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精选15篇)
1.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篇一
爱我校园,爱护公物——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林婷婷
一、背景:
寻找公物被破坏的迹象。(课桌文化:圆珠笔、钢笔、修正液椅子上、桌子里都有,有些文字则是由刀刻在桌面上,形成了永久的痕迹;有同学随意踩踏草皮;有同学用脚踢门、开水龙头、电灯人走后不关等等,试问,如果是你家的椅子,今天坏一个明天坏一个,你的父母会开心吗?即使父母没有说,你家是不是也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二、目的:激发同学们爱我校园的责任感,认识乱丢垃圾、随意踩草坪等不文明的行为,会影响学校的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关爱校园,同心协力共建美好绿色校园。
三、活动准备:
1.班干部提前三天给同学们通知班会的内容和要求,每人预先写发言稿;
2.准备会场布置,书写主题词:学校是我家,关爱靠大家。
3.会议记录:副班长。
四、主题班会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讲开头语。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园林式绿色校园。我们的校园布局合理,美丽整洁。我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深感快乐幸福。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身为乐海小学一学子,我们又该为学校做点啥?今天我们就以“爱我校园 爱护公物”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为学校的环保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关爱我们美好的校园!下面就请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吧!
二、对破坏公物的这种现象进行大讨论
主持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的行为是不好的。今天我们就用我们的火眼金睛来看看哪些行为是不好的。请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揭发。三.班主任点评,并作简单总结:
校园里的一切设施,都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公共设施。试想一个同学不爱护公物,十个同学不爱护公物,一百个同学不爱护公物,那我们的校园将不成其校园,也必将对每个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不便和负面影响。爱护公物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需要,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会做人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今后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立于社会都不无裨益的。成功是好习惯的积累,有了好习惯,它总有一天会生辉,会把人照得光亮美丽。人为损坏公物的行为将为社会不容,将为人们所不齿。在学校,践踏草皮,拳打脚踢,不用钥匙开门,把门损坏,开水龙头、电灯人走后不关的现象,用小刀随便刻画的也有。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少数人所为,但却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
爱我家园,人人有责,刻不容缓。四.分小组写爱护公约的条约: 主持人:爱我校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编写一份爱护公约。
由学生小组的公约整编后的公约如下: 爱护公物的公约
1、不乱涂、乱刻、乱画墙壁和门窗、玻璃、桌凳,不在门厅走廊、楼道及室内踢球、打球。
2、关门窗时要小心,以防打碎玻璃,不准用脚踢门,要爱护门锁,做到人走关窗锁门。
3、节约用电,不随便开拉电灯,做到人走灯灭;不浪费自来水和开水,水头用完后立即关好。
4、班内的卫生工具要爱护,使用后放回原处,不乱拿别班卫生工具,借用的工具用完要及时送还。
5、爱护、保护好图书、画报、杂志等,不在书报上乱写乱画,更不准将书刊上的页撕下。
6、爱护黑板报的字画。
7、爱护好音、体、美器材及有关仪器设施;做实验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爱护实验仪器和用品及室内设备。
8、爱护草坪、花坛、树木,做到不踩、不攀、不折、不摘。
9、要爱护学校的一切设施,不乱画、乱刻,不爬墙栏、不攀登建筑设施。
10、要爱护宿舍财产,搞好卫生。
五、班主任小结:爱护公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希望同学们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七、主持人结束语:
3班的每个成员(包括老师在内)都是好样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众心齐,泰山移。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热爱祖国主题班会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爱国行为结合起来,学好本领,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三 班会内容: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此次班会,同学们对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2.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篇二
一、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 让人受益终生, 不良的习惯, 则贻害无穷。”如何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呢? (1) 经常引导学生读、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收获成功的事例, 以此感染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2) 借助身边的同学的事例, 再次让学生受到启发教育, 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有所认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发展的确很重要, 从而愿意自觉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名人离学生的生活远, 或许当时听后有所感动, 可过后随着时间的流逝, 渐渐会淡忘。这时借助身边的同学的事例, 对学生加以教育, 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学习。如有位女生, 她不论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在生活习惯上, 行为习惯上等都有良好的习惯, 她的事例最具说服力。于是就请她给同学们讲她是怎样养成这些好习惯的。由于是身边的人, 接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听后触动大。在后来的日子里, 学生作业整洁的人变多了, 不交作业的人少了;自觉学习的人多了, 打闹的人少了;自觉做好事的人多了, 偷懒的人少了。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学生有了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后, 就开始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着手, 采用各种方式加以培养。
(1) 明确自我培养目标, 加以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养成好习惯, 取得一定的实效,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比如劳动卫生上:自觉养成劳动的习惯, 做到打扫时干净整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老师的目标范围制定自己的月目标范围去实践。在实践时我及时加以指导督促, 同时取得家长的帮助, 监督。这样双管齐下, 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逐渐养成。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三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自己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班化学生的人数少,师生互动的频率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快,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预习中新法探究出来了,你就是最棒的。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堂上好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寻找疑点。在反馈自学情况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质疑,尽管孩子们提的问题水平参差不齐,但每一次我都对他们认真的态度都进行充分的肯定:“新的方法探究出来了,你就是发明家,你就是最棒的”。对探究出特别有价值的方法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当小老师来讲给其他的小伙伴听。如学完了“8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9的乘法口诀”吗?“9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9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时能有新的发现。预习交流时学生有了新的发现:9的口
诀可以变成以前学过的加法,依次加9,2、是几的口诀就用几十减几,例如二九就用20减去2等于18。我当场肯定了学生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验证。学生对同学间的发现,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十分好。当然 我也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自己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预习中学生的层次、差异出现了,我就关注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当然,预习也不例外。如果是教师提的问题过高、过难,学生即使预习后也完不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也对预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做到很好备好预习课,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指导预习“图形与拼组”可设计如下问题: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每组对边有什么特点?(最好你能实际量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在设计这个预习的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随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如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征?”等类似题目。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
定的差异。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难度因人而异,分层次而设,不是全班一刀切,一个标准。如预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按学生层次设计: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像小杰,文政,镁均等个别有待提高的孩子,如果能读懂例题,分析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学能达到读懂题意,分析数学量关系,明确怎样解答就可以了。像安田、佳辉,小荷,是娴、群峰等就要求达到,怎样解答?你是分几个步骤来解答的,你能概括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还要会给其他的孩子讲解你的思路。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孩子都会享受到预习的快乐,预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习惯也就养成了。
