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精选13篇)
1.《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一
小学体验式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和倡导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生命教育的开端。从研究领域来看,关于生命教育,很多学者都生命教育展开研究发表过不少观点,许多学校和相关机构也开始在实施生命教育,但从体验式角度进行生命教育研究的个案和经验,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课题研究方向,找准切入点,提出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力求突破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并推广其价值性。所以我们郑重申请了此课题。上级教研部门审核通过了此课题,并给予了立项。这对我校课题研究给予了正面的肯定,此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对我校的发展是深远的,恳请专家为我们点亮前进的明灯。接下来,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与研究准备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式下,校本课程的研究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的价值体现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它必须以人的发展为起点,以学校的主客观因素为前提,从而有目的、分阶段地具体展开,校本课程要能凸显自身特色。为此,我校全面分析主客观因素,更切合实际地展开此项课题研究。
1、客观的经济、文化、地理因素。
顺德区是珠三角主要的工业区之一,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同时,我校地处城乡合部,学校的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民工子女,生源流动性大。这些流动儿童由于其自身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等原因,表现为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自身体验和生命意识单薄。由于他们往往会呈现出自卑、孤僻、沉默寡言、暴躁、随性等不良性格。
2、主观因素: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展开特点
我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新时代、新社会接轨,但由于受传统的课程制度观的影响,体现在教师的课程设计没有更好地打破原有的大统一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学习,以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学生依旧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其次,课程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综上所述,“体验式生命教育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提出既符合当代三级课程的发展方向,又是提高我校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准备
我校2012年正式被批准挂牌成为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生命彩虹联络点”示范学校,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已经一年。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该活动相当重视,校长多方奔走,自筹经费多次聘请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专家到学校指导研究工作。并促成了学校和《珠江少年杂志社》合作,在2012年3、4月份联手组织了六年级“小鬼当家”、五年级“出行so easy”、四年级“小眼看民生”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取得的成果也非常显著。目前,广大教师正携手共进,积极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争取达到预期的成果。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体验式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社会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世界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独立审视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活动或历程,并且在这样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还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结合校内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资源,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精心规划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经由体验、反思、讨论与分享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将所学的知识、态度等化为行动,实践于实际生活环境中。
2、通过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帮助学生寻求理智地生活。
3、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与实践活动,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生命教育的经验及教学策略,找到教育工作中的切入点及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开发实现学生自我生命的健康、丰富、和谐与多样发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2、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形成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特色。
3、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丰富正确的生命观及相关知识,多充实认知、情感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智能,以身作则,珍爱与尊重生命,去影响、感染学生。
4、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进而尊重自己、热爱自己。
5、结合学科教学、德育理念和学生特点,将体验式生命教育进行学科渗透,融入班会、活动等教学过程中。
四、课题研究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的研究运用体验式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拓宽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有效途径,探索学校生命教育的规律和实施途径,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具体突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管理方面
整合课程资源,使得体验式生命教育与各学科渗透,探求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优化校园人文环境,营造快乐成长氛围;
挖掘家长、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活动基地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2、活动设计方面
按生命教育的主题分年段、进阶式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生体验生命的载体;
3、学生发展方面
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为把生命教育融入常规课程,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积极的、阳光的、包容的心理特征。
五、研究措施(活动设计)
课题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严谨有效的研究措施,为了保障本课题开展的有效性,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我们在研究措施上力求全面周密,既有总体的研究措施,也有具体的活动设计。
总体研究措施:
(一)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施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
(二)坚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理念,激发老师的研究热情,促使教师课题研究的深入。
1、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重点学习关于生命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强化教师的“ 生命体验”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转化策略方法等。
2、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课题组教师,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采用自学、集中学、讲座、录像、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3、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加强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深入课堂。
1、形成课题研究的氛围。由各科组长亲自承担学校的主课题,定期撰写阶段报告书,各科组长和相关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2、各科组长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学科研不分家,使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及时总结,落实奖励措施,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
按学期开展工作,各科组学期初上交工作计划,期末做好总结,并做好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上传肖莉锋老师。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开展教案评比和教学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个案分析和教学反思。
2、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研究课、公开课的教案,推出优质课,培养优秀教师。
