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2024-06-11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19篇)

1.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一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本文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入手,阐述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注重启发式教学、教材知识整合、鼓励学生自学及理论结合实践等几种方法,提出了本门课程进行方法改革及继续创新的必要性.

作 者:杨娟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探讨

2.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二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三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培养机械类、近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中, 具有增强学生机械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我校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承担全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 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门课程先后在2003年、2004年和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先后在2012年、2013年成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自2008年开始, 我们陆续编写出版了三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作业集, 现已出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作业集》《机械设计基础作业集》和《机械设计作业集》5本教材。

1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 紧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为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同时, 力求使教材体现我校办学特色,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特点与需求, 遵循适用、够用的原则, 符合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特点。

2 教材的主要特点

在内容取舍方面, 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加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培养, 特别加强结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机械原理着重讲解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以传统的机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为重点, 为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机构选型、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 适当增加了有关机构变异创新、组合创新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在机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上, 既保留了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且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图解法, 也介绍了解析法。在机构运动分析的章节中, 不仅介绍了解析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而且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方法, 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框图和子程序, 这样利于学生熟悉解析法计算、上机的全过程, 真正让学生掌握学过的程序设计知识, 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图解法和解析法各自的优势。机械设计内容则重点介绍各种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 特别增加了结构设计章节。

在内容的阐述方面, 我们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尽量讲解详细、分析透彻;而对于一些偏难、繁杂的数学推导, 则适当简化;对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疑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重点论述, 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在各章首辅以内容提示, 在各章末增加学习要点, 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突出重点, 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形简洁、形象、直观, 在机械设计教材中, 还增加了机械零件实物图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增加了一些典型例题。在传统板书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学特点, 我们将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协调配合, 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作业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学会举一反三, 从而更灵活地应用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编写的作业集, 在题目的内容、覆盖知识点及难易程度等方面与教材一致, 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对应的作业题, 而且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设计计算题和结构题等多种题型, 在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题目的数量有一定余量, 可供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在完成作业集的作业后, 即可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解题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业集采用活页形式, 既方便学生作业, 也有利于教师批改, 并使作业规范化。

3 教材的使用情况

《机械原理》等5本教材自出版以来, 面向全国发行, 累计印数达到32 000册, 并在20余所高校中使用或参考, 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师生普遍认为:教材重点突出, 叙述详细, 取材精炼, 深入浅出, 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4 体会

通过几年的努力,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通过编写教材提高了教学水平。

4.1 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特点与基础

我校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学生的层次、水平与重点院校不同,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叙述要更为详细, 过难、过繁的内容要适当简化。

4.2 教材编写应注重实用性

三门课程实践性强, 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树立工程观念, 如在教材的例题中, 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对不合理的设计有不同的改进方案, 使学生真正理解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的,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设计能力。

4.3 编写教材应遵循教学规律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 使教材各部分之间前后呼应、紧密配合。教材的内容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字通俗易懂, 语言自然流畅, 便于组织教学。

5 结束语

3.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1 概述

《机械设计基础》不仅是机械类、机电类以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更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主干学科的基础。它以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机械设备的维护、改进和设计能力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直接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奠定坚实基础。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几点体会。

2 灵活讲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问题总是渴望得到真相和结果的,而教师照本宣科的解释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疑”作为学之始,思之由,由于“疑”能够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也促使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机。又比如在讲授齿轮传动时,因渐开线齿轮应用最广,所以渐开线的形成及其性质既是授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拿出两张纸,用一张纸卷成细长的圆柱筒代替直线,其余一张纸制作成简易的圆,然后让学生将直线沿着圆做纯滚动,此时提出问题: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轨迹是什么形状?根据演示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一段圆弧,随即定义出渐开线、基圆、发生线的概念。接着问:渐开线的弯曲程度取决于什么?让学生再制作一个较大的圆,再次演示渐开线的形成过程,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渐开线的弯曲程度取决于基圆的大小,基圆半径越小,渐开线越弯曲;基圆半径越大,渐开线越趋平直。有关渐开线的其他性质根据其形成过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实际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深入分析教材、灵活讲解,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随堂制作些简易模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灵活练习

为了利用较短的时间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加以练习。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掌握结题的技巧以及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教师应当选择思考性强、具有合适的梯度、广度和灵活性的习题让学生加以练习。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独立思考性,教师应当在选择具有代表性习题方面多下功夫以免学生一味的机械模仿和死搬硬套。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教师却认为教师在课堂讲,让学生在课外练习,不仅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并且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由于不少教师将课堂作业变成了学生的课外作业,不仅剥夺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事倍功半的做法直接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作业之所以作为学生课堂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是由于:第一,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应用刚刚理解的知识,还能够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能够暴露学生在应用新知识上的不足。教师督促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完成课堂作业具有以下作用: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还能通过进一步调整自己学习的不足来增强信心;对于教师来讲,课堂作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反馈形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4 灵活记笔记,灵活记忆

记忆的关键体现在“灵活”上,这里的“灵活”除了灵活记忆外,还包括灵活记笔记。先说灵活记忆:介绍一些记忆诀窍以便于掌握知识。如:在铰链四杆机构中为学生补充这样的顺口溜:曲柄摇杆是基型,机构条件细分清;曲柄主动有急回,曲柄从动死点停;急回特性有K值,极位夹角相对应;压力角小传力好,型式尺寸要决定。又比如在讲授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学生往往对自由度的公式记不住或者不理解其含义,笔者就做了这样的总结:活杆三乘有自由,两低一高减中求,注意局复虚约束,简式易记考无忧(F=3n-2PL-PH)。再说灵活记笔记:教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其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学,并且教师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会,而是要引导学生会学。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根本不会记笔记,加上课后不看书也不归纳,不会做的作业就采取抄袭的方式。因此,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学生只有抓住记重点、记难点、记规律三方面才能有效做好听课笔记。第一,记重点:重点就是必须掌握的,如:蜗杆传动一节中的蜗杆传动的传动比计算。第二,记难点:难点必须理解掌握,如:蜗杆传动一节中判定蜗杆和涡轮的受力。第三,记规律:如:在螺纹传动中,总结的左右手定律来判定螺纹旋向与斜齿圆柱齿轮旋向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不断的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教育教学过程获得的一些体会,在所教班级学生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教与学均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恩霞,应丽霞.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张超.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6).

