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心路历程

2024-10-21

新教师心路历程(15篇)

1.新教师心路历程 篇一

突破成长高原期――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突破成长高原期――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作者/ 朱 敏

在语文教学上,如果教师能经常反思自己,可以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反思精神,并将反思的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

一、反思目的需明确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好好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好方法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一种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有些瑕疵的课之后,归纳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

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打印过厚厚一本,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思考原装设计,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们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结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喝懒做,小偷小摸等。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的是不够全面的,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成长很有效。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反思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应包括: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因此清楚了如何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做《社戏》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人、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教学论文 )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你是强加给学生的,你看在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照着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反思应及时

教学反思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都具有及时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及时完成,学生作业要及时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样,教学也要及时反思,对于刚完成的教学实践,立刻反思,不仅可以想到课前的设计思路,而且能想到设计和实施时的许多微妙细节,这对于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执行以及自己教学思维模式的修正,都具有意义,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忘记很多细节,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有一段时间学校忙于迎检,工作特别多,我既要忙于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还要记得备课,因为开会的时候说,检查组来的时候,会随机听课,虽然没说上得好怎样,上不好怎样,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多年从教的语文老师,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尤其是万一犯了低级错误,该如何是好?结果真还是怕什么来什么,检查组果然听了我的一节《背影》,课后点评的时候,领导说:最后拓展时,你要求的是回忆自己心目中的父母最美的形象,结果有一个学生举例,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自己很少见到他们,只是每年打几个电话,自己很想念他们,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引来师生的唏嘘。当时我没感觉到什么,还表扬了他,说这个事例并没能说明亲情。但是因为事情太多,我没能及时反思,直到现在,都无法想起当时自己为什么会在拓展延伸部分,没听出学生所举的事例是不应题的,我只记得是有一个特殊原因的,但是一直没能想起来。虽然不能说缺了这一次反思,我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遗憾。

教学反思是一把梯子,架起来爬上去,就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快上升,甚至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中心初级中学(221134)

2.新教师心路历程 篇二

个体生命与社会生活的深深契合, 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关照。个人所创造的价值往往主要以赢得的社会意义来衡量。而在荆轲所处的战国时代, 是一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日趋完备的时代, 其中, 士文化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各国养士成风, 也已形成“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观念。《孟子·告子上》中讲到, “生, 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杀身成人, 舍生取仁”是当时仁人志士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认同。那时人们所倡导的“义”是指一种与“利”相对的一种价值观, 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在《史记》中, 司马迁对荆轲的义举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赞扬, “荆轲刺秦王, 命丧而事败, 虽败犹荣, 虽死犹生。”在那个时代, 标榜舍生取义的人生向度是主流价值取向。然而, 在面对放弃生存的挑战时, 揭去“义”的表皮, 我们却也能隐约地觉察到人性的某种存在。

下文就将结合《荆轲刺秦王》的文本, 对荆轲的心路历程进行有效地梳理, 更为客观地分析荆轲徘徊于“情”与“理”之间的内心冲突, 从而更为真实地展现一个英雄诞生的过程。

公元前二二八年, 秦将王翦大举攻赵, 活捉赵王迁。王翦乘胜引兵北上, 屯于易水之南, 准备攻燕。燕国君臣上下为此惶惶不可终日。面对太子丹的请求, 荆轲的回答诚恳而坚决, “微太子言, 臣愿得而谒之”, 在“士为知己者死”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 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愿得而谒之”可以说是当时场景下荆轲的本能反应。如果说此时的荆轲还未体察到刺杀这项任务背后的代价, 但当目睹樊於期自刎于眼前, 太子浮尸而哭时, 我想他的内心是有着震动和怀疑的, 起码他会发觉刺杀秦王并没有口头上答应太子丹的请求那么简单。然而, 言而有信是一个侠客最基本的人生信条, 他不会反悔也不能反悔。

当一切准备妥当, 该踏上征途时, 荆轲为何迟迟不动身却要等自己的一位友人呢?太子丹怀疑荆轲临阵却步想要反悔, 而在我看来, 荆轲是在为能够凯旋做最后一次的争取, 不管他等的人具体是谁, 在他等待的背后是对行动成功的渴求、是对生的渴望。虽然, 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份坚守, 固然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出于对生存的留恋, 他还是希望抓住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荆轲内心的波动, 身份尊贵的太子丹是难以感同身受的, 他只能站在谋划者的角度尽可能地督促其尽早完成任务。虽然荆轲将太子丹视为知己、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然而地位等级的差距势必造成彼此信任程度的不对等。并且这种信任的不对等, 荆轲在等待其友人时还未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他, 心无旁骛仍然只忠于他的内心。

在太子丹“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的一再逼问下, 荆轲才恍然意识到, 自己一直以来奉为知己的人实际上对自己还是不够信任的, 内心肯定是不无失落和怅惘的。此外,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怀疑的背后是对荆轲人格操守的贬损。因此, 荆轲的怒以及仓促辞绝更多的是对自身人格的维护与辩解。他用他的行动告知众人因为心有所守, 他绝不会当一个临阵脱逃的可怜虫。

易水之上, 荆轲引吭高歌, 使得在场的兵士皆为之动容。在这里与其说荆轲唱的是视死如归的壮美之歌不如说荆轲唱的是一曲生命挽歌。人之为人, 人格操守固然重要, 但对“生”的渴求并不会随着人格的提升与完善而日渐消解。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一直以来人们倾向于标榜为信仰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于个人的可贵之处。当荆轲含泪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 这不仅仅唱出了“终已不顾”的决心, 更唱出了荆轲内心深处对“生”的留恋与不舍。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有时男儿的眼泪并不是软弱的表征, 而是绝决无畏背后对生命本能的眷恋与不舍。在反复细读《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 每当读及易水送别, 一部影视剧的某个片段却时常显现在脑海中。在一部名为《悬崖》的红色题材的热播剧中, 男主人公周乙是一名潜伏在哈尔滨的共产党特工, 为救出落入敌手的战友的女儿, 他放弃了与妻儿到苏联团聚的机会, 以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为掩护使得战友及其女儿脱离险境。剧中在周乙被执行枪决前, 周乙与其名义上的女儿见了最后一面。在这一幕中, 周乙, 一个一向沉着冷静的共党卧底, 却与女儿相拥而泣、泪流满面。剧中的周乙同样在“情”与“理”之间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那就是他愿意为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放弃自己的生命, 尽管他是那么地敬畏生命、那么地渴望与妻儿团聚。人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任何人面临生死抉择时都不会轻易地选择死亡。无论是荆轲还是周乙, 他们最后所作出的选择, 既是环境所迫, 又是主动选择;既是心甘情愿, 又是出于无奈。这种矛盾的对立方面, 集中反映于英雄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在矛盾的对立双方挣扎可以说是每个英雄人物诞生的必然炼狱过程。

在秦宫, 行刺暴露之际, 荆轲箕踞骂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也。”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对自己思想矛盾的自我剖析。首先, 荆轲传达出了以死明志的意愿。不仅对秦王表现出对自己主上忠心不二, 也对燕丹表现出自己“言必信, 行必果, 诺必成”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从这个方面来讲可谓是一石二鸟。再者, 这句话可以说是荆轲对自己灵魂的深深告慰。他在潜意识当中再一次强调, 生命对我而言固然宝贵, 但为了信守承诺“必得契约以报太子”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在这样的自我告慰下, 荆轲即对自我的人性本身有了一个交代, 同时也实现了当时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格提升与完善, 纵然死得沉重, 却也走得轻松。