我想,开始学生只是由简单的“仿照”,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这时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点拨,而任由学生机械模仿,自主能力就难以形成了。如果要实现预习第一个层面到第二个层面的转变,那么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特别重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不用老师要求,学生就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直到自己该怎么去预习,在预习中自己该做些什么,再经教师指导,把“体会”与“把握”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一、习惯培养的方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严格约束,规范训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和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三)因人制宜,耐心引导。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二、习惯培养的内容
(一)行为训练
1、课堂常规的训练:如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摆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留意这些细节,如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又如问道( )<6,括号可以填哪些数?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安静并坐好后,再交流。
2、读书习惯的训练。语文课要求学生会读课文,数学课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读懂数学语言。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要让学生在审题时做到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并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有的捧书读时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对此,我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
3、坐姿的训练。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我们在恰当的时机予以提示。比如按照约定教师呼叫:“一、二、三!”学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比如老师手背后,身体站直,学生看到老师后也会自觉坐直。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4、注意力的训练。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如数学课上,可以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教具或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他们学习,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参加班上的共同学习活动。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特别认真积极的小朋友要及时鼓励,建立个人“红星”榜,开展“比比红星谁最多”等活动。
5、动手操作的训练。一年级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习惯培养
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刻关注、提醒,形成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如在抄写生字前,教师常常进行范写,并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与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还要注重作业的评价,采用激励机制。比如采用“画☆法”,五颗星是最好,反之就逐渐减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有的一心想表现自己,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有的随心所欲地看书,此时,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课堂的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而且会滋长某些不良习惯的蔓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可有意识地提醒与评价,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3、培养认真思考和语言表达的习惯。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然后交流时让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要完整,让别人能听明白。允许学生保留有不同的意见。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补充、评价。对于有独特的、表达精彩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的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4、培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教师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这方面习惯养成了,孩子将终生受益。
5、 培养善于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我注重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提问题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三、习惯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学生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一旦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切忌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避免以后的再次发生。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养成的好习惯。
4、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我们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适时指导,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6、统一行动,协调配合,共同教育。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与各科任课教师密切联系,经常沟通,了解每个学生在其他学科课上的表现。并及时与家长交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班主任的常规教育与各科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5.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中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1、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文章开篇所列到的数学家的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是构成了他们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素质,而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正是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2、良好学习习惯的具有不但能使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这是因为习惯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觉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不必别人的帮助提醒,不必再花费什么意志努力,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中长期受益于良好的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执行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应培养的学习习惯
1、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幸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象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学知识的习惯。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
3、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作业前钻研教材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并熟记必须记忆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学生钻研课本,复习课本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
4、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细心审题,没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
5、独立解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和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考试时卷面成绩的获得特别重要,而好成绩的获得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6、对解题进行总结的习惯。问题解决以后,要认真总结解题的经验和规律,对解题方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好不好?能否找到其他的方法?尽量地考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时,要养成综合地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当今综合各科知识的题型的层出不穷无疑为这一习惯的“培养必要”作了很好的注脚。
7、要养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所学知识的习惯。学以致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思想的重视,培养方法的得当。
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变为自觉的行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是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自觉的培养。
2、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训练。以数学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落在良好的解题习惯上,应把养成学生良好解题习惯当作解题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出发,根据需要,结合可能,有的放矢,具体明确,做到由少而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抓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良好的习惯(包括仪表、情绪、语言、板书和解题的良好习惯等),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应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在不断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然后通过启发自觉感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的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班集体的学习气氛对其影响也较大,勤奋、刻苦、严谨和注重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的学风,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班集体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个人良好习惯的形成也起着关键的外因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这方面也应有所重视。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自主地学习。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所学内容,从中激发创新思维,最终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一、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勤动口
