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2024-10-18

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共9篇)(共9篇)

1.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篇一

当代德语发展趋势

BW1206

李海容

121006040611 当代德语起于何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Hans Egers认为,当代德语应从1950年起开始。

当代德语的发展趋势可以从9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语言体系的发展趋势。语音、书写、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因为人们更多的注重语言的交际效果和实用性,口头语言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书面语言的发展。彼得·布劳恩认为这是一种“从内向性语言”向“混合性语言”发展的趋势。其次,在正字法方面出现了向国际化靠拢的倾向。

第二,继续从综合性语言朝分析性语言发展。从早期中世纪词尾音弱化以来,格名称和格的使用日趋简单,那些不起任何作用的词尾慢慢消失。如,用介词von构成的分析性第二格慢慢替代综合性第二格;第二格宾语继续消失,介词宾语取而代之;现代德语中,间接引语的虚拟式作用越来越大等。

第三,句子结构的发展趋势。现代句子朝简练、短小的方向发展;句型方面,主+谓+第二格宾语与主+谓+第三个宾语的句型在实际运用中已经开始消失,而主+谓+第四格宾语+四格宾语和主+谓+介词宾语句型明显增多。总的来说出现了两种现代德语的发展趋势:介词化趋势和四个化趋势。

第四,从句减少,名词词组增加。现代德语中的从句慢慢减少,而名词词组却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名词化词组,用最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现代德语中的从句同18和19世纪时的德语从句有着质的区别,在所使用的从句中,二级从句明显减少,句子变短,关系从句占一半一上,dass从句占约三分之一。

第五,破框结构的发展趋势。框形结构是德语的一大特色,是拉丁语对德语影响的结果。框形结构最大作用是能将句子中的各种成分从内容上概括为一个整体。而人们为了避开这种结构的不利因素,向两种趋势发展,一种是破框,另一种是名词化,在现代德语中使用较广。并且破框结构已同框形结构一样,成为德语中的一种合法的句子形式。第六,时态的发展趋势。德语中的六种动词时态是在人文主义时期模仿拉丁语确定下来的。在现代德语中,现在时渐渐取代了“werden+不定时”表将来时形式,并且第二将来时用得极少,而在过去时方面,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使用过去时和完成时上,且过去时由于比完成时简明扼要,使用频率也远远大于完成时。

第七,主动态与被动态的矛盾发展。在当代德语中,主动态、行为被动态和状态被动态处于互相不想让的竞争中。在书面德语中,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分布极不平衡,主动态约占93%,被动态约只有7%。然而在专业、公文语言中,被动态的使用频率还是较高

第八,固定搭配词组的增加。在当代德语的实际运用正,这类固定的语言词组被大量使用,其原因是该词组既简单明了地叙述事情又能使读者理解所谈事情。其中较常见的有:功能动词结构句型、习惯用语、成语、成对词组、比喻及格言警句等。并且,最近十多年出现了脱离上述语言格式化例子的趋势,年轻人追求轰动效应,成语的使用减少,而功能动词结构句子、习惯用语等呈增长趋势。

第九,词汇发展趋势。词汇就属于开放和不稳定系统,在整个语言系统正,词汇变化时最大的。词汇的变化同整个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当代德语中,词汇急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代信息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词汇朝着大众化,国际化和委婉用词趋势发展。

词汇方面的变化最大的是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次之。变化最小的是代词、介词、数词等形式和功能词。而词形发展趋势中,第一个变化是:词尾变化朝分析性语言结构发展,口头语言中的现在进行形式进入书面语言以及格词尾的消失;动词方面,平常用的不多的强变化动词已变为弱变化动词;在构词方面,现代德语构词法朝着多词综合构词法趋势发展,被大量使用,虽然当代德语是由综合性语言朝分析性语言发展,但在构词方面,却出现了相反发展方向。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德语词汇的缩写形式,缩写是将由于多合而变得冗长的词再次变得经济,便于交际。

以上就是当代德语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语将不断变化朝着不同的趋势去适应这个时代。

2.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篇二

一、跨界隐性传播

当代广告传播中为了降低广告的显性特征, 很多都采取植入广告的形式, 将广告信息与电影、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网络游戏等高度整合起来, 淡化广告特征, 降低了消费者的反感度。但是随着简单植入式和整合植入式广告的大量使用, 人们对植入广告的识别能力增强, 随之而来对植入广告客户的印象也越来越差。因此广告在隐性传播的同时不但不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反而能提升品牌形象和忠诚度这个传播效果便成为当代广告媒介应用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广告效果在一些成功广告案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就是跨其他行业混搭通感性共鸣和附加值进行隐性传播。

跨界隐性传播这种广告媒介应用形式其核心不是跨界, 而是通过跨界引导消费者在另外一个领域中从情感和认识上受到感染和新收获, 让消费者在这种易接受信息和形成认识的状态下, 自己认识、关联到某种产品或者服务, 从而提升品牌的抽象好感。简言之就是在非广告语境下的认知引导。

