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共12篇)(共12篇)
1.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 篇一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1
(一)选题经过
“孩子不应该输在人生的起跑线”,在我们所生活的周边无时无刻不听到这样一句话。其实,这样的一句话刚好也反映了我们在这个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上,教育问题也慢慢的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个升学情况,相对而言对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样一个阶段还不是特别的重视。那么我认为幼小衔接的问题也应该成为这些教育问题中相对比较重的一个问题,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存在着长远的影响和很大的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很显然,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在做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感到焦虑,老师也会很盲从,幼儿更是迷茫。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更快地得到转换,更好的适应,例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上等诸多方面上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加强与家庭、与小学的沟通联系,共同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小衔接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研究。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借力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学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第二,对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苏伟认为,在幼儿园大班的管理上应该实行幼小一体化,让幼儿园教师定期参加一年级教师的讲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意识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听说读写能了的培养,还可以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时间做铺垫。余玉茹认为在幼小衔接中,家庭应该为孩子做好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第三,对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的研究。马以念等人认为儿童在入小学前普遍存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弱等社会适应问题,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绩呈显性正相关。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生态学理论模式来思考幼小衔接。生态学理论模式并不排除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但着重强调儿童个性特点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存在幼儿可能对于某种学习环境做好了准备,而对另一种环境没有做好准备的现象。生态学理论认识到幼小衔接中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识到儿童和所有与幼小衔接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为此带来了很多互相交叠的经验,从而为分析幼小衔接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它还认识到各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根据其对于现存关系和对儿童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第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罗戈夫认为发展史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的过程。根据罗戈夫的理论,在幼小衔接中要考虑到通过参与与适应学校生活意义重大的活动事件,儿童、家庭和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和事件伴随着他们的参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科萨罗等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准备。
(三)初步设想及突破点
初步设想:
1.建立“师”“幼”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中如何建构“师”“幼”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相结合,与幼儿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3.研究家园关系,整合“幼小衔接”工作中“家”与“园”在衔接方面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4.调查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是怎样的断层,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并找出相关应对策略。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2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小学的生活呢?这需要幼儿园、家长两方的合力,我园在今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上具体做了以下的计划。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
2、通过活动,使大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3、通过活动,使幼儿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相探讨适合幼儿顺利过渡小学的有效途径。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拼音等)内容上的衔接进行探讨和研究。
2、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学校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
3、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等生活习惯。
(2)、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3)、注重教育的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幼儿课堂环境接轨,在本学期桌椅的摆放上要进行改变。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和握笔姿势。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教幼儿认识书包与文具的使用,并学习简单的拼音和汉字,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3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 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 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 在 “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 “多维互动体” ,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动和
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 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 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也是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建立“师”与“幼”的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的有效性“幼小衔接"”中应怎样构建师幼间的互动, 其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对今天的幼儿,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以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1)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 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2.建立“家”与“园”的互动关系,探索“幼小衔接”资源的整合性“家”与 “园”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牵着小手,是幼儿迈好入学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帮助家长更新、端正和树
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保证。携手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家”与“园”的资源互动链,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解决“转折点”问题。