我们学校开展了课前二分钟演讲活动。别小看这不起眼的两分钟,它可帮了我们的大忙。我充分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内容自选,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小知识或小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趣事,还可以背诵古诗。开始有的孩子胆小不敢上台来,但当上台的人一天天增多时,他们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台演讲,一年下来,孩子们都争着上台发言。
课堂上,多角度提问。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读了课题之后,我把提问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反映可热烈了:“北京过春节跟我们一样吗?”“它有哪些习俗?”…我趁势引导:“同学们提的问题,书上都有答案,学了课文以后,你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你们想不想学?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也非自然形成,它要求我们引导,规范。
1、耐心诱导。老师有时苦口婆心地讲,三番五次地示范,可总有学生仍然达不到规范要求。对此,教师决不能动辄批评指责,伤学生自尊心。切忌“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寻找原因,因人开“方”,心平气和地耐心诱导,以情感人,以情促行。对这些学习习惯不良学生来说,能逐渐克服克服不良习惯,就是进步;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希望。因此,老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热情,成为治病的良医。如针对一部分由于作业习惯不好而出现错误的学生,我经过调查,对这些学生提出了“及时,认真,独立”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2、典型开路。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邀请优秀学生介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成功经验,为同学们树立榜样。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在同学身边的学习经验,轮流介绍,这些经验很贴近大家的实际。光有典型还不够,还要落实。我们可以通过写周记,让学生们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反复总结,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制订学习方法常规,对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起到导向和制约的作用。
3、个别指导。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对这些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促使他们舒展心灵,尽展潜能。对于外向型学生,着重引导他们养成好学深思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刨根究底,务求彻底弄懂。对于内向型学生,着重引导打破封闭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疑问,敢于与同学合作学习。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不良习惯,提出“随处学习”,“善做笔记”,“书写整洁”等。假如,各科任教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养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那就更加完美了。
4、家校互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家长们的迫切希望。通过观察与不完全调查,发现每位学习习惯不良学生的背后都有不良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很关心,他们对子女的指导主要是:一是盯着子女做好作业,二是每次考试后,询问分数。但是对关系成绩好差的学习习惯不大关心,或不懂得如何指导。为此,我就向家长提出“不在于学生对着打开书本坐了多久,而在于坐在那儿学的效果”。同时,介绍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使家长如何指导子女学习,心中有个谱。为调动家长参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家长当一日老师制”——一些简单的试题交给家长批改;“家长学生合作制”——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假期活动式作业,一起动手做做学具等;“家长孩子角色互换制”——让孩子为家长提意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是可以让家长通过作业本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二是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中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对于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中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1、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文章开篇所列到的数学家的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是构成了他们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素质,而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正是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2、良好学习习惯的具有不但能使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这是因为习惯的功能具有省力性和不自觉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不必别人的帮助提醒,不必再花费什么意志努力,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都会不自觉地表现,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中长期受益于良好的习惯。
3、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执行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应培养的学习习惯
1、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幸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象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学知识的习惯。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
3、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作业前钻研教材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并熟记必须记忆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学生钻研课本,复习课本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
4、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细心审题,没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
5、独立解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和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考试时卷面成绩的获得特别重要,而好成绩的获得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6、对解题进行总结的习惯。问题解决以后,要认真总结解题的经验和规律,对解题方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好不好?能否找到其他的方法?尽量地考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时,要养成综合地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当今综合各科知识的题型的层出不穷无疑为这一习惯的“培养必要”作了很好的注脚。
7、要养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所学知识的习惯。学以致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思想的重视,培养方法的得当。
1、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变为自觉的行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是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自觉的培养。
2、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训练。以数学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落在良好的解题习惯上,应把养成学生良好解题习惯当作解题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出发,根据需要,结合可能,有的放矢,具体明确,做到由少而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抓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良好的习惯(包括仪表、情绪、语言、板书和解题的良好习惯等),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应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在不断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然后通过启发自觉感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发展良好的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班集体的学习气氛对其影响也较大,勤奋、刻苦、严谨和注重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的学风,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班集体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个人良好习惯的形成也起着关键的外因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这方面也应有所重视。
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09-03-09 10:11:59 来源: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就拿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不刻苦、不用功,考试常常得不到高分;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双休日只顾玩,把作业压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开了夜车还做不好。其实,这完全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踊跃发言,不钻研难题,这些习惯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先说“乐学”,就是愉快地学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去做。怎样使学习变成快乐,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能像刷牙、吃饭、做游戏一样,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养成早读的习惯,早上空气新鲜,大脑清新,我们可以读课文、背名篇;
