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9篇)
1.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篇一
1972年现代造船重工业株式会社成立
-船舶1号机
1975年同时完成了2艘万吨油轮和现代船厂 1977年发动机事业部成立
1979年全球最大船舶发动机工厂竣工
-公司名称改名为[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1980年设立了现代工业研发中心(韩国第一个非国有制技术研发中心)
-发动机生产量突破100万马力
1985年设立了现代海洋研发中心
-完成了世界最大滚装船
1987年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矿石运输船(365,000dwt)
-累计完成船舶建造1千万GT(累计355艘)
1989年船舶建造突破2千万(DWT)(389艘)
-液压油缸工厂竣工
1991年英国查尔斯王子访问现代重工
-发动机生产量突破1千万马力北朝鲜国务院副总理访问现代重工
1993年完成了韩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船
-中国前总理-李鹏访问现代重工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现代重工
-中国前任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乔石访问现代重工世界最大排灌工厂竣工
1996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常州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竣工船舶制造累计生产总量达到了5千万载重吨。
-成立了现代机电研究所
1998年委内瑞拉总统-Chavez访问现代重工
-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柴油发电所(印度GMR社)在韩国股票市场上市
-约翰·肯尼迪二世访问现代重工
2000年连续19年被评为“世界最优秀船舶”
-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浮式生产储油船
-完成了世界最大发动机(9.336万马力,12K98MC)连续20年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成功收购三湖重工
-完成了第1000艘船,生产总量达到了8千万载重吨。现代重工业集团成立
2003年成功地研制了4千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完成了第1500个螺旋桨推进器连续22年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完成了全球第一艘,完全利用平地造船方式完工的船舶完成了世界最大的螺旋桨推进器(直径9.1m)大型发动机,月生产量打破世界纪录(89万马力)
-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被选为“世界一流产品”完成了第2000个螺旋桨推进器
系列挖掘机被评为“世界最优秀建设装备”(美国Constrction Equipment社)
2006年工程机械配件服务中心竣工
-建成了排水量1,800吨的常规动力潜艇世界最大21.6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
-工程机械印度工厂设备开工韩国陰城太阳光设备工厂竣工
-世界最大电子制御式大型发动机(10.9千万马力)制作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液化气运输船建设了韩国的第一个宙斯盾级驱逐舰
2008年世界最大容量电动机发货(电气系统)
-世界3大造船及海运专刊选定为“2008世界优秀船舶”世界首次远程控制阀研发成功
-被选定福布斯【2008世界500强企业】群山造船厂奠基仪式KCC与Polysilicon 合资法人成立工程机械,成功研发21吨级高性能轮式挖掘机(Robex 210w)
-收购现代集团(现代综合商社)股份
-Himsen发动机,荣获“国际论坛设计大赛”的“iF产品设计奖”世界首次累计完成9千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世界首个T字形船坞竣工
2010年德国北弗里斯兰2.2MW太阳光发电所项目竣工在美建造变压器工厂(年生产量1万4千MVA)船用发动机产量全球率先突破一亿马力
-造船行业首次构建船舶寿命周期管理(PLM)系统在中国山东启动装载机工厂奠基仪式6种新型装载机产品上市成功研发环保型船舶发动机
-中型发动机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马力全球钻探船订单第一,共7艘
-叉车新产品Order Picker 问市
-世界最大规模沙特MARAFIQ发电所项目竣工
-成功开发两款HiMSEN发动机新产品(H25/38V,H17/28U)全球范围内首次建造Smart Ship赢得世界最大11万吨级海底钻探船订单新能源事业部正式成立
2.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篇二
一、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大潮息息相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历了复兴、成长及多元发展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许多广为传唱的代表作。
1.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复兴期 (1977~1982年)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复兴始于1977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音乐文化领域, 政治挂帅的革命歌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一批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 中国音乐艺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期间的流行音乐既有“文革”前创的优秀作品《我的祖国》《我们的田野》, 电影《刘三姐》《柳堡的故事》《洪湖赤卫队》等主题插曲;也有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祝酒歌》、《泉水叮咚》《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时期的流行音乐在唱法上大都沿袭抒情歌曲的正统唱法, 但许多艺术家开始大胆创新, 代表作品包括:李谷一在《乡恋》中的“气声”唱法, 令人听来更觉情真意切, 甜美而清新。苏小明在《军港之夜》中淡化演唱技巧, 用一种自然的声音低吟浅唱, 旋律温柔朴实, 词曲结合亲切自然。
2.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成长期 (1982~1994年)
20世纪80年初, 电视开始进入普通百姓人家, 相伴而生的是港台地区的电影、电视连续剧风靡内地, 其中的主题曲展示出与文革时期“高强硬响”音乐观念截然相反的演唱风格, 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特别是1984年, 香港歌手张明敏身穿中山装在央视春晚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传播。这无疑给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极大地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创作。一大批歌手在模仿港台演唱的同时, 注重各自风格的完善和发挥。程琳的《风雨兼程》, 朱明瑛的《莫愁啊, 莫愁》, 成方圆的《童年》和沈小岑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都曾掀起一阵追捧的热潮。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出现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专业分类, 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在唱法的细划中得到认可和提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流行乐坛无论是词曲、演唱还是歌手的实力都获得了空前的辉煌, 涌现出《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山不转水转》《好大一棵树》《少年壮志不言愁》《好人一生平安》等经典作品和毛阿敏、韦唯、田震、刘欢、那英、李娜等知名歌手。
3.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多元发展期 (1994年至今)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 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日趋明显。在此大背景下,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也进入了多元发展期, 各种唱法、各种流派、各种音乐表现方式竞相绽放。首先是歌手和歌曲产生的速度前所未有, 偶像与实力并存, 摇滚与抒情并重。其次是歌手演唱的风格异彩纷呈。陈琳吸收了前期流行歌曲的元素, 将摇滚风格融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之中, 声线收放随心所欲;孙楠的演唱富有热情, 一曲《不见不散》声音嘹亮, 挥洒自如。韩红的天籁之声宽广流畅, 代表作《天路》深情而不失自然。第三, 数字化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 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 MTV的出现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以电视为媒介, 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立体生动。第四, 校园民谣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匹黑马, 老狼的《同桌的你》, 水木年华的《蝴蝶花》, 极光组合的《十年》都曾好评如潮。第五, 以通俗、轻松、幽默为特点的网络流行音乐异军突起, 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和庞龙的《两只蝴蝶》都是通过网络脱颖而出, 由此带动了大量的平民歌手借助网络把自己所创作的流行音乐展示给社会。
二、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
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也具有与文化特征性对应的基本文化功能。从流行音乐对社会、对人产生的实际作用的角度分析,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表现在艺术文化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两个方面。
