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2024-08-11

乡下孩子教学案例(精选12篇)

1.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篇一

《乡下孩子》是苏教版国标本二上的一篇课文,全文用儿童诗的形式描写了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读来清新舒畅,是一篇孩子乐学的诗文。

第一课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堂看似平常普通的侧重认识生字的课,上来却饶有趣味,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归纳了几点成功的经验。

备课时,我分析这课的生字,感觉二会字、四会字特别多,一堂课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个生字并不现实,所以我选择四会字与二会字的分开教学。含有四会字的词语我侧重字型、词意的分析;含二会字的词语我重视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把词语分成两批来出现并各有侧重点的方式我以前教学中并没采用过,因此学生也觉得兴趣很浓,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四会字词语教学中,我采用形式多样的认字方法,比如怀里和乐坏了两个词中的怀、坏的比较是这课要突破的重点,我让一个小女孩扑到我怀里来,让学生们观察,然后我告诉学生怀里是靠近心脏的地方,所以是竖心旁,因为这个场景,相信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不会遗忘。

在分析词义的环节中,孩子们的回答也很精彩有趣。如馋嘴一词,有个孩子说,老师,《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就最喜欢吃东西,他就是馋嘴,典型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在孩子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朗读好一些特别的词语,如欢唱、乐坏了,我要求他们欢乐高兴的读出来,为朗读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篇二

首先,揭示课题时,我引导孩子们回忆孩提时的快乐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跟奶奶一起喂小鸡;有的说和妈妈一起拾稻穗;有的说跟小伙伴一起去河边放小鸭子……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然也是快乐的。我借势导入《乡下孩子》的学习。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先让孩子们朗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躺在妈妈怀里会觉得怎样?趴在爸爸背上会干什么?唤起学生得到父母爱抚时的温暖幸福的生活体验。同桌同学说说当时欢乐愉快的心情。然后是组内同学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孩子在父母的关怀下就像“欢畅的黄鹂”,父母看天真活泼的孩子就像“盛开的野菊”,最后是指导孩子朗读,读出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是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乡下孩子的生活情境,想象:怎样捉蝴蝶?会编什么故事?能吹出什么动听的歌曲?引导学生体验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嬉戏时的活泼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和背诵。

朗读第二节时,抓住“捉蝴蝶”“编故事”“含草叶”“吹歌曲”等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稍稍长大一些的“乡下孩子”在乐趣无穷的自然中玩耍、嬉戏的情景,感受“乡下孩子”无忧无虑的愉快心情。然后抓住“挖野菜”“逮小鱼”等词让学生了解又长大一些的“乡下孩子”会在闲暇时帮父母做一些事了。通过“撑圆了”“乐坏了”等词感受劳动的滋味——乐在其中!这些令人充满遐想的语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在层层深入地朗读过程中意会课文用词的贴切与精美,渐入佳境。于是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通过朗读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诗句,学生们体会到了农村的广阔与前途的光明。此刻,我们老师也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这样,老老实实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去学习,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回归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学习第三节时,我引导学生朗读,看图,想象:小猪的肚皮撑圆了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是怎样的可爱?这些和乡下孩子有什么关系?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孩子们在充分理解了句意,感受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了对课文的这种体会,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幸福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此时,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既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最后我进行了语言迁移性的训练。片段如下:

师:乡下孩子的生活多么有趣啊,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那儿会做些什么呢? (出示相关图画) 生:我会去采花。生:我会去捉鱼。生:我会去捉蝴蝶。生:我会去拾稻穗。生:我会在田野里打滚。和小朋友在田野里玩。师:乡下孩子的生活真有趣!谁能看着图,连起来说几句话呢?生自由说,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生:割一篮野菜,乐坏了可爱的小羊。生:捉几条小鱼,撑圆了小猫的肚皮。生:逮几只蚂蚱,逗一逗顽皮的小狗。生:采几束野花,送给亲爱的妈妈。……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话,老师真想马上去乡下走一走,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这是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片断,意在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同时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和启发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个学生的思维带动了其他孩子的踊跃发言,这也算是触类旁通吧。因为孩子的精彩回答,感悟体会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此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也都兴趣盎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三“画”《乡下孩子》 篇三

