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2024-06-1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精选9篇)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篇一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讲稿(简稿)

各位领导、教师大家好:

首先很高兴大家能抽出时间参加这次培训。我在七月初代表学校参加了省电教馆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了四天,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很多东西也不是理解得很透,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还望大家多多体谅。

我把今天的培训内容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讲一讲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培训的感受和体会。第二部分给大家演示一下平台的注册以及操作。

(介绍四天的学习的情况)我们这次培训的主讲老师是:中央教育厅师范教育司刘雍潜主任、韩骏博士。可以说它们都是教育教学界的泰斗。第一天由刘雍潜主任介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性和一些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一种学习的模式,但不是信息技术、媒体的学习。(强调远程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技术并不是信息技术)而是体现远程学习的优势。现在全国都在推行这种模式培训。像我前段时间参加了全省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培训。还有微软携手助学计划,都是体现远程学习,要求教师们以信息技术为桥梁,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也是一种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培训。我们说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凑数,上课播个图片什么的就是一堂信息技术课了,并不是,而是要把信息技术做为一种桥梁搭建在教学平台上,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在后面的平台学习里有

个资源应用计划表就是将大家课堂要用的媒体资源、网络资源进行列表并说明作用的。

我校在易校长和其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学校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硬件已经走在全区的前列。刘雍潜主任也说了,在2020年以前,在全国大中城市实现所有学校安装多媒体设备。像我们学校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了。现在硬件设备跟上了,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硬件设施,就需要大家增强信息技术能力素养和水平。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有更多的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大家要清楚的一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信息技术,(当开始我去培训的时候很多人就认为这次培训是像计算机培训一样,又可以学习很多计算机知识了。对于大家这种对计算机学习的热诚我表示赞同和欣赏,但这次的学习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并没有做很高的要求。大家只要会用网络进行聊天互动,会OFFICE软件就可以了。讲了这么多废话,那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有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技术和手段。

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能在电脑和网络运行的多种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局域网、广域网)、终端技术(手机、电视、显示器)、显示技术。

不仅仅是有形的技术,也包括无形的,看不见,技巧,经验也是一种技术。所以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技术活!”技术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还包括以上的技术。

刘主任还强调了以后将教师资格证与教育技术能力证书两证合一,对教师认证、职务、职称晋升等都有影响。

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

提问,教学设计和教案有什么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支持,把教学各个要素有机组织的结果。

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前端分析精细、有意义,系统原理要有体现,合适的资源支持有良好的评价。

前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学生的学情。

目标要在教学设计找到实现他要达到的活动。每个目标都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体现他的活动。

写教学目标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主体应该是学生!不能出现让学生、使学生等等类拟的语句。(当时韩博士让我们每个人写十个教学目标,就有人出来反对了。。。。)

下面再说说我这次培训的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

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来是要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但由于人数较多,总共有110多人,来自全省不同的地方。培训时间短,所以省略了这个步骤。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大家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4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韩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

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我最好的老师就是网络,在网络上参加论坛,搜索百度知道等等,可以获取很多知识,并能与别人互动学习,相信有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经验)

培训平台使用:注册时注意校名统一,第二呢称可以最好是写真实姓名。注册时选初级。点击被隐藏的小框框。学习理论时要发一篇贴子,回复要达到六篇以上,或发二至三篇贴子,回复三篇以上等等,就是看100%是否达到。讲一下上传,保存,如果要修改的话就不要点击提交审核。要不然是改不了的。慎重。(强调7.30前必须注册完毕,8.20号前学习完毕)学习时不要灌水(打单个的字或出现无意义的字符),我认为还是要多提出意见,学员间进行交流。真真切切的认真学习,还是对大家今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帮助的。(例:梁毅的酱油贴)最后,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篇二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现代分离技术与传统分离技术不同, 传统的分离技术如离心、沉降、精馏、结晶等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已有讲授, 因此内容安排上首先要避免重复, 应预先了解相关专业学生化工原理的教学内容, 对于没有学过的应用广泛的传统分离技术比如离子交换分离法等也应该适当加以补充。《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 尤其是随着生物、材料等学科的发展和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各种新型分离技术层出不穷, 并且现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受到课时的限制, 很难将这些内容都讲授给学生, 必须加以取舍, 有选择的讲授。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必要的。现已出版的分离技术书籍很多, 但是多为介绍单一或少数几种分离技术的著作, 尤以讨论化工分离过程的居多。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多种分离技术[1], 可以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但是, 由于教材本身的滞后性, 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完全代表分离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2]。因此, 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就业形势, 为学生适当补充新内容。针对特定的分离技术, 参考相关的专著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重点, 是较好的途径。另外, 查阅相关领域的科研论文也是扩充知识面, 了解最新科研动态的方法之一。

在授课内容的设置上, 应做到信息量大, 同时重点突出。不能每种分离技术都一视同仁, 这样只能是泛泛而谈,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把握不住重点,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求甚解。应该结合专业特点, 选择几种和专业及就业密切相关的分离技术讲深讲透, 从基本原理、发展背景、工艺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讲授, 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所讲内容。另外, 结合本校教师的科研方向及设备条件, 重点介绍涉及到的分离技术, 学生可以去相关实验室进一步学习, 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研究与工业化应用并重

长期以来, 高校本科学生一直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 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应用中, 缺少综合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比如针对一种分离技术, 讲完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后, 引导学生分析该过程的影响因素, 用于分离时从哪些方面着手去优化工艺条件, 对学生科研思维的锻炼很有帮助。《现代分离技术》课程中所涉及内容的多为正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 很多尚未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对于这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其工业化应用的前景、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目前在分离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内容, 尤其是本课程课本上涉及较少的分离技术,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查阅文献, 了解该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

