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汇报(精选10篇)
1.新农村建设汇报 篇一
倾情而作尽力而为
市侨联驻谷城熊家岗村工作队
根据襄办发[2009]8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组派工作的通知》精神,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派出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帮助制订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位于谷城县五山镇东南部,东与石花原罗井村,西与何湾村,北与谢湾村社区居委会,南与四棵树接界,全村版图面积528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875亩,山场面积2950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在册本村村民520余户2347人,居住在熊岗各企业非农人口约1000余人221户,村干部四人,共有党员39人。2008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4210万元,粮食产量158万公斤,茶叶产量8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如何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开展工作,市侨联党组对驻队工作高
度重视,将驻队工作队工作纳入侨联机关的总体部署,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侨联主席廖小玲听取工作队的专题汇报,并带领工作队到该村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市侨联纪检组长担任该村驻村工作队长,为了使驻队工作取得实效,带队领导和工作队员深入山地、林地,田间地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该村组织建设、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明确提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农户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服务建设经济园区,美化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加大公益事业投入,争取惠农资金,完善路网建设,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等基本目标的制定,并协助该村制订出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深入调研真心实意办好事做事实。
根据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为落实好这次市委、市政府对工作队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队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市侨联拟定了《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公共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生活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等三篇可实质性操作的调研课题。
通过对调研课题的准备、实施,本打算做好一件实事,促成两个项目。
1是结合环境整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各
组居民集中点建垃圾池,100口沼气池。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室内卫生、厕所干净,柴草归院,禽兽归圈;
2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村推进”要求,积极努力为该村争取1000亩土地划入谷城县土地平整项目内,力争7月份1300万元国家配套资金的启动;
3是与当地及市民政部门联系,争取接受100人的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搬迁项目。
三、研究问题有的放矢。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通过与该村干部群众的多次接触与调研,深刻感受到该村目前存在以下不足:1是公益性建设缺乏维护。谢湾河、杨叉河两条近4500米河流护堤,几条小河灌溉拦堰自完工投入使用再无专人维护,导致恢复使用期又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浪费。2是闲置资产急待合理运用。由于历史原因,该村拥有原军工企业搬迁后遗留大量固定资产;镇村合并后,遗留下的闲置校址一处。如何合理运用好这些资产,将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进一步完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作为市侨联驻村工作队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2.新农村建设汇报 篇二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3.新农村建设汇报 篇三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综合服务网络 建好党员责任区、社区村民小组,办好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站点,满足了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4.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篇四
西地镇人民政府 2012年5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县经济办对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全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地镇地处县城东13公里处,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同步发展的农牧业大镇。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有可耕地20.43万亩。辖4个村民委员会,3645户,15999人,分属汉、维、回、哈、蒙、满、锡箔等8个民族。2011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收入4076元,占人均纯收入35%;畜牧业实现人均收入4729元,占人均纯收入41%; 二、三产业实现人均收入1864元,占人均纯收入16%; 林业实现人均收入35元,占人均纯收入0.3 %;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实现746 元,占人均纯收入7%;其他收入人均实现73元,占人均纯收入0.5%。二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西地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每年制定《西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意见》,与各村签订责任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镇4个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了镇、村上下联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加大支持,示范带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大力推行村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镇领导各包一个村,每村选派机关干部,协助各村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借助外力推动发展力度。争取各类项目涉及资金,同时协调包村支农单位开展大结对活动,多方争取发展资金。三是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自觉、志愿加入项目建设。
(三)、健全机制,强化督查,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为确保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镇党委、政府创新督查机制,首先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其次是镇党委、政府每季度对各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问效、进度检查和考核评估,形成了每季度一督查、每季度一通报的督查新机制。同时还将工作实绩与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从而确保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三、取得成效:
(一)、在2010年1月初对全村15名妇代组长进行了集体免职,从而拉开了西地镇“撤组并村”工作的序幕,村“两委”领导班子相继在各片区兼任党支部书记,全村下设成立了西地村党委、3个党支部书记,经过运行摸排村“两委”相继结合各支部的实际情况提拔任命了配齐了个党支部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委员,生产干事,妇带组长,相继产生,而提拔任用的班子成员经过近半年的磨合运行,在实际生产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如新农村建设居民集中聚居小区,经济落实,土地清理,植树造林及其他各项工作,作用发挥较往年有所提高。“撤组并村”工作班子配备及人员由以前的46人减少为目前的20人,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人员的精简,工作质量的提高充分活用了“撤组并村”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为了2010年西地村的党建经济及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2010年西地村被西地镇党委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工程工作项目建设为中心地段居民集中聚居小区建设,这也是镇党委政府自2009年4、5、6组新农村建设之后又一项惠民工程,同时也是西地村乃至周边村组居民居住楼区节约土地,整合资源,解决本地居民县城购买楼房二造成的夏天种地住农村,冬天农闲县城住的“两栖”农民的困难问题,努力消除城乡统筹一体化得矛盾,截止目前为止西地村新农村建设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村“两委”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对居民新区及村委会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新址所占用的土地多次上门与农户协商洽谈,本着土地转让自愿,利益均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经过努力,所占用的6户农户80多亩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协商合同及转让协议均一签订完成,为楼区建设前期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协商配合完成了居民集中聚居小区及村委会新址的规划设计并报上级部门。