综合以上的分析,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 荆轲选择慷慨赴死, 并非是其乐死恶生, 而是因为心有所守。这种在“情”与“理” (即“生”与“义”) 之间的矛盾和挣扎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有轻重程度的不同, 没有“有无”的差别。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 首先是希望好好生活的普通人, 英雄的大义凛然不是与生俱来、性格所致, 只是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与常人不同的抉择而已。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 荆轲的形象分析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希望通过对荆轲这个英雄形象的分析, 让学生领悟和感受到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由于荆轲所处的年代距今太过久远, 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 就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荆轲的形象, 无形中拉近了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体认到英雄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关键是你坚守了什么舍弃了什么。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 《教学大参考》。

[2]贺根民:《荆轲形象的文学移位与道德人格的嬗变》, 《井冈山大学学报》, 2011, 32 (1) 。

[3]赵卫东:《荆轲形象悲剧意蕴的消解及史学价值的还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3, 21 (3) 。

3.2011心路历程 篇三

3月5日—4月20日备考 历时45天 佳木斯大学老图书馆

4月24日 伊春笔试 这一天是我生日 2007年的4月24日高考体育加试这一天也是我生日

4月29日在公交车上得知出成绩,查成绩顺利进入面试,那一刻悲喜交加。5.1假期休息

5月10日—6月10日 备战面试,这段日子让我觉得里成功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6月10日—6月20日 毕业论文 修改及答辩

6月24日 这一天我顺利大学毕业 这意味着我大学生活的结束,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很····

6月29日 回到家里 第一件事情让父母看毕业证书,25岁这一年我大学毕业了······

7月8日 去伊春面试 一路辗转 一人独行 一路想了很多·····

7月9日 上午8时面试,进考场的那一瞬间很轻松面试成绩第一加权第二 临别时和第一的师哥送几句祝福···

7月10日 回家之后心情很淡定,开始下一计划,那一刻我坚信一定会成功····

7月10日—8月5日 教育理论428 页 学两遍 早晨6点到晚上5点 每天看一个电影放松···

8月9日 东陵区教育局现场报名早晨8点去的排队下午两点才报上名,总计2780人报名参加考试。

8月13日 参加沈阳市浑南新区教师招聘笔试,出考场那一瞬间觉得整个人轻了·····

8月16日 笔试成绩排名第一,看见公告的那一刻,仍然是悲喜交加。

8月19日 面试抽签13号我觉得是死亡数字,进入考场的那一瞬间我笑了,考官也笑了···

8月22日 三天后公布成绩面试80.6 排名第一,笔试60排名第一,总算对自己有个交代了·····

8月24日 体检 之后是等待····

8月25日 浑南新区新聘任教师欢迎大会,第一次看见局长讲话什么口气···

8月29日 到学校报到,这是否是一个新的开始····

9月10日 浑南新区教师节大会 人真多

9月24日 浑南新区运动会4*100接力第一名 我跑第一棒,四年后我又回到了沈阳体院的田径场上比赛

那一刻物是人非···

9月20日 这一天是我从教的第一节课,讲的很淡定,心理却很紧张,我教学生武术,学生问我是否会轻功教他们飞檐走壁,那一刻我觉得我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3月5日——10月5日 这一切历时7个月,这是我2011年为自己书写的一份答卷

这是我人生中迈出的第一步 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到了很多。在不断的锻炼的磨练中充实着自己,但是我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不能就此停下脚步,应该不断的努力实现着一个个的梦想,25年一路走来感谢周围帮助过我的亲人朋友老师们,希望大家都能生活的很幸福很有尊严····

4.入党心路历程 篇四

——李立

岁月若一指流沙,转瞬间,流沙逝于指尖。无意中,我的入党之路于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三个春夏秋冬。细细回想,慢慢品味,一路辛酸,一路欢歌。

三年的生活从惊喜而又惶恐的大一开始,经历了一路充满欢声笑语的大二,再到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万般感慨的大三。历经三年风雨的洗礼,自己在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上都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大一,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懵懂中我满怀激情地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当自己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刻,自己竟感到莫名的欣喜,而在欣喜之余又夹杂着几分惶恐。那时的我认为党是那么的陌生,离我很远。只能在书本中、理论中去感知她的存在,感受她的平凡与伟大。当然,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仅意味着自己需要那种“人生无时不在搏”的精神,更在于敢为人先,勇担重任。因此,在学习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中取得一些硕果也验证了天道酬勤的箴言。

虽然在大一,我取得了一些小成就,但是在大二的生活中,自己猛然发现了许多未曾改进的缺点——过于注重学习理论知识,未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认识自己的缺点后,我认真分析原因,重新计划了自己的大二生活。为了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于单调,头脑思维过于僵硬,而成为十足的书呆子,自己积极参加了一些校园活动——象棋比赛,“一二九”晚会,房地产知识竞赛,数学建模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我也加入了大学生心理发展委员会。在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里,我感受到心与心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真正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奉献之美。

经过大二一年的锻炼,在平常的一些小事中,于无形中,我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外公的诉说中,在抗日剧中,我总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就应该时刻准备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可能不需要冒着枪林弹雨去保卫我们的国家,但是,我们不能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发扬和继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于小事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开始入党之前,我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基于这一点,我浑浑噩噩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三年入党之路的洗礼,猛然觉得那时的自己是那么可笑与自私。经过一系列谈话以及思想教育,我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你能从党中获得什么利益,更是你能为党、为人民带来什么。想想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们,他们用血肉之躯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呢?又能为党和人民做什么呢?现在的我深深明白: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大政方针下,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将所习得的知识用于实践,真正为人民谋幸福。在考核中,我不断改变着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真正的入党是思想上的入党,唯有在思想上入党,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才不会在人生之路上感到心力交瘁,才能为同学,为班级,为学校,为祖国,为人民谋利益,创幸福。

5.心路历程 篇五

天真的以为,自己是神的宠儿,伸手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一点一点成熟的我,开始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平凡的我,每天重复着平凡的事,连自己期待的爱情,都得不到,我是不是很失败呢,即使我努力过,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事实,我多么想大声的对她说声"我爱你”,可是我能吗......我有这个资格吗?

普通的外表,一般的家庭。其实我只想拥有一个简单的家庭,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有机会拥有吗,我不只一次大声呼唤,希望老天能听到我祈祷的声音,可是却从未见他回复......我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情侣们,看着他们甜蜜的身影,我衷心的祝福他们,希望他们百年好合。同时告诫那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的情侣们,要及时悬崖勒马,早点丢掉这些极其不理智的念头。两个人丛相识到相知,走过了许多不寻常的日子。虽然口口声声说分手好还是朋友,但是以后交流谈心的日子几乎没有,为什么就不好好的把握人生呢,珍惜现在。缘分不是生来就有的,每个能够走到一起,都是不容易的,既然今生你们能够在一起生活,为什么就不彼此关心爱护对方。

谁不想轰轰烈烈的去爱一回,可是我的身份不允许,即使我那样的不甘平凡,但是平凡依然伴随着我,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多么的伟大,在真正的伟人面前,我显得那样的渺小......人真的拥有前世今生吗,那我的前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前世的所作所为注定了今生平凡的我吗?