[3]肖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4.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篇四

摘 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近几年高职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该文从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设计参数多组化、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 教学改革 绘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66-02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的水平。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和带轮的设计计算。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参数多组化

以往的设计参数虽然也有很多组,但数据相差不大,最开始学生对设计都很感兴趣,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增加,有的同学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和设计指导书也相差不大,渐渐就会失去兴趣,等着别的同学做完了直接抄写敷衍了事。可以把设计的参数变动大一些,每组的参数选择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互相抄写。比如在带传动的设计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一个组的同学必须选择不一样的数值,带传动设计完了之后,让这组的同学互相对比,启发他们思考参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找出合理化参数设计。设计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不同的参数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了设计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不是简单的抄写,达到设计的目的。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设计的成果,评定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设计是提前布置,参数选择让学生选择不一样,但如果不答辩,也难区分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机械地抄写设计指导书。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弄清楚设计中每一个数据和公式的使用,对图纸上零件的结构有着清楚认识。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的图纸和说明书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答辩,才能看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有的同学设计带传动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选择带轮直径,但缺乏整个系统的考虑,有的同学的小带轮半径比电动机的中心大,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修改带轮直径,继续按这样的参数进行后面的设计,导致后面很多数据都不合理。设计完成后,答辩就是引导学生对整个系统一个全面的考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CAD绘图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装配图和两张零件图,大多数都是手工绘图。由于设计说明书错误多,边绘图边修改说明书,有的尺寸是绘图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反复修改数据,部分学生感到烦,设计数据太多,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个数据。机械地参照指导书绘图,导致设计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不吻合,细节地方错误多。

如果设计任务及早布置出来,学生做完一个零件的设计就用CAD绘制出零件图,并让老师检查。比如齿轮的零件图,只需要修改轮毂的孔径就可以了。最后集中几天到机房完成装配图的绘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CAD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尺寸,和说明书也吻合,达到设计的效果。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并进行装配。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转化,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于修改。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能较大程度改变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把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参数选择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了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5.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篇五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把它作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在机电1003班进行教学试点。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教与学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学期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重视结论,忽略详细的推导证明,删减过时内容。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比如在机构分析中,增加了解析法内容。解析法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同时也是机械系统向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的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以后,简化了很多内容,学生负担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诱导激励等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来验证一些结论现象的有效途径,本来应该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但是由于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很好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通过16、17两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同学们通过设计多套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这次实践环节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细心查阅资料,计算数据,最终完成设计图纸及说明书,通过同学们的完成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 1 提升,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行业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学生的好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考核模式改革方面。结合实际情况,本学期在班上组织3次综合测评,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尽量给出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习题、作业情况的考核,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等进行详尽的评定,把平时作业的完成状况纳入课程的最终考评中。同时强调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想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期末考核的过关率,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由于本学期时间和精力有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是很理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去完善教学每个环节,同时也应该加强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

6.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6) 篇六

课程编码: 学分:3

总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非机械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构和机械零部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使其在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方面得到基本训练。

二、先修课程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材料和金工实习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任务,机械零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与方法,螺纹联接的类型和应用,常用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设计准则,通用零件的材料、构造、主要类型和特性、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和选用方法。

掌握:机械的组成和特性和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常用机构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及参数选择,掌握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方法,通用零件的设计和计算。

理解:机械专有名词的概念。

四、教学内容

(一)绪论

1学时

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二)平面连杆机构 4学时

1.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3.平面四杆机构的特点及其设计简介

(三)凸轮机构

4学时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3.按给定从动件运动规律绘制凸轮轮廓

(四)间歇运动机构

2学时

1.槽轮机构 2.棘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 4.凸轮间歇运动机构

(五)机械的调速和平衡

2学时

1.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 2.机械的平衡

(六)机械零件设计和计算概论

2学时 1.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准则 2.机械制造中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3.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4.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

(七)联接 6学时

1.螺纹联接 2.键联接 3.铆接 4.焊接

(八)带传动和链传动 6学时

1.带传动的特点 2.带传动的主要形式 3.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4.带的耐久性

5.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传动比 6.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7.张紧力、张紧装置和带传动的维护 8.链传动的特点

9.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10.链传动的使用维护

(九)齿轮传动 71.齿轮传动的应用和分类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及渐开线齿轮

4.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基本尺寸 5.一对渐开线齿轮的啮合 6.轮齿切削加工方法的原理

7.根切、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的概念 8.齿轮的材料

9.轮齿的实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10.直齿圆柱齿轮轮齿表面的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1.直齿圆柱齿轮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2.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3.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4.锥齿轮传动

15.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6.齿轮的构造

(十)蜗杆传动

1.概述

2.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及尺寸计算 3.蜗杆传动的运动学及效率 4.蜗杆、蜗轮的材料及结构 5.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6.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十一)轮系、减速器和无级变速传动 41.定轴轮系

学时

2学时

学时

2.行星轮系的传动比 3.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4.减速器

5.各种机械传动的比较

(十二)轴

2学时

1.概述

2.轴的结构和材料 3.轴的计算

(十三)轴承 6学时

1.概述

2.滑动轴承的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 4.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5.非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6.滚动轴承的机构 7.滚动轴承的代号

8.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选择 9.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计算 10.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11.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比较

(十四)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五、教学参考书

[1] 卢玉明.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杨可桢.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孙桓.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濮良贵.机械设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七

