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2024-07-18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精选18篇)

1.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一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这门课已经越来越得到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地位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兼职科学教师(主教数学),结合自己的教学,我发现科学和其它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数学和科学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观察和调查中,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的比较多。就这个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整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较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一般情况下,科学课多由语、数教师或一些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兼职。因此,普遍教师感到精力不够,备课时间少,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比较随意。

2、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虽然科学已列入监测考试范围内,但是农村小学的科学监测成绩都比较差。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

3、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为主。,很多兼职教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实验操作很少,甚至连演示实验都不做。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报下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教学生背。这样,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同时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素养

据调查,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内容无法开展有关,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素养问题。

现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非常重视小学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学。比如,在兼职教师的安排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导处不能安排年龄大的或“文科”出身的教师上科学课;第二,兼职教师确定后不要年年更换。

首先必须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所以县教育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

针对目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我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培中心每学期会进行案例设计比赛、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广大农村科学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在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但是我认为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落脚点还是在学校,应坚持校

本培训。一线教师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在学校中形成气氛,发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主体力量。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团,其他科学教师自主申报结对,结成师徒关系。教师的素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采用现场评课方法,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取舍,方法的设计,手段的运用等,深入剖析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学校教研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有用图文资料,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学习。辅助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最终形成有地方区域中心和国家中心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帮助与支持。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整班抽样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快乐的;有63%的同学对有关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有28%的同学对未知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感兴趣。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既然农村小学现有实验仪器配置缺乏,学生分组实验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教师可以把一些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教学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应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和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进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并组织一些骨干教师把它们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

科学观察和记录,还可以让学生使用手机拍摄,然后在电脑上展示。科学教师要积极收集学生的实验成果,充分利用手机、数码相机将其拍摄制作成幻灯片或刻录成光盘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上电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另外,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调查和综合实践活动。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周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养殖过程,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和岩石。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

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现在,对于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上级教育部门已经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校领导也逐渐重视起来了。我相信,为了孩子,科学这门课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2.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二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一) 课堂教学不切实际, 形式单一

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所遇到数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目前教学还是以播放幻灯片和牢记书上的公式为主。一般老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 由于通常是利用幻灯片将问题展现出来并进行解决, 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单一, 更有甚者部分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然后学生课后在进行强化训练,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不积极, 思考越来越缓慢, 使得教学不能有效进行。

(二) 传统的授课模式

课堂授课主要以幻灯片和老师讲解为主,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单一,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甚至部分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强化训练, 不仅如此,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模式化记忆, 对课本的记忆多停留在固定的公式上, 不能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解题思路的固定

现在的课堂主要以考试考题为主来进行教学, 解题思路的固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死板, 而且因为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思考问题不全面。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因为考高分而解决问题, 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由此忽略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策略和思路多样化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一) 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目前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 与课本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少或者基本没有, 这样学生就没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 但那是远远不够的, 久而久之,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没有。因此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 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二) 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课堂的乏味无聊直接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以及课后思考问题, 这样循序渐进的固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不利用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以这种课堂模式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 因此通过改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具体问题情景设定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情景, 使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 气氛可以活跃起来。新课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上, 注重相关问题情景的设定, 问题一定要适合小学生, 这个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播放视频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四) 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沟通中将问题很好地解决,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提倡解题的多种方法, 也要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 让学生经过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 考高分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考题的侧重点, 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公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 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用并不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 其主要的工作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考高分的机器, 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同时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得中国的小学生不在对数学感到恐惧, 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三、结语

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改进和传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胆创新将课本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小学老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并且鼓励学生勇敢的解答问题。同时, 还应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 有针对性的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和思考的人才。

摘要:随着数学被广泛应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新课程的调整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的改变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深受教育理念的影响。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并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巩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3.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三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解决问题,是小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巩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目前,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学习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合理地组织、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完整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没有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来举例证明,更没有根据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内容空泛而又缺乏论证,导致学生缺乏兴趣,降低了知识的接受度。

(二)课堂提问不足。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只有提问才能迅速的把学生带入到教师描述的情境中去。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要么不提问,要么就是提问空洞而无吸引力,或者是候答时间太短,还没等学生思考就已经叫停,因而学生都无法真正进行思考;或者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以为然,虚言敷衍,这样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解题方法单一。数学虽然有标准答案,但是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上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不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或者完全规定标准答案,当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时就立刻将学生拉回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上述现状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也没能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更易于和乐于接受知识。