我爱你,今生我最爱的人,即使你躺在了别人的怀抱,即使没能与你在一起长相厮守,得到的固然是心痛,但是你幸福的微笑,就是减轻我心痛的良药,我真的爱你,我不奢求你对我有什么看法,至少要知道你是否幸福,那就足够了。

6.晚清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分析 篇六

110年前,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和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运动, 康有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更是起到了领袖群伦的作用。对于康有为这位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 史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 毛泽东将其称誉为“先进的中国人”, 他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 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1357当斗转星移, 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改良和渐进改革的意义时, 也对康有为领导的变法活动给予积极评价, 也将他本人认定为爱国的改革先驱。而康有为自己, 在逃亡海外后却很快变成顽固的保皇派, 甚至成为共和革命的敌人, 除了几个后生晚辈把他奉为“圣人”并为之摇旗呐喊外, 在新旧两派里都没有他真正的支持者。谭嗣同“冲决网罗”的坚定性和否定皇权专制的彻底性早超过了康有为, 连他自己最得意弟子梁启超后来也一度接近孙中山, 差点弃之而去!

翻开历史, 让我们重温一下康有为从激进到保守的心理路程。

1. 康有为早期的激进改革之路。

康有为与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 建立学堂, 创办报刊, 广泛宣传维新变法主张[2]78。此外, 康有为社会活动带来的震撼主要来自他们所宣扬的西方先进思想。康有为的四次上书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加上他的《日本书目志》以及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著作, 《时务报》、《知新报》等与严复等人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 维新思潮形成席卷沿海及内地之势。

2. 康有为逐步走向保守的过程。

流亡海外的康有为16年间周游列国, 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然而, 迷信皇帝的康有为在海外组织保皇会, 康有为的思想裹步不前, 逆历史潮流而动, 死抱着君主立宪不变。戊戌变法后, 康有为的思想逐渐落伍, 乃至倒行逆施, 举止失措, 其悲剧原因也在于此, 即不顾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客观情况的变化, 一味地坚持原有的主张。人们也许奇怪, 为什么康氏在维新中会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说到底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 其中年时期的维新事业被深陷传统思想文化窠臼的老年康有为所亲手葬送:先是抱着光绪这位有名无实的帝王不放, 而后又一再想“复辟”, 其思想之落伍可见一斑。

二、康有为儿时成长经历决定其从激进走向保守的必然性

1. 儒家文化氛围和封建政治背景, 成为康有为从激进走向保守的根基。

从康有为自传可以看出其家庭背景。高祖康辉, 曾诰封荣禄大夫, 官拜广西布政使;曾祖康式鹏, 讲学于乡里, 是当地名儒;祖父康赞修, 担任过连州教谕, 十分推崇程朱理学, 在广东文人中颇有声望;叔祖康国器, 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 受命广西巡抚。至父亲康达初时, 家运开始衰败, 仅官至江西补用知县。“祖赞修, 又名以乾, 号述之。道光举人, 升用教授连州训导。祖妣陈。诰封太夫人。父达初, 字植谋, 号少农。提举衔, 江西不用知县。母劳氏。诰封宜人。”[5]2

2. 康有为自幼接受的封建教育为其从激进走向保守的形成提供了系统训练。

康有为出生于理学世家, 5岁能诵唐诗数首, 6岁拜师简凤仪, 系统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这在康有为的《我史》中有详细记述。自幼受家庭影响, 以及儒家经典在幼小心灵中根深蒂固, 康有为少年老成, 不苟言笑, 乡里亲友送他一个雅号“圣人为”[3]9。康有为在7-15岁的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对儒家文化和儒家的伦理道德, 形成了抽象和系统的体系。在朱次琦的礼山草堂打下儒学的深厚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康有为经过系统的训练, 他以封建士大夫的方式认识世界的基本图式已经形成, 而且根深蒂固。

3. 康有为所处的小社会背景为其从激进走向保守提供了成熟土壤。

康有为儿时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新的思想很难进入这样的乡土社会。康有为虽然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现代经济的改革建议, 但现实中却始终不能摆脱传统小农思想的心理———重农抑商, 只知道一味把自己的政治命运和皇帝、官僚们连在一起, 对商人怀着根深蒂固的轻蔑。他热衷于利用新兴社会阶层的经济力量, 却全然不顾他们的权益。看似精通日本明治维新的康有为只注意其体制变革, 而忽略了其社会因素和观念因素, 他似乎没有弄明白, 在日本变政成功的背后, 正是企业精神的兴旺, 企业地位的提高, 及工商阶层对改革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康有为受小农意识支配, 面对势力渐强的中国新兴商业资产阶级却不主动争取。无论在戊戌变法还是在后来的保皇活动中, 他始终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资产阶级的价值所在, 仅仅把他们作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工具而已。

4. 康有为儿时形成的信仰为从激进到保守的必然性。

正因为康有为建立的儒家信仰经历了感知—概念—感情—抽象的过程, 其儒家信仰是非常牢固的, 所以, 其急功近利和自我主义对他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影响特别大, 要想突破是很艰难的, 必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能终于突破整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圈子……更重要的则仍然是当时客观时代、局势对他的刺激。”[4]83这种压力和刺激并不能最终否定自我, 没有发挥顺化功能, 建立一个新的基本图式, 在今后的改革活动中, 没有根本脱离传统思想的根本。“康氏九十年代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竭力宣传而弄得满城风雨的‘孔子托古改制’的学术理论, 其实质也是如此, 这种学术活动是为了在理论上论证变法运动合乎‘圣人之道’, 从而用这个‘圣人之道’的旗号在实践上来煽动、争取士大夫……”“康有为穿着中国封建圣人的古老服装, 借用着孔子改制的魔杖, 在公羊今文学的神秘帷幕的掩盖下,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扮演了新的一幕。”[6]82用“圣人之道”、“中国封建圣人”把西方的东西裹起来, 以我为主的文化使康有为的同化功能强化。

三、传统文化影响了康有为政治上从激进走向保守必然性

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 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 对康有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 在长久的中国社会中, 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 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 它由思想理论已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 这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它经历了阶级、时代的种种变异, 却保有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9]28在康有为后来的实践活动中, 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又影响康有为的基本心理图式的改变。其中传统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康有为的基本心理图式起关键性的作用。而康有为接触西方文明很晚, “康有为在香港初步接触到了西方文明, 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 极大地开拓了眼界, 开始认同英国人是治国有法度的, 并不能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之后, 他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 并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籍, 这些书籍在叙述世界地理志的同时, 也大量介绍了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这一年, 康有为购地球图, 渐收西学之书, 为讲西学之基也, 开始了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转变。”[5]

从康有为的个案分析看, 最为关键的是中国晚清一代知识分子基本上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 在他们的基本图式里儒家文化的“内向性”导致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 即使有所反映, 也是在一种以我为主的文化主导下进行, 对外来文化的东西断章取义, 一旦失败, 便在外来文化和政治上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放弃甚至是认为外来文化和政治不好,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晚清一代知识分子逃不过一个共性———有一个固执的儒家信仰, 这是他们从激进走向保守的文化根源。正如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所说:“康的思想也是数千年来传统思想体系终于在最后一代士大夫知识分子身上分崩瓦解和向资产阶级思想方向蜕化的表现, 作为一面镜子, 它清晰地照出了晚清这一整代人新旧并陈青黄不接的思想面貌和阶级性格。”[4]

摘要:文章分析康有为在政治上从激进走向保守的必然性。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 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 对康有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同时从康有为个案分析可以看出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路程。

关键词:康有为,认知心理发展机制理论,儒家文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67.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岳麓书社, 1985.