来的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分离技术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生产。对于已经工业应用的分离技术如分子蒸馏、反渗透、电渗析等, 应注重对工艺过程的分析和评价, 并对学生加强工程概念的培养。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企业, 而技术要适应国情和具体企业的情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技术与经济联系在一起, 对工艺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不能忽略经济因素, 提升学生的经济意识。比如在脱盐方法的选择上, 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各有利弊, 应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3,4]。此外, 还应引导学生懂得分离过程的复杂性, 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细致的分析, 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3 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任何分离技术都是为了实际应用, 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需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程安排上, 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要齐头并进。在实验设置上, 要加强实验可操作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内容要难易适度, 课题内容不能太大, 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易出实验结果。实验课题选择时要根据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 以此为依据设计多种分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 达到传授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三相分离技术分离油和蛋白的实验, 对分离到的油和蛋白又分别进行后续处理, 整个过程涉及到固体浸取、溶剂萃取、盐析、膜分离、离子交换等多种分离技术,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重要的难以操作的或没条件进行单组实验的分离技术, 比如分子蒸馏, 应组织演示实验,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加深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经过几年的实践,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丁明玉.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胡小玲, 管萍.化学分离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近现代语文课程教育 篇三

由于传统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就有了近代语文教育的萌芽。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推行的学制;1905年,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等一系列新政措施的框架之下开始单独设立“中国文学”一科。

1909年(清末光绪三十四年),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和吴增祺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这是我国较早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其中,最通行的是《中学国文教科书》,这套书共五册,选文七百篇,每课八百字,每册前有例言一篇,论文家渊源、文章优劣,介绍一些文学史常识;选文全部是文言文,编排由近及远,从清上溯至秦汉;文章分析采用传统办法,对精彩的文句加以圈点勾画,还有总评、眉批。

民国初年,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承袭旧版而了无生气。谢无量编的《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是当时流行最广的教科书之一,全套书共四册,选文三百一十九篇,也全是文言文,按从今到古的系统编排。

尔后,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的国文教育法令与教学规定。1918年12月28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以筹备国语统一及方法为宗旨的《国语统一筹备会规程》,国语运动初见成效。

再后,在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推动之下,语文教育迈上了现代化之路。由于初创阶段的国文教科书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汇编,有少量圈点评语,后经胡适等人提倡,语文教育才逐渐摆脱文言文的模式,开始采用现代白话文,不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言而且教学用语也渐渐白话文化。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言文终于为白话所取代,一向被讥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的白话文,终于合法地进入了语文教材。1924年,叶圣陶等编写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共三百六十篇,白话文就有九十五篇,占到教材篇目总数约百分之二十六。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沈星一编的《新中学古文读本》与《新中学国语读本》、顾颉刚与叶圣陶等编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与《新中学教科书高级国语读本》。

抗战前,中学语文教科书仍主要由民间编写、政府审查出版、学校自行选用。这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编排,大多附有作者介绍、题解、注释和少量习题,逐渐形成现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传统。比较通行的教科书有傅东华编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和《复兴高中教科书国文》、宋文翰编的《新编初中国文》和《新编高中国文》、夏丏尊与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其中,《国文百八课》是一套最具特色的初中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选文语体文比文言文多;应用文和说明文比较多;语体文中记叙文居多,且多数是后世传颂的名篇,如《孔乙己》、《背影》、《最后一课》等。这套教科书对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乃至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都进行了重要探索,迈出了一大步,对后世语文课本的编制有重大影响。

1937年抗战爆发后,出现了教科书编制、印刷和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国民党政府趁机将一直沿用的教科书“审定制”改成“部编制”,统一筹划和组编中学语文教科书,语文教育党化意识较浓。为了加强思想钳制,在教科书中编入大量“党国言论”、政界要人的文章讲话,大大削弱了国文教育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思想性,这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不满和抵制,各大出版社纷纷重印或新出各种国文教科书。

传统语文教材的主流模式是“文选模式”。“文选模式”的构成要素有课文、诠释、练习和知识短文,课文大多是选来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这种模式最早可追溯到萧统所编写的《昭明文选》。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历朝历代的名家名著,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清末民初,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材也不断演变,不同形式的白话文教材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1905年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教材的体例编排也做了相应变革,一改传统的“纯诗文选”单一型状态,出现了以单元为单位的组合。随着语文教育的继续发展,1920年,白话文在语文中取得合法地位,白话文在课程中的分量逐步增大,最终取代了文言文占据了主要地位,为解决传统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和应用实际的问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2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的《暂行标准》。此时,教材编制主要采用的是“审定制”,民间自编教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孙俍工编写的《国文教科书》是较为典型、有所创新的教材,全套书以“文章作法”的知识作为线索来建构教材体系。

由洪北平和何仲英编的供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的出版是中学白话语文教科书产生的标志。从此,中学白话语文教科书迅速发展起来,并在短短的十余年间,经过不断的探索,在选文和编排等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相对于白话逐渐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过程来说,中学白话语文教科书的出现则比较突然。《白话文范》四册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当时报纸杂志发表的白话文,也选了一些古代的白话小说、诗歌和语录等,这是专选白话文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最早的一套教科书。

当时商务印书馆对此书所作的广告说:“近来中等学校,很提倡白话文,但是没有适用的教本,取材也很困难,这部书是南开大学教员洪北平、何仲英两位先生选辑的,有古名贤程颢、程颐、朱熹及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胡适、钱玄同、梁启超、沈玄庐、陈独秀诸先生的著作,不但形式上可得白话文的模范,就是实质上也都是有关新道德新知识新思想的文字,并且和中等学校的程度很合,另编参考书,凡是考据解释和语文的组织法,都详细说明,还有新文谈若干放在后面,好算一种破天荒的教科书了!”〔1〕1921年,此书的广告又说:“提倡白话文以来,中等学校苦无适当的教材,这部书精选古今名人的白话文,分订四本,并且有参考书同时出版,内容很切现代思潮、国民修养。就是语法篇法,都很妥适,可作模范,要算唯一的白话文教本了。”〔2〕