一、课程名称更改为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无论从机械类专业角度和非专业的角度,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以为这门课主要探讨的是机械零件设计, 好像与毕业后从事的技能型工作关系不大。实际上,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探讨的是机械传动, 零部件设计是次要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学的课程较多, 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 一般在50~60时学时, 从高职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 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里, 只要掌握机械传动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如果在课程内容上做些调整, 减除机械零件设计方面的内容, 课程名称改成机械传动, 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一开始就能领会到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把任何能从事施工的机械分成三大部分:动力部分 (如内燃机、电动机等) 、传动部分 (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 和工作装置 (如装载机装料装置、压路机的振动行走装置等) 。将课程更名为机械传动, 从课程体系上能体现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也避免了非机械类专业人士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产生误解。

二、课程内容选取机械传动方面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 如表1所示

将表1的内容按照绝大多数企业岗位对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分类, 第一部分机械传动方面, 这部分在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应用比较多;第二部分机械零件设计方面, 该部分在工作中能用到的很少。根据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识够用的需求, 可将第二部分内容删减。这样既保证了机械传动方面的教学课时, 又减轻了高职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理论计算方面的学习负担, 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需求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机械传动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 如机构自由度计算中虚约束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滚子半径和基圆半径对凸轮轮廓的影响、渐开线性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既看不到, 又摸不着, 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以往我们大多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虽然也能有动画演示, 但毕竟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不够直观。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困难。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习和理解。将让学生通过看的理解变为直接的体验或揣摩, 例如在认识平面机构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平面机构, 使学生能在制作中揣摩和体会连杆机构的特性及制作要领, 这个方法我在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过,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知识掌握效果比以往老师讲解效果更好。常用的实践教学法主要有实物教学法和实习教学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在具体的机械传动教学中灵活使用。

1. 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 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 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教学中, 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以配合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教学, 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此,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参加实际操作。为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任课教师应与试验人员密切配合,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讲解、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 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2. 实物教学。

实物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大量生活中真实的物体和教具, 模拟生活情境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的教学中, 有些教学内容离不开实物。在课堂上不易讲解透彻的机构, 可以将其实物搬进课堂, 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再好的修辞, 再好的演讲, 也不如看到实物清楚明白。更好的教学方法, 就是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动态观察, 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地对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 讲解摆动导杆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时, 在牛头刨床边对照机器的结构和运动情况进行讲解,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教学时, 一定要做基本操作演示, 切忌为了“保险、安全”而走马观花。在曾教过的工程机械专业的工学结合班上, 便尝试过将学生直接带到工厂车间进行参观教学, 学生通过眼观、手触, 更直接更具体地感受到机械传动构件的应用, 触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配合性和主动性也显著增强, 教学过程也进行得轻松自如。

3. 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机械传动课程教学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来进行, 即在专业实习前,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出实习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机械传动问题去实习,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发掘尚未掌握的知识, 寻找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 在齿轮传动机构拆装实习时, 可通过对传动齿轮的装拆和齿轮侧隙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中心距可分性原理;再通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充分分析, 热烈讨论, 去理解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即生产实际中齿轮的装配虽不按标准中心距安装, 但仍然可使传动平稳的道理。因此, 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专业实习, 认真加以引导,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实习的结果要进行检查总结, 以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水平。以上三种都属于实践教学法, 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 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课程内容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而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和完善, 才能更好地推进机械类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八

关键词:非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TH122-4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随着机械化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除机械制造部门外,在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冶金、采矿、轻纺、食品等诸多生产部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会经常接触各种类型的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这要求他们必须对机械的基础知识,如机构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零件的受力和失效形式、设备的选购、正确使用和维护及故障分析等具有一定的了解。

机械化生产对国民经济进步和社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1]。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技术升级,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设计各种高质量、先进的成套设备来装备新兴的生产部门,促进经济的多元化;研究、设计高度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实现空间探索、海底开发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同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非机械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工程学科非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国内许多高校中具有工程性质的非机械专业都开设有本门课程,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与工程、自动化工程、航空宇航工程等。本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学习本门课程要用到物理、数学、力学、机械制图和工程材料以及机械制造基础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尤其是理论力学课程的知识。但并不是这些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非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机械类专业有所不同,因此本门课程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是教学目的,本课程不是研究某种具体的机械,而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机械的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为从事工艺、运行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是教学内容,非机械专业与机械类专业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同,非机械专业注重对内容的一般了解,因此削减了大量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等内容,添加了部分工程实际的案例。但是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并无明显差别,都包含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如结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常用机构及其传动设计,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通用零部件设计,如机械连接、机械传动和轴系零件等。最后是教学过程,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简单引入机械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在讲授机械设计的工艺性要求时需要简单介绍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工艺性的含义。然而,由于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注意到非机械专业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的异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区别对待,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理解教學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感觉枯燥、抽象,进而厌学甚至弃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非机械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以多门先修课程为基础的[2],而由于种种原因,非机械专业学生并没有学习过某一门或某几门先修课程,这给本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非机械专业注重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一般了解,是为了学习专门机械奠定基础,而并不注重设计机器,因此教学内容应删减难度较大的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等,而是直接给出实用性的公式或定理,重点讲授它们的工程应用及使用方法。如在校核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时用到赫兹公式,它属于弹性力学的知识,在讲授时直接给出赫兹公式的具体形式,讲明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重点讲述该公式在校核计算零件的接触强度,如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计算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而不必要介绍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果强制讲授,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且占用宝贵的课时,教学效果差。

2.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必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工程需求引出教学内容,如以汽车后桥差速器为例讲授差动轮系的分解运动,由于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器,而大部分学生对汽车转弯过程中机构的运动原理并不了解,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之外,当他们看到汽车时,仍能主动回忆起所学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学过程多引入工程案例或日常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时,以家庭常用的缝纫机的踏板机构为例进行讲解。

3.与知识背景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许多名词和符号是机械类专业中学习过的,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导致他们对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清楚,觉得学习本门课的意义不大,因而厌学甚至弃学。若能将该课程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航空航天类学校的学生,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与航空航天应用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入航空航天应用案例,如在讲授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时,以航空发动机用齿轮为例进行讲解,由于航空发动机用齿轮的特殊工作环境及应力状态,设计时应选取合适的材料、加工精度,并注意校核强度等参数。

4.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直观性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所研究的对象多为运动的机构和机械,而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编排,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趣味化,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本门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由于信息量增大,教学速度加快,易导致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非机械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空间想象力,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帮助学生理解。如使用动画演示机构的运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在黑板上对输出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将力与运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实践教学包括多种形式,首先是实验教学,这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实验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动手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齿轮参数测定实验和减速器拆装实验,使学生产生对齿轮及轮系、轴类零件等的直观认识,同时学习和掌握了具体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其次是参观实习,带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观,现场讲解所看到的机构、零件等,扩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加深对课堂知識的印象。最后是创新比赛,如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本文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由于本课程内容多,涉及先修课程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攀成,穆玺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29-130.