1.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艺术文化功能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是艺术领域的一份子, 其艺术文化功能显而易见。首先, 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作为以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 曲调流畅洒脱, 相比古典交响乐这样的严肃音乐, 人们能够更直观地通过现代流行音乐认识社会生活、体验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情感。如《小芳》的歌词就采用直白叙述的方式, 语义明确, 感情指向清晰, 非常方便与欣赏者的沟通, 有效扩大了接受群体。其次, 流行音乐具有教育功能。中国现代流行作品大多遵循正面文化价值, 体现主流意识形态, 以一种生动性、趣味性和导向性的评价被听 (观) 众接受, 发挥对人的教育功能。如表现爱国情感的《五星红旗》, 表现儿女亲情的《常回家看看》, 表现美好祝愿的《好人一生平安》及表现英雄主义气概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第三, 流行音乐具有审美功能, 能够给欣赏者以身心的愉悦, 从而陶冶情操,
古筝记谱法中工尺谱初探
李杨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本文仅对筝古老的记谱法唐筝乐谱和工尺谱中的工尺谱进行探究。从工尺谱的产生与运用、工尺谱在《弦索备考》中的运用以及探究工尺谱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我们了解早期古筝所使用的记谱法、特别是对工尺谱的探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古筝;记谱法;工尺谱
筝作为中国较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变迁, 发展, 革新, 现已发展成目前我们看到的二十一弦古筝。针对二十一弦古筝, 现在通用的古筝记谱法有简谱与五线谱两种, 从目前运用情况看简谱更为普遍。而从古筝发展的早期来看, 所使用的记谱法亦有唐筝乐谱《仁智要录》和工尺谱等记谱法。本文仅对古筝记谱法中工尺谱进行初探。
一、工尺谱的产生与运用
筝因其历史悠久而被人们赋予古筝的美名, 而工尺谱作为记录和传承古筝文化的媒介为其发展和传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工尺谱起源。工尺谱起源说法不一, 有学者说工尺谱是一种来源于异国的记谱法。清人凌廷堪在《晋秦始笛律匡谬》中说:“字谱始于隋龟兹人苏袛婆琵琶。”何昌林先生在《音乐论丛》 (六) 中发表名曰:《燕乐二十八调之谜》一文中认为中国的俗字谱是拜占庭字母谱与符号谱的综合。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工尺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记谱法。如杨荫浏老先生认为
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不断吸收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 有效克服了肤浅、纯娱乐消遣的弊端, 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如《暗香》《荷塘月色》《香格里拉》等作品的产生, 大大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审美品格, 增强了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2.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
流行音乐源于基层社会, 更多地显示出娱乐、交际和消费等社会文化功能。首先, 流行音乐没有古典音乐那样的理性深度, 通俗易懂, 欣赏者基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就能够成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者, 体味到其带来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在现代电子技术条件下, 以影视的形式展现出的各种流行音乐选秀活动 (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 , 更是以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因而成为大众闲暇时间缓解身心压力的有效途径。其次, 在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中, 流行音乐扮演着交际媒介的角色。在众多的歌厅、舞厅、卡拉OK会所, 易学易唱的流行音乐是各种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因子, 是亲朋好友相互交流、祝福和共同欢悦的催化剂。在通俗音乐所创造的欢快氛围中, 交际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客观效果明显提高。第三,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商品化的精神产品, 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必然显示出强劲的消费功能。这种功能既显示在各种音响制品的流通销售、各种商业性质工尺谱起源于唐教坊筚篥上用的工尺字谱, 敦煌的“燕乐半字谱”就是工尺谱的早期形式。黄翔鹏先生在1992年第四期《黄钟—武汉音乐学报》发表名曰:《工尺谱探源》一文中把工尺谱字的组合体系与曾侯乙编钟的乐音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曾候乙钟律是工尺谱的起源, 马海生先生在1994年《中国音乐》第二期中发表名曰:《工尺谱来源》一文中再次论证了《楚辞》:“四上竞气, 极声变只。”中的“四上”是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学术界对工尺谱的起源说法都不尽相同, 我们也应当客观的看待此问题。但是, 可以确定的是工尺谱这一古老的记谱法是在我国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中起源, 并在音乐的传承中发展。
2.工尺谱在各筝艺流派中的早期运用。现今中国古筝各个流派主要有河南筝艺流派、山东筝艺流派、浙江筝艺流派、潮州筝艺流派和客家筝艺流派。这些流派在早期使用传统乐谱方面, 潮州筝艺流派多使用“二四谱”, 而山东筝、河南筝、浙江筝派在早期都毫无例外使用的是“工尺谱”。可各流派皆因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 语言特色使工尺谱的部分记谱细节有着些微的不同。工尺谱是用竖式直行书写, 每一大板 (一个乐句) 写一个直行, 并在首句标明板数的一种记谱法书写形式。其中每一大板的左侧为谱字, 右侧为板眼和左手演奏技法。
工尺谱有十个基本符号。它们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其中“上、尺、工、凡、六、五、乙”对应简谱中的“1、2、3、4、5、6、7”。工尺谱的读谱视唱为
的演唱会的举办, 还显示在与流行音乐相关的动漫、卡通、游戏及音乐与商业活动结合等产业化链条的形成。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来自大众, 其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真实的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而对于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探究, 更有利于培植正确导向, 理顺娱乐性、商业性、审美性和社会教育性的关系, 使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更贴近人们生活, 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绚烂之笔。
摘要: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是中国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起源于美国爵士音乐的“通俗音乐”, 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凸显音乐国际化、商品化, 表现方式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特点。在短短的三十几年中, 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理念和音乐形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且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和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找寻时代的印记,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产生的文化功能, 给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一个客观、恰当的定位。
关键词: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历程,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02期
[2]张欣流行音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大众文艺》2010年第19期
3.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篇三
关键词:输配电 用电 现代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062-02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在电力企业中相当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电力企业将电能输送及分配给电能使用方,形成输电和配电的工作,进而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逻辑关系。电力企业对其所在区域的电力用户进行电能输送,这一过程可称为输电工程;供电厂将电能合理的分配,以满足电力用户的使用要求,这一过程可称为配电工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对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现代化标准发展模式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1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作用
1.1 输配电工程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
电力企业通过电力的输送分配完成企业自身的生成运营,输配电的发展对于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及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输配电不仅是电力企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电能不仅电力企业会停产,许多相关的用电生产企业也会陷入瘫痪状态。