现在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在品牌重塑和维护中多使用跨界隐性传播形式, 德国大众公司就曾策划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广告活动, 核心策略是“乐趣可以让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好——乐趣理论, 大众公司的原动力”。为了将这个企业品牌理念快速传递给消费者, 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地铁站里创意了一个钢琴楼梯, 工作人员在每层楼梯台阶上安装了压力传感器和扬声系统, 通过数字编程音频设备进行自动发声控制, 然后又将传感器表面装饰成钢琴的黑白相间琴键。楼梯完工后过往行人更多地选择了放弃电扶梯而走楼梯, 因为人们每踩一下楼梯阶, 就相当于按下一个钢琴键, 会听到相应的钢琴音调, 不同的台阶音调不同, 连续走就会形成曲调。人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运动与音乐结合的钢琴楼梯, 活动结果是走楼梯的人数比走扶梯的多了66%, 很多年轻人还将自己特殊的步伐连同形成的音乐一起录制成视频, 然后在网络上发布、传递, 最后达到了病毒式传播的效果。这个典型案例就是设置了一个与汽车无关的环境, 让人们在参与体验中对兴趣与行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 同时也使人们很自然地关联到大众品牌的核心价值, 形成了对品牌的深刻认识。

德国著名的霍恩巴赫连锁家装卖场也曾做过一个充满诗意和张力的广告活动“你能想象得出的, 我们就能建出来”。活动邀请了12位当代艺术家, 将柏林市区内一座荒废已久的公寓大楼, 利用霍恩巴赫卖场内的材料, 以想象之屋为创作命题, 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创造了12个建筑性装置作品, 把广告和纯艺术做了一次完美的混搭。艺术家们创作装置作品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现场参观、参与, 并且在互联网上提供现场的全程跟踪报道。当作品制作完成时整栋废弃大楼变成了一个艺术展览馆, 整个活动期间, 想象之屋还作为各种艺术与表演活动的现场, 让人们感受到装置艺术和材料碰撞后的超寻常的创意展现, 也让普通人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本次广告活动就是跨艺术领域制造一个感动人、震撼人的文化性地标, 从而使人们对家装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无形中提升了霍恩巴赫卖场的品牌形象。总共有18000多人参与了活动体验, 销售在活动后迅速增长30%。

二、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供体验性互动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广告行销活动的增加, 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活动中, 增强了广告活动的互动性。一些广告客户逐渐认识到光提供现场体验和互动是不够的, 真正能够给消费者有效、持久传递信息的关键是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辅助下提供, 核心是让消费者在体验产品之外能够得到更多延展性的东西, 体验性互动附加值。新技术新材料是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创意与声光电混合展示技术的结合, 能够提升消费者体验的新鲜感和震撼

宝马汽车声光电装置展示就是一个典型应用, 新宝马博物馆在德国慕尼黑落成, 需要为参观者传递宝马品牌的设计精神, 最能让参观者留下深刻记忆的就是声光电混合体验装置了, 装置的理念是传达出宝马汽车在设计上的灵动特点, 装置表现上是在6平方米的空间中由电脑编程控制714颗金属球组成各种形状, 同时配以光影投射和环境音乐, 金属球悬吊在钢丝上, 每一颗都由独立的升降装置数字操纵, 并从天花板上垂下来。金属球随音乐不断变换的形状正好体现了宝马的设计过程:由无规则形的一片金属球海开始, 在变换中有许多不同形状的造型呈现 (暗指汽车设计上的各种创意想法) , 然后发展到几个相互冲突的形状 (暗指设计经过不断的推敲改进) , 犹如激烈的舞蹈, 最终形成灵动的宝马汽车造型。整个声光电装置具备了与宝马汽车相同的精湛数控技术, 带给人们的附加值就是让观者知道了宝马的设计理念, 同时让观者难忘。这个装置还被拍成视频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 在宝马博物馆开馆仪式后的一周内, 金属球装置便很快在网络上成为全球汽车类收视最多的视频, 达到了极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三、事件性人际传播

随着人们对硬性广告的排斥和反感, 事件性隐性广告以其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在近几年应用的越来越多, 将制造有创意的事件性活动与网络人际传播平台 (博客、QQ、综合性论坛等) 整合起来进行病毒式传播是有效提高企业或品牌的知名度,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并促进销售提升的有力手段。网络下的人际传播平台在当下不仅是“一对一”的模式了, 而是具备了新媒体的个性化“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特征。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因此在有创意的事件性活动传播上会产生很大的传播效果。

一个典型广告案例就是黄色树屋餐厅, 广告主是新西兰黄页号码簿公司, 黄页书被看作是老旧的书, 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搜索, 导致传统的黄页成为越来越难以出售的书籍。新西兰BBDO广告公司所做的策略是:必须要让消费者、广告主和媒体知道, 黄页书仍然可以帮助把复杂的事情完成。广告策略是制造一个餐厅项目事件, 活动以现场连续直播的形式展开, 首先选出一个手风琴演奏者, 让她在红杉林中利用黄页找到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建筑包工、电工、照明、食品饮料、酒庄等公司, 帮助她建好一间离地10米高的黄色树屋餐厅, 并开张营业。整个过程通过电视、博客和网站等传媒, 向全新西兰和世界各地报道树屋餐厅的进度。这个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并能参与就餐体验的事件通过网络上的人际病毒式传播, 使得黄页的知名度增加37%, 黄页使用率增加9.2%, 活动官网有221000多次的访问量, 来树屋用餐超过2000人。获得估计总值超过350万美元的媒体报道。这就是一个证明式的事件性人际传播广告, 同时建成营业的餐厅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传播信息的媒体, 延续了品牌的影响力。

当代这三种广告媒介应用的新趋势逐渐成为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的广告传播形式, 它们在策略性的介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的同时, 更多的是带给消费者产品信息之外的更多感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千桂.广告大逆转:众媒介与新广告.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7版.[1]刘千桂.广告大逆转:众媒介与新广告.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7版.