(一)学习内容结合生活。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搬上课堂,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分苹果,买东西等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理解教材。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要吃透教材的关键点和知识点。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教材,而且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其次,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要把学生放在问题的情景中去,更有带入感和参与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孙中山先生幼年时期就说过:“不懂就要问”,有问才有答。再次,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弱,如果不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那么提问也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最后,认真听取学生的提问。无论学生提出的什么问题,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再耐心解答。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应该把教科书的答案视为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在学生用第一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之后,鼓励学生继续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不应该只讲授一种方法,而是应该把第二种、第三种方法也讲给学生听,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篇四

-------听解决问题两课例有感听了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和曹思思老师的《可能性》两节课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思思老师以同学们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为主线,带领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数学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章智老师的《揭秘游戏》一课,以游戏为主线,通过四个游戏让学生在很积极的状态下掌握了取中、对应、列举、转换和估算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并无这样的课例,这是教者自创的教材,足以看出教者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是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 1

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我思考着: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

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

5.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五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城区的领导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使我有机会向各个学校的数学老师近距离的学习。我汇报的题目是——让解决问题变成思维的舞蹈。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今天所提到的问题不是那种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清晰易懂、虽难但可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情境。它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自然延伸,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学习不仅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透视新《标准》与教材的教学目标

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形虽散而神不散”。新“《标准》”对解决问题的目标除了前四条变化较小,新增四条:(新增4条)增加的这四条看似与解决问题无过多关联但其精髓都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了解数学的价值以达到自身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

通过对使用的现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篇章结构分析不难发现,教材中均没有明显的解决问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将“解决问题”以问题探究形式分布于教材中。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应用题重“数量关系”而轻“应用能力”的一贯面貌,既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生活化,又突出了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达到知识学习的内化,更能灵活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聚焦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与过去的解决问题教学相比较,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创设实际情境,类似于数学建模的“压缩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册第30页关于“0”的教材中,图画中小猴吃桃,从盘中2个变成1个,最后一个也不剩的情景,适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直观形象地将“0”与“没有”联系起来。教材中,通过“你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学生可能会回答“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电话号码中有0”、“天气预报中有0”、“旺旺果奶上有0”„„这样便把本来单纯的数字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领悟到各个知识领域与数学的联系,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也更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对数学模型的抽象也没有追求程式化的表达,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数量关系的理解,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基本数学思想的贯穿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只不过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希望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同时能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是恰当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要求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既有非常规性问题,又有应用型问题,其解题形式也无固定的章法可依。比如上周全市赛课教学中,三年级的两堂亿以内的加减法,两位老师都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买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两个问题。一个常规,一个应用,表面上解决具体的问题情境,而实际上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三、洞悉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在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教学中又该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呢?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实际上完 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而本人认为,因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转化的基础上,还应该完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第三类转化,即解题策略与算法多样化的转化。模拟,实验,画图,枚举,假设等都是几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偏重于形象思维,有的偏重于抽象思维;有的适合于解决常规的实际问题,有的适合于具着挑战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各种策略各有特色,且可相互组合和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画图、列表尝试,也可以假设替换;可用算术方法,也可列方程求解。当然要完成“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除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正确引导以外,还应该向李小荣老师那样,及时的把握好时机,加强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锻炼,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上周的全员培训我收获最大的是最后评课的老师交给我的四个字“体验”“探索”。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可“教”的,但是关键在于怎样“教”。策略不能靠简单的“传递”,要靠学生去感悟。教学时,要让学生由困惑产生需求,充分让学生交流,将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思路反馈,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逐步解决问题。

最后,要重视对策略运用的反思。问题一旦解决,一定需要回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用这一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怎样运用这个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还有更合适的策略吗?”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到相应的数学思想来认识,展示数学本身的魅力。

6.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六

苍梧县梨埠镇料口小学:莫进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苍梧县梨埠镇料口小学:莫进群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 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 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

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7.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篇七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

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

1. 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 “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 信息。

2. 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1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2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3. 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具体如下:

1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2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3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4. 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 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2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二、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全面参与

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 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根据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就可以提出它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等问题。2在知识怎么样上找。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师生猜数游题。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学习商不变性质时,在观察一组算式的商的特点后,学生就可以提出商为什么会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等问题。

2. 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

例如,在学习“尝试与猜测”中鸡兔同笼问题时,不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解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运用列表、画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通过逐一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检验,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能力,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

3. 对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 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 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 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 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 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然后,学生就可以提出老师猜得这样快有什么秘诀,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

8.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数学教学重难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的应用题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很多时候,教师们都将精力集中在应用题教学上,可是学生们仍是难以进步。在小学数学中,学生们最怕也最不愿做的就是应用题,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教育者们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应用题的教学方向,积极探究新型教學方法,强化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新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跟旧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所不同。旧教材有单设的应用题教学章节.但教师感觉应用题教学还是比较难。现在,新教材不再单设章节应用题,把应用题分散到例题和练习题中,很多以图画形式出现,条件和问题在画面中,不同类的应用题同时出现。对此,相当部分教师不适应新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心里更没谱了。结果,我们部分教师干脆在教学中削减应用题教学。

2.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

过去,我们习惯了以单纯的数量关系分析、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以及形式化的解答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习惯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从理解。更不用说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运用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就很难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3.忽视解题技巧 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对问

题中的各种提示信息和关键字进行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来拟定解题方法的入手点和思考点,在对各种解题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选择后,使用相应方法对应用题进行解答。学生在解题之后要对自己所做出的解答进行检查,并回想在解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寻找解答不妥的地方为以后解题和学习积累经验,实现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和技巧。在教学当中,众多的数学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解题步骤和解题结果,而不重视学生个人解题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理论基础等,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解题工具。题海战术只能暂时提升学生成绩,无法对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进行培养,不能有效推动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二、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

1.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当前我国大多数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0 至45 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小学生无法始终做到注意力集中。这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作为教师应该遵循这种规律,小学生年龄小且好动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营造课堂环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并不时开展教学活动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师独特、生动的教学引导来建立符合主题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放下压力和负担, 将学习的过程当做一次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活动。情境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情境的设立,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一张图片等方法将学生带入教学环境中,教师将会成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会进行分组对数学应用题讨论分析,学生有问题在组内研究,小组有问题由全班同学共同研究,全班同学也完成不了,教师就发挥引导者的职能,对学生进行点拨,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解题思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建立。

2.解题策略技巧训练

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会使用题海战术,增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在当今时代下要使用更为科学,更利于学生成长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学生在接触新题型的应用题时会产生紧张和惧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或是以比赛的形式比哪个同学做得快,以此来建立学生的信心。另外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要对学生反省错误的能力进行训练。3.建立教学评价,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体系合理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不能仅仅以分数来对学生进行划分,在应用题教学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组织课堂学习小组,组内学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环境,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策略,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还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郭金荣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学周刊 2013.5

【2】田军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学周刊 2015.1

9.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九

一、课题界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自己碰到不懂时能认真听同伴讲述,并不断质疑;有独到见解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pages_luzhuba]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实验研究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学生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和效果比较法,力图在阅读中理解、在实验中研究,在总结和观察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结合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以及本人“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要的案例研究。3)效果比较法:对学生的日常练习、测验的前后效果比较。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等。[pages_luzhuba]

(二)研究内容:

笔者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种操作性强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重实际、重实效,适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感知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寻找和确定解题策略的能力、实施与调整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交流、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到2009年12月)(1)确定课题。

2009年9月,我担任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教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单元是初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感觉困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面对并急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难,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结合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经验和名家的教育理论、名师的教学实录,构建出操作性强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确定以此为个人研究的课题。

(2)学习理论:期间,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师反思等,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要求,并进行分类整理,全面了解相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信息,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明确开展“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3)制定方案:制定研究方案并广泛征求其他数学教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研究、修改。2.实施阶段(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1)问卷调查,了解情况:课题实施初期,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希望怎样的课堂教学;同时对校内所有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对使用苏教材的感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惑、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等进行调查,既使个人研究有方向,又从中吸取有益意见与方法,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制定策略:联系学生问卷分析、教师调查记录及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结合相关理论资料,制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期间,拜读了金春平主编的《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成长路径》、《小学数学教育评价》、《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等,选择有价值的案例,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初步制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运用于个人教学中。

