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2024-07-27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1篇)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全市农业人口占74.2%,农村的富余劳动力9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6%。针对这种情况,XX市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提出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XX年又提出把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济”,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政府与市场联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通过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到转移人口转变;通过支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铸造农村能人;通过引导土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XX市的实践对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市不断加大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情况 XX年—XX年,XX市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116万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5.8万人,占培训总数的56.7%;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由401.8万人增加到706.3万人,年均增长12.6%,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29.6%提高到5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 XX市转移就业发展趋势集 中体现在“五化”上。一是输出方式多样化。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中介机构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等组织转移的约占35%;通过农民自组织、自管理转移的约占62%;个人外出“闯”的约占3%。二是转移行业非农化。到XX年底,XX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67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95.3%。三是就业分布区域化。农民外出务工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逐年向东北、西北、中部和西南其他省区扩散。四是外出群体年轻化。转移就业人群中,30岁以下的约占转移总数43.7%,31岁—40岁的约占34.8%,41岁以上的占21.5%。

农村劳务开发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XX年—XX年,劳务总收入由133.2亿元增加到283.1亿元,年均增长18.8%。二是促进了农民素质提升,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的工资水平、工作适应力、工作满意感都有了较大提升。三是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XX年以来,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促进,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135” 的基本思路推进工作。即,实现一个目标: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示范性培训20万人;构建三大系统:劳动力资源调查系统、技能培训系统、组织输出系统;落实五项政策: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和回乡创业等优惠扶持政策。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强化技能培训 依托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大力开展“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等模式的订单培训,XX年—XX年共完成订单培训58.45万人,培训就业率达98%。二是突出技能提高,主抓中长期培训。采取长期、中期、短期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向长期培训过渡。三是注重特色培训,打造品牌劳务。目前,XX的“XX师傅”、“富侨保健”、“石龙技工”、“XX月嫂”、“黔江港务装卸”、“三峡服装”、“巫山建工”等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劳务品牌。

坚持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加大对劳务中介组织、农村劳务经纪人,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育扶持力度,一批劳务市场主体逐步发展壮大。XX市正在实施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训工程,计划每年培训劳务经纪人XX人,五年培训1万名经纪人,实现每村1名经纪人的目标。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建设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规范化管理。通过简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办证手 续,实行除居民身份证外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式”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地建立起进城务工农民的基础档案。二是人性化服务。在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办“农民工公寓”,为1.3万农民工提供了廉租住房;对随农民工进城的学龄子女指定学校就近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入学同等待遇;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系统的计生卫生服务。三是完善社保政策。今年5月XX市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作出具体规定。四是组织化维权。加大劳动维权力度。逐步落实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建筑领域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法律援助协作机制。

创新政策措施,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一是放宽户籍政策。通过“农民转市民”试点,改革消除农民变市民的制度性障碍,XX年实现了5万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转为市民。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对新增农村劳动力,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实现永久转为产业工人。

大力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XX市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创业引导。市政府在六个驻外办事处设立了劳务联络处,切实加强与务工人员的联系沟通。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各区县相继出台了返乡创业扶持优惠政策。三是建立创业园区,壮大发展基地。不少区县在工业园区设立了返乡基地,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企业入园,通过园区落实出台的各种优惠配套政策。四是注重舆论宣传,营造创业氛围。XX市通过开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扶助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几点启示与建议

XX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正确处理政府促进与市场引导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既要做好政府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又要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坚持促进农民务工增收与减少农村人口相结合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开发,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外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政策环境,促进农民长期稳定转移到城市,不断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要以“阳光工程”为龙头,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调整培训思路,由临时短期培训向长期正规职业培训转变,培养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不断增加补贴的规模,根据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内容、时间的长短,实行差 别补贴制度。同时,要针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民工流转承包土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发展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突出重要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搞好流通、信息、农机、基础设施等方面服务。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为返乡人员创造必备的创业条件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在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集约使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2006年末,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 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长期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正在逐步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主, 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资金、物资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尤其需要富足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大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基本专业知识的新型农民, 需要一批能正确理解中央农村工作精神、熟悉政府农村工作政策、了解村情、懂农经管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需要精通农业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 需要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源存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亟需通过各种途径缓解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农业发展要超越主要通过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出的传统模式, 现代集约型农业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 有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护生态平衡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开发自然资源转化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舒尔茨的研究结论, “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 而五分之四来自人力资本。”农民是农业科技的直接运用者, 是农村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文化素养的农业劳动者, 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认识不足

农村的“去组织化”使农民更多的时候以一种个体形态出现。游离状态的农业劳动者在获得生产生活自由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组织“约束”。农民的发展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 在充分认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意义的同时, 不断探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措施。

2、农村人力资源丰富, 富余劳动力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迁移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人均耕地少, 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升级, 加之农业机械化也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 因此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一个东方神话,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游走。

3、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截至2006年,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仍占到39.5%, 而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50.6%。另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 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 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农业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 2006年末, 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 其中, 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94万人。按职称分, 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其次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营管理人才较少。我国部分农业劳动者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思想”的影响, 市场意识比较淡薄, 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较差, 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再次是身体素质偏差。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人力资资源投资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来完成的。中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刀子了二元教育结构。当我们谈及农村教育之时, 主观上已经默认了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农村教育的存在。实际上, 农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 是指一切可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路径选择

