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2025-01-14

上海金融改革创新(精选15篇)

1.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一

改革创新加快甘肃金融发展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2013-08-09 08:27 进入论坛

中国甘肃网8月9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贷款余额两年增长57%,一年的直接融资额相当于“十一五”时期五年的总和……面对这样的发展数据,甘肃金融业有理由骄傲。

盛夏时节,陇原大地万木葱郁,一片生机勃勃。然而,谈起甘肃金融发展,许多人仍然轻松不起来。“不能满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发展滞后。”“增长快,说明发展潜力巨大,就看怎么挖潜……”言语中的“急迫”显而易见。

穷则思变,“急”而思进。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全省重视金融、发展金融、运用金融的氛围愈加浓厚,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的工作创新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呈现出欣欣向荣、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夯实发展基础

7月25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甘肃银行和兰州银行3家甘肃金融“地方队”与江苏省3家地方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选派40名后备人才前去学习,从而拉开了我省依托金融发达地区培养金融后备人才计划的序幕。

“这是省委、省政府依据甘肃金融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夯实甘肃金融发展基础之举。”省政府金融办主任陆代森说。

推进甘肃转型跨越、富民兴陇,金融是重要支撑和保障。虽然近年来甘肃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跟甘肃转型跨越的实际需求和金融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巨大。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金融总量上,还表现在金融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以金融专业人才为例,从上世纪末开始,我省金融专业人才便大量“孔雀东南飞”,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近些年来,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减,但却仍然处于留不住、引不来的状态,导致全省高级金融人才严重匮乏,甚至有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机构招不到一名董事会秘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增强甘肃金融发展的“底气”,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扩大金融总量、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发展地方金融、改造金融生态等五个方面入手,夯实金融发展基础。其中,为了完善甘肃金融体系,改变甘肃金融机构“残破不全”的现状,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招行引资”的政策措施,把引进金融机构放到了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对新入驻的金融机构授予“省长金融奖”。几年来,先后引进了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十多家保险、证券类金融

机构。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还出台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延伸”服务触角,变过去的“退乡进城”为“出城下乡”,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在农村的覆盖面。目前,农村合作金融已实现机构网点乡镇全覆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实现机构网点县区基本覆盖,融资性担保公司实现县区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县区全覆盖,并向乡镇延伸,村镇银行覆盖全省一半以上县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步开始恢复以往的服务网点。一个日臻完善的甘肃金融体系正在构建。

挖掘开放合作的“两度”

在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还通过挖掘甘肃金融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甘肃金融发展的外来活力和“内生动力”。

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省政府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5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站在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共同定位、布局、发展甘肃金融市场,从战略层面构筑“双赢”格局。

同时,为拓宽我省融资渠道,省政府金融办会同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签署《借助银行间市场助推甘肃省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以有效的机制保障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拓宽甘肃企业融资渠道;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金融资金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省政府与国开行签订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由国开行融入800亿元资金支持我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对内,以政策为引导、制度为保障推动甘肃金融发展,营造重视金融、学习金融、运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催生甘肃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通知》《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实施方案》《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省长金融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金融发展。各市州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出台了加快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市州长金融奖或金融业发展基金。全省14个市州和多个县区政府正式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推动辖内金融工作。去年以来,全省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和企业的项目优势,成功举办了3次全省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对接会,共达成协议金额9856亿元,签约金额3494亿元。

从战略合作到夯实发展基础,再到扩大开放合作,改革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金融机构和地方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也使甘肃金融发展迈上了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1182.76亿元,同比增长18.33%,高于全国4.23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迈上8000亿元台阶,达到8050.18亿元,同比增长22.49%,高于全国7.39个百分点;完成直接融资340.24亿元,同比增长113.25%。

2.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二

近年来, 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 厦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把握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改革创新, 大力建设厦金两岸区域性服务中心, 不断拓展两岸金融合作新渠道, 创新成果日益凸显, 两岸区域性服务的中心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努力创建厦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区。

1. 优化机制, 进一步明确金融管理职责

为统筹谋划推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原市金融协调服务办公室、发改委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职能有效整合, 新组建厦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明确职责范围。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 大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 出台政策, 聚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

近年来, 厦门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厦门市经济特区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条例》等, 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 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 培育市场, 快速壮大新兴金融业态

至今, 全市已经拥有互联网金融60多家、”新三板”挂牌公司30多家、私募机构150多家, 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300多家。协助配合人民币清算行清算, 完成49.3亿元人民币铺底资金额度核定工作, 增加铺底资金总额度100亿元, 支持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开启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 推进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清算, 办理现钞调运124批次达46.56亿元。推动两岸证券投融资, 开立外汇QFII托管账户。推动两岸股权投融资, 筹建厦门片区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两岸双向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推出台资集团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两岸特色金融产品。

4. 强化指导, 快速推动两岸金融合作

厦门市一行三局强化金融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协调预警机制, 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发展氛围, 稳定金融发展环境, 开启两岸金融深度合作。实施厦台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办法, 启动厦金“两门”金融创新合作。大陆两岸特色金融机构集聚厦门, 在厦设立“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和“离岸银行业务分中心”。构建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平台, 积极主办海峡金融论坛, 论坛已成为两岸金融政策发布平台、同业交流平台和业务合作平台。

二、亟待解决存在深层次问题, 促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再破坚冰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传统银行业乱收费等方面的保守诟病尤为凸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于去除, 抵押物不足贷不到款、利率过高, 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业务流程多, 现代金融服务改善民生水平仍有待提升。

2. 跨国企业集团难于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投资便利化程度不高, 主体境外融资受限, 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困难, 流程繁琐, 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和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难于实施。

3. 金融创新和两岸金融合作推进缓慢, 金改30条虽已出台, 但一系列细则仍未明确, 厦门自贸试验片区的金融改革再破冰之旅仍需继续启航。

三、继续探索推进金融创新, 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

2015年, 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重点突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对此, 金融市场的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厦门市中心支行将立足对台区域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动对台金融改革综合创新, 强自贸区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和项目储备, 助推两岸金融服务业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创新深度合作, 确保自贸区金融改革高效、快速推进, 开启大力推动对台金融合作创新新篇章, 为自贸区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1. 要充分体现“两个特色”, 即: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和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两个特色”。

要充分发挥厦门片区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创新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创新, 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完善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和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创建厦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大力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积极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2. 要确实做到“六个新突破”, 即:

一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新突破。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区内企业提供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服务, 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开辟企业人民币自主境外借款新渠道, 扶持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向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使用, 支持跨国公司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鼓励跨国公司在厦建立运营中心, 支持跨境人民币投资基金建立和跨境人民币双向投资业务开展, 发挥资金的集聚优势,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个人开展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 促使个体经济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和自由度。主要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二是突破区内主体境外融资限制,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实现新突破。突出简化外汇业务流程, 确实减少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手续, 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大幅度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 使企业境内外投融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企业外债资金可以意愿结汇, 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门槛更低, 提升跨国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推动厦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 促进总部经济集聚;拓宽金融机构外汇交易业务服务范围,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主要创新点:一是在自贸区内可兑换限额内资本项目, 探索境内个人跨境投资新路径, 实现跨境双向投融资便利化,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 二是实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 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

