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课件13课

2025-01-04

千字文课件13课(共10篇)

1.千字文课件13课 篇一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自读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 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 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 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 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

”的真

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 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2 这样做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_________。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

理的清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批判了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怀疑求真的态度的重要性。F、本文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非常有时代感。B E 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2.九年级英语13单元课件 篇二

2. play a part in doing sth.参加做某事

3. 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做某事

4. instead of doing sth. 代替做某事

5. start doing sth.开始做某事

6. remember to do sth.记住去做某事

7. can’t afford to do sth. 担负的起做某事

8. by doing sth.通过做某事

9. be good at doing sth.擅长做某事

10. plan to do sth.计划做某事

11. hope to do sth. 希望做某事

12. need to do sth.需要做某事

13. loud music/soft music 强劲/轻柔的音乐

14. have fun doing sth 做某事很有趣

15. make money(=earn money) 赚钱

16. save money 存钱

17. learn from向某人学习

18. scientific study科学研究

19. soft colors柔和的色彩

20. blue light浅蓝色

21. soft lighting柔和的灯光

22. serve sb招待某人

23. heavy traffic 繁忙的交通

24. endangered animals濒临灭绝的动物

25. keep out不让进入

26. pros and cons 利和弊

27. in the modern world再现代社会

28. advertising is everywhere.广告到处都是

29. aim at瞄准,针对

3.千字文课件13课 篇三

小学生2020年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

2003年非典,同学们尚未曾留下印象,但却是我们这代人挥之不去的阴霾。时隔17年,疬疫再度来袭,病毒以更加狂奔的姿态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消解成口罩、酒精消毒液和居家隔离的生存之战。

我们都知道,这场劫难终会过去,此刻再浓烈的情绪也会褪色。然而,我仍然要提醒同学们不要轻易忘记历史教训,不要轻易忘记这次事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我们每天被各种新闻包裹着,深陷巨大网络信息洪流,用不了多久接踵而至的新闻会再次抢夺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这种情境下,遗忘是最不费力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可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走这条最容易走的路。

如学有余力,请大家把疫情当作一个课堂,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比如自主搜集疫情信息,整理疫情数据、分析疫情产生原因、预测疫情带来的社会后续影响,从中了解社会运作、科学防疫、社会经济文化;比如找些经典读物,耐下性子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思考一个良善的社会应当具备哪些价值等等。

我们能做的并非仅有绝望与无奈,并非只是简单的标签与空洞的口号。我们身上聚集着超出预想的潜能,可以用行动来为自己、社会和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坚持真理,修补缺憾,这样才可以减少破坏世界的苦难。这很不容易做到,我们一起努力。

小学生2020年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二

我认真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很受感动。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医护工作者们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和病毒搏击,为人们的生命护航,还有许多不同岗位上的工作者们,志愿者们,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奉献,他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虽然疫情中我们不能回到校园学习,但是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学好每门功课,长大后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生2020年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三

或许只有切身经历过了,才能领悟灾难的残酷,好在挺身而出的英雄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串起了这段共克时艰的岁月里最宝贵、最难忘的记忆。节目中我进一步了解医护工作者逆行的艰辛,感受到了他们作为白衣天使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疫情大考期间,那些义无反顾冲在前线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坚守一线,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敬业行动,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在我们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他们为我们挡住一切危险,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与病毒作斗争,一刻也舍不得停下,这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整个中华大地。如今我们盼来了战“疫”的阶段性胜利,也总算盼来了逆行者们的凯旋。

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本可以在家躲避着这场疫情,但是他们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创造着不平凡的成就,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节目还跟我们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有关知识,让我对此次疫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疫情期间没事不要外出,外出要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手接触口,鼻,眼机会,防止感染;注意室内通风和消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自身抵抗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学有余力,请大家把疫情当作一个课堂,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可以用行动来为自己、社会和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

小学生2020年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四

“开学第一课”除了有让我们收心的效果,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是学习最重要的情绪。前面也说了暑假让我们忘却了学习,重新回归课本,内心会有诸多的抗拒。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开学第一课”引导,让我们的注意力重归学习课本上,这也是第一课最重要的意义。

在2020年开年,我们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抗击疫情,举全国之力来打赢这场胜仗。如今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我们不能忘却疫情带来的痛苦,所以“开学第一课”不仅对我们学生重要,对老师的教育内容也很重要。既然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内容,我们肯定要与老师有交流和沟通,“开学第一课”既是开学节目,也是老师和我们互动的重要方式,可以让老师更好的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开学第一课,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防疫知识,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虽然我们没有上战场,但只要我们保护好自己,同样也是为祖国做贡献。

