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14

初中读书心得体会(共15篇)(共15篇)

1.初中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红岩》由罗广斌和杨益言所著,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的残酷地下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真实地记录了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时刻所进行的殊死斗争,讲述了许云峰、江姐、成刚、刘思扬等为代表的英雄人物为了理想、为了信仰出生入死的革命故事。

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两代人。在那些英雄形象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刘思扬。他家里非常有钱,但他还是舍弃优越的物质享受投入到了共产主义事业中来,为党为人民不惜舍弃生命;还有一个我十分佩服的女角色江姐,以柔弱的身体承受着各种严刑拷打,其中“插竹签”这一场景的描写,让我很震撼。这十指连心的疼痛怎么是一个普通女人能承受的呢?当然,还有许云峰、成刚、余新江等等,一群有理想有信仰的共产党人为自己理想奋斗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每个人的形象都正面的,完美的。而另一个为了自己享乐背叛革命、出卖战友的人就是甫志高。通过正反形象的对比,我们发现他们一开始都是有革命理想、革命热情的先进青年。但是随着一次次选择,我们发现:富家少爷刘思扬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而知识分子甫志高却成了叛徒。我觉得这是一个信仰的问题。有些人坚持了信仰,成为了英雄;有些人背弃了信仰,成为了叛徒。

那么《红岩》这本书,这些人物形象在我们现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小说描写的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新生活的奋斗。而我们在今天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在选择时我们是放弃信仰还是坚持信仰,一直是对每个人的考验。的严重疫情爆发后,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关于选择关于信仰的事件。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医护工作者逆行而上,不忘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赶赴武汉抗疫一线;有香港医护工作者集体辞职、罢工不愿参与新冠病毒的治疗工作;更有我们晋城市城区医院一名医生谎称没有口罩,拒绝给病人接诊……。所以我要说,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产生英雄和叛徒。红岩精神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今天,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在我心中,就是新时代的许云峰、江姐。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2.初中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一、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终身受益

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手脑并用,既要读,还要写,既要听和看,还要动手做,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持大脑较多区域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读书动笔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记忆,能够让学生掌握书中的明点、要点,也有利于学生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还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1.读书动笔 ,可以摘录特殊的词语。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抄下来,在词典中去查阅,搞清楚它的意思,坚持词语的记录和积累,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的说话和写文章能言简意赅、生动贴切。

2.摘录语句。摘录名人名言以及谚语、格言 、歇后语、对联, 还有文章中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抄下来,包括各种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这些语句有的描写出神入化,有的达意委婉曲折,含意深邃隽永,日积月累会使学生的说话及写出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3.写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老师利用各种机会 ,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一段或者是一篇的内容,学生也可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别的文章,写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层次, 提高写文章的能力。学生读多了,写也就多了,自然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同时,写起文章来就会中心突出,决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4.要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因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

二、掌握多种读法的特点,灵活运用

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对于初中生而言,好多同学都不怎么懂得和分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这些读法的具体含义和要求。有些同学知道某些读法的一些特点,但相比较各种读法,是一知半解。这时候,老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学生模仿的典型。”阅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示范性地“读”,学生们才会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读法,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是有所侧重的。有些课文,适合精读,有些篇章,适合赏读,有些内容,又适合速读。

如,文言文、古诗词和“文白夹杂”的课文要精读。精读古诗词和文言文课文,便于学生读准句读,理解课文内容。范读“文白夹杂”的课文,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对于《智取生辰纲》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白夹杂”的课文,教师准确地精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对于表达丰富思想感情的语句要赏读。学习《范进中举》时,范读“噫! 好了! 我中了! ”教师声情并茂的赏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个追求富贵几十年可最后又因中举而神魂颠倒的穷书生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

采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读法,不是绝对的,如同样一篇文章,有些地方,需要速读,有些地方需要略读,有些地方又需要精读。老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相关的一些读法。

3.浅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读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

实际上教材的每一课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

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重点问题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好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议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遵义会议召开之前14年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与遵义会议召开之后14年所取得的成就的比较,利用充分的阅读、分析,突破教学的重点,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的教学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需要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要学会品读。

4.初中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读书心得,关键是要看对书的一种定义,什么样的书有利于身心健康,什么样的书有利于提高学习技能,选对书最重要,作为一个适合小学生读的书,我个人认为选一本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书是很重要的。

最近我和孩子研究了一些性格方面的书籍,比如说《性格色彩学》,那么这本书中的观点是把人的性格分成蓝色,红色,绿色,黄色四种。蓝色性格的人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想法比较缜密,通常不轻易说出观点,这类人很难接近,缺少领导者的气质。红色性格的人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做事热情,心中充满了乐观。黄色性格的人有着领导者的潜质,他们通常会说出一些鼓舞士气的话,带着一些团队完成艰难的任务。绿色性格的人是最好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的人通常心态比较平和,没有大起大落,能包容很多事情,有一种大智慧。

了解不同性格的人,有利用自己与他们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更能从一个侧面来弥补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只有不同的性格相互补充,才能更利于人的成才,老师们,面前的你是怎么样一种性格呢?