3、采用激励机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优秀者,对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师落实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激情。
具体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 教师及家长的准备活动
培训教师,让教师知道生命教育及课程规划的内涵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参与过此次活动的同事进行经验分享。各教师要了解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理论,了解此项活动的意义,是否适合这个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否符合本班或本校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经验;如何引导方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动机;并依据体验活动欲达成的目标以及学生程度,预拟讨论或分享的题项,并为可能无法达成目标的学生预拟配套的补救活动。让教师未来在进行生命教育活动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理论基础。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了解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学校实施各项体验活动的目的;愿意配合或支持;乐于在体验活动过程中协助或陪伴子女,并能不时与子女讨论与分享。
第二阶段: 参与体验式活动
透过分级体验活动,以学生年龄阶段特性为基础,实施不同主题教育的培训,在体验活动中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人性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安全的情境中充分探索、体验与省思。让学生透过亲身的经历、实践、分享和讨论,体验人生不同的课题。
第三阶段: 学生在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
活动本身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所谓“一分活动,三分讨论与分享”,体验活动后提供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与讨论。想一想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想与心得。先在组内分享,然后自由发言。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充分分享个人经验。
在学生活动分享中,老师应适度提出个人看法,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也可以请家长与孩子对话,或解答孩子的疑惑或分享彼此的看法。
第四阶段: 教师的反思与学校的评价反馈
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领导小组评价,参与教师要针对该项活动进行必要的反思,将生命教育融于入平常的教学与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与行动中,并为无法达成目标的学生拟定配套的补救活动以及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
【学生活动主题】 1、2年级——“童途有你
同心飞扬”趣味大课间活动(人与己)3年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心灵体验之旅
(人与自然)
4年级——“小眼看民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人与社会--民生)5年级——“出行So Easy”极速新体验活动
(人与社会—交通)6年级——“小鬼当家”成长体验之旅
(人与社会—生存)
六、课题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9月——12月)
1、查阅文献,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2、对课题涉及的内容作初步了解,填报顺德区“十二五”课题规划申报表。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4年4月)
1、阅读相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
2、整合课程资源,探求生命教育的途径。
3、具体落实研究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采用活动反思、个案评比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总结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个案分析及相关论文撰写。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4月——6月)
1、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2、完成课题的总结分析,撰写课题总结。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体验式教学与学校生命教育的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个案的研究,针对不同情况,研究相应的办法与策略。
行动研究法:每学期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阶段性总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向,以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经验总结法:对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成功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及时推广,最终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七、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以开发校本课程、公开课、教师的论文集、学生的感悟集、学生导演的微电影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
八、课题保障
1.领导重视
上级领导长期以来对我校工作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我校领导一直比较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2.人员基础
有高水平的专家给予充分的指导,有一批脚踏实地、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本课题组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在信息技术研究及相关资源库成果(课件,素材等方面)有较好基础,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物质基础
学校就本课题的研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此外,资金以自筹为主,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申请专项资金。
九、课题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何彩珍 苏曼 王瑜
2、专家组:张峰 刘丽华 黄志红 苏颖
3、工作小组:王钰 刘金花 肖莉锋
4、课题组成员: 各科负责人:
语文科 廖咏梅 数学科 周保威
英语课 陈丽嫦 综合科 罗晓梅 及各科组的全体教师
逢沙小学
2013-01-10
2.《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德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家校联系
近年来, 青少年采用过激形式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祖母监管,老人们知识有限,加上隔代教育,造成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是当务之急。
一、抓好德育实践活动,为健康人格奠基
实施生命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寓生命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提高对生命的认识。
通过祭扫烈士墓、参观叶飞将军故居、泉州华侨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故事,了解她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原因,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通过举办“遵纪守法、珍爱生命”法制报告会、“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法律知识进校园”等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耐挫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健全人格,让孩子们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具光彩。通过学雷锋活动、开展庆六一文艺汇演、元旦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学会欣赏、学会生存,懂得感恩、懂得奉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二、利用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学科渗透
学校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把课堂教学作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践中加以渗透,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得到生命教育的熏陶。如语文教学借助课文中人物的形象,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科学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生命体, 了解生命的形成, 感受生命力量的伟大;品德学科教学让学生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说说父母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 从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明白事理,并得到情感体验。
三、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关照、绽放生命精彩,做到寓生命教育于校园文化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学校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传达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棵小草都会激发师生对生命的热爱。学校的橱窗、画廊里布置着学生的绘画、手工制作、书法等作品,张贴各类活动的剪影,并定期更换,它成了学生展示特长的一个舞台;墙壁上的名人名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楼梯、过道里那一句句温馨的提示,既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一种暗示和提醒, 又是对学生生命关怀的体现。总之,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园。