1、转变观念,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农民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部门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工作的力度和进度。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自身的发展需要是内在动力, 外部举措是促进手段。首要的是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健全人格, 勇于承担公民义务和维护公民权利。相关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 以人为本, 在农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的良好氛围, 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2、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教育培训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教育成就未来, 现代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基本手段。面向“三农”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教育、农民教育或者是农村教育, 而更应该是三者的有机融合。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 保证入学率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为农村儿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 让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学子们学一技之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三农”的水平;不断探索适应“三农”发展的终身教育体制, 学以致用, 学有所教。

3、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其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占到62.3%。农民的这种就业形势既减轻了农村负担,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阶段城市还有乡村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 城市生活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成长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仍是必然趋势。

其二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劳动力的双向迁移——一部分农民工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创业;还有一部分“城里人”投入到服务“三农”的工作中来。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 如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特色、政策扶持等, 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力量。农村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互动为“三农”工作呈现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农村不仅要让农民走出去, 还可以发挥自生特色吸引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 这本身就体现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重视对农民的健康投资

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可靠有效的保障, 解除农业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完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改善农村医疗环境,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雅崖、张德江:《加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四川劳动保障》, 2010 (2) 。

[2]许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 2010 (27) 。

[3]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农村经济》, 2004 (1) 。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现状 农村经济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农村人力资源总量过于庞大,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十分尖锐。

要想开发、配置和利用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必须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现状作出相关的分析。据1999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农村年劳动力(男16岁~60岁,女16岁~55岁)约有4.6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1%,其中16岁~29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农村劳动力的35%左右,这一方面表明有过多的劳动力人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过早的投入到劳动中,使人力资本低水平积累;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增加了压力。据调查,目前我国估计剩余劳动力在1.2亿左右。

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固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潜在的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一般的人口并非就是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到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才能成为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另外,人是物质资源的创造者,又是物质资源的消费者,创造物质资源是有条件的,消费物质是无条件的,庞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会减少整个社会用于积累的资本量,恶化人力资源投资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供给量过大与我国农村耕地等自然资源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现有1.5亿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素质整体低下,束缚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看,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占5.8%;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7867.5万人,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356.3万人,占38.04%。2000年我国农村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0.49%,而城镇占到8.899%(见表)。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1988年小学入学率达100%,1993年高校入学率达46%,中学入学率达91%;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总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纯农业户从业人员中,有5366.8万人为文盲,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17.23%,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仍占到44.05%,高中以上文化只占10.98%。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加快,城乡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寻找就业岗位。从1994年以来,形成了一年一度居高不下的民工潮,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转移。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增人口上千万,而这些净增人口又主要来自农村,“十五”期间恰逢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高峰,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将相当艰巨。据统计,我国现有3.3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剩余约占50%。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将出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由于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以及各种不利于转移的制度壁垒、高转移成本、价值观念、习俗、劳动者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极不稳定,近年来,已开始出现民工“回流”现象。据农业部调查,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出省就业比重有所下降,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開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12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劳动力的这种文化程度现状与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而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改革是我国农村面临的一项伟大的任务。这项改革需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只有广大农民具备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农村的改革才能深入下去;农民有了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农村的许多落后和愚昧现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村经济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才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的经济超常增长、农民收入超常增加的阶段已经过去,加上受传统农业结构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增加开始放慢,农村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有限。所以,如果仍按老思路去开拓农村市场,以期启动经济,不会有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和城市一样,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社会的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工农业产品已处于供求平衡或已经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教育这一特殊的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仍然是卖方市场。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教育产业,增加农村人口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继续消费教育产品的余地,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那么,教育产业不仅能够成为我国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把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其次,农科教相结合,构筑农村成人科技教育体系。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继续把搞好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加强协调管理,把农、科、教有机结合起来。在继续抓好成人扫盲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建立县、乡、村科协网络,系统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农业技术夜校以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成一个开放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同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协的作用,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多增长。其次,加速乡村工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溢,需要适当的载体来吸纳。现阶段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是乡镇企业。它既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再次,加大城市化吸纳。要下活农业人口转移这盘棋,一是发展小城镇,二是发展大城市,扩大吸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而我国的特点则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并且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但目前许多城市带动不了周围的小城镇与农村,更吸纳不了多少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过小。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的配置受地域、人们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难度及复杂性。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培育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接受现代生活的熏陶,使他们在思想意识、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不自觉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后,给滞留在农村的农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带动其周围农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機制调节,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比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2]万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6

[3]陈继勇肖德程玉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锡嘏:农村经济问题[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3

[5]牛靖南: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J].中国农村经济,2004.6

[6]曲直.治穷先治“根”———关注农民教育培训[N].人民政协报,2004.4.13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湖南省**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

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 %;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调研实施情况

**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看出,湖南省**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关于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上饶县国土资源局 徐居定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本人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县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进一步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增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上饶县是全市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县市之一,目前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产业规模,但因开采无序、经营粗放等原因,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积极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矿产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矿产资源主要特点

我县位于闽浙赣皖相邻区域多金属成矿区,是全市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县市之一,矿产资源主要特点有:一是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目前县境内初步探明储量矿产有33种,己开发矿产有煤、铜、铁、铅锌、石灰石、萤石等21种。二是区域分布比较集中。南部产高岭土、萤石及煤炭,中部赋存水泥用灰岩和石煤,北部蕴藏饰面用花岗岩、萤石及铌钽。三是综合利用价值较高。我县金属、非金属矿床中共伴生矿产较多,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比较高。如船坑铜矿中伴生金、硫铁矿,斑竹坑、焦塘、梨子坑铅锌矿中伴生银,煤炭与铝土页岩共生,石煤与钒、重晶石在同一层位。

(二)矿产资源开发基本现状

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各类矿山企业98家(不含砂厂、普通砖厂),其中煤矿35家,非煤矿山63余家,全县矿业开发从业人数近2万人。2007年,全县矿业(采、选、冶、加工)总产值约7亿元,上缴税费总额约3千万元。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基本情况如下:

1、能源矿产:全县煤炭资源储量约5800万吨,主要分布在田墩、花厅、黄沙岭、上泸、四

十八、枫岭头、皂头7个乡镇,年产量约45万吨。全县石煤资源储量约1.19亿吨,主要分布在郑坊、石人、煌固、石狮、清水、罗桥等乡镇,年产量约5万吨。

2、金属矿产:金矿主要分布在应家、茶亭、尊桥等乡镇,其中包公尖金矿金金属储量约1吨;铜矿主要分布在田墩镇船坑,铜金属储量1.2万吨,年采矿石量约5万吨;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五府山、铁山、上泸、华坛山、望仙等乡镇,其中梨子坑—蔡家坪初步探明铅锌金属储量约4万吨,银金属储量约22吨;铁矿主要分布在铁山、枫岭头等乡镇。

3、冶金化工矿产:萤石主要分布在华坛山、四十八、五府山、黄沙岭等乡镇,年产量约6万吨;高岭石主要分布在五府山、四十八等乡镇;方解石分布在铁山乡;膨润土分布在茶亭镇;石英主要分布在望仙、湖村、石人、上泸等乡镇。

4、建筑材料矿产:全县石灰石资源量约10亿吨,主要分布在枫岭头、石狮、上泸、四十八等乡镇,年产量约50万吨;青石分布在郑坊镇,年产量约6万平方;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望仙、湖村、清水、石人等乡镇,花岗岩资源量约5.8亿立方。

二、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矿产资源开发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客观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

1、矿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矿山布局不太合理,数量多、规模小,砖厂基本上分布在交通干道沿线,“散、乱、小”成为我县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煤矿和萤石矿为例,全县7个产煤乡镇,设置采矿权35个;4个产萤石乡镇,设置采矿权8个,而且普遍存在一矿多开、大矿小开,既不符合规划,生产能力和开采规模又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2、开发水平比较低。由于企业规模小,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产品单一,深加工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使得矿产资源的规模优势无法得到充分显现。特别是部分矿山企业重开采、轻开发,回采率、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矿产加工总体上还处于销售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消耗高、成本高,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和延长下游产品产业链条。

3、监管机制待完善。我县虽编制出台了《2001至2010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但宏观调控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矿业活动动态监控不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实际管理中还没有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到位。特别是对无证开采、乱采滥挖、超层越界、非法买卖矿权等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和上下联动机制。

4、环境破坏较严重。我县矿山基本上都是小型企业,大多数为露天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再加上多数采矿权人法律意识淡薄,采富弃贫、滥采乱挖,对采出的低品位矿和暂不能利用的矿石乱堆乱放,废水、废渣未按环保要求先处理后排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由于采矿权市场化建设未设专项基金,采矿权市场运作前期资料费用均由意向性企业或个人出资垫付,容易被外界误认为“招拍挂”仅是形式而已;同时,因为出让成本不好核算,导致采矿权竞得人与垫付前期资料费用的意向性企业或个人在出让成本上存在分歧,使部分采矿权竞得人不能顺利实施采矿。

三、关于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加强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在产业管理、资源开采、生产加工和环境保护上进一步创新举措,树立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观。

(一)矿产资源管理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县政府成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研究制定工作预案,定期通报工作动态,对矿产资源从开采、加工到销售,从审批发证、协调管理到税费征收,实行一条龙服务,做到规范管理和扶持发展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要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优势,分析矿业发展动态,制定行业质量、服务标准,加强交流合作,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确保我县矿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税费征管。规范合法开采加工企业的管理,取缔关闭非法开采加工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税费征收台帐,堵塞税费漏洞。

(二)矿产资源开发由“无序”向“有序”转变。一要加大治乱力度。针对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滥采乱挖等问题,要把开发秩序比较混乱的乡镇作为重点,把难以规划开采的矿区作为难点,进一步加大治乱力度。要结合矿业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对已发放的采矿证进行清理,属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关闭,依法注销证照;属限采区或可采区内、达不到核定规模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予以关停整改。二要加大治散力度。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引导小、散的矿山组织起来,采取联营重组等方式,联合办矿、规模经营,做到统一规划、开采、加工、销售和缴纳税费,从而使矿产开发走向规模化发展之路。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大集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实施收购兼并,进行规模化投资和低成本扩张,实现矿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三要健全招拍挂制度。进一步加大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力度,严格实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有偿取得制度,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

(三)矿产资源加工由“粗级”向“精深”转变。一要发挥优势,做强精深加工。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依托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基地的平台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石煤、萤石、石灰石、铜、铅锌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努力实现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如针对石煤储量大、综合利用价值高的优势,发展钒和水泥产业;鼓励收储水泥用灰岩矿产地,为发展水泥行业提供资源保障;鼓励黄柏坑铅锌矿、焦塘铅锌矿、蔡家坪铅锌矿探矿权早出成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型经济,扶持废渣、废料再利用加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税收优惠,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二要优化布局,构建产业集群。按照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要求,从节约资金、避免重复投资、减少企业负担的角度出发,引导加工企业分布在水、电、路便利,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方。着力延伸产业链,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打造集约化、高效益的产业集群。

