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案例

2024-09-06

小班化教育案例(精选10篇)

1.小班化教育案例 篇一

小班化教学案例

——在教学中过程中针对个体,面向全体

背景: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学生人数自然下降,在全校学生总人数不足100人,面对学校如何生存的前提下,学校自发的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探讨。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

1、学生基础差,优生数量少。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意识的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选择巫山或大昌就读。一是优生流失严重,二是学生数量逐年减少。

2、留守“军团”,造就学生已歪就歪,自暴自弃的心理。留下来的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家长都在外地务工,学生缺乏家庭教育,随意性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力薄弱。

(二)教师

1、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由于教师配备不齐,导致教师专业知识不强,如:我校没有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师。大多教师只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过程参与较少。

2、大都采取“唯书”、“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导致重负低效、容器式灌注、单向传输、重知轻能、重智能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这些弊端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压抑了创造思 维的能力。

3、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还存在着课堂只管教学、课后作业巩固的陈旧观念,把课堂教学割裂为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既缺乏目标的引领观照,又缺乏训练的达标检测,导致学习效能低下;有的课堂训练缺乏层次和梯度,没有检测和反馈,显得模糊和草率。

二、解决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从教学过程角度要求教师: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

2、从教学结果角度要求教师: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3、教师专业培训坚持“闭关修炼”和“参拜高手”两项活动相结合。“闭关修炼”,教师集体观看“名师讲解”、“优质课”并进行讨论;“参拜高手”,针对性的选择走出去听附近知名度高的教师上课,参加教委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

(二)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1、创设情景与条件,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学校看展了学习、生活帮扶“一条龙”活动。做到学习中有人引导,生活中有人照顾。

2、每周一课的“长大了如何生存”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主要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社会,只有知识和技术才是生存的第一要素。

(三)成立专门的研讨小组,根据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原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实践,抽炼出以下教学策:

1、主动参与。老师要重视参与方法的指导和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有机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不光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

2、合作教学 我们平时经常谈到要发展学生个性。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随心所欲。把任性,耍脾气,和老师对着干,跟同学争争抢抢都误认为是个性,这是对个性的曲解。独立性不排除团队精神。在学习中善于和别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建议,这样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的。而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变式课桌,活动式教学,使小班化的合作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3、活动教学。使学生在老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明确学习目标,分组学习、游戏 竞赛、表演评价、质疑补充。它适用于复习课和练习课。此外,还可以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4、创新教学。首先,我们摈弃了“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一来学生就敢于亲近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其求新意识。常有学生把老师叫成“妈妈”,换来大家善意的哄笑。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远比严肃的说教有效。

2.小班化教育案例 篇二

(一) 城市化人口压力导致发达地区小班化教育形成“悖论”

21世纪以来, 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使得一线大城市以及二线中心城市的人口急速集聚, 加之教育均衡化政策落实不力, 以及教育事业规模未能得以同步发展的制约, 城市各校入学人数爆满, 使得原有小班学校难以为继。本来, 从美、英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的经验看, 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而我国一线大城市及二线中心城市的社会发展也有条件实施小班化教育。但极具吊诡的是, 除了极少数城市及区域 (如南京市、大连市西岗区等) 还在全局性坚守小班化教育以外, 其余一些率先探索和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地区 (如上海市) 在急剧萎缩。这样的“悖论”对于尚处于发展中的小班化教育无疑是打击。长此以往, 也许教育现代化之物资设备会与时俱进, 但“人”的现代化必然会渐行渐远。

(二) 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不明确以及行动缺位, 导致小班化教育前景的不明朗

众所周知, 在我国大陆地区, 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育发展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小班化教育投入多, 规模效益低, 使得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小班化建设投入有顾虑。其实, 在欧美国家围绕小班化教育的争论中, 就有以“成本”高、效益低来质疑甚至诋毁小班化教育的。这是十分短视的。因为, 对于人才培养, 是不能用“工业化思维”, 即仅以数量来衡量其效益的, 而更应关注其“质”, 关注其对于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是无法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来计算的。

(三) 理论认识及实证研究相对薄弱, 导致专业指导严重缺位, 使得教师素质不符合小班化教育要求, 制约其发展

我国大陆地区的小班化实验不到二十年时间, 理论探索相对薄弱, 严格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不够。一份计量学的统计表明, 从1998年至2009年, 在关于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文献中, 规范型研究与描述型研究所占比重超过了90%, 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概念、优势、原则、意义等内容的探讨, 而实证研究很少, 在225篇论文中, 只有1篇是实证研究, 与欧美国家的研究完全不同。笔者在进行课题研究中收集到欧美国家近十年来100篇小班化教育论文, 大量的对比、数据呈现与分析等, 非常具有说服力。

专业研究尤其是小班化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的研究 (而不是空谈概念、原则、对策等) 薄弱, 使得专业指导严重缺位, 这就造成我国原本比较薄弱的小班化学校雪上加霜。我国小班化教育更多的是在薄弱学校开始的, 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本身就较弱, 加之面对一个小班化的全新领域, 其原有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策略的使用等等更是难以适应。就笔者近五年参与小班化教育实践经验来看, 众多教师, 尤其是郊县及农村教师, 几乎都难以改变其教学行为, 陈旧的一套对付以往的教学都勉为其难, 更不要说是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常态课”上的教学行为和大班教学毫无二致, 导致小班化实践受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的质疑。

(四) 社会力量的边缘化造成小班化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化, 也影响小班化教育的发展

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运行的, 它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和情况, 加之社会力量难以调动, 来自民间的学术专业支持、社区教育资源、家长力量等少之又少, 小班化教育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就拿学术专业支持力量来讲, 若不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通道, 很难有资金、空间等方面的支持和作为, 其参与小班化实践指导的合法性、合理性都会遭遇质疑。

虽然面临巨大压力和发展困境, 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未来十年, 在中国梦的感召下, 小班化教育势必会在困境中前行。

(一) 就面上规模扩大而言, 未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内在矛盾与化解矛盾的动力兼而有之