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深化生命教育的落实
开展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以疏导学生遇到的困惑,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他们处理困难的能力。
(一 )建立 “心 理 咨询 信 箱 ”,开 辟 “知 心 朋友 热 线 ”。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开辟“知心朋友热线”。学生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让心理咨询人或老师了解情况适时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烦恼。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和朋友交谈、写日记等方式自我宣泄。
(二 )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开展针对小学生育特点安全的教育,增强安全教育效果。
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 , 喜欢模仿,容易受到影响,学校应抓住适当契机,从细节入手,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五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在课间时与同学玩耍,模仿电视上的“大侠”对同学拳打脚踢,结果一个“无敌鸳鸯腿”就把同学踢进医院。结合这件事学校开展“课间安全我来说”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剖析自己日常不安全的行为。安全隐患不可根除,我们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
2.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 成技能的最好途径。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进一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如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演练活动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报警、逃生、使用灭火器,向学生传授消防安全防范常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及逃生自救能力。又如在班会课上引导学生学会对陌生人的来访、流鼻血等,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五、做好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生命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家长、社会资源的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有责任承担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家长普遍认为孩子送到学校,那么教育孩子的事就都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改变家长的片面认识,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专题讲座、家访等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改变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
3.《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三
崇明县北堡小学
潘群
论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改进学校教育管理理念,确立和遵循新的学校管理原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就学校管理发展史而言,学校管理已经历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人文管理的不同阶段。
而作为学校人文建设之一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教育管理的新理念。《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所以学校只有做好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才能保障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才能使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学校管理在理念和原则上进入一个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时代。
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地处城郊结合处的学校来说,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差、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条件也不理想,所以学校如何开展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让他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如何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自护意识,正确开展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
如此情境,我们开始走上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建设”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之路。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建设”作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成为我们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一、“重视生命安全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建设”办学理念的内涵
“重视生命安全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建设”有两层内涵:一是建设具有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学校。二是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人文建设相统一,为学校创造出既科学有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又生动活泼、充满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环境,进而大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在这种人文环境的熏陶中,提高学生们对生命的保护意识和生命的保护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丰富的生命涵养,体会到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和幸福之人的喜悦。
二、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人文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1.达成一个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个体 2.实现二个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3.体现三个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识、生命行为 4.提升教师的四个价值
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加强生命共同体之感受;
展现生命热力,并透过自我改变与成长.提升供学生楷模学习的榜样; 建构学校本位研修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知能及人文素养; 将生命教育融人各科课程,提升教师间合作教学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
学会实践:即学会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学会认知:即学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关心;即学会协调自己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参与有益身心健康之休闲活动;学会合作:即学会与人沟通、帮助他人的习惯;学会博爱;即学会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三、构建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 1.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所以经过美化的和赋予文化意义、教育意义的校门、教学楼大厅里的校训、墙壁上的画像、操场四周的标语以及其它场所和设施的布置就能让师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例如,校门口的文明宣传窗里写着:红灯停、绿灯行、生命安全最重要;行个礼,微微笑,大家夸我有礼貌。学生每天都生活、学习在这样一个文明、优美和富于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中,自然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学校积极进行校园里的黑板报、壁报、橱窗、图书馆、阅览室、劳动室、荣誉室、升旗台等人文氛围建设,加强学校专用场所的人文环境管理。建立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做好各种体育设施的防护工作、照顾花木、绿化校园;推动环境教育、大力宣传爱护植物、保护水资源;利用画廊等场所张贴进行自我防救护知识的宣传等。
此外,学校还利用广播站、校园小报等宣传工具,营造人文氛围,使陌生人走进校园后就能感受到浓烈的人文气息。
当然,除了校园人文氛围布置外,我们还须整合社区这一无形资源,创设一个更大的人文环境,以利于让学生健康成长。
2.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人文学科建设(1)学科渗透
