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鉴赏(7篇)
1.王维《山中》鉴赏 篇一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产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由“天塞”和“石出”。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显出几分萧瑟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稀疏点缀着的几片红叶,反倒更为显眼。甚至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则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因此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人行空翠之中,就如同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甚至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此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2.王维《山中》译文及注释 篇二
《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注释
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来。
3.王维《山中》鉴赏 篇三
1、譬喻:
以彼喻此。
如“深巷寒犬,吠声如豹”,以豹声喻犬吠声(明喻)。
喻体──深巷寒犬的.吠。
喻词──如。
喻体──豹。
2、对偶:
语文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如“步仄径,临清流”(单句对)。
3、示现:
利用人类的想象力,把实际上不闻不见的东西,说得如闻如见。
如“当待春中,草木蔓发……麦陇朝雊。”想象来春的景色,彷佛如在眼前。
4、转品:
一个词汇,改变其原来词性而在语文中出现,称为“转品”。
⑴ 与山僧“饭”讫而去。
⑵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⑶ 露“湿”青皋。
4.王维《山中》鉴赏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评析王维诗文“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鉴赏、比较“王孟”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描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第二、第三段的学习和分析,自己构思文中的画面,然后明确两段所写的内容,与同是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在表现上“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以及两者在写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选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行对比,两者在选材、取景、抒情等方法上有何不同。。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诗文是高一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应放低要求,只求有所感受,不求完全正确和面面俱到,这是学习的重点;对比鉴赏不同诗人、诗作,更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字词虽难但文意甚白,不必纠缠于词句的串讲,而是要学会意会,或整体的把握即可。而且要求进行对比鉴赏的两首诗词系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作品,更无须在字词句上进行纠缠,而是领会、揣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
1、黑板上画的两幅图,是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后,依文顺意画的,当然,这带有个性化,下面大家可以针对它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上台来用粉笔加添你自己的创意。
点评:虽然人们认可“一百万人看《红楼梦》,会产生一百万部的《红楼梦》”这句话,但是这两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是有共性的,我们还是就文论画,看看那些画中的景物是吻合文意的。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对照图画,说说图文是否对称,以及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
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是作者悬想的美景,是虚写。
(教师明确)板书:
第二段:
寒 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寂静清幽〉)
山 灯火明灭 (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月 犬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 夜舂声
图 疏钟声 〈寂静清幽〉
深趣(白描)
第三段:
山 草木蔓发 〈明丽欢快〉
村 鲦鱼出水
春 白鸥矫翼 〈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色 露湿青皋 〈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图 麦陇朝雊 〈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简要分析《山居秋暝》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归结:
秋 空山、新雨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
色 清泉、岩石 有静有动
浣衣女 有声有色
赋 山居之人:渔家人 有景有人
情:清新幽静、温馨和谐
4、简要分析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夏季农家图: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图。
情:朴实、亲切,平淡之中蕴涵深厚地情味。
5、王维诗文有何特点:
⑴ 选景的手法一致,“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⑵ 选景的情致一致,清新自然,空灵幽静。
⑶ 诗文的追求一致,归隐山林、放情山水的情怀。
6、讨论设置:王孟诗文的异同?(开放题,让学生自我感悟,有感而发,不求面面俱到。)
7、课外思考题:结合思考题三的三首诗,谈谈王维诗“空灵”的特点。
⑴ 王维简介:
王维(7~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 2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 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 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对后世影响颇大。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⑵ 王孟体诗歌的共同特点:
首先,王孟二人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孟浩然早年游洞庭湖时,就向当时为岳州刺史的张说赠《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一诗求荐。王维也是如此,他早年登第,入仕较早,也是想为大唐干一番事业的。他们在诗中,充分展现了祖国各地疆域的辽阔、山河的壮丽、林泉的秀美,田园的宁静及各地风土人情的淳厚。