[2]黄小龙,杨洋,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112-114.

[3]田君,韩立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100-104.

作者简介:

9.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九

摘 要:针对当前技工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革思路,即采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本专业多门学科,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文章以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为例,介绍了工作子任务确定方法、教学手段的安排以及评价体系建立。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技工院校 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是技工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高等特点,逻辑推理强,存在较多公式和原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较难以接受,久而久之而就会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加严重的是,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论性强,难以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并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该门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以实践为原则,教学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基础,形成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框架,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设计综合型人才。

一、科学整合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机械零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该课程的教学课时又偏少,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关键在于科学整合教学内容。笔者学校的机械工程系领导以及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后,在与专家学者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以及三维设计软件等课程知识渗透整合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以促进就业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原则,将这些学科知识整合设计成不同项目。具体而言,机械设计基础可以设计出机械运动简图绘制及自由度计算、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凸轮设计、减速器中轴设计以及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等十一个具体项目。

二、合理确定工作任务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学生围绕工作任务而展开,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主体教学任务。然而,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意志力不强,一旦碰到困难就会畏缩不前。因此,在确定工作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应学生学情,坚持低起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原则,采用多层次反复训练的办法安排工作任务。以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为例,根据低起点循序渐进原则,先后安排确定直齿圆柱齿轮渐开线参数方程、根据齿轮几何尺寸确定渐开线参数、直齿圆柱齿轮设计、利用Pro/E软件建立直齿圆柱齿轮结构模型等任务。采用这种低起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原则安排工作任务,能够有效降低项目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三维设计软件”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场所,促进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培?B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应该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实训室、实验室以及校内实习工厂等场地设施建立多元化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对学生进行项目化教学。还以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为例:教学现场测定齿轮尺寸确定设计参数,对齿轮进行力学分析,完成直齿圆柱齿轮三维设计等;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或者校内实训车间,亲自加工齿轮,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同时加工生成的齿轮又能为作为学生机械制图课程测绘零件,实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多课程无缝衔接。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要求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重视每位学生的个体发展,评价体系应该着重于过程评价。比如评价学生完成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确定参数方程和参数值、齿轮设计、齿轮三维模型建立等环节的完成评分比例各占25%。这四个环节着重于考核评价学生对工程力学、数据处理能力、任务设计能力、三维软件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考核,考核方式可以是笔试、动手操作、口试、撰写试验报告等多种方式。

10.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感想 篇十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工程实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中具有创新思维。

本课程是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具有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除努力学好教材外,还要认真做好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注意把主要精力用于钻研零件的结构、选材、制法、标准、规范、适用场合、工作情况、受力及应力状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设计方法与步骤,而对公式的推导、经验数据的取得、某些曲线的来历等,只作一般性的了解,不必反复深究,以免偏离重点。

该课程是设计性的课程,设计决非只是计算,计算虽也重要,但它只是为结构设计提供一个基础,而非唯一正确的答案或设计的最终结果,零件、部件和机器的最后尺寸和形状,通常都是由结构设计取定的,计算所取的数字,最后往往会被结构设计所修改。

在本学期学习中,我通过认真学习,认真听讲,冲个章各界学习到的,以及碰到的款兰如下总结:

绪论课程的内容及组成;机械、机器、机构、零件、构件;机器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作用;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我掌握了机器、机构、零件等概念,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及组成。并且开始对《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兴趣。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内容: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平面连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转动副转化成移动副,取不同构件为机架,几种演化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几个工作特征:从动件的行程速比系数,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老师要求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的结构特点,运动特点和应用,并能判定机构类型,掌握极限位置,行程速比系数,压力角等概念。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判定机构类型及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几个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第三章凸轮机构内容:凸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简谐运动规律。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作图法设计。凸轮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滚子半径的确定,凸轮机构压力角及其许用值,基圆半径的确定。掌握三种运动规律的位移线图的绘制和特点。了解常用凸轮的类型特点。难点:按位移线图用反转法作图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第四章齿轮机构内容齿轮机构的特点分类和应用。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渐开线及性质,渐开线齿廓能保证传动比恒定。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及尺寸。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啮合。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机构,齿廓形成,主要参数,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正确啮合条件。直齿圆锥齿轮机构,我熟悉渐开线的性质,理解渐开线齿轮传动中的啮合线,重合度和可分离性。

掌握正确啮合条件和标准齿轮不根切的最小齿数。熟练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要参数和基本尺寸计算。斜齿圆柱齿轮的传动特点,掌握它们的主要参数和基本尺寸计算。了解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和正确啮合条件。但我在学习中遇到了难点即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原理。

第五章轮系内容: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周转轮系的传动比。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我基本掌握一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并判定从动件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器的轮系遇到的不清楚的难点是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机械可以将能量(或者力)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数以 百计的机械包围着我们,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工作。从小小的楔子和螺丝钉;到人类的身体;到最智能化的计算机控制的遗传设备;机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工作。纺织业的

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

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所以对我们

11.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十一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兴趣在中职学校任教以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职学校理论课部分十分不感兴趣,但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学科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统一起来,把以往的理论部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从实践中给学生自己学习和总结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理论结果,然后我们在到理论课中与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对照,从而找到最为理想的理论知识。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我们就运用了这样一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和逐渐的感兴趣,达到愿意上理论课和接受理论课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也不断地被提升。