《白话文范》这套书的出版对当时文言独霸天下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另外,朱毓魁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国语文类选》(民国十年七月版的中华书局新教育教科书高小用《国文读本》的封三上的广告说:“这书是选集现在最流行国语文,分文学、思潮、妇女、哲理、伦理、社会、教育、法政、经济、科学十类,做的人有胡适、蔡元培……人等都是新文学大家。”)与前者遥相呼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虽然不太符合教科书的体例,但为当时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较详备的参考资料。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作为参考或课外阅读的,如秦同培编的《中学国语文读本》四册,世界书局民国十二年七月出版。其《编辑大意》说:“国语文的推行,稍有知识的,都已觉得急不容缓。现在不但小学中感必要,就是中学学生,像在初级中学的,也感得非用国语不可。然而现在文学界编辑这一类书,已经出版的,却是很少很少。本书为供这一类的需要,特取小学后数年,及初级中学可以通用的教材,辑为是编,定名曰《国语文读本》。”

这段时间,白话文也进入了高中语文教科书。民国十五年,穆济波所编的《高级国语读本》三册由中华书局出版,选文全部是现代人的文章。另外,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吴遁生、郑次川编的新学制高中国语读本《古白话文选》二册和《近人白话文选》二册。

民国二十年五月出版、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教务处编的《中学国文教材》,其选文的标准是:初中部,第一学年,近代及古人浅近文言;第二学年,古今名人著作较为平易者;第三学年,古今名人学术论著及文艺作品。文体的分量:第一学年,语体文占十分之七,文言文占十分之三;第二学年,语体文占十分之五,文言文占十分之五;第三学年,语体文占十分之三,文言文占十分之七。高中部选文中语体文分量逐渐减少,没有具体的比例。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夏丏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开明书店出版)颇具水准。《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说:“本书用分课的混合编制法,共六册。每册十八课,供一学期的教学。”全书共一百零八课。编书的目的是出于这种想法:“在学校教育上,国文科向和其他学科对列,不被认为一种学科,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客观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从来教学国文,往往只把选文讲读,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取复习考验的事项。”这套书选文力求各体匀称,不偏于某一种类、某一作家,内容方面亦务取旨趣纯正,有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编者特意不在选文中附注释,留下余地给教者学者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编者对语文教科书之科学化与完美化的大胆探索和不懈追求。

新国文教育以来,还须书上一笔的是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本特殊的语文教材。作者将语文知识用生动的“故事”形式深入浅出地写给中学生看,使他们在读很切近于他们生活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读写知识。朱自清在该书的“序”中评价道:

丏尊、圣陶写下《文心》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一件功德。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实易行。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徒法不能自行,没有训练,怎么好的方法也是白说。书中将教与学也打成了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这本书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再则本书是一篇故事,故事的穿插,一些不缺少;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换句话说,收效自然大些。至少在这一点上,这是一部空前的书。

课程内容的改革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化。“自从白话提倡以后,有许多吃国文教员饭的,根本上虽然赞成他,但很觉得在教授上不能教。因为教白话却又用不着从前教古文的翻译法了;教古文可以叫学生抄典故,现在典故又用不着抄了。翻译不要翻译,典故不要查考,那么教员还有什么事可做呢?这几年来,教授白话文很困难的声浪,常流动在教育界中;而白话文教授很不易普遍的原因,也大半为此”〔3〕。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提倡白话文教学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国语文侵入中学教科书里不过二三年的光景,倘若不从教法上研究,那前途的发展就非常黑暗了”〔4〕。所以,现实中产生的问题迫切需要人们努力探索一套有别于文言文的白话文教学方法。

在教学白话文时,语言文字方面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学生的确没有多大困难,但对于文章的内容,学生确实未必明白。当时报纸杂志所刊载的白话文,大多充满了激烈的变革思想。这些内容,中学生没有听说过,教师也没有见过,对那时人来说也都是新鲜的,否则它们也就不会在具有新闻性质的报纸杂志上出现了。“实际上那时所谓新思潮,人生哲学和社会问题,几乎占了全部的地位;从报刊上抄下来的文章,也多是讨论主义问题的新思潮。”〔5〕所以,对于不久前还是满嘴子曰诗云的中学生,认识、理解一些从未见过的名词和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他们懂的是白话,至于白话文,文的内容,文的做法,未必能够全懂。我每每讲一篇千字左右的白话文,如陈独秀《人生真义》、蔡元培《杜威博士生日讲演辞》等,要用四五小时,若照原文念一遍,大约五分钟便够了,然而学生如何得懂呢?”〔6〕四五个小时的时间,除了文章的做法之外,就是讲解文章的内容,可以想见,对内容的阐发和解释有多少了。“还有好些教师,不知白话文如何讲法,倒不如拿些主义问题,可以离开文字,凭空口讲。只要学生欢迎,便是一等新老师,一等新教法!新的便是好的,更有谁去怀疑中学国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否应该如此?所谓新而好的教法,是否应该如此呢?”〔7〕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出内容,教师不得不注意各种思潮、各种主义,语文课堂上教师便宣传各种主义,讲解各种问题。

