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共9篇)
1.纯文学 篇一
莫言畅谈文学创作:文学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文学
4月19日,“莫言的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讲座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新华社发(王申 摄)
19日晚,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会议室,由600多个临时座椅和一块演讲台搭建而成的大讲堂座无虚席。团结香港基金旗下中华学社邀请著名作家莫言来港进行主题为“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莫言通过对自己笔名“莫言”的有趣解读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莫言说,“叫‘莫言’是为了提醒自己少说话,多写作;少说话,多干事。少说多干,这也是中国人非常宝贵的人生态度。”
在谈到对香港文学的印象时,莫言表示,单从文学领域来讲,香港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以金庸为代表的香港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这些小说繁衍出来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每一版都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力量便是文学的力量。
莫言同时指出,香港的`严肃文学有一条没有断过的、像静水一样默默流淌的文学脉络,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莫言认为,香港以独特的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文学特征,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作家。
莫言表示,如果有很多民众都是阅读者,并在阅读中反思,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自然会提高。他鼓励人们热爱文学,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莫言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文学的乐观主义者”。他说,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学不会消失,而读者的阅读热情和作者的创作热情是并驾齐驱的。“文学的发展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不会是一条直线,而像波澜一样地前进,有高潮,也会有低谷。”
谈到网络文学的发展,莫言认为,网络文学如今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创作力量,不容忽视。网络作家的创作数量和速度让人惊叹,但当中的精品却较为稀少。莫言呼吁网络文学作者要沉静下来,努力将语言打磨得更为优美和精炼,将故事设置得更为合理,把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以提高作品质量。
“文学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文学。支撑我文学写作的根基是童年、故乡和生活经历。”莫言指出,作家的写作应立根于自我,将生活积累当作最重要的写作资源库,从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写起,慢慢扩大书写范围,并通过不断学习,再加上想象力,便能创作出好作品。
在当晚讲座的专题讨论环节,团结香港基金顾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问及莫言如何从西方文学吸取养分时,莫言表示,自己深受西方文学思想与拉美写作风格的启示,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的精髓。
据主办方介绍,这次讲座吸引了超过600名师生及热爱文学的人士参与。
在内地从事科技创新事业的荀先生是莫言的粉丝,他向记者表示,这次是专程赶来听莫言讲座的。“听完讲座以后,突然想写小说了。”他笑着说,“我相信文学对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帮助,莫言讲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今后可能会运用到我的创业中。”
2.纯文学 篇二
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可以说是英美国家生活的一部分, 圣经故事既是宗教故事, 更是生活中的寓言, 成为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文学是一种艺术,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两希文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 自然就成为文学的基石, 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源泉。古希腊的神话文艺理论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以及文艺理论自然就是英美文学的“两大源头”。
1 两希文学自身的成就以及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1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早期、盛期和衰期, 整个希腊文化绵延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 诞生了为世人称颂的神话、史诗、寓言、戏剧。
希腊神话没有专门的书籍流传, 神话故事在《荷马史诗》、《神谱》和奴隶制的古典时期创作的历史和哲学著作中。现代所能见到的古希腊神话就是后人根据古籍中的记载整理成书的, 古希腊神话是整个古希腊文学的土壤, 古希腊文学的其他形式都是在神话上的延伸。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 成为了后代欧洲史诗的典范之作, 其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其中的《奥德修记》是欧洲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的开山之作, 这篇对奥德修生平描述的文章, 充分的肯定了个人的力量和坚持的信念;同时在文学中开始表现人类的理想。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来看, 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基本因素。《荷马史诗》将那个时代的苦难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的特点融为一体, 产生了集艺术和各种文学手法于一体的英雄史诗。
希腊文学中的寓言和戏剧也是文学的集大成者。寓言将民间的语言和题材进行了充分发挥, 为以后英美文学创作时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式, 其中很多短小的寓言和比喻被后来的英美文学常常引用。戏剧无论是悲剧还是戏剧都有经典的代表作, 悲剧中宣扬的反抗精神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古希腊文学由神话到史诗, 在到寓言和戏剧, 文学的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涵义不断丰富, 艺术技巧日趋成熟, 可以说, 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为以后整个欧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始的创作模板, 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 古希腊文学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创作主体上, 都为英美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流。
1.2 古希伯来文学的成就及影响
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古希伯来文学是一种宗教性质的文学, 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共同构成的《圣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作品了。但是不能小看这一本《圣经》, 它被赞誉为书中之书。古希伯来文学, 主要讲述了希伯来民族对于上帝的信仰, 认为时间万物都来自于上帝之手, 将神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宇宙观和宗教自然观为基督教做接受才有了《旧约全书》, 可见, 希伯来文学主要是成就就是基督教的文学成就。《新约全书》就是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主要叙述了耶稣的生平, 将所有的宗教文件进行了汇编。
《圣经》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学影响主要是在哲学、社会、伦理的思想上, 在文学上主要是《圣经》中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体裁带给后世文学的创作灵感。
古希伯来文学像一位隐藏的老师, 将后世文学的创作在形式上和细想内容上以及文学的创作母题上给予大量的引导, 现代研究西方文学都可以看到《旧约》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旧约》为西方文学创作塑造好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将西方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有一个高峰。
以上是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学对英美文学影响的宏观概括, 当然, 仅仅是宏观上的把握是不足以发现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和奠基作用, 这里可以换一个角度, 从英美的具体文学去探寻两希文学。
2 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文学
2.1 英美文学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文学创造家都从神户故事中寻找题材。这里以英国的文学创作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两篇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直接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寻找的原始题材。处在同一时期的弥尔顿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的人去和故事都集中在一篇小篇幅的《科玛斯》中, 展示了他从神话故事中得到灵感后的丰富想象。十九世纪英美诞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中的浪漫主义诗人们特别推崇希腊和罗马神话, 对神话绚丽多彩的故事赞不绝口。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曾经感叹“神话真是伟大”。18世纪末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一首《初读贾莆曼英译的荷马史诗有感》中表达了他读到荷马史诗后的激动和震撼, 济慈在神话故事的强大魅力吸引之下, 还创作了《恩底弥翁》、《许配里翁》等传世之作。
希腊神话故事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家影响很大, 神话中神或者是人对命运的不屈服和顽强抗争, 激励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无限遐想, 而浪漫主义诗歌又赋予了希腊神话故事新的生命力。比如雪莱、拜伦、朗费罗都曾经在诗歌中讴歌为人类带来温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将这位英雄的形象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 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雪莱创作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愿望。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第一源泉, 它和基督教的文明支撑起整个西方文学擎天大厦, 这里举得的例子只是希望透过一滴水看见整个太阳。
2.2 英美文学中的希伯来《圣经》文学
著名学者诺弗莱对《圣经》在英国文学中的影响是这样来评价的:讲授英国文学必须同时讲解《圣经》。学习英国文学的人, 如果不了解《圣经》就不能对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内在含义进行透彻深入的理解。可以看出, 《圣经》和古希腊文学合二为一, 交相辉映。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 可以看出, 任何作品走能直接或者间接找到《圣经》的痕迹。
享有英国诗歌之父美誉的诗人乔叟在其巅峰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里, 主题是暗示人生是一个灵魂长途跋涉的过程, 最终归于上帝的怀抱, 故事的结构采用的是朝圣之旅的形式, 这就从故事的形式和主题细想都统一于《圣经》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挖苦波洛涅斯, 称他“以色列的土师耶弗他”就是借用了《旧约·土师记》中用少女献祭得到上帝帮助打败敌人的耶弗他的形象。
17世纪英美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量优秀作品都是从《圣经》取材, 这些作品将圣经中的任务和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 将圣经的故事和人物发展成为文学中的一种象征手段。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就是直接从圣经中取材, 《复乐园》是以《旧约》为基础, 《失乐园》则以《新约》为基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诗剧《该隐》就是依据圣经中该隐杀死弟弟的故事来改写, 侧重表现自己中心思想。文学名著《白鲸》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梅尔维尔从《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亚哈国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这之中亚哈的性格和《白鲸》中艾哈伯的性格同出一辙, 更明显的是, 这篇小说中的生还者伊希梅尔, 其名字是直接使用的圣经中的人物名称。此外, 美国诗人朗费罗在抒情小诗《人生颂》中使用了圣经中的原句:“你本是尘土, 仍要回归尘土”, 他的诗歌中, 上帝也是最常用到的词语。
到了20世纪, 美国的文学创作中经常将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作品中个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伟大的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结尾将耶稣殉难的形象转化为老人背着桅杆的形象。其实现代很多文学作品中, 圣经的影响更加突出了, 很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题目都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在《堕落之后》中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问题, 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抒发人间没有伊甸园的感慨, 海明威也有一篇直接从圣经中取名的著作《太阳照样升起》。这样的例子都是举不胜举的, 可见《圣经》在整个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力一直没有衰减。
3 结束语
两希文学中, 希腊文学注重理性和现实, 希伯来文学则是感性和精神, 二者的黄金时期虽然早已消逝, 但是在整个西方的文学发展中, 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西方文学的基石。英美文学是在这块基石上搭建起来的文学世界, 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基石, 也就不能清楚这座文学城堡的具体构造, 只有在对两希文学完全了解的情况下,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意蕴。
摘要:诞生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小岛的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简称“两希”文学, 二者是世界文学奇迹, 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更是英美文学的基石。该文就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 通过“两希”文学对英美文学中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影响, 剖析“两希”文学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覃承华.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的基石——基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两希”情结解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3 (3) :49-50.
