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校建设视角下的统战工作活力探析

2024-09-05

和谐高校建设视角下的统战工作活力探析(精选3篇)

1.和谐高校建设视角下的统战工作活力探析 篇一

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保持一致。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显得有些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和谐理论与体育教学

(一)和谐与体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服务社会。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具体到体育教学就是,体育教学必须不断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发展。鉴于此,本文从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本文试着建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新体系,从而为体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依据。

(二)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然而由于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十分不合理,同时体育运动和锻炼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导致了亚健康的人数越来越多,在我国,这一现象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教育部对我国36所大学的48665名新入校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标准测试,结果发现达不到标准的竟高达70.5%。由此可见,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意愿去进行体育锻炼,亚健康人群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指出,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不断增加,这导致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全面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比较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这些“亚健康”青少年进人大学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这使得我国处于一个体育基础“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水平不等、个体之间差异比较大的现状,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下我国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总体来看差异比较大,由于不同学校的硬件基础不同,各个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有的注重实践课的教与学,有的则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述,从总体来看目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解决。

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

观念的落后导致了当前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的实践课时过多、理论课时又过少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体育教学的真谛和内涵所在,在体育学习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很多的体育教学只强调提高中学生的体质,而忽略素质教育,脱离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不能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从而导致观念滞后。

(二)体育教师管理方式需要改进和科学引导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教育体制改革以来,虽然我国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目前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方式及运行机制,仍然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不少院校仍然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体育教师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在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师的态度普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一般不要。这种情况,就让体育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成为教师中的“三等公民“。第二是目前不少院校用人制度不合理,一方面是优秀人才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有些素质不高的教师却占据本应属于别人的岗位或机会。第三是在对体育教师的管理上,没有建立科学的薪酬和激励机制,从而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体育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上,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脱离了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形式十分单调,没有生机;教学内容过于僵硬,没有变化,内容也十分陈旧,课程结构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结构没有质的变化,阻碍了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和谐高校建设视角下的统战工作活力探析 篇二

一、建设核心:强化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是指支配和指导德育工作队伍进行德育育人活动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综合, 体现于德育工作队伍整体的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它是通过德育工作者之间自我超越、重建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功能来整合、优化而形成的, 是推动德育工作队伍整体发展的潜在力量。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其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高校的育工作队伍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它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三大主体队伍构成。其中,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 负责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肩负着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职责。因此, 国际化背景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更新德育观念, 培养国际视野和战略德育观、素质德育观、合力德育管和终身德育观的德育工作队伍。战略德育观就是要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素质德育观是把德育提高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对待,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合力德育观就是要使三大主体队伍共同承担德育工作的责任, 形成合力德育观;终身德育观就是要使德育成为一项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二是积极开发和激活德育工作者从事德育工作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从事德育工作的兴趣、情感、意志、信心与信念等, 使其保持从事德育工作的旺盛生命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完善德育工作者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 提升德育工作队伍整体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 增强其服务德育工作的实力。

二、根本目标:构建高素质学习型德育工作团队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构建高素质学习型德育工作团队。它要求其成员以追求自我超越为基础, 以共同的学习愿景为方向, 以团队学习为主要方式, 以系统思考为整合工具, 以学习来克服团队发展障碍, 实现队伍结构和功能自主优化、发展的一种组织模式。

高校德育工作学习型团队构建既是目标又是过程。从目标的视角而言, 是指把高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构成具有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学习型团队;从过程视角而言, 是指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培养高校德育工作者系统思考能力和有针对性地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哪个视角, 高校德育工作学习型团队的核心都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在国际化背景下从传统的自发性、经验型向现代的自觉性、科学型的转变。因此, 构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学习型团队, 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 学会学习, 善于超越自我。新形势下的学会学习, 不仅是重视学习的价值, 还要深刻领悟学习的真谛;学会学习不只是获取信息, 一些新的语言、方法, 更是通过学习, 产生新构想, 改变行为, 并能从学习中体悟育人和生命的意义。因此, 德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自我超越的训练, 摆脱德育工作事务的纠缠和经验的束缚, 成为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积极行动、经常反思和终身学习的人。

