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10篇)
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小测试,好吗?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看看能不能坚持十秒钟。
好,开始!10、9、8、7、6、5、4、3、2、1停止。老师发现在我喊停止的时候,大家都狠狠地吸了一口气。那谁能告诉老师,你吸进去的,是什么呢?(学生:空气)
课件展示——我们呼吸的地方都有空气。
二、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呢?谁来给大家具体说一说。2.谁能证明教室里真的有空气呢?(学生利用手中的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气)
3.那我们周围的空气又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我们的实验记录单
(一),通过小组讨论,认真观察,让我们一起研究空气。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空气的特点,并有小组代表上讲台做出实验汇报。
师总结:(1)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松开袋口,放出空气。“老师把袋子里的空气放出去,大家看到了吗?”(没有)因为空气是没有——(颜色的),也就是空气是(无色的)
我们都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我们的教室里也充满空气。那么,老师和你们之间有没有空气?(有!)那大家为什么还能透过空气看见老师呢?大家想一想,因为空气是——透明的。(2)老师把口袋中的空气对准学生的手,然后松开袋口,让学生“摸一下”,你摸到了吗?——没有!所以说空气是摸不到的。
老师用手抓空气,问学生:老师手里的是什么?——空气 吹起来的气球里是什么?——空气 教室里无处不在的又是什么呢?——空气
我们发现,把它放在哪里,它就成为什么样子。那它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所以空气是无形的。
(3)师引导:我们呼吸的地方都有空气,那么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闻一闻,然后张开嘴巴再好好尝一尝,看看它是什么味道的。
——学生:没有味道。
所以,我们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的。4.刚刚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和感受到了空气,老师这有一个办法,能让大家看见空气,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我们用之前的透明塑料袋抓一些空气,然后把袋子放于水槽中,让水淹没它,然后拿牙签在被水淹没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孔,观察一下,产生了什么?——气泡!(空气)
大家自己动手试一试,借用水来观察一下空气。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完成我们的试验单
(二)学生举手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2、老师有个问题,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你是怎么证明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号杯里装满水,二号杯里装满空气,放在两只手里,比一比看谁重。老师总结:
共同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形。不同点:水:摸得着、看得见
四、空气的流动
(一)空气会流动
我们刚刚感受了水和空气的重量,大家再来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水。(将一号杯里的水慢慢倒入水槽中,引导学生说出水会流动)
既然水会流动,那么空气会吗?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水杯。
教师操作实验,并说明过程:将一号水杯垂直倒置于水槽中,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空气,再将二号水杯装满水倒置于水槽中。将两个水杯口对接,并且二号杯口略偏上。慢慢倾斜一号水杯,观察一号杯中的空气以气泡的形式慢慢流入二号杯。让生观察是谁把二号杯中的水赶走了?观察空气的流动。
师问: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空气的流动呢?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老师一起扇一扇,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感受到了风,凉凉的,很舒服。
师:对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那么大家在生活中是怎么观察到风来了?
生回答:树枝的飘动,红旗的飘动„„
师:大家说了很多你们看到的风,那么谁能把它画下来呢?把课本翻到77页,在右边的记录纸上,画一画,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
(二)如何利用风?
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那我们能利用空气的流动(也就是风)做点什么呢? 学生一:可以晾衣服; 学生二:可以发电; 学生三:玩风车、放风筝;
师总结:风可以放风筝、使风车转动、玩风帆、风力发电、将鱼风干„等。
五、拓展延伸,净化空气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小测试吗?短短十秒钟没有呼吸空气,大家就那么难受,证明空气对我们确实很重要。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我们要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空气呢?细心的你们发现身边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吗?(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
2、污染了的空气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空气不受到污染,净化空气呢?