我们进行学科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比如就交通安全教育来讲,小学低段学生侧重于教会学生安全过马路、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等内容;而小学中高段学生则可以是“安全骑车注意点”、“用电常识”等适应的与之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的一些课程(比如《自然》、《体育与保健》、《品德与社会》等),教材直接体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生命运动等生命教育内容。另一些课程(比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堂生成挖掘生命教育内容,随机渗透生命安全教育.(2)构建体现人文精神的德育网络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人文精神落实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工作体系和育人氛围。
学校提出了“系统优化、全面促进”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学校德育实践教育研究方法:
a、双线并进——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融合,开设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b、三方互联——学校、家庭、社区三方教育同步协调,形成合力。
c、四项整合——始终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教育活动整合,并在教育实践中以生命安全为载体来突破。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确立了“内容分层、形式创新、主体参与、操作整合”的德育工作策略,通过“把握生命之舵——理论学习为导向,开辟主渠道——课堂教学为基础,激发内驱力——自主管理为手段,启动大教育——社会实践为舞台,陶冶真善美——校园文化为载体,走进‘心’天地——心理教育为辅助,坚持整合性——综合测评为杠杆”等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基础。
(3)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
我们开发了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环境安全、同情他人、保护野生动物、”等五大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将涵盖四大主题:健康篇、平安篇、休闲篇、快乐篇。
3、推进家庭人文环境建设 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家委会一起商量,制订了推进计划,并向全校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关于开展“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争创学习型家庭”活动的建设.其次,我们组织指导活动。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指导,制订学习计划,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家长参加“今天怎样做家长”、“读书一得”等交流活动,开展“我与生命”征文活动,举办“家长心理辅导研讨班”,召开“学习型家庭大家谈”研讨会。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过如下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构建人文环境中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积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以课堂为核心,民主地对待学生,就能创造一个学生能最优发展的学校环境。
(2)建立健康融洽的生生关系
要求学生建立以下几种关系:①平等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帮助学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无论生活贫富、成绩好坏、能力大小,每个同学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②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人的存在其实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过分自负或过分自私都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每个学生都要有爱心。③树立起有理想的群体。总之,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掌握好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对学生中日益增多的对生命过程中错综复杂或很棘手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进取精神、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高尚完善的人格。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内容摘要:
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既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保护能力,学会自己解决和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危害生命的突发事件,避免和减少对自己的伤害,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意识。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爱自己爱他人的情感,保证了学生健康快乐、积极主动地成长,给家庭一份安宁,给社会一份力量。在实践过程中,还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学校赢得较好的社会声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可贵的是还带动了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健康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文献参考:
(1)、郭景扬
《传承与创新》
学林出版社
2003.(2)、王建华
《简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的构建》
《外国教育研究》
2001/3(3)、钱焕琦
《21世纪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国健康教育》
2002/1(4)、张辉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教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要求》
《中国健康教育》
2002/2(5)、张伟 田青著:
《整合与扩展》
学苑出版社
2001/1
(6)、钟志贤 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5
(7)、东方热线网:《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强化师生安全意识》
教育部通知
关键词:
生命安全
教育
健康
4.《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四
(2010—2011)学第二学期阶段性总结
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分别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有得有失。现将一学期以来课题开展情况及下阶段努力方向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重难点的突破、做题方法的掌握,算理的探究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属于偏远地区,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技巧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讲清楚某一个难点,会采用大量的语言、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给学生听,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突破难点时缺少有效的策略、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因而才出现了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现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断地讲解,学生埋头苦记,课下苦背,这样机械的教学学生感觉枯燥,老师也感到无味。现在我们把一些学习任务交给小组进行讨论,课前小组合作预习,课后合作复习。尤其在课后的复习中,小组成员互相提问,互相补充,形成竞争的局面,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强了记忆。学生在方法掌握方面也很牢固,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
三、综合性学习的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与实践,继而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四、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互助学习合作小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养成自觉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建立互助学习合作小组,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2011年6月对实验班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逐次统计以及与学生的座谈,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老师提出的合作讨论的问题较有价值,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为根本,仅仅流于形式,使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精神在课堂上一种时尚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⑴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⑵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另外,课上完后即对该节课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的次数很少。这样,就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⑷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正当的角色。从调查中的大多数问题和对学生的口头问询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还是喜欢以教师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或者说,课堂的民主气氛还不够浓,教师教学观念仍然保守陈旧。
五、下个阶段的努力方向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3、不图热闹,讲究实效。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4、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研究心得体会以及论文。
