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2024-09-16

综合实践结题报告(精选8篇)

1.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篇一

“果树栽培技术”课题结题报告

加格达奇第三中学“果树栽培”课题组

内容摘要:“果树栽培”是由生物学科教师牵头和数学、地理、语文等学科合作开展的课题活动,基于加区三中大多数为两乡学生经常接触果树这个优势,经过三年各位老师的努力参与和学生的配合,课题基本任务已完成,在活动中我们重视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教师起指导作用,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稠李 挂果期 本土资源 观察日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校课题“果树栽培的课题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学习,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收获颇丰。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各成员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已经完成。现在向领导汇报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果树栽培技术的实践活动》课题,是2007年4月,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批准的大兴安岭地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开发》课题(编号:ZH0721Z)的子课题。它开展的背景是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初中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使无条件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这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技工荒”一词经常在媒体上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失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扩招后,普通高中招生火暴。报读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初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少,职业技术一度受到冷落。其原因是国家人才评价和待遇政策偏重普通大学文凭,多数学生同挤“独木桥”。仅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初中毕业生能升入上级学习的学生只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70%,30%的学生没有深造的机会,而他们学不到一技之长,只能成为“半成品”。要改变我国重理论而轻技术的教育,首先,要改变国家的人才评价和人才待遇政策。再者必须对我国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改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到一技之长。改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实践技能成绩应该占到总成绩的一半以上。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基于加区三中所处的地理位置、现有的植物资源和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创出我校特色。

二、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实施与实验研究》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课题。

3.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初中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使无条件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这已经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方案与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的组织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由司炳江、柴国斌(我校领导班子的调整,柴国斌同志2008年8月任我校校长,他对课题的申请及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并参与其中,因此将主要参加人进行调整,加入柴国斌同志)为组长,李金凤、侯育新(侯育新同志是我校主管后勤校长在课题的物质供应和校内活动场所的提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陈岩岩为副组长指导整个课题工作。

(2)课题研究小组由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生物教师张春艳(在课题开展初期因为张春艳老师身患疾病,所以主持工作由生物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胡世松承担)为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由语文教师陆彩虹、秦淑霞(班主任),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综合实践需要各学科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入了富有教学经验的地理教师李英文,数学教师钟春林、生物教师王凤河、历史教师马丽英。

2、课题的内容和目标

(1)以学生为主导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对校内果树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学习掌握果树在生长期各阶段的具体时间和形态结构以及果树的生长习性等基本知识为以后学习大兴安岭果树栽培技术,实现果树的速生、丰产和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和资料搜集能力。

(2)学习果树的栽培的同时,认识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爱护绿色产生环保的意识,从而爱家乡爱大兴安岭。

(3)培养学生有掌握一门职业技术的意识,为将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林区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1、2007年3月——6月为课题开发研究准备阶段

(1)宣传发动,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发资料,掌握研发动态,结合实际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任务。2、2007年7月——2008年9月为课题开发研究实验阶段

第一步.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第二步.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第三步.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研究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第四步.继续开展研究,整理和积累出活动资料(包括教师案例、设计、总结、反思体会;学生的观察记录材料如: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学生的作品如:标本、贴图、简报、文学作品等),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3、2008年9月——2009年12月为结题验收阶段(1)进行课题研究结题。(2)编辑整理相关论文资料。(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初中生物学与教的研究,在实施中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方面在“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又检查、验证理论,完善和发展理论。

(三)激励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应贯彻激励性原则。一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要注重贯彻激励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只有指导他们在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后才可能进行具体的研究。

(五)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针对学习过程的个案进行研究性学习,因问题而异,因生而异,切忌一刀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理论、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对比法。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

(一)实验对比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实证和强化已获得的知识,并根据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自主观察学习法:在信息资源环境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实践的能力。

(三)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生物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把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编辑成册,并撰写好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以综合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起始准备阶段采用积极启动,示范推进的研究模式

1、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理念定位

作好了课题实施的前期申报以及各项准备活动,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课题组负责整个过程的指导、检查和帮助协调工作,制定课题的规划和步骤。结合我校学生人格品质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几个方面对我校综合实践开展的背景进行了可行性诊断分析,将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理念定位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建立师生的合作关系、完善学生教师人格、拓展学生自主空间、形成班级文化特色。

2、明确了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及形成的三种能力,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三种意识确定为:主体意识——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质疑能力与探究精神。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着力要形成的三种能力定位为: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省、自律、自理的习惯;服务社会能力——懂得关注社会和乐意助人;解决问题能力——学会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做好了教师全员参与的前期动员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加深对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了解,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协调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结合个案例分析,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3、做好了主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及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 我们做好了主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整体活动方案设计的体例(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合理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等具体要求)。同时作好了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内容、形式(项目研究、种养、信息处理、各种制作、各种调查、科学实验、小报制作、模拟游戏、创意设计等),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确立了分段实施,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研修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策略。分年段确立了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示范点,确立了本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筛选提炼调查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调查分工,初步尝试制定调查问卷表,教给学生一些调查技巧,初步感受综合实践活动给予他们的自主探究空间和与众不同的成功体验。

(二)探索发展阶段遵循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研究模式

1、进行了综合实践方案征集筛选工作,完善课题资料库的建立

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本资源包的基础上,我们还遵循由下至上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实际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所调查研究的课题由学生中产生,教师指导提炼,指导小组结合我校综合实践开展的实际,评议筛选,最后确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的课题。通过这样的途径,进一步完善我校课题资料库的建立,使之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信息资料的源头活水,也成为我校常规开展的课题与统筹规划课题的重要依据。

2、从基础开始,整合各学科知识

刚接过课题伊始,我们小组认真学习研究方案,并制定各阶段的研究计划,自从确立了“果树栽培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以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如:翻阅各种有关的理论著作,上网查阅有关的材料等,经过大量的收集、积累、学习,学习有关的理论,讨论、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方向以及各阶段的研究任务等等。经过学习,修改课题方案,更新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课堂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项课题的研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作为生物教师的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普及有关植物的科属、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又理论作为基础,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大兴安岭植物的材料、图片为后来的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果树管理技术性强为了让学生易懂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我在果树的生长期组织学生开展了《果树观察与测量》、《果树种类的辨别与标识牌的悬挂》、《果树的秋后管理》、《李子树的剪枝与嫁接》等多次综合活动,还在果树生长期的关键阶段如:发芽期、开花期、挂果期让学生每周至少三次跟踪观察这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等材料,这样带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综合实践课题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研究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仅靠几个专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综合实践专职教师或骨干教师为龙头,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各施所长充分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一方面运用教师群体的智慧,必将鼓舞学生的士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调查活动更富实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调查的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了解,学会合作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因而,开始尝试的群体合作参与指导型的调查。果树栽培课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的综合利用,比如:在果树观察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观察日记的积累,我们课题组的路彩虹、秦淑霞两位语文老师承担了这项任务,从学生的字、词、句一点一滴抓起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进行果树测量的活动中,由于叶、枝干不规则这给动手能力还不强的同学们增加了又一道难题,多亏了数学老师钟春林老师的帮忙才把问题得以解决。果树的产果量和气候、降水量、土壤性质关系密切,这些问题的解决由地理教师李英文统统负责。生物教师王凤河具有丰富的果树栽培、管理知识,平时我校果树园的日常管理工作都由他承担,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果树的管理知识并把这些传授给学生们为学生日后能掌握这门技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历史教师马丽英不顾家庭负担重的因素查阅有关果树的历史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说一个课题的开展需要各学科的整合。

