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2024-08-14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精选8篇)

1.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一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之我见》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面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情境创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利支撑,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因此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学生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也更容易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更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好的情境会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而“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能够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如在执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在和学生简单回顾了体积单位的知识后,我神秘地取出一个由马铃薯切成的长方体,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回顾了计量物体体积的一般方法,现在大家来估计一下,老师手里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呢?”学生来了兴致,纷纷进行猜测,猜测的结果当然差别很大。我又适时地说:“老师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高是厘米,大家再来猜猜!”学生在这样信息帮助下,猜的结果接近了一些,也有的学生提出要看看这个长方体大概包括多少个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就会知道它的体积有多大。结合学生的想法,我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下“厨艺”,把这个长方体切成每块都是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共计块,刚才猜对的学生更是一片欢呼,学生兴致开始高涨起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的和学生说:“刚才我们用切的方法看到那个长方体中包含个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也不太方便,关键是一些长方体是分不开的,看来我们还需要找到计量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我适时地板书课题。这样一个猜一猜、切一切的

情境抓住了学生喜欢猜测和挑战的年龄特点,在猜测、观察和交流中,使学生自然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既激发了学生情趣,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第二、体验感知,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首先是在体验中感受。“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我们的学生或许会相信你所告诉他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如我在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立方米的大小,我用三根米长的铁丝借助墙角搭建了一个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蹲到里面感受一下大小,钻进去两个学生,孩子说里面空间还很大,最后里面容纳了六、七名学生。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感受到立方米的大小,我想立方米的空间大约能容纳六、七名学生的情景将深深的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帮助学生形成了关于立方米的表象。

又如在帮助学生感受厘米有多长时,我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厘米的长度,然后用两个手指比划一下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大约是厘米的长度,有的学生说自己的手指度大约有厘米宽,有的学生说自己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厘米厚,还有学生说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有厘米等等。最后我组织学生用厘米做单位,来测量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宽度,有的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我想通过这样渐进的体验活动,学生真切地体会了厘米的长度,通过反复的刺激,学生对于厘米的表象逐渐清晰。由此可见,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加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是适时地比较和分类。“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时,在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的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依据相应四

边形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四边形特点的回顾和相应四边形间的联系,初步地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之后在全班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不同四边形的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更明晰了四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用集合图的形式对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整理。

又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为了更加清晰学生对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我顺序的把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摆上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比较中再次感受三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每个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区别比较中更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轻松的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出现了争议,我再次组织学生进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次操作之后,一些学生开始自信满满的样子,一个学生说:“把这种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样折,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我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沿着两条对角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真是骑虎难下之势,我马上借题发挥:“大家快看看后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我适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时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发言:“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菱形!”还有学生继续补充:“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发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我想这样的对于知识的提炼和升华皆源于先前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没有这样的操作和探究,学生就不会轻松地理解知识,学生就不会对知识有如此的深化和提升,更不会有思维的撞击和成功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第四、架设桥梁,感受思想。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去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就犹如为学生的思维架设了一座桥梁,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提供若干个不同的三角形,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三角形分类的探索过程,能按三角形内角的不同和边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又如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补充拓宽,感受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还记得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后,做过一个专题讲座,题目就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是的,数学本身是美的,是有力量的,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的世界更是色彩斑斓、妙趣横生,有很多值得推介的学习素材。我们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令其倍感愉悦和振奋的精神大餐,让学生尽情体味数学的力与美。如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我们可以适时的引入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素材,如刘徽的“割圆术”,或者是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关于圆周率发展的悠久历史,也会为数学家们不竭的探索精神所折服,体会到数学的力量和价值,更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如在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时引进古代思想家墨子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这样一个简捷却深刻的阐述,会更加增进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会更让学生对祖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和灿烂而倍感自豪!

第六、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的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们马上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更有学生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真是好不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提高的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增长的是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总之,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丰富,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为老师和学生们所钟爱,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定还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大研究的力度,敢于实践,锐意创新,我们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研究一定会绽放出无比娇艳的花朵!

2.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二

一、存在的困惑

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 又有劣势之处。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 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 学生不是简单地感知, 凭空地想象。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及困惑。

困惑1: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教学平行线概念时对“同一平面内”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力不是很强。要理解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很难想象, 而教师如果选择放弃这一教学环节, 显然会对学生理解平行线起到阻碍作用。

困惑2: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题目中给出一个挺复杂的图形, 问这个图形是由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有的图形可以说它是由二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 可以说是四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 也可以说是八分之一个图形旋转得到的。到底这样的题目评价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 是不是要找出最小图形呢?还是以上答案都对?

