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读后感

2024-10-24

与狼共舞读后感(精选9篇)

1.与狼共舞读后感 篇一

与狼共舞观后感

英语视听说课上观看了《与狼共舞》。这部经久不衰的电影多元化的展现了文化、历史、种族和和平的复杂主题,它是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史诗,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大环境下白人骑士邓巴和印第安部落来往的故事。开篇邓巴主动请求到最边界的地方驻守边关,在行进的路上可以看到广阔荒凉而野性大气的美国西部景色,给整个影片带来一种气势磅礴同时又荒凉寂寥的感觉。等到邓巴到达驻守基地时他虽然孤独,但是又遵守军队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完成每天的任务。这让我们看到了身为军人的邓巴的执着与严谨。同时也为影片接下来他为了苏族人与白人军队对峙买下了伏笔,影片的高潮是最后他与白族人的对峙,让观众忘记他其实也是一个白人军人。这种人性的抵抗,是对白人对于殖民地人民的一种讽刺。

电影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邓巴和苏族人从一开始的相互试探直至最后的相互扶持。当两种不同文化相冲突的时候,主人公邓巴不是像一般的白人一样对印第安人有敌意和蔑视,而是试图去了解并被他们了解。对邓巴来说,他直面的是传说中的“野蛮人”,当他发现苏族人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毫无原则地烧杀抢掠时,他试着去接近他们。在众多苏族长老中,也不乏乐于学习陌生事物的人,但是即便是双方都愿意放下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试着理解对方,也会产生摩擦。但是最终他们都克服了这些阻碍,融入了对方的生活中。由此看来,文化碰撞并不可怕,地域差别也一直存在,但是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看待别人并善待别人,最终我们还是可以平和的生活在一起的。

影片名字叫做Dance With The Wolves。一方面描述了邓巴在戍边的日子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这是他的苏维名字。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段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狼的这种行为又一次的讽刺了这些自以为是的白人的残忍行为。而邓巴的苏族名字也是由邓巴和狼的嬉戏而产生的。因此,狼贯穿了整个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与依赖,从侧面也反应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不如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强烈。

影片中主人公邓巴与女主人公握拳而立的爱情也是令人感动的地方。握拳而立是邓巴与苏族人的“翻译”,但其实她自己也差不多忘记了英语。在他们自然的交往中,邓巴被握拳而立的坚强勇敢吸引,他们很自然的相爱了。他们的爱情是最原始自然的相互吸引,因此也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引起共鸣。

与狼共舞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碰撞,更从画面上给我们直观的感受。影片中展示了苏族人语言服饰部落组织形式以及生活方式,让已经几乎消失的这种古老神秘的文化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让我们亲身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文化洗礼。同时,这部耗资巨大的西部电影中,不乏有广阔而野性大气的美国西部景色,成千上百只疯狂奔跑的犀牛(以及最后横尸遍野的犀牛),部落之间的战争等等因素。在感悟影片人文魅力的同时也被这壮阔的场景所震撼。好的电影即是如此。

2.《与狼共舞》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二

然而,我感觉《与狼共舞》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名,主要是他喊出了印第安人的心声,带着人们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印第安土着居民,正确了解美国的西进运动。

首先,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印第安帕尼族残忍杀害被邓巴称为很好的人的农民兼车夫。与此同时,另一个部族苏族也发现发现邓巴的存在。苏族首领踢鸟在偷马儿的时候被赤身的邓巴吓得慌忙而逃。或许从那时开始,踢鸟已经在心里和邓巴交上了朋友。两个部族的同时出现,无非是起到一个对比的效果,向我们展现两个普通而又极端的部族生活习性。异曲同工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保卫他们的土地。但是,主人公邓巴最后融入了苏族,这或许是作者有心之作,人的视线跟着主人公走,自然会走进苏族人的日常生活,从而了解认识他们。这是作者高明之处,我理解为,这是作者在为了印第安人而推翻历史所做的努力。不管怎么说,公道自在人心。

踢鸟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还有多少白人要来?邓巴在心里回答还有很多很多,像星星一样多。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迫害我们不言而喻,多少的纪录片已经将事实解释得一清二楚。所以影片对白人荼毒土着人的现象不多提及。然而苏族对白人的忌惮将一切展现无遗。

话说,每部片里都有爱情,邓巴(后改为与狼共舞)与握拳而立的巧合式爱情也是吸引人眼球的一个亮点。

美国西进运动成功,必定伴随印第安人的严重损失,一个文明的逝去。

3.《与象共舞》读后感 篇三

泰国人和大象的气氛那可不是一般的好啊!读了《与象共舞》这篇文章,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和惊奇。我也好想坐在大象上,也想让大象给我按摩,也想轻轻的抚摸平常不敢接触的大象,也想去泰国。

我也想“与象共舞”!