三是创新拓宽金融领域服务实现新突破。提高现代金融服务能力, 有效改善民生。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 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和互联网支付业务, 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业务, 支持金融机构与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电商跨境本外币支付结算服务;创建金融电路卡“一卡通”示范区, 加大移动金融在自贸区各种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 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 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主要创新点:一是扶持自贸区内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二是可以为跨境电子商务实施跨境本外币结算业务;三是创建金融“一卡通”示范区, 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 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四是制度创新实现新突破。坚持简政放权, 推进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 简化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结算业务流程;探索主体监管责任, 使得监管体系更加透明、规范、便利、高效, 实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创新联合监管机制, 优化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助推自贸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试验田”, 示范带动和服务全国金融创新。

五是两岸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准许境外企业和个人开设新台币账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和台湾金融机构之间开设新台币同业往来账户结算业务和自贸区内区域性银行间市场交易, 促进两岸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推动两岸金融密切合作发展。完善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机制, 促进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

六是建设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新突破。制定符合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要求的长远规划, 构建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联动机制体制, 推动厦台两岸金融合作创新先行先试, 同步发展, 发挥好自贸区对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的联动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努力实现立足“闽三角”, 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 充分发挥厦门战略支点作用, 共同开辟两岸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摘要: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积极探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金融改革综合创新, 是建设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中心任务和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从厦门市金融管理的现状出发,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进一步研究提出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步伐, 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3.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村金融;土地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5-0045-03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做好农村金融的服务工作。由于中央、国务院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近些年,正在逐步健全农村的金融体系和不断增加涉农贷款的投放规模。然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我国目前已进入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发展阶段,农村经营主体、农业发展方式及农村要素配置都在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改造与农机设备投入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当然,这样做既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给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尤为重要。

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思路

依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1]的农村发展指导思想与“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2]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方向,需要为农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积累新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新出路。

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内部管理逐步完善,经营风险得到控制。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三农”需要金融支持与金融资源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尽管各类银行机构的存贷比不算低,但是金融服务还是相对不足的,因此要在农村的金融领域建立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

其次,农信社单一的金融服务品种与可持续发展的“三农”要有多层次金融服务之间存在矛盾,这就要求建立一站式、社区性、综合化金融服务体制;

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的可持续性与农村经济主体高风险、低收益经营现状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体的金融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第四,高度垄断集中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及现代金融标准化运行机制与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和差别化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差别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农村的生产要素和资本结合与社会金融资源体外循环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建成农村生产要素的资本化市场。

从农村经济改革只有自下而上才可能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贴近“三农”、立足县域的方针,从农业区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起步地区试点,按照依托金融改革有序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并举,再逐步推向各地。

三、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具体设想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需着重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用好用活现有农村金融资源,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如何动员城市和外部金融资源返流县域,探索财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

为此,从目前来看,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改造升级征信体系

第一,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可以依托央行当前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与开发,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农村农户信用评级框架;鼓励、引导信用服务机构开发更多的信用产品,对农村信用市场提供服务。新的信息系统应详实地记录每个农业企业与农户所有的社会记录,除信贷交易记录外,还应包括其学习、就业、房贷等各方面的情况。新系统应建立客观可行的信用评级制度。依据企业与个人的历史信用记录情况,依照客观的评级标准,给予相应的等级。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与个人申请贷款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第二,信用产品的金融化和社会化。征信体系要向外出、外来务工人员覆盖,以此突破乡村、户籍及必须在本土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人群的限制。这就需要,首先引进金融机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的金融化,使金融服务从融资再延伸到向异地资产管理的扩展;其次把信用产品扩展到社会管理领域。建立乡村治理模式——以信用为基础多元化组织参与,把农村金融延伸到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上。具体包括:一是要依托产业链,使农业龙头企业的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使其代替目前的村镇治理,种苗及定额回购的产成品就由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赊销,从而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群体,完成以块为主的治理模式向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型。二是要创新农户间的社会关系,建立联保互保型利益共同体,基层农村金融组织应从对农户的信贷管理与激励转向对村镇事务的有效参与。

(二)建设农村土地金融市场

土地既是农户的主要生产要素,还是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产,所以推动土地资源并最终撬动金融资源进入资本市场,这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较长远目标,更是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伴随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土地的市场价值必然逐步走高,可是现在的土地交易机制并没让农户获得其增值部分的收益,为了真正让农户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要逐步改革目前按照土地产出来核定补偿标准的征地模式,探索集体土地可以用获得的可持续分红的权证形式参与城镇建设投资,这既能减少城镇建设中成本的一次性支付,还可使农户获得持续的收入来源。

考虑到农村地区土地要素盘活面临关于所有制的各项法律法规限制,在不可能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可以用股份合作制来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城郊向农村腹地推进,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村镇内部的划分机制进行改革,同时,按照标准化、单位化方式,等额分割集体土地,用土地用益权证方式量化到每一农户与农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交易市场。金融市场是可以对土地用益权进行交易的,所以用建设土地用益权的OTC市场和标准产权交易市场,来推动城市金融资源投资农村土地,并以此形成金融资源对农村的返流。其中,利用商业银行和产权交易市场都是可行的探索和创新。这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户获得更多的、可持续的财产性收益,其中主要是土地收益。

(三)建设农业产业化间接融资体系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融资还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交易主体的实际,农业产业化又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有必要考虑通过大型金融机构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面向农户的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间接融资体系,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来自金融方面的支持。在批发层次上,大型金融机构可向央行获得低利率支农再贷款,以此为主要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并为其提供一揽子金融和财务方案。在零售层次上,农业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低利率的短期的生产经营性贷款,并依托其低成本融资为农户提供土地用益权抵押建房融资及中长期消费贷款。

(四)建设农业产业化直接投融资市场

第一,由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共同发起并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基金通过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各地销售。引进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发针对大型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项目的信托项目、投资基金或理财产品,利用商业银行渠道与网点实现资金归集。

第二,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应开发面向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的直接投融资产品。通过按照农产品品种或行业分类,建立多支专门化投资基金,如果业、蔬菜、茶业、绿色禽畜投资基金,打破县域限制,由专业合作社以联保形式确保资金投入的安全性,农村信用社作为基金托管人负责投资基金对农户的投放和收益归集。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在人民银行统一规划下加快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为农村的商品劳务交易、资金汇划等提供快捷便利的通道;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自助设备。

第二,担保体系建设

由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发起,农村中小企业参与的构建农村产业协会发起设立的农村小企业担保基金。主要为那些有真正的生产投入和有贷款需求又解决不了担保问题的农户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提高农村信贷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

第三,农村金融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农村经济主体面临较高的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重视和应对较高的信用风险。因此必需要建立农村金融机构能持续经营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这就要研究引进民间资本组建农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定相应规章制度,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在县域以法人形式存在的类金融机构在改革创新进程中出现的特定不良资产进行市场化处置。

参考文献:

[1]李延钢.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55一59.

[2]徐薇.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对外贸易,

2013(6):106一107.

[3]丁红.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

北京农业,2013(11).