困惑3: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

在学对称时, 学生学起来挺轻松, 也很感兴趣, 但是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判断的题目。比如, 判断下列字母或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B、K、业、田……对于这样的图形, 初看, 是轴对称图形, 但是, 仔细分辨又有点问题。又如, 判断一个奖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本来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但在图片上奖杯的一侧画了点反光, 学生就产生了意见分歧, 教师也很难给学生下结论。

二、解决的策略

“碰撞是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困惑是努力思考、研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这些困惑难免存在, 关键是面对问题和困惑, 不能采取堵——即躲避的方式, 而是要导——让困惑在不断学习、研究中迎刃而解。我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策略。

1.“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多媒体教学。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结构, 及时有效地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分析, 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 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

案例1:六年级上册《认识圆》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 掌握了圆的特征以后, 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而不是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 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

学生得出: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 正方形转动稳定程度有所改善, 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

多媒体教学突出了示范演示, 使学生的想象变为具象,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 还需要在实际中演示和验证, 多媒体课件由于它动画特点优化了教学手段,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各种公式的推导, 研究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 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轻视了学生主导学习、自主探究、全体交流的学习方式, 往往会造成学生会用所学知识 (如各类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求面积、周长等) , 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确不清楚这种现象。而新课程非常重视这点,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 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对照反思、发现规律, 并总结提炼。可以说用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 学生不仅会用, 还知道推导过程。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 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案例2: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猜一猜长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长、宽、周长……)

师: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 面积是多少?

师:面积相同, 图形不一样, 为什么?

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长×宽

验证:每组用小正方形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 然后验证面积是否等于长×宽?

出示6个不同长方形, 小组任意选一个量出长与宽, 根据长×宽求出面积, 再用小正方形量出面积, 比一比, 相不相等?

师:根据刚才验证, 你得出什么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处理得非常细腻, 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其中设计的活动层层推进, 并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 尽量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 使学生对自己发现和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深刻理解。

3.“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学具的操作运用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 的确需要大量学具帮助学生理解,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思考, 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并不是用学具就能起到推波逐流作用, 更要注意学具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学具过程中, 多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体现科学性, 反之效果会适得其反。

案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老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 三根长短不一宽1厘米的纸条, 用它们来表示三角形三条边, 拼一拼能否围成三角形。

小组全体交流。

学生汇报:2厘米, 3厘米, 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师:能围成吗?你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结果由于纸条比较宽, 确实能围成三角形, 当时上课老师神情尴尬, 面红耳赤, 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而且听课教师也一片哗然, 议论纷纷。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 是因为学具的选择有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看清楚三边的关系, 在纸条上写上了具体的长度, 所以就设计了宽1厘米的纸条。但三角形三条边是三条线段, 纸条是平面图形, 概念完全不同。其次, 纸条都有宽度, 拼起来会发生3厘米, 2厘米, 5厘米这3根纸条也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学具是教师准备的, 上台来摆的学生也是教师让他摆的, 也摆出三角形了, 那接下去教师该怎么解释呢?所以, 学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是一节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说错话, 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 往往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 喜欢追求“对答如流”, “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 稍有闪失, 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 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 不像计算类内容出现错误概率比较低, 学生对几何图形由于基础差且比较生疏, 经常会犯各种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 点拨。学生通过再深入研究来发现错误, 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 而不能否定错误的说法, 简单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要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案例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特级教师潘小明)

出示两根铁丝, 一根24厘米, 一根20厘米, 同时围成一个长方形, 哪个面积大?

生:周长长的面积大。

学生验证周长长的面积大这句话。 (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 并计算面积)

生1:一个长是8厘米, 另一个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第一个大, 刚才那句话是对的。

生2:一个长是11厘米, 宽4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第二个大, 刚才那句话是错的。

师: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半对半错。 (全班同学都同意半对半错)

师:我来举个例子, 请这排同学起立 (2个女同学, 3个男同学) , 站起来的都是女同学。

生:不是。

师:那么按照你们的说法, 就是半对半错。

生:不行。

师:那想一想, 原来那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说?

