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2024-08-08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精选15篇)

1.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一

学习日志2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体会到学习要有“三心二意”:一是信心,眼看那么繁琐的步骤、复杂的操作、大串的命令,别怕!二是恒心,一步一步向前走,一个一个做练习,只要坚持,一定能闯过来!三是细心,每做一个练习,都要想一想,这里有几个知识点,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是要有自己的“主意”,要实现一种效果,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技法达到最佳效果,这是要在熟练掌握软件的基础上自己拿主意的。最终要实现精彩的“创意”。而创意既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丰富精彩的创意,有赖于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操作软件的技能和相关的业务素质,当然也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我体会,学好Photoshop可以分四步走:

一是认真掌握操作技能,打好基础。要把各项常用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和效果记住、做熟,;

二是扎实系统整理知识,提高认识。对于学会的操作技法,不仅能独立重复制作,而且要理解其中的知识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书中每一个练习的设计都是用心良苦的,一定要弄明白每个练习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操作体系,使自己的操作从必然走向自由; 三是主动承揽制作任务,积累经验。把学过的知识运用的实践当中去。当然会出现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的局面,只要冷静地处理一个一个的难题,硬着头皮顶过来,您就会发现自己长本事了;

四是广泛涉猎相关领域,丰富自我。这时候,您自己就已经知道有哪些方面应该深入,哪些技能急需提高,哪些知识应该拓展。积极主动地去学、去看、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别人不仅说您学会了Photoshop操作,而且会夸赞您的素质提高了!

2.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二

一、寓教于乐, 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 根据这个特点, 可以把计算机课寓于游戏中,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习指法是比较枯燥的, 如果直接让学生练习, 学生自然没有兴趣, 教师一味强迫练习, 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指法”的过程中, 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例如:学生在接触金山打字通2000学习软件中的打字游戏“吃苹果”时, 会觉得很有趣, 特别想“吃”到更多的苹果, 那模拟儿童的夸张笑声“哈、哈、哈, 你认输吧!”很容易激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不用任何人督促就主动反复“玩练”, 在游戏中轻松练习, 于不知不觉中指法娴熟了, 而且热情非常高, 这就是“吃苹果”游戏的妙用。在这种情况下, 我再结合软件讲解指法要点, 学生学得认真, 学得扎实。

二、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 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 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学生在对着一个物体进行绘画, 就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画得像, 那是因为他们想把这个物体的立体形象都绘画出来, 但是其技能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这时我就会告诉他, 你把它的轮廓画出来, 老师再告诉你怎么样填色可以把它画得更立体些。这样两者合作, 使学生觉得原来也不是那么困难的, 学习的兴趣才不会被困难所扼杀。

三、从简单易接受的内容入手, 由浅入深

画画是小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 在计算机中只要通过相关软件操作, 就可以画出各种图形, 这一点学生越是感到神奇, 就越有兴趣想去学习和探索。我就选用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软件金山画王, 让学生通过基本且简单的操作, 画出像卡通书。首先让学生们学习简单的操作, 然后再深入一步逐渐讲解一些常用技巧设置, 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不过, 有一点需注意, 千万不能讲解过于复杂的知识, 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知识基础而定难度, 过难同样也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改变教法, 凸现主体, 激发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 而信息技术课则可谓是“百见不如一练”, 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 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针对信息技术课的这一特点, 我把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转变成“键盘+软盘”的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和教师同置于一个探究者的位置, 允许学生突发其想, 并允许让学生自己亲自试试看, 在试试看的过程中, 闪现、捕捉创新的火花。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 今天我们掌握的知识到明天并不一定适用。这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从不让学生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而进行死记硬背。相反, 让学生通过自学 (如看教材, 自己试着操作) 、互学 (如向旁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等请教) 等方式学会操作, 并及时进行总结。比如, 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学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这样反复地引导, 学生渐渐地就能把握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要领。这样, 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也许不够完整, 或者不是十分扎实, 但学生还是成功的, 因为计算机的某个知识, 也许过三两年就被淘汰了, 但学会的学习方法, 学生将终身受用。

这样, 学生在自学、互学、总结的过程中, 学会了自我探究,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五、设疑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起学生强烈的、需要解答的愿望, 并带着问题去深入研究。如在教学WORD中“查找与替换”命令时, 先给学生一篇有关“计算机”对社会影响的文章给学生, 让学生把文中所有的“计算机”三个字都改成“电脑”。同学们个个苦思冥想, 结果, 所有学生在实践中发现, 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完文中所有的“计算机”是不可能的。随后他们提出了怀疑:是不是老师故意刁难我们呢?于是, 我提示学生让他们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查找与替换”命令去试一试。结果大部分学生在我的启发下, 将问题迎刃而解,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利用计算机游戏, 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初始兴趣

在某些特定的家庭, 父母谈“游戏”“电玩”色变。惟恐坏了孩子视力, 误了孩子的前程。但只要我们因势利导, “游戏”“电玩”会为我们所用, 能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电脑的最初兴趣, 带小学生走进“电脑”世界。“电玩”比我们成人的语言更能激发起小学生认识电脑、操纵电脑的强烈欲望。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 根据这一特点, 我把计算机课开端寓于游戏中,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中展开课堂学习。从评价入手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本着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利的原则进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发展特长;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形成动脑思考的习惯;提倡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扩展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 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而且学生很容易从感性的方面来评价。作品的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在学生作完一个作品或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给学生做足够的评价, 指出好的方面及不足, 尽量以表扬为主, 这样才能培养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电脑竞赛

通过竞赛相互学习, 相互竞争。按年级与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例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刊物、网页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 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科技创新大赛电脑科幻绘画”“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赛”等各类比赛,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学科如今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认真实践, 及时总结, 才会有创新, 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形成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也更能为培养21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 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 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大胆创新为手段,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大胆探究, 合作学习, 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董奇.《有效的学生评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3.浅议小学信息技术的尝试学习 篇三

具体来讲,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尝试与创作的欲望

一堂课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探讨中来,是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开始教学时,必须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如谈话、课件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一种急于试一试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乐于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

如在开始教学前,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能在幻灯片中做些什么?

生: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设置动画……

师:你还能让幻灯片做些什么?