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引人注目,会给人很多疑问:怎么与象共舞啊?我害怕大象,难道他们不害怕吗?怎么会和大象舞蹈呢?真是不可思议啊!于是人们就会想:还是看看吧,解开我的这些疑问!所以以后写作文,题目也是很重要的,要鲜明,让读者一看题目就想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些什么。

4.《与死神共舞》观后感 篇四

环境与资源学院2011级 孟繁健

今天我与我的室友们一起观看了由国家禁毒办组织拍摄的一部非常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禁毒题材电视纪录片《与死神共舞》。该片分为上下两集,一共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片子时间比较长,但是大家均是目不转睛地仔细观看,片子中记录的的那些活生生生、血淋淋的事实让大家不禁胆颤心惊,那些因吸毒而弑父杀妻的行为更是让人发指。片中还特别引用了国家禁毒办提供的一些真实数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吸毒人数逐年上升,合成毒品逐步取代旧型毒品比例不断增大,毒品市场也呈现低端化、内陆化、年轻化等特点,这不仅为禁毒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而且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更是后患无穷,引用片中一句话便是“一个人吸毒,全家遭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吸毒人员的变化,片中介绍在十年前吸毒人员主要是富家子弟,他们经常出现在娱乐场所,比较容易接触摇头丸这类的药品,而且当时毒品价格昂贵,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毒品打击力度不断增大,毒品市场逐渐呈现低端化、隐蔽化的势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大部分比例。当记者在戒毒所采访一些吸毒者时,他们均表示知道海洛因的危害,不会吸食海洛因,因为他们知道海洛因会上瘾,会痛苦不堪。但是面对现代合成毒品这种危害更大的药物时,却因听别人说不会上瘾,朋友介绍而走上不归路。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不了解,只是听取他人的花言巧语才后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流言止于智者”

这句话,社会确实花花绿绿不,十分复杂,存在着很多骗局,但我们怎样才能防止上当受骗呢?如何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呢?这就是——科学知识。当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了自己的头脑,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就可以独立思考,揭露本质从而拒绝受骗。而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正是积累知识的大好时期,我们不光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广泛的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当我们真正的掌握了科学原理,在面对骗局时,就可以利用知识快速揭露其本质,避免上当受骗。

片中还介绍了毒品的前世今生,毒品的药物依赖是毒品滥用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社会却不能完全禁绝毒品。因为最开始毒品作为药物为人类医学作出了贡献,比如吗啡类药物,都具有镇静作用,所以在外科手术、骨折、烧伤、癌症治疗上被广泛使用。其它类“毒品”在医疗中也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由于毒品的两重性,决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控制使用毒品的同时,不能彻底根绝毒品。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取代毒品而使用后又不产生药物依赖的合成“毒品”。鉴于毒品的这种作用,人类社会应该在众多的药品中给“毒品”保留一定的位置,而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毒品在医疗中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社会上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为了赚钱,利用自己的知识私自制作这些精神性药物,利用诱骗、欺诈等手段引诱正常人吸食,令其上瘾成为从而自己获利的工具。而他们这些制作毒品的人自己反而“点毒不沾”,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吸毒上瘾对身心的巨大摧残,这种损人利己之事真是罪大恶极。我们身为大学生,国家给予我们优良的环境让我们学习知识,希望将来可以回

报社会。学习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品德,正所谓“人而无德,生而何益?”品德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高度,那些利用自身知识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相反,为了牟利而漠视生命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历史的唾弃,学会做一名位品德高尚的人,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毒品,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白色幽灵”;更是一个绝望的无底洞。它吞噬着人的理智和良知。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就会人格丧失,六亲不认,四处举债。毒品的危害我们已经了解,传播药物合理利用知识,坚决抵制毒品,成为禁毒大潮中的义务宣传者,是我们每个大学生不容推卸的责任!

5.与死神共舞观后感1000字 篇五

不说远的,就说我们高境,近5年来,新增人员中60%是合成毒品,外来人员中合成毒品更占到了75%。而他们最初染上合成毒品源于对毒品的无知。传统毒品在大量的宣传下,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危害,包括我们的这些服务对象。可是,对于合成毒品也许包括我们某些禁毒社工在内都未必对它有清晰的认知。传统毒品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接攻击人的大脑灰质,通俗的来说就是变成了有攻击性的精神病患者,而且是突发性的,没有病史规律可寻,让人防不胜防。而那些吸食合成毒品的人员自认是没有成瘾的,这是一大隐忧。也是我们宣传工作的重点。

一、吸食传统毒品的对象

现在尿检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对象询问吸食了合成毒品会不会被尿检出来,会不会也要去强隔。当社工给予肯定答案时,他们又表示是帮别人问的,自己没有吸食的现象。可是,社工也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剖析出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所谓的朋友都说明了他们对合成毒品有接触,而且对于它的危害始终认为比传统毒品低,有转型的趋势。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提醒、督促是刻不容缓的。一旦两种毒品都成瘾的话,对于他们的伤害将更为巨大。

二、禁毒从娃娃抓起

在我们高境的服务对象中最小的为91年,而承认自己开始吸食合成毒品的最小年龄是17岁。由此可见,合成毒品的兴奋、群食等特性都符合了青少年的猎奇、同伴、需求刺激的心理。现在我们要宣传的不仅是中学,更应该深入中专、技校,包括小学高年级。因为曾经社工在对中小学生作禁毒宣传时,他们往往知道鸦片、海洛因的危害却不知道冰毒、K粉的不同面貌形态。无知者无畏,这句话虽然是赞扬勇敢,但是在这里却是推人入深渊的黑手,只有让孩子们识别合成毒品的伪善面具,才能使他们有防范能力与意识。

三、外来人员重点宣传

在纪录片中,这十年里吸食合成毒品人员从条件好的城市青年转变为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而想想我们高境的外口报表,其中大多是学历低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原来是为了在城里多赚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些。可是毒品利用了他们的无知,利用了他们高强度工作需要获得宣泄,使他们不断沦为毒品的努力,失去自我。而且外来人员流动量大,可控性难度更大。如果放任不管,将会有更多的悲剧发生。在工地、饭店等外来人员集中地进行宣传,通过我们的宣传让他们了解合成毒品,引起足够的重视。

6.与狼共舞影评 篇六

影片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结果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双方时相往还。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

