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11篇)
1.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 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是一篇难得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佳作。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文本情景进行学习。我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日军侵华图片和故土昔日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的罪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太拘谨了,完全放不开,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我分析有以下原因:第一,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还没有养成,预习工作不到位,对课文内容掌握不够熟练,再加上没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所以课堂赶不上趟,没有自己的思维。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调度不够,课堂只关注了教学任务和进度,缺少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第一,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学生,通过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让任何学生被“边缘化”。第二,对学生的课前结构化预习的指导应更具体,细化到由预习内容到方法步骤再到预习检测,每一步都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二
《土地的誓言》是“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后,作为东北作家群一员的端木蕻良看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看到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的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
当温州市教师教育院胡玮琪老师打电话给我,要我上这篇课文时,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该如何处理这篇课文,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享受课堂呢?我知道作为教师,我应该先把课文读懂,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经过一番深入朗读,我发现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一股冲动,似奔腾的骏马在关东平原驰骋,又似孕育多年的火山在心口激荡,更像一首荡气回肠的散文诗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曾经的悲哀和耻辱。捧着这充满炽热感情的文章,我已不能自已。我知道,这激情的花朵含苞待放,只等东风到来,它便能激情满园,香飘万里。
一、找寻激情
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堂,我选取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课前播放,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我首先导入:刚才课间播放的这首《松花江上》,不知我们同学听出了什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悲愤、激动、伤感等词脱口而出。感情基调的奠定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走进文本,于是我就向学生介绍背景。之后,我问:课文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这是土地自身发出来的誓言,还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呢?从文中找出一句揭示“誓言”的句子。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并注意朗读的语气。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学生齐读了这段文字后,我发现,他们似乎已经对文章蕴含的感情有所体悟,于是我趁热打铁:句中的“她”是指谁?能否改为“它”?为什么?
生:“指土地、故土。不可以改,因为拟人化的称呼“她”更能体现我对故土的崇敬。”
“很好。”我说:“那我对‘她’有着怎样的印象呢?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美丽。”
师:“为什么?那我日夜思念的故土美在哪里呢?”
学生再带着这个问题,采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课文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叠加的手法,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二、燃烧激情
既然激情的火花已经点燃,那我就应该让这堂课燃起更旺盛的火来。我指定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物产?分别用了什么修饰语?把它们划出来。
这时的学生回答似乎只停留在表面上,怎么办?读吧,读出气氛来,也许能起到作用。于是我就问: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物,是否啰唆?删掉几个可以吗?
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我的教学似乎又走进一个死胡同了。这时,教学智慧来了:你联想到我们温州的哪些物产呢?你说出来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就来劲了,答出“灯盏糕”“瓯柑”等,那种自豪的表情正是我所需要的,深情、自豪的语气自然就呼之欲出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齐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出这种情感来。
我对学生说,作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虽然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接着问学生,美仅体现在物产上吗?再请全班女同学读“在春天……没有人能够忘记她。”这段意境深邃又饱含深情的文字。
我继续发问:这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窜”改为“长”可以吗?“欢喜”仅是空气的吗?既然故土是美丽的,那为什么我要洗去她的一切误会和耻辱呢?