(学生不能回答)

接下来教师演示课件,问学生:“你想看什么?你想上来试一下吗?”

学生马上举手,表示愿意试一试。结果学生上来后,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钮,马上就能出现自己想看的内容了,有电影、动画片、MTV等,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并不停地喊着要亲自试一试。

二、进行第一次尝试,并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在尝试教学中,我们主张让学生在旧知识与旧技能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即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或同学间进行交流等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这是进行尝试教学的开端。这里,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跟着教师所设计好的“圈套”走的模式。我们所要倡导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问题作为驱动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这是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分水岭。

如上面学生通过尝试找到了插入影片的方法,但却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找不到影片的存放位置,于是教师这样引导:

师:当我们想找一个文件,却又找不到时怎么办?电脑提供了一个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寻找这个文件?

学生马上想到了“查找”,可马上又发现了影片的文件名还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教师先告诉学生在电脑中有一部名叫“海龟”的影片,问学生能否找出来。于是就通过“插入影片”对话框找到文件所在的位置,把影片插了进去。此时出现一个提示,学生根据字面的意思和尝试完全能理解。

接下来,教师再进行进一步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这本电影好看吗?

生:不好看,我们要看动画片……

师:其实在你们的电脑中,有许多好看的影片,包括很多动画片,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这些影片的名字,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又开始尝试,有的则已经开始在自学课本了。

三、通过自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尝试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思想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主张在学生学习中当问题出现时,由学生自己通过寻求不同的方法,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来做最终的精彩“表演”。在这里,教师隐藏到了教学活动的幕后,主要起着组织协调作用,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

四、进行第二次尝试,初步形成作品

当学生进行自学后,他们就会有一种想试一试的冲动,他们迫切想知道自己自学的成果如何。这时,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再去进行尝试,即使这次的尝试是失败也没有关系。当然,这次尝试也一定会有一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此时,有的学生会了,有的却还不会,这就为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如接上面课中,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查找电脑中的影片的方法,即在查找对话框的关键字栏中输入“*.avi”就可以找到影片存放的位置了。于是,他们马上就开始尝试,果然能找到很多影片,此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他们不停在幻灯片中插入不同的影片,一边插入一边欣赏,好不热烈。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制作作品的能力了,于是教师可以提出新要求。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的方法,那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制作一个动画片欣赏之类的电影集,而且要求你们把幻灯片制作得漂亮一些,你们会吗?

于是学生开始制作影片集,形成了很多外观漂亮的作品。

五、进行互动学习,交流自学的经验与成果

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中,他们经常需要在一起进行合作和交流。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展示的欲望和能力。

接上课中,当学生制作好了一些作品时,他们有一种急于想知道自己“制作得怎么样”的心情。于是,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再对自己的作品作自我评价,找出自己这样设计的想法与理由,并为下一步的展示与答辩作好了准备。

六、学生进行技能和方法的展示或答辩,并最后概括

这一步是尝试教学最关键的一步。在这里,他们在进行自我展示的同时,也会面临其他同学的“挑战”,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们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去说服别人,从而培养他们的时代竞争意识,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进行尝试教学的最基本的主导思想之一。

如接上课中,当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评价后,教师组织几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学生制作时进行观察,找出几个典型的作品),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理由,接下来就是其他同学提出意见或建议,演示的学生也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驳。最后,在学生的意识中大致形成了“怎样才是美”的初步体验。

七、学生进行再尝试,巩固所学,从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它,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尝试和应用,在尝试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4.信息技术提升研修日志 篇四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计算机是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都是必不可缺的。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就要要求我们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思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使自己在思想上、教育教学上得到提高。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对于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我体会如下:

一、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我们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等。仔细关注能力要求“可持续发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做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课的前提条件。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虽然现在计算机存在于家庭的普及率节节上升,但是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他们来说,家里拥有一部电脑还只是一种未能实现的梦想。因此,他们对信息技术比较陌生,了解甚微。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若是仅找一些字、词和文章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他们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很快就会厌倦,甚至还会反感。而玩游戏是他们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难易不同,并带有进级奖励得分之类的打字游戏,最好还带有排行榜功能,激发他们求胜的心态。通过这些游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研修日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平台等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国培计划”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应不断地加强,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说我很好的完成这次学习任务。对于计算机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说经常使用,但其中好多东西都还不懂,但我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对网络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让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学习中,我学会了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是辛苦的,但我认真的去把所有内容学好,认真完成每一专题的学习任务。本次培训时间虽然有限,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非浅。这次培训为全县乃至全国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等,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短期培训,我深深体会到: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研修日志

通过本次培训活动,为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培训期间,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联系实际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班级沙龙研讨活动,和各位学员相互交流,共同砌磋,真心探讨。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角色,提高素质 今天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教好书育好人,又要做学生的楷模和社会的示范,任重而道远。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奋勇前行,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单纯传授或灌输知识和片面追求应试的角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素质,成为学者、研究者、导演和教练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要更新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要把握语文教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停滞不前,就是因为我们不去学习、吸收运用新的理论,缺乏反思和教学研究能力。

二、自我实践,不断提升

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转变心态,快乐工作 比起其他许多行业来说,教师这一职业很辛苦,压力大。我们更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快乐工作。然而我们过去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材、不研究学法、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学生的健康,布置太多的作业,该下课了该放学了却还要留学生补课,片面追求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考试分数。学生考不好就不高兴,学生犯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而是训斥、惩罚。这种消极的心态于公于私都是不利的。积极上进、快乐地工作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胸怀博大、有思想、有智慧、有爱心的人。积极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是事业成功的开端。

这次教师培训,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自觉钻研的路很难,要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培训期间的学习会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在继续,这次培训就像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无限希望!这次教师培训为学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以前专家传经送宝,或教师学习交流要“走出去,请进来”颇费一番周折,也难于满足到各地学习的强烈需求。如今却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国培研修,一下子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时空之间的连线,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上学习、交流,和众多的学友虽不“面对面”却已“心连心”,真可谓为是,妙不可言,乐在其中!

从参加国培以来,我在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经历了迷茫懵懂、渐呈清晰到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说国培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让我眼界更加宽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国培开辟了一条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的通道。我可以随时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网络研修平台像一架云梯,让我能不断的向上攀登。看到了有那么多的学员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令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顿觉“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仿佛打了一剂强心剂,开启了自身向上不断攀登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勤奋好学,自己首先要做到学无止境,要求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己也要边学、边思,不浅尝辄止,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学有所获!

