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题(精选9篇)
1.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一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0)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A、目甘伐哀 B、又受劣都C、鱼牧末戒 D、日亦修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C)
A、州——洲 B、襍——雜C、罢——疲 D、雕——彫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A、暱——昵 B、昏——婚C、赴——讣 D、信——伸
4、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
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之二虫又何知?d君何患焉?
5、下列句子中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C)
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
a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b象有齿以焚其身。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7、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B)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从左右,皆肘之。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8、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
a彼且奚适也?b何以知其然也?c姜氏何厌之有?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的一句是(D)
a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c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d于是秦王廷见相如。
10、下列句子,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的一句是(B)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
见乎?
二、填空题(共20分)
1、清代学者刘淇所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一部工具书是《助字辨略》。
2、近人张相所著、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
3、古书注音常采用反切法,如“膑,鼻引切”。反切法的原理是叠韵。
4、根据“四书”分析,“行”字的构造类型是象形,本义是跑。
5、根据“四书”分析,“焚”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烧。
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解释是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
意义所在”。
7、在“冯唐已老听吹嘘”句中,“吹嘘”的意思是指替人宣扬,称扬。这是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发生了变化。
8、“宫”的古义是房屋,居室,如“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9、《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可知“禽”在古代词义范围比今天有所
扩大,意思是鸟兽的总称。
10、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而”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间的并立转折相互关系。
11、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以”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相当于“而”。
12、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于”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被动。
三、释词题(共3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
1、颍考叔,纯孝也。纯:敦厚
2、射其左,越于车下。越:坠落
3、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险阻
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遗:赠给
5、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起
6、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決:迅疾
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聚集
8、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分收
9、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爨:烧饭
10、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深
(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0分)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与::连词 和 同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于::被 助动词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之:连词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焉:于此 在这里,在那里
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
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五、古文今译题(共20分)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
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而汤、武征伐。今有搆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
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
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受不了禽兽的侵袭,有位圣人起来,有位圣人起来,在树木上构架起鸟巢一样的住处,来避免群兽的伤害。
2、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那么现在学习尧、舜、汤、武、禹的的人,一定会被现在的圣人嘲笑。
3、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守成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一只兔子奔跑是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于是他便放下了农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得到兔子,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2.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二
现有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空缺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所以很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直接照搬过来, 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于是两个专业的古代汉语课选用同样的教材,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完全一致。这种做法看似没有问题,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但深入探究起来就会发现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空缺,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 掌握古代汉语的相关理论知识仅是第一步, 还有第二步, 即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用于指导其对外汉语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 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是不完整的, 现有教学模式仅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 第二阶段的教学任务是空白的。长此以往, 不但不利于古代汉语学科的发展, 还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古代汉语教学模式现有空缺产生的原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存在空缺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生、发展的历程是有一定关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科) 的前身是对外汉语专业, 它是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培养对外汉语事业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1981年, 对外汉语专业率先在全国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文化和外语知识、技能, 并掌握一定语言教学理论、技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及从事外事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专门人才。2013年教育部将各大高校原有本科“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统一整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相关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 无论从专业建设还是从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很不成熟, 目前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一般都是以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外语专业为依托, 借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英语专业的原有师资, 增设其他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绝大多数语言、文学类课程都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致, 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纲要等, 由于课程名称相同, 所以很多院校直接把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语言、文学类课程授课模式直接照搬照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仅是古代汉语课, 其他各类语言类课程也一样, 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没有作区分。
古代汉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任何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都是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绝不应完全一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汉英 (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 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 双语教学,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 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 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上侧重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 可以说它的要求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更高。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绝不能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完全相同, 应立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 到教学内容的安排, 再到教学方法的实施, 最后到教学评价体系的考核都应作出相应调整和更新。
1.教学目标
虽然国内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本科) 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 但主要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 即培养具有熟练的, 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应不仅具备相应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还需具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应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还应在此基础上有更深层的教学目标, 即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把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话, 那么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就要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区别。其教学内容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的传授;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从目前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现状看, 本体知识的传授已基本完成, 而第二方面的教学内容则属于空缺状态, 所以对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的培养, 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急需完成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 并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
3.教学方法
以往的古代汉语课侧重理论教学, 实践内容很少, 要想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就应该在教学时增加实践内容,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讲解后, 把讲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语言现象, 解答语言问题, 指导教学实践。
(1) 充分运用网络电子古籍查询系统
古代汉语是文言语言, 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古代文献典籍, 其课程的可操作性、实践性一直是令古代汉语教师头疼的问题。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 充分利用各大网站的电子资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比如, 网络上已出现《广韵》电子查询系统, 那么在讲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时, 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查阅《广韵》。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查阅古籍, 了解古书注解方面的知识, 还能让学生将音韵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2) 在“读”、“背”、“译”的基础上增加“听”、“写”
以往古代汉语常见的教学流程就是先读, 读完翻译, 翻译完再背诵。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觉得很枯燥, 并且也没有体现出应用性, 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增加“听”、“写”环节, 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听”, 不是听教师读, 而是在课堂上将与教学相关的戏曲内容穿插进来, 如京戏《卧龙吊孝》中诸葛亮唱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公既死亮虽生无弓之箭”。这个句子中“既”的用法就是古代汉语第一册书中时间副词一节讲的“已经”的含义。通过对戏曲内容的穿插, 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对所学理论知识点进行巩固, 还能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而这正是汉语国际教学专业文化教学的目标, 这样, 就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写”指的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文言文章, 比如文言自传等。这样“读”“译”“背”“听”“写”就融为一体, 多感官刺激, 多方位练习。
(3) 在“共时”的基础上, 侧重“历时”
目前的古代汉语教学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单一化、平面化的特点, 必须打破这一局面,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语言教学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在“共时”平面的基础上, 侧重对“历时”平面的考查, 注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 三者之间的继承性。这样就解决了古代汉语和当下社会脱节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并在此基础上解决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并在实践中用所学理论指导对外汉语的教学。
(4)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要想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 这可以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解决。当然如果实践基地是教学基地就最好不过了, 不过即使学生无法教学, 那也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建立其他实践基地。比如,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里面存有很多古代器皿, 器皿上有很多的古文字, 讲完“六书”理论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分析这些汉字。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当一天的博物馆讲解员, 讲解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认知古汉字, 还能增加传统文化知识, 更锻炼了其口头表达能力。
4.教学评价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的同时, 以往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就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 闭卷考试只能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却无法反映应用的能力和教学的能力, 更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所以教学评价应以多样化为原则, 让学生提交一份调查报告、给留学生讲一节课等都可以。
古代汉语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作为一门传统的课程, 如何与时俱进, 适应当今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更应有自己的特色, 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汉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 2011, (6) .
