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024-10-20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1篇)

1.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一

各位老师 同学大家好!

我是忻州师范学院主校区生本1401班的张磊,现支教于原平市南白联校下南白学校。今天由我为大家进行一次有关阅读的专题讲座,就课外阅读这一线索谈一谈我所了解到的内容与我的看法,如果大家对我的看法有其他的想法,欢迎提出来。

我的讲座主题是《强化朗读训练,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朗读习惯,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正确念出来的这种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良好习惯。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农村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的人,我们都知道朗读这一词。我是相信朗读的力量的,那么朗读究竟能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呢?我分析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有利于开发右脑。

(二)朗读可以陶醉人的情操,能够激励我们的斗志,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朗读有利于改变学生自卑的心理。

(四)朗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的朗读情况是如何呢?下面有一些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语调平淡,表情漠然。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朗读重视仅限于口头而未付诸于行动,主动朗读的习惯几乎没有,能够做到朗读的部分学生,也是在家长、老师的督促下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朗读习惯不稳定,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朗读的习惯,更谈不上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了。教师:目标不明,要求不清。

无轻重缓急,无感情起伏,反映不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经常齐读显得划一刻板,甚至有唱读现象。

诱发的原因:

1.农村语文教学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

(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靠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与积累。)

著名教育家吉姆特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朗读。

2.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要求词句识记的多,而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基本设计很少,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弊病熟视无睹,对其不良习惯也不予纠正。

(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不强,把朗读学习任务看作可有可无。还有 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朗读作业太单调无聊,激发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议除对学生进行卷面考核以外,教师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朗读考核评价机制。

3.朗读教学方法单调。许多老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过多的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也不予以确切的评价引导,这种有读无导的做法,对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感能力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面对这一情况,这样的现状,大家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朗读教学呢?

优化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 1.范读,树立榜样。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老师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育专家支玉恒老师就经常在自己的教学中采用范读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平日我们可以多尝试以读促讲,读思结合的教学方式。2.导读,领悟主旨。

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

(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复读,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的词句等。)

接着引导学生浮现形象,展开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把握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诵读。3.品读,传情达意。

品读就是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指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新潮的起伏,思维的碰撞去心领神会。课堂上可抓课文片段进行品读训练。例如,教学《诺曼底号登陆》,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全身心投入,有感情朗读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的语言。

※铿锵有力,颇有气势——一个果断坚定的船长!※语速较快,声调较高——有高度责任感的船长!※底气十足,嗓音洪亮——一个临危不乱的船长!„„

通过一定的评价引导,让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鲜活的形象,从不同角度诠释船长的精神,同时感受课文语言的精妙,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评价引导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设教学目标靠近。)

(评价引导能够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看一个我们三年级朗读引导的案例:《听听,秋的声音》朗读指导片段。

一名学生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如下:

师:评一评,她读得怎样?

生1: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1:她在读时强调了“刷刷”,因为“刷刷”仿佛让我们听到落叶的声音。

师:你的评价很具体,也很精彩,是个会倾听的孩子。

生2:她把“刷刷”读得很轻,很缓,好像是黄叶在和树妈妈道别时,恋恋不舍的感觉。

师:你的评价也很有水平,注意了朗读的语气和速度,了不起!

生3:老师,我想读读这个句子,我能更好地读出黄叶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感。

(这时候,同学们争着读句子)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精彩的评价为朗读注入了生机,激发了学生朗读与读书的兴趣!

有的课文适合通篇以读代讲,有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进行点滴朗读指导,甚至有的课文老师可以范读给学生,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写的文章《晨读》就讲了老师们常常为学生读文章,那些孩子们是何等的快乐与享受。希望老师们发挥合作探究的长处,更希望老师们能够重视朗读教学,尤其是在常态课上。而我个人也经常为学生朗诵课文,给孩子搜索一些朗诵的视频,并让他们多次朗诵。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我们要学会“以读代讲,以情促思”,更应该是充满无穷想象的课堂。学生把朗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养成朗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朗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现在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十分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培养呢?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重视指导,倡导模仿