5.国培研修日志信息技术 篇五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不再只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决定了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更加重要。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强调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能熟练地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重点在于指出获取信息的四个过程分别为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及保存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基础方面每个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差异,都会给新课改的推行带来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针对学生的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对学习内容相同的学生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出一份作试卷由学生单独完成。在学生作过程中即可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对所有学生进行分为两层:基础较好的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当然本人所说的分层教学并不是说对基础较好的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别教不同的内容,而是在原有的班级里,原有的课堂上学习。首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讲授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分配较高的教学任务,可以对他们进行知识上的一些扩充。由于这部分学生接受速度快,可以利用他们这些优势去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带动起全班的学习劲头,大家比着学,共同进步。

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不断的自我学习,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为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不断努力。

6.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六

(一)时间:2010年11月1日

地点:电气楼D105

事件:认识实习动员会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在电气楼105教室召开了认识实习动员大会。我们专业的这次实习是由学院测控技术教研室的老师们带队。在实习动员大会上,王大虎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这次实习的具体安排,即此次实习需要参观的几个单位,分别有学校的锅炉房和变电所、焦作联通公司、开封仪表厂、焦作污水处理厂和焦作电视发射塔。王老师随后又强调了实习纪律,他要求我们在实习前后主动地、有意识地搜集与所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做好实习准备和实习总结;要服从集体、服从指挥、遵守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保护好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最后,王老师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和需要掌握的软硬件知识。他鼓励我们要学以致用,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董老师在动员会上也做了发言。他首先向我们解释了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实习是认知性的参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一些仪器设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会上,董老师再一次强调了实习纪律,他要求我们按时集合,不随便请假,维护大学生文明形象,听从现场技术人员指挥,保障现场设备和人身安全。同时他要求我们做到“五勤”,即手勤、眼勤、耳勤、嘴勤、腿勤,认真做好实习记录,争取在实习中真正能有所收获。最后,董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撰写实习报告的格式与要求,并鼓励我们认真实习。下午,为我们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在网上查了些关于锅炉和变电所的相关资料,为明天的参观实习做了些准备。

(二)时间:2010年11月2日

地点:学校的锅炉房、变电所

事件:参观学校的锅炉房和变电所

今天是实习的第二天,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后勤集团动力供应中心的锅炉房和变电所。学校后勤集团动力供应中心共有四个锅炉,包括一个蒸汽锅炉和三个热水锅炉,为学校各个单位供暖、供汽、供热水等。通过老师、工人师傅讲解,及自己课下查询资料了解了锅炉容量、蒸汽压力、蒸汽温度、给水温度、引风量、鼓风量、炉膛温度、水压、炉排调速量等表征锅炉性能的主要指标。参观过程中,老师和工人师傅都做了详细的介绍,知道了学校供暖、供水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自己也对锅炉方面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观完动力供应中心,我们又去了学校的变电所。

学校的变电所分为高电压控制室和低电压控制室两个部分。在高电压控制室,首先看到的是学校高低压一次系统图。高压电是从学校外引入的两路10KV电压,通过两个分立连通的高压配电柜把高电压分别送到两个降压变压器。10KV

高电压经降压变压器变为380V的低电压,进入低电压控制。低压控制室负责学校各单位的电能输送控制。该控制室共有两个分立连通的低压配电柜。两个配电柜既可独立工作,也可相互连通一起工作,彼此互为备份。参观变电所的过程中,了解了三相四线制接法中,A、B、C三根火线和零线的颜色的国家标准,分别为黄色、绿色、红色和淡蓝色,地线为黄和绿双色。在学校里,没有见到架空线。学校属于人口密集的地方,在学校里布置架空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巷道直埋布线方式,传输低电压采用粗电缆,电能传送到各单位后,各单位依据实际需要,再对电压进行分配处理。

上午实习结束后,我们整理了参观的收获,并写下了自己的实习感想,也为明天的实习做了准备。

(三)时间:11月3日

地点:焦作联通公司

事件:参观中国联合网络通有限公司焦作市分公司

今天是实习的第三天,我们一起到焦作市联通公司进行了参观。共参观了焦作联通的三个设备机房。在第一个设备机房首先见到的是交换机中继架。在这个设备机房见到的最重要的、最不能触碰的部件就是尾纤。尾纤裸露于外界,每次跨越尾纤时必须小心翼翼,害怕一不小心触碰到,影响网络信号。在第二个设备机房见到的是专用网络设备。专用网络设备主要是面向金融等对信息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商业公司,为其提供高速率、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服务。其间有一台焦作联通最核心的设备,价值七、八百万元,是联通公司在焦作市的核心部件。在第三个设备房,见到的是从十几年前到现在以至于未来基于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各种设备。这里是联通公司网络发展的见证,也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联通公司采取智能监测和人工监测的双重模式来保障网络的通畅。焦作是网络信息的一个中转站,担负着河南省部分和焦作市联通网内全部信息的中转传输任务,同时也负责焦作市所有联通网络的连网开通等其他任务。在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联通网络的更新与拓展也是焦作联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可以发挥用武之地的地方。

(四)时间:11月4日

地点:开封仪表厂

事件:参观开封仪表有限公司

今天是实习的第四天,我们到开封仪表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实习。早晨七点,在学校乘校车,经历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就到达了七朝古都开封。我们上午,参观了开封仪表厂的几个生产车间,下午在厂方的安排下又听了该厂教授级高工的报告。

在开封仪表厂参观期间,先后参观了该厂的电磁流量计生产车间、浮子流量计生产车间、腰轮流量计生产车间、涡轮流量计生产车间、体积管生产车间等车间和国家水大流量计量站。在车间,我们见证了流量计生产装配的全过程。该厂拥有好几套专业的校验设备,大致分为水校验和油校验两大类,仪表厂拥有专门的校验厂房。在开封仪表厂,最老牌的流量计应该算是电磁流量计了。电磁流量

