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共11篇)(共11篇)
1.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引出公因数概念的过程。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印有长方形的纸,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水彩笔
一、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p79-81
2、解决“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3、有什么疑惑?
4、回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与同桌说一说)
二、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王叔叔家的贮藏室要铺地砖了,可选择什么样的地砖让他挺伤脑筋,能帮帮他吗?我们来看看他的要求。
*王叔叔对于地砖有什么要求?
当学生提到一些重点要求,例如:整块,整分米时,教师利用课件使这些重点要求下面出现下划线。
追问:整分米是什么意思?整块呢?在铺地时有时剩余的部分放不下一块地砖时,我们就要把地砖进行切割,那么这样做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吗?
2、初步感知
*王叔叔家贮藏室的地面是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整块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该选择边长是几分[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米的地砖? 生汇报课前自学的情况。
*到底哪种方砖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呢?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好吗?(每位同学都有一张纸,上面的长方形代表贮藏室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地面,学具盒里的几种正方形纸片,代表了几种边长为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你们可以动笔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动手铺一铺,每位同学选择一种边长的“地砖”铺在“地面”上,只要铺满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就可以了,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选出符合条件的方砖。)
三、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汇报,揭示概念
①通过亲自动手铺,找到符合要求的地砖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学生汇报。②边长一分米的方砖沿着长边和宽边各铺几块? ③边长2分米和4分米的呢?
小结:看来边长1分米2分米4分米的方砖确实符合要求,那你们为什么不选择边长3分米和5分米的地砖呢?
(引导孩子说出由于3只是12的因数而不是16的因数,5既不是12的因数也不是16的因数。)
追问:也就是要满足用整块方砖铺满地面的要求,地砖的边长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补问:你们说的都对,它必须是12和16共同的公有的因数,12和16公有的因数有哪些? *我们就把1、2、4叫做12和16的公因数。(师板书)*谁还能完整地说一说?(多找几个孩子说以深化概念)*如果王叔叔想选择铺的最快的一种地砖,该选择边长是多少的地砖? 生回答。
*4也是公因数中最大的,我们就叫它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师板书)
2、用集合表示
我们还可以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几个数的公因数。左边是表示12因数的集合,右边是表示16因数的集合,两个集合慢慢相交,重合的部分叫做什么?4呢?对照这个集合图自己试着填一填。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学生汇报。
3、巩固:了解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以后我们再遇到选择地砖的问题,怎么做就可以了? 生回答。
四、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那你们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试着找到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找到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在黑板上。)
2、做完的同学可以和同位说一说,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汇报时让学生自己说找的过程。
3、还有别的方法吗?(如果没有其他方法)书中还为我们介绍了其他方法,打开书81页自己看一看。学生自己看书。
4、书中还为我们介绍了哪种方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演示课件,使第二种方法更直观,展示出过程。
5、观察: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与他们的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师: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18和27,还适用于所有自然数,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习
1、做81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帮助学生推导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是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最大公因数。
2、做82页第3题。
3、做83页的第7题。
(反思:实际教学过后,感觉这些练习有些难,尤其做一做,不能简单的把4个小题出示给学生,再让他们去找每一组的最大公约数,然后说一说发现,因为对于最大公约数的求法还应再做一些练习)(对于做一做,可以先出示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4,8),让学生找出他们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再出示一道(9,27)、(8、16)学生可能会在做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回答问题的速度会有所提高,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个(20、10)可能有的学生不等教师写10就抢着说20,等老师写完后发现原来是10。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发现。)
六、课堂小结
师:孩子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2.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二
《打电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通过烙饼、烧水等简单事例,初步尝试了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了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本节课主要通过打电话这一生活常见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一般能力,但由于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只是初步地体会,其逻辑思维能力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要在生活中应用优化思想还有困难。因此,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情境转换成了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理解、建构、应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共同寻找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案。实践证明,“在情境中理解,在活动中建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化学习。
二、课堂写真:
片段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前游戏——悄悄话悄悄说:老师给一位同学说一句悄悄话,听到悄悄话的同学再继续将老师所说的悄悄话传给其他同学,直到全部传完为止。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欣赏一组图片,这些是我校学生表演的《鼓鸣伏龙娃》赴央视演出的拍摄花絮。同学们都知道,去年春节由我校27位小学生表演的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了央视少儿春晚,这次演出为我校及襄阳市赢得了荣誉,可你们知道吗?为了不负众望,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地排练,很是辛苦。在一次假期的排练中,有三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未到校,此时,排练节目的谭老师很着急,你认为谭老师该用什么方式联系他们呢?