3.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篇三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2005年1月至10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32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8%,高出全国外贸增速2.8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28.6%,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也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实物产品交易则是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8年网上交易额只有500亿美元,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已达2051亿美元,而到2007年全球网上交易额已高达2.7万亿元。

3.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火车头。在迈向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和高效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飞跃。因此,跨国公司现在都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大规模更新,对外竭力维护其市场份额,并努力开拓新市场。可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外围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中心——外围”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外围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5.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贸易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日益侧重贸易领域。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1.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6207.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8512.1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

2.从微观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专家预测过,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许可权,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将会更大。

(2)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序竞争。出口企业很难预测自己将要进军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容量、有多少竞争对手。

(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2.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3.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4.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四

会计是一个计量过程,财务会计受确认和计量技术的限制,其报表数据有着可计量性、可靠性及相关性,而这些溢出表外的会计信息,是很多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寻找的数据。

一、财务会计概述及必然性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分离的环境中产生的,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积极参与经营经济的决策管理。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向企业外部的利益者提供各种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立足于企业、面向市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下,财务会计显现了它的优越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的勃勃生机是历史的必然性。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传统的财务会计特征也正随着财务会计、财务报表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结合财务会计的技术性与社会性,在未来的发展可能表现:①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②财务会计的彩色报告模式。

二、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会计是一个计量过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很多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如智力成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难以在表中进行确认,很大一个原因即财务会计难以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对上述项目进行可靠计量,有的无形资产即使在表中进行了确认也很难真实的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更无法向投资者反馈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综合当前财务会计计量的不足,未来的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如下:

1.由成本计量转为价值计量。当前财务会计的计量多表现出重成本、轻价值的特征,虽然有些项目已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剂量,但仍有很多资产与负债项目是依据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虽然历史成本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能从投入层面上对企业资产进行计量,但却无法揭示企业资产的经济实质,在软资产的计量上表现的更加明显。随着投资者对利润表所揭示的企业经营成果的暂时性特征的认识的加深,资产负债表的日益得到了重视,其所揭示的信息将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照负债模式进行公允计量,对夯实利润,保证企业干净盈余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将资产计量由成本计量向价值计量转变的重要过程。

2.精确计量与模糊计量的融合。过于强调精确计量与货币计量会导致财务报表的逻辑混乱,看似确定的表面掩盖了计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财务报表中看似精确的会计信息究竟能给决策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理智的决策者不会被这些看似确定的数字迷惑,其会以各种渠道对这些数字进行再确认,再用自己的逻辑判断去重新汇总。在这个使用过程中,会计人员将收集的数据整理为单一的数字,而使用者又再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重新组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会计计量结果在将来有可能以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财务会计的彩色报告模式

财务会计正面临着以下难题:一方面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次,财务会计的计量与确认技术及财会工作的本质使得众多项目难以进入财务报表确认,只能在财务报表外披露,导致表外披露的信息量激增,甚至出现信息过载,即使如此,仍有一部分信息未得到披露,因此,未来财务会计应在鼓励表外披露、强化自愿披露的同时对表外信息进行科学的规范。财务会计的彩色报告模式是指将财务会计确认的条件进行分解后,形成的五个层次,其分别为: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可定义型均符合要求。可计量性、可定义性与相关性均符合要求,但可靠性还存在问题,如人力资源、客户满意程度等支出。相关性、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但可靠性与可定义性存在问题,如客户满意程度支出。可靠性、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而可定义性存在问题,如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战略风险、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等。只有相关性符合标准,其他项目均不符合,如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持续经营价值等。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淡化了财务会计的确认内涵,认为确认无需被过分强调,将其视为财务报告体系中核心层次与非核心层次的分界。

四、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已经很好地处理了权责发生制及现金收付制的关系,但是在资产的确认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改进。因为目前的财务会计确认主要局限于财务的资本,对于人力资源却很少在报表中确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本的确认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力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成本计量向价值计量的转变,虽然企业对于某些计量进行了公允值计算,但是很多的资产和负债依旧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确认和计量的充分融合,目前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一些经营业绩制造假象,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所以我们有必要使确认和计量相互融合,共同反映公司的经济事实。

2.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

首先,财务会计模式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事双方利益冲突所做的一种准备。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只有经过实践之后方可最终得出结论。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规则导向及原则导向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进行制定。其次,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还要依据一定的国际法。财务会计一定要在遵守国际法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只有这样我国的财务会计发展才会顺应时展,紧跟国际潮流。

3.信息技术的引用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也出现了信息化趋势。但是未来的经济发展环境很难确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快速实现“电子商务化、功能多样化、权利扁平化和管理信息化”等,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财务会计发展所要面对的复杂形势。

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全球经济的交互性也越来越强,财务报告作为企业间交流的语言,其地位也随着全球经济交互性的增强而水涨船高。通过财务上所记载的会计信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现金流量与经营成果得以体现,对社会资源的流动与有效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促进下,各国经济间的来日益密切,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资本市场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使得会计语言不仅要在某单个国家内使用,还应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因此,对各国会计和会计准则进行协调成为必然趋势。