2、养成专习听讲的习惯,在课上要专习地听老师讲,听同学讲,还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作业要独立思考完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业,才能享受到你学习成功的快乐;
4、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对未教的内容进行预习,把已教的内容复习好;
5、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学习只有靠问,才能成为学问。
一旦你养成了以上的学习习惯,每天将有新的收获,那就将感到快乐无比。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觉自主地学习。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地感悟所学内容,从中激发创新思维,最终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一、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勤动口
我们学校开展了课前二分钟演讲活动。别小看这不起眼的两分钟,它可帮了我们的大忙。我充分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内容自选,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小知识或小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趣事,还可以背诵古诗。开始有的孩子胆小不敢上台来,但当上台的人一天天增多时,他们也坐不住了,纷纷上台演讲,一年下来,孩子们都争着上台发言。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六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锻炼习惯,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质强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得学生具有奋发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毅力,良好稳定的情绪,以及乐观豁达的胸怀。只有身心健康,学生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的健康观,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中学生要想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必须很好地参加体育锻炼。
一、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上体育课时只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如果对体育没有浓厚的兴趣,根本不可能自主地锻炼身体,更不要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提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名人爱好体育锻炼的事例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自编了一套模仿鹅掌划水动作的徒手体操———“鹅掌戏”,并用它来锻炼身体。此外,他还经常把一块砖头压在笔顶端,悬臂书写。久练之后,腕、指、臂力量大增,书写时运笔自如,其笔法清新飘逸,落笔有神,力透纸背,最终练成了著名的书法。又如居里夫人有一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尽管工作很忙,但她从不忘锻炼身体。散步、郊游、骑自行车、钓鱼、游泳、登山、滑冰和滑雪等都是她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甚至她的蜜月旅行都是骑自行车进行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长寿老人和一些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和不锻炼身体的人群,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曾经有一个学生刚开始时不愿意锻炼身体,他认为只要吃好睡好就能有健康的身体。我耐心地给他列举了居里夫人等名人坚持锻炼身体的例子,以及周围人群中的实例,使他改变了观点,不但积极锻炼身体,而且积极带动其他同学一起锻炼。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指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如果方法不当,就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等,让学生清楚身体哪些部位容易受伤,如何合理锻炼,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初中生的骨骼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但是容易弯曲变形。根据这些特点,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姿势要正确,以免导致骨骼畸形。另外,要注意身体的全面锻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用力过多,造成肢体发展不均衡。肌肉发展的速度也具有不平衡性,大块肌肉发育比小块肌肉快,躯干肌肉比四肢肌肉发育快,上肢肌肉发育比下肢肌肉发育快。在体育锻炼中,初中生宜进行柔韧性、弹跳力的练习。初中生的心血管系统能够承担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但是运动负荷不宜过大,时间也不宜过长。初中生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够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易扩散,因而容易学会动作,但也容易出现多余动作;动作的准确性差,协调性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持久。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更全面有效地锻炼身体。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等,提出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比如:长期生病、体质差的学生可以采取慢跑的方式锻炼,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用长跑方式;女生在经期要降低锻炼强度。
2. 进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训练
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心理特征、教学的需要和可能,制定严密、科学、可行的计划,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还要经常监督检查学生的锻炼情况,使学生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3. 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愉快地锻炼,而不是被迫锻炼。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锻炼态度端正了,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厚了,必然加快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1. 充分发主导作用
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要做到模范讲解,规范地做出示范动作,并且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自己多年坚持晨跑,给学生做出了榜样。
2. 监督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锻炼,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有很多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从不锻炼开始锻炼,并且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树立现代的健康观
健康是人生共同的愿望,长寿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健康长寿乃是人类一直的目标。人们只有在日常学习、劳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身体锻炼,加强心理修养,才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究竟怎样才算是健康?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也有人认为健康就是人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有劳动效能。真正的健康应该指身体没有疾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我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观,如此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大纲培养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新一代中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系列)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夏思永, 叶毅.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七
良好的习惯将让人受益终生。同样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生受益。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尽可能多地发挥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培养他们以下这几种习惯。
一、结合实际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去读。我们所教的课文中描写的一些景物,有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实际去领会,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如学习《海滨小城》这一课中的金凤树时,学生十分兴奋,因为我们学校操场就种了许多金凤树。他们边读课文边回忆几年来自己看到的金凤树四季的变化,可是花到底什么样,好多同学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决定去看一看。下课了,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来到一棵棵金凤树下,远看,、近看、踮着脚看,观察得很仔细,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样子,着实可爱!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课本里常有一些学生们知道或了解的一些动植物、自然景色或现象等,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说出自己的理解,以达到学习观察的方法,日久天长自然形成观察的习惯,他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二、收集信息补充课堂知识学习的习惯。
当今社会是信息畅通知识爆炸的社会,在学习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搜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全面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如在学习《鲸》这一课时,同学们对只了解书上的鲸它们生活习性简介并不满足,他们从课外读物、电视专题节目中了解到生活在地球上的鲸有几十种,了解到更多的鲸的情况,好几个学生抢着给大家看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在教学中,我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依据,而是经常启发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及时、适度地传递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同学们都能在更加广泛的学习知识的环境里共同成长。长期坚持,学生们养成了自觉收集信息的习惯,促进了课堂的学习。那些爱看书爱上网的学生总在我身后追问,老师您需要xxx资料吗?我明天可以带来!还有的学生提前阅读后面的课文,提早准备好了相关的资料。看,他们收集信息的积极性多高啊!