4.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四

成立四年以来,p2p人人贷保持了高速发展,正是p2p人人贷在平台自身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成果体现。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p2p人人贷成交总量已经突破28亿,成为P2P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平台。

由于我国的征信体系发展滞后、信息碎片化严重,p2p人人贷机构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方式获取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包括支付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引领着市场升级。移动支付、P2P行业呈现出蓬勃之势,促进了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在p2p人人贷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我们明显发现,出借人多于借款人,出借的资金大于优质的借款需求。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觉得用户体验很不好,很多人天天在p2p人人贷刷屏,抢标,但还是抢不上,好不容易抢上了,接下来的回款又投不出去,资金站岗很严重。这使得到后期,用户倾向于将资金借给一两个人。

p2p人人贷模式是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做出的选择,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消费型模式的转型阶段,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支付行业强劲的增长,给从业者提供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其中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这一块始终需要加强。互联网讲究的是用户体验,在保证风控的基础上,做好体验。

5.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五

就业导向办职教改革创新谋发展--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纪实

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地处长江口崇明岛,1980年建校,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49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教职工160人,学生2 200多人,设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商贸旅游、都市农林等六个专业大类16个专业方向.学校散发出农村职教的`现代气息,已成为上海农村职教的一面旗帜.

作 者:龚耀飞  作者单位: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上海,202164 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6 “”(19) 分类号: 关键词: 

6.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六

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范围包括昆明市、文山州、红河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怒江州、德宏州9个州市, 总面积为22.07万平方公里, 占云南省总面积的56%, 而人口为2514.9万人, 占云南省总人口的54%。经过两年半的建设, 沿边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将来的复制、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昆明金融创新

2010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昆明建立区域性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2011年5月,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明确了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2013年12月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了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昆明在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处于核心枢纽和龙头地位作用。

二、德宏金融创新

(一) “瑞丽指数”创新

2015年3月31日, 中国首个中缅货币兑换中心在德宏州瑞丽市姐告边境贸易区挂牌成立。以兑换中心为载体, 在整合已有的瑞丽大通、瑞丽台丽、云南亚盟、天津渤海通汇4家货币兑换机构力量的基础上, 首创发布区域性中缅货币兑换中间指导价——瑞丽指数, 形成中缅货币汇率机制, 对于逐步规范人民币与缅币兑换市场、推动中缅双边经贸发展、加大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创新力度、服务和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截至2015年末, 兑换中心业务量已达2.02亿元人民币, 是2011~2014年4年业务量总和的2倍。

(二)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首先, 随着中缅经济往来的日趋频繁, 在德宏工作的缅籍人员也越来越多, 为了消除语言障碍, 并向他们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州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缅语叫号、缅语提示等金融创新服务。其次, 允许境外机构和个人在瑞丽购房的政策出台后, 跨境贷款业务也实现破冰。

(三) 跨境金融生态创新

首先, 在云南成立了首个外籍人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投诉站, 为州内外籍人员提供金融维权的法律渠道。其次, 中缅双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创新。中缅双方银行通过举行定期会晤, 增进了双边的沟通与互信, 并分别与缅甸经济银行、C B银行、环球财富银行、K B Z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 开创中缅跨境金融生态新局面。

三、普洱金融创新

(一) 与境外银行创新搭建结算平台

自2012年农行孟连县支行与缅甸邦康市商业银行搭建起结算平台以来, 4年期间结算业务量及结算金额逐年双双创出新高。其中, 2014年结算业务量为186笔, 涉及结算金额合计达到5.93亿元, 比2013年增长200%。随后孟连县农村信用社也加入该平台, 使得该平台业务量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并成为进出口企业防范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新渠道。

(二)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

2014年8月, 孟连县农村信用社率先成为全市首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014年, 全市跨境人民结算量、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服务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量分别为761笔、624笔和30笔, 涉及金额分别达到13.63亿元、11.87亿元和2141万元, 比2013年分别增长95.83%、168%和72.94%。

(三)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首先, 两个全省首创。澜沧县和墨江县农村信用社分别推行农户资产公证贷款、境外替代种植农户订单合同质押贷款和“烟草合作社贷款授信”模式。其次, 两个率先。一是率先开展咖啡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实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创新途径。二是全省率先推行“工会会员普惠卡”, 营造支付服务新平台。

四、西双版纳金融创新

(一) 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

首先, 2014年9月23日, 勐腊农村信用社在老挝磨丁经济开发专区通过金融服务终端PO S机设立首个在老挝的金融支付服务点。截止2015年5月末, 该服务点共发生人民币交易笔数2454笔, 金额405万元。其次, 推动境外边贸企业开立人民币N R A账户 (Non-Resisdent Acountment) , 用于跨境贸易结算, 截至2015年5月, 境外企业在州内银行总共开立人民币N R A账户72户, 其中, 在2015年1~5月期间, 账户涉及清算的人民币资金达到2.54亿元。再次, 境外机构或企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办理现金业务实现零的突破。

(二) 货币兑换业务创新

首先, 在2015年7月, 由勐腊县农村信用社与天津渤海通汇货币兑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合作成立的全国首家“特许机构+商业银行”的货币兑换点在磨憨联检楼内开设, 截至2015年10月末, 总共办理兑换业务232笔, 其中人民币分别兑换老挝基普、美元和泰铢的金额为89.79万元人民币、8.35万元人民币和10.87万元人民币。其次, 实现本外币兑换业务范围和对象由个人延伸和扩大至贸易业务和机构对象。

(三)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5年4月末, 完成辖区内10.93万户农户经济信用档案采集, 占总农户数的75.28%, 同时创建78832户电子化农户信用档案。其次, 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全州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仓单质押贷款等绿色农业生态贷款, 截至2015年4月末, 该类贷款共38笔, 涉及贷款余额7 75万元, 从而使得20个绿色经营主体从中受益。

五、临沧金融创新

(一) 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创新

采用“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运行模式, 率先在全省开展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2014年6月24日, 通过移动PO S机具在缅甸开设3个跨境金融支付服务点, 提供小额取款、转账汇款和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2015年7月23日, 又相继在与沧源、耿马、镇康三个边境县接壤的缅甸佤邦、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掸邦北部省腊戌县布放12个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 全市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达到15个, 布放数量居全省首位, 占全省布放总数的75%。截至2015年末, 累计办理业务1535笔, 涉及金额141.59万元, 服务区域辐射范围由以前的边境线30公里延伸至70公里, 惠及境外居民12万余人。

(二) 全国创新试点企业大额人民币现钞跨境携带证业务

2014年, 在镇康县南伞口岸成功办理全国首笔外经企业大额人民币现钞出境携带证结算业务。截至2014年4月末, 全市3个边境口岸共受理3家外经企业大额人民币现钞出入境携带证结算业务10笔, 涉及金额2261.91万元。

(三) 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账户使用范围

沧源县农行、信用社开展对持有缅甸佤邦身份证的居民到市内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试点, 解决境外居民到我国境内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难的问题。