结语

5.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篇五

摘要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 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 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 可以看出, 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即是一部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面对中西较量背后的政治制度落差, 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 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 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 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 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寻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社会历史;政治发展趋势;当代中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就面临着西方强势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的逼迫与挑战, 而近代中国人对于中西落差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非正式制度(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的心路转变。而政治制度学习与政治制度创新之所以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的显性话语, 乃是受启发于单纯的器物学习1所招致的破产。在求索中国如何“应变”与“图存”的历程中, 随着国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政治制度创新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前台, 并成为决定命途多舛的近代中国能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沦中奋而崛起、重获新生与复兴的核心因素。在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近代中国, 应抱以怎样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 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模式和建构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 就成为近代中国各阶级必须直视和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一艰巨课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历史的不同阶段, 政治精英们选择了不同的求解方案, 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 通过政治制度创新在中国确立以民主法制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

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制度创新

1911年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随后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1 器物学习,即单纯的学习西方发达的技术,而不去触碰中国固有的封建秩序。

革命之火迅速蔓延全国, 满清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辛亥革命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打破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并开始尝试在中国建设民主共和新秩序。辛亥革命不仅彻底终结了帝制皇权, 使近代中国走出了王朝封闭循环的旧有状态, 民主共和从此深入人心。中国由此踏上了一条通往宪政民主的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明确了新生共和政体的“主权在民”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以及议会内阁制等基本政制设置。南京临时政府及其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但是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续三个月, 政权就落入了封建军阀袁世凯手中, 临时约法随后被袁废除。南京临时政府所建立的共和政体宛如昙花一现。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入黑暗的封建军阀割据专制时代。

二、1924--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发起的以“再造”民国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

在历经二次革命、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后, 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内许多党员已日趋腐败, 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张, 转而寻求同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并改组国民党、制定了国共合作政策, 并于1924年共同发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目的, 正是1924年9月9日孙中山发表的5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所言的:“国民革命之目的, 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 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中国国民党之最终目的在于三民主义, 本党之职任即为行使此主义而奋斗。”这场大革命的胜利开展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政治合作的结果。国民革命运动旨在“再造民国”, 实现三民主义。然而孙中山却于国民革命期间中道逝世。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政权虽获得“统一”, 民国虽获得“再造”, 但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华民国却走上了极权政治的不归路。后孙中山时代的中华民国, “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之口号虽常挂嘴边, 实则是大众无权、民生困顿、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终究未能实现孙中山的发起初衷, 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创设起一套将中国引向宪政民主、独立富强的现代政治制度。

三、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1、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脉,创立了我国国家政权的基本模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2 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比起太平天国后期发布的《资政新篇》来,不但付诸实施了,而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具备了更加突出的新型兴资本主义色彩。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这些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和组成形式,社会制度、党派关系原则和国家结构形式。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完善,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证。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56年7月,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党的八大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强调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以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制定了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刘少奇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借鉴波匈事件的经验教训,防止国家领导人员变成特殊阶层,新的贵族阶层。要加强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员的监督,并使之制度化,要限制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力,生活水平同工农群众不能过分悬殊。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扩大对外交往,争取外援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顺应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的需要,制定了各个时期的外交战略,其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捍卫国家独立与安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统一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适时而灵活地调整本国外交政策,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所坚持的基本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矛盾,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所运用的主要策略手段。

3、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的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策略。中国共产党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台湾”两个阶段。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3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都有很大不同,它们是苏联构成复合制国家的一种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则只是单一制国家体制下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一级机关。

纳为“一纲三目”,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由武力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台湾转变的标志。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

四、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政治发展动力的有效推动。

1.意识形态多元化

意识形态是国家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经常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企图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我国的民族精神进行瓦解和分裂。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中,虽然新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值得引起国内的学者反思,但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国家过早地放弃了某些经济功能,尤其是宏观调控职能,将可能使市场经济改革陷入失控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动荡。

2.社会认同感缺乏的挑战

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政治认同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带来挑战。“社会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即认同”,也就是说,社会是关于认同、关于共同体自我观念和个体确定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概念。对共同体的认同,也意味着对共同体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整体的国家观念,并内在地形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民意基础。如果没有绝大多数人的社会认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

3.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执政党执政能力除了体现为客观的行政能力,还体现为主观的行政动机,即依法定职责高效履行公务和依内在道德约束廉洁从政的能力。因此,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来讨论执政党能力建设是经常被提及的。有学者认为,只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能力建设,才能确保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安全。权力的垄断性和扩张性,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是说特权是产生腐败的终极根源。而特权现象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内的保守性的必然产物。虞崇胜认为,任何体制都内含有进取和保守两个层面的因子,当原有体制的保守性大于其进取性,就必然产生特权现象,因为这时候要维护原有体制就只有巩固原有的权力关系,而官员享有某种特权和维护这些特权的动机,将促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必然阻碍体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政治安全面临的制度层面的挑战。

4.各种宗教组织进行渗透活动带来的挑战

陈蔚结合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的出台,提出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各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宗教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宗教渗透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政治渗透。他们通过扶持地下宗教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从而对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形成挑战,并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

5.经济活动政治化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国际政治利益经济化,另一方面使国际经济利益政治化。不同国家经济利益背后的政治目的使得经济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考虑。西方国家常常利用多种经济政策来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如通过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政策、汇率政策等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

6.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安云初从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在信息时代必然面临的全球信息化挑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趋势,敌意和恶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网络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提供了便利,而恶意和敌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往往具有对执政安全的巨大的破坏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控性,而参与膨胀引起的利益实现障碍容易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形成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普世价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等等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应该说,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得复杂而多变,因此,抓住核心问题,并掌握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应对这些随时存在的挑战和威胁。

五、结语

中国政治制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要坚信在不断的改革完

善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奖越来越好。政治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变动的是一种制度层面的东西,而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与促进作用。每一步的改变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具体的实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改革过程中要多方论证、并进行实时模拟或者采取试点实验,切不可盲目求快、急功近利!通过这次的写作报告,我对祖国的宏大政治蓝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充满信心。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推动下,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做好手头的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的改革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 [美]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O06.