[2]覃承华.略论英美文学中的”两希”情结[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4) :149-150.
[3]樊嫒.两希文学的成就和影响浅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2) :230-230.
[4]姜岳斌.古希伯来文学的美学贡献[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7 (1) :37-41.
[5]赵静, 李莹, 袁超.浅谈希腊神话对英文文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 2010 (9) .
3.胡钺:最爱纯文学 篇三
2007年秋,当互联网上热炒郭敬明加入作协的时候,胡钺正一个人静静地趴在书桌前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准备。这位比郭敬明还小两岁的“80后”作家加入河南省作协已经整整四年了。
从1998年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处女作迄今,她已经出版作品集两部,并在《青年文学》等各种主流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与其他众多的“80后”新生代作家不同,胡钺多年来一直在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她的坚持反而让她在这一群体中显得有些另类。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其他类型的写作呢?”记者问。
“那和我有什么关系吗?”她反问道。
一匹被父亲相中的马
“有些事、有些人就像途中的风景,我们会与它们相遇,并最终离开,只是,不要忘记那段相聚的时光,那些如万花筒般绚烂的时光。” ——摘自《万花筒》
“脖子细细的,支撑着一个硕大的头,真吃力。衣服撑不起来,所有的裤子都需要扎皮带,皮带还是我自己打的眼。”这个瘦小的女生却有个威风凛凛的名字——胡钺。
“钺者,大斧也。”在互联网上,胡钺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哩哩斧”,在备注栏上则写上:“我比斧子大!”
小时候,胡钺最喜欢听爸爸给她讲故事,但通常只听一半。“另一半就自己去编,编完再和原文对照。”一个故事她能想出N种结局。
有了这种训练,胡钺发现她写什么东西都特别顺手。从小到大,胡钺的作文一直是班里的范文。但从小受父亲影响颇深的她固执地认为,“只有反映严肃现实生活的文字才是文学”。于是,武侠、玄幻和其他一切天马行空的东西统统与她绝缘,在她的笔下全是活生生的校园生活。
上了初中以后,胡钺偏科得很厉害。她的语文和英语都不错,特别是语文。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当众宣读,但数理化她却一点儿也学不进去。母亲对她的学业一直很担心,但父亲却从来不勉强她,知道她喜欢文学就给她订了很多文学杂志。胡钺写作时,父亲就在一旁尽力指导。
初二时,胡钺把在课堂上写的习作《HI,弟弟妹妹们》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觉得写的很不错,就鼓励她投到《少年文艺》上试试。不久以后,文章就发表了。这也成为胡钺作家生涯的开始。
“如果没有我的父亲,我不可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我就是父亲相中的一匹马。”胡钺对自己的父亲一直心存感激。她还记得,在她中考失利后,父亲并没有过多的责怪她,也没有逼她放弃写作,而是继续给她很大的支持。2001年,《萌芽》杂志社举行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正上高一的她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赛。那一次,她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品还入选《第四届新概念特色作文选》。
高三时,她准备出一本作品集,父亲不仅忙前忙后地帮她联系出版社,而且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业,自己一个人将胡钺过去和正在创作的作品一个字一个字打印出来,整理归类,并装订成册。“等到一年后,我第一部作品集《琉璃街》出版,父亲比我还高兴。”
“后现代”中的“古典主义”
“当走到街的尽头,在面对下一次选择的路口,有人悄然折了回去,只想找回那些不经意间擦身而过的风景,有人微笑着转变了方向,开始了一场新的追赶。”——摘自《琉璃街》
2004年9月,胡钺高中毕业后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学习。此时的她已经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头上顶着N个光环的青年作家。在许多人看来,胡钺应该是校园里的一位尽人皆知的公众人物,可实际上与其他个性张扬的“80后”作家相比,她的低调让人吃惊。
2006年11月,百度河南大学帖吧里一个“寻找胡钺”的帖子,在河大师生中间引来了热烈讨论。胡钺也第一次成为河大师生关注的焦点,而这时胡钺进入河大已经将近三年了。
然而,或许正是由于胡钺的低调,才得以让读者从她的作品中看到了晶莹,她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胡山林教授,在《初无伤》序言里说的那样:“这样的年代,又是时代潮头上的‘80后’,胡钺却隐身于茫茫人海中……真好像是‘后现代’中出来个‘古典主义’,为时代,为一代人又多了一种‘色彩’。”
“你一直都在写纯文学的东西,为什么?”记者问。
“因为我不会写武侠、搞笑之类的东西啊,我只会写自己的校园生活。”胡钺回答。
其实,写什么、不写什么在胡钺那儿只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喜欢或者不喜欢。
“你说什么是纯文学?那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写东西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全看自己的喜好。喜欢就写,不喜欢就不写。写作是件需要两情相悦的事。”
胡钺心甘情愿地沉浸在美好的写作世界里,用作品记录真实的或扭曲的自己。“作品中会有自己的影子,只是扭曲度不同。比如:早期的《萱堂》比较写实。而另一些作品则是产生于幻觉的逼力。”
“我小时候以为写作可以保存记忆,可是却忽略了它们扭曲的力度。更可怕的是似是而非,太微妙太靠近了,以至于写出来,连自己都以为确实发生过,那确实就是我。熟知的看到会想:原来是那样的;不熟悉的人会想:她原来是那样。就这样,记忆被自己的手和旁人的眼睛篡改。每一篇作品都藏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记忆,它们海藻般缠绕,扭曲。从黑字白纸上渐渐浮现,覆盖了它们曾经的本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种改变,当走到人生的岔路时都要做出选择。胡钺也不例外,她的作品,她的生活,包括她自己,都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发生改变。作品要突破校园小说的局限,必须踏入有着各种可能的社会,让自己成长,让自己的作品成长。
胡钺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纯真已经抛锚,成熟却不够火候。”
“我的依靠青春期的写作大概已经终结。历经世事却远远不够。这么的一段空白期,我是干巴的。已经可以把很多事情拿到桌子上来谈,秘密消失。之前所有靠内心的潮湿,以及敏感所生养的东西全都干涸而死。”
不过,一直以清新积极著称的胡钺“内心深处绝对是个乐观的人”。“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一场平淡而焦躁的蜕变。因为是理想,我们都要去试着坚持。”
不想做职业作家
2003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美文奖、2004年获全国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新人奖、2005年获河南省“五四”文艺奖、2006年获河南省青少年读书成材奖,在许多人看来,做一个职业作家或许是胡钺的最佳选择。但2007年秋,她做出了一个让周围的老师和朋友都十分惊讶的决定:考研。
青联刊:怎么突然想起考研了?
胡钺:这并不是突然。其实,我一直都有考研的想法。
青联刊:为什么呢?家人支持你考研吗?
胡钺:开始是因为有点儿留恋校园生活,后来觉得沉下心去看书的日子会很充实。自己经过了三年的悠闲生活,需要过一段有目标的脚踏实地的日子了。家人对我考研也很支持。
青联刊:有没有想过直接工作呢?
胡钺:没有,现在我还不想工作。
青联刊:将来你有什么打算?
胡钺:先读研,研究生毕业我可能还会去考博士吧。
青联刊:没有想过做一个职业作家吗?