三、合作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或分组讨论,或结合某个问题争论,或画图,或表演,使他们各自发挥特长,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享受成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学习古诗时,学生对当时的场景理解不够是常有的`。我引导他们利用表演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当同学们看到李白拱手作揖与友人告别的样子时,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看到小童对回乡老人完全不识的眼神时,明白了文章表现了诗人多年后回到家乡的悲凉感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整合,注意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为了努力做到这一点,我经常组织学生的集体画图,合作学习。学习《冀中地道战》这一课时,学生读过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请学生根据课文介绍,小组合作画出地道的示意图,学生个个眉飞色舞,热烈地讨论着,积极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旦有了共识,有了统一的意见,便忙着分工、画图。整个课堂求知气氛浓厚,通过画图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好地理解。小组合作画图一般仅用十来分钟就能完成,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课文,学生每每都十分兴奋,也使我感到语文教学努力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了学生以锻炼展示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这一具有时代性的学习习惯。
8.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篇八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要“学会。”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在阐述他的“教是为了不需教”这一名言时说过:“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叶老说的“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便是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可依赖这种习惯促成学习能力形成,这才使得学生能够在反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可以说,良好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石。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培养行为,收获习惯;培养习惯,收获性格;培养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一个人好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小学教师是学生跨进校门的牵手人,是儿童心田的第一个播种人,语文教师则要向儿童传授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使儿童一步一步走进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宝库,要让儿童扎扎实实地听、说、读、写,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为学习各门功课打好坚实的基础,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专研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其创造潜力,就被开掘出来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定型。学习习惯包括早上课内阅读,午间课外阅读,规范整理桌面,准备好下一节课书本的习惯。
1预备铃响后安静候课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的习惯。积极动脑,大声发言的习惯;参加课外兴趣活动的习惯;良好的考试习惯等。它的特征是:行为的鲜明,行为程序周密,行为动因主动„„其表现为学习愿望积极、强烈,学习意志坚定,奋进,学习过程活泼、轻松。因此,小学学习习惯亦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为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一种高度自觉,自动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成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9.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九
在学校期间, 学校会出台各种行为规范, 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看来就是各种以文字形式出现规章制度和学生的行为规范。这些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从心底来接受领会, 理解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的发展,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懂得才会自觉的遵守。
例如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好的规划不能及时的预习和复习, 在最后的紧急关头, 只能临时抱佛脚, 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 通宵看书复习, 但是效果欠佳, 长时间就可能形成一种心理疾病“拖延症”。最终损害健康、工作都弄得不好、影响情绪、破坏人的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 让人意志消沉。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必要。所以学生要在思想上接受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观念。
2 告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什么
管理者在分派任务的时候要告诉被管理者任务的具体情况, 教师和班主任作为管理者, 在平时的上课和学习中, 把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效果明确告诉学生, 使之成为其奋斗目标, 并在平时及时鼓励, 让学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 在不自觉的之中养成朝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与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参与者对后期结果的认同率, 因此在告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 可以采用学生参与, 教师引导制定的办法。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 准则相较于直白颁布告知, 更容易记住和接受。制定好规章制度之后, 在班上用大幅字体张贴在班级显眼处, 方便执行。
3 支持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愉悦的, 但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需要战胜很多的困难, 经过很多的联系, 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 要矫正就需要老师有更坚强的意志, 不断的同坏习惯作斗争, 要强调“反复”“严格”, 不怕麻烦。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支持学生, 给学生动力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坚决执行规章制度
行为标准制定出来之后, 学生就应该照章办事, 养成习惯, 不能因人、因心情随意更改, 不能送人情, 因为是课代表, 班委, 或者有学生求情就随意改变, 如果一个学生有理由不遵守规章制度, 那么所有的学生都有理由不遵守, 那么规章制度就没有实际意义, 无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3.2 培养班干部进行管理
班级管理的事物繁杂, 班主任是无法同时管理所有的事情的, 要培养自己的小帮手——班干部, 班级琐碎且重要程度不高的事情, 交由班干部处理, 班主任在后面把关。因为我所在的学校是卫生职业学校, 学生三年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就业, 每年的班干部轮流竞选制度, 让多名同学参与管理和处理事物,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增加工作经验, 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等, 为以后的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3.3 鼓励学生自己来做
学生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养成良好习惯, 作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去做, 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而是鼓励学生去做, 例如:出黑板报、举办晚会、班会、活动、运动会、各种竞赛等, 在多种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过程, 学生会慢慢的养成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什么东西做的不好, 什么应该改进等。
3.4 通过奖惩制度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遵守规范久了, 学生有时难免懈怠, 这时可采用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原理来进行支持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时, 给予奖励, 违反制度时, 给予惩罚, 主要以奖励引导为主。例如:去年在我所带班级, 有多名学生经常迟到, 后采用了做清洁的惩罚措施, 并最晚的两名同学负责倒垃圾, 有一定的效果, 今年开学增加奖励措施, 对于一个月没有迟到的同学, 发全勤奖, 这样双管齐下, 今年迟到情况较少出现。
3.5 给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因为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 榜样是活得教材。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有更大的说服力, 更强的感染力, 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树立榜样, 就能够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在平时多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 在适时给予表扬, 给学生树立典型。例如:我们班对有各种优点的同学都给予表扬, 对于小的进步也进行表扬, 例如:有段时间, 寝室卫生总是管理不好, 对他们批评多次后, 发现效果不大, 寝室依然很乱, 没有改进, 就开始树立典型, 对做的好的寝室进行拍照, 展示, 发奖品, 做的不好的寝室只进行安慰和激励。在之后的检查中, 各个寝室清洁做的都出乎意料之外, 都做的非常好。
