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2025-02-16

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精选8篇)

1.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篇一

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

何亚福

甲:现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人口政策,有的是鼓励生育,例如日本;有的是限制生育,例如中国。那么,你能不能回顾一下中国的人口政策? 乙:1949年以后的中国人口政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

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

1980~1984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开小口,堵大口, 形成地方计划生育条例。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甲:也就是说,中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是从1971年开始的?

乙:是的。1971年,由周恩来亲自布置,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提出要制定人口规划。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但发觉这样力度仍不够大,于是又讲“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但一般是把两个作为目标。

甲:那么,在七十年代,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乙:七十年代的“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的奇迹。1970年的总和生育率是5.8, 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24,接近更替水平。如果按1980年生育模式不变推算,即使生育水平在其后的20年没有丝毫下降,2000年末总人口也将控制在13亿以内。若考虑生育水平稍有下降,那么,2000年末总人口将会控制在12亿左右,则是无可置疑的。

甲:既然如此,在1980年为什么又要推行“一胎化”政策呢?

乙:中国的人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其原因是,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 由此定下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胎化”,其实质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甲:既然说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也就是说,这并不是规定每对夫妇都“只能”生一个孩子吧?

乙:是的,从字面意义来看,“提倡”与“只能”的意思是不同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名义上说是“提倡生一个”,但实际上却变成了“只能生一个”。所以,这项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群众不易接受,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于是乎从1984年开始不得不“开小口子”,以减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力。无论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还是从对计划生育执行力度看,1980年代均比1970年代更严格、更强化。然而全国平均生育水平并未产生如1970年代那样的大幅度下降。在这10年中,全国人口出生率在波动中稍有回升,总和生育率则在波动中起伏徘徊,其中1981年至1982年和1986年至1987年出现两次幅度不太大的回升。总和生育率从1980的2.24回升到1982年的2.86;1985年下降到2.20之后,到1987年再次回升至2.59;而到1989年又回落到2.35。

甲:真是“欲速则不达”!那么,1980年制定的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有没有实现?

乙:这个指标定得过紧,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紧缩政策导致了1980年代生育率的反弹。所以,1991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将1991~2000年人口计划控制目标,定在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2.50‰以内,即总人口2000年末控制在13亿以内。在1995年,中国人口“突破”了12亿大关。当然,所谓“1995年突破12亿”,其实这不是“突破”,而是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所致。因为一个国家总不能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就把婴儿的爷爷奶奶掐死,才算达到平衡。这只是暂时的“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基数人口会因为衰老死去,人口达到峰值后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回落。

甲:那么,1990年代的生育率有没有进一步下降?

乙:1990年代初的总和生育率开始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低于更替水平。1992年国家计生委进行了一次38万人调查,该调查申报的全国1991年和1992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5和1.52;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56。尽管人们对这些数据都有争议,但人口学界公认,整个1990年代,总和生育率持续稳定地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我认为,1970年代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而1990年代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除了计划生育的因素外,另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推行住房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以及大批农民进城打工。

甲:你认为中国未来的人口政策会如何走向?

乙:1970年代实行“晚、稀、少”的政策,是基本正确的;1980年代实行“一胎化”政策,是预见力差;现在仍实行计划生育,是逃避责任!未来的人口政策会如何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决策层的魄力。如果没有魄力,决策层就会这样想:反正计划生育政策是前任制定的,现任领导只是延续,责任不在我。等将来出现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时候,现任领导已经退休了,管它洪水滔天?因此,决策层要有魄力,并有为中华民族负责任的使命感,才能改变现行的人口政策。

甲:现在有些人口学家主张,计划生育还要实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你对此有何看法? 乙:事实上,这种观点既忽视了生育率转变的不可逆性,又夸大了计划生育的作用。随着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根本性转变的完成,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调节作用将会越来越小。十几年以后,改变人口政策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到那时,无论人口政策是限制生育还是鼓励生育,生育率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结婚年龄的提高、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单身人群的增多,延缓生育率的急速下降将成为不可能。

2.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篇二

一、关系营销导向的涵义

在早期,尽管有很多学者对关系营销导向进行了诸多的理论探索,但都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而没有将关系营销导向的概念具体化,明晰其具体的构成[3]。直到21世纪,Yau&Sin等(2000; 2005)和Camarero(2007)才分别从组织文化和关系投资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关系营销导向定义。

(一)组织文化角度

Yau等(2000)和Sin 等(2005)认为,关系营销导向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这种价值观和文化将买卖者之间的关系看成企业战略或运营的核心,具体包括信任(trust)、联结(bonding)、理解(empathy)和互惠(reciprocity)、沟通(communication)和价值观共享(shared value)等六个维度[1][2]。每个维度的具体内涵为:(1)信任是指能决定一方对另一方承诺的依赖程度的商业关系。(2)联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为了达到期望目标而采取合作行为的一种商业关系。(3)沟通是指买卖双方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形式,交换和共享有意义的、及时的信息。(4)价值观共享是指买卖双方在行为、目标、政策等是否重要、是否合适、是否正确方面具有相同的信念。(5)理解是指能使买卖双方站在对方的观点和立场看问题的一种商业关系。(6)互惠是指能使买卖的任何一方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随后对方又以同等的支持和帮助作为回报的一种商业关系。

(二)关系投资角度

Camarero(2007)在Chaston(1998)和Wulf(2001)研究基础上,将关系营销导向定义为企业对顾客的关系投资[4],并认为关系营销导向由沟通(communication),定制化(customization),个性化/优惠待遇(personalization /preferential treatment)和私人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等四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的具体含义为:(1)沟通是指公司与顾客之间以正式和非正式的形式,交换和共享有意义的、及时的信息。(2)定制化是指公司把每一位顾客看作具有独特需求的独立个体,并对服务和传递方式做适当修改以迎合每位顾客独特的需求。即利用与顾客进行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合适的产品和服务。(3)个性化是指公司能以某些方式对部分顾客的独特需求进行优先传达和考虑;优惠待遇是指公司对待老顾客比新顾客要好。(4)私人关系是指企业员工与顾客之间在服务和产品传递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两种定义都只关注了企业与其下游顾客的关系。但关系营销应当关注“整个营销流程中参与价值交换的各个成员”,不应当局限于企业—顾客之间的双边关系。关系营销的市场不止一个,包括顾客市场、供应者市场、内部市场、相关市场、影响者市场和就业市场六大市场。企业的核心市场不一定总是顾客市场。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关系营销的核心市场是供应商市场;对于某些企业,关系营销的核心市场则可能是影响者市场(如政府部门)或是相关市场(如银行);另外,当企业处于产生、成长、成熟、老化与消亡的不同阶段时,企业的核心市场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现有学者对关系营销导向的定义和运用范围还比较狭窄,有待进一步扩充。

二、关系营销导向的测量

关系营销导向的测量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相关的讨论最早出现在1995年的营销国际学术会议上。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系营销导向的测量量表,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关系营销导向量表有以下两类:

(一) Yau&Sin测量量表

Yau和Sin等不仅从组织文化角度对关系营销导向进行了定义,还发展出了与其定义相一致的测量量表。量表包括信任、联结、沟通、价值观共享、理解和互惠等六个维度,采用likert7级量表形式。庄贵军等(2007)认为,Yau和Sin等设计的关系营销导向量表缺乏表面效度。因为关系营销导向更多的应该是企业的一种倾向或意识,而不是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状态,可在Yau和Sin等发展的量表中,却有很多是测量企业认识或评价合作关系状态的题项[5]。据此,他们对Yau&Sin量表的表达方式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将描述合作状态的语句改为表达观念或行为的语句。Yau和Sin等虽然认为关系营销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但他们的量表主要是对关系强度和状态的测量,而没有对组织倾向于建立有效关系的文化进行测量。而一个企业与其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度与状态是这个企业与这个相关群体互动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意愿或努力程度[5]。因此运用描述关系强度和状态的语句来测量关系营销导向是不科学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庄贵军修改后的量表更加科学,是对Yau和Sin等人发展的关系营销导向量表的改进。

(二)Camarero测量量表

Camarero(2007)从企业对顾客的关系投资角度开发出测量关系营销导向程度的量表。该量表包括沟通、定制化、个性化(优惠待遇)和私人关系四个维度,由15个问题组成,采用likert7级量表形式。关系投资是指企业为了维持和加强与主要顾客的关系而付出的资源、努力和关注度[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程度,但是否能完全代表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程度还应进一步研究。此外,在Camarero(2007)的研究中,关系营销导向四个维度和具体指标没有依照严格精确的研究程序进行选取,样本仅局限于金融与保险行业,样本的规模也较小,这些都可能使研究结论难以推广。