胡钺:没有,我不想以写作为生,那样太累了。而且做职业作家难保会写一些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我希望自己写作时能够更从容一点。
青联刊:未来会继续写作吗?
胡钺:会啊,我一直在坚持写作,未来也会。我喜欢写作,只是不想做职业作家。
青联刊:你觉得自己和其他的“80后”作家有什么不同?
胡钺: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吧,只是有时候大家所走的路子,还有写作的模式不同罢了。
青联刊:你希望未来别人在提到你时怎么称呼你?
4.当代文学.90年代文学 篇四
一、王朔小说写情之纯
当1984年《空中小姐》发表以后,被认为是大陆新时期最早的言情小说。之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浮出海面》都是走的言情的路子。王朔善于言情,作品主人公多为纯情女孩,不计现实功利地恋爱,且爱得可以殉情。
《一半》是一个爱情悲剧,是一个殉情的故事。张明是一个诈骗团伙的成员,与女大学生吴迪相恋,却以玩世不恭待之;吴迪想真情打动张明,张明却继续与亚红、卫宁、方方一起诈骗。吴迪为报复而与卫宁同居并参与诈骗,张明痛苦以极;东窗事发张明判刑,吴迪殉情而死;张明因病提前释放,去到南海小岛,结识胡亦;胡亦让张明震惊,思念和不忍。
二、王朔小说的颠覆性、叛逆性
强烈的反叛情绪——拒绝崇高,消解神圣,反抗权威。王朔小说的男主人公多是城市流浪汉,对正统首先不以为然,带痞子色彩了,痛恨虚伪和假正经,对僵化的意识形态有解构作用,给人一种活得真实、自然、洒脱甚至出人意料的感觉,所作所为带些传奇色彩。
这种人生方式恰好契合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城市时尚。反英雄、反崇高成为他的小说的主旋律。王朔离经叛道的系列观点在他1999年出版的《无知者无畏》以公开点名的方式从老舍到金庸以来的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作家进行了批评。
三、调侃一切的待人论事态度——无论虚假和伪善,还是神圣和崇高。
王朔笔下的那帮“顽主”都极能“侃”:夸夸其谈、天花乱坠,酣畅似行云流水,甚至嬉皮笑脸“一点正经没有”。调侃一切:他人、神圣、知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甚至调侃和反讽自己,形成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调侃。可以说调侃是王朔小说的最大特色。
《顽主》写于观、杨重和马青成立了“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围绕公司开展的业务,叙述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如肛门科大夫王明水要出诊,杨重代其与女友约会;妻子对丈夫不满,马青替丈夫受过;作家宝康想获奖,委托三T公司为自己颁发“三T文学”奖,等等。
四、王朔小说从接受心理角度上,具有“补充体验”的功能。
他的顽主世界,那些沉浮在现代都市底层的浮浪子弟和无业游民,他们关于金钱、犯罪、赌博、性感、狂舞、游戏、恶谑、揶揄的种种想法和做法,一般人体验不到,但包含着最新的、密集的社会信息,对此人们不可能不感兴趣。
五、无限堆积重叠的语言模式。
大量相同或相近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正是他所玩弄的“语言垃圾场”。语言模式:“你,风华正茂英姿飒爽一表人才加上才华横溢才气逼人才大志疏合成一个才貌双全怎么能不说你超群绝伦超凡脱俗超然屹立一万年才出一个。”
第三节 张贤亮、王小波的“性爱”叙事
一、张贤亮的“性爱三部曲”
(一)关于张贤亮
张贤亮(1936—),宁夏作家。1957年被划右派。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和故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其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誉为“中国一绝”。
(二)“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这是对张贤亮以章永璘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的总标题,它们是《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因写人情、饥饿、性爱、心灵等都离不开政治意识和唯物主义观念而得名。
(三)“性爱三部曲”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被认为是“性爱三部曲”,《绿》写的是性爱对章永璘肉体的拯救;《男人》写的是性爱对章永璘性能力的拯救;《习惯》则是对灵魂的拯救。
(四)“三部曲”的形而上属性
小说通过章永璘不同时空生存画面的展示,表现了人性的矛盾与人生价值追求的复杂性,特别是将人分别置于特殊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肉体、情欲和心灵的关照,其审美触角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真实发现和单纯的道德评判,其批判的锋芒直指人性的禁锢和丧失,心灵的萎缩和变异。但人所固有的本性却是可以回归的,人所特许的权利是无可阻挡的,于是,小说具有鲜明的反思色彩。
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一)关于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管理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硕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王小波为人、为文颇具特立独行的批判意识,标榜 “自然的人性爱” 而别具一格。他的文字特具想像力和幻想力,却不乏理性精神。主要代表作品是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合著)和电影《东宫西宫》(张元合作)。
(二)《黄金时代》的主要内容
小说描写了农场知青王二与队医陈清扬畸形而荒谬的性爱故事。陈清扬因白皙丰满招来破鞋的责骂,王二因倾听她的申诉而招来搞破鞋的骂名。在无法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他们用“与其被冤枉倒不如货真价实地做一次”来进行反抗。于是,招来了连续不断的“出斗争差”和写没有穷尽“交待” 材料。
小说用变态的性欲描写,反思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欲求的扭曲和压制,以随心所欲的变换多种视角的对话体叙述和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让作品具有势不可挡的反讽色彩和政治批判意识。
文学评论家白烨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三、“性爱”叙事中的现代寓言
张贤亮和王小波都善于通过小说人物在人性压抑年代的性爱扭曲和变异,来完成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反思和批判。
章永璘和王二是两代人,但他们的生活境遇却完全一样,在社会权力压制下,只有通过性爱的申张来发泄生的苦闷和对主流意识的反叛。
只是,张贤亮在性爱中发现了拯救,王小波却在性爱中发现了宣泄。不管哪种发现,都是对强权政治寓言式的反思。
第四节 “女性”叙事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的,争议最多对文坛最具冲击力的一股创作思潮。女性主义叙事重在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女性意识和体验),女性的私人生活(与社会无关),彰显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的私人空间。
一、陈染《私人生活》
《私人生活》描写女性个性的生存世界,强烈地表现出个性与环境的对峙。主人公倪拗拗是一个孤僻、敏感、执拗的年轻女性,她完全沉溺于内心生活中,对任何公共意识都持有憎恶和彻底拒绝的态度,是一个幽闭症患者。作品对于主人公精神世界及性欲望的渲染,尤其是对她非伦理化的同性恋描写。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叙事,带来独特的审美风格:大量的独白自赏,对躯体器官的感受,纯粹精神上的白日幻想,显露出女性生命体验中极为偏执的迷狂色彩。
陈染说到自己与卫慧棉棉等人的创作最大的不同,自己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省与怀疑”,而她们则“有一种身体本能的迷恋与失控”。
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与陈染相比,林白小说更多地写出了女性感性世界的丰富与美丽。《一个人的战争》是写女人的个体成长经历,主人公多米在性意识的成熟过程中,不断遭到男性世界的打击和伤害,最终转向自恋。正如她在题记中说,一个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堵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小说一共五部分,四章加一个尾声。
第一章的标题:一个人的战争。以多米的同性体验为主题。第二章“飞翔与下坠”主题是事业。第三章“随意挑选的风景”主题是旅行,写与男人的故事。第四章“傻瓜爱情”主题是爱情。
“尾声”写多米嫁给了老人,不再相信爱情。
第十一章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繁荣
第一节 两个重要作家群
一、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1980年代为1990年代“长篇热”做了积极的内容和艺术的准备。
(二)社会的客观原因,加上95江泽民提出抓好文学创作的“三大件”,即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和影视文学。
(三)图书市场的制约与驱动。
二、“陕军东征”:
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等,加上在80年代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力作集束般推出,并在北京出版,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被京城评论家誉为“陕军东征”,使1993年有“长篇年”之称。
三、“中原突破”:
这是文坛对1990年代末崛起的一支豫籍作家群(创作的长篇小说)的称谓。包括了李佩甫《羊的门》、乔典运的《命运》、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高有鹏《袁世凯》、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等等。
第二节 贾平凹《废都》
一、关于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作协陕西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 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二、解读《废都》题名
(一)“废都”在小说中指西京,即西安。“废都”是废弃破败了的城市。
(二)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十二朝古都,中国古代文化犹如众多陵墓一样,荒凉、凄凉、残破、颓败,但又不无神秘而伟大。文化的“废都”给读者的是苍桑与孤独。由此产生一种失落,由失落而带来的悲凉。这种矛盾心态,便是“废都”文化心态。
(三)而中国也曾在人类历史上辉煌过,此时已一去不返,因此,西安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废都》写尽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的一种心迹。“废都”象征世纪末的中国。
三、由“废都意识”看庄之蝶的形象
1、“废都意识”是一种世纪末情绪,也是当代文人在社会转型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因袭的重担,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在传统与现代、绝望与挣扎、理想与失落的冲撞中走向颓废沉沦的心态和世纪末情调。
2、庄之蝶性格的双重性:一方面是他知名作家、市人大代表、西京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新的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使他暴得大名。于是他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不缺钱也不爱钱,朴实、善良,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本身的价值却在淡化,供媒体炒作“名人效应”、替奸商捉刀代笔和官场风云中的尘埃,成为一个浑浑噩噩的文人、忙忙碌碌的闲人、难成大气的废人、时代风云中的多余人。
3、庄之蝶是在诱惑面前难以自拔的苦闷者、颓废者。他想有所作为又缺乏使命感沉缅于吃喝玩乐;总想超越摆脱淡泊名利又抛不开名利;重情义又贪欲好色;时时感到“泼烦”又时时处处忙于应酬;总是说“要写一部长篇”又一直无从落笔。他是在成名中沉沦,在沉沦中挣扎,集美丑于一身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
5.纯文学 篇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在这个答案的号码前边打“√”)
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属于:
①《易经》中的卦、爻辞; ②《诗经》;③甲骨卜辞 ;④商代的彝器铭文
2.被鲁迅称为“古之巫书”的是
①《尚书》 ②《山海经》 ③《列子》 ④《淮南子》
3.《诗经》中的诗
①主要是各地的民歌,部分为公卿列士所作
②主要是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所作