3.建立“家”与“园”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协作环境, 是幼小衔接工作连续性的保证。
4.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反思。
(1) 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变。
(3) 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效在于价值取向的拓宽。在幼小衔接的路途中,我们将和幼儿携手共同面对变化、经历过程、体验成长。
(二) 课题研究过程
1.明确研究任务并进行分工,修订课题方案和计划
2.邀请区教委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工作
3.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4.举行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
5.组织阶段性评估
6.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结题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三) 课题研究方法手段
1.积累资料法。每一位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和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点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法。
(1)跟踪调查法,以园所为单位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进行一年的.的跟踪研究,建立好幼儿成长档案,看幼儿的发展提高。
(2)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的阶段设置面对幼儿、家长和学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区邻里调查问卷,随时存档,对比。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1.组织选题,开题,提出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写出研究计划。
2.通过年级组根据研究计划,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讨论、研究后备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11)
1.落实研究内容
2. 资料收集
(1)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策略。
(2)组织各种互动,及时进行反馈、总结整理。
3.聘请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12)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出课题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现形式
1.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依据的是教育实践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深入分析与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不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3.教育叙事:课题实施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4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与生活制度等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前者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后者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导形式的教育,这种客观存在已造成幼儿入小学后的不适应,因此,为了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我们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和个体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一、关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从而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每天早晨要求幼儿做到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我们创设了生活墙:我的好习惯,让孩子逐渐养成晚上早睡觉,按时到园,不迟到。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升入小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还创设了我能干的主题墙,内容有穿脱衣服比赛、自己系鞋带等。
二、关注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级的事能按时行动,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的动力。幼儿做事很随便没有计划想要做什么就去做,要他们有条不紊地做事很难,于是在各种活动中,运用故事、儿歌、歌曲等方式取得幼儿们的强烈兴趣,从而做到按时完成不拖拉。给幼儿布置小任务:今天我来播新闻。回家准备几段新闻,让孩子轮流学当播音员。
每个班级都有小小值日生,他们每天为大家服务,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逐渐建立起的任务意识。
三、关注幼儿能力、兴趣的培养
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如我们利用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情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区角活动中提供资料库,让幼儿自己查阅,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开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然而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学习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因此幼小衔接工作也为大班教师所重视,在大班后期有意识的增加有关内容,但是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此次,在教育局下达的有关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下,我们幼儿园及时调整部署安排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些成效。
幼小衔接课题开题报告5
为了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阎村镇中心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班级:
活动时间:20xx年3月—7月,活动时间为一学期。
活动班级:大一班大二班
三、活动目标
㈠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㈡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㈢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20xx年2月—3月)
1、成立幼小衔接接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
2、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培训、讨论、辩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
⑴认真学习纲要,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任务。
⑵结合各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和各班使用的教材,通过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小衔接”的工作方法,全面展开“幼小衔接”活动。
⑶大班教师之间分享交流,将自己积累的关于幼小衔接互动指导策略的经验进行分享。
3、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⑴在家长会上介绍《幼小衔接计划》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能积极有效的配合我们的工作,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⑵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
⑶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20xx年3月—7月)
1、开展《我上小学了》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
2、参观小学、体验生活,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
3、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⑴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⑵身体方面的准备:
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⑶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⑷学习方面的准备: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保证措施
㈠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㈡落实目标责任制。
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2.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 篇二