5.初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它那散发着的淡淡墨香和真切朴实的语言,让我陶醉,让我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萧红儿时的那种孤寂,和被愚昧与迷信包围的生活。幸好她有一个性格爽朗的爷爷,陪伴她度过童年,让她留下了一些甜蜜的回忆。

全书七章,各自独立而又浑然一体,一、二章写小城的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的人物,五、六、七章描绘了独立旁支的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笔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作了传记。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还是北方的天气、环境,以及独特的火烧云,都能让人为之动容。只是,呼兰河小城的人在精神上还是被老的思想和迷信的观念包裹着。如,跳大神是为驱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听的,放河灯也是让鬼去脱生。最悲惨的是团圆媳妇的遭遇,因为她的行为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加上街坊邻居背后的议论,她被毒打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被折磨而死。封建的思想和制度就像无情的魔爪,可以把人的生命置于死地。

6.初中读书心得体会600字 篇六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_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_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_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的事迹,如_、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_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_的:“然而_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_;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_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_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7.初中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步入初中阶段, 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 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这个阶段, 通过鼓励学生自我阅读, 教师进行指导来帮助学生学习是一个有益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合理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方面, 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 读书指导法鼓励学生自我阅读, 能够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读书指导法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从明确内容, 有目的地读;有效导疑, 有思考地读;合理导路, 有兴致地读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使读书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一、明确内容, 有目的地读

在英语新知识、新课文的学习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自己先了解, 遇到不懂的单词也可以自己先自行查阅, 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同时, 从参考书和相关的课外读物中也能获得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如果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 学生也可以先自己查资料。在这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 学生要学会有目的地读, 防止盲读。如果天马行空无目地地阅读可能会偏离最初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辅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才能实现有效指导。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一年级课文Unit 3中。Reading的内容是School Life。文中通过写信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校园生活, 但学生把书信读完就忘记了, 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明确内容,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如:

1、作者的学校、教室是什么样的?

2、作者的一天校园生活都是怎么样的?

3、作者喜欢他的校园生活吗?为什么?

……

通过这样具体的任务布置,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了目标, 能够比较顺利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抓住文章的重点, 明确内容, 有目的地读, 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知识点。

二、有效导疑, 有思考地读

学而不思则罔, 有思考地读是提高读书效率的关键。在读书指导法的过程中这个也是教师必须重点点拨学生的, 只学习, 不思考, 这只能是低效率的学习, 是死读书。到了最后, 读过的内容很快就忘记了, 对于学习不能够有明显的帮助。读书要边思考边读。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一年级课文Unit 3中, 文章中出现以下对话:

A: Hobo, today is Halloween.

B: Great! Let’s celebrate.

A: What are you doing?

B: I am dressing up as a ghost.

……

这个对话的开始就出现了许多有趣但学生们不一定了解的内容。如生词:Halloween、ghost等。当然, 万圣夜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西方文化, 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过程中, 也会慢慢解开这些这个谜题。教师只要在其中进行提点, 有效指导。

三、合理导路, 有兴致地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更是如此, 要有兴趣地读, 而不是硬读, 这样才能把效率提到最高。作为教师, 面对英语这样一门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学科,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合理导路, 使阅读的过程有趣化, 让学生有兴致地读。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一年级课文Unit 3中, Reading的内容是购物, 文章中讨论了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

Amy is shopping at the Sunnyside shopping mall, she is looking for birthday present for...

相对于其它课文来说, 对于商品的价格讨论这样的内容比较枯燥, 讨价还价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在面对这样的课题时, 不能勉强学生硬读, 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 或设置情境的形式请同学模仿, 或者将现实生活中实例进行对照, 活化课本。

8.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自能读书 篇八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能读书;基本方法

自能读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应当是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一、以“书”为本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书本(课文),而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点缀式的,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这样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性阅读能力的。

二、以“读”为主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自能读书更应该坚持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一味的讲和问,而是引导学生多读书,知道学生读好书,学生不应该是一味地听和答,而是要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三、突出“自”

自能读书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

四、体现“能”。

这里的“能”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自能读书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它包括阅读的基本技能(读的技巧,思的方式)、阅读的内化因素(感知、顿悟、深究),还包括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

9.初中历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昨日去上图借书,正好借回来看。本想当做饭后消食之读物,没想到早上翻开后,就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了。

不知道是由于口述的原因,还是杨小佛自己的关系,整本书的情绪十分清浅,不给人以强烈的怨怼和不满。使人读之十分舒适。事情就娓娓道来,不臧否人物,也不作过多评论。只讲自己经历的,不讲主观的。就像有人在和自己交流一样。