第一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大家在看完以后都有很多想法,我们每个人都对第一课做出了回答,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态度很满意。未来的学习道路,我将秉承“开学第一课”的教育理念,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学生2020年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五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疫情爆发期间我不能开学复课,不能跟好朋友出去玩,就连出门扔个垃圾也要戴口罩,但家里依然是安全的港湾,看完节目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有一群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奋不顾身的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就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有他们在,我再也不怕病毒的来袭了。

作为一名学生,虽然我不知道他们都是谁,也无法向他们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但我能做到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在家好好待着,勤洗手、戴口罩、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且在他们身上我学习了很多道理,为了将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信任和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4.13课 《白鹅》导学案 篇四

学科四年级语文上册 编制人李继平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要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找出白鹅的特点,了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基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并学会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时,我会适当进行引导和点拨,感受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学习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导学案

学习时间:2课时

课 前 第一课时学案

学案自学

一、认真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生字词学习。

1、给下列生字加拼音并组词:

劲()郑()厉()剧()餐()倘()饮()侍()脾()蹲()供()邻()

2、加拼音,认读以下生字: 吭吠苟

3、给多音字加拼音并组词:

供 角 吭

4、我不太理解的词语有:

三.课文朗读。

大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思考: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课 中

一、导语:

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文来导入新课。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的这篇散文《白鹅》,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小组合作

四、班级展示

要求:声音响亮、小组展示流畅。听者要认真、学习速记、大胆质疑、及时提问。

(一)、展示字词学习成果。

(二)、展示课文朗读。

(三)、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 中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小组长迅速带领小组员交流课前自学内容。

2、把有疑义的问题用红笔标出来。

3、小组长带领小组员讨论问题确定最终观点。

4、针对即将展示的内容做好分工。

5、小组再讨论、演练,为展示做好准备。

二、班级展示

要求:声音响亮、小组展示流畅。听者要认真、学习速记、大胆质疑、及时提问。

1、课文1~4段运用了什么写法?

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2.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什么?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3、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达标测评

1、听写生词。

2、照样子,用生肖名填空: 例:(鼠)目寸光

5.第13课《美丽的鱼》 篇五

罗晓艳

课题:美丽的鱼 课时:1课时 课型:纸工 年级:一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书画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本第1册“奇妙的纹理”单元中的第一课《我绘制的鱼》。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对用点、线、面装饰画面的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将集中体现这一知识点的表现,用彩纸剪贴等方式体现鱼身花纹的点、线、面的特点。

学情分析

首先,一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对颜色较为敏感;有的动手能力较强;有的想象力丰富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做手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事情,通过剪、贴、撕等方式,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绘画过程中没有的快乐。此外,鱼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小生物,但是多以菜场买到的鱼居多,因此形状、色彩等极其丰富的热带小鱼,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学生对手工的喜爱、对热带鱼的好奇心等特点,对上好这一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鱼的外形组成部分,了解鱼形、鱼纹的特点,并用彩纸剪贴的技能表现鱼形、鱼纹。

过程与方法: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通过尝试、体验等方法,表现鱼形及鱼纹。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感受鱼身纹样带来的美感,体验纸工制作带来的乐趣,培养其热爱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书画版 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绘制的鱼》 三林中心小学

罗晓艳

教学重点:发现鱼纹的美感并表现它; 教学难点:用点、线对鱼身纹样进行装饰。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课文内容及学情的分析,我把这篇课文的课题设定为《美丽的鱼》,把重难点设置为对鱼身花纹的探索和表现。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完成。以外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为引导,以学生共性的知识点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同时结合回忆启发、交流探究、尝试体验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用剪、贴、撕等方法创作一条“穿着美丽衣服”小鱼的剪贴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景: 1.照片欣赏。

出示一张从外太空拍的地球的照片。

[说明:地球上大面积的颜色都被蓝色的海洋所占据。] 2.师:从外太空看过去的地球是蓝色的,这蓝色的是什么呢? 3.学生讨论。

4.师总结:蓝色的是海洋。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谁生活在蓝色海洋中?