③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为乐师所作
④主要献自公卿列士,部分采自民间
4.《战国策》
①分国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②经刘向整理汇编,按十二国顺序,分列为三十三篇
③分国记载鲁、齐、晋、郑、秦、楚、吴、越八国的史事
④按鲁国十二公顺序分年记事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
①《荀子·劝学》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庄子·养生主》 ④《庄子·逍遥游》
6、东汉后期的政论散文作家有
①贾谊 ②王符 ③仲长统 ④崔寔。
7.关于《离骚》的题义
①司马迁释为“别愁”,班固释为“离忧”,王逸解为“遭忧”;
②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
③司马迁释为“劳商”,班固释为“别愁”,王逸解为“遭忧”;
④司马迁释为“遭忧”,班固释为“劳商”,王逸解为“离忧”。
8.秦统一后的文学主要是
①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②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③临潼兵马俑等造型艺术和阿房宫等建筑艺术;
④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陈政事疏》。
9.汉赋四大家是指
①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②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③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张衡;
④贾谊、枚乘、东方朔、司马相如。
10、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
①班固的《咏史》 ②张衡的《同声歌》 ③蔡邕的《翠鸟》 ④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_______。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_______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_______最为精彩。
4.《战国策》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_______ 和博引史事。
5.《论语》是一部记述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6.《招魂》中招魂辞的内容主要是“外陈四方之恶,_______。
7.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三部分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
8.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_______”变来的。
9.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_______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三、词语解释题(10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词或词语1分)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四、翻译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五、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12分)
1.“六义”
2.墨子“十诫”
3.《史记》
六、简答题(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共10分)
1.先秦文学有何传统特征?
2.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七、分析题(10分)
《左传》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八、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汉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1、①
2、②
3、④
4、②
5、③
6、②③
7、②
8、②
9、②
10、①
二、填空题
1、集体生产劳动;
2、文学;
3、婚恋诗;
4、寓言;
5、孔子;
6、内崇楚国之美;
7、《史记》,以人系事;
8、《汉书》,八书(答作“书”亦可);
9、贾谊
三、词语解释
1、① 为:研究 ②之:往 ③踵:至,走到 ④ 廛:一夫所居的住所 ⑤衣:穿、着 ⑥褐:用兽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
2、①揆:测度、揣度 ②肇:始。
3、①淹:久留 ②代序:递相更替;或说,代序即代谢。
(义同(字)词异不扣分;古今字、通假字,写出相应的字(词)即得分。)
四、翻译题
1、大叔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大叔。大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攻打他。
2、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的色泽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绳墨,用火熏使它弯曲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圆规;虽然暴晒干枯,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火熏使它这样的缘故。所以木材照墨线砍削就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后就锋利。君子如果能广泛地学习,又能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地反省,那么就会才智增长,行为上也不会有过错了。
(得分点:(1)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夫人,启之,诸;(2)已,中绳,輮,规,有,挺,受绳,金,砺,参省。)
五、解释名词
1.赋、比、兴、风、雅、颂(3分),六诗(0.5分),出处《周礼·春官》“教六诗”,或《毛诗序》“《诗》有六义”(0.5分)
2.墨子“十戒”,即墨子十种主张(3分),见于《墨子》书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快乐》《非命》十篇(1分)。
3.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它由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组成(1.5分)。它集文学和历史于一身,对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著作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1.5分)。
六、简答题
1.答:(1)发愤著书的传统(1分);(2)忧国忧民的传统(1分);(3)放言无惮的传统(1分);(4)深于取象的传统(1分)。
2.答:叙事性、故事性强。(1.5分)形式自由,篇章句式多样。(1.5分)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清新,富于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1.5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色彩。(1.5分)
(各小题的答案均需略作解释或增详[即不仅写“纲” ],有例子酌情加分。)
七、分析题
(1)清醒地认识到民的地位的提高;(2)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3)对民意与舆论的重视。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5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八、论述题
1、(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2)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8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2、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1)从汉初到武帝即位是汉赋的形成期。此期以骚体赋为主,大赋也开始形成。前者的代表是贾谊,作品有《吊屈原赋》等;后者的代表是枚乘,作品有《七发》。(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此时名家辈出,作品众多,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皆在此时。(3)东汉中期以后至汉末,是汉赋的衰变时期。此时大赋衰落,言志抒情的小赋兴起,张衡、蔡邕、赵壹等为其名家。
6.文学与非文学教学材料 篇六
材料
1、肖 鹰:网络文学不是文学
对于网络文学和新生代作家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如果说陈晓明代表了一种温和的肯定态度,那么肖鹰(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专家)则是激烈的质疑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对网络文学和一些“80后”、“90后”作家作品,都提出了批评。
“网络文学不是文学”
在肖鹰看来,网络文学是“前文学”。他说:“网络文学并没有经过准入程序,没有获得文学准入证。网络写手是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同时,由于网络是„浏览‟式阅读,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那些所谓在阅读网络文学的人,仅仅是在浏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网络文学为了生存,需要离奇古怪的、短促的句式。”肖鹰认为文学是有门槛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入的。“文学是特殊的语言,不是口语。当下,网络文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文学,是因为批评体制的崩溃,„批评家‟丧失了批评的准则。整体上来说,网络文学还只是„前文学‟,还需要经过筛选的过程。”他进一步解释说:“文化民主颠覆了精英意识,这是„网络文学‟应运而生的前提。文学就是纯文学,它是有规则和水准的,我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 网络文学‟不是文学。那些出版商们四处寻找网络写手,寻找„网络文学‟,其实是在寻找文学的胚胎。”
肖鹰认为,“网络文学”是当下消费社会所需要的娱乐形式,而不是精神食粮。“作为文化批评来说,应当关注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作为文学批评则应该排斥„网络文学‟。”肖鹰指出,他并不否定网络上潜藏着一些好的文学作品胚胎,甚至成熟的好作品。“我承认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写作中找到好的文学作品,正如文学史总有一部分是潜藏在抽屉中一样。但是,这并不能支撑起„网络文学‟这个时髦概念。有些作家也许在厕所中写作,难道我们也要搞一个„厕所文学‟吗? ”为什么有学者投身“网络文学”研究呢?肖鹰说,他们不是“研究网络文学”,而是用“文学”去研究“网络写作 ”。“网络写作”是有上网机会的公民表达的权利;文学写作是真正的作家的能力。肖鹰说:“只有网络写作,没有网络文学。”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断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
材料2:王晓华:肖鹰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纯属歧视性批评
导读:王晓华认为,肖鹰的精英意识驱使他对边缘文化、边缘人物、边缘精神做出歧视性评论。纯文学不过是种想象,以纯或不纯裁定文学与非文学不过是为展示权力寻找借口。而牛寒婷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评估需要精英立场的积极介入。这里的精英立场,既是专业研究的原则、视域和水准,也具有指导文学现实的实际意义,既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义务,更指向精神追求的真善美,既需要精英意识的贯彻始终,又有包容的开放性和胸襟。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学者肖鹰的高论:“‘网络文学’不是文学。”
我曾与肖鹰先生把酒言欢,很欣赏他的大侠风格,也非常赞同他的某些论断,但极其反感他时常流露出的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经常驱使他对边缘文化、边缘人物、边缘精神做 1 出歧视性评论。对于网络文学,他的评价就低得不能再低了:“文化民主颠覆了精英意识,这是‘网络文学’应运而生的前提。文学就是纯文学,它是有规则和水准的,我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网络文学’不是文学。那些出版商们四处寻找网络写手,寻找‘网络文学’,其实是在寻找文学的胚胎。”
这段有关网络文学的高论令我想起了这样的命题:“只存在人,不存在黑人!”