3、整合资源,关注学生发展,设计目标

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与装点门面的,课题研究必须来源于学生并服务于学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课题研究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我通过调查分析,把学校的果树园作为活动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果树的生长期开展观察活动,以积累学生的果树知识;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在小学很少接触电脑,这给他们搜集资料带来了难题,学习上网搜集资料,同学们边学边用,所以学校的微机室成为他们资料的重要来源地。果树栽培课题的开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比如:同学们要想掌握果树的发芽、开花、挂果以及果实成熟期的具体时间,至少需要对一个果树生长期的连续观察、记录,还需要关注天气、降水量的影响。这也是对学生的耐力的考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以学生今后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学有所用。

4、结合本土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爱绿色

大兴安岭山多,野生果树也种类繁多由于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同学们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到山上观察野生果树、还积极请教有经验的果农,这样扩大了同学们活动范围,他们把学校栽培的果树与同类野生果树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在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逐渐喜欢上了以前不为注意的野果树。

(二)课题研究实践活动走出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力

1、做到了教材内容上的拓宽。

由于果树栽培课题活动要求技术性强,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上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与拓展。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让生活中的知识走进课堂。比如:我在讲到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时,就让学生们试着在花盆了栽种瓜苗,让他们知道没有昆虫的授粉,瓜是不能得到的。

2、重视提高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

我们强调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要让学生首先学习设计方案,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适当指导,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实施步骤,最后实验验证、完善方案。整个过程以学生的积极思索、亲身经历为主。研究发现,这个环节要求给学生充分自主支配时间和材料的权力,引导他们从已有经验入手,围绕想解决的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只在学生认为的难点处作适当点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这样有利于增强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

3、重视采用激励性评价。

我们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的原则,不仅注重孩子们实践活动的结果,更重视了对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体验,更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我们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在小组内开展互评。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语言是:你真了不起!某某小组设计的方案很详尽,某某小组研究十分专注等。

七、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由于本次活动在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自然就有了兴趣。

2、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进一步培养了合作创新的精神。学习需要交流,学生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发展了兴趣爱好,促进了互助合作。

3、本次活动不但让学生认识了果树还丰富其业余生活,增强创新能力;比如:在各小组汇报成果展中,他们不但展示了果树知识还在手工标本制作、歌颂绿色的诗歌、作文、绘画方面发挥想象,制作了许多标本、贴图等等。

(二)实践成果

1、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积累形成了四大有效的评价激励教学策略。(1)尊重激励策略(2)赞美激励策略(3)关爱激励策略(4)分层激励策略

2.增强了学生四大能力和一项技能(1)动手能力(2)团结协作能力(3)资料搜集能力(4)分析思考能力和果树管理技能。

3、造就了一支团结协作的科研骨干队伍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在课题活动中有多篇论文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

九、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反思及困惑

(一)课题研究的反思

1、激励源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爱。它不是简单的表扬,更不是无原则的放纵。作为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坚定信念。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个体,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即便是学习极差的、调皮成性的、智力或品德有障碍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都有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他们也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2、学生在综合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或同伴启发,常常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作为教师还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善用激励,巧用激励,妙用激励,以真诚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习成效不大的学生有时会缺乏耐心,甚至丧失信心,教师应避免过于急躁的心理,要经常换位思考,要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题的实施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敢于动手,先要“敢做”才能“会做”最后才能“巧做”。学生们在参与方面不缺少热情,学生们只是在遇到挫折时需要及时的鼓励,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深深的懂得这一点;记的课题刚开始时,需要同学们为活动制定计划和活动方案,他们手足无措问我:老师我们也没做过呀?该怎么办呀?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我语重心长的对同学们说:“什么都有开始,我们可以从零开始,先从简单的花束开始,再一步步增加难度,可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然后我又结合我的生物课的探究问题的方案设计方法,给学生以引导,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活动方案完成的非常成功。同学们终于从“零”过渡到“一”了。

4、学生生活较为封闭,很少主动去获取果树知识,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生物素养,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就是知识”、“学知识有用”,仍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和探索。综合主题实践课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综合主题实践课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学习知识”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面向社会,自己设计和主持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学生对参与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调查表明,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的学生,在综合主题实践课中却感到轻松愉快,对参加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综合活动我们学校争取让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一种以上的兴趣爱好,有一项以上的特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活动,树立了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的一种责任心和义务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发展了良好的个性。

(二)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困惑

1、课时不足,课题研究时间过长

为保证活动质量和效果,高频率的原则,在果树的花期要保证每周不少于3次观察活动,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小组同学观察日记记的不全,较凌乱。特别到期中、期末考试前期学生忙于备考,观察过程出现断点,使果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由于初中生掌握果树知识有限通过两个果树生长期的观察、测量学生基本掌握了常见果树的形态结构、科属划分、生长习性,但对果树的嫁接、剪枝以及优良品种的繁育的知识掌握较差还需较长时间学习。

2、课题活动中面向全体不够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则羞于表达,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要在有限的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又因各班中学生数过多,而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在一个年级组中集中开展活动。

3、读写能力有待加强

在初一年级中,学生的读写能力还不够好。比如,在完成观察日记和调查报告的活动中不少学生感到有困难,他们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提高。

4、起点低,材料积累不理想

他们受农村地区特点限制,教学环境、办学条件、家长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时完全依靠教师督促,课后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指导教师压力大、任务重。还有学生对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的了解和使用较少使一些重要活动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在成果汇报阶段缺少必要的展示材料。总之,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会认真学习其他学科及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在工作中认真总结,让本课题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十、参考文献

1.崔明:《关于农村初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析》 2008-12-040

2、王斌华:“综合课程述要”《全球教育展望》

4、李臣之: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5、李军:关于跨世纪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4。

6、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张苏华:给学校、教师和学生课程自主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果树栽培技术”课题结题报告

加格达奇第三中学“果树栽培”课题组

本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领导小组

长:司炳江

柴国斌

副组长:李金凤 侯育新

陈岩岩

(二)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

长:张春艳(2008年生病后课题工作由胡世松负责)

课题组成员: 胡世松

陆彩虹

秦淑霞

李英文

马丽英

王凤河

钟春林

2.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篇二

(一)研究背景,社会背景

在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合格的劳动者,是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传统的学科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二)研究目的

将德育自觉地贯穿在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让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具体希望达到的目标有:

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2.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才,提高本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将以往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研究系统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三)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启动时间为2014年4月。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学习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阶段。结题时间为2016年5月。

1. 学习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动员和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及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方案、学校各年级德育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组织有关辅导讲座。

本阶段除上述讲座外,还将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学习资料,由各位课题组成员自学完成。

2. 研究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由各子课题小组实施课题研究,校课题组监控指导。拟完成如下任务(见下表)。