3、按照镇村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加强西地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西地村中心村文化广场的建设工程,建成广场、草坪、喷泉、花坛、风景墙、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广场、人行道路、健身器材配臵;完成了村级卫生室改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主巷道得到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率逐年提高,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人畜饮水达到国家安全标准;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六乱”现象得到及时治理。
4、通过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规范合作社的运行、土地流转、高效节水示范点建设、抓好“千元田”“双千元田”的创建、设施农业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落实。截至目前,累计投资于西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1303.5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1年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村集体积累已达到310万;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2011年人均收入可达11556元,比去年增长1500元,二三产业成为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非农收入比例已达到46%以上。
5、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六统一”标准,在每个中心逐步配套完善“四区建设”,兴建了西地村鑫源小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安居富民住房任务210户。
6、目前,西地村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100%,农村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低保户和五保户得到全面救助,同时积极引导贫困弱势群体创业致富。
7、积极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开展文化体育娱乐及教育活动。目前;西地镇所辖各村无重大案件及超越级上访现象,并先后获得文明村及平安村的称号,同时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三)根据自治州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与考核细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情,西地镇被县委拟定为创建州级精品示范镇、农牧民纯收入万元乡镇。为确保精品示范乡镇、万元乡镇的创建工作,我们通过争取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不断促进农牧民人均增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乡镇、万元村标准。按照县委2011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分解方案中示范点增收目标为1200元以上,我镇被确定为2011年新增万元乡镇。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我镇完善各类措施,确保人均增收的落实工作。2011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所辖六村人均收入全部过万元。其中:东地村人均收入12305元,比上年增长3914元;西地村人均收入11220元,比上年增长2617元;桥子村人均收入10742元,比上年增长2544元;小渠子村人均收入12801元,比上年增长4136元。高效节水面积比重增加。2011年新增节水面积8.6万亩,完成率143%。目前全镇累计节水面积16.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6%。土地产出率水平提高。2011年西地镇单位耕地面积产出水平为1700元/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收益,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水平≥3000元/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西地镇达到规模经营的播种面积为64238亩,农业规模经营站的比重为27%。农民组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龙头带动型、农民合作创办型等多种模式,推动统一经营、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结构。2011年,西地镇参加协会农户1962户,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1.9%。到2015年,全镇规范化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个以上,农户入社率达94%以上,全面覆盖重点产业和所有行政村。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促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西地镇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600人,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26.5%。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今年我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56850元/人,全面完成2011年目标值≥56260元/人的目标。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增长。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4.5%以上。绿色农业比重有所增加。狠抓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产品播种面积11134亩,比重占48%。农村环境面源污染降低。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新型回收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50%。村庄绿化覆盖率上升。继续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为村民乘凉、休憩、交流提供方便。农牧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牧民生活条件改善程度达92.3%。农牧户参加农业保险率提高。2011年参保率达6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和救助对象全覆盖,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标准比去年有明显增长。
5.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五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户户通工程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我街道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有线广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户户通工程县政府投资一半、群众自筹一半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1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户户通工程进度,党工委、办事处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居委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各居委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街道党政班子——驻居委干部——居委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我街道30条户户通水泥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户户通工程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街道办事处把发包权交给居委会,资金管理权交给群众代表。我街道还成立了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街道纪委书记任组长,抽调古槐建筑公司专业人员、财税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任成员,同时组织各居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构建一个办事处——居委会——群众代表三方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我街道加强新修的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居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现在,示范村居委会正在筹措资金把村内各条道路安装路灯,条件较好的城南居委会计划将建设街入口处建设高雅的门庭,并冠以“城南社区新村”铜字标示,建成以后,将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街道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农户不理解,尤其是贫困家庭、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参与意识较差,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些群众对建设新农村项目投资、村容村貌大整治和群众投劳投资结合理解不深刻,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农村改厕、改水、改灶、改圈统一规划实施难度较大;三是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大院、卫生室、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需大量资金。