(四)矿产资源保护由“短期”向“长远”转变。一要加强矿产资源保护。禁止乱采滥挖、掠夺式采矿;禁止采富弃贫、浪费资源。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提高回采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降低贫化率。二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废石要有序堆放、建好拦石坝,废渣要有专用场地堆放,废水要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控制林地使用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三要加强恢复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强化矿山企业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意识,监督矿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五)矿产资源效益由“经济型”向“和谐型”转变。矿业开发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求得一时经济发展。在今后矿业开发中,不但要严格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更要将综合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坚持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禁止在灵山风景名胜区、五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可视范围内露天采矿;禁止建设经济效益一般、环境恢复治理昂贵的项目;禁止开采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利用破坏性的矿产,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切实有效地保障矿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学习科学发展观 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上饶县国土资源局 徐居定

我县被确定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我局也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实践以及调研活动。通过最近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成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大跃进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文化大革命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逐渐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国情,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近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3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是怎么做

(一)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五是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6.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一、县域文化资源概况

湘潭县拥有1500多年的建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地理优越,山水独特,人文鼎盛,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殊荣,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县内先民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由狩猎、采集活动进入到牧畜、种稻活动,形成定居,九华出土豕尊,高屯出土尊鼎,代表着早期物质文明。县文物中心库房库存可移动文物藏品1000余件,涵盖竹木、玉石、陶瓷、纸质、金属等不同质地、不同时期的文物,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藏品 60 余件,人防、器防措施到位;分布在全县境内古遗址58处、古墓群141处保存完好,极具代表性的锦石乡仓场堆子岭遗址和杨家桥镇荆州金棋村老虎坑遗址,填补了我省湘中大溪文化时期(距今约4800—6300年)遗址的空白。

2.工商业遗存价值珍贵。明代后期,工商业发展,县城誉为“小南京”。清初,湘江水运繁荣,县内码头云集,商贾五湖四海,湖南药材、油盐、烟草、丝绸、蓝靛咸集于此。乾隆年间,易俗河总集百谷,年谷米交易400万石,是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清末,曾国藩率领湘军破南京之后回湘臵业,商贸物资咸集于此,遂称“天下第一壮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潭县迅速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3.历史名人资源丰富。宋代大理学家胡安国父子曾在

这里的隐山、碧泉书院隐居和著书讲学,开创了千年生生不息、大潮迭起的湖湘文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在隐山蛰居十多年的左宗棠从这里走出去以后,成为晚清三大名臣之一。这里曾诞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罗亦农,党和国家原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曾先后在这里工作。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国学大师王闿运、近代文学艺术界杰出人物黎氏八骏等文化名人,也出生在这片沃土。这里还是台湾政要马英

九、宋楚瑜先生的祖居地。可谓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彭德怀故居、周小舟故居、齐白石故居等犹如历史文脉的闪光点,体现出湘潭县历史的人文厚重。

4.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湘潭县蕴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莲乡人民千百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凝聚的智慧结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潜力。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全市唯一)——“石鼓〃青山唢呐”,市级非遗项目3个:石鼓木偶、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白石剪纸,县级非遗项目6个:锦石剪纸、隐山木雕、花石豆腐制作工艺、中路铺药糖制作技术、云湖桥核雕和白石铁笔精雕。莫柏槐和左都华分别为“石鼓•青山唢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县级非遗传承人。

二、湘潭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底蕴。近年来,湘潭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大重视保护力度,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修复

县域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南省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9处。投入3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档。齐白石故居维修工程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全国文物重点工程保护项目库,完成了齐白石故居和周小舟故居的整体维修工程、顺利通过省文物局验收,并建立了两个故居管理所。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全县143个国有(含乡镇、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文物(物资遗存)54018件(套)数据摸底和调查登记造册工作。彭德怀故居17年来共计接待参观游览者600万人次。

2.注重名人故居的开发利用,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是高规格编制了《湘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5年)》。按照“一核三带三镇五区一道”空间布局,将我县名人故居所在地确定为乌石红色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旅游区、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三个重点旅游区。该规划的编制为我县名人故居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指导方向,有利于名人故居合理开发利用的持续推进。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借助旅游强县的创建,我县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善名人故居所在的景区(点)基础设施。严格按照等级景区创建要求和标准完成三处故居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以及通往各名人故居的旅游交通道路指示牌等公共服务项目,引导故居周边农民开办农家乐,成为以旅富农的先行人,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餐饮休闲服务。

三是旅游开发力度逐步加大。近年来,彭德怀故居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础上成功创建两型示范景区、省级文明

景区和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周小舟故居于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和湖南红色旅游景点,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的重视和支持,将周小舟故居所在的隐山开发项目纳入湖南省发改委“十二五”重点发展项目。将齐白石艺术园(绘画街、诗文街、篆刻街、书法街、文化广场)、白石书画院、中国传统村落建设(画家艺术村)、莲花度假苑、齐白石梅公祠---借山吟馆和寄萍塘(故居)、齐白石私塾枫林亭等列入“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之中,目前,正在指导白石文化旅游区争创国家3A级景区(点)。

四是旅游人气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大对名人故居旅游线路的开发力度。将齐白石故居作为“白石之旅”和“美丽乡村梅林桥之旅”的主要景点向游客推介;将周小舟故居融入“花石赏荷之旅”;将彭德怀故居纳入“乌石采茶之旅”线路当中,将名人文化与湘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完美结合。2013年成功组织了“体验莲乡景点、品味湖湘文化”湘潭县机关干部体验家乡文化活动,让机关干部亲身感受了名人故居的厚重底蕴,同时向广大干部群众征集到名人故居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200余条。通过旅游线路推介和活动开展,县内各名人故居的知名度大幅提升,长株潭周边市民都慕名而来,充分带动了各名人故居的参观人气,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

3.着力传承与发展,将非遗打造成县域对外交流的“名片”