一画:邀请美术老师作黑板画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洋溢着浓郁乡村泥土气息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尤其是体验其快乐,我们在一个班邀请了学校擅长黑板画的美术老师前来助阵,一会儿工夫,一黑板令人神往的乡村田园画出现在大家面前,众皆惊叹。教学时,我发现,虽然黑板上到处洋溢着乡野的气息,但我感觉学生就是没能进入那片广阔的田野!

二画:邀请班上两位小“画家”作黑板画

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同时,偶然想起这满黑板的内容其实不也可以请学生来画吗?那样肯定会更具有儿童气息,更吸引班上学生的目光。

于是,第二个班级邀请班上两位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作画,两位同学满怀欣喜,其余同学满是兴奋。在大家的注视和期待下,大约半个小时,一黑板童真版乡下孩子简笔画诞生了。

果然,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热情明显增加,尤其是教师点到黑板画时,学生的眼睛里充满着激动。但后来我发现,当教师要求仿照诗句“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进行迁移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又陷入了枯涩:只是把“小猪”换成了小鸡、小羊等动物,并不了解农村里还有哪些趣事。我感觉没有真正启开学生大脑库存的田园世界,尽管眼前黑板上的画面让他们眼前一亮,但那是对画面直觉感官的热忱,并不代表他们已经进入了田园世界。

三画: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完成黑板画

在两度教学、两度反思后,我发现突破这一课教学重点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调动所有学生关于乡下生活场景的记忆储备。我想到如果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来画,不是应该更好吗!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课前准备话题:你觉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物有哪些,精挑一项画下来。于是,中午大家就非常乐意地忙开了。下午上课,我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画有或大或小的乡村图,于是,我按顺序把他们的画在黑板上组成一幅多彩的乡村图画。这些画远远超出了课文《乡下孩子》的内容范畴,有的还在自己的大作旁写上名字或做上记号,以提醒众人的目光欣赏他们的得意之作。一片结构摆布不算精巧,线条也偏稚嫩的儿童画跃然于黑板。于是,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一、勾画头脑中的乡村世界

首先,我邀请每位小作者给大家介绍他的画作所描绘的图景,眉飞色舞问,把大家带到了那片广阔的田野,带进那些充满无限乐趣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乡村儿童事件中去了。

二、走进文本的乡村世界

接着,我请大家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乡下孩子的生活,体会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想法出现了:

生:我觉得乡下孩子的爸爸妈妈其实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一会儿在妈妈怀里,一会儿在爸爸背上。

师:说得多好,看来天下的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乡下的爸爸妈妈有着他们独特的爱子方法。那么,你还从其他地方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生:这是个勤劳的孩子,因为他经常挖野菜给小猪吃。

生:这是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逮一只蝴蝶就能编一个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奏动听的歌曲,我学了很久才把草叶吹响的。

生:我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快乐的、自由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可以在旷野里来回奔跑,多幸福呀!我从来没做过这些事,要是我也能这样多好呀!

师:哦,你的想法不错,你已经体会到乡村孩子生活的幸福了!但是,你别忘了,城里孩子也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事乡下孩子没有经历过的呀!

三、创作自我的乡村世界

没有想到,当教学进入诗歌语言品读积累与创作交流板块,也就是本课难点时,一朵朵野花竞相绽放起来——

师:你能模仿诗中“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这样的句式,也来做回小诗人吗?