一、总结经验探究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在中职学校的招生中,多数学生的理论和文化知识都是比较偏弱的,同时对机械知识的接触也是十分少的,有的刚听到都觉得一脸的茫然,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立体几何部分的想象力十分薄弱,对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能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机械基础教学课堂上,应该多利用可便携的实物进行实景教学,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实验,将理论上的知识和实际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相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亲身感受感,学生能够听明白的同时感觉又非常的真实,也就能够把理论专业知识理解的更加渗透。在发动机构造及维修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常规的挂图式教学和多媒体投影辅助授课,这样的方式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细部的零部件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通过立体整合图形的演示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官的认同,仍然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里面的内部结构,这样我就把实际的曲柄连杆机构、气缸垫、凸轮轴等实物搬上讲台,然后配合三D效果图。实物的有无和实物的大小可以通过自制教具来实现。我在讲解一个器械工具的几何角度时,由于这个器械工具的外形相对较小,无法把切削的部分完全展示给学生看。因为,我就在课外时间自己制作了一个大小近乎其十倍的相同器械工具,以书作为平面。尽管有些学生可能存在想象空间差的问题,但这个方法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利于课堂内容真正的被学生理解。学生就一下子领会了知识和实际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搞好专业性的教学。《机械制图》课中学生总是存在空间想象力差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克服。

通过我们不断地钻研教材和充分准备好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就能够更好地上好机械基础专业课,我们常说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桥梁,同时也是教师实现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在教材浓缩上有了一定的因素,很多素材都是大学里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虽然在中职学校的内容降低了,但是教材和内容之间有的衔接有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找到合理的教材内容和讲解方式方法。教师钻研好教材的内容和掌握适宜的教学场景,再讲课时就可以把握好教材的宗旨和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接受教材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做到突出重点,掌握难点,理解教学目标。

二、努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目标下,虽然已经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内容,但是许多教师还是出现以书本为不变的讲解,没有提高学生的感官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迹象,再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的偏差,教师就无法达到讲解的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针对我们目前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以实际的情景教学入手,先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学生体验到的结果上入手,找到适宜的教学方式,然后在巩固理论知识,这样学生看到实景教学,感官兴趣就来了,这样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心理因素就产生了,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就非常好进行了,教师再想一些合理的办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更加愿意对学习进行钻研。

三、在中职学生学习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2.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十二

1.1 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内容。如对齿轮部分重点讲述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设计计算等, 舍弃斜齿轮、变位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等。增加以电、液为动力源的机构组合, 结合如机械手爪等实际的典型机械或机器, 分析各类典型机械或机器的巧妙组合给机械带来的优良特性, 使学生对现代机器有初步认识。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深入到省内外各兄弟院校、公司调研, 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 取长补短。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1.3 精品课建设

利用现代化工具精心制作《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该课程的精品课建设增砖添瓦。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调整教学内容

以理论“必须够用”为度,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推导、证明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如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圆锥齿轮传动的设计等。增加以电、液为动力源的机构组合, 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或机器, 如机械手爪等。

2.2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做到工学结合

由教师以任务为驱动,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主要选择工程机械较为典型的机构、构件或零件, 要求学生熟悉它们的结构、运动特性、毛坯、技术要求等, 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零件图, 分析选材原则和热处理方法, 合理安排整个零件的加工工序,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比较、分析研究, 确定方案, 并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2.3 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讲解常用机构时, 用该课件动态演示各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课件中的自测系统和在线答疑系统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的方便, 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了适时交流的平台, 学生随时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3 本项目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

3.1 特色

在构件素材库中, 精心制作了一些动画, 形象而生动地把机构的运动原理、运动过程和零部件的装配关系等通过动态教学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把难点体现得较直观, 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连杆机构时, 通过机构运动动画介绍车窗前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开关动作、惯性筛、起重机等形象生动的演示, 学生易接受和理解, 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实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的结合, 构建了一个面向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容丰富、集文字与图片、二维与三维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3.2 创新点

机构动画素材库中包括四杆机构演化的一步步过程、间歇运动机构中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运动、渐开线齿轮的形成过程、齿轮加工方法中的展成法和仿形法的原理等。这些由于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生产经历, 很难通过想象理解。

3.3 应用价值及推广

该项目研究可在本科、高职类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中应用和推广, 该课程资源可上传至互联网上共享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3.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十三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学生必修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之一,是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综合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同时可以验证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工程技术的可行性也可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大作业和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

二、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按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有“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范成和参数测定”、“带传动”、“滑动轴承”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只作为课下选做。

实验考核成绩,一般以基本实验占期末总成绩一的比例计人总成绩,且作为考核标准,没完成或实验不及格,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因此,这项实验学生必须完成。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没有计人总成绩,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一般学生只是来走过场,敷衍了事,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大作业由于课程安排没有计划,只能作为一般作业进行,学生基本没有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本还没有开展。课程设计集中在课程结束后周时间,并单独计算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而作为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大作业,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3与课程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没有开展,从而使得一方面学校实验设备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因此,深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和研制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设想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改变目前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总体比较单

一、落后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局面,切实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加强大作业力度。大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措施。通过大作业可以训练学生简单的工程意识,同时达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综合型、设计性实验项目及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这项工作的开展,很好的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学生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学生通过设计检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具体应用的体现。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设想

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实践教学不要仅局限于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基本机构,而要适应当前工业技术和机构学的发展步伐,加强组合机构及新机构的实践教学。例如大作业可以进行以下题目的训练,联接件结构设计、传动方案选择综合训练、轴系结构设计、结构分析等。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上述作业,并利用实验设备搭接出机构模型,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机械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基本机构的应用扩展和组合设计、变异等。

教师也可以将科研中新的研究成果,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加工,转变为适合的学生教学实验或课程设计题目。

四、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激励机制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只是泛泛的提出实验的要求而没有相应的机制,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因此就实践教学与课程考核办法,提出以下建议:

1基础实验和实验考试按计人期末总成绩;

2大作业和综合实验各按一定比例计人总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一40%;