上述两类量表都是对关系营销导向程度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是研究关系营销导向有效的测量工具,在相关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运用。但这些量表都仅针对企业与其主要顾客或主要分销商的关系,调查对象都为企业的营销主管或经理。事实上,关系营销导向不应仅仅关注企业与其顾客市场的关系,还应关注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调查对象也不能仅为营销主管或经理,还可将企业的普通员工、顾客、渠道中间商或其他合作伙伴作为调查对象[2]。

三、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在关系营销导向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许多学者围绕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作用机制的理解更为深入。迄今为止,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关系营销导向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如,Heidi & Andrew(2006)以英国企业为样本,对关系营销导向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关系营销导向对供应商的企业绩效和企业自身的绩效有正向影响[3];Photis M. Panayides(2007)采用Yau和Sin等开发的量表,以香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样本,对关系营销导向、物流服务传递效率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关系营销导向能够提高物流服务传递的效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Camarero (2007) 采用其开发的量表,以西班牙的金融和保险行业为样本,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再次证实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正向关系[4]。

(二)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

有学者指出关系投资的回报尚不明(Gummeson,2004),关系营销并不适合所有的客户,也不适合所有的交易,在某些情况下关系营销导向可能会对企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如De Wulf(2001)的研究发现,在某种条件下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6]。

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解释是关系营销导向是一种战略导向,以保留顾客为主,实施关系营销导向的企业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弃短期收益,而关注长期收益。因此,关系营销导向可能会对企业的短期利益形成负面影响,加之现有研究的调查数据都是截面数据,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实证结果。

(三)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受到调节变量的影响

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情况的出现,促使学者们探求其中的原因。学者们推测,可能存在调节变量调节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如Yau、McFetridge、Chow等(2000)以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企业为样本,将产业类型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产业类型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无论哪个产业,关系营销导向都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于制造业,关系营销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大[1]。Tse、Sin等(2004)的研究显示,关系营销导向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的大小随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8]。Sin等(2005)的研究发现,经济意识形态和产业类型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9]。

(四)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研究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还没有就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进行研究。

虽然有很多研究表明,关系营销与企业绩效之间主要存在关系信任、关系承诺、关系满意、关系质量、关系强度等中介变量[10],但还没有研究将这些中介变量纳入到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中去。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中介变量一般是从顾客或企业其他关系市场来获取数据,而关系营销导向和企业绩效则是从企业方面来获取数据,他们针对的不是同一调查对象,放在同一框架中研究会大大增加研究的难度和费用。除了上述中介变量外,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合适的中介变量,还需进一步探讨。

2.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的研究还不全面。

以往学者只研究了产业类型、市场地位和经济意识形态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还没有就市场动荡、竞争强度、技术变化、产权特性和交易类型等环境变量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所有的营销概念及其范式都是在各自有关消费文化的“公理性”假设中运行的,这就决定了它们有着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关系营销导向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环境。因此,在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中,应当加入环境调节变量,以进一步明确两者间关系。

3.企业绩效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性。

关系营销以保留顾客为主,注重长期导向,具有非及时回报性。实施关系营销导向的企业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弃短期收益,而关注长期收益,因此其短期利益可能不理想。现有研究对企业绩效的测量一般是采用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指标,而没有对关系绩效和长期绩效指标进行考察,调查的数据大都是横截面数据,这样可能会使研究结论出现偏差,且其因果关系的推断也会存在逻辑问题。

四、关系营销导向研究的展望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关系的国度,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资源,同时大量的企业关系营销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在我国开展关系营销导向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文献的梳理,以下几个方面是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一)关系营销导向内涵的丰富

内涵和定义问题是理论发展的首要问题,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定义为研究基石。现有的关系营销导向定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炼出关系营销导向定义的要素,进一步丰富关系营销导向的概念内涵。

(二)关系营销导向量表的发展

有效和可信的测量工具是验证理论假设的基本前提,是测量企业关系营销导向水平、分析改进关系营销导向着眼点,及评价关系营销导向水平改进结果的必要工具,目前主流的关系营销导向测量量表都存在一些问题。另外,中国的关系营销是建立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之上,与西方的关系营销有着不同的文化起源。因此,发展与内涵相符合、信度和效度水平高、适应性较强、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和关系市场、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关系营销测量表,是今后进行关系营销导向研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关系营销导向前因变量的探讨

前因变量的研究能明确关系营销导向的推动和阻碍因素,帮助企业有效地执行关系营销导向,这是创建更具实践意义的关系营销导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只有极少数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如Photis M. Panayides(2007)将组织学习作为关系营销导向的前因变量,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组织学习能正向影响关系营销导向[7]; H.J.C. van Zyl , B. Mathur-Helm(2007)以南非小的旅游观光企业为研究样本,提出企业家领导行为会对关系营销导向形成影响的理论假设,但只进行了理论推演,没有进行实证研究[11]。因此,未来研究必须对关系营销导向的前因变量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以找到关系营销导向的关键驱动因素,为我国企业实施关系营销导向提供理论指导。

(四)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的重构

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是企业进行关系营销实践的动力,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研究范围还比较窄,研究内容不够充实,研究结论存在分歧。今后的研究应当在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框架中加入关系质量、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等中介变量,以及市场动荡、竞争强度、技术变化、产权特性等新的调节变量,以进一步揭示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

(五)关系营销导向实施的研究

此领域的研究应该是关系营销导向研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探讨。因此,未来除了要对关系营销导向的内涵、测量、前因变量及结果变量进行研究,更要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关系营销导向实施机制和程序,这将是未来我们进行关系营销导向研究的重点。

摘要:关系营销导向是企业对关系营销理念的执行,是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卓越绩效的关键因素。从关系营销导向的内涵、关系营销导向的测量及关系营销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关系营销导向,测量,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Oliver H.M.Yau,Peter R.McRetridge,Ray-mond P.M.,Chow,et al.Is Relationship Mar-keting for Everyone?[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2000,34(9/10):1111-1127.

[2]Leo Y.M.Sin,Alan C.B.Tse,Oliver H.M.Yau,et.al.Relationship marketing orientation:scale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185-194.

[3]Heidi Winklhofer,Andrew Pressey and NikolaosTzokas.ACultural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Using Organisational Culture to Supporta Supply Rlationship Orientation[J].Journal ofMarketing Management,2006(22):169-194.

[4]Camarero,C.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or servicequality?What is the trigger of performance in fi-nancial and insurance service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07,25(6):406-426.

[5]庄贵军,周筱莲,徐文.关系营销导向:量表的重新设计与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91(9):42-48.

[6]De Wulf,K.,G.Odekerken-Schrder,and D.Iacobucci.Investments in Consumer Relation-ships:ACross-Country and Cross-Industry Ex-plor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4):33-50.

[7]Photis M.Panayides.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learning on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logistics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Industry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68-80.

[8]Tse A C B,Sin LYM,Yau OHM,Lee J SY,ChowR PM.A Firm’s Role in the Marketplace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rket Orientation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rien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38(9):1158-1172.

[9]Leo Y.M.Sin,Alan C.B.Tse,Oliver H.M.Yau,et.al.Market Orientation,RelationshipMarketing Orientation,and Business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conomic Ideology andIndustry Typ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5,13(1):36-57.

[10]Palmatier,R.W.,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Effectivenes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AMeta-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6,70(4):136-153.