3)记录撰写案例:通过个人教学、听课、阅读,记录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并反思案例间隐藏的策略、可让笔者学习参考的理念、对笔者的启示及笔者的感悟,并整理撰写多篇教育案例。

(4)交流反思: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及相关练习与测试,与数学教师沟通、交流,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教学策略。3.总结阶段(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

(1)整理和归纳: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精练策略,精练案例。

(2)评判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1、认真拟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围绕此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我再次学习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我从思想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要点,为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4月份精心阅读了《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在4月底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为“好的数学课”的反思与构建——读《小学数学教育评价》有感。我上过《找规律》一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营造有效教学感悟艺术之美——《找规律》案例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在镇优质课评选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上了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之后我把课件上传自己的博客,并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写了一些教学随笔。

2、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我再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一段时间,我经常暗示自己多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我精心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随后写了“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读后感。接着又在6月份全身心阅读了《成长路径》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在7月中旬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为“以书为友 以勤为径”的心得体会。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我写了一篇教学案例。我观看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观后的感想,总结别人的优点与不足的原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自己又上了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之后我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写了一篇课后反思。11月份我写了读后感《始于心动 成于行动》,12月份又写了案例与反思《适时引导 自主探索》,我在这段时间的研究中总是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大的进步,提高自身的修养。

[pages_luzhuba]

二、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伴侣”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许多问题就发生或潜藏在孩子们的身边,怎样将这些问题经过组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想解决的冲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可以采用“还原法”。通过图文转化等方法,将一些图画式与对话式习题还原成叙述式习题。再构成基本数量关系。教师还要在关键处,为学生架起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充分体验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式”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逐步完成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和切实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四、反思教学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不仅要解答问题,还要通过这些问题为今后在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习中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因此,解决问题之后的思路是不可缺少的。(1)要围绕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怎样理解解题思路的,怎样估计得数是否合理的等环节组织学生反思。(2)把反思和交流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可能只会想到一种解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可以学到其他方法,通过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小研究,撰写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等。例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班学生赵尊效写了一篇数学小故事《弹珠战士勇闯永夜城》。李硕也写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巧妙推算价格》等。还要在实践、分析、讨论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pages_luzhuba]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反思新授教学时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对预设进行修改;反思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新知所作出的反应;反思作业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效果……从而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10.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

研究计划

马街小学陈国慧

为切实落实我校县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活动,以研促教,让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结合我教的年级,从我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以下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二、研究步骤:

1、开学初期、研读课标对本册教材解决问题部分的表述,吃透课标要求;研读教材、筛选适合解决问题多样化研究的内容重点;制定个人研究计划。

2、中期、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做好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积极参与课题组的研究课和经验交流。

11.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一

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概念是一个人思维的出发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灵活运用。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好概念,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的钻研热情,促使学习效果不断提升。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脱离现实。一些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之前,往往先让学生将概念内容背下来,然后再将概念融入到习题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似懂非懂,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机械化的习题练习,固化了学生的思维,类似问题稍作改动他们便无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

二是教学内容孤立。概念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础。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师会根据课程设置来进行授课安排,将概念内容和其他的相关知识分割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孤立的概念教学,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能较好地构建起系统的认知。

三是归纳概念仓促。对于概念的不断重复是概念教学中的必经过程,这对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中的很多时候,教师对概念的归纳和引导比较仓促,没有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进行逐步归纳。小学生本身记忆力较差,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他们更加倾向于认识具体事物。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来展开概念归纳,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概念,从而影响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是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概念属于数学知识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难于理解。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将概念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将概念由浅至深逐渐导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小学生对概念的接收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如果教师能在引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有关数学概念的内容,将之引入课堂,带给学生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数学概念融入教学设计。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自觉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体积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杯水和一些小石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石头扔进水里后水会溢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水的空间和石头的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引出体积的概念就顺利多了。通过简单的情景导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不失为课堂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二是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概念。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抽象概念的认识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一些具有直观性的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除法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分小棒或者纸片,用这种体验的方式来逐渐导入除法的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平均分”的含义,从而逐步理解除法的概念。这种方式比起教师直接用口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更加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是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上课之前的预习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之前,应当积极地将数学概念内容融入到预习过程中,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明确预习目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概念,让学生自己理解,形成初步的认识。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展开概念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来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和知识进行拓展,从而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往往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预习,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来展开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出发,找到适合班上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1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二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收集、发现数学信息, 他们热情高涨, 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时, 老师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 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 “夜晚的木栈道真美啊!每盏路灯960元, 这里有18盏, 每盏地灯234元, 这段路上有23盏地灯。 (1) 买这些路灯要用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关于路灯的信息。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需要根据地灯的信息, 来提出问题。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 尝试解决, 主动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 允许学生交流意见, 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 交流算法, 优化解法。