因而沈仲九说:“我希望这回中学国语文教学法的讨论可以替将来中国中学国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术界树立一种基础。自从西洋教育思潮输入以来,关于教育上学理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上方法的介绍已经发表过好多种了。却是直接地用本国材料作学理上的研究可算很少。要提到拿国语文里头的具体的材料来做系统的中学教学法上的研究,简直可说没有。”〔8〕当时具有一定开放意识的、提倡白话文教学的人们,首先从视野狭窄、思维封闭、思想保守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很快接受了教育上的新思潮、新理论,并努力把它们和实际相结合,试图解决面前的问题,以使白话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我们对于国文的旧教授法,真是十二分的厌恶了,我们决不相信那样的教授法于学生还有多少利益;所以遇着新的教授法,敢毅然决然的去采取他。即使他试行得没有好结果,然而我们敢预断也不好到像从前的样子罢了。”〔9〕

因此,随着教科书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白话文的教学,这促成了研究和介绍新教学理论专著的应时而生。如1920年商务印书馆的《白话文范参考书》、1921年商务印书馆的《新法国语教授书》、1924年中华书局的《新学制国语教授书》、1925年世界书局的《初级国语读本教学法》、1926年商务印书馆的《新撰国语教授书》、1927年商务印书馆的《中学国语教学法》等。

以《新撰国语教授书》为例,该书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分为目的、动机、考查、体味、推敲、练习六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评点串讲之法。就语文教育的目的而言,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像力及思想力”。白话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教学内容上的本质变化;从注重评点串讲到讲求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本质变化;从以“传道”为主到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同古代语文教育在教育目的上的本质变化。

这期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胡适关于教法改革的构想。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两篇文章中系统地阐明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其主要观点是:1.以作文、演说为首要——把说和写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改“以阅读为本位”为“以表现(说、写)为本位”;2.用“看书”代替“讲读”——认为阅读教学“没有逐篇逐句讲解的必要,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件事可做”;3.所读的要有趣味——认为阅读没成效是跟学生所读的内容没有趣味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设想的教材中最大量的是小说;4.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主张到了中学第三、四学年,国文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演说和辩论,因为“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

“胡适之先生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如果希望学生对于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除非把‘被动听讲’改成‘自动阅读’不可”〔10〕。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中说,语体文的教授法,应该是先由教员指定阅读的分量,学生自行阅读之后,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11〕。一些人对此颇加推崇,这种方法在当时语文教学中被很多人付诸实践。

下面是孙俍工、沈仲九在1922年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里的《初级中学国文教授大纲》教法部分:

国文教授,专在指导学生以研究的门径,使他们养成自己研究的能力和习惯。无论读本和其他书籍,都要学生自己阅看,做成读书录,记载下列各事:一、注释;二、各段大纲;三、全篇或全书的提要;四、批评。

教员在教室内,除临时讲解考问外,所做的事,大约是下列数种:

1.备学生的质疑;

2.指示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

3.指导学生讨论。

讨论应注意下列各事:

1.句法,分段,文体,描写的技术,全篇的要义(表明的,含蓄的)等;

2.对于问题文,当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以上各项,都应笔记。

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的一种。

这个教授大纲放在选文全是白话文的教科书卷首,编者的意图很明确,即白话文的教学就应该这样进行。从这个教授纲要可知,贯穿这个教学法的精神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来是靠教师讲解给学生听,现在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先进行自学,遇到困难后,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以求得解决。“我们教授白话文的,也不能说教学生‘看得懂’,就算尽我们教授的责任。还有内容形式方面种种推敲;要大家预备,要大家讨论;讲堂里不是教员一人说话,要大家说话。尽管一篇很短的白话文,一目了然,也许讨论几小时未曾完结”〔12〕

随着白话文教学法从讲解发展到看书讨论,这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能完成所要求的阅读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同时,对于所规定需要阅读的文章又不可能平均用力,不但时间和精力不够分配,而且会陷入混乱状态,什么都看了,可能什么都一知半解,没有重点,也就失去本学科的系统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精读和泛读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现在的学生,多不喜欢精读。语体文原也读不上口。然就因为不读的缘故,遂使很多的词句成语,不会记熟,不会运用。究竟这不可读的语体文,是否要有别种方法来代读,尚是疑问。”〔13〕所以对于精读课文,不用逐字逐句的讲解,也不要求完全背诵,这就又产生了读而不精的问题。据1925年所作的一项调查,当时精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是这样:

精读怎样教授?我们须记得上面所述的事实,即各校三分之二是自编教材,油印发给学生的。其教授的顺序,有简单讲读的,有预习讲读的,有预习、问答、读讲、讨论、应用、欣赏等阶段的。

与精读和泛读紧密相关的就是单元教学法的产生。所谓单元教学,这里是指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选择内容或文体相似的一组课文,首先重点教学其中的一至二篇,再通过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学生自学为主完成其余课文的教学。最初人们在选择白话文作为选文时,是按照当时报纸杂志上的编辑体例,以问题作为分类的方法,如恋爱、科学、妇女、道德、人生等。“每一星期或两星期,由教员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将关于本问题的材料,分给学生,并指示阅览的次序。如学生不能全阅,可指定专阅一二篇”〔14〕。“大约每问题选集了七八篇文章;教授时候,不过讲解一二篇,其余的,学生作参考”〔15〕。对于重点进行讲解的课文,是贵熟贵精而不贵多。从内容到形式,力争达到理解透彻、掌握熟练。对于单元中要求以自修为主完成的课文,其教学目的是与重点讲解的课文内容进行比较,使之深化,并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