不是吗?当年的白种人就把有色人种当作低于人的存在,甚至声称“我们不可能设想这些生命竟然是人”。现在,有人声称“‘网络文学’不是文学”,其论调与当年的种族主义者何其相似?
既然 “网络文学并没有经过准入程序,没有获得文学准入证”,那么,谁有资格决定什么是文学或非文学?哪些人有权力颁发文学的准入证呢?肖鹰没有明说,但其潜台词非常明白:只有像他这样的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中央级”学者才有这样的特权,因此,全中国的写手都应该奔赴北京,哀求“中央级”学者赐给他们这至关重要的“准入证”;否则,你就至多是文学界的盲流,所创作的作品也只能是“前文学”。
然而,肖鹰对于“纯文学”的说法还是暴露出他的无知:正如没有纯水、纯人、纯金属一样,也没有纯文学;纯文学不过是种想象,以纯或不纯裁定文学与非文学不过是为展示权力寻找借口。
我知道肖鹰是研究美学的,在文学方面是外行。身为外行,却敢肆无忌惮地评说,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生活在北京,觉得自己是中央级学者,有权力批评他人。我注意到,被肖鹰点名批评过的人大体上都是“地方性”的(如赵本山、贾平凹、阿来),涉及的文化样式也主要是边缘性的(如二人转),他所用的标准则来自于强权意识(如何者为“纯”文学)。
问题的关键是:皇城根下的学者自以为自己掌握颁发“准生证”的权力,这些借助权力体系说话的人早已处于异化状态,自己都远远不“纯”,还好意思说区别文学、艺术、道德“纯”或“不纯”。
其实,肖鹰的态度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央级”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在一次会议上,某位来自北京的学者得意洋洋地宣称:“我们负责编文学史,掌握了选择作家的权力,因而那些未被选上的作家(如王朔)就恨我们。”然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在中国,这位学者编的文学史也不过是无数文学史书籍的一种,他没有权力决定哪位作家进入或者不进入文学史——你们不选王朔和王小波,但他们却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以至于不选他们的现当代文学史是不完整的;你问问大多数读者有几个知道您老人家,又有多少知道王朔和王小波?
好在中国开始进入多元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北京和上海、南京、广州、昆明一样是不同的地方;中国就是这些地方的联合体,中国文学也是无数地方文学的集合;因此,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拥有裁决文学的特权。
或许正是因为特权受到了威胁,包括肖鹰在内的北京学者痛恨 “文化民主”,傲慢地评价边缘性的文化、学者、作家,以挽救支撑他们特权的“纯”。
这种对“纯”的言说无非是偷换概念的游戏:用“白人”概念替换“人”的概念,用皇城根下部分人的文学理念代替文学。我们如果看透了这套把戏,就会明白:断言网络文学不是文学,与当年的种族主义者宣称“黑人不是人”一样荒谬。
王晓华: 学者,文化批评家,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理事。
材料
3、观点争锋:网络文学是否会取代传统文学?(以下文章均摘自网络,略有修改,作者不明)
网络文学将会取代传统文学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中叶就曾说过:”我们正进入世界图景的时代,世界对于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
“存在已被异化和颠倒,世界进入‘转基因’时代。传统的质素在水晶时代(电脑时代)的速度与多维中轰然蹋陷,一切开始重构”。——乔伊斯。
“新的文学圣婴将在网络中横空出世,它是上帝或者靡菲斯特与繆斯的孩子。如同巨人传里的庞大固偌,征服只是时间问题”。——霍华德-肯基。
网络文学将代替传统文学。这犹如电影代替皮影戏、手机的无限沟通代替鸿雁传书一样。我们只能说网络文学将会代替传统文学,同时我们也知到现在根本代替不了。网络的作用现在还远远没有完全浮出水面,“文化精英”也好,文学爱好者也罢,他们排斥网络,他们认为它挤走了“纯粹”的文化,这是可笑的自私和虚伪。为保存“文化”而牺牲新的文明,他们不是在为“文化”而战,而是恐惧科学,他们巴不得像中世纪烧死自然科学家布鲁诺一样,让网络灭绝,再回到传统文学的刀耕火种中去。
以电脑文本为纸媒作文并在网站社区论坛以bbs的方式发帖的文学模式统称为网络文学(红楼梦等载留到黄金书屋的不属此列),以社区注册形式登录bbs发帖并自我感觉良好的家伙都统称为网络作家(以曹雪芹为注册网名的不属此列);把文字写在沙滩、岩石、砖头、竹片、布帛、纸张等的作文统称为传统文学(在这里,古典文学、代文学、当代文学都属此列),以此作文的不论不要稿费的古人还是为膏梁谋的当代人都称为传统作家(古人要后人评,后人要作协评)。
首先,网络文学将文学活动的整个流动的系统(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都搬到网上了,这是前无古人的事。这对文学是一次改头换面的革命。当网络真正形成之后,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对文学时空的某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发表”、“不发表”、“能发表”、“不能发表”的界限,减少了文学交流之间的流通环节,使得创作者和读者获得相对最大和最自由的双向交流和选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知名作家不需要和杂志打交道,不再需要杂志和出版社的“隆重推出”,和一些批评家有意识的“炒作”,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来和读者交流,并获得自己的收入,真正实现作家作品与读者的直接见面(消除柜台的服务)而新进的作家也不用去找关系、托友人去发表自己的作品了。这是文学体制的革命。
其次,网络文学本身是一种共享性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学本质上是反商业的文化,这一背景和文学的非功利性达成了一致。我们现在所指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区别不大,只是所用工具、传播渠道不同而已,本质没什么两样。国外有一种网络文体不能离开网络,它的产生和传播都离不开网络,这种文学与互联网的关系更密切,但现在无法下结论,认为这就是真正的网络文学。但它的超文本性和交互性,就决定了这种文学文本是无法转化为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特殊的载体与传播工具,网络文学只存在于互联网,区别于传统载体的文学表达,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及内容,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写作习惯。网络上的信息的极大丰富甚至超载过剩,逼迫人们更习惯于阅读语言简洁、节奏明快、用词熟悉、口气亲切的文本;而排斥那些拖沓迟缓、冗长艰涩、琐碎描述、宛转抒情的作品。
第三,从文学载体发展历史来看,传统文学的形式载体必将被新兴的电子纸所替代。
传统文学史粗略分为两大阶段:纸张出现前的口头文学,以及之后的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仍在载体上,其次才到语言。
关于文学的载体,经历了摩岩、树皮、兽皮、麻、竹简、帛、绢、纸等过程,现在是电子纸。
生产工具——文本,对文学模式和表达是决定性的。原始人把事物画在摹岩上,文本(岩石)的粗糙质地造成他们粗旷疏郎的风格;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的人把文字刻在竹简上,文本(竹片)使捉刀(作文)成为精细的体力活,所以要求言简意赅、微言大意,形成先秦文学风格;两汉、魏晋的士宦们将文字浸渍到昂贵而精致的白绢素帛上,每每临笔如临深渊,生怕玷污和唐突了漂亮的帛绢,所以殚精竭虑、精思附会,成就了魏晋华丽的文风;东汉发明纸张以后,纸张的铺张也造成了文字的铺张,并以此激活文字,长篇累牍层出不穷,而之前的西汉仍是诗、赋这样惜字如金的文字。在唐、宋,纸张仍属高档文房消费品,文学作品虽多,单位篇章的字幅还是很少,作文模式当然就逃不出五言、七言、词这样练字如炼金的文字了;明清以降,纸张再不洛阳纸贵,文字当然变得奢糜,小说自然开始发轫,四大名作应运而生也就顺理成章了。说穿了,并非庄子、韩非子不会做长篇小说,而使当时简陋的文本使然。如今,我们的传统作家和传统文学仍然因循东汉蔡伦发明纸以来的模式,尽管文学风格和流派花样百出,并没有走出纸媒文学的围城。
由于互联网能够传达文字、图像和声音,因此网络文学可以发展为一种崭新的多媒体文学。电子文本以其开放、随意、个性化、无边际以及无限延伸的电子纸媒特征,必然诱发和引导文字的爆炸性革命,如同纸张对世界文学的革命一样。
传统在哲学意义上就是时间的被颠覆者,始终处于剥离、解构、重构的不确定状态。传统文学是特定时间里文字以特定的文本和特定的语态、语境所表现的特定文学形式。就哲学而言,“传统”是被否定的模糊概念,“昨日之昨”与“明日之昨”无本质分别,如同伦理中关于“父亲”的概念,我的“父亲”和孔子的“父亲”的内涵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谁是谁的父亲”,这种外延的分野同样也是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或者现代文学)的分野。当“五四”青年们对封建“传统”极尽颠覆之能事时,我们却已将“五四”奉为新文化的“传统”了。以此类推,当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日常写作模式时,多年以后,当星际旅行成为日常,太空文学成为新文学,电波成为文本,那时,网络文学也将“堕落”为传统文学。