(四) 创新实践国际结算业务

农行临沧分行与缅甸经济银行滚弄分行合作互开账户、缅甸佤邦银行到沧源县农行开立同业往来清算账户, 积极推动国际结算业务的开展。

六、保山金融创新

(一)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创新

农行保山市分行与缅甸板瓦开发银行互开人民币结算账户, 截至2015年6月末, 累计发生业务19笔, 涉及金额3765万元。腾冲农村信用社实现辖区内农村信用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零的突破, 截至2015年6月末, 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笔, 合计金额518万元。

(二) “三农”金融改革创新

保山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双双实现突破。市内首家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在施甸县诞生, 而10个乡镇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则在龙陵县建立, 通过资源整合, 提高以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等“三权三证”为主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办理的便利化程度。昌宁县以核桃林收益权进行抵押贷款, 实现经济林果权抵押贷款零突破, 龙陵县成功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15年末, 全市林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61亿元, 余额7.05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48笔、287万元, 余额192.5万元。农村房屋 (宅基地) 抵押贷款累计发放81笔、691.8万元, 余额479.7万元。

(三)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市政府出台《保山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见》,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以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突破, 开展农村金融创新。现今, 全市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相继推出“贷免扶补+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烟草公司+合作社+农户”烤烟封闭贷款模式、“担保公司+合作社”贷款模式, 以及“企业+合作社+林权”联保贷款模式等农村创新金融产品。截至2015年末, 全市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55个, 比2014年末的100个增长55%, 贷款余额2.70亿元, 当年累计发放金额2.63亿元, 带动农户数21792户,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七、红河金融创新

(一) YD指数创新

2016年3月17日, 云南省首个区域性人民币兑越南盾指导性汇率在河口4家外汇指定银行及1家外币兑换公司同时发布, 简称Y D指数。Y D分别代表人民币代码C N Y和越南盾代码V N D的尾字母。Y D指数是由河口地区各主要结算银行及货币兑换公司统一发布的人民币兑换越南盾指导性汇率, 该指数由河口地区各成员单位采用轮值方式, 通过每个工作日采集报价样本计算得出并公布。2016年6月起, 文山州参与到指数的发布, 由文山州麻栗坡与红河州河口成功联合发布Y D指数, 参与发布的机构达到8家, 进一步扩大Y D指数的影响力。Y D指数的发布有利于规范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市场, 为逐步形成独立、统一的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 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

首先, 中越两国间人民币现钞调运的重任由农行河口支行承担。其次, 推动境外企业和个人人民币结算账户的开立。再次, 2014年3月6日, 河口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成功办理了第一笔贸易项下越南盾兑换人民币业务, 此举标志着河口乃至红河州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从个人扩展到所有贸易及服务贸易业务, 而范围则由个人扩大到境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三) 跨境保险创新

一方面, 积极探索开展跨境旅游保险和出入境人员保险等跨境保险合作业务, 另一方面, 因地制宜扩展机动车保险服务, 并在河口县实施机动车使用补充保险方案, 实现我省跨境保险业务零的突破。

(四) 城乡产权交易中心创新

2014年4月15日, 开远市成立了云南省首家县级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随后还将在全州其余县市建立城乡产权交易中心, 此举将进一步促进农村产权的流转和交易, 为全面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文山金融创新

(一) 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

首先, 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创新。2014年5月, 农行麻栗坡支行与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实现互开本币账户, 开创了文山州境内外银行边贸结算新渠道, 结束了之前与越南进行跨境结算需通过河口转汇的历史。创新业务积极推动了全州跨境人民币业务量逐年攀升, 累计人民币结算量由2014年8月末的5055万元, 增加至2015年末的10885.09万元, 一举突破亿元大关。其次, 在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实施跨境移动金融惠边应用创新。

(二)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首先, “三农”金融改革创新。2014年7月1日实行的全国首个地方金融条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条例》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服务“三农”、推动“三权三证”抵押贷款提供制度保障。累计发放“三权三证”抵押贷款由2014年8月末的9.9亿元增加至2015年末的55.8亿元。其次, 村镇银行相继开业。2016年3月底, 由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行, 在州内砚山县、马关县、丘北县和广南县发起设立4家长江村镇银, 提供更便利的“三农”金融服务。

九、怒江金融创新

2015年9月4日, 农行怒江分行成为全州首家在泸水县片马口岸境外的缅甸克钦邦大田坝和岗房两地布设两个跨境金融支付服务点的州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跨境金融支付服务点的设立, 大大提高了缅甸边民在当地服务点办理人民币存取款、转账汇款和缴费等金融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对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创新、扩大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和结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两年半的建设, 沿边9州市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并在全国或全省首创独具云南特色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跨境金融支付服务业务创新、货币兑换业务创新、“三农”金融改革和金融产品创新、跨境保险创新等金融创新。通过先行先试的金融创新研究, 对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推动云南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郑艳玲.“瑞丽指数”:领跑中缅货币汇率机制形成——德宏中支在全国首创中缅货币兑换汇率机制[J].时代金融.2016 (1) .

[2]罗本祥.德宏州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5 (11) .

[3]陈文玉.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探索创新努力提升区域人民银行服务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水平——对普洱市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辖区工作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5 (10) .

[4]孙翌.云南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思考——以西双版纳为例[J].时代金融.2015 (8) .

7.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七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24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及调整下,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一直致力于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农村金融是保障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1]。如何应对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在金融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不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都是全面推进吉林省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与管理创新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未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时,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而其他诸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均未设立,也很少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业务。随着我国加大“三农”建设的推广及发展力度以后,这些银行便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经济大开发过程中来,逐步的从城市走向农村,在乡镇网点机构的布设、农村金融业务的增设上都有所增加,但受制于银行的获利和风险问题,这些网点和业务范围都极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建设的实际需求。

我国虽然在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建设,很多金融机构都开通了农村金融业务,而其发展时限有限,组织机构、网点分布和业务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难以符合广大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2]。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受阻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村金融发展,抵抗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然灾害往往会对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收入损失,而农业保险可以将这一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吉林省近年来一直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补贴费用低。国家保赔补贴损失的25%,省级保赔补贴损失的25%,县级至少要承担30%,这样将会造成县级组织投保的积极性降低,无法有效的大面积的推广农业保险制度[3];其次,当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不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农民来说都难以承担。加之农民的投保意识薄弱,农业保险知识匮乏也是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农村金融机构收益偏低

由于有国家政策的规定及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从事农业信用贷款的机构给农民发放贷款时定制的利率比较低,同时贷款的期限也比较短,难以有较高收入的贷款收益。农民的信用度不高且可抵押担保贷款的物质也比较少,获取的农贷数额比较有限,这些因素会造成金融机构不乐于为农民办理农业贷款,这种恶性循坏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所能获取的利益,使得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缓慢。

3 解决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对此可以全方位实行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三长”分设制,实现所有权力、监督权力、经营权力“三权”分离,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产权关系,健全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管理结构,继而把信用社建设成一个经营独立、约束力强、盈亏自负、风险自控的市场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和发展潜力。

3.2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

吉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想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发展,就要继续推进金融组织的建设工作。对此,吉林省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开放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保证所需的农村金融发展资金的有效流入。在资金满足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的分析及预测,努力让多种经济主体为“三农”服务,成立形式多样的、不同所有制的金融机构。

乡镇银行金融组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门户,乡镇银行自设立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乡镇银行可以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同时能保证这些积累的资源能有效的流入到广大农村中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资本留置的问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发展的节奏。

3.3 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健全完善的农业金融保险体系是进行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想要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吉林省现阶段存在的与农业发展、农民息息相关的险种主要有: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农民人生财产保险等。除此之外,为保障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还应健全互助合作保险与商保等业务。

在险种齐全的情况下要考虑提高风险补贴比例或风险补贴费用。这些风险补贴资金可由中央财政部门承担,减少乡镇、县级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中央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农业风险的特性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应急于发生的巨大自然灾害。如此不仅提高了降低巨灾损失的能力,也大大加快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进步伐。

再保险是可以有效抵御风险的防范机制,而在我国此类保险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据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再保险机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制定和设立,这样可以降低当巨大自然风险来临时保险公司承担的压力,有利于推广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锡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讨会观点综述[J].西南金融,2005,(10).