生: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

教师设计这么一个活动, 通过层层引导得出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这个结论, 中间学生出现了错误结论, 教师现场举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例子, 让学生自己把自己从错误中重新拉了出来,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现场应变能力及教学智慧。

总之, 我们要解除教学中的困惑, 就应该多花心思。“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只要伸伸手, 我们就能摘下那个属于我们的“苹果”。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图形,困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第1版) .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第1版) .

[3]邱正华.小学数学教育, 1999, (4) .

3.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三

关键词:空间图形;教学创意;教学策略;自主创新

小学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呈螺旋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许多教师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没有准确認识,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拙见。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意义

空间图形在传统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在每个学段都增加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型,它在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特殊,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用好的教辅工具。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工具缺乏。许多教师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齐备的教学工具及辅助条件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节约时间,只让个别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观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学习兴趣。(2)多媒体课件质量低。空间与图形教材都是静态平面图,而实际上大多知识都是动态立体图,立体图呈现不出来,学生无法进行空间想象,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以动态的立体图形演示更为形象、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许多教师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课件。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教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提供可借鉴的、带有新意的、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

为了落实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目标,要明确教学创意的概念。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上。

1.指导学生注重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时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教学不同的内容时,选择不同的材料(模型、实物、教具等)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叠一叠、切一切,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图形的特征。

四、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合情合理。

2.充分利用多媒体,化解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空间与图形运动与变化的问题,如,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方位的确定、图形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过程等,仅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是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的,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把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切开后重新拼组起来,转化为长方体后,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个推导过程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或是教师的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则可以生动演示这个过程:将底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得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巧妙化解了教学重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3.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操作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的特征,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土豆和小刀,课上让学生切土豆,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得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做中学,这样概念建立得会深刻、有效。

总之,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学习上的效率。

参考文献:

田凤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成才之路,2008.

4.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四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变换、推理、设计、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维世界,并发展其空间观念。

3.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

第一应具有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第二应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应具有“STS意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应具有“人文意识”,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学科观上的)、过程的、相对的观点,对照课程目标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

2.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内容、标准等应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几何为目的而丰富多彩,通过评价也许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好奇的未知领域。

3.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模仿对象,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新的几何课程更具有弹性,课程目标涵盖了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科学情感,更全面的科学品质,教师的教育评价应有利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个性化之要旨。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心得体会

新课程强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图形,认识空间,也就是几何绝对不等同于有关图形的计算,它是对空间和图形的刻画和把握。以下是我几点心得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提出空间观念这样一个概念,具有创新意义,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的空间观念着眼的是空间,我想它主要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把握空间。第二,就是制作,或者画出来。有了图形以后,怎么去把它表达出来,无论是制作模型还是画出来。第三,就是分析。从复杂图形中去分解基本图形,在分析的过程中去体会图形的特征。第四,就是想象。既包括描述和想象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也包括描述或想象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五,特别重要的一条,也是王尚志老师特别强调的一条,就是图形直观的作用。

二、发展空间观念的价值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可能真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这就使人想起了前面采访的一位生物学研究者,他就提到了两维和三维的转化在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图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像王尚志老师提到的,用图来启发创造,启发思考。记得一位财会人员开始想象不到图形和空间观念在工作中有什么用,后来他也提到用图可以将几部分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实际上也说明了几何直观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空间观念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等所谓的基本图形,它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的素材和多样的活动。

2、要重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的结合。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空间观念绝对不是多摸摸就能培养出来的,还要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去摸?什么东西要有意识要多摸一些?也就是除了操作,还有观察、想象、推理、表达,它们之间的结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空间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发展空间观念,这里既包括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还包括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图形的测量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价值,应将四部分有机结合。不要把空间观念的发展孤立起来,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比如,我们可以把图形与变换与图形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5、要把握几何学习的阶段发展,明确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直观上、整体上认识图形和空间,多装一些具体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

5.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五

安岳县驯龙小学

邓小艳 教学内容:西师版六年级下册91页“整理”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整理与复习》一部分内容,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91页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整理与复习》教参分成2课时,根据本班的学生掌握情况,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分成了4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及其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第二课时,安排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整理与复习;第三课时安排了组合图形的计算;第四课时安排了解决有关于面积周长的实际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是《空间和图形》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及其区别后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是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重要。本节课通过对六种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整理,抓住长方形为基础,以转化思想构建面积公式的网络图,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复习整理的方法,也具有了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有能力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了知识体系。在课前让学生提前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自己先整理复习,在课堂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理清脉络,成为体系。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有效的课堂复习”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认知水平,采用“前置学习—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教学方式,学习复习方法,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学会归纳,梳理完善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2,经历回忆和整理的过程,“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考,发展空