三、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必须坚持“分类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统筹发展”,紧密结合实际,实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做到长远有总规,近期有详规,年年有目标,村村有任务,户户有事干。
2、必须坚持农民增收为重点。要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对我县来讲,要依托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
3、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探索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实行对进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服务项目以受益业主投入为主,入户建设以农户自我投入为主。
4、建议县政府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财政、建设、办事处等部门对已
完工的示范村户户通工程全面验收,并以村为单位按现行物价合理核出单位造价,政府补助的50%尽快拨付到位,兑现政策,否则会形成工程款的拖欠,失信于民。5、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农民的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6.新农村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篇六
第一部分上半年工作总结
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建设农村道路、水利、广播电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法制、社会保障事业等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1、构筑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⑴粮食产业体系
推进集体规模划经营,组建5个粮食生产合作社,使2880亩粮食生产全部实现集体规模经营,提高了组织化、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吸收119名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71.4万元/年。
⑵经济作物产业体系
①蔬菜基地:光明村年初成功申报国家综合开发项目——宝山区7000亩蔬菜储藏保鲜新建项目,目前已进入工程招投标工作。该项目将加快形成以光明村为中心的蔬菜产业基地,同时光明村组建合作农场,集中305亩蔬菜进行集体规划化经营,吸收80名当地农民就业,直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48万元/年。该蔬菜产业基地的形成为打造村级产业支撑提供有利条件。
③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由天平村牵头,范围涉及光明、毛家村,与XX超大食用菌有限公司合作,将罗店的土地资源与超大成熟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相结合,做大做强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产业,实现双赢目标。初步设计规模为1000亩,第一期为500亩。计划采用双方共同投资,超大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产品进行加工出口,吸收当地农民生产种植,保障基本工资并联产计酬的方式进行生产。目前该项目处于合作商谈和项目申报阶段。
2、跟进金罗店生态农业科研园(东方假日田园)与宝山工业园区公共服务配套园项目的后续工作。用地指标的申请和办理正在进行中。
2、加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⑵联合村蔬菜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进行现状调研、整体规划设计。要进行农田基本设施改造,并对区域内河道进行规划,用设施装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土地产出率,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
3、构筑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在2006年建设四方村为农服务站的基础上,上报了3家(光明、天平、张士村)为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和社会事业服务。
4、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创建蔬菜生产安全监管示范基地。
落实沪蔬办(2007)第5号文件精神和措施,开展创建工作,制定创建示范基地实施细则,提高本地蔬菜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培育“金罗店”、“祥和”品牌,提高我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效益。
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1、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成了罗店新一轮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的制订;光明中学改造工程进展顺利,7月份可正式开工;罗新苑幼儿园、新镇幼儿园、小学建设开始启动;组织筹建罗店镇教育展示馆。
2、深入开展“卫生月”活动。积极开展以“讲卫生、建健康罗店”为主题的卫生月活动,国家卫生村创建工作启动;上半年取缔无证照食品加工8户,指导经营办证4户,取缔无证经营21户;社区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罗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功能进一步发挥,启动新建3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全面实施镇、村卫生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巩固市级卫生村创建成果,启动居民个人健康档案运行管理;组织召开罗店镇红十字会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3、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展就业渠道,不断开发千万人项目,上半年已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积极开展“送医送药进农家”活动,为9个村3769人次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大病救助53人救助资金为28万元,免费对90名残疾人进行了体检。
4、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6月份举办了“第五届罗店龙船文化艺术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以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鼓励市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第二部分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聚焦重点抓推进
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发展重点项目形成村级产业支撑,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光明村蔬菜储藏保鲜项目:根据项目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工程建设、设备配置工作,并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
2、东方假日田园项目:在完成土地指标审批工作后,明晰资产,在区委、区府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完成民营资产收购工作,使之走上正常管理经营轨道。
3、天平村精品果园建设项目:项目申报同时,完成整体规划、新品种引进工作,并进行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4、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项目涉及的三个村组建公司,与超大商谈合作的细则、方式和之后涉及到的具体操作事项,推进该项目早日建成。
5、联合村蔬菜设施建设项目:在完成前期调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和区农委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并着手实施。
二、注重民力抓落实
1、环境建设和改造。
年内完成140条镇、队级河道的整治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日常保洁、保绿等工作。
2、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完成全镇中、小、幼学校的设施配置建设,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跟进村级卫生服务站创建工作,加快建成以1个中心加15个卫生服务站为体系的卫生服务网,并实施乡镇卫生一体化管理。推进张士村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示范点作用。
7.新农村建设汇报 篇七