3.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篇三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艰难曲折,导致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等重要特点。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国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的前景喜忧参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将会得到回升,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有所缩小。

【关键词】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回顾;展望

在2013年,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由于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没有获得批准,政府无钱可花。中东的动乱比较多,突尼斯民众抗议物价持续上涨,也门首都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场冲突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从整体看,中国的走势逐渐好转,但挑战也逐渐的增多,其要融入国际社会需要更艰苦的努力,中国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机遇但不是挑战。

1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回顾

1.1 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1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下滑的现象,这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2103年,世界经济在政治形势的刺激下,处于脆弱复苏的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世界各国正在维持着“弱增长”的局面。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实际经济发展进行统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这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目前发达经济体将要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进行统计,其略高于2013年。国际经济增长率已经得到提高,同时国际购买力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全球贸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全球贸易增长明显加快。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经下降,非能源价格已经下跌。

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还在继续缓解。

1.2 2013年世界政治形势的具体情况

在2013年,大国之间博弈激烈,叙利亚呼吁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阻止美国对叙利亚进行攻击。但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美国的领导力有所下降,美国一直试图试压使中国屈服,但结果适得其反,在西亚、中东问题的处理上,反应出美国已经力不从心。中东地区的局势持续动乱,突尼斯、埃及的各政治派别争斗激烈,其社会经济已经下滑,失业率较高。2013年,在波兰华沙召开了全球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还是达成了三项主要共识,这就表明与会各国都不愿意承担大会失败的责任。

在2014年,通过对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5年多来,欧洲许多国家的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欧盟28个成员国已经处于贫困危险边缘。在2014年1月份,伊朗国家已在当天停止最敏感的铀浓缩活动,伊朗已经自愿暂停20%浓度的铀浓缩活动,切断了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原料供应。

2 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展望

2.1对世界经济的展望

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回顾,预测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步伐会不断加快,各国都已经开始实施了宽松的经济政策,所以世界经济形势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世界整体经济的复苏速度将会加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2014、201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将会比2013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增长率仍属于偏低的中期增长。

2014年、2015年的时间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经济的发展将回升到比较好的态势。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将会快速回升。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将会走出衰退的经济发展时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全球市场增强信心。而美国经济的复苏将会促进全球经济的大力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将会得到提升。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备受世界的瞩目,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其自身的经济增产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复苏势头也比较稳定,鉴于近年来美国通过经济调整之后取得的成功,包括其在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内工业改革等几方面,都呈现出稳步发展且市场走向良好的趋势,在2014年里,美国的经济将会持续不断的增长,增长的势头也会更加稳固,据不完整统计,2013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2%-2.3%之间,但是到了2014年,其增长速度将会达到2.9%-3.1%。

2.2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展望

中欧双方已经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的数年合作绘制了蓝图,双方已经认识到只有坚持对话磋商、互利互赢,才能为中欧关系不断注入发展动力。欧盟的主要机构将实现领导换届。中欧关系将继续健康平稳的发展,更为深入的务实合作和良性互动打下基础。

2014年初韩朝离散家属会面在朝鲜金刚山举行,在2014年—2015年朝韩之间的关系将有所缓和,但要熔化半岛坚冰,也并不是一天的任务,局势短期内难言明朗,中国仍然是解决朝韩问题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从2014年到2015年,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朝向较好的方向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会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3 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尽管之前曾出现过经济低迷的时期,也呈现过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发展,从而走到今天的。鉴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相关的世界组织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欧洲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完成了多项准备工作。在2013年,叙利亚发生化武危机,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一致通过要求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的决议。

【参考文献】

[1]王小军.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

[2]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

[3]薛晨.论安全的心理涵义与“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A].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

4.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篇四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大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长速度。2002年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6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17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现325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净增594.67亿美元;进口295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净增516.50亿美元(见表1)。

表1 2002年进出口基本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二)非国有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很快,分别高达27.6%和66.47%,但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2年国有企业共计实现出口1228.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8.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7.74%、52.19%、10.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上升了2.1和2.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驾齐驱

2002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与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36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与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贸易进口

增长稳定,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2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04%,占全部进口的41.40%,与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贸易进口129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1%,占全部进口的43.74%,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加工贸易的实际运作来看,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增长较为缓慢,为14.86%,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为2

9.44%。此外,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迅速增长预示着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将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1.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机电产品进出口31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67%,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0.37%,比2001年高出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年出口增长率10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44.63%上升到48.25%,净增381.1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增

加额的64.08%。机电产品全年进口155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进口的52.71%,比2001年的49.47%提高3.3个百分点,净增350.91亿美元,占全年进口增加额的67.94%。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8.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比2001年的25.4%高出20多个百分点。在全年新增的594.67亿美元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为214.13亿美元,占36.01%,较2001年有所下降。

3.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增加较快

2002年,初级产品进出口7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12.53%,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284.8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8.75%,较2001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49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16.70%,较2001年下降2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543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09%,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87.47%,较上年上升近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297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91.25%,较上年略有增长。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83.30%,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4.传统大宗商品出仍不理想

传统大宗商品中,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稻谷和大米、玉米、大豆出口数量分别增长94.6%、13.3%和11.1%,钢材、玩具、服装、鞋类平稳增长,增速分别为17.1%、7.9%、12.7%和10.4%,其他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原油、水泥、煤和成品油出口金额减幅较大,同比分别减少10.9%、15.7%、5.0%和1.2%。从总体上说,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是很理想,虽然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但是如果按照出口金额计算,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均呈下滑趋势,同比减少1.4%和0.5%。

(五)大宗商品进口增加较多,关税配额商品已用配额比例普遍不高

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中,汽车及底盘、肥料、钢材进口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增长81.6%、51.2%和38%。原木、锯材、纸及纸板、初级形状塑料的进口也都是两位数增长,原油进口数量增长15.2%。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中,化肥的使用配额比例最高,为87.1%,其次是食糖、棕榈油、羊毛和毛条,分别为67.1%、66%和65.4%。其他的到目前都没有过半,粮食类使用最低,其中小麦使用比例仅为7.4%,玉米使用比例为0.2%,稻谷和大米的使用比例为6.1%,豆油使用比例为22.8%。

(六)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基本平稳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改变了2001年对北美、欧盟、亚洲市场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缓慢的局面。在进口方面,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较2001年增长较快,而从北美的进口较2001年下降较快(见表2)。

表2 2002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从贸易伙伴来看,2002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2002年前10位的贸易伙伴同上年相同,但名次有所变化,台湾省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等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加拿大的贸易顺差和上年基本持平,与日本的贸易差额从上年的顺差21.61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0.31亿美元,对东盟、中国台湾、韩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在逐步减少。2002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3)。

表3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2002年东部沿海10省(市)出口占全国出口的87.9%,所占比重较2001年同期进一步提高。另外,中西部省(市、区)的出口也不平衡,四川、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等出口连续多月为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除北京和海南省外,出口增速在10%以下的全部是中西部省份,而且有3个地区出现负增长。

二、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双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2年初以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较2001年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好转,尽管增长速度较年初预计的要慢。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进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第一季度主要受补充库存和住房、汽车行业活跃的推动,美国经济取得5%的高增长率;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已基本稳定;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各国GDP也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与东盟改善关系,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则使中国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竞争力。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判断,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2.8%,高于上年水平。世界经济的好转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复苏,2002年世界贸易预期增长3%左右,高于2001年的负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为外贸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多项指标都好于预期: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旺盛,投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82亿元,同比增长11%,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6119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886亿元,同比增长8.8%。这种良性增长的局面,给外经贸打开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国出口和引资的竞争力,也给进口的同步增长带来了可能,可以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入世后,按照承诺,中国不断削减关税和调整非关税措施,给国际社会以市场开放和政策稳定的信心,同时,国外原来对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设置的限制措施也受到多边的约束,增加了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如对欧美出口的纺织品、箱包等被动配额限制已部分解除(约40亿美元)等。另一方面,中国充分运用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了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权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进出口公平贸易环境,改善了中国的外贸环境,扩大了出口,如2002年1~11月国外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和起诉有47起,明显低于2001年的67起。

(四)国家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2002年以来,国家充分估计了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保证外经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制定了新政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开拓新兴市场。

首先,加入WTO后,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促进扩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稳定。如继续对出口商品退还增值税和消费税;继续实行出口收汇贴息政策;继续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继续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专项资金,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境外贸易中心建设资金等;继续推动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逐步在全国各商业银行推广此项业务,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对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结转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不收增值税。

其次,在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等税收管理办法的同时,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快了退税进度。在前几年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2002全国出口退税指标预算安排1000亿元,加上2001年预留的250亿元,共计1250亿元,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紧张,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2002年国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为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中俄高层领导多次会晤,朱镕基总理还专门邀请俄罗斯企业家代表团访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遇到的难题,还推出了一些特殊的险种。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和东盟的关系,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中国对俄罗斯和东盟出口分别增加了29.9%和28.2%。

此外,国家对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大大调动了各类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加较快。如浙江省1至10月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专业外贸企业这三大外贸出口主体出口累计增幅排序依次为:生产企业增长52.2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7.33%,专业外贸企业增长7.17%,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增幅2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的主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五)美元贬值和美国补充库存是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2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增加了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我周边国家货币连锁升值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出口市场均以美国市场为主,我与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美元贬值对中国2002年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另外,2002年以来,尤其是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大量补充库存,对中国向美国出口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并迅速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出口能力