一、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为入学奠基
孩子上了小学, 学习就成为他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这与在幼儿园以玩为主的活动形式完全不同。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入学准备就会对今后的学校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 幼儿园很重视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比如, 升入大班后, 幼儿教师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 如果孩子忘记了或者没完成任务, 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 而不是在教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二、培养幼儿的服务能力, 为学习铺路
适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 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 上了小学的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所以, 在幼儿园, 我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 比如, 整理小书包比赛、穿脱衣服比赛、对错问答游戏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 为成长架桥
大多数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 他们需要相关的个性品质来适应学校生活, 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在幼儿园我们应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强化孩子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这些品质包括:自信、独立、动力、好奇心、毅力、合作等。
四、培养幼儿的评价意识, 为发展护航
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 教师尝试把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每个幼儿身上, 在对幼儿评价时, 班班尽显特色, 比如,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价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得到不断转变: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改变了平时对幼儿的主观臆断, 比较科学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教师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更细心地了解、观察每个孩子, 写好评语。
重视学前教育, 抓好幼小衔接工作, 确实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为了孩子们的明天, 更为祖国的明天, 让我们都来共同努力, 抓好这一关键时期的工作!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基础。”
3.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三
基于以上认识和十年来我们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做好学前与小学衔接的工作,除了做好常规工作以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主要领导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学前工作,是做好学前和小学衔接工作的前提。
1、慧眼识人、知人善用。
每学年我校进行人员安排时,均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品德好、业务素质高、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学前班班主任工作;选配幼教系统名师、吉林省幼教科研先进个人孙凯主任为幼教主任,负责全校学前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学前班的整体管理和教学,在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2、制度完善、内在激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于此种认识 钻井小学制定了完善的学前班管理制度。工作中引导老师明白,工作既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也是在给自己积累经验财富。我校学前班的制度加人情味的人文化的管理,使学前教师深刻的体会到了工作着、幸福着、快乐着。大家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了现在的为共同打造钻井小学学前教育品牌而奋斗,集体的智慧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1997年被评为吉林省示范学前班;2005年被松原市评为松原市示范幼儿园;2007年钻井小学被评为吉林省幼教科研先进学校。
二、把小事做实、做细是做好学前和小学衔接工作的基础。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
(1)培養孩子良好的课堂习惯。
以认真贯彻落实普教科下发的“三姿”标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我校几年来已经尝到在学前落实好“三姿”标准的甜头,特别是今年,新一年级的班主任普遍对新入学的学生很满意,在全校师生面前亮相时也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良好的课堂习惯为孩子幼小衔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培养孩子学会积累的好习惯。
①识字方面,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主动识字,让孩子多认少写。现在开学两个来月,我们的孩子已经能识字平均约170个。个别班已经达到200多个。
②积累词汇,如说成语接龙。现在我们学前班的孩子已经能用成语接龙的方式说出100个成语。
③背诵古诗文。能背《三字经》以及古诗十余首。
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鼓励学前班学生借助拼音读简单的幼儿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3)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
一个人良好的修养的形成,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根据教育处下发的“三姿”标准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我校的学前教师自编了钻井小学学前学生一日常规,让学生背熟,并按照要求去做。
2、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学前教学。
鼓励老师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每学期初给学前的班主任布置一学期的任务,期末,由以校长为首的验收评估团,对各班进行逐个验收,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始终处于学校的宏观管理之中。
三、转变教学观念、爱心对学生、诚心对家长是做好学前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根本。
1、在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商人获得了一匹宝马,但这匹宝马还没有驯化,于是他请了一位驯马师来驯这匹马,驯马师凭着他的经验进行驯马,一个月后,驯马师垂头丧气的对商人说,你还是另请高明吧。于是,商人又请来了一位著名的驯马师,一个月后这位驯马师又是垂头丧气的走了。商人又请来了第三位驯马师,一个月后,驯马师给商人牵来了驯化后的宝马。商人问:“你是怎么把它驯化的?”驯马师答道:“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我想出了好多驯服它的办法,终于有一个办法很适应它,我就把它驯服了。”试想一下,我们教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基于此种认识,现在我校学前的教师都能自觉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工作中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自己。
2、一位哲人讲:师者,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用真诚恩泽需要帮助的人。教师用爱心对学生,必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诚心对家长,会更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在学前及全校教师中开展了“爱的教育”,在浓浓的“爱的教育”的氛围中,我校的学前班成了孩子的乐园,学前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4.幼小衔接工作方案 篇四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
育的相互衔接。”,小学和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
行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适应教育培养,进行社会适应和生活能自理,及正确执笔、坐姿等常规的培养,有利于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为幼儿做好入小学的适应准备,促进幼儿健康顺利发
展。特制定本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并建立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教育管理模式运行机
制。
一、活动目标