计的校验检测主要是水检测。在参观过流量计的几个生产车间及校验车间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国家水大流量计量站。计量站位于开封仪表厂斜对面,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建立的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该站流量实验室拥有世界最大的恒水头(溢流水塔式)静态容积法水流量标准装置,流量范围为(200 ~ 16000)m3/h;准确度等级为0.1级。该站同时拥有对流量仪表及配套设备进行全性能测试的整套型式试验设备。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听了工人师傅和技术工人的现场讲解,学到了不少在课堂上不曾了解的知识。结束上午的参观之后,我们利用三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对古都开封做了一番小小的游览,长了见识。下午我们在开封仪表厂的会议室听一位教授级高工作的一场关于该厂产品介绍的报告。教授以开封仪表厂的产品为背景,介绍了该厂的积累最主要的流量计及其工作原理。

(五)时间:11月5日

地点:焦作市污水处理厂、焦作市龙源湖公园

事件:参观焦作市污水处理厂和焦作市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焦作市污水处理厂,下午参观了焦作市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在污水处理厂,首先参观的是污水处理厂的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是污水处理厂的监测和控制中心,里面有污水处理的流程图和全厂的智能检测控制计算机系统。在控制中心,一位老师傅按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流程图(图七)向我们介绍了各个处理阶段的设备和污水处理的原理。随后又在另一位师傅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并听师傅做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随后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又实地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及设备。

在发射塔,我们参观了发射塔内的无线信号发射间,并听了技术工人关于电视广播信号接收与发射的讲解。该发射间分监控和信号发射两个区间。信号发射间有电视信号发射机和广播信号发射机两类,负责中央电视台的一套、焦作电视台的两套电视节目和焦作广播电台的一套广播信号的发送。监测间用于监测异常状况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电视发射塔,所了解的是信号接收、放大、发送及无线电视信号的监测方面的一些知识,收获颇丰。

7.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七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 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 他们可以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这些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无所事事, 就偷偷地玩游戏等。教师难以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往往顾此失彼,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这种环境下, 如果能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和老师一起去帮助那些落后的同学, 岂不两全其美?优等生在帮助别的同学时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使优等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满足感。后进生在他们的帮助下能力得到了提高, 找回了自信。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能为人师这也是优等生乐意去做的事。合作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决了老师疲于奔命的难题。

通过观察、了解, 选出一些基础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与后进生搭配成座位相邻学习小组。根据学习需要可以随时调整座位, 便于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合作。

三、巧选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中,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合作学习, 切不可盲目合作。比如,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课本中“插入表格”一课, 这一课对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老师演示比较细致, 但仍然有些学生很难画出满意的符合要求的表格。这时就需要合作, 让领会快的学生帮助后进生。

有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如课本中的“编辑文档”, 教材本身安排的顺序是: (1) 文字的删除, (2) 文字的添加, (3) 文字的移动, (4) 文字的复制与粘贴。可以把第一个内容调整到最后学习, 因为经过文字的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 产生了许多多余的文字, 这时就需要删除一些多余的文字。这时候教学“文字的删除”不是恰到好处吗?

四、创设情境, 激发合作意识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悦愉的过程, 一个自觉投入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 如在教学“美化文档”一课时, 我先设计了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学生看后, 都说:“真漂亮!”“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 这个小报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 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 发挥自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 而且还可以比老师做得更好。不过请你们先自学课本, 小组讨论研究制作的方法, 再试验, 然后把成功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全班再来合作解决难题。这样,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质量。

五、积极引导, 默契合作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 并不能够确保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地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点拨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如小组内成员在讨论时要正确陈述自己的想法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修正他人的缺点, 敢于质疑。还要学会分享、倾听, 不能总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 最后坐享其成。避免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 从而产生“搭便车”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 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些学生不够专心, 精力不集中, 自制力不强, 易受干扰, 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合作时, 教师要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 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 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更深入的合作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 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 这就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通过合作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启示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自己去学会的。在今后的学习中, 学生们就会自觉运用合作学习去探求新知通过小组合作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了智力。

合作学习又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形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帮助, 重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只充当了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集体智慧是个人创新的源泉, 在协作学习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尤其是培养了“团结合作”这一未来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

8.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习的整合 篇八

与习惯培养的整合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任何好的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是大于改变的。细化的分析,良好的习惯应该在低年级就开始着力的培养,但由于低年级独特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光凭老师嘴上说应该怎么做,收到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在一年级孩子刚入校的时候,笔者播放了一段学生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上学的动画,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多媒体播放中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段的交流,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用喜爱的方式去观察,去聆听,去思考。结束后,问学生:“你是想做喜羊羊呢还是灰太狼?为什么?”学生就异口同声说“想做喜羊羊”。有学生说到:“喜羊羊上课认真,坐的端端正正的,一直在听羊爷爷在上课,而灰太狼一直在玩,不在听。”有了学生的这些初步的认识,笔者再让学生回到实际中来:那在我们以后的上课过程中,你打算怎么做?学生:“不能动,认真听,不能和别人讲话。”老师再做出相应的纠正:可以动,你的脑子可以动,你的小嘴巴也可以动,但是要将你的想法和观点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你说对吗?

这样整个的过程显得非常的合理,完全的考虑到了孩子的特点,让孩子无形中有了对课堂中一些常规的初步的理解和对一些信息的正确的判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

与自学能力培养的整合

在信息层面这么宽广,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现在孩子日益广泛和不断更新和发散的信息储备,数学课堂无论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跟随着时代和社会所反馈出的一些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怎样调整?是让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已经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还是要在这些已经熟悉的内容上再去挖掘和深究,这就是要调整之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课前的自学显然也已经悄然的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只是在方式和要求上要找到正确的途径而已。