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然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 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 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第三, 确定算法, 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 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第四, 自我评价, 检验成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 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拓展训练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种植面积与棵数, 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 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 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 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过自己的实践探索, 笔者觉得, 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 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13.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三

如果说语文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优美诗句,而阅读教学则应是吟诵这优美诗句的美妙乐音。可是,审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这种美妙乐音正离我们远去,仿佛欲成绝响。

为什么呢?

我觉得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过份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过份强调逻辑性和时间连续性,而忽视直觉、空间连续性和“反联结”的作用。

3.过份强调传授语修逻文等知识、开发智力,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4.过份强调阅读教学分析与理解的科学性,忽视阅读教学作为承鉴和涵咏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载体的艺术性。

5.过份追求形式而胜过内容,过份追求技术而胜过艺术,过份追求客体而胜过主体,过份追求统一而胜过个性。具体一点就是过份追求朗读效果,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那么如果在当前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化遗产珍惜继承发扬之心的丧失;导致了认识和心理结构的“思维定势”,把陈旧过时的东西视为“天经地义”的常识,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致使学生考虑问题理想化和脱离实际;导致了学生对发展和功利认识的迷惘,以及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整人格的肢解。

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问题,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因素的迷失和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至深所造成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预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2、关注阅读目标的阶梯性 《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总是一脉相承、前后联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还要在本学段目标基础上登高望远,瞻前顾后。

例如《课标》在小学各学段提出的默读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很显然,对照要求,我们可以在各学段适度超前,但万万不能滞后,以免影响。

当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在要害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并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

14.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四

美良中心小学

方丽琴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我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应该如此,最有价值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在多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构建进行了探究,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15.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篇十五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和方法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策略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下几种策略。

1. 数形结合策略。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策略是最基础、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2. 图表策略。

图表策略就是利用图示或表格的形式将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有些题目比较复杂或条件比较多,在解题时,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若存在麻烦,就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题意,即用图示或表格法。利用此策略解题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能理清题意,缩短解题时间,二就是为了提高解题准确率。利用图表策略将杂乱的事物和数量整理得有条有理,便于发现规律,找出关系和特点,在解题时很管用,这同时也是一项重要艺术。

3. 枚举策略。

枚举是一种最原始、有时也是最管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例举所有的可能性,然后在这些可能的答案中,找出一个或几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4. 动手操作策略。

动手操作策略就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不是教师的教授,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倡导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动手操作,自己实践”,可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是个问题,许多时候“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化,看上去课堂很活跃,学生在“活动”,课堂相当活跃,可是学生能否从“动手实践”中真正获得知识呢?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巡视、指导非常重要,要从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上课方案。尤其有些教师,风风火火一番实践后,发现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于是开始“满堂灌”,时间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分散了,结果还是灌输,那么动手操作的意义就没有了。要实施这种策略,对教师要求很高: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次是引导,这是关键,怎样引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最后,在操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在动手操作后变得直观具体、易于理解。

5. 建模策略。

“新课标”强调“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建模一般经历如下四个过程:观察———分析和处理(简化)———抽象———检验和修改。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数学中一些简单问题的原理,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模型”。例:小明从家到公园有3条路可以走,从公园到学校有4条路可以走,那么从小明家经过公园到学校,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学生在刚接触此类题目时,一般会用分支图解答。

