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行业现状分析

2024-10-26

超市行业现状分析(共14篇)(共14篇)

1.超市行业现状分析 篇一

大型超市行业分析

一、行业分析

超市是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又称自选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零售组织形式。

超市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先出现在美国东部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超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超市中最初经营的主要是各种食品,以后经营范围日益广泛,逐渐扩展到销售服装、家庭日用杂品、家用电器、玩具、家具以及医院、家具以及医药用品等。超市一般在入口处备有手提篮或手推车供顾客使用,顾客将挑选

二、超市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在世界上比较迟引入超市产业的国家之一,在开始超市的发展前,人们多数在一些杂货店购买日常日常生活的货品。但当90年代初期,超市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外国的超市开始进驻经营,如法国的家乐福超市。在近几年,我国的大型连锁超市产业市场中已有许多有实力的民族超市集团出现并蓬勃发展,如广州好又多超市集团青岛利群集团等。

三、波特五力模型的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在我国的超市行业中,参与行业竞争的竞争者众多,行业内的竞争已经达到成为跨地区、跨经营范围的立体化良性竞争。其中,外资超市在行业中占据着重要龙头位置,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外资集团在我国市场占据着半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外资超市间的竞争,外资超市与本土超市间的竞争是目前行业内最为重要的竞争形式,掌握好与外资行业的竞争方向,竞争手段,是我国本土超市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经过网络调查,发现发达国家的超市产业在与生产企业的讨价还价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在我国,也出现了近乎相同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超市作为生产企业产品的主流营销平台的地位越来越凸现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超市产业对生产企业产品的营销情况已经可以影响到生产企业产品的营销情况已经可以影响到生产企业的生存,因此,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趋于一个较为低下稳定水平,很难给我国的超市产业带来成本及利润上的较大损失与变动。

3、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

虽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但由于超市产业多集聚在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且超市数量越来越多,在商品供应量充足的前提下,购买者对超市产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迫使我国超市行业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低价格、低成本、高质量服务”的一高两低营销策略。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超市产业在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俨然已经成为了影响超市产业成长发展的关键所在。

4、新进入者的威胁

虽然政府很少对超市行业进行限制,但超市行业的大规模竞争门槛比较高。高成本,高前期投入是行业新进入者的主要限制,在目前我国超市行业整体发展较为健康稳定的大环境下,这种限制门槛的地位应当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必要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5、替代威胁

在我国,新出现的零售业业态中,目前来看,超市产业最有可能的替代者应当是以网上交易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超市产业应当积极应对这一变革,但由于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能力不一,我们认为,短时间内,行业的主流不会发生太大的变革,超市产业仍在零售业内占据主流地位。

超市行业发展之路:

加入WTO后,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世界零售巨人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商业企业有的奋而迎战,但也有的感到束手无策。业内人士认为,与其消极待毙,倒不如顺应潮流,认真学习与借鉴外资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以“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面对世界性的市场,中国企业应该积极面对,而不是退缩;单个中国企业的实力跟沃尔玛这样的巨头是没法抗衡的,而且在与这样的大公司抗衡时由于实力相差悬殊,中国的企业很容易被挤跨,成立商业联盟或是企业合并,才能抵住外资企业的竞争。

13本市场营销4班 413060102陈杰

413060116柯华锋 413060122梁晓明 413060156曾哲

2.超市行业现状分析 篇二

(一) 旅游超市发展背景

“旅游超市”最早出现在1997年的美国, 是由当时只有28岁的朱莉姬和29岁的克莱格创办。在他们所经营的旅游超市中, 为游客提供的服务包括旅游咨询、旅游路线设计、机票 (图片-新闻-网页) 和酒店预订、旅游用品配置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这种旅游超市的运作具有将各项信息和服务集中以及交易集中、旅游产品选择多样、散客出游普遍和便捷、旅游资讯双向互动的优势。

旅游超市能迅速兴起的原因, 主要是近年来随着旅游观念的不断成熟, 人们开始摆脱以往“跟团看点”的出游形式, 寻求个性化、自主旅游的方式。加上交通设施的日益方便快捷, 大众自助出游的能力不断加强, 散客人数迅速增加。为了应对日益庞大的旅游市场, 同时方便散客客人的出游, 主要针对散客的旅游超市便应运而生。

(二) 我国旅游超市发展现状

在我国, 旅游超市出现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其发展过程是由单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立发展为地区间的旅游超市共建, 这其中以2004年3月, “长三角”地区的沪宁杭三地的旅游超市启动为标志。

从旅游超市的经营方式来看, 有两种类型:一是由当地的客运旅游中心为主要依托, 其他旅行社共建的集散中心, 这种类型以连接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优惠旅游套票为主要特点, 如2005年6月落户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的东北首家旅游超市。二是由多家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共同提供全程的旅游线路、住宿等服务, 这种类型以“一站式服务”取胜, 如2004年7月在海南推出的综合型旅游超市。从总体来看, 我国旅游超市的理念来源于美国, 发展于上海, 成熟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沪宁杭旅游圈内的旅游超市联动, 已成为现今业内的典型模式, 以集散中心形式的旅游超市经营模式正在江、浙、川、鲁等地推广。旅游超市的投资主体包括有较强旅游经营实力的旅行社投资或联合投资, 如山西太原的首家旅游超市是由省中旅推出;有政府主导、政企合作模式, 如浙江省衢州市推出的旅游超市。从经营范围看, 包括一日游、省内游、全国游、专题游等多种形式, 其中上海在2004年建立的首个老年旅游超市标志着旅游超市开始注重目标市场细分, 讲究个性化服务的新的理智趋势。

(三) 旅游超市存在的问题

尽管旅游超市在全国开办得如火如荼, 但一些旅游超市也遭遇到经营中的尴尬。武汉的第二家旅游超市开张后仅三个月后, 在2005年6月中旬因为收入不抵支出而夭折。这已是武汉关门的第二家“寿命”未到一年的旅游超市。无独有偶, 全国其他的一些旅游超市也都面临着与之类似的尴尬局面。分析旅游超市出现这些尴尬的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旅游超市投资者期望值太高, 前期市场调研不深入。

旅游超市投资者多在投资之初满怀信心, 但因为缺乏深入的旅游市场调研工作, 却“感到力不从心”。如武汉的名为“汉之旅”的旅游超市, 当时, “超市”开张, 国内不少景区表示了参与合作的兴趣, 但直到该超市关门前, 也仅有三四家景区愿意与之签合同, 而又要支付15万元季度租金, 使得这家旅游超市入不敷出, 只好被迫关门。

