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2024-11-16

浅谈教育叙事研究(精选10篇)

1.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篇一

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

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2、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记录与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3、教育叙事示例

■例1:意外的观察课(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论文改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例2:于漪老师关于《木兰诗》教学的叙事

今天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

备《木兰诗》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例3:由“爽”字笔顺所想到的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张雪萍

“请大家看黑板,‘爽’字的写法是先写‘大’,再写四个小叉„„”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爽”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十课《颐和园》中的生字,课文中的词语是“神清气爽”,由于比较特殊,因此我特地找出来指导学生的书写。看到收上来的生字本,学生一个个书写工整,我心中暗自窃喜,以为自己指导学生生字学习到位。

隔一日,听一节公开课,这是一节三年级语文课,老师上的是第十三课《秋天的雨》。无独有偶,也有生字“爽”,词语是“凉爽”,这个老师在教学“爽”字时,专门画出了田字格,一笔一笔地书写,笔顺则是横、四个小叉、撇、捺。

谁对谁错?我一直认为是先写‘大’,而且这二十多年就是这样写过来的!当下,我几向旁边听课的老师询问“爽 ”,旁边的老师肯定地说上课的老师写的是正确的,而且三年级的教参上也是这样说的。难道我多年的习惯是错的?我不甘心,下班后,直奔电脑,上了QQ,在小语群里就和在线的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讨论这个“爽”字的写法,其中如我一样写法的有很多,而且理由也和我的是惊人的相似。只有一位老师开始也认为是先写“大”,后写四个小叉,在听完我的陈述后,他又去查阅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4.7)关于“爽”字的条目,上面很清楚地写着:“爽:共11笔,笔顺是横、左边的两个小叉、右边的两个小叉、再写撇和捺。”

“爽”的笔顺是弄清了,接下来我向学生更正我的错误,任务似乎是完成了,可我的心情却很久不能平静。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常常是基于定式生活着,也于定式影响或者引导着他人的生活,可作为老师,面对的是学生,他们还没有被所谓的定式所束缚。如果我们老师也于所谓的习惯来教学生,小说是误人子弟,大说就是对社会、国家有害。想到这里我不禁脊梁骨发冷,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习惯”要好好地审视。

3、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4、叙事的行动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 执教 → 倾听评论和建议 →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 →(形成教学案例,提高专业能力)

2.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篇二

数学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数学教学事件、教学行为的描述与分析, 表述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发觉或揭示数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数学教育叙事研究的进行要求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学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 既要有对整个数学教学环节的关注, 还要有对某个教学细节的评价和反思,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教学冲突、自己的教学顿悟和思想火花等都是问题的可靠来源。在进行教育叙事时, 数学教师要经历“施教--发现问题--评议及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数学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时, 不仅写出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处理办法, 还要写出理论依据, 尽量详细地描写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思想动态、应对策略等。

3.关于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综述 篇三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研究

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在西方教育界产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兴起。这样的情境下,对教育叙事研究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首先对理论的系统梳理可以使我们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较为清晰的看待教育叙事研究;同时经过系统的整体的研究,能使我们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审视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涵义

目前我国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涵义还没有形成统一观点。邱瑜认为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而刘万海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叙事研究指“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狭义教育叙事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从文学叙事理论借鉴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叙事研究者以教育生活为基础,通过对教育事件的描述、分析,进而挖掘内隐于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二、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状况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一辑中刊载了许美德教授的《中国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她的这一篇文章在如今看来很明显运用的是叙事研究,但由于文章讨论的主题不在当时默认的教育范围内,对这一新的研究及行文方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丁钢教授也说“当初在酝酿教育叙事研究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名词会流行起来。”2003年丁钢在《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中,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涵义界定、理论依据、叙事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原因和目的、研究的过程及教育叙事研究研究的本质做出了理论上较为详尽的探讨。随后,丁钢把加拿大两位学者康纳利和克莱丁尼关于国外教育叙事研究的著作部分的翻译了出来,刊登在2003年第四期的《全球教育展望》上。在此之后,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研究方法。总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的著述不多。

纵观国内已有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主体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合作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主体一般是专门的教育研究者,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这种情况下,研究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研究者研究他们的故事。另一类是研究主体就是中小学教师本人,他们讲述、分析自己的故事,所叙述的内容就是自己的教育实践及其某些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二,从研究内容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学理层面探讨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的是理论基础、价值及方法规范问题等;二是依据理论从事实地研究,许多叙事研究者根据叙事理论进行了实地的个案研究,涉及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第三,从研究领域来看,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应用于教师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以及道德教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最主要是用于教师研究,涉及教师的需要、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课堂文化以及教师实践性反思等;课程与教学叙事研究也是教育叙事研究者探索较多的领域。