邓巴中尉因为腿受伤害怕成为残废,便打算干脆死在战场上算了,没想到没有死掉,反而误打误撞帮部队打了胜仗,成了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他骑著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邓巴被“海斯要塞”的范布鲁少校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邓巴独自在无人的哨所住下,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他。

不久范布鲁少校自杀了,他的车夫也被印地安帕尼族杀死,于是邓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邓巴独自过著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还和一只两条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并给它取名为“两只白袜”。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之后,生活便不再平静。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如何对待邓巴上起了争执。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握拳挺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他在捕猎野牛时的骑术和枪法令苏族人大为折服以后又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不久他便搬入苏族人的营地居住,开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此同时,邓巴与“握拳挺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苏族人都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握拳挺立”的相爱和结合。而邓巴也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苏族人中间。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之外,邓巴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

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他们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于是邓巴再也不说英语,而毅然说起了印第安语。驻军少校无计可施,只好派一队

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邓巴被捉后,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握拳挺立”离开了苏族人村落。十三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这是一部反映西部历史的史诗片。通过他的视角,观众可以逐步深入陌生的印第安社会、文化、习俗、日常生活以至其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西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风光。邓巴身上表现出的忧郁、骄傲气质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暗合了道家文化中清静无为、个性至上的价值观,不经意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距离。片中猎牛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与狼共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与狼共舞》在第63届奥斯卡评奖活动中一鸣惊人,荣获12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夺取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等共七项大奖,令世界为之瞩目。凯文·斯科特纳大胆地采用了十几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片样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影片所表现出的多元化显现,为西部片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他复兴了一个片种,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影片虽然采用了传说的叙事式的故事结构,但与众不同的是影片巧妙地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情调融为了一体,使整部影片有了大放异彩的艺术魅力。而影片在拍摄技术上也有着极可称道的精彩之笔。把浑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与雄浑壮美的西部大草原的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使影片达到了极其出色的视觉效果。但是影片真正的成功原因还应归结到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片一反以往影片特别是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肯定了印第安人的纯朴真挚和善良。影片还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并以邓巴与苏族人各善相处体现了这种理想的自由与美好,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关于印第安智者,踢鸟,从我看见踢鸟第一眼,就发现他身上那种神秘高深的思维。他不冲动,但也够勇敢,是部族里的勇士头领,主宰着一百多人的美好生活。很多事情,他想的很多,所以,邓巴中尉才能好好地活下去,才能让我们看到那些接近真实的历史,虽说电影总是和巧合挂钩。但,踢鸟,却也是凡人,要结婚,要生儿育女,要带着众人去为族人而战,撑开生命的伞,付出过人的聪慧,以最少的伤亡,换来最大程度的安稳。你可曾在意,踢鸟眼里的迷惑,未来又在哪里呢,物种进化,社会发展,难道他忍心看着自己的种族毁在自己手里?不,不可以,绝不可以。仅仅一个印第安语言,就带来了万千的光辉,万千的凝聚力,有踢鸟在,什么都不用怕,我们会一直好好的。

关于猛男,风中散发,我承认,印第安部族给人起的名字,总是那么意味深远,读一遍又读一遍,都不厌烦。你看,踢鸟,风中散发,与狼共舞,很多微笑,十熊,握拳而立,都是如此的生动而活跃,像泼墨似的,清新而耀眼,在岁月的长河里,供人日复以夜的怀念。风中散发,让我想起了《古惑者》中老大陈浩南的小弟山鸡,嚣张牛叉,勇猛无比,但有时太感情用事,是个天真可爱的真男人,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带一点掩饰。他能为了部族的一点安危,抛开自己的所有,甚至生命,都是对印第安的信仰,看今天,有谁能做得到,中华民族那么大,16亿同胞们,能气昂昂地站出一个团的风中散发,我就心满意足了,若这样,华夏之兴,何愁不至。而影片的最后,他纵马立再悬崖上,高呼着:“与狼共舞,我是风中散发,你把我当做你的朋友么?你能永远把我当做你的朋友么?......”我看的触目惊心,为这曾狂放的汉子,为这脆弱的相聚,眼泪接二连三,不听话地出来散步。整个部族目送,与狼共舞和握拳而立的结伴离去,而他,却在众人的心头,狂喊,与狼共舞,你会永远在我心里的,到老,我的朋友,我很能打,我是风中散发。

关于孩子,很多微笑,我曾说过,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像很多微笑,他有很多小聪明,偶尔偷奸耍滑,去搞点小破坏。但这些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他带领小伙伴去邓巴中尉的要塞去偷马斯科特,貌似很顺利,却在意料之外地失败了,因为那是一匹相当好的马,懂人心。他跟随大家去狩猎野牛群,那个场面尘土飞扬,一辈子看一次,就足够了,那么豪爽。可惜,野牛也不是好惹的,受了伤更是疯狂,任意践踏。只差了一点点,很多微笑,就死于非命,他吓得一动都不敢动,多亏了邓巴中尉的枪法好,后果不堪设想。从此,死都不怕了,所以,最后,他混在去营救邓巴中尉的队伍里,虽然受伤了,但表现的很不错,动作利索,下手狠辣,学会了给敌人如何还击,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很多微笑。临行时,他拿出了与狼共舞最珍贵的日记本,多么感人,太有心了。人生就是一个战场,印第安人更是行走在刀口上的鱼肉,为了活下去,我们每一个,都不得不强大。

关于寡妇,握拳而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总有许多东西或人,不请自来,去填补生命的空白。风中散发对邓巴中尉说过:“他曾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了;他走了,是因为你来了。”此