2. 旅游超市合作方式单一。

旅游超市的合作方式多是投资方用一定的高额的年租金, 租下某处建筑的一楼或整栋楼作为超市的展馆, 然后就以收旅游参展商展台租金的形式。但往往各方旅游企业却对此表现出观望状态, 是因为对于尚不知名的景点来说, 超市内的国际标准展位年租金太高;而知名景区在市内均有自己的形象展示和接待处, 再进超市有重复投入的担心。

3. 旅游超市的经营对象“大而全”, 没有市场针对性。

现在开设的旅游超市的经营对象不仅包括当地的散客客人, 也希望为其他到当地来的团队客人服务。这种贪大求多的心理, 却导致了旅游超市的特色不鲜明, 游客对旅游超市的选择认为是可有可无。如海南旅游超市对外地游客来说意义就不大。

4. 旅游超市名气不足导致客流不足。

旅游超市经营的最大问题是客源不足, 如石家庄在2001年12月开办的“河北旅游市场”, 许多当地市民在超市实际运营近一年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更无论在何处。

(四) 开发对策

有关人士分析, 国内的这种旅游超市尴尬局面的原因归结为不合“国情”。因为美国的旅游市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散客市场, 国民自主出游已经成为经常性的消费习惯。而相对于我国的旅游消费者来说, 旅游行为还是一种奢侈品, 旅游超市的最重要的消费者没有形成规模, 出现尴尬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作为一种的新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 旅游超市还是值得推荐的。笔者认为要缩短旅游超市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旅游超市的经营者们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理智地进行可行性研究。

旅游超市具有良好的市场号召力, 如果成功, 经济效益也颇为丰厚。但事实表明, 旅游超市的经营者对这种经营方式过于乐观, 常常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因此, 热情的关注和理智的研究一个都不能少。要知道, 克莱格夫妇创办的“旅游超市”, 是花了3年时间研究旅游市场才成立并获得成功的。

2. 旅游超市应当选择本地区的散客客人作为推广对象。

散客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有调查数据表明, 我国旅行社的业务来源80%是团体客人, 如果旅游超市能整合现有的20%的散客市场, 效益也是可观是。另外, 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来本地的外来游客, 都存在着旅游信息收集难, 旅游业务办理慢的问题。针对此所开设的旅游超市能满足该部分客人需求, 同时也不会与旅行社正常的以团队游客为主的业务发生冲突。

3. 注重树立旅游超市的品牌效应。

旅游超市的经济效益, 许多开发商多是从“土财主式的收地租”来考虑的, 而往往忽略了旅游超市的品牌效应。办旅游超市, 重在塑造其品牌和信誉。成熟的旅游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旅游产品时, 除价格因素外, 更会考虑旅游产品的质量问题。由于旅游产品的好坏, 只能是旅游者在购买后即游玩结束后才能评判的, 因此, 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超市的经营者在经营时, 对于入内的旅行社经营者要有选择, 在租金方面应是象征性的收取, 而场地租金是从旅行社与游客的旅游合同金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中来。这样, 即让旅行社尝到甜头, 其应该交付的入场费用是发生在经济效益产生后, 而不是在还没有收益前就要付出昂贵的租金。另外, 旅游超市的经营者在超市业务范围的选择上不能只是一味的讲究“大而全”, 而是应该注重“小而精”, 强调在旅游超市的目标市场的定位方面要有自己的独特一面。如上海的老年旅游超市。

4. 加强对外宣传。

旅游超市经营的最大问题是客源不足, 主要原因是旅游超市对外宣传不够, 如石家庄在2001年12月开办的“河北旅游市场”, 许多当地市民在超市实际运营近一年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更不知在何处。旅游超市的生意来源于旅游消费者, 而不是在建立之初就要大力网罗多少家的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的加盟。旅游超市除了广告等常规的对外宣传以外, 还应有良好的室内展示系统, 构造新潮时尚的“购物”环境。热情周到服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也不能有拉客的现象。只有这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旅游消费者才愿意到这里坐坐、看看, 即使是没有旅游需求的客人,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逛商场的轻松心情。

参考文献

[1]龙滢, 严娟娟.收入不抵支出武汉第二家旅游超市夭折[N].楚天都市报, 2005-06-21.

[2]钱文科.《旅游超市海南的尴尬》选自海南视窗“天涯论剑”, 2004-08-1709:13:20.

3.超市行业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学生实验超市;员工培训;建设性对策

一、员工培训概述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

员工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组织和员工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有效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学生实验超市介绍

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实验超市成立于2006年11月,是全国首例完全由学生募股组建、经营和管理的模拟股份制公司。

三、學生实验超市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学生实验超市开展培训的目的是使得新员工能够迅速上岗,培养员工的协调能力、团队协作、学习创新、沟通能力等一系列胜任能力,推动学生实验超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现有的员工培训制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学生员工培训

学生员工通过面试后由实习生接管,每个实习生负责4至5个新员工,培训时间为一周。由实习生亲自对新员工进行指导,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操作是收银练习。

2.实习生培训

(一)入职培训

在实习生熟悉培训内容后,超市专员会为他们重点讲解工作职责。随后,各部门通常会组织实习生进行团队破冰活动,以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

(二)在职培训

在实习生熟悉工作要求并能够实际操作之后,部门对其进行的技能培训相应减少,将培训重心放在超市具体项目的实施上。在每周的部门例会上,经理层人员向实习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他们创造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四、学生实验超市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文化培训

学生实验超市多注重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忽视了文化培训这一重要板块。从实际经验来看,员工对学生实验超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并不是十分强烈,因此加强文化培训、赢得员工的认同就显得格外重要。

2.员工培训缺乏正式化

学生实验超市开展的培训多采用“学徒制”与“经验分享制”,这样的培训显得过于随意,不够正式。

3.员工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学生实验超市的培训制度与员工绩效、薪酬制度相脱节。超市从未对培训进行强制性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了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的现象,而对于那些参加培训的员工来说,在培训过程中也时常出现浑水摸鱼、不在状态的情况。

五、改进建议

1.完善员工培训制度

学生实验超市应完善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度,使得员工培训有制度参照、制约,从而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学生实验超市应根据日常经营活动与员工的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建立员工培训监督和反馈机制

监督是一种良好的督促形式,学生实验超市应当建立培训监督制度,督促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另外,构建组织的员工培训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某些培训项目是否有必要设置或者是否有需要完善之处,答案只能来源于员工。

2.将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将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能够激发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强化培训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培训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把员工培训情况(包括参与次数、参与培训的态度等)直接计入绩效考核范围,从而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二)培训与绩效考核间接挂钩

员工参与培训后,相应技能的提升(包括服务质量、工作能力等)可以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培训的效果与质量。

作为一个学生自主创设的组织,学生实验超市的员工培训制度虽然不够完善,但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超市在日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定期分析自身员工培训制度的不足之处并寻求合理化、建设性对策,学生实验超市必定能够逐步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增强其作为学生创业公司的竞争实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陆珉.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30:107-108.

