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2024-07-20

网络课程建设标准(精选11篇)

1.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一

网上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教师姓名:

所属院部:

课程名称:

听课时间:

项目

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教学

准备

10分

准备工作

到位

(5分)

(1)课前进行学习任务发布

(2)提前5-10分钟进入教学平台

教学资料

齐全

(5分)

(1)课程空间中教材、教案、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齐备有效

(2)课时内容与授课计划相符(2学时波动)

(3)提前5分钟发起签到

教学

过程

90分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10分)

(1)网上教学要言语文明规范、网络直播中要举止稳重

(2)知识的传授中体现育人,灵活运用课程思政要素

教学理念

(30分)

(1)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目的明确

(2)能按课程标准和进度要求认真建课,资源材料丰富,逻辑条理清晰

(3)教学设计能体现教改理念,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4)认真研究了教学对象和培养方向,教学针对性强;

(5)恰当选择与教材有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内容

(20分)

(1)教学内容与资源有助于学生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与资源完整,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如视频、PPT等

(3)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内容划分合理,逻辑清晰,衔接流畅

(4)线上学习资源组织模块化,导航清晰有序,容易找到,可读性强

(5)教师知识面宽,能以自己独到思维、方法、经验影响和带动学生

教学方法

(20)

(1)教学方法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教学模式支撑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的学习目标

(3)学习活动多样,任务适量

(4)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思考,注重锻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

(10分)

(1)学习评价应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式多种多样

(2)学习评价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

扣分项

违反教师课堂行为准则、违反师德言行等,根据实际情况,最低扣10分,情节严重的,一票否决,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教师讲课内容

专家评课反馈

专家对

本次

听课

评语

优点:

不足:

评分(按百分制评价)

听课专家签名

2.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二

1 企业标准资料室的作用

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标准是企业组织开展施工、生产、科研、管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技术依据。标准资料室负责标准资料的收集、存档等管理工作, 它也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企业标准资料室不同于国家标准资料室或行业标准资料室, 它是以围绕企业经营范围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企业从事的专业为主, 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 从而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标准资料体系。我公司的标准资料室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 二十多年来积累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如SY、SH、HG、JGJ、JB等十几种国内标准, 还有国外标准API、ASME、ASTM、AWS等若干种, 包括企业标准和一些技术手册等资料, 已具有一定规模。

多年来, 我公司企业标准资料室为公司的工程施工、产品生产、科研技术、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标准资料和技术服务。如:我公司在开展创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 (简称Q/H S E) 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时, 就是按照G 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三个标准要求来建立的。建立Q/H S E一体化管理体系涉及企业的组织、程序、过程和资源的诸多方面,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准化工作要为Q/H S E一体化管理体系做好基础服务工作, 要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保证公司在工程施工、产品生产、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现行有效的标准可执行。标准资料室要收集这些标准, 为企业施工、生产、管理等各个有关部门配备相应的标准, 并且保证标准的有效性, 满足它们的需求。标准资料室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获得良好的效益做出了贡献。

2 企业标准资料室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 网络时代信息化服务的方式, 使得人们都习惯于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 传统的企业标准资料室在业务工作开展方面已经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标准资料室只是提供纸质的标准存放和借阅等简单的人工服务, 没有开展标准资料信息管理的开发。由于企业对企业标准资料室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对企业标准资料室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造成企业标准资料室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实现标准资料的数字化, 从而使得标准信息资源不能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和阅读, 信息资料不能共享, 不能充分发挥企业标准资料室的作用, 这也是阻碍企业标准资料室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瓶颈”。

3 企业标准资料室建设

3.1 加大建设投入

企业应加强对企业标准资料室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资料室的投资建设, 使资料室具有标准资料向数字化转化的必要设备, 还要配备专职的资料室工作人员。目前, 许多企业标准资料室都是由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管理, 当然, 对于规模小的企业由标准化人员管理更方便于工作。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标准资料室, 建议还是要配有专职的资料员。因为标准化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管理工作上, 对资料室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和标准资料的开发, 如将标准文本通过电子扫描仪转换为电子文档, 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而且标准是具有有效性的, 需要不断的更新。所以,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标准资料室的作用, 企业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以保障。

3.2 软硬件设备的配置

对于软件系统, 企业标准资料室的目的是在于应用软件而不是开发软件。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标准资料室的特点开发建设, 或是引进适合本企业的软件, 或是借助于局域网利用本企业的信息平台, 实现本企业的标准资料的查询。在硬件设备的配置方面, 应当选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选用设备时需考虑的一般原则是:要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及兼容性;可靠性要高, 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 硬件设备性能是否能在若干年内不落后等等。

3.3 数据库建设

企业标准资料室在建立标准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 还要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上, 以发挥自己企业标准资料室的特点。因为查询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要阅读标准全文, 标准资料室可以先建立具有本企业特点的数据库, 如“企业标准体系标准全文数据库”, 在条件成熟后, 再逐步建立资料室的“标准资料全文数据库”。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建立“标准文摘数据库”。根据企业的特点, 开发具有特色的数据库, 如施工企业可以建立“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标准数据库”、“容器制造安装工程标准数据库”等等, 这将使企业标准资料室现代化管理功能更齐全, 资料室的职能作用也将更明显地显示出来, 这些功能的实现必将给企业的施工、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和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

3.4 加强与网络及同专业企业的联系和交流

长期以来, 企业标准资料室只是作为一个标准资料保存的地方, 其所收藏的标准主要由资料室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 常见的收集渠道就是单位订购各类不同的标准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目前上级部门的企业标准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电子版, 由于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标准购买齐全 (也没有这个必要) , 互联网是实现“及时且快捷”的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考虑标准资源共建共享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从网上收集标准资料信息, 另一方面, 也可以利用本企业标准资料室的收藏优势为网上提供自己的标准资源信息, 从而实现标准资源的共建共享。

标准资料室还应该在业务上与本专业的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 把好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标准资料也可以做到互通有无, 提高标准资料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网络时代, 企业标准资料室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法, 改善管理方式, 提高自身建设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才能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科研、管理等各部门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企业标准资料室的作用, 指出了当前网络时代企业标准资料室存在的问题, 并对今后企业标准资料室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标准资料室,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三