第二, 重建心智模式, 实现角色定位转变。对德育工作者而言, 重建心智模式, 需要对自身从事德育工作角色有新的认识。一是改善德育工作的管理型的心智模式, 即改变传统德育工作单一对学生德育管理的心智模式、转向为服务学生成长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心智模式, 准确认识到德育工作队伍的价值在于服务学生的成长, 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改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角色迷茫或缺位的心智模式, 把角色定位落实为学生成长的“引渡人”, 就是通过思想引导、学业帮助、生活服务等使学生平稳健康的完成在校的学习成长,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 构建共同愿景, 担负同样责任。共同愿景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尊重德育工作者个人的价值, 在符合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基础下最大可能为成员创造其合理需求并给予满足, 促使成员个体和团队命运紧密相连。二是满足自我价值实现。在每项活动中给予成员个体最大程度的成就感。三是分享活动的乐趣, 团队成员要充分认识成员个体和整个团队的关系, 让“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渗透交融, 化为“共同愿景”。这一共同愿景是团队成员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目标、要求, 通过沟通协商共同设计的德育工作发展战略和其体措施, 共同承担责任。

第四, 铸就团队学习, 形成组织合力。团队中每位成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把学习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持久地进行团队学习, 持续不断地增强团队集体的智慧, 激发发出团队成员的自觉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 充分挖掘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潜在能力, 从而始终保持整个团队的旺盛活力。在此基础上, 形成合力发展态势。这种合力发展既包括通过团队学习, 在共同责任的驱使下在团队内部形成的合力;也包括通过学习示范, 在高校德育队伍外部形成的组织合力。

第五, 学会系统思考, 追求持续发展。学会系统思考, 即学会用国际化的视野看社会发展, 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变化;学会在工作和决策中从全局的角度,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从静态和动态两种环境来分析和认识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做到整体地、动态地和本质地思考问题。通过系统思考, 促进团队的睿智决策, 解决复杂问题, 激发共同责任, 唤起崇高使命, 从根本上消除学习和工作的“倦怠”现象。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和工作生活化, 使学习、工作、管理和生活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 实现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关键:提升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

建设高校的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关键在于提升德育工作整体队伍的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机创和措施, 增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

第一, 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力。学习力是人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一种本领。德育工作队伍的学习力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恒力和能力。从内容上表现为系统的反思批判力、问题研究力和超越力。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力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内因即德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动力, 是渴望学习、渴望提高的心理要求, 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学习的外因, 即德育工作者学习的外部动力, 它包括高校育人环境、政策导向、管理制度约束、工作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 它在德育工作者学习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构德育工作者学习力模式是反思、研究和超越的模式。它要求其成员:具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动力, 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型, 清晰的学习愿景, 团队学习精神, 能学会系统思考, 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改善德育工作学习力模式的方法在于学会审视自己, 学会反思, 学会开放心灵, 学会深度思考。

第二, 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研究力。研究力是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力是在学习力和实践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很强的学习力和实践力, 研究力难以形成和发展, 而研究力的不断增强, 也会促进和带动学习力和实践力的发展。德育工作应首先应该是研究者。因为他所面对的是有一定思想的人, 要指导、引导、促进人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对其思想加以思考和研究,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者研究力结构主要由研究问题思维力、预测决策力、创新表达力等构成。德育研究问题思维力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德育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律, 以新的思路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理和方法。这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 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以及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德育预测决策力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通过研究, 把握学生思想实际, 依据学生思想发展变化规律, 审时度势进行预测和决策, 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德育创新表达力, 就是要善于将研究成果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转化, 指导德育工作实践, 使之成为促进德育工作发展的有利助推剂。

第三, 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育人力。德育育人是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育人力是高校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根本体现, 是优秀德育工作者评价的核心指标, 是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 主要包括德育资源整合力、德育操作力、德育疑难问题解决力、德育关系协调力。

四、建设的根本: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注重言传身教,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途。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一要有健康积极从事德育工作的心态。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专门做人的心理和思想工作的, 只有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才能真正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二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高校德育工作者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重要任务。它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 才能真正使德育工作富有成效。三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教育理念。要认真研究和深刻把握现代德育面临的国际化背景、德育现代发展内在规律和趋势, 以现代德育理念指导德育工作。四是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德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坚持以德育人、以德示范。五是要具备德育专业化素养。这不仅需要高度的从事德育工作的热情, 更需要具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只有将以情育人和以理育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德育育人的本质, 这要求德育工作者既要拓展自身知识视野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又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 有全面发展的专业化素养。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互联网信息纷繁错杂良莠不齐, 各种思想不断碰撞交融, 高校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下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成为符合国情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正在不断成长壮大的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背景视角下强化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软实力建设, 努力提高他们的内涵建设和自身建设, 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健康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际背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软实力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03:51-53

[2]、朱孔军.关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 (01)

[3]、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6 (01)