[2]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现状分析 篇四

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行,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低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项政策实施后,有效控制了超薄塑料袋的泛滥使用。

如今在各大超市中,我们见到的都是加厚背心袋和无纺布环保袋,可供消费者选择。加厚背心袋可二次使用,减轻了以往超薄塑料袋随手扔的状况,无纺布袋则可循环利用,所以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消费者是自带购物袋的,多为无纺布袋。

5.百货商场超市行业群发短信 篇五

一、行业背景

随着百货超市的快速发展,其经营管理变得日益复杂,日常所需处理的数据量渐渐庞大,商业运转的中间环节也越来越多,原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和简单信息管理的方法,显然已无法适应超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鉴于这种情况,满意通目的是为百货超市引进先进高效的、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更温馨更人性化的短信服务项目,以提升百货超市的品牌形象、文化环境和服务质量来增加客户的回头率!

二、百货超市行业应用案例

某超级市场一贯保持会员制度,并经常举行一些针对已有会员的特价活动,以前苦于没有很好的沟通方式,只能采取发传单、邮件等传统方式。不但效果不好,也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自从采用了本公司百货超市短信服务系统后,不但省时省力,沟通效率高,还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销售额比往年同期增长了40%,宣传成本也比从前下降了不少。

※销售或服务的促销及公关活动

将公司促销及公关活动的内容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发布商场会员通知,进行客户回访,内部员工通知,供应商通知等。※开业庆典

公司开业时需要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短信可成为一支广告宣传的轻骑兵。※企业形象宣传

在节日及庆典时也可以发送一段文字祝福,例如春节、五

一、中秋节等节日。※电子优惠券

6.煤炭行业现状分析(2013) 篇六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部分煤炭企业利润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地位不可动摇,因此煤炭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经过一轮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技术落后的小煤矿之后,煤炭行业将得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以下是对整个煤炭及其产业链的分析。

一、煤炭行业发展体现地区性和集团性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目前,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约为9800多亿吨,按照目前的全球生产能力,煤炭资源尚可开采190多年。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我国拥有13个主要的煤炭产区,并且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包括最主要的10家最重要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

一、我国煤炭主要分布图

一、13个主要煤炭产区统计表

二、10大煤炭企业统计表

未来我国将控制东部地区煤炭开发强度,稳定中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强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其中,煤炭产区中,云贵基地加快建设大中型煤矿,大力整合关闭小

煤矿。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实行保护性开发。

二、煤炭开采量逐年递增

2012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2015年煤炭生产能力控制总量为41亿吨/年。据悉,在此次规划出台前,各产煤省上报的“十二五”煤炭产能规划粗略相加已经超过42亿吨。以煤炭央企为首的煤炭集团也纷纷披露产能倍增计划。以下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近十年来我国煤炭开采量的统计示意图。

二、近十年来我国煤炭开采量的统计示意图

随着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煤化工等高耗煤行业的逐步发展,我国煤炭的开采量依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提高煤矿的综采率,不断整合煤炭资源将成为下一步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要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将占全国60%以上。未来煤炭生产将以大中型煤矿为主,继续压减小煤矿数量。到2015年,全国煤矿数量将控制在4000家以内,平均单产规模在100万吨/年以上,比目前煤矿数量减少一半。

四、2013年新增煤矿产量及扩建煤矿地区分布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产能在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仍有数千余处,占现有煤矿总量的1/3,大多数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对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加大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的力度,将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职业危害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四、煤炭行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

2003年以来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黄金十年。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推动煤炭需求快速成长,继而催生煤机行业快速成长:2003-2010 年煤炭采掘与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复合增长率达36.1%,同期煤炭机械工业产值从2001年的31.6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5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7.3%。预计2015 年中国煤炭机械工业产值将达1499 亿元,年复合增长达22.3%。

三、近十年来我国煤炭开采量的统计示意图

从新建煤矿投资构成来看,70%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煤炭机械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为50%,因此,煤炭设备投资额在新建煤矿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35%。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测算,2009-2015年煤炭行业新建煤矿投资总额为4585亿元(年增长率按10%即略高于相应的GDP的增长率来预测),因此,新增煤炭产能需要的煤炭机械设备投资约为1605亿元。

表五2009-2015新增产能的固定资产投资及预测

随着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煤化工等高耗煤行业的逐步发展,我国煤炭的开采量依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提高煤矿的综采率,不断整合煤炭资源将成为下一步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五、新型煤化工的大幅度发展

从2012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严冬”,煤企纷纷将目光瞄准了延伸产业链以及非煤产业,其中煤化工板块经营规模最大。煤企希望借此“自救”。

新型煤化工项目审批终于有了重大进展。2013年3月以来,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路条”,即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同意开展相关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这10个项目投资总额在2000亿元~3000亿元,包括5个煤制天然气、4个煤烯烃和1个煤制油项目。到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总投资额有望达到8000亿元。

1、5个煤制天然气的主要项目包括:  中电投集团霍城年产60亿立方米的项目

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新疆伊犁年产40亿立方米的项目  国电集团兴安盟年产40亿立方米的项目  中海油集团山西大同的年产40亿立方米的项目  内蒙新蒙能源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的项目 2、4个煤制烯烃的项目和1个煤制油项目为:  中石化集团在贵州织金投资的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

 中石化与河南煤业集团合作在河南投资的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  中煤在陕西榆林投资的60万吨煤制烯烃二期项目  甘肃华鸿汇金公司在平凉投资的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  山西潞安集团年产150万吨油品的项目。

以下是经过分析和整理全国煤化工项目的相关统计资料,主要包括各个主要煤炭产区、大型电力企业的煤化工项目。

表六、九大煤化工示范项目

新型煤化工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替代技术,是一改我国能源过分依赖进口的主要技术,新型煤化工已经逐步获得起航条件,政策面从严管控的必要性明显下降,此外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些央企的重大举措也说明政策有逐步放松的趋势,预计2013年以后政府将逐步放松对发展新型煤化工的管控,以煤制油、气、烯烃为代表的新兴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未来的化工业发展重点。