赣州是江西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 俗称赣南, 下辖二区二市十五县。新世纪之初的2004年, 赣南人民秉承客家人求新图变、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在这片富有传奇色彩的近四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六七年的新农村建设, 昔日“陈旧破败, 人去村空”的赣南农村, 而今成了“群山环抱, 碧水流淌, 洁净的水泥路蜿蜒在村间;黛瓦白墙, 竹影摇曳, 恬淡的农家庭院沐浴在阳光下;橙黄橘绿, 歌中收果, 如画的千山万岭成了‘绿色银行’……漫步在赣南的广大农村, 无处不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天成的妙趣”[1]的新农村, 成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诗歌中所描写的“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注脚。乡村已经是一片农民诗意的栖居地, 山水田园路, 这些乡村最古老的元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召唤下, 有了别样的乡村审美神韵。
赣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被称为“赣州模式”、“江西经验”, 已在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传播或复制。据新农村建设五周年特刊《新赣州》统计, 赣南新农村建设五年来, 共接待国内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团五百多批次, 以及坦桑尼亚、赤道几内亚等国际新农村建设考察团。
一、古老客家民居文化意蕴的新呈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美
挖掘古老乡村的文化底蕴, 彰显堙没的乡村文化意义, 是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审美改造的首要原则。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独特的农耕文化村落。“这些古村落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情趣等精华, 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 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体现, 是社会与它所在地区关系的基本表现, 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具有多方面的价值。”[2]
赣南是客家人聚居之地, 素有“客家摇篮”的美誉。客家是由于历史上战乱、饥荒等因素, 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闽赣粤三角地带定居, 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在其发展过程中, 保存了中原汉族古老的文化体系和方言系统, 与当地土著的文化系统和方言体系融为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客家先人们在南迁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特别是在住宅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围屋。但是散布在赣南广大乡村的客家围屋由于建筑年代久远, 早已失去了它当初的风采, 古老围屋中的民居大部分已搬出, 只剩少部分老年人仍留在围屋中居住。人气的缺失和管理的缺失, 客家围屋成了乡村脏乱差的滋生地, 客家文化底蕴早已堙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当地新农村建设者们通过调研, 认为客家围屋虽然破旧, 周围环境虽存在脏乱差的现状。但客家围屋毕竟承载了一个民系悠远宏博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一座客家围屋都蕴涵着一段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 理应将这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和独特地域风貌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重新彰显其古老的审美底蕴, 这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使之成为新农村新的靓丽风景。
案例一:位于赣县北部的白鹭洲客家民居, 依山傍水, 整个民居建筑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这是一个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村落, 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相对保存完好的69栋祠堂庙宇的门楼风格各异, 千姿百态, 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一直以来缺少管理, 致使潜藏着深厚审美文化底蕴的白鹭村藏在深闺人不识。村民们散养的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漫步其间, 留下了满地的粪便。此外, 由于该围屋年久失修, 整个排水系统基本失效。放眼望去, 古老的村庄垃圾遍地、杂草丛生, 山墙边、门楼下到处堆满柴禾杂物。面对这种情况, 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 村里请来了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 制定了《白鹭古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确定了对白鹭村客家古民居实行“三清一不清、三改一不改”的审美改造原则, 即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 但不清文化积淀;改水、改路、改厕, 但不改历史原貌。通过整治, 将客家古风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 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新农村审美改造的白鹭村, 山环水绕, 绿树古居相映成趣, 村内青石铺就的村道, 与古民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形态万千的风格相得益彰, 客家建筑的审美文化底蕴重新焕发了其审美魅力, 白鹭洲以“诗意乡村”的新农村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案例二:素有“八卦围”之称的龙南县栗园古围是赣南规模最大的一座客家围屋。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立园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围屋建筑在大片的板栗树丛中, 故取名栗园围。这座客家围屋蕴涵着丰富的八卦文化, 围内房屋按照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的布局建造, 四周用片石筑成高六米、厚两米的围墙, 围墙长度三公里, 布置了四百多个枪眼, 围墙外人工修筑有一条两米宽的壕沟, 其防御系统堪称史上最顶级的建筑。但是由于年代久远, 围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雕梁画栋已经磨去了棱角, 陈旧的墙体承载了过多的沧桑。围内违章建筑遍地, 卫生条件差, 成了典型的破旧古村。在新农村建设中, 村民们充分挖掘客家围屋的文化元素, 一方面整治村庄, 一方面改造围屋, 将栗园古围建成了集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客家文化、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古韵与现代生活气息相融的“诗意乡村”。
以上两个案例是散布于赣南无数客家古村落新农村审美改造过程中的缩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赣南客家古村落, 各村有各村的特色, 各村有各村的审美文化底蕴, 在新农村建设的审美改造过程中, 政府部门并没有强制新农村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 而是根据不同村落的不同特色和文化内蕴, 农民们自主进行对古村落的规划建设, 按照农民们自己的审美观念进行审美改造。如今的赣南新农村, 每一座古村落都焕发了新的魅力, 可以说,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古老客家民居,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首韵味独特的美丽诗篇, 都是充满着诗意的新乡村。
二、舞动在阡陌间的灵动飘带——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农村的建设规划与布局上应注重利用自然条件, 结合地势, 与自然和谐相宜。”[3]这是客家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审美改造的原则。赣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市, 在近4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农村耕地只有29.29万公顷, 而山地面积却有271.3万公顷, 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赣南客家村庄因其特殊地貌环境, 形成了其独特的村落建筑群。首先, 身处丘陵山区, 客家先民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 住宅大多依山势而建, 山坡高低不平, 弯弯曲曲。其次, 客家人特别喜欢樟树, 在客家村落的房前屋后都种植有许多樟树, 这些樟树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 已然成了古木, 虽然在大炼钢铁年代砍伐了许多, 但民居之间仍然留下了很多古樟树, 这些古樟树成了古老村落的一道亮丽风景。其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 赣南老百姓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靠近珠三角和厦门经济区, 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经济得到改善的客家村民, 首先想到的是造房子, 客家人讲究住宅的风水朝向, 在以前缺少规划的时候, 新建的民居像插花一样散播在古民居的周围。“有新房, 无新貌”, “只见新房, 不见新村”的现象很好地概括了赣南客家村落当时的现状。
面对客家村落的如此现状。该如何进行审美改造呢?