从学生刚接触语文开始,教师就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发音。课堂上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注意观察嘴型。个别学生对某些音特别难发准的,教师要有耐心。让学生仔细听,听清楚了,听准确了再开始模仿。为了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开口说的障碍,教师可以采用先集体后单独的方式,这样可方便教师检查学生模仿的质量,及时给与纠正与指导。课堂上教师在示范朗读和发音时,还应适当渗透音素、拼读、重音、弱读、连读、省音、声调、停顿等的发音技巧,为学生形成优美的语音语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良好的朗读功底可以使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这样的朗读示范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长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习惯产生直接的影响。2.培养技巧, 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领读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领读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可以举办朗读竞赛,在校内外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班级赛、个人赛、小组赛等,人人准备,人人参与,民主选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和表扬,提高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3.组织朗读,提高能力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或学生的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2)课堂上朗读。课堂上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为了鼓励和肯定,教师为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发奖品。

(3)抓好早读。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所以,在这段时间朗读、练习语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读时,可以采用由语音语调优美的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当然最好是由教师带头朗读。这样不仅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活整个班级的早读氛围,还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教师还可以布置适当的朗读过关任务,然后根据学生早读的表现,每周或每月评出“朗读之星”,激励学生的早读热情,让学生爱上早读。

“磨刀不费砍材功”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虽然要经历很艰苦的过程。可一旦学生养成了正确的朗读的习惯,随着一个又一个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他们会变得很自信。而且他们会慢慢地爱上朗读。同时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做好了准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习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方法,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谢谢大家!

2.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二

关键词:农村小学,朗读教学,朗读形式,教学目的,朗读指导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着明确的要求, 但工作落实成效不尽理想, 尤其是朗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笔者结合教学工作观察对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朗读教学工作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未严格执行朗读的要求。由于目的不够明确, 也没有严格地执行朗读要求, 所以朗读教学是不成体系、杂乱无章的。朗读教学的效果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

(2) 教师重讲轻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还是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以逐字逐句地解释为主。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朗读时间, 就会让学生失去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内容的机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 课堂上朗读方式较为单一, 学生没有积极的朗读兴趣。调查发现, 多数老师让集体朗读。没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对于发音不准的学生、未用心读的学生以及根本未读的学生, 老师若不能及时发现, 并给予单独地纠正的话, 那么集体朗读对于这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没有意义, 这种无意义也注定教学成效甚微。

(4) 教师的指导方式过于单调。多数教师都是在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完以后要求学生再读一次, 久而久之, 学生们只是在执行教师的命令, 而对于课文的朗读要领还是掌握不到, 本是“有感情地”朗读引导最后变为“有声音地”朗读, 教师忽略了对朗读课文表情达意的真正目的的实践。

二、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

为使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稳步、高效地开展下去,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朗读教学的优化。

(1) 教师要明确朗读教学的目的。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朗读与讲解之间的区别, 做好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学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就要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 而朗读恰恰是最有效和最积极的刺激方式。只有保证足够量的朗读才能达到学生语感的质的飞跃。语文素养的提高得益于更多的朗读;教师要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对于每堂课的朗读训练都要有一定的目标, 对于每节课的朗读都要做好课后的评估。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真正效果。

(2) 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朗读是一门技能, 对于技能的加强还有赖于不断反复地去实践和练习。加强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提升。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年级以及学情, 分配每一节课的朗读时间。充分利用课堂剩余时间来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有了充足的朗读时间后, 便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认识到课文的中心思想。

(3) 创新课堂朗读多样化形式。教师结合课堂的需要运用各种朗读形式从而丰富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激情引导, 在朗读过程中读的不标准时, 教师可以进行泛读指导。尽量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入情入境。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过程, 科学地规划好每一节课中每个环节的朗读形式, 让各种朗读形式能够在课堂朗读教学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4) 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教师要保证任何训练都不能离开正确、流利和有感情的朗读基本功。一定要按照先保证正确, 然后再要求流利, 最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若发现漏读或者错读的现象, 教师在旁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指导, 帮学生一步步地实现朗读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 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真正把课堂的朗读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朗读的课堂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3.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点滴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加强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因此,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在朗读中被熏陶感染,还锻炼了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且通过朗读教学,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方面的认知程度。

1、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指导目的不明确,没有严格执行朗读教学的要求。这样的朗读教学是成不了一个体系的,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朗读效果跟理想中的效果相差比较多。就语文课堂来说,讲读时间占据了课堂的大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多。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读完整个文章,就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2)朗读指导方式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老师都是喜欢让徐而生进行集体的朗读,没有认真研究朗读的多样性,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对于那些发音不是特别准确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能及时的发现这种状况,并进行纠正,这样的集体朗读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教学成效不明显。在语文课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在课文讲解结束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最后再朗读一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觉朗读就是在纯粹的执行老师的命令,根本照顾我不到任何朗读的要领,那些“有感情朗读”变成“有声音朗读”,教师没有重视朗读课文的真正目的。