3减少期末考试一次考试所占总成绩的比例,约为50%一60%;

4课程设计作为综合设计仍单独考核。

五、结束语

14.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十四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课程, 其包含知识门类众多, 是机械技术领域的奠基石。由于它应用的广泛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其成为机械技术领域人才的必修课程。然而现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基本遵循了传统教育的模式, 有很多缺陷, 尚需要改正。

1) 强调以老师授课为主导,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学生积极性不高。并且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课程安排,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在强调原理的理解, 过度倾斜于理论的深度, 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 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先知识, 后实践, 理论与实践脱节。机械技术领域本身就注重实际操作, 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作为该领域的奠基石, 就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本门课多适用于高职技校的学生教学, 他们多偏于形象思维, 而逻辑能力较差, 强行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拆开会导致学生前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下降, 而真正开始实践环节时, 又会遇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

3) 题目陈旧, 缺乏创新。该课程作为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机械简单设计、问题的解决, 分析能力, 并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环节。而传统的题目仅仅是一级、二级变速箱的设计, 学生只需要根据给定指导书的步骤完成即可, 环节设计僵硬, 整个过程缺乏创新, 易导致抄袭现象。

2 项目教学法应用探索

为了解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很多研究文献提出了采用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老师将一个课程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在自有知识层面上开始对该任务的信息收集、了解, 继而自主制定方案, 最后实施方案, 并得到结果。然而现有的文献多数仅限于对该方法的实施步骤的简单叙述, 而实际的应用细节却涉及得较少, 从而本文将在三方面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2.1 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

为了达到以学生为主导, 老师辅助学习, 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我们应设计实施好目标教学法。即把我们的课程任务当做一个总目标, 然后将总目标按知识板块分为几个分目标, 分步完成。总目标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 跨度大, 需要系统的逻辑思维, 从而由老师来把控。而分目标则分别与不同类的知识点相关、针对性强、易于把握, 从而由学生来实施。总目标是分目标的前提, 起导向作用, 而分目标则是完成总目标的必要条件, 两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我们以组合螺栓设计这一任务为例, 具体说明目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2 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

由于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为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弥补这种差距, 我们将采用团体协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整个项目。在项目分配时, 我们将会选择4~5人为一组来完成该项目。在刚接触项目时, 围绕中心问题, 整个团队成员共同讨论, 易于产生头脑风暴, 从而能够尽快地确定研究方向与实施方案, 将效率最大化。而在实施该项目的具体步骤时, 由于每个人的优势不同, 思维方式有所区别, 从而面临同一个问题易于产生不同的创新思维, 因此, 由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为主。团队协作有利于队员之间思想的交流, 并且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的独立思考, 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 有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2.3 同行评价

尽管为了能够优势互补, 项目教学法采用了小组协作的方式。但是, 由于针对同一个课程设计而言, 不同的小组思维方式不同, 实施方案不同, 创新点也不尽相同。而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并尽可能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激发出一些创新思维。从而我们将在各组同学完成自己项目后的评价环节采用同行评价方法。即在项目评价环节, 我们不再采用单独由老师来对项目进行评价的方式, 而是由展示小组按照正常环节展示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 而作为评审的除了老师之外, 还要有其他小组成员的参与。其他小组要对展示小组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记录, 在展示结束后, 可以与老师和其他小组一同讨论该过程尚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点。这样由所有了解项目解决过程的同学共同参与到每一个小组讨论中, 将会把每组同学的创新点共享, 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营造了一种共同求知的氛围, 激励了同学们对课程的积极性。

3 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改传统教学僵硬的授课模式, 不再是一味枯燥的进行原理的讲解, 而是将所讲知识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中, 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总目标的设定和分目标分类, 使得整个项目张弛有度, 既可以把握整体方向,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每个小目标。团队协作则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相互评价体系能够使所有同学在完成项目过程中, 让产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分享, 扩大了同学们的思维广度。

摘要:为了解决《机械设计基础》原有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中过度重视理论深度, 而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很多研究文章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并对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机械设计基础,同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国祥, 朱敏红, 孙健.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训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9) .

[2]赵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训教学[J].学园, 2010 (11) .

[3]王冬梅, 黄蓓.浅析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3 (12) .

15.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十五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高级技工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时间相对短、内容少,而且本课程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和《工程力学》的后续课程,其中糅合了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设计几个部分的内容,所以学时较短,理论深度也不够。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情况及设计课时数少(两周)的情况,在选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课程设计选题要和课程紧密衔接,以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的覆盖面宜宽而广,不宜窄而深。同时要注意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故题目的内容应尽量避免涉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以免学生在其他方面消耗过多的时间,而影响了对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的学习。

2.题目内容要新颖实用,以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又恰好赶在期末考试之前,枯燥无味的题目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注意选择实用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中高职班的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周的机械加工操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们对设备使用熟练,但是对原理却并不了解,所以很愿意学习以摸清其中的奥秘。

3.题目难度要适中,避免过易或过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因此所选择的题目必须保证在10天左右能够完成。如果过于简单,则题目综合性不够、范围过窄,无法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如果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过分依赖教师,加重教师负担,同时也会使教师陷在某一问题的时间过多不利于对更多学生的答疑解惑。

根据上述选题原则,我们开设并逐步完善了两个课题:①一般用途的单级齿轮减速器;②一般用途的外啮合双齿轮泵。这两个课题既体现了上述选题原则,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题目①包含了本课程中传动比的分配,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齿轮的设计和强度校核、轴承的寿命计算和各种标准件的选择,所应用的知识不超过本课程范围,而且在今后生产实践中也非常有用;题目②中也包含了轴的选材、轴的工作能力的设计、齿轮的设计、泵体的结构设计,尤其注重密封的设计等内容,这些知识点依然在我们所学的范围之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当然由于课题的规模较大,与平时学生所做的设计作业不同,所有的细节完全由学生设计是有难度的,因此将参考的箱体结构提供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读图要求,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各个结构的用途,提高设计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学生初次接触课程设计,常常对任务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在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前,都要对课程设计进行总体介绍。给学生讲清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何要搞课程设计,怎样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常用设计方法等。对学生我们提倡“少问多思”,要求理论概念清晰,所用依据可靠正确,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温故知新,还要培养团队精神。为了能准确反映课程设计成果,锻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要严格规定课程设计内容:一级齿轮减速器或齿轮泵的装配图一张(1号图样);零件工作图1~2张(轴类或齿轮工作图,用2号或3号图样);计算说明书1份(10~12页左右)。使学生明确怎样做,有效避免拿到设计题目无从下手而浪费时间的情况。