1.对学习活动感兴趣。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学习活动充满好奇和兴趣,并养
成乐学好问积极的学习品质。
2.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倾听、举手发言和操作等学习习惯;能用清楚准确的语
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课不作小动作。
3.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任务,不需要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执笔、坐姿正确;生活能自理,做事有条理。
4.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日常活动中能与家人、老师、同伴和睦相处;热爱劳动,乐于助
人,关心集体。
二、常规内容与要求
(一)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学期开学初,各班根据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和本班幼儿实际制定班级“幼小
衔接工作计划”。要求计划能够将目标要求分解到每年、每学期和每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注重对幼儿日常生活常规教育。要求各班教师将以下有关幼小衔接工作的目标要求和
常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日常教育的始终。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会自己穿衣、裤、鞋,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自理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育。
2.培养文明礼貌言行。要求幼儿会用日常礼貌用语;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3.讲究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倾听的习惯;看书时坐姿端正的习惯;爱想、爱问和认真回
答问题的习惯;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
5.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
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初
步具备热爱集体等道德品质。
6.加强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教育。
(三)重视发挥家园合作教育资源
利用《家园共育》专栏为幼小衔接工作服务。
五、六月份,各班在《家园联系栏》各公布一
篇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并在家长中征集相关的“育儿经验”文章。要求每月更换一次内容,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打造家园幼小衔接教育共同体。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相关情况,及时给予家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指
导。
三、学期逐月活动安排与要求
第二学期:(2011年2月—2011年7月)
(一)学期常规工作及要求:
利用《家园共育》专栏为幼小衔接工作服务。各大班每月在《家园共育》栏目每月公布一篇
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文章。
在家长中征集和公布“教子经验叙事”,要求每月更换一次内容,并每月的第一周完成并张贴
出来,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打造家园幼小衔接教育共同体。
(二)逐月具体活动安排与要求:
三月份:
1.结合新学期开展“我长大一岁了”主题教育。
2.大班教师完成《准毕业幼儿幼小衔接情况发展性评价统计与分析量表》。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班在准毕业幼儿中抽取30名幼儿进行量表测查的统计和分析,该统计分析量表作为
今后一段时间各班和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参考依据,统计分析量表要求在三月中旬完成并上
交保教室。
四月份:安排我园上学年带毕通过深入小学向一年级教师发放“学生入小学现状调查”问卷和深入交谈,了解我园毕业班幼
儿升入小学后的综合表现,征询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问卷在四月中
旬完成并上交保教室。(另外,每班安排一名已毕业幼儿来园与大班幼儿开展“大手牵小
手”活动)
五月份:安排大班代社会课的教师组织开展一次由我园已毕业幼儿和准毕业幼儿“大手牵小
手”主题教学活动。同时,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请家长给孩子找个小
学底年级的学生作朋友,听小学生讲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趣事,使幼儿从思想上和感情上做好
入学的准备。
六月份:大班开展“我要升小学了”主题教育。
六月第一周:开展主题活动“我会主动结交新朋友”。通过帮助幼儿掌握主动结交新朋友的方
法和技能,使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环境。
六月第二周: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激发幼儿入小
学的愿望。
六月第三周:从上课时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生活常规培养和学习环境布置创设等方面
与小学进行有效衔接。
(1)安排每天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每节课35分钟;加强阅读和书写常规训练;要求
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精减教学具的使用。
(2)小学生课间(10分钟)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
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逐渐学会自理、自立。
(3)利用开展幼儿讲故事比赛、国旗下献词、常规教学和阅读区区角活动等不同形式活动的机会,着重培养大班幼儿在坐姿、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和兴趣,体现“幼小衔
接”教育内容和思想。
七月份:
(1)幼儿园为毕业班幼儿举办毕业典礼;给毕业班幼儿照毕业照留念;毕业班教师给幼儿
建立并发放“班级通讯录”。
5.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篇五
从学前到小学,跨两个学段,从儿童身心发展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而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儿童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教育的规律性就会出现种种“衔接”的问题。
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与生活制度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后者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导形式的教育,这种客观存在已造成儿童入小学后的不适应,同时,近些年来,由于入学年龄提前、小学课程加深、父母对子女过高的学业要求、过分包办儿童自己能做的事等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责任感、独立性以及有关能力形成,这些都加大衔接的“坡度”。因此,为了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幼小衔接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
通常会存在几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1、关系人的断层;
2、学习方式的断层;
3、行为规范的断层;
4、社会结构的断层。因此,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和个体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是大班工作的重点。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认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幼儿园的教育,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既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幼小衔接的焦点。
二、开展教育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
(2)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
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
(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
(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1)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应成为主体。
(3)鼓励幼儿多与同学、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
4、讲究教育的相互渗透,提高幼儿的学习适当性。
(1)以儿童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活动,不“拔苗助长”。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保持文具和书包的整洁等。(4)适当改变学习环境,为了跟小学的课堂环境接轨,在下学期后半段将幼儿的座位改成小学的上课座位形式。
(5)教会幼儿正确的坐立姿势及握笔姿势。
(6)运用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听、说、读、写、算的能力。
(7)教幼儿认识书包与文具的使用,并进行简单的书写练习。