三、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难以把握主观参与的程度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叙事研究中,研究者的评论大量出现,使研究对象的声音受到压制,整个研究过程由研究者的问题和思路引领,研究对象按照研究者的思路描述自己的故事,后期研究者在成果的体现时,还有大量的评析,这些都使研究更多的体现出研究者的主观意志。

(二)呈现的研究结果模式化,而且研究者的评论过多

大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结果呈现都是按照: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这五部分来表述的,其中结果与分析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展开描述和意义的解释,这一部分也同样呈现出模式化。

(三)叙事文本缺乏深度描述和深度解释

“只有深度的叙事描述才能提供诠释经验意义的可能,只有通过意义诠释和经验分享才能达成真理的理解”。目前的叙事研究者注重事实的描述,更多的是把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职业生活场景用大篇幅的语言进行详尽的描述,而对研究对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则缺乏深刻的剖析,没有进一步挖掘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了研究对象。

(四)教育叙事研究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

教育叙事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传统的教育研究是以科学实证主义为主导,因此实证主义的标准成为以往评价教育研究科学性的唯一尺度。教育叙事研究是质性研究,更具有人文科学的倾向。“从事教育人文科学研究的实践者们反对任何的标准,他们声称,他们研究的不是理性的科学,理性主义是理智主义的,实证主义的,纯科学的,是对直觉的抹杀,是对真理的过度概括。

四、结语

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青睐的一种教育研究新方向。他与日常教育生活为实践,以“质性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研究本人为研究工具,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在叙事中反思,进而得出理性化的实践逻辑。因此要真正做到教育叙事研究就必须做到重视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建构、逐步完善教育叙事研究的评价标准和提高教育叙事研究者的研究水平。进而提高教师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助人成功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的回溯.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3期

[2]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9期

[3]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丁钢.像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上海教育,2005年第15期

作者简介:

高 鸽,(1983~)女,汉,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安康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4.教育叙事研究论文 篇四

要想发挥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学校管理者需要从制度建设、氛围构造、活动开展等方面全面推进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校本叙事研究制度。完善而科学合理的研究制度是发挥学校教研组织功能、教科研工作顺利运行的保障。制定叙事研究制度时要遵循~定的原则:(l)人本性,即从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出发,以服务教师为宗旨,叙事研究制度要合乎学校实际并为教师所接受。(2)科学性,即制度设计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制度逻辑的严密性和条文之间的联系性。(3)民主性,即制度制定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吸纳教师参与制度设计、方案选择等环节。(4)校本性,即制度设计时,不应照搬照抄,而要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水平及对科研的需求,设计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叙事研究制度。

第二,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浓厚的叙事研究氛围。学校良好的研究氛围是一所学校的学习、活动、研究的文化积淀。而积极开展丰富的科研活动,是学校形成良好研究氛围的主要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活动,比如,组织“我的教育故事”论坛,邀请教师漫谈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心得,各抒己见;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征文比赛,动员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文字,并且设置奖项,优秀者可推荐在公开刊物发表,也可以集结教师的优秀叙事作品,以学校文集的形式予以出版。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不仅仅只是作为履行行政管理的程序,而是每次设置一个活动主题,积极动员教师参与,引领教师反思,真正让教师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真诚倾诉,共同分享教育智慧和经验。

第三,给予教师发展非正式组织以科学的指导和关注。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草根活动”日渐兴起,这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非正式组织,较正式组织而言,运行机制更具灵活性、自发性,成员基于信任建立起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氛围更为浓厚。组织内的教师通过合作叙事,讲述彼此的教育故事,共享教育经验和智慧,营造一种合作共进的科研氛围。但该组织由于缺乏学校的管理和监督、教育专家的引领,加之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成员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价值,缺乏研究勇气,缺乏科学的科研知识,不能很好地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长期规划。所以,学校管理者在抓好校内常规研究活动的同时,也应给“草根”组织以科学的引领和扶持,邀请教育专家给教师讲解教师科研方法和知识,帮助教师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使非正式研究组织健康成长。

第四,利用校园网络空间,鼓励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博客。博客以其“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利用博客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学校管理者可以将教育博客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有效平台,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行为客观地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入反思;成立校内教师博客群,定期组织主题叙事研究;定期举办校内优秀教育博客评比,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学校,撰写博客已成为教师考核的指标之一,完全与名誉利益、晋级评优挂起钩来,使博客写作染上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很容易引起教师的逆反心理、浮躁功利思想,最终也只能是事与愿违。所以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参与叙事写作,不是监督、硬性规定,而是重在引导。