3、对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的环保教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空气,也明白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的。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和研究空气,争当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气体)
无色
无味
有质量
流动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魔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直观的导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提供结构性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空气具有无色、无味、无形、会流动、占据空间的特点。使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持续保持这种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能较好地进行探究,达到了爱因斯坦曾指出的: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的目的,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拉学态度,保护儿童兴趣,回归儿童天性,在科学课堂中开展乐此不疲的做中学是时代的需求。
2.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二
第一轮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1)
一、目标解读: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现象
3、能熟练书写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概念,并能熟练区分
二、典例分析:
例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例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这一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例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物质XZQ
反应前质量/g00840
反应后质量/g4624014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三、达标练习:
1、继“足球分子”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种“足球分子”N60。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则未来的火箭燃料,N60属于( )
A 高分子化合物 B 非金属单质 C 金属单质 D 混合物
2、对下列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浓雾 B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3、为了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又不增加新气体,可燃物最好选用( )
A 木炭 B 细铁丝 C 石蜡 D 红磷
4、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难溶于水,下列收集方法错误的是( )
A 排水法 B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 D 向上排空气法
5、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 )
A 得到的产物为绿色物质 B 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C 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D 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重新组合成无毒物质
6、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暗红色粉末在氧气中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淡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7、在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D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8、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将灼热至发红光的黑色固体丁放到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甲气体已全部耗尽;往乙、丙混合气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已知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4/5,则:
(1)这些物质分别是:
甲: 乙:
丙: 丁:
(2)丙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2、高20 c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 c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 (填字母)。
A.红磷 B.木炭 C.铁粉
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复习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空气和氧气,空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成分、探究实验、用途和空气污染。而氧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性质和制法。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所回忆的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行复习,并配有一定的中考真题。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习题的选择上,我都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缺点,现对本节课做出反思。
首先是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环节,从以往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第二单元的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好,可是从本次环节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不够,而且不愿意去看书及思考。在此环节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导致本单元的复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环节如果改成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然后再请个别学生进行汇报的方式进行,可能效果较好。 因为我们的学生都存在一个特点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是被动地去学习,不愿意思考问题,从本环节也能看出我对学情分析不够。其次,也是我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上课都能给学生准备一些习题,也能给时间给学生思考,但是对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的评价力度不够,没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也没有适当地鼓励学生,这可能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再次,由于复习内容较多,虽然本课的重难点都能突破,但是对于学生本身的难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分化。我们学生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设计了让学生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是由于时间较紧,本环节被省略了。
总之,经过本次公开课,让我对我们学生的学情及我个人都进行了深刻反思,也让我对我今后的整个复习计划进行了改变。我希望经过我的努力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4.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四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气体是氮气
B.空气中的氧气用于炼钢,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C.空气质量级别越低,说明空气质量越好
D.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会造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2.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
.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工业制氧气与实验室制氧气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B
.前者使用的是固体后者使用的是气体
C
.这两种方法制得的氧气的性质不同
D
.两种方法都是分解反应
4.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化学性质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B
.氧气易溶于水,水中生物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气生存
C
.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燃料
5.新冠”重症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机来为其提供氧气,下列关于氧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C
.氧气极易溶于水
D
.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二、填空题:
6.将一种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将金属E红热并伸入盛有气体C、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金属镁在C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D。
①写出它们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②液体A遇黑色粉末B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7.空气中氧气约占21%,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是工业上制取氧气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工业制氧气的流程图:
(1)
工业上利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