未来有三大矛盾将困扰小班化教育:经济发展对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促使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具有动力倾向与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人口集聚从而难以实施的矛盾, 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不足的矛盾, 小班化教育形式有余而专业提升不足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 只有提前布局, 强化顶层设计, 整体运作, 科学安排, 精心组织与实施, 才能化解矛盾, 变困境为机遇, 转劣势为优势, 充分发挥“后发型”优势。上海市小班化的困境及未来的出路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二) 就已经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地区而言, 政府应该进一步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用历史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小班化教育的重大意义及其价值取向,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师资倾斜等方面一如既往地给予最大的支持。尽管目前这是最大的难题, 但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真正重视基础教育, 教育投入应向基础教育大力倾斜, 因为基础教育这一奠基工程涉及国家和民族未来永续发展之大计。中央政府应当把支持基础教育特别是小班化教育视为教育现代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现代化又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将这项工作列入当地政绩发展的考核指标。这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 英国、法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国都制定了卓有成效的小班化教育政策,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 就小班化学校而言, 整体提升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

发展才是硬道理。小班化学校只有真正发展了, 才能赢得话语权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才能真正获得政府、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现有小班化学校可以差异化发展。一些优质小班化学校应确立高远的理想, 敢于与国际接轨, 引进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举措, 大胆尝试, 引领中国基础教育的方向 (小班化学校有时空的优势) , 为“教育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探索。一些相对薄弱的小班化学校则应放弃粗放型思维, 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从条件到本体 (从过去过分注重“条件性资源”转向以课程与教学这样的“本体”建设为重点,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外围到中心 (从过去只重环境、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外围性”教育活动, 转向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 高效而有力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理念到策略 (要着力研究运用何种策略以实现小班化理念) ;从单一到整体 (从过去只考虑“学生发展”, 转向“整体发展”, 即学生发展、班级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从“盆景”到常态 (小班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小班化理念”的指导下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而不仅仅局限于展示活动中的“盆景”) ;从形式到实质 (改变小班化学校一些浮于表面、形式化的现象, 注重实质, 尤其是有“专业化”知识和策略支撑的实质) 。上述六个转变牵涉方方面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小班化学校应加强整体性的“顶层设计”, 确保系统工程的同步实施。

(四) 就小班化研究而言, 应强化实证研究, 规范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近二十年来, 我国小班化教育研究依然是以思辨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或虽然有一些, 但鲜有影响大的成果。现有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要么以“思辨”“推演”为主, 要么以经验总结为主, 往往论多证少或有论无证, 研究结论“自说自话”, 泛泛而谈有关策略, 这些策略运用的条件、限制、具体操作、效果等都缺乏严格的检验, 缺乏“有实践支撑的理论”和“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持续, 未来小班化教育研究若想赢得充分的实践指导权, 必然会强化实证研究, 从而既提升研究的品质, 又提高指导实践的水平, 真正使研究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另外, 一些区域性推进、整体性研究也是比较“粗放”的,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 多处于“自发”状态, 未有系统的、集群式的规模化研究, 就连上海这样率先实践的城市都是这样。因此, 从整体上全面梳理小班化教育成果, 研制小班化教育整体发展战略、区域性推进机制以及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系等就成为未来研究的主题。

3.小班化教育案例 篇三

一、特殊学生的案例

我的课堂有一名学生,课上不学,课下捣乱,可谓是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痛。我作为他的英语教师,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摆事实、讲道理中失败。面对这样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据我的初步分析,他学习英语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耐性,听不明白就放弃学英语了,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基础太差,落的英语知识太多。我决心更加深入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关爱这名特别的学生。首先,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还有以前的学习情况,因为他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对他的教育,长期生活在一个无人关爱的世界,加上学习的不如意,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孩子毕竟还小,渴望被关注,所以靠闯祸惹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加上性格怪异,逆反心理严重,又特喜欢新鲜刺激的玩意儿,根本分不清是非!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在了解这样一名特殊学生的情况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如果放弃了,也许他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很难挽救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英语教师神圣的职责。所以即使是像他这么令人头疼的孩子,也不能轻言放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用实际行动感染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的信任。

二、特殊学生在小班化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1.优生辅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让学生教学生,“即知即传”。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这一点在成功案例中我吸取了经验。我主要对班中程度不一的学生编成一个由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以强带弱,分组训练,分组辅导,互相促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特殊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难集中,上课时思想不是开小差,就想睡大觉,同时动手能力差,有时懒得做作业,有时想做又不会做。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排座,组成学习小組,要求优生随时随地关爱特别学生。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师起不到的作用。这培养了特殊关爱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健康的竞争合作精神。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特殊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调动特殊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pears?”这单元时,设计一个当小记者的任务,让优生先教会,特殊学生带着信心饶有兴趣地通过采访完成了调查表。这样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

2.合理评价,激发特殊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特殊学生智力、挖掘其学习潜能的钥匙。他之所以学习有困难,是因为他受家庭、学习习惯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可以运用符合小班化教学方法,去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五官体验法、游戏法、尝试法、动操作法等,让他投入到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去,通过和老师一起“说一说、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体验,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5B unit6单元中,学习touch your feet with your hands时,我发现张振学习时对边说边做十分感兴趣,于是当机立断让他来表演,效果很好,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有时他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叫他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他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往往因得到这两个单词而激动,不知怎的,我自己的心理也翻腾起来。这样他开口的习惯慢慢地养成。一学期下来,这名特殊学生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他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一味地以分数来衡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标准应建立在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讲究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对于特殊学生要积极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张振这名特殊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后,由低层次跨越到高层次,我给他设立“超越奖”。这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三、结语

你的课堂有没有一样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请老师坚持一点,不要放弃。虽然道路曲折,只要有信心不放弃,特殊学生经过你的特别关爱会不一样的,你不能拿特殊学生与学优生比较,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应该看到曙光。这是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对这名特殊学生的研究,使我坚信自己的教育理想——“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4.小班化教育案例 篇四