【摘要】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学生分析等为基础,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情境、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核心要素,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深度解读课标的开发背景、设计思路,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进而用好课标。

【关键词】中职课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94-03

【作者简介】1.李忠,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和无线传感器网络;2.李文刚,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信息物联网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突出对其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是规范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材编写、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依据。

一、课标设置背景及理念

为了适应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围绕一个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建设格局,规划布局信息物联网系专业群与核心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信息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信息系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开设了专业平台课程,如“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建设体现了整体优化、注重宏观、强调创新、加强基础的特点,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各项计算机通用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网络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媒体作品开发与应用、互联网商务与维护等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网络管理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命令、常用服务器的搭建知识,熟悉网络日常管理流程,能识别和规划网络地址,进行网络工程项目设计,熟悉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会搭建常用服务器,会架设网络防火墙,能分析网络常见故障并进行排除,会编写管理日志。根据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网络管理等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的网络管理员(高级)”。

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网络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具体表现在“对企业网络进行规划与实施”“组建企业网络”“用Web网站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小型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管理和维护企业网络,重点是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四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把技能教学作为重点,能够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把教改成果、科研成果或市场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并能够将技能知识传播,将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

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组建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同时体现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以及学生毕业后在该方向的直接就业能力,免除企业就业再培训的资源浪费。

二、课标设计思路

课标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学生分析等为基础,确定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形式、学习情境等评价要素,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图1)。

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鼓励教师引入引导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先提出任务,再提示或介绍解决任务的方法,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头提出任务,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例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基本技能和知识点。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中职教学,对于“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这种教学模式更像是“量身定制”的。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可以使用带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也可以使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可以给出实验要求,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来组织实施。

建议采用模拟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模拟环境可以方便、快捷地组织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模拟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环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网络产品,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交流能力。

(二)学习评价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采用多元价值取向。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评价时注重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同时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态度20%、过程性考核50%、结果性考核30%,各项考核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四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三、内容标准

(一)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网络。

2.掌握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5.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

6.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1.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为学好本课程做好准备。

2.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通过互动的提问和行业介绍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4.懂得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1.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6.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技能要点

本课程教学介绍。

介绍网络行业的市场空间。

分析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标以及参考书籍,和学习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一篇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报告,根据报告给出成绩。

(二)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数据通信基础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方式、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差错控制技术。

1.学会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

2.懂得数据通信的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数据传输介质。

3.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4.数据通信。

5.数据传输方式。

6.数据传输速率。

7.数据编码。

8.多路复用技术。

9.数据交换技术。

10.ATM和帧中继交换。

11.通信控制与传输设备。

12.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三)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2.掌握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

3.掌握TCP/IP体系结构。

1.把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与实际使用相联系。

2.ISO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ISO/OSI参考模型七层的功能。

3.TCP/IP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类型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各种局域网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各网络的应用。

1.学会各种局域网技术的核心思想。

2.懂得各种局域网的通信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以太网。

2.FDDI网络

3.ATM网络。

4.令牌环。

5.交换网。

6.虚拟局域网

7.无线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五)第五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局域网的三要素(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2.各种局域网。

3.局域网的IEEE802.3标准。

1.掌握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局域网概述。

2.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3.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典型局域网。

5.高速局域网。

6.交换式网络和虚拟网络。

7.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技能要点

1.制作双绞线,使用测线仪测试通路。

2.观察线缆的标准接口和交换机的标准配置端口,并用交换机构造简单的办公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六)第六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互连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2.网络互连的概念和类型。

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路由器、网关)。

4.公用数据传输网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独立构建一个简单的对等网。

3.训练学生对设备故障排除的能力。

1.学会选购各种网络设备。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传输介质。

2.网卡。

3.中继器。

4.集线器。

5.交换机。

6.路由器。

7.网关。

技能要点

1.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参数,会选购网络设备。

2.能独立构建对等网。

3.能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七)第七单元

单元名称

互联网与网络协议及应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协议的基本概念。

2.各种网络协议,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

3.IP地址的表示方法

4.TCP/IP协议

5.IPX/SPX协议。

6.NetBEUI协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掌握各种网络协议的原理和过程。

3.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协议。

1.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知识要点

1.互联网Internet概述。

2.Internet有关概念(Internet服务提供者

ISP、域名、Internet

连接等内容)

3.互联网常用功能,如:EMAIL、TELNET、FTP、EDI、WWW等的概念、工作基本原理等。

4.网络协议。

5.TCP/IP协议簇。

6.IPX/SPX协议。

7.NetBEUI协议。

技能要点

1.去文件服务器上下载文件,感受f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2.上网因特网浏览网页,感受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八)第八单元

单元名称

常用网络命令

参考学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网络命令的作用,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

2.学会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命令。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网络命令。

1.让学生网络命令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作用。

2.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使用。

技能要点

1.telnet命令的使用。

2.netstat命令的使用。

3.ping命令的使用。

4.ftp命令的使用。

5.ipconfig命令的使用。

6.tracert命令的使用。

7.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九)第九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利用网络共享文件夹。

2.了解利用网络共享打印机。

3.掌握对共享资源权限的分配。

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共享资源

1.让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共享文件夹并在客户机进行访问。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并用客户机进行使用。

3.对共享的网络资源的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技能要点

1.共享文件夹。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

3.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4.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第十单元

单元名称

设计一个网络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网络基础的概念

2.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2.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小组讨论各网络的性价比。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一)第十一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网络管理概念。

2.网络管理的功能。

3.两种网络管理体系。

4.网络管理软件。

5.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策略、安全级别。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1.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概念,两种网络管理体系(ISO/SNMP),网络管理软件)。

2.网络安全。

技能要点

1.设置一款防火墙软件,并验证其功能。

2.查询网络安全日志,分析安全隐患。

3.上网查询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手段。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二)第十二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故障和维护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网络维护的重要性

2.掌握网络维护的步骤。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网络维护的步骤。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维护的步骤。