3. 研究成果总结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研究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学校课题组评定,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同的。我国古代就提出“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学生智育的培养,更肩负着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德育渗透的自然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学科中心,实现学科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根据各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深入、扎实的研究,探索适合学校德育发展的,易于操作、简便易行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1. 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2.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 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为指导,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验。

2. 实效性原则。

改变原有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 全新性原则。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新的内容与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辅助使用案例分析、观察、经验总结、调查、比较等方法。研究过程中注意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激励、识别、排除、调节等方法。

四、课题研究成果

自该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言行规范了,教师的师德水准提高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确立教书先育人的思想。促进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升华,真正使课题的研究实现了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教师的“双向育人”功能。真正把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使各科教学形成一定的德育合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巧用素材原则。就各学科教材而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我们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就可展现出德育教育内容;有的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在全面把握学科结构、深刻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深挖德育因素并巧妙地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内容我们都应努力达到德育渗透技巧中提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2.自然渗透原则。就是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即在具体落实知、情、意、行的过程中不要硬灌输,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应巧引导,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符合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符合学生认识提高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规律。努力实现德育渗透过程所提出的境界。

3.突出情感体验原则。一些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饱含作者情感的课文,其情感性,其人文性,确实能使学生达到移情导行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仅让学生读读、练练、做做、说说就能实现的。学科教师应全力营造一种情境,要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善美、反思对与错,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言行的德育渗透的目的。

4.结合学生实际原则。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年龄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行为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所有这些给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也给教师的提高带来了机会,给我们创新提供了素材。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体现德育渗透的意义和实现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

摘要:学校背景下的“机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是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改革。过去,有些老师已经在教学中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教师认为,人文学科更便于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梁艳蓉.浅析机电专业课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

[2]曹明,吴恒仲.高校学科德育渗透应注重五个“融入”[J].教育探索,2012(11).

[3]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

3.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篇三

(1)课题名称。《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

(2)课题组人员组成(略)。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课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多运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淡化了技能教学和轻视体能训练,是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保障而下降,为了使体育课课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进行课课练拓展与实践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3本课题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1)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每节体育课安排五至十分钟的课课练的内容。

(2)高一年级以上下肢及腰腹力量为主。

(3)高二高三年级以上下肢以及耐力为主。

(4)文献资料法、授课指导法,比赛促进法、实践练习法。

4对本课题的认识

(1)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能的基本功能或核心价值付诸实施。增强体能曾被视为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其实这里面大家忽视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逻辑关系: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三维健康”中身体健康是整个人体健康的生命基础,而构成身体健康诸多因素中,如形態、机能、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身体素质(体能),因此,增强体能必然成为增进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切入点。试图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文体育观等概念来抹杀、削弱体育增强体能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以偏盖全,本末倒置。

(2)增强学生体质的疑惑进一步得到明晰。如果体育课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课课练回归体育课似乎就没有必要。许多专家曾认为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取向应该是运动技能的传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下去,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增强体质,那么,三节呢?四节呢?每天一节呢?如果体育课以传习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取向,那么请问,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掌握一种谋生本领还是一种职业技能?为了休闲还是为了娱乐?显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运动技能就是为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本领,说到底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说,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就是一个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过程,这学技能和强身体是高度统一的。

(3)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总是在左右摇摆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体育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了学校体育人始终在求索、在努力、在探讨,在努力寻求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与形式。但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原和再现,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可以重现,可以回归,但是,经历了消亡之后的重现和回归,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它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一代学校体育人的追求。愿我们的课课练少一些单调乏味,少一些强迫压制,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创新。

5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体育课的效率,切实做好体育课工作成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研究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的体质不断得到增强,让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成为体育课这一舞台的亮点。

6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课练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别是健身性方面,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而循序渐进的开展课课练,那么就会把健身以及增强体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部分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下,共同前进,共同完成课课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

(4)体育课课练如果采用与游戏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良好的学习与促进氛围。通过课课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增长学生的运动知识。

4.初二综合实践教案9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中,上网的比例达81.3%,比成年人高出22个百分点。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给未成年人的学习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接受信息能力强,但是处理、过滤信息能力弱,缺乏生活阅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你越是禁止,他越发来劲。有人提出强制青少年远离网络,然而,一个让人痛心的例子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个方法产生怀疑:四川一少年经常逃学去玩网络游戏,其母为了让他顺利完成学业,在学校边上租了两间房子,上学、放学接送,该少年受不了“失去自由”的学习生活,居然喝药自杀。显然,采取强制、封锁等禁锢形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面对纷繁的网络世界,有些家长和教师简直是“谈网色变”而又束手无策,因此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从多元角度探究绿色上网的策略是迫切而重要的。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以至于人们称其为“电子海络因”。我们通过调查和研究来了解我市的中学生上网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健康、科学地上网,上“安全网”、“绿色网”,吸取有益的知识,克服弊端,发挥网上的优势。通过网络,尤其是发挥校园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口头说教转化为精神沟通,增强网络的情境性、情感性。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乐园,给孩子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并带给人们以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

目前在学校和家庭上网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于孩子安全上网,目前家庭采取的对策进行调查研究;学校如何正确引导队员安全而又健康上网的现状和对策的调查研究。

2、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校作为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学校和教师应认真地分析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利用合理的对策,多渠道地正确地引导队员科学、安全而又健康地上网,让每一个队员真正学会正确并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信息载体作用,使学生健康、活泼、快速地成长,使网络之花在校园鲜艳地开放。

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网上查资料。

四、研究的措施

1、问卷调查:

2、实地走访调查: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

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上网的成效。

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他们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要在心理上接受网络这个新事物,不要对其过分冷淡,也不要过分热情,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它,因为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在接受网络的同时,中学生应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不要整天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对不健康的信息不可因好奇而浏览,尽量看一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资料,从中吸取营养,并且一定要保持自制力。

其次,家长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我们的家长,一定要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生活,切忌不要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等低级娱乐活动,从而忽略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同时要经常关心孩子在网上到底做了什么,又学了些什么,并且与孩子一起学习、交谈和讨论,因为对于网络,家长和孩子一样有很多东西需要学,确实没有必要搬出一副“我是老子,你听我的”的姿态。家长与孩子共同上网,不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对家长与孩子间的那种壕沟也是一种好的消除方法。所以,每个家长更是责无旁贷的要监督孩子正确的面对网络。

第三,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建立适合青少年的绿色网站。

往往学校对中学生上网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学校对中学生的管理,决定着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深浅,学校是道德教育的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每个学校应尽的责任。学校应经常开展“中学生网络建设”的专题讲座,并组织讨论,同时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教育广大中学生,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条件的学校有必要建立校园绿色网战,用来绿化同学们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5.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结题报告 篇五