话不假,部族的规矩就得守孝,具体时间由先知踢鸟来定,要不是邓巴的准时来访,怕很多故事,很多悲喜,都搁在荒草凄凄的寂寞里。握拳而立,听起来,像一个很坚强的存在,至少是字面上的理解,可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饱经时光琢磨的脸上,不轻易显山漏水的她,最后竟自主自导,唱响了生活的歌谣,很好,若人人如此,世间该会少很多伤春悲秋,伶仃叹息。

7.与狼共舞 影评[范文模版] 篇七

以《大独裁者》为例,卓别林的“才气”主要表现在动作表情的丰富化以及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抨击不平等的世界,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卓别林这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是其能够得到文学大师肯定和赞赏的原因之一。

影片《大独裁者》是卓别林所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中声音的运用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大挑战包括对他所独具一格表演模式来说。但最终可以说是影片整体上在音乐与卓别林的夸张的形体动作相互呼应,例如卓别林所扮演的理发师夏尔洛在理发时夸张的动作与收音机里所播放的《匈牙利第五交响曲》的节奏相呼应,及最后夏洛尔发表演讲快结束时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便烘托剧情在结尾时达到高潮,在那个年代引人深思(美国尚未参加二战,卓别林被误以为犹太人)。

卓别林所饰演的亨克尔在其被誉为“凯撒转世”时所展现的种种动作及其他与地球仪的滑稽令人耻笑的动作令观众印象深刻,而最后那个地球仪破掉了或许这也预示这希特勒的这个战争狂人的终结。虽说卓别林加入了声音这个重要元素但是动作仍是卓别林所主要想表现给观众的,其幽默滑稽的表演在使观众娱乐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其所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思想却是与其喜剧的外表截然相反的。

影片刻画了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大独裁者亨克尔,这个企图统治世界的亨克尔暗喻纳粹头子希特勒,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模仿希特勒,并巧妙地通过个人演说对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这部影片拍摄于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1940年,尤其对希特勒辛辣的嘲讽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部影片在拍摄之前就被施压,但卓别林毫不让步,并在巴黎的报纸上登出该片的主要剧情,公开向纳粹挑战,并称,“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卓别林的这种做法需要极大的勇气,让人钦佩。

居中夏洛尔:“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正是人民的心声。影片的深刻使其现实主义的深刻反映但表演又极具浪漫主义所以说本部影片是卓别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体现。因而才有了大文豪萧伯纳称为“电影届独一无二的才子”这一赞誉。

2、请以一部西部片类型的经典影片为例,说说西部片是如何通过人物、情节、镜头语言的依旧英雄

——对《与狼共舞》中人物剧设置来创造美国神话的?情及镜头画面所创造出的美国神话赏析

影片《与狼共舞》作为90年代的西部片是非常成功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片成为西部片在奥斯卡沉寂了60年后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片等七项大奖及其其他很多奖项。而且这也是凯文·科斯特纳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其中在人物的塑造,剧情的推进和多种镜头及其表现形式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它是一部不同以前的西部片,颠覆了人们对西部片的以往的认识,这也是其获得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白人军官邓巴在战斗中负伤,因不愿截肢在两军阵地间寻思却不料

鼓舞了联邦军的势气取得了胜利,成为英雄。邓巴去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在那他与苏族印第安人慢慢成为朋友与“踢鸟”交情很深。并于被苏族所救的“握拳而立”产生感情。并与在营地的狼“两只白袜”产生浓厚友谊,这也是苏族印第安为他取名“与狼共舞”的原由也是本片的题目。邓巴这个人是一个及其负责的中尉军官,在“塞克威克”虽说只有他自己却尽职尽责修筑工事并贮藏弹药修补营地。而他也是一个乐天派对援军到来的希望一直没有放弃,并且与“两只白袜”产生深厚友谊,这也是他能够慢慢理解“踢鸟”的苏族印第安人的原因之一。他并没有将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保留而是在试图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并因此慢慢融入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之中,与印第安人相比只是肤色与容貌的差别,而心已经和他们完全的融合了。这也也是西部片中对印第安人描写的重大转折,他们不再野蛮有血有肉情感细腻,与人为善。正式通过邓巴让观众知道印第安人也有好有坏帕尼族凶狠残暴和苏族的正义不屈这与当时南北内战的联邦军和联盟军一样有好有坏。正是邓巴这个人物细腻感情中所流露出的,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这正是从邓巴这个人物所反映出来的,凯文科斯特纳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的原因吧,正如凯文·斯拉特纳所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

《与狼共舞》的剧情也是跌宕起伏,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当邓巴中尉在南北军间骑马驰骋时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而他却丝毫无损在联邦军获胜时却见他一只脚搭在马栓上而他的身体却倒在地上不免让人担心,但他却只是对司令说要保住自己的腿。《与狼共舞》的叙事在好莱坞式叙事范围内并未一味地苛守其种种法则。影片以主人公邓巴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从一点向一个横断面铺展开来,具有广博的气势。在发生与发展上的联系颇为紧密,而全片的总发展格式为:发生(约15%)——发展(约35%)——高潮(约30%)——结尾(约20%)。从这个粗略的划分上可以看出,影片在情节的铺设上很费一番心机,特别是邓巴踏上西征的一路上,影片用一组组瑰丽动人的画面以舒缓流畅的方式展现于观众眼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一段落的渲染漂亮地展开了整个情节,并让观众同主人公一起融入了无边际的西部荒原,感受着它那雄奇和伟岸。而全片所具有的史诗基调也在这一刻形成了。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影片的人物比重,现在来详细地了解一下他们各自所占据的分量的先后顺序:邓巴——印第安人(苏族)——狼——白人(骑兵队)——印第安人(庞尼族)。邓巴是叙事中的“眼睛”,影片的所有视点都是基于他而存在。编导赋予了这个人物以谦逊的态度,稳和的心态以及乐观积极的精神,也只有这样一个“软性格”的人物,才会和印第安人——这种长久以来保持着诸多“硬性特征”的族群和平相处。即使是以往影片中的“硬碰硬”,也会在矛盾中渐渐磨掉彼此的锐气,转而变成“软性”。人物性格特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影片的发展会按照“规范”来进行。那么,编导便可在这个人物身上加入各种各样的信息编码,以引导影片因果关系的发展和对主旨的影响。一方面,邓巴是以一位白人开拓者形