1.2 用电工程的提升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命之源,而电可谓是现代生活的生命之源。现如今的生活没有电能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在现实中对电能的依赖性很大,电能为电脑、电灯、电视等电器提供工作能源。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依靠电能生活,如果没有电能,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如果长期没有供电,严重的会出现社会的恐慌。所以发展现代化的输配电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 现代化模式在我国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应用及准备工作
(1)电力企业信息智能化科学管理,引入和研发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输配电发展。电力企业的输配電自动现代化模式逐渐应用,智能化的电网建立在集成高速的双向通信网络基础上。智能现代化电网供电厂可以将电能直接分配到电能用户,减少很多电能损耗的环节,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确保供电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增强了我国输配电自身优化性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电力企业引进高技术全面性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培养出一批理论技术强、实践能力操作好、熟练操作智能现代化电网的输配电各个环节的全新型人才,并且每年定期培训,这样电力企业的高技术性全能人才将越来越普及化,使企业内部员工技能全面的提升。
(3)关注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跟随国家的政策,例如“十二五”的规划政策等,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性全面发展电力企业,细化到各个项目的实施细则。运用国家对电力企业的政策措施,突破瓶颈更大程度的发展。对于电力企业内部的重点技术进行重点发展,带动相关的技术进步,以更好的实现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现代化模式。
3 乌海电业局在输配电工程中应用现代化模式所作出的贡献
我乌海电业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十二五”的领导,大力发展现代化输配电模式,对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应尽的贡献。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1.21亿元,同比增长22.8%,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53.8亿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元,增长10.1%,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8226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9亿元,增长20%。乌海地区安排220 kV电网项目10项,新建220 kV变电站3座,扩建4座,新增变电容量180万 kVA,线路147 km。工程总投资4.8亿元。乌海电业局在110 kV电网项目的建设也比较突出,其中安排110 kV电网项目23项,总投资6.04亿元。新建110 kV变电站11座,新增变电容量132万kVA,线路长度618 km。主要输配电项目如表1所示。
4 结语
我国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现代化模式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包括乌海电业局在内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还有很多的不足,仍处于发展阶段,想达到完善的现代智能化模式需要电力企业各个方面都进行改进,仍需电力人员的不断努力。借鉴国外直流电应用技术,应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优化自身企业,提升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智能化模式,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电能,为我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尹超.农村配电网降损策略[J].电子世界,2012(22).
4.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篇四
通过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的学习分析如何应用现代管理理论解释我国
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预见前景。
从人类最初通过集体活动来达到目标开始,到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阶段、企业再造阶段和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阶段。
从现代管理理论形成开始的这近百年的时间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快速发展的时期,每个阶段并非径渭分明的。事实上、无论是行为科学、战略思想、还是企业再造依旧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我国现代化企业应该借鉴学习的。
在最初的萌芽阶段,世界各大古国流传下来的典籍中都能找到管理思想的影子。西方的《圣经》,中国的《周礼》、《孟子》、《孙子》都对管理的制度、责任、职能等做了具体的论述,甚至有些精辟见解还适用于今天。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从封建主义中脱胎而出,管理学思想逐渐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而我国由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衔接断代,遏制了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
在19世纪末第一次使用了“科学管理”这一术语。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人泰罗、“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亨利.法约尔和“组织管理之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以这三个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为以后的管理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泰罗重视工厂的生产效率,法约尔则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研究重点,被后来者概括出了管理的七项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从管理职能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心里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考虑。
随着二十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全球经济危机。管理学学者们开始注意“硬件”以外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因素。人的因素被提到了主要位臵。以梅奥为主进行的“霍桑试验”得到: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霍桑效应等一系列结论。引发了管理学者们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一系列著名的理论成果,有些到今天依然适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产和组织规模的急剧增大,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认识。不仅管理学家,而且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也从不同角度、背景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发表自己对管理问题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茨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另外由于对顾客需求的重视“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的思想开始引起管理界的重视,并为世界各国广为传播接受。
与此同时,中国在5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建设。由于受政策和政治的影响,我国的企业都在国家的统一控制下发展,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迅速,但是平均分配,大锅饭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拖住了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战略”一词开始引入管理界。如何在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里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与环境》、《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竞争战略》等著作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人们所受的教育水平日益提高,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所形成的企业组织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实践先于理论,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也于九十年代开始了所谓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企业管理经历了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这就是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