5.小学英语教育叙事研究 篇五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我教的五年级的学生英语基础虽然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仍然出现了优差分层。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同。因此对于相同内容,就需要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目的是照顾更多的学生。

我努力上好每节英语课,如果是按照教材死板的教,学生根本不愿意听,我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教单词的时候,利用简笔画、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以后,通过游戏,让他们巩固所学的单词,比如猜单词,看谁说的多,看谁发音发的准确,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拼读单词,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英语的教与学,将学英语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学生自发的想学,自主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开放的学习模式中探索与实践,同时做到创新与发展。

教课文的时候也要注重方法,不要自己一直讲,他们在下面也听的混沉沉的,现在的课本颜色非常鲜艳,设计也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每节课的授课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在课堂里,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多练,老师要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大部分学生基本弄清了课文内容,然后再放视频,学生听课文内容,跟读课文内容。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分小组练该句型。课堂的内容,要难易结合,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要求,这样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被吸引,要随

时掌握让他们的思路跟你走,如果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了,就要变化方式,提几个问题,做个小游戏,教点有趣的知识,然后继续学下去,对于对话教学,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实用英语日常口语的内容,“Can you help me ? ”Good lucky!“ ”Best wishes for you!“ ”I’m sorry!"„„等等在生活实际中渗透它,同时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以方便学生交流应用。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及各人的特长承担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借助动作、姿势和表情,利用模型、玩具、图表、简笔画,利用卡片等种种方式创设情景,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各小组的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我根据各小组表演的情况分别给予表扬 “Well done ”“Very good” 等等,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的感觉,以提高学生参与操练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在要相信自己,多说,多练。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要学会用课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语言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的提高。给学生一客观全方位的评价,让优等学生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感到自己的不足;让学困生在感到自己不足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亮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6.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 篇六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一提到研究,我们很多教师总以为与自己无关,认为那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骨干的事情,我们做不来。我认为这是偏见。

校本研究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它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目的,是一种将学习、工作、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动,概括的说:“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从校本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师做研究就不再是难事了。只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善于思考、勤于记录就行了。

我们学校每年有教学论文的任务,我们评职称要论文,现在各种教育杂志,还有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都是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要做单纯的教书匠,做教育教学专家。让校本教研提升我们的价值。这样我们会关注我们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效果,我们就不会感到学校的工作枯燥乏味,相反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还会喜欢自己的工作。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和教育论文的区别何在?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兴的教育研究方式,其主要特点就是我谈我的教育故事。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并不神秘。它比教育论文来得实在,比教学案例来得鲜活。

综合国内外专家种种定义,可以归纳成这样一句话: 教育叙事是教师为实现专业发展,将个体实践中的零星的、弥散的、片断的经验和不系统、结构化程度很低的观念,用“我讲我的故事”的形式,聚焦并记述“我”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经历、体验与感悟过程的文体。

就是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即生动地描述教育实践的体验与感受。我们老师写教育故事,就是讲我们自己的教育故事。

从文字上讲,叙事就是写记叙文。写事情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尝试,在小学时代就已经写过,所以教育叙事的门槛比其它的教育研究写作要低,容易上手。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写教育叙事主张把目光朝向教育生活、朝向教育实践、朝向教育现象,与此同时强调教育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教育现 象中的价值,获得对教育的最本质的认识。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描述、描写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

(二)两者的区别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

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论文。但是呢,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教育叙事需要讲故事的人是“懂教育道理”的;教育叙事需要讲故事的人用他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个人化的教育道理”去解决教育冲突。教育叙事必须掌握、领会相关的教育道理,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有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只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

二、教育叙事按分类

(一)按内容分:

1、教育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

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

例:桃花源 花木兰 紫禁城

3、生活叙事。

(二)按写作文本分类

1、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2、反思式 所谓”反思式”文本,就是在叙述教育教学过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这是教育教学叙事的另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作者正是在反思中提高了认识,读者也正是在反思中受到启发。

3、陈述式 所谓“陈述式”文本,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4、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文本,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是非。“比较”有自己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别人的教育教学的横向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5、点评式 所谓“点评式”文本,就是叙事研究报告中,请他人对其中某些环节或某些细节进行点评。这样做,可以引 起读者对这些地方的注意,并且这些观点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争鸣。点评也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出点评者对这篇教育教学叙事的总评价。

6、质疑式 所谓“质疑式”文本,就是阅读了别人撰写的叙事研究报告后,对文本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商榷或讨论。

三、从写作的角度看,教育叙事写作有那些特征和要求呢? 可以概括为“四个有”:

1、有情节的叙事,要求生动地写出细节;(大家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的,读他的著作,就是听他一边讲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简直是一种享受。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的教育著作更是平易近人,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谈深刻的教育道理,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这些清新朴实、生动形象,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教育专著,对人类教育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那些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的教育论文所不能比拟的)

2、有角色的叙事,强调叙述者把自己摆进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3、有背景的叙事,要求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相关性;

4、有反思的叙事,要求通过归纳(不是演绎)揭示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具备了这“四个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度叙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这个问题咱们放在最后讲)。

四、教学叙事的基本原则

(一)是真实性 教育叙事既是教师自己教育实践成果、经验、收获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学实际遭遇、困惑、迷茫的真实再现,是“我”教育教学具体事件原原本本的叙述,因此,真实性是第一要素。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它不同于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也不同于课后的 “课堂教学实录”(因为它不能表现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得到的教学改进策略,)。教育叙事叙的是教师个体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姿态,把自己面对、经历、际遇的真人真事,只有真实的事实才有价值。不论是事件的背景、起因,还是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细节,都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掺杂虚构的成分,更不是杜撰、编造的东西。写真实,有助于端正教师求真务实的教风和学风,引导教师在“真”的状态下扎实工作,此所谓“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

(二)是主动性。教育叙事叙的是教师个体主动自觉的行为,写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一针见血的功效,决非“命题作文”,更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燎原之势的情形下,教师的主动精神尤为关键,教育叙事有利于引导教师把焦点集中到课堂,从最需要下气力、花工夫的领域入手,克服被动应付、好高婺远的倾向。

(三)是及时性。教育叙事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当下或“此情此景”的陈述,不是陈年老帐的翻检。事情往往如此,教师对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片刻的思考,由于工作的繁忙或自我懈怠,未等思想加温便消失了。教育教学经历的事件如不及时总结,即便当时有翻江倒海的心理感受,也会转瞬即逝,事后难以回忆。由于教育叙事叙的是真实鲜活的东西,那就容不得“炒冷饭”,更不能做成“夹生食”,而要及时做“保鲜”处理。我们平时倡导的教师用“课后记”、“教学札记”等便捷方式,作为教育叙事的素材,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对隐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个体化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及时记录、梳理和贮藏。

(四)人物性。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叙述者是说故事的人,强调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 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在教学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即教师将某节“课堂教学或教学片段”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考虑。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五)情节性(可读性)。叙事它必须包含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也就是说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尽可能描述参与者自身在教学活动当时的”心理“状态。常常使用诸如”我想……“,”我事后想……“这样的句型来描述。

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应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在教学事件的事实上产生的。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解决问题。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六)反思性(感悟性)。每个教学叙事所叙事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反映了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教学事件之后取得的某种教学效果,或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某种教学遗憾。教学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7.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篇七

一、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及特征

1. 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

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认为[1]:“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 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 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即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

我们时常听到“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教学无定法”这样的话, 我们的理解是:能言传的基本上是显性知识, 而不可言传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基本上是隐性知识。“教学无定法”这句老话反映出教学领域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 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规范和显性化了的知识, 而且这些知识远远大于显性知识。

教师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教师个体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是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 它不易用语言表达, 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 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 与所有者的性格、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从技能和认识的角度可以将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手艺、经验、诀窍和实践智慧等;另一类就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洞察力、直觉、灵感、感悟、信仰、价值观、人际关系、心智模式等。

2. 教师隐性知识的特征

目前对教师隐性知识的特征已有一些共识 (如表1) 。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叙事研究, 是认识人类行为和经验的重要方法, 它适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叙事研究强调与人类经验的联系, 以叙事的形式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它是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现场观察、访谈、对话、日记、传记、档案、书信的描述来接近经验和实践本身, 探究经验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来研究教育的问题, 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即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 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 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研究考察的对象是教育经验, 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教师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行为、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 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研究的过程始于一个值得探究的内隐的教育问题, 有助于作为个体的研究参与者从对日常教学生活的反思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它采用工笔画般的深描手法, 将教师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透过富有人情味的教学事件, 感悟教师生活理性的魅力, 挖掘深藏在教学现象背后丰富的教师隐性知识。

三、教育叙事研究:充分挖掘教师隐性知识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 应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可以简略地划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理论性知识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 包括情境知识、学习者的个人理论、自我的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等。[3]实践性知识具有行动性和情境性两个显著特点, 是教师个体经验的累积, 因而它具有隐性知识的特性。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和显现教师的隐性知识, 体现在:

1. 尊重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孕育的, 突出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即时处理, 蕴含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和洞察。实际上, “教育的情景通常不允许教师停顿下来进行反思, 分析情况, 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 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 然后付诸行动”[4]。现实的教育情景要求教师必须迅速诊断问题, 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最为合理的解决方式。这就是实践智慧, 是教师对既有规则的突破、创新后形成的知识和经验, 并且这样的知识和经验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具有人格特征的个别化的、主观化的知识, 不同于普遍性的、客观化的理论知识, 不能简单迁移和照搬。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充分重视实践智慧的价值和意义, 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成功做法, 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个别化、主观化的知识要进行精心培育和充分理解, 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的规范和理念。

2. 建构教师经验

杜威 (John Dewey) 认为教师的经验具有教育意义, 教师是凭借经验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他说过“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 如果教育者不用其较为丰富的见识来帮助学习者组织经验的各种条件, 反而抛弃其见识, 那么他的经验就毫无作用了”。[5]教师的经验是故事经验, 教师的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建构, 并以故事的方式存在。这种故事是教师个人的生活史, 也反映了教师生活的社会背景。教师是在叙事中研究自己的经验, 反思自己的经验, 搭建经验连续沟通的桥梁。教师在叙事研究中理解经验的意义, 看到经验的未来发展方向, 主动促成经验的发展。

3. 促进教师对经验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表面上以叙述为主, 实际上它是教师在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全面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写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经验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 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过程, 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 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4. 提升教师对教育的自我意识

教师们往往习惯于“照章办事”, 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或教育专家的思想实施教育。教师缺乏对教育的个人意识, 也就谈不上有自己独有的教育思想。反映个人教育思想的声音往往被权威的、官方的、理论的、流行的话语所湮没。教师成为教育中“沉默着的大多数”, 教师的故事被埋没。教育叙事研究给教师一个倾诉、发现个人声音, 提升个人教育意识的绝好机会。

5. 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从叙事的意义上讲, 教师的课程理念或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和反映, 是蕴藏于教师实际教学中经验的总结。它以故事的方式存在、储存和交流, 表现为教师总是通过列举个人教学的实例来说明或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然而, 在实践中教师在表达自我课程意识和观念时经常借用权威、专家、官方和流行的话语, 不能准确区分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权威的思想观点, 处于一种“意识混沌”状态。教育叙事为教师提供了区分个人思想与他人思想、提升个体课程意识的途径。教育叙事是教师生活的真情告白, 它把教师的课程理念或意识引入到教育生活之中, 并通过经验的叙述来促进教师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从而引发教师课程理念的变迁。

6. 呼唤教师的参与意识

教育叙事研究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 促进教师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只有在教育生活故事的叙述中, 教师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 并在自我反思中对自己的行为获得一种内源性的干预, 使教师能自省自律。因此,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 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 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 更加贴近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它更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 强调与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

7. 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学活动, 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单纯地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 而且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叙事研究, 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6]它以实践———反思———叙述———再实践的操作方式, 有效地帮助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并在参与述说和交流分享中, 推动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

8. 培养教师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但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不放过任何一个疑惑, 这样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与反思, 在探究中成长。

9. 利于教师的自我重塑

布雷斯科尔 (Preskill.S) 指出, 教学是一项既普通也很特别的职业, 是最无私也需要不断提高和更新自我的一种职业, 而“自我”正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叙事, 教师能够重新审视自己, 提高更新自我的愿望, 采取更新自我的行动。

1 0. 重视教师的个性差异

教育改革把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注重差异等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其目的是让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整个过程, 在把学生视为学习主体的同时, 并不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状态, 把教育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把教育过程之中的发现、探讨、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 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勇于改变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 不断尝试用新的方式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 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挖掘独特的教育叙事故事。所有这些, 无不要求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特征的教育者。每个教师的爱好、特长、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知识水平等各不相同, 彼此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有着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这一切理应得到重视与满足。如果说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 那么个性就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的发展[J].教育研究, 2002, (1) :14-18.

[2]Kerr, M.Tacit Knowledge As a Predictor of Managerial Success:A Field Study[EB/OL].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qa3717/is_199501/ai_n8726801/.[2010-07-14].

[3][加]康纳利, 迈克尔著, 刘良华译.教育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6-80.

[4][加]马克斯·范梅南著, 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44.

[5][美]约翰·杜威著, 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63.