(8)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召开专题家长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2、各班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
4、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5、要求家长在家庭中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6、积极参加幼儿毕业典礼。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参观小学的校园,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
2、邀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座谈。
6.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篇六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意思,向往小学的生活,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具有主动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上学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提高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认识、任务认识。
4.下学期重点进行规则认识、任务认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任务重点与措施
1.退学前思想准备
通过游览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提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大班后期我们将得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真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大班幼小衔接计划。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幼儿智力游戏。
(4)加强和平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穷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玩水、不玩火、不玩电。其实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大班下学期蒙氏数学教案。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执行培养幼儿的独立认识,增强独立处理题目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寄托父母和老师,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遇到题目和困穷自己要想办法处理。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药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幼儿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哪些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盒。敬重并监视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橡皮等其它学惯用具。
(2)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题目、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精确的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得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认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认识的培养。
(3)常识经验的积累:首先是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你知道计划。以语言区为重点,经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的资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个区域中进行渗透,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活动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便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字经验处理题目,提高幼独立思考题目的能力。
3.做好家长任务,形成教育合力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布幼小衔接任务的重要性。
(2)利用班级网站开设《幼小衔接论坛》,加强与家长的信息相易,家长们传布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任务,大班幼小衔接计划。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和责任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以及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有头无尾。
(3)利用家园反馈表、电话交谈、约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相易,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题目,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准确把握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体会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4)家庭中做好幼儿退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惯用品力求简便实用,小巧和平。
(5)向家长发放有关幼小衔接的问卷调查,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鼓励幼儿的发展。大班科学教案。
(6)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按时来园的良好习惯,在家里得当增加一些简便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
7.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 篇七
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 要帮助幼儿安排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 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迟到, 不早退, 在幼儿园有充足的精力听课和玩耍。
其次, 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许多幼儿会被电视节目吸引, 看电视的时候很安静, 所以一些家长为了省心, 经常让幼儿长时间坐在电视前面。但是幼儿上学以后白天几乎没有时间看电视, 而每天晚上回家还要做作业, 所以看电视的时间就非常少了。所以, 家长要提前帮幼儿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不能沉迷于电视节目, 在做事与看电视之间, 把做事放在首位。
案例1:一个班里有个叫小石头的男幼儿,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朋友。由于他的家长每天忙于生意, 所以他回家以后, 家长很少有时间管他, 所以, 石头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电视前度过的, 尤其是到了晚上, 有时家长十一、二点才能回家, 而石头就会一直在电视前等候。有时在幼儿园布置的一些需要完成的练习, 他根本不可能完成, 而且他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 这就直接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 眼看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学校了, 家长为此也非常着急。
这种情况在我们班中也是很多见的, 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大力配合。由于幼儿的自觉性较差, 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在孩子回家后, 无论多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督促孩子。家长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 要及时地进行表扬, 还可以和幼儿一同制定出一个可行的计划, 例如, 在下午回家后可以先玩一会儿, 6:30—7:00是看动画片时间;7:00—8:00跟父母玩一会儿, 在这期间也可以把在幼儿园学的儿歌或故事等讲给家长听, 这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8:00—8:30做睡前准备;8:30准时睡觉。这样一直坚持下来, 幼儿一定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再次, 给幼儿制定一些接送方面的纪律, 比如, 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放学后及时回家, 不可以在外面玩:如需家长接送, 放学后不要跟陌生人走, 一定要等自己的父母。
二、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习惯