在我国,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发的初期,经济正处于虚势待发阶段。传统的国有企业冲破了单纯对政府负责,以上级主管为中心旧体制的束缚,逐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展开企业管理工作。但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迄今尚未理顺,导致改制后的一些公司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一些合资企业,私人企业相继出现。一方面,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给我们自己的现代化企业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包括对人才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市场的竞争等。一些不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被淘汰,而另外一些则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正当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国外企业又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跨国公司力量逐日上升。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争取到顾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所以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在保持和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产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又把对客户的最佳服务做为目标。
中国企业管理在解决规模、成本、价格、质量诸多问题的过程中,现在又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的现代化企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比如人才问题,人才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在文化、技术、观念、行为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一批职业企业家,他们的素质有多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就有多高。在一些企业里管理者决定做一件事时,盲目执行,缺少把这件事执行过程上的各个制约因素想得很透彻,预测未来虽然很难,但对于管理者而言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管理者本身业务素质的要求。还有对人才的使用上,一些管理者存在在着
中国传统的家族管理思想。任人唯亲,不能对人才进行合理的使用,导致人才流失,内部管理出现漏洞,最后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下降甚至企业解体。
在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上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和组织结构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一个部门多个领导,责任不清等等问题。
5.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篇五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但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侵略和有识之士大力创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1927—1937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37-1945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大力加强经济垄断,使发展中断;1945-1949年,美蒋勾结使近代化陷入困境。
2、政治的近代化: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可以说是政治民主化的开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但很不彻底;1922年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政治民主化又迈进了一大步;曲折前进阶段,由于国民党实行***,坚持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政治非常黑暗。
3、思想的近代化: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
中国共产党人则以俄为师,大力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找到—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①政治障碍重重:中国近代化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封建地主阶级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缺乏准备、发展畸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是来自外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③缺乏正确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农业近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西方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来为近代化作充分准备。而中国是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并且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近代化缺乏必要的前提过程。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近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④缺乏安定环境:自从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纷纷发动侵略战争,国内反动统治者经常镇压人民反抗,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发展非常缓慢。
6.党章的发展历程 篇六
在我们党95年的历程中,每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党章进行修改。自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章程。95年来,党章历经十六次修改,共产生过十七部党章。这十七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虽历经曲折仍不断获得成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党章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历程。
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和通过了一部党的纲领、6部党章
党的二大至六大。这一时期我党处在幼年,独立性较差,党章的制定带有强烈的共产国际影响的色彩,但党章的修订内容也反映出早期的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的探索。
我们党的一大没有制定党章,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我们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员50名),最开始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民居里召开,后为安全起见,会议地点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的船上继续召开。我们党的第一部纲领《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是在嘉兴的船上讨论通过的。由于当时没有条件把档案保存下来,这部纲领现在没有中文原本,目前的版本是依据俄文版和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共15条不到1000字,非常简短,可第一条就确定了我们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宣告了党的诞生。
1922年党的二大(党员195名)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党章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作的完成。第一部党章对党的组织、党员的条件、接收党员的条件都做出具体规定。更重要的一点,虽然这部党章只有6章29条,但专门把纪律单独作为一章,并且用了9个条文进行规定。此外,党章还对党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一开始就注重纪律建设。
1923年党的三大(党员420名)对党章条文只做了个别改动。主要规范了党员入党的程序。
1925年通过的四大(党员994名)党章,第一次将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党章中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同时,规定将“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将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书记”。
1927年党的五大(党员57967名)没有修改党章,党章是大会闭幕后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修改通过,这是唯一一部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修改的党章。因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在反革命政变后的半个月,我们党在武汉召开了五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党的代表大会就在闭幕后委托中央政治局修改。
五大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五大党章是建党以来对党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修改,充实了党章的内容,调整了结构,确立了基本框架,这是我们看到的党章文本中条款最多的党章。
六大(4万人)通过的党章是唯一一部在境外通过的党章。党的六大于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相比于此前的党章,六大党章特别强调共产国际的领导,比如在第一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