书里对一些人物的叙述,能补足很多我在历史上的盲点。一些平时看到的历史人物,也丰满生动起来,仿佛就像身边的人事物一样。

10.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看完第六辑——《你们都是最优秀的》,我想到了许多。的确,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只是二者的多少不同而已。作为学校德育的弱势群体和重点对象的后进生,身上虽然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但同样蕴藏着一些引人注目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更有“闪光点”。如果我们用情感培育它,用道理巩固它,用行动扶植它,并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科学施教,当他们有进步愿望时,及时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当他们做了好事或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进行恰如其分地表扬,使进步之举得以强化巩固。这样,我们就能在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和优点中调动其巨大潜能,从而获得成功。鼓励就像那甘霖,当我们自己以为不经意间给予的一句赞扬、一刻温柔的注视、一点掌心的温度,都会在学生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故事《请不要放弃等待》里特级教师贺诚老师说的:“我的眼里没有公开课,只有学生。”他的等待迎来了孩子的成功,也迎来了孩子脸上晶莹的泪花。他告诉我们:孩子真的需要等待和鼓励,只有等待,你才会看见美丽彩虹的出现。

《不要折断最珍贵的翅膀》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答案,都有可能是让世界焕发勃勃生机的奇思妙想,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要让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浇灭他们。这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年级考试,有这样一道题:雪化了变成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答变成水的,有答变成泥的,有答变成冰的,都给了分。惟有一个孩子答:雪化了变成春天,一分也没得到。这真的很令人深思!

11.初中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读书法;思品课教学;实践及运用

思想品德课,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直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格,提高他们的道德及法律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品德课不断地被边缘化,知识的“理论性”、内容的“枯燥性”几乎成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随着近年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科采取开卷考,所占分值低,更是加剧了学生对思品科的漠视,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分值这么低不值花精力,理科多做一题就够了,学习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作为一名思品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让学生对思品学习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此方面,朱熹读书法非常值得借鉴,下面,笔者围绕四个方面论述其读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实践及运用。

一、自家为学——提升兴趣

朱熹很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他曾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又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分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学习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获取知识。针对当前思品课现状,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活动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行为,就会主动去学,从而爱上学习。

因此,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把故事介绍、视频播放、诗词朗诵等方法来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可创设情境或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唤起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时,以校广播站“新闻求真”栏目播报新闻方式导入新课。主持人萌萌进行采访后提出“小明坐老师的摩托车回家,从摩托车上摔下,落下残疾,对此谁应该负责任?”在学生一一阐述观点后,接着提出“请你帮小明想想办法,他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导课以新闻报道形式出现引出“打官司”这一维权方式,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在课堂展现出来,贴近生活实际,极易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慢慢深入课堂,学习也会更加主动。

二、循序渐进——提升信心

朱熹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因此,老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可根据课标要求,围绕本课重难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在教学《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节时,可设计这样问题: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几部?最重要的哪一部是什么?②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③消费者在维护合法权益,最基本要求是什么?④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在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有没有遇到过侵权行为?如果有,侵犯了你的哪些权利?你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学生就能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三、熟读精思——提升能力

中考思品科开卷考试,绝不是考试简单化,相反题型更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纵观近几年中考思品试题,难见那纯理论知识点或纯时政的题目,试题答案在同一课也不多。学生只有对书中的知识相当熟悉且充分理解,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找到知识点并组织好语言作答。正如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书要读到不仅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要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是发自自己内心所说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思品时必须深入探究感悟。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花三五分钟把书看一遍就草草了事,既不动笔,也不动脑,光用眼,不思考,对问题一知半解,反正老师会讲,学生就抱这样态度学习。甚至想,反正是拿着书本抄答案,花时间去学习做什么,这样的思想肯定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思品成绩也就可想而知。

朱熹还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要求书要多读多看,“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还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的真谛。还有朱熹强调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他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读书要边读边思考,反复揣摩,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四、切己体察——提升运用

“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这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朱熹指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探求真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实际行动上,提高自身修养。切己体察,就是指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来领悟书中的深意。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并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就说思想品德课学习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生活化典型事例,老师上课要灵活加以运用,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思品课来缘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组织教学,同时,学生也要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引导自己的行动,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如讲解《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节中的第④问,可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在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有没有遇到过侵权行为?如果有,侵犯了你的哪些权利?你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就能让枯燥无味的思品知识与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抽象、深奥的知识变为形象、简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主动去学,进而提升能力,真正落实思品课的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读书法中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论科学而正确,对当代的教育理论研究及当前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价值。我们应当继承其教育思想之精华,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当前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实践中来,从而实现思品课应有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朱子文集》.