2.常见的网络故障。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网络故障进行网络维护

3.假设情景或者构建操作环境进行网络故障的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导论,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线缆制作及测试,简单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网络调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可在实训室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3)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新技术,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4)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良好的工程规范,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网络,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学校建有网络实训室,并有实验器材,如:线缆制作工具和材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等。良好的实践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经过这些实践环节,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为课程讲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END

5.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五

2018年11月29日,我们民和二中化学科全体老师进行了新课标网络培训学习。这次培训的老师研究新课标间长,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次新课标培训,重点是学习如何在新课标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聆听了网络培训内容,同时还就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进行了指导。

1、课标变化

10个方面变化:(1)对化学学科的本体特征进行了提炼;(2)从化学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和评价等5个方面,概括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3)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发展水平体系;(4)构建了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三层次”课程结构;(5)构建了基于主题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增减;(6)明确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必做实验;(7)构建了学业质量水平体系;(8)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基本途径和策略;(9)注重教、学、考一致性,提供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原则和策略;(10)提供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2、聚焦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

提出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本次课程修订提出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与提升,使素养内涵更加具体明确,更有学科性,更具功能性,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化学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也会为许多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阅读课标,了解课标对课本内容的要求。

备课、根据课标要求,找出重难点,研究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布置配套课后作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对已经删除的内容不要再讲,对练习册上面出现的相应题目,要告诉学生,不要做。

4、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网络,重视主干知识,加强训练。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识。理顺各知识点。

6.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六

心得体会

肇庆市德庆县武垄中心小学 梁群嫦

2013年3月16日至2013年4月12日,我参加了我市举办的“201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此次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个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淡中显功,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本人就数学课程实施中浅谈几点感受:

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设计出生动的智力活动,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在课堂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35%。在教学方法上,以合作探究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7.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七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乡镇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为节省经费轻视技术标准, 降低网络建设质量标准, 勉强为之。

二是重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 不因地制宜, 忽视成本核算, 盲目发展, 形成非良性负债。

三是乡镇人员对技术要求概念模糊, 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采取何种带宽, 网络近期将实现哪些功能, 长远规划如何, 技术人员思路不明朗。

四是对器材选用质量把关不严, 使一些劣质器材进入网络, 在很短时间内就出现问题, 不得不换掉, 造成严重浪费。

五是乡镇广电技术人员素质不一,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全市网络技术要求有待统一。

有的站内人员对广电技术一知半解, 雇请一些社会人员负责施工, 站内人员充当所谓的“管理”。我们不难试想, 我们的网络在上述情况下建成的只能是一张运行不稳定, 有着安全隐患, 刚建成又面临着改造的劣质网。更重要的是用户不很好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我们失去更多的是用户对我们的信任, 进而影响事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对待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必须严格坚持技术标准这个问题呢?我想, 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 市 (县) 广电网络既然是一个整体, 就应该有一个全市 (县) 统一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要求。全市 (县) 广电网络的建设应该订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网络的整体功能要实现, 必须要求有一张技术标准统一的网络来支撑, 只有这样, 网络的综合效益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同时, 有线广电网又是一个宽带综合业务传输网, 需要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员来开发利用。此外, 还应订立技术管理措施, 落实人员及其职责, 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确保网络整体质量的提高。

(2) 重视调查研究, 做好群众工作, 事前搞好成本核算, 避免产生新的非良性负债。广播电视部门是一个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的部门。因此, 网络发展要量力而行, 更重要的是要让用户使用好, 通过我们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发展已建网内的用户。乡镇广播电视站资金薄弱,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分布散, 建设与运行维护成本高, 所以必须要算细账。如果收取的收视维护费连日常维修费、设备更新资金、负债资金利息、人员工资等都不能正常支付, 那么网络正常运行怎么还谈得上呢?

(3) 严格把好设备器材质量关, 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选用, 并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对取得入网资格的产品进行对比, 选用那些性价比高, 性能稳定, 耐用性好, 售后服务好的产品, 坚决杜绝劣质器材进入广电网络。有些设备器材看起来要便宜一些, 结果质量大有问题, 用不了多久, 实际很不合算。只有质量合格并符合设计要求的设备、材料, 才可以大大减小因设备、材料本身产生的故障。

(4) 新建网络是个关键环节。1) 根据本地经济条件, 地理条件, 人口分布等情况对辖区内光接收点分布, 集中供电点的选址, 线路走向做好整体规划。制定好光接收点分布规划图和光纤干线杆面图, 然后分步实施。2) 根据设计功能和规划确定好系统传输带宽。既要作长远规划, 又要考虑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既不过于超前造成浪费又有利于分步实施﹑平滑升级﹑滚动发展。3) 精心组织施工。认真做好实地勘测, 制作施工草图, 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合理选择路由。从立杆、架线、安装用户、设置接地设施、防雷设施, 到调试各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在干线杆路规划上应注意考虑光、电缆线路的复用性, 提高网络使用综合效益。线路勘测上应与道路、电力、通信、规划等部门相一致, 以免日后做大的改动。按设计标准使用器件, 杜绝劣质和不符合标准的器件用到网络中去。特别是要严格按架空通讯线路架设标准架设光纤及电缆干线, 以确保网络基础质量, 也便于网络的维修维护和顺利升级。在施工中电缆连接头的操作技术不容忽视, 它对于建设一个运行稳定, 安全可靠, 高质量的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 认真制好光纤、电缆、干线杆路、信号分配等图纸, 收集好设备调试参数, 设备器材性能指标、使用说明等技术资料, 并及时归档, 以便于查阅和日常管理、维护时使用。5) 把好工程验收关, 严格按广电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验收, 确保工程质量。

(5) 搞好日常管理维护是保障。要建立严格高效的检查维护管理秩序和调度监督程序, 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转。要认真对待用户故障投诉, 限时处理回报。要坚持技术标准做好日常的管理维护, 要从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上不断努力, 组织维护, 及时处理网络故障。要建立维修、维护档案, 这样有利于提高维修服务速度, 保证维修质量。只有这样我们网络质量和信号质量才会越来越好, 用户越来越满意。