矛盾的问题必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已经比较到位了,结合背景的了解,就能很自然地理解作者当时激愤、豪迈的心理。到这里,学生的热情已经开始燃烧,对文本的解读也已较为深入了。
三、释放激情
也许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把学生不由自主地带到一种情境中了,教室里,我似乎感觉到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一种相同的气息,这是课文带给学生的。我知道我成功了,但我要让这种激情再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于是,我又问学生:作者要采取什么行动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
我指定学生朗读“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一段,并从语气、重音等方面强调,读出力量之美。再齐读,然后让全体学生站起来朗读,带着对祖国的深情,带着对历史的悲情,学生和我一起感受文章的情感,释放内心激荡的情感。
我接着提出以下问题:1.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让学生讨论后,我总结:1.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到此时,我发现情感引领是否妥当,是否到位,要看能否将学生的心灵火花点燃,从而在语言领域释放出来。
四、放飞激情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个时候,已经逐渐进入主题的挖掘阶段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领会作者的意图?我只有用更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
“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我请学生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激情的声音响彻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也使得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老师都受到了情感的洗礼,此时此刻,我惊讶地发现这已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它更是师生放飞激情的一刻。
为了让课堂的情感更深入,我顺势而行,总结出作者在失去故土、背井离乡的景况下发出自己誓言的意义所在:这不仅仅是誓言,更是一篇鼓舞全中国人的伟大的宣言,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然后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对联:以“勿_,誓_。”的格式,来表白自己的誓言,并提示道:虽然耻辱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战争的硝烟依然在地球上弥漫。我们看看现在和平、富强的中国,看看我们今天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同学能否再用这个句式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五、感悟激情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似乎还能呼吸到课堂热情的余韵,激情的浪花依然在课堂的每个角落绽放。这堂课下来,虽然我感到有些疲惫,但我的精神却是振奋的,因为我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我累了,而我的语文课活了。借用上海市原语文教研员潘鸿新老师的一句话:我宁愿累得趴在讲台上,也不愿当一个平庸的语文老师。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课,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文本带来的激情,这才是语文的本质所在。
《土地的誓言》让我疲惫,《土地的誓言》也让我感受到语文的真谛。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对文本的解读,来自对生活的感悟,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情到深处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教出语文的内在的情感之美,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付出一份激情,获得语文课堂的真、善、美,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3.《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篇三
但是,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恨,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还比较肤浅。对部分句子的理解还不深刻,需要加强体会。
当然,在整节课中,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欠缺。
4.土地的誓言反思总结 篇四
教学这一课,我是很有顾虑的,课文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处理不好,将很沉闷,生气全无。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让文本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我用多媒体设计了四个环节,以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纲,从培养学的基本能力入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这几个环节都有亮点,而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剥竹笋般达到教学的目标。第一环节,《松花江上》的旋律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引起共鸣。歌词内容简单明了,能让学生尽快感知内容。给学生一种学习这一课原来并不难的感觉。然后,用一组组图片直观的显示东北的丰饶美丽,再用百姓流亡的图片形成视觉反差。
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第二环节这是顺势而来,学生能发现,有发现。说的自然就很实在,对文本的把握就很准确。对联的展示就是一个亮点。学生兴趣大大提高。第三个环节则是趁热打铁,重视了读,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要回家”的呐喊,成为这个环节的亮点。第四个环节,写誓言,在前面环节的铺排下就不在是空喊空号,而成为一种需求,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亮点,也是高潮。课后,学生意犹未尽,有个学生还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和自己的誓言写成了一副对联,给我看时,满脸都是没能有机会展示的遗憾。还有的学生说,我手都举酸了,老师都没叫我,是的,学生大面积的参与课堂,这是多媒体的参与激活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让学生能听,能看,能想,能说,能写。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5.《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五
河北围场县第二中学 赵速臻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教师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的入情入境。我在课前安排播放了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使学生很快对土地产生了热爱之情,接着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了课文视频《土地的誓言》。当我打开视频时,学生很快就被声、光、图片、动画、文字所震撼,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组日本飞机轰炸东北三生的照片,更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当学生在写作时,我把艾青《我爱的土地》当作背景音乐,音乐的旋律不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使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这样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在课堂体现呢?首先要创设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读,还要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亲身朗读体验,特别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我尽量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组内交流更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要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地学,化“填鸭式”为主动索求。教师在这时要适当地作调拨。然后,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作用
6.《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六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过程与态度目标
1. 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
2. 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导学思路
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导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体感悟
1.在导师指导下,给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注上拼音,并给课文标出节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诵。
2.导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3.学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对课文第二部分词语的读音、词义、节奏、重音等进行标注,并练习朗读。
4.全体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感悟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5.请几位同学说说离别故乡和亲人的情景与感受。师生一起朗诵江淹《别赋》片断和毛泽东《到韶山》、《挥手从兹去》等描写离别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离别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课文的最佳结合点。
三、学习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1)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自主阅读思考,并在课堂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
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讴歌了故乡的美丽和丰饶,抒发了深沉热烈的赤子之情。
2、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探讨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写法,明确:
7.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 篇七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7.《金盒子》有关资料:作者介绍
8.《春》有关资料:《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摘录)
8.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八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9.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九
一、导入
同学们,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山川地理,是巍巍嵩山滔滔黄河,祖国是历史文化,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的满腔悲愤,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1分钟)
二、展示学习目标(屏显)(1分钟)
1、反复诵读,说出感情。
2、品味语言,深化感情。
3、类文阅读,升华感情。
明确了目标,让我们走进文章,走近关东原野,感受那方土地的美丽与屈辱,领略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并用笔做好勾画。(教师板书课题)
三、教学过程(5分钟)
(一)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关东原野上留下了作者哪些记忆?