2.时间安排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间定为两周,除去周末,有十个工作日的时间。时间具体安排见表1。

整个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工具,对任务书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仔细观察各种减速器和齿轮泵的结构和型式,比较优缺点,以便选择一种最适当的结构和型式,拟订设计步骤和进度。

(2)第二阶段即初步设计计算阶段,是学生最感困难的阶段,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就非常重要,按具体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状态是顺利进行课程设计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要多做示范,具体指导学生怎样查阅资料、如何选择电动机、分配传动比,计算各种初始数据和绘制整机布置简图。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多讲、学生多听。

(3)装配图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考验和锻炼制图基本技能的阶段。首先考虑图面布置,使视图和各种技术数据在图面中不过于拥挤,也不过于稀疏。然后就可以就要绘制整机的装配图了,在完成三个视图的过程中进行轴系零部件的选择和结构设计。草图完成后,经校阅、修改并由指导老师审核后进行描深、加剖面线,最后标注尺寸和配合、列出技术条件、编写零件明细表和标题栏。这个阶段是对前阶段专业课程的温故知新阶段,也是整个课程设计的主体阶段。需要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有关参考资料、计算图表、手册、图集、规范,并熟悉有关国家标准,培养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可以说整个课程设计已经进行了大半。

(4)根据装配图和计算数据绘制零件工作图,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上一个阶段的延续。

(5)整理并编写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大概需要10~12页,内容包括:封面;评定表;设计任务书;目录(标题、页次);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附传动方案简图);电动机的选择;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轴的设计计算;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润滑方式、润滑油牌号及密封方式的选择;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和选择;设计小结(简要说明对毕业设计的体会、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以及参考资料(资料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一是装配图中零件结构是否符合要求、尺寸和标准是否正确、视图布局是否合理、图面是否整洁等等,占总分的40%;

二是为防止抄袭现象,在审核过程中老师要准备10个问题,让学生当场予以解答,以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占总分的30%;

三是设计结束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主要考核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传动比分配是否合理、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件的选择是否正确、书写和装订格式是否规范等,占总分的20%。

四是日常考勤占10%。

五是考核等级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中等(7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

四、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根据这几年来的实际操作,对课程设计过程的效果分析如下:

1.考核成绩统计(见表2)

2.考核情况剖析

(1)合格率为94%,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良好实践,完整了相关知识体系,能够达到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优秀率近15%,这和机械设计基础的考试成绩优秀率8%左右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又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

(3)不合格率为6%,在巡回指导和最后考核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在于态度不够端正,前阶段课程的基础很不扎实,制图基本功薄弱,知识点没有能够真正掌握和领会。

3.主要问题

(1)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生产经验,在课程设计指导书上给出了设计要求,指导老师也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学生就基本照搬老师的讲解,在传动比的分配和相关参数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或基本遵循中庸原则,缺少灵活性。

(2)在装配图的设计中,指导老师也会给学生相关的参考图册,学生依照图册结构进行设计,缺乏创新,在课程设计说明书中也缺乏自己的见解。

(3)在传动零件的强度计算中,学生多是照本宣科,按步骤机械计算,对于公式的理解和公式中参数选择不能真正领会。

(4)在润滑和密封中,润滑方式的选择和密封件的选择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说不出选择的具体理由,存在着盲目的现象。

(5)课程设计是分小组进行,同一个小组完成一组原始数据的设计,这使得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主动思考完全依赖同组的其他同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以上的课程设计加深了所学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开阔了视野,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补充和检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的有关理论和实际知识的能力,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运用,完整了知识体系,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实际运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方面得到了综合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使课程设计在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16.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六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各种电路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

十几天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群体里面,沟通自然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体会。在实习设计当中依靠与被依靠对我的触及很大,有些人很有责任感,把这样一种事情当成是自己的重要任务,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的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有些人则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弱势…。。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

17.《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七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04年6月 修订年月:2007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8.“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十八

本文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旨在改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机械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特点在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为: 文化基础薄弱,探究、记忆、思维能力不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没有自信心,不愿动脑,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 意志不顽强,自制能力差,懒散,学习马虎,害怕困难,但动手能力强。

二、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传统的 “填鸭式” 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学科认知目标不能有效地完成。

( 2) 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能有效地呈现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基础薄弱、 学习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三、教学改革

( 1)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很难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给教学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章节前,一方面,应让学生对要讲到的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应该介绍每一章节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以及该课程要重点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另一方面,应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总体要求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好本课程的方法,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 2) 采用讲、学、练一体的教学方法。采用事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性,强化实训环节,注重教学目标与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易于学习和理解的教学素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载体和教学模式,从教材到挂图、教具到实物,从板书到多媒体视频,从教室到实训室,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动画功能,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生动的视频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将教学课件、网络资料、教学素材库等教学资源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的比例,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四、结束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大胆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只有大胆创新,我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相关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较差等诸多特点导致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国强,罗啸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85—86.