7.超市行业现状分析 篇七

百货业在稳定中求突破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我国第一个消费高峰在1984-1989年, 第二个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变量。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千多万, 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1 9 9 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 也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一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同时, 一方面, 在国家加大发展新农村战略背景下,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加快, 手中有了更多可支配的现金收入投入消费;另外一方面, 农村城镇化趋势明显, 从统计数据来看, 1979年到2006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从17.92%已经达到43.9%, 城镇化使得农村和城镇的差距日益缩小, 更多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完备的交通设施, 舒适的居住条件, 这些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这部分城镇化后的农村居民消费力提高。

百货行业的发展前景被业界普遍看好。基于居民收入增长带动的消费升级, 零售行业增长稳定, 而百货作为受益最大的子行业其业绩增长要好于零售行业整体。一方面, 百货单体门店可以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 通过品牌调整, 明晰定位, 达到内生增长, 提高经营业绩;另外一方面, 虽然百货连锁发展具有难度, 但是对于优质企业来说连锁仍然是主要发展途径, 连锁模式增强了企业成长性, 百货连锁企业通过扩张抢占了市场份额, 巩固了品牌影响力, 在强调区域化个性化的同时, 通过门店的标准化管理、商品资源的渠道整合来实现集约化发展。

有报告指出, 目前我国百货行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 百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经过10年的调整, 国内百货业年均增幅在15%以上, 而国内中产阶层的崛起, 奢侈品品牌的大量涌入, 客观上刺激了时尚性、奢侈性商品的消费欲望。其次, 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目前, 我国百货店的盈利规模、运营效率和获利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 重视品牌化经营。国内百货店在品牌调整、引进上不遗余力, 品牌经营成为百货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和手段。第四, 区域性扩张发展迅速。一方面, 大型百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连锁经营, 例如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 但更多的是在区域性市场进行扩张。在发展的同时, 国内百货业出现了诸如促销手段单一、服务缺乏创新、品牌资源不足、管理水平欠缺等问题。而目前我国百货企业需要在重视消费者需求研究、重视品牌买手培养、坚持诚信经营、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

而走进2008年的百货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进入如何提升顾客价值的新阶段, 这关系到百货业的生存与发展。百货业观念的改变, 集中体现在从传统的百货业向现代百货店的转变:首先, 必须增强开放观念。新形势下, 外资百货业会以多种形式进入国内市场, 并迅速发展, 中国零售业将面临新的竞争。以开放的观念面对这样的新形式, 是长期战略。开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也是经济立体化的必然风险, 今后几年内, 百货市场会更加开放, 外资进入的步伐会加快, 这使开放成为必然, 今后中国的市场给外资零售企业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在开放的同时, 要适当加强对内资百货的保护。

其次, 百货行业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竞争观念。这个竞争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普遍单一的价格竞争, 决定百货业的发展未来的竞争, 应该是全面的竞争。是以人才为核心, 以服务为内容, 以企业形象为条件的全面竞争。要清醒地认识到打折是没有出路的, 从短期来看是有效的, 但是长远来看层次低, 没有长期效益。

今后, 人们的购买力会持续增强, 大型百货店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大型百货店要卖时尚、卖品牌、卖信誉、卖功能、卖环境, 以此作为百货的卖点, 树立新的形象。卖时尚, 就要反映时尚要求、反映消费新潮流, 体现新消费理念和趋向;卖品牌, 要做到品牌荟萃, 定位在中等收入以上消费层;而信誉是百货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百货业具有规模大、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特点, 因此它比任何业态的信誉度都要高、卖功能、超市提供一站式购物, 百货店则提供一揽子式消费, 即提供多功能服务、卖环境、提供舒适的商业休闲环境, 让消费者感受到购物也是一种享受, 要重视对百货店内部环境的细心营造与精细管理。消费高端、奢侈型和感性化商品的目标消费群体, 处于追逐时尚的消费群体的前端, 他们所追求的, 是一种乐于倡导的生活方式, 他们注重对购物过程中的享受体验, 消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意识相当高, 尤其注重时尚流行因子的自我诠释和满足。百货店必须提供符合该种消费个性的环境, 才能激发其消费冲动, 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

同时, 在今后百货业的发展中, 二三级城市将拥有更大的潜力, 随着一线城市百货业的日趋饱和, 国内大型百货企业也加紧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其实从2006年开始, 在华外资百货企业就已经改变了过去平稳发展的策略, 加快发展速度, 特别是对中国的二三级市场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 外资已经开始加速进入那些城区人口在2 0万左右甚至更少的中小型城市。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女士表示, 大的百货集团本不应该总把目光仅仅盯在大城市上, 中小城市的百货店之间的竞争没那么激烈, 而且发展也更有特色、更有潜力、更有余地, 这也是百货业以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超市发展增速, 高端超市不断涌现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行业, 超市行业现阶段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以美国为例, 2006年美国零售业百强销售额达到14474亿元, 占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 (92400亿美元) 的15.66%, 仅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2006年销售规模就有3486.5亿美元, 占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3.77%, 而中国的超市行业前十大企业销售规模才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5%。主要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地区发展差距大, 超市业态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 使得超市企业在全国扩张仍然具有难度, 而区域型超市连锁发展仍将具备一定优势。

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巨头纷纷把中国作为其世界市场的重要战略拓展地, 加快了在华扩张速度。外资扩张带来的是超市业态的竞争加剧, 国内连锁超市企业面临的将是更为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业内依旧看好行业内具备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区域龙头。在未来发展中, 国内超市的发展大体呈以下几个趋势:一是专业店业态将呈进一步发展趋势。由于专业店是将某大类商品做宽做深, 使该店具有对某大类商品经营的垄断性, 并以其商品品种齐全、量大、价格合理等特征, 吸引着广大的消费者和供应商。二是大型综合超市在竞争中发展。由于大城市商业网点资源有限, 企业在规模扩张有限的情况下, 城市郊区、中小城市将是发展的选择;另外, 部分已发展起来的中外大型综合连锁超市, 其部分店铺将向二代店、三代店改造, 完善环境, 提档经营, 并突出鲜活商品的经营管理, 由租赁、联营向自营方向转换, 强化卖场功能, 将是大型综合超市发展的重点。三是便利店业态发展更趋清晰化。店内更加突出环境清洁、明快, 以销售即食商品、提供方便性为主要特征更趋明显, 中外合作加油站便利店或超市将有所发展。

除此之外, 高端超市在未来几年也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武汉中百的生活剧场, 2006年10月, 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推出定位高端的生活剧场超市, 超市面向的顾客群主要是在武汉生活的外国人和高级白领。生活剧场超市专营进口商品, 商品结构以食品、日用品和生鲜为主, 除了从全国几个大型贸易集散地采购部分商品外, 大部分货源直接通过外贸公司报关进口, 保证了商品Adblock品类的充足。此外, 生活剧场超市独具匠心之处主要体现在卖场布局设计上, “剧场”里设有国酒茅台俱乐部、哈根达斯冰淇淋跑道等。据介绍, 其中心部分呈圆环状, 被命名为哈根达斯冰淇淋跑道, 为顾客提供休闲场所。同时, 周边的商品货架呈放射形排列, 便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陈列一目了然。