首先, 家长要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小幼儿在幼儿园一节课多为二十分钟,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就这么长。但是小学生一节课是四十分钟, 很多幼儿刚上学时做不到从头到尾认真听课, 爱做小动作, 爱交头接耳地说话, 没有纪律观念等等。家长要针对这方面对孩子进行训练, 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做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 时间从二十分钟逐渐延长。
其次, 要让幼儿认识到做作业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大班下学期, 幼儿放学回家后, 除了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一些富有童趣的练习之外, 家长也应做一些必要的指导, 从而帮助幼儿认识到写作业是一件很重要的学习任务, 在入小学前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幼儿回家后, 家长还应配合教师多询问是否有作业, 作业的内容是什么等。
对于那些刚入小学的幼儿来说, 由于学校和幼儿园里的学习规律不同, 有些幼儿适应力不强, 经常不知道教师留的什么作业, 头脑中没有做作业的概念, 因而总是因为完不成作业挨教师批评, 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家长也反映幼儿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完不成了就在家里大哭大闹, 家长们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在幼儿园时期, 教师留一些令幼儿感兴趣的家庭练习, 家长帮助幼儿养成主动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 幼儿园所做的一些练习与小学的家庭作业完全不同。到了大班下学期, 教师大多会给幼儿们布置一些简单的类似小学生但又有别于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目的是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例如, 幼儿园教师会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学习的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然后由父母记录下来, 第二天交给教师, 这样教师便能得知幼儿对儿歌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认真学习, 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完成作业的兴趣。
在幼儿完成幼儿园教师所留练习的过程中, 家长除了倾听他们所讲述的内容, 并记录下来外, 还应该引导幼儿对作业的内容产生兴趣。在幼儿转述内容完整有条理时, 教师和家长都要予以鼓励,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我们会提前把一周课程的安排张贴在班级门口的橱窗中, 并且在下午家长接幼儿前把今天具体的学习内容及需要幼儿掌握的东西写在小黑板上, 让家长对幼儿一天的学习及生活内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也能让家长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进行练习。有时我们也会让幼儿自己向家长传达一些简单的通知, 锻炼幼儿的自主意识。
再次, 实地体验。其实, 理论上的东西可以讲的还有很多。但是,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让幼儿实际体会一下。家长可以在某个时候带幼儿去小学参观一下, 最好在学生正在上课的时候去, 还有一个更值得推荐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和已经上学的孩子在一起相处一段时间。如小区里有朋友的幼儿或者自己亲友的幼儿上小学的, 家长可以让幼儿每天晚上过去一起待一段时间, 这样幼儿可以实际感受到小学生是如何完成功课的, 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态度是怎样的。如果以上这些都没有的话, 家长可以带幼儿去一些针对小幼儿的校外辅导中心, 让他们跟班学习一段时间, 让幼儿看一看那些大幼儿们晚上是怎么度过的, 也可以让他们听一听别的幼儿对于学校生活是怎么想的, 同学之间是怎么相处的。
案例2:我所工作的幼儿园, 每年都会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 每年的6月份, 我们都会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其中就有到学校参观的活动, 这也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项活动, 好多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 认真看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回到幼儿园后, 幼儿们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去年升入小学的幼儿中, 有一个男孩非常调皮, 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大喊大叫, 在参观完学校生活之后, 变得“文明”多了, 在课堂上需要发言时, 可以自觉地举手, 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 也变得像个大幼儿了。
在实际生活中, 家长和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信任, 让幼儿内心有一个对自己认识的过程,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习自己处理与同伴发生的矛盾。
8.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八
一、注意水平的衔接
我们知道,“注意”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没有注意伴随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这种注意主要靠环境中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们学习时,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如果幼儿注意的水平比较低,他上学后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做好注意方面的准备呢?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同时逐步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尽可能适合幼儿。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大脑额叶的成熟和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完成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教师要慢慢地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这可以通過教师的要求、幼儿制定的规则、幼儿之间的竞赛、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等来实现。
二、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
前面谈到大班要逐渐减少活动的游戏成分,也就是说,教师要适当增加集体活动的时间。除了组织集体游戏等活动以外,还要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上课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逐渐习惯于全班共同学习某一内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要真正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要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
三、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我们为幼儿入学做准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从幼儿初期主要通过感知、记忆进行学习转变为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过程,而且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要做到这一点,大班教师就要仔细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四、知识点的衔接
长期以来,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知识。一方面,家长有强烈的要求,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教得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幼儿园不要教小学的知识,理由是:教育纲要中没有让教师教小学的知识,幼儿如果在幼儿园学习小学的知识,入小学后由于掌握了所学内容,上课时会不专心,况且幼儿园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
我认为,家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理由各有道理,问题是教师怎么协调好关系,并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把握好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认识共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特别说明的是,在这里强调的知识点的衔接,并不是要求幼儿园教大班幼儿学习多少小学的知识,使他们占有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起跑线比别人先起跑,而是希望通过给幼儿一些零星的知识点,引起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强烈的上学愿望,在他们上学时能与老师产生更好的“认识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9.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篇九