氮气的沸点是-196℃,氧气的沸点是-183℃,在蒸发的过程中,________先被蒸发出来(填“氮气”或“氧气”)。
(3)
从微观的角度看,空气液化的原因是________。
8.如图是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1)
“分离液态空气法”发生的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下列能表示液态空气微观示意图的是________。
(3)
下列关于“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说法中:
①洁净空气是纯净物;②此方法制氧气的原料来源广泛;③液氧比液氮沸点高;④此方法既可得到氧气又可得到氮气。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
9.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请回忆教材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属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2)
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___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问题提出)
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下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的体积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mL
80.0
54.5
126.0
(交流表达)
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写出氢氧化亚铁的符号________。然后生成氢氧化铁。最终生成铁锈。
(4)
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5)
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
10.某同学利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性质。
(1)
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用B装置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填化学式),试管口填加的物质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2)
用装置D收集氧气,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3)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__时才可以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__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4)
实验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实验结束时需要注意的操作是________。
(5)
把烧的红热的木炭插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要注意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6)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五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氧气的化学性质()
A.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B.很活泼,在常温时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C.不活泼,在常温时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A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在常温和高温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要注意:跟“许多物质”而非“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常温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食品腐败、铁生锈等。
2.在氧气中点燃下列物质:①镁条 ②木炭 ③细铁丝 ④红磷 ⑤蜡烛。
(1)能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2)生成物在常温下均为气体的是;
(3)有浓厚白烟生成的是;
(4)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5)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6)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7)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的是。
答案(1)①(2)②(3)④(4)②⑤(5)①④(6)③(7)①③
解析 ①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④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现有下列五种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气、氮气。把符合下列题目要求的物质的化学符号写在横线上。
(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2)白色固体:;
(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1)O2(2)P2O5(3)SO2(4)CO2、O2、N2
解析(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化学符号是O2;(2)白色固体是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是P2O5;(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化学符号是SO2;(4)无色无味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化学符号分别是CO2、O2、N2。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2017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普通班第一次月考,1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燃烧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燃物常用红磷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检验氧气
D.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 D 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D错误。
2.(2017重庆万州一中第二次阶段测试,1,★☆☆)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酒和醋的酿造
B.铁生锈
C.动植物的呼吸
D.水变成水蒸气
答案 D 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的一种,是化学变化。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2014北京中考,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甲烷
C.蜡烛
D.红磷
答案 D A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B项,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C项,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项,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2013辽宁大连中考,54,★★☆)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观察到:Ⅰ、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为什么Ⅲ中铁丝不能燃烧?
(2)分析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答案(1)实验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
(2)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
解析(1)实验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铁丝不能燃烧;(2)实验Ⅱ中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因此铁丝燃烧更剧烈。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假设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铁丝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同学们将一根火柴梗塞入一段螺旋状“铁丝”(可能是纯铁丝或含碳铁丝)末端,将它固定,用镊子夹住“铁丝”,然后将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观察现象:
(1)甲同学只发现“铁丝”红热,再没有观察到其他现象,请你分析“铁丝”没有燃烧的可能原因:。(只答一条)
(2)乙同学发现“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起来,观察到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为了找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根据现有实验用品:细纯铁丝、细含碳铁丝、镁条、用集气瓶装的几瓶纯氧气、酒精灯、火柴和镊子等,你能提出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有:
a.假设1: ,验证方法是。
b.假设2: ,验证方法是。
只要假设合理,验证方法准确,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就能得出结论。
答案(1)没等到火柴快要燃尽的时候就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或者集气瓶中氧气不足等)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3)a.铁丝中含碳 取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细含碳铁丝和细纯铁丝,用砂纸打磨后,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b.所有金属丝在纯氧中燃烧都会火星四射 取粗细、长短均相同的镁条和细纯铁丝,用砂纸将金属丝表面打磨后,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现象