[5] 刘星帆.全球化视阙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浅析[J].党史博采(理论), 2011(5):40-41.[6] 邹丽莉.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J].菏泽学院学报, 2006(4):82-84.[7] 魏淑艳.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3(3):28-33.[8] 詹建志.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 2007(1):31-35.[9] 罗纳德·H ·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何楠.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 2008.[11] 育龙网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EB/OL].[2014-2-4].#.[12]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 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新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14] 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篇六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及趋势研究

内容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冷战虽告结束,但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东欧剧变、前苏联政局动荡加剧了世界政治形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进程。九十年代前半期,受上述因素和经济衰退以及海湾战争等消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仍然缓慢,1990~1993年每年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9%、3.7%、4.5%、2.5%。随着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入和各种矛盾的逐步缓和,世界经济和贸易都出现了加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趋势;FDI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程.................................................................................1

1.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1.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 1.3新贸易理论 ·························································································· 1 第二章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1

2.1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 1 2.2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显著特点 ··································· 2 第三章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4

3.1 FTA发展如火如荼 ················································································· 4 3.2 FDI成为国际贸易的加速器 ··································································· 4 3.3商务引发了交易手段的革命 ····································································· 5 参考文献...................................................................................................................7 致 谢.........................................................................................................................8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程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

1.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其中,绝对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标志,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才能获得利益。该理论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绝对成本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述贸易互利性原理的理论,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只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为各国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中,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受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挑战,这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并引入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新的分析工具,从供给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1.3新贸易理论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与传统贸易理论不相符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二是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三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贸易实践对贸易理论发起了挑战,激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贸易理论进行反思,新贸易理论就是这阶段反思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把国际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二章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2.1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1.1世界经济联系程度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在战前1900~1938年的38年里,世界出口额从101亿美元增至227亿美元,仅增长了1.2倍;而战后1948~1985年的37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额则从539亿美元增加到17525亿美元,增长了31.5倍。1990年世界出口额增加到33 978.8亿美元。1913~1938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2%,出口贸易量平均每年仅增长0.7%;而战后,1948~1980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5.1%,出口贸易量则以年平均6.5%的速度增长。1950年美国、日本、法国、原联邦德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在其本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5%、7.5%、11.3%、9.2%、18.9%,到1990年分别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9%、17.7%、37.4%、49.6%、42.4%。

2.1.2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潮流。1984~1989年,国际金融市场净融资额从1450亿美元猛增至4450亿美元,年递增率达25.2%,而目前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年成交额则已是世界商品和劳务年贸易总额的25倍以上。

2.1.3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战前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分别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各大类商品中的种类不断增多。商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优质化和综合化、整体化。技术贸易发展扩大。

2.1.4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生产合作和装备业务、许可证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合资贸易、合资经营、国际分包合同、来料加工以及联合投标等。

2.1.5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发达国家的贸易额由50年代末占贸易总额的66%提高到目前的71%。发达国家已占国际货币资本市场融资的80%左右。1980~1988年,在世界出口中,北美所占比重由14.4%提高到15.2%,西欧由40.1%提高到44%,亚洲(主要是日本)由15.8%提高到23.2%,其他地区都呈下降趋势。

2.1.6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的1/3。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欧洲、北美及亚太地区三大区域经贸集团。

2.2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显著特点

2.2.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走过20世纪九十年代前几年的疲软后,1994年开始出现强劲增长。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长率的提高,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速也相应提高。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4%,高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的增速。1995年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世界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世界贸易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了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多,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1%,达到8.8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6%,达到2.10万亿美元。

2.2.2服务贸易、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其年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2004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10万亿美元。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革命使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信息时代”产品(如现代办公及电信设备)的出口增长迅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1983~1993年的国际贸易中,办公和电信设备贸易发展速度高达13%,位居同期各行业增速之冠,其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4.2%提高到1993年的10.4%,成为所占比重最大的贸易商品。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世界环保意识崛起的年代,九十年代是环保付诸行动的10年。在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风靡全球,许多发达国家把生态研究与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置于重要地位。

2.2.3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数目剧增,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并且开始结成新的“战略联盟”。这对于加剧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国际市场的统一、推动世界市场的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和开放政策盛行,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全球和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世界性经济传递加速,相互依存加深。但由于各国经济上的差异,经济部门和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再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手段日益多样化、科技化。