人们常说,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村庄要靓丽, 道路厕所要先进。厕所改造、道路硬化是体现新农村、新风貌、新美学的重要一环。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 村镇像非洲”。脏乱差, 道路泥泞, 蚊子、苍蝇满天飞是我国前几年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 尤其是农村道路, 大多是山区小道, 或者田间小路, 弯弯曲曲的土路, “晴天像把刀, 雨天似泥塘”是以往赣南客家农村道路的写照。国家在前几年就意识到了我国农村的不佳生存状况, 提出了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也深刻意识到要改变农村的生存面貌, 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就必须加快农村道路的改造。提出不仅要村村通公路, 还要将水泥路连接每家每户, 使道路改造成为客家新农村新面貌的重要视点。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就势按照现有村落格局进行农村道路改造的审美原则, 围绕整个村庄修建一条环村公路, 然后再修建一条条连接线连通各家各户。经过这样的审美原则改造, 如今的赣南客家村落, 远远望去, 似条条舞动的飘带, 绕过古民居, 绕过古樟树, 蜿蜒曲折地飘向千家万户, 新农村就像童话一样魅力无比。
案例三:定南县天九镇新拗村认真开展“三清三改”, 规划修建了一条长三公里的环村水泥公路, 并从每家每户延伸出一条水泥公路连接环村公路, 弯弯曲曲的入户水泥路与环村水泥公路组成了一曲舞动的韵律。在此基础上, 村民们又规划兴建了六座水冲式厕所, 彻底消灭了露天式厕所, 并协助有条件的农户改卫生户厕, 陈旧的村庄显示出了新的活力。
案例四:南康市龙华乡崇文村修建了以村十字路口为中心、四面延伸又环环相扣的村组道路网络, 这些道路网络蜿蜒于各个村落田园间。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 一栋栋绿树掩映的客家民居和造型别致的新民居错落有致。这些昔日脏乱差、道路泥泞的村庄而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果园、公路、河流宛若洁白的玉带, 盘缠在美丽的村庄, 白色的农家整洁错落地镶嵌其间, 没有喧嚣, 只有宁静, 美不胜收。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在改造村容村貌、进行新的规划和布局过程中, 采取了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依、保持古村落文化因素的审美改造原则。这一审美改造原则的运用, 一方面使村容村貌快速发生变化, 同时也保护了古村落的文化底蕴, 能让村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即时效果, 提升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局部改造又节省了新农村建设资金,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在新农村村容村貌改造过程中, 当地新农村建设者们采用了由政府无偿提供水泥, 农户自己准备沙石, 村里集中义务投劳的模式, 修建了一条条的通村达户水泥路, 修建了无害化的厕所, 使整个村庄形成了独特美丽的诗意乡村, 农民们常说: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入画来。
三、生态绿色的庭院经济——绿色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生态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审美改造过程中, 一方面以改造农民的居住条件, 整治农村的居住环境, 提升农村的观感效应为切入点, 另一方面也积极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 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众所周知,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激发“经济活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那么, 在新农村建设中, 如何激活农村经济呢?又如何定位新农村的新经济环境呢?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根据赣南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农耕文化, 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经济运行环境必须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并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基础建设相得益彰。
赣南地处南方红色丘陵地带, 红色的土壤, 低矮的丘陵, 温暖的气候, 特别适宜蜜桔和脐橙的种植。赣南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蜜桔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曾经出台了一个重要举措:号召广大农民在山上再造一个新赣南。而今在新农村建设中, 赣南又摸索出了一个更加切合农民实际的“庭院经济”模式, 绿色生态经济在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展示出了无穷魅力。“一幢房、一果园、一栏猪、一口沼气池”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在赣南古老的大地上, 成了新农村新的审美视点;“房前, 鱼塘相映, 屋后, 果园绵延”, 展示出了赣南新农村新经济的画卷。
案例五:“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七十多年前, 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笔下的美丽诗篇, 如今在会昌县大塘村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完满显现。只有六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地进行生态经济改造, 经过几年的努力, 该村实现了每户一个果园, 一个生猪养殖场和一个沼气池的庭院经济模式, 这种绿色生态产业, 不仅美化了村庄, 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 而且这种绿色生态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案例六:与赣闽粤三省接壤的寻乌县, 是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 是典型的红土丘陵地带,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1930年毛泽东曾经在此做过农村经济调查, 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庭院经济模式的改造, 如今的寻乌县每到初秋时节, 满眼都是橙红橘黄的美丽乡村。该县的三二五村, 曾经是贫穷落后没有名字的小村庄, 1928年3月25日之后, 为纪念古柏领导的寻乌农民暴动, 村子被命名为三二五村。这个村子是赣南著名的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 成了全县著名的首富村。放眼三二五村, 山坡上, 层层叠叠地排列着整齐的脐橙树, 墨绿的树丛中, 红灿灿的脐橙缀满枝头;山坡下, 一座座美观大方的新农居点缀在红绿相间的果园中, 将古老而美丽的新农村打扮得更加迷人。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的赣南, 千山桔绿, 万岭橙黄;云里摘茶, 水中插秧;歌中收果, 画中采桑;白鹭行行, 紫燕双双……”[4], 这种充满诗意的乡村美景, 充分体现了我国已经富裕起来了的新农民新的产业理想。他们正在经历一场以绿色产业为主题的革命, 家家户户在山上种下一篇绿, 收获一片绿, 绿色与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 昭示出新农村生态农业的光辉前景。
中国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了的中国农民一次审美大超越, 是中国农民从温饱型转向审美型的一次蜕变。新世纪以来, 由于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宽松, 不但免除了农民的各种税收, 还补贴、奖励农民种田,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另一方面,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给我国农民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 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富裕起来的农民, 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了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新需求, 人性得到了回归, 已经不再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忙碌, 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条件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而其审美创造必然向自然美复归,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赣南新农村建设正是适应了广大农民在新的审美需求情况下, 发起的一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点燃了中国农民积蓄已久的新的审美创造潜质。
摘要:新世纪之初赣南人民秉承客家人求新图变、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被称为“赣州模式”、“江西经验”, 挖掘古老乡村的文化底蕴, 彰显堙没的乡村文化意义, 是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审美改造的首要原则。规划与布局应注重利用自然条件, 结合地势, 与自然和谐相宜, 这是客家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审美改造的原则。一方面改造农民的居住条件, 整治农村的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也积极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 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4]任继众.一把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J].见:赣南日报.2009.12.2.又见:新赣州——新农村建设五周年特刊, 2009 (11)