与教师自身发展的整合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认识,这样可以使有效的整合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更新——教师的角色只是个操作工,不同的是教师的这个操作工,是要恰到好处的将多媒体的运用落实到实处,使得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数学的概念或是概率等问题转换的更为直接和容易接受,凸显的是信息与个人内涵的有效结合以及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整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体现出问题的探索、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和学生自主的思维活动和氛围;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师生的情感的交融、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对资源和信息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和解读力。网络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实验仪器、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和影视音像等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对资源和信息的筛选是要有针对性的,是能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的学生来共享和深究的。杜绝一些不良信息的泛滥与污染,防止让这些本身渴望着知识的孩子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身心的规律性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让孩子在整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判断力和目标性,彷徨和失落的情绪会隐性的出现。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要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多种信息的判断、把握一些重要信息、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和评价分析综合表达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式而已,它真正要体现的是整合后对教学所带来的便利之处,让“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得更为顺畅,让教师的“以学定教”的终极目标来的更快些。记得有句广告语:“人生是一段旅程,在乎的不只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欣赏风景时的心情。”其实对于教育来说,40分钟的课堂更像是短暂而又不平凡的旅程,陪伴你一起旅行的是一双双水灵灵而又非常渴望的眼睛,作为一线的青年教师,你是想让这些渴望的眼神变得呆滞还是更加的睿智,都在你所把控的这一小段的旅程中。

9.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九

学习日志

(三)徐瑞颖

10.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十

在本次学习过程中,我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及培训老师的指导、同时还参与了同学之间的各种讨论与交流。我不但提前修完了必修课程及自己选择的一些选修课程,同时,对一些课程还进行了反复学习,对一些实用并且不懂的知识点进行了重点掌握,让我在本次学习中受益匪浅。

本人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由于毕业时间早,所以在学校时所学有限,很多知识都是在工作后凭自己的兴趣进行自学,或都在工作中有需要时去进行学习而掌握的,但由于学校资源及设备有限,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难真正把多媒体教育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大力投入,让我们农村教学方式也有了变革性的转变,并且迫实我们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的进行知识积累,才能更好的运用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同时,通过此次培训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法,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帮助。

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所以一些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对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相对较少,或者说根本就是零基础。同时,很多老师也由于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时间较晚,基础比较差,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进行教学的教师比较少,即使会利用一些,但得到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通过这次国培让我知道了,不管条件如何,不管自身基础如何,我们老师都要尽能力去应用好我们身边的所有的资源,让学生更好地得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的教师也要知道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及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生动灵活,让学生更喜欢更有兴趣学好知识。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又一次很好的学习了Flash、Photoshop等多媒体应用软件的技巧,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些软件在教学中的好处及应用方法,虽然现在我对这些软件还不是很熟练,但我以后还会继续学习,争取在教学中运用得更好,让学生更好的得到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后给他们带来的教学直观感受,也让我更进一步学习了信息技术整合在课程中的应用与好处。

在这次培训当中,通过一些小微课及一些课件、反思、动画设计等教学资源的上传与交流,不但让我展示了自己平时的学习、教学成果,同时还得到了辅导教师及同学对我的评价与指导,让我在信息教学上的认识得到了一次升华。

总之,在网络上进行国培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对我们偏远农村地区的一线教师来说,不但解决了外出学习路途遥远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同时在个人学习开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总的来说,我觉得网络培训有以下优点:一是网络学习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在网络研修学习的平台上,通过与专家交流、看优秀课例等方式,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汲取对新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三是通过“国培”研修学习获得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网络学习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曙光。

11.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兴趣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低了。因此,教師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尽量利用生活实际,创设具体的情境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由具体的情境向抽象的情境过渡,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应尽量以身边物质为切入点,将许多复杂的问题置于具体情境中,

降低思维活动梯度。如:讲过收发电子邮件后,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之间先收发电子邮件,然后再延伸到好朋友之间。这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身边的电脑知识,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应该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电子相册制作时,学生可以制作自己的照片,首先不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而是老师先把电子相册进行现场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会想这一步怎么来的,这是怎么操作的呢?在学生带着疑问时,再进行讲解,并把教学内容也融入进来,这样,教学内容就在无形之中给学生讲解了,学生也就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刺激下,对信息技术掌握得更加牢固。再如,通过自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利用动画、音乐、图案来配合讲授,把信息技术教学中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整体的、具体的画面、声音等。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等等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朱瑞彪.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考试,2012(12).

12.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十二

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有以下一些原因:首先,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学习的热情较高。其次,计算机课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放松的娱乐氛围。最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和抽象,只靠教师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他们更愿意自己借助计算机娱乐消遣。针对以上情况,如果不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行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会高涨,信息技术知识就无法真正普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只有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看法。

一、合理利用教材,化难为易

信息技术的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理解难度偏大。学生很难把握高深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学习的热情自然不会高。为了使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能力,对课本进行有序的改动,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在内容之中穿插一些益智游戏,让学生既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又可以在学习之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这样,就不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二、精心设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够精心准备课堂的导言,设置一个良好的导入,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被激发,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 故事导入法

把故事引入教学中,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在教授信息技术“旋转”和“翻转”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比如可以播放《西游记》的片段,让学生指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会指出孙悟空,孙悟空的本领是什么,学生都知道是七十二变,我们利用电脑效果表现孙悟空的变化,学生就会对课程产生期待感,学习起来也就不会过于枯燥。

2. 场景设计法

信息技术如果不借助于情景教学就会显得抽象,教师可以借助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美好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去,在实践中认可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精美的贺卡,同学们会被贺卡的图文吸引,想要学习卡片的制作方法。教师就可以把PowerPoint的制作方法教授给学生,并告诉学生要开动脑力,发挥创造性。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兴趣制作理想的贺卡样式,不仅可发挥创造力,而且可在娱乐中掌握信息技术。

3. 问题学习法

带着问题学习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因此,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知识,按照书本上的操作介绍进行探索性实践,把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向老师咨询,这样就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4. 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课堂中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就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课堂效率就难以保证。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增添一些游戏情节,如可以引导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游戏,同学们通过比赛,看谁速度更快。教师如果能在此时教授正确的打字指法,那么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学习,不仅加快了游戏的速度,而且在游戏中学到了基础知识。

三、优化教学,指引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如果仅凭课堂教学就会略显枯燥,就必须寻找适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正确教法。

1. 师生配合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动,模仿和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鼓励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来台前演示,教师在旁指导,讲授基本的知识,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解和自己的操作,对知识可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师生配合的学习方法既可消除学生的疑虑,又可使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 生动比喻

信息技术中常存在着一些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实例,把复杂的名词转换为生活实例,那么学生掌握起来就轻松多了。比如,“文件夹”和“文件”两个名词,可以这样比喻:文件夹相当于你们背的书包,而文件就是你们的书,书包里可以放得下小书包和书本,但书本却不可以装下书包,这就说明文件夹可以包括文件夹和文件,但文件不可以再包括文件夹。这样的比喻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了。