3.6 家长与教师共同行动从而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 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学生与家长的长期生活在一起, 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权威性、基础性、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 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 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家长要就学生的行为习惯多进行沟通, 共同商量对策, 将学生可能养成的坏习惯扼杀在萌芽之中。教师要经常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 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 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 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家长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让学生有个好的学习的榜样。
4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不断斗争的过程, 贵在坚持。人最容易原谅自己, 在事情没有做好时, 想各种理由, 帮助自己解释行为, 让自己心安理得, 这样很容易软弱、逃避。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情真相, 不找理由, 不找借口, 持之以恒, 永不退缩, 享受坚持养成良好习惯的带来的心理满足。另外, 一个班级的气氛跟版主任有很大的关系, 班主任要控制自己, 温柔对待学生, 以鼓励为主, 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风气氛围。好的集体氛围是一只无形但是有力的手, 让好的行为得到支持鼓励和赞扬, 让不良习惯受到批评、反对, 这对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0.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篇十
高翠翠
作为一线教师,都能体会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追求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孩子。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几乎可以说主宰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孩子都在温室中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他们不能做的!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作为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对待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那么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又要重要得多,所以孩子一入学我们教师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并应该怎样做?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则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想使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开学三个星期,但还有一部分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按时上学,什么叫迟到,什么叫遵守课堂纪律,随便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这无疑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教育孩子做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便在进入小学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其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何为习惯?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如早晨起床穿袜穿鞋,然后上厕所、洗脸、吃饭。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进教室,拿出课本和铅笔盒,等待老师上课等等现象。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严格约束,规范训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何进行规范训练呢?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
1.要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如: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0页,再拿出铅笔。一定要学生在听清、听完要求之后再行动。否则学生将一盘散沙,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如小组讨论时: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教学时说:“一二停”学生就必须停下,并马上坐好,准备交流。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 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程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2.加强读书习惯的训练。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要让学生在审题时做到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并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有的捧书读时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对此,我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我们应怎样读书?”学生齐答:“双手捧书,眼离一尺。”这样做,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
3.加强写字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写字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写字姿势是偏头、侧身、匍伏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经过提示学生会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姿势,经过多次纠正,就可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4.加强坐姿的训练。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
一、二”学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5.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学生注意力的能力。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把课堂教“活”(活而不乱,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
6.特别加强听、说的训练。学会倾听
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话交际的大忌。在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1)可以采用听后复述的方法,先复述一个简单的句子,复述老师的语言,因为作为学生首先必须要听清老师的意思,领会其意义。再复述学生之间的交流语言。(2)让学生边听边想(如某某小朋友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用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乐于表达
要有表达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当众说话的机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谈话内容,说恰当的话、得体的话。在课堂上能经常性地发言,在小组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大胆地面对全班小朋友进行表演。
7.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
一年级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特别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如(1)学具的摆放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随意触动。(2)听教师口令行动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听清教师的操作问题之后,一声令下,再动手操作,只有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才是带着问题进行有序的操作,否则很有可能成为无效劳动。
课堂常规的训练概括:坐、读、看、听、说、写、动手操作、书本摆放等。
二、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双方易于接近。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 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采用强化办法。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就说做课前准备这件事,要求学生把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下课这一词,就飞一般跑出去玩了,老早忘记了课前准备这一事。可想而知下一节课,要等学生们都拿好书,起码要浪费3到4分钟时间,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一年级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每个孩子都自动化去进行准备。