2、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

2.1发挥示范阅读的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他们没有接触太多的媒体,标准口语的学习氛围不明显,所以,他们的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靠教师的语言规范教育。但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不是特别好,一些教师自身素质有限,本身的普通话就不是特别标准,甚至带有一些地方方言色彩,喜欢用“唱腔”进行示范教学。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不规范的朗读习惯。事实上,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在学生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了阅读之后,教师要采用标准的语言带头进行示范阅读,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进去课文情景中去,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入情入境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教师的示范朗

读,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学生受到教师朗读情感的感染之后,觉得朗读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就会以老师的朗读作为标准,模仿老师的行为,进行有情感的阅读。

2.2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课文的朗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意段落之间的停顿,把握语速的轻重缓急。一般来说,在表达激动、兴奋、慌乱等情绪的时候,朗读的语速要快一些,表达伤心、失望、犹豫的情绪的时候,语速要尽量放慢一些。在课文中容易理解的部门,朗读的语速要快一些,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语速就要放慢一些。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朗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学生的朗读给于积极的指导。

(1)重点语段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课本的每一篇课文中,都会有重点的段落,对于这写文章来说,就要根据语段的特点来进行朗读方法的选择。那些语段比较优美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抓住其特征,一边想象一边阅读。对于突出人物品质的句子,可以指导学生慢慢的仔细品读,遇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就可以采用揣摩化朗读的方式。对于那些重点句子,还有那些难以把握的句子,都可以运用边朗读边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朗读的重音。比如在学习期(《七月上天山》这一课时,其中有句描写雪水的一句话:“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这个地方,作者形象的把雪水比喻成了银链,从而突出了雪水的美感,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进行想象阅读和重音阅读结合在一起,先让学生想象银链般的雪水的美丽,再把“飞泻”二字重读,突出雪水的动态美。

(2)诗词阅读的指导

在小学课本中,每一册都会有几节课时是诗词的学习。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教材。对于这些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找出押韵的地方,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果在朗读的时候把握不好诗词的节奏,就朗读不出想要的效果。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歌家喻户晓,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在朗读的时候,要把握好“当午”、“滴”、“粒粒”,从这首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劳动是非常艰辛的,我国自古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再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的时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看出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杨柳的婀娜多姿,二月的和煦春风,细细的柳叶等,都是很美好的视觉形象,给人一副美好的春天的画面。在古诗《村居》中,诗人用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的景象,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春天的乡村,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色,有人,充满生活色彩,这是一幅美好的春天的画卷。整个古诗都是描写的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欢喜。这都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发挥想象力。在诗词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重视朗读教学,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出朗读的语感。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玲.浅议农村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的指导策略[J].大观周刊.2012

[2]杨中兰.浅谈农村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对策[J].2011

[3]关素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10(22)

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篇四

参加工作三年,今年是第一次接触语文教学工作,以前总认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耳濡相染的语言环境,但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质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各种不易,即使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也着实有些“梦想不能照进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疑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来说吧,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引导,进行过一定的训练,但一学期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将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做一总结,以此进行深刻反思,改正不足,继续前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活动,如:随意的自我的毫无目的完成朗读任务,有的甚至不愿意张开嘴巴大声的进行朗读。朗读习惯不好,坐姿不端正,不用手指指着朗读内容,朗读时不知道做出重点标记,如:带拼音的生字生词、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特殊词句,筛选重点信息。朗读过程中语音不标准,语调不优美,轻读重读不明确,停顿不恰当。中间停顿过多过长,朗读不流利经常加一些“恩”,“呀”的语气词,或是自行加字少字。最严重的是朗读时没有投入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声音生硬千篇一律拖音现象尤为严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还有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不能够监控自己的朗读,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其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朗读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议也比较笼统,“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

二、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生字生词,要读得“准”,读得“正确”,这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学生有无开口大声朗读。

在让学生大胆开口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言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如重音、停顿、速度、节拍、语气、语调,以及表情等等。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处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好的朗读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学生在朗读中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