近年来,我们着力挖掘民间文化艺术尤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石鼓〃青山唢呐”的内涵,坚持传承发展与对外交流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一是加大投入,唢呐

艺术发展有保障。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注重保障“石鼓〃青山唢呐”艺术的资金投入。在对“石鼓〃青山唢呐”艺术进行全面普查,启动唢呐艺术挖掘、保护及传承“四个一”工程项目的基础上,2015年县人民政府每年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投入经费38万元,每年均定期举办各类型传承人培训。投资500万元新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将于今年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届时将成为全县珍贵非遗文化的“大本营”,也是我县开展唢呐艺术宣传、推广、培训、展示等活动的主阵地。二是活动丰富,唢呐艺术传承有成果。注重通过开展非遗“四进”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展演赛事等多渠道宣传推介“石鼓〃青山唢呐”艺术的成果。实施“石鼓〃青山唢呐”保护 “四个一”工程,即组建一支百人唢呐艺术团,编排一批唢呐表演节目,编辑一本专集,录制一张精典曲牌演奏示范光盘,整理出民间唢呐曲牌400余首(套),撰写出各类型、各层次释文5万余字,专集已审定出版。三是对外交流,“石鼓〃青山唢呐”艺术声名远播。湘潭县唢呐艺术团常年活跃在市、县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经常应邀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一些艺术竞赛或交流演出活动并受到一致好评。2011年12月,由国家文化部统一安排,“青山唢呐”项目参加第二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精心编排的青山唢呐吹打乐荟萃节目在台湾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该项目的民间特色技艺,获得了台湾各界人士一致赞誉。2015年,唢呐演奏《双采莲》和《十月望郎》远赴俄罗斯和瑞典参加“亲情中华、魅力湖南、美丽湘潭”文化交流演出,得到了中外各界的高度评价。

三、湘潭县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具体困难

近年来,湘潭县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现实和传统的因素,仍存在着一定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予以解决。

1.缺乏整体规划引导,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分布在县域各地,资源开发散乱,缺少整体的规划布局,不能对资源予以有效整合,当地政府部门及当地群众对故居的保护意识不强,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对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除彭德怀故居有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外,其他名人故居所在地都没有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导致盲目性建设和破坏性建设时有发生,不利于长远发展。资源配臵不合理,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这都降低了产业的存活率和增长率。长期以来,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营意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大有“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遗憾。

2.粗放式开发利用,形式陈旧单一。县内多数文化资源尤其是名人故居尚局限于保护性建设,仅仅停留在历史照片和文字的参观展览,缺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化旅游产品。由于创意不足和观念上存在缺陷,开发利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缺乏原创性或个性,附加值比较低,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非常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浪费埋没了市场潜质极高的文化资源,而且很有可能失去再度开发的机会。

3.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大多都是非营利性的,因此长期以来投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不多。具体表现在:一是投资渠道单一,多数依赖政府投资;二是企业投入资金少,且短时间内看不到盈利;

三是整个文化旅游产业融资体系尚未完成,无法形成一个健全的融资体系来完成对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支持。县内很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名人故居景点开发为例,所在地多是乡村道路,路面较窄且没有设臵会车点,无法满足旅游大巴双向通车的需要,且故居周边都没有面积较大且管理规范的停车场地,无法满足自驾游日益增多的需要。同时,故居周边没有规范建设的旅游购物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难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和旅游咨询服务需求。

7.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篇七

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新农村各方面建设都需要新型农民积极参与, 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还是乡村环境治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等, 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积极投入。显然, 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农民的技术能力和经营意识, 都需要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可以说, 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 发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需要。据国家某宏观经济研究院统计, 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 我国农业生产需要的合理劳动力在1.5亿左右, 在4.98亿农村从业人员中, 约有3.5亿的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求而言, 显得过剩。扣除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1.28亿人、在其它非农产业就业的2200万人和进城打工的8000万人, 农村现阶段绝对剩余劳动力为1.2亿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首要的前提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特别对农民进行技能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增强他们进城就业的能力,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地流动。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乡村民主管理的需要。无论一个国家引进多少现代化的政治和行政管理, 倘若实现这个制度的人未从思想、心理和行动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能够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 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能流于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民主管理。在实现乡村民主管理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民主主体———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要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进而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所确定的目标———民主管理。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薄弱, 投入不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解决“三农”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旧有制度安排并未完全被打破, 投资偏向也未得到彻底纠正, 致使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据资料显示, 目前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有1亿人, 在4.98亿的农村从业人员中, 大多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 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5%左右。我国教育支出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在3%上下, 低于发达国家5.3%和发展中国家4.3%的平均水平。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性, 处于低效状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尚处于原始性和自发性阶段, 从农村人口流动的无序性可证明这一点。一方面, 在农村贫困地区, 那些素质低、劳动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的人, 长期习惯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满足于现状, 自愿移民者寥寥无几;另一方面, 那些素质高、劳动能力强、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不满足现状, 不满足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加上农村发展缓慢, 对人才重视不够, 高学历人才往往不被重用, 于是许多专业人才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 纷纷离开家乡, 致使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存量少,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忽视对农民健康的投资, 农民身体素质差。对农民健康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一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现阶段, 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 办医形式和农民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 农村公共预防和保健服务薄弱, 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据估计, 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占贫困户的30%~40%, 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以上。据《中国安全生产报》报道, 在煤矿、建筑和危险化学品等高危险行业的死伤人数中, 农民工的比例高达80%以上。此外, 在我国患职业病的人数中, 农民工占一半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1.大力发展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1) 要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促进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 (2) 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3) 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及时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调整培训方向, 既要研究城镇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 又要考虑农业、农村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还要探索向国外劳务输出的需求, 使接受教育培训的劳动力能够实现有序转移。 (4) 要加强对农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 让农民有谋生的一技之长。