2.2.5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最基本的规则,并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2.2.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八十年代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第三章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对传统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在保持其80年代所出现的发展家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增强,国际贸易支持世界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特点的基础上,近期又出现了几大新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3.1 FTA发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乃至阶段性的交替发展,凸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限制,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条件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协调和规范了国际贸易发展的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双边和区域层次上的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仍然十分活跃,由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再次兴起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热潮,自由贸易协定(FTA)及优惠贸易安排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40个区域贸易协定,135个自由贸易区,涉及世贸组织97%的成员,其中双边的FTA约占90%左右。FTA的蓬勃兴起,表明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推进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当今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趋势。

3.2 FDI成为国际贸易的加速器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对世界贸易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政府竞相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大幅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营获得了有利的环境空间。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数字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其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由于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生产、销售越来越多地在内部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8080%与跨国公司有关。需要指出的是,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国际贸易发展使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同时也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3.3商务引发了交易手段的革命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九十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或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实践,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瞰而就,但人们努力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以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以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方式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到终结均在中运行,基本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以及电子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将引发全球贸易的又一次洗牌。就发展趋势而言,电子商务不仅冲击着传统贸易方式,也将取代传统的商务活动。同时,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优势,使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从而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贸易联系大大加强,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当前国际贸易所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或阶段性现象,又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的基础和条件。每一种趋势都以巨大的力量在助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各种趋势又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鲍晓华,《世界经济研究》,2001 第2期,万方数据 [2]卜海,《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 第5期,维普资讯网 [3]远立,《沿海经贸》,1997 第5期,维普资讯网

[4][美]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际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6]陈同仇,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7]王建福,《经济师》,2005年第9期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本文是在吕玉秀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吕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外贸方面的知识,实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师姐对我实验以及论文写作的指导,她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还要感谢,柏叶才和张峰同学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同时实验室的王老师也时常帮助我,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

7.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发展趋势 篇七

1 中国当代电影存在的不足

1.1 取材缺乏时代感

电影艺术与同类的其他艺术文化一样,需要有每一个时代相对贴切吻合的作品,才能更加有利于电影艺术文化的宣传推广。然而,有一些电影的制作者或者导演,为了迎合西方电影节评委以及西方受众的猎奇心理等投机因素,从而在影片中展现古老中国的东方式奇观。甚至连一些国际获奖作品也不例外的免俗。以及关于东方的先入为主的想象。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国家民族形象的提升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西方观众的注意力,但从长远来看,没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相符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宣传推广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1.2 脱离现实,创新不足

相对于西方电影在情节设定方面,以及在创新等方面做出的长足发展,国产的电影则越发显得创新略显不足,虽然近年来,很多国产电影在题材上做出了许多尝试,也收获了口碑,但仍然存在模仿、缺乏本国特色的痕迹。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题材上多做尝试,与时代接轨,与受众达成共识,推动电影的票房和行业的发展。

2 中国当代电影要走的发展趋势

2.1 走新型合拍之路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电影要想进军西方电影市场,那么就必须大胆地走出去。而当前合拍片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主力。

我们看到拍合成片不仅可以集中优秀资源,降低市场风险,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学习到海外先进的电影理念和制作手段,从而大大提升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整体水平。我们从一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2008年中国电影共推出406部影片,合成片仅有10%。然而,在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的25.28亿美元中,其中合拍片收入所占份额高达95%。”这说明,中国电影要更好地“走出去”,现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合拍片。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同样的联合制作与合拍的优势也日益明显。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合作拍片并不代表向境外投资方一味妥协,而应平衡境内外利益,达至双赢。

2.2 反映生活,发扬创新

与世界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电影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得更加有立体感,并且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所以,如果它脱离了生活这片土壤所给予的养分,那么其所谓的发展也就无迹可寻,更别说有何魅力去吸引观众了。

所以,我们必须理解中国当代电影不能仅仅只片面追求高票房,在达成这个目的的同时,要注意进一步反映中国的国情现状,反映百姓的真实生活。此外,在电影的构思和制作方面,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通过别样的视角展示电影的魅力。

3 结语

在繁星璀璨的世界电影之林,西方电影无疑是其中璀璨的玫瑰。然而,真正要让中国电影屹立于世界电影艺术之林,应该是坚持内容为王、立足我国文化,在不断学习西方电影技术的基础上发挥本国特色,在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中尽显我国电影文化的艺术神韵。

摘要:纵观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大街小巷的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我们可以在大街小巷的电影院里看到,也成为了许多中国电影人所梦寐以求的电影圣殿。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讲,中国电影的生存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也有必要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做出正确导向。

关键词:西方电影,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2]于桂敏,白玫,苏畅.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透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9).

8.旅游地产发展的新趋势 篇八

古镇的房子全部卖出去是按照旅游产品卖出去的,古镇规划时候,每天有十万游客,5万人住宿,3万人购物,1万人购物,按照这个业态的布局安排餐饮、购物、演艺,有五星级、三星级和农家小院,晚上有餐饮和购物,把各个业态布局以后,顾客买以后,运营者先回租回来,替购买者经营三年,经营三年就是来培育市场,不回租过来,业态布局会出问题。以重庆长寿古镇的运营为例,重庆1200家旅行社,先去找到最大的10家签订协议,协议标明,无论旅行社带团去那里旅游,旅行团的最后一站必须来到我古镇这里,晚上住宿、餐饮、购物、看演出,为什么要找这10家旅行社呢?这就像放羊的时候,要有头羊,让市场的领头羊领着市场去走。这10家旅行社之所以听话,是因为第一年,这10家旅行社每带来1个客人,古镇给旅行社补助150元,第二年补助100元,第三年补助50元,用三年时间来把市场培育起来,这10家为了争取这些利润,最后一站都把游客送到这里来,其他的1000多家旅行社一看游客都到这里来,重庆最大的10家旅行社都到这里来,他们也把游客送来,但是不知道最大的10家拿的有补助,随着游客的到来,吃饭、住宿、购物,还有演出看,这时候古镇项目这时候就起来了,房子就开始值钱了,当时这个地拿的便宜,整体造价下来2000元一平,卖的时候8500元一平,赚了6500元的利润,这就是懂旅游的把地产项目做成旅游项目。