朗读时侧重情感表达引导,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理解和体会特定角色或自己在特定

5.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五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朗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不到位、朗读面较窄、朗读评价单一。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中,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缺少正确的态度,朗读氛围营造不够。因此,教师需要对朗读教学进行优化,明确朗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范读,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适时机智评价学生的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时间;朗读指导;朗读评价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轻读”的现象,朗读训练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朗读教学在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于情融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十分钟,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教师在课堂上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致使学生的朗读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新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2]

但在我们老师当中有些人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还常常带学生唱读,甚至用方言上课。当然大部分老师普通话素质还是挺高的,但工作起来并不够负责任,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甚至有些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朗读技巧,无法有质量地指导学生,充满课堂的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就是“把××语气读出来”。究竟同学们读得有没有感情,语气读出来没有,学生不懂,老师也不去理会。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经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却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朗读时出现的坏习惯,如学生唱读、顿读,对于朗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教师认为唱读、顿读读得比较整齐,朗读反而乱糟糟一团,如果要纠正得花很多时间,而自己还有其他教学任务,所以没有及时指导纠正,朗读的坏习惯就这样形成了。

(三)朗读面较窄

教师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往往只着重几个优生。在他们看来,一堂课(特别是公开教学)想要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让几个优生朗读是最好选择,也是最保险不过的事。于是,让这几个优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基本得不到朗读训练的机会,这样的文本朗读基础,很难让学生对后面的文本理解把握到位。

(四)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很好”,“不错,读的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但现实课堂上很多教师不能完成此要求。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的头号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这点正是被许多老师所忽视的。作为小学生,孩子们总渴望课堂上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朗读也不例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冗长的讲解,形式单一的朗读训练,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欲望。

(二)没有正确的态度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缺辅”。很多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刚开始时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讨论式”“练习式”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感情的把握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朗读教学,绝不是个别现象。朗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

(三)缺少朗读氛围 教学情境即教学氛围,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3]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于是,情境在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学生带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他们的感情才会得到共鸣,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氛围的渲染,却是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无关紧要的环节。如今的语文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氛围。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师生双方需明确朗读的目的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指定不同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我们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如: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学习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读出每部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朗读有效果,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有些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视频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获得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三)创造适宜的朗读氛围,加强范读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课文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情感,然后再以声情并茂的标准普通话读出人物的语气,教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的感情,并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方法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要想读得好,主要取决于对所读的内容是否深刻领会,方法仅仅是表现的技巧。但朗读的方法技巧,反过来也能促进对读物内容的领会。”[4]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模仿和老师的指导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四)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一节课,应保证有一定得时间和范围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盲无目的的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如预习时要让全班学生都放声朗读,读完、读好,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新字的读音,对长句子的停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而齐声朗读则适用于诗歌的朗诵,这种和声的美妙,能将诗歌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片段和气势恢弘、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用于齐声朗诵或小组朗读。[6]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加强对朗读的训练,便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适时机智地评价学生的朗读

学生读后要留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以评促读。1.倡导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7]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添个字等也是难免的。可如果孩子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老师应当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2.倡导多元化主题评价

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此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会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朗读中能表现自我,能与同伴们交流,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实践离不开朗读。让我们语文教师共同在语文教学中一起重视起朗读教学,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袁昌仁.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J].语文教学通讯.2014,(3C)[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4]支玉恒.例谈对朗读语调、语速和节奏的指导[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3,(10)

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六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王昆同学在他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他的感受,从他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懂了快乐,读懂了欣赏。正是因为该同学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论文

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课堂教学要多读精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朗读能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了。

1、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因此,能在短时间内默读课文显得十分重要。

2、朗读形式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

三、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7.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篇七

1.朗读与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普通话语音, 有感情、有技巧地读文章。 朗读的本质是朗读者与自己的声音形态的对话, 朗读者通过自己发出的声音直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教学, 是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朗读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和整体性, 学生通过吟咏诵读能直接迅速地领略文章的韵味, 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强化语言感悟能力。

2.实施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朗读教学所依据的理论就是我国传统的朗读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原理。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朗读的传统,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 传统的私塾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朗读涵咏, 《旬子·劝学》就强调“诵读以贯之”, 朱熹强调朗读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学者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本真, 强调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 当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朗读教学逐渐式微, 并被边缘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的教学理念, 日益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识。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建构的, 而不是他人传递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生应该主动建构知识, 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 所以教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听是违背学习规律的。 在朗读教学中, 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朗读实践主动理解文本,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为学生做朗读示范或指导朗读。