永康市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工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五金机电产业是支柱产业。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当地这种产业结构的特点,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为:“为永康当地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并力求使学生在企业里拿到更高的工资”。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及时调整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既实现了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又满足了学生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要。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整编后的机电专业教材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但教学内容仍旧比较枯燥。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组织专业课的教学,这样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具体,也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1999年以来,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职校生的特点,对机电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一直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方向,突出职教特色。根据永康五金机电产业区域优势,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促使机电专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机电专业在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虽然对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只是侧重于机电专业中基础课程及所有课程的设置,并未开发出具有实际效用的专业课程范例。这次研究系前面基础课程研究的后续,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研究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如何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所以“中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的研究”调整为“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研究”,只是限定在机电专业中专业课程的研究。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设想把机电专业细化为车工专业、钳工专业、焊工专业、数控专业等,并以普通车工专业的专业综合课程为例(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详细分析了实施专业综合课程的总体思路、原则、实施策略及实施机电综合课程后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立项两年,课题主要负责人(高级车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并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在实习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调查的方式与内容

①通过走访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经济界的人士和查阅新闻媒体的宣传资料,了解永康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通过查寻永康“中国五金网”、“今日五金网”,了解我市机电行业和五金产品的概况。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的不同行业也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在课程改革设置与改革的问题上,既要有统一性,又要允许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而有一定的灵活性。②召开我校历届毕业生和应届实习生座谈会,掌握毕业生的从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习环节的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劳动岗位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产业结构频繁调整,人们的劳动岗位经常发生转移;各种行业岗位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跨学科的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那种为适应狭窄的培养目标及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设置的课程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仅仅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而应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择业的多样性和上岗后转岗的频繁性以及独自谋职创业。也就是说,职高生应能适应机电行业的技术、工艺、管理、销售和生产等不同岗位,如果专业面设计的太窄,将不利于学生的择业上岗。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蹲点调查研究。副书记周跃湘到永康市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实习处主任应广洪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技能开发科副科长吕华福到浙江铁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车间主任;机电教研组老师颜征天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生产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特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车间主任兼品质部副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挺到中国群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任副厂长。通过下厂实践,熟悉永康主导产品电动工具、防盗门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永康企业管理的现状和用工人员的素质;了解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新的加工工艺与加工技术;了解企业对职高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④对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有: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及从业情况;承担企业职工培训的课程内容;永康机电企业近几年较为广泛使用的新设备、机电加工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如何加强实践环节的问卷调查;如何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未来的职业实践服务。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但是岗位工作的素质要求,并不是某一门学科的理论所能覆盖的,往往是多门知识共同渗透组合的,即使是某一简单的岗位技术活动,要说明其本质与规律,也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机电专业教育不应片面强调培养具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的简单操作工,而应培养“厚基础,多能力、会创新”的综合型人才。机电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某一职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但往往忽视了培养综合职业实践能力。

2、现行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原有的机电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分离,各门理论课程中相关部分界限不清,教学内容上产生重叠,甚至出现扯皮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了系列专业课程后,仍对机电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认识,不知如何将专业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实习时碰到问题不知该用哪些专业理论去解决。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学校学的知识没用。虽然职教部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教改探索,对原有的机电专业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编,删减了部分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例如:省编机电专业教材《机械基础》融合了原《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热处理》、《液压传动》等课程。但教师很容易按旧教学方法去完善教学环节,走回学科型的老路。

②人们只是认识到实现专业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性,并对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并未开发出富有实际效用的综合课程的范例。这种课程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甚至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极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新型的课程。③尽管现行课程已经具有课程综合的成分,它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各分科课程的关联性和交互性的把握。但在本质上它仍属分科课程,这种课程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分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它仍依附于分科课程,只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较低程度的整合。所以它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机电综合专业课程的理论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是指取消了原有分科课程的科际界限,以培养学生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为宗旨,以特定主题为出发点,对原有分科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所形成的课程。

1、国内外综合课程理论

叶立群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指出:“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是指为达到某种专业的特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科目和实习活动的总称”。蔡克勇在《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中说:“现代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身‘整体化知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实施高度地方化的课程,教科书版本和内容多种多样,很少引起争议。历史悠久的美国地方课程有利于地方依据自己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而开设各有异趣的课程,培养自由、独特的各式人才。” 上述理论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我们将学生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2、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实施中,学校试图加强学生对职业的充分认识,以此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并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广泛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到工业生产中来。为此,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吸引并获得了工业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这种课程计划还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把握使学生发展成为技术熟练、业务出众的有效的社会成员。①实用性。实施综合课程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种新鲜事物,或迎合学校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而在于使综合课程能够在学生的发展上展示其特有的教育价值。这种课程从寻求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出发,注重科学和技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和确定,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

②职业性。这种课程从个体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将科学技术与职业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实和未来某一职业领域或几种职业领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③稳定性。综合课程的开发上应当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不仅能够使开发出的综合课程不断得到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以贯之地实施综合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其价值。在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尽管仅仅开发出了两个主题单元,并仍在进一步地发展,这与当前许多学校不断变换综合课程的形态,不断寻求所谓新潮的务虚的、急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一所学校来说,集中精力开发一种或几种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适应本校教师、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课程,并持久地试验下去,乃是一种务实、最有效的做法,也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④综合性。现代综合课程中的诸多内容与技能在传统课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些内容与技能是为学生的明天生活考虑和设计的,而传统课程内容与技能的设计则排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育要素。综合课程试图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加强对科际间联系的认识,并帮助他们以一种全息而非孤立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诸如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的方法与能力等学生的其他素养,则需要综合课程来培养。

三、构建机电综合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1、总体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因此,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动态化的,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过程应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课程实施(评价与反馈(修改与调整,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机电综合课程的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倡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以课题的形式揉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中所有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从各个单项能力目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传统机电专业的几门主课进行了筛选重组,删减了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了课程内容重叠,增加了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机电综合课程内容 综合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必须从科技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找到结合点。学生基础差是事实,但在工厂里进行机床操作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能掌握科技知识,作为职校的机电专业学生,更能掌握当代科技知识。关键是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利用永康五金支柱产业,众多五金市场,七千多家企业,这些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编出具有永康特色的综合教材;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学生能学进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社会上是有用的,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样,通过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能使机电专业办成具有永康特色的机电专业,而且能提高机电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会“教”书,也会“编”书。这种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程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①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现行机电专业教材内容必须作适当的增删。

首先,建议删减课程门类,适当压缩课时,使学生对必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综合进行教学。一方面这几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现行课程门类。其次,建议删减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学术性太强及过深过难的知识。“以宽基础、窄专业”为主导思想,以能力为本位,实施专业课程改革。“窄专业”是指学生学完必需的基础课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情况,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施教学计划。以讲授实用理论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减少课堂讲课时数,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以及理论性较的内容。

②为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应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中均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课时比一般为1:2。例如,“车工”专业从入门到初级技能有9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从初级到中级技能有8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综合化教学。

③为了培养的学生即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对机电专业的整体认识,我们将各课程进行了整合。为此对课程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例如,车工专业综合课程教材“车床的结构”的内容,首先从材料入手,根据《金属材料热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车床各部件使用的材料,详细介绍材料的性能和特征,以及材料热处理的方法;从车床的传动装置分析,结合《机电基础》知识来分析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特性和计算;再从车床的运动分析,结合《车工工艺学》的知识,介绍车床的主运动和辅助运动。最后,让学生到车床上亲自观察、了解车床的结构。