2001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显著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严重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申奥成功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安全岛”。为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效率,从2002年1月1日起,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其投资者在原合同以外追加投资项目所取得的收入,可单独计算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定减免优惠。在不少行业出现了跨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压缩在其他地方生产和出口的现象。在电子信息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都将其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将中国加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如摩托罗拉公司关闭了在欧洲和南美的工厂,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和生产。因此,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和贸易大幅收缩的背景下,中国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能维持40%以上的增长率。

(七)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的刺激

2002年中国遵守入世承诺,一方面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平均关税已由15.3%调整到12%,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批非关税壁垒,2002年中国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上年的26种减少到12种,减少了一半多。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增加,但是没有预期增加的那么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原有50%的进口产品是不交税的,如加工贸易是保税的,外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国家技改项目的设备进口以及外国政府的捐赠等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产品进口要交税。二是2002年国家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减少了部分进口。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对1996年4月1日前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含重大建设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资政策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项目额度和投资总额的剩余额度内进口的商品,实行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限制。二是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一般先照章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5年内返清。三是今后一般不再受理和审批个案减免进口项目的申请,除国务院规定的一律不予减免税的20种进口商品外,对进口的生产原材料及各地为举办大型活动进口的车辆,也将一律不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由于关税降低、非关税措施减少而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

三、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些世界组织和机构对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高于2002年。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10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7%,美国预计实现增长2.6%。世界银行的内部报告分析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9%,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4%和4.4%。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带来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张,IMF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达到6.1%,世界银行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上升为8.8%。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将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3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一些有利因素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目标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经济发展的环境将会继续改善。其次,从宏观政策看,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3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会缩减,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将加大,这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最后,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的需求规模将有所扩大,这将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说,200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加入WTO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明显增强,2002年中国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初步释放,预计这一趋势在2003年会表现的更为明显。随着对世贸规则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协议的执行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中国入世对改善中国贸易环境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将逐步减少,这将有利地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继续发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发动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为履行入世协议,中国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面的政策调整,将会大大改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将继续进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的出口。最后,外贸体制的改革仍将继续深化,外贸经营权放开的积极效应仍将进一步显现。

(四)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将会增加进口

关税水平的降低以及部分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是导致2002年进口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预计2003年这一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03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将由2002年的12%降低到11%,逾3000个税目的税率将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平均税率降幅为7.2%和9.6%,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3.5%降低到1.5%,降税幅度高达57%左右,共有215类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在关税总水平降低的同时,中国也将逐步取消一批非关税壁垒,如从2003年起中国将取消相机的进口配额等。另外,根据入世承诺,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上年的基础上再提高,如汽车的进口配额在2002年6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5%。国内进口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进口的增加。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对中国扩大出口构成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是中国外贸发展进程中的“暗雷”。中国已经是各国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发达国家还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反倾销等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另外,由于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有关配额取消之后,WTO任何成员国可能对中国任何进口产品提请特别保护。以纺织品为例2002年9月5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下属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CITA)正式提出申请,试图首次启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之242条(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中国5类纺织品提请重新设置配额。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六)出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政府在出口退税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反映,出口欠退税时间长、金额大,加剧了资金流动紧张。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因退税滞后时间超过贷款偿还期限,导致贷款预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部分出口商品低价竞销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我企业利润减少,同时也容易招致国外频繁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此外,中国出口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加之出口环节物流成本高,也对中国扩大出口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变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尽管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在2003年将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走势仍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美国企业的财务丑闻不断,股市下降,美元贬值,大大动摇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日本经济短期走势趋好,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欧盟内部的结构问题远未解决,经济复苏乏力。其次,美对伊动武的可能性仍存在,中东等局部地区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将给冲突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将影响世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第三,南美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很快消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给中国外贸工作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因素的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市场的研究,以应对外部形势突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二)继续保持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针对世界经济尤其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应该继续保持出口和吸引外资等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宜做大的调整。在保持现行政策稳定的同时,要研究制订新的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要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规模,逐步完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此外,还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对外宣传,让跨国公司加深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将其产生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以带动出口增加。

(三)继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出口市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市场过于集中,风险比较大。从目前情况分析,阿拉伯市场消费水平较高,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仍有较大空间;俄罗斯经济增长很快,对消费类机电产品需求量较大,是中国较大的潜在市场;近邻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未来10年将保持7%的增长速度,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而中印双边贸易额2001年仅约36亿美元,2002年仅达到43亿美元,中印贸易潜力巨大。为此,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传统重点市场出口的同时,我们可有针对性地挖掘市场潜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切实做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印度、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工作。

(四)做好进口管理和调控工作,保持进口的适度增长

为了避免发生国际贸易摩擦,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适当增加一般贸易进口,重点是中国国内市场需要的原材料,国内企业技术改造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有利于扩大出口的进口,要继续给予鼓励和支持。按照世贸组织要求,改进进口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国际通行做法为主转变。要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原产地规则、政府采购、技术措施等手段,加强对进口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做好关税配额商品的进口配额的管理。

(五)大力整顿和规范外经贸秩序

进一步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促进外贸出口健康发展。对涉及走私、骗退税、逃汇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惩处。继续严厉打击走私、逃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依法整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政府管理工作。通过外经贸与海关、税务、外汇联网,建立以海关货物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外汇和出口退税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全国统一的进出口企业行政监管电子网络系统。

5.创业教育理论回顾与展望 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发展时间短,仍处于萌芽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本文将对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创业被视为解决社会失业与贫穷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石,但创业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需要创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英、美或其他国家为推动创业非常重视进行相关的教育,通过提供有效的学习课程,建立辅导机构来提高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创业技能。我国也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不少成绩,但我国在创业教育的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本文将对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它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是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并不强调为创业而服务,而更多的针对提高学生的开创能力。此后,更多的学者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对创业教育进行定义,如Bechard(1998)认为创业教育是结合正式化的教学,教育与训练每一个对商业创造或是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Colin&Jack(2004)则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

[1]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曹麒麟(2007)指出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2]。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掘市场机会并实现经济利益。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为目标,使他们成为具备开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学和实践活动。

二、创业教育的功能

创业教育是针对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其范围不能太宽,否则就等同于素质教育。但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在新组织产生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不确定性,这给创业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其具备有利于创业的人格特质。而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能力的人才,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目前学界仍是众说纷纭。

从素质要求来看,创业者与一般守成型的管理者在素质上要求是不同的。创业者要求反应迅速、积极应对风险,其应具备在不确定性高和复杂性强的商业经营环境中识别与把握机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家精神,侯锡林(2006)认为创业教育的主

[3]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使他们具备机会意识、创新精神与理性冒险精神。高晓杰(2007)则认为在现阶段人才供过于求,从缓解就业矛盾的角度,创业教育主要是增强学[4]生的创业意识。除了探讨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者的素质而外,还有从具体的能力要求来研究创业教育的功能。喻林(2006)认为成功创业需要创业者具备如下能力: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整合各种组织资源的能力、迅速反应决策的能力及业务扩展的能力,创业教育就是以提高创业者四种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可见,目前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研究了创业教育的功能。综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既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完成三大基本功能,一是通过创业教育诱发学生产生创业动机;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冒险精神;三是提高学生发现商业机会、规划和执行商业计划的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诱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对于解决目前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创业者若仅仅具有强烈的创业动机,缺乏产品规划、战略规划、财务规划、团队组合的能力就冒然创业,失败机率就很高。因此,创业教育还应该提高学生创业所需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增加创业的成功机率。

三、创业教育的方法

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传统教育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而创业教育除了传授创业知识而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育,其方法包括了学习鹰架、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

1.学习鹰架(scaffolding)理论。

维考斯基(Vygotsky)所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教师应提供学习鹰架,在鹰架内学生能自己做部分工作,教师则给予协助,等到学习成熟时,再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渐脱离鹰架的支援与其他人的帮助,以建立自我独立性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要提供恰当学习鹰架,需要了解学生过去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能力,以决定目前的发展方向。依鹰架理论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当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鹰架给予支持与帮助,支持的程度按照学习者目前的程度而调整,当学习者的能力增进时,其支持的力度随之递减,当学习难度高时支持力度就多一些。鹰架支持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目标,逐渐使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将能力、专业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的小团体,鼓励各团体的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协助,互相勉励,共同学习。教师给学生团队安排的作业可以是一个待解决问题,也可以是熟练某种技巧或对商业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完成团体作业,团体各成员应其相互分工协助,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资源。因此,合作学习是以增进学生互助的学习环境为手段,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强调成员间的合作和完成团体目标,它与创业过程中强调的团队创业要求相一致,可以提高学生未来创业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技巧。

