操作方法) ……
(2) 将两种液滴分别滴到报纸上比较他们扩散的速度快慢。
在学生探究科学活动的开始阶段, 作为教师就应开始训练学生, 为开展探究活动作准备。这样, 学生在提问、观察、倾听、交际交流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大为增强。有了实验操作上的必要指导, 在报纸上对液滴观察,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 我想这是很好的方式。探究的本质, 在于课堂内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 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频繁互动。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因此, 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育载体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中心环节, 我们科学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以此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观察者和善于提问的人。当然, 在真正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许多的科学活动技能是要综合运用的, 才能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 却有举轻若重的功能和作用, 就像一面放大镜, 一面多棱镜能够以小见大的折射出教师的道德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精彩的细节能够营造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能够诱发和创造教学现场的高潮, 能够提升教学品位。精彩的教学细节会给我们带来意外和惊喜, 会使我们感到教学的意味深长和回味无穷。
珍视教学细节, 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抓住教育时机, 可以是对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深入挖掘, 寓教育于无痕, 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 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 有效触动学生心灵, 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作为一个小学科学老师, 应当具备一份咀嚼课堂细节的心情与能力。细节是一种习惯, 是一种积累, 是一种智慧。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细节, 才能做到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思考细节, 才不会为了细节而细节。
3.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反思性教学 实践案例 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案例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一课为例。
(一)课前探究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书籍和向家长询问了解港澳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小组交流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
幻灯片显示香港、澳门的建筑、风景,播放香港回归的欢庆场面。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美丽的香港和澳门,那么学生对香港和澳门了解多少呢?(学生感兴趣,纷纷回答,认识到港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二: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要“回归”,之前被谁占领?(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港澳问题的由来”。幻灯片展示英国侵占我国香港和葡萄牙占领澳门的过程。播放《七子之歌之澳门》渲染气氛,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到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抗侵略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三)师生教学互动
教师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现在我们探究一些问题。问题一: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回答:武力和和平方式。武力会带来生灵涂炭,和平谈判方式会好一些。)问题二:要想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我们就必须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台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呢?(回答: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尽量照顾港澳台人民长期远离祖国养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的社会制度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学步骤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构想。
内涵:一个国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在这些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教学步骤二)提问:大家知道“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哪个地区的问题提出来的吗?(回答:台湾。)在这里要注意区分对台和对港澳的异同: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步骤一)幻灯展示“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教师重点强调“邓小平关于主權问题不能谈”的论断,学生鼓掌。展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图片”。强调我国外交的成功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增强。
(教学步骤二)播放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两国主权交接仪式视频。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同时掌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第一任行政长官等。
(教学步骤三)澳门回归。请同学讲述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教师做补充。
(教学步骤四)问题一: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幻灯片出示答案略)问题二: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师生共同总结,出示答案(略))
(四)小结和布置作业(略)
二、对教学的反思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1.教学设计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整节课下来仍然是以教师为主要讲述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按教师设计的思路思考。教学过程很顺利,没有出现意外问题,也谈不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反思,是在教书还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能否大胆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例如最后“港澳回归的意义和启示”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实际上学生讨论时间过短,且只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就匆忙给出答案。如果时间再充分些,设计再合理些,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那么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2.对学生过高估计。不同的班级、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求教师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水平属于一般。教师对学生的高估,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展开;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力发展比较弱,且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或者只是草率应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收集更多的资料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以丰富的港澳风情图片和港澳回归欢庆场面导入,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过程的得失
1.本节课的闪光之处。本节课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因为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分值不多就简单划重点一带而过。这符合现在初中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课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同学都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历史课,可见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2.存在的问题。教师怎样把握提问题的时间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有效观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表面上课堂很热闹,实际上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参与,成为“群众演员”、“旁观者”或“听戏者”。
(三)教学的启示
1.运用情景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作为以后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2.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目标、结构还是内容、评价等方面均对传统教育进行了超越,这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要成功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观、角色定位及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审视和思考,尽量成为反思型的实践者。
3.初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不可能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因此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或者分组准备资料,保障学生课前预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7.
