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树人,创新教育理念(精选4篇)
1.以德树人,创新教育理念 篇一
简谈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侯明月
20111154020114
简谈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讲的“德”,当然包括学生的道德操守、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等传统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心领会。
而人们在经过长期蕴蓄形成了关于德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即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就有重立德的传统。《大学》第一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修明最高最大的德行,“止于至善”是要把这种高尚的道德修明到最完美的境界。孔子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都是把道德放在首位,把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作为教育对象的主要对象 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很大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需要有人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其自身的一言一行、品行修养必然会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所以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教师的修养、人格,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成长,而且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乃至终生。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时时处处严于律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师德,为人师表,以德为范。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要热爱和尊重学生,努力发挥教师的导向性作用,严格律己,用优秀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来温暖和呵护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2.以德树人,创新教育理念 篇二
一、坚持“德”与“学”教育相互统一
(一) 在古代, 德的标准是“贤能能干, 功德于民”, 传统
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 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 在对道德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学, 是感知、思考、变革, 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人生价值和开拓人生境界的本领的活动过程。《论语》说:“君子学以致其道。”《易经》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强调了道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德和学能否相互结合是一个人是否得以成才和能否有一番作为的关键。
(二) “以德为先”并非单纯强调德育, 更不是唯“德”
独尊, “以学为上”也不是一味强调学习技能的重要性。“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是倡导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是在“学以养德, 以德促学”这个相互统一的观点指导下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并知行合一, 关注学生自身的人格完善。随着高校学生总量的扩大, 一方面让更多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今天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辅导员只有结合当前高校的发展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 使用合适教育手段, 坚持“德”与“学”相互统一,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从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
(一) 优化道德环境, 营造育人氛围。
马克思曾提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 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要以班级单位为教育重点, 努力营造“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的教育环境, 形成良好的“德”与“学”相结合的班风。班级作为校园的最基层也是最基础的单位, 其班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效果, 而良好班风的形成也正是全班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内在的环境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在组建班级开始时就从加强班级内部和谐健康德育文化建设着手, 从学生各类社会实践团体建设方面努力, 以大学生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为中心, 以“抓两头, 促中间”为重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依靠班干和学生党员两股力量, 共同完成“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教育环境氛围的构建。
(二) 转变角色, 变管理为服务, 以身作则, 起到表率作用。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辅导员直接面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开展具体的思政工作, 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等都更容易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因而辅导员必须言行一致, 学为人师, 努力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用自己的道德榜样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深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建立多渠道与学生谈心的工作机制。只有通过交流, 才能化解同学对一些事物的片面性的看法, 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是依靠耐心和责任心来作为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辅导员在这种“言传不如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下将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强自立的学习习惯,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环境各自不同, 个性和喜好、认知能力、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此辅导员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 在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况下,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资源, 辅导员通过指导他们处理学习、生活、择友、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和潜能的激发营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 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自我激励、自省、慎独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增强学生对自身道德水平、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学以养德, 以德促学”,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一) 提高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行为。
知而不行, 不是真知, 道德教育, 难在养成教育。从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来说, “德与学”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每位同学在上大学之前都渴望通过有限的三至四年的学习切实提升综合素质, 达到自我成长成才的目的。“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 要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在以后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成就一番事业, 就要抓好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辅导员必须大力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在创造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进程当中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传统, 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使道德的行为习惯日积月累, 逐步养成。
(二) 重新审视学生群体, 引导学生自我塑造。
当前, 随着新闻、网络媒体的开放, 既有来自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又有来自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 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同时随着学生群体在年龄上逐渐趋小的变化, “90后”的学生逐渐居多, 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方式更加开阔, 思想普遍早熟, 个性自信张扬, 浮躁心态明显, 承压能力不足, 以自我为中心, 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些特征的出现都给辅导员在做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学校即社会”的大环境下, 辅导员的工作视野要紧跟时代信息变化, 保证自身信息的畅通性, 将思政工作有针对性地内化在事务性工作当中。
(三) 坚持德学结合,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教育难在学生无法确立自身的方向, 继而缺乏坚持。辅导员要明确地将“德”与“学”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赋予更多的内涵, 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不等于职业学习, 大学学习的目标不仅仅限于给自身一种职业训练, 而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方面, 不仅要注重日常教学知识的获取, 而且要注重自学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塑造,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学习, 努力吸收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 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奠定好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同时还要学会怎么与人相处、与人交际, 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 创新教育实践载体, 更加主重活动实效。
要让每一件社会实践都是一次无声的德育教育, 让每一次学生的感动都是一次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潜移默化。辅导员要在常规的政治学习课 (班会课) 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信息, 提高政治学习质量, 有针对性地策划德育主题活动;要建立班干、学生党员、班级心理信息员为管理中心的沟通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先进学生来带动后进学生, 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在开展一系列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时, 重点不在于实践活动的本身, 而是让学生自身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展现融入到活动当中去, 寓教于乐, 只有学生切身感到每次活动都有收获, 才是开展活动本身最大的成功, 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以养德, 以德促学”, 德和学是衡量人才标准的两个方面, 是统一体, 偏废一面, 难成大器。高校思政辅导员从德有所修、求学有所成、德学并重出发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一方面是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引导大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成长成才, 另一方面是充分领会“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的具体体现, 有效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拓宽思政工作思维,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陈小花.高校辅导员自身建设新视角:“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N].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院报, 2008-4-20, (第3版) ;
[3]吴春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N].光明日报, 2008-4-8, (第7版) ;
3.以德树人.立教圆梦doc 篇三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这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核心。在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增长。教师道德的践行,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以德树人”,才能汇聚巨大的力量 “立教圆梦”。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我们越是时常反复的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古人注重的“修身”,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我们对此要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代的“修身”既应继承传统的深厚的品德修养,又应具备崇高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诚信美德,真抓实干,科学发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师道德水准即对上述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师道德水准体现了什么呢?本人深有感悟的是它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教师,作为培养祖国栋梁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结合自身的岗位特点、职业追求和使命担当,将“以德树人,立教圆梦”的精神和不懈追求,在坚守理想、勤于学习、心系群众、务实奋斗等诸方面迈开坚实步履,展示青春风采,为广袤原野带来希望的曙光,为民族复兴大业继续前行。
4.以德树人,创新教育理念 篇四
近年来油田一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唱响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把“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月25日下午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召开第二十三届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学校表彰了德育先进工作者以及获得优秀德育论文的教师,并对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听评课”活动评出的优质课教师进行了颁奖。会上德育先进班主任、教师、员工代表对他们“以德树人”的成功做法和感人事迹进行了经验交流。最后学校对今年的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分析,充分肯定了“以德树人”的成功做法、成绩和经验,深入细致地查摆了存在的薄弱环节、差距和不足并制定了相应整改措施,明确提出了明年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