七大(121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1945年七大召开时,共产国际已经解散,中国共产党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制定了这部党章。七大党章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七大党章共11章70条,第一次增写了总纲部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总纲,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四项义务、四项权利;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
建设时期制定和通过了四部党章
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八大党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了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成果。
八大(1073万人)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通过了新的党章。
八大党章共9章60条约1.5万字,其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大历史转变,比如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正是在八大写进党章。
1969年党的九大(党员2200万人)党章和1973年的十大(党员2800万人)党章是在“文革”时期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党章。从1957年的反“右”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党的自身建设也遭到挫折。党自身状态在这20年中制定的九大、十大和十一大党章中体现出来,这三部党章都带有明显的“左”倾错误的痕迹。
1977年党的十一大(党员3500万人)制定的党章是转折时期的党章。十一大党章是一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严重缺陷的党章,尽管这部党章把“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写进总纲,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十大党章的“左”倾错误观点,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
改革开放以来已制定和通过了7部党章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执政党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在党章的修订中更具理论底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82年十二大(党员3900万人)党章是现行党章的蓝本,是党章发展史上继七大、八大党章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它是拨乱反正的产物,在七大、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形成的,吸取了九大、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思想错误。30年来,党章基本内容保持稳定,在党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行党章第10条中关于民主集中制规定的6项基本要求来源于十二大党章。我们现在的入党誓词也是在十二大时写进党章,此前,我们党的各个组织、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特点确定入党誓词,十二大时对入党誓词作出统一,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7年十三大(党员4600万人)到2007年的十七大,历次党章修改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我们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及时写进党章。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采用部分条文修改案的形式修改党章;1992年的十四大(党员5100万人)党章第一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总纲,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穿党章全文;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员5900万人)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员6600万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员7000万人)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大(党员8200万人)党章共11章53条,1.7万余字,内涵丰富。十八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之一是“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对比十七大党章,十八大党章共42处修改,新增1000余字。
十八大党章主要有6个特点: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新增写“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对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部分条文作了修改。
通过了解我们党一部党纲和17部党章,可以感受到党章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学习党章的历史一方面是了解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党章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体会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精神,体会我们党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伟大作风,体会我们党高扬旗帜、凝聚力量的伟大作用,学习把握党章的脉络主线,在“不变”与“变化”的辩证关系中深化对党章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深入学习党章,我们应做到5个牢记:牢记入党誓词,始终践行诺言;牢记政治信仰,始终对党忠诚;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为民服务;牢记党的纪律,始终坚守规矩;牢记政治本色,始终积极工作。
7.世纪中国现代服装的时尚化历程 篇七
中国服装于20世纪上半叶完成了与传统服装的决绝, 从而走上了时尚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呈现为四个时期:革新传统与民主共和观念时期、统一服式与社会主义理想时期、混沌潮流与改革开放时期、时尚业崛起时期。21世纪的头十年里, 尽管出现了所谓民粹主义的极具政治热情的“唐装风”、民间暗流着的“汉服风”以及街头的“波波族”, 但是20世纪开辟的这条全球化的时尚道路仍然坚实。处在新世纪的人们希望更加典雅、精致与浪漫, 并进一步与国际时尚接轨。
古代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 特别是在一个重视礼法的传统中国社会里, 古代服装的发展成熟极早, 其制度化、规范化、完备化也是世界服饰史中所罕见的。但作为现代意义服装的发展则起步较晚, 并经过了一个革命传统、模仿西方、全球融合的历程。这一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革新传统与民主共和观念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统一服式与社会主义理想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混沌潮流与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时尚业崛起时期。
一、革新传统与民主共和观念时期 (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
在现代服装以前, 中国经历了从殷周到晚清漫长的前现代历史。在西方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 中国的明王朝和清王朝仍然处于前现代历史的绵延之中。就前现代的历史而言, 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时代区分, 而只有朝代的更替。朝代的更替就是不同的家庭统治时期的变换。这种变换只是发生了统治权的变迁, 却没有发生思想传统及社会组织上的中断和革新。中国传统服饰就是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高度封闭凝固的伦理社会体系中存在的。尽管有“易代必易服”的传统, 但仅限于形制的长短、肥瘦, 以及质色选择上的细节变化, 而服饰整体风貌一直承袭着以“周礼”为基础的冠服制体系, 它始终突出着君臣、上下、夫妇、内外、父子、兄弟、甥舅、姻亲的伦理关系规范, 以及一种德性精神。在漫长的前现代历史中, 历代传统服装的循环无不是以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为基本要义。
然而, 在这种循环中, 服饰的历史停滞了。因为它总是向着过去回归, 而从来不是向着未来的。因此, 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来说, 没有一个自然而然到来的现代, 只会有一个变革的现代。因为我们的传统体系太完备太封闭了, 自身没有适应新时代的机能, 所以, 必须有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去动摇它。这种力量正是来自近代和现代的西方。
中国社会走向现代, 正是始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 与此同时, 西方文化影响渐趋扩大。中国现代之始推崇的民主和科学就是来自西方文化的直接输入, 其根本意义是反对自身传统的非民主和非科学。所谓“非民主”, 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宗法专制。所谓“非科学”, 就是愚昧和迷信。民主和科学引导人们冲破专制的束缚, 回到自身的生活和意愿, 并依据自身的意愿来规定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下, 1900年前后, 传统服式开始受到西方服式的影响, 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 服式上才有了根本的变革。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 但推翻了封建帝制, 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社会剧变带来了服装发展的全新面貌。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都失去了法律的保护,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混合东西方服装样式的格局。大多数男装包括一件长衫、一顶翘沿软呢帽和一双西式鞋子, 显出中西混用的样式。妇女们则寻找到一种既符合她们解放身份而又不至于背离传统太远的式样——受20世纪20年代欧美流行的管状时装短裙影响, 晚清旗装逐渐变得简洁自由, 后来发展为所谓的“中国旗袍”。