6.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手,通过与常见动植物“面对面”地接触,开始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丰富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认识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感受动植物世界的纷繁多样,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植物的外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动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自己喜爱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小猫的外形特点,有的介绍电视上《动物世界》中狮子的食性,有的发现麻雀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树枝上站着,还能在地上跳着走,但对麻雀有几个脚趾说不清楚)。2.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篇点题,引出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再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是深入研究周围的动植物。从而把学生引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猜想假设 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
三、制定方案
分组探讨,根据个小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出方案或计划
四、实施探究
活动一:我们周围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观察动物
(1)教师谈话: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观察动物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观察学生带的动物(此处板书我们周围的动物)
(3)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动物?下面让我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吧!(课件出示)
(4)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长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观察动物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较。因为我们周围常见的动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加深对动植物的认识;同时,为下面的分析归纳搜集充足资料】
五、展示交流
(1)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带来的植物,而观察植我们又需要注意什么?(板书:我们周围的植物)(2)学生讨论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3)交流发现
(4)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再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5)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七. 巩固提高 1.我来选一选:
(1)下列观察植物的方法中,比较科学的是()。A.观察图片上的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B.到自然界中观察植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这句话是()说的。
A.牛顿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3)我们在研究科学时,要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A.验证 B.猜想与假设 C.观察与汇报(4)下列物体中,有生命的是()。
A.火 B.松树 C.石头(5)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是()。
A.没有关系 B.相互竞争的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回答下面的问题。(1)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2)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3)蚂蚁是怎样认路的? 3.科学探究:一棵小草的根。(1)选择一棵生长旺盛的小草。
(2)深挖土,不要伤到小草的根,用水将土冲掉。
(3)数一数根的数量,测一测根和上面植株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2.我们周围的植物
动植物名称 特点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首先发动学生找出周围熟悉的动植物,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总结动植物的特征最后以我们和动植物交朋友为主题,展现出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动植物的 场景,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一草一木,能对大自然动植物进行长期的观察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关爱动植物的情感。
7.《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教案 篇七
连塘小学 周甜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环境的污染和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生活的环境正在被人类自己破坏,虽然这些破坏行为多数不是故意的,但是人类无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更值得我们担忧,这个单元以探究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发展关于环保调查这样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实践活动的能力和兴趣。选取空气污染、水污染、一次性生活用品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垃圾问题作为典型的探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模拟实验、设计实验和实地调查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生存环境所遭到的破坏,分析破坏环境的原因,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反思,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行为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除了满足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的需要之外,更加关心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尝试改善它。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一课从“清新的空气使我们感到舒适”切入,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空气污染现象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的认识。
2、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需要清新的空气?通过引发“学生对清新的空气使我们感到舒适”的讨论,为后续的教学将要出现的反差――空气污染现象做铺垫。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通过图片将“我们对清新空气的需要”和“我们污染空气的行为”进行对比,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正在对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第三部分:人类使用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通过设计实验,用一块的白纱布放置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收集随热空气快速上升的不充分燃烧物质。让学生感受使用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
第四部分: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这个环节的教学把科学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意识到污染空气的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清新的空气需要我们自己设法保护。
二、分析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他们都知道空气污染的知识,但都是生活上的基本认识,并不知道其中的科学原理。学习本节内容会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升,形成更科学的结论,孩子们会更喜欢他们的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1、科学知识:
了解包括燃烧在内的人类活动会对空气造成不良影响。知道燃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仔细观察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石棉网变黑”的原因。
利用实验验证“燃烧会产生大量烟尘,造成空气污染”,树立环保意识,意识到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细心地观察身边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互相协作,乐于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利用实验研究燃烧是否会产生烟尘污染空气。教学难点:根据以有的经验解释“石棉网变黑”的原因。
五、教学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不同环境的视频.浑浊污染的烟尘景象图片等课件
2、学具准备:蜡烛、石棉网及白色粉笔、试管夹、火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课件播放视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那里的空气怎么样?你喜欢在视频中的哪种自然环境中生活?(学生交流。)
清新的空气不仅使我们感到舒适,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板书课题——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二)提出问题
1、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照片,(课件显示)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照片中的现象吗?
2、猜一猜,这些污染物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交流)
3、哦!燃烧!燃烧会产生烟尘污染空气吗?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三)实验验证
1、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生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1)你打算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用什么器材做燃烧实验?