[2]张海英.浅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古村落[N]山西科技报, 2009-12-17
8.新农村建设汇报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基層党组织;建设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说是我党联系农村群众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不过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还有一部分党组织管理相对混乱,无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根本发挥不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在如今的基层党组织当中存在着党员占总体人数的比重过低的情况,而所拥有的党员文化素质以及学历水平也比较低,党员队伍结构十分不合理。
另外,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当中,存在着过于保守的传统思想,不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一些干部的文化水平更是没有达到领导班子的要求,无法发挥带领农村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在创新意识方面的领悟不足,根本不具备管理和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力。再加上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和落后,通常愿意接受上级的命令,而不会自主创新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在工作展开方面缺乏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无法满足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约束了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现象都充分反映了现阶段农村建设当中基层党组织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下去,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便会给我国的社会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基本上反映在:农村群众拥有了比较高水平的自主意识,而基层党组织却依然缺乏强大的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而基层党组织由于丧失了原本生产经营指挥权,便无法在通过传统的管理手段来引导群众,一部分干部甚至通过粗暴的方法来管理群众,这样一来便导致农民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矛盾的加剧,反映出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的发展。另外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民迫切需要相关生产活动的服务,需要党组织为期提供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相关服务,而基层党组织在相关服务工作方面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农民在这方面的需求,进而导致党组织在领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工作止步不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以及党员队伍
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增强整体党员队伍的素质,在选拨党员队伍成员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党员,选拨那些可以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员。同时还应当加强党员素质的培养,让部分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党员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进修,提高他们对于科学文化的掌握程度,从整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实力。另外对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的选拨,应当坚持严格的原则,选拨那些能够公正廉洁、具有比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认知的党员来担任领导班子的成员,这样一来才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发展的引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首先,作为基层党组织来讲,应当改变传统的家长式领导方式,而采用服务式的领导方法,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卫生、经济以及社保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在开展生产活动的各方面需求,同时积极地推动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指导、法律服务、信息查询以及虫害治理等服务,进一步获得领导农民生产活动的主动地位。
其次是在针对农村事务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开的原则,在特定的时间以及地点,将农村事务进行公开,对于有关农村改革方面的重大事件,应当在决策之前对全体农民进行公开,征求群众的具体意见,从而增强决策所拥有的民主化,防止农民和党组织之间发生相关的冲突和矛盾。
最后是对于农民的矛盾以及纠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当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通常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纠纷和矛盾进行疏导和解决,将重大的矛盾在其萌芽阶段便扼杀掉,防止出现过激的事件,保持农村的稳定以及和谐。
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最为重大的工作任务便是落实新农村的建设,而这当中便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来组织、部署以及实施相关的工作,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首要任务便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全新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新道路,从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程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D].河南大学.2013
[2]占金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05)
9.2011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九
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就我们唐家岭村新农村建设今年上半年以来所做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以下汇报,望多指导。
唐家岭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30户,1630人,耕地面积2600亩,被县、镇列入新农村建设四星升五星重点建设村。今年以来,在县、镇两级党政组织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村两委会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埋头苦干,发奋进取,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坚持优调产业结构,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村富民的根本,配合县上的举措到户项目,组织村干部深入各组,认真分析研究农民收入的结构比例,完善农民增收台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细化农民增收措施。
一是增加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注重抓好夏粮作物的田间管理,积极发动群众及时进行麦油病虫害防治,保证了全村夏粮的丰产丰收,总产达到13.5万公斤。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大农业示范园建设力度,在全村做大做强猕
猴桃示范园,食用菌示范园为主的两大基地。上半年,全村新栽猕猴桃600 亩,全村猕猴桃种植达到2000亩。新建香菇大棚20座,每座0.5亩,年产鲜香菇10万公斤,年收入达到45万元,纯收入达到35万元。
二是提高工资性收入。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和技能培训,通过劳务中介和就地消化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民务工难问题,大力倡导农民自主创业,上半年实现劳务输出800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00万元以上。
三是保证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小额贷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扶助政策措施,保证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经初步统计,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完成全年农民计划增收目标任务的60 %以上。
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上半年,高标准建成2400㎡村民活动中心并配置了活动器材,村上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计生服务室、调解室等阵地建设,以此为平台,多方拓展兴村富民服务功能。