间观念。

3,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准备:前置复习提纲,多媒体课件。前置复习任务:(课前复习卡)1.整理复习面积的计算公式。

1,写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字母公式)

2,整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根据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画一张网络图,表示出这六个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4,在整理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吗?请记在复习卡上。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常整理东西吗?你是怎么样整理书包的?(归类有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自主复习面积的有关知识,你整理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一,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师: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图形的面积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进行系统整理复习。(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任务,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二,回顾整理,构建体系

1,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六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师:回想下这六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怎样用字母来表示?(生个别回答面积公式,师课件出示)2,回顾整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这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课前已让同学们自己整理,下面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介绍它的面积推导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等这位小老师讲完了你及时给予补充,评价,质疑。指名个别学生回答,师:你想选哪个图形先说呢?(生口头汇报,课件演示各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生说三角形时,师问:哪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和它差不多呢?出示梯形。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通过平移,旋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并且都把所拼的面积除以2.3,梳理图形间的关系

师:刚才复习这六个图形面积看起来是孤立的,其实还存在密切的联,你们知道吗?(板书联系)课前要求同学们根据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画出一张网络图,表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根据我们刚才整理回顾过程进一步调整。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画的图?

生展示自己整理的网络图,你是怎么想的?(2个)

(生可能有多种整理方式,能说有理有据,都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老师也整理了一张网络图,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吗?(预设1:如果学生能出现书本上的整理图,师:老师把某某同学的整理图搬上了屏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网络图,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2:同学刚才整理的网络图条理也很清楚,老师这也整理了一副网络图,课件出示网络图,你认真观察这张网络图,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生谈体会)

师小结:瞧,我们一起把看起来的孤立的面积公式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相信,你们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更有条理,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学习,小组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紧抓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学生自主构建网络图,相互补充,实现了对旧知识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让数学条理化,系统化。)

三,练习应用,提升理解(课件出示)

师:接下来,要用这些知识接受挑战,你们有信心吗?好,一起走进智慧冲浪。1,追根溯源(这一关有三题,你来选题,大家做)

1,一张正方形纸,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比三角形面积大12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慧眼识珠(师:这一关每题都有4个答案,请你先默读题目,记住答案选项,等我说,1,2,大家一起用手势表示出正确地序号,比如,1,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5厘米,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15.7平方厘米

B, 31.4平方厘米

C,78.5平方厘米

D,25平方厘米 2,要使一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面积,则三角形的高()A,是平行四边形高的1

2B,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C,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D,是平行四边形高的4倍 3,移形换影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与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一个吗? 先思考怎样画?再动笔操作。(生完成练习2)展示学生作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都能梯形公式来计算。

师:看起来,图形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辨析,交流,动手画等形式、比较异同、抽象概括等策略,将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更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四,总结评价,发展能力

1,回忆下,我们是怎样复习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再次课件出示网络图,生谈感受)

6.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六

营根中心小学 林文燕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可见,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位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四次“画圆”:

一画:学生随意画个圆,说说画法,使学生自然认识到要想画圆就得先用圆规上针找到一点,进而接触圆心的概念和它的作用。

二画:让学生画大小不同的圆,画的过程中体会到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引出对半径和直径的学习。

三画:继续让学生画更多的半径和直径,画中体会到两者的特点和关系即:它们有无数条,直径是半径的2倍。

四画:给学生固定的半径和直径去画圆,既加深了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又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把对圆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从而完成了新知识的构建,这种“做数学”的做法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对空间观念的建立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三、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面,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的面、墙面、地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刀剖开萝卜的纵面或横截面并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物体的表面”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为进一步概括面积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如下实验,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培养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在感知和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现象力的培养,没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7.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七

一、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 在教学中采用转化思想十分重要。“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相比其他内容有更大程度上的抽象性,所以转化思想处处存在,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利用转化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移法、割补法、旋转等方式将各种新的图形转变成学生已掌握的图形,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已知图形的理解加强新旧图形间的联系,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2.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 。