一是组织幼儿参观了小学的升国旗仪式,庄严肃穆的场面让幼儿感受到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骄傲。
二是为家长举办了“幼小衔接”专题讲座。邀请了解放路小学中队辅导员做了题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
三是幼儿走进小学教室,和学生们亲切交流,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气氛。
10.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篇十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是为了更好让大班的小朋友适应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更好的提前适应小学生活,这一工作对于我们大班学生来说是很关键,很重要的,我们教师也要对这一工作及时的总结分析。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欢迎阅读。更多资讯尽在教学工作总结栏目!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园特色课程思维
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
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
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
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
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
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活动从喜欢去哪的多项选择,到投票决定最终的目的地,到为春游准备什么合适的物品,给家长写通知书,分组策划春游活动内容,等多个活动组合,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留恋幼儿园生活、萌发长大了,独立做有意义的事的情感,同时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我们领悟,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身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感到,学会幼小衔接活动的形式是容易的,而掌握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具备幼小衔接的意识是难的,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在实践中反思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愉快、顺利的进入小学生活。回顾一学期 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在做幼小衔接工作时,首先要突破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认识的误区。这三个误区分别为:
1、家长操之过急,希望孩子尽早具备小学生的素质,并提前入学。
2、盲目重视知识的灌输,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
3、家长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正是由于这三个误区,造成了小学生在入学初的不适应。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不适应(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慢)
2、社会性不适应(规则意识差;随意性强)
3、心理不适应(教师形象的突然变化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环境变化、要求提高,所以有的压力大,出现厌学、紧张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1、学会整理(书包)
2、学会生活(穿脱衣服、主动喝水、入厕等)
3、学会劳动(值日生)
4、学会学习(善于倾听、自主阅读、握笔训练、拼音教学、规则意识的培养、安全教育、自我保护)
5、改变环境(作息时间、铃声等的调整)
二、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学衔接
1、举行公开课,共同研究幼小衔接课堂。
2、课堂教学兴趣化,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3、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幼儿教育方法。
4、进行个案研究(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形成新的教育策略)
5、教师写教育随笔、论文、反思,针对性开展一日常规活动。
三、从家长入手,争取家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
1、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策略。
2、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家长需求,调整教育策略。
3、走进课堂与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参与孩子的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顺利由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家长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协助学校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实现习惯过渡。
3、培养孩子大胆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过渡。
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
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11.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方法及途径 篇十一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内在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41-0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为什么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呢?这需要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的。
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靠儿童的发展规律。日本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延长课时,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这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不仅有知识、技能,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
所以,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一、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为了和小学衔接,一些幼儿园经常训练大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地坐在位子上不许动。如此,幼儿园怎么能不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或是已经学了多少关知识,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例如: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中,通过幼儿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操作而感知“把两堆物体合并到一起,说出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堆物体加起来;“从一堆物体里去掉一部分,说出还剩下多少”就是从总体里减去一部分。有了幼儿园里的对实际物体的充分的操作、体验,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真正理解了数的含义,才能有利于小学数学加减的学习。
三、突出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
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衔接,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独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而忽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如幼儿在家乱吃零食、挑食,造成一些孩子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有的孩子在家过长时间看电视,在幼儿园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的孩子肥胖,有的孩子瘦弱。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率和蛀牙率都越来越高,这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随着儿童的生理的成长对他的精神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为好多人所忽视。如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发展是受大脑成长的影响的。随着大脑的成熟,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但是大脑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既要有充分的物质营养,也要有恰当的精神营养。如果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力,在幼儿园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而延长集体教学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注意力和控制力的发展。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控制能力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前,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索。经过长期的科学验证,研究制定多种既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途径。