生: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
师:是呀,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通知他们,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打电话”来展开研究。(板书:打电话)
1. 设计给3个人打电话的方式。如果谭老师用打电话的方式,每一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三位同学共需几分钟?
方案一:
生1:需要3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呢?
生共需3分钟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打法?(三位同学不一定全部都由老师通知,接到通知的同学也可以通知其他同学)。方案二:
方案二需要2分钟。
师:这样只需要2分钟,就能通知完3位同学。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生1:第一种方案,这样不会出错。
生2:第二种方案,最省时间。
[评析:传悄悄话的游戏,不但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还为探究新知做了铺垫。创设我校学生参加2009年少儿春晚的问题情境,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打电话”的实际意义,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爱校热情。]
片段二:设计给7个人打电话的方案
前不久,《鼓鸣伏龙娃》舞蹈队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将应邀参加“襄城区妇女代表大会”的会前演出,谭老师要尽快通知7个队员到校彩排。你能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吗?(师:假设每通知一人正好用1分钟)
(1)师:为了方便,我们用口代表老师,并把7个同学的名字设计成①~⑦个编号,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画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2)交流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谁来汇报一下?
①学生上台用圆片贴出不同方案的流程图。
②几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1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7分钟。
生2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5分钟。
生3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4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5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3分钟。(3)找出最优化的方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怎样打电话用时较少呢?为何这种方案用时最少呢?其中的奥秘在哪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前几种方案中,都有人在闲着,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在接到通知后,每一分钟都没有人闲着,继续往下通知,直到全部通知完为止,这样用时才是最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做“不空闲通知法”。
[评析:将静态的图示改成动态的摆磁片,并由摆的先后顺序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案中打电话的过程,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再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
片段三:寻找规律
师: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
生1: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说明:黑①红②③绿④⑤⑥⑦)
生2:可以用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生3:还可以用字母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师:老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最优的方案,可以
(说明:黑(1)红(2)(3)绿(4)(5)(6)(7))
师:从这种表示方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1人,一共知道消息的包括老师在内共有2人。第2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2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人。第3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4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8人。
师:第4分钟后,新接到消息的人数是几人?(8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几人?(16人)。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人?(15人)。依此类推下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1: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一分钟接到电话人数的2倍。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什么数?
生2:偶数。
师:偶数都与几有关?
