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精选13篇)
1.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一
小学数学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学”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这是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并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际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全面发展,是广大教师的职责。若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失去了求知本能,完全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顺应教改发展趋势,提出的“导、学、析、练” 四步教学模式,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宽度,十分切合新课程理念。“导、学、析、练”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地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探索和实践“导、学、析、练” 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比以往教学方法对“学”这一环节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的作用和意义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减负增效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学”这一环节,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堂的积累和提高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自我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导、学、析、练” 四步教学模式中的“学”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感知、积累、形成的整合过程,在这些环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其应有全新的认识,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的潜能,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逐步积累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二、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古人语:“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通过强化、模仿、了解自学的模式,知道自学的步骤,通过自身的想象、思考、知识的迁移,动手操作去感受学习新知,遇到不懂得问题可以小组合作,与人交流,表述自己想法和疑问,最后总结、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带着疑问在师生评析等环节中去解决。所以知识只是载体,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关键所在。老师不可能是永远的拐杖,只能是引路人。低年级学生在初期对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不知所措,如果没有教师这根“拐杖”可能寸步难行,所以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通过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面对新的知识他们就知道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记忆,如何去思考,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怎样去解决,怎样评价自己的自学成果。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者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我们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三、自学内容切合实际,分层预习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环节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无自学意识、无效自学、低效自学、不能掌握自学的思想和方法,费时费力,高效课堂从何谈起。因而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自学环节时必须目标明确,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方式和手段,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层预习合理安排自学环节。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加之教材各有千秋(空间图形抽象、单位进率难记、计算繁琐、解决问题复杂„„)所以预习提纲必须目标明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买东西用钱的经验,加深学生对各个单位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和游戏、实践等教学手段和方式深化认识,通过析、练环节巩固、拓展,灵活应用所学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层次、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在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安排预习提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自主学习的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优等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深入实际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教研成果是百花齐放,教学形式是百家争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坚持不懈地耕耘在教研教改广袤的沃土中,我们会探寻到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学的教学模式,最终会达到高效课堂,减负增效的至高教学境界!
2.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二
一、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高考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综合化和应用化, 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都应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复习目标, 回归课本, 用好教辅资料, 精选复习内容, 突出复习重点, 突破复习难点, 及时查漏补缺。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 所以教学中设计问题应该准确、清楚, 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 完善认知结构,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必考点或常考点来设计问题, 以有效解决复习重点, 完成复习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复习设计:
问题1:已知圆 (x+2) 2+y2=36 的圆心为M, 设A为圆上任一点, 且点N (2, 0) , 线段AN的垂直平分线交MA于点P, 则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请你写出它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考重点内容。一般来说, 数学概念的复习, 有以下两种复习方式:一是让学生回归课本, 由教辅资料的线索,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梳理;二是先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教师通过问题设计, 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小习题, 给学生思考与练习, 并从中归纳知识, 形成系统。本问题就是让学生回忆椭圆的定义, 再现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形成过程。这样, 既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概念, 又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技能,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的形式展现椭圆的定义的灵活应用,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思考、独立练习, 讨论、小组交流, 教师进行引导, 并归纳方法, 反思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2.“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复习设计:
问题1:长方体的三个相邻面的面积分别为2, 3, 6, 若长方体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 ()
变式1: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左图所示, 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体积为___________。
变式2:三棱锥ABCD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 AB⊥平面BCD, △BCD是边长为3 的等边三角形.若AB=2, 则球O的表面积为 () 。
A.8π B.12π
C.16πD.32π
变式3:一块石材表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 将该石材切削、打磨, 加工成球, 则能得到的最大球的半径等于 () 。
A.1 B.2
C.3 D.4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通过变式教学, 让学生掌握求有关球的切接问题的基本方法, 以及切割和补形的技巧, 分解难点, 使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求解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有差别。而在高考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即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层次性, 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所谓层次性, 指的是问题的设计有难、中、浅, 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 从而形成一个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案例3.“简单线性规划中求目标函数的最值”的复习设计:
A.10 B.8 C.3 D.2
A.2B.1C.-D.-
A.2 B.-2 C.D.-
设计意图:上面的几个问题反映了不同水平的要求, 以使不同思维层面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际上本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数学复习课要经常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有没有启发性, 这是问题设计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进行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达不到复习的目的,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设计的问题又太难而缺乏启发性, 只能增加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恐惧心理, 也可能会对数学复习厌学甚至放弃的局面。因此, 我们数学复习课堂提问更应富有启发性, 达到激发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可以按照“问题导学”的有关流程, 在提出问题后, 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 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 准确地点拨, 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越过思维障碍,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案例4.“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范围”的复习设计:
例题:已知函数f (x) =x3-ax-1。
(1) 讨论f (x) 的单调性;
(2) 若f (x) 在R上为增函数,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发散1]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 上为增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发散2]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1) 上为减函数, 试求a的取值范围。
[发散3]函数f (x) 不变, 若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1, 1) , 求a的值。
[发散4]函数f (x) 不变, 若f (x) 在区间 (-1, 1) 上不单调, 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一个主干问题和4 个小问题来组织复习课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例题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求参数的范围的思维过程的求解方法, 通过变式, 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 举一反三, 多题一法, 化难为易, 各个击破。这样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设计, 可以达到启迪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四、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高考试题中, 也常出现探究性或开放性的题目, 可以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生命线”。我们平时教学中也常常开展对数学的探究活动, 然而高考数学复习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质量的高低, 不在于解答的问题获取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而在于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
案例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请你具体给出a, b的一组值, 使直线l和椭圆C相交。
问题2: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 a, b应满足什么关系?