3、合理汇总专业知识,编写配套综合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教材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环节。教材必须纠正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倾向,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纯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机电专业课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可以考虑编写综合性的专业教材,其理由是: ①教材从整体上安排机电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避免知识传授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机电专业。构建的内容结构应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关,以主题的方式将科学学科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②实行综合教学,使教材编写从全局出发,使各分科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克服分科教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通过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达成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和整合,进而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养成丰富的个性。

③应适当降低理论性、学术性内容的要求,广泛挖掘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例题、作业。按照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毕业生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④当今科技信息量剧增,专业教材要反映科技新成果,重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和生活,得到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这一思路只有在综合性学科里才能更好体现出来。

采用自编综合教材,它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生产现状的矛盾;二是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可以增加实习时间;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对教师增加了压力,也培养、锻炼了教师。原有的教材在综合化教学中只能作为参考,必须把这些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成为综合课程的教材。

我们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编写综合教材。第一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识图知识:1.1正投影的基本概念;1.2简单零件剖视、剖面的表达方法;1.3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1.4简单装配图的识读。

2、量具与公差配合知识:2.1常用量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2公差与配合2.3形位公差2.4表面粗糙度。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3.1金属材料的性能3.2碳素钢3.3合金钢3.4铸铁3.5钢的热处理3.6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机电传动知识:4.1机电传动基本知识4.2带传动4.3螺旋传动4.4链传动4.5齿轮传动。

5、相关工艺知识:5.1车床电器的一般常识 5.2钳工基础知识5.3磨削加工基本知识5.4零件毛坯的基本知识。

6、车削的基本知识:6.1车床简介6.2车床的润滑和一级保养6.3文明生产和安全技术。

7、金属切削刀具知识:7.1常用车刀的种类、规格和用途 7.2刀具材料7.3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及选择7.4刀具寿命。

8、金属切削基本知识:8.1车削运动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8.2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8.3切削液8.4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9、车削加工:9.1轴类零件的车削9.2套类零件的车削9.3圆锥零件的车削9.4成形面的车削9.5车螺纹。

10、工件的定位和紧夹:10.1夹具的基本概念10.2工件的基准选择与定位方法10.3工件的夹紧。技能知识

1、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1安全文明生产1.2工具、量具的正确使用与保养1.3车床的润滑及维护保护1.4卡爪与卡盘的装卸。

2、车削轴类零件:2.1外圆车刀的刃磨与装夹2.2车端面和外圆2.3车台阶外圆2.4切断和车外沟槽。

3、车套类零件:3.1钻孔3.2车孔3.3车内沟槽3.4切断和车外沟槽。

4、车圆锥:4.1车外圆锥4.2车内圆锥。

5、车成形面和表面修饰加工:5.1双手控制法车成形面和抛光5.2用成形刀车成形面5.3表面滚花。

6、车三角形螺纹和梯形螺纹:6.1刃磨螺纹车刀及调整交换齿轮6.2车普通螺纹6.3低速车梯形螺纹。

第二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机电制图知识:1.1平面图形和截交线的画法1.2零件的表达方法1.3零件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1.4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

2、金属切削与刀具刃磨:2.1金属的切削过程2.2刀具的刃磨2.3磨削原理及砂轮的选择。

3、机电制造工艺基础与夹具:3.1机电加工精度3.2工件的定位与夹具

4、车床:4.1CA6140型卧式车床4.2回轮、转塔车床4.3立式车床4.4简易数控车床基础知识。

5、蜗杆、多线螺纹和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5.1蜗杆的车削5.2多线螺纹的车削5.3偏心工件的车削5.4细长轴的车削5.5深孔加工简介5.6薄壁工件的车削。

6、生产技术管理:6.1车间生产管理6.2专业技术管理。技能知识

1、蜗杆和多线螺纹的车削:1.1车蜗杆1.2车多线梯形螺纹。

2、车偏心工件:2.1偏心工件的划线2.2偏心工件的加工方法。

3、车细长轴和深孔加工:3.1车细长轴3.2深孔加工。

4、在花盘、角铁上车削工件:4.1在花盘上车工件4.2在角铁上车工件4.3在专用夹具上车削工件4.4车薄壁工件。

5、复杂轴的加工:5.1十字轴工件的加工5.2车制复杂台阶轴。

6、在立式车床上车削工件:6.1在立式车床上车飞轮6.2卧式车床的机构调整与试车。

4、改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的较为密切。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叉进行,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

专业综合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例如,在“车削加工”这节内容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讲完车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车工房亲自去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再结合常用的典型机电零件,让学生提出车削加工的方案。在有些实训暂时做不到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些与实训内容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5、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出总成绩。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见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

6、打破课程之间壁垒,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多年来,全体专业教师一般分两类:一是理论教师,二是技能教师。两类教师各自为营,基本上互不交流,即理论教师在教室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教师在实训车间培养技能操作。综合课程的实施迫使一位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事实证明,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对驾驭专业课教学具有极好的支持作用。

四、实施机电综合课程改革的成果

综合课程表面上有削弱专业理论课,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嫌。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分清主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只能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如果强化了理论教学忽视了能力培养,那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综合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知识教学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可以帮助师生对付知识的变化。就知识的扩充而言,综合课程能够帮助师生处理知识量激增问题;就知识的退化而言,当知识变得过时的时候,综合课程这种柔韧性的课程形态,与分科课程那种事实上的永久性和僵硬性相比,更易于更新知识的内容;就知识的破碎而言,综合课程有助于抵消总是增长着的知识的破碎,而向我们提供整体的观点,帮助我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综合课程有助于融合学科界限,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有助于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而不止是各学科的个别目的。

2、学习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比较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编制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助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强调自我学习和个人责任心的综合课程和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知”、学会“行”、学会“生存”,形成一种良好的自我观念,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有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促进性的和合作性的教学;有助于在学校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例如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就不可能一门学科解决,而要通过多种学科的综合才能收效;有助于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五、几点思考

综合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改革,它涉及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的改变,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改革的实施,难度很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1、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操作 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命题考试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建议进行过程考核,如机电制图、识图能力,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此外还包括诸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记分综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很难进行具体的量化操作。

2、专业教师难以适应综合教学

一是教师对于分科教学已经非常习惯,一旦要打破它,牵涉到方方面面,观念转变很难。二是适应合科教学的师资配备很难,原有教师均为分科培养,分科教学,现在要改教综合课,知识缺陷大,教学衔接难。三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分科马上走向综合科,选择运用难。

3、理论和实践难以完全融合

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必须保证他们的实习、实际操作的必要场所,没有这些环境,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空谈。虽然近几年来,我校加大了机电专业设备的配置,但还是远远根不上招生数的巨增,所以学生的实训课跟不上综合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实训设备能满足教学内容的穿插的需要,需考虑它们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发展,但在全面铺开使用时受到强烈反对。因为在同一本书中同时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容,现有教师多数无法教学。妥协的结果是把各分科内容相对集中,形成我们在前面介绍的体系。其好处是有利于教师教,不能综合教学的时候也可用分科教学;缺点是造成了一些知识模块安排和难点分布的不合理,并使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更紧密。