生活剧场起名为“剧场”, 旨在树立一个响亮的品牌:每一件商品, 都是明星;每一个客户, 都是导演;每一种需求, 都是剧本;每一次营销, 都是大片;每一天, 都演绎着时尚生活。展望未来, 武汉生活剧场超市有限公司将坚持专业为精英人士量身打造、迎合消费者高端品位的方针战略, 不断做强做大, 推进连锁高端超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武汉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表示, 做到区域领先, 要先做到业态发展。武汉中百生活剧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超市业态的发展。

当然, 这也是基于目前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使高端超市在我国的市场逐渐扩大, 现在主营高档生鲜、进口食品的个性化超市争抢着“戏分”。同时也是一些超市为了摆脱单店利润率的下降阴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业态模式上的创新和转型。早在武汉中百生活剧场之前, 因为标准超市与综合超市方面的低利润, 零售连锁企业华润万家以中高端消费者为目标群体推出“高端超市+百货”模式的O L E时尚超市。华润O L E超市的目标客户定位在月收入5000元左右的白领, 为了吸引他们, 每年这里的商品结构都会进行调整, 6~12个月的时间内, 如果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不佳, 就会由其他商品取代, 超市的商品淘汰率年均高达30%。

高附加值商品的巨大利润是让众多标准超市、综合超市转型的最大理由。据悉, 与目前国内超市依靠大量销售商品, 从而获取“通道费”的盈利方式不同, 高档超市侧重的是经营商品本身。高端超市赚钱不靠连锁模式的走量, 依靠的是与众不同的商品结构。目前年轻消费者更认可这种模式, 进口商品在这种高端超市的商品结构中占有不小的比例, 如食品、酒、饮料、调味品等大类, 占到了销售额的6%左右。

虽然现在高端超市的前景被人们广泛看好, 但是规模扩张却始终是一个疑问。因为从目前来看, 受制于有效的消费群体, 要想大规模推行高端个性化超市并不现实。标准超市的转型模式并不适合一成不变地在千万家超市中进行推广, 而因此要因地制宜, 根据每个门店地理位置、周边的消费特点以及竞争状况和品牌层次进行相应分类转变。看来, 高端超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8.国内商业银行业现状的分析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互联网金融

一、金融市场现状

我国传统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已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进行着一些相关方面的改革,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格局已经取得显著改观。但是,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需要允许并鼓励银行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经营,在控制风险的大前提下让中外银行机构在国内和国外银行市场上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另外,银行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再借助网络、电商的同时,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目前,有些银行已推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银行业面临挑战

1.商业银行数量暴增,业务大同小异,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目前,国内已有五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十多家中型商业银行,百余家小型商业银行,再加上不断增多的国外银行和外资控股银行。另外,我国各家银行主营业务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虽然银行通过各自的会计核算方法将部分贷款利息收入转换成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归根到底银行利润的绝大多数仍然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这也就使得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只能依靠以高息揽存为主要手段的价格战。这也就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使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支付中介的地位,目前快钱、支付宝等都已实现代购机票、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结算和支付业务,除此外,有些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其积小成大的“资金量”,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无需任何审批手续和抵押物品的小额信用透支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户的小额资金需求, 如蚂蚁微贷,使资金供给绕开银行,直接将积淀的资金供应给有资金需求者,完成资金的银行外循环,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3.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呈现新的风险

跨业经营在于拓展商业银行业原有的业务范围,实现银行业跨业经营发展的同时,风险的交叉传递性将会增强,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导致管理层的交叉复杂化,降低了对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力,这就对以存贷业务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为了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营、产生既定的效益,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机制,做到依法稳健经营。要把自觉地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地规章制度和奖惩激励政策,达到时时学制度,人人防风险,做到有章必循、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2.深化银行业改革,推进改革进程

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进程。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产权更加明晰,公司治理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使其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外,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到西部、中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地区开设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管的政策和环境,鼓励和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跨省设立分支机构。

3.发展特色经营,坚持持续发展

当今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银行业务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传统的价格战只会使得各界银行“多败俱伤”,哪家商业银行能够率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色经营是高级竞争,也是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特色经营可以是银行产品的个性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推出的新产品,也可以是不断完善的服务方式或质量。特色经营要以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基础,更是要把银行客户的认可作为评价指标,力争提高客户对银行的认同感。若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客户的认同,商业银行也就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得主动权,甚至获得一定的定价权,实现银行经营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鹏,涂睿.论新形势下城商行的发展思路【J】.科技与创新,2015(8):31-34.

[2]张栋.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的再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2(3):146-152.

9.担保行业现状分析 2 篇九

每个年轻人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所以这个行业的前景也是如此。。

目前,银行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然而中小企业贷款的瓶颈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由担保公司来进行风险外包也许是较好的选择。有了担保公司的介入,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风险。

作为连接企业与银行的信用桥梁,担保机构主要经营的是商业银行所不愿或无力涉及的风险业务,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所急需支持的业务。担保机构作为资金供需双方的服务商,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场的潜力,通过介入前期调查、细化风险控制方案等方式,完全依靠市场手段将看似不可行的业务变为可行,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反担保能力,从而使资金配置渠道更为通畅,既扩大了银行业务,又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自己也从中获利,真正实现了担保机构、银行与企业的三赢。

而许多担保公司并没有真正成为银行可以托付的商业伙件。担保公司良莠不齐,有些自身实力太弱,注册资本过小,风险管理能力无法让银行信服,因此银行对担保公司区别对待。对于看不准的担保公司担保,也需要担保公司存入一定的保证金。收取保证金越高,担保的效率就越低。

担保业内人士认为,在与银行的合作关系中,担保机构还处于被动地位。一是风险分担。大多数担保机构不能与银行达成风险分担协议。二是贷款利率。银行对受保企业没有给予利率优惠,增大了受保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担保机构的业务。三是信息查询。人民银行贷款查询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影响了担保机构对协作银行信用贷款的掌握。四是随意收贷。只要国家金融政策稍有调整,银行就不顾企业实际大量放贷,从而导致担保机构代偿的发生。