3.情境学习理论

该理论要求在教学中应结合真实问题情境来使学生学习创业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其强调学生具有主动探索及学习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分析真实情境所需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境学习法应用在创业教育中,首先要设计真实问题及发展合作的学习环境;其次应用合作学习及鹰架学习等理念,在实际情境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个人学习成果的评估及反馈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

四、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又使得创业课程设计成为一大难题。由于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外许多学者都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大量的研究。

提出创业教育理念的蒂蒙斯认为应将创业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进行系统化组合,他所设计的课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块,其中理论课程又划分为五大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而实践课程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试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型公司。美国是创业教育发展最早也是最好的国家,到2005 年为止美国共有1600 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Vesper&Gartner(1997)调查了美国128所大学的创业课程,认为其课程目标可分为个人和企业发展两大类。个人发展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者特质,主要包括了培养创业精神、让他们思考创业者的角色等;企业发展课程注重介绍机会的发现,商品化的概念、需求资金、创立企业及企业成长等。美国的创业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个案分析和企划书的撰写能力,在授课方式上多利用课题讨论与客座教授讲授,学生必须主动争取实习与竞赛的机会,并学习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除了注重课题教学外,美国各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实践性,通过创业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促进学生创业实践。

尽管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研究比较重视,多进行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或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春琴(2007)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四种类型,必修课开设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等课程,选修课开设科技创业、市场调查、[5]公司法与合同法等课程;徐萍平(2005)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实践”三大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了创业文化、创业管理、创业财务、[6]创业实践等12门课程;郁震(2008)提出采用PBL(Practice Based Learning)创新创业[7]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创业教育应基于实践的学习,实现专门性人才向综合性人才、简单课程式教学向理论实践复合式教育、教师单向传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转变”。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科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出发,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中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展望

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其发展还比较滞后,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注重创业理论讲授,忽视创业实践教学;重视创业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建设中创业课程几乎是空白,创业教育科研和师资力严重不足;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变革教育方法。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创业精神的提高,而这些个体心理特质难以在短期内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起来。这就需要变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采用学习鹰架、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设立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当学生学习的“导航员”和“助推器”。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要让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多元化和实践化。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覆盖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学生创业知识水平、学生创业能力三大模块,突破学科壁垒,克服课程互相割裂的状况,创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培养课程体系,从创新、商务、法律、财务等方面提高创业素质,各院校还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性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专业优势能够转化为创业优势。此外,创业教育还要注意其实践性,通过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体验创业经历,提高其创业能力,在课程中多采用案例分析、创业情景模拟、撰写创业方案等实践教学方式。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创业教育的质量保证,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各高校最为缺乏的。因此,各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和经验,如可以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或者有计划招募有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来任职、兼职。

参考文献:

[1]Conlin Jones, Jack English.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vol(46),pp416-423 [2]曹麒麟,蒲玉文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及课程的实施和开展.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12月

6.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篇六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减速趋势,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步见效,经济呈缓中趋稳态势,全年可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总体上呈现政策宽松、温和复苏格局,国内换届周期、投资周期、以及政策空间较大等因素,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建议2013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一、2012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

1、稳增长政策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逐季减速的态势,经济企稳回升的时间窗口明显拖后。受出口下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乏力三大因素的拖累,工业生产持续放缓,并造成GDP增速逐季减速并逼近年初预定增长目标,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8.1%和7.6%。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见效,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除出口未见起色外,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两个经济减速因素已经出现转折苗头。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延续减缓态势,四季度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全年GDP增长7.8%左右,高于7.5%的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起到了显著支撑作用。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2%,增幅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民间投资增速较快。1-8月份,民间投资增长25.1%,高出全部投资增速4.9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有所减慢但保障房投资增长较快。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650万套,开工率为87%。三是新开工项目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清洁能源和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为民生消费服务的轨道交通项目等倾斜。初步预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改善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同比增长20.6%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增长15.9%左右。

3、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市场实际增速保持平稳 与以往经济下行阶段不同的是今年以来就业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没有随经济减速而下滑。1-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18万人,超额完成全年900万新增就业目标。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7%和12.4%,均高于GDP增幅。在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1%,比去年同期减少2.7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年名义增长14.1%左右,实际增长11.6%左右,与上年持平。

4、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国际贸易份额继续提高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新兴市场国家

1经济减速,导致我国对外出口整体呈现下行走势。同时,内需明显放缓,进口品价格下降,进口增速回落更大。1-8月,外贸出口增长7.1%,进口增长

5.1%。外贸顺差明显扩大。1-8月,贸易顺差1206亿美元,增加31.8%。尽管当前我国进出口增速显著下滑,但由于世界经济减速,对全球其他国家同样具有深刻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仍然有所提高。新出台的支持外贸8条政策的效果将在四季度显现,预计全年出口增长7%左右,进口增长

6.1%左右,贸易顺差达到1800亿美元,增长17%。

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明显缩小,生产者价格连续下跌

受前期国家物价调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国内经济减速使得总供求矛盾缓解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呈逐月走低的态势。受美国等国家旱灾和国内虫灾影响,近期国际玉米、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部分食品价格出现反弹;美欧日等国同步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回升时间窗口将前移,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2.7%左右。由于库存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工业品价格继续走低,预计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下降1.8%左右。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资外贸增长出现深幅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世界多数国家今年均出现增速减缓压力。国际上唱空中国的多种论调尘嚣甚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我国吸引外资出现了多年罕见的严峻局面。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对加工贸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此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欧美部分国家大选年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尤其是美欧对我国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影响巨大,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冲击。

2、工业企业经营异常困难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恶化势头,许多企业反映现在的情况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困难。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增幅同比减缓31个百分点。同时,已经有大批企业出现亏损,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25.4%和67.1%。目前企业经营困难,一是受到出口减少、国内需求不旺的影响;二是企业普遍难以消化不断上升的劳动力、融资、环境保护等成本压力;三是大多数行业都面临沉重的“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多数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阵痛期。

3、银行不良贷款连续3个季度上升

经营困难使企业资金链十分紧张,民间借贷风险开始暴露。债权人为防止债务人违约导致损失,不得不加紧催帐,使本已举步维艰的债务人雪上加霜,经营难以为继,有的干脆一躲了之。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资产的担心,加大了向企业和地方政府催债的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资金链恶性循环。截止到2012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45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亿元,增长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升。

4、稳房价和稳增长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当前,房地产调控纠结于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漩涡中,进退两难。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房地产业的繁荣。因此,在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情况下,“松绑楼市、拯救经济”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住房作为最基本的民生诉求,由于前几年房价持续快速上涨,使得大量民众对房价高涨带来的生活压力怨声载道。如果放松房地产调控,一旦房价大幅反弹将导致失信于民的社会压力,近几年的调控成果也将毁于一旦。既要稳经济,又要稳房价成为当前宏观调控最敏感、也最为棘手的难题。

5、经济持续减速可能导致就业矛盾反弹

受出口产业不振、企业订单量锐减和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浙江、江苏等劳动力输入省份开始出现零星的农民工返乡现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调查数据,二季度劳动力的求人倍数较一季度小幅下降,由1.08下降为1.05,表明整体就业市场需求在减少。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调查数据中就业指数今年首次下降到荣枯临界点以下的49.1%。因此,下一阶段失业问题或将日益凸显并成为政府调控政策关注的重点。

三、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1、全球经济有望继续温和增长

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但有利因素逐渐增多。一是智能化等新技术进步、能源价格较低、QE3宽松政策等支持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二是欧洲央行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有助于遏制欧债危机的扩散。三是印度放开零售、航空和广播电视等行业外资持股比例,将增强外资进入印度市场的信心,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推进远东开发将加速其“新经济”进程。当然,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将面临“财政悬崖”风险,日本与周边国家挑起领土争端,金砖国家整体发展势头减弱,全球定量宽松背景下通胀压力上升等。

2、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政府换届将进一步调动全国上下的发展热情。二是我国财政赤字率较低、减税空间较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企业融资成本都很高,扩大内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仍然较大。三是“新非公36条”42部门细则的政策效应将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四是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以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有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长。五是自贸区建设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将推动形成我国对外贸易新格局。当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企业投资信心和能力有待恢复,“去库存化”、“去产能化”任务仍然艰巨,房地产市场调控两难,以及产业升级仍缺乏新的增长引擎等问