除了上述以“问题”为单元进行教学之外,梁启超在1922年著文所主张一组一组的讲,也是在单元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讲文太花费时间,而且使学生讨厌,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的在讲堂以外预备(各门教授都应如此)。须选文令学生能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的讲。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16〕。虽然这并不完全是针对白话文教学,但是针对包括白话文在内的语文教学而言是毫无疑问的。梁启超提出的以“组”为单位,似乎比以“问题”为单位更接近于单元教学。因为一组课文,既可指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几篇课文,也可指体裁相同的一组课文,从选文的内容扩展到了选文的形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变革比较复杂,不难发现,贯穿这个变革的灵魂,就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在变革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即在深刻地批判文言文教学太偏重于形式的时候,人们却又过分地强调了语体文内容的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民国八年以后,优秀的教师受了杜威教育学说的影响,优秀的学生们受了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于是中等学校的教学法才发生变动,而趋向于启发式的自动主义。大概情形是这样:国文科参用新文学作品或译品,侧重人生问题或社会问题的讨论,而忽略文字或技巧方面的研究”〔17〕

语文教学如果只注重各种问题的讨论,必然忽略形式上的训练,以致严重影响了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流弊至今,祸害很深。抑或,“载道”与“授道”之淡出,乃至匮乏,于责任与伦理融为一体的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风飘云散,更是惊心动魄。由此可见,如何保证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总是发生偏差的问题。另外,在这时期,人们在借鉴、学习国外的教学理论的同时,大胆地进行了各种实验研究。例如,东南大学附中的道尔顿制实验等〔18〕,这些探索对当时的语文教学变革,尤其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借鉴。

注释:

〔1〕〔17〕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134、123页。

〔2〕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中华书局1928年版。

〔3〕〔9〕沈仲九:《国文科试行道尔顿制的说明》,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5、26页。

〔4〕〔8〕周铭三、冯顺伯:《中学国语教学法·下卷·发端语》,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5〕〔7〕阮真:《时代思潮与中学国文教学》,《中华教育界》第二十二卷,1935年第一期。

〔6〕洪北平:《中等学校与白话文》,《教育杂志》第十二卷,第二号。

〔10〕朱经农:《对于初中课程的讨论·国语科的内容》,1920年《教育杂志》第十六卷,第四号。

〔11〕《教育丛刊》,第二集。

〔12〕〔15〕何仲英:《白话文教授问题》,《教育杂志》第十二卷,1920年第二号。

〔13〕陈东原:《国文学习法》,《学生杂志》第十卷,1923年第六号。.

〔14〕沈仲九:《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教育潮》第一卷,第五期。

〔16〕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华书局1932年版。

4.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纲 篇四

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的选遍原则是: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教育技术基 本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 培养,具体坚持以下原则:

观念为先 ”。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更多的强调

“ 应用性

”,强调未来教

师职业素质的完善。要把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应用教育

技术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作为教学首要任务。. “

能力为上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教

育技术能力包括媒体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研究协作能

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密围绕培养学

生能力展开,让未来的人民教师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里手。.

创新为本

”。现代教育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与变革之中,不断有新媒体、新方法、新理念涌现。

课程应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主要包括

绪论、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音频媒体及技术、视频媒体及技术、动画媒体

及其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网络教育资

源的建设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共九大部分内容。实验环节包括现代教学媒体

实验、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数字化音频实验、非线性编辑实验、多媒体课件开

发实验、教学动画设计实验和网络综合应用实验等。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文字教材

()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

陈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月第 版;

()参考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 ——

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月第 版;

《教育技术学导论》

黄荣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2 月第 版;

《现代教育技术 ——

理论与应用》

张剑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月第 版。.电子资源

由任课教师根据多年任课经验,依靠教研室集体备课,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进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

电子资源建立于文字教材之上,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

5.《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五

刚开始看到课表有这门课程的时候,就直接把这门课定义成如何去学习制作好的PPT和怎么运用计算机教学设备。因为在以往的观念中,老是上课基本都是通过PPT演示、播放视频和word文档等来向大家讲授课程,所以脑海中对教育技术便有了自己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就是老师如何教大家制作PPT的各种技巧以及一些多媒体器材的运用。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才发现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现代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通过PPT、视频、动画、网络教学等其他信息化技术来向学生表达和传授每门课程,从而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和学习每门课程。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性,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高等院校内,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化现象,个别老师借用黑板粉笔等方式来授课反而会让人感到奇怪。因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现代化教学综合了课堂讲授、书本教学与电化教学的长处,把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懂、理解快、记得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其特点是:

一、学习方式方面: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外乎听老师用PPT讲课、播放视频、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等进行学习。而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他们觉得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和培训,并且可以随时中断学习,然后再从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这样便可以做到不用去教室也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假设学生在课堂上面有些内容不明白或者有些东西没及时记下来,学生可以通过拷贝老师的上课课件或者通过网络课程重新学习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老师的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特别是在演示和实验方面的仿真功能,能使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质量方面:通过教育技术的学习能使教师更能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培训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去教导学生。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地提升。

6.《现代教育思想》课程学习要求 篇六

大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是本课程的目的所在。为此,我们必须大量阅读,读书、读文章。大家一方面可以上网搜索有关现代教育思想的文章来读,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阅读之后,从4月初开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向大家介绍本书的内容及你的感悟,并上交书面材料,题目可以像百家讲坛那样,叫做“我读《„„„„》”、“„„教育思想之我见”等等。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评分,满分20分,作为平时成绩。期末不考试,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撰写现代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一篇,内容可以与前者阅读内容一致,也可另选内容,满分60分。另有案例分析作业四次,共20分。

推荐阅读书目90种:(借阅前先大致浏览一下全书内容,不感兴趣就换一本或另选。)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胡旋编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7.《教育漫话》,(英)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和教师的谈话》,(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儿童发展》,(美)贝克著,吴式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美)奥恩斯坦、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没有任何借口》费拉.尔凯普著

2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2.《终身教育引论》,(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7.《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卡尔.威特,刘恒新编译

28.《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37.《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2.《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3.《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44.《宽容》,(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45.《赏识你的学生》, 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6.《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孟繁华 47.《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9.《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

51.《西方的智慧》,(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52.《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