8.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这一消息让全国亿万少年儿童感到欢欣鼓舞。20年了,义务教育法终于开始真正实施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程碑。

“两会”代表委员向会议提交议案提案是反映民意和为民谋利的重要途径。综观2006年“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大多数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两会”代表委员非常重视发展农民教育,基于当前农民教育的艰难现状和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代表们建议实施农民教育工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农民子女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对于农民子女的教育,代表委员呼吁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和扶持力度,并建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努力实现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渠道融资的农民教育供给体制。为了使应受教育的农民子女一个不少地接受教育,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应的议案。

一是在城农民工子女。为解决在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代表委员建议:其一,国家对农村的义务教育补贴,应落实到人而不是地区,要钱随人走。其二,发行“教育券”,让农民工向流入地政府“买”回免费义务教育权。应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人学较多的地方和学校给予补助。其三,应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其四,创办农民工子女学校。

二是在乡留守儿童。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2200多万,其教育和成长问题成为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代表委员建议: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出台;各级政府要为他们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将其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或寄宿制学校;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代理家长”,设置“亲情电话”,使他们得到生活上的温暖和关爱。

三是农村在读学生。对农村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代表委员建议:其一,要彻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难题,不仅要发挥政府在经费保障方面的主体作用,而且要调动学生家长的责任意识。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来督促落实这项法律义务,例如张家界出现的“教育警察”做法值得借鉴。其二,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妥善管理,应建立与完善监控机制和投入公示制度。其三,农村教育内容要与农村建设相适应,改变当前农村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现状。

四是农村学生上大学难问题。代表委员建议: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降低高校的运营成本和学生的就学成本;控制高校收费标准;对农村孩子要有特殊政策(或补贴或降低学费);国家可以在高校中试点免学费学校,让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上的努力,争取到免费上大学的机会;建议发行“高等教育彩票”,为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募集资金;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建立有弹性的贷款偿还制度,即:如果贫困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或按国家的要求到特殊行业工作,则由国家部分或全部代还贷款。

农民职业教育:一项也不能少

代表委员建议各级政府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为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技能和创业教育,并制定各类优惠条文鼓励和吸收农民参加教育培训。

针对目前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只占很小比例的现状,代表委员建议:国家要尽快出台法规,保证对农民工进行规范化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夜校和技能短训班;倡导设立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教育门槛”,使农民和当地政府重视对输出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加强培训教材开发,全国统一编写专业教材;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强农民工培训,建立企业的农民工培训基地。

针对目前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偏低问题,代表委员建议教育培训在乡务农农民: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农业技师”培训计划,为农村培养专业骨干人才;国家应鼓励职业教育向农村转移,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成教,推进“农科教结合”;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免费培训农民学电脑,要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民上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教育环境建设:一步也不能松

教育环境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于农村教育环境建设,代表委员的建议有:

一是软件环境建设。缩小目前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代表委员认为,要改变现状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国家要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村优秀教师流失问题;建立城市教师轮流下乡支教制度,逐步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扩大志愿者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政府投资资金在农村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建立一些教师特设岗位。

二是硬环境建设。针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受应试教育严重影响,学习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以及校园环境与基础条件普遍较差的问题,代表建议实施“农村学校生态园创新工程”: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综合实践课程,编写农村适用乡土教材,建立农村生态校园网;利用学校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学生家长和附近农民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发布产品信息等。还建议农村中小学实行一校挂两牌,办日校和夜校,成为乡村的文化和科教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邓小平理论研究室 王鸿 邮编:102800)

9.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根据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的调研计划,我会组织自治区和有关盟市的老同志、老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我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调研组自7月13日至9月28日,先后深入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的16个牧业旗开展了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及部分厂矿企业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区是矿产资源大区。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我区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其中有5种位居全国第一,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8种,有67种居全国第十位。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90%以上,居世界之首,特别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远景储量7000多亿吨,保有储量2981.5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预测石油储量203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01亿千瓦,居全国首位。此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建材、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潜在的经济价值巨大。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全区各地加大了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的力度。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信贷支持、企业及社会投资等,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生产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显著增强,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昔日贫困落后的鄂尔多斯的崛起、锡林郭勒的腾飞,最能说明问题。这次我们通过对锡林浩特市、东、西乌旗、乌审旗、鄂托克旗、达茂旗等地的实地调研,无数典型和事实证明,矿产资源开发对拉动牧区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了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牧区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非常薄弱;其次是经济成分单一,基本是以牧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带动了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引进了不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既为繁荣牧区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拓宽了渠道。去年,锡盟农牧民来自非农收入达到18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收入7052元,其中非农收入超过农牧业收入。西乌旗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51:21:28转变为去年的14:71:15,地方财政总收入达8亿元,年均增长87%。据调研组调查,凡矿产资源富集、开发较好的牧业旗,现在工业经济已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税收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牧区经济型态和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促进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乌审旗通过天然气和煤炭的开发,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由牧业大旗变成了工业大旗,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今年可能会突破15亿元。鄂尔多斯市预计今年GDp将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400亿元、可用财力达180—190亿元、城市居民收入可达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加大了交通、电力、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而且对牧民上学、医疗、养老保险、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补贴标准大幅提高。西乌旗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8亿元,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6%和60%;累计投资公路建设13.6亿元,完成省际、县际公路355公里,苏木嘎查公路650公里,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在这次调研中,各地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巨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矿产资源开发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牧区旗市区为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的步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扩大禁牧休牧范围,(调查报告 )延长补贴期限。达茂旗为在全旗推行全面禁牧,每亩草场市旗政府补贴5元,仅这项支出每年达1.2亿元。西乌旗为了支持牧民冬羔早出栏以减轻夏秋对草场压力,对7月15日以前羔羊收购予以价外补贴,一年财政支出达2380多万元。为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场压力,不少地方政府对转移安置牧区人口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解决移民住房、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等。由于资源开发拉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力明显增强,为牧民转移、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经济保证,部分牧区草原生态得以修复、局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2008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达到75%,而2000年仅不足30%;乌审旗植被覆盖度达78%、森林覆盖率达30.24%,而上世纪70年代仅不足7%。