我村千吨猕猴桃冷库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建设冷库15座,储存量将达到一千吨以上,千吨冷库的修建,解决了猕猴桃鲜果销售的难题,为今后岐山县猕猴桃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的提升了该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狠抓环境卫生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村两委会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重点,抓点示范,对街道集中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先后拆除街道压红线房屋4户,改造粪土街围墙9处,全面清除了农户门前柴草杂物,柴草各组统一管理统一堆放。同时制作新农村建设大型宣传牌10幅,装贴喷塑画180幅,制作灯箱宣传门3个,完善“两栏三牌”,栽植绿化树8500棵,努力营造新农村新气象的舆论氛围。
四、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利用农闲时间,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科普知识,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人数1000多人,印发各类学习宣传资料5000份,同时,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灵活多样地文化体育活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土地政策,使全村村民团结互助,和谐相处,为建设美好新农村群策群力多作贡献。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双公开双承诺】制度,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工作能力,积极推动升级进档活动的开展,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今后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和巩固提高现有17个个体企业再扩大建设,本村加工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现在的150名提高到200名。
2、做好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计划在全村向外开
展劳务输出650人,年均收入1万元,全村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650万元。同时,使其外出打工者从中学到一技之长,思想得到解放,扩大自主创业能力。
3、配助和建设猕猴桃销售网络。以4个推销大户为基础,成立猕猴桃生产、储藏、推销协会,组织机构,明确人员,依托县猕猴桃中心和县网络中心,使全村的猕猴桃栽植作务、贮藏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使全村猕猴桃生产达到作务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销售品牌化。
主要措施:
在我村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村级建设管理机制,以农业基础设施硬件为突破口,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确保我村新农村建设实现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
10.新农村建设检查汇报材料 篇十
1、组织领导措施方面
①我县、我镇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县四套班子成员抓点示范,镇全体党政领导也都挂一至两个点以上,做到职责明确,密切配合。自评为5分,②能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制定统一的新村镇建设奖扶持政策,示范点建设实行申报制。自评为10分。
③我县投入新村镇
建设资金占2004年财政收入的5,能捆绑涉农资金并广泛开展社会募捐筹集资金。自评为5分。
2、村镇规划方面。
①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我镇的村镇规划工作方案,成立了规划所、并落实了人员和经费。自评为5分。
②完成了2005规划任务的100,规划经费全部由财政支付,办了两期规划技术人员培训班,有效整合了规划技术力量。自评为10分。
③县里制定了村庄规划,建立了建设质量监管措施,在我镇的村庄建设中选择了市推介的房型。自评为5分。
3、示范点规划建设方面。
我镇的各布“拆旧建新”点是省扶持点,该示范点能按要求编制规划,达到了规定质量,编制过程能按程序操作,制定了有关村民约,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管理该示范点,该示范的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在理事会的直接运作管理而成为一个全县影响力非常大的拆旧建新范例。
4、圩镇建设方面。
①我镇请了有资质规划的专业队伍对圩镇进行了规划,并完成了总体规划,目前正在修编过程中。自评为2分。
②经常性地进行圩镇整治,垃圾定点堆放,并能及时清理,环境卫生管理建有长效机制。自评为3分,综上所述,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自评分为99分。
二、“三清三改”工作
㈠“三清”方面
1、我镇“三清”工作在全镇18个村全面铺开,并且都已建立了三清《村规民约》和包括《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村民行为规范》、《三清三改“公约”》等制度在内的长效机制。总分3分,自查3分。
2、各村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等管理机制,每村建有垃圾池,示范点建有家畜养殖区。总分8分,自查8分。
3、通过扎实的三清工作,村庄无乱堆乱放情况,路障都已清除,无破旧猪牛栏、厕所和残垣断壁。总分7分,自查7分。
㈡改路方面
1、我镇年初制订了改路计划,并且超额完成。如去年计划硬化公路18公里,实际硬化通村路28.5公里,今年计划10公里,实际20公里,都大大超过年初计划。总分2分,自查1分。
2、为便于加强改路监督措施,我镇印发了《公路建筑手册》,镇村干部人手一册,并且每条路指定专人监督,加强了管理,保证了施工质量。总分2分,自查2分。
3、改路施工单位都与交通部门鉴订了质量保证书,按标准施工,没有资金挪用现象,没有拖欠民工工资。总分6分,自查6分。
4、通村公路实现了硬化,质量达标并通过验收。总分6分,自查6分。
5、省扶点天花村通组路面实现硬化,通户路实现硬化。总分9分,自查9分。
㈢改厕方面
1、制订了5年规划和计划。完成新增农户改厕任务35。总分3分,自查3分。
2、举办了改厕技工培训班,完成了乡至村和村至组培训计划。总分3分,自查3分。
3、镇党委、政府出台了改厕优惠鼓励措施,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村。总分4分,自查4分。
4、省扶点无传统老厕,传统老厕都得以改造。具体化示范点无老厕粉刷,改厕面在80以上。总分15分,自查15分。
㈣改水方面
1、制定了五年改水规划和计划,完成新增25以上村民小组改水任务。总分3分,自查3分。
2、举办了无塔式,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培训班。总分2分,自查2分。
3、本镇制定了改水鼓励措施,文件形式下发,资金发放到位。总分4分,自查4分。
4、示范点水质卫生检验报告达到安全卫生标准,建立了用水长效管理机制。总分15分,自查15分。
三、“空心房”改造工作
1、面上工作。30分
全面贯彻落实了县里《关于加快“空心房”改造,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自评分30分。
2、新农村建设点上的工作
⑴拆除“空心房”方面,共40分。全面对所有新农村建设点的“空心房”进行了拆除,并且没有废弃房粉刷现象,共拆除“空心房”23384平方米,自评分40分。
⑵开展“空心村”改造方面,共10分。我镇有各布、连塘湾两个空心村改造示范点,各布示范点共拆除“空心房”15339平方米,一期建设农农有60户,每户农户仅收4800元的土地费,实现资金自求平衡。连塘湾示范点共拆除“空心房”1850平方米,有10户农户、老年活动室11间,共14套房屋
正在建设中,每户农户仅收35元/平方米,土地成本费,同样实现资金自求平衡,我镇“空心房拆除连片超过3000平方米以上,自评分10分。
⑶“空心房”拆除后土地利用情况,共10分。所有示范点共拆除23384平方米,其中有17189平方米用于建新,其余6195平方米用作流转作道路、门坪、绿化等,土地利用率100,自评分10分。
加强建房的规划和审批工作,没有无序建房及违规建房现象,自评10分。
四、文明路创建工作
1、组织领导方面,共20分。我镇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并针对人员和单位作了详细的分工和明确责职,自评分10分,同时制订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会,利用宣传车和发放宣传单等宣传手段,做到了层层动员和落实,自评分10分。
2、治理三乱方面,共45分。我镇会同公路、公安、法院、工商、土管等部门对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的三乱进行了全面治理,共清理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违章堆放的建筑材料、木料、废弃特等5235处,乱张挂无店名牌、厂名牌、广告牌等1362处,拆除乱搭建的围墙、厕所、栅栏、残墙断壁等4653间(处),全面较好地治理了公路的“三乱”。自评分45分。
3、三清项目方面,共20分,在全镇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会同公路、工商、土管部门对公路及用地范围的垃圾,路障全面清理,共清运垃圾530多吨,清除路障6200多处,较好地治理了脏、乱、差现象。自评分10分,同时清理乱摆摊设点430多处,新建了集贸市场,较好治理了占道经营现象,自评分10分。
4、公路两侧美化方面,共15分。对在公路沿线控制区内的残垣断壁进行全面拆除,对能够整修的民房进行整修刷白,共粉刷墙壁平方米,公路沿线呈现较好的面貌,较好全面完成,自评分15分。
五、发展新产业工作
1、产业规划方面:我镇根据镇情,结合传统,确定了脐橙、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同时确定蔬菜为特色产业,示范点的产业规划已落实到户,比如井坑口示范点已上墙,总分10分,自查分10分。
2、产业发展方面:主导产业规模,脐橙每年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10,生猪每年饲养量增加8,总分15分,自查分15分。2005脐橙产量为330万吨,也比上年增加10,生猪出栏量比上年增加8,总分15分,自评分15分。区域特色产业规模。今年,我镇蔬菜种植面积为450亩,比2004年新增种植面积6,总分10分,自评10分。产量也新增6,总分10分,自评10分。
六、培育新农民工作
㈠组织体系建设方面。
1、加强了农民知识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结合协调能力,抽调了精干人员到综合办集中办公,总分3分,自查得3分。