当然, 有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还是不够的, 更需要严格的制度来加以保证,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使之责、权、利相结合,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广播电视部门的同仁们但愿能引起高度重视, 引导好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 把好事办实。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网络的生命”的意识, 把好技术质量关, 认真解决好网络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严格坚持技术标准, 才能保证用户接入网的质量, 才能谈得上网络的多功能开发利用。

摘要:目前, 农村广电网络建设管理不严格坚持技术标准, 或对其重要性重视不够, 是影响农村有线广电网建设质量的原因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此做了较详细分析,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做法。

8.康普:智能网络超越标准 篇八

IDC的数据显示,随着企业对数据中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与日俱增,尤其是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今的世界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康普正通过其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为用户应对数据爆炸所带来的挑战。

康普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帮助各种规模、行业和IT预算的企业客户充分利用各种业务和技术机遇:athome(宽带网络光缆和射频解决方案),at work(企业网络有线和无线解决方案),on the go(无线网络与射频解决方案)。多年来,康普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技术与产品逐步推动解决方案升级,如,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对空气流通量的控制更加节省能耗、对线径的控制优化耗电量等,以应对虚拟化、大数据等带来的挑战。

通信范围翻倍

在网络故障中,物理层性能对故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IT经理往往更重视设备,但基础架构同样重要。

对此,康普企业网络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表示:“企业用户必须明白建立一个适用于未来通信基础的智能网络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三分之二的网络故障都是由网络布线基础设施引起的。中国用户非常重视成本效益和高生产力,因此,网络连接的质量更加重要。康普通过现有430米长的多模光缆,进行100G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的数据传输,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了行业标准,这也证明了高性能网络布线基础设施为客户带来的价值。”

100G以太网标准于2010年获得IEEE802.3ba委员会批准,OM4光缆的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50米。康普430米的链接证明,高性能连接解决方案和先进光电技术的结合使用可让通信范围实现有效地翻倍。这项进步技术是首次在亚洲公开环境中而非在封闭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演示。

致力于超高速以太网(HSE)技术开发和测试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Ixia公司,于2008年进行了首次产品展示。Ixia现已推出第二代HSE产品,具备高密度及1-7层全面应用测试。

Ixia首席技术员Dave Schneider表示“康普创新的OM4光纤与Ixia 100GE测试方案组合,再次验证了这项技术,并证实该技术已经适用于今日的数据中心。”

监控与管理成重头戏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其故障原因也不容忽视。吴健认为,目前超过40%的数据中心故障是由于误操作管理引起的。同时,虚拟化是目前的一大趋势,准确地把握这一趋势有助于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把握其需求动向。

(1)首先,虚拟化能够形成资源池,是—个动态的过程,无需考虑物理位置,和就对线路的传播提出了低延时、高速度的要求

(2)同时,建设和维护者要知道确切位置,提高利用率;需要网络布线,能源监控等管理平台。而这中间物理层是盲区,这就催生了管理工具,即智能的、综合的布线管理系统。

可以看到,随着虚拟化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和其管理正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和思考,随着物理设施的不断完善,监控与管理将成为未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归根结底,就是软硬件的配比问题,如从哪里入手,如何针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康普未来将会逐步进行降低甚至消除宕机时间的优化。目前康普公司的目标位宕机率为99.5%,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而是需要各个部门和多种技术与管理之间的相互配合。

(1)前期的设计阶段就要为以后的工作做好伏笔;

(2)高品质产品能够降低物理层导致的宕机几率;

9.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篇九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总体目标,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2.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

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10.网络协议与标准(上)网络知识 篇十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它们是承载计算机通信的实体。然而它们是怎样有序地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任务的呢?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它们是承载计算机通信的实体。然而它们是怎样有序地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任务的呢?

具体地说,共享计算机网络的资源,以及在网中交换信息,就需要实现不同系统中的实体的通信。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送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设备以及终端等,系统包括计算机、终端和各种设备等。一般说来,实体是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而系统是物理上明显的物体,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实体。两个实体要想成功地通信,它们必须具有相同的语言。交流什么,怎样交流及何时交流,都必须遵从有关实体间某种互相都能接受以一些规则,这些规则的集合称为协议,它可以定义为两实体间控制数据交换的规则的集合。

上面洋洋洒洒地一大通话,可能早已让读者晕头转向了。简单地说,所谓的协议,就象人与人交流的语言一样,它是计算机网络通信实体之间语言。不同的网络结构可能使用不同的网络协议;而同样的,不同的网络协议设计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网络结构。下面将从计算机网络协议参考模型开始,逐一介绍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6.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自从计算机网络面世以来,它不断地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而且人类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与需求都愈演愈烈,所以许许多多的计算机厂商都建立了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网络协议体系,然后配套一系列相对应的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来完成计算机的连网需求,而且它们之间并不能通用。这样造成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厂商的网络产品,就被捆绑在这个厂商上,不得不“从一而终”,这显然降低了整个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甚至妨碍了计算机网络的更一步发展。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分委员会来研究和制定一种开放的、公开的、标准化了的网络结构模型,以期用它来实现计算机网络之间相互联接与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后,ISO组织提出了一套称为“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它定义了一套用于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由于ISO组织的权威性,加上人们需要一个相互兼容、共同发展的,新的网络体系,所以OSI参考模型成为了各大厂商努力遵循的标准。到了今天,虽然网络协议并不是完全与它一致的,但却都是根据它来制定的,所以确保了它们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OSI参考模型已成为了计算机网络协议的“金科玉律”。

OSI参考模型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将功能逻辑上划分开来,以使整个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OSI参考模型共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物理层(Physical Layer)。

7. 应用层(Application)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5. 会话层(Session)

4. 传输层(Transport)

3.网络层(Network)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1. 物理层(Physical)

表6-1 OSI七层结构

有一句英文短句可以帮助你来记住它们的顺序:All people seem need to data process.每个单词的最前一个字母与每一个层相对应。下面我们就逐层作一相对简单的介绍:

6.1.1 物理层

物理层,它通过一系列协议定义了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规程的特征。

机械特征:规定线缆与网络接口卡的连接头的形状、几何尺寸、引脚线数、引线排列方式、锁定装置等一系列外形特征;