生1:养几只小鸡,能长成生蛋的母鸡。

生2:插几行小秧,能长成金黄的稻穗。

生3:洒几粒种子,能长出碧绿的青菜。

生4:采一篮桑叶,撑肥了贪吃的蚕儿。

生5:捉几只知了,乐坏了贪玩的我们。

生6:采几朵野花,美化了阿婆的房间。

……

原先同学们画在黑板上的内容激活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热情,变成了他们可以创作诗歌的元素,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诗行。他们有话要讲,有诗要作,不吐不快,他们就如同走在田埂上,奔跑在旷野中一般自由与惬意!

真的要感谢这些学生作的这一黑板稚嫩的画,是它打开了一扇扇或陌生、或熟悉、或模糊的记忆库门,让创作的灵光在那一刻让所有的学生都为之激动!那一刻,学生是真正的主人!

四、体验不同的两个世界

更想不到的是,学生在充分体味乡下孩子生活的同时,找到其他“乡村孩子特征”,并且同时反观到城市孩子的生活特征。这样两组诗歌应运而生:

乡下孩子

曾是麦地里奔跑的小狗,

曾是小河里窜动的小鱼。

吹一声口哨,

能唤回可爱的阿黄。

洒几粒小种,

能长出一院扁豆。

捉几只知了,

能快乐整个下午。

哦,乡下的孩子,

生在田野上,

长在欢乐里!

城市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的宝贝,

曾是爸爸心中的明珠。

拉一拉琴弦,

能奏出动听的歌曲。

点一点鼠标,

能画出优美的图画。

穿一下溜冰鞋,

能划出完美的弧线。

哦,城市孩子,

生在高楼上,

长在温暖里!

4.《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四

《乡下孩子》这篇诗歌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了乡下孩子在爸爸的关爱下幸福成长,第二、三小节写了乡下孩子的有趣的童年生活,第四小节作者感叹乡下孩子的生活的背景多么宽广。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品味、诵读 。

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第二、三小节描写乡下孩子的有趣的童年生活的,我就直接让孩子整体通读第二、三小节,用直线画出乡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孩子读后,画出了: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接着,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活动,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活动,孩子读了句子后交流:我喜欢挖野菜的活动,因为可以把可爱的小猪的肚皮撑得圆圆的,鼓鼓的,接着让孩子读出这种小猪吃饱后舒服的感觉;我喜欢捉蝴蝶,因为捉蝴蝶很有趣,还可以为蝴蝶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喜欢逮小鱼,因为可以让我那馋嘴的小伙伴小猫饱餐一顿,请你读出小猫那可以吃大餐的快乐样。

在孩子交流含草叶吹歌曲的生活时,孩子比较陌生,我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艺人表演含草叶吹歌曲的视频,让孩子了解这种生活。接着让孩子整体读读孩子的这4种生活,体会乡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结合指导感情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而课文的第一小节则采用了动作表演和情景想像启发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关怀。

5.《乡下孩子》教学设计 篇五

课内:描红、写字、朗读、组词、说话。

课外: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新社会,农村面貌起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儿童的生活富有情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农村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7 乡下孩子

2、解释题意。

乡下孩子就是农村里的儿童,把农村里的儿童称作乡下孩子,是一般人的口头说法。农村和城市环境不同,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的生活和见闻也不一样。乡下孩子有什么特点,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说的内容。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顺语句,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怀里 欢唱 编织 含 动听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曾一串猪怀里编织

(2)指名读生字词,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方面辨明加点字的读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怀里:两臂相向和胸部之间的空间。(动作演示)

欢唱:欢乐地唱歌。

编织:这里是指编成故事。

含: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

动听:好听。

(4)用卡片读生字词,包括田字格里外的18个生字和已解释的词语。

3、个人练读课文。

4、分小节指名四人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分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四个生字。

串:独体字,七笔写成。两“口”相叠,下“口”比上“口”更宽扁些,末竖中线行笔,穿过两“口”下伸收笔。

猪:十一笔写成。左右结构。上部“犭”是新偏旁,称“反犬旁”,“弯钩”须写挺直。

曾:十二笔写成。上中下结构。上部“ ”为“两点头”.中间不能写成“田”.编:十二笔写成.左右结构。注意绞丝旁的写法。

(2)其他六个要描红的生字。

坏:七笔写成。左右结构。注意提土旁末笔是“提”,不是“横”。

含:七笔写成。上下结构,上面是“今”不是“令”。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练习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

(1)画面上部画着什么?下部画着什么?