问题3:若a+b=1, 试判定直线l和椭圆C位置关系。
问题4.请你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 求出直线l的方程。
设计意图:这一组问题中, 问题1 起点低, 坡度小, 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探究, 而且答案不唯一;问题2 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如何探究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a, b的关系上来;问题3 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呼应;问题4 则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问题5 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各问题之间有层次, 入手较易, 坡度适中, 排列有序, 深入浅出, 环环相扣, 形成有层次结构的思维链条。这样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 以旧引新, 逐步增加难度,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三
一、基于“导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原则
1.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问题的设计要和学生的思维同步,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从而让学生借助问题找到突破口。高中数学推理性较强,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思考的时间非常重要,如果问题难度大,而思考的时间又仓促,容易让学生产生退缩的情绪,所以说要使问题有启发性就要设计精而准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出现太宽泛且简单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机械的回答上,这样违背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规律。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构建高中数学的“问题导学”模式,教师不能只关注结论,还要关注问题在结论推导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的因素,立足学生的数学认知基础和综合能力水平,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去推导、验证。有层次性的问题能让学生感受探索过程的乐趣,获得学习上的自信与动力。
二、基于“导学模式”的问题导入策略
1.在思维启发处导入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高中生的生活阅历和数学认知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维性较强的问题因素,让学生的思维被情境中的问题所吸引,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奇偶性”时,如何让学生快速切入新课探究,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呢?在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先在纸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可作为函数图像的图形,当学生完成这个步骤后,出示两个操作情境及其问题:1.以y轴为折痕,将纸进行对折,然后在纸的背面(即第二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再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图形可否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像?若能,请说出该图像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函数图像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2.以y轴为折痕,将纸进行对折,然后以x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在纸的背面(即第三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图形可否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像?若能,请说出该图像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函数图像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本课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入手,借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直观的操作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函数学习。
2.在思维关键处导入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问题导学”要紧扣教材和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盲区”时,教师巧妙地导入问题,能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攻破问题的同时也获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时,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以学生见过的特色建筑入手,让学生讨论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然后借助课件和图片、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并进行分类,从而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逐步建立空间观念。为了让学生有效突破思维难点,教师及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质疑答辩中排解疑惑。问题: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学生的思维在前面的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再次得到了启发,他们借助问题更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说,教师最后的这个问题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又体现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突破思维“盲区”,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启发,突出高中数学高度抽象性的学科特点,需要教师用开放的心态对待“问题导学”,只有紧扣教材,把握学生思维过程的动态发展点,才能让“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盲区”,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
4.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探究 篇四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探究
作者/李云
摘 要: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制定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居于被动地位。理论依据通过对“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探究,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理论依据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和老师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学案导学”模式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专门为学生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学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学案导学”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让学生通过学案的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三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起到巩固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高中数学教学要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能只是老师的单向传授,而是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再创造,知识要实现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双向流动。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自主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先通过介绍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将上节课学的知识与将要讲授的课程联系起来。
2.制订学习目标
老师要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概括和总结。
3.老师设置问题
在学习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设置问题。
4.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和课堂听讲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对疑难问题汇总,老师进行解答。
5.课堂检测
5.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五
摘 要: 在素质教育不断实施与普及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和较快的学习与掌握新的知识。而学校在教改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更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行,都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形成,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得来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校注入新的教育模式,实施新的授课方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将课程导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奠定了学生深入学习的保障。这种导学互动模式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其保持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更好展现。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最高效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数学的难点在于知识点的复杂多样与综合性,需要学生能够深入认识知识点,达到对知识点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一、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做好课程导学
教师应该引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互动教学模式,生动地进行授课。例如,运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幻灯片上的内容,而教师只是引导者。一些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如何将复杂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章节的知识理论展现得更加具体,学生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又如,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的过程中,对于其图像的展现,授课教师不知道学生的预习怎么样,那么,授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述自己的理解,让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加,互动模式才能更好地展开。