[2]张道升.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J].焦作大学学报, 2013, (3) .
3.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三
拙稿所用王力《古代汉语》为1999年中华书局校订重排本,按照页码顺序,后加“按”予于说明。
1.沈约《谢灵运传论》:“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王力注“来哲”为“将来的明智之人”。(1139页)
按:“来”,用在名词前有表示对对方尊敬的意思,中古时期多见,《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足下不远千里,来贶齐国。”郭璞注:“言有惠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来况”。又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前书未报,重得来况。”《汉语大词典》:“来况,对友人来信或赠诗的敬称。”南朝齐王融《秋胡行》之七:“彼美复来仪,惭颜变欣瞩。”南朝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来喻勖雕金,比质非所任。”近代汉语中也有使用,清尹会一《答王孟恭书》:“顷接来教,知力学不倦,可谓勤矣。”上面的“来贶”、“来仪”、“来喻”、“来教”等都有尊敬的意思。方一新先生《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称对方的书信、文章的旨意为‘来旨’……称对方的想法为‘来意’……对方的赞誉为‘来誉’……”{1}我们认为“来哲”是对明哲人士的尊称,而不是“将来的明智之人”。《汉语大词典》只列“后世智慧卓越的人”这一义项欠妥。
2.陶潜《自祭文》:“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馀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王力注“委”为“随顺”,“委分”作“交讬给名分,等于说守本分”解。(1273页)
按:“乐从天道”是陶渊明几次出仕而不得志的人生观,然而说他“守本分”则显得有些牵强,早年有的是济世壮志,几次为官追求理想的社会;最后因为实在是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而“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南亩,“委分”应该是他对人生经历的总结。那么“委分”应作何解释?
“委”,在中古时有“知道”义,最早见于晋王羲之《杂贴五》:“白屋之人,复得迁转,极佳,未委几人?”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刚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汉语大字典》:“分,制度、原则。《荀子·荣辱》:‘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由“制度、原则”义可引申为“道理”,如梁沈约《宋书·张敷传》:“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又唐魏征《隋书·高祖纪下》:“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令率士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
综上所述,“委分”应是“知道道理”,识时务者为俊杰,黑暗的社会不能给他施展抱负的平台,只能退而“采菊东篱下”。
3.江淹《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王力解释:“方,类。”“理,道理。”(1292页)
按:释“理”为“道理”欠妥,“理”与“方”对文同义,都有“种类、类别”义。上文用“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总领下文,然后着重描写了各种离别的方式,如龙马银鞍者、剑客、负羽从军者等,最后用“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前后呼应,可见“族、方、理”三者同义。王力注“族”为“类”,是其证。中古时期还有他证,如梁沈约《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魂恸哭太息者。”“途”与“理”对文成义,其义自现。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东北面又有石穴,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汉语大字典》不设“理,类别”这一义项。
4.《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但感别经时”,王力阐述为“只因感到离别很久了,想藉这花把我的怀念之情带给你罢了。”(1391页)
按:很明显王先生把“感”理解为“感到”,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中古时期,“感”有“悲伤、哀伤、伤心”义,王云路、方一新先生均有揭示,无烦举例,可参见。{2}
5.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思断肠”,王力注解为:“一本作‘多思肠’”。(1394页)
按:这里没有解释“思”,显然认为是常用词不必注释,然而“思”却有解释的必要。《尔雅·释诂》:“悠、伤、忧,思也。”《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中古时期多见,如《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物感化。”李善注:“思,悲也。”又如《晋书·清商曲辞·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五》:“崎区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悲”和“思”同义连文。因悲伤、哀伤而断肠,可见“念君”程度之深,正符合秋风萧瑟下妇女在秋夜怀念客居异乡丈夫的悲伤心理。
6.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王力注:“弃置,一作‘弃檄’,指扔下公文。”(1409页)
按:把“弃置”释作“扔下公文”不妥,汉魏六朝时期词汇双音化趋势得到加强,原有的词汇很难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清晰性原则要求一方面尽力搜求汉语已经存在的双音词,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创造原本没有的双音甚至是多音的表义形式,其外在的表现之一就是同义词复用,或者称作同义连言。佛经中多见,如后汉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众智自在,晓了诸法。”三国支谦译《梵摩渝经》:“经行之时,不顾眄视。”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则致比丘,诃数诘责。”“晓了”、“顾眄视”、“诃数诘责”都是同义并用。《说文·畢部》:“弃,捐也。”又《说文·网部》:“置,赦也。”又“罢,遣有罪也。”“弃”、“置”、“罢”都有“抛弃”的意思,三者连用,更能体现作者对世道的强烈不平及愤慨之情。“弃置”是汉魏时期的习语,如《抱朴子·内篇·勤求》:“何可不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金楼子·箴戒》:“丝竹犹在御,愁人独向隅。弃置将已矣,谁怜微薄躯。”
我们披阅古典文献,最困难的不在于那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有别于今天的用语,因为汉语词汇中的特殊词语毕竟不多,字典辞书中一般都有解释,只要勤于动手;然而最困难的是与今天的用语字面相同而字义迥异的常用词汇,要是简单地望文生义,那就会不得确诂,因此字面平常而含义有别的词语是我们认识汉语词汇的潜在障碍。基于此,20世纪50年代,张相提出:“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则皆在探讨之列。”{3}这一看法具有科学性。到了八九十年代,蒋绍愚先生和张永言先生都极力主张加强和重视常用词研究,蒋先生认为:“构成某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毕竟还是常用词,不论是阅读古书也好,研究古汉语词汇的规律也好,常用词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把常用词的研究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这样才能使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为更多的人接受,更好地为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服务,也更有利于总结古汉语词汇的规律。”{4}这一认识对古汉语词汇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经过前辈时贤的努力,中古汉语的研究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学术成果夥颐,令人欣慰,只可惜辞书和教材还没有很好地吸收这一研究成果。
注释
{1}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95页,黄山书社,1997
{2}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163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1页,中华书局,1977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4页,商务印书馆,2005
4.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四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 A学术、学问 B 邑中的道路 C技能、技艺 D 方法
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 A 文学课 B 理论课 C 基础课 D 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A 女耳自 B 本刃末 C 武信从 D 江河娶
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