4、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

教材编写人员基本上是原学科的专家或教师,对教材不能兼通。此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进展、技术应用及其社会效应,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认识模式的发展等,也难以做到充分了解。结果使有些本来应该相互联系的内容未能联系,应该拓展的地方未能拓展,科学方法教育、能力培养未能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地进行。

几年来,我们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教师队伍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现实状况下,增加综合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课程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切不可因此而放弃对分科课程应有的重视。因为相对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形成来说,分科课程具有前提性,或者说必要性。实现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是21世纪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进程中,我们必将遇到更多新的关于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参考资料:

1、《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资料汇编》,1996

2、郭杨.寻求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篇六

平顶山市位于中原腹地,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建制市,因市区紧邻“平顶如砥”的平顶山而得名。春秋时期,这里属应国,因古汉语中“应”与“鹰”通假,平顶山又称鹰城。现辖两市(汝州、舞钢)四县(宝丰、郏县、鲁山、叶县)四区(新华、卫东、湛河、石龙),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吗5万,市区人口1万。

平顶山市以工业建市,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平顶山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这里是温泉之乡――上中下汤,这里有长城之父――楚长城,这里还有集北雄南秀为一体的过度带奇观――石人山,这里曾经是中国最早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战昆阳大战发生地。宝丰是中国魔术之乡,中国宋代五大瓷器中最名贵的稀世珍宝汝瓷烧制地在这里。先古传说,大禹铸九鼎之处――荆山。

二、关于平顶山市地方文化特色的调研

平顶山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没有太多自己的文化特色。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南来北往的人群把自己的文化特色带给了这个城市。所以平顶山的文化属于多元文化,汇聚了所有文化,也就等于拥有所有文化,也等于没有文化。

1、古应国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泶逡淮,发现了周代应国墓地,出土大量的珍贵文物。故而得名“鹰城”。

据历史资料显示,应国为周武王第四子应叔封地,经春秋战国,应国国灭,其民散落各地,文化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调研中,据走访调查资料显示,很少人知道应国的文化核心是什么,只是知道,这里曾是应国之地。

故而,平顶山虽因应国而得名,但却没有得到应国的文化传承,因为应国的文化早已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没有了其精神烙印。

2、群英荟萃马街书会

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马街书会,历史久远。据马街村火神庙及广严寺碑刻记载:书会最早起源于元延佑年间(公元前后),至今已680余年。据传,六百七十年前,当时马街村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农历正月十三这天是马老先生的寿诞之日,他的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豫西群众亦有正月十五写书之习俗,年复一年相沿成习,就形成了传统的马街书会。

一年一度农历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是民间曲艺界群英荟萃的献艺演出。全国各地的说书人不惜长途跋涉,云集于此。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剧院,没有舒适的座椅,说书人随便找一块儿地方,简易桌凳一摆,就可以听到悠悠的琴声和韵味十足的歌喉。艺人们并不在乎场地简陋,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演唱是否有听众。艺人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他们都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谁的摊前人多,喝彩声多,谁就有希望获得本年度的“书壮元”。

书会会场占地27公顷,书会期间,人如海,歌乐如潮,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会场中万头攒动,颐颐攘攘。

据资料介绍,清朝末年,当地规定凡到会艺人都要向火神庙进一枚铜钱作香火钱。书会结束时,人们清理铜钱,共收得铜钱两串七,证明这年到会的艺人有27位。近年来,马街书会盛况空前,书摊多达七八百个,说书艺人在千人以上。全国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等名家也都曾到此会献艺,使马街书会更添风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马街书会。每年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马街书会筹备会,规划书会场地,整修道路,并拨出专项经费予以扶持。

1995年,基于宝丰马街书会在全国影响之大,中国曲艺家协会决定在平顶山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并在宝丰影剧院设立曲艺节演出分会场。

8月马街书会被河南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并报国家中心审批国家级保护。

经过此次调研,详实地了解到了马街书会是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有无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3、鲁山县文化

刘累墓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城西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昭平湖景区附近,207,311国道交汇于此,在鲁山县城乘坐鲁山至石人山、江河的汽车沿311国道行驶10公里即可到达昭平湖景区大门,再顺沿景区大道东北方向0.2公里到达刘累墓,刘累墓距刘氏与龙文化碑林0.2公里,紧邻刘累祠。

4月,在史学界和鲁山县委、政府的关心下,鲁山县有关部门又在昭平湖风景区重新修筑了刘累墓,使更多的刘姓族人前来寻根问祖。

鲁山西有石人山,石人山古称尧山,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至此刘姓起源。战国时,伟大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翟降世于尧山脚下,现有墨子故里遗址。

大山壁立,异峰如塑,怪石纷呈,是尧山自然风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顶上,千岩万壑,飞龙走凤,远近高低,景色迥异,构成了一幅幅美不尽收的图画。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两次登上尧山,并为尧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独秀”的墨宝。

鲁山人文之古、面积之大,实居淄博群山之冠。鲁山多林木,林副产品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焦枝铁路自东北向西南穿越县境。饮食有鲁山揽锅菜,鲁山揽锅菜是古老与现代精湛烹调技术相结合、精工细做的“杂烩菜”,系河南省地方名吃之一。河南名宴“鲁山水席”,鲁山水席,系豫西名宴,始创于19xx年,以鲁山宴席传统风味为基础,融取宫廷御膳烹饪技术,工艺讲究,制作精细,形成了具有鲁山风格,色、香、味、形俱佳,符合中原地区社会风俗习惯的宴席佳肴。其鲁山水席“八碗八”更是别具一格,锦上添花。

4、叶县文化

叶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豫州地,周为应候国,春秋时期属楚,公元前524年,楚以叶邑封沈诸梁,史称“叶公”,叶公是海内外叶氏之祖。叶县是世界叶氏的祖地。这里还有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完整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政府状况。这里曾是中国最早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战昆阳大战发生地。

叶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主要有盐、石油、煤、铁、磷、铝钒土、大理石、钾、石墨、白云岩等。其中,岩盐展布面积4__平方公里,总储量xx亿吨,是全国第二大内陆盐田,品位居全国井矿盐之首。

从历史走来的叶县,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历史厚重,盐都建设日新月异,在中部崛起政策的推动下,叶县县域经济发展迅猛,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外界了解叶县,让叶县走近八方宾朋、走向全国、融入世界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5、汝州文化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汝州是中国曲剧的发源地,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 “河南曲剧”条目的释文载: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一九二六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高台,发展成为曲剧剧种的。”河南曲剧是由高跷曲子发展而成的;而高跷曲子则是清朝光绪初年,洛阳王凤桐先生,把当地以舞蹈为主的高跷,和以茶馆、坐班清唱,配以伴奏乐器,以自唱自乐为主的小演唱融为一体而成的。20xx年5月18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在曲剧发源地――河南省汝州市开幕。中央电视台7套《乡村大世界》也亲临汝州对这样盛况进行报道。

汝瓷是宋代“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瓷之一,历史上为北宋宫廷专用瓷,汝瓷生产分官窑和民窑,官窑生产的汝瓷又称汝官瓷。20xx年,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共同申报的“汝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3。