——口语交际课堂《春天里的发现》“想象、体验”小班化案例透析

适合小学二年级 时间:40分钟

【题记】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交谈要用普通话,而且要从一词一语中引导孩子说话规范,为学生做好示范。小班化教学更加适合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师生交往有更充分的时间。教师可以顾及每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时间。同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一、设计理念

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大话题,设置多个交际小话题,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想象、体验大自然春天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

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

1、师生、生生的互动。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3、面向全体,异质教学。

4、针对个体,同质活动。并针对本话题的特点,堂课的设计关注了三个问题。

其一,维持兴趣。因为学生对春天都不陌生,因此要求对春天有新的发现并能正确有序清楚地与大家交流,没有兴趣的支撑是不行的。本设计注重从兴趣入手,以画调动情感,以歌激发情趣,以表演增添乐趣,以新颖的评价吸引学生,使其兴趣持久。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就会轻松愉快地相互交际起来。

其二,善于想象。第一学段的学生富于联想和想像的心理特点。这种联想和想像的目的性和主题性虽不强,但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过去的经验自由联想和想像,丰富独特的奇思妙想经常涌现。因此,设计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春天的景物之后,想像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像力,从而为“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打下基础。

其三,乐于体验。在语言交际之前,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喜欢一种角色,成为“剧中人”,并乐于来表现。如:让学生模仿春天的景物,说说自己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让学生模仿春天的景物,想象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也有真实表演,如:拿到自己不喜欢的角色该如何和同学交换;小记者采访xx在干什么。无论是模拟表演,还是真实表演,都使学生参与了交际实践。学生就会将所思所感融入到这次的表演中,发散思维,丰富语言。

二、教材分析

1.《春天里的发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园地一的口语交际训练。

2.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通过展开想象、情境表演,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内心的感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感受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加强表达能力。

(3)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4)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照片、歌曲《找春天》、课间操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想象作画

导入:同学们,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画一画春天的什么呀?(如:我想画春天五颜六色的小花;我想画春天碧绿的小草„„)

1.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在黑板上贴出或用简笔画画出有关春天的景物。(如:小花、绿草、小燕子„„)

2.播放小鸟的叫声,猜猜小鸟在说什么?(如:①春天来了!春天来了!②春天来了,我们可以找很多食物了。„„)

3.导:小朋友,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完成一幅作品了。看,小草绿起来了,能跟着我的样子说吗?(如:风筝飞起来了;小鸟叫起来了;花儿开放了„„)

【设计意图: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眼前一亮,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参加口语交际做好了内容和情绪上的准备。最后看着画面连起来说一说,让学生对春天有整体感知。】

(二)欣赏美景,畅谈感受 导:是啊,连春天的歌也唱起来了。

1.播放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并同时播放春天的美景。(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辛勤的蜜蜂,飞来飞去的燕子„)

2.春天这么美丽,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如:春天真是太漂亮了!春天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活力,丰富学生的表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也为下一环节的高效率展开奠定基础。】

(三)角色互动,学习交际

导:春天这么美丽、漂亮,你们愿意扮演春天里的花儿、小草吗?

1.小组长把图片分给每个小朋友。

2.指名把自己拿到的图片给大家看看,说说自己拿到的是什么?

3.质疑:若拿到自己不喜欢的,该怎么办?指名说一说。(跟小伙伴交换)4.明确交际方法:那怎么交换呢?该怎么说呢?指名说一说。(如:xx,你能和我交换吗?xx,请你跟我换一换吧,好吗?„„)

5.找同伴或好朋友,有礼貌地去换一换吧!

6.指一对交换的小伙伴展示,看看他们是如何交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学语言”跨入“用语言”,让学生把已明白的文明礼仪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语言实践。在表演展示时,可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然后积极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补充意见,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话说春天,激活思维

1.导:老师也拿到了自己喜欢的春风姐姐。我是春风。春天来了,我看见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蜜呢!我听见泉水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还听到了什么呢?

2.出示句型,指名说一说,奖励给“春天的画”上贴一朵小花。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看到()。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听到()。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闻到()。

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看到(),听到(),闻到()。(如:我是春天的泉水。春天来了,我看到树木吐出点点嫩芽,听到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3.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学生说完整一句,就奖励他上前为春天的画上贴一朵小花,学生想到自己有机会为美丽的春天添上一笔,兴趣黯然,愿意表达交流。同时小组内说一说,让孩子相互间交流,相互间感知,扩大交际范围,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五)走进春天,体验欢乐

导:春天的美景无处不在,但小朋友才是春天最耀眼的一道风景线。

1.欣赏照片,及时采访 镜头一:小朋友坐在草地上讨论 镜头二:小朋友在操场上放风筝

(如:镜头二:xx,你们这是在哪里啊?你们在讨论什么呀?讨论出结果了吗?)

2.情景表演

3.畅谈愿望:你还想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干什么呀?(如:去植树,去拍照片,去爬山„„)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亲生经历为交际话题,以采访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身边人说身边事,更能引起感情的共鸣,真实有效。】

4.春天里还可以跳舞呢!听着欢快的音乐,跟老师跳起简单的舞蹈。(做课间操)

(六)创编故事,赞美春天

导:春天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你就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

1.把刚才自己挑得春天里的景物图片贴在身上,找自己喜欢的朋友,编一个故事。

故事里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可以小组内完成,也可以找好朋友完成。

2.小组展示,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自己的好伙伴编一编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在这过程中,能唤起孩子们独特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交际情境,为全体同学参与创设了条件,激励每个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中进行对话,是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新学习方式,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3.出示描写春天的儿童诗,供欣赏。

春天是一本 彩色的书—— 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春天是一本 会笑的书—— 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 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 会唱的书—— 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

(1)自由读一读

(2)女生读第一小节,男生读第二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这首小诗也是以春天为主题的,让学生从中也能发现春天的景物,同时感受以诗歌的形式描写春天这种写作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布置作业,各显神通