58.《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0.《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61.《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6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65.《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9.《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0.《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人的教育》,(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2.《再论教育目的》,(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学校无分数三部曲》,(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77.《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成功智力》,(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9.《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帕夫雷什中学》,(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86.《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87.《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88.《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篇七

一、研究背景

为了了解西藏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现状,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西藏高校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不合理, 更新速度慢, 使用也寥寥无几。登录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网站, 不难发现学校主页上设有“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链接模块, 但进入页面后并无在线教学内容。西藏农牧教学院主页的“网上教学”模块是一个视频教学点播站, 该点播站已上传教学视频上百部, 主要是传统教学视频。相对前几所高校, 西藏民族大学的精品课程设计较为完整,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课程结构仍属于整体架构;许多功能不能在线完成, 只能靠“下载”后完成, 如“授课课件”、“习题试题”等;交互设计不合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不完善。

总之, 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设计,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与当前藏族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差甚远。本研究将借鉴MOOCs、微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已有的设计研究, 对西藏高校在线课程进行合理的创新设计, 以满足藏族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西藏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创新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一) 课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性质属于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 共34个学时。该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 主要介绍作为教师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本课程旨在提高信息时代西藏高校师范生的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 帮助其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设计过程

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创新设计吸收了已有在线课程设计原理与方法,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适应藏族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宗旨。本设计主要从界面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视频设计, 交互设计, 作业、测试与考试设计等方面实施的, 具体内容如下。

(1) 界面设计

在线课程的界面设计不同于其他类型 (娱乐类等) 的页面设计,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设计原则。该在线课程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均衡一致, 适度灵活;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简洁明快, 构图精巧;功能齐全, 操作方便[2]。最终设计出的课程界面友好、简洁、逻辑结构清晰、易于操作, 无论是在结构方面, 还是在颜色、明度等方面均非常的和谐, 设计界面如图1所示。

(2) 课程结构设计

该课程的页面结构如图2所示, 共分为标题区、状态区、控制导航区、课程信息导航区和教学信息呈现区五个部分。该课程的结构层次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名称;第二层次:课程公告、教学安排、评分标准、作业、测试、作业下载、测试分数;第三层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由此可以看出, 该课程的页面结构合理, 逻辑层次分明, 易于操作, 符合藏族大学生的学习风格。

(3)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知识载体, 体现着一定的知识观, 学习观[3]。该在线课程的内容设计不是按照一贯的章节进行设计, 而是按照知识点设计的。课程内容划分为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8, 共八个模块。模块设计的最小单位是知识点, 模块与模块之间并不是逻辑严密的先后层次关系, 而是并列的关系, 学习者可以灵活选择其中任一模块进行学习, 而不受上一模块内容的限制。例如, 模块1的内容为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的技术特征;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教育技术的94定义和05定义。每一个子模块对应一个微视频, 方便学习者选择所需的知识点。

(4) 教学视频设计

为了适应藏族大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本在线课程采用教学视频的微型化设计, 即微视频设计。所谓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 长则不超过20分钟, 内容广泛, 视频形态多样, 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 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4]。本课程共包含31个微视频, 时间最短的仅有1份45秒, 最长的14分52秒, 仅有1个视频超过10分钟, 其余均在10分钟以内。

(5) 交互设计

教学互动是在线课程的重要环节, 西藏高校已有的在线课程基本没有教学互动, 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课程学习材料。在设计交互时, 本在线课程主要设计的是讨论区, 每一个学习模块都设有对应的讨论区。在讨论区, 学习者可以通过发帖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互。关于发帖, 学习者需要发有效帖子。有效帖子是指:对本模块学习发表的见解、认识、体会, 以及上传自己搜集到且对小组学习、讨论有贡献的参考文献等[5]。

(6) 作业、测试与考试设计

本在线课程的每一个模块对应一道作业题, 作业题基本以开放题的形式呈现, 并且问题的设计与藏族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这样有利于提高藏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者观看完微视频后, 可以去完成相应模块的测试题, 测试题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完成测试提交后, 学生会得到相应的反馈。当学习者学完所有的课程, 在网络学习规定的时间内方可选择考试环节, 考试题目为20道单项选择题, 题目内容随机分配。学习者最后的成绩=讨论 (30%) (要求发帖达30以上) +作业 (20%) +测试 (20%) +考试 (30%) 。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技术日益渗透到藏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藏族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碎片化、泛在化和网络化。基于现代教育观念, 植根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课程已成为藏族大学生的主要学习载体。总之, 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设计关系到在线教育的适切发展, 对实现在线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 随着西藏高校在线教育的深入发展, 西藏高校必将重视在线教育的质量问题, 在线课程设计也必将成为西藏高校关注的焦点。

摘要:伴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以及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字化设备的广泛普及,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学习逐渐成为藏族大学生的主要学习范式。与藏族大学生在线学习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线课程设计, 在线课程设计影响着藏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质量以及在线教育的适切性。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概括与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阐述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的创新设计问题。

关键词:西藏高校,在线课程,网络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6.

[2]谢舒潇, 周红春.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J].计算机与教育, 2001 (8) :337-342.

[3]冯锐, 朱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6) :75-78.

[4]微视频[G/OL].www.baidu.com, 2014-02-17.

[4]侯凤芝.在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研究——以《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2007.