2、健全了工作制度,建立了农民知识化工程专项经费台帐。总分5分,自查得5分。
3、建立了受训农民的学籍档案。总分5分,自查得4分。
4、各责任单位的职责,工作时明确。总分7分,自查得7分。
㈡培训体系建设方面。
1、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建立了1个骨干专业和一个与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总分10分,自查得10分。
2、村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站。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展了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活动,并有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等培训内容。总分5分,自查得5分。
3、加强了师资培训。总分5分,自查得5分。
4、建立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合格证制度。总分3分,自查得3分。
㈢完成目标任务方面
建立了乡镇服务所(站),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总分3分,自查得3分。
七、新经济组织工作
㈠新经济组织发展方面
1、我镇有脐橙、生猪两大主导产业,为进一步培植壮大,成立了生猪协会和果业协会,运作效果显著。总分17分,自查17分。
2、各村已成立了生猪协会和果业协会,动作正常。总分13分,自查13分。
㈡内部机制建设方面
1、镇村两级两大协会已制定章程、“三簿一册”齐全,制定完善。总分5分,自查5分。
2、两个协会各种制度不仅完善,而且已装表上墙,协会管理机制健全,贯彻执行好。总分10分,自查10分。
3、两大协会经常性开展业务培训,并装订归档,同时协会向全体会员无偿提供生产销售等信息,并能组织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生产。总分10分,自果10分。
八、新农村建设塑造新风貌自查情况
㈠文明示范村镇建设
1、文明圩镇建设,我镇新建商贸城一个,圩镇规划合理,整洁卫生,商贸秩序井然。总分8分,自评得分8分。
2、文明示范村建设。我镇确定天花村为示范村,重点开展了空心房改造,“三清三改”等创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分8分,自评得分8分。
3、文明村庄建设,我镇新农村建设公路没线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各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村风民风有很大好转。总分9分,自评得分9分。
㈡“文明信用农户”、“农民致富能手”竞赛,“查赌禁赌活动”等三项活动开展情况
1、开展“文明信用农户”活动,“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印发了致农户的一封信,按标准和程序开展了自评、互评、总评,并张榜公布,确定文明信用农户249户。总分12分,自评得分12分。
2、农村致富能手竞赛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开展了竞赛活动,评比出了致富能手取得较好效果。总分8分,自评8分。
3、开展“查赌禁赌”活动,针对当前农村现状,制定了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协会,开展了查赌禁赌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总分5分,自评5分。
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关爱工程
我镇建立了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负责的未年人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了方案,成立了机构,聘请了辅导员,落实了帮扶责任制,总分15分,自评得分15分。
㈣鼓励移风易俗,倡导婚育新风与和谐平安创建。
1、党团员带头,理事会监督移风易俗情况,我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参与监督,在全镇做到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少生优生等良好习俗,总分4分。自评得分4分。
2、婚育新风与勤俭持家新风尚。开展了婚育新风与新农村建设同行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奖励扶持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婚育新风。总分4分,自评得分4分。
3、防范邪教活动。我镇党委、政府重视,公安、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防范,在全镇未出现党员干部信教,无邪教活动。总分2分,自评得分2分。
4、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成立了机构,制定了方案,在全镇开展了和谐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了全镇社会安定,群众安居乐业。总分15分,自评得分15分。
㈤文化建设
1、编制了全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按计划逐步落实,取得一定成效。总分2分,自评得分2分。
2、农村文化阵地。镇、村成立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齐全,活动正常,管理完善。总分8分,自评得分8分。
㈥以新农村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
在全镇开展了新农村巡回演出,农技、医疗服务下乡活动,方便了农民群众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取得了群众的好评。总分10分,自评得分10分。
经过开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地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九、创建好班子工作
㈠乡镇创建“三民”好班子方面
1、我镇制订了《2004-2006年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每位镇党政班子或成员都挂点创建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些示范点起到了以点带面和积极的辐射作用,成效明显。总分5分,自查5分。
2、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着力打造作风过硬的基层工作干部队伍。这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扎实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全新的形象,普遍受到群众赞益。去年冬,天花村老年协会还敲锣打鼓给镇党委、政府送来了“勤政为民”的锦旗。总分10分,自查10分。
3、今年,全镇干部都在脐橙种植和生猪养殖这两门技能中选择了一项作为“过关”技能,并通过县乡两级培训,掌握了技能,增强了为民服务能力,同时,为加强干部学习,我镇还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天九镇干部经常性制度》。总分7分,自查7分。
4、我镇设立了天花、洋田两个农村社区,健全了为农社区服务中心,并建立了党支部。
㈡村级创建“五好”班子方面
1、我镇根据“两推一选”方案进行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根据“两推”、“海推”、“海选”进行了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结果显示,新选支书5人,新选村主任9人。其中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表现优秀的10人新当选为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年龄、文化结构更为优化,村支委年龄下降了3.6岁,村委年龄下降了4.2岁,两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增加了26人,总分5分,自查5分。
2、通过农村党员“双富十带头”活动,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村“两委”能力增强了,威信增高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得于顺利开展。总分7分,自查7分。
3、村党支部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并能认真组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总分2分,自查2分。
4、加强了村部建设。各村都有了砖混结构的村部,并设置了党员活动室,电教站、会议室、阅览室和宣传栏,且活动正常,总分5分,自查5分。
5、各村发展党员责任制落实到位,制定了党员发展规划和计划,有发展党员台帐,各村都每年发展了1名以上党员或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以上,党员队伍不断优化。我镇还抓紧抓实了“三培养”工作。总分3分,自查3分。
6、党支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挥作用明显。村“两委”关系协调,并有规范的议事决策制度,村务公开正常。总分4分,自查4分。
7、每年我镇都对村支书、村主任、村“两委”成员以及村55岁以下的党员进行集中镇党校培训。今年我镇各村党支部成立了党员扶困基金。总分3分,自查3分。
8、继续坚持开展了农村党员“双富十带头”活动以及党员“设岗定职”活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协会里面还根据情况设置了党组织。总分6分,自查6分。
【新农村建设汇报】推荐阅读:
大川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8-05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10-10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8-31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8-05
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汇报09-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镇工作汇报10-07
九龙湖村创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汇报08-08
新农村建设成果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