电气特征:规定了在传输过程中多少伏特的电压代表“1”,多少伏特代表“0”;

功能特征:规定了连接双方每个连接线的作用: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控制线、用于协调通信的定时线、用于接地的地线;

过程特征:具体规定了通信双方的通信步骤,

一句话,物理层的所有协议就是人为规定了不同种类传输设备、传输媒介如何将数字信号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而不管传送的是什么数据。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出中继器和非交换技术的集线器是一种工作在物理层上的设备,因为它们都不关心它们传送的是什么设备,也不负责数据的正确到达目的地。

6.1.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已能将信号发送到通信链路中的基础上,完成保证相邻结点之间有效地传送数据的任务。正在通信的两个站在某一特定时刻,一个发送数据,一个接收数据。数据链路层通过一系列协议将实现以下功能:

1) 封装成帧:把数据组成一定大小的数据块,我们称之为帧。然后以帧为单位发送、接收、校验数据;

2) 流量控制:对发送数据的一方,根据接收站的接收情况,实时地进行传输速率控制,以免出现发送数据过快,接收方来不及处理而丢失数据;

3) 差错控制:对接收数据的一方,当接收到数据帧后对其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错误,则通知发送方重传;

4) 传输管理:在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对话来建立、维护和终止一批数据的传输过程,以此对数据链路进行管理。

就发送端而言,数据链路层将来自上层的数据按一定规则就成比特流送到物理层处理;就接收端而言,它通过数据链路层将来自物理层的比特流合并成完整的数据帧供上层使用。

根据数据链路层的需要,必须唯一的标识出每个站点。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网络接口卡(网卡)编上一个唯一的编号。习惯上,这个编号称为MAC地址。

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由网卡来完成的,网卡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桥需要将物理层的比特流合并成完整的数据帧,以得知其接收站点的地址,所以也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一种网络设备。

6.1.3 网络层

网络层,用于从发送端向接收端传送分组。

也许读者会觉得不可思议,不是数据链路层已经保证了相邻节点之间无差错传送数据帧了吗?那么网络层到底有什么用呢?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以下问题:

1) 通信双方并不相邻: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可能是相互邻接的,但也可能并不是邻接的,这样当一个数据分组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的过程中,就可能在这个中间要经过多个其它网络结点,这些结点暂时存储“路过”的数据分组,再根据网络的“交通状况”选择下一个结点将数据分组发出去,直到发送到接收方为止。

2) 正如前面所阐述的一样,由于OSI参考模型是出现在许多网络协议之后的,它就必须为使用这些已经存在的网络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作出贡献。事实上,网络层的一些协议解决了这样的异构网络的互联问题。

另外,上一章所提到的路由器、第三层交换机都是用于实现根据网络的“交通状况”

选择下一个站点将数据分组发出去的功能,所以它们都是网络层的设备。

6.1.4 传输层

传输层,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端口到端口的数据分组传送。

传输层的出现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将一个较长的数据分成几个小数据报发送:由于实际在网络上传递的每个数据帧都是有一定大小限制的。假设如果我们要传送一个字串“123456789”,它太长了,网络服务程序一次只能传送一个数字(当然在实际中不可能这么小,这里仅是为了方便讲解作的假设),因此,网络就需要将其分成9次来传递。就发送端而言当然是从1传到9的,但是由于每个数据分组传输的路径不会完全相同(因为它是要根据当时的网络“交通状况”而选择路径的嘛),先传送出去的包,不一定会先被收到,因此接收端所收到的数据的排列顺序是与发送的顺序不同的。而传输层的协议就给每一个数据组加入排列组合的记号,以便接收端能根据这些记号将它们“重组”成原来的顺序。

2) 解决通信双方不只有一个数据连接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字面上可能不容易理解,实际上就是指,比如我用电脑与另一台电脑连接拷贝数据是同时,又通过一些交谈程序进行对话。这个时候,拷贝的数据与对话的内容是同时到达的,传输的协议还负责将它们分开,分别传给相应的程序端口。这也就是端到端的通信。

6.1.5 会话层

相对于其它层来说,会话层比较简单,它主要的服务是管理对话控制。比如说,在传输的数据中加入检查点来使通信双方同步。

6.1.6 表示层

表示层以下的各层只关心从这里到那里可靠地传输数据,而表示层则关心的是所传送的信息的语义与语法。它负责将收到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或特定的程序的表示方法。也就说,它负责通信协议的转换、数据的翻译、数据的加密、字符的转换等工作。

6.1.7 应用层

应用层,就是直接提供服务给使用者的应用软件。比如电子邮件、在线交谈程序都属于应用层的范畴。

6.1.8 OSI参考模型工作模式

上面一大段的文字也许让大家都感到晕头转向了,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个思路。

图6-1 OSI参考模型工作模式

11.ITU-TIP网络标准研究进展 篇十一

来自22个国家的代表和专家共146人(中国专家组共19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5个建议(Y.1311、Y.iptc、Y.1541、Y.1711、I.366.2修订)

国际电联第13研究组2001年—2004年研究期第2次会议,在下述方面作出了努力,并取得成果。

1NGN

本次会议决定进行有关NGN(下一代网络)研究项目的准备工作,并组织了有关下一代网络的专题研讨会。会议认为,NGN是GII(全球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代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其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是NGN研究的关键内容;NGN的体系架构将是层次化的,其控制和管理之间的界面日益模糊;在技术上,NGN将解决现有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会后ITU-TSG13将开始准备和组织下一代网络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全面定义有关NGN的内涵、相关的网络体系模型和实施导则。目前初步确定NGN的标准化项目完成时间是2004年,2002年11月将首先完成项目的定义阶段。有关NGN的研究内容应包含以下领域:

(1)体系结构和协议

在体系结构和协议方面主要研究确定NGN网络体系和参考模型;研究NGN的协议分层体系,特别是L2的子层功能;研究基于GMPLS(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控制和协议体系;研究光VPN(虚拟专用网)的体系结构和协议;考虑使用通用的参考模型来标识运营商内和运营商间支持NGN所需要的通信流程;定义所需要的互通功能和协议;确定跨越异构网络端到端业务的呼叫控制协议。