生3:与数字2有关。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第一分钟2人,第二分钟4人,是几个2?第三分钟总人数是8人,是几个2相乘?由此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4:第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个2相乘再减去1人,即减去老师。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1: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
生: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老师和学生)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你们认真比较,积极思考、善于归纳的这种学习态度很好!老师把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编成了儿歌,下面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小结:同学们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且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评析: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发现最优方案中所隐含的规律。对此,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每分钟通知几个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还让他们清楚地从每分钟通知的人数变化中发现“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的规律,并联系旧知,找到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数字的表象中发现规律,将这一规律汇编成儿歌使学生琅琅上口,牢记于心。]
三、分析与研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学习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前,笔者对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极少学生会用“逐个通知”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发现最优化方案中隐含的规律,这说明学生对于最优方案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不全面,怎样让学生体会并寻找最优方案,归纳推理出隐含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1.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只有加强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才能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本节课,教师创设了“我校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央视少儿春晚”的问题情景,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将舞蹈队活动情景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小助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化繁为简,分析问题。
有效的课堂追求清晰、简约,只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入。教材提出:“怎样尽快通知15名队员?”显然,“15名队员”数据过大,学生通过画图研究很难快速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中将“15名队员”改为“3名同学”,使学生理解打电话的不同方案即:“逐个通知”与“同时通知”的方法,再将这一理解递进到“给7个同学打电话”的问题中来,便于学生画出打电话的方案,并能通过比较较快地找出最优化方案,这种化繁为简地合理使用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意图。
3. 探寻规律,建立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形式,更是数学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了数学模型,才能更好地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打电话最优化方案中的规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投入到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中来,在学生想到用不同种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再顺着学生思维,引出自己的设计(表格的雏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每增加一分钟,新通知的人数就是前一分钟的2倍,而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也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总人数的2倍,由此,通过对图形的归纳和整理,对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学生明白了图形中所隐含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经过推理得出来的,那么,是不是在应用过程中都要这样画图或通过表格的形式推理解决问题呢?教师发现,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偶数,而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了有关“偶数”的知识,即“是2的倍数都是偶数”,也就是说偶数都与2有关,能否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通知到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话音一落,学生便发现: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建立了这样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才有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在解决已知总人数求需要几分钟的时候,也才能用到逐次用2约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再用一首儿歌对本节课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牢记并熟练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列举、比较、分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我发现学生在约分和通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决定再加一节通分约分的专题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4.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 = 。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 = = ,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 = 。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 化成 ,再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 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 或 =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5.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6.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六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4/12、8/24。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小组交流得出: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7.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七
于都三小 陈秋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6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进一步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并理解其含义。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单位“1”
学具准备:学具袋(1张圆形纸片、1张长方形纸片、1根棉线、4根香蕉图片、8个苹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分数产生。
师: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师:在古代,人们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请看课本P60面插图。(用一根打结的绳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师小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看P60下面的插图,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桔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正是这种实际的需要,就产生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单位“1”的意义 师: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准备了一个学具袋,请同学们拿出来看一看,有哪些东西,谁来介绍一下?
生:1张圆形纸片、1张长方形纸片、1根棉线、4根香蕉图片、8个苹果图片。
师:为什么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棉线都可以用自然数“1”一来表示?(板书:一个物体)香蕉和苹果你也能用1来表示吗?
生:一把香蕉、一些苹果。
师:这样说的话,我们就是把4根香蕉、8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对于数字1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可以给它加上引号,起名叫作单位“1”。
师: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分你手中的单位“1”,你能把这样的一个或一些物体得到分数1/4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分数的意义
1、学生操作,组内交流,2、各组推荐汇报。
师:1/4,3/4这些分数我们是怎样得到的?
生:都是把这些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4,3份就是3/4。师:如果要得到1/5或1/6呢? 生:就要分成5份或6份。
师:也就是说分成了几份,就是几分之几,我们可以换一个词“若干份”(板书全概念)
师:既然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那么我们刚才表示1/4的过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4。
4.概括。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表示了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师:生活中单位“1”比比皆是,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5.解释。
师:谁还记得在分数里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我们今天学了把单位“1”。我们就可以说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师:同学们学的非常不错,老师还带来了几道练习题,想看看吗? 生:想。
师:好的,请看到P62页做一做。师:前面我们学了什么? 生:回答。
师:我们学了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还认识了单位“1”。我们都知道自然数有单位,那自然数的单位是几? 7里面有几个1?26呢?
生:自然数的单位是1;7里面有7个1;26里面有26个1.师:自然数有单位,那么分数呢?分数也有单位,它叫分数单位。什么是分数单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62页,用2分钟的时间自己学习有关分数单位的内容。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定义,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现在老师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8/9的分数单位是多少?4/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6/11的分数单位是多少?5/12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好,不错,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现在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做书上练习第63页第1、2、3题。
四、分数的写法
师: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会读分数了,想写吗? 师:会写的请到黑板上在任意位置任意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看谁写的规范好看。(学生一拥而上,在黑板的上上下下写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分数。)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描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黑板上这些分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谁写得规范好看?写分数是要注意什么?分数有几个部分?能结合具体分数说说各个部分表示的意义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练习写分数,比一比谁写得规范好看?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分数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
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分数?你能用刚学的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吗?