象示人,他就像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到了一几未开发的土地,进行着一场文明与心灵的开发。开始时,他的这种意识倾向并没有得到任何的表现,他仍是像其他白人一样,对这片土地始终存有戒心,但无论是影片的情节还是叙事都在提示我们他的转变。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说明了邓巴实际上是处于绝境之中,对生命不抱太大希望,因而他希望在枪口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他又被派驻到边疆,彻底地与密集的人群(同类)失去了联系,孤身一人再加上身处绝境让他对生命似乎没有幻想。然而应片在另一方面又提示我们,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坚强、如何得富有责任感。他收拾了那破烂不堪的哨所,并坚守岗位。在这里,影片以一系列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点,这一切构成了他继续存在的基础,并且从性格和环境两方面使邓巴这个人物同“尘世”隔绝起来。当一切收拾妥当,安顿下来后,印第安人和狼相继出现了,这使得情节再次升温,形成引导全片发展的重要情节点。到这个时候,邓巴完成了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其标志是他赤身裸体站立在哨所边面对印第安人,此时,他已经完全是在“离群索居”,并陶醉在大自然中。同时亦点明了影片的核心主旨之一——人与自然的融合。之后转入第二部分,也是整个影片的发展段,即与印第安人的交流。在这一大段落中,又可分为“互访”、“接纳”、“融合”、“并肩”四个部分。“互访”一段中情感交流是全片中最有意思的,这时观众和邓巴一样,所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群体、陌生的生活方式,编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笑料,如邓巴请印第安人吃糖时,印第安人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吃了以后觉得不错,马上又随手抓了一大把。这一段落叙事总体来讲是含蓄的,当邓巴来到印第安营地时,印第安人并不欢迎他,而在他与印第安人之间也始终有一堵无形的屏障在阻碍着他们的沟通。之后“接纳”一段中,影片巧妙一利用了“烟斗”的交换这一细节,为两个对立关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支烟斗在邓巴与“踢鸟”之间来回,而两人同吸一个烟管,标志着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叙事空间也向外扩展开来。而这一段结束的标志则是邓巴和印第安人一起进行那场激动人心的捕猎。至此,两个在传统意义上对立的集团已完全合并在了一起,并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影片的整体叙事。接下来的“融合”部分则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种种疑惑与不和谐,更多的是一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一种团结的气氛占据了整个银幕空间。这一段的标志是邓巴在火边起舞。这是一种仪式般的行为,也是本片中最具象征意味的环节,整个画面亦是热烈沸腾。而他与印第安人的完全结合是他同印第安人并肩战胜来进犯的庞尼族人。这个时候,邓巴已然成为苏族人的一分子,并和他们站到了同一条线上。影片到这个地方为止,完成了主人公与主体表现环节的互动,将人物细腻地融进整个情境中。而这一切事件的串联体是邓巴的“自述”,即是他眼睛所看到的,因此,影片的立足点在于邓巴的主观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编导对待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为影片最后邓巴和苏族人共同战胜白人进犯做好了准备。

另一方面,邓巴是传统西部片中意识形态的合体——牛仔的一个变形体。他在整个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与以往西部片相比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他代表的主题依旧是个人主义与整体社会秩序的一种对抗,只是影片在具体的设计上做了大胆改动,并将反抗的范围扩大,用与印第安人的友谊代替了原始人性中的善,而用白人军队(骑兵队)的到来代表了整个恶的一面。邓巴则象征着白人集团中分化的另一面,具有代表性意义。同时,他的进入印第安族群的过程,也是在改变原有的集团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关系体。这和以往英雄式的“秩序建立”不谋而合。全片虽然在内容上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拨与叛逆,但其宣扬的核心主题还是在主流式的爱与理解的和平观念,从这层意义上讲,它与主流、传统是一致的,并没有脱离原有的类型化模式对于“英雄”的设计,因此,科斯特纳还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模式进行着自己的叙述。

从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邓巴的人物设计带有明显的自我反省意识,将自我从“文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去寻找那彻底的自然归化,以开拓的方式展开事件,在各个事件中强化细节特征,如赤裸在西部荒原(冲破文明的牢笼,与大自然天人合一)、收拾

破旧的哨所(清楚“文明”的垃圾,净化自然)等。邓巴与白人妻子离开则是传统的回归——他结束了自己所承担的“义务”,离开代表着英雄的离去,留下的也只是历史,而真正的主角仍是邓巴本人。