(2)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

在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服务质量)方面主要研究和定义QoS业务量工程要求,研究基于GMPLS/以太网传送的OAM和链路控制协议,确定多媒体业务QoS的等级及其要求,研究如何使用网络低层的QoS机制获得高层QoS。

(3)业务平台

在业务平台方面主要研究OSA/API(即业务要求和业务控制体系),完善业务互连和用户漫游所需要的业务支撑和提供机制,开发支持用户控制和客户化业务的机制。

(4)网络管理

在网络管理方面主要研究光网络的FCAPS(故障、配置、计费、性能、业务)模型;完善和增强核心网络管理的体系;定义适用于NGN要求的基本网络管理业务(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客户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量和路由管理等)和接口。

(5)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开发NGN的安全性体系和安全性导则,开发NGN所需的安全性协议。

(6)移动性管理

在移动性管理方面将充分考虑业务的需求,要求网络具有高服务质量、电信级可靠性、适当等级的安全性、国际漫游能力和端到端的网络管理能力。

2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架构的研究

由于以太网技术源于LAN,缺少网络架构体系的描述以及网络的管理、维护、性能监视、故障诊断等功能,特别是难以提供与现有业务相当的QoS保证,为此日本NTT和韩国电信分别提议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新的网络体系作为网络体系课题新内容进行研究。对此会议认为很有必要,应与其他相关标准组织联合,共同开发相关建议。

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的架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描述、网络架构、网络性能与服务质量、资源管理、OAM、网络互通、传送能力、网络生存性、网络安全性、网络的可扩展性、缺陷检测体系。

对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的体系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由于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宽带以太网接入和城域光以太网的建设,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对中国目前的通信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在从不同角度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建议在对此课题跟踪的同时,抓紧开展此课题国内标准的研究,并将有关研究成果纳入相关ITU-T标准中。

3MPLS

3.1VoMPLS

VoMPLS(MPLS传送话音)技术是本次会议MPLS相关讨论中的热点。ITU-T起草了关于VoMPLS的两个建议草案:Y.vompls(VoMPLS的业务要求和框架结构)、Y.protocolX(VoMPLS的互通和协议)。

(1)Y.vompls

Y.vompls主要规范了VoMPLS的业务要求、框架结构和与其他网络互通的要求,VoMPLS的业务要求分为通用业务、用户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要求4个方面。根据VoMPLS框架结构,MPLS网络由一系列GW(网关)设备、LSR(标签交换路由器)和LSP(标记交换路径)组成,GW包含LER(标签交换边缘路由器)功能和VoMPLS需要的其他功能,负责将PSTN、ISDN和其他接入设备接入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对于与其他网络互通,本次会议主要对VoMPLS与VoIP、VoMPLS与VoATM、VoMPLS与VoFR、VoMPLS与PSTN/ISDN的互通要求取得了一致意见。

(2)Y.protocolX

Y.protocolX规范了VoMPLS的参考模型和帧格式。在参考模型中,Y.protocolX对VoMPLS网络结构、网络互通的传送平面协议栈、通用封装格式以及在MPLS的LSP上承载多个话音呼叫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在帧格式上,Y.protocolX对VoMPLS定义的基本子帧和控制子帧的帧格式进行了具体规范。

本次会议着重对4种Y.protocolX的封装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未得出最后结论,下一次会议将决定最终的Y.protocolX的封装模式。4种Y.protocolX的封装模式为:利用带STF(起始域)的固定长度的AAL2来封装话音载荷,然后再将ATM-SDU分组封装到MPLS帧结构中;MPLS论坛提出的将话音载荷(Payload)直接封装到MPLS帧中;利用AAL2来封装话音载荷,只是将AAL2的CPS(公共子层)直接封装到MPLS的帧中,长度可变;实现VoIPoverMPLS。

3.2IPVPN

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本次会议对于Y.1311建议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修正:增加了对VTN(虚拟传送网络)的通用业务要求,主要包括需要实现网络环回的检测、防止和优化功能;扩大了Y.1311规范的范围,不仅限于对IP-VPN的定义,还充分考虑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VPN业务,增加了对于L1/L2/L3/OpticalVPN的概念解释和业务定义,将基于网络的IP-VPN修改为基于网络的VPN,广泛适用于各种VPN业务。

Y.1311建议主要规范了VPN基本业务功能要求:

●业务体系必须能够支持多运营商业务互通;

●必须具有比较强的业务管理功能,支持基本的网络连接能力管理(如网络连接校验、配置校验和专有性校验等)、业务监测(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等)、安全管理(如接入控制、验证、数据私有、动态安全信息发布等)和SLS(业务等级服务)/QoS相关管理等功能;

●必须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对于路由能力的支持需要有比较强的扩展性;

●可选支持VPN成员间的自动发现;

●支持多种IP业务流、多种VPN拓扑(如部分网状连接,HUB-AND-SPOKE等)、多种接入模式(如多点接入、后门链路、拨号接入等)、多种接入技术(如ATM/FR/ETHERNET/XDS等)、IP地址复用、多种编码方式和NAT(网络地址翻译)功能。

Y.1311对业务体系架构规定:

●考虑VPN业务实施采用多种提供模式(如单运营商提供、多运营商共同提供、分层VPN业务、批发/外包模式等)的可能性;

●考虑业务的可靠性、容错能力和业务提供体系的效率;

●必须支持目前VPN用户的平滑升级;

●支持MPLSIP-VPN业务与其他形式VPN业务的互通。

本次会议启动了对L1VPN的研究,还将开展VPN的流量工程、VPN的信息模型和新的VPN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3.3MPLS网络支持移动性的研究

本次会议讨论并修改了MPLS网络支持移动性的文稿,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MPLS网络中支持移动IP的业务要求;基于MPLS的移动IP网络的体系架构及HA(本地代理)/FA(异地代理)的基本功能定义;基于MPLS的移动IP网络的业务模型,如LSP隧道、流分类的映射模式等;移动IP业务流程定义,如LSP建立、注册、代理发现、挂机等流程。