8.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篇八

关键词:检测;研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13-0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我在河北省黄骅市吕桥一中七年级一班进行了实践研究。这个班共有54人。

因为我们这是农村,学生都对一些生物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决定充分利用这个课程资源,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出结论。

首先我进行了前测,提问:1.环境可以影响生物,那么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什么?2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主体倒过来,生物对环境又会怎么样呢?测试结果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都能回答,但是我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我心中暗喜,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可以利用这种情境导入新课。

接着我让学生们打开书19页,阅读课本第一段。看了一会,有的同学举手回答,说出生物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我继续追问,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有的同学迷茫的看着我,有的同学赶紧到书上找答案。略一停顿,我就把学生按前后桌四个人一小组,最后六个人一小组分组,讨论书上的资料分析,经过讨论,每一组都能说出生物有哪些特点适应了什么样的环境。

总结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举出我们身边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同学们都沉默了,有的咬着笔杆,有的皱着眉。我笑了,拍了一下手掌,指了指窗外。窗前有两棵槐树。这时特别调皮的王世庆站起来就说:“哦,老师,我知道了,槐树的根老长了,适于吸收水分,有利于它的生存。”我鼓励他答的很对。这时纪律委员把胳膊伸直了,高高的举起手,我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老师,王世庆没举手就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记他违反纪律吗?”我窃喜,一是同学在无意中对其他同学的行为做了评价,另一个原因是平常说了很多次让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也不管用,一班可是全校纪律最好的班级,但就是上课学生的积极性上不来,我正愁着没有机会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呢。“我希望同学们都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谁知道答案或者是好的建议,都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但是有一条必须记住,一定要等到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讲完以后再站起来回答。这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听完这句话,有很多同学抢着站起来,一个同学开口回答后,其他同学又坐下了。这时一个个答案就像一朵朵的小荷花浮现出来,绽放开来。一个同学说:“树叶表面有层透明的膜(角质层),下雨天进不去水。”(括号中的内容是我给同学们修正的,下同)另一个同学说:“冬天树叶都落了,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蒸腾),是对寒冷冬天的适应。”有的说:“荷花的叶子用上面喘气(上表皮的气孔呼吸),我用塑料包起来试过,适于在水中生活。”有的说“苍子(学名苍耳)果实有刺,有利于它的繁殖。”“柳树的种子在白毛毛里面(柳树的种子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满处飞,有利于它的繁衍。”“桃花梨花杏花都非常漂亮,可以吸引蜜蜂等昆虫传粉。”“棒子(玉米)的花不好看,利用风传粉,所以种的时候要合理密植。”……在同学们回答的过程中我或者微笑着点头,或者竖起拇指,或者拽上句英文verygood…给孩子们爱的鼓励,使孩子们更起劲的想答案。

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我除了表示鼓励之外,还认真观察着同学们的表现、表情。我发现有一个孩子眼睛闪着光芒,看着同学们回答,等着别人坐下后,挺起上身,一犹豫的时间,其他人又站起来了,他只好又缩回去。这个孩子是个单亲家庭,平时基本上不说话,很自卑。我想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在一个孩子答完后我急忙说:“我觉得尤。。。。一定也想好了答案,是不是?可以给我们说说吗?”他慢慢的站起来,瞅了瞅我,我用自己的眼睛鼓励他,告诉他一定能行。他唯唯诺诺的说:“人是不是也适应环境啊?”接下来就不说了,我提示他:“人有什么特征,适应了什么样的环境呢”“你看,人要不适应环境不就死了吗?”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稍作补充,最后总结了一下:“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适应对于生物的生存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人也不能例外。”然后我歪着头问他:“你是小达尔文吗?”他怔了一下,不明白我是什么意思。我说:“你怎么知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原理。你的视角非常独特,同学们让我们为尤。。。。的表现鼓掌加油好不好?”他红着脸在同学们的鼓掌声中坐下,脸上有了一丝自信的笑容。

9.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篇九

来源:虎林实验高级中学 发表日期: 2013/11/5 7:17:51

收藏到:

内容摘要: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提倡向“解释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叙事研究转向”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职业生活的研究存在交叉之处,由此产生了整合各方面的研究以推动职业研究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关注实践的叙事研究方式,并运用到了职业研究中,教师的职业叙事也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教育叙事研究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科研兴校”的期待相距甚远。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了滞后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课改理念之间的差距。因此,要真正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生活,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受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掌握的有效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2.以归纳为思维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3.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出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追求……正因如此,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6.教学叙事的区别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

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分两类: 1.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研究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2.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对象。研究主要由教育研究者实施。

当然,这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而并列的,它们原本是相互牵连的。因为即使在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教师本人在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是,这种叙述将使教师自己进入一种“自我构建”的状态,将使教师形成“自我意识”。

(五)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即研究“故事” “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的、不是淡无痕迹的、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若有若无的,它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课堂、影响着生活。因此,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无论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或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1.教师的叙事研究的内容

⑴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⑵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⑶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2.教学叙事的内容分类