还有其他诸多教学模式的开展,例如学生提问式导学、分组讨论活动、教师自主总结整节课的内容等方式,这些都能在保证多样性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展了思维。
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互动中,情境创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按照教师的授课顺序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能体现其学习能力的高低。所谓导学互动,就是增加同学与同学之间、授课教师即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换种沟通交流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分组式讨论、分组式合作等方式能更好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例如,同样是《图形的全等》这一章,当涉及难度较大的全等图形的证明时,有的学生首先寻找的是隐含条件,有的学生则注重图形的分析,还有的是直接作辅助线进行猜测式证明等。这样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类型的题目解法,而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就能分析并总结出类似题目的解决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并利用这些解题规律。
通过这种引导式的小组讨论回答的授课方式,既可以实现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学生与学生互动性的学习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自我思考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开展互动教学,巧妙应用生活实例
生活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学,需要学生拥有的是不断开拓和创新的大脑,将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并能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例子更好地展现数学的奥妙,进一步创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授课环境。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能使得授课教师更好地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突出表现初中数学的实践性。比如,当教到《中心对称图形》相关的知识点时,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实物进行举例,就可以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际实物引入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图形的性质。再比如,在九年级《次函数》一章的教学中,抛物线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授课教师可以讲述“篮球的投篮技巧”引导学生向图像的特点方向思考,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二次函数性质及图像的理解。因此,学生能逐步认识到生活这个学习舞台的重要性。又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海豚嘴巴的轮廓”构成的抛物线等具体实物,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将二次函数引进来,对于未知数x、y值的参考,就看知识点的构造,类似抛物线方程与直线形成的图形的求解,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教学中,学生不再觉得知识点难理解。
数学教学如果能够合理地联系生活,把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这样的互动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灵感。
结语
初中数学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不仅要将学生带到互动式教学中,还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也帮助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以便学生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希望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在以后不断得到完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供。
参考文献:
6.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六
【内容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导学互动”模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使用对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针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和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加强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模式运用的具体对策,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应用 导学互动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要本着提高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并且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和作用
1.“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定义分析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就是在教学的进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引入“导学互动”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具体而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中的“导”与“学”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导与学的有效结合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作用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不断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理念的创新,进而通过更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来加强教学,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格外注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互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从而全面完成初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地位,遵循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针对数学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导图等形式以及使用一些与学生生活状况紧密相联系的教学案例来加强教学。
二、加强“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导纲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导学结合”及“互动探究”两个层面为具体特征,在“自学导纲”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将学生合理引入课堂教学环境中,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教会学生自行独立完成教学导学提纲,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导纲,需要初中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提前预习,促进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和知识形成整体了解和掌握,以便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2.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合作互动”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习惯,并通过学习小组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需要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低,按照“以导促学”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水平和能力,推进学生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互动合作的思考学习模式,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指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导学归纳
在“导学归纳”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归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初中数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以学生自己总结为主和教师的指导为辅,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4.重视对学生的课后反馈训练
四是“反馈训练”,这一环节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情况下又分为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两个主要工作任务,数学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强化学生的反馈训练。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反馈,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其原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初中教育发展的要求,但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7.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七
首先, 合作小组一般是把全体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是一种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分组原则的分组方法, 我们且把这种合作小组称作“异质型合作小组”.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假以时日, 这种分组方式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 因小组成员本就不在同一层次, 少有共同意见, 因此各自为政.小组成员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 表面上围坐在一起, 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2) 小组中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总能很快获得发言机会, 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 有时即使有发言的机会, 其发言内容也会成为“讨论热点”, 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便产生依赖心理. (3) 有的小组装模作样应付老师, 表面上看讨论得非常激烈, 实际上只是在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问答, 逢场作戏.