导语: 春姑娘就像一位设计师,把自然界装扮得绚丽多姿,把小朋友们打造得聪明可爱。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赞美赞美春天吧。

1.课件出示作业,学生自由选择:

(1)喜欢书法的小朋友,练写书法作品。

(2)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描绘春天的图画。

(3)喜欢唱歌跳舞的小朋友,一起载歌载舞。

(4)喜欢写作的小朋友,一起交流讨论,练习写话写诗。

(5)喜欢积累诗句的小朋友,继续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设计意图:作业形式多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作业自选,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

五、板书设计说明

1.课伊始,学生说出想画春天的什么景物,教师根据回答在黑板上贴出或用简笔画画出相对应景物,形成一幅春景图。

2.学生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就奖励一朵小花,然后让他贴在黑板的春景图上,为春天添上绚丽的一笔。

六、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活动中,积极地思考、想象、发言。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溪流,流出心田。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1.生说师画,提高兴趣。“你想画春天的什么?”,学生一回答,老师就将他说到的景物在黑板上贴出来或用简笔画画出来。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马上赢得学生的青睐。学生的积极性高了,话匣子打开了,表现欲也出来了,为参加口语交际做好了内容和情绪上的准备。

2.展播课件,畅谈春天。我播放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并同时播放轻快好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花红柳绿,风筝高飞,小溪潺潺„„”这些贴近生活,似曾相识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会更加高涨,交际的欲望和主动性自然会激发起来,畅谈春天便水到渠成,再通过互动表演、情境表演,在畅谈、表演对话中完成了口语交际过程。

3.走进春天,体验欢乐。让学生欣赏同学在春天里参加的活动,并创设小记者采访的情境,训练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编一编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学生都围绕在美丽的春天里发生了快乐有趣的事。激发并体现出学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从而达到口语交际目标三个纬度的整合与统一。

以上的环节实施后,把春天的景色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不仅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美,同时在引导下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生活中实践、积累、发展、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贴近生活的美丽景色,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说、乐

说、有话可说。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表达得自如,表达得很快乐,创新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最大淋漓尽致的发挥。

精心准备了这堂口语课,使我看到了它对学生各方面尤其是口语表达发展上的重要性。从中也使我明白了认真上好每一堂口语交际课是我的义务,把每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得扎实有效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要向着这个方向奋进!

教学片段呈现

——话说春天,激活思维

导:老师也拿到了自己喜欢的春风姐姐。我是春风。春天来了,我看到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蜜呢!我听到泉水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句型——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看到()。

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听到()。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闻到()。

我是春天的()。春天来了,我看到(),我听到(),我闻到()。生1:我是春天的小燕子。春天来了,我看到小草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

师:你真会观察,奖你一朵小红花,为美丽的春天添上一笔吧!(生上前把小红花贴在画有春景的黑板上。)

生2:我是春天的风筝。春天来了,我看到很多花都开了。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2:我觉得很漂亮。

师:能把它连起来说说,甚至说得更美吗?

生2:(思考片刻)我是春天的风筝。春天来了,我看到很多花都开了,五颜六色的,真漂亮!

师:你的小脑袋真灵光!(奖励小花)

生3:我是春天的鲜花。春天来了,我看到柳树梳起了绿色的长辫子。师:还用上了比喻,真不错,奖你一朵小花,赶快上来贴上去吧。

师:瞧,听也是一种本领,你可以说说看到的,也可以说说听到的,甚至可以说说闻到的。

生4:我是春天的小草。春天来了,我听到小燕子唱起了欢快的歌!师:真能干!(奖小红花上前贴)

生5:我是春天的柳树。春天来了,闻到了鲜花扑鼻的芳香!

师:好!(奖小红花上前贴)

师:能干的可以连起来说,看看你能拿到几朵小花。(学生马上会意了,积极性很高。)生6:我是春天的泉水,我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忙着采花粉。我听到泉水叮叮咚咚唱着欢快的歌。我闻到桃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师:怎一个“棒”字了得。

师:除了听到泉水的歌声,你还听到了谁的歌声? 生7:我想到了,小朋友的歌声。师:为什么呀?

生7:因为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可以尽情地去玩了,小朋友很高兴,就唱起了快乐的歌。

师:看来你很有体会哦。不错,谁能把这句加进来说一说?

5.小班化教育模式初探 篇五

一、背景

当教育走入21世纪的生活世界,人们对教育的种种渴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那种五六十人济济一堂的大班教育,磨灭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而“以分数论英雄”的重压,使许多孩子变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之一,实施“小班化教育”带来的优势体现在学生学习空间增加,人际交流活动增加,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这些必然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相处,真正树立尊重每个学生的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班时空条件,积极营造小班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见的目标

“小班授课”重点的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和谐共进变化。实现情与知的统一。在教学结构上,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注重教师指导帮助,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生被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变化,坚持乐学十法,鼓励学生多问、多说、多做,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主动积极。在教学组织上,从学生个体独学向集体共学变化。把小组学习引进课堂,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的合作功能。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应作出相应的变化。笔者尝试了自我教学法,力求产生一定的预见目标:增加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有频度;提高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质量;改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概念界定

“新课程下初中科学小班化教育模式初探”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从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在校初中学生。“自我教育法”是指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形成的“教师主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旨在使我校的办学传统与小班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组织形成。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理念依据与基本教育理念

推进初中小班化教育的实验与探索,主要的理论依据在于:

(1)教育均等教育。均等是指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2)以人为本。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内驱力的调动。(3)因材施教育。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在家庭教养、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2、研究思路。

我们将以初中小班化教育的探索为契机,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建立符合初中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初中科学小班化教育模式,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进而为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提供实际经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为准则,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自我教学法的研究方案

众所周知,“多元智能”的理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教授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科学智能;空间形体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处内省智能;自然博物智能;存在智能等。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可能会比较擅长某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而传统的教育会造成许多学生因为某方面智能的不足而失去自信,造成了对学习掌握知识的兴趣,对其他智能的开发与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确实,笔者以为“多元智能”的理念恰好融汇了以往教育界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理念。