5.师: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生命,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的认识一下美丽的小鱼。

6.师:播放PPT,出示课题《美丽的鱼》

二、回忆、交流、授新

(一)、形态各异的鱼

1.教师请2-3位学生上台画一下他(她)记忆中的鱼。

2.师:总结,同时出示一副完整的鱼的图片:鱼头、鱼身、鱼鳍、鱼尾。(可用拼版完成。)

[说明:比较学生画的与教师出示的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书画版 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绘制的鱼》 三林中心小学

罗晓艳

3.讨论:说说上台画鱼的同学是否把鱼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4.教师示范,在一张彩色卡纸上先用记号笔画下完整鱼形的小鱼,要尽量画到最大,然后用剪刀沿边线剪下来,剪的时候提醒学生,慢慢剪,剪光滑。[说明:利用实物投影仪教师示范示范,提醒学生,画鱼形鱼鳍、鱼尾与鱼身连接在一起。] 5.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小鱼,提醒学生鱼的形态丰富多样,但是鱼头、鱼身、鱼鳍、鱼尾不能缺。(播放PPT课件)

(二)、多彩花纹的鱼

1.师:空白小鱼不可爱,穿上花衣会更美。2.师出示课件,提示鱼的花纹有线条状、色块状等。

3.请1-2名学生上台尝试,选择教师已准备好的彩色纸片的条状花纹和色块状花纹对空白小鱼进行摆放装饰。制作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4.师小结:除了用画笔画,还可以用彩色纸片来装饰作品。

[说明:让学生发现,除了绘画的方式,用彩纸剪贴也可以让作品美丽起来,引起他们动手尝试的兴趣。] 5.教师示范:用“点”、“线”分别装饰的小鱼以及用“点、线”结合装饰的小鱼。

[说明:教师的示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花纹装饰的理解;且不同的装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

三、尝试与体验

(一)欣赏

1.教师出示同龄人的作品。2.学生欣赏。

[说明:同龄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觉得制作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增强他们创作的自信心。]

(二)讨论

1.你准备画什么形状的小鱼。

2.你准备用哪种形式的装饰方法装饰美化小鱼。

[说明: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通过探究拓展创作思路。] 书画版 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绘制的鱼》 三林中心小学

罗晓艳

(三)作业要求

鱼形勾画完整,花纹设计别致,颜色搭配协调。

(四)体验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与小结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大鱼缸,把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贴在里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集体作品。1.自评:说创作的想法。

2.互评:欣赏他人的作品,说说喜欢的地方。3.师评:说亮点、说不足。

[说明: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努力挖掘每一张作业的闪光点。]

五、课堂拓展

6.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篇六

【学习目标】

课标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重点: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自主梳理】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产生和发展。

2.思想上:文艺复兴后,各国的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3.政治上:教会实行剥削压迫政策。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导火线:1517年,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徒出售________,搜刮民财

(2)序幕:___________的发表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____、________ 改革运动。

(4)思想主张:①强调________ 学说,主张只有靠________ 才能得救。

②宣称________ 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5)意义:①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____ 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后创立的________ 登上欧洲的历史舞台,与________、________形

成三足鼎力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一】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马丁·路德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出版《_______》。

(3)思想主张:①人只有依靠____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②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

心。

(4)意义:①为___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___和___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___方面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的实质、意义

【合作探究二】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思路提示:相同点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上考虑,不同点从斗争形式、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产生的作用考虑)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作探究一】马丁·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与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二】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背景上: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②性质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③内容上: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④作用上: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第13课《花格子小牛》教案 篇七

题:《花格子小牛》

教学内容:花格子小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享受装饰色彩的美感,激发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知识与技能:感受丰富的色彩装饰效果,初步建立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能简要画出小牛的外形,给小牛添画上花格子衣裳。

教学重难点:格子及色彩装饰的个性化表现。教学准备:Ppt课件、四张不同色彩的花格子小牛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看谁反应快,(逮到的同学学一种动物叫)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喜欢穿新衣服吗,下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同学们看他们的衣服漂亮吗!你觉得漂亮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征?今天谁穿花格子的衣服啦!站起来我们看看。同学们觉得花格子衣服漂亮吗?

同学们看,青青草原上来了一群牛, 它们全身的颜色很相似,听!小牛在叫!你知道他想说什么吗?(生说)它也好想给自己换件漂亮的衣服。

2.我们一起读读小牛的心声吧!“格子红,格子黄,小牛请你帮个忙。什么忙?什么忙?花格子变成新衣裳。(齐读儿歌)呀?(想)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花格子小牛》出示课题。

二、观察小牛,学画小牛

1.同学们看,有一只小牛已经穿上了我做的花格子衣服,你们看,好看吗?(出示范品)你看我这只小牛,还可以站住,谁知道是如何做的呢?(对折剪开)

同学们来看老师是如何做的。

2.观察范品:首先我们来看看,小牛由几部分组成?

3.教师范画:小牛由身体、头、四肢、尾巴四部分组成,第一步对折(教师示范)

+同学们看我这里有两幅画好的小牛(一大,一小)你看哪一幅比较好看呀?为什么呀?