针对以上情况, 我通过观察发现, 一些平时关系比较好, 学习成绩相近, 有着相近兴趣爱好的学生比较容易在一起.我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同质分组, 由于学生层次相近, 组内合作十分融洽, 组内讨论十分热烈, 敢于质疑, 而优势学生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 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这时, 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教师则要把握好对各不同特质小组、不同层次的引导, 设计好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环节, 以达到较好的组间交流目的.如对于这样一道题目 (见附题) , 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 则可能会出现:当一些小组成员还在边画边数时, 有些成员可能就提出找4, 7, 10, …这组数的规律即可很快得出结果, 从而压抑了一些成员探索的积极性.若同质分组, 则层次较低小组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都可得到保证, 对于层次较高的小组, 则可以引导思考“如何直接写出摆20个正方形要用的火柴根数?”或“摆如图1的梯形呢?”之后再组间交流, 让较多的学生经历成功的体验.所以同质分组也是合作小组分组的一个重要方法.附题:亮亮用火柴棒摆正方形:
摆1个正方形用4根火柴;
摆2个正方形用7根火柴;
摆3个正方形用10根火柴;
请问:他摆6个正方形, 用多少根火柴?摆20个正方形, 要用多少根火柴呢?
其次, 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能局限于课堂上, 也要强化课前、课后的小组合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上自然应该是小组合作的重要时间, 当然我们的研究也不应喧宾夺主, 本文只是拟通过对学生在课前、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以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目的.这几年, 随着教育机构布局的调整, 各地九年一贯制学校也越来越多, 笔者曾经有幸作为代表参加过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观摩会 (其独特的授课形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 我想在合作时间的确定上, 该模式能否给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一点启示呢?小组活动从课前预习开始, 给予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课堂上, 为了便于学生能够充分地交流、合作, 教室没有讲台, 学生桌对桌、面对面地就座.各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内容也不尽统一, 有的展示预习的重点题目, 有的反馈前一天易错的题目, 有的展示拓展提高题, 如果遇到难题可跨组询问、交流.老师则混杂于各小组之间, 进行点拨、指导.可见, 杜朗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 从课前即开始, 并解决大部分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多数任务也是依靠小组合作解决.
事实上, 我们有许多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相应的活动的.如教学“小数”时, 可事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超市去搜集一些商品的价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从媒体搜集含百分数的资料;教学“数据整理”后, 让学生课后了解“你的身高在班级里是偏高一点, 还是偏矮一点?如果不知道, 你想想用什么方法便可知道”.另外, 在我们实际教学中, 总还是有一些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拖到课后.所以, 合作小组在课后也是要继续的, 除帮助一部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外, 还可围绕课堂内延伸的问题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也可针对课堂内某一问题, 进行实验或调查研究, 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由此可见, 对我们班已存在的合作小组, 加强课前及课后的指导是必要的, 对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持久性大有裨益.
此外, 还要注意处理好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前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 有所思考, 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意见参与合作, 事后亦要学生反思得失, 以求事半功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 让学生思考:买一只55元的书包, 可以怎样付款?大部分学生能提出两三种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有的小组能得出多达十几种方法,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 假如每种面值的钞票数量足够, 哪些方法方便且贴近我们生活实际?有些方法是同学们为了追求方法多而想出来的, 实际情况很少出现.由此可见, 要通过教师的设计把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经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是不完整的, 只从合作学习中得到, 不重视独立内化过程的知识亦是不完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8.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导学互动;学习能力;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尤其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施,明确了新时代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方法和要求。作为教师,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今的课堂从以前的结论式向过程式转变。当然,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为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决定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我结合教学实际,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导学模式出发,以前置性学习单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多种思维能力及发展空间观念)决定着该学科的操作性强,自主探究的时间多,课堂教学就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鉴于这一特点,我校实施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单,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前置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去尝试了解、感悟、探究、运用新知识,从而在课堂上就能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记录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最终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当然,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是相当多的。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认识公顷》具体阐述实施过程。
一、研究教材,确定目标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目的与学习内容是什么。因此,不再是教学目标,而是要转化为学习目标。目标中要明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要采取怎样的方法与探索活动,要生成怎样的情感。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平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虽然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公顷”这一新的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从原有的学习方法中吸取精华部分,从而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再加上对现实生活中土地单位的运用不是很关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公顷”这一单位的现象。因此在学习中应该建议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的认识。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能回忆出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具体物体描述出它们的实际大小,按要求上网搜集资料完成学习单,初步感受公顷的大小。
二、设计学习单
设计学习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前有一个探究感受的过程。只有亲身实践了印象才会深刻,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往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死记硬背,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熟练。在考试中也会因为脑海中的深刻印象而游刃有余。但是往往造成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产生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做题没有问题,但是在生活中不会运用,对1公顷的大小也没有清晰的概念。这就是我们新课改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学习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感受,但是也不能设计太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有时还要设置方法提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批改反馈
作为教师,其实我最想了解的是学习单上的最后一个问题:“对于公顷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点什么呢?”这也是本节课的关键。
通过课前批改学习单的情况来看,和我预设的差不多,学生基本能知道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但至于有多大,不清楚,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以学定教”也就是说,学生想学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知道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教,能同伴互助的也不教,都解决不了的那我来帮助!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在告诫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让学习变得有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针对性强的教学比“满堂灌”的教学收效要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张怡,龚琛琛,陈于全.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文学与艺术,2010,2(3).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05.