(2)右上角画的是什么人?身上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头上扎着什么?脚上穿着什么?

(3)女孩子面部表情怎样?她左手挎着什么?右手做着手势说明她在做什么?

(4)小结图意。

2、指名读课文。

3、分小节讲读。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曾是”什么意思?“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是什么意思?“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是什么意思?

(3)想一想:这一句当中用”妈妈怀里“和”爸爸背上“有什么含义?请读一读这一句话再回答。

(4)分两大组,一组读第一、第二行,另一组读第三第四行。

(5)学生答。

(6)小结。

(7)齐读。

第二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为什么说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看图加想象理解)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句话里也用了”能“自然也可以说明他的聪明了,”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说明他们能利用随处可得的条件,吹出好听的歌来,这又说明了乡下孩子的聪明。

(4)再分两大组读,体会一下意思。

(5)小结。

(6)齐读。

第三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喂饱“而用”撑圆“呢?这一句话实际上是在说什么?(乡下孩子帮爸爸妈妈干活)

(3)乡下孩子年纪虽小,却能帮爸爸妈妈干活,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明这个特点吗?(能干)

(4)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逮一串小鱼“,就会”乐坏了谗嘴的猫咪“呢?

(5)逮小鱼给猫咪吃也算是生产劳动吗?(不算)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说明乡下孩子的能干)

(6)分组读,体会意思。

(7)小结

(8)齐读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的一句话同上面三个小结里的话是同一个人说的吗?认真读后再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结

(4)齐读

三、总结课文

这首诗说的是乡下孩子生活富有情趣;他们聪明能干,正在农村里锻炼成长起来。

你们读了这首诗以后感受到了什么?领会到了什么道理?可以自由说一说。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1、指导要点。

(1)这篇课文讲的是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锻炼成长,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诗中的韵脚字有”鹂、菊;事、曲;皮、咪;子、里“。前三个小节句子词语互相对称,要读出节奏来。

(2)第一小节要突出”欢唱“"黄鹂”“盛开”“野菊”这些词,语气欢快。

(3)第二小节突出“捉”、“编织”“含”“动听”和两个“能”。读时语气轻松。

(4)第三小节要突出“挖”“撑圆”“逮”“乐坏”这些词语,读时语气要自豪。

第四小节“哦”的音调要拉长,表示听明白了。“乡下孩

(5)子”读时语速要快,语气肯定。“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节奏感要强,用赞叹语气读。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教师指点。

三、背诵课文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试背。

3、各人轻声试背。

4、分组背。

5、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6、同座互相背。

7、全班齐背。

四、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怀()中()合()都()

坏()串()含()猪()

6.《乡下孩子》教学设计 篇六

1q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欣赏诗歌特点,积累语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写话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直接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板书课题:4 乡下孩子)

2读课并解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乡下”的意思吗?“乡下孩子”是指哪的孩子?

(“乡下”是指农村,“乡下孩子”就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乡下孩子的快乐

1出示自读要求:

请小朋友们大声读诗歌,把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圈起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⑴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时的拦路虎,只有扫除了它们,我们才能把书读好。出示生字。(课后生字加拼音,第一行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整体结构的放在第三行,只识不写的放在第四行)如下:

妈 怀 唱 坏 嘴 野

菊 菜

皮 曲

编 含 撑 猪 串 旷

②生自读。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这些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③生看拼音读

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相机提醒注意“怀”和“坏”的读音;“串”和“旷”是三拼音节,但前一个是前鼻音,后一个是后鼻音;“嘴”和“菜”都是平舌音。)

④去拼音读。

如果把拼音去掉,你还会读吗?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

⑵检查词语的学习

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①出示词语:

妈妈 怀里 欢唱 盛开 野菊

编织 美丽 故事 野菜旷野

②生读(自由读―――请生读――――齐读)

③理解词语、区别生字

坏、怀:“怀”与心有关,所以是竖心字旁;和“坏”区分开。给“怀”换个偏旁,你会换吗?