从思维方式看, 小学生对于逻辑推理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困难,但是通过转化思想,能够将复杂的空间转化成更为直观的图形, 并通过已掌握的数学图形知识帮助理解新的图形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转化思想的教学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3.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 。

转化思想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转化思想就是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转化思想更是无处不在。

二、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运用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所接触到的“空间与图形”相对比较基础,并且对图形思想也没有做到明确揭示, 所以在小学空间图形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空间图形加以探究和分析,教师首先需要将课本内容整合成一个体系,构建知识框架,以便及时充分地把握学习内容。在挖掘出教材中的精髓之后就要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教材”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 ,还应当充分挖掘生活教材 ,将生活之水引入空间图形中。比如在学习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球类等空间图形的时候, 空间图形很难在书本上描述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建筑、桌椅、运动中的球类等生活和娱乐设施,运用转化思想将生活中的“图形”引入数学学习中,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标或者动态的画面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直观的认知。

2.科学转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

让学生自主观察各种物体就是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具体体现, 在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均有一定体现,教师应当采取逐步渗透、深化和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方式依次呈现给学生。在较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材中才更系统全面地讲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相对较复杂的立体图形,教师应当采用先空间再平面的方法,将学生逐步引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化中。

3.加强练习转化技能 ,充分运用转化思想 。

转化思想的技能也需要长期练习。比如,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部分内容时,在利用数方格计算面积时,学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教会学生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计算。这种及时转化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 从而让学生彻底理解转化思想在空间图形中的运用。另外,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应当适当加入转化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转化思想,进而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转化思想。

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转化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加强他们的转化技能,才能循序渐进地渗透和领悟转化思想,让学生主动加强知识技能训练,从而不断深化对图形的理解。

三、结语

小学数学 “空间与图 形”的教学 过程中 ,应当充分 利用转化思想, 适当引导学生掌握并领悟数学空间图形学习的精髓,转化思想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夯实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强调和突出这一思想,将转化思想完美地运用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数学启蒙的时期,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应用转化思想能够帮助老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空间和图像教学中使用转化思想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摘要: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小学数学教学过于重视教学技巧和认识结构,严重忽略了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基本思想,通过有效的思想转化,能够将“空间与图形”部分问题的难度降低,找到更有效的解题思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转化思想逐渐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更是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的内容,所以将转化思想运用到“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整理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空间与图形策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直观性与实践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关键在于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情境,使小学生增加图形与空间的感性经验。

一、增加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小学生对与现实生活中联系紧密的问题有着更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1.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利用。例如“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将物体的几何图形说出来,例如书本是长方体、杯子是圆柱体、乒乓球是球体、粉笔盒是正方体。

2.教师要能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启迪。例如“周长”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动画场景:一只可爱的小狗正在沿着操场奔跑,恰好跑完一圈。让学生从小狗的奔跑中感受到周长的概念,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此时笔者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件文具,在纸上描一描这件文具的周长。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

3.恰当地运用生活实例。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小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确立空间与图形的概念。例如,在引导小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后就要鼓励小学生,尽可能列举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例如学生会说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文具盒的正面是长方形等。

4.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运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力求将小学生的个体认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够激发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例如,给小学生介绍正方体这个概念,就应该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正方体教具。

二、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强调要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强调探索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观念,再通过教师的从旁指导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小学生对教师讲授的间接性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只有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做的机会,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怕浪费教学时间,而是要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例如对“厘米”这一节的学习,为让学生真切领会到“厘米”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枝铅笔作为标准来对课桌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建立学生的测量观念。

2.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做的过程,教给他们做的方法,教师更要给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例如,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计算:将两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光凭想象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回答,因此要让学生先自己画一画,教师此时要给学生提出一些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画数学、量数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拼数学、演数学甚至剪数学。

3.让学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数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性美,空间与图形正体现了数学这种理性美。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学生才会真正地热爱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动手实践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理解“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剪纸的方式来体验,将一张纸对折剪出图案,打开之后就成为一个对称图形,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感受到了惊喜。这样一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4.提倡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空间与图形教学并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和实践,同时也强调小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必须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提高,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蓝兰.优化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J].阅读,2014(Z7).

[2]陈敏.情境交融 探索规律:“找规律”教学案例[J].新课程导学,2014(26).

上一篇:如何利用自我介绍的时间来分配内容?下一篇:安保服务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