19.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篇十九

[关键词]课程设计,网络教学,图形交互,远程协助。

[中图分类号]T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50-03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实践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选择通用机械传动装置——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因为减速器设计基本上包括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全部主要内容,包括设计任务分析、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

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社会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型人才。丰富现有的学习资源、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是因材施教教学理论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实现个性化的交互式教学是网络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本系统的研究正是在日趋完善的校园宽带网的硬件基础上,结合Web的开放式技术、协同设计技术,构建具有远程协作功能和图形交互功能的机械设计教学系统。在设计开发中,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以图形为主的重实践性、重创造性的特点,结合CAD应用软件,实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图形在线浏览和远程协助功能,为学生和教师的协助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1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教学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和电信通讯网络为介质,在以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网络环境中展开教学与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交互式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也不同于单一的电化教学,它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尊重科学的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汲取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网络系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1]。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形成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综合式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2]。

2系统的开发设计

2.1系统的开发环境和模式

本系统的教学平台是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的,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网络开发模式。在B/S网络开发模式下,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以及相应的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即可,所有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等工作由服务器承担。本系统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使用Microso SQL Server2000网络数据库和ASP.NET编程语言[3]。客户端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它要求用户提供用户名/密码,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相关操作,以此追踪用户身份。在此系统中,学生可以在客户端查看数据库中的信息、并下载与其课程设计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教师可以随时更新数据库,随时答疑,同时实现机械设计中图形的修改。

2.2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各式减速器零部件浏览及选用、设计减速器步骤查询及计算、学生设计图形浏览及修改、答疑讨论等功能。本系统主要是为学生的课程设计和交流提供一个网络平台,所以在系统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学生空间能为学生构建自主设计和学习的环境;而在教师空间,教师能为学生上传减速器设计所需的设计资料,实时、非实时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通过AutoDdesk公司的VoloView3.0控件实现课程设计中图形的Web浏览、修改和批注。本系统流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

2.3登陆及远程协助

登陆分为管理员登陆、教师登陆和学生登陆三种不同权限。三者登陆时都从表中调出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根据用户名和用户组的不同,确定其应有的权限。当用户名是Admin时为管理员——最高级用户,直接转入管理员管理界面;当用户名不是Admin,而usergroup=2时,则为教师用户,进入教师管理界面;当usergroup=1时,则为普通学生用户,进入学生操作界面。

远程协助的实现是在系统中嵌入WindowsXP“远程协助”控件和腾讯及时通软件。当学生在设计中需要帮助时,可在局域网内发邮件或者利用腾讯及时通软件申请协助。申请得到确认后,教师就可通过Internet网络远程控制学生的计算机,通过传送语音和视频信息,帮助学生处理在减速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就像是面对面的设计指导。

2.4交互学习模块

交互学习模块是设计者查询减速器设计过程、交流心得、解惑答疑的场所。如图1所示,此模块主要包括:减速器设计步骤查询区、减速器零部件浏览区、在线答疑区和问题讨论区。

在减速器设计步骤查询区,学生根据各自的设计任务按照系统提示,进行减速器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如:确定传动方案、选定电动机型号、合理分配传动比及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然后,再按照系统提示进行减速器中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课程设计者可根据传动零部件的设计计算结果,在减速器零部件浏览区确定出所需零部件的结构、尺寸。

在线答疑区由教师定时组织学生参与实时答疑。该模块在进行文字、语音交流的基础上,主要实现图形的在线实时浏览、编辑和远程网络协助功能。由于机械的二维图形都和Autocad软件的图形标准兼容,但Autocad软件的图形并不能直接在浏览器中显示。因此,本模块利用Autodesk公司发布的Volo View浏览控件,并在Web服务器端进行了注册(也可以利用Volo View express免费控件在客户端使用),通过此控件的二次开发,使用户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远程对CAD图形实现基本的移动、缩放和红点批注等功能[4,5],如图2所示。

问题讨论区中的聊天室主要用于同步交流,可以实时的进行设计内容的讨论,也可以在教师或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定期召开网络会议。其中发言的内容可以由系统记录下来供日后浏览。

2.5教师管理模块

教师管理模块主要进行教学资源的网络发布和学生问题的管理。包括:各式减速器零部件发布区、问题管理区和减速器设计过程的资源发布区。

各式减速器零部件发布区提供给教师一个后台管理平台的入口,教师通过该平台可以将不同类型零部件显示出来,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登陆该网址,并根据传动零部件设计的计算结果确定零部件的结构和尺寸,如图3所示。

在问题管理区,教师将学生课程设计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动态的方式在网页中展现出来,便于在课程设计中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减速器设计过程的资源发布区,教师提供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辅导材料、设计案例、以往学习者的发言记录、成果等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资源来源包括教师推荐的资源和学习者搜集共享的资源。利用该模块,教师可以进行资源的修改、删除、在线编写、上载附件等操作,学生可以浏览、评论、下载、上传、搜索相关教学资源。

2.6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提供用户管理和系统的使用帮助。用户管理模块可提供不同用户的注册、登陆权限管理。本系统将用户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权限。其中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对系统进行管理,也可以参加知识库的构建;教师主要参与知识库的构建活动,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可以学习网站提供的各项资源,也可以互相讨论或者向教师提问。

帮助指导模块提供系统使用的帮助、学习策略指导的发布、浏览检索、求助指导、实时预警。帮助信息可以设置不同的指导范围,包括公开帮助信息、小组帮助信息、个人帮助信息,以呈现给不同的使用者。

3结束语

交互式网络教学不但有时空灵活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各种交互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弥补传统教育交互不足(尤其是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不足)的缺陷,特别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达到了显著的效果。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依托校园计算机网络,构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本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①完成了有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有关设计内容的发布、问题管理、知识点讨论等功能;②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远程协助功能;③实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图形在线浏览和编辑功能。

该系统拓展了学习的渠道,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哲.构建个性化的交互式网络教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23-124.

2刘淳,章强,等.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30-36.

3赛奎春.A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

4Nada D,Brenda B.Online learning:concepts,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J].New Jersey,2004:25-30.

5Shen J,Gu G Q.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network teaching[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2,32(1):6-10.

Construct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of

curriculum design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WANG Li-jing,GOU Jie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Tiajin,300384,China)

Abstract This system introduces a cooperation-study system of curriculum design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mechanical teaching based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technology and the coordination design technology.This system consists of interactive discussing module,teacher administrating module and the system administrating module.And the system develops on-line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mechanical drawings and long-distance aid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 field.

上一篇:许三湾小学2010年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生而为人,执而不弃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