A知智 益溢 B早蚤 昏婚 C莫暮 反返 D信伸 畔叛
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 A 本义 B 引申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 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吕氏春秋?知度》)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经?周南?汉广》)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 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B庄公寤生,惊姜氏。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它是:A
A 《尔雅》 B 《玉篇》 C 《正字通》 D 《康熙字典》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D A 对文 B 异文 C衍文 D 互文
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
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
二、填空题
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7、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属于,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则属于今文字。
8、“布”、“甫”等字的声符是。
9、“此小大之辩也”之“辩”与 构成通假字。
二、形符、隶书、说文解字、仓颉造字说、周礼 邑、古文字、父、辨、表达色彩(感情色彩)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树木而塗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2、士生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7、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8、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塗之。
9、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10、无德而望其福者约。
1、种植、栽种
2、偏远的乡村
3、鼓励、勉励或受到鼓励
4、去、到
5、兵器、武器
6、急切貌,拼命追求的样子
7、不以其妻和儿女为奴隶
8、涂上泥
9、钱财、财物
10、穷,困迫。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1ⅹ5)1.姜氏何厌之有?
2.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5.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1、“之”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2、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甘”、“美”、“安”、“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判断句
5、明,使动用法。(或省略宾语“之”)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1ⅹ5)1.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2.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3.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
1、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连词,表目的。
3、表委婉语气的语气副词。
4、且,连词,表递进关系。
5、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四、名词解释(2×5)
1、金文指铸刻在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的古文字。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金文。指出“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可得2分。
2、六书是古人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前四种是“四体”,反映了汉字的四大结构类型。指出“象形……”等六种类型即可得2分。
3、词的本义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最初的意义”缺一项或两项都扣1分。
4、《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二者缺一项扣1分。
5、同源词:由同一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同一语源”、“音义相通”缺一项扣1分。
五、简答题(5×4)
1、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答:隶书,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汉字的图画性质,不顾汉字的表意原则(1分)。一方面它解散篆体,将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完成了汉字的线条化过程(2分)。另一方面,许多篆文的两笔在隶书中归并成了一笔,或把篆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或直接省去篆文的某一部分等等,完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过程(2分)。2.举例说明词义的变迁主要包括哪几种情况。
答:一般把词义的变迁分为三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无论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都是针对古义而言。此外还包括感情色彩的转移、词义轻重的变化等等。(2分 说出前三个即可)①词义的扩大。如:中国,最早指“国都里”,词义扩大后,指“以周的国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再扩大,指除去边疆以外的所有地方。最后扩大到指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领域。②词义缩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后来仅指不好的气味。③词义转移。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或河堤,后来指墓上的土堆,再后来就指坟墓了。④感情色彩转移。如: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和利齿,是中性词,后引申为“卫士、得力助手”的含义,变为了褒义词,后来又专指坏人的帮凶,成了贬义词。⑤词义轻重的变化。如:诛,本义为“用言语责备”,后来指“杀戮”,词义加重。
3、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例子1分。
4、古今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词汇由少到多。(2分)(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趋向精密。(1分)(3)构词方式由以单音词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词)为主,可以简称为双音化趋势(2分)。
六、标点翻译。
1.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答: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错1处扣0.5分
2、翻译下面的文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
5.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五
空 填空:(每空 0.5 分,共 15 分)
1、古代汉语是一门
课,其主要学习目的是。
2、《国语》是我国最早的
史书。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
字典。
3、《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说文解字》的作者分别是
和。
4、意动用法主要包括的意动用法和
的意动用法。
5、汉字产生的时期大约在
。至迟在,汉字体系便基本形成。
6、“六书”的名称分别是
、、、、转注和。
7、汉字形体的演变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其中、、、称为古文字,、、称为今文字。
8、《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是以
原则确定的,创立部首
个。
9、古书中的用字主要是指
、、和
四种。
10、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及“朕”、“台”、“卬”等。
二、指出下列汉字各属于哪种结构类型:(20 分)
月
皿
亦
本
及
莫
梧
凤
河
贝
刃
果
五
牢
步
闻
寸
取
快
朝
三、
给下面短文准确标点:(10 分)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四、
把下面短文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
五、简答:(35 分)
1、什么是金文?金文有哪些特点? 2、古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有哪些? 3、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可分哪几类?