通过画图,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但有没有一个方便的方法呢?以后碰到这种题目可以很快做出来,或者别的题线路多不容易数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想:从小明家到公园3条路,沿其中任何一条走到公园后,再从公园到学校都有4条路,所以从小明家到学校共有4×3=12(种)不同走法。从这一例题来看,所求的走法,恰好等于把每两地之间道路的条数都乘起来,那是不是对所有这一类型的题目都适合呢?可以再引入相似的几道例题,从而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完成一件事,如果要分几步来做,每步各有几种方法,那么要求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方法,只要把每一步的方法种数都乘起来就行了。建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并养成合作与交流的方法、习惯,特别是促进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学习及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6. 逆向思维策略。

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逆向思维即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帮助。例:某人去储蓄所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数的一半还多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还多10元,这时还剩125元,他原有存款多少元?这道题如果顺着思考,难以得出答案,如果从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就可以逐步靠拢答案,这种思考方法称为逆推法。

16.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育是所有数学教育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拥有独立的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而现如今的教育却是急功近利,专注于进行“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进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学数学。所以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新课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只有正确找准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缺乏新鲜感

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负责被动地接受,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只会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而无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恰恰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些教师虽然改善了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没有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只是简单地从黑板走向了白板,无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清晰度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单纯地带着学生把课本看一遍,或者花大量的时间去讲题,这样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下去,对小学数学教育十分不利。众所周知,学数学就应该是一个锻炼思维方式、培养兴趣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个过程,他们才会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才会下决心去学好数学。但目前的数学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没有重视思维的锻炼,这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数学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话,那么也就无法取得很大的改变。只有学生自己从心里萌发出对数学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数学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填鸭式”的教育恰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知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就算将知识点全部背会,也没有太大作用。小学数学主要是要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记了一大堆没用的公式定理而没有思维也是于事无补的。师生之间只有充分地互动、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学的主要改进措施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改变现状,这样才能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才能促进数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杜绝“填鸭式”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育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旁指点启发,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在课堂效率方面,还是在教学效果方面都远胜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授之以渔”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从根源上解决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真正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由教师负责指导讲解,最后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还可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增加趣味课堂环节,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老师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的创新,从而解决小学生的数学教育问题。数学教育主要是思维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独立地锻炼自己的数学思想,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本文提出的三点改进措施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也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别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进行改善,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志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

[2]孙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16).

17.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解决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教师要准确定位策略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处理好认识策略和运用策略的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须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 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小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故事:电脑播放曹;中称象动画。提问:曹;中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二)自主探索,内化替换策略1.出示问题,补充条件。电脑动画出示情境:曹操得胜归来,要把珍藏的720毫升美酒分给几个儿子。将这些酒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1)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多数学生会发现缺少条件。)(2)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应该补充什么条件,再在小组内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补充的条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重点整理、呈现以下内容: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倍。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③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毫升。④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毫升。【例题直接给出了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而此处呈现的情境改编了例题,让学生发现情境中缺少条件并补充条件。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将自然地聚焦到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的关系上。这样的情境能为学生学习替换策略提供空间和机会,使替换的策略呼之欲出,又非常自然。】(三)体验策略,解决问题1.倍数关系。(1)补充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讨论:这个条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现有的条件,能解决问题吗?(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整理出来,在纸上画一画替换的过程,并算一算大杯、小杯的容积各是多少。(3)教师请部分学生上台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替换的、替换的依据是什么。(4)如果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想到了将大杯换成小杯、将小杯换咸大杯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替换方法?【研究数学问题的方式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起来,思维才会活起来。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生活中换的经验,让学生借助画一画、算一算,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替换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5)强调检验。教师指出,把6今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或者把1个大杯替换咸3个小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还须要检验。强调检验时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本课教学任务较重,检验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教材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考虑到本环节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6)对比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大杯换成小杯和把小杯换成大杯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先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再解决问题;在替换过程中,要抓住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接受新知,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本环节反复强化替换策略,让学生通过交流、画图、演示,对比、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替换策略的妙处,经历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旨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相差关系。(1)补充条件: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60毫升。讨论:补充这个条件后,和刚才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还能用替换策略解决吗?如果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倒酒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换杯的过程。(3)提问:将1个大杯换咸1个小杯,少装多少毫升酒?7个小杯,一共装了多少毫升酒呢?每个小杯可以装多少毫升酒?每个大杯呢?怎样列式?(4)思考:还有其他替换方法吗?如果把6个小杯替换咸6个大杯,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多少毫升酒?7个大杯一共能装多少毫升酒?每个大杯、小杯分别能装多少毫升酒?怎样列式?【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让学生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替换更合适进行体验,然后借助电脑动画演示替换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5)思考:怎样检验替换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6)小结:无论是将大杯替换成小杯,还是将小杯替换成大杯,都是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在替换时,要考虑总容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容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实物杯子摆一摆、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四)学以致用,应用替换策略1.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l杯牛奶的钙含量。每块饼干的钙含量是多少毫克?l杯牛奶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同样是达能饼干,包装也有不同。2个同样的大袋和5个同样的小袋里一共装有75片达能饼干。每个大袋比小袋多装20片,每个大袋和小袋各装多少片饼干?(学生解答完后,集体讨论(75+205)(2+5)、(75-202)(2+5)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替 换过程。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电脑展示替换过程。)【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应用替换策略,进一步体会替换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沟通替换操作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联系,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某些问题的模型。只有真正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并对策略进行深刻的认识与领悟,才有可能更好地借助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解决新问题。】(五)总结提升,拓展替换策略1.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并举出生活中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实例。2.展示教师收集的问题:①啤酒促销,3个空瓶可以换1瓶啤酒。②集齐若干个百事可乐瓶盖可以换明星海报、CD架、水壶、明星T恤衫和游戏卡等。③肯德基20周年庆典,举办从电子杂志中找拼图换取电子优惠券活动。【空瓶回收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展替换策略的内涵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可以用替换,具体的物品也可替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替换策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8.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十八