二、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农村中学因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语文课堂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朗读热情、参与人数、兴趣有下降的趋势。 综其原因如下:首先是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教师重讲轻读, 把朗读看成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朗读的时间远远不够, 朗读的面窄, 方式单一、教师往往选择录音范读便直奔教学主题分析课文, 长此以往, 教师的朗读能力也随之下降, 又谈何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 农村学生因受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不够流利标准, 特别是闽南方言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平翘舌不分, 前后鼻音不分, 声韵母发音不到位, 声调值不准的毛病, 朗读时容易出现念别字、读破句的情况, 诵读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学生, 以致信心不足, 朗读热情不高。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

1.遵循教学规律, 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指出:朗读应有基本要求, 进一步要求, 较高要求。 朗读是一种技能, 需要强化训练, 朗读能力是在朗读实践中逐步训练提高的。朗读训练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面对文本, 教师要遵循“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 预习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只要求读得正确;深入分析课文时的朗读, 就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语速适中、停顿得当、节奏鲜明、重音清楚;当学完全篇文章之后, 就要求学生达到深层朗读, 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把自己对文章的独到理解表现出来。 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叙说自己的初读感受, 紧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品味作者是如何用比喻、拟人、敷色等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描写花之美。 再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之美和蕴含在作品中作者对苦难、 对生命的深刻哲思, 同时要明确这种托物寄意, 通过写花来写人, 写一个时代的写作方法。

2.教给学生常见的朗读技巧。

由于受闽南方言区的影响, 学生普遍存在一系列群体性语音缺陷, 要想改变多年的方音听说习惯, 教师就要对症下药, 精心设计各种朗读训练方法, 帮助学生正音, 分清平翘舌, 前后鼻音, 读准声母语调, 比如闽南话没有唇齿声母f, 普通话f声母的字, 闽南话全混读为声母h, 教师可以通过绕口令训练进行纠正。

对朗读者来说, 朗读的技巧是一项基础的修养, 朗读时要在读准普通话的基础上, 对声音进行设计与处理。 当然, 我们也不应该过于夸大技巧的作用, 只有在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前提下, 运用朗读技巧才是有意义的。 朗读技巧包括四个方面: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停”指停顿, “连”指连接。 朗诵时声音顿到好处, 连到妙处, 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 标点符号是停连的重要参考, 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 有时需要语义上的停顿, 比如主语与谓语, 动词与较长的宾语之间就需要停顿, 例: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总的来说,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是我们运用停连的原则。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或结构成分从声音上加以突出, 其作用是突出语句的重点和作品的主题,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表达重音的常见方法有加强音量法、延音法、顿字法、轻读法。 比如《春晓》前两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 音量适中;后两句“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要读出诗人的惋惜心情, 可重读“落”字, “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要适当减轻。

语调是指语句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 语调可分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 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 笔直的枝。 ”就要用平稳舒缓的语调朗读。

语速是指单位时间内呈现的词汇速度, 朗诵的速度要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诸如沉重、追忆的文章, 语速可以放慢一些。

3.巧妙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到青春初期的过渡, 个性倾向不稳定, 一些学生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 表现在朗读方面则体现为, 学生不愿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不成熟的朗读, 排斥甚至拒绝朗读。 因此, 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入情入境的朗读式导语, 播放背景音乐等教学辅助手段, 给学生创设富有张力的情境,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朗读。 如教学《安塞腰鼓》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人们忘情地狂舞, 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引导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到生命的张力。

4.教师重视示范, 适时指导朗读。

一些教师通常用名家朗读录音来替代, 其效果甚微, 其实教师的示范朗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虽然没有名家读得好, 但是教师范读具有音视频范读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因为教师是直面学生,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直接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模仿朗读的兴趣。

5.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朗读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展播、《子午书简》等节日。 教师还可借助一些特殊的节日、大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如在国庆节开展“我爱祖国”主题朗诵会, 学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也可以朗诵自己喜爱或者自己原创的文章。 活动的策划、组织及主持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这种开放式朗诵活动, 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也能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 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行的各种演讲比赛、读书读报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朗读教学的意义、作用和实施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着重分析了农村初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原因, 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学,朗读教学,朗读技巧,范读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 2004.