⑴教学叙事。“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教学叙事”类似以往的“教学案例”,但“教学叙事”不仅强调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而且强调“叙述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节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位,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是十分适合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对象。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叙事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一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设计思想、基本过程、教学要点、课堂效果等;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或侧面:教学过程的特定阶段、教材内容的处理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课堂上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学生的争吵或冷场阻碍了教学进程、教师困窘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等。还可以把课前(课前的准备阶段)、课中(课堂教学阶段)、课后(课后的评价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研究对象,也可以有重点地研究其中的某一部分。如某节公开课前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不同议论和评价,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⑵生活叙事。“生活叙事”指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和“管理叙事”,一起构成“生活叙事”。

教师的“生活事件”同样是非常丰富的,“生活叙事”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①活动。除课堂教学外,各种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学活动的形态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在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活动主题的设计、组织形式、资源开发和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的参与指导问题等。由于活动的过程和形态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对某次活动的基本过程或某个侧面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叙事研究来提炼教改经验。如近年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教改试验,在缺乏资料和经验的情况下,通过叙述研究提供范例和经验,已成为指导教改的一种主要形式。

②事件。教师工作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所构成的。除文化学习外,教师还要关心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多彩而又繁复的学校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会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即使时过境迁,仍会留在记忆的深处,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关注这些事件,就会发现许多值得思索和研究的内容。如一次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一次教室里失物事件的处理、一次失败或成功的家访、一个教师面对自己失误或错误的场景、一本载满师生对话交流的作业本、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贺卡等等。事件的生动感人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应该是选择事件作为叙事研究对象的重要标准。

③人物。教育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在学校生活中,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经常会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这些人可能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是一个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或者是一个本校或邻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体会和借鉴许多有益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一种学习指导方法、一条教育原则、一种教学风格、一套管理措施等。由于人的活动和经历往往是丰富和复杂的,因此,研究者还要依据一定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反应研究主题和研究结果。

⑶自传叙事。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教育信仰,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故把这种叙事称之为“自传叙事”。

(六)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1.叙事研究的基础是自觉的实践反思

教师的实践反思起源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策略的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身处各种各样的情境,并由此逐渐积累了许多应对情境的策略和经验。这些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师生涯中自然地、无意识地积累的,是不断尝试的结果。这些经验当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相互抵触和矛盾的。为避免缓慢、随意、低效的经验积累过程,有不少教师对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即有意识的、自觉的实践反思。经常的、自觉的实践反思使零碎的教育经验得到梳理,使教师经历了一个教育策略系统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实践反思是触发叙事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叙事研究内容和材料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自觉地实践反思是叙事研究的基础。2.叙事研究的实施是开放的行动研究

教师的实践反思也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即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措施和行为,从而达到增进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叙事文本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师在特定阶段、特定情景中所面临的问题,形象地反映了教育主体的认识水平与教育环境、教育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途径。

3.叙事研究的取向是教师的经验分享

叙事文本的写作是教师经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师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个人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以潜在的听众(其他教师)为对象的。考虑“听众”的需要,可以作为文本撰写的一个重要参照点。一个文本是否有价值,是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经验,是有研究者所处的环境、所要交流的对象决定的。因此,文本的完成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交流的开始。教师个人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是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作用。通过交流,文本及其所包含的个人经验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价值。

二、教学叙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叙事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一)激发自己的教育灵感

任何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但又不甘心停留于记流水账,那么,撰写教学叙事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教学叙事不仅记录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经历,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二)提炼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通过实践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分析,明确那些成功教法的指导思想,提炼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叙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都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学叙事适用于教师之间用来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对于教学叙事里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都可以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叙事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了理论而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三、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一)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科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理论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 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三)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 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这样看来,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叙事研究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有学者认为,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文本的格式,它与单纯的现场文本和一般的“科研报告”不同,它即要表述现场经验,同时又要解释现场经验的意义及对他人、社会问题的意义。在表述形式上表现为夹叙夹议。叙事研究文本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既有其实践意义,它可以让教师真正进入教育实践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又有其理论意义,它可以为建构教育理论积累素材,促进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教育叙事的新方向

我国教学研究的新走向具体表现为:

(一)经验总结到反思性教学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反思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

(二)走向问题解决——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

教学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教学研究不过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研究的研究过程。“问题解决”首先意味着教师发现并“提出”了某个“教育问题”。教学研究中的“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提问者已经“把自己摆进去”。这种“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此问题的袖手“旁观者”;也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当事人”,而不是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甩手等待“专家”来解决。

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体温、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度提问,将直接影响着提问者“参与”教学研究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程度。因此,有人将“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作为教学研究的一条首要策略提出来。但由于长久地沉湎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往往对“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见惯不怪,习以为常。所以,教师“发现”“提出”教育问题常需要校外的研究者以“对话”,“交谈”的方式提供批判性教育理念,帮助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