最大的地产商万达地产,做的就是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其他的地产商做的住宅地产,房子卖完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商业地产经营的时候,是持有业态模式的,产权是自己所有的,有一大批业态,王健林为什么是首富?因为他持有的业态多,王健林现在开始转向做旅游地产了,开始大规模占有业态,在长白山占有了80平方公里的地方,在西双版纳、在桂林,万达在做旅游地产的时候,不但是去做地产和旅游,还把周围的资源都给占了,为什么要到旅游名胜地去做地产呢,因为实际上变相的把旅游名胜地给卖了,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去做地产呢?就是把这个地方的资源卖了,到街上买可乐5块钱,到香格里拉酒店50元,45元是卖的酒店环境,王健林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做地产呢?因为他把这里面的空气、资源、环境都附加到房地产上去卖了。自从万达进入旅游地产领域后,现在的旅游业面临的一个发展机遇,那就是以发展旅游地产为契机,现在有大量资本要进入旅游业。

现在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业态,旅游地产、自驾车营地、养生游、康体游、保健游、养老游等一系列业态,现在的游客出现了候鸟式的旅游态势,冬天到了去海南,以现在的洛阳重渡沟、木扎岭为例,现在基本上到六月份以后,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周边的退休职工,老两口包一个农家宾馆,一天100多元的费用,一住就是半年。我们提到旅游的休闲业态,现在真正落地的是休闲农业、休闲医疗、休闲体育、休闲保健等,比如山东的休闲渔业。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另一个趋势是,旅游业开始进入休闲行业,未来有可能旅游业也是休闲业的一部分。旅游业变为休闲产业以后,将对未来的餐饮业有很大的冲击,当休闲业多一个游客,餐饮业就会少一个游客,旅游业成为休闲产业的一个环节,下一步开发旅游产品,要考虑一些新的旅游业态,比如说自驾车营地和自助游,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关注,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养生养老都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9.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篇九

中国未来十年机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P1:封面

P2:目录

一、中国内地机场发展现状

二、未来十年中国内地机场的发展规划

三、中国内地机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四、未来十年中国内地机场的发展目标

五、未来十年中国内地机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一、中国内地机场发展现状

P3:机场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66个,其中:

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65个

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63个

可起降B747飞机的大型机场——33个 2009年

中国大陆新增6个机场:佛山、腾冲、玉树、鸡西、大庆和伊春。

新增航站楼面积:60万平方米 2010年预计新增机场数量:8个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机场建设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新建、迁建约70个机场,并对80多个机场进行了改造或扩建。

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66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65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63个,飞行区等级4E及以上(可起降B747飞机)的大型机场33个。

2009年,全国新增佛山、腾冲、玉树、鸡西、大庆和伊春6个机场,新建成航站楼的面积约60万平方米。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将有8个新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

P4:机场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运输机场密度:每十万平方公里1.6个

上图是目前中国内地运输机场的分布图,运输机场密度为每十万平方公里1.6个。机场数量和布局基本适应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P5: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国内运输机场实现:

——旅客吞吐量48,606.3万人次,增长19.79%

——货邮吞吐量945.6万吨,增长7.04%

——航班起降484.1万架次,增长14.52% 总周转量(万吨公里)4270729 1231740

同比增长(%)13.4 32.2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33748785 9449952.6

同比增长(%)17.1 20.4

货邮周转量(万吨公里)1262673.6 389427.4

同比增长(%)5.6 66.3 2009年 2010年1-3月

2009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吞吐量48,60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9%;货邮吞吐量945.6万吨,比上年增长7.04%;飞机起降架次484.1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52%。

下面的表格是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周转量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机场客、货运都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P6: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国内旅客吞吐量超过1千万人次的机场:14个。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537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三位。

上海浦东机场货物吞吐量为254.3万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三。

截至2009年底,国内旅客吞吐量超过1千万人次的机场已达14个。其中,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537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三位;上海浦东机场货物吞吐量为254.3万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三。P7:国内机场发展现状:小结

 机场数量增加,机场密度有所提高  机场可使用机型不断加大  安全运行保障条件明显改善  机场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经过三十多年大规模的建设,我国运输机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机场数量增加,机场密度有所提高;机场可使用机型不断加大;安全运行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机场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在机场安全保障方面,技术设施水平、人员保障能力均有大幅提高,安全管理体系(SMS)已经确立并作为行业标准在全国机场全面推进。2007年,国际民航组织对我国机场进行了安全审计,安全标准符合率达到94.3%,是这一年国际民航组织安全审计的国家中符合率最高的。

二、中国内地机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P8:挑战之一:机场总量不足、密度不高、分布不均

尽管中国内地机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从全国机场体系看,机场数量仍然不足、密度偏低。以美国为例,目前颁证民用运输机场为587个,每十万平方公里国土机场数量约为6.4,是我国的4倍。