+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都很大,但是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一张牛背靠边,一张不靠边),同学们想不想帮帮它们

4.出示图片:“小牛的外形要简洁,因为我们主要是为小牛换上漂亮的花格子衣服。”要尽量饱满,关键是牛背对着折线。

三、学画花格子

1.过渡:小牛画好了,出示画好的小牛,但是还没有格子衣服,我们怎么画格子呢?

2.观察图片,我们先来看看格子衬衣上的格子,想想“漂亮的花格子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3.教师出示没有花格子的小牛,快速在上面画出格子(先画横线再画竖线)。同学们看老师是如何画的。

注意线条不要超过牛的身体,要连贯。请不要用直尺,就用自己的手画,线条不要太直,就是要柔和自然才好看。

4.谁还能画出不同的格子呢?

5.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不同的格子。(课件展示)斜线格子、波浪线格子、一大一小格子。6.看来格子也有很多种类。

四、花格子——装饰格子

1.格子衣服画好了,现在我们要挥动画笔,给小牛的格子衣服涂上鲜艳漂亮的颜色。

2.出示课件:这是黑白格子的小牛

单色格子的小牛、双色格子的牛、多色格子的牛。

小结:除了黑白,一种颜色,两种颜色,多种颜色都可以画出漂亮的花格子。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吗?

提示:看看几个挨着的格子,左右上下是相同的颜色吗?

小结:不管用几种颜色,不管有规律的涂色还是没有规律的涂色,都有一个共同点——相邻格子的颜色不要相同。

3.教师示范上色:注意提示:颜色不要涂出格子,相邻的格子不要涂成了相同的颜色。

4.剪下来。注意安全。

5.我们来回顾一下制作步骤:1、2、3、4(课件展示)

四、创作《花格子小牛》

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去帮助小牛设计衣服了,我们来看看作业要求。

出示作业要求:给小牛画一件漂亮的花格子衣服,并使小牛站起来。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比

1.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小牛请到青青草原上来。2.你觉得那头小牛的衣服最漂亮呀?为什么。

六、拓展

同学们还想给哪些动物设计花格子衣服呢?(学生说一说)

同学们看现在谁穿上了花格子衣服呢?(大象)

同学们他的花格子衣服漂亮吗?

8.三年级美术第13课.伸缩玩具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伸缩玩具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原理(四边形易变性),利用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伸缩骨架,并根据预先的设计完成伸缩玩具的制作,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伸缩玩具的骨架,了解其伸缩的原理。用剪、贴、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及装饰,体验伸缩玩具的设计制作过程及乐趣。

教学难点:伸缩骨架制作的牢固性;伸缩骨架与形象设计的巧妙结合;作品新奇、美观。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游戏:摸一摸,玩一玩。

二、建构新知:

1、对比三角形,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伸缩原理。

2、比一比。想一想,伸缩骨架有什么特点?他们是怎样连接的?有什么地方可以连接?(1)做一做,小组合作,设计伸缩骨架。(2)汇报交流,总结伸缩骨架。(3)总结伸缩骨架的形式。

3、创意比拼:

(1)巧用材料;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骨架?(2)巧设造型;(3)巧妙装饰;

三、艺术实践

1、布置作业:用你所学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新奇的伸缩玩具。

2、辅导要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巧妙地连接;怎样快速的装饰;试一试装饰部分是否影响伸缩活动。

四、多元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

9.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2-13课 篇九

本课融欣赏、制作、游戏、知识为一体,通过儿歌、实景图片再现了人们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同时展示了多幅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学生作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工具材料等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作业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教学难点: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教学方法:讨论、练习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板书课题。

二、授课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

1)将纸杯剪开;2)用胶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桨;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

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做个纸粽香囊。

2)用纸杯和吸管来做一只“龙舟”。

7、老师指导 点评作业

8、展示作品

填写意见卡,填写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作品的建议。

9、分组进行扎粽子或划龙舟比赛。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

10.13、青年教师汇报课听评课活动 篇十

镇中教育信息12 大良镇中计划利用第十二周至第十四周的时间完成12名教师参加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本次听评课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校的教育教育骨干。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活动,讲课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各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很多同学科教师都自行调课参加本次听评课活动。

听课活动中,讲课教师体现出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基本功扎实的特点,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讲老师积极反思,及时交流,认真听取教师们提出的意见。

青年老师汇报课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推动着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它是契机,以点带面,推动着广大教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它是平台,使一批批新秀脱颖而出。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成为我校教学战线上的希望之星。

上一篇:浙江树人大学监考教师职责下一篇:晋城市统计局贯彻全省建设领域统计工作会议传达提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