在戏份上仅次于邓巴的是印第安人的群像。影片中描写的“苏族人”是那种温文而雅的印第安人形象,值得大力肯定的是,本片头一次把一个个印第安人形象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在银幕上,并形成了一组英雄式的人物谱图,而非以往那样完全负面的或是毫无任何个性特征的一闪而过,这在描写印第安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影片中,多次表现出印第安人那奇特又极富自然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无畏的英雄气概。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用另一形象——狼,对印第安人作出了对比与暗喻。苏族人就象是这只狼一样,独个儿在荒芜的土地上徘徊,狼找到了邓巴,就像是印第安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他们同样是孤寂的。在大自然的光辉下沐浴着。同时,这只孤狼也是邓巴与印第安人情感交流的契合点。影片中极少让狼和印第安人同时出现,每当印第安人来临时,狼便独自走开,仅有的一次是邓巴与狼嬉戏,“与狼共舞”的名字也就从这里得来,它既是为了点题,也是为了烘托狼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虽然影片首次把印第安人作为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来进行刻画,但它依然只是主轴线上的附线条,用白人作为基本框架的主线一经确立,那么其意识形态及拍摄手段便已基本确立。在之前所述中,我把本片归为传统类型结构的范畴,那么它的一切作用便要为主流文化所接受,那么影片也就要相应地做出调整,既不要过于浮躁,也不可过于肤浅,因此,影片在对印第安人的描写上具有一种典型的娱乐化及简单类型化。影片并没有让某位印第安人做出什么样的英雄实绩,只是与邓巴的行为产生互动联系,相反,倒是表现了一些印第安人对白人的血腥杀戮。虽然这样的篇幅很少,况且只是印第安人群塑的一个局部和衬托,但它多少反映了制作者的用心,即要表达情感,又不至于让观众反感,因为要想让观众一下子改变以往在银幕上看到的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符合主流趋势的,所以既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满足新进的消费群体,又要保留传统的框架及模式,以服务传统及主流群体,这恐怕也是本片能够战胜《好家伙》赢得奥斯卡的一个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与狼共舞》的人物关系中,起着引领全片因果关系的还是邓巴这一白人形象,他才是影片中真正的“英雄”,是好莱坞电影主流形象的代表。

最后,影片的两个主要反派——庞尼族印第安人和白人骑兵队则完全是以侧面的概述来作为反面素材加以表现的。其中,庞尼族的印第安人可以看作是传统西部片中人物形象的延续,他们凶残无理,对待任何人都毫无人性可言,杀人手段极其血腥。这不但使苏族人的形象魅力在传统叙事模式范围下得到了加强,也让影片的商业气氛得到增强。而白人骑兵队则是整个影片中最为“叛逆”、也是最为集中于真实的亮点。在传统西部片中,边疆骑警总是英姿飒爽、精神抖擞,他们代表着正义、希望,以及扩张的野心。本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美国西部开拓史中的污点——残忍的行径与膨胀的野心直观地表现出来。军队的到来预示着的是毁灭的到来,是对自然的无视与轻蔑,白人骑兵队成了破坏自然的人,在片中的视觉呈象为破乱的哨所、马蹄扬起的巨大灰尘以及在芦苇间排泄和滥杀生灵,他们与印第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了吞噬、浪费资源的代表。影片中白人士兵将文明与历史的标记——日记当作擦纸去擦拭大便更是将其散漫、野蛮、无知、缺乏责任感的形象表露得清晰明了。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同对印第安人的描写建立了一种有力的对照,形成了影片中两种人文形态的有意识对比,达成了一个个鲜明的叙事格式。不过,这一切终究要回到影片立意的大原则上来,影片的种种表述似乎在告诉美国人:你们要学得像印第安人这样乖,不要一味地去扩张,这样美国人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明显的、善意的劝导,劝说美国人反思,但是又是以美国人的视角、美国人的方式进行美国式的反思。

影片虽不是以明朗的线索式布局来开展剧情,但里面仍然暗含着一些明确的线索。如白

人何时到来?到来后又会怎样?这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在开头时提出,中间大段时间则被隐盖掉,到了末尾时再提出,并最终给了观众答复。但影片并没有明显的牵引整体期待的叙事环节,最主要的一环恐怕就是中段以邓巴和苏族人的关系不稳定性来确立观众对此产生的兴趣。片中许多细节也的确是围绕着这一点进行表现的,如苏族人对待狼的态度,两种性格的撞击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等等。

本片给观众提供了明确的叙事范围,即邓巴的视野。全片80%——90%的叙事都局限在这一角色的视角和他的叙述之中,给人以空间限制,并让观者对邓巴的所见所闻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由于影片整体所涉及的范围跨度并不大,因此,主人公所见基本代表了这一地区的风貌。在影片最后白人进犯时,影片的叙事范围被扩大了,出现了白人、印第安人的视野范围,形成了两条线索式的演进(白人搜寻/邓巴离开苏族人),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感。

《与狼共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究其原因,首先,《与狼共舞》所使用的是

2.35:1的宽银幕格式,这种纵横比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用来表现大场面的壮观视野。《与》片对宽银幕的应用表现出制作者的意向,即希望把风光呈现带给观众,使人物及其行动包容其中,形成整体的大印象。