[2]朱煜.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小学英语教学反思和案例 篇四
在上三年级名字这节一课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英文名字的卡片,我指着自己的卡片说:“My name is Ann.”示范性地告诉学生自己的名字,接着我又使用两只手偶对话,对话里一只是机灵的小猴子,说话要用童音,而狗是一个戴眼镜的老者,我用了老年人的说话声音。我的设计安排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你叫什么名字:What’s your name ?我叫------。My name is---.一问一答式,把枯燥的形式在情景中进行,学生对两只手偶既新奇,又感到有趣,他们都竖着耳朵观看表演,更使他们不由自主的产生了要模仿的念头。经过2—3遍的情景表演,让手偶与学生对话,学生指着自己的卡片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这时老师的任务只是给少数几个发音不正确的同学正正音而已,老师经过1—2次的示范很快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简洁又生动的案例,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努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案例分析和反思:
小学英语的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就学习语言的特点应是“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原则。老师就每个重点教学内容都设计了课堂游戏的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习语言是为了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体会到真正地什么叫“用英语做事情”。这样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努力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构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技能。培养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1)目前我们经过培训,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设计了大量的游戏。但上课过程中发现,我们教师的设计试只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重实效性,不重教学效果,我们要将教学的双基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是为了使教学产生更良好的效果而服务,是为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这一本质的东西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参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活动范例。但教师不能一一照搬,如果这样的话,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英语课与活动课紧密结合,学生动手图画上的颜色,然后剪下图形,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摆图形,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合作着用图形搭建自己美丽的家园。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品用英语进行描述,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会话,还陶冶了艺术情操,真正的学会了用语言做事情。
(2)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地基本功
5.和时间赛跑案例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五
我读了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很受振动。
外婆的去世,让小林清玄感到悲伤。爸爸的话,使小林清玄感到恐惧-----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于是他决定和时间赛跑,在后来的二十年里,受益无穷,最后成了闻名中外的多产作家。
许多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从来都在和时间赛跑。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他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到头来是老大徒伤悲。
我自己在上幼儿园时整天东游西逛,不爱学习,,爸爸妈妈也无能为力。自从读了这篇散文,我意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跑在时间的前面。我像变了个人似的,看书学习代替了玩耍。走路看书,下课休息看书,上厕所也看书,成了一个小书迷。我看的书种类繁多,童话故事,科普知识,名人传记,历史人文,战争纪实等等数不胜数,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书海里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结晶。
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可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溜掉。今年暑假,我也像林清玄一样把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十几天就做完了。除此之外,我还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学习,学会了英语中难啃的骨头----音标,为我记英语单词铺平了道路。我还在一个暑假阅读了近二十万字的课外书,我的阅读视野得到进一步的开拓。我还抽时间饱览我国山东境内的名胜,增加了见识,溶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6.松鼠和松果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六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二.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巩固生字游戏,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在提问“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时,让学生去思考,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7.教学反思的原则和内容 篇七
一、教学反思的原则
1.理论性原 则。语文教师 应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反思, 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反思的先导。
2.时效性原 则。教学 反思有它的最佳时期,错过最佳时期,反思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上了一堂新课后, 对自己刚刚完成的教学印象深刻, 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坚持性原 则。教学反 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偶尔的教学反思收效甚微。
4.实践性原 则。教学反 思的素材来源于教学的实践, 没有教育教学的实践, 教学反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样 ,如果教学反思的结论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教学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成功做法 。每节课 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 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 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 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内容, 并以恰当的方法和 表现力设 计教学环 节 ,将教学过 程中自己 感受深刻 、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比如,教学《散步》,我引导学生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之后, 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除此之外,我还讲述了自 己和儿子 的一些故 事。这样教学,让学生领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同时也让 他们明白 了要珍惜 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2.失败、失误之 处。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 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 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方法陈 旧、演示失败等。 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这样做一定能促进今后的教学, 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比如,在一次展示的公开课上, 我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有意地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 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
3. 写教学机 智。再详 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照本宣读,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 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我原打算 让学生阅读 描写父亲 翻过站台 给“我”买 橘子的句 子 , 然后分析 从这些句子 中我们能 领悟到什 么 ?在学生阅读句子的过程中, 我突发灵感, 自己为什么先不给学生唱首关于父亲的歌曲, 并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父亲, 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呢? 这样铺垫之后,再让学生阅读分析, 学生的体会可能会更深,效果可能会更好。
4. 写学生的问题 和学生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思维障碍,作业中普 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学生学习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或对某个知识点发表他们独特的见解,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在课后及时进行研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8.古诗教学的反思和研究 篇八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詩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象(物)与意(情)的组合,包涵着诗人的情思。而意境则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诗句相关,而意境则与全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在诗中,意象是起点,如春风、钟山、明月等,终点则是意境感受诗人思乡、盼望回家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要有其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还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通过客观景物来表达感情,也就是如何进行借景抒情。
9.《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和反思 篇九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待会评议。
(师指名读)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在读的时候,读到最后“损失”时有点快了,最后的 “损失” 应该读慢点。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遍。
师指名读。
一生读,最后一词读的较上一个学生慢,但仍感觉仓促。
师:读得如何?谁来评一下。
生:最后的“损失”读得太快了。
师:那该怎么读呢?你能不能来读一遍?