8.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篇八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9.0.0现代农业技术课程标准 篇九

本模块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试验方法为主,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对农业及其新技术的亲近感,增强他们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本模块包括“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营销”六个专题。所设计的专题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和城乡学校的不同特点,适应面广、应用性强。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学会一些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试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能够运用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农业试验方案的设计。

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采用合适的载体,解决好专题的地方性、季节性问题;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践的比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熟悉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试验方法。

专题一:绿色食品

【课程目标】

1.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涵义。

3.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

4.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技术要点,能够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业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学习要求】

1.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

2.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理解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了解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知道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哪些途径。

5.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含义,理解开发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

6.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区别,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关系。

7.了解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程序。

8.了解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初步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点。

9.理解绿色食品栽培的目的。

10.了解绿色食品栽培试验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初步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11.学会设计栽培绿色食品的栽培方案,能选择1~2种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进行绿色食品栽培试验。

【教学建议】

1.在教学导言时,可通过组织讨论、开展调查、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考察、案例分析、参观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园区,或环保知识讲座等,使学生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高对爱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食品选购、市场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绿色食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知道怎样购买绿色食品,学会区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

3.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和要求,或组织学生分析目前市场上有些不法生产企业盗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只有取得相关部门的认证后,方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可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绿色食品一般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了解1~2种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专题二: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

【课程目标】

1.了解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品种资源的种类及保护措施。

2.了解生态条件与引种关系,能分析温度、光照和雨量等生产因素对引种的影响。

3.了解引种试验的过程,能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对品种资源进行分析、比较,选定需要引进的品种。

4.学会观察试验的方法,能对选定的1~2个品种进行引种的观察试验。

5.学会品种对比试验的方法,能对引进品种做出全面的评价。

6.学会区域试验的方法,能通过区域试验确定性状稳定的引进品种。

7.学会栽培试验的方法,能确定适合引进品种的栽培条件。

8.能够根据生产目标,设计引种试验方案。

【学习要求】

1.理解品种资源的含义及进行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

2.知道品种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

3.了解进行品种资源保护的措施,关注我国品种资源库的建设和保护,树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思想。

4.初步学会建立品种资源库的方法。

5.理解引种的含义及意义。

6.了解当地农产品引种的情况,能分析当地农产品引种的目的。

7.学会分析引种的生态条件(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形等)。

8.掌握农产品引种的过程,能尝试进行引种试验,形成关注当地农产品品种引进情况的意识。

9.了解引种试验的方法,学会进行观察试验、栽培实验的方法,能进行对比试验,注意观察区域试验的情况,能进行小规模的引种试验。

10.在进行引种试验前能设计植物引种试验方案,并能对引种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益分析。

11.了解动物引种试验过程,可以尝试进行动物引种方案设计。

【教学建议】

1.本专题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引种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密切联系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

2.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虽注意到了品种和种子的重要性,但往往不注意品种资源的保护,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品种资源保护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品种资源保护是为品种繁育,保存了品种的优良基因,是新品种繁育的基础宝库。袁隆平院士繁育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了野生水稻的优势基因,如果没有野生水稻这一品种资源,就不可能有新品种的产生。

3.本主题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一般了解品种资源类型和保护措施。

4.学校可以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搜集某一品种的植物种类,尝试进行品种资源库建设,体验品种保护的乐趣。

5.引种是当代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方法,是现代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所以学生必须理解引种的意义。应帮助学生收集了解当地的温度、光照、降水等生态条件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引种对象的生态要求,使学生学会分析要求与实际情况的吻合情况,并在当地选择农户或在校内的试验园地进行引种试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保存数据的习惯。

6.引种试验的方法是进行引种的基础,学生应了解引种试验的四种基本方法。在引种教学中,应进行观察试验、品种对比试验和栽培试验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对身边可能接触到的区域试验进行观察。

7.引种试验方案的设计是引种试验的基础。由于植物引种试验相对比较简单可行,因此掌握植物试验的方案设计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可根据教材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实地分析试验地块基本情况,设计试验的内容,包括田间管理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数据。

8.动物引种试验受到动物饲养条件的限制,因此只要求学生了解动物引种试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就可以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进行动物引种试验。

专题三:无土栽培

【课程目标】

1.了解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法。

2.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点,以及营养液的组成成分的性质。

3.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了解常用的经验配方。

4.认识无土栽培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无土栽培设备。

5.根据当地或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作物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初步学会无土育苗的方法;掌握无土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

6.掌握无土栽培中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

【学习要求】

1.理解什么是无土栽培。

2.了解无土栽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无土栽培的主要类型、优缺点,知道无土栽培的应用。

4.学会营养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5.了解营养液常用的经验配方及组成成分的性质,掌握营养液配制的方法及管理要点,能对作物营养失调的症状进行分析和调整。

6.了解水培的主要形式和常规设施,能就地取材,设计、制作简单的水培设施,进行水培实验。

7.了解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和特性,掌握基质栽培中基质的选择和处理方法。

8.了解基质容器栽培的概念。

9.学会利用家庭的空间和容器进行简易无土栽培。

10.认识槽培的常规设施,掌握槽培的技术要点,能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槽培设施,进行槽培。

11.了解基质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掌握柱状栽培和长袋状栽培技术。

12.掌握无土育苗的定义,初步学会常用无土育苗的方法。

13.掌握番茄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

14.了解嫁接育苗技术的定义和优点,掌握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嫁接育苗。

【教学建议】

1.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无土栽培基地或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土栽培及无土栽培的主要类型。了解无土栽培的优缺点,感受无土栽培对人们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2.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简易的水培试验,让学生了解营养液的配方及作用,学会水培的管理方法。在配制营养液时,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制作简单的水培设施。

3.在学习基质栽培时,指导学生进行某一种常见植物(花卉或蔬菜)的基质栽培试验,让学生掌握基质栽培的方法与过程。可利用身边的废弃物作为基质栽培的材料。槽培和立体栽培设施较复杂,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教学。

4.在无土栽培育苗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与穴盘育苗,了解穴盘育苗技术。

5.在嫁接育苗技术教学中,可请当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掌握嫁接育苗的方法和管理技术。