汝州节会活动较为丰富,分为庙会、春会、时令会、物交会等地方特色浓郁,深受群众欢迎。汝州的庙会历史悠久。庙会既是民间贸易交易的主要形式,又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具有重要联系,同时又是老百姓亲朋聚会、文化娱乐的一种载体。

三、结束语

短短十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让我体验到了许多的有用东西。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与不容易。社会上的任一个工作做起来都是一项工程。尤其是文化统计工作,文化工作人员为了详实地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并记录在案,要经常走访地方群众,整日都在奔波中忙碌。

经过此次实践,我基本上达到了此次实践的目的。基本上详实地了解到了平顶山市的文化的组成成分。平顶山别名鹰城,虽因古应国所在而得名,但却很少了古应国的文化影响。平顶山辖两市(汝州、舞钢)四县(宝丰、郏县、鲁山、叶县)四区(新华、卫东、湛河、石龙),其中汝州是汝瓷的产地,又是中国曲剧的发源地,文化交流多以庙会、春会、时令会、物交会等地方特色形式进行;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另外还是宝丰酒的产地,用以宝丰酒文化;鲁山是世界刘姓族人的祖地,尧山自然风光集北雄南秀为一体,鲁山人文之古、面积之大,实居淄博群山之冠;叶县有“盐都”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

7.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篇七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校生源75%是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或从未重视过英语课程。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对他们来说起点高,不太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除了不容易启发、调动学生们的学英语 兴趣之外, 还有作业的布置方面也是难题。本改革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本调查旨在了解历时三年的初中英语的作业改 革实施情况及成效。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作业的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 起点低、教材 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完成途径,解决学生们惧怕学习英语的问题,帮助学生渡过困难期,顺利完成三年的英语学习任务。

三、研究的内容

1.七年级至九年级现用教材中平时布置的学 习任务。2.七年级能初步达到口头和笔头交际能力所学的语言等。3.八年级能达到进一步地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4.九年级能达 到较自如 地运用所学知识,能具备有质量的预习能力。如:预习时找出所学的重、难点,并能够轻松和正确地完成书写小短文。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 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通过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 体或个体 指导法等多方面去进行研究。比如:外研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Module 2Great books Unit 1的作业布置,我会要求学生尝试用对话中的一些短语造句或编写小短文:as far as,not…any more,be read,be influenced ,millions of,be known as,这样的作业练习,不仅突出了本模块的语法———被动语态及重点短语,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每次改作业时,我都会有一些意外或惊喜。同时,我会非常重视作业讲评这一环 节:我会点名表扬一些同学,尤其是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在班上选读他们自己编造的精彩句子,让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极大地增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我也会展出一些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墙上,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请看后面所附学生们的作品。)

2.采用问卷和数据的方式调查,根据调查目的设计 问卷。如:

调查表(1)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是否对 英语这一 科目加深了认识和了解呢?请大家就下面的调查问题做出回答:

1你现在是否会运用本学期课本上的单词或词 组造句子呢?

A.会B.不会

2你会模仿课本上的句子自己造句吗?

A.会B.不会

3你会用口头或笔头自己造句吗?

A.会B.不会

4你已能自己写出五个句子以上的小短文了吗?

A.能B.不能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七年级教学实践初步调查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第二阶段:八年级在教学实际中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 台阶

第一阶段:2009年6月,通过问卷 调查了84名学生,结果如下:实验班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和训练,调查中的各项问题已完全解决,合格率达100%,已超出原定的目标。非实验班结果显示:第一项合格率达55.2%, 第二项合格率达40.1%,第三项合格率达37.1%。

第二阶段:2010年6月,通过问卷调查了84名学生,结果如下:实验班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调查中的各项问题已完全解决,合格率达100%,已超出原定80%的目标。非实验班结果显示:第一项合格率达53.8 %,第二项合格率达68%,第三项合格率达32.1%,第四项合格率达75.3%,

第三阶段:2011年南宁市中考英语成绩对比结果如下:实验班———宋词班参加中考共38人,其中A+6人、A 16人、B+12人、B 4人;非实验班———元曲班参加中考共41人,其中A+0人、A 7人、B+18人、B 12人、C+4人。结果表明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二)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 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并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的课题研究与提升,发挥课题研究在素质教育中的更大作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的研究引领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高效性、创新性不断地升华,必将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出贡献。在开展课题研究期间,我学会了思 考,能积极撰写随笔、论文,工作有成效,获得了一些荣誉,如:

2009年发表论文刊登在《广西教育》上;2011年论文获广西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8—2011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 竞赛,荣获国家 级二、三等奖、广 西区级一、二、三等奖;2008年获南宁市“十一.五”时期“教学骨干”称号;获2008年南宁市中考成绩评 比校级二 等奖; 2010年被聘任为南宁市青秀区中学英语兼职教研员;荣获校级2011年中考“推优工作一等奖”;获青秀区2011年中考“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三)建立、完善十七中初中英语资源库

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南宁十七中教学资源库,对初中英语作业改革采用问卷调查;通过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体或 个体指导 法等方法,进行改革 研究。这些资源都是进行课题研究期间,收集和整理出来的,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今后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八、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是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研究,课题只在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上进行了探索研究。今后可在小学、初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能螺旋式上升,使学生的英语逻辑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取得一些经验的同时我也总结了教训,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缺乏一定深度;今后我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地总结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实验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摘要:我校的生源75%是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或从未重视过英语课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从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体或个体指导法等多方面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8.综合实践结题报告 篇八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发明的智慧型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手工教育着眼于人的智慧、情感、社会、身体、审美精神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潜能挖掘,强调自我实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格塑造的奠基时间拓展到学前期,因此,更注重儿童早期艺术潜能的挖掘。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手工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 — 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曾提出:“让儿童在动手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喜爱各种手工活动,他们通过双手操作,小肌肉群可以得到锻炼,双手会变得更灵巧;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幼儿教育纲要要求。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性。手工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都有成就感。因此,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放飞幼儿创造的翅膀,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积极鼓励儿童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学生在“做中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开教师的适时指导,他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提出学生的“做中学”必须和教师的“做中教”结合,才能在“做”中求得进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创新。

指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指出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指通过对幼儿施以教育和环境,让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敢于冲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总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手工活动。

既指用手操作,又指用手的技艺做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水平越来越高。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剪贴、自制玩具等。它是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思维想象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如点、线、面、块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手工活动”与“创新”关系。

手工活动蕴含从观察到思维的教育契机,能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继而得出新的成果,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可以说没有想象、直觉、没有领悟性的灵感爆发,就没有思维的巨大飞跃。而手工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探索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正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幼儿创设一种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的空间,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将新颖创意的想法用个性化作品展示。

2.提高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具有较高文化、美学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

(二)内容。

小班:以创意撕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中班:以创意剪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班:以创意制作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教育研究特点,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适应幼儿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有助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性与参与性、合作性与渗透性、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还结合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辅之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作品分析法,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六、研究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幼儿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手工活动,才能使创造性思维物化,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效果。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而这些创造能力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用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幼儿在一次次动手制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使他们在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创造潜力。