生读,语速恰当,但轻重音没有区分。
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小河流水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样才好听,谁愿意再来读一遍?
一生站起来读。
10.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已学过很多图形了,请认真观察下面图形它们是由几条边围成的?(课件出示)生:四条。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由四条边围成的这些图形叫四边形。师:在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牢固!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生:是。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包含正方形。
师: 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指课件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你们认识得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用学具分别量一量它们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像这样写下来。并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四人小组活动开始。生: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汇报发现。
师:谁来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你是怎样知道的?(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师:谁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2、验证结论
师:刚才有的同学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互想平行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
3、总结概念。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也平行,两组对边都平行。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回答)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
揭示概念:[课件展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两组,平行,四边形。师:你真会找。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齐读一遍。生:学生读。
师: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看谁读得好。(男女分别读)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5、穿插练习。
请判断下面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打“
”,不是打“
”。
(三)认识梯形
1、汇报发现
师:梯形的边又有哪些特点呢? 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吗?(板书)
生:有。
2、验证结论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不平行,这组对边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总结概念。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梯形”吗?
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揭示概念:[课件展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又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只有一组,平行
四边形。
师:你找得真准确,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再读一遍。师:下面我们来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必须要符合什么条件?
5、穿插练习。
请判断下面图形是梯形的打“
”,不是打“
”。
6、比较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了,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课件出示四边形的集合图)
师:我们先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四人小组讨论)师:指名汇报。
师总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特殊在哪里? 生: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梯形有没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没有。
师:所以梯形自己为一类。
教师总结:所以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展示:四边形集合圈],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展示:平行四边形、梯形集合圈],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展示:长方形集合圈],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展示:正方形集合圈]。
师:现在我们对照课本71页的这个集合图,同桌互相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关系。(指名说)
四、质疑。
师:请打开课本70--71页,看书有没有要问老师的呢?
五、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1 题 小组合作 反馈纠正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1.有机化学教学反思和对策 篇十一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和重点,多年来,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对于基础中等以上的学生来说,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非常困难,特别是有机合成要求对知识有很全面系统的掌握、要有熟练的联想应用能力。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各类有机反应条件的应用、各类反应中有机物化学键的断键成键规律更是不容易,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有机化学听得懂做不会:虽然课堂上听懂了,可课后做练习时觉得很难,尤其在测验时,时间不够用,每道题似乎都要想很久才慢慢解出来。
2.有机化学方程式难记:有机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化学方程式有很大区别,学生刚刚接触,尤其是反应条件多样复杂,很难记清楚。
3.有机化学有些反应不详细但又需掌握,比如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印象比较混乱。
4.有机物质名称多,难记,解题时有些不能顺利记起,要回忆很久才能联系。
综合这些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构建有机化学的学习模式,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和观念,构建有机化学的学习模式。如《脂肪烃》一节的教学中,先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测有机物的性质。
二、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做好衔接教学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例如在《芳香烃》一节的教学中关于“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的探究活动,利用对比实验原理,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虑甲基的影响,思考苯的同系物有何通性和特性?作出假说,最后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现象验证自已的假设。