河东中心小学 2011年7月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0—2011)学第二学期阶段性总结
学
校:河东中心小学
学校领导:
严泽东
课题负责人:郭建军
时
5.《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五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总结
----问题的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问题的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本学期继续深入研究第二阶段,现将本学期第二阶段研究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二、具体开展的工作 1、9月份,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数学教研组在学校会议室开课题组教师例会。2、10月份,以银川“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活动为契机,开展小专题“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的课例研究,以马向丽校长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为研究课例进行研究;各个年级组集体备课
马向丽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动中上课 3、11月份,以金凤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领域专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学校在数学教研组内开展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展示,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最后经过展示推选杜媛媛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马向丽、万晓敏、方莉专题交流到金凤区参加展示;各个年级组集体备课;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新教师汇报课。
杜媛媛老师在“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交流活动中课堂教学展示 4、12月份,以2016年国培为契机,开展基于课例的小专题研究展示,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马向丽校长上坊主示范课例《线段 直线 射线》。5、1月份,整理本学期课题研究材料;课题组教师例会:围绕研究的专题是: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进行总结;撰写本学期的课题总结,并及时上传。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经过本学期的研究,课题组总结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6.《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六
一、建立小学生命教育需求模型
(1)生命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生命的脆弱外,更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她)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 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感悟、 珍惜生命的存在,形成一种珍惜生命的意识,在生活中实现“人之所以为人” 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教育要创造满足人生需要的现实人生。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教育要塑造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 当学生能够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时,这才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3)生命教育要创造和谐生活和幸福人生。我们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无关,只有在尊重和关爱他人之中,自己的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提升。 生命教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是必须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4)生命教育要创造有意义的理想人生。陶行知曾说:“一般办学校的抱着书本忘了人生。我们的学是以人生为大前提,在我们心目中,人生超过一切。因为要培养合理的人生,所以反对学校忽略人生之组织,而要创造出一种富有人生意义的学。培养合理的人生乃是我们的宗旨。”我们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问,是生命教育的升华。只有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体味生命的美好和精彩,同时也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享受生命之苦难。
二、构建小学生命教育电影校本活动课程
生命教育电影校本活动课程能引导我们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从课程的视角进行设计,整体构建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营造自主参与的生命教育环境;积极引领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而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笔者尝试把课程分为“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五个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学校主流活动中,构建以“激情引入→电影简介→ 精粹导看→体验行动”流程为基础的常规电影课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接受阶梯式生命教育,成就属于自我的马斯洛人本需求。
为了在教育面前让学生变成主体, 我们引进陶行知的有关生活教育的理论,从课堂教育教学智慧与教师人文精神境界两个方面让教师队伍达成共识。 让教师尊重和珍爱自己的专业生命,追求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在校本活动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把课堂教学作为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很多实验老师感到,电影课悄然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学生,改变着师生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上更多采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持原则, 让孩子们在亲自参与探索中发现新知, 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新知,师生共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笔者以电影为载体,在生命教育校本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不是要我学, 而是我要学;不要教育我,只是帮我学” 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 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各层次的生命教育学习目标。
(1)培养“迷、悟、爱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迷”是根据孩子们会对特殊活动着迷的天性,通过以电影资源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以片导学,让他们踏进生命教育学习之中,并在这个学习的乐园中得以成长。“悟”是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选择合适的电影开展启发性的普通教育,培养和指导他们在电影活动中获得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更深了解,具备更广知识。“爱”是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以电影资源组织主题,培养和引导他们对人类民族产生更高的、更自觉的爱。
(2)培养“知、情、意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学生死的知识,而是以电影活动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与行动意志。感情的教育不是培养学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让好电影调节并启发学生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与方法,这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这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的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感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情、 意”,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3)培养“行、知、创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因为唯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产生。电影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行动课程,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 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配合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强烈的兴趣。
7.《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民族、国家,都将被二十一世纪所淘汰。要实现社会主义飞跃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决农村发展重要之本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新农村”口号后,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据我所知,现在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但是,农村的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在假期、对我所在乡镇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或许有些以点带面,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还专门走访了当地的教委,并上网了解了一下全国的总体形势。