作者简介:刘崟,女,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中小学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9.成村学校问题导学模式课改目标 篇九
口号、理念和原则
一、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探寻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方法和途径,把教室变成“开放的课堂,自由的舞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实现高效性,大力推进和谐教育、幸福教育,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体验职业创造的幸福。
2.具体目标
(1)教师目标: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成为创新型教师。
(2)学生目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3)课堂目标:充满智慧的火花和创造活力。(4)成效目标:切实提高效率,切实提升质量,打造名校、名师、名生。
二、改革的口号:
1.会教、善教、乐教,会学、善学、乐学。2.互助合作,聚焦智慧,自主探究,自育自强。
三、改革的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发展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改革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以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重点,全方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此推进教学管理、作业、评价等教学改革。改革中,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2.主体性原则。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所有教学措施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避免急功近利、避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的做法。
4.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破有立,大胆进行实践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完善。
5.创新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自主创新,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校实际,探索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方式。
10.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十
西安远东第二中学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从XX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导学稿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还不断深化探究教学,完善导学稿教学模式,在课改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尤其是导学稿模式中作业巩固环节的弊端日益显著.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老师不加选择,乱定一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专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我们这些‘草根”。(潘小明,“数学生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作为一线老师,我也深深地感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是处于烦和累之中,这种烦是----不想学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编写组副主编张思明老师认为:学习活动缺乏实际、有效、科学的指导、管理,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低,学业负担重,心理健康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能力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课后巩固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可见增强作业的有效性不仅是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导学稿”是一张师生共用的教学文稿。它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它把研、学、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研定导,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探究研讨、课堂达标测评,课后巩固。而课后巩固中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贴近学生心理的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得新知。本文就导学稿在作业巩固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传统作业”的弊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策略,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作业的几点尝试:限时作业、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等.以高中数学作业为例,通过对导学稿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旨在希望对导学稿的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尽自已的绵薄之力,使导学稿真正成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价值与需要,要把学习者当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看待,应在知识平等性前提下,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表现在作业的设计中,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持续影响了教育理念数十年,其思想的光辉随着经验与实践的证明愈发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并有机地渗透到当代教育理论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限时作业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重点)
本课题研究采取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创新、发展。
2.行动研究法: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外出参观及课题组研讨等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通过与传统作业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的对比,形成结论。
4.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
1、课题准备阶段(XX/4—XX/8)。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分工。
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XX/8—XX/10)。
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研究成果;
3、总结提升阶段:(XX/11—XX/12)
11.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教法和教学模式充斥着我们课堂,很多教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而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载体,在中学得以广泛的应用,我一直代高年级的数学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我尝试在高年级应用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导学案设计要尽量简单明了,一般过程有以下环节:导学内容与目标、课前导学、课中研讨、课堂训练、达标检测与课后拓展、课后反思。这种模式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真正地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
对于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引领及活动单 ”这一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尝试着完成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然而用导学案学习时,学生必须认认真真的去做,对有疑问的地方应在导学案上做一些记录,同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为“后教”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如学生在预习《圆锥的体积》时,如果没有预案的引导,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很难的,当我把设计的实验预案呈现给孩子时,孩子们的学习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对于预习中没看懂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上课时听课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预习了解这节课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导学案上学习导学中的基础题。久而久之学生便能把预习当成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导学案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权利,突出学生主体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学习目标拟订、活动方案设计、检测反馈设计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彻底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上,教师退至幕后,担任导演角色;学生走上前台,无拘无束,尽情合作和展示。教师信任每一名学生,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反思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立即促发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是旧知回顾运用学过的知识了解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活动二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算出例题中几面国旗的长与宽的几组比的比值,观察比值进而推导出比例的概念;活动三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了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或争论、或展示,感到自己在课堂中的真正存在,不是跟着老师转,不是与老师一问一答,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小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智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三、导学案尊重学习权利,准确定位目标,保障了学习的方向性