通读《科学课程标准》可以明显地发现《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用比以往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回答了科学教育应如何贯彻上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自我教学法,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目前,我校正在研究开展初中小班化,并积极开展初中小班化的教育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在任教的两个班里尝试了以下流程:收集资料→学生备课→师生探讨→学生上课→师生评课五个环节。这就是自我教学法。

6.小班化教育实施汇报材料 篇六

一、准备阶段具体工作:

01.8月21日:校级干部研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滨湖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在六至九年级的中考学科全力推进“小班化”教育、在三至五年级尝试“小班化”教育的改革方针。

02.8月23日:下午由张国权校长针对《滨湖学校“小班化”教育实践实施方案与要求》做具体布置,成立了“小班化”教育实施领导小组,确定了每位校级干部所负责的年级及学科。

03.8月24日:上午由教务处组织,学科组长、中学实验学科教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践研讨。孟祥慧和赵秋菊两位教师就上学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重点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汇报。

04.8月25—26日:全体教师按照“教学案”要求进行集体备课。

二、实施阶段具体工作

01.8月29日:上午,张强局长对“小班化”教育进行调研,听取了周校长对“小班化”工作的汇报,就一些问题给予了指导。下午学校紧急召开全体教师会,张国权校长重申“小班化”教育操作层面的要求,周校长对今后“小班化”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再次强调。

02.9月01日:班主任结合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完成教室的布局。教务处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教案及教学案的普查,教师们的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一些学生还在教学案后的课后反思中谈了自己课后的感受。

03.9月03日: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小班化”教育,几位男教师牺牲周六休息时间,为东校区教室里挪装白板、安装黑板,以促进“小班化”教育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04.9月06日:早晨,教务处利用晨读时间,对各班的数学学科进行了抽测,并将班级成绩、优秀试卷及时在醒目地点展出。自今日起,每周对学生进行两次抽测,成绩及时进行公布反馈。下午,学校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组长、班主任的扩大会议,结合“小班化”要求,根据开学一周内学校工作情况,王连芝校长做了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讲话,要求班主任教师要从“一日常规”为抓手,从班级环境、班风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多动脑、多思考、多落实。德育处也将针对周、月、学期对行为规范要求分解检查落实。

05.9月07日:召开“小班化”教育第一次研讨会。大家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评价的结果如何使用能发挥最大的效能?下午第四节辅导课怎么进行比较好?对于语文学科、英语学科检测内容的确定和评阅方式怎样安排更好?对于各班中存在的不想学或者放弃的学生及在周检测中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什么措施?小组合作中,怎样才能发挥组长和组员的积极性,让“兵教兵”发挥更好作用?

06.9月13-15日,由白丹丹、王粤、王妩艳、谢莉、张艳秋五位教师分别进行“小班化”教育作组内研讨课,周四上午学校领导班子及教务处人员就听课情况做了交流汇总,下午分文理科进行第二次教学研讨。

三、收到的效果:

01.教师对教学案的使用由抵触变为认可。

02.学生非常重视周检测的成绩,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四、遇到的困难:

01.学生检测过程中,不学习、不想学习、周检测中不合格的学生如何处理?

02.课堂教学中,教学案、教材、师生互动仍存在脱节的现象。

03.语文、英语学科的检测内容以什么内容为主?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滨湖学校

7.“四个一”——小班化教育的根本 篇七

一、关注每一个教育理念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程度, 运用课堂教学拓宽的时空, 高质量地开展素质教育, 小班化教育如果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则难免“穿新鞋, 走老路”。因此,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技能上“一专多能”, 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并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

一是要积极开展教师学习讨论, 更新教师理念。要让每个小班教师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 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要让教师明显地感受到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践新的教育理念。

二是要定期开展小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每次围绕一个主题, 解决一个问题, 开展教育教学的研讨。要将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推广到全体小班教师当中去, 推出小班教育教学理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 树立小班教学的先进榜样。

二、寻求每一点政策支持

“小班化教育”目前尚在试点阶段, 一旦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必然会遇到政策障碍, 如经费投放、教师编制、资源配置、课程标准等, 这关系到小班化教育如何提高成效。我认为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作为校长要充分认识到由于班级规模缩小、班级数量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必须科学地分析与评价, 认真做好规划, 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 争取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 以保障“小班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重视“小班化教育”的宣传。要加强与社区、家长的联系,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组织向社区汇报等工作, 让社区、家长了解“小班化教育”, 从而支持“小班化教育”。同时, 要经常性的邀请专家、领导来校指导、视察, 形成一种合力, 给“小班化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是要抓紧落实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出台适合小班化特点的评价制度, 以评价为导向, 促进“小班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每一本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 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 都没有统一的教材, 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 耗时费力。因此, 推广小班教育, 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依据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原则设置课程。

一是均衡性。各门课程比例适当, 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 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 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是综合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在“小班化教育”中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 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选择性。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充分挖掘地方、学校自身资源, 给学生提供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

四、打造每一校办学特色

“小班化教育”对学校进行特色建设提供了便利。笔者认为, “小班化教育”的特色建设不可缺少以下几项:

一是道德教育。美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 在小型班级内, 学生与成年人之间较紧密的个人交往有利于进行某种品德教育。现在,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辨是非的环境中长大, 小班化会是一种补救办法。教师有机会使用更多样的教育方法吸引学生。而且, 这种小型化的班级更易于使家长广泛参与其中, 来自他们的支持、鼓励及言传身教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小班化更便于进行“养成”式的渗透教育, 强化道德行为规范, 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二是个性塑造。“小班化教育”生数较少, 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班化教育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较大的学习时空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 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小班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跨度较小, 能优化管理, 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 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加以尊重,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人格健全、知识全面的人才。