嘴:左右结构,书空好笔顺。

旷野:空旷的原野。

小朋友们多不简单啊!就这一会功夫,生字词就学会了,可真会学习,那么文章你能读通吗?

(3)检查课文的学习情况

①分节读

②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③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边读边想,边读边画都是很好的预习方法。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都写了乡下孩子生活中的哪些事例?

2交流:文章共四小节,写了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挖野菜,逮小鱼。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出示生字。观察后你发现什么?(第一行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

2观察笔顺、书空。(重点书空“嘴、野”)

3提醒:

“妈、怀、唱、坏、嘴”是左窄右宽的字。“嘴”的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的“此”、“角”都要写得扁一些,不能拉长。

“野”是左右结构,左右宽度差不多。左边的“里”最后一笔变成提,不要写成横。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师范写“妈、怀、唱、坏、嘴、野”(边写边分析左窄右宽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讲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6生描红写字,师巡视。师巡视,提醒坐姿、执笔姿势。

7反馈。将写完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放到展示台上师生互相评价。

四、布置作业:

7.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篇七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走进田园, 热爱家乡”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下人家屋檐瓜棚、场地花园、雨后竹笋、鸡鸭活动、共进晚餐、蝈蝈鸣蝉等独特、迷人的风景, 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课文插图整合了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 从近到远, 从点到面展示出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独特、迷人的风景和悠闲、快乐的田园生活, 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文看图, 感知田园风景的特点

1. 紧扣题眼, 把握中心。

(1) 齐读课题, 回答问题。课文围绕“乡下”会写些什么呢?请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齐读课文, 回答问题。读了这个自然段, 你觉得文本是紧扣哪些词语来写的? (时候、季节、独特、迷人)

2. 初读课文, 初步领悟表达顺序。

课文描写了什么时候, 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白天、傍晚、夜间;春、夏、秋)

3. 观看插图, 感知田园风光特点。

请对照插图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前6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一道什么样的风景, (屋前种瓜、场地栽花、雨后竹笋、鸡群觅食、群鸭戏水、向晚用餐、秋月鸣蝉) 这些风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独特、迷人)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 整体把握文本中心, 采用扣词语、扣文本、扣插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读一读、看一看、悟一悟、说一说的过程中, 初步感知出乡下人家田园风光的特点, 为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图文对照, 感悟田园风景的独特

1. 读文知景, 了解田园风景独特。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七道风景, 每道风景所描写的景物名称、特点及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仿照提示完成下列表格的填空 (读文填空, 交流汇报) 。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填空练习, 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初步把握乡下人家的7道风景及每道风景所描写的景物名称、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2. 联系生活, 比较田园风光独特。

(1) 描述周围风光, 感悟田园风光独特。同学们, 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不同的风光, 你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风光描述出来, 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2) 比较城市风光, 领悟田园风光独特。同学们通过对周围风光的描述, 觉得乡下人家的风光确实独特。那么, 城市风光与乡下风光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看完视频后, 对照表格说一说 (看视频、对照表格评议) 。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周围风光和观看城市风光的视频, 让学生从直觉和心理方面感知乡下人家的田园风光很独特。