[3]康有为.我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7.心路历程的作文 篇七

有时的感觉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分明就在眼前,甚至可以听见心的跳动,有时候虽然坐在对面,却怎么也走不进彼此心里。

我的心每天都在跋涉,忽远忽近的距离,飘渺不定的情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用这种沉重、酸涩的心情打发工作之余闲散的时间。

放一杯水,静静地眺望远方,等待是否会有一颗心来赴我的心灵之约,等面前的茶水渐渐没有温度,我才端起它抿一口,尝一尝里面是否全是思念。

人到中年的感觉就象冲到第二遍的茶水,清醇,透亮,没有矫情与做作,偶尔晃一晃,也能见茶叶在杯中徐徐起伏,最终沉降。就象一颗星,无论曾经怎样灿烂,但最终都要落于尘埃……每天就这样平淡地消磨日子,打发青春,偶一日发现光洁的面庞上少了生气,纤细的腰间多了赘肉,才惊慌失措,怎么办?怎么办?

一日一日平淡流走的岁月,年复一年日渐消失的容颜,可是我的心呀,怎么也不会老,也不能老。于是我多了一种企盼,就有了关于心的渴望。在焦灼和等待中渴望有一把火,熔化我这块千年的化石;盼望有一缕风吹皱我冰封的湖面;希望有一种情超越爱情,激活我这尾休克的红鲤鱼。我沉默的等待着,我静静地审视生命中每一位过客。

曾经的你对我说:如果心是近的,再远的路也是短的;如果友情是蜜做的,再苦的海水也是甜的。我就这样开始追寻路远却心近的距离。无论要遇到多少风霜,也不管要经过多少坎坷,无论是飞越还是赤足走过,我都在向着你说的方向前行……

心在无数个暗夜里变得疯狂,心在淋漓的细雨中变得彷徨,心在灿烂的笑靥里变得年轻,心在长久的期待里学会坚强。就在一次次心灵的邂逅中我不再犹豫,就在一条心路的征途中我学会舍弃,舍弃是一种美德,舍弃是一种信念,学会舍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

这段心路历程里写满了无限的真诚和善良,这段心路历程中装满了太多的鼓励和祝愿。

这条路鸟语花香,风雨同舟;这条路高山流水,风雨兼程。

8.北大法学考研心路历程 篇八

北大法学考研心路历程

【题解】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背景: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因素合在一起,使北大法学院成了考研的大热门。因此,只有在大学里也要学得很刻苦才可能考上,而这对刚上大一又不愿重新塌塌实实坐在书桌前的我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3,就业。按理说,本科毕业出去工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我最早选择的是出去工作。我当时的打算是:大二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习经济学双学位项目,并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样下来,应该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按照这个计划,我大一时参加了北大的校学生会。但随着我在校学生会的工作的深度的增加,我却对大学的社团活动产生了质疑。学生会按理说是学生们自发地为全体同学工作的地方,而我却发现,学生会一群学生干部基本上都是在一个个通过关系建立小圈子里活动,彼此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即使只会吃吃喝喝,只会打CS,即使学得一塌糊涂,但各种称号什么的好处也少不了他;没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即使整天去干一些民工干的活,也不会被他们记住。(这些我现在看得麻木了,也不觉得恶心了,不过,大家记注,当时我可才大一,接受的一直都是书本上的教育,书本上可没说这些事)。大一下学期,我被拉入一个竞选班子,要帮一个人竞选校学生会的副主席,到这里面,我才真正发现学生会是多么能暴露一个人的劣根性(我不是什么圣人,但基本的道德水准还是有的),虽然我帮的那个人成功当选了副主席,还给了我一个副部长的位置,但我只干了几周,就以大二要学习双学位,学习压力大为由下岗回家了。

这样,我在大二,断绝了社团活动,开始了同时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双学位的任务中(还是与书本打交道省心)。上了经济学双学位之后,面对让我头疼的经济数学,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曾经是一个文科生,就是为了逃避数学的折磨才学习法律的(经济中心的经济学双学位对数学的要求,客观来讲,并不高,但我的数学天赋有限,又只能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学习——毕竟是辅修的学科嘛,因此觉得它很难)。最后,我把经济学双学位改为经济学辅修(双学位要求48学分,辅修只要求32学分,而且很难的计量经济学不用学,当然,在我考上研之后,我又把辅修转为双学位了,上研究生的时候再慢慢学吧)。与此同时,老爸来北京开会,顺便来学校看看我,动员我读个研。本孝子向来以不让父母失望为做人原则。(周总理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我就只能是“为家父”了,惭愧啊)这样,我决定,还是用心读法学院的书,上法学院的研吧。

法学院以前一直是保15个人读研的,今年一下子保送了20个,还有外校保送也有20个左右。不过这些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因为我的成绩跟前20根本就不沾边。法学院里比较盛行的是上课认真做笔记,考前突击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这些我全都不在行:我经常逃课,在寝室里过滋润日子,“躲进寝室成一统,管它债权与刑诉”;上课也经常因为200人左右(法学院本科生150多人,含体育、文艺特长生20余人,还有留学生30人左右,还有数量不定的旁听的人)挤在一个教室里热得睡觉,教材经常被口水泡变形(对不起,有点恶心);就算记了笔记,又因为字迹潦草,连自己都看不懂;考试前,好不容易从一位学习认真又心地善良又PP(在我接触的北大本科同学里,这三样能合在一起的可不多)的女同学那里借来复印,但又因为不是自己劳动成果而使记忆、理解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保研对我来说,真是水中月,镜中花„„,算了,还是考研吧(对于我这样的男生而言,比较适合打一场考研持久战。我认为,在短期记忆方面,男生确实不如女生,我们01级保研20人,其中19人是女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下面谈谈我为什么考研。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而考北大,是不切实际的。首先,亚里士多德(是他吧,要么就是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得到自己应得的才是正义。而每个人对读书的兴趣、应试能力、肯付出的努力各有不同,大家一定不能生活在幻想中,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各方面,只有觉得自己愿意为考研作出巨大的牺牲,甚至考好几年的准备才可以开始。其次,北大竞争激烈,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吊死在这棵树上,但如果你考其他一些名牌大学,则可能一举成功,而这些大学在社会看来,其法学可能不比北大差,找起工作来不起北大难,甚至更容易。再次,说实话,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北大也不再是大家都仰慕的、在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的北大了。当然,在北大,肯埋头作学问、塌实肯干的人永远不会没有。

9.新教师心路历程 篇九

自主创业中国梦

陕西的贾社红从业9年,现在拥有5台挖掘机,但他从来不以老板自居,依然风风火火地驾车出工,长年累月和设备泡在一起,他的梦想是在3年内增持到10台设备,而且大中小各种型号齐全,可以承接任何挖掘及土方工作。

吉林的梁舟严用了4年时间,从零开始发展到5台挖掘机,而且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走上正规化发展的道路,平时主要精力都放在管理上,他的梦想是在未来3年内发展到10台设备,成为当地最具实力的工程机械租赁公司。

湖南的唐杏云原本就职于专门从事设备租赁的国企,10多年前他下岗开始自主创业,一边搞租赁,一边搞培训,如今桃李满天下,许多徒弟业已事业有成。他的梦想是拉起一支设备齐全的工程队,能够独立承揽公路工程,同时也希望他的徒弟们都能创业成功、生活幸福。