教育就是生活,其中一个层次是 “为学习者”的生活。既然是学习者,就必须学有所得,实现课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等。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对整个课堂的学习目标的掌握,但是这个目标要落实到每一个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中去,才能有了二是自学和探究活动中的具体目标。每一个具体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必要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对活动的过程就更有把握。总的来说有了目标,才能保障导引有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不至于漫无边际,学生的课堂生活才真正是有数学意味的。学生可以进行目标检测和自我反馈,在目标导引下的生成往往是更有价值的。
四、尊重活动权利,丰富课堂层次,展现合作张力
对儿童而言,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应尽可能建立在活动基础上。导学案导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活动”,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上应当不断丰富活动层次,既保障学生物质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够丰富内在的思维活动,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在小组活动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离不开倾听,倾听时学生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内部活动,为下一步活动而开展酝酿、决策。没有倾听的合作是没有实效的,是一种躁动、是一种热闹,倾听与被倾听的协调才能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五、尊重表现权利,优化展示方式,体现课堂魅力
展示交流是导学案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可以展示过程、成果或问题。展示活动可激活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在小组展示中,可以展示小组成果,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团体展示,一名成员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还可以要求小组将解决问题过程中修改和完善的痕迹留在展示板上,暴露小组思维的过程。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全班学生都在参与,教师尤其要注意关注弱势群体。
12.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十二
1.预习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模式主要是让孩子们先行自学,尝试性地去完成一些基础性题目,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导学时,他们必须认认真真地做,在存在疑问的地方做下记号。然后在自习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巡视,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难点,从而教师便于有针对性地备课,进而解决学生的难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一劳多得。
2.尊重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活力。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以往学习目标以及活动方案等工作都是由教师来负责完成的,但是在这个模式下,教师将慢慢退隐,让学生来做主,让学生走到台上,自由发挥、尽情展示。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相信学生,把思考的时间留给他们,把表达的时间交给他们,把反思的时间也为他们准备,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成长。在活动中,不在是一问一答这么枯燥无味的方式了,而是小组成员表达观点,补充、争论、展示,最后再有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增值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团队意识。这样的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二、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
1.缺少真实性。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团队交流仅仅是走形式道路,并没有起到其中真正的作用。当小组的某成员汇报结果时或者参与讨论时,其他同学则无所事事,摆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毫无团队意识,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2.缺少针对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那些是学习的重点,但是有些教师在对数学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认为布置作业、习题便是让学生解答问题而已,导致他们布置的导学案作业已经陷入题海的坑里,使得他们的学生面对习题的时候烟花缭乱,学习思路混乱,毫不知重点到底在哪里。如果教师要真正运用数学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应该筛选题目,让他们做题边做边思考,由浅到深,逐渐摸头其中的思路。
3.缺少引导性。上文也提及到,要运用导学案教学,其中附带的是需要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除了可以扩宽视野和增强团队意识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队友的解题思路,学习到多种的解题方法。可是在这一环节中,部分的教师过于放任,导致学生不知道其中学习的方向,根本无从下手。
4.缺少延伸性。其实,现实中部分教师对导学案学习存在一种误解,就是他们会产生“教师布置的题目学生都会做了就代表他们全都掌握了所有的数学知识”这样的一种错觉。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学生的知识系统到底有没梳理清晰,知识系统是否完整的这一问题。
三、相应的解决方案
1.面对在小组讨论中出现的懒散的现象,教师可以尝试性地在实际的导学案教学中增加竞争机制,开展团队合作的竞赛,在激励先进生的同时鞭策后进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以分数来排序进行竞争吗,以小礼品或者奖状为抓手,最终实现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有序进行,达到高效的效果。
2.面对导学案的针对性,教师要选取最有价值的数学习题,用习题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在布置预习习题时,可以布置如下的题目: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7÷0.4=( )÷4;3.7÷0.04=( )÷4;3.7÷0.004=( )÷4。
通过完成这一习题,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填空,从而为新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可以顺利地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教师应当意识到,如果给学生一次性布置太多计算练习,会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做题上,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当学生完成数学题时,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去思考这些数学题里蕴含的数学知识,所以应当筛选题目,精益求精。
3.面对教学的引导性,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在统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将学生分成数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习题:请用尺测量班上所有女生的鞋码,然后绘制出女生鞋码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做这道数学题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高效地统计出数据,最后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处理统计数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如果由一个人统计全班所有女生的鞋码会没有效率,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有两个成员,一个成员做统计工作,一个做测量工作。待小组成员完成测量工作以后,再一起整合数据、统计数据、绘制图形。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习,高效完成了数据测量和统计的任务。
总之,优化教学结构,发现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正,获益的除了学生还有教师。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教师则在教学中成长。除了上述的解决方案,教师也应从自身寻找可进步的空间,比如数学教师要熟读下偶尔课程的标准,熟悉各个年级的数学知识,要培养教学的全局观的同时还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摘要: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地提出适应现时代数学教学发展趋势的对策,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