三、以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有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更加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油脂》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减肥、肥皂的洗涤原理为例,讲解油脂的相关性质,《糖类》一节中,结合了生物课程里的消化原理,和工业酿酒的原理等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活化教学衔接
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大量出现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多用直观手段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在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中,通过ppt展示一些相关物质的图片、制造对比汇总性图表以及通过动画模拟流程,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六、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
有机化学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体会到这种思想,以便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有机化学课程是由很多个分散的知识点组合构成的,应注意领会每个章节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七、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
有机化学的零碎知识较多,如果只是无条理地堆积,那么堆积的知识越多,头绪就越乱,也越不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条理化、纲领化,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
八、要注意将相关知识进行衔接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由两部分组成,必修2教材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侧重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选修5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能让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要注意将相关知识进行衔接,既要避免重复,又让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点我特别注意,在讲选修的时候必要牵涉到必修2。讲授新课时,对于必修2出现过的知识,要复习、甚至需重新介绍。
九、针对性强的练习
12.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十二
案例一:找一个数因数的初次教学尝试
(教学完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
师: (过渡) 刚才通过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我们写出了一组乘法算式。
1. 想象摆, 找36的因数。
(1) 师:你会用36个小正方形摆成哪些不同的长方形?你能用乘法算式有序地来表示你的摆法吗?要求做到既不重复, 又不遗漏, 可以吗?请大家边想边写。
(2) 生独立写算式:
1×36=36
2×18=36
3×12=36
4×9=36
6×6=36
(3) 交流算式:
还要继续写吗?为什么?到怎样的情况就不要找下去了?
2.说因数
(1) 根据算式你能写一写36的因数有哪些吗?
学生自己练习找36的因数。
教师反馈不同的情况。
(2) 小结方法:对, 为了能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全不遗漏, 我们可以一对一对地找;但为了写出的数更有条理、更美观, 我们可以从小到大地写。
案例反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本课的重点探究内容“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被“你会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吗?你能用乘法算式有序地表示出来吗?”这样的要求牵制着, 探究的目的性从原来的探究“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转变成了“怎样摆长方形”, 而且整个探究的过程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 学生在这种引导下, 只有了一种思维模式, 只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摆法”, 事实上找一个数的因数还可以想除法算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 就好像一台台电脑, 教师编好程序, 点击鼠标, 他们就开始工作。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 的确省时、高效, 可是从“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角度分析, 可以发现, 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了, 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案例二:找一个数因数的再次教学尝试 (教学完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后)
1.练习:3、5、18、20、36, 任意选取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
生1:3是18的因数, 18是3的倍数。
生2:3是36的因数, 36是3的倍数
生3:5是20的因数, 20是5的倍数
生4:18是36的因数, 36是18的倍数。
2.过渡:刚才的五个数中, 哪些是36的因数?
生:3、18、36是36的因数。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那么36的因数只有这三个吗?你能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吗? (小组探究)
(1) 提出要求, 明确方法:
(1) 提出探究要求, 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
(2) 有困难的求助小组成员, 也可以求助老师, 争取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
(3) 找到后填在学习纸上, 如果能把找的方法写下来更好。
(4) 小组交流分享。
(2) 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
(3) 搜集典型, 交流评价:
展示作业一:因数没有找全的1、36、2、18、3、12、4、9
师:看了这位同学找的36的因数,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生:没有找全, 有遗漏。
展示作业二:因数有照错的1、36、2、18、3、13、4、9、6
师:这位同学找的对吗?
生:不对。
师:哪个因数不对呢?
生:13不是36的因数。
师:为什么13不是36的因数呢?
生:3×13不等于36。
展示作业三:找全的, 排列无序的1、36、2、18、3、12、4、9、6
师:有错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重复的吗?真了不起, 想不想听听这位同学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的?
生1:我是这样做的:36÷1=36, 36÷2=18, 36÷4=9, 36÷6=6
生2:我是这样做的:1×36=36, 2×18=36, 3×12=36, 6×6=36
师小结方法:第一个同学用36去分别除以1、2、3…除到重复就不除了, 除数和商就是36的因数。
第二个同学想几乘几得36, 从1开始乘起, 乘到重复就不乘了, 两个乘数就是36的因数。
相应板书: () × () =36
36÷ () = ()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找因数的方法?对于这样的排列你能评价一下吗?