鞍山的孟令永、福建的张旭明、湖北的杨兴武、辽宁的翁海东都已经拥有至少1台工程机械,走上了自己养车的创业道路。河南的李程程、甘肃的包建强都是跟随家里的长辈,十七八岁就进入这个行业,并在家族支持下购买了设备,加入到创业中来。广西的韦明朗年龄最小,当驾驶员不满2年,目前的想法是抓紧赚钱还房贷,让老婆过上好日子。

不想当老板的司机不是好司机。纵观“十佳好司机”的事业历程,他们一般在打工时接触到工程机械,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于是咬牙东拼西凑、找亲戚朋友借钱或干脆从银行贷款,购买第1台设备,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然后拼命接活儿,不分昼夜地工作,运气好的话,2年左右收回成本,然后继续购买第2台设备……就这样逐渐积累、逐渐发展。虽然10个人分别处在这条线上的不同位置,但每个人心中想的都是创业和经营,目标是从个体户发展到大老板,从自己操作转向雇司机、带徒弟,工作重点从机器本身转向谈业务、搞管理……

梦想的基础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据介绍,行情好的时候,一台装载机或挖掘机每天能赚到数千元,一个月毛收入能超过2万元,正常情况下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这个数字早已超越了当地的白领阶层。但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很高,首先购买设备需要一大笔投资,而且能否回收成本并赢利,关键要看车主的经营能力。日常运营也需要一笔费用,缺乏一定资源和抗风险能力差的家庭很难坚持下来。

梁舟严为了购买设备,把家里的QQ轿车都卖掉了,还借了十几万。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是最难的,觉得压力非常大,晚上都睡不好觉,纯粹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撑下来的。孟令永买了装载机之后,时常不由自主地看电话,生怕漏掉一个活儿,有时候半夜接到电话就再也睡不着了,兴冲冲地开上车就走,恨不得马上就赶到工地开工。“十佳好司机”中,凡是自己养车的,多少都有点神经衰弱。

工程机械驾驶员的辛苦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孟令永印象最深的就是热。尤其到了夏天,打开门,外面噪声狂暴烟尘飞扬,不堪忍受;关上门,阳光的热量穿透铁皮和玻璃,发动机在背后不停烘烤,驾驶室里堪比蒸笼,汗水很快浸透全身,而在这种环境中通常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他说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就是要攒钱换一台带空调的装载机。“十佳好司机”全都有过连续工作24h以上的经历,无一例外,李程程、张旭明、杨兴武等都曾经长期在工地驻扎,连续数月不能回家。

除高强度的劳动外,驾驶员们还要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有一次贾社红去农村挖鱼塘,挖到一半连人带设备陷进泥水里,他挣扎着从鱼塘里爬上岸,浑身上下都是泥,连嘴里也进了几口泥水,这时候也顾不上清洗,赶紧找人把设备弄上来,才是他最关心的事。张旭明在一次施工中遭遇塌方,眼看旁边的山坡乒乒乓乓地往下掉石头,整个山体摇摇欲坠,他从设备上跳下来就跑,只听身后哗啦一声,庞大的挖掘机已经被埋了起来,磨盘大的石头一直滚到他的脚底下,如果不是撤离果断,后果不堪设想。

“十佳好司机”赶上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黄金十年”,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建设及房地产的降温,迅猛增长的势头慢下来,整体形势非常严峻。对此,“十佳”都表示出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事业和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可以集中起来到大、中城市参与工程建设,也可以分散到农村帮助农民建房、平整耕地,大城市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新农村的建设依然方兴未艾,所以至少5到10年内,他们不担心行业景气的问题。

现在,通过“中国好司机”活动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夺得“十佳好司机”的荣誉称号,他们只想飞得更高。

行善助人公益心

翁海东在部队时曾参加过抗洪救灾,退伍后他购买挖掘机开始创业。每到春夏之交,他依然按照在部队时惯例,前往献血点义务献血。翁海东来自郭明义所在的鞍山,在郭明义的影响下,这个城市的人已经把义务献血当成一种习惯,所以翁海东并不觉得献血有什么特别,今后他还会坚持下去。

包建强有三个堂兄弟相继购买了装载机,在家中长辈的带领下,走上了工程机械创业之路。2012年5月,甘肃岷县遭遇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山东临工组织防汛特战队深入岷县救灾,包建强四兄弟踊跃报名,带着4台崭新的装载机加入特战队并成为绝对主力,他们清除河道和公路上的淤泥,解救被冲散的车辆,帮助村民清理倒塌的房屋,四兄弟连续奋战近一个星期,圆满完成了救灾任务,而他们和4台装载机都变成了泥球。

“5·12”汶川大地震时,贾社红刚买了新设备,每个月要还2万多元的贷款,手头很紧,但听到募捐的消息,仍然把身上仅有的300元钱捐了出去。当他手头宽裕的时候,时常接济街坊四邻,遇上红白喜事也肯出力,曾为一位孤寡老人半丧事出过上千元;在工作中,遇上雇主经济条件不好或家庭压力大的,他就少收点钱或干脆不收费。

不想做好人的司机不是好司机。他们崇拜道德模范,能够接受现代公益理念,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他们没有改变世界的远大目标,但在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发自本心地做了很多善事。例如梁舟严给村里人捐过款、杨兴武参加过抗洪救灾,孟令永酷爱绿化,他组织了一批司机朋友,每年都到郊区植树造林,已经连续进行了3年,今后还要坚持下去,而有空的时候,他也经常开着装载机帮园林工人植树,老孟说这纯属个人爱好。

其他人虽然不涉及公益,却同样为他人提供了更大帮助。例如唐杏云因为广收门徒,在长沙一带俨然已成为工程机械“总教头”级的人物,开挖掘机或装载机的司机们没有不认识他的;而李程程虽然年轻,现在也开始带徒弟,这次拿了装载机组的冠军,他最得意的就是回去又能向徒弟们炫耀了。

10.学生领袖的心路历程 篇十

梁嘉惠

各位领导、老师、在座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学生会主席,来自初三(12)班的梁嘉惠。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作为学生领袖在省实成长的心路历程。

记得还没有入学的时候,我便早已对省实的素质教育有所耳闻。真正进入省实后,更是为省实开放、自主的氛围所惊叹。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学的学生组织也能拥有自己的会议室、拥有统一的服装、更能亲手组织活动并为之负责。

我为这样广阔的平台所吸引,加入了大队部,成为了志愿者工作部的一名干事。为大队部的活动布场、面试并筛选校内志愿者、周末时到大塘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志愿活动……各种简单却繁琐的工作接踵而来,可我依旧羡慕那些能够策划活动、上台主持、管理人员的同学们,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因此,我又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省实的学生会,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在一次次更大型的活动中挑战自己,逐渐适应了更紧凑的生活节奏,最终成为了第十九届省实初中部学生会的主席。

与其说是自己的性格和经历令我能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领袖,倒不如说,是省实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了此时此刻的我。