师:对于分数的意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提问。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1.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班同学今天发言都很积极,我想找一个没有发言同学站起来说一说,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回答。
师:那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回答。
师: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变化了?因为所表示的单位“1”不同,所以分数发生了变化。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生:回答
8.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八
1、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掌握“遇”、“尊”难认字的字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刚才的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字谜,想猜一猜吗?
(二)、学第一个谜语
小黑板出示第一个谜语:
1、读谜面: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认识它。(2)、谁会读这条谜语了?教同学们读一读。
2、理解意思:这条谜语说的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表演一下。
(1)、需要几个人表演?为什么?应该怎样站?
(2)、谁读“一个人”?谁读 “两个人”?“一人在前两人跟”该谁读?“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又该谁读?该怎样表现?
3、猜谜底:
(1)、谁来猜猜谜底?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猜?
(2)、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大苹果上的谜底)评一评谁说得最有道理,就把大苹果奖励给谁。
(3)、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
4、你在读字谜时认识了哪几个字?教大家读一读。
5、总结猜谜方法:第二个谜语就要来了,让我们想想怎样把谜语猜出来吧。(小黑板出示:动脑筋,猜谜语,谜底藏在谜面里。仔细观察抓特征,结合起来想仔细。师领读。)
(三)、学第二个谜语
1、出示第二个谜语,自读。小老师教读。
2、逐句读读猜猜。
(1)、读了第一句想到了什么?
(2)、你可以做个什么手势表示“相遇”呢?“起凉风”是什么时候?读到“左右相遇起凉风”时你怎么想?
(3)、什么喜欢及时雨?什么最怕水来攻?
(4)、连起来想想,猜猜谜底。
3、揭晓谜底“秋”,看看猜对没有。从哪些词语可以肯定左边是“禾”字?奖励大苹果。
4、再来读读这个成语,回想一下猜谜的过程吧。
5、在这则谜语中认识了哪些生字?
6、再跟老师念念猜谜语的儿歌。
(四)、学第三个谜语:有信心猜出第三个谜语吗?
1、用小黑板出示经过老师改编的第三个谜语:有“言”互相尊重,有“心”令人感动,有“日”万里无云,有“水”纯净透明。
借助拼音读读。
2、小老师带读。
3、我们来看看谜语说了什么。提示理解词语:“”、“互相”、“令人感动”、“万里无云”、“纯洁透明”。
4、你怎样来猜这个谜语?
(1)、点拨出示:情、清、请、精、晴、睛,你发现了什么?再读谜语,你又想到了什么?
(2)、猜到谜底了吗?怎么猜出来的?随学生回答板书。
(3)、奖励大苹果。
4、改动谜语,与书上一致。读一读。有什么发现?喜欢哪种说法?领读这则谜语。
5、在这则谜语里学了哪些生字?小老师教读。
(五)、读课文
这三个谜语有趣吗?课后,你打算说给谁来猜一猜?
翻开书,读读课文,认认生字,看看这节课的收获大不大。
(六)、教学效果测评
1、熟读三个谜语,最好能记住,说给爸爸妈妈听。如果他们猜不出来,就告诉他们该怎样猜。
2、读读词语,喜欢这些词吗?
读读句子,发现了什么。(来、至、到的意思差不多。)
(七)、拓展性学习:感知以谜破谜
1、读短文,不认识的字请教别人。
2、感觉这件事有趣吗?想想可以怎样和小伙伴做游戏。(选择谜底相同的谜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谜语,回顾收获
1、谁还记得上节课猜的谜语?分别出示“众”、“秋”、“青”三字,能说哪个就说哪个。
2、怎么猜谜语的?还记得猜谜儿歌吗?