用什么器材采集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2)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介绍试管夹的用法)
2、请各小组自由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学生交流)
3、考虑的真周到,科学研究就应该这样!在实验中,老师也给大家几点建议(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解说:
(1)介绍火柴的使用后的要求。
(2)石棉网放在蜡烛火焰上方5厘米左右的位置。(3)仔细观察石棉网的变化,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4)观察结束后,把实验物品放好,准备汇报。
4、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参与)
5、汇报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明了什么?石棉网上出现的是燃烧后产生的烟尘。它们附着在石棉网上使它变黑了。这些燃料都会产生黑色的烟尘。它们会污染空气,使空气变得越来越浑浊。
(四)拓展与思考
1、除燃烧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课件展示相关污染资料。)
2、引导:假如我们身边的空气中漂浮着烟尘、细菌、病毒和其他对人体不利的物质,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课件出示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交流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大家说得真棒!人类的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因此净化空气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8.我们周围的环境作文 篇八
我家前后是把地而起的大楼,右边是小孩们嬉戏的地方――花园。至于左边嘛,就是被污染的河涌。
为什么我评良+呢?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可以说是不错的了而且右边是美丽的花园,是老人和小孩们休闲的好地方。左边是古塘坳工业区和德赛集团的杰作,说起这无人不怒,以前这条河涌是干干净净、清澈见底的,现在却是黑糊糊的,搞的我们连个钓鱼的地方都没有。可又能怎样呢?
为什么我评小店良+呢?是因为旁边有个工地在施工每天都搞的尘土飞扬!而且不时还有泥头车成群结队的进进出出。好险!我家久不久会拖地,他们时不时会喷水!
9.《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 篇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土壤”的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周围的土壤种类及土壤中生长什么植物。
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行的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土壤是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土壤给整个物质世界带来生命的多样性,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
●能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等。(铲子、记录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去观察土壤(土壤的颜色,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小组分工明确,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观察要认真细致,记录要详细等。学生将寻找到土壤中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样子。此外,外出活动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第二部分
一)、各小组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的活动情况。
1、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了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2、生①汇报。(师板书)
3、师:他们在土壤中找到很多的物体,真不错!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
4、生②汇报。
5、师:他们找到的物体还真不少!掌声鼓励。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6、生③汇报。
7、师:太棒了!还有吗?
8、生继续汇报。
二)、讨论:土壤中有什么?
1、师:土壤中有蚯蚓、蜗牛、蚂蚁、蟋蟀等小动物说明了什么?
2、师:它们在土壤中干什么?(各小组充分讨论,师巡视指导,便于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整理。(师:在学生汇报时归类、合并、整理后板书)
生1:游戏、寻找食物
生2:……
生3:……
……
4、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学生心中的梦想!教师在此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以巩固上学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学)
师:我们在土壤中还发现蚕豆、菜叶、草根等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师:我们还在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电池、塑料、瓶盖、砖块等物体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土壤妈妈的怀里多了许多原本不在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的土壤环境或多或少的已经被破坏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从我做起,保护土壤环境)
5、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
6、生汇报。
7、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有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
8、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
9、展示写得较好的小诗,并朗读小诗。
10、师:写得多美啊!……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土壤。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2)一、说教材。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第一课。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同学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个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同学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主要是引导同学观察土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亲近土壤;通过给土壤里的东西分类,让同学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而考虑。同学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的无意接触,所有的土壤知识是无意感知的,无序的。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触土壤这一物质环境的内容,从讨论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着手研究土壤,尝试着利用自身的感官来观察、体验土壤环境,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并通过体验、记录、观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
下目标和设计理念:
1、知识目标:会描述、记录自身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身的观察结果。
2、能力目标: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价值目标: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亲近、探究土壤。