正是在省实,我第一次为一个活动在学生会会议室呆到晚上八九点,第一次给家长和老师们做工作报告,更是第一次为学生会成员的管理和调度伤脑筋。

相信不仅是我,在座的许多学生领袖们也有相似的经历和体会。

以2014学年下学期为例,学生会初中部共举办方言大赛、一站到底、名著续写大赛、“超级辩辩辩”校际辩论赛四项大型活动,并实行“欢欢喜喜闹元宵”、反馈制度、部门展示等利于提高凝聚力的活动和措施。而校团委初中部则负责了慈善庙会、“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抹ma咪呀”志愿活动、书法大赛、南湖小学志愿联谊等活动。在最近的教师节期间,学生会和团委也相继推出了“写给老师的三行情书”和“摄像机前喊出爱”的活动。

经过这么多的历练,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干部们都受益匪浅。身处其中的我,也对学生会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记得今年6月,团委学生副书记肖沁沅同学曾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七次少代会,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生会、团委工作的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在校内,我们所做的一切更应是与国家、与社会接轨的。

当同学们因希望得到锻炼而加入学生会、加入团委时,学生组织给他们带去的不应仅仅是在学校抛头露面、与学长沟通合作的机会,我们还应提供广阔的视野、多维的思考方式,更应带领他们为同学服务、为社会奉献,主动承担起青少年应承担的那份社会责任,引领学生的思潮。

11.我的入党心路历程 篇十一

XXX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很多的记忆,但有些记忆却是我这辈子永久难忘的,比如我的入党历程。

对于入党,从我幼年以来一直都有强烈的意愿,小时候看着周围人家家里的门上挂着“共产党员户”,就心生羡慕。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共产党员是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一批人。而我从小对他们充满了羡慕和崇拜,希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时间来到了大一。刚来到大学不久,辅导员通知我们自愿上交入党申请书,我对于这样的通知无比兴奋,想着终于有了入党的机会,然后我怀着诚挚的情怀写了入党申请书。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我始终以身边的优秀党员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踏实勤学,工作上任劳任怨。

经过一年的努力,自己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其他表现也都较为优秀,心想自己这次应该能够顺利的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但是,最终得知自己目前还只是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我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这次没有成为预备党员,是党组织为了更加全面的对我们进行考验和考察,我们应该以优秀党员为标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其次,对党的认识不够,对党章党规不够熟悉,应该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并积极向优秀党员学习。最后,应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只有端正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和保持正确的入党行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长期考验和考察,才能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时间来到了大二。大二刚开学就接到了学校党支部的通知,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要按时参加党课学习,并在学年末参加党课测评考核,只有顺利通过考核才有机会成为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党课学习,我顺利的通过了测评考核,现在自己又向党组织靠拢了一大步。但是,当得知这次我与另一位同学只能有一人优先转为预备党员时,我毫不犹豫的将这次机会让给了同学,而我将继续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大三这一年,我积极工作,刻苦学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监督,以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榜样,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很难,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难。前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我决不气馁,无论什么样的挑战我都会接受,因为我心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念,我必能勇往直前,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终于在大四上学期末时得到了支部大会的通过和上级党组织的批准,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我想这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鞭策,鞭策我在各方面做的更好。在预备党员的一年里,我从学校迈入了社会,党组织关系也从学校转到了户口所在村党支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进取,向身边的党员学习,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党课学习,从党课的学习中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过去以及从艰苦战争中散发出来的意志品质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经过一年的预备考察,我顺利的通过了村党支部的各项考核,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现在,我是一名党支部书记,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心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我非常珍惜也很热爱我的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基层工作者,我用心服务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同时我也不断的提升和增强自我,工作之余学习理论知识,为服务群众打造坚强的知识壁垒。

12.论范成大帅桂之时的心路历程 篇十二

范成大 (公元1126一1193) , 字致能, 号石湖居士, 苏州人。为官正直清廉, 仕途并不顺利。乾道六年 (1170) , 范成大以祈请国信使的身份出使金国, 在金国皇帝面前不畏强暴, 全节而还, 为南宋朝野和金方所一致称道。不久在中书舍人任上劝谏孝宗, 反对任命外戚张说签书枢密院事, 又上章论劾秦桧余党宋贶, 得罪了孝宗。在朝中不能立足的情况下, 来到到桂林, 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桂林古为南越地, 地处岭南, 位于广西东北部, 属于喀斯特地貌, 丘陵错落, 高山连绵, 沟壑纵横, 水流湍急, 人烟稀少, 瘴气袭人, 远离中原。范成大在奉命赴桂上任之前, 曾经读过杜甫的《寄杨五桂州谭》诗:“五岭皆炎热, 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 积雪一冬深……。”但杜甫毕竟没到过桂林, 范成大对其诗句是有所怀疑的, 他认为广西是“瘴毒所在”的南蛮之地, 此去必然难以生还, 因而以沉痛的心情惜别家人和亲友, 心中充满了忧惧与怅惘。《桂海虞衡志序》记录了他告别亲友赴任时的情景:始予自紫微垣出帅广右, 姻亲故人张饮松江, 皆以炎荒风土为戚。予取唐人诗, 考桂林之地, 少陵谓之宜人, 乐天谓之无瘴, 退之至以湘南江山胜于骖鸾仙去, 则宦游之适, 宁有逾于此者乎!既以解亲友而遂行。这些语言都暗含升迁无望、远离京都而又不能不去的苦衷。因此, 他从乾道八年 (1172) 十二月七日由苏州出发, 到次年三月十日入桂林接任, 三个多月的时间一路游山玩水, 欣赏风景, 其主要心态就是不愿到桂林任职。他在《西掖帅桂林》诗中写道:“浮生渺渺但飞尘, 问讯星宫又独来。……三过溪门今老矣, 病脚无力更登台。”极力渲染自己此行的孤独、垂老与多病。在《黄罴岭》诗中写道:“薄游每违己, 兹行遂登危。峻阪荡胸立, 恍若对镜窥。”这首诗作于乾道九年 (1173) 作者赴任桂林道中, 突出此行为了薄禄而宦游在外, 违背了自己的心志, 南方山水的显得幽深恐怖。在《菩萨蛮·湘东驿》则为:“客行忽到湘东驿, 明朝真是潇湘客。晴碧万重云, 几时逢故人。江南如塞北, 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 那堪春半时。”描写他行至湘东, 望着晴空万里, 白云朵朵, 身边却没有一个朋友, 亲人间罕有音讯, 心中倍感孤独, 只能幻想着与他们鸿雁传书, 可是已到暮春了, 大雁都飞到北方去了, 根本很少看到雁的踪影, 至此词人的幻想破灭了, 心中的忧愁、思念至此也达到了顶点, 孤独、凄凉的情绪缓缓地涌出。同时表现了一过湘东就要进入南蛮之地的忧惧怅惘心境。