3、在猜谜中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二)、认读生字词语
1、把我们认识的生字请到黑板上来吧。出示生字卡片,分发给学生。
2、小组合作识字。
3、检查。(1)、猜字游戏。
(2)、男女生扩词语比赛。
(3)、用了哪些识字的好方法?
(4)、老师用生字编了些字谜,谁能猜出来:“日下一横长,里字下里藏。”“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
(5)、谁能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认识生字?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编呢?你觉得自己很能干吗?
(6)、你还能编别的字谜吗?
(三)、做猜谜会的准备
1、猜谜语真有趣,还想猜吗?搞一次猜谜活动怎样?
2、谁去准备谜语?到哪儿去搜集谜语吗?
3、哪些同学能自编谜语?
4、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四)、写字
1、要写哪几个字?读一读。
2、小组合作:讨论记住字形的好办法;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
3、这些字是什么结构?怎样写才好看?哪些字特别难写?怎样写好它们?
4、希望老师教你写什么字?示范。
5、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五)、总结 :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
(六)、教学效果测评
1、读拼音,想想词语的意思,再写下来。
2、读谜语,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猜出这个谜语后,看看自己又认识了什么字。
(七)、拓展性学习
1、投影出示谜语卡(或写在小黑板上),老师读,猜猜看,谜底是什么?
2、猜谜语,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自悟方法:抓住特点。
3、可以把什么编进谜语里呢?观察教室里的东西,想想他们都有什么特点,试着编谜语。大家评一评,编得怎么样。
4、自编谜语,考一考同学。
5、猜谜中你又认识新字了吗?有意思吗?
七、作业设计
回家自己试着再编一些谜语,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板书设计
识字五(三个谜语)
讠
忄
众
秋
日
米
青
氵
教学反思: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学生已初步具备认读生字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连词认读,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看情境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由于一年级学生辨认字形不够精细,有些字比较难学,我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凉”是后鼻音,“凉”和“量”声调的差别,“情”和“晴”字形和语义的区别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取得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节识字课的学习,我感觉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比较融洽,课堂氛围创设得也比较好,既有设计精美的图片,又有舒缓放松的音乐,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富饶。围绕识字课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目标,我创设了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画面和声像材料,通过自读、指名读、学生领读、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巩固识字,了解词义,认识事物。拓展也能针对词语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预期,当学生凭借着反复诵读将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似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体,并存贮于脑海之中的时候,首先它会使流畅诵读变成了一种可能;其次是当他们再次碰到“海滩”这一词语需要理解时,头脑中就会蓦然浮现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之类的实物图像,使“海滩”这一概念变得充实与丰满;若需要描述一下“海滩”时,他们就会通过对以上具像的扩展,去再现“海滩”的风貌。今后的日子,在他们一旦需要描绘“海滩”时,只要将这些词语略加拓展与连缀,马上就可以写出一篇像样的短文。
9.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种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2、认识“字 代 舌
页
弓 秒 炒”7个生字。
3、认读词语,进行词语积累训练。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掌握两种识字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在学习语文学习园地一、二时,已经发现了一些识字方法,小朋友还记得吗?(生交流)今天,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二、我的发现:
1、小黑板出示第一组:取—趣
干—赶
方—仿(1)、同桌互读这三组生字,把不会读的生字注音;(2)、指名读,大家正音;(3)、说说你发现什么了吗?
(4)、小结:给前面的一个字加上偏旁就可以组成一个新字。
2、这儿还有一个字(出示:子),你能用这种方法能造出一个字吗?(1)、同桌讨论;
(2)、交流、相机认识“字”字;
(3)、给“字”字找朋友:生字、字母、写字、汉字。(是板书)(4)指名读、齐读。
3、加一加能组成一个新字,反过来减一减能不能组成一个新字呢? 出示小黑板:袋--
活--
题--
张--
(1)、思考:这些字去掉一部分可以构成一个新字吗?同桌讨论交流。(2)、交流出示:代、舌、页、弓(3)、当小老师领读。
4、这儿还有四组字,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加一加组成一个新字呢?(1)、小黑板出示:禾
火
禾
少
火
丁
火
少
(2)、指名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5、小结:今天你学会了那种新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三、我会认:
1、今天我们认识那些新字?