一、
空 填空:(每空 0.5 分,共 15 分)
1、古代汉语是一门
课,其主要学习目的是。
2、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3、《经传释词》和《词诠》的作者分别是
和。
4、使动用法主要包括
、、和的使动用法。
5、汉字产生的时期大约在
。至迟在,汉字体系便基本形成。
6、“六书”的名称分别是
、、、、转注和假借。
7、汉字形体的演变,经过了
、、、、等五个阶段。
8、明代梅膺祚
,对传统部首作了改革,确定的部首
个。
9、古书中的用字主要是指、、和
四种。
10、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及“朕”、“台”、“卬”等。
二、指出下列汉字各属于哪种结构类型:(20 分)
日
目
亦
朱
及
休
娶
星
江
行
刃
州
五
聿
步
闻
寸
取
快
朝
三、
给下面短文准确标点:(10 分)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四、
把下面短文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
五、简答:(35 分)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在形体结构方面有哪些特点? 2、古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有哪些? 3、什么是词的本义?
2018 级文秘班 2018-2019 学年第 2 学期古代汉语试题 A 卷答案 一、填空:
1、工具
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
2、《左传》
《尔雅》 3、王引之
杨树达
4、名词
动词
形容词 5、原始社会晚期
夏代中期
6、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7、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8、《字汇》
214 9、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繁简字
10、吾 我 予 余 二、象形字:日、目、行、州、聿
指事字:亦、朱、刃、五、寸 会意字:及、休、步、取、朝
形声字:娶、星、江、闻、快 三、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四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伯牙弹琴,想着攀登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高峻就好象泰山一样!”(伯牙)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妙啊,浩浩荡荡就象长江黄河一样!”伯牙想念什么,钟子期都能通过琴声听出来。伯牙在泰山北麓游览时,突然遇到暴雨,就停留在岩石下面。(伯牙)心里悲伤,就拿起琴弹奏。开始弹奏《霖雨之操》,接着弹奏《崩山之音》。每弹奏一支曲子,钟子期都能领悟曲子的旨趣。伯牙放下琴叹息说:“妙啊!妙啊!您(从琴声里)听出了我的思想,(您)想象的就和我想的一样。我怎么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五
1、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古汉字。在形体结构方面有以下特点: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写实性;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存在相当多的合文;行款无定式;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2、主要有四种:
A、“……者,……也”式
B、“……,……也”式
C、“……者,……”式
D、“……,……”式
3、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018 级文秘 2018-2019 学年第 2 学期古代汉语试题 B 卷答案 一、填空:
2、工具
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
2、国别体
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字义的 3、张相
许慎
4、名词
形容词 5、原始社会晚期
夏代中期
6、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假借 7、甲骨文
金文
篆书,隶书
楷书
8、文字学
540 9、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繁简字
10、吾
我予
余 二、象形字:月、皿、贝、果、牢
指事字:亦、本、刃、五、寸 会意字:及、莫、步、取、朝
形声字:梧、凤、河、闻、快 三、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四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伯牙弹琴,想着攀登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高峻就好象泰山一样!”(伯牙)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妙啊,浩浩荡荡就象长江黄河一样!”伯牙想念什么,钟子期都能通过琴声听出来。伯牙在泰山北麓游览时,突然遇到暴雨,就停留在岩石下面。(伯牙)心里悲伤,就拿起琴弹奏。开始弹奏《霖雨之操》,接着弹奏《崩山之音》。每弹奏一支曲子,钟子期都能领悟曲子的旨趣。伯牙放下琴叹息说:“妙啊!妙啊!您(从琴声里)听出了我的思想,(您)想象的就和我想的一样。我怎么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五
1、金文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古汉字,因其多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钟鼎文。其特点主要有:新出现的象形字很少,而形声字却明显增多;异体字相对减少,偏旁逐渐趋于稳定;合文大为减少;行款渐趋固定。
2、主要有四种:
A、“……者,……也”式
B、“……,……也”式
C、“……者,……”式
6.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六
2.《史记》的注本很多,通行的是“三家注”本,即南朝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传状类的传是指传记,状是指行状,后者又称_行述、行略、事略。
4.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说明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义(每词1分,共10分)5.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
文章:花纹、纹饰。
6.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亡:逃亡。走:跑。
7.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
子:此指女儿。
8.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
9.王终遗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坐:因犯罪而受处罚。
10.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11.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之。
涕:眼泪。
12.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媳矣。
少:稍微。
13.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恨:遗憾。
三、说明下列加点字词或语法结构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每词 2分,共20分)14.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之:代词;
复指前置宾语。
是:指示代词这,主语 15.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名词;
君主,主语。臣:名词用作动词;
像臣,谓语。
虽:连词;
即使。得:助动词;
能够,状语。
16.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两挨者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时:按时;
状语。
辩:通“辨”,分辨;
谓语。