二、兼济自适心态

在宋代, 儒、释、道三教交相汇融, 极大地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与处世心态。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 追求事功;而道家任自然、追求人格独立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形成旷达、超越的人生态度。范成大在桂林任职后, 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也颇有政绩。例如:多次上书朝廷并提出了解决广西盐政问题的办法;范成大改革马政, 两年内使得广西买马额百倍增长;兴修水利, 勤劝农桑;兴办教育, 开发桂林的旅游资源, 对提高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重大作用, 以杰出的政绩和优秀的诗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在保护和开发风景名胜方他主持修建的亭台楼阁有:伏波山的癸水亭、正夏堂和进德堂;月牙山的骏莺亭;七星岩前的碧虚亭;屏风山的壶天观和所思亭。他对农业十分重视, “忧稼穑”的怜农情结一直贯穿其间。如作于淳熙元年 (公元1174年) 农历七月的《晓出北郊》:“偪仄深巷中, 葱茏绿阴交。山家不早起, 闭户如藏逃。浓露蜕蝉咽, 小风饥燕高。新渠廑涓流, 坏陂方怒号。遐甿病瘠土, 不肯昏作劳。灭裂复灭裂, 晚秧如牛毛。空余朝气白, 浮浮湿弓刀。官称劝农使, 临风首频搔。”在诗中, 诗人用沉重的笔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桂林郊区农田荒芜景象。新开的水渠仅有涓滴细流, 不足以灌溉;土地贫瘠, 农民不肯对贫瘠的土地下力气, 耕耘时粗率地将禾苗锄伤, 致使晚稻像牛毛一样又稀又弱, 此诗真实地再现了南宋时期桂林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在政教方面, 范成大写有《鹿鸣宴诗并序》:“维南吾国最多儒, 耸观招招赴陇书。竹实秋风辞穴凤, 桃花春浪脱渊鱼。月宫移种新栽桂, 江水朝宗旧凿渠。况有龙头坊井在, 明年应表第三闾。”这首诗为勉励桂林学子而作。诗中借曹邺、赵观文、王世则等桂林历代才子夺魁和本地朝宗渠修浚之事, 来激励本地读书人发愤进取。其中的“月宫移种新栽桂, 江水朝宗旧凿渠”二句, 是范成大为桂林做的两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一件是在桂林首倡种植桂树, 从此以后, 桂林桂树成林, 满城飘香;另一件是修浚城北朝宗渠, 使渠水绕城环流, 水脉畅通, 奠定了今日桂林两江四湖的基础工程雏形。

在繁忙的政事中, 范成大还为我们描绘一幅桂林山水你的美丽画卷。《满江红》词里写到雨后携家游西湖, 荷花盛开的旖旎风光:“柳外轻雷, 催几阵、雨丝飞急。雷雨过、半川荷气, 粉融香浥。弄蕊攀条春一笑, 从教水溅罗衣湿。打梁州、箫鼓浪花中, 跳鱼立。山倒影, 云千叠。横浩荡, 舟如叶。有采菱清些, 桃根双楫。忘却天涯漂泊地, 尊前不放闲愁入。任碧筩、十丈卷金波, 长鲸吸。”上片主要是以家人的活动采展现西湖的美丽景色。“粉融香浥”四个字描绘出了雨后莲花的色泽和香气, 而“从教水溅罗衣湿”一句更加突出了花的可爱、芬芳, 令人忘我地想去亲近, 哪怕是弄湿了自己的衣裙。下片主要是抒情。面对青山、绿水, 耳听箫鼓、歌吟, 如此美好的景致, 让词人发出了“忘却天涯漂泊地, 尊前不放闲愁入”的感慨, 体现了作者自我劝慰和旷达的胸襟。《醉落魄》:“雪晴风作。松梢片片轻鸥落。玉楼天半褰珠箔。一笛梅花, 吹裂冻云幕。去年小猎漓山脚。弓刀湿遍犹横槊。今年翻怕貂裘薄。寒似去年, 人比去年觉。”抒写了桂林的极寒天气以及意气风发出城打猎的英姿飒爽。与《喜雪示桂人》:“腊雪同云岭外稀, 南人北客尽冬衣。从今老杜诗犹信, 梅花飞时雪也飞。”同为名篇。此外如《食罢书字》:“甲子霖涔雨, 东南湿蛰风。荔枝梅子绿, 苴蔻杏花红。扪腹蛮茶快, 扶头老酒中。荒隅经岁客, 土俗渐相通。”诗后自注:“蛮茶出修仁, 大治头风。老酒, 数年酒, 南人珍之。”修仁今属广西荔浦县。此诗不仅描述了南国特有的景物风情, 还饶有兴趣地记录了自己人乡随俗喝“蛮茶”、饮“老酒”的过程。范成大《次韵平江韩子师侍郎见寄三首》:“蚺鼓揭天惊客坐, 象鍪航海厌蛮琛。”和《桂海虞衡志》中, 还饶有兴趣记录了广西的一些风物特征, 让我们得以窥见八百年前桂林地区的风土人情, 似乎把桂林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三、眷念与盼归心态

在范成大入桂林接任, 已四十八岁。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使他早年悲感消极的情绪有所抬头, 曾自命为“落南客”。帅桂作品中, 既有“愿挽江流接河汉, 为君直北洗欃枪。” (《癸水亭落成示坐客张老之记日癸水绕城东永不见刀兵余作亭于水上其详具记中》) 这样抒发恢复中原的壮志;又有“绝无臂力驱长策, 空有孤忠誓大川” (《施元光在昆山病中远寄长句次韵答之》) 这样的感悟, 我们从中可感受到时代环境加在诗人身上的无奈和悲怆、痛苦和矛盾。淳熙二年 (公元1175年) , 帅桂的范成大年届五旬, 作元月抒怀诗, 用“浮生四十九俱非, 楼上行藏与愿违。纵有百年今过半, 别无三策但应归”表达了倦游思归的心情。诗人在《再用前韵》中, 形容自己像一只久栖南枝的倦鸟。“休论今昨总皆非, 世味诚甘与我违。蜀道虽如履平地, 杜鹃终劝不如归。”一种强烈的脱身宦海, 归依田园的渴望充溢其间。桂林画公李有直, 以范成大早年出使金国渡黄河和帅桂时游佛子岩的经历, 创作两幅画赠范成大, 诗人感慨万千, 题画为“冰天”“桂海”, 并作“戏题”一诗:“许国无功浪着鞭, 天叫饱识汉山川。酒边蛮舞花低帽, 梦里胡茄雪没鞯。收拾桑榆身老矣, 追随萍踪意茫然。明朝重上归田奏, 更放岷江万里船。”“冰天”指范成大出使金国时路过的中原沦陷区, “桂海”为诗人借用江淹诗代称桂林。名为“戏题”, 实际上是诗人对自己前半生政治生涯的小结。回首往事, 诗人觉得自己空有以身许国之志, 却徒劳无功, 无意中得以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桂林期间, 白天饮酒观舞自得其乐, 晚上梦境中萦怀的却是北国的故土。想重振收拾河山的志向, 一切都晚了;在南地流浪身如浮萍, 前途茫然莫知。还是向皇帝奏请退休归耕吧, 何必领受去四川的使命呢!不甘平庸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折磨着诗人, 写出了一个以身许国的封建士大夫的坎坷人生与复杂心态。

13.我的心路历程作文 篇十三

高二学年刚刚开启,在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牢牢把握的暑假,我迎来了新学期的再分班。综合上学期和开学摸底考试,我以班级13号的成绩进入新的22班。这个名次既不突出,也算不上落后。我对这个名次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心安理得自我满足。

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依然和上学期的状态一样,散漫而毫无章法。事实证明,如果发现问题而不及时反思整改,问题只会越积越多,直至积重难返。别人在奔跑,而我在原地踏步,就只能望着别人的背影而望尘莫及。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卡在成绩单的中间,虽说不是特别落后,但与最高分相差50分,差不多每科都跟别人落了10分左右。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正视自己。其实问题一直存在,差距一直就有,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问题缩小差距。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优秀同学,我发现,在我忙着补昨天的作业时,他们大部分在提前进行明天的任务;我发现自己漫无目的在超市在楼道里瞎逛时,别人都在教室埋头苦读;当我每天中午踩着12点半的哨声进入教室时,他们都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我发现同桌厚我几倍的数学纠错本,我发现别人已经提前写了那么多的《高考高手》,我发现,我原来跟别人有这么大的差距。