塞姆勒为影片表现壮丽风光提供了一个始终如一的拍摄方式。影片的画面以极远景镜头为主,使任务形体成为一个点,以融入风光中去,或是利用逆光,让人的形体成为剪影出现在画面中。而自然物则是峡谷、平原或是山地,保证了影片画面的层次错落分明。在极远景镜头的表述上,长镜头应用也比较常见,多为运动着的画格,一般是横摇为主,以缓慢的节奏让片中的西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魄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影片完全是以一种客观记述的方式冷静描绘西部风光,给人以一种巍然挺立的严肃之感,并且在影片的持续感和节奏上影响着观众。这样的一些取景格式构成了影片描绘西部风光的一系列主导动机,特别是在邓巴刚踏入西部沃土的时候,摄影所营造出的史诗感给人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在对人物关系及中小规模场面的拍摄上,摄影机则起到了牵连整个关系转化的作用,对于人物,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格式,这一点表现纵马驰骋的印第安人时显得尤其突出,画面总以中远景或远景来表现其在马上的飒爽英姿。与之相配的是平视或仰角拍摄,体现出人物的正直性格与高大形象。对于邓巴的镜象处理显得复杂一些。由于科斯特纳在不少地方让邓巴成为了一个影片叙述的变体,因而也赋予了他一定的叙事动机。但在体现其个性时,画面还是有规可循的。在开场时,影片对邓巴冲向敌阵给予了“英雄式”的关照,画面跟随人物动作及速率进行平行运动,在背景极快闪烁飞逝中展现出一种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雄壮英武之美。在影片中后部分,邓巴的形象被摄影机逐渐托高:一方面是为展现他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影片将他与自然背景放置在一起,记得片中有一个邓巴目送苏族人离去的镜头。画面开始时是中近景拍摄邓巴,接下来摄影机拉焦,画面由中近景逐渐变为中景,并出现了艳阳天,这是影片中最绚烂的一个镜头,很少有哪部片子能把人物与大自然处理得如此漂亮了。另一方面,影片又将他和印第安人放在一起,表现他的勃勃英雄之气。

摄影上另一个特点就是反差对应的格式,这集中表现在印第安人的生活呈示上。在拍室外戏的时候,画面总是以明朗、开阔的方式来处理,而室内戏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自然光源是人群中的篝火,一团人围着火种而坐,整体空间范围十分狭小,但或光给人的却是祥和、温暖的感觉,表现出的是一种凝结的力量。而后邓巴围着篝火起舞,更是把篝火上升到了一种仪式般的神灵高度,表现的是邓巴在“火中”与印第安民族的一种合流。

8.与狼共舞 1 再现、表现与虚拟 篇八

摘要:在导演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影片《与狼共舞》中,以饱含深情的镜头讲述了一段跨越种族的非同凡响的友谊,表现了印第安苏族百姓平凡的但又极其珍贵的日常生活,揭示了美国一个世纪前社会中诸多的现实问题。导演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视角,深刻的反省了当年的“西进运动”。真实的再现了美国在那个特殊的社会时期的民族矛盾和人性的真善美,极具现实主义色彩。本文将通过对影片《与狼共舞》的再现、表现与虚拟三个美学层次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其具体镜头画面,展示其独特的影视美学观念。

关键词:《与狼共舞》再现、表现与虚拟电影美学影片风格导演认知

一影片对西部文化的客观再现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综合艺术?是运动?还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没有谁能够阐释的清楚这个问题,电影诞生到目前已经100多年了,电影艺术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理论家们至今还在争论这个问题。他们都是电影的特点或者说因素。电影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能够为普通大众“造梦”,即为观众创造视觉奇观。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荧幕放大数倍传达给观众,造造成视听震撼。“《与狼共舞》作为一部西部片,依然保留了传统西部片应有的元素。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构建了一片广袤的“大西部”,它使人们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在“西部神

1《与狼共舞》话”中”。○用大量的优美的画面展现了美国西部这一“世俗神话”,甚至是几代美国人的生活状态。片子多采用远景和大全景,人物在画面上仅仅占据极小的部分,这种摄影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西部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影片是为了再现西部的真实,这种构图方法符合人眼的实际情况。

对西部的客观再现,仅仅拥有美丽的景色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表现西部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饮马放牧,聚族而居,篝火烤肉,皮毛裹身,这都是几个世纪前的印第安人形象。镜头毫无痕迹不加修饰的捕捉了出来。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十头熊”的深沉睿智,“踢鸟的”求知欲,“握拳而立”的敢爱敢恨都塑造得十分到位。在接近4个小时的激情演绎中,对淳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同时,对当时社会中白人对待印第安人的残忍和野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是非常符合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西部开拓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是对印第安人残忍迫害的罪恶史。本片丝毫没有回避任何有关这段历史的意思。白人后来的军官们发现了约翰巴登,只是因为他是穿着印第安人的服饰,就不问青红皂白毫无顾忌的向其开枪。

影视美学中的再现,其实就是类似于哲学范畴中的物质现实的复原,他强调的是真实而客观。物质形式的实体是其出发的本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必然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首要前提就是真实,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观众就会觉得假或者穿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就是深受其影响。

二导演对本片的主观表现

本片在把握住了客观真实再现原则的基础上融入了太多导演凯文科斯特纳的个人想法,即主观表现。任何一个人都有其世界观,即对某种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是以客观原型为出发点的。电影的美学层次也不例外,不同的导演在面对同一个红苹果时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与狼共舞》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结果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双方时相往还。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为了艺术的需要导演在片中增加了自己对于印第安人苏族部落的极大个人感情,这个从为了增加影片的艺术魅力,专门聘请了一名语言学专家,教不会讲苏族印第安人语言的演员学习语言就可以得出结论。本片从美学层面进行分析,最符合主观表现的一场戏出现在约翰巴登独自一人在自己的营房前跳苏族人的舞蹈时导演配上了苏族人集体跳舞时用到的音乐。这就是所谓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场戏也表明他除了外型上和苏族人有区别外,内心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苏族的一份子。