8.小班化教育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 小班化    小班化教育    班级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针对每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合适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小班化教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已是全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共识。小班化教育实验在中国有近二十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学校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小班化教育质量是由其量的规定性(主要指教育设施配给、资金投入和师生比例等)和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学观念、教育技术等)决定的,主导因素在于质的规定性,即在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能力。小班化教育效果欠佳,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者教育理念更新不足,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力度并未能与现代小班化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同步。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班级教育(大班)相比,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发展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有:(1)“教育平等”的理念;(2)“学生主体”的理念;(3)“个性发展”的理念;(4)“全面发展”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种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发展水平需要,寻求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目前许多从事小班化教育管理的教师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大班教育上,不具备小班化教育需要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育技术,导致将传统大班教育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在小班教育中简单套用,使小班化教育只是表面化发展,难以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和效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班级管理限于一般事务处理,仅追求“太平无事”;(2)忽视学生个性而进行划一性、专断型“高压管理”;(3)班级规范和活动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缺乏活力,忽视学生主动性,民主化程度低;(4)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没有设定明确目标和实施方案。总之,理念的落后、实践的盲目性,导致小班化教育管理价值目标偏离和缺失,致使小班化教育下的班级管理现状与理应达到的状态和效能相去甚远。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班级管理方面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重视个体差异,坚持全面发展观。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没有绝对智能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组合的不同,并且每个个体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根据这种观点确立的教育策略是:了解、正视学生个体智能组合的不同并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或要求十全十美。我们的教育必须有利于学生所有智力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转变观念,建立教育是适应学生、尊重个体的教育的观念。因此,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时必须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引导智能展示,寻找个体智能强项并加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个体智能组合的不同,使得他们各有优势和强项。老师的任务是充分了解并找到学生优势智能的最佳发展点,并用优势智能带动其弱势,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正视学生的智力差异,积极主动地铺路搭桥,引导学生展示智力,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发展最佳点,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专题讨论、辩论、小品表演、影视观摩、新闻透视、技能表演、音乐沙龙、社会调查、班级周报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与平台,使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智能强项和兴趣点,为普通学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并且各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不同,因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智能强项和智能组合。传统评估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智能表现。因此,要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及班级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种研究性小组,并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活动档案和研究专题作品集,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对学生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形成档案,通过活动档案对他们进行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方面的合理评估,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引导学生以强项为弱项入口,使强项更强、弱项不断改进。

传统大班教育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在实际教育中不便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便因材施教,不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采用的是批量生产方法,学生不同天资水平被淹没,使所有人整齐划一。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减少,使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可能,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具备大班教育和管理不具备的优越性,使教育个性化实现成为可能。

因此,我认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是现代小班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孟媛东.美国小班化教育研究.北师范大学.2012.

[2]刘永和.我国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方向.2012.

9.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九

张寿松1,刘为邦2

(1、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丽水323000 ;

2、丽水第二中学,浙江丽水323000)摘要: 小班化教育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大班教育为参照,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角度对它所依存的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教学论角度和实践层面对小班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教学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 大班教育;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749(2003)01-0075–04 1996 年上海市的12 所小学开始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试点,随后,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省市相继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时至今日,小班化教育已遍布我国各大中小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大班教学既联系又区别,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作些分析比较。

一、概念的含义及区别(一)小班与小班化教育

“小班”一词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年龄小,如学前教育阶段的大班、中班、小班之区别;二是指一个班级中的人数少,如甲班为50 人,乙班为25 人,则称乙班为小班。本文所指的小班即为后者,为了区别起见,将传统人数较多的班级称为“大班”。小班教育指的是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之下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二)“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都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从教育实践看,大班教育是主流,小班化教育刚起步,正处在发展阶段;从存在的方式看,小班化教育是大班教育的分解,是减少班级学额后的“小班教育”;从历史发展看,大班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算起已有近400 年的历史,我国的小班化教育从诞生至今只有五六年的时间,当然在班级授课制之前的个别教育,不把它当作小班化教育来讨论。

二、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所依存的背景分析(一)社会学背景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一种个别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体教育。17 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它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要求,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向学生进行教学。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和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每个班级的人数都较多,由数十人至上百人组成一个班级。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班级规模的减小创造了条件,比如我国目前的班级学额一般控制在四五十人。大班教学的存续和发展始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紧密相联,与个别教育相比,它提高了教育效率,节约了教育成本,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班级授课制在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无法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力的发展能为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而民众又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那么小班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经济学背景

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教育的效益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效益,也有精神效益,既有经济效益,也有文化效益,教育的所有作用和效益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给50人上课,与给25人上课,效率是不一样的。小班化教育成本大,班级规模越小,所要求投入的教育成本就越高,成本高了教育效益是否也随之提高了呢? 国内有研究认为,小班化教育从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效率,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适当减少数量来换取“高附加值”的方法,避免了原有大班教学的“粗制滥造”现象,通过适当减少班级人数,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为全班而不是少数学生“开小灶”。大力加强人力资本的“高附加值生产”,看上去似乎减少了人力资本的生产数量,却使“单位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唯有这样的“产品”,才能避免推销不出去的厄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国外的研究发现,尽管把班级规模减少5 人的年平均成本预算少于延长学校工作日和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支出,但大范围和大规模地缩小班级规模还是相当昂贵的。大班教育是经济学上的规模效益理论的代表,是“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成本就愈低”的经济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它是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化生产。小班化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反映,是对“规模—效益”理论的改进和发展,试图以缩小班级规模,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出“含金量”更高的“产品”,以较大的教育投入来换取较高的教育质量。(三)教育学背景

大班教育是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让人人都接受相应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广大民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小班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教育学基础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反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小班化教育顺应了这种要求。二是教育公平理论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理论要求教育要不分种族、性别、人人平等地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配置的公平;要求教育过程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教育的进度和方法要适合个人的特点。小班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层面更充分地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精神,企图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优生优育政策的具体实践,我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少生优育优生优育。优生属于遗传学的范畴,优育则属于教育学的范畴。

三、教学论层面的比较

(一)教育活动要素的变化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构成教育活动的三要素,由于小班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要素———受教育者(学生)的数量变化,从而导致了其他诸要素之间的组合变化。与大班教育相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育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接触的频率增高,学生的受教机会明显增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情感交流。据统计,小班化教学比起大班教学,学生人均占有发言时间要高3倍以上,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时间人均占有量要高5倍以上。