振生老师说,高中生最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事少,一个是心静。而我就属于事特别多的,心容易乱的学生。为了警戒自己,我在课桌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四个字——少说废话。写作业的时候,我把手表放在一旁;吃饭时,我开始做着下一步的计划,我有意识加快走路的步伐……在这样的改变中,我迎来了第二次月考。623分,年级第六名。回顾这第二个月的学习,我居然觉得这一二个月来的感悟和收获竟比我整个高一一年还要多,我从来没有对自己认识得如此清楚和透彻。

11月来了,我不敢有丝毫松懈,我不想再次被那么多的人甩在后面,我不想在高二的重新洗牌中被淘汰。我极力“模仿”着我身边的同学,模仿他们的专心,模仿他们的刻苦。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专心刻苦的人。

“我来一中干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一时,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两个问题,而现在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确。我来一中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为了的高考。我要成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人,我不想自甘平庸。

关于这次月考,尽管成绩不错,但是我非常清楚,运气和侥幸的成分相当大。如果作文换个题目,或者地理多出几道世界地理的题目,我的名次肯定要后退。这说明我还有很大的不足,我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这里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同大家分享。我是初学者,我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跟年级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我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在这里只想告诉大家的是,只要敢想,并且真正从这一秒开始为之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同学们,如果我们仍然觉得迷茫,仍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那就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来一中干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仍然忙忙碌碌而收获不多,那就往身边左右看看别人坚定的步伐,奔跑的身影。

14.心路历程作文 篇十四

在我翻开《安提戈涅》之前,我只知道安提戈涅是一个固执的、听不进别人劝导的一位女性,还仍困惑于这样一个人物如何能写成一本书。

随着每一页纸的翻开,我逐渐发现安提戈涅如此“固执”是有道理的:眼看着自己的亲哥哥被遗弃在荒野上得不到处理,就连书本外的我感到一丝伤心。作为信奉天神的安提戈涅,怎会坐视不管、袖手旁观?明知这样会引来杀身之祸,但在故事的开头,她就已将波吕尼克斯安葬好。虽然她这样做固然勇敢,但我心中却不禁有了一个与她妹妹伊斯墨涅一样的疑惑:安提戈涅为了哥哥的安葬而自愿赴死,这样值得吗?

值得,是值得的。通读全书,我才真正明白了安提戈涅心中真正的想法:她的父亲、母亲、两个哥哥都已在战争中去世,这给她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悲痛。留在世上的,不论是叔叔克瑞昂,还是妹妹伊斯墨涅,都与她想法不同,都无法理解她的苦衷,所以安提戈涅将自己比喻成失去七个子女的尼俄伯女神,以此体现出她的孤独。为了不使自己愧对天神和哥哥波吕尼刻斯的在天之灵,她宁愿死也要安葬好哥哥的遗体,因为这世上已没有什么让她牵挂的了。安提戈涅宁愿光荣地死,也不愿低贱地活,她一心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选择,从未反悔过。

安提戈涅在我一层层抽丝剥茧下,不再是那个思想顽固的女性,而是一位懂得大道理的女英雄了。

15.新教师心路历程 篇十五

一、坎坷命运成就坚强性格

徐复观的一生和时代命运紧紧相通,他的一生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农村生活时期,求学历程,军政生涯和学术研究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徐复观经历了时代的风起云涌和命运的波澜壮阔,乡土世界的经历浸润了徐复观对大自然美的启迪,贫穷疾苦带来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成为几十年后丢不去、忘不了的情感寄托和感情流放地。求学历程可谓一波三折,8岁开蒙到饱读诗书,徐复观的问题意识和勤勉刻苦为日后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军政生涯对徐复观来说是一次挫伤,更是一场梦,但是也能够让他在理性价值和道德律令中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为找到根源性的问题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和准备。徐复观在港台期间,以学术著作、政论杂文的形式,凭借《民主评论》等进步刊物,将对中国艺术精神和文化根源性的探究达到了极致。徐复观创办的《民主评论》,因其承载的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已经成为一份兼具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重要刊物。《民主评论》从创刊到停刊,共经历了17年的岁月,它在追求民主政治和儒学现代化的探索中做出了许多成绩,其影响至今可谓愈久弥重。

二、文化转向塑造儒者胸怀

徐复观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始终保有“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天下情怀。他曾怀有一个政治救国的梦想,并积极投身其中,如抗战期间亲历娘子关战役等。然而,随着对国民党的日渐失望,尤其是经过“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励精图治后,徐复观的政治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性意识,来探索中国艺术精神,坚持“文质彬彬”,倡导“美善相兼”的艺术追求,彰显中国人充满德性的艺术观;追求虚静之心与自由之境,发掘出审美关照与艺术自由的主体心灵原则,通过主体精神的“明心静性”成就艺术的人生,最终达到人的精神的自由解放。徐复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命运的珍贵价值。“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必须有人出来挺身讲学,以造成风气”,“以讲学结合有志之士多人,代替政党的作用,为国家培植根本,为社会转移风气。”徐复观的思想开始由“政治救国”转向“文化救世”,开启了全新的学术人生。

三、血泪精神成就华夏文章

徐复观和《民主评论》对于现代新儒家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创办《民主评论》着实不易。牟宗三在《悼念徐复观先生》一文中说:“民四十至民五十,十余年间是民主评论之时代。吾与唐君毅先生许多有关于中国文化之文字皆在民主评论发表。去障去蔽,抗御谤议,皆徐先生之力,那时新亚书院初成,极度艰难,亦多赖民主评论社资助,此亦徐先生之力。所谓新亚精神实以民主评论之文化意识为背景。人不知此背景,新亚精神遂亦漫荡而无归矣。”《民主评论》创办之初就十分注重文化研究对现实政治的指导意义,后来逐渐以谈传统文化为主,后来成为现代新儒家宣扬传统文化的舆论阵地。足见徐复观为《民主评论》成为儒家学术研究重镇做出的不朽功勋。经过与胡适、殷海光等自由主义者的激烈论争,徐复观更加坚定儒家思想不仅有安顿人的精神价值,而且还有着充沛的自由精神,“为仁由己”、“威武不能屈”等都是这一精神的表现。

《民主评论》不仅是徐复观进入学术界的安身立命的自留地,对惨淡经营的流亡海外新儒家也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舞台。儒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诸位先生,都成为《民主评论》的主要撰稿人。钱穆饱含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唐君毅以深纯之笔不断发掘中国的人文精神,牟宗三质朴坚定地发挥道德的理想主义,等等,都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从儒家代表人物的传承人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等人身上还能看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业宏愿与风华伟志,《民主评论》成为现代新儒家舆论阵地的典型符号形象。

摘要:《从“政治救国”到“文化救世”——徐复观创办<民主评论>前后的心路历程》一文以徐复观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将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道德建构与审美品格贯通到“心”的价值探源上,该成果对研究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承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徐复观,民主评论,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马林刚.从“政治救国”到“文化救世”——徐复观创办《民主评论》前后的心路历程[J].齐鲁学刊,2015(4).

[2]马林刚.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变奏——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5).

上一篇:时尚路作文900字下一篇:《罗生门》读后感名著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