(三)走向叙事研究——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

“叙事研究”(或叙事的教学研究)的主要使命是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10.浅谈教育叙事研究 篇十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认识

1、教育叙事研究为什么倍受关注-------教师有共鸣。

春节的时候,我在研究互联网上的BLOG网页热,看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黎加厚教授极力推崇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在他的几个弟子的指导下,一些老师纷纷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并且呈现了一些“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我一读这一些案例,就被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和感染,这些研究太好了,这些研究我们哪一位老师不能做?于是我把这些案例选一部分挂在《海盐教研网》课程改革栏目内。果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些天我跑了一些学校,大家都在谈“教育叙事研究”,说明这些教育故事确实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

首先,我们觉得这些故事真实可信,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些教育故事就产生于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我们就碰到过,不像那些论文那样空泛。

其次,我们觉得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实实在在的研究价值。读了之后有许多的联想和启迪。新课程培训中讲的理念就在这些故事的字里行间,这些故事以前就发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为什么就没有发现里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我们感觉教育叙事研究我也能做。就是把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而且短小精悍,便于写也便读。

2、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写“教育故事”?-----为了反思。

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新的教学理念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同样的错误经过反思自己知道问题出在那里,以后就不会重复出现了,这就达到了教学行为转变的目的。

新课程实验的宗旨 “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所以首先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如何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一种是函授进修,脱产学习----学历教育。暗示理论在专家那里,只要接受了专家或图书馆的专业理论之后,教师就可以将理论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之。但事实上发出了大量的毕业证书,专业水平提高有限。

另一种是继续教育,行政手段,参与了多少时间,记几个学分。量是有了,但无法检测质,到底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运用了多少,那是没人过问的。

还有一种是要求教师写论文,主持课题研究------这是对的,但要求较高。有一部分教师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剪刀加浆糊”,写出来的教学论文往往显得十分空泛。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先生提出的策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教学反思就是教学即研究的观点。教学实践就是教学研究,我们当教师的要反思自己每一堂课中教学行为。

同伴互助是强调了教学研究中的合作研究。发挥集体备课组、教研组的功能。我们实验小学不提出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专业引领是萝卜烧肉的比喻。

这三要素当中,教学反思是基础,没有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回过头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也就非常明了了。

我在几次会上引用了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现在当教师的要“读书、上网、写文章”。

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讲到,“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上网:

写作:写什么?写教育故事,写教学反思。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一堂课下来自己体会到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平行班教学的话,马上在第二节课中予以调正,或者在某一节课中发现有一个得意的“闪光点”,并且也为之兴奋了好一阵,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时过境迁,也就淡忘了,所以我们有的老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真正要评评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谈谈自己的教学特点,也谈不出什么。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反思,缺少把那些故事写下来,缺少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如果我们把一些教学中生成的片断、故事写下来,或者形成一些反思性的文字,日积月累,坚持下来,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最有实效的载体。

经过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以及自主学习,教师已经掌握了新课程理念,但是从我们平时的听课调研活动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或者说还不能自觉地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具体的行为是有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对于有的人可能很短,而对于有的人可能很长;对每一节课都在学习、反思的人就比较短,上过以后不作反思的人这一过程可能就长。如何来缩短这一过程?如何使我们所有的教师将头脑中已经有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那就是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来强化这一项工作。

同样道理,我们都知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学生都知道,就是一时半载做不到,或者老时要出现违规行为,怎么办?这通过一些措施来约束来强化,在措施的约束下,慢慢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时候一些强化的措施是必要的,人都有堕性,上学期局组织到香港,一看“随地吐痰罚款三千港币”,我想我总共带了三千元人民币,还不够吐一口痰的罚款,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在地上吐痰,所以在香港的几天就做到了。所以这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约束到自由的过程,因此,印证了开始的时候这必须要有一些制度和措施。

制度和措施能让所有的教师能够接受,能够操作,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和享受到一种快乐,这样的制度和措施才是有效。让教师讲自已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老师都能做的、都会做的事,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感到快乐,甚至有点烦,但是我敢保证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体会到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那个时候就体验到快乐。

二、教育叙事研究及其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内隐于这些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意义价值。再讲得明白一点,就是记叙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1)、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2)、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 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毫无意义。

通过叙事来阐述一定事件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寓意是我们老祖宗所擅长的,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最擅长的要数庄子和孟子了,庄子有一次带领他的几个弟子走在一个山岭上,“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四、怎样写教育叙事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以下几点我认为要考虑的: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五、我的几篇“教育叙事”

1、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中国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美国: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们抹杀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上一篇:农民工医疗救助研究下一篇:作文讲评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