13.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 篇十三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交流材料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借鉴当前全国流行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吸收、借鉴、改造、创新选用的。与当前流行的几种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深受师生欢迎,现就我校的具体做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开始使用时存在的困惑:
由老课程到新课程的转变,教师有诸多不适应。首先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适应。过去的教材编写一般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理论,后实践;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的是归纳法,即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其次,对教学方法和思路变化的要求不适应。旧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理解、运用,教师教学只要能把问题讲清、讲透即可;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知识要通过探究达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再次,对教材知识的内涵要求不适应。只注意外延,不注意挖掘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科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提出的。
二、走出困惑,领会新理念。“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而进行,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形成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梳理,巩固升华六个环节。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具体就是做到:第一,课堂开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探究;第二,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第三,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梳理,巩固升华,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
第二、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合作中提高能力。
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但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引”。如果控制不好这个关键环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很显然,在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看书找到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知道的,而是通过探究得到的。不通过探究,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不通过探究,就无法正确地把握知识;不通过探究,就不能自主地运用知识。所以,我们观课议课时,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能自主解决百分之七十的任务,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般都能解决。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把握不好这一点,也就是引导的过了头。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如果按模块划分,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思考题看书思考,尝试独自解决问题。时间不低于15分钟。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预习状态,适时引导,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师生互动,往往有些教师沉不住气,引导、点拨太快,这是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
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这是自我探究后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或学生发问,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第一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这一环节,有好多老师把握不好尺度,认为再导也不会达到目的,索性把答案给“导”出来了,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此阶段相当于我们以前所说的课堂小结,但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把知识罗列式的总结,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⑷科学训练,巩固升华。此阶段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量,二是质。题不在多,而在于我们所训练的习题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讲的道理,在于是否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
四、“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备课任务,简单地说概括为四个字:教啥、咋教。具体地说应着重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以利于学生探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深层次的、具有思考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就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没有作用,误导了教学。
第二、考虑在课堂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对策,就是考虑不同阶段的引导性语言及技巧,这要下大功夫思考,否则,影响课堂效果。
第三、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生活实例,变抽象为具体。⒉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第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第二,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第三,问题应具有思考性、可探究性。⒊“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第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那就是“预习思考,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共同总结,知识生成——科学训练,巩固提高。”各环节要科学衔接,自然过渡。第二,坚持科学引导,学生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看书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阶段,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准备和学生的反应,随时给以启示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交流质疑,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拨评价;知识的生成,也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的。
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要求: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应着眼于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第二,启迪学生思维。训练要讲究精,不能讲究多。
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经过三年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认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优势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精力集中;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结构紧凑,简便易行。具体表现为:
⒈问题导入,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入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
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习任务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从内容上看,学生所预习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自主解决,大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探究解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交流探究体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自学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此过程的关键是“导”,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否则前功尽弃。
⒋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学习效益大大提高。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模式07-06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08-11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09-12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07-1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06-12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06-28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7-01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07-18
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11-22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