题。

3、2013年我国经济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综合上述国内外环境利弊因素分析,经模型测算,预计2013年GDP增长8%左右。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进口、出口分别增长6.5%和7%,外贸顺差20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1%左右;就业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状态,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略降。

7.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篇七

1 2013年奶业大事件回顾

1.1 河北每年安排1.2亿元推进乳粉业发展

为落实习主席振兴河北奶粉业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3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 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2亿元, 设立推进乳粉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 每年整合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产业振兴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治理等项目资金3亿多元, 重点支持乳粉企业技改和新建、奶牛场和饲草基地建设, 加强乳粉流通体系建设。

1.2 合生元等6奶企被罚, 6.7亿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

国家发改委2013年8月7日宣布, 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 这是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近年来, 在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刚性需求的驱动下, 进口奶粉生产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定价权, 很多进口婴幼儿奶粉在国内的价格要比国外高出3到4倍, 奶粉企业的毛利率最低的也有40%, 普遍超过50%, 在高毛利率的背后, 是中国境内奶粉售价全球最高。从2013年3月开始, 发改委对9家奶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大量证据表明, 涉案企业价格垄断具体的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最终合生元因严重违法、不积极整改被处上年销售额6%的罚款, 约1.6亿元。美赞臣被处上年销售额4%、约2亿元罚款。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均处上年销售额3%罚款, 约1.7亿元至0.04亿元不等。提供重要证据的惠氏、贝因美、明治公司免处罚。

1.3 新西兰奶粉事件

2013年8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接到新西兰政府有关部门通报, 称新西兰纽迪西亚公司 (Nutricia) 召回其在新西兰市场上销售的3个批号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召回决定是基于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为纽迪西亚提供的一批原料可能受到污染。8月28日, 恒天然发布了一份关于产品不含肉毒杆菌的声明, 称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接到恒天然预警后对相同样品展开后续独立检测, 在美国和新西兰共进行总计达195次测试, 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但恒天然事件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据广州日报报道, 在2013年8月末对广州市一家市内连锁超市的调查, 该超市新西兰品牌奶粉的销量在恒天然事件后下滑50%。

1.4 液态奶集体涨价

进入2013年12月, 全国牛奶几乎全部涨价。在津城一些大超市内, “1元袋装奶”几乎绝迹。在华润万家超市, 普通牛奶销售货架上的袋装牛奶中, 价格低于2元的只有海河特优牛奶200毫升装1.9元、蒙牛百利包纯牛奶200毫升装1.7元, 剩余袋装牛奶大部分在2.3~4.2元。光明和三元上月宣布提价8%左右。其实早在2013年的9月中旬, 石家庄市场低端液态奶就出现过断货现象, 在郑州的一些商场、商店, 袋装奶“缺货”、“紧张”已经成为常态, 据9月中旬的北京晚报的报道, 各鲜奶厂家在节前纷纷进行了调价, 平均涨幅达20%;中、低端牛奶涨幅偏高, 供应偏紧;高端牛奶供应充足, 上涨幅度小。以蒙牛鲜奶为例, 早餐奶:软袋包装每箱 (每箱18袋) 由23元涨至30元, 涨幅30.4%;硬袋包装每箱 (每箱16袋) 由32元涨至40元, 涨幅25%。特仑苏每箱涨5元, 售价55元。

1.5 生鲜乳价格暴涨

2013年8月中下旬以来, 生鲜乳 (原奶) 平均收购价由去年3200~3300元/吨涨至3900~4000元/吨, 三元、光明和新希望等拥有规模牧场的乳企收奶价甚至从4000~4100元/吨涨至4800~5000元/吨。据黑龙江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数据, 由于供小于求, 黑龙江省生鲜乳价格持续上涨, 目前 (12月末) 全省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51元/千克, 同比上涨18.72%。另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显示, 自2012年9月以来, 全国生鲜乳价格已连续15个月上涨, 到11月份已涨至3.98元/千克, 再创新高。而反映奶价合理性指标的奶价与饲料价格的比值 (类似猪的猪粮比价) 的奶价与玉米比值更是创出1.64的高值 (个人经验值在1.40左右是一个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都可以接受的区间) 。

1.6 奶粉限购, 多国 (地区) 应对“中国式抢奶粉”

出于对内地市场奶粉质量的担忧, 内地居民抢购国外品牌奶粉的现象在德国、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频频发生。“中国式抢奶粉”使得一些婴儿热门奶粉出现缺货情况。当地民众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大, 为平息事态, 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奶粉限购令”诞生, 其中以从3月1号开始的香港历史上首宗婴儿奶粉限制法案正式实施, 影响最大。“奶粉限购令”规定任何16岁以上人士, 每人每天只能携带最多1.8千克奶粉出境, 约为两罐, 超出这个范围, 将面临两年监禁和50万港元罚金。

其实新西兰是最早实行奶粉限购的国家。早在2012年初开始, 多家当地超市就在婴儿奶粉专区贴出“每人每次限购两罐奶粉”的提示。2012年9月, 这一限购令“升级”, 官方声明表示, 一切将奶制品带离新西兰本土的行为都被视为输出。新西兰初级产业部 (MPI) 和海关开始联合打击非法出口婴儿配方奶粉。除代理商出口以外, 采取其他途径往中国出口婴儿配方奶粉都在严打范围内。违法的公司和个人可被处以最高30万新元和5万新元的罚金。

虽然没有像新西兰政府那样发布官方声明,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奶粉在德国已然成了“敏感食品”。德国连锁超市DM在奶粉柜台贴出声明, 称“Aptamil品牌的牛奶食品暂时只能按照家庭正常需求数量进行供应 (最多两盒) ”;之前还有超市专门张贴出“中文”标识, 称“限购两盒”。在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内地居民抢购国外品牌奶粉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各级别的花样翻新“奶粉限购令”也被实施。

香港“限奶令”实行120天, 奶粉销量下滑1/3, 香港奶粉经销商呼吁取消限购, 香港当局10月进行的奶粉供应压力测试奶粉市场压力, 显示供应链不足, 港府12月初决定暂不撤销“限奶令”。

1.7 摆脱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奶源依赖, 中国进口罗马尼亚奶牛

继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后, 罗马尼亚将成为我国新的奶牛进口国, 中方与罗方已签署协议, 罗马尼亚未来7~10年将向中国出口约50万头当地奶牛, 第一批出口的罗马尼亚奶牛将于2014年1月运往中国, 数量约有4000~5000头。相较于上述三国, 罗马尼亚作为传统的奶牛育种国, 不仅奶牛单价相对便宜, 而且奶质较好, 这同时也可以减少我国对新澳两国的奶源依赖。数据显示, 目前澳大利亚近八成奶牛都出口到我国。与此同时, 全球范围内的奶牛价格在2012年已近3万元一头, 相比五年前上涨50%。2011年我国斥资2.5亿元购进10万头小母牛, 其中澳大利亚占近一半。

1.8 奶粉药店销售

药店销售奶粉是借鉴国外经验, 西方国家的奶粉销售70%~80%都是在药店系统销售的, 而国内却只是刚刚起步。借助药店相对严格的流通体系, 奶粉在药店销售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质量。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 药店对于奶粉质量的监控主要是在出厂之后, 而现在国内奶粉行业暴露出的大多问题存在于生产环节, 尤其是奶源的质量安全, 因此如何保障和拓展奶源才是乳制品安全的关键之一。

2 当前奶业市场成因分析

回顾2013年奶业, 可以用暴涨来形容, 不只是生鲜乳价格暴涨, 乳制品价格上涨也过快。没有哪一个分析家能在年初的预测中想到年末市场是如此之样。归纳业内分析, 造成现今国内奶价高企的重要原因就是原料奶价格上涨, 而乳制品企业通过提高售价、加大中高端配比来确保收益。

原料奶价格上涨的原因, 大体有三个方面:

2.1 奶牛养殖数量主动减少

一是2011年和2012年奶牛饲养数量在下降, 像我国传统上主要的养殖地区, 东北、内蒙古以及河北都在减少。这种减少既有比较效益下降, 养殖人数减少的因素, 也有年初疾病流行, 造成被迫杀牛的原因;二是牛肉价格持续上涨, 使淘汰奶牛数量急剧增加。一些成本压力大的小型养殖企业和个体散养户, 甚至直接选择宰杀, 通过卖牛肉缓解经营困难。奶牛减少, 奶源自然吃紧。