焉:无实义,句中语气词。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每个词类活用2分,共 10分)17.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18.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朝:名称用作动词,上朝。
19.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归:使动用法,使(之)归于(农)。
20.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动用法,使(敌)亲近。
附:使动用法,使(远方的人)归附。
五、问答(每题10分,共20分)21.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答:(1)释词。训解字词是古书注解最常用的方法。如毛亨注《诗经》“种之日稼,敛之日穑。”等。【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
可另举他例。】(2)通句。在释词基础上,将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加以贯通。如孔颖达疏“虽有嘉美之肴兼陈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
可另举他例。】(3)疏释全章大意。指总括全章的大意。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
可另举他例。】(4)评说。指对原文记录事项的是非曲直加以评论。如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
可另举他例。】 22.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答:(1)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成“句读”。(2分)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加勾、圆点或圆圈,叫作“句”;
(2分)一句话没有完,但读时要有个语气上的停顿,就在字下加“、”号,叫作“读”。(2分)(2)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不完全一样。二者的不同主要是:
7.营造“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 篇七
置古代汉语教学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 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总是它相对应的时代的产物。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 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 要研究古代汉语, 必须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罗常培先生说:“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含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的文化背景, 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可是, 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 那就不单可以发现有趣的语义演变……”从20世纪初美国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 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大环境中去研究, 正是基于语言的这种属性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流派。我们把古代汉语教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也正是这种研究思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 还能有效地愉悦古代汉语课堂, 活跃教学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 故惊而恶之。”这种注释显然与情理不合。寤寐已生, 何惊之有?清代学者黄生说:“予谓‘寤’当与‘啎’通, 啎, 逆也。”黄生从通假的角度解决了“寤生”的问题。各种古代汉语教材编写者也都采用了这种观点, 但是还是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逆生的婴儿竟会使母亲惊吓到厌恶的程度, 甚至要想方设法废长立幼, 从而还引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战争。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 联系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背景去解决。古代婴儿逆生就是我们今天通俗所说的难产, 在古代医疗技术条件下, 难产是危及母亲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妇女因此丧失了年轻的生命, 是妇女极端畏惧的。从民俗学和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为之提供证明。在旧中国, 人们相信逆生子会给父母带来灾难, 为了消除灾难, 有把孩子寄养到他人之家或者丢弃的现象。汉字“弃”就是先民丢弃新生婴儿的铁证。现代诗人艾青就因逆生而被寄养, 这种习俗正是先民意识的遗留。黄生说:“凡生子首出为顺, 足出为逆, 至于手及臂先出者, 此等皆不利于父母, 或其子不详, 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 是逆生也, 逆生则产必难, 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明白了这一背景, 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这个“惊”的使动意义和整个句子的意义以及引发这场战争的根源。又如《史记·鸿门宴》有这样两个句子:“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我 (刘邦) 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一般古代汉语教师讲解这些句子, 只是解释玉玦、白璧、玉斗为古代的三种玉器。如果从中国古代玉文化背景角度去阐释, 就会为古代汉语课堂增色不少。中国古人有佩带玉和赠送玉的习俗, 不同的玉寓意不同。其中玉玦暗示决绝, 范增多次举之示意项羽同刘邦决绝, 当机立断, 铲除后顾之忧。白璧是古人朝聘、祭祀的重要玉器, 白璧无瑕, 因其洁白象征纯洁光明而备受古人珍视。刘邦以白璧献给项王, 是为了表白自己心地坦荡, 没有叛逆之心。玉斗是酒器, 是有容量的玉器, 刘邦准备送给范增, 目的在于劝谕范增心胸放宽, 要有容人之心, 宽容自己。再如《左传·鞌之战》:“逢丑父与公易位。”古代车战, 国君 (主帅) 乘车站在中间, 御者居左, 车右居右。同时国君与车右服饰完全相同, “逢丑父与公易位”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个前提条件来迷惑对方以避免齐侯被俘。对这一个句子的讲授, 如果不置于中国古代车战中乘车的尊卑座次和服饰礼仪文化背景中进行, 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逢丑父与公易位”的真正目的, 甚至认为这个句子与文义无关。可见, 置古代汉语教学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 不仅能把枯燥的古代汉语知识讲通、讲透, 还能增强古代汉语课堂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提高教学效果。