以中国而论,每年电脑销售的增幅为10%,并成算术级的递增。我不敢预言“写者有其鼠”(有电脑花粉性过敏者不能用)但电脑的家电化普及是勿庸置疑的。就如说文解字里说无猪(豕)不成家,一个没有电视的家庭也是九牛一毛,而没有电脑的家庭在未来更是不可想象的。当电脑如剃须刀一样在男人手中把弄时,该不会有古代战士“弯刀坐月铡戟须”这样豪迈地刮胡子了吧。现在是鼠标,明天是语音输入,未来或者是电脑传音入密。输入法的革MING必然是文本的革MING。当老夫子们走到东闾买墨,再去西衢购毫,跑到北市选砚,奔去南市拿纸时,电脑使用者却在一种爽洁、无成本、随意涂抹、环保的“纸”上眉飞色舞。这种写作的随意性、开放性将左右人们的写作习惯,就如同钢笔会代替毛笔成为主要写作工具一样。虽然毛笔仍有其市场,但它已和文学分道扬镳,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了。
今天,作家(传统作家)家里没有电脑在如今是匪夷所思的。其实他(她)们每个人几乎都在电脑里作文,并以伊妹儿的方式和资方、书商、编缉、出版社锱珠必计地商榷业务。没有电脑的作家是可耻的,就如同文GE时没有钢笔的男人或者今天没有电视机的家庭一样可耻。他(她)们在电脑自建文本里作文,有时连接上网,或者游客或者网名的马甲在网际间 4 浏览或介入。可以这样说,没有上过网的作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就如同没有看过电视的人不是一个当代人一样。当然会有个别作家孤绝地生活在只有煤油灯的村寨里,但那种人和周朝的伯夷一样罕有,并和伯夷一样成为捍卫前朝道统的牲者,如同五-四后的论衡派捍卫文言而自戕的情状。
传统文字如附俎之蛆,这个俎就是书籍。虽然荷马和诗经的作者都是吟者,传统作家们却将之附庸到了书本上,虽然它们的文字是不坏的,但并不防碍承载这种不坏的书籍——纸媒文本被虫蠹朽坏。我们深情留恋翰墨书香的书籍就如同缅怀江南雨巷的丁香女孩,但那只是审美的记忆和感觉。江南会在地球漂移中变成北极,雨巷会成为原爆后的荒原,丁香女孩会变成残柳妇人,同样,书籍也会变成马王堆的破简残牍。书籍的折旧和损耗使纸张不可能成为文化的代言人。不管是木材制成还是化工合成的纸浆都是对地球资源和环保的破坏,而这两点都是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素。可以这样说,以纸媒为载体的出版业在未来必然是夕阳产业,传统媒体远离书香墨韵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载体来承载文学的一切质素也就罢了,无非让地球人挖根断苗、杀鸡取卵地攫取大地和植被。但电脑的横空出世已昭示了这种可能,并逐渐在传媒领域成为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书籍会成为历史,如同竹简、牛皮纸、绢帛会成为历史一样,那么,以书籍为载体的传统文学会不会成为历史呢!这个结果就如同电话取代鸿雁传书一样明朗。是的,你可以在南国寄一粒红豆以示思念,但如果你手里有一部手机时,这种思念就是矫情了。正常的情况是你要充分利用既有的工具来达成你的愿望,就如同刚好有只大雁飞过,你巴不得托它为你捎信一样。
网络文学的前景如何?尽管现阶段网络文学还比较幼稚,但在众多网络作者和网站的努力下,开一个时代的先声,甚至产生网络中的鲁迅、郭沫若、巴金,也并非不可能。网上写家邢育森曾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文体风格、读者对象、文学水平、创作队伍等方面作过仔细的对比,他认为网络文学是更贴近年轻一代的文学,它填补了严肃文学与当代青年之间距离上的空白,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他还断言,当网络真的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主要方式。
一“网”打尽,无“网”不胜。写作方式的革命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笔和电脑也许还要共存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下,网络文学并不能够终结传统文学,但是,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确实给现在的传统文学带来巨大的冲击。未来,素以“精神贵族”自居的文学家们,那些至今仍以不知电脑为何物而孤芳自赏,更不用说拥有网址,这是不是有些“自负”的悲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文学的悲哀。
网络文学代表着创造,代表了由创造所代表的更多的新的选择,从而营造了一个自由一个同样自由的阅读空间。从更大的角度说,也是年轻一代完善和延续不满足人生的新的方式。正是由于它将在日后的岁月里,成为我们精神领域里不可或缺的甜美果实,我们才那么急切又那么担忧的盼望着网络文学春天的到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电脑技术的进一步傻瓜化,影像、音乐、文字、动画乃至游戏程序共同组成的超级文本式的文学作品出现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地将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体区别开来。网络之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点,或称之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融影像、音响、动画多媒体特征于一体,只有影像、动画、音响效果渗透到文字领域中来的时候,并将网络的特质与文学的特质融洽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网络文学才可能拥有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特征。才可能带来网络文学真正的革命并一统天下。
我们说网络文学“将来”会代替传统文学,“将来”可以是明天的太阳八点钟照在窗台上,也可以是永远的永远。说网络文学将取代传统文学就如同说“一个人的喷嚏将掀起太平洋上的惧风”以及“飞行器将会取代自行车成为每人便捷交通工具”一样。这些都是完全可能的,虽然你现在还看不到事实。
当电子信息时代彻底改变并重塑人本身时,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必将成为可能。
网络文学不会取代传统文学
当今是网络这一冷媒体发热的时代。虽然被官方认定为和报纸,电视齐名的第三大众媒介才不多久,但是它在本媒介接受者数量和质量上已经俨然有了超过前两者的趋势。网络的综合性特征——使它犹如可以向低端兼容的WINDOWS高端操作系统——对于它目前取得的地位功不可没:网络可以传播文本,声音,动静态画面等。在机械功能层面上来说,网络已经可以替代电视和报纸两大媒介了。
机械功能层面上的替代并不代表事实上的替代。大众的意见偏向是认为,网络与电视报纸的关系,犹如百年前报纸和电视的关系,经历过程是竞争——平衡——再竞争——再平衡„„周而复始,谁也替代不了谁。
这个社会学论断所经历的实验考证时间不过短短百年,并不能直接被认定是真理。但是我相信,这个宏观层面上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具体事物之间的变化发展,这个“谁也替代不了谁”的结论也适用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变化发展关系。
网络文学无法替代传统文学的原因如下:
(1)时空限制:网络文学的显示需要三个技术环节的支持:终端机,网络,服务器,缺一不可,而且这三个环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联系状态。传统文学的文字显示仅仅依靠书本就可以,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终端机——网络——服务器组合了,它固定地承载了本次阅读所需要的所有信息。网络文学的精密器材在一定情况下反而是种累赘。当美国太空总署无法通过精密器材解决太空失重状态下的书写问题时,使用铅笔的建议解决这一难题。正因为书籍相对网络文学所需要器材的原始性,简单性,书籍阅读者才能享受到一种阅读的快感,变换各种阅读姿势,变换各种阅读场所,这种随意是网络文学阅读时不能带来的。网络文学的读者受到终端机性能,电源状况,服务器状况,网络状况等许多非个人可控制因素的限制,在这个角度来说,网络文学的阅读者是被动的。
(2)文化惯性:对于许多人来说,读书与看电子屏幕在文化含义上是不同的。读书这一行为包含对文化的尊重,生活情趣的不俗,认知态度的良好。纸张书籍的发明是为了提高阅读水平,提高阅读速度,其初衷和目前网络的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行动效率,可是随着年月的变幻,纸张书籍的阅读已经变成一种深度生活的象征。而网络终端,在一部分人看来,其发明者改进者都是理科思维的人,不会懂得文化的含义,只会鼓捣写快餐文化一般的网络文化(很巧,最初的网络文学的确是一帮技术人员打发在异国他乡无聊时光才开始的)。使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被认为有许多的负面文化含义:现代都市式的偷懒,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远离自然,接触快餐文化、粗俗文化。对媒介,对载体的负面情绪投射到网络文学上,影响了一批潜在网络文学读者的增长。
6(3)信任感:网络文学的增加数量难以控制,质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以这种状况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碰到劣质作品的几率大大增加,于是读者对网络文学的信任感大大降低。自由引起混乱,规则成就质量。虽然对于繁杂的删选程序造成的传统文学时代性、真实性下降的情况我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传统文学出版过程中众多的守门人,提升了传统文学在读者心目中的信任度。“经典“,”权威“等表示高信任度的形容词只会用在传统文学作品上。