四是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现代工业的兴起,对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生产方式及广大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使牧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以重点项目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财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08年财政收入达51亿元,仅投入“三农三牧”资金达11.3亿元,是2002年的13倍,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盟城镇化率达55%,较200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城镇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8.1%。“三化”的快速推进,拓展了就业渠道为农牧民转移创造了空间和条件,2003年以来,全盟稳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2万人。

二、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

在充分肯定矿产资源开发对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牧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环境“双赢”,是我区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有的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等问题,不仅破坏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牧民意见多,潜在的风险大。特别是露天煤矿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尤为明显,使本来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日趋严重。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我区牧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大多数矿产资源开发耗水量都很大。我们在锡盟胜利煤田神华西一号矿区现场了解到,每天疏干水外排2万吨,据有关部门反映,锡林浩特西郊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80米深井以前能抽半天水不干,现在二元结构,走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阶段。为了妥善解决好企业与地方和牧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合理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税种、税率和分配。在调查中旗市的同志们都反映,对生态保护任务重、开发矿产资源的民族地区应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提高税收给地方的留成比例;对牧区资源开发性企业应该征收生态补偿基金。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严重,恢复建设难度大、任务重的单位矿产品应该提高生态补偿费标准,征集的资金严格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二是强化矿山开发企业自身生态恢复建设的责任目标,提高对占用牧民草场的补偿标准,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该合理承担被占用草场的牧民的培训和安置就业任务。三是各级政府应组织引导牧民和集体以被征占草场或补偿费投资入股企业。

5、矿产资源开发是当前牧区经济社会中的一件大事,自治区和有关地区应进一步开展深入、全面的专题调研。对大型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要召开专题研讨会、听证会,吸收各方面专家、代表参加,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只有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

10.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篇十

1中韩职业培训合作项目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考察团对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考察访问。在此期间,重点对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措施、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学习了解,同时到现代、三星等企业进行了参观访问,还到韩国工会及经营者总协会进行了走访。其间,我们也进行了双项交流,介绍交流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情况。通过上述活动,对韩国企人力资源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考察情况和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一)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历史状况

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人力资源开发转变向民间为主导。而且随着韩国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40年来,韩国企业 人力资源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62年-67年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由于该时期工业化水平低,对人力资源的水平要求不高,其间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处于企业自发的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67年-74年的工业化阶段,随着化学工业、电子组装工业的快速发展,韩国对人力资源质和量的开发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得到提高,随着《职业培训法》的制定和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培训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企业内的培训比重只在整个社会培训总额的40%以下。

第三阶段:75年-80年的轻工业向重工业发展阶段。由于韩国经济出口市场的多样化和中东市场的迅速扩大。劳动力的需求由简单劳动力转向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法》强制性地规定了企业内职业培训义务制,企业为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作了很大贡献。此时企业内职业培训数,占到总培训的70%左右。

第四阶段:81-88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高度自动化和集约化的产业技术的发展而使新增生产岗位数减少,同时由于这一时期韩国职业培训政策转变为民间主导为主流,减少了对企业实行强制性措施,这时企业内职业培训人数大量减少,只占总培训的40%。但企业为适应高技术的生产发展对高级技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了较大的努力。

第五阶段:88年至今的高科技工业飞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此,政府加强企业人力自愿开发主导作用,推出了《劳动者职业培训促进法》和雇佣保险制度等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了企业人力自愿开发的高速路,扩大了人力自愿的范围,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总之,以上情况勾勒出韩国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随着劳动力需求状态变化而相应变化。一方面随着韩国工业化战略的变化,职业培训的方向以简单劳动力、工业劳动力、高级技能劳动力的顺序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主导形的企业内培训向企业内培训的义务制的转变导致企业内职业培训出现衰退的现象,反映了民间主导职业培训的被动性和负面效应。

(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历史证明,韩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科学地稳定地调整和发展的。

1967年1月随着韩国工业化的开始,制定了韩国第一部的《职业培训法》。

1973年12月制定了韩国《技术资格法》,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和龙头,从而使《职业培训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1976年12月制定了韩国《职业培训基本法》,此法实施企业内培训实现义务制,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大力发展为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1989年4月韩国政府为克服劳动力资源的高学历化的现象和解决大量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青年激增而又不愿从事技能型工作的问题,国家制定了《技能奖励法》,此法的制定为鼓励技能人才成长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3年7月制定职业培训改革促进计划。此计划中减少了政府在主导职业培训的作用,加大了民间的主导作用,促进了政府的培训团体和民间的培训团体的竞争局面,从而出现了职业培训市场化的雏形。

1997年12月制定《劳动者职业培训促进法》,将其原雇佣保险制度和能力开发事业的二元制管理合并为雇佣保险的能力开发事业的一元化上来。此法律对于职前学生、失业者和企业劳动力的培训都采取了统一的培训开发措施。