主观表现可以渗透到影片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影片的服化道找出导演的主观愿望。①登巴(与狼共舞)初遇印第安(赤身裸体)--开始于自然间扒掉文明的外衣,归化自然;②初访印第安(全副武装)--文明遇见野蛮,先进遇见落后,文明与先进却遭遇失语;③与印第安交往(交换物品)--被命名(与狼共舞);④与印第安狩猎(制服,军帽→骨制胸甲,猎刀),象征文明先进的开始失落;⑤与苏族人共同御敌,(枪→失落);⑥与印第安人结婚,(实现同化);⑦登巴被白人当叛国罪逮捕,印第安相救,最后离开部落(印第安历史的结束)。通过登巴一步步走近印第安部落,一步步被同化来实现其主观意识形态的转变,从对印第安的戒备一直至与其一起生活,可以视作对所谓文明的一种渐行遗弃。然知白人,印第安人亦都为文明与野蛮的综合体,没有所谓的真正文明开化抑或纯粹的野蛮。这正是导演所要阐释的主题。

三影片中合适的虚拟

虚拟,它不同于虚构,是任何艺术中都存在的现象,指的是有条件的且符合实际生活的想象,“两侠客相见,便电光如织,剑气袭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的性质介于再现与表现之间,是影视美学的一种常态。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虚拟,《与狼共舞》亦如此。

“在《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和“踢鸟”是两个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们虽

然如同他们的“同类”那样,对对方文明产生怀疑甚至鄙夷,但是,他们敢于去主动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既然相对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陌生文化的价值观是如此难以接受,那就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思考其所属文明的社会运作方式。如果脱离这点去寻求弥合矛盾或是理解的途径,那就是空谈,难以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和价值观中心态度。因为这样就根本没有理解

2在影片中,邓巴中尉可谓是拥有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类学调查体对方的资本。”○

验,不但敢于学习,更是融入其中,也只有通过一个拥有这样个性的角色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让习惯于西方价值观的观众换个视角来观察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这分明是电影出于解构的需要,虚拟出的部分行为 和思维方式。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苏族部落中有像“踢鸟”那样乐于学习,善于理解的人。而邓巴又是那种友好的白人,那大家都放下各自的一些成见,坦诚相见不就解决冲突了吗?其实不只是影片中的白人与苏族的冲突,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民族冲突和误解都是那么难以和解。而核心的问题就是自我中心。从前文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价值观的偏差和主观意志的自我中心其实相当大地来源于各自文明不同的生活经验。由于生产方式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各文明对整个世界

3对世界的认知的差异深刻地影的认知或是哲学观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响了对来自陌生文明的事物的判断,“例如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来自西方经济理性社会的欧洲商人与一个来自狩猎采集型部落的战士在某件物品的所有权上达成共识;又例如一位以“契约精神”为判断依据的西方法官和一位受传统社会“价值理性”熏陶的乡村官员在同一个案件上产生了迥异的判决,却都认为各自的判决符合“真理”或是“天意”。在“真理”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产生文化偏差的条

4件下,弥合文明间的冲突确实很难。”○

四三个维度对于国内影视制作的启示

影视美学,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影视的方方面面面,不可谓不复杂。正因为如此,著名电影专家周传基先生才不断发出呼吁“国内缺乏影视美学”,他的所指有两点,其一,是影视教育的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地电影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的影视从业者只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导致题材撞衫,口碑极差。说到底,其实是没有明白电影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再现,表现以及虚拟的尺度。某些电影,刘备都用上了照相机,张飞都骑上了摩托车,观众会不发笑吗?诚然,电影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重大历史题材能够拿来恶作剧似的瞎编乱造吗?显然不能,这就要求国内的影视工作者从观念上进行改观,有的放矢,踏踏实实做事,认真学习世界优秀的做法,方可有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影视美学的这三个维度,是认识电影,了解电影,并掌握电影规律的基本法则。其余的电影特性都是建筑在其之上的,故,电影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与狼共舞〉——导演讲戏》,《看电影》2004年10月午夜场

杭明书:《世俗神话:重走美国西部》,《电影文学》,2008年第15期3张道风: 影片《与狼共舞》叙事中的文化诉求,○《美国经典电影》2010年18期

9.《与海豚共舞》读后感800字 篇九

突然,杰克总觉得下面有个黑乎乎软软的植物。于是杰克往下一看,这东西可大了,它有两个小小的眼睛,可以看路,还有一个黑糊糊的脑袋,它有一个很肥很肥的身子。这个东西更大的有点是:它既然还会游泳,而且比杰克和安妮有的还快。

杰克突然想起以前在书上看到过海豚,才知道这个东西是海豚,杰克赶紧告诉安妮,安妮听后说:“我骑着的海豚叫做苏琪,你骑着的海豚叫做山姆。”安妮给苏琪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在苏琪的鼻子上吻了吻。安娜接着说:“你也吻一吻山姆吧!”杰克回答说:“你别傻了,海豚又不是人。”海豚向杰克摇了摇头,杰克只好在山姆的鼻子上吻了一下。山姆和苏琪向杰克和安妮点了点头,表示它们喜欢杰克和安妮。两只海豚就游走了。杰克和安妮互相向他们挥手,互相喊:“再见苏琪!再见山姆!”这一天,杰克和安妮非常地高兴。

看完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关于海豚和鲨鱼的知识,比如:鲨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属于古老的软骨鱼类。它们品种繁多,是一个家族,因此也有各种各样令人惊讶的家庭成员。

海豚是顶顶聪明的动物。他们的群体从不丢下家庭成员。它们似乎天生就懂得友善,和交流。知道吗,鲨鱼最怕的就是海豚了。团结的海豚专门撞击鲨鱼的两侧,撞碎它脆弱的软骨和没有保护的内脏!

上一篇:一次误会(寒假作文)下一篇:理想信念检查对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