[2]刘月国.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河北金属,2006,(05).

[3]何广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路径的探讨[N].金融时报,2007,12,(07).

8.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篇八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社区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社区金融小额贷款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国家惠农政策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金融创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探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需求行为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投资行为研究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相关性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

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上市公司研究

我国农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地方债券发展研究

湖北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与风险控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思路与途径

“家电下乡”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的效果分析

农村金融信贷体制的现状分析

湖北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财政金融惠农政策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银行业信贷风险研究

新形势下湖北金融监管发展与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汽车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以××地区为例

湖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其监管研究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支农案例分析及启示

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对××地区的调查现代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县域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制度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9.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九

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对其从业人员外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凸显出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善于外语交流、交际的外资业务实用型人才,是金融高职院校的紧迫任务,更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金融高职院校应从定位课程发展,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推行新的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技能进行教学等方面入手,对金融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高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英语基础知识和金融行业专业知识进行特色教学,培养金融领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 者:李长华 徐辉 LI Chang-hua XU Hui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刊 名:商业经济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年,卷(期):“”(24)分类号:G740关键词:金融英语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10.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十

陈云贤副省长在致欢迎辞时指出,广东已经进入新一轮转型期,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广东“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任务。2007年以来,广东围绕以金融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发挥金融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金融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引擎发动作用;深化和拓展金融功能,发挥对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广东省将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把推动金融创新作为推动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机遇,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力争在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取得新突破。

唐双宁董事长作了题为“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背景下的广东金融”的精彩专题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产生的根源,研判了下一步发展趋势,并对广东金融改革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广东金融创新应该着眼于“三性”进行,一是地理位置的外向性:特别是在毗邻港澳、东南亚方面做足文章。二是经济模式的多样性:广东经济有大有中有小,有国有民有外资,为金融创新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三是改革开放的先发性。在当前中西部正在做货币金融文章的时候,广东要做足资本金融的文章,让直接融资比重在全国大幅领先。

夏斌参事介绍了国家金融改革政策及未来的改革方向,并对广东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是本轮宏观调控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要支持小贷公司发展,“要拿出‘干货’来大力支持小贷公司发展,尽快把小贷公司明确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由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统一监管;取消融资率不能低于公司注册资本50%的限制,提高小贷公司经营的杠杆率,给中小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对于在温州试点中取得进展的经验,尽快在全国推广”。

陆磊院长作了题为“着眼于未来十年的结构性革命”的专题演讲,提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重大结构性变迁及下一轮金融改革的方向,并提出了广东金融改革创新方向的建议。他提出,对当前及未来广东金融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上,首先要考虑到国有金融占比过高,应该以民营金融发展为主线;其次应该从非银行、准资本市场入手,结合正在经历的贸易顺差收缩和资本输出,抓住货币和资本的国际化机遇,汇聚智力和人才,确保融资收益和社区满足度。“广东的金融改革应该首先从粤港金融市场融合寻找突破口,从双币种信贷到汇率形成机制自发性改革,以及从债券市场到股票市场的全方位融合”。

广东将于2020年建成现代金融体系

6月27日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对全面建设金融强省提出了总思路和总目标。

总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以市场化改革创新为推动力,以防范化解风险为生命线,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进一步提高金融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支柱产业的地位,显著增强金融对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惠民生的支撑推动作用,有效提高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综合服务水平,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与保障。

总目标——

到2015年,金融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8%和15%以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能适应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新建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到30%以上;金融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4%和3000元,社会建设、民生保障、中小微型企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升;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粤港澳金融合作更加紧密,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形成全国领先的金融政策、法治和信用环境。

11.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十一

一、改革面临的难点

1. 利率与成本。

从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看, 以家庭为代表的农户是农村金融需求最重要和占比最大的主体。以家庭为代表的农户信贷需求具有多样性、分散化、季节性、周期长、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为了适应上述特点, 提供农户信贷的金融机构必须广泛布点, 迎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需求调度头寸, 同时还要在贷款集中发放时增加相应的人手。小额、零星的农户信贷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在贷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往往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因而动员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性金融重返或进入农村, 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2. 担保与风险。

农贷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在农村金融业务中, 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由于申贷主体 (主要是农户, 下同) 往往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收入、支出、资产等原始单据, 使金融机构难以估计贷款的潜在风险;在贷款发放后, 金融机构也难以获取有关申贷主体经营活动的私人信息, 或无法承受过高的信息采集成本。同时农户缺乏合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品。农户所拥有的比较值钱的“财产”主要是没有完整产权证明的住宅和只有使用权的耕地, 而按照现行的《担保法》, 耕地的使用权不具备抵押效力, 农民的住房不能办理房产证, 农业生产资料等财产由于价值评估麻烦且难以变现, 大都不能够被金融机构认可为合格的贷款抵押品, 过不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审贷关。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缺乏共存现象是广大农村, 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发展金融服务的最大障碍。

3. 规模与效益。

辽宁省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我国建国初期组建的农村信用社是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官办色彩浓厚, 在很多方面已经背离了合作制原则。在商业性金融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控制信贷风险以及规模不经济难以控制信贷成本而大面积从农村退缩的现实状况下, 将农村信用社也按照商业化方向改革, 追求规模效益, 那么合作金融特有的解决信息对称和操作小额信用贷款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将荡然无存。

二、创新面临的障碍

1. 农村金融主体单一, 创新没有外部压力。

由于多年来政府的过多干预, 降低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合作性和竞争性, 农村信用社占有农村金融的垄断地位, 失去了创新压力和动力。金融服务项目少, 品种单一, 营销滞后, 提供的金融产品大都制订了一些过于严格的条款, 手续复杂繁琐, 限制了创新品种的拓展。

2. 农信社产权制度缺陷, 使创新没有内部动力。

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主体的信用社仍然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民主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内外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辽宁省大多数信用社是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产权关系已变得十分模糊。历史原因形成的呆、坏账和政策性亏损以及现实的原因形成新的亏损, 造成产权界定更加困难。官办性质明显, 内部活力不足, 缺乏创新机制。