此外,我国运输机场的布局也不均衡,东部地区每十万平方公里 有4个机场,中部地区为1.6个,西部地区为1个,东部地区密度大,中西部地区密度小。因此近年来我们对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的建设加强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P9:挑战之二:尚未形成合理的机场运输网络体系

 缺少国际化的大型枢纽机场  缺少区域性枢纽机场

 小型机场定位不明确,经营状况不佳

挑战之三:机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

 机场管理模式改革正在试点  机场正在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过渡

P10:挑战之四: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仍需提高

 航空业务量的高速增长给机场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压力

 支线机场保障能力相对较弱  空管、航油保障能力需同步提高  部分区域空域资源紧张,制约机场发展 挑战之五:机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航的高速发展,给民用机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大中型机场普遍面临规模不断扩大、运行复杂性不断增加、设施容量日趋饱和等问题,给机场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压力。同 时,对空管、航油等配套行业的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初步测算,目前全国有60多个机场的设施容量已经或即将达到饱和状态,亟需实施改扩建。

三、未来十年中国内地机场的发展目标

P11:

(一)完善机场布局和数量,提高机场服务能力

1、增加机场数量、平衡机场布局,扩大服务范围

2、通过扩建和改造,提高大中型机场容量和保障能力

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未来十年国内将新增70余个机场,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型机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东部交通不便的地方。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趋于饱和的机场进行扩建和改造,提升机场的容量和保障能力,提高机场的现代化程度,使不良天气等原因对机场运行的影响明显降低,并使旅客在机场能够得到更加便捷、良好的服务,以适应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

P12:

(二)构建合理高效、层次分明的机场网络体系

1、打造一流国际航空枢纽(全球化战略)

2、重点培育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

3、以枢纽或干线机场为中心,构建“干支结合”的机场网络体系(大众化战略)

4、在机场密度较大的东部地区构建都市圈多机场系统 我们将按照“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体系结构”的布局思路,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点,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北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通过新增布点机场的分期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以及各区域内航空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场群整体功能实现枢纽、干线和支线有机衔接,客、货航空运输全面协调,大、中、小规模合理的发展格局,并与铁路、公路、水运以及相关城市交通相衔接,搞好集疏运,共同构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P13:

(三)加快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

(四)深化机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强化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职能,推广特许经营和专营模式,推进机场管理模式转型  加快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五)建设“绿色机场”,实现机场可持续发展

按照民航局发展通用航空的战略规划,我们将以改造升级现有通用航空机场和临时起降点为重点,加快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为通用航空在工、农、林、牧、渔等行业以及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社会公益性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P14: 预计到2020年:  全国民用机场数量——244个 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840 亿吨  航空运输服务范围将覆盖:

——80%的县

——82%的人口

——96%的经济总量产生区域(GDP)依据2008年发布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至2020年,全国民用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其中新增机场97个。

根据民航发展速度与GDP速度的实际比例推算,本世纪头20年航空运输的年均发展速度大约为10%,至2020 年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840 亿吨。

2020年,航空运输服务范围(以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为服务半径)将覆盖全国80%的县、82%的人口和96%的经济总量产生区域。

四、未来十年中国内地机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P15:三大趋势:

(一)以大中型机场为核心,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临空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三)“绿色机场”研究与实践

P16:

(一)以大中型机场为核心,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 多种交通方式集于一体:虹桥机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磁悬浮、地铁、地面公交、出租汽车

 零换乘、无缝隙,客货流快速集散

民航局将全力打造以大中型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把机场建设成为汇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零换乘、无缝隙”交通枢纽,方便客货流在机场的快捷集散。目前全国42个大中型机场都正在或即将开展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规划与建设。

目前上海市正依托虹桥机场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见上图)。虹桥枢纽集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磁浮、地铁、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可实现跨区域、大范围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预计全部建成后日客流量将达到110万。该枢纽目前已部分建成投入使用,为正在召开的世博会提供着快捷、顺畅的运输服务。

P17:

(二)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依托大型机场,发展临空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大型机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巨大,辐射能力强,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临空经济”的概念。近些年,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郑州等地的大型机场陆续开始发展“航空城”、“机场城”、“空港经济区”、“空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开发区”等,有力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成就显著。

P18: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圈——机场北部大通关基地

以北京为例,北京空港工业区成立于1994年。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空港工业区基础上延伸建立了1.2平方公里的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这是全国首批、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也是全国唯一设立在空港口岸的出口加工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两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目前,空港工业区已经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88家中外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达264亿元。入区企业中有国际跨国公司64家,其中包括索爱、松下、空中客车、LG、SONY、JVC、PHILIPS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了以国际跨国公司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航空物流为特点的产业格局。

P19:

(三)“绿色机场”研究与实践

 绿色机场四要素:节约、环保、科技和人性化  绿色机场示范工程:昆明新机场

为了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节能减排战略,从机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民航局提出建设“绿色机场”,拟通过科研与建设实践,最终确立中国未来机场建设的“绿色”标准和规范体系,实现机场的可持续发展。并于2007年将昆明新机场作为试点工程开展实践 探索,将其建设成为节约型、环保型、科技型和人性化的现代化国际机场。

P20:昆明新机场图

绿色昆明新机场建设目前处于施工阶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律师收费情况说明下一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