2、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体悟感情
感情的表达需要借助载体,借助语言的描绘,那么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在哪些段落和语句当中体现来呢?
赞美、热爱(7分钟)
(那)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那)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那)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
提问:大家非常迅速的找到了这些语句,这些语句都描写了什么?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小组合作讨论)
联想和想象能够为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是对文本的丰富和再创造,比如示例:
1、“奔流似的马群”,这“奔流”一词是否使我联想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之水?你的眼前能否展现出在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马群似潮水般奔流而过的场面,那马的数量之多、奔跑速度之快、气势之盛都从这“奔流”一词中体现了出来。
2、我从“红布似的高粱”中看到了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高粱丰收的美景,那是一张多么大的红布啊,那布上的红色都是由熟透红透的高粱米编织而成的;我联想到农民的屋檐下挂满了高粱,粮仓里堆满了高粱;我仿佛看到了那热气腾腾的红高粱米饭,闻到了那香喷喷的高粱酒。
小结:
1、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白桦(huà)林、蒙古狗、高粱、山雕、鹿群等组成一个个叠印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故乡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2、语用排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过渡语:如此美丽的关东大地,如此丰富的物产,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怎样呢?
(3分钟)
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lǒng)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在故乡的土地上上我捉过蚱蜢(zhà měng),在那沉重的镐(gǎo)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女生)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男生)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niǎn)着新谷的场院辘辘(lù)地响着。
(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过渡: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活该是怎样的幸福,会有多少的欢乐啊?但是这种幸福和欢乐现在作者还有吗?欢笑被埋葬,留下的只有耻辱和回忆,只能在梦里一遍又一遍的把故乡想起。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补充资料:(图片、音乐)(2分钟)背景音减弱
过渡语:同学们,在你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感受? 是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伤口仍在滴血,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那段历史。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介绍写作背景。
九一八后,作者不得不离开了家乡,在关内流浪,但他何曾忘记自己的家乡?请看他的笔名“端木蕻良”,“蕻良”,它能让我们想起东北黑土地上的——红高粱。红高粱,代表了他的家乡。家乡就嵌在他的名字中,家乡更深深地嵌在了他的心头上!
思念、愤慨(5分钟)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赏析词语:最有表现力,比如喷涌、泛滥、无时无刻不等
誓言 战斗(5分钟)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huì)和耻辱。
感情:呼唤—缠绕---不能忘记—为她战斗—付出一切
人称变化:她----你(“她”是远指,而“你”是近指,作者这里运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巧妙地渗透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变化。作者的灵魂早已跨越重重艰难险阻飞到故乡的上空,直接面对故乡发出了自己内心积蓄以久的不可遏制情感和誓言)学生读 老师读 齐读
小结: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力量你们的热情,更感受到了你们那颗火热的爱国心。爱国情可以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可以以散文的形式借助土地来表达,也可以如诗人艾青这样来传递。
三、类文阅读,升华感情
1、《我爱这土地》(4分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评:鸟儿就是作者的代言者,通过鸟儿来深情地歌唱,歌唱土地,期待黎明,抒发献身祖国的深沉情怀!爱国情怀在诗人光未然的笔下则又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风格,我们一起来朗读!