(4)物化感受:阅读文学作品,不单单是心理上的活动过程,同时也联系到了身体其他感官的作用。由于网络文学的载体的特殊性,阅读网络文学时,除了视觉系统和手指的偶尔触动(现在的阅读软件可以自动翻页了,连手指都不用动了),身体的其他感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许多传统文学的支持者,其实是对传统载体——书籍的支持,他们的追求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读书的感觉”:用手感觉书的重量,用手指翻过纸制的书页,用鼻子闻墨香(我不反对有人说,那叫墨臭。但是现在是为书籍说好话的时候,伤风景的话就不提了),用身子感觉书页翻过时掠器的微风„„读书时能让人感到书的存在,感到自己拥有一本书,就是那些寻找“有书的感觉”的人的需要。举个相似的例子则是,某些人对于存折数字上的变化不会产生多大的情绪波动,当同等数量的纸币或硬币在自己面前时,他的反应会提高几个档次。无它,人类对于物化事物的偏爱是源于自身躯体的物质性,这是网络以及网络文学无法跨越的鸿沟。
(5)从属关系:虚拟的网络社会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的。网络能给予多种心理上或丑或美或愉快或悲伤的信息,这些信息从哲学的,科学,宗教的角度来说,都是虚假的。人能够离开网络生存在现实社会,人却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生存在网络社会。网络作家,网络文学读者在经历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信息带来的激动与喜爱之后,最终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的。举个例子吧:当网络作家在网络上成名之后,成为某出版社签约网络作家并拿到实实在在的稿酬,合同上会注明:“在实体书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之前,今后网络作品不得私自公开在网络上”,这很正常,这是为了保护双方的利益么,于是作品只放个开头在网络上全当是打广告了,再出了几本书之后,开头也不能放了,那可都是钱哪,于是,网络作品也就不在网络上首发了,作品不在网络上首发的作家当然不是网络作家了,这也很正常,一部分死忠的读者会跟着该作家的选择,从此阅读实体书作品,这也很正常,于是这部分读者慢慢就成为了传统文学的读者。一切都很正常地,网络文学成为了传统文学的培养人才基地。在网络社会依旧依附于现实社会的情况下,网络文学不可能取代传统文学。
(6)机械终端:电磁辐射,电子屏幕,用电危险,这些都是对人类生理情况造成强烈威胁的因素。而冰冷的机械制品,形状呆板僵硬的鼠标键盘手机外壳金属机身,这些给人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安感觉和一种异物感。虽然有众多厂商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纷纷提高自己产品带给使用者的认同感,例如以温情,可爱为主题的设计理念,或者是个性化的设计方式,都是在提高使用者对机械终端的认同感。但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被突破。以这些机械终端为载体的网络文学,也同样承受着大众对机械制品的恐惧,厌恶和不安。
7.文学界倡导文学的“低碳”理念 篇七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网络文学女作家研讨会上,一些网络作家以及评论家所谈到的网络文学与“低碳”的关系,网络文学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文学与“低碳”的关系的话题,颇为引人注目。有关专家认为,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没有编辑的严格审核,没有出版成本的限制,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花很少的费用,可以阅读大量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获得自己想要的阅读体验,不妨将它看作一种低碳的文学活动。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网络文学和当下提倡的低碳生活很吻合,网络写作和阅读都省了很多纸,省去了印刷、物流等各种成本,无非是耗点电。网络文学写作体现的文学与“低碳”的结缘,具有“低碳”的一些特征,是顺应了时代生活的发展要求,网络文学所具备的“低碳”生活的品格,是需要我们的作家、我们的文学评论界给予充分的重视的。所以,可以这样说,文学与“低碳”,倡导文学的“低碳”观念,不仅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摆在文学界、评论界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所有作家关注时代生活的一个焦点,也应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潮流。
8.纯文学作品消费趋势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文学消费;纯文学;社会稳定;教育水平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19-01
目前,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文学消费状况的反思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商品消费对文学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使当代文学获得了自我更新的可能。研究者指出“在这新媒介主导的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必须顺应这样的变化,寻求文学理论的进一步转型。”[1]另一种认为,消费文化的介入,使文学的独立性、严肃性受到了损害。研究者认为“文学遭遇影像、符号的挑战,图像增殖使得纯文学的消费式微;审美方式发生变化,对形而上的价值追求淡漠,对整体、本质的思考缺乏,相反,速食的、戏谑的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兴起。”[2]就“消费时代,纯文学是否真的失落了”这一问题,本文将借助历时、共时两个角度进行新的思考。
一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纯文学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由于对立物的不同,纯文学的所指不断变化。[3]五四时期,对立载道与消遣的文学,出现了“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文学一家独大,许多五四时的“纯文学”成了“异端”“毒草”。八十年代,对文学政治性、功利性反思,“纯文学”又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和创作主体的独立性。[4]虽然这些时期纯文学的内涵不断变化,但是也可以发现其共性:与流行文学的对立性、自身的严肃性、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文学主张的自觉,要引起集体性关注的努力。从这些难以量化的特性看,“纯文学”的繁荣,需要读者阅读期待中包含反思性的问题,认同严肃的生活态度、关注人性、现实。但从历时性角度看,只有当社会出现了动荡或革新时,社会问题、人生追问才会成为紧迫的个人问题,大众的期待视野才会统一对严肃社会问题和人生话题进行关注。但在大部分和平时期,这些包含“纯文学”特性的作品,并不是大众读者主动消费的文学对象。对纯文学的主题、思想、形式能够保持持续关注的,主要还是社会精英群体。建国以后,社会渐趋稳定,能够吸引大众读者保持持续关注的集体性问题逐渐减少。所以,纯文学作品消费的减少符合纯文学发展的规律。纯文学的消费正从大众的大群体重新回到精英小群体。
二
把纯文学消费状况,放在历史纵坐标上看,可以发现,进入新世纪以后,商业的发达和传播媒体的革新,并不是纯文学走向没落的实质性原因。未来商业的无孔不侵和文学传播媒介的进一步更新,并不会导致纯文学的持续衰落。从空间的横坐标上来看,因为纯文学稳定的消费群体来自社会精英群体,所以纯文学的消费量反而会随着社会教育程度的提升和具有纯文学需求的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这两个因素的提升又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体的进步。相对而言,历史上特殊时期对纯文学的集体消费,反而是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在通俗文学再一次成为文学消费的主体后,被战争、政治强制隔断的通俗文学的消费盛况也将回归。而曾在历代大众中流行的文学主题、元素,文学生产模式也将以旧有或新的方式“卷土重来”。因此,当代纯文学消费的减少,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社会认知深度的倒退。
许多研究者忧虑:纯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将被通俗文学所取代;微阅读带来的阅读快餐化、碎片化将降低阅读的深度,削弱阅读主体的思考深度和主体性。纯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会不会被通俗文学所取代?如果说价值和地位是以消费的数量来衡量的话,这种取代已经实现。但纯文学价值和意义能不能以一个时代的消费数量来衡量?贺拉斯在《诗艺》中把文学的价值概括为“甜美”和“有用”两个方面[5]。从这两个角度看,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有用”特性更多与其自身的定位和坚守有关。就纯文学的价值和地位问题,笔者对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主导现在和未来文学消费市场的80后、90后读者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你最愿意消费的纸质书是?