1、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1)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
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
(2)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及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还组织了全体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2、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环境上来讲,江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方言地区,其中最主要的有启海话、南京话、扬州话、标准的或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等。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给我们江苏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作普通话交往,还要提倡家庭里多用普通话交谈。
(5)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
在幼儿园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幼儿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大环境和可操作的材料,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迁、选择。要知道,在幼儿阶段识字不是任务,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我们把这条经验也可以介绍给家长。
12.如何顺利进行幼小衔接 篇十二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至关重要, 因为对孩子来说, 升入小学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规律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幼小衔接不当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幼小衔接呢?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中的一个过渡时期, 也是一个平稳有效的衔接过程, 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与重视。因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对孩子以后能否接受好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幼小衔接不顺利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已小学中的课程来作为办园标准, 并以不断提高成绩作为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手段, 但却严重与幼儿教育脱轨。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求“幼儿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幼儿园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 都过分的以“智”的发展来制定课程, 限制儿童的发展, 并且只以学生成绩来说话, 在学习时间和内容组织形式上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致使儿童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二) 幼小衔接出现断层, 差异性明显
由于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一直以轻松的氛围进行游戏式学习, 没有考虑到马上升入相对紧张的小学环境。同时小学老师也不了解幼儿教学的特点, 没有考虑环境变化对孩子的影响, 只是按照小学的紧张学习气氛来进行教学。各个时期的老师只是根据本学年段的学习内容来要求学生, 不考虑本时期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这是不科学的, 也易造成儿童心理与生理上的极大不适应, 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突变感”。在幼儿园时期主要以游戏来进行教学, 环境舒适放松, 学习时间也较自由, 并有老师时刻的守护照顾。而到了小学, 一个班级每一节课只有一到两位教师, 老师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位学生, 并且上课氛围较严谨、紧张, 时间较长。这就致使儿童产生心理和生理问题, 如厌学, 缺乏学习兴趣, 身体疲劳, 情绪低落, 不愿与他人交流, 自卑等一系列问题。
三、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上幼小衔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 而且我们要根据这些已出现的问题并将其逐一解决, 并要预见性的做好其他工作, 以防其他问题的产生, 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将影响孩子是否能顺利接受教育。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研究, 解决策略如下:
1.幼儿园应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要明确教育既是阶段性的, 又是连续性的。要充分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特点, 又要了解在小学的特点, 根据各时期不同孩子的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现在有的幼儿园开设小、中、大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 就是来循序渐进的进行转变, 这样一点一点的与小学靠拢,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慢慢改变, 使儿童在不经意间就接触到小学, 不会由于转变太快而造成儿童的不适应。像小班时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在游戏中学习, 做任何事情都有老师陪伴;到中班时就相应的减少游戏, 鼓励自己动手;到大班时就更接近小学教学方法。当顺利进入到小学时, 小学老师也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
2.重视儿童情商的发展, 以能力为重点。对于基础时期的孩子来说, 知识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之后, 他们才更乐意去接受学习。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都非常缓慢, 还可能造成厌恶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先慢慢引导出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探索知识, 在兴趣中就接受了知识。所以, 我们要在智的要求下, 更注重孩子们情商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孩子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团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的主动能力。当这些能力孩子们都掌握时, 知识的获得就会轻松很多, 对于在以后的接受教育中也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因此, 幼小衔接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幼小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是基础教育能否接受好、完成好的重要保证, 也是孩子未来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虽然我国幼小衔接仍处于探索阶段, 不断寻求幼小衔接的途径。但是我们可以经过努力不断分析、研究, 整理这些经验从而来帮助儿童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健康、快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使孩子的人生中不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1]赵月娥, 庞威.我国有效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 2008 (5) .
【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幼小衔接班工作计划07-19
2022幼小衔接个人工作总结09-08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07-14
幼小衔接论文07-19
大班幼小衔接方案10-09
幼小衔接讲座资料11-03
大班幼小衔接常规总结07-19
幼小衔接实施活动方案09-02
2020年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07-07
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