3.和谐高校建设视角下的统战工作活力探析 篇三

[关键词] 和谐教育高校师资建设

1和谐教育的理论、渊源和现代内涵

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把德育、体育、智育结合起来。到了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库雷尼斯强调了人要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强调教育一定要适应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适应人的年龄和自然天性。和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个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使他们在思维、认知、情感、人格等各方面和谐自由发展。和谐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更加注重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协调。

2和谐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2.1建立学校管理的和谐机制,实现教师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永恒的活力和强大的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从事教育工作。但同时,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表现为情绪消退,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和谐师资团队,所要关注的不仅是教育理论实践方式、方法和技术等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让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建构新的生命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追求一种高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职业内在无法替代的尊严、幸福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教师在学习和发展的进程中展示出自己的生命活力和创新品质,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

2.1.1实现教师与学生平行发展的和谐统一

学生是教师外在的体现者,应把学生看作是教师的体外“自我”,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本质外化成无数的体外自我,同时学生又是教师内在的体现者,教师应借学生之身巧妙地展现自己,为自己塑造一个不朽的精神。这样教育就不是以损失教师来造福学生,而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并达到“不朽”的一系列活动与过程。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的最终实现和生命的最终肯定。

2.1.2实现教师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和谐统一

教师既是一种角色,也是一种个性。作为一种角色,教师要按照职业所要求的规范和原则行事,作为一种个性,教师要对自己的内在需求即情感世界加以真实地把握。幸福的教师是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和谐统一。优秀教师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丰富的个性自我。他们的教育活动,往往是最具个性魅力的艺术,也只有那些有个性魅力的老师才是学生可亲可敬的模范教师,也只有那些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活动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支持和投入。只有允分地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师成为一件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和实践。

2.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外部环境与教师心智模式的高度和谐统一

2.2.1注重教师3Q的协调发展,实现心智模式与人际环境关系的和谐统一

高校教师需要在IQ(智力商数),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构成的3Q方面实现全面、健康、协调统一的发展。有了较高的IQ,才能尽心尽力且高效的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了较高的EQ,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进行友善、高效、和谐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互爱、团结、和睦的师生情谊和同事情谊;有了较高的AQ,才能在遇到问题面对挫折、身处逆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冷静分析和全面思考,理智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心智模式与人际关系环境的和谐统一。

2.2.2培育教师爱校与乐教的思想意识,实现心智模式与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

高校教师如果没有树立起一种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和爱校如家的思想意识,就会逐渐丧失职业素养,敬业意识也会越发淡薄。基于此,需要从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上入手,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讲座、学习组、研讨班等活动,培育乐于教育教学事业的思想和热爱学校的意识,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起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校园的归属感。高等教育的两大功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这也是衡量高校教师的关键标准。教师要明白真正衡量一个教师价值的标准不是所教学生的多少、教研论文的数量、职称的高低,而是教学上是否为人师表独具个性,科研上是否不断创新,服务上是否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了价值或做出了贡献。只有将爱校、乐教、服务的价值理念贯穿教师职业的始终,才能实现教师心智模式和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

2.3终身学习,实现教师成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和谐统一

2.3.1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履行教师职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时刻都面临着专业发展的问题。教师进行可持续专业发展,必须坚持反思性的终身学习。作为反思性从业者和行动研究者的过程都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受到其信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教育的信念是根深蒂固的,也是高度个人化的。教师的信念一般难以用语言表达,而是表现在教学行动中。这种看法或信念形成于早期生活,而且一经形成则难以改变。教师要想把这些内化于他们心灵深处的信念外显出来,就需要反思。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进行的思考,反思之后把反思的内容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验证,如此反复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3.2不断进行行动性学习,实现教师实践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

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同,其他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都可以达到娴熟的程度。但教育领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对象和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教师如果想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不断进行行动性学习,不断超越进取。在教育的实践领域中,行动性学习研究实际上就是为教师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有效的技术工具。本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特定问题上,他们是最有可能提出真知灼见的,因为他们是最有实践经验和最有实情体验的人。研究者花费几个月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可能早存在于教师的心中,而且那些来源于教师实际体验过的东西可能比研究者用其他调查形式获得的东西要深刻得多,具体得多。行动性学习研究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行动性学习可以把教师变为“教学研究者”,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教师逐步走上自我指导和自我持续发展之路。达到教师实践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陆秀玲.实现和谐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4).

[2]田贵华.论加强大学生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研究[J],2007(8)

[3]李斌.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理念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06(14).

上一篇:送阳光公开课教案下一篇:****人民政府镇长就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