8.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谈 篇八

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就无从感悟文章;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我们应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精心设计朗读环节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文章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朗诵是学习一篇课文的重要步骤。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例如,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文章的主题就会越鲜明。

二、指导、示范学生朗读

我们相信大部分学生是爱读书的,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读书(或是说不会进入作品所渗透的感情中朗读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比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利用注解和工具书就能疏通课文,所以我就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初读和疏通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曹刿、鲁庄公说话的神态、语气。大家都认为曹刿的语气应是自信的,要能读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鲁庄公的语气是没把握的,要读出鲁庄公的“鄙”。接着让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读,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就该学生读出的人物语气进行评点。时机成熟了,我才范读,最后让学生再试读。这样靠读靠咏诵取得的效果,有时是理性分析永远达不到的。

又如学习古诗,学生比较难把握朗读的语气,我就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备课时,把古诗制成投影片,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甚至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学生学习诗歌的激情就出来了。这样就抓住了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

三、努力培养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给自己制定近期、远期目标。例如每届新生,我都留下每个学生入学时的朗读原始录音,然后帮助其制定目标,很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朗读水平与当初入学相比,真的可以用“刮目相看”几个字来形容,这算初中期间的一个远期目标。我还有个习惯,每学期开头两周都要求学生利用早晚读和课余时间读完整册课文,并在语文活动课上轮流介绍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规定用3-5句话)。另外,每节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我班每个周末还有一个固定的“家庭作业”——听新闻联播,并且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范文。让我们回归文本,还学生琅琅书声,使朗读之花悄然绽放于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9.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初探 篇九

朗读时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朗读是以语言为桥梁,把好的文学作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朗读,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准确、精细的理解课文。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当中;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语音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模仿的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

朗读,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预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言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从而达到上述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身体力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而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读的是五花八门。因此,朗读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泛读课文,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深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进行泛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老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这样,学生有了模仿的对象,从而达到自己能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刚开始都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这时,我进行了泛读,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更富有感染力。然后,我让同学们用老师刚才的方法再读读,学生有了模仿,有了对比,此时,大家读的信心更强,读得更好,把小金花内心的沉痛完全表达出来了,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展示自己的朗读。

二、创设情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朗读形式,合理加以运用

朗读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适当的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教学《燕子》一课,我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秀丽,经常有中外来客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地导游,为来宾介绍美丽的的桂林呢?”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跃跃欲试,我顺势利导要想 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美,这样在你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吸引来宾,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大大

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

三、精炼连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前两句,第一句要读的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的的升昂,从而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而朗读全文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来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从而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10.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十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三、研究的思路:

1、研究原则:

①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② 体现朗读和朗读教学的时代特点;

③ 突出朗读教学过程连贯性;

④尊重朗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⑤突出朗读的主体性.2、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要点是:

主导思想:指导学习方法,自主强化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朗读陶冶情操。

目标要求: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推动审美教育

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

3、主要的方法:

访谈法

观察法

纸笔测验

小论文

个人档案跟踪

问卷法

4、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应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使学生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才会想把文章读得更生动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第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第四、注重朗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第五、展示交流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展现语文独有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策略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筛选最佳朗读教学方法与研究机制,努力发挥朗读的正向功能,追求朗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4、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朗读发展性评价的量表,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朗读的标准和机制。

四、研究的时段及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一年。

(1)准备阶段(2009年6月——11月)①对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与能力的有效性教学调查、研究、论证,制订实验方案。

②做好宣传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③积极学习阅读教学和指导朗读的理论,明确实验的意义、方法、步骤。实验年级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学生大会,宣讲实验方案,做好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工作。

④安排教研课题教学班,合理地确定实验班级与学生名单。(实验教师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收集实验原始材料,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2)实验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5月)

①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在备课、上课、练习辅导、评价考核、课外拓展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②修订完善实验方案,重点研究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个性化朗读教育、创新朗读教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得失,作好阶段性总结。

(阶段成果呈现形式:征集优秀课例、教学案例、观摩课、阶段性总结、师生朗读成果展示等。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3)实验总结阶段(2010、5------2010、7)

①整理、分析各种实验原始资料,写出实验总结报告。

②摸索出一套指导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操作方法。

③实验成果展示:实验报告、论文、著作、朗诵展示、实验材料等。

(阶段负责人:高晶、龙云霏、孙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

3、课题研究成果集。

4、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5、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六、具体的组织与保障

1、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

2、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4、争取上级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在资源、信息、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保证研究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1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教学素质教育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閱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晕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上一篇:雪天安全教案下一篇:我爱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