四、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要做到及时谈话,耐心教导,反复磨练。
还有,培养习惯应遵循原则。
作为教师我们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 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大人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
“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感觉、神经,都要靠“做”。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父母、教师,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1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篇十一
【摘要】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作文教学特别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化,学生写作的自觉化,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下四个方面的良好写作习惯: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②培养学生良好的构思习惯。③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
【关键词】写作 独立性 良好习惯
俗话说:“江山易 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就是指习惯,好的习惯不仅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可以使一个人学有所成,相反,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要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写作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堂上学习有限的几篇范文,或凭老师孤立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写作知识的单项训练是不可能完成它担负的使命的,它必须依靠学生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不断实践。这涉猎、积累、实践,靠的是什么?靠习惯――长期养成的习惯。
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曾对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动的领导者。”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教学时,一再强调:“凡为教者,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里所谓“不教”指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解;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批改。”叶老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规律,这是何等深刻的见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靠为独立,变低效为高效,最后,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作文教学目的。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1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十二
陶行知说过:“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 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习惯培养乃是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它有助于纠正素质教育一度以所谓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功利倾向, 是着眼于人的品德结构和良好意识的建构, 摒弃了教育中漠视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一切短视的功利行为。由此可见, 习惯培养是着眼于对人终生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课前阅读的习惯
课前阅读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 通过课前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要常做的事是:勤查字典, 借助工具书, 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扫清文字、读音障碍, 疏通句子, 读通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经常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集中的查一查, 是突破文章难点的有效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思考课文的“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确定预习提纲, 帮助学生抓住思考重点, 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样的预习阅读有助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 预习情况判断具体学情, 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准备状态。
二、培养学生背诵名言警句、名篇佳作的习惯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佳阶段, 我们应该尊重这一规律, 让学生勤读勤记, 背诵一些警句名言, 背诵一些诗词美文。读多了, 背多了, 应用的几率就高, 源头活水就会滚滚而至, 理解随之活跃, 表达随之充分, 人生随之壮丽。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千万不可小视背诵的意义, 力求让学生在背诵中感悟, 在感悟中背诵, 在教师指导下感悟, 走进作者, 走近情境, 并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胆地与他人分享, 让学生的观点、学生的声音、学生的活动在与文章作者交流中喷薄而出。
三、培养学生朗读、朗诵的习惯
朗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应以指导感情朗读为根本,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以读激疑, 以读释疑, 以读激情, 以读抒情, 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 如自读、齐读、范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人生, 传承文化。
朗诵则不同, 琅琅的书声固然是一种美的享受, 但朗诵是更高层次的艺术。我紧紧抓住负责校园朗诵艺术团的机会, 在班内大兴朗诵之风。我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将朗读升华成朗诵, 并利用多媒体把名家的视频“请进”课堂, 再对教材进行深挖掘。据我们统计, 现在的课本中, 有近三分之一的课文适合朗诵。因此, 教师应开辟以课本文章为材料的朗诵训练课型, 每周安排一节朗诵课, 每月进行一场班内比赛, 尽量实施鼓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充分展示自己, 不断地提升自己, 超越自己。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评价, 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他人。
四、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学习前沿知识的习惯
我们鼓励学生课后写阅读札记 , 并坚持经常写。很多时候, 我把学生领进图书馆, 就是把他们领进了更广阔的世界。在这宽松、舒适、安静的环境里,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 充分发挥自 己的个性 特长 , 把见闻感 悟写下来, 作为精神储备。我还经常安排学生听广播新闻, 了解外面的世界, 丰富学生的头脑, 并鼓励听记结合。这样, 记录的成果就是成长的粮食。这些都是阅读能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方法。
五、培养学生建立个人图书馆的习惯
科技促发展, 千百年来, 读书取利的种子被中国人完好的保存。基于此, 我们帮助每个学生建立 个人图书 馆 , 并指导学 生利用360doc系统设计个人的主页 , 掌握完善数字资源的方法。例如, 我指导学生选择图书、编辑目录等。网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开放存取学术资源, 包括开放期刊、开放仓储、开放图书、开放课件等等。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特色的研修, 把个人的喜好兴趣与人生的志趣结合起来。喜爱美术的, 我们建议他做这方面的积累;对历史有兴趣的, 我们给他相应的建议, 等等。师生共同协作, 增加实践的依据, 开拓信心。有的学生与家长一道, 把读书自觉化、生活化,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相当可取的。
总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长期的任务。利用多渠道, 多种手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事情。因此, 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摘要:人应以书为伴。初中学生更应该深入而且广泛地读书, 以提高自身阅读素养。因此, 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异常重要。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我们的训练主要有:培养学生课前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背诵名言警句、名篇佳作的习惯;培养学生朗读、朗诵的习惯;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学习前沿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建立个人图书馆的习惯。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个人图书馆,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翟峰婷.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考试:教研版, 2009 (10) .
[2]杨颖.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 2012 (25) .
[3]张磊.浅谈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 2012 (25) .