本篇论文的主要的目的是:分析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
一、农村小学教育状况概述
客观地讲,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在基础教育方面,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近十多年来,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地区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视为普及教育的典范;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和政府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2006年,率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惠及约1.5亿农村学生,农民教育负担明显减轻,仅免除学杂费一项,西部地区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由于地区相对偏远和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较低,使得当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以及农村学校很低还常拖欠的收入,农村学校老、中、青教师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的显现相当严重。交通的不发达,使得农村学校与外界环境的隔绝,让农村教育滞留在起步几乎为零的起跑线上。出现了一个没有创意,陷入只看分数,以“分数一统天下”的教育恶性循
环中。交通闭塞,资金不到位,农村教师如“井底之蛙”,用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去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下一代,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严重脱节。
还有当地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大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一所学校连一名大专生都没有。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事。真是可悲啊!我为当地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生了疑问。
二、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比较严重
这些落后思想都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重男轻女等封建、迷信观念让农村小学教育“读书无用”、“性别歧视”等怪现象盛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瓦解那些不良习惯、不良风气、让农民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消除重男轻女思想等任务相当繁重,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任重而道远。
三、农村小学的现代化信息建设薄弱
在我所走访的几所农村小学里,没有一所学校有一节信息课(这里的原因多多)。使得学生无法晓知外界的事情。而有的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但是还是空闲地放在那里,不能有效得利用。这样以来就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步伐。从而加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就抑制了农村的发展。使得新农村的建设更加艰巨。
四、农村小学教育为适应发展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1、对农村教育资金的大笔投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生态校园,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在2006年部分省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2007年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程”试点。这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实地搞好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投入,使得农村小学的教育更好地发展。
2、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头等大事。我建议采取措施:一是开展“送教下乡”、“支边”等活动,达到城乡教师间的互相交流。二是多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开展农村教师“名师工程”,调动农村教师工作热情,用先进典型带动一大片。三是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新教材培训”、“专家讲座”、“名师讲座”等。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与一些教师团体,如“青年教师协会”、“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等。四是辞退一些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引进一批大学生到乡村小学支教。五是学校内部把教改科研活动真正搞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自己的课题”.六是督促农村学校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杜绝那些应付检查的作假手段和形式主义。
8.《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八
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
家长们忙着打工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够理想。部分孩子缺少勤奋读书的思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贪玩、学习不刻苦,特别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甚至不完成作业也无所谓„„没有较好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教师通过课题的研究,掌握多元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初步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系。逐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2、探索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内容:
1、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的特点及培养策略。
2、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式等。
3、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树立现代教育的评价思想的促进作用。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评价原则:
(一)本课题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个案研究法:采取自我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教育。即:实践中注意发现典型人物,及时跟踪访谈,树立典型,并进行个案研究。
(2)行动研究法:积极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开展实验,总结反思评价标准、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同时考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运用,及时通过评价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3)观察法: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并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以达到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4)经验总结法: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其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不断地提高、创新。
(二)评价原则:(1)方向性原则
以《公民道德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学守则》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评价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3)发展性原则。
根据各年段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教育内容、方法、要求及评价都不能一刀切,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特点,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4)差异性原则。
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既注意一般性特点,又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具体情况,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发现教育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5)反复性原则
习惯的培养需要多次重复才可能巩固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不断反复练习,反复巩固,直至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习惯永久保留下来。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循环往复,要有信心,有耐心,并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
四、实验的设计
实验周期:两年,即2015.09-2017.06 分三大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15.09-2015.11)主要工作包括:(1)确定研究人员。
(2)进行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3)建立课题研究组织和领导机构。
(4)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参研人员阅读。