三、品悟语言, 赏析田园风光的迷人

1. 赏析修辞语句, 体会田园风光迷人。

作者描写田园风光的独特, 主要用了两种修辞方法, 请一边浏览课文, 一边在文中勾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出修辞种类 (学生浏览、勾画、批注、交流) 。 (1) 出示对比修辞句, 体会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出示:“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 (1) “装饰”是什么意思?“别有风趣的装饰”具体指什么? (打扮、美化;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把乡下人家的屋前美化得自然、有趣。) (2) 乡下人家和高楼大厦屋前的装饰有什么不同? (从景物的名称、色彩等角度进行比较) (3) 作者喜爱乡下人家的装饰还是喜爱高楼大厦门前的装饰, 为什么? (乡下人家的装饰是自然有趣的, 高楼大厦的装饰是人为选择和雕琢的;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自然的喜爱之情) 。 (2) 出示拟人修辞句, 体会作者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出示“雨后竹笋”课件:“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 你从这一段文字中体会出什么? (竹笋生长离不开春雨的滋润, 说明雨水是万物生长之源。) (2) 你觉得文中“探”字能不能换成“冒、长”之类的字, 为什么? (不能换。“探”具体描写了竹笋破土而出的羞涩和活力。) (3) 你从这个拟人句中, 体会到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这是一幅春雨过后, 竹笋勃勃生长的图画, 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润物, 万物长势迅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品悟优美词句, 体会田园风光迷人。

出示“场地栽花”课件:“有些人家, 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它们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 交流这些花开放的季节, 想象各种花开放的颜色、姿态。 (2) 联系句子的意思, 说说“朴素、华丽”分别指什么? (“朴素”指乡村的各种花, 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的颜色和姿态各不相同, 显得自然、朴素;“华丽”是指乡村的各种花, 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的颜色和姿态显得优美、漂亮。) (3) 你从场地栽花的这道风景中, 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这是乡下人家姹紫嫣红的花景图, 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观看特定场景, 欣赏田园迷人风光。

出示“向晚用餐”课件:“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 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都是他们的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 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1) 读完这段话,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_______。 (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田园生活画面, 描绘出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和谐, 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和向往乡下人家人与人之间生活和谐、愉悦的赞美之情。) (2) 从“若是”一词, 我不仅体会到作者_______, 还激起了我对_______。 (作者见证了乡下人家向晚共餐的情景:一边赏景, 一边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地享受生活;激起了读者对乡下人家向晚共餐的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修辞手法、场景描写的优美语言进行品字析句, 不仅使学生对乡下人家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迷人知其所以然, 还能把学生带进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的境界。

四、回归整体, 延伸田园风光的美景

1. 总结全文, 领悟表达方法。

课文采用由分到总的结构特点, 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 描写了乡下人家春天鲜花轮放, 竹笋探头;夏天举行露天晚餐;秋天月明星稀, 秋虫啾啾等独特、迷人的画卷。课文用优美的语言, 描写了清新、自然、优美的画卷, 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在你们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课后, 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道风景, 把描写它的句段抄在积累本上并配上图画。

2. 延伸拓展, 衔接阅读文本。

乡下人家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是多么地自然、清新、优美!有一首《在天晴了的时候》的诗, 从另外一个角度描写了田园风光的清新与生气。课后, 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 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感受?

8.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篇八

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以吟读为主,让孩子们自由想象,发表自己的理解。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诗歌文字简略,极具跳跃性,如果能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无疑也有极大帮助。

首先以图导入,让孩子观察图上的女孩子和我们相同之处,引出她是一位乡下孩子,揭示课题,引入课文,乡下孩子的生活怎么样呢?