2.2 天气原因牛奶数量被迫减少

2013年夏天天气反常且周期较长, 对奶牛生产、产奶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部分奶牛生产性能下降不能恢复, 不得不淘汰, 没有淘汰的牛的产奶量恢复艰难。

2.3 国外进口奶源下降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重创国内奶业, 迫使消费者把目光放在国外奶源上, 使得2008年之后几年间我国进口奶源规模剧增。不过, 近两年这种势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2013年夏季开始的“奶荒”, 既有国家从扶持国内奶业发展而对进口奶源规模做的一定控制, 如新西兰牛奶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我国停止进口;再就是新西兰恒天然等国外奶制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国人的信念, 购买转向的影响。各种因素叠加, 一起加剧了奶源供应的紧缺。

3 2014年奶业形势展望

3.1 乳品新政影响可期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已经于2013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 新细则重点是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原辅料把关、产品配方管理、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等这些方面做了重新规定, 为了落实好新细则的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制定了时间表, 2014年5月31日将成为婴幼儿配方乳企的生死大限, 届时将公布通过审核的企业的详细名单。对暂不能达到新细则要求、不能按时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 以及未通过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 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 可给予2年的停产整改时间, 保留原生产许可证编号。对于奶粉企业, 可以说是“留少去多, 生死存亡”。

3.2 用奶总量继续增长

一是经济增长拉动奶的消费。2014年经济专家预测GDP预计增长7%~7.5%, 相比2013年经济总量可能有所放缓, 但由于总量仍是增长, 其对奶业的消费仍有拉动作用, 用奶总量会继续增长。《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 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 收入每增长1%, 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4%。二是国内奶业消费负面影响正在减弱。伴随2008年奶粉事件的远去和奶业管理的逐步到位, 奶业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少, 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正在加大, 消费量的增长是必然的。

3.3“奶荒”即将过去

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奶牛淘汰有所减少, 这从当前奶牛价格高启可以得到印证。目前国内奶牛成交情况稀少, 主要是有买无卖, 成交价格也都在1.8万元 (头胎牛) ;二是2012年进口奶牛即将发挥作用。据统计, 2012年我国进口奶牛12.8万头, 其中多数是青年牛和小母牛, 这些2012年购买的牛将于2014年年中投入生产;三是2013年年初尚未投入生产的后备牛基本没有闹病, 也将于2014年年中投入生产;四是国际原奶产量也在增加。2013年8月, 新西兰牧场逐渐从干旱带来的损失中恢复, 预计2013年全年新西兰奶产量可能远远超过2012年, 同比增长率可能在4.5%到6%区间。美国牛奶产量也在增加, 2013年牛奶产量将达到9158万吨, 同比增长2.1%。国际市场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国内市场, 因而奶源短缺的现象不大可能长期持续。

4 结论

4.1 生鲜乳收购价格涨势难继

目前我国奶价可以进入全世界的前三名了, 几乎是涨无可涨了。伴随各种产奶新生力量的生产高峰到来、国际奶源的涌入和2013年双节的过去, 生鲜乳收购价格的回归是必然的。

4.2 乳品价格也将回归理性

为稳定奶价, 2013年12月20日,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座谈会, 正式约谈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8家乳制品企业。对2013年下半年“抢奶”行为迅速由小企业延伸至大企业, 由局部蔓延至全国, 影响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平稳性, 拉响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警报。约谈正是为恢复稳定, 这是行政的力量。另一方面, 市场的力量也会发挥作用, 请不要忘记, 我国是加入了WTO的国家, 过高的奶价不仅会打乱国内奶业发展的稳定, 而且会形成经济上的洼地, 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终将会降低我们畸形的乳制品价格。

4.3 规模养殖建设正未有穷期

8.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篇八

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9月12~13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召开货币政策例会,并于会后宣布推出新的资产购买计划(即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QE3),将按照每个月4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对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购买,并将所持机构债和机构MBS的到期本金收入再次投资于机构MBS。同时,美联储将继续执行计划于年底前到期的6670亿美元“扭转操作”。今年6月,美联储已将该操作的期限延长半年,并新增2670亿美元规模,目的是通过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压低长期利率。QE3和“扭转操作”将使美联储年底前每月新增长期债券持有85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将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政策利率)区间的预测维持时间,从此前的2014年末推迟至2015年中,进一步压低长期利率预期。

相比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没有规模和时间限制,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FOMC表示,如果劳动市场没有实质改善,将在价格稳定的背景下持续购买机构MBS,甚至动用其他合适的政策工具,直至劳动市场出现实质改善。该声明几近于承诺无限购买机构MBS,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十分明显。

以就业市场“实质改善”为政策目标。据美联储预测,2012年失业率仍将处于8.0~8.2%的高位,2013年将降低至7.6~7.9%,2014年才能降至7%以下,即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因此,QE3可能至少要维持到2013年以后才会退出。也有分析认为,“实质改善”必須扭转劳动力持续退出市场问题,因此实际新增就业岗位才是决定美联储政策走向的关键。

以刺激房地产市场为主要途径。QE3完全针对MBS,对房市的支撑意图十分明确。二季度以来,美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一定改善迹象,但仍然处于低位,阻碍了经济复苏步伐。房地产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复苏有利于促进相关投资,房价上涨将增加购房者的财富和消费能力,从多方面带动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

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体现了美联储对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也反映了货币当局在多重风险中的无奈。在总统大选即将到来、“财政悬崖”将于2013年初出现和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不确定性的上升使私人部门对经济前景预期下降,阻碍了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使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二季度,美GDP增速由一季度的2.0%进一步下降至1.7%。8月PSI指数由前月的49.8降至49.6,连续3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随着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失业率也出现反弹,7月重新达到8.3%,8月虽有所降低,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劳动参与率的下降(8月劳动参与率已降至63.5%,为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不是新增就业岗位。

由于美国联邦财政支出面临大幅削减,财政政策短期内难以有所作为,只能依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然而,在政策利率已接近于零的情况下,美联储除延长利率预期时间外,也只能继续推行曾给金融市场带来过一定积极作用的量化宽松政策。事实上,上述三大风险点均不在美联储的控制范围内,美联储对量化宽松对经济的真实效用也没有把握。如果银行体系放贷意愿不高,或私人部门因修复资产负债表而对信贷需求低迷,则新注入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将较为有限,量化宽松最大的效果可能仅仅是促进市场信心的短期提升。

欧央行出台新购债计划——买断式货币交易

7月5日,欧央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政策利率)、隔夜存款利率和隔夜贷款利率同时降低0.25个百分点至0.75%、0%和1.5%。此次降息使欧央行政策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此外,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也属首次,主要目的是降低银行将资金长期滞留在欧央行隔夜存款账户的激励。

9月6日,欧央行宣布推出买断式货币交易计划(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 OMT),将适时在二级市场购买主权债券,以改善欧元区内货币政策传导,使部分重债国过高的主权债收益率回归基本面,消除市场对欧元“可逆”的担忧。OMT将以受援国申请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FSF/ESM)的救助计划为前提,欧央行将在该前提满足后,视货币政策需要启动OMT。欧央行在OMT下买入的债券为1~3年期(包括剩余期限1~3年)的主权债券,不享受优先受偿权,不设置规模上限和收益率目标。为防止引发通胀,欧央行还将全额对冲因OMT而新增的流动性。同时,欧央行还放宽对OMT受援国和正接受“三驾马车”救助的国家的抵押品要求。

OMT与欧央行此前的证券市场计划(SMP)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同点是二者的目标均为促进货币政策传导,采取的方式都是在二级市场买断式购入重债国国债,且实质上都降低了重债国国债收益率(OMT虽尚未实施,但已起到了威慑作用)。差异则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OMT是开放式、长期性购债计划,而欧央行在推出SMP后曾多次表示其为临时性计划,总计购债金额也只有约2200亿欧元。其次,OMT辅之以严格的改革条件,要求申请救助的国家必须首先接受官方救助和改革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援国的道德风险,防止这些国家因过度依赖欧央行援助而减缓改革进程。再次,OMT购买对象为剩余期限1~3年的债券,因而更接近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而SMP对所购债券的期限没有要求。

买断式货币交易计划出台标志着欧央行未来将承担更多的金融稳定职责。事实上,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央行始终在维护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角色间徘徊。其受德央行传统影响,欧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仅包含价格稳定一项。因此,如果欧元区通胀在中期偏离2%左右的目标水平,欧央行货币政策就将受到极大制约。这一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体现得尤为突出:欧央行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降息最晚、力度最小,迟迟不愿出台量化政策,2011年还曾两度加息。在欧债危机应对上,欧央行态度迟疑,行动往往落后于市场预期。