3. 主体定位不当, 没有惠农的金融创新。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 面临自然和经营双重风险, 产业化程度不高,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在按市场规律的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 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不能够形成有效的金融需求。而商业银行从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效益出发, 势必减少对农贷款, 客观上形成对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信贷歧视。而金融界没有相应的惠农金融政策, 致使农村领域的资金倒流。据测算, 辽宁省每年县以下银行存款有2/3的资金流入城市。一方面, 大量县域中小企业、农户得不到信贷支持;另一方面, 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这表明, 农村金融供需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4. 农村金融创新缺乏财政支持, 影响创新成效。

我省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支农资金, 如能将其一部分或大部分使用在支持商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的贴息方面, 支农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资金瓶颈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所以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农村金融结构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从而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擎作用。

1. 要加强和完善以信用合作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

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 强化支农职能, 充分发挥信用社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覆盖面广的优势, 把农村信用社培育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同时还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目前需要解决的另一个认识障碍是, 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规模小并不是导致金融风险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力的原因, 而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不规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 通过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才是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真正有效的途径。

2. 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

要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降低准入门槛。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要特别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大力培训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由于农村贷款具有金额小、风险高的特点, 应尽快组建以地方财政出资为主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以此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解决农户因缺乏合格抵押品而难以向商业性金融机构申请农业贷款的难题。

3.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要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 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加快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道路。

4.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重点是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 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对粮食主产区的主要农产品实行农业保险试点, 并且逐步推广。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 为我们国家粮食的稳定、持续、健康生产和发展奠定基础。

5. 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

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村也是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地区, 农村金融在金融行业里是比较弱势部分, 今后要合理运用财政杠杆, 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者税收减免等措施, 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另外, 适当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6.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2.中国金融改革三大难点 篇十二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改革亦在逐步推进。国务院权威金融专家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目前正步入“深水区”,所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当引起高度关注。而以资本市场、汇率、金融机构为重点代表的内容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业改革的主要领域,也是“攻坚”内容。

他们认为,一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焦点的资本市场改革。在金融改革领域纷纷遭遇改革动力缺乏的问题时,证券领域主动就股权分置这一重大的制度缺陷进行改革,说明金融体系内部依然蕴藏可供开发的巨大的改革力量。所谓形势比人强,在整个中国的金融结构调整需要一个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但是资本市场又在股权分置制度缺陷约束下融资功能基本丧失时,金融体系内进行改革的动力则相应产生。

二是汇率改革稳步推进,但摩擦加剧凸现国际经济金融政策沟通协调急需加强。中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实际上一直在推进之中。但是,贸易摩擦和汇率摩擦并没有明显缓解的趋势。其中凸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基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沟通协调能力急需加强。

三是汇金公司担纲金融重组,金融稳定体系蕴涵隐忧。汇金公司涉足证券公司的救助,使得其在金融重组中的定位出现摇摆和模糊,特别是可能会增大现有金融稳定体系中的道德风险,一些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诸如,汇金公司用于这些重组和救助的资金来源于何处?是基于何种标准获取?若主要来自于外汇储备,那么,汇金公司是否需要为外汇储备的高效率运用承担考核的责任?此外,汇金公司无论是动用外汇储备,还是基于国家信用借入的外部贷款等,都涉及到公共信用和公共资源的动用,因此加强透明度和信息的披露十分重要。

13.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论文摘 要美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对全球的金融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美国出现住房次贷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而改。从这次次贷危机中,所暴露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这二者间的深层矛盾,但是另一方面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存在的。离开了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是危险的,会带来灾难和不幸。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二者的关系。本文中对美国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和关系作出分析,认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不可懈怠,要注意加强。

一、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辨证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源自于美国的住房次贷危机。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的毫无节制地进行开发,是金融监管如空气,或者说金融监管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引发次贷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缺乏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犹如离开水了的鱼,是会导致灾难的发生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二者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各抑制的双重作用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来说,并不是只起一个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而是有这既促进又抑制的双重作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的突破口,所以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创新必不可少,而如何这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非抑制其发展,这与金融监管的合理实施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金融活动创新不断,按照目的的不同这些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和监管性金融创新。这三类目的性不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需求当然也是有差别的。

竞争性金融创新和合作性创新虽然创新的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但都还是可以以常规的金融手段进行监管的。而监管性的金融创新则是直接挑战了金融监管的灵活性。金融监管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在金融创新之前就应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监管市场。这样的金融监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监管的方式,不再是一种机构监管,而是应该过渡到功能监管。在当前形势下,以机构作为监管对象的监管方式已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应该采用的是以功能为对象进行监管的方式。第二,在监管的标准上,也发生着变化。监管从单纯的资本监管发展成为全面性风险的监管。传统的资本监管仅仅是针对次贷风险的。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随着而来也是各种风险的增加,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是金融创新中会出现的风险。所以,现在的金融监管已经往全面性的风险监管发展了。第三,在内部制度的控制上,在传统的监管制度中,主要的的着力点都在外部,对于金融本身内部的监管有所欠缺。现在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内部控制也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需要一个健全的、有效的金融内部监管制度来规范金融创新。

从金融的创新,映射到金融监管的创新。既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上一些不合理的创新。也是为了给科学的金融创新活动保驾护航。总之,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和一直的双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

2.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重叠与缺位并存

14.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十四

(一) 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 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和股权资本匮乏的原因, 中小企业轻易受到市场波动情况的影响, 假如市场的规划环境发生变化, 一些中小企业一时难以顺应这一变化。目前在中国市场中仍有大量处于小规模经状态的中小企业, 这些中小企业大都产业结构大致相同, 缺乏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核心技术, 生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替换性, 单个企业市场占有率低, 因此, 很难取得大企业的青睐并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2.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待规范性的管理。

目前, 在中国的中小企业中能够真正具备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数量还是占相当少数的,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传统管理模式中, 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基本硬件和软件的要求。表现为管理决策的简化, 存在混乱的审计制度和财务管理, 具有不长久的可持续性。

3. 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够强烈, 信誉度不高。

多数中小企业设立的时间很短, 由于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誉”积累, 过分强调快速积累公司的资本, 片面的看到当前的, 忽视了企业发展的长久性。漠视“诚信为本, 持续经营”的理念。一些中小企业试图回避债务, 产生了不良的信用记录。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信用的约束比较匮乏, 导致虚假出资和非法的资产转让现象的产生, 以及其他神秘收入的现象频繁。

4. 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方式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模糊的产权问题, 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时缺乏有效、没有足够价值的资产作为抵押品。同时企业的设备和车辆价值存在不稳定性和贬值性, 很难有利可图的。使他们无法履行其担保责任, 银行和放贷条件。

(二) 外部原因

1.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甚至不敢放贷。

第一, 很多商业银行一般对大企业都是直接放贷, 而对于中小企业则进行严格控制, 甚至不放贷。银行这种错误的想法没有从银行自身的发展战略方向来考虑, 银行应从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进行结构调整, 拓展银行的盈利空间, 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 降低信贷集中和信用风险等方面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 商业银行采取一视同仁的信贷政策,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都是一样, 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 使中小企业融资与大型企业融资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形成。无论在公司总额还是总资产上相比,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都是无法比拟的, 导致中小企业在其中的弱势地位。第三,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较少, 担保方式比较过时陈旧, 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灵活性, 缺乏科学的统一的可行的风险控制制度标准。