与此同时, 在民主共和观念影响下的人们开始提倡个人的价值、个性的解放, 强调人格和智力的自由发展, 并以一种开放的精神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裁剪技术、服装生产设备及经营管理手法。西方服装文化连同流行信息及生活方式, 也通过官方的宣传媒介得以广泛传播。这正是中国服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迅速变化的重要原因, 同时也导致了数千年的传统服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快速消亡。
二、统一服式与社会主义理想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
在连年战乱不息, 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背景下, 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不断衰退。但是, 同样来自西方的作为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则在中国找到了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形成了本土化和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形态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主要是革命的学说, 革命不是改良, 不是渐进, 而是突变。
毛泽东革命思想最终指引中国人民走向了解放事业的胜利之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世界的诞生。革命的思想与精神同样体现在服饰上, 这个新世界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服饰的变化表现在用统一的服式来取代传统和刚刚接受了西方影响的服式 (西装革履与刺绣旗袍) 。服饰改革试图寻求消灭阶级差别而选择服式的大一统, 出现了不分男女都穿统一的由军服演变的中山装和列宁装, 并且认为唯有如此, 才可以标志民族精神的解放。整体的服饰观念认为, 不同地位或不同性别的人没有本质差别。不论男女皆为单调的上衣和裤子, 以充分体现男女平等, 人人平等,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受社会主义理想的吸引, 到1950年, 富有魅力的女性旗袍在中国大陆完全消失, 首饰、化妆品和其他所有的装饰形式也都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借鉴苏联样式, 即所谓的布拉吉 (即连衣裙) 、列宁装、中山装。更为重要的是, 在建设新中国的劳动中, 耐磨耐脏的灰、蓝、绿工装与军装成为了最实际的流行。这样的组合一度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温馨质朴的穿着氛围。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适应当时经济的困难状况, 耐磨和耐赃的灰、黑、蓝色仍然作为流行色。而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则直接把服装带进了一个被称为“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主义”, 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 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 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装异服”, 统统被批判。这样, 很快就形成了款式一致、色彩单一、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的风潮。雷锋帽、绿军装、解放鞋、海魂衫、军挎包、红袖章和毛主席像章是这一时期最时髦、最能体现革命化的服装, 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 也成为了人们对这个年代的生动记忆。
在这个禁欲主义的时期, 任何提倡个性、讲究的装饰都因其会被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而遭到批判。单调的制服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 表示了经济上的简朴、实用和绝对的平均, 以至于这种单调、统一、革命化与同质化成为时代的风尚。因此, 我们注意到, 服装刚刚走出前现代社会等级秩序的牢笼又背负了承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担。服饰并没有因为新世界的建立而获得真正的解放, 也就是说, 它仍不能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而具有独立的地位。
三、混沌潮流与改革开放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
“新浪潮”大概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 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喇叭裤首先打破了无彩服装的大一统局面, 牛仔装的流行, 西装的重新崛起, 运动服、羊毛衫大行其道, 使中国服装真正走上了现代意义的发展道路。
与毛泽东的革命学说不同,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的学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明的建设, 另一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突出了发展经济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则倡导建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改革开放是实现建设的手段和途径。正是改革开放带来了服饰地位的彻底改变,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服饰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当然, 这个价值地位是从西方“拿来”的结果, 是由西方定义的“服饰”——作为一种商品的服饰, 而不再是我们传统中那种主要作为一种观念符号的服饰。
改革开放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而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在开放之初, 时装、奢侈品乃至某些消费品, 仍都被贴上标签, 属于禁区。一种文化氛围需要慢慢散开, 如明星挂历、杂志封面的漂亮肖像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一些人们往往争论电影女主角一共换了多少套衣服而不是讨论电影本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和进口蛤蟆镜曾一度是北京时尚青年的最爱。同时, 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 我们基本上是全方位引进西方现代服装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伴随着极大增长的社会物质财富 (特别是服饰品类) , 人们开始追求所谓的流行风潮, 这是一个追求“洋气”的时期。往往是引进什么, 就流行什么, 时髦什么, 但是这种所谓的流行自然是处在一种混乱的模仿之中。
这是一个引进西方较为混乱的时期。此时, 由港台地区传入的“牛仔裤”在年轻一代中流行开来。在电视台公映的美国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带来了“蛤蟆镜”与“喇叭裤”。山口百惠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热播, 女主角大岛的“幸子衫”成为青年女性最为青睐的式样, 当时甚至还有专门的《幸子衫裁剪法》、《幸子衫编织法》等书热销。流行文化中的摇滚青年则再次把目光定格在军绿装。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映后, 不仅带来了霹雳舞, 还带来了霹雳手套、霹雳舞服装以及爆炸头。随着世界范围崇尚健美的影响, 1984年前后, 又掀起了运动服热, 那种蓝色白条纹的运动衫就曾经风靡一时。作为正式场合服饰的“西装”再次成为热潮, 并且在政治意义的层面上象征着“改革开放”。
整个20世纪80年代, 中国服装处在一个思想解放、时尚启蒙的时期。服装产业在全面学习、引进西方技术设备与管理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 产品日益丰富, 但主要是出口加工, 属成衣生产业。当时没有今天所谓的时尚杂志、时尚媒体以及消费者, 外国大牌也无法进入中国市场。法国时尚大师圣罗兰可谓当代时尚设计的天王巨星, 而据报导, 他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大型时尚展览却是门可罗雀。由此可见, 这个活动并没有得到消费者、服装业者的响应, 时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但是应该看到, 当时的前卫青年关心着另一类时尚:一种精神追求上的时尚。在这个思想启蒙的时代, 精神文化丰富起来, 但物质文化却很落后。一种精神的内涵只要新, 穿着如何就无所谓了。人们的思想受到不断涌起的思想潮流的冲刷与洗礼。从哲学到心理学, 到社会学, 再到文学, 从尼采到萨特, 到海德格尔, 再到法兰克福学派与阿多诺, 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这个年代的思想解放。整个文化氛围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 顾城的朦胧诗、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代表着这个混沌年代中激动人心的思想潮流。它逐渐冲破长期以来集体主义、革命主义对个体情感和生命的过度约束。人们开始厌倦被过度强调的集体主义, 而向往一种个性化的生活。
不过, 还应该看到, 官方的思想解放是由文革的极端破坏性而刺激产生的, 力图从思想上打破禁锢;而民间一批精英们的启蒙运动则是把西方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引入国内。因此, 20世纪80年代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注定在服装上影响的还只是少数前卫青年与精英们。