2、《黄河颂》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评:赞美黄河,直抒胸臆,慷慨激昂!
四、结束语(2分钟)
爱国情感融汇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它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嘶哑的歌唱,是光未然对黄河的热情歌颂,是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对祖国大地的摸索,他可以穿越国界,也可以贯穿古今,是小弗朗士对自己母语的深深眷恋,是花木兰女扮
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之上的豪情,它滋润着各名族亘古不变的魂魄,更汇聚成我们心中一首永恒的歌!
五、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土地 誓言 美丽 战斗
六、教学反思
1、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其主题是“爱国”,其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还有文言文,宏大的主题需要借助载体来表达,端木蕻良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对土地这一载体的深情描绘及回忆基础之上的,把握这一关键才是情感表达不至于空洞。在类文阅读中选择了《我在这土地》和《黄河颂》,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整合,让学生明白通过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并且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2、从文体上说,《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性散文,对抒情散文的阅读重在读,因而本文在教学设计上以读来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中悟、读中品;另外抒情性散文的阅读重在品味语言,因而在教学中借助想象、词语置换、关注修辞、人称变化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散文语言之美。
3、目标的设置应该更具体,更易操作和检测。
10.《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十
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
教法:
点拨法、情感感染法、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 素材准备
1、 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 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 教学过程:
(一) 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 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 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 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 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 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 学生朗读体验
(2)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 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 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 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祖国的情怀
(3) 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些名家名篇------
11.《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赏析精彩语句,学习赏析技巧;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朗读,赏析品味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评重点句子、段落,品味作者澎湃、激昂的爱国情感;学会赏析优美文段的技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我们的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对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艰难谋生的农民身揣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漂泊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岁月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来共同感悟《土地的誓言》,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介绍作者生平与文章写作背景。)
二、渐入情境,朗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配乐朗诵。要求: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画出喜欢的句词。
3、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后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齐读第1段。要求:用流畅准确的语调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三、想象情境,品评赏析
1、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的?
预设: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发出誓言,就想回到他日夜思念的那片土地上,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物产?你还了解哪些东北地区的风情?
预设:白杨树、马群、蒙古狗、高粱、黄豆、黑土……(课件展示东北辽阔的土地、漫山遍野的庄稼等。)
3、引导学生赏析第1段。
预设:
A.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立意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B.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色、物产,耐人寻味。
C.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
D.体会“我有时把手放在……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一段。“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指无法操纵与控制,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4.教师归纳,总结赏析技巧。
预设:可以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表现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描写人物的手法;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5、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赏析技巧,赏析第2段。
四、问题探究
1、课文共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结构相同:首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不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2、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展现东北的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后者没有前者炽热,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五、知识迁移
1、热爱家乡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印象中的故乡。
2、课下收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3、小结: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拔动琴弦,为你歌唱……(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教学反思
首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节散文欣赏课,我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赏析能力的同时,重视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朗读时,配上相关的音乐,注意语速、语感。感悟作者的感情脉搏,又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先创设情境,生动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他们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注意用诗化的语言渲染情境,使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发现交流中,突破课文的难点,学会赏析课文。氛围和谐热烈,课堂效果很好。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
【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推荐阅读: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09-15
土地的誓言实用课件07-05
誓言的伤感句子10-12
践行党的誓言06-25
爱情表白誓言的诗句09-24
重温党旗下的誓言06-26
环保车加尔特的誓言06-14
蒲公英的誓言作文900字07-08
七一演讲稿——党旗下的誓言07-14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听课反思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