设计理念:
1、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各感官的活动接触土壤来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记录、收集,并表达与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同学探究为主题。让同学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生体验,感悟而内化。
教师准备:一桶土壤、昆虫盒、镊子、水、盘子、抹布、放大镜。
同学准备:报纸、纸巾、放大镜、筷子
教学重难点:通过同学各感官对土壤的感受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和其特性。培养同学对土壤的亲近感。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规范》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这是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灵魂。要彻底打破“教知识”、“教书本知识”的教学观,必需从让同学“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体现同学的主体性。教师重在作好如何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识,让同学去“牢记”,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观。引导同学要主动不等于放纵同学;放手让同学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围绕即以确定的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同学的参与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
1.引入课题,置疑竞猜法,通过“猜”来调动全体同学。
2、坚持兴趣,吟诗展示法,通过补充课文诗句来坚持同学对研究土壤的兴趣。
3、观察记录、合作探究法,把同学分组到实际土壤中去观察探究。
4、师生同乐,填表总结法,使同学在快乐研究中总结提高。
5、开放课堂,拓展延伸法,把同学对研究土壤的兴趣保存在今后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践体验法、观察记录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学习方法。
1、实践体验法:心理学认为,儿童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要在创设的情景和多样化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已的智慧。科学课则更需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活动中,同学到实际的土壤中去寻找发现,用自已的感官亲身体验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动物、植物们,触摸中体验,记录中考虑。诱导儿童发生对大自然的新奇感和亲近感,形成科学习惯和对大自然的探索意识。
2、观察记录法:科学探究活动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给同学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本课的分小组进行两次观察记录,并指导同学记录时可以图文并茂(不知名的物体用描述语言记录),要充沛利用手边的工具(木棍、放大镜等),这里不只培养了同学研究科学的习惯,还让同学在个体观察中发生个性发现,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创新,发生一些稳定的科学素养。
3、表格分析与合作交流并重:对小同学来说,学习主要是感性认识和考虑,只要养成记录填写表格的习惯,同学对自身所记录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个性发现,就能达到小同学学习科学的目的。本课设计中让同学利用观察到土壤的情况记录入表格,小组内争论后集体总结归纳,选择出同学的亮点推广鼓励,有助于小同学科学考虑和科学理想的提升。
4、预测印证法:配合老师设置的猜想,同学最盼的就是类似成人中大奖一样----印证结果,这样让课堂发生活力;而同学观察土壤前的预测同样让同学发生兴趣,同学急于要在活动中得到证实而努力探究,发生了个性自主和合作争议,进而发生个性发现和探究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来引入。《新课标》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同学。同学对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固有一种新鲜感,当老师提着装土的桶走进课堂却不出示,而是让同学猜猜桶里有什么,那么同学积极参与的情绪会陡然上涨,尤其是平时表示不够出色的同学更愿抓住这种表示机会,揭开谜底就出示课题,为同学全面参与课堂打下了基础。
2、用“吟”来激发热情。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科综合,以培养同学的综合素质。本课开篇编排的小诗就同语文课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本课设计让同学把小诗补充丰富,吟出激情。同学就能从情感上发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亲近,坚持了学习研究土壤的热情。
3、用“测”来准备活动。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探究的态度,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里就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们想一想假如我们进行土壤“挖宝”活动会挖出什么宝贝,测一测。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争论和问题,作好第一次记录。这样在活动进行中来培养同学的科学习惯的同时,引发了同学的探究欲望。
4、把“看”“摸”“找”“比”“采”“记”来空虚课堂开放性实践。《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的教学要用丰富多彩的亲
历活动来空虚教学过程。活动为《科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活动应当是同学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这些活动的教学要让同学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发明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同学的土壤探究方法。紧接着带领各组同学到实际的土壤中利用感官亲身观察感受,师生在土壤里一起观察,教师引导,不时地鼓励一些典型同学,有利于同学科学理想的形成;同学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采,叽叽喳喳地讨论并发现土壤里的新奇,营造出和谐的活动气氛,并作好第二次记录。使同学间的合作基础牢固起来,同学在实地地感知土壤,认识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同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了科学素质。
5、通过“说”“评”来作好活动的汇报总结。新课程主张师生互动,教师要参与到同学活动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组先分别总结,再师生一起汇报,根据汇报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发现填好,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土壤是混合物。对过程进行小组间评比,对表示优秀的加以推广和鼓励,让同学有胜利感的同时,知识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稳固。
10.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十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推荐阅读: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10-20
周围的景物作文08-20
主题一: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06-29
肚脐周围痒是怎么回事06-17
说说我们的学校教案06-20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06-24
《我们的画》教案设计10-16
《海浪是我们的朋友》教案09-16
我们一起搭房子的体育教案06-27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