(5)对实验学生行为习惯现状作调查分析。(6)课题组作实验开题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5.12-2017.05)主要工作包括:
(1)在学校和家庭,开展学生在三方面的主要习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调查研究。
(2)进行理论总结,形成理论特色,提出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并进行理论改造和创新。
(3)突出实践特色,实施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案。
(4)加强实验的规范管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3、成果总结阶段(2017.05-2017.06)主要工作包括:
(1)完善实验,并进行数据、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2)根据实验情况,完善理论研究,突出主导理论和典型案例。(3)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成果的汇总。(4)集结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
五、实验途径:
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帮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发展性评价”观念,做好实施的思想与理论准备。领会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观念。
(一)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
1、探索的“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2、尝试一种新的“争章夺星”评价模式。
“争章夺星”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每一个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该校根据儿童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过程评价,把评价的奖项分为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和综合奖四类。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属单项奖,其评价以“章”为载体;当学生所获“章”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评综合奖,其评价以“星”为载体,分为金星、银星、铜星三个级别。三类章与三类星构成倒T型目标结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孩子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争章夺星,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主体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好坏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前期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开始尝试建立小低段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机制的研究。时代要求我们,现状迫使我们,着重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的内容体系问题,探索如何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评价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共性与个性。为此,根据我校低段学生班额大的特点,开展“运用介质性评价促进小学低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其价值在:课题既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它是一种对于传统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美观、实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奖票、小红花、小奖品”,对于小学低段的儿童来说,觉得非常新奇,很感兴趣。
3、组织学生观看对行为习惯养成有益的教育片。
教育片直观、生动活泼,对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育片《篮球女孩》让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又如:观看东莞市朝天小学大课间的广播操录像,让孩子们出操、列队快、静、齐。还有《少女穆然》等教育片。这些教育片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迹激励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能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常言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统一认识就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可以由此内化为行动。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针对年级特征经常给学生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
2、强化训练、养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班主任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又如:培养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楼道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再利用班会时间,多次领着队伍到楼梯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上下楼梯就形成了好习惯。
3、讨论交流、律变自律。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一方面以课堂为主,讲、练、谈多方面结合。另一方面当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或者不良影响时,也要选取到课堂上来,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明白道理,认清问题,将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如二年级开学初,我在班上要求每人负责自己的座位周围环境卫生,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可是,我也常常发现有那么二、三个孩子的座位上明明有垃圾却没有清洁,一询问,这些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别人掉在我这里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交流,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这些孩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把垃圾捡到垃圾桶。然后,我们开展“我是卫生小天使”的保洁活动,结果,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如:三年级开始,有的孩子开始迷恋网络游戏,星期
六、日整日去游戏机室打游戏,甚至作业也不完成。针对这种苗头,我们各班迅速展开活动。有的组织辩论会:“网络游戏,好?不好?”有的开主题班会:“远离网络游戏,珍惜少年时光。”还有的观看学校的专题小品《呼唤》。通过学生们的辩论、交流,孩子们对网络游戏有所抵制,变他律为自律。
(三)个别谈话、因材施教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
如:小聪对做作业要“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个要求总是达不到,他告诉我,很难做到。我根据具体情况,把这个目标化为三级具体的小目标,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等他达到后,我请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到第三阶段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呈阶梯式上升,小聪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
(四)家校联系,达成一致。
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要取得实效,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教师精心策划、准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各班的教师把学校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的要求一一告知,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有时,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五)必要惩罚,纠正不良行为。
著名学者孙云晓教授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比如“做作业要工整的习惯”,有个别的学生通过教育仍然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惩罚。如让学生重做作业一次,甚至两次,通过行为惩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翘起大拇指,赏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赏识教育揭示和证明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也十分重视运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如:当看见学生放学后在班级图书角静静地看书时,我往往会用十分兴奋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爱看书的习惯会让你越来越聪明!”“老师真喜欢看你看书时的样子!”又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
经常翘起自己的大拇指,赏识学生好的行为。特别是很多学生都做不好的时候,更是以赏识为主去激发、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效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提高,教师也取得可喜进步。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1)在做人方面,突出爱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有真爱,负责任,明理诚信,乐观豁达。如:谦让和睦,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学会倾听。