四、时尚业崛起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成果。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服装业终于和国际接轨了。人们对服装和时尚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时尚作为一个系统被特殊的群体所理解, 他们包括服装学院的学生、设计师、模特儿、摄影师, 以及时尚杂志编辑、批发商。在20世纪80年代, 这个系统是残缺的,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则逐步完善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 迅猛发展的服装业极大地丰富了服装的种类。但要真正走进时尚业的时代, 还有待于20世纪90年代整个文化气氛的转折。由过去单纯的技术、管理引进, 到陆续引进知名品牌, 时尚媒介也开始发展并变得重要起来, 这都意味着20世纪80年代前卫青年意识形态中的时尚转化为物质层面的时尚, 从思想的前卫转向对时尚的追求。与此同时, 服装专业院校纷纷建立, 成为了中国时装行业的理论基地。中国开始出现时装报纸与杂志, 引进国外的影视大片, 接轨国际传媒。伴随着时尚媒介的全方位发展, 在90年代后期中国人开始崇尚品牌。随着90年代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 人们渴望了解时尚的生活方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开始形成具有时尚消费能力的阶层。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时尚新潮主要由城市青年职业阶层参与, 具有广泛而稳定的社会基础。
就潮流而言,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流行服饰是由“新面料”掀起的。日本的柔姿纱、冰花绸, 韩国的珠丽纹等让国人领略了不抽皱不缩水的化纤。接着是萝卜裤、松糕鞋和内衣外穿的健美裤。随着媒体对西方生活便装 (casual ware) 的引进与介绍, “休闲”成为时髦用语, 休闲概念也成为国内媒体大肆宣传的观念。各种染色牛仔、印花文化衫充斥街头, 牛仔裤代替了绿军裤。继“休闲装”之后, 中国时装业又推出了“职业女装”的概念。1995年前后“时装”、“时尚”开始取代“休闲装”、“休闲生活”的说法。1996年世界范围内的“迷你裙”风潮, 直接带来了中国少女装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 简约、中性、小一号等名词逐渐为老百姓所接受。随着国际大牌如范思哲、普拉达、卡丹等陆续进入, 所谓的白领消费者也开始直接跟随西方的时尚与品牌, 并迅速抛弃了休闲装与文化衫那些所谓的创意 (实为一种混乱的业余的时髦风气) 。随着日韩动漫、影视剧的影响, 嘻哈热浪席卷时尚界。经济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对品牌没有什么要求, 而花不多的钱就可以拥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嘻哈”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1997年外贸销售开始萎缩, 时尚产品逐渐转向国内。在设计上转向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风格, 嬉皮士风、迪斯科、吉普赛怀旧情结混合起来, 并发展为狂热的民族风与东方热。强烈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最终演绎成为比较纯粹的本土风格。20世纪90年代末, 时尚回归简洁和随意的都市风格。伴随着女权意识发展的中性化时尚, 西方女强人的优雅成熟和品味风格在此时也开始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所谓“女素男俏”, 就是指女性的穿着考究, 而男性则随便花哨。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革命与巨变中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序幕。随着新中国的建立, 走向一个统一服式, 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阶段, 深深承载了国家意识的重负。直到改革开放时期, 才真正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作为商品的服饰。时尚业在20世纪90年代真正发展起来, 形成了一条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时尚全球化的道路。在刚刚过去的21世纪的头十年里, 尽管出现了所谓民粹主义的极具政治热情的“唐装风”、民间暗流着的“汉服风”以及街头的“波波族”, 但是20世纪开辟的这条全球化的时尚道路仍然坚实。处在新世纪的人们希望更加典雅、精致与浪漫, 并进一步与国际时尚接轨。一种消费的主流逐步形成, 那就是与西方完全接轨的高级品牌潮流。女性化成为绝对的潮流, 超级性感的裸露形式从T型台延伸到选美赛场, 再到演艺界, 掀起了所谓的“纤体热潮”。时尚不再是简单的服装问题, 而成为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时尚时代[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2]王受之著.世界时装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8.现代物理学的光辉历程 篇八
赛格雷从一九二七年开始,以一个亲身参与者的身分,经历了物理学近半个多世纪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他在这本书中,围绕着主要事件,把现代物理学发展史中的概念、思想、学说、理论以及实验工作的演变,概括地说,也就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演化和变革,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法国著名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曾经一再强调过,在传授科学知识时,“加入历史观点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最好是能直接追溯其根源,尽可能充分地和经常地接触那些创造了科学并且最善于把科学最生动的一面表现出来的人们。”本书的内容成功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书中不但对西欧物理学的发展做了翔实的论述——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英、法、德等国家长期处于领先和中心的地位——而且对日本和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学家的成就,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科学家努力追赶西方科学的爱国主义心情。
书中对当代所有知名的日本物理学家的成就和贡献,都做了评述。对中国物理学家的成就,也作了充满热情的介绍。赛格雷客观地指出,数学和英语“在日本和西方物理学家之间形成了思想交流的桥梁,但有时人们也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文化基础不同。当然,这对科学的进展也许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它会提供一些非常不同的争议点。”
赛格雷在书中谈到了他所接触过的各种各样的物理学家。他指出,“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出杰出的物理学家的共同个性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工作都有迫切的热望和很强的能力,具有坚持性、乐观主义和科学想象力。”反映出强烈的爱国初期开拓者的精神,进取性和保守性、狭隘性同时存在。劳伦斯“从本质上来说,他更象一个发明家,而不太象个科学家。”由于劳伦斯把他的机器大部分时间用于医疗研究(也是为了便于向私营企业和基金会寻求资金援助),以至于他周围的年轻物理学家常常是“偷偷摸摸地把回旋加速器用于科学研究。”所有这些情况和赛格雷所熟知的欧洲科学研究的传统成为鲜明的对照。
战后,劳伦斯和奥本海默这两个在制造第一颗原子弹过程中的合作者,在要不要制造氢弹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对此,书中写道,“有些作家把他们两人的争论写成了书或戏剧,……大多数是反对劳伦斯的,但另一方面,也有本关于劳伦斯的官方传记,写得简直就象是圣徒的传记一样。”赛格雷的同情站在哪一边是不言自明的。
许多正直的科学家对当前的世界政治现实都感到困惑和忧虑,赛格雷也不例外。他在书的结尾部分强调指出,“我们决不能忽视它们(指科学知识)对人类状况的影响。这是人们热烈争论的一个问题,它已远远地超出了物理学范畴,不过它对物理学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他在书中采取的是同“知心朋友交谈的那样的方式”,作者将他的矛盾心情如实地向读者倾诉出来,不能不使人为之同情。不管怎样,赛格雷还是满腔热情地发出呼吁:“我们怎么办?特别是科学家怎么办?我们应当不断地提醒公众,某些行动过程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应当诚实地、理智地做好这件事情。”他以但丁的诗句来表述他的心情:
“考虑你的后代,
你不是生作野兽的,
你应追求德行和知识。”
最后要提及的是,本书一九八○年在美出版,在四年多的时间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就把它以中文出版了,不能算不快。尽管译文有些地方还不够文从字顺,但译者们却是花了一番心血的。看看印数,却只有七千三百册,目前,这本书在书店的架子上已经不大看得见了。(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已经是题外的话了。)
9.我的心理发展历程 篇九
学院: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学号:2010214127姓名:朱雄侨
指导老师:梁煜鹏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与发展已成为社会上的焦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注重我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从小学到大学,走过了多少个春秋,在父母的呵护下,在老师的叮嘱下,我们成长着。如今,在大学的学习殿堂中,我们都会发现每一处都发生变化着,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安逸舒适,而是要沉入社会与人们一起翻滚。此时,我们的心理也承受前所未有的撞击和摩擦,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适应新情况,让我们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们未来的发展状况,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心理发展学习生活工作恋爱人际关系状况分析
正文:心理,会随着人的处境不同而不同。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不同领域的心理状况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处理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想到这里,先谈谈我的心理发展历程和起伏波动。我的心理历程到底怎样?如何波动起伏?如何克服不良心理问题以及我的解决方式怎样?