(三) 金融机构担保服务不规范

目前,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众多, 范围遍布国内各个地区, 但其中能够真正专注于中小企业融资安全, 为中小企业融资做担保服务的机构数量并不多, 而且大部分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比较弱, 同时还缺乏专业的担保人士, 导致非常繁琐的安全程序, 较高的担保费用。担保合同签订时, 常加入附加条款, 增加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 不能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四) 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不完善的信用系统

目前, 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系统还有待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建立诚信社会指导和政策支持的力度, 形成科学的统一的资源系统, 存在漏洞的信用系统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效果。由于这些重大问题的存在,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融资改革和金融创新的策略

(一) 改革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应用文化

促进各级政府为改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环境可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通过信贷支持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一个有效的信用数据库。利用这一较为完整的信用管理平台, 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和宣传, 使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信用意识, 自觉遵守信贷文化的要求。同时, 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机制的管理力度, 逐步使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走向规范化。

(二)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1. 改革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模式。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 应该改变自身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观念,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特点, 实行专一的个性的服务。例如, 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组织, 优化中小企业贷款流程, 简化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审批程序, 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及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

2. 不断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步伐。

第一, 推进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 为有潜力的客户大胆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例如, 开放关于个人经营性的贷款, 提高优质客户的贷款信用额度, 发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等;第二, 推进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能力, 积极和灵活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 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 注重中小企业的服务满意度。例如, 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的结算、汇兑和代收代付等服务, 提高银行的综合收益。

3. 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激励和约束机制, 将业务管理人员的工资与中小企业融资客户的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性能指标联系, 引进积极的奖励措施, 认真落实尽职调, 实行惩恶扬善制度。

(三) 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力度, 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遵纪守法, 依法纳税, 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强化信用意识, 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为客户提供全面, 准确的企业信息, 对于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中小企业不能单单的认为企业融资是银行的一项业务, 还要主动跟银行建立新的现代化的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关系。

三、结语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直在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最近出现的一些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中心和金融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每一种方式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金融机构应根据借款人的具体情况, 采用适当的融资模式, 使信贷风险降至最低。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 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创新, 不断推出有效解决融资问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泽水, 陈华.基于联盟贷款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1, (5) .

[2]许圣道, 韩学广, 许浩然.金融缺口、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解释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4) .

[3]王廷科.以政策改革和金融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查分析[J].银行家, 2010, (9) .

15.上海金融改革创新 篇十五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长株潭;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4-0141-04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湖南省都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湖南省据此将继续完善规划、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推进改革与创新。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金融改革与创新,将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长株潭金融现状及问题

1长株潭金融现状

至2007年,长株潭三市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基本上实现通存通兑;在长株潭城市群中集中了全省47.63%的存款和57.8%的贷款;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拥有A股上市公司35家,H股上市公司4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数量的69.6%;2006年至2007年6月,长株潭地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29.5亿元,货币市场短期券直接融资71亿元,累计直接融资在全省的占比为93.5%。从表1中看出,金融业的大力扶持使长株潭的经济发展有了雄厚的基础。

至2008年,长株潭三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改革拆并网点,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市场化原则改革管理机制和用人制度,优化了业务流程,完善了风险防控体系,增强了盈利能力;长株潭(尤其是在长沙)已集中了许多证券公司,并且长沙已经成为国内主要证券交易中心之一,证券公司整合重组也基本完成;三市的保险业也发展迅速,国内几大重要保险公司集聚长沙,中央人寿、人保寿险等外资保险机构也首次进驻湖南,使得长沙成为全国主要保险中心之一;同时农信社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先后成立了86家统一法人社和4家合作银行。

2长株潭金融存在的问题

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金融机构方面。缺乏区域主力商业银行和强力的担保机构,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受制于域外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另外,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2)金融市场方面。一是在市场环境上,长株潭经济金融发展的法制环境还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金融主体法制意识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另外,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还较为欠缺,信用环境还不完善等等。二是在资金融通上,长株潭资本市场功能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发展较缓慢。2007年,湖南省证券市场直接融资203亿元,仅占全国的2.6%。3)金融产品方面。长株潭金融产品创新的程度不高、研发力度不够,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研发产品,金融产品种类少等等。4)金融制度方面。从农村金融体制来看,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从金融监管体制来看,金融监管政策对金融创新的管制较多,一项金融创新往往需要多个监管部门审批,影响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时效。

二国内主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借鉴

1上海浦东新区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先行先试的框架下,浦东新区大力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例如:2005年,浦东新区获准以券商专项理财计划方式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开创了新型直接融资模式;2006年,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在浦东新区发起设立,这是我国国内首家信托登记中心,对信托金融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进一步增强。至2007年,浦东新区的GDP达到2 750亿元,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4亿元,所占比重为16.9%。上海浦东新区在其金融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引人瞩目的亮点:

(1)亮点之一:十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引来百亿元新基金

浦东新区率先设立10亿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至2007年浦东新区共设立了11个新基金,总规模超过了100亿元。此外,浦东新区每年安排2 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探索政府引导银行等社会机构认可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新机制,并帮助29家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2 820多万元。2007年,浦东新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联合国内多家大型开发区,发起成立了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基金,为全国范围内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贡献。

(2)亮点之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所谓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事务委托给外部机构或者个人处理。采用金融服务外包方式,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可以考虑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并降低企业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之一。同时,上海作为我国第一批发展服务外包试点的城市,将逐步建成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和服务全球的后台部门。至2007年,已经有数十家金融机构在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中设立了前台和后台服务中心,基地主要以欧美金融机构的金融数据处理业务为重点,承接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

2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4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借助滨海新区试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改善了金融环境,整合了金融资源,而且对天津的经济金融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的亮点主要有:

(1)亮点之一:成立地方金融控股平台

2007年12月,全国首家地方金融控股平台——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金为100亿元人民币。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在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基金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经营试点,金融控股模式采用集团公司综合经营、二级法人分业经营自g模式。作为金融资源整合的专业化平台,天津对泰达国际的发展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泰达国际第一步是整合现有的金融资源,保持恰当的股权比例,以实现对二级法人和企业的有效掌控;第二步是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成初级地域性金融控股公司;第三步是加强跨区域和跨境的运营,进而扩展辐

射范围,最终建成以综合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国际化大型金融集团公司。

(2)亮点之二:打造中国资本市场产权板

所谓产权板,是指企业的股权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发行和交易,由此而形成的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天津滨海新区在对天津产权市场进行改造、整合的基础上,使其与证券市场相融合,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初级资本市场层级,即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板市场。天津的产权板市场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主板市场、以深圳为中心的二板市场一起构成了我国统一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三者相互融通支持,以满足不同企业资本融通和产权流转需求。

3武汉城市圈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同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过不断的努力,武汉城市圈金融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亮点包括:

(1)亮点之一: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改革与创新

武汉城市圈内金融支农改革创新进程不断加快。例如,为了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武汉城市圈内涉农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区域资金互助合作,积极开办协会联保贷款新模式,由协会会员联合出资设立风险担保金,信用社为会员提供贷款,重点满足产业链条中赊销、加工环节中的资金需求。而在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包括:加快了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了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完善了中小企业担保手段,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等等。

(2)亮点之二:建立创新型的金融市场

武汉作为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武汉企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和创新性。例如:大力引进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私募投资公司、企业财务公司、上市公司总部落户武汉,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区域总部;支持汉口银行做强做大,力争尽快建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银行;组建大型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

三加速长株潭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武汉城市圈已经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长株潭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应该加速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可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制度四个方面来进行。

1以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为先锋

(1)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的做法,并依据长株潭目前的金融情况,宜组建省政府绝对控股的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即金融控股母公司不从事具体业务,只是公司经营战略的决策部门,具体业务交由二级法人地位的子公司来完成。金融控股子公司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营银行业务的子公司,包括长沙银行、株洲市商业银行、湘潭市商业银行及“3+5”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等等。可考虑将长沙银行、株洲市商业银行以及湘潭市商业银行进行重组,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大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产实力进而可以发展为金融控股母公司;第二类是经营证券业务的子公司;第三类是经营其他金融业务的子公司。而为了实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互补,必须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业务交叉。

(2)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至2008年,湖南省仅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两家外资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比较少,规模也有限。因此,湖南省尤其是长株潭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时可考虑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创新灵活多样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模式:第一种是采用外资独资银行模式,通过吸引境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以外资独资的模式来长株潭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处;第二种是采用合资建立新银行或允许外国银行以参股长株潭三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模式;第三种是允许外资金融机构与长株潭企业合作的模式。比如,可以把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企业作为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的切入点,一方面有利于加速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加快进入的步伐。

2以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为基础

(1)加强金融安全区建设

至2007年,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和宁乡县四个县(市)都已成功创建成为市级金融安全区,而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开展,金融安全区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关联性强、大中型企业密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重化工业、加工工业和信息产业优势明显,但必须尽快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强化区域经济功能,培育区域经济产业链,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两型产业,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乃至湖南的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其次要强化征信体系建设。要拓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国家征信系统和长株潭城市群地方信用系统的作用,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同时积极推动征信立法,至少可以先行在长株潭地区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地方征信条例,形成全社会支持维护征信体系的氛围。最后要完善金融法制环境。要加速构建现代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框架,制定和完善与此相配套的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要在长株潭地区推行统一的执法主体和一致性的执法程序,逐渐形成有利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法制环境。

(2)创建开放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武汉城市圈在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视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以此为借鉴,长株潭也应创建开放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首先,可以构建村镇银行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引进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将资金引向农村以支持其经济发展。其次,通过激励和促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贷活动,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再次,建立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和农业发展风险基金等,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可以考虑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大型企业集团组建企业财务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民间投资机构。

(3)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借鉴天津滨海新区资本市场产权板的成功经验,长株潭可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效利用资本市场。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上市公司,需要在国内资本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筹集更多的资金。金融部门应加强企业上市前的辅导,大力支持有条件、成长好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多培育出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同时还必须为非上市企业敞开一条市场募集与融通资金的渠道。第二,要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类资金信托业务,努

力把长株潭区域建设成为产业投资基金发行、管理、交易和信息交流中心。第三,要强化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进行筹资,推进债券市场品种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增强企业债券市场对各类投资者的吸引力。第四,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全面整合长株潭城市群现有产权交易资源,建立以规范转让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为一体的中部地区产权交易中心。同时推动非证券化股权交易,吸引更多资金来长株潭城市群开展股权投资。第五,要大力发展期货市场。湖南省以至长株潭都具备了建立生猪以及水稻期货交易所的便利条件,可望继上海、大连、郑州之后,建立全国第四家期货交易所。2007年,湖南共出栏生猪7900万头,在全国排第二,出产稻谷500亿斤,在全国排第一位,借助这些有利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生猪和水稻产品的期货交易,并争取在全省设立更多的大宗产品期货交割库。

3以金融产品的改革与创新为辅助

(1)创新项目融资方式

资金融通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问题。要充分利用三市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契机,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如采取PP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加快基础设施民营化步伐,减少政府资金支出,吸引民营资本能够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长株潭城市群大型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也可对外进行BT项目融资招标(即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引入外国资本来参与长株潭建设。

(2)推进金融服务外包

利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机会,支持和鼓励一些金融后台服务项目(主要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转移到长株潭地区,同时借鉴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外包的示范经验,并根据长株潭的区域情况,可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外包(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通过采用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长株潭城市群内的商业银行可将数据处理、rr服务、人力资源、部分操作性业务等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另外,要鼓励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加入金融服务外包的行列中。

(3)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

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可以增强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流动性,促进项目融资和企业融资,解决融资瓶颈问题。长株潭地区具有一些典型的适合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如城市建设、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此外,当地的一些大型企业也是资产证券化持续的需求和供给者。因此,在长株潭地区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是可行的。开展资产证券化首先发起人要选择可以证券化的资产并构造资产池,然后发起人将资产池中的资产出售给特定目的的信托受托机构(SPV),同时为了完善交易结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要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级。最后,SPV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再利用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4以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为后盾

(1)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之一,为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功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增强其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能力,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系统规范治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农业保险机构,在农业比重较大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保险合作社,主要经营种养业保险。在发展农村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成立地方农业保险公司,主要为农村保险合作社办理分保和再保险业务。最后要适当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允许外资金融介入农村金融业务,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

(2)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长株潭在加速金融创新的同时,监管制度也应创新以适应金融发展的要求。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首先在监管方式上要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由于金融机构的全能化发展趋势,传统的以机构为监管对象的方式将不再适应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而以功能为基础的监管体制能够避免监管真空等问题。其次在监管标准上要从资本监管过渡到全面性的风险监管。传统监管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着其他各类风险,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监管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目的。最后随着长株潭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支持,长株潭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发展也依靠两型社会建设的推动。除了在以上四个方面加速金融改革与创新之外,长株潭还可在金融政策支持、金融资源整合、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继续努力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防范风险,同时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使金融改革与创新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器,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吴大器,沈晓阳,储峥,朱明宝.上海浦东加快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之我见[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1):22—26

[2]温志宏.浦东: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前沿[J].中国报道,2008,(7):42-43.

[3]陈柳钦.天津滨海综改七步曲[J].浦东发展,2008,(6):53—56.

[4]贾保文,高峦.打造我国资本市场的“产权板”[J].经营与管理.2007,(4):11—13.

[5]李新国,殷成国.“1+8”武汉城市圈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J].金融研究,2008,(3):200—206.

[6]张宗成.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武汉金融,2008,(4):8—11.

[7]吴大庆.构建长株潭区域金融中心促进两型社会建设[J].金融与经济,2008,(6):151—152.

[8]廖宗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8,(10):25—26.

[9]吴大庆.长株潭区域金融中心构想[J].武汉金融,2008,(3):28 29.

[10]常迎新.金融创新服务为长株潭腾飞加油提速[J].金融与经济。2008,(2):13—14.

上一篇:银行业成本管理下一篇:超经典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