专题四:营养与饲料

【课程目标】

1.了解常用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

2.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

3.学会1~2种天然青饲料主要的加工调制、贮藏及防污染方法。

4.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掌握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学会设计饲料配方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

5.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根据培育目标,为当地主要饲养或养殖动物制定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选择方案。

6.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或养殖对比试验。

【学习要求】

1.了解饲养或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能对一些饲养或养殖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进行比较。

2.了解常用饲料原料的种类及特点。

3.了解天然青饲料的风化、贮化等几种主要的加工调制方法,学会青饲料的基本贮藏方法。

4.了解常用配合饲料的种类及特点,了解配合饲料的成分和作用。

5.了解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了解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添加剂。

6.理解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原则,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饲料配方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配方的设计和最佳方案筛选。

7.能结合当地实际,并根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为当地动物饲养场或水产养殖场设计饲料配方,并选择一种动物进行饲养或养殖对比试验。

8.理解饲喂动物时饲料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9.了解几种动物的科学饲喂时间、方式,了解不同动物饲料科学搭配的细则。

【教学建议】

1.通过访问调查、知识讲座、资料收集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有代表性动物的营养需要。在学习饲料原料概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饲料样品的收集、查阅资料等活动,了解常用饲料原料的种类和特点,可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八大类饲料的作用。选择1~2种当地常见的青饲料进行加工和贮藏试验,使学生学会青饲料的加工和贮藏方法。

2.组织学生参观饲料加工厂,了解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走访有关技术人员,了解配合饲料及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结合当地常见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饲料添加剂对畜禽生长的作用。

3.在进行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为某种饲养动物设计经济、优质的饲料配方。通过讨论各配方的营养性和经济性,对配方提出改进意见。筛选出最佳方案。建议实施饲料搭配、科学饲喂试验,并做好记录,分析试验结果。

专题五: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

【课程目标】

1.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上的意义。

2.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过程、规律,能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各种因素。

3.学会几种主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4.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的一些预测预报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病虫害预测预报。

5.能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和数量进行预测预报;并能根据掌握的资料绘制虫情分布图。

6.学会当地几种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方案。

【学习要求】

1.了解病虫害的概念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病虫害,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2.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病源以及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昆虫的危害方式及其危害的症状,学习几种常见的病害和虫害的识别方法。

3.了解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了解虫害发生规律,了解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4.了解病虫害预测的意义,掌握病虫害调查取样的方法,能根据病虫害的分布特点设计调查方案,学会田间病虫情的表示方法,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5.掌握病害预测因子选择的依据,掌握病害预测各方法的技术要点,并能够利用某些简单方法预测当地常见的病害。

6.掌握虫害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各方法的技术要点,能够利用一些简单预测方法预测当地常见的虫害。

7.了解计算机模拟预测的一般过程,能运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

8.了解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会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9.了解综合治理的概念,能设计体现环保要求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调查、了解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说明防治病虫害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田间调查、标本制作等活动,认识病虫害的症状及诊断方法。通过走访当地农技部门,了解本地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

2.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预测的意义,借助多媒体或现场考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病虫害抽样的方法和要求。出示资料让学生分析,并说出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三个指标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教材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计算练习。

3.通过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防治的常用方法,认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的优缺点,在化学防治的教学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教育。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和方案设计,让学生了解综合防治的概念及其要求。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预测模型,进行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

专题六:农副产品的营销

农副产品的销售是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本专题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课程目标】

1.了解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途径。

2.了解农副产品的市场种类和特征。

3.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能收集有关农副产品的各类市场信息。

4.了解市场调研的内容,学会市场调研的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的,进行农副产品市场调研。

5.认识市场预测对于农副产品营销的作用,学会市场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就当地某些农副产品的营销作出预测。

6.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信息发布的方法,能设计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7.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和方法,能根据市场预测并综合各种有关因素,提出当地某一主要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的内涵,了解市场营销观念产生及发展演变的过程;能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

2.理解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瓜果蔬菜等的贮藏、保鲜、加工的意义。

3.认识到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运是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的主要手段。

4.了解粮食、畜产品、水产品及瓜果蔬菜的贮藏、加工方法。初步学会粮食贮存的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加工方法;掌握日常食用蔬菜、水果的贮藏、加工方法。

5.了解农副产品市场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的途径。

6.了解市场信息的作用,熟悉各种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学会收集有关农副产品各类市场的信息。

7.熟悉农副产品信息发布的途径,学会发布信息的方法,能设计发布某一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8.了解市场调研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能根据明确的目标,进行农副产品的市场调研。

9.了解农副产品市场预测的概念、内容,掌握农副产品市场预测的方法,学会对当地某种主要农副产品营销问题作出预测。

10.了解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程序及一般原则。

11.学会农副产品营销决策的方法。

12.能根据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结果,对当地某种主要农副产品设计出有效的营销方案。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农业市场经济的观念,了解、掌握当地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状况。在进行导言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各种农副产品市场,使学生在对农副产品市场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农副产品营销的含义,再进一步学习市场营销观念及演变发展过程,进而了解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

2.让学生归纳出农副产品的种类包括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

3.农副产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贮藏、运输及加工的问题。可结合学生家庭的粮食日常贮藏来进行粮食贮藏加工的学习。

4.畜产品及水产品的种类繁多,教学中可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畜产品、水产品进行加工、贮藏方法的教学。例如禽类的宰杀、腌制或者鱼虾的鲜活保存等。

5.从日常的水果保存方法出发,引申到蔬菜等产品的贮藏方法。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实际进行瓜果蔬菜的加工。

6.在对农副产品市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农副产品市场的种类及特征。可组织学生到农副产品市场,学会收集各类有关农副产品的市场信息。掌握发布市场信息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设计某一种农副产品的信息发布方案。

上一篇:本科会计学论文题目选题方向下一篇: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