(1)、小黑板出示:字
代
舌
页
弓
秒
炒(2)、齐读;(3)、活动:找朋友(4)、同桌互读;
(5)、开火车读,如果可以请扩词。四:我会读:
1、出示识字“苹果树”,“苹果”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1)、自由读,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
(3)、请学生上前摘“苹果”,并带领大家读词语。
(4)、谁摘的“苹果”最大情商前面来,大家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前面的两个字一样,后面的两个字一样)。(5)、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整整齐齐、大大方方、平平安安)
2、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反思:
1、开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如同桌间互读词语,每个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在开火车读词、小老师带读、男女挑战读等多种竞赛活动中,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读词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很强的主体意识。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就是一次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再如,老师鼓励学生照样子说说叠词,说得好就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不仅给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也是一次再积累好词的机会。
2、设置积累的平台,构建运用的阶梯:
10.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十
一、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34位学生,接任本年级已有一个学期,本学期是第二学期,在上学期的共同努力下,本年级的数学在全区来比较,虽有进步,但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方面,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如计算方面,好多学生整数乘除就没有学好,计算错误率高,以至全班平均分不高,优生不多,差生不少。
二、本册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解决问题和方法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⑤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一览表 2010-2-27 周次 时间 单元 序号 教 学 内 容 教学时数 机动时数 1~2 2.21—3.6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含准备周)4课时 1课时 3~4 3.7—3.20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6课时)㈠因数和倍数 2课时左右 4课时 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左右 ㈢质数和合数 1课时左右 5~7 3.21—4.10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左右 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4课时 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左右 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 8~12 4.11—5.15 第四单元 分数意义和性质(20课时)㈠分数的意义 4课时左右 6课时 ㈡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左右 ㈢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㈣约分 4课时左右 ㈤通分 4课时左右 ㈥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13~14 5.16—5.29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课时 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课时左右 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 15 5.30—6.5 第六单元 统计 3课时 2课时 16 6.6—6.12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3课时 2课时 17~19 6.13—6.26 第八单元 总复
11.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页~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4、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会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铅笔、直尺、剪刀、印有平面图形的方格纸。
教学步骤: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图案。
2、教师提问。
这些图案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归纳:
这些图案就是我们在二年级时已初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师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组织有效活动,探究数学本质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1)学生口头回答,师予以鼓励。
(2)课件出示各种建筑物画面。
师:这些著名的建筑物都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在实际中的运用,给人们以一种美的感受。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的六幅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出这几幅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学生动手画对称轴,师巡查。
(2)学生完成后,师用课件演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指正。
3、归纳轴对称的特征(板书)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4、课件出示例1。
(1)师提问,学生观察、思考。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松树和小草)
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对称性)
中间这条直线表示什么?(对称轴)
(2)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或数一数,图中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有什么关系?(2个小格,相等)
我们把点A和点A’叫做对应点。
(3)点B和点B’,点C和点C’呢?(学生回答)
(4)小结轴对称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板书)
5、教学例2。
(1)学生分组讨论。
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们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学生汇报。
(3)引导学生找对应点。
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我们一定要运用上面所学的“轴对称的性质”来画,最重要的是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另外,对称轴上的对应点就是它本身。
(4)学生动手画,师巡查。
(5)师归纳画法。
课件演示过程,师边讲解边演示。(先画对应点,再用线段把对应点连接起来)
三、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1、让学生观察后想像: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
2、学生汇报。
3、动手操作。
分组进行,先由一个同学把纸对折三次,再让画画的同学画好图案,最后由
心灵手巧的同学剪纸。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展示学生作品。
四、作业
1、“做一做”中的剪纸对折四次会是什么图案呢?
2、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初步学会了画对称轴和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对应点,然后把对应点连接起来。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轴对称的应用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观察周围的事物。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案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08-2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1-0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01-1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09-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01-07
陕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全册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