然而,2012年以来,欧元区逐步陷入主权债、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危机的恶性循环。为取信于市场,一方面,欧元区多数国家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主权债危机和经济低迷使银行业陷入危机,而银行业问题又导致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收缩0.2%;9月PMI综合产出指数为45.9,预示未来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从主要国家看,德国二季度增长率降至0.3%,法国已连续三个季度环比零增长,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几乎均已陷入二次衰退。经济衰退也加剧了失业问题,欧元区7月失业率已达到11.3%;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5.1%,年青人失业率为52.9%。

在这一背景下,欧央行作为欧元区唯一可以将债务货币化的超主权机构,必然越来越难以推卸救助责任。事实上,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欧央行虽仍然强调价格稳定是其唯一目标,但对危机救助的态度已开始转变。2011年末,欧央行在通胀率高达3.0%和2.7%的情况下两次降息,并随后进行了两轮三年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向市场注入超过1万亿欧元流动性,但这些举措仍限于对银行体系的支持。今年二季度,西班牙银行及主权债问题升级,随之引发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西、意经济规模占欧元区的28%,债务占欧元区的32%,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值此之际,欧央行终于开始大胆行动:7月26日,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在伦敦发表讲话,称如果欧元区国家主权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危及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欧央行将采取行动,且将尽职责范围内一切可用手段维护欧元;9月6日,欧央行出台OMT,宣布将于适当时机对符合条件的重债国国债进行不限量干预。自7月26日至9月6日,欧央行的两项行动使西、意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累计下降了174和137个基点。

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回顾

日本银行进一步强化量化宽松政策

9月19日,日本银行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上调10万億日元至8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包括购买国库券和日本国债(JGB)各5万亿日元。同时,取消买断式购入日本国债和公司债时的最低投标利率,提高收购价格,以确保资产购买的顺利进行。日本银行此前曾于4月27日将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由65万亿日元提高到70万亿日元。此外,日本银行还宣布继续执行“零利率”政策,维持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政策利率)0~0.1%不变。

日本银行扩大资产购买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降低外部风险对日本经济复苏的影响,二是出于对日本财政可持续的担忧。今年第二季度,受益于地震灾后重建带来的国内需求,日本经济保持了温和复苏,GDP环比增长0.2%,折合年率0.7%,但速度较一季度已明显放缓。由于欧债危机恶化后外部需求下降、日元汇率大幅上升,日本对外部门出口增长乏力,同时火力发电燃料进口持续保持高位,导致日本2012年二季度贸易逆差达到1.4万亿日元,拖累了整体增长速度。三季度以来,由于外部环境中多个风险点仍然存在,日本经济前景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5~7月日本核心CPI(去除生鲜食品)重陷负增长,使日本银行再度面临对抗通缩的艰巨任务。

另外,因受反对党阻挠,近期日本议会未能通过政府的赤字融资法案,被市场称为日本版的“财政悬崖”。目前,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水平居世界首位,国债是日本财政支出的重要融资来源,而政府支出在日本经济复苏进程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如因发债受限而被迫缩减支出,将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也不利于维持市场对日本财政管理和可持续的信心。

英格兰银行推出“融资换贷款”项目

7月5日,英格兰银行继续维持0.5%的基准利率,同时宣布将资产购买规模上调500亿英镑至3750亿英镑,预计于今年11月完成。英格兰银行自2009年3月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首轮资产购买规模2000亿英镑,2011年10月和今年2月曾分别增加750亿英镑和500亿英镑。

7月13日,作为英国政府1000亿英镑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格兰银行启动“融资换贷款”行动项目,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向银行提供长期融资,但前提是银行承诺向非金融部门提供贷款。在该项目下,自2012年8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英格兰银行将向参与银行提供英国国债,操作期限最长为四年,金额不超过银行对私人部门信贷的5%(截至今年6月,英国私人部门贷款总额的5%约为800亿英镑),加上2012年6月末到2013年年底前新增的对私人部门净贷款。获得这些国债的银行可以国债为抵押在市场中换取新的资金。为鼓励银行向私人部门放贷,该项目还对手续费做了特别规定:对于在2012年6月末到2013年年底前维持或增加私人部门贷款的银行,手续费为年利率0.25%;而对于贷款下降的银行,每下降1%将增加0.25个百分点的手续费,直到1.5%封顶。

英格兰银行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和采取“融资换贷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欧债危机和财政紧缩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英国与欧元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与金融联系,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对英国的对外贸易部门及银行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二季度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浮出水面后,已经推动英国银行业融资成本上升,并导致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利率上升和贷款条件收紧,成为英格兰银行出台“融资换贷款”的直接动因。随着欧元区、美国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英国二季度对外贸易逆差亦由此前的250亿英镑扩大至283亿英镑,其中4月对欧元区贸易出口较3月下降19%。另一方面,英国2011年末债务占GDP比重为82.5%,财政赤字高达8.7%,为防止被欧债危机波及并保住AAA评级,英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财政紧缩计划,也给经济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二季度,英国GDP增速环比下滑0.5%,已连续三个季度收缩。通胀下行压力也逐步显现,8月通胀率已由去年9月高峰时的5.2%下降至2.5%。

新兴经济体宏观调控环境趋于复杂,应对政策不一

总体来看,受全球经济减速及自身因素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近期通胀有再次抬头趋势。巴西、俄罗斯赤字和债务水平较低,均于近期出台财政刺激计划;但印度在财政、贸易双赤字的情况下,财政空间较小,给央行调控带来较大压力。

巴西央行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2011年,巴西GDP增长率由7.5%大幅下降至2.7%,2012年上半年GDP僅同比增长0.6%。为刺激经济,巴西央行自2011年8月进入降息通道后,已累计下调基准利率500个基点。8月29日降息后,巴西Selic利率降至7.5%的历史低位。然而,由于7月起通胀开始上升,巴西继续下调利率的空间已经有限。

俄罗斯央行小幅加息以应对通胀上升。9月14日,俄罗斯央行宣布将再融资年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8.25%,这是自2011年末以来俄央行首次调整再融资利率。俄央行此举主要是考虑到国内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上升。2012年1~5月,俄CPI由4.14%持续下降至3.62%,但6月开始回升并逐步加速,截至9月10日已达到6.3%,超过了央行6%的目标区间上限。

印度央行面临经济减速和通胀上升的两难局面。2012年以来,印度经济形势恶化。由于贸易赤字持续上升和投资不足,一季度GDP仅同比增长5.3%,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印度通胀率继续高位运行,8月批发物价指数(WPI)同比上涨7.55%,CPI已升至10%以上。9月19日,印度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25个基点至4.5%,但维持8%的基准利率不变,表明了央行坚决控制通胀的态度,但同时也兼顾刺激经济的需求。

前景展望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之长、力度之大历史罕见。至今,其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近4年,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已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大规模扩张。然而,随着财政空间收窄、政治风险上升、全球复苏步伐放缓,各国对货币政策的依赖有增无减。

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非没有成本。虽然央行理论上具有无限的货币创造能力,但持续的宽松政策无疑将增加未来的通胀风险,损害币值稳定和央行信誉。货币当局对经济的长期、大规模干预也会改变投资者行为,扭曲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大规模释放流动性,也可能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影响,加大其通胀压力和跨境资本波动问题。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已开启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其效果尚有待时间检验。从政策收益来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央行的意愿,还与银行的去杠杆化进程及放贷意愿、私人部门对信贷的实际需求等因素相关。从政策成本来看,如果新增流动性传导至实体经济,且央行退出不及时,将增加发达经济体通胀风险;如对实体经济传导渠道不畅,新增流动性可能反映为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资本无序流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甚至资本市场动荡,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货币政策属于短期刺激政策,并不能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当前阻碍信心恢复的深层次原因并非来自货币层面,而是财政不可持续、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缺乏新的增长点。但是,货币政策的出台往往造成短期内的信心回升,反而削弱了改革的决心和动力。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货币政策刺激,提振市场信心所要求的刺激“剂量”越来越大,央行所能为结构调整赢得的时间却越来越有限。如果不利用此次机会切实采取改革措施,而是继续拖延问题,或许将再次错过难得的调整时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上一篇:公交车历险记作文550字下一篇:靖远县司法局召开会议部署法律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