学习第一节时: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体验感受乡下孩子在父母关心下的幸福。

在理解第二节时,我抓住两个想象点,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针对第一句,我激发学生想象:看看图,想想,田野上都飞舞着什么样的蝴蝶?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编织了什么美丽的故事呢?学生思如泉涌。有的说,他也想变成那美丽的蝴蝶,为花儿传播花粉,让花儿开得更鲜艳;有的说,他希望蝴蝶能带上他飞到城市里去,看看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课堂氛围异常活跃。针对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草叶曲,和着乐曲,我轻声问: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边闭着眼欣赏,边带着陶醉的语气告诉我:看到了树林,听见了小鸟唱歌,还看见了一个乡下孩子骑在牛背上快活的吹着草叶。就这样一片普通的草叶,乡下孩子能吹出如此动听的歌曲,你觉得乡下孩子怎么样?学生纷纷赶到佩服。这时,再煽动学生的情绪:这么美、这么动听,相信一定能读好!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读起来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通过第二小节的学习与归纳,第三小节采用“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来归纳,再以一组填空来激发学生的想下,如:

割一篮青草,。

采一束野花,()。

捉一条小虫,()。

(),()。

最后一个填空,采用可开放形式,任由学生自由驰骋。

第四小节已不用多说,主要理解了“旷野”,学生已经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自由。朗读的感情非常到位。

9.作文 乡下孩子 篇九

有一天,表弟跟我们一起到水田里插秧。他看到秧苗兴奋地说:“姐姐,你们家种这么多韭菜啊!”我们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错把秧苗当韭菜,经过姑姑一解释才知道,他每天吃的大米就是它长出来的,顿时高兴地学起了插秧。插着插着他又大叫到:“姐姐,你们这儿的猪长得好大哦!快看,快看,它还长了两只大角”。我们听了很惊讶,哪来的猪还长角?纷纷抬起头来寻找,只有远处耕田的水牛。大家一下子明白过来,表弟又把牛当成了猪,顿时稻田里爆发出一阵阵大笑。在我们的笑声中表弟不好意思地地下了头。

从田里回来以后,表弟对什么都好奇,虚心地问这问那。很快与我们打成了一片,爬树,下河游泳。。。。。。

10.乡下孩子评课稿 篇十

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欢畅的黄鹂”比喻孩子的活泼欢乐;“盛开的野菊”比喻孩子漂亮可爱。

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欢快游戏的情景。

第三小节写挖野菜、逮小鱼等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

11.教研课 乡下孩子教案(最终稿)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乡下孩子的快乐幸福生活。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指图)她来自哪里? 从哪里看出来的?穿着打扮,小河动物······ 多会观察呀!

这个小朋友来自农村,我们叫她——“乡下孩子” 板书:乡下孩子 提醒轻声 我们一起来叫一叫她的名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下孩子的小诗。

二、配乐范读

(播放音乐)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这首小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好吗?自己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

(1)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指两三个同学当小老师,一个读三四个词。

(2)你读得很好,我不知道其他同学读得怎样,你来提问他们。你想提问谁来读?(小老师指名)

(3)去音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4、指名读文

大家词语读得很准,把这些词放在文中你读得怎样?你爱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指名读。

四、精读体会

1、第一小节

(1)虽然乡下孩子跟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太一样,但他们也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谁来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2)这一段是说的乡下孩子的现在呢?还是小时候呢?从哪个字看出来? 理解“曾”就是曾经、过去。

(3)让我们来看一看可爱的小黄鹂吧!听一听清脆的叫声。

现在正是野菊盛开的季节,让我们来看一看野菊花,谁能用词语形容一下野菊花?

你们看呀,欢唱的黄鹂和盛开的野菊说的都是——乡下孩子。谁来读?

你真是一只可爱的黄鹂!老师好像看到了盛开的野菊花!

2、第二、三小节

(1)乡下孩子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中渐渐长大了,长大了的她喜欢做些什么呢?

出示四幅图片

小朋友们先观察图片,再读读课文,谁来说一说乡下孩子喜欢做什么? 书上二三两小节把乡下孩子爱做的事情都写出来了,自己读一读。在这几件事里,你最喜欢做哪件事呢?读给小朋友们听一听!(2)我最想捉蝴蝶!

出示第一句。那就请你读读这句话。你们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多美啊!谁还想去捉蝴蝶?