3. 竞争机制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比赛,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竞争,比比谁的打字速度更快,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另外,我们也可以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得到发展。

三、结语

13.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十三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学习支架的概念、使用原则以及形式,给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浅析了学习支架不同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它的不足之处,同时以多个支架作为案例来提高其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关键词:学习支架;信息技术;小学

目录

一、引言..........................................................................................................................2

二、学习支架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使用原则..................................................................2

(一)学习支架的内涵.....................................................................................................2

(二)学习支架的表现形式..............................................................................................3

(三)学习支架的使用原则..............................................................................................4

三、学情及新课程标准分析..............................................................................................4

(一)学情分析...............................................................................................................4

(二)新课程标准分析.....................................................................................................6

四、学习支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6

(一)学习支架的使用.....................................................................................................7 1.在初步认识软件时提供问题形式学习支架........................................................7 2.学习软件功能时提供三种学习支架..................................................................8(1)提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8(2)提供建议形式的学习支架...................................................................9(3)提供向导形式的学习支架.................................................................10 3.利用软件制作作品时提供学习支架.................................................................11(1)提供范例形式的学习支架..................................................................11(2)提供图表形式的学习支架.................................................................12

(二)学习支架使用的不足之处.....................................................................................14

五、总结........................................................................................................................14 参考文献........................................................................................................................15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教改的来临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然而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化教学的外显特征,要想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信息技术课堂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鼓励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但这并非意味着学生的所有探究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支架”这一教学策略就从众多教学策略中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习支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活动进行观察,必要时,介入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支架,当没有必要时,则及时“隐退”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说,学习支架的设计是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充分、最集中的体现。因此研究“学习支架”是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支架的含义、类型以及使用建议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习支架的文章并不少,这些文章主要一部分研究学习支架的应用表现形式和学习支架应用有效时所具有的特征,另一部分是学习支架在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应用。但是很少有文章研究学习支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同时学习支架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学习支架是个性化的,因此它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受益。所以在未来的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多加使用学习支架,从而使得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吸收。为更好的了解学习支架,在这里简单的介绍学习支架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使用原则。

(一)学习支架的含义

“支架”在这里也可以称为“脚手架”,其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支撑系统,建筑施工中少了脚手架将一事无成。把“支架”的概念用于教学实践,既形象又贴切,学习支架就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我们很容易看出,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并且适时的提供有效的、合适的学习支架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任务更好更完善的到达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要从学

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创设适当条件,以支持和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这些适当条件实际上就是学习支架。如图1【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穿越“最近发展区”到达潜在发展区,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适的学习支架,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二)学习支架的类型

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其表现形式没有定式,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灵活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2】。

1.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包含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

2.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比较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灵活地提供此类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3.建议: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4.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5.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10种,在 3

皮尔斯博士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三)学习支架的使用建议

学习支架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如何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3】:

适时性:在学习过程的什么时候提供支架, 当学习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时可以撤除支架, 这些都应该精心设计。

适度性:每个学习支架都应当有阶梯性, 目的是给学生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站在支架上通过自己“跳一跳”, 才能“摘到桃子”。

个性化: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程度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差异性很大。如果按一个标准提供就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对于程度差的学生来说, 困难依然重重, 屡战屡败, 劳而无获。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支援学生以延伸他们的能力,是一个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使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当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即学习过程被内化之后,相应的学习支架可被撤除,因此学习支架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种短期存在。

三、学情及新课程标准分析

宁波市学校基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笔者在这里就学生的学情和《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学习支架。

(一)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

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4】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二岁)。2.前运演阶段(二岁—七岁)。3.具体运演阶段(七岁—十二岁)4.形式运演阶段(十二岁—十二岁以上)。

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的学生普遍年龄在9周岁到12周岁之间,属于小学的中高级,处于第三阶段,即具体运演阶段,儿童已具有运演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4】,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阶段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演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操作,但是这些操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然而,在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这就是这些所有的逻辑或思维都还跟具体的活动或客体联系在一起。离开了活动或客体,儿童就无法进行运演了。这就好象是低年级学生学算术必须有小木棍进行参照一样,这应该算是这种理论在实际中的一种很好的利用。

首先在感知、注意等方面,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同时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其次在想象、思维方面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教师让学生自己在既定的情境中探索,而教师则负责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些。现在的教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根据学生的目前实际的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支架。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5】: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5】: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四、学习支架的具体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门崭新的年轻学科,还正处于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发展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信息技术其本质就是在生活中人们利用来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的一个“工具”。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和信息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驾驭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能力。当前,微机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校的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做到与社会同步或超前。学生学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如何才能高质量完成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显得

尤为重要。我觉得信息技术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和操作,为了学而学,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并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一)学习支架的使用

信息技术要真正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就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角色是配角,是助手,是顾问,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强行将现有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帮助学生时,学习支架就发挥了它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学习使用软件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步认识软件,第二学习软件中的基本功能,第三使用软件制作出作品。我们可以在这三个阶段适时的提供一些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任务。

1.在初步认识软件时提供问题形式学习支架

小学生好动脑、动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高度重视度充分发挥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软件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拉近学生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而问题形式的导语,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用问题形式学习支架来引领学生使用一个新的软件。

① 可以根据软件的一方面作用或者用途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对这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之心,同时又能知道软件的其中一种或者几种功能。例如要引出网页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提问:平时你是怎么看到别人的作品的?这时学生就会回答,在电脑,在网页上。这时就简单的过渡到了对网页的研究。

② 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软件有别于其他工具的使用方法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计算机软件的优势。例如要引出画图工具,这时教师拿着一张被损坏的画,希望学生能帮忙补救,学生为难时,教师可以提问:这种画很容易被破坏,修改也困难,那我该什么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就会想到用电脑来制作图片可以方便的修改,从而顺利的引 7

出了新的工具。

由于小学生对外界陌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问题支架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问题支架可以很好构建一个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桥梁,让学生不由自主就想去探索新的内容,吸引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有所了解这个新软件的一些功能。在初步认识软件的过程中,教师提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效率也较高,但需要注意适时性的原则,什么时候进行提问能达到最佳效果,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不能为了问而问。