13.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篇十三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
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
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行为方式知识,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为方式的指导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并经常自觉地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14.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持之以恒地训练
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魏书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他坚持每天上课前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大声地说一分钟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害怕在课堂上“说”,而且还学会了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种“说”促进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敢于提问的习惯。此外,魏老师还通过“七个一分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只要坚持长期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1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篇十五
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内容比较广泛, 除去准确、整洁、认真、及时等要求外, 主要应抓好“六先六后”作业习惯的培养。
一、先复习, 后作业
作业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活动, 学生作业效益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般地讲, 学生对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越理解, 对新知的内涵和外延越掌握, 对知识间的关系与联系越了解, 那么, 作业的效益必然要高, 要好。所以在作业练习开始之前应教育和指导学生“先复习, 后作业”, 并且要形成习惯。即在动手作业之前, 先要把当天所学的新知系统复习一遍, 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 这样真正理解了, 记住了, 融会贯通了, 再开始作业,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学生, 特别是小学生, 学习的任务观点重, 学过新知后常常没有复习巩固, 就进行作业, 以致边作业, 边查公式, 边看例题, 作业的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先审题, 后解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只有认真审题, 才能正确解题。题意不明就动手解, 自然就会“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了。小学生的任务观严重, 为了赶时间, 往往题目到手, 眼光一溜就着手解起题来, 不是题目审错, 就是以偏代全, 漏掉条件。这是一种很坏的毛病, 需要教师加强教育, 严格督促, 坚决克服。
审题的基本方法是读题。“一读而过”不行, “一读而过, 提笔就做, 一做就错”这是规律。要“三读”。一读知道题目的梗概, 明确讲的是什么事;二读稍作思考, 弄懂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三读深入分析, 思考解题的方法与途径。另外, 在读的过程中, 要动动笔, 边读边圈点, 利用各种符号, 把重要的、已知的未知的、易混的地方画出来, 为正确解题走出坚实的一步。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用“~~~”划出关键句;正确判断出单位“1”的量, 用“=”划出, 等等。又如计算题的读题, 要看清运算符号, 分析计算数据, 看有无简便方法, 再确定运算顺序, 动笔演算。总之,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一定要教育学生舍得在审题上下工夫, 并且要形成习惯。
三、先作图, 后分析
解简单应用题, 运用上述以读为主、读想结合的解题方法, 很快便会找到解题的门路, 使问题得解。但对于文理和事理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应用题, 光用读题的方法进行审题分析就不行了。此时, 必须在初读的基础上, 按照题意先作示意图, 然后抓住示意图进行推理分析。
“先作图, 后分析”有两大特点和优点。 (1) 示意图把题目的内容、条件与问题集中反映在图上, 既简明、清晰又生动、形象, 具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2) 借助示意图进行分析, 可以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动作, 从而发挥“全脑”作用, 使问题迅速得解。正因为这样, 所以解一些难度稍大或很大的题目, 初似“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出示意图分析后, 便立即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
例如, 解应用题:“一列火车匀速从甲站开往乙站。行驶了7小时, 距离乙站有598.4千米;行驶了10小时, 离乙站还有382.4千米。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文理和事理稍嫌复杂的应用题。小学生往往会把598.4千米当做7小时所行的路程, 把382.4千米当做10小时所行的路程。但是一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 题目的数量关系便跃然纸上, 一目了然, 即 (10-7) 小时行驶了 (598.4-382.4) 千米。据此列式计算就很容易了。所以, 在解难度大一些的题目, 一定要培养学生“先作图, 后分析”的作业习惯。
四、先计算, 后验算
数学计算是一种心智技能。计算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数学作业的质量。数学作业, 除去填空题、判断题、说理题外, 一般都要进行数学计算。所以, 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是数学计算教学的中心任务。
目前, 学生的数学计算, 由于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够理想, 由于思维方法和思维定式的影响, 错误现象经常发生, 错误率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除去加强计算教学外, 应特别重视验算的指导, 培养学生“先计算, 后验算”的习惯。
计算的验算, 主要应抓三点。 (1) 思想重视, 培养有计算就要验算的理念。 (2) 验算时, 先查一查题目有没有抄错, 数字有没有写错,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复算或换算。 (3) 应用题的验算, 首先要进行估算, 即看看运算的结果是否与题意相符, 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如果不符, 就要从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检查入手, 进行计算的验算。总之, “先计算, 后验算”也要形成习惯。
五、先做题, 后想题
在日常作业中, 学生解完了题, 一般就认为是“万事大吉”, 可以“交卷”了。其实, “解完题”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还有一半的任务是“想题”。“先做题, 后想题”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要求, 也应该养成习惯。
做完题后的“想题”有三大功能:一是想想解得对不对, 起一个检验的作用;二是想想题目的特征、应用范围和解题规律, 把解题的心得与体验上升至理性的高度, 用以指导今后的解题活动;三是想想有无更好的解法, 从而开拓解题思路, 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例如解应用题:“某服装厂计划做600套服装, 每套平均用布2.2米, 生产一半后还剩布多少米?”某学生从“布的总米数-做一半服装用布的米数=剩下布的米数”这一关系式出发, 列式计算:2.2×600-2.2× (600÷2) , 算出剩下的布为660米。解完后在想题时想到:“剩下的一半”与“生产一半”的布的米数相等, 因而列出了更为简便的算式:2.2× (600÷2)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解题不能就事论事, 如果从整个题意出发, 从整体上进行思考, 往往会找到解题的捷径。这种“想题”不仅开拓了学生思路, 而且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策略水平。
六、先自解, 后互议
学生解题的过程是主体独立分析思考的过程。离开了独立思考就谈不上解题。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排斥互助合作———互议。我们反对简单地“对答案”和变相“抄袭”, 却提倡自解后的互议。
自解后的互议, 主要是交流一下解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交流一下解题的策略与经验, 交流一下题目的多种解法, 特别是妙解。毫无疑问, 这种交流与互议主要的作用有: (1)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呈开放状态, 而开放使有序交流的前提; (2) 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 (3) 可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 “先自解, 后互议”应该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作业能力的指导策略, 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作业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9-11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09
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6-30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08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11-17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9-16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10-27
学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有感07-08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08-25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