你捉的蝴蝶真漂亮!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呢!女孩子一起读一读。(3)我最想吹歌曲!

出示第二句。请你读一读!

你吹的歌曲还不够动听。谁再能读得再动听一点?

读得真好,真动听!太棒了,就和小黄鹂的叫声一样动听。男孩子一起读一读。

你们让老师听到了动听的歌声。

(4)我要请一个没举手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最想干什么?

我想挖野菜喂小猪!

出示第三句。请你来读一读!

这只小猪肚皮不太圆,瘪瘪的。有点圆了。多圆啊!男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我要代表小猪谢谢我们班小朋友,喂得多好啊!(5)还有件事可有趣了,老师也很喜欢。听老师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跟老师PK一下? 读得真不错!谁再来试试? 喜欢喂猫咪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小猫咪多开心啊!又有好吃的了!

(6)我们也很开心,就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二三小节吧!

师生合作读

3、学习第四小节

(1)请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想一想,乡下孩子平时还可能做些什么呢?(2)那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玩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你们看,我们的生活跟乡下孩子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书上告诉了我们答案。谁来读一读?

我们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而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农村。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最后一节吧!

不管生活在乡下还是生活在城里,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乐趣所在。

五、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待会儿我们一起读。

六、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真厉害!那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刚刚老师教大家的生字呢?老师要考考大家。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大家来看看“野”这个字,这个字里面藏着一个新的偏旁,观察里字旁和里的差别。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看? 师范写,生书空。

3、出示生字卡片“怀、坏” 找共同点,说字形结构。师范写,生书空。

12.刘娉洁《乡下孩子》教学设计 篇十二

昆明高新一小 刘娉洁

一、教材分析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赏心悦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生字“怀、坏、菊、菜、唱、嘴”。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乡下孩子的快乐和阅读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的生活。

2、城里的孩子对乡村孩子的生活并不十分熟悉,这种“陌生感”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产生距离。因此,需要借助创设的情境,反复咀嚼诗句,让学生品尝出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继续带同学们到乡下玩一玩,想去吗?那先来看看生字能不能过关。

2、课件出示词语:自由练读、齐读、开火车读、左右两大组赛读。

(二)品读美诵

1、闯关成功!走,我们到乡下看一看。请同学们大声自由读课文,看看乡下孩子平时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事情你会用哪个词?相机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

2、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请你读一读。指名读,指导朗读(读出快乐与喜悦之感)。教师引读课文二、三节。男女生赛读课文二、三节。

3、拓展练习

①请把你体验过的乡下趣事和同桌说一说。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②乡下孩子还会做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课件出示图画,学生观察,完成小诗发言分享。

4、过渡:这么多的趣事,难怪乡下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说——引读第四节。

乡下孩子们,谁来赞叹一下!指名读,齐读。

5、过渡:是啊,乡下孩子的生活如此快乐,他们也曾是……也曾是……引读第一节。

问:孩子们你们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是怎样的感受?指名回答。

自由练读(读出这种幸福的感受),指名展示,齐读。

(三)朗读巩固

1、过渡:我们一起再来体验一次!齐读课文。

2、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尝试背诵。

(四)生字教学

1、乡下孩子的生活有趣,我们的生字也十分有趣。请同学们找出右边相同、偏旁不同的字。教学“怀、坏”。指导区分两个字。

2、找出偏旁相同的字,教学“唱”“嘴”、“菊”“菜”。学生发言分享如何记住生字,相机出示顺口溜“菊:草字头、包字头,一粒米藏里头”,“嘴:口此角,嘴不小”,指导易错笔画。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完成生字本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书写,优秀书写展示反馈。

(五)总结课文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任务。

五、板书设计 乡下孩子

捉蝴蝶

乡下孩子 含草叶 有趣(或快乐)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二单元500字下一篇:【合伙人管理模式系统解决方案】合伙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