会议提出了MPLS网络支持移动性的3种方案:通过MPLS隧道提供移动IP业务,对基于MPLS网络的移动IP业务进行路由优化,支持基于MPLS网络的分级移动IP业务。

4网络互通

本次会议主要对ATM与MPLS之间的互通、MPLS上的语音承载、AAL1与AAL2的互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在ATM和MPLS的互通、FR和MPLS的互通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4.1ATM和MPLS的互通

会议对ATM和MPLS互通的网络结构、用户平面互通要求、ATM和MPLS管理平面互通要求、互通协议堆栈、MPLS传送标记和互通标记之间的关系以及封装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ATM和MPLS用户平面互通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将多个ATM连接(如VPC和/或VCC)复用到一个MPLSLSP的能力;支持有关ATM连接的业务流量合同(TrafficContract)和QoS承诺(Commitment);具有支持透传所有AAL类型的能力;具有支持透传所有OAM信元,包括OAMPM信元正常运行的能力;支持资源管理信元的传送;支持信元丢失优先级指示和净荷类型指示信息的传送;具有将一个ATM单信元封装为一个MPLS帧,或将多个ATM信元级联到同一MPLS帧的能力。

对于ATM和MPLS网络互通应用而言,互通LSP应当保证ATM技术中原有的信元序列完整性。对于ATM和多协议标记交换控制平面互通,要求控制平面应指配或提供以下信息:在IWF之间交换互通标记(内部标记)、封装模式、链接信元的最大数目,分片选择。

对于ATM和MPLS管理平面互通,最低要求是:通过将OAM信元封装到MPLS帧中这一简单方法来透明穿过MPLS核心网;在需要端到端的OAM时,IWF支持MPLSOAM信息和ATMOAM信息的关联,同时提供透明传送或映射性能、失效(Defect)和保护倒换等信息。

对于ATM信元和MPLS帧之间的封装模式,主要包括了信元模式和帧模式。在信元模式情况下,一个或多个级连的ATM信元封装为一单个MPLS帧;而在帧模式情况下,用于在LSP中传送的是整个ALL5PDU。针对帧模式封装应特别指明的是,当AAL5PDU的尺寸超过设备实际支持的MPLS帧MTU(最大传送单元)或中间穿插有OAM信元时,要做分片(Fragmentation)处理。比较而言,信元模式的灵活性较好,可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有的ATM业务,适合于对延时较为敏感的应用。而帧模式的带宽有效性较好,适合于数据传送类应用。

以思科和朗讯等美国公司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基于IETFPWE3(Pseudo-WireEmulationEdge-to-Edge)工作组已形成了ATM和MPLS互通标准草案,加上市场上需要,应在ITU-T准备形成的新建议Y.atmpls中增加Trucking模式和SDU封装等功能;以北电和阿尔卡特等公司为代表的另一方坚持现有的Y.atmpls建议草稿功能已经足够,新增功能只会增加复杂性;ATM论坛则向本次ITU-TSG13会议通报了在ATM和MPLS互通方面的工作并附了最终投票前的初稿,其所述及的方式与现版本Y.atmpls建议是基本一致的。

由于处在已开发的产品即将进入市场的时机,双方背后都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双方争论十分激烈,分别搬出了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代表作为后盾。

在本次会议的主要分歧有:标志字段(Flag)的放置位置安排不一致(IETF将标志字段放置于长度及序列号之前,ITU-T将标志字段放置于长度及序列号之后),支持信元封装的模式不一致(有VC模式、VP模式、Trunking模式3种),承载VPI/VCI的解决方法和带宽有效性的考虑上想法不完全一致,支持帧模式封装上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名词、术语不统一(如互通标记、VC标记等)。

本次会议最终达成折衷方案,基本不改现有的Y.atmpls建议,将以IETFPWE3建议为基础提交的文稿(美国代表团提交)中所涉及的控制字段位置安排、VPTrunking模式等一些与现有Y.atmpls建议不一致的内容列入课题争议表(Livelist)中,在下一次SG13全会之前增加一次课题报告人会议(时间:2002年7月,地点:日本)进一步讨论,待意见一致后扩展Y.atmpls建议的内容,为SG13会议通过该建议草案提供可能。

4.2FR和MPLS的互通

FR和MPLS的互通已由MPLS论坛和FR论坛联合发起制订,形成了建议草案,并一致认为,FR和MPLS的互通应在结构及模式方面尽量与ATM和MPLS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5基于IP的网络的性能

讨论并通过Y.1541建议(有关IP性能指标)是本次会议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次会议提交的关于Y.1541建议修订文稿主要集中于对标准适用范围、QoS值、QoS类、附录Ⅲ(验证IP性能指标的假定参考路径范例)和附录Ⅸ(IP网络中保证质量的广播数字视频业务)的修改意见。本次会议的另一个议题是讨论增加Y.1540(有关IP性能参数)建议中新的IP性能参数。会上提出了一种新的IP性能参数计算方法“IP包严重丢失判断函数”,并引入了IPSLR(IP包严重丢失率)参数作为Y.1540建议中定义的IPLR(IP包丢失率)的补充。

会上对于Y.800“GII性能框架”提出了新的测量点MPE和MPN。SG13讨论并接受了这个新的Y.800草案,计划在2002年11月的SG13会议上表决通过。

本次会议建议启动一个新的研究课题——TCP性能,并将与SG11联合研究,而不仅限于语音业务的端到端的QoS协议。

6接入网

本次会议讨论了目前接入网的研究课题,并对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些修订。

本次会议对Y.123.qos建议(关于IP接入服务质量研究课题)中数据库的管理进行了改进,建议将网络数据库按照每个VPN或者ISP网络分类,同时,根据每个用户的数据提供区分服务。

在接入网研究方面,Y.123.qos建议将主要研究IP接入网中如何满足QoS的需求,并设计满足QoS的IP接入网构架。SG13还将开展在未来接入网中支持IEPS(国际应急通信优先方案)能力的研究。