凸显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古代汉语本来就是一门工具课, 它是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考查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因此, 古代汉语教师在教学中, 就应该随时凸显其工具性, 以实例证明学习古代汉语确实可以为解决其他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 使学生切实感觉到学习古代汉语有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 教师随时都可以利用实例证明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捐弃”中的“捐”,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舍弃、抛弃”的意思。《说文·手部》:“捐, 弃也。”明白了“捐”字的意义, 也就容易理解“捐弃”是同义并列结构了。“捐”在古代还有“献出”之义, 懂得了这一点, 自然容易理解“捐献、捐助、捐赠”等词了。又如在现代汉语中, “口”和“嘴”的词义相同, 《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把“嘴”解释为“口的通称”。但是在“壶嘴、奶嘴”等词中, 却不能用“口”来代替“嘴”, 而在“港口、门口、关口”等词中, 也不能用“嘴”来替换“口”。这是因为“嘴”在古代指“鸟兽的嘴”, 所以“壶嘴、奶嘴”用“嘴”, 是因为它们与鸟兽的嘴有相似之处;同样, “港口、门口、关口”等词中的“口”, 又取其与人“口”相类似的特征, 所以“港口、门口、关口”等词用“口”而不用“嘴”。只有懂得了古代汉语的这些知识, 才能理解其中的原由。可见,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 可以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学习古代汉语是学习、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教师在讲授文字“豆”时可以联系这样一个实例: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医学帛书, 已经整理出了《五十二病方》的抄写本, 但是对其抄写年代不能确定:有的学者认为是秦代以前的, 有的学者认为是在秦代以后。如果利用古代汉语知识就不难解决, 因为病方中出现了“豆”字, 是指称五谷的“豆”, 而“豆”的五谷义是汉代才产生的, 秦代以前毫无例外地指“食肉器”, 所以可以据此确定《五十二病方》抄写在汉初, 而不是秦代。
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学习、研究古代史学。如《汉书·萧何传》:“汉王怒, 欲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 不犹愈于死乎?’”这句话是说刘邦打算谋攻项羽, 周勃、灌婴、樊哙都鼓励他这样做, 只有萧何持不同意见。有的历史学者不理解“劝”的古义为“鼓励”, 而解释为“劝阻”, 这样, 周勃、灌婴、樊哙、萧何等人的意见就一样了, 这就与历史事实不符。又如:恭亲王奕等人的奏折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不少研究近代史的学者都引用这条史料, 作为奕等人出卖民族利益、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铁证。这一误解史料的原因就是由于不明白“中外”一词导致的。从六朝唐宋以来, “中外”均指“朝廷内外”或“中央和地方”。这些都是研究历史的人不懂古代汉语所导致的错误。可见, 只有懂得古代汉语, 才能正确地分析史料。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凸显古代汉语的工具作用, 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古代汉语无用论思想, 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把枯燥乏味的古代汉语转变成学生想学、爱学的一门课。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
对比分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的目的是揭示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性, 凸显语言现象之间的差异性, 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认识语言问题, 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教学法包括共时分析比较和历时分析比较, 也就是古代语言内部的横向分析比较和古今语言之间的纵向分析比较。如教师讲授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时, 就应该把学生容易混淆的意动用法、被动等语言现象纳入一个框架进行横向分析比较, 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还可以把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进行联系、对比, 寻找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原因。使用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的效果,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习的快感。
2.采用归纳总结教学法
归纳总结教学法是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归纳总结语言的规律,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使学生抓住语言现象的本质, 掌握语言规律。如教师讲授古代汉语词义引申时, 可以列举大量的词义引申现象, 引导学生对词义引申的源义和引申义的词义特点进行分析, 从而归纳出词义引申的规律。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促使学生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分析, 培养学生归的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避免传统教学中条条框框地罗列知识, 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枯燥讲授,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直观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的同时, 也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充实、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手段, 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尤其是在文字教学部分, 利用动画、图片处理, 可以直观地再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还可以灵活采用设疑法、讨论法、辩论法、模拟教学法等,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时常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古代汉语时代久远, 语言陌生, 艰深晦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循序渐进, 既不能重复中学学过的内容, 也不能一次性把难度拔得太高, 要使学生不断感觉到收获的喜悦。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果难度太低, 知识重复,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高, 超过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会挫伤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 教师讲授要做到深入浅出, 挖掘出语言的魅力, 力求把陌生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经常产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 充分挖掘古代汉语的魅力, 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古代汉语中的神妙表达方式, 使学生爱古代汉语、爱学古代汉语。
愉悦的课堂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又高效。古代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教师应该设法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愉悦的古代汉语课堂,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高效的学习环境, 把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 使学生想学习古代汉语、爱学习古代汉语、愉快地学习古代汉语。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 (大家小书系列) [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4]郭芹纳.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8.