生:无序、乱。
师:你觉得怎么写好呢?
生:从小到大。
展示作业四:找全排列有序的1、2、3、4、6、9、12、18、36
师:这样好吗?为什么?
生:从小到大, 很整齐美观。到大。业四:找全
(4) 小结方法
师:对, 为了能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全但不遗漏, 我们可以一对一对地找, 但为了写出的数更有条理、更美观, 我们可以从小到大地写。
案例反思
在这两个教学过程中, 尽管教师给了学生探究的机会, 但案例一的探究更显得机械化, 而案例二的探究更具备人性化, 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更能给孩子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这样探究活动就有了更好的价值。
1.教师找准了真探究的基础———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知识起点。那就是已经找到了36的几个因数, 还能找到36的其他的因数吗?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 我们在进行探究内容选择时, 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采取适度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 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对这样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即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 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 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 但是,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绝不能毫无疑问、不费努力即可解决。
2. 教师营造了真探究的空间———案例二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你能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吗?先独立思考, 有困难可以寻求帮助。”“以学生为中心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定位于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定位的宗旨是对学生适时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 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案例一来说就是教师直接给出了找因数的方法———想乘法算式, 而案例二是由学生自己获得数学猜想, 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最后在集体中一起验证交流、修正猜想, 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在教学中, 我们设置的探究问题间域要宽, 截距要长, 思维坡度要大, 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
13.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十三
计(附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动手做实验”,了解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2、知道物理单位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长度”和“测量时间”的活动,学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以及科学记数方法。了解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通过独立作业进一步掌握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材分析】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节一开始就安排活动1中的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目的是为了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这样的实验也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实验。
关于测量,本节的重点是学会用一些常用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这些工具的认识,并让他们学会使用,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单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并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知道测量长度的一些特殊方法。
3)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的估测,提高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的能力。3)利用脉搏跳动估测时间。【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交流法、讲授法。【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装有水的杯子、纸片,皮尺、卷尺、毫米刻度尺、三角板、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两块三角板,秒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引入新课
1、纹丝不动
教师将杯子放在平整的纸片上,慢慢拉动纸片至桌沿,然后迅速抽出纸片,你猜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实验。
2、会上升的小试管
将大试管中装适量的水,将小试管口朝上插入大试管中然后倒过来,猜想小试管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实验。通过以上有趣的物理实验,体会到了什么?(学习物理,要学会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为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常常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二、新课教学 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提问:你们知道测量长度有哪些常用的工具?请抢答。
然后,教师出示带来的长度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初步了解使用方法。说明:测量长度最基本的工具叫刻度尺,通常我们使用的直尺又叫毫米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认识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请同学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抢答)。
1μm = mm 18km = m 130nm = m 10dm = mm 2×102cm = μm 78mm = 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1:你会用刻度尺吗?
①.讲述:使用任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之前,都要先观察工具:零刻度线在哪里?量程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根据情况可说明分度值的含义)
让学生观察、交流,说出所用工具的分度值和量程。
②.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P9图1-18,并回答下列问题: 刻度尺应该怎样放置?眼睛应该怎样看?怎样记录测量结果?(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可点拨,要让学生经历“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四个过程:认、量、读、记。)
③.让学生说出图中铅笔的长度是多少?指出:为5.49cm或5.51cm都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中间一段内容,弄懂什么叫测量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
④.巩固练习: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各分别测量三次算出平均值。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
四、巩固练习:
自评与作业1、2、3
14.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篇十四
本周我们进行了中班语言《大树和小鸟》一课三论研讨活动。我对本次活动做了如下反思: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氛围。整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幼儿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第一环节导入部分,我是先出示大小字样,让幼儿自己先说一说是什么。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幼儿都认识大和小这两个字。所以我想让这两个字作为我的导入环节,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但经过老师们的讨论觉得这个讨论环节不是特别好,应以情感投入来导入。在教具方面:我没有在黑板上画出一句一句线条,导致幼儿看图片很费劲,不知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在最后一个环节仿编活动,“高高的大树上除了住着小鸟,还住着谁呢?”这边语言应该再精炼一点可以说“还住着哪些小动物呢?”在整个活动中,在于体验大树与小鸟之间互相友爱、相互依存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体现的不明确,我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甚至没有小朋友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幼儿在学习儿歌时,只记住了儿歌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而本次活动目标旨在让幼儿既有情感的表达又学会了儿歌。所以我并没有完全的达到预设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我要时常告诫自己以后心中一定要装着活动的重难点,活动前要想想用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语言来突破这个重难点,怎么说孩子才能明白,才能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能有新的突破。
15.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和探析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反思,策略