作为风险外包机构要想让银行取得银行的认同,必须首先证明自身是非常优秀的专业风险管理服务机构。首先,应有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担保公司应有自己独特的低成本信息渠道。这种优势应超过银行。如何获取产业信息、司法信息,如何展开商业调查,都是需要特别的渠道信息收集上的优势是担保公司存在的基本前提。其次,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担保公司必须还具有对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恰当地管理风险,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大凡需要担保公司担保的企业都是这样或那样不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担保公司需要超常的创新能力。最后,一流的人才。由于担保业务本身的难度,要求担保公司具有比银行信贷员更高的一流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得心应手地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并设计解决方案。

现实上,在目前许多担保公司生存的基础主要是比起中小企业来说更熟悉银行,更熟悉银行信贷的流程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中小企业咨询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提供少量的担保服务。而在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上难以让银行放心。于是“银行凭什么相信担保公司”的质疑声一直不断。

10.2014年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篇十

中国的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钢铁生产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然而,当前我国钢铁生产从总量上看,供求基本平衡,但从钢铁产品结构上来看,矛盾十分突出,传统产品过剩,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钢铁产品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自1979年以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在短短的十几年产量增加了三倍,1996年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并且近几年一直保持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和贸易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将发生变化,这将对我国的各个行业都产生深远影响,对钢铁行业来说,更是任重道远。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深入,钢铁行业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我国的钢铁工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前,钢铁和汽车、石油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支柱产业。但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性有一定程度的削弱,钢铁工业的利润迅速降低,目前,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一个微利行业,不再有昔日的风光。钢铁工业重要性的削弱、利润的降低,使钢铁工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降低成本,改进技术,开发、抢占新市场成为各大钢铁公司为在竞争中取胜而采取的主要战略。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在生产上出现的问题:

1.钢铁企业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现有产钢企业290家,其中只有34家企业年产钢超过100万吨,其中7家年产超过300万吨的钢铁企业,总产量占国内钢铁总产量不到50%。而韩国浦项1家钢铁厂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日本五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75%,欧盟15国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钢钢铁公司,2000年年产量为1770万吨,仅占国内钢铁总量的13.9%,而在法国,尤西诺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从表5我们可

以看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偏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2.我国刚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据冶金工业部门的统计,我国落后工艺和装备还占相当比例,如炼铁高炉中约有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属于落后的,约占总能力的35%,其中属于限期淘汰的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生产能力约有3000万吨。炼钢设备中,转炉约有1200万吨是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目前转炉的12%;电炉约有1000万吨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电炉能力的34%。轧钢设备中,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不到50%。另外,我国用于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偏少。国际钢铁企业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费用一般在年销售收入的4%以上,而我国钢铁企业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年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

3.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

根据冶金行业1999年数据,当年生产的钢材中,执行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占36%,执行国际一般水平标准的占51%,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钢材总量的26.3%。这说明国内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上可以和国外大公司相抗衡,而多数企业产品在档次上比较低。据冶金行业调查统计,我国目前不能生产、产量低和质量达不到用户要求等原因,年需从国外进口钢材约700万吨,而能生产的大宗钢材品种,产品质量与国外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如钢制纯净度低、有害气体和杂质含量较高、性能的均匀性差。

11.汽车行业市场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汽车行业;人才现状;需求

一、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对于汽车行业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同时也把汽车行业的发展放在了重点位置并启动全面的发展,并确立了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汽车工业也业已成为我国新型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进入旺盛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的人才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最新的高潮。在国内企业不断进步和壮大的同时,还需要利用人才给予相关行业一定的补给,同时国外市场进入中国,也需要了解本地汽车发展的情况。

二、汽车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一)人才是汽车行业竞争的重点。在“十一五”发展阶段,我国的汽车行业逐渐开始加入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其竞争的主要焦点内容就是围绕着汽车行业的人才进行的。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行业想要快速发展,其重点内容就是人才,这其中不仅仅指的是汽车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人才,还包括汽车的生产制造、服务、检测等相关人才,这些产业链中的人才发展也是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巨大的人才缺口。据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中的相关在业人员于2010年期间达到了360万人左右,而在2015年期间则快速的突破了500万人,预计在2020年即将会达到8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每年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速度大约在10%左右,但同时现阶段汽车行业人才缺口达到了50万人。

(三)中国汽车行业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汽车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但是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的人才结构并不合理,据一项调查显示,发达国家中,汽车制造行业中的人数和汽车后市场服务相关的从业人数相比较一般情况下为1:10。现阶段我国汽车市场中的从业人员超过了200万人,按比例计算,我国汽车行业中从事后市场服务的人员需求量将超过2000万左右,但是现阶段在岗的仅仅有240万人,呈现出严重紧缺的状态。

(四)汽车行业全线人才缺乏。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整个汽车行业呈现出人才紧缺的现状,汽车行业中的高端人员也不例外。在各类研究报告中能够看出,不管是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还是针对国外汽车的研发,人才方面都是比较紧缺的状况。针对中国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现状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供给无法平衡,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人才需求的矛盾冲突。

三、中国汽车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一)技术人才缺乏。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对于汽车专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欧美国家中,汽车研发的人才占有率达到了30%以上,而我国却只有8%。上海汽车行业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乘用车技术方面还比较落后,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相关技术人员最终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国汽车行业相对来讲比较缺乏技术型人才。

(二)对于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我国汽车行业起步相对比较晚,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还比较低,一般情况下停留在低档阶段。但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汽车行业也需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形势。不仅仅对于相关人才数量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对于技术人员的技术和业务等综合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四、汽车行业市场人才培养情况

(一)改善人才培养结构。针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少汽车专业教育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在实践上重点培养,这也导致很多人员在从业的时候出现了无从下手的状态。不少车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出现了书本上的知识难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状况,因此需要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改善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促进产学研,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和应用型人才。

(二)界定专业分工。汽车行业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修服务等环节均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为通识教育,鲜有考虑社会分工。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汽车行业分工明确的情况,必须做出专业界定。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的知识做更高效率的研发类工作;其二,专业人士在相关领域引入并实践的工作模式为其他部门创造了工作富裕,促进行业未来发展。

(三)培养一流的员工团队。汽车行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人力资源第一,这也是汽车人才发展的主要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一流的员工团队,这一点也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我国的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主要分为生产、销售以及后服务等几个方面,但从内部情况来看,这几个部分都是需要人员来进行管理的。因此汽车行业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基础人力培养环节,在汽车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的汽车行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汽车行业能够快速强大的主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孟俊焕.与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65-67.