(二)师生关系

在教育史上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主张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以落实双基为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巩固。一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主张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月亮必须围着太阳转,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做中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走的是中间路线,认为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难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总是忽左忽右。考察现行教育实践,大班教育偏向于赫尔巴特,小班化教育偏向于杜威,在教学模式上,大班教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小班化教育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环境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环境与大班教育相比呈现出如下变化:一是教室的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了,教学环境更优美了,往往是一个班级两个教室,或两个班级三个教室。二是室内的配置发生了变化,课桌椅的外形也有了变化,功能设置也更加全面了,根据教学需要可将桌椅组合成不同的形状,诸如马鞍形、T 形、花样型等多种形式,辅之以地板、地毯或大块泡沫拼图,上课也可席地而坐,教室四周有壁橱、陈列架、办公角、电化教学角、玩具角和体育器材角,教室的走廊也配上壁橱、鞋箱、雨具箱等。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不再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而是一个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更具人文性、开放性、情感性和生活性。(四)课堂教学

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呈现如下特点:一是针对性,因学生数的减少,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使得老师能较清晰地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从而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个别辅导,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二是情感性,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要素的变化,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流露也更直接、更明白,这易于教师调节学生的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活性,由于教室空间格局的改变,较容易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得学生在班集体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情,由于教师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民主思想的充分体现,使得小班化教学生活性的特点更加明显。四是主体性,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过程更容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五)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而提出的。诸如目标性、教育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原则,大班小班均应遵循。但由于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得教学原则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比较而言,如下四条原则在小班化教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一是平等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二是主体性原则,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三是开放性原则,指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利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开展讨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是综合性原 则,提倡教师跨学科教学,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整合,优化教学过程,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凡是适用大班教学的方法,小班均可选择运用,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法等等。根据小班化教学的自身特点,如下三种方法对小班教学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一是分组合作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需要进行合理分组,利用学生间的和谐互动,相互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个别指导法,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最大程度实现因材施教。三是活动游戏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

(六)教学质量与效益

“小班化教育的质量与有效性”的争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研究的结论,正反两方面都有。目前对小班化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比较笼统,与大班教育相比,总体呈现较多优势。据美国学者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 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当班级人数降至15到20人时,效果更为显著。另据美国田纳西州的“师生成就比率实验”(简称STAR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学生(无论是白人还是其他种族,无论来自内地、城市、郊区或农村)在标准成就测验和在基本技能测验中,成绩都明显优于大班学生;小班中的留级生数量少于大班;在人数相同的大班(有助教和无助教),学生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即使在大班中添加教师,也没有缩小班级规模有效。我国上海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认为“,与传统的四五十人的大班比较,综合能力强于大班,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国内的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小班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创新教育、道德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

四、实践层面的比较(一)资源配置

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班级学生数。传统大班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40~60人之间,个别情况也有七八十人一个班的,小班化教育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20~30人之间,往往因年级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法国1968年公立小学平均每班26.3人,英国、德国、丹麦等每班25~30人。美国1998年联邦教育部要求全国努力将小学1~3年级班级规模控制到18人以内。

关于小班学生数的确定,一般认为25个左右学生的规模较为合理。据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最佳为25个学生左右,学生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若学生太少,虽可最大限度实施因材施教,但同时又会失集体教育的促进力量,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到底班级规模缩小到什么程度才最有效也众说纷纭,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班级人数大于17效果越不明显,也有研究认为17是一个标准的数字,还有研究表明,从30人减到18人的效果比从22人减到18人的效果好。美国的作法一般是一个班18~20人。

2、教师配备

从现行的教育实践看,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的教师配备数基本是一致的,一般是每班配备教师2人,但由于小班化教育的班级学额减少了一半,所以比较而言,师生比成倍的下降。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适应小班化教育教学的能力,仍然沿用落伍的教育教学技术,那么小班化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起多大作用。

3、教室配备

传统大班教育,普遍实行的是一班一教室的固定配备,而小班教育的教室配备有“一班两教室”和“两班三教室”等两种方式,除正式上课的教室外,另一个为准备室或活动教室。(二)问题与建议

1、有效管理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教改取得成功的前提。一些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哗众取宠,方向偏离,将小班化教育实验变成牟利性质的经济行为,增设课程,延长学时,不仅不能轻负荷高效益,反而大大增加学生负担,以此谋取学生成绩的提高,试与普通班拉出档次,显示区别。目的是让社会和家长能明显看到小班化教育的成绩,从而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一些学校虽然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实践,但却并未按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要求去做,一方面是有人、财、物、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改革思想、进取精神、自身素质等方面的欠缺。

2、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一切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一些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准备,他们仍习惯于老作法老经验,仍充分的体现教师为主的思想和教学方式,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也缺乏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其次是我们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水平难以适应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素质的高水平和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做到多种知识和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益的要求。

3、政策支持

相应的政策支持是小班化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小班化教育在我国从诞生到现在还不到5年,与大班教育相比,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还显得很稚嫩,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从政策层面讲,诸如“小班化教育管理条件”、“小班化教育办学标准”、“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建设标准”以及师生比、生均面积、经费投入、教师要求等方面都亟需修订和完善;从操作层面讲,需加强小班化教育质量的评估,构建小班化教育的微观(教学质量)评价和宏观(教育质量及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小班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10.“352”小班化教育改革小结 篇十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结合“352”小班化教育改革方案,创设和谐、生动、温馨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坚持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县教委“三化一 提高”工程为重点,优化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最终实现百分百的育人目标。现将学校实施“352”小班化教育改革作如下总结。

一、以校园三个温馨为起点扎实开展德育教育

我校坚持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个程,健全学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打造“三馨”德育特色建设。

(一)让温馨的人际关系见证学校德育工作成果

温馨的人际关系,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学校从三化一体验中建立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与社会之间、同学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化即:

1、强化德育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实行了校长负总责的多层次德育管理模式,即“校长—少先队—班主任—学生”,“行政执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学生”的多层次德育管理网络机制,进行分级管理,逐级落实。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为使教师切实做到师德为范,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提出了“身正是范,从点滴做起”的师德口号。如学校行政和全体师生一道做学校的清洁卫生,一起参与爱心捐助等。

二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中,党员教师树榜样,骨干教师做典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3、细化常规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从《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入手,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重点从养成教育、感恩励志和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教育。

一体验即: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温馨教育

我校经常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了解自然,热爱生活,做个爱自由、有责任、有智慧快乐的人,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

1、每学期初举行一次开学典礼,每周一定期举行升旗仪式,强化养成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生日,让爱传递.我校每两月均会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会。针对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孩子们很难和他们共度生日,为弥补父母在外造成的“关爱缺失”,我校提出了“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避风的港湾,老师成为他们心灵的归宿,同学成为他们的兄弟姐妹”的口号,当孩子们在“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声中,当少先队辅导员和孩子们一起点燃了生日蜡烛、唱起了生日歌、许愿、分蛋糕„„孩子们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天真的笑容。通过生日会,让留守儿童懂得了感恩家长的培养之情,学校的关爱之心,更让孩子们懂得了如何珍惜亲情。

3、留住春天,让爱永恒。在“留住春天,让爱永恒”爱心传递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和留守儿童共同留张合影,让孩子们和自己最爱的老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寻春天,追寻最美的一瞬间,留下永恒的一刻。相片印出后,老师和孩子们共同选几张最美的并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寄给他们远方的父母。当一张张照片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通过信件、电子邮箱发到学生家长手中时,孩子们开心的笑了,因为时间能定格在春天,他们终于又能牵着“爸妈”的手去找寻春天;家长们笑了,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他们放心,更能安心的工作。

4、与雷锋同行,给生的希望

我校三年级的关远辉同学。他于2012年2月28日检查出颅内感染引起败血症,躺在重庆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不醒,要让他醒来,需要做开颅手术,医药费要四十万元。为让这个一岁时就已失去了母爱农村孩子重新回到大家身边,我校吹响了爱心的集结号,分别向政府、教委相关部门、其它学校、社会等发出了倡议,特别是五年级学生李可、六年级学生许婷婷、吴美婧等同学利用周末自发挨家挨户募捐,用自已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心打动了善良的人们,短短2天时间,他们筹款115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大家的爱给了关远辉同学一个走向未来的希望!该活动中,共筹得各方得捐款15249.6元,现今关远辉同学已回到了大家的身边。2012年9月4日,《铜梁日报》用对此事大篇幅作了《爱心让他重返课堂》的专题报道。

为更好的开展好教育工作,我校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强化养成教育。开展植树、助残日捐款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母亲节,开展“给妈妈的一封信”等。

2、让学生在温馨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

为了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强化环境育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随时随处受到教育的熏陶,让德育工作常态化,今年我校提出了以馨的校园环境建设为起点,让广大师生亲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接受一种由外到内、有内到外的文化思想渗透。改建篮球场,种植几十种花草树木,新建不锈钢护栏、文化墙,更换旗杆,添置两个名人雕像(鲁迅和袁隆平)等,使校园焕然一新,增添了浓厚的 育人氛围。书礼文化氛围就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我们学校的各个角落,教学楼内醒目的“温馨提示”;精美的习惯养成教育防护墙;图文并茂的励志诗词版面;楼梯的温馨提示语:如“轻声慢步过走廊”,“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花坛里“芳草青青,足下留情”;名贵花树木上悬挂“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描写竹石、桂花的诗词等等,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

3、让德育渗透到温馨的课堂教学

德育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它就蕴含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我校从点滴抓起,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要求教师不要特意去说教,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一定的情景中,从实实在在的势力中受到启发感染,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我校的德育工作确实做到了水到渠成。

二、加强教学常规五个环节的管理,实施“33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农村学校实际,我校确立了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反思”为主线的“33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即:三个提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时提出不懂问题,小组在合作学习时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三个解决(学生自学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探讨解决老师与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老师与小组提出的问题)、两个反思(学生反思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反思本堂课的得失)。为了推动“33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从教学常规五个环节来加以对教师进行指导与管理,打造“332”卓越课堂,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一)备课环节——备课作为上好课的前提,学校让每位教师明白只有端正思想、认真备课、勇于投入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到基于教材,深入教材,高于教材。“332”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教师提出问题是 关键,在备课时教师要基于教材、深入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解答达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还要对学生、小组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这就要教师在备课时高于教材,掌握大量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便在全班交流解决时加以正确的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上课环节——“332”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保留自己不能解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小组内探讨解决,小组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探讨形成小组意见便于集体交流,同时小组还要对组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决,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集体交流解决。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只教学生想知道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在引入课题后根据不同阶段展示出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填写《“332”课堂改革学生课堂记录本》。

(三)作业环节——我校根据“基础题、拓展题”实行菜单式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吃得饱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作业。这样既杜绝了学生选题的马虎了事,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辅导环节——注意每堂课内的个别辅导。经常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有重点地制定针对学生的辅导计划,认真做好个别辅导;尤其对班级中学习有困难学生作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制定辅导计划(包括辅导对象、辅导时间、辅导内容以及辅导的预期效果等),认真记录辅导情况。

(五)评价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利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手段和方法如:在上课学生反思环节中,学生在《“332”课堂改革学生课堂记录本》上对本堂课进行自评与小组评定,在《“332”课堂改革教师课案》教师反思环节中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励和赞赏的目光中,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体会成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师与学生的二个评价体系,最终实现百分百的育人目标

我校改变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状况的方法,重新设置教学评价,以“学习气氛是否活跃,双基是否落实,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作为新的教学评价。让教师在课堂上有个性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不再是学生成绩的竞技场,而是他们成长的温馨家园,最终实现百分百的育人目标。

上一篇:艰难的决定作文800字下一篇:物业客户满意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