8.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篇八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发展 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时期(1952~1960年)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设置古代汉语课程,一直到1960年相关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这一时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萌芽时期。
这时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不统一,课程没有教纲和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定,并且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其教学内容也不同。
创立初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大纲》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规定,确定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为古代汉语教学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大纲》也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此后,1957年至1958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逐渐明确,即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教学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195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和古代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由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科建立之初,没有教材,学生主要听教师教授,教师一般把教案当作讲义,因此教学内容得不到统一。1959~1960年期间,古代汉语讲义印制及相关古代汉语教材相继出版。1959年,朱星先生主编的《古汉语概论》出版,由于内容复杂繁多,教材并没有推广出去,但作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古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60年,马汉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出版,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是古代汉语新、旧教学观念的一次转变。总体来说,虽然这两部教材存在许多缺陷,但它们开创了古代汉语教材的先河,为后来多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出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时期(1961~1965年)
60年代初,北京大学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探求新的教学途径,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时期,有了统一的教材,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
1961年,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小组以北京大学的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制定一部统一的古代汉语教科书。1964年,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这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这三部分内容不是完全分离,互不相关的,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个部分与文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王力先生创设的“三结合”教学体系对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教材的出版成为中国古代主编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代表了那一时期全国古代汉语教学的新水平。同时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以后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直至今日,王力版的《古代汉语》教材也是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教材。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使用,并且国内的古代汉语课程都是按照王力先生创立的“三结合”教学体系来进行的。
这一时期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提问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
三、停滞时期(1966~20世纪70年代末)
文革时期,古代汉语初具规模的教学体系遭到破坏,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进入停滞时期。
四、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学科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古代汉语教学又逐渐恢复。20世纪80~90年代末,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古代汉语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问题越来越全面。教材建设、教学理论探讨和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构成了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框架。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创立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据粗略统计,古代汉语教材有40多种不同版本。例如:王力本和郭锡良本采用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体例;许嘉璐本采用通论、文选、教学参考合编型;张世禄本采用文选、通论结合型。其中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被认为是最富有创建性的新形式。文选的选材范围也较以往有所扩大,向前推至商周,向后延至明清。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也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在理论探讨方面。由于80年代的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该与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区别开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研制古代汉语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软件,将现代科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中。这一观点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在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时逐渐减少。因为一方面,教学对象在入学之前相比80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另一方面,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古代汉语分支学科的细分化也使古代汉语的知识范围有所减少。
总之,90年代以后,古代汉语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理论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古代汉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语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完善时期(新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之后,古代汉语的研究依旧沿着王力的研究思路发展,但却是在不断系统化,并日趋完善。
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讲授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介绍、重点难点的分析;强调学生对古代汉语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练习,并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活动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安排上,尽管课时减少,但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课程的质量不能降低,做到课时减少而教学效果不降低。因此,教学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文选”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精读部分为课堂教学部分,泛读部分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部分。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学期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大大提高了古代汉语教材的知识新颖性和先进性。许多高校也逐步组织课题组编纂古代汉语丛书,古代汉语教材更趋于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古代汉语的教学课堂。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教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逐渐趋于完善。未来的古代汉语要向交叉性、边缘性方向发展。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为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6).
[2]李玉洁.改革古代汉语教学的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1995,
(3).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李彦.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3).
[5]余霞.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5,
(4).
(尚晓菲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10034)
9.古代汉语考试题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四组形声字,属于“内形外声”的一组是()A.茅 简 闷 围
B.园 阎 匮 街
C.辩 闻 雠 罔
D.基 裳 恐 恣
2.下列四组汉字中,由“网”作形符的一组是()A.罟 罔 罕 罩
B.置 署 罹 罕
C.罗 罟 詈 穷
D.罟 罩 署 空
3.下列四组字,属于异体字关系的一组是()A.蹟迹 裡裡 耻恥 無无
B.蠢蚕 遷迁 會会 鑿凿 C.早蚤 舆予 屎矢 拒距
D.赴讣 张胀 不丕 大太
4。下列工具书中,按平水韵排列的是()A.《词诠》
B.《经传释词》
C.《经籍*诂》
D.《诗词曲语辞汇释》
5.《辞通》称《联绵字典》的作者依次是()A.符定
一、朱起凤
B.朱起凤、张玉书 C.张玉书、符定一
D.朱起凤、符定一
6.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句中,“股”的词义发展为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
B.缩小了
C.转移了
D.没有变
7.下列各句中,“阴”字其本义的是()A.故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B.齐使者如粱,孙滨以刑徒阴见,说齐使。C.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D.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8.《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中“狐狸”属于()A.联绵词
B.单纯词
C.合成词
D.词组
9.《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其中“夭阏”属于()A.单纯词
B.复合词
C.合成词
D.词组
10.下列四句中,“诸”作为“之于”的合音字应是()A.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C.段人于鄢,公伐诸鄢。
D.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11.在“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和“是必夫奇鬼也”两句中,两个“夫”依次是()A.句首语气词、远指代词
B.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 C.远指代词、句中语气词
D.远指代词、远指代词
12.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句中,“方、舟”的语法特点是()A.均是名词,作“之”的主语
B.均是名词,作“之”的定词 C.均是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D.均是名词,用如使动
13.在“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句中,“廷”是名词状语,所起的作用是()A.表示对人的态度
B.表示方位处所 C.表示比喻
D.表示工具或依据
14.传统“三十六字母”中的下列字母,属于“唇音”的一组是()A.非敷奉微
B.精清从心邪
C.端透定泥
D.来日
15.古人名“皋陶”、“曹大家”的读音是()A.gáo yào, cáo dà gū B.gāo táo, cáo dà jiā C.gāo yáo, cáo dà jiā D.gāo táo, cáo dà gū
来源:考试大-自考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0分)l.下列文字中,形符和声符不能按左右上下内外这种自然结构来分析的是()A.薄
B.游
C.戚
D.辩
E.* 2.下列汉字可以归入“*(bīng)部的字是()A.泳 B.冷
C.寒
D.冯
E.益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A.纷缊
B.愤懑
C.匍匐
D.薛荔
E.囫囵
4.下列句子中,“集”用作引申义的是()A.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
B.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C.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寘以西。
D.黄鸟于飞,集于灌木。E.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5.下列各句中,“身”用作本义的是()A.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D.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
E.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
6.下列各句中,“被”字用作介词,表示被动的是()A.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矣。
B.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C.功参天地,泽被生民。
D.亮子被苏竣害。
E.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7.几下列各句中,含有“前置宾语+之(是)+谓语”句式的是()A.姜氏何厌之有?
B.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C.大哉,尧之为君!
D.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E.求!无乃尔是过与?