12.医疗行业作风现状问题分析 篇十二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 行业作风监测系统从上至下已初步建立。

各级医疗主管部门建立行风监测系统。医疗主管部门建立以城市为单位的各医院行风简报, 每月根据患者信息进行第三方回访, 回访对象为出院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患者, 也包括门诊患者, 回访内容侧重于医技方面, 特别是医疗服务和医德医风, 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回访人员能够迅速获知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存在的问题, 并适时录入至回访信息系统, 每个季度卫计局将回访情况在全市医疗机构中进行书面通报, 对行风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限期整改, 特别是对医疗行为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实证探究。

(二) 医院把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纳入考核体系。

2013年12月26日国家卫计委针对医疗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卫计委同时发出通知, 将执行“九不准”的情况列入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人员年度考核、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 医务人员逐渐把对疾病的诊疗转为对人的诊疗。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意识到对患者的诊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诊治, 要不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从疾病本身眼神到对人的关爱, 从心理-社会-个体的角度治愈疾病, 从而提升患者的心理和身体舒适度。患者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行业满意逐步提高。医院只有不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从疾病本身眼神到对人的关爱, 从心理-社会-个体的角度治愈疾病, 才能提升患者的心理和身体舒适度。患者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行业满意逐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风气因素原因。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给发展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找到了生长的土壤,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滋生漫延。医院不是净土, 部分医务人员抵挡不住诱惑, 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逐利的心态使一些医务人员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一些人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平台, 于是, 产生了许多具有行业明显色彩的不正常现象。门诊医生与药品推销人员之间形成默契, 开药可以拿取提成, 外科医生做手术额外收取病人的红包, 在一个时间段内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严重损害了医疗机制的健康, 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 也必然受到了严厉的查处。当前, 这些不良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并没有完全清除, 其产生负面影响也必然会存留较长时间。

(二) 制度因素原因。

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有的医疗体制由于受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改革后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 因此, 造成了医院经营各有各的高招、弥补财政不足各有各的门道, 卫生行政管理各有各的套套, 有些单位或个人就趁机钻空子、找漏洞, 侵害患者的利益。监督惩处机制不力, 怂恿了一些人的违规违纪行为。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 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但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力度不够大, 尤其是在查处一些违法违纪事件时心慈手软, 不敢动真的, 碰硬的, 使有些人成了漏网之鱼;加之碰到上级、同学、朋友或老乡出面说情, 便睁只眼闭只眼, 放弃党性原则,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用人情做交易, 给违规违纪者逃避罪责大开方便之门, 无形之中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肆意蔓延。

(三) 医疗资源配置因素原因。

当前医疗资源的总量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在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 资源的供求关系始终偏向医疗机构, 就医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众多的患者。同时,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情况较为严重。大医院的人满为患与小医院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社区医疗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大的医疗机构或集团摊大饼式的扩张不仅不能缓解矛盾, 甚至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四) 医患因素原因。

在医生的角度上, 许多医生感觉与其他行业相比, 医生的学习成本高, 工作时间长, 收入不高, 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并且现有的医学水平有限, 不确定因素多, 医疗过程风险高, 若出现病人死亡或治疗效果不满意等情况, 患者方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极可能出现医疗纠纷, 严重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 面对巨大的行业风险, 不成比例的高投入和回报, 以及日益恶化的社会形象,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承担着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而从患者的立场上来看, 他们为了恢复身心健康, 寻求医疗服务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承受着疾病的折磨。多数病人通过医疗过程获得了健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但由于医学的特殊性, 有时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医疗结果, 达不到预期效果, 患者往往会对医疗过程和医生行为产生怀疑, 产生医疗纠纷。当前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中, 患者家属往往抓住医院息事宁人的态度, 期望取得不正当利益, 从而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

(五) 心理因素原因。

医务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有所下降。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也就很自然的发生了扭曲, 救死扶伤、文明行医的职业道德逐渐淡化。“免疫力”差的人是非不分, 荣辱颠倒, 对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盲目效仿, 自愿腐败堕落;法纪观念淡薄的人, 大是大非面前迷失奋斗方向, 被金钱牵着鼻子走, 一步一步演变成金钱的俘虏;受利益驱动影响的人, 错误地认为各行各业都在“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医生利用工作之便捞点钱理所当然, 致使医疗卫生系统行业不正之风的日益蔓延。因舆论倾斜, 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和服务效果得不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尊重, 心理产生不平衡, 从而对额外收入来者不拒, 甚至暗示索取, 以平衡扭曲的病态心理。“唯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部分人的观念, 使某些医务人员动摇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导致精神空虚, 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为满足个人欲望不择手段。

(六) 文化建设滞后原因。

医疗行业有自身独特的行业特点, 也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会对行业作风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反之亦然。然而当前医疗行业的文化建设总体呈现特点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厚的特征。医务人员在繁重工作之余得不到很好的心理和心灵的调适, 找不到更多的归宿感。

摘要:卫生行业是关系到百姓就医的大事, 医疗行业作风是当前社会反应强烈而突出的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 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 卫生系统各个单位十分重视卫生行业的作风建设。近几年来, 医疗行业作风的确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作风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七个方面对目前医疗行业风气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疗行业,行业作风,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郑雄飞.医患关系的伦理透视和实践理性[M].北京社会科学, 2009:56-60.

[2]李泽平.现代医院文化管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3]熊楠楠, 杜萍.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03) .

[4]申小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5]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读本[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2.

[6]浅析医院行业作风建设与发展[M].全国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学术年会, 2007.

13.中国黄酒行业规模现状分析 篇十三

中国黄酒行业规模现状分析

在最新的国家标准中,黄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黄酒。黄酒是中国的汉族特产,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按黄酒标准分类,可以分为绍兴黄酒(执行《绍兴黄酒国家标准》)和黄酒(执行《黄酒国家标准》);按生产工艺分类,可分为传统(手工)酿造黄酒和机械化酿造黄酒;根据《黄酒国家标准》,按产品风格分类,可分为传统型黄酒、清爽型黄酒、特型黄酒。绍兴黄酒为黄酒的一种,是地理标志产品。根据《绍兴黄酒国家标准》的定义,绍兴黄酒是“以优质糯米、小麦和保护范围内的鉴湖水为主要原料,经过独特工艺发酵酿造而成的优质黄酒”。

与其他酒类相比,黄酒具有高营养、低酒精度、低粮耗的特点。第一,高营养。酿造黄酒的原料大米、小麦中的蛋白质经微生物酶降解,绝大部分以肽和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极易为人体吸收利用,因此黄酒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功能型低聚糖、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第二,低酒精度。黄酒一般酒精含量为8%-17%,在酒类行业中属于低度酿造酒。第三,低粮耗。黄酒用粮较少,出酒率高,符合国家节约资源的方针。同时以粮食为原料,1吨粮食可制成黄酒约2吨,而1吨粮食仅能生产普通白酒约0.6吨。黄酒除饮用外,也可用作烹饪料酒、制作其他药酒或补酒的原酒、中药辅料等。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黄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黄酒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绝对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8.56亿元,2009-2011年,行业营收增速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营收增速受经济下行、反腐等不利因素影响呈现了逐步下降的态势,2015年1-10月行业营收增速达到12.85%,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2011年以前,依赖于整个行业成本费用的控制以及产品结构升级,利润总额的增幅超过营收的增幅,2013年行业的利润总额达到17.12亿元。