2.在学习软件功能时提供三种学习支架(1)提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

在学习软件使用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很多学生总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而在小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没有教师引导性的问题为其提供支架,也会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

那么老师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个引路人,抛出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吸引到正确的方向。教师可以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搭建起学习支架,随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不断深入。提供的问题的类型主要有四种【6】: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猜想,发散思维。

例如学生在操作中面对“分岔路”无从选择,这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个“如何”类型问题支架来引导他们,可以将这类支架运用到软件新功能的介绍和使用中。例如教师为学生学习画图时提供了一个情景“喜羊羊和灰太狼大战”,一只喜羊羊如何才能斗过五只灰太狼呢?让学生想尽办法帮助喜羊羊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这时可以提出问题:一只如何能和五只比呢,这明显不公平,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想什么办法?学生就会想到可以使用复制工具增加学生的人数,或者使用删除工具减少灰太狼的个数。这时问题支架就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

再者小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会找出先前学得的经验和当前学得的新课题之间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实现学习的迁移。当学生在操作时“误入歧途”时,教师提供“是何”类型问题支架将他们拨回正道,可以将这类支架运用到学生已经知道某种功能后,但又不能熟

练地掌握使用时。例如学生忘记从哪里如何打开Word的时候,老师可以提问: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将自己的画放在哪个地方吗?我们是不是有一个统一的“书包”?这时学生就会想起之前学画图工具时存放的地方,这是学习的迁移。

问题支架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引出软件中新工具的介绍以及旧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同时问题支架的使用可以给小学生创造一个直接和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小学生掌握与其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同时在使用问题支架时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学生水平的不同导致教师给予支架的高度也不同。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会不断的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因此学习支架的提供更应该注意适度性原则,不能太过浅显,当然也不能太过深奥,教师应该在了解过学生目前发展水平后再寻找合适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

(2)提供建议形式的学习支架

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中陷入困境时,教师提供恰当的建议,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当把某些问题支架的设问语句改为陈述语句对,“问题”支架就变成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相比,建议支架的建议可能少了一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但它更直白,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对于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同学而言,这样的学习支架会更加有效,这也就体现了以适度性和个性化为原则的学习支架的选择。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当我们使用建议支架时就应该注意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①当学生在操作时遇到难题要退缩时,教师可以采用建议支架,为找不到出路的学生提供引导。例如学生在使用PPT制作动画时,不知道该如何修改路径,教师此时可以提出建议:看到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时,我们是不是想到了在画布上画的图了,在画图中我们可以用铅笔橡皮来修改图形,而这里的路径其实就是简单的图形而已。此时“路径”这个概念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变得更加直观,那么学生就能明白该如何修改路径。

② 在遇到学习水平能力比较低的学生时,我们都可以使用建议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任 9

务。例如学生在画图时一不小心画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教师可以建议:人犯错的时候呢没有后悔药吃,但是计算机画图就不一样了,它提供我们改错的机会,试试找找看。这时学生就会想起我们的橡皮擦工具或者是撤销工具。

建议支架和问题支架比较类似,都可以用来牵引出新的知识点以及回顾旧知识,而笔者认为建议支架比问题支架更加直白,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鼓励小学生不要畏惧挫折与失败,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可以用于帮助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同学,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去消化问题支架所带来的问题的时间,使他们更明了建议支架所带来的用途,当然在提供支架的时候还是应当注意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因为建议支架的“直白”,就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脚手架搭建的更容易攀爬一点。

(3)提供向导形式的学习支架

随着年纪和年级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就应该将问题的设置向这两方面靠近,但由于小学生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他们需要教师更加系统的引导,而向导学习支架就是一样非常不错的工具。

向导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建议学生如何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种片面性支架,它的整体性比较强。提供向导形式的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关键的细节,组织学生的思维等。

向导支架将一个复制的问题细致化,使得学生能按部就班的操作。特别适合用在学生已经学会所有软件的知识点后,学生需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综合性的任务,这个任务会融合很多技术性操作,这时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会某个功能,并不能将它与实际的情况相贯穿,所以就需要向导支架做引导和解释。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信息技术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从而获得成就感,而更乐于学习,因此向导支架在实际问题中的牵引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ppt的综合任务中,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以“水葫芦的危害与防治”为主题,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并制作出演示文稿。这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而教师需要制作一个向导支架,帮助学生规划一个演示文稿的主线。

向导支架内容: ①演示文稿的封面

②了解水葫芦:什么是水葫芦?它的来源?它的生长条件?

③水葫芦的现状与危害 ④水葫芦的现行防治方法 ⑤我的建议与设想 ⑥结束。

通过向导支架可以让小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向导支架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性,若学生以目前的水平已经能基本完成或者完成其中的几个步骤,教师应该及时的更改向导的内容;若以学生目前的水平在向导的帮助下依旧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适时适当修改向导内容或者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其他个性化的支架,例如问题、建议支架等。

3.利用软件制作作品时提供学习支架(1)提供范例形式的学习支架

在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用word编辑一段文字等。而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们已不满足于用word去编辑一段文字,而要求编辑一份带图片带艺术字的内容丰富的小报纸等等。同时为培养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能力。这时范例支架就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提供学生想象思维上的整体认识,也帮助学生提供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学习成果。它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学习成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其实质就是提供某种意义的参考和借鉴,让学生受到启发,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完全学会软件的基本功能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检查,那么制作出成品就是最好的方式。从范例中让学生提取信息,知道该从哪些角度来制作,可以运用哪些技术去完成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

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的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同时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大多数实践操作技术是可以从对教师或学生的示范演示中获得的。在这里,教师、学生的操作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① 对软件的回顾操作性演练可以构建一个技术性的范例,让学生将旧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吸收到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希望学生利用PPT制作一个动画,教师就会演示大海里渔船的航行、鱼儿在水里的游动以及日月星辰的更替等,通过这些事物的范例让学生对PPT制作出的动画有所感悟和启发。

②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一个实物性的有参考价值的实物范例,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起到引导的作用。展示学生的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下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是一个榜样。同时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范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当教师撤去范例支架时,学生根据他们的发现能力和模仿能力已经大致了解了制作作品时需要哪些步骤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在他们操作过程中去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学会在他人的帮助下创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提供图表形式的学习支架