1999年1月实施《劳动者职业培训促进法》,废除《职业培训义务制》和《职业培训促进基金》,对于激活政府、民间的培训团体的培训市场,促进劳、资双方参与职业能力开发的积极性,特别是支援中小企业的人力开发,起了较大的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企业人事管理发展阶段

韩国企业的人事管理大约经历了:家长式人事管理、按年限标准人事管理、劳资关系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能力主义人事管理的四个阶段。

2、企业新人事制度

能力主义在过去的年限标准的人事管理,在低工资、高经济发展率的时代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韩国目前进入了高工资、低经济增长率,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加之技术进步以及多品种、少数量的生产的实现,对于企业的从业者的个体创新能力日益得到重视。因此过去的一元的年限标准的人事管理,逐渐向能力主义与年限标准相结合的二元制弹性管理的过渡。

3、企业人力 资源开发现状

韩国企业的职业培训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我们参观的三星、现代、LG等大企业各级公司都成立了综合研修院。如三星公司有规模较大的研修院,三星公司规定其所属员工,每年必须有5个星期带薪脱产培训以防止知识老化。在参观LG集团的研修院了解到,LG集团共有50多个分公司,各个大公司都设有研究院,全员培训所属员工。LG集团研究院则是负责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其规模之大,设备之先进在我国也是罕见的。研究院培训的内容很有特色:如企业战略性思考,投资决定领域,战略性合作教育,企业竞争力开发教育,新技术的实际操作教育等。该公司极其重视后备干部的教育,在用人、选人的思想上,特别强调人的创意性原则。强调用长远的观点,一贯性的培养体制,分阶段性的培训方针。

(四)职业资格制度

为促进职业培训基本法的落实,韩国早在76年就制定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97年,进行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改革,通过引进企业的民间职业资格制度,和企业的竞争机制,对企业的特有工种,弹性地进行职业资格管理。使其证书对国家的通用的数量较大的工种的职业资格制度的补充。改革以后,资格等级由原7级被减为5级,并在高级资格证书上,使技能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员并轨。并在具体考核上强调现场工作能力和实施多种技能(一专多能)的职业证书制度。淡化生产现场中纯学历成份,调整职业资格考核的各项比重,从而达到以生产现场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职业资格评价制度。

(五)失业者再就业对策。

根据韩国劳动专家的研究,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集约化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使经济保持5-6%的增长水平,但企业的雇佣职工仍有减少的趋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趋势。展望韩国在2000年以后其失业率仍难以减少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并仍有上浮的现象,估计仍将难持在5-6%。为解决失业问题,韩国正采取对策:

第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他们认为依靠政府的支出增大就业岗位的结果其效果很差。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只有增加民间企业的数量,采取各种政策,鼓励个人创办各类企业,从而吸收就业人员。另一方面他们还采取以对公益性的任务如道路、桥梁修理,国家信息计算机的登录输入,直接雇佣失业人员。对应届大学毕业被民间大企业吸收,政府可提供6个月的工资,如被中小企业录用政府可提供6个月工资的2/3。鼓励企业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保持社会稳定。

第二建立社会安全网,并加大安全网面。韩国制定的雇佣保险法,是摆脱原先传统的经济补助的观念,然后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以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为主的社会安全网。为了加大安全网的和减小网眼,韩国正在研究包括个人经营者和计时工资者在内的实现雇佣保险法,这无疑将肯定增加政府的负担和管理的复杂性。

二、体会和建议

(一)韩国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由政府作主导作用地位逐渐向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由原先的直接操作向间接调控和服务的变化。职业培训

由计划模式朝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的变化。这些做法对我国政府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思路、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它是由国家经济发展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无论大企业财国还是个人小企业,它的发展状,必须要服从于生产要素市场的规律。同样,不管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进入了现代化的高级阶段,企业需要用多少人、用什么人,这都是企业的内部行为,并且都是由市场操纵的。因此,国家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战略地考虑人力资源培训政策后构筑基本框架的工作后,多做服务工作,比如组织制定标准、规范劳动力市场、提供市场信息等。对培训本身,则让其按照市场规律自行发展,多引导,少限制。

(二)韩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已从原东方证书模式向东、西方模式相结合的方向上转化,即弹性地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在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促进民间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同时,简化证书等级,并且使技能等级与技术等级衔接和沟通,较好地促进乐技能、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成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三)在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的工作中,应研究企业改制、技术进步、生产集约化带来的新情况,打破干部、工人身份限制,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工创新能为重点企业促进企业的人事制度的改进。在企业内部职工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的工作中,应从制度上规范推行企业由部职工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的条件,坚持鉴定工作第三方认证的原则,提高结合生产实践考核的具体办法。只有这样企业内部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健康地发展。

(四)我们认为鉴定所应该走产业化和考评员走职业化的道路,可以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让鉴定所以质量求生存,以社会认可为前提,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其良性发展。考评员职业化后,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鉴定工作中人格化的影响。

(五)纵观韩国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其在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立法工作是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应该加大立法力度。当前我国应首先制定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失业人员在社会保障中的技术开发能力的相应法规。变被动的福利管理为主动的能力开发,变局部的亡羊补牢为系统的宏观管理。

还要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立法进度。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根本扭转目前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学科教育的遗风,才能真正改革,技能教育的状态,加快提高技能教育的速度和质量。真正建立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扭转目前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不正常现象。

1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合理开发 问题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4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丌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丌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l%左右。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丌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2.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妨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4.2亿人。

(2)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二、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實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丌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丌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丌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丌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同农村人力资源丌发的最有效措施。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没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上一篇:照片里的故事作文初一下一篇:立足岗位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