图表 2009-2015年黄酒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速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 2009-2015年黄酒行业的利润总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比较2006-2012年黄酒的人均消费金额,2006年,黄酒的人均消费额为4.3元,而白酒的人均消费额为71.8元,白酒的人均消费额是黄酒人均消费额的17倍左右。到了2012年,黄酒的人均消费额为10元,白酒的人均消费额为336元,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差近33倍。由此看出,黄酒近些年的增长较白酒而言,是缓慢的,但我们认为2014年中国白酒行业人均白酒消费量达到9.2升,超全球平均水平,未来增长空间不大,甚至可能下降,下降的份额或被黄酒、葡萄酒等更加健康、低度酒种替代。

图表 黄酒与白酒人均消费额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黄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黄酒的消费有传统消费区域和非传统区域之分,传统区域集中在浙江、江苏和上海,而其他地区则为非传统区域。

黄酒行业于2015年7月首次突破100家,传统区域集中了众多大型黄酒企业。其中,浙江省集中了中国黄酒的主要生产企业,如会稽山、古越龙山、塔牌等;上海本地黄酒企业以金枫酒业为代表;江苏省的黄酒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代表企业有张家港酿酒厂和江苏丹阳酒厂。非传统区域的黄酒生产企业结合当地特色,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黄酒产品,其中代表企业有陕西谢村黄酒、山东即墨黄酒厂等企业。

比较了黄酒行业古越龙山、金枫酒业和会稽山三家上市公司,2011-2015Q3间三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古越龙山的规模大于金枫酒业和会稽山。受经济下行、其他黄酒企业竞争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三家企业2014年的营收增速均为负值,2015年1-Q3营收增速重回增长轨道。古越龙山净利润增速于2013年达到低谷后,又开始重新领跑,拉开与其他两家上市公司的差距。

图表 三家黄酒上市公司营业收入

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三家黄酒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速

单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1-2015Q3,古越龙山、会稽山和金枫酒业三家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都较为稳定,金枫酒业遥遥领先,古越龙山则最低,近几年基本维持在38%,与金枫酒业的差距较大,因为金枫酒业生产的为海派系黄酒出酒率相对较高。比较三家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却是民营机制的会稽山保持高位且较为稳定,主要得益于其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良好控制,而古越龙山、金枫酒业的净利润率波动较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14.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十四

阿里巴巴钢材2012-11-27专题:钢材打印

27日,杉杉集团有限公司2012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对国内服装行业进行了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长24.8%。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065.30亿美元,同比增长23.59%;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3%。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554.2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500.2亿美元,增长2.9%,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446.2亿美元,增长2.6%。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10.04%;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674.7元,比2010年提高15.9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45%;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29.5%,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17.5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2.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011年从服装制造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在价格上涨和国内外需求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虽好于预期,但仍面临着生产继续趋冷、出口增长乏力、订单萎缩、库存持续走高、亏损企业增亏加重等问题。同时,汇率问题、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用工问题等,都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长远看,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且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中高档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显著加快,品牌服装将更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服装产业景气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服装行业政策

①出口退税政策

2005年-2007年,为了缓解国际贸易争端压力,以及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多次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2007年7月,服装、鞋帽、箱包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粘胶纤维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

2008年下半年,为缓冲国际贸易环境急剧恶化对国内纺织产业的冲击,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分别于8月、11月和2009年2月和4月四次提高出口退税比例。从2009年4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较2007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在中国纺织行业景气周期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出口退税比例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企业面临的困难。

②国内其他相关政策

2009年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创新、金融支持以及加强知识产保护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2010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东部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缫丝、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而将自身定位于发展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2011年1月1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10将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纺织行业唯一的一部国家强制性标准法规,该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适用于我国境内市场的所有纺织产品,其目的在于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保障人民的基本安全健康,引导纺织品生产销售企业逐步以产品质量为主,提升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以便从容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暨2011休闲服装博览会表示: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中国纺织工业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还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整合国内外资源、进一步调整结构,向纺织强国迈进,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增加2倍以上,出口纺织品服装价值量年均增长7%左右。

③国际相关政策

欧盟发布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REACH)新规定,凡被列入高度关注物质(SVHC)超标的,须在2011年6月1日前向欧盟化学品管理署通报,未进行通报的涉及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该规定在原有的13种与纺织品有关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中又新增8种,这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形成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新规的申报和测试将增加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成本,对中小企业出口造成很大阻力。我国相关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新加坡是我国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贸易量呈现逐年递增的上升趋势,其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保护(消费品安全要求)法草案2011》,将管制消费品范围从原有的45种增加到了15,000种。其中,婴儿产品、纺织品服装和服装饰物等都属于受安全管制的消费品。法案要求,商品供应商必须确保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组织的ASTM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安全标准。若消费品被认定为不安全,或者不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新加坡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SPRING)可对产品进行撤柜或禁止销售的处理,零售商和供应商也将受到罚款或最多两年刑期的处罚。

(3)服装行业竞争态势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规模趋于萎缩,但由于掌握着品牌和销售渠道,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目前国内服装市场来看,外国品牌在高端市场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管理、服装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而国内服装企业主要定位于中低档产品生产和服装加工,出口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销售网络、人工成本、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在发展中逐渐从规模、产量转变为品牌、品质以及产品个性化方面的竞争,涌现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如杉杉、波司登、红豆、罗蒙、报喜鸟等。

(4)服装行业前景

在经历10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服装行业进入了调整期,特别是出口增速有所缓慢,服装行业利润分配格局也将进一步改善。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迅速淘汰了一批资金、技术、管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国内市场上半年的低迷状态使内销型企业在生产计划和营销目标上都更为理性。从长远看,大批中小企业被淘汰,为我国服装产业奠定大企业为产业核心的新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服装产业将从规模扩张走上价值扩张道路。

在国际市场,中国低档纺织服装品凭借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并形成了以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代表的几大出口区域。但在进出口方面,纺织服装工业面临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主要是以来样来料加工、OEM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的档次低,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难以获得高附加值。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想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在品牌、质量、特色等方面重力出击。

上一篇:中公管理人下一篇:软件学院学生会文艺部九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