一、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
1、上大学之前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分析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的心理发展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曾记否,中学之前我的性格是属于外向型,那是童真无邪,过得逍遥自在,当然也夹带些许忧愁吧,主要以学习为主。在此之前,我所交的朋友比较多,过得挺融洽,人比较开心。但是好景不长,进入中学后,我整个人开始变了,心理变得冷漠起来,对人对事完全不在乎的感觉,人际交往稀疏,很少有几个朋友谈得来,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这时,对待学习往往草草了事,糊糊涂涂过日子,觉得自己很单调却无法改变这种局面。那时,心理调控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喜欢感情用事,不计后果。面对困难时,喜欢逃避,喜欢知难而退。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时,虽然大体来讲蛮不错,但是有时也会生活无序,无休止“开夜车”。心理由平静变得波动起伏,情绪大起大落,处理心理的方式更是一团糟。
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析和解决建议。看着自己如此变化,及时弄清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运用心理调控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健康发展生活,遇到这些心理障碍,我特意买了几本关于心理方面的书,了解一下如何解决我的心理困惑,走出困境。在生活方面,我自觉地过上按时作息的生活状态,充满活力,过着精力充沛的生活状态。学习方面,以勤奋为主,喜欢每天学习一两小时,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劳逸结合,日子过得舒坦。人际交往方面,敞开心胸,坦诚相待,结交许多朋友,与朋友关系慢慢融洽。总之,我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分析我的心理状况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措施方法,让自己生活在健康理想的心理王国。
2、大学时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分析
进入大学以来,心理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健全。当然,在大学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
压力。看着别人逐渐地成长着,自己也跟着走向成熟。在此期间,心理变得更加健康有夹带着忧患意识以及压力。学习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不同,加上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同,此时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我们不单单是学习上心理压力还有将来工作的压力,总之,心理承受的能力要越来越来大,处理心理问题更加有序有力度。最为特殊的一点,在大学可以自由自在谈恋爱,对于该问题,我不知所从,因为我对于恋爱问题继续琢磨着。我总是想该来是就来了,不要刻意去勉强。对待此问题,我认为该谈的时候就谈,有时我也有些许心动,反正心理起伏较大。大学人际交往更为重要,这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更加开放,而此时我的心理变得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有时,我也会又不愉快的事,考试失败,学习不顺畅,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失眠,心理很不舒服。面对这些,我慢慢地静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困厄和采取积极的心理分析态度解决心理问题。如果有不开心的事,我常常独自一人去散步来缓解自己心理压力和释放情绪。总的来说,自己的心理状况较复杂又夹带感性的东西以及调控自己心理能力不完善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二、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分析
1、学习方面:有时较轻松,有时压力过大;有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如考试失败),往往采取消极态度去面对,喜欢耍脾气,喜欢闷闷不乐。遇到自己解不了的题,心理波动起伏大,紧张,焦虑以及失望,自卑。总而言之,学习往往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冲击和状况。面对这些,我经常采取一些方法解决,例如看电影,参加体育活动和朋友出去外面舒展心情,减缓自己的情绪波动。
2、生活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按时作息,但是,遇到心烦事情时,心理承受压力过大,往往会失眠,导致心烦,急躁,焦虑的心理状况。我常常控制自己每天心情舒畅,作息有序,但心理波动往往导致不良后果。面对这些,我如果遇到心烦事情,听听音乐舒缓心情,或适当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达到最佳状态。
3、工作方面:该方面心理易受到波动,当自己工作出现错误时,自己心理会出现紧张,惭愧和自责,往往让自己安静不下来,表现出自己坐立不安,徘徊,焦虑。面对这些,我会小心谨慎地做事,避免出现错误,一出现,自己的心理受到打击,难以平静!
4、恋爱方面:这方面到现在尚未涉及到,但有时自己的心理比较冲动,有时有点苦涩,有点失落,不过还不想进行这方面的事情。面对这些,我只能祝福那些人希望他们长长久久。
5、人际交往方面:当认识陌生人时,心理往往是好奇的。对于比较熟悉的人,心理总是自然。总之,在于别人交往过程中,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去跟别人谈话,畅谈双方的有趣的。遇到尴尬的问题,往往以幽默的方式去处理,让彼此都感到自然,舒适。
总结:自己的心理如何发展,这取决于自己的心理处理方式。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解决,让自己处于健康发展的心理状况。作为大学生的我,更应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这个社会的竞争和挑战,积极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全面了解,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特征,针对自己遇到的情绪和问题,采取正确的方式去营造自己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状况。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健全自己心理的方法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发展,给自己的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为自己的未来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规划,规划好自己的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义。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08-27
儒学的人生价值观探讨12-31
现代银行的发展趋势07-18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07-29
浅析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11-28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08-16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10-22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07-20
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代转型01-14
国家的合法性:柏拉图、儒学与我们的相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