A哲学经典B工具书C文学经典D通俗小说E历史书F报刊杂志G其他
2、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你会引导孩子阅读哪类书籍?
A文学经典B儿童通俗读物C少儿科普D教材参考书E其他
由上可知,虽然纯文学在文学市场上呈衰微趋势,但读者对文学经典的认可度依然很高。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和文学消费市场的通俗化,并没有影响到纯文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三
虽然仍有一部分读者的阅读趣味集中在纯文学涉及的严肃性问题上,但集体的严肃性叙事狂欢的时代过去了。纯文学云集响应的号召力不再了,但对它所关注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只是从集体性的社会思考转变成了独立的个人思考。同時,精英读者也不会因为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改变大幅度改变对纯文学的消费。目前纯文学消费的减少,并不能表明纯文学的衰落和读者阅读水平的倒退,反而有利于文学创作分工的细化和个人化,有利于纯文学深度和独特性的提升。这一现象也将把研究者引向个人和家庭的领域,以及更重要的“世俗化个人的自我”[6]。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赵牧.媒介狂欢与理论沉潜[J].学术月刊,2014,(04):127-132.
[2]杨博.媒介变迁与新世纪文学转型[J].当代文坛,2012,(06):115-118.
[3]陈国恩.“纯文学”究竟是什么[J].学术月刊,2008,(09):88-91.
[4]付建舟.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J].文学评论,2009,(04):143-148.
[5]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 杨周翰译.诗学 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福克兰·莫尔特.通向大众消费之路[A].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8.
作者简介:王悦(1989- ),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9.纯文学 篇九
二、方法点拨 针对本考点的要求与考查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关注课本,准确识记。中考本考点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名著中人物形象,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主要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特 别是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部分更是考查的重点,即使不单纯考识记,但识记往往是理解的前提与基础,因而考生考前应 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复习,适度识记。
2、整理归类,抓住重点 中考考查作家、作品往往限于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因此我们可以按历史朝代顺序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进 行归类、整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
3、平时多读,注重积累 中考名著的考查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考生不仅要“博闻强记”,注意日积月累,还要品读,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做题才得心应手。
4、考前多练,形成答题敏感度,提高答题规范性。常见题型 ①识记辨别题:这类题的题型有选择题或填写作品、人物、故事等。②理解概括题:这类题常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③感悟评析题: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
三、典型剖析
1、下列人物形象、作品、作者、时代(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广—《陈涉世家》—司马迁—汉代 b.胡屠户—《范进中举》—罗贯中—清代 c.夏洛克—《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 d.闺土—《故乡》—鲁迅—
现代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名称、作品中的人物,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朝代(国别)等有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其中涉 及到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作品。本题中 a、c、d 三项所述的文学常识皆正确,b 项中的“罗贯中”应为“吴敬 梓”。答案:b
2、下列课文出处、作家、时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聊斋志异》—蒲松龄—明代 b.《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鲁迅—现代 c.《杨修之死》—《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d.《石壕吏》—《杜工部集》—杜甫—唐代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涉及到我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朝代以及与之对应的课文。此题 a 项中“蒲松龄”应是“清代”。答案:a)
3、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捕蛇者说》揭露了苛捐重赋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 疾苦的同情。b.江奈生·斯威夫特,英国小说家。他的《格列佛游记》以完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故事,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现实。c.徐志摩,我国现代诗人。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以离别康桥时起伏的感情为线索,用温婉柔静的笔法表达了对康桥 的依恋之情。d.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 浓的父子深情。解析: 本题除了考文学常识外,还涉及到课文内容的理解。b 项中《格列佛游记》不是用写实手法创作的。答案:b
4、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背影》一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从正面刻画父 亲形象的散文。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我们学过他的诗歌《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等。c.戏剧《威尼斯商人》,诗歌《天上的街市》,童话《皇帝的新装》,神话《女娲造人》,寓言《蚊子和狮子》—— 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开拓了语文阅读的视野。d.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代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伦 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解析: b 项中的“李白”应是“浪漫主义”诗人。答案:b
5、下面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中头脑简单、粗鲁率直的鲁提辖听说柴进被藏在枯井中不知生死,便脱得赤条条,手拿两把板斧下井解救。b.《琐记》里的衍太太唆使“
我”偷家里的东西变卖,“我”没有照她的唆使去做,她却放出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 西。c.孩提时代的保尔勒令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遭了不少罪。从此,他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d.漂流到荒岛后的鲁宾逊,看到一群野蛮人正在围攻一个逃犯,见此情景,鲁宾逊拔枪解救了他,并给他取名为“星期 五”。解析: a 项中可以从鲁提辖及其武器入手,鲁提辖的武器不是板斧,并且他的性格豪爽侠义,粗中有细。a 项中人物应是 李逵。答案:a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__________、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__________ 酒店结识__________(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 __________(金眼彪)夺回__________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_________ ;夜走 蜈蚣蛉,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魂飞魂散;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答案: 西门庆 十字坡 孙二娘 施恩 快活林(孟州道)行者
7、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1)《水浒传》中“倒拔垂扬柳”的人物是__________。(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3)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__________ 中的主人公,他的精神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答案:(1)鲁达(鲁提辖、鲁智深、花和尚)(2)曹操(曹操和刘备)(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请结合你所读过的文学名著,填写横线上内容。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 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1)》里祥子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罗 贯中的《三国演义》里(2)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 体会到(3)的精神。解析: 此题是名著阅读综合考查题,既有识记内容,又有阅读感悟。答案:(1)骆驼祥子;(2)诸葛亮;(3)敢于冒险(或勇于追求自由、不屈不挠、实干等)
9、下列对联各写的是一位课本中的古代作者,请在括号内写出其姓名。(1)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2)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答案:(1)李白;(2)李清照
10、小林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答题活动时
,向你电话求助,让你为他介绍《水浒》中的一段故事。请把你讲的内 容写在下面。要求:(1)从“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个;(2)叙述简明,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突出;(3)字数 80 字以内。答案: 示例:武松到阳谷县找哥哥,在景阳冈酒店不听店家劝阻,一连喝了十八碗酒,没想到在景阳冈上真的遇到猛虎,半醉中他躲过了老虎一扑一掀一剪,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
11、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请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读 书 卡 编号:001 书名:《 作者:__________ 摘要:(略)》 喜爱本书的理由: 答案: 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是一部催人奋进的长篇小说,它生动地叙写了钢铁战士保尔的成长 过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12、(江苏宿迁)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相关,句式整齐。初中三年,光阴荏苒。忆同学少年,良多趣味。我们曾谈曹操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我们曾诵李白举头望明月,细诉思乡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些都如片片枫叶,珍藏在你我青春的 诗集。答案: 示例:我们曾学毛泽东指点江山,歌颂风流人物;我们曾吟周敦颐爱莲篇章,立下君子之志。(以名著、名作为内 容,要有作家或作品人物)
13、(湖北黄冈市)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 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 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表意清楚即 可。)
14、(浙江金华)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①“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不少于 30 字)。人物名字及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此情节感受最
深的一点体会,不少于 30 字)。你对此人物或情节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以撰写黑板报内容的形式考查名著掌握情况,考查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也需要学生认真地阅读名著,并能 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那些精彩情节的经典之处,从而能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有益启示。只要学生平时做到了这些,那么答好此题就轻而易举了。答案示例: ①《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又很幽默,能够担当大任。②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 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说明他心明眼亮,机智勇敢。这个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曲折惊险,能够突出孙悟空的性格。
【纯文学】推荐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简介11-13
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初探11-07
初中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文学常识07-15
武汉大学08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真题07-21
国学文学启蒙06-10
随笔文学06-18
英美文学入门07-29
文学语言08-06
文学评论阅读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