随着英语的普及, 初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新《课程标准》红要求:学生能理解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全文意思、猜测生词的含义, 概括文章主旨大意, 学会各种阅读技巧理解文章意思。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英语课堂以教师为授课中心,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较少。目前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 关注的是教师本人如何讲解课本知识点、规划每个知识点的课堂时间, 而忽视了师生互动环节, 只给学生留出较少的时间自我探究、提出疑问、交流, 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我能力, 而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英语教学过程欠文化教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是具有文化底蕴积累的, 英语阅读尤其能体现英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有较高要求, 却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 需要增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应在英语的使用方式上得到体现, 仅教导学生英语的语法、词语难以实现我国英语教育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增加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比重, 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三) 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阅读是一件充满趣味性的事情, 但当下英语阅读教学以题海战术为主, 教学方式单一,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目前普遍的英语阅读教育以学生阅读做题、教师讲解文章字词、教师分析阅读题答案为基本步骤, 这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且容易降低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应尽量提高英语阅读过程的趣味性, 降低学生对英语阅读难度的心理预期, 调节学生的畏难心理。
(四) 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单一
限于英语课堂的时间,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多限于教材和试卷, 少有课外补充, 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学主题繁多, 接受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却有限。同一教学主题里的阅读材料有限, 不能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该主题, 而教师精讲完教材后, 大多没有及时补充相当阅读层次的阅读材料, 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 丰富英语阅读教学内容
英语教师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可以及时补充英语阅读材料, 丰富英译阅读教学内容。例如, 七年级上册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导学生教材上基本的询问语的基础上, 可以补充一些关于丢失东西的英语笑话, 用趣味的英语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问答模式中, 鼓励学生增加英语阅读量, 学会多种表达。
(二) 丰富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当下现代化技术普及, 英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丰富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 增加英语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 然后播放一段舞蹈音乐的视频, 帮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出现的内容, 再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内容, 核对猜测是否正确, 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根据文章标题及提示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此以外, 结合现代化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阅读, 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 增加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国家文化介绍内容的比重
西方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教导学生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内容。这首先需要教师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教师可以保持阅读英语国家本土的文学作品、教育记录类影视作品等的习惯,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这一基础上, 教师选择阅读难度适当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 或总结自己掌握的信息, 在课堂上讲解文化差异小知识。例如,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中外关于邀请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互相走访很少邀请, 但美国人需要对方邀请才能上门做客。用这些文化小知识可以加深课堂的深度,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材料的理解程度。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 合理安排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时间
英语是语言类学科, 交流是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英语阅读能力相对于其他英语能力可以更直接的表现在试卷等上, 能得到较好的测量。但英语阅读教学依然需要注意师生互动, 询问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 明白学生的答题依据, 保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减少教学误差。
(五) 适当布置英语阅读作业
英语阅读是一个值得长久保持的习惯, 适当布置英语阅读作业, 可以鼓励、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简爱》、《美国之声》新闻稿等, 鼓励学生查字典、多请教, 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了解西方国家的时事热点, 为学生学好英语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有长远的计划,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保持长久的观察,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是阅读习惯的保证, 教师应松弛得当, 订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维持教学趣味性的情况下探索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真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英语, 2016 (14)
[2]王峰.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英语, 2016 (10)
16.重新认识和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篇十六
从学的角度看:(1)活动展开不充分,主体主动建构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追求的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2)独立思考不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教师不重视“延迟判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从教的角度看:(1)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等),不能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2)教学改革的极端化。不少教师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结果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要求。鉴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新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三)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它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四)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数学实验)。
(二)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必须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所谓“观念改变教学”,是指就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言,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性修正、改进或发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09-01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和反思10-1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9-03
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10-29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7-19
阅读感悟和教学反思07-28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08-15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08-21
化学教学实录和反思09-13
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