12.初中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二

这一书大致讲述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因为各种原因上了梁山泊,成为当时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几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征辽、平王庆、平田虎、平方腊,最后仅剩二十余人。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劳,部分剩下受封赏的好汉被害得丢官或被害死。

作者施耐庵在书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四大奸臣以及听信奸臣之言的宋徽宗等形象。本书对于人物的描写得十分生动,感觉有血有肉。好汉们各有不同的性格,语言描写也十分出色。故事的描写也是环环相扣,很自然的引出下文,非常真实。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浪子燕青了。他“忠”——对朝廷忠,同其他好汉一同为朝廷平息叛乱;对主人忠,在卢俊义有难时帮助其脱险。他“义”,对朋友从来都是很好,一直为朋友着想。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一身本事,无人比得;弩箭从不放空,相扑更是天下第一。

黑旋风李逵在梁山上天不怕地不怕,翻了脸宋江也敢骂,唯独怕燕青。他虽是三十六天罡星之末,但十分机智。招安之事,燕青从李师师处入手,才得以见到宋徽宗,如果没有燕青,就没有梁山泊的招安。最终,他同其他好汉为朝廷平息叛乱后,意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预感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燕青这样的人物,不得不令我佩服。

《水浒传》中,每一回的开头都会有一首诗词,有些讲述了章节的大致内容,有些则写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想法。第七十九回开头的一首《西江月》:“软弱安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钝斧锤砖易碎,快刀劈水难开。但看发白齿牙衰,惟有舌根不坏。”这首词说明的道理与老子的一个故事差不多,反映出:柔弱有时能够胜过刚强。

13.初中物理读书心得 篇十三

思源中学 黄彩荣

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下面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市场。

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

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奇里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技能,基本的动手能力,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这个过程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说远点甚至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校里培养他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尤其重要。不要怕他们走的路颠簸,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的锻炼。现在信息流通很快,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别人,更可以上网去找,或者自己通过实验来解决相关问题,都可以,关键是他在其中学到了东西。

做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的物理课本没有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分开来,目的就是尽量让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而不是让他们看着老师在台上做。自己经历过的与看别人的毕竟不一样。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一下,鼓励他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得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他们答案。我们就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实验来检验。而他们也非常高兴,可以自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来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老师要敢于把下结论的权利还给学生。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到首都去开会时介绍他的经验说:“我教得很好,我的成功来自我的不善言辞和我的粉笔字写得很差”。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于他的表达能力不强,所以无论什么他都自己少说,想办法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结论、总结也是如此,大家来下,而他只是引导一下,纠正一下错了的;由于他的粉笔字写得不好,他总是让学生自己出去写,所以没有一定模式的板书。如此一来他教的班级成绩却大大出人意料。

当然了,学生自己下的结论,又是自己记下来的,又经过自己的一次次修改,怎会不特别深刻呢?这样也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

14.初中读书心得 篇十四

海伦・凯勒是不幸的,出生仅十九个月就被病魔夺去了听觉和视觉,使原本健康的她永远与无声、黑暗为伴。但是幼小的她并没有向残酷的现实低头,在沙利文老师的引导下,她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在黑暗中探索,最终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成为了一个备受称羡的人。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童年都是金色的,游乐场、电影院、少年宫等有趣的场所承载了我们童年的许多欢乐。我们在回忆童年时都会不由得感叹:“童年真美好”。可海伦・凯勒的童年却是在触摸的感知中度过的,在没有玩伴的房间里度过的,在灰暗和恐惧中度过的。不期而至的病魔摧毁了海伦・凯勒健康的身体,给予她一个不算幸福的童年。可对于海伦・凯勒来说,苦难真是一所大学。在与苦难的对垒中,海伦・凯勒练就了一颗钢铁般的心,坚定地行走在人生的单行道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

想想海伦・凯勒,再看看现在的我们青年学子,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幸福的成长环境,却在不停的感叹学习的辛苦,稍遇难题就打退堂鼓。在游戏中虚度美好的时光,在玩乐中荒废学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世界上最精致的瓷器,要经过多次熊熊烈火的锻造。人的成长就如同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历程中有急流,有险滩。海伦・凯勒用她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顺境中要珍惜拥有的一切,朝着既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前行;而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要坚持,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抉择的一瞬间,选择了坚持就是选择了一个丰盈的人生。

15.初中历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五

就拿《灯光》中的那位郝副营长来说吧。他虽然还很年轻——只有22岁,但是,他为了全中国的孩子能够尽早地在电灯底下看书、写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他自己呢,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司马迁的文学家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本来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大雁的毛还轻。

像文中的郝副营长那样,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他们的死,不正是比那泰山还要重吗?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和平的世界里,能过上美好、安逸的生活,不正是那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吗?

如果那些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烈们还能听见我现在所说的话,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是永远也不会忘了你们的!”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竞选办法2014.10下一篇:七五普法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