(二)层次性原则。

1.材料投放有层次,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探索性学习和创造的需要,提供半成品、范例或原材料,供幼儿自我选择。

2.活动指导有层次,依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不示范、选取相应的材料、引发想象、鼓励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促成不同层次幼儿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继续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和不断创造。

3.创新能力评价有层次,教师依据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只要对幼儿来说是从未出现过的想法、做法等即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每位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发展,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所以,要使幼儿的创造力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地依据幼儿原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启发性原则。

1.丰富的语言描述诱发想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形象地反映出语言具有使内在的思维外显的功能。研究中以丰富的语词描述,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做铺垫。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幼儿理清创造思路。同时,让外显的语言促进内在思维发展。

2.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探索创新。恰当的问题情境指外部问题与幼儿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势的情境。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是降低认识水平的安排,而是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散难点,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发展性原则。

教师注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过程。关注幼儿参与活动,将重点放在“幼儿是怎样创造的”,而不是“幼儿已经创造出了什么”。关注幼儿创造过程中方法、经验的获得,在观察过程中适时指导,使幼儿的创造过程得以优化,促进幼儿能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使过程成为幼儿能力的最佳体现和表现。同时,教师创造宽松、自由、自主、自信的环境,引导幼儿选取不同材料,大胆求新、求异,从而创造性地制作出多种物品或者运用各种材料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制作。并对幼儿的结果予以肯定,适时给予适宜发展的指导,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整体素质提高。

(五)整合性原则。

幼儿往往由外在的喜欢到探究,又从了解一点到想知道更多。教师根据幼儿探索不同阶段需要组织参观、远足等活动丰富幼儿知识,帮助幼儿储存多种表象和经验,为日后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激发幼儿创造欲望。并结合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动手创作,使他们在奇思异想、科学知识、艺术审美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六)家园共育原则。

现代教育是一种立体型的大教育,只有社会、家庭、幼儿园共同作用于幼儿的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条件。通过家长会、设置百宝箱、亲子制作、个案交流反馈、家园之窗、幼儿创作作品展等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长远意义,共同探索培养方法。

七、课题实施的主要过程

(一)集思广益,成立课题核心成员。

一个课题的实施与研究离不开全园老师的大胆尝试与探索,但对未知的事物,更需要一部分人的带领与指引。因此,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园长、副园长、园长助理、年级组长组成,他们都曾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市级骨干教师,他们作为本课题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作用。

(二)精心准备,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近年来,我园先后承担了昆山市级课题“拓宽美术教育的途径”、“拓宽美术教育功能”、“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因此,“十二五”课题的根基较稳,通过可行性分析及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资料后,我们最终确立了课题研究方案及各个年级组的子课题内容。

(三)加强培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让老师们更自信地投入课题研究与实施中,园领导多次带领教师外出参观培训,适时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网上课程自主学习,并要求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及时反思与汇报。对于刚入园的新老师,我们及时进行“青蓝结对”,让有经验的老师指导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通过“一二三考核”,更扎实地投入课题研究队伍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巧妙开展相关评比竞赛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人人参与,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在以往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过程中,园领导和教师都深切体会和感悟到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成立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工作机制,要求全园教师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研究并制订个人成长发展计划,每周上好一堂特色手工活动,每月写好一篇教育随笔和教育论文,记载好一组观察追踪记录,每学期上好一堂科研公开实验课,每人主持开展一次科研沙龙活动,让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体现

(一)教师方面。

1.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教师虽然不是美术专业学校毕业,但通过开展此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利用书本自学、网络充电、培训实践等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2.挖掘教师的艺术潜能,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的手工教学活动中,通过收集各种材料,将各种材料资源进行再利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同时,挖掘自身艺术潜能。

3.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发园本课程。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凸显教师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展的研讨能力得到提高。突出我园鲜明的办园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我园园本课程《化装舞会》、《小泥人》、《纽扣的变奏》在市教科优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小木偶旅行记》、《羊羊美容院》、《大脚丫跳芭蕾》获片双优评比一等奖,《草席卷卷乐》获片二等奖。在市和路南片课题展示实践课中《熊猫黑白配》、《小蚂蚁找朋友》、《漂亮的眼镜》、《夹子玩偶大嘴巴》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二)幼儿方面。

1.发展幼儿独特的创造能力。我园教师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使美的感受得以深化,内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表现,并通过各种不同手工活动,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中,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逐步发展幼儿独特的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每周五的特色活动,向幼儿组织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在撕撕、剪剪、做做中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如大班手工活动《大脚丫跳芭蕾》,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锡箔纸收集起来,利用它的韧性通过卷一卷、围一围、捏一捏、拧一拧,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将锡纸塑造出芭蕾舞者的各种姿态,真是栩栩如生。

2.促进幼儿个性自然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手工活动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从而促进其个性自然发展。在中班《化装舞会》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不同款式的发饰,有卷发的,有直发的,有波浪的,也有短发,颜色选择非常大胆,有的选择金灿灿的黄色,有的选择喜气热情的红色,有的选择淡雅的蓝色。总之,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童心得到最大释放。

3.发展幼儿敏锐的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对多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对生活中的事物、材料形成独特的观察视觉,在设计创作活动中,不但发展了脑、眼、手的协调性,更提高了敏锐的思维能力。如大班手工《剪丰》,孩子们凭借对秋天丰收的景象,在剪好后的丰字上,大胆想象,剪出各具特色的苹果、梨、香蕉等,把丰字装扮得更丰满,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样的教学活动轻松、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园共育方面。

此课题的开展,转化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亲子活动手工展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一起制作成一件件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的作品,展台上琳琅满目,每班都有自己的展示主题,有花卉展、火箭展、汽车展、相框展、千灯的桥”、“千灯的塔”、“千灯人家、“千灯的塔”,每一件作品都富有创意、新颖、美观,表达了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对周围事物独特的审美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会这个舞台,每个班级各具特色地利用乡土材料和废旧材料进行稻草、牙签、丝瓜滕、草席等小制作,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让孩子们在和家长的互动中加强亲子沟通,关系更融洽。

(四)研究方面。

在实践研究中逐步丰富园本课程,形成本园的手工特色。我园美术教学中手工活动案例研究,基于幼儿喜欢的玩具、动物、日常所用物品进行创作,大大弥补了手工只是为了环境的美化的不足,让家长看到实效性,让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耍,体验到成功感和喜悦感。

(五)成果方面。

1.园内自编园刊、幼儿特色作品集、教师个人成果集、课题论文成果集、教案集、公开课集、观察案例集。

2.园内老师多次在赛课、论文、教案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

九、下一阶段课题研究设想

(一)我们应注重内容的开展和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手工能力评价方面比较薄弱。教师要进一步探索手工教育的评价策略。

(二)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自己在实践中好的经验,收集、整理资料的意识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培养总结提升能力,及时地整理、保留活动的资料。

(三)从幼儿园长远的发展看,如何挖掘更多材料采用新颖的形式开展手工活动是需要迫切思考和研讨的,从而凸显我园的特色。

上一篇:忘记与铭记作文400字下一篇:文明出行建议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