其次,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清空”与“雅淡”。纪昀说:“王、孟诗大段相近,而微不同。王清而远,体格高浑。孟清而切,体格俊逸。”关于王、孟诗的“雅淡”,清人施补华认为,是他们学陶的结果:“陶公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沈痛……后来王、孟、韦、柳皆得陶公之雅淡,然其沈痛出,率不能至也。境遇使然。”(《岘傭说诗》)二八)所谓“清空”与“雅淡”,说得白一点,就是说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方面,意境清新,用语雅洁简淡,意象不堆垛,较为疏朗,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余地和空间;在情感方面,他们性情淡泊,优雅和缓,有绅士风度,情感表达上,较从容不迫,不像李杜诗那样昂扬激烈。这虽与他们的气质有关,但也是由于他们退避隐逸的生活方式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宣。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孟浩然《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孟浩然这首诗,写了远离朝市,垂钓北涧,听歌南轩,优游林野的隐居之乐。诗中对田园景色作了简略的描绘,具有陶诗的疏淡之风,而其心胸却平淡如山涧之水,宁静似田野里的晚风,体现出盛唐隐逸之士逍遥于林泉,寄情于田园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在天宝年间,唐王朝的朝政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王维既不能像李白那样毅然辞京还山,与当政的权势决绝,也不敢得罪他们,于是便采取“万事不关心”的退避的态度。退朝之后,就隐入山林,过着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此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以清雅淡疏之笔,创造了一个胸怀高雅、志趣澹泊的山林隐逸之高士形象。从思想上看,此诗“好静”是思想之“清”,“万事不关心”是心境之“空”。从情意上看来,“松风吹衣带”表现的是胸襟之“淡”,“山月照弹琴”吟咏的是风度之“雅”。
此二诗最能代表王、孟的“清空”“雅淡”之风。这是王、孟诗的主要倾向。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在语言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体现在风格“自然”上。清人吴汝伦说:“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又真气贯注其间。”所谓“自然兴象”,即写景自然。所谓“真气贯注”,即诗中有一份真情贯注其中。“自然”与“真”,皆是老庄的美学观念。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不真不诚,不能动人。”在道家看来,真情是出于自然的,所以二者是一致的。清人刘大勤说:“王孟假天籁为宫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调谐畅,意兴自然,真有无迹可寻之妙。”所谓“假天籁为宫商”,即是说其诗的音律自然,不拗口,如天籁自吹,自然成音。所谓“寄至味于平淡”和“意兴自然”,是指其诗不雕琢,少刻画,笔简意淡,而味不少减。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诗成后无迹可寻。这正是老庄的“道法自然”在审美思想上的体现。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诗歌不经过锤炼,没有下过煅研的功夫。相反,应是“白炼钢化为绕指柔”,正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的结果。在这一点上,王、孟是得陶渊明真传,即“豪华落尽见真淳”。返璞归真,是艺术的极致,这正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孟诗在意象方面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诗都富有画意。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东坡题跋》),其实孟浩然诗也有这个特点。清人贺贻孙说: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吾尝譬之: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虽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与影耳”(《诗筏》)。因山水田园诗对景色和风光多所描绘,因此,王、孟诗中有画,应是当然之理。不过王、孟于此略有差别,即孟浩然诗多是旅行记游之作,多是动态的画面,似山水长卷,即所谓“写生”是也。而王维的诗,多是静态的画面,无论是山水或是田园的风景,多如静穆的画家的田园山水小品。
从情景交汇的方面来看,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兴象”和“神韵”,显然比前代更高一筹。即是说,他们的山水诗已不是晋宋时对自然山水形貌的纯粹刻画,而是在形象中已引入兴寄之意,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及审美的情趣寄于山水田园的描绘之中,情与景不再是两截,而是融为一体了。在这方面,他们继承了陶诗以象写意、情景一体“气象混沌”的特点。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这种主要审美倾向,主要是由他们的五古和五律时体现的。历代诗家都盛赞王、孟诗最长于五言。
五言诗与七言诗不同。五言诗成熟得较早,在汉末以后就成了诗歌的主要诗体,在三曹、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手中就已十分成熟。七言诗虽起源于汉魏,但到了初唐才初具规模,到了盛唐时代才蔚为大国。五言诗和七言诗,一句之中虽只两字之差,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力度却大不相同。七言较五言由于多了一个音节,就更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盛唐的七言诗尤其是七言古诗写得跌宕腾挪,气势开张,具有一种意气风发、豪迈潇洒的风格。较适于表现较为外向的大起大落大气磅礴的思想感情。而五言却不同,尤其是五律和五绝,它句子较短,篇幅较小,较适于表现较为内敛的舒缓含蓄超然冲淡的思想感情,适于描写自然风光和景色。王、孟的五古、五律和五绝,之所以写得好,也是因为这些诗体较为适于表现山水田园的恬静风格与隐逸萧散的思想感情。文学史上的王孟体,从内容题材上来说,主要是指山水田园诗,从诗体上说,主要指的就是五言诗体。
⑶ 王、孟诗的区别:
在诗的内容和题材上,孟浩然由于阅历所限,他本人终身隐逸,故其诗范围仅限于山水田园方面。而王维除了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还有应制、饯别,酬赠、咏史、边塞等方面的诗。其中边塞诗的成就也极为突出,像《少年行》、《老将行》、《从军行》、《陇西行》、《观猎》、《出使塞上》等,都是写边塞的名篇。
在艺术的综合素质上来讲,孟浩然也比不上王维。除诗歌外,王维还精于绘画、音乐,在唐代的绘画史上,王维诗南宗的开派大师。他是以画家的眼光来看山水和田园的。因此,“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归泛》),是用中国画高远的视角,散点透视来观察的。
而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使塞上》),