图表作为一种展示概念、要素、实例之间相互关系的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图表可以作为建构知识的支架,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图表,通过意义连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把握知识的整体,将所学知识整合;二是通过图表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将过去的死记硬背改变为对概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三是图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生通过共同建构图表,加速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共同建构知识。

例如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个PPT动画的制作,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的计划概念图,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概念图来规划自己的小组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同时小学生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那么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成的计划概念图。因此很多的事情在活动开始之前已经被考虑到,减少了重复或无谓的时间浪费。另外,详细的每个步骤中的分工,也让学生了解到自 12

己在小组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小组活动之中,有了概念图,学生小组活动能够的效率明显提高。而且能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且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这是对信息素养很好的培养。

图2小组活动计划概念图【7】

图表的给予应当适时,不能在任务已经启动的时候才后知后觉的给予帮助。因此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当然在本例中由于小组的不同,那么计划概念图的重点、分工和每一步的内容也会在图中有不同的体现,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个性化的帮助,但是还应当记住适度性的原则,不能直接给予答案,而需要经过小组内部讨论、教师的适当帮助而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计划。

图表还可以作为诊断性评价支架。只有当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时,才发生了有意义学习。因此,在新的学习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知识进行调查。图表就是其中很好的工具之一。通过图表不仅可以诊断出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可以诊断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整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设计。

(二)学习支架使用的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而范例的使用就会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例如在教学生画图时,大多数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做出来的图画,没有新意,缺少创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冲破束缚,制作出有个性、与众不同的作品,可让学生亲自尝试发挥想象,也可几个同学共同努力创作作品。例如,教师熟练地在计算机上绘制一幅“井底之蛙”的画。要求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场面,引发学生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画出了“大自然真美”、“天空真大呀”、“空气污染”“乱砍乱伐”等许多环保漫画,形像逼真,寓意深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动手动脑结合、同学之间的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学习新知识,然而在由于学生起点水平的不同,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的学习支架也将不同,同时小学生心直口快,反应迅速,这虽然是发展其思维敏感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其知识经验所限,他们在课堂上快速反应式的想法有时会偏离问题核心,甚至纯属“无稽之谈”或“异想天开”。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无条件接纳学生,“无条件尊重”是心理学家罗杰期的重要观点,它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本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从容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予以对待,必要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起点水平给予不同的支架,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但是也只有在这种尊重与理解的心理气氛下,学生才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才能养成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无论多荒唐和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受到耻笑,而独特的创见却会一再受到鼓励;还是只有这种心理相容的氛围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同时,要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多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激励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出现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在携手合作中教学相长。

五、总结

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因受失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因而,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要考虑全面,将随时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备课时有做详细的应对计划,同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

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4.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十四

最近一段时间经过对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反复阅读和学习,得出以下几点心得,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可操作性强,锻炼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重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的就是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责任意

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展现学生个性。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旋律,当然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言,信息技术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求异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在信息技术课上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还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总之,在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15.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小学音乐合作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和途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技能,挖掘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平台作用,激发学生音乐合作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质提升。下面以《走进音乐世界》第8册第二课《妈妈的歌》中歌曲《游子吟》的教学为例,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与探索。

一、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艺术,要深入领会音乐艺术魅力,需要借助生动的音乐情境,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情境创设将极大地改变传统情境创设方式,使创设出的音乐情境更加生动,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唤醒,就能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歌曲《游子吟》是一首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歌曲,它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创作而成。作品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体现母亲的慈爱之情。为了帮助小学生进入情境,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合作学习奠定基础。我先播放了一节《游子吟》微课视频。该视频是一段朗诵表演视频,由本班朗诵与表演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共同创作,一名学生扮演游子,一名学生扮演慈母。

由于是本班两名学生合作表演的视频,更容易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刺激下,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受到两位学生合作表演情境的感染,合作学习意识被唤醒,为歌曲《游子吟》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突破传统情境创设的局限性,提前录制大大节省了课堂学习时间,而且也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

二、信息技术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理念强调资源意识,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能够大大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现代教育资源的运用离不开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学习中的优势,提升小学生合作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学习平台能够将教师从传统领唱者的角色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等,优化教师教学“主导”效能。

为了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我先根据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一组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从网络平台搜索歌曲《游子吟》演唱作品。学生选择的音乐视频类型各不相同,有单纯音乐演唱,有MV演唱视频,有指导学唱的视频等。根据教学的需要,最终选定学唱指导的MV视频。

学生根据MV视频展开合作学习,重点研究换气点、高位置混声演唱、情绪上自然起伏、弱起演唱等,如: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用高位置混声合作演唱《游子吟》,提醒学生音色要圆润,歌曲中每一句演唱都要有情绪上的自然起伏,大连线要唱得连贯流畅。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最后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在此基础上,小组内进行合作分工,分成两组,唱二部合唱,拍唱结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唱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录音设备将学唱实况录制下来,再通过回听进行自我检视,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教师进行适当的巡视指导,最后评选出最佳的学习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强化学习的重难点,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拓展,培养学生学习创新意识

音乐与其他表演艺术不是孤立的,为了进一步提升音乐表演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意识,在学生学唱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各小组进行网络搜索,了解并借鉴网络上歌唱表演的形式,借鉴某一种表现艺术,以“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结合“说、唱、演”等,将歌曲《游子吟》表现出来,各小组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进行适度创新,并录制下来,把它作为一份礼物献给自己的妈妈。

学生对于这一合作学习任务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各小组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利用网络学习音乐表现的艺术,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不少小组不仅充分展示了“唱功”,也结合说、演等表现形式,穿插抒情性的说白,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意外的是一个小组在“说白”阶段,每一名组员都用一句台词表达了对妈妈的真挚情感,使课堂成为情感宣泄的舞台,在音乐学习中极大地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创新能力也颇让人惊讶。

如果把小学音乐课堂比作一个大舞台,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这个舞台的主旋律,信息技术则是让这个舞台变得灵动、炫目的魔术师,教师则是这一台艺术表演的导演。信息技术时代,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然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乘着音乐的翅膀腾飞。

参考文献

[1]甘玮陈、增照.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 4.8

上一篇:城西小学举行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下一篇:家庭教育八大戒律家长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