本次会议增加了G.ean(基于以太网的接入网体系)研究的新课题,并将在G.902建议中补充支持基于数据包的接入网的内容。

7新网络环境下的应急通信

在网络技术由电路交换为主向分组交换为主演进时,如何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保障应急通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代表团曾在2001年5月的SG13会议上提交了“在IP电话中支持IEPS的框架”的文稿,引起大会的广泛重视,并在2001年11月召开的报告人会议上形成了一个新的ITU-T建议草案(Y.roec):在演进的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网络中支持应急通信的能力和网络要求。本次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又提交了“演进网络环境中的应急通信业务”的白色文稿,进一步阐述了ETS(应急通信业务)的总体框架。该文稿描述了在新的应急通信网络环境中应急通信业务的功能要求、特征和目标。应急通信业务是对ITU-TE.106建议中定义的IEPS(国际应急优先机制)的扩展,包括在基于分组的电信环境中附加提供多媒体业务。有关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正在努力为新的基于分组的网络制订一套完整的应急通信业务标准。日本NTT公司也就应急通信向本次会议提交了文稿,阐述了IEPS(国际应急优先机制)和IEMS(国际应急多媒体业务),指出应急通信将对已建立的常规通信的QoS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澄清I.1530建议中规定的QoS等级ClassE的用途。

Y.roec建议草案规定了向负责组织协调灾难恢复工作的经授权的用户提供应急通信业务的目标和运营要求框架,以及实现应急通信的基本考虑。该建议描述的特定应急通信业务不同于已有的两类应急通信业务(一类是112、911、999等向一般公众提供的接入应急求助中心的应急通信业务,另一类是用于向应急工作提供局部通信业务的移动无线电系统)。Y.roec建议草案规定的应急通信业务的功能要求主要有:

●增强的优先权处理

●安全网络

●可追溯性

●可恢复性

●国际连接能力

●互操作性

●移动性

●普遍覆盖

●生存性/耐久性

●话带业务

●宽带业务

●可变带宽

●可负担性

●可靠性/可用性

在演进的分组技术网络环境中,如何最佳地支持应急通信业务有若干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点和内在特征需要加以利用而不能回避,有必要为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业务建立合适的网络业务质量、可用性和可靠性导则。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对应急通信业务主要目标的实现机制和解决方案的考虑有:

●授权用户的快速鉴别;

●应急通信业务的安全保护;

●电信设施的优先接入;

●应急通信的优先建立;

●应急通信业务的优先选路;

●应急通信业务优先使用剩余运营资源;

●保障应急通信业务优先到达目的地;

●可选对非应急业务强拆;

●允许应急通信业务降低服务质量;

●允许非应急通信业务降低服务质量;

●关键电信业务中管理信息的交互。

8ITU与IETF的合作研究

以互联网及基于IP的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运营商、制造商、软件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正在重新考虑他们的商业方向。各种标准化组织、论坛和财团为适应这种形势,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合作及协调显得更加重要。2001年11月初,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全球标准协调第七次会议(GSC7)”,作出了建立全球电信标准合作的决议——GSC7/2。另外,2001年11月底在日内瓦召开的ITU-TTSAG会议上,修订了“IETF与ITU-T合作指南”,要求ITU-T各研究组加强与IETF的密切合作,使双方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匹配,确保标准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1)建立GTSC(全球电信标准合作)的决议

自从1990年GSC(全球标准协调)会议就开始实施电信标准组织间的协作,当前在开发新的信息标准和通信标准方面,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显得更加必要。由于ITU在制订全球电信技术标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协调全球和区域性ICT业务和应用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融合的情况下,标准化团体和ITU之间需要更加密切的联络与合作。

GTSC(全球电信标准合作)决议要求:

●提高PSO(参加标准组织)活动过程的可视性;

●确定开发标准的范围;

●尽早沟通有关工作程序和技术活动的信息;

●确定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范围;

●尽可能避免重复劳动;

●任命GTSC会议召集人;

●ITU-T与其他通信标准组织、区域电信组织和用户团体之间有关新的电信标准活动要发布联络声明。

(2)修订“IETF与ITU-T合作指南”

TSAG在1998年就开始与ISOC/IETF在很多课题领域开展合作,ITU-T许多研究组已经涉及基于IP网络方面的研究内容,如信令、路由、安全、编号和寻址、综合管理、性能、IP与电信网络互连、接入等,而这类课题中的相当部分也在IETF中进行研究,因此,ITU-T与IETF这两个组织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ITU-T与IETF这两个组织之间的合作当前应该建立在确保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经验,使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TSAG会议上完成了与IETF工作组研究内容匹配的修订工作,其中包含IETF工作组研究内容清单和ITU-T研究组所分配的建议。

本次会议补充的主要内容有:

●Trade工作组已经补充到“应用领域”;

●Magma工作组已经补充到“Internet领域”;

●Ptomaine工作组已经补充到“运行和维护领域”;

●Sipping工作组已经补充到“传送领域”。

会议上TSAG同意在以后调整匹配表时要采取下述措施:

●各研究组要尽可能实时修订匹配表信息;

●匹配表应该包含一个独立章节来表示IETFBOFs(Birds-of-a-FeatherSessions);

●匹配表应当放在ITU-T网页显著的位置,且倾向放在ITU-T主页进行链接。

由于IETF研究内容的“新工作”清单以前是经过TSAG讨论后再建立,过程比较长,使得IETF和其他标准化组织有时对ITU-T的新计划缺乏了解,不能在早期沟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ITU-T研究专题变化不是很大,而IETF研究内容变化快,原来联络的层面太高,因此反应较慢。为此本次会议将原来与IETF联络名单范围从研究组主席扩大到工作组主席、专题协调人及相关的人员。

本次会议上修订的合作指南就ITU-T与IETF之间的工作内容交互作了规定,要求各研究组对已经确定的与IP相关课题评估其与IETF相关课题的关系。

修订指南明确了ITU-T与IETF组织相互接纳对方参加有关活动,ISOC/IETF将作为ITU-T的组织成员,享受正常成员的有关权利;而ITU-T可以派代表参加IETF的有关工作。这种合作会加强两个组织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修订指南还规定了ITU-T与IETF这两个组织之间的通信联络方式,以及文件共享的规定等。(收稿日期:2002-02-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教会主持工作年度总结和新年计划下一篇:建筑实习心得体会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