则是以画家的眼睛用横、竖、曲、圆的线条来构图描绘塞上风景的。在山水的.描写上,王诗有时则用画家的竣染手法,层层设色渲染,色彩对比鲜明:如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乍向红莲没,复出青蒲扬。”(《鸬鹚堰》)白石与红叶、红莲与青蒲,色彩对比,明朗而和谐。而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却常用的是白描手法,缺乏强烈的色彩对比。此外,王诗中是很善于表现声音的,尤其是自然界的声音。在“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吓”(《栾家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诗中,你仿佛听到了秋雨的飒飒响、流水的跳溅声与春夜空山的鸟鸣声。诗中有音乐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诗,着重于一个旅游者的观感,因此多叙述和描写,随时的感受,没有经过过多的沉思,所见不深。而王维的山水诗,却更多的融入自己理性的思考。将人生的哲理与理趣禅思,融入诗中,而以意象出之。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直开宋代苏轼等人的理趣诗。
在描写山水景色方面,孟诗对景色并不着意刻画,而是景随情迁,只是点到而已,意象疏朗,胸怀澹然,有陶诗之风;而王诗却精雕细琢,有的诗写景浓笔重彩,色泽鲜明,具有大小谢诗的特点。孟浩然因是南人,又专程多次漫游荆楚吴越,故其诗多写南方的秀丽的山水景色;而王维因是北人,对关中、河东、中原及西北边塞的雄伟河山多所接触,故多写北方的雄浑壮丽的山河。他们一南一北,一秀丽、一壮美,一真朴、一高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中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尽收笔下。
5.王维《终南别业》鉴赏 篇五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初次接触这首诗是在初中,课文后面要求背诵。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只记得初次接触,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喜爱有加,常常一个人捧着书在林荫下诵读,对其中的意境、思想全然不知,只是单纯的喜欢。后来,多次与它不期而遇,渐渐明白原来这是名句,想当初我能对其一见倾心,我知道是一种缘分。
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时期,此时王维官场沉浮多年,过着隐居生活。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号称诗佛。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短短的一段,轻描淡写,这就是王维的一生,只是恐怕很多人倾尽一生,也不能解读王维。王维号称“诗佛”,是最贴切的描述。他的诗中总有深远的禅意,官场上又能做到急流而退,这样一个人,注定能够有一个妥善的.后半生。
后来经历太多,我总是在平静时刻怀想这位古人,与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产生共鸣,这样一位拿得起放得下之人,与他多年来岁月里经历息息相关。若不是经历太多,他又如何看淡人世繁华,恩怨是非?
王维的诗,“诗如画卷,美不胜收”。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不体现这一点。这如一幅画,老人顺着溪水而上,到了溪水源头,静坐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生活如此,又有何求?放下,一切的执念,只是单纯的与山水为伴,不参与红尘纷扰,明心净性。
王维的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情与景融合在一起,不掺杂矫揉造作,景随身旁而取,情从心里流出。这样一个直率之人,总能结交到真诚的朋友,在离别时,又能直视缘聚缘散缘如水,珍惜而不伤感。
王维的诗,“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恰如其分的将禅渗入诗中,读完之后仿佛一下子明白很多,看淡很多,万念俱空。很多心结,倾刻之间打开。
我读王维诗,最喜他诗中的禅意,于喧嚣中静心养性,人生中不如意的,纠葛不清的,总能放下。闲静时,喜欢提笔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人生中,爱恨也好,恩怨也罢,到头来尽散落时光中,于是乎,看淡了,也就懂得了与自然同乐。
此刻依稀记得,若曦在等待四爷时,提笔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若曦是明智的,她选择了自由,一直很渴望离开皇宫。从爱的韶华,到怨的暮年,她真正懂得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诗总是在别人失落时雪中送炭,无论贫贱富贵,少年老者,只要你用心,就能得到,在唐时,这一阵风吹向后人,让迷离的人清醒。这盏唐时的灯,一直照亮你迷惘的前途。
王维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他有追求自己理想,为政治抱负奋斗过,他辉煌过。在政局混乱中又能做到退而守安,暮年退居田园,执笔写下自己的心事,随意却禅意深远。
王维他也是能收放自如的智者,能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不是朝夕间能修炼到如此心境,他也曾激流勇进,到了山穷水尽,他不在渴望柳暗花明,真正选择了安之若素。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倾慕之人,感慨的是自己的愚,倾慕的是他的智。是的,这是他的人生,辉煌的一生,让人感叹自己的卑微,却让人记挂了他一生,解读了一生。
6.王维《青溪》鉴赏 篇六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鉴赏:
这首诗又题《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里。”说明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可见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声喧乱石中”,当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色静深松里”,当青溪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一片葱绿,水过之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描摹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传达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机。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青溪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无特异之处,却被诗人描绘得引人入胜。诚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传达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的意愿。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7.王维杂诗鉴赏 篇七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王维《山中》鉴赏】推荐阅读:
王维《息夫人》鉴赏09-15
《杂诗选一》王维唐诗鉴赏09-21
王维--《桃源行》08-24
王维诗词《渭城曲》07-19
王维的经典诗句09-18
王维经典的五言绝句08-09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08-22
王维古诗读后感09-07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09-19
王维《送别》译文及注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