这次培训共分

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当今社会,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缺乏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合作学习完全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价值性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3-5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设计好操作程序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积极的互相依赖;2.集体责任;3.学生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4.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巧;5.恰当合理分组。

三、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

(1)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原来相对独立的个体关系转化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的相互依赖上。

1·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成员个体的活动由小组的共同任务所统一,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小组的目标才能达到。

2·角色相互依赖。小组需要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这就形成了小组内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角色系统。

3·资源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有关材料,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具备全部的知识及资源并独立完成课题。

4·奖励相互依赖。在小组学习目标达成后,全体成员得到一个相同的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或奖励。这一评价取决于每一个成员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努力。

在这些相互依赖关系的作用下,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呈现出学生互动、团结协作的新局面。这与传统教学观“只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群体的社会性合作”形成了鲜明对照。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效果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看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课过程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这,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笔者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拥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五)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六)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4一组,每个班10组左右因受条件的限制即分组比不分组占的空间大),个别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笔者多年来在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七八十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五、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6)

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7.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除了笔者论及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把握学习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方式,是保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合作,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育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小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的操作流程:(一)科学分组,传授合作方法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建立学习小组要考虑到“量”和“质”两个因素:在人员数目上,小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4~6人,人数过多容易使分工和责任模糊,减少成员之间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在人员“质”的方面,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到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

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小学生积极采取讨论、实验、归纳等探究形式,才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二)提出研讨问题,明确要求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兹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要把握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能轻易达到还要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5=15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么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三)适时分组讨论,给足讨论时间

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而不仅仅作为小组中的一位听众,要使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在此时要鼓励学生,特别是能力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引导其观察、审题。如果一味追求合作气氛,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第二阶段是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在这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从而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否则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四)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学生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和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在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让生与生(每个学生)、组与组(每个小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共同进步。

八、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其成效如何?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进展?其评价的原则如何?这些是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一)过程与成果的统一

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如在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中,教师提问: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讨论及交流中先后得出:(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就试除前两位数;(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等。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转化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此外,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或同学是否乐意进行小组合作,自己或同学是否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然后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要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小组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交流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把小组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与进行教学思考的需要。(二)小组成就与个人贡献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可能会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对小组探究综合成绩的评定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成员集体取得的成果,二是记录和考查每个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具体工作及表现。看他们个人的责任完成得如何。按照这个思路,每个人得到的总评成绩即为两部分之和———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这样,既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将合作与自主这两个要求同 时在评价中反映出来。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上一篇:机电+工商专业自我介绍下一篇:快餐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