8.下列工具书中,专门训释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是()A.《辞通》
B.《康熙字典》
C.《助字辨略》
D.《经传释词》
E.《切韵》
9.下列工具书中,按部首排列的是()A.《经籍*诂》
B.《词诠》
C.《说文解字》 D.《辞源》
E.《辞通》
10.下列古注术语中,专门用以训释虚词的术语有()A.语助
B.语词
C.发声
D.貌
E.辞
三、填空题(每小题l分,共10分)1.隶书最早产生于 时代。2.“蜡(zhà)的本义为虫蛆,现在却把它作(là,写出繁体)的简体。3.《郑伯克段于一鄢》:“请以遗之。”句中“遗”与今义有别,是 的意思。4.《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句中。“习”的意思是,用的是它的 义。
5.古人作注也可能对前人的注进行补充订正,这种注一般叫做。如郑玄对《诗经》毛传就作过这样的补充订正。
6.古注术语中,用来说明事物性质、状态的那个术语是。7.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情去留。”句中“去留”在修辞表达方式方面属于。8.中古韵书的代表是《切韵》它是由隋代 等编成的。9.在今体诗“仄仄仄平平”句式中,若按“一三五不论”之说将第三字“仄”换成“平”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调,这就是,是今体诗的大忌。I0.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中“寻常”对“几度”,这种对仗一般叫做 对。
1999年下半年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你最值得信赖的考试顾问】 2002年5月27日
四、释词题(共20分)(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 ”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劝:
2.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捐瘠: 3.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称: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穿: 6.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当: 6.田父给曰:“左。” 给:
7.赵举而秦疆,何蔽之承!举: 8.齐桓任战而伯天下。伯: 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不患均。家: 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归:(二)说明下列句子中加“ ”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人生世上,势位富贵,蓋可忽乎哉!蓋: 2.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 3.诵诗三百,授之以一睡,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为: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则: 5.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下列句子中的“怨”、“恨”的词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史记·商君列传》:“是积怨畜祸也。” ②《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2.指出下列各字的形声字和会意字,简述这两类字结构上的区别。兵 督 弛 比 造 韋 间 咨 好 常
六、古文今译题(将下面一段文章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10分)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2)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3)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
(3)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4)此其此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平乎
七、古文标点题(结下面一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10分)鲁 饥 臧 文 仲 言 于 庄 公 曰 夫 为 四 邻 之 援 结 诸 侯 之 信 重 之 以 婚 姻 申 之 以 盟 誓 固 国 之 艰 急 是 为 铸 名 器 藏 宝 财 固 民 之 殄 病 是 待 今 国 病 矣 君 盍 以 名 器 请 籴 于 齐 公 曰 谁 使 对 曰 国 有 饥 谨 卿 出 告 籴 古 之 制 也 辰 也 备 卿 辰 请 如 齐 公 使 往 从 者 曰 君 不 命 吾 子 吾 子 请 之 其 为 选 事 乎 文 仲 曰 贤 者 急 病 而 让 夷 居 官 者 当 事 不 避 难 在 位 者 恤 民 之 患 是 以 国 家 无 违 今 我 不 如 齐 非 急 病 也 在 上 不 恤 下 居 官 而 惰 非 事 君 也
八、古文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回答文章后面提出的问题。15分)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人!”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2)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下,问<所以>取天下者。
1.解释文中加“{}”的词。(5分)踵: 谒:
“为我谢之”之“谢”: 度:
“沛公谢曰”之“谢”:
2.说明文中加“<>”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6分)而: 夫: 所以:
3.将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人!”(2)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
一、单顶选择题
l.C 2.B 3.A 4.C 5.D6.C 7.D 8.D 9.A lO.C1l.D l2.C 13.B l4.A l5.A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BC 3.AD 4.ABE 5.AE6.BDE 7.ABE 8.CD 9.CD 10.ABCE
三、填空题
l.战国 2.蠟 3.赠,送给 4.鸟类反复地试飞;本(两空均对得分)5.笺 6.貌(或之貌)7.复合偏义 8.陆法言 9.三平调 10.借义 四.释词题
(一)解释句子中加“ ”的词
1.勉励,鼓励 2.被遗弃和瘦弱之人 3.举起 4.洞穿 5.判罪,判决 6.欺骗
7.攻下 8.称霸 9.大夫的封地 10.出嫁
(二)说明句子中加“ ”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疑问代词,怎么。2.副词,竟,简直。
3.句尾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4.连词,表逆接(或发现),相当于“却”。5.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
五、简答题 1.①不相同。
②例①的“怨”是仇恨之义,词义色彩比② “恨”重。③例②的“恨”是遗憾之义,词义色彩较例①“怨”轻。
2.①会意:兵、比、韋、间、好。形声:督、弛、造、咨、常。
②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会意有通过意符的形象结合或文字意义组合来 会意两种。
形声字则由表意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构成。
六、古文今译题
(1)正在于识太少,又凭什么自认为多呢?(2)不就好似蚁穴在大的草泽中一样吗:
(3)人们用“万”这个数目来称呼物类,人类不过占据其中之一。
(4)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好象一根细毛的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5)不就好比你刚才自认为水很多一样吗?
七、古文标点题
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谨,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八、古文阅读题
1.踵:登门。谒:名贴。谢:婉相告。度:估计。谢:道歉。2.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作定语。夫:句首语气词,引出下文的议论。
所以:辅助性代词+介词,表示“用来……的办法”之义。3.(1)沛公急忙赤着脚以矛为仗说:“请客人!”
【古代汉语考试题】推荐阅读:
大二古代汉语期末考试06-10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06-20
古代汉语文学11-21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10-03
203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07-02
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08-19
古代汉语考研学校排名11-14
古代汉语的成语典故11-14
论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