(2)在做事方面,侧重规则意识的评价。主要包括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如:遵守课堂纪律,遵守学校制度,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团结协作,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学会自理,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时作息,遵守规则,敢于创新,追求卓越。(3)在学习方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如:按时作业,书写工整,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交流。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就会朝好的方面养成!
长坪小学
9.论农村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 篇九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 认为音乐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另外, 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 音乐课不统考, 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 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 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 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 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2. 音乐教师素质低
作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 他们中很少有人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 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 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 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 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 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教学条件差, 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 财政收入困难, 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 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 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 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 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 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 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激活思维, 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 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 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 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 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 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 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 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使音乐课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 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入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 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 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 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 理解得更透彻。
3.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 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 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 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 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修建音乐专用教室, 配置钢琴, 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 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 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 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因此, 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 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 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 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 这样可以让老师获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 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 开发农村资源, 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农村中小学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 都可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 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弘扬了民族音乐。同时, 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 但它地处农村, 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 只要我们稍动脑筋, 就可加工成精美而具有特色的乐器。
10.《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11.《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十一
徐州市风化街中心小学 宫朝君
该课题于2008年11月申报,2008年12月1日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计划2009年11月结题。
一、课题的提出
“实践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学科的具体集中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是对《课标》其他三大板块的应用与升华。书本只是一个范例,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而“实践活动”正是这两者的桥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低年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往往认为“实践活动”课就是在“玩”,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成了他们的“游戏”,而准备的学具则成了他们的“玩具”,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课前做好精心的设计并准备大量的教具和学具,课上一方面要组织好教学,还要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这些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基于“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不易操作性,所以我把“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定为自己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实践活动”课程。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这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即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低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相结合。
1、问卷调查法:前测问卷
2、对比实验法:实验班和参照班对比,找出影响低年级学生学具低效使用的原因。
3、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四、研究内容
1、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2、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设计和有效组织。五、一学期来研究的成果 2009年1月对学生进行前测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如下: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前期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课题研究者对本校二年级(1)班32名学生和全校6位低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以期了解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和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教师对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一、调查实况:
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学生调查问卷
1、你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
A、解决问题(25人)B、做数学题(6人)C、考试(1人)
2、你认为学过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A、能(29人)B、不能(1人)C、说不上来(2人)
3、你喜欢上数学实践活动课吗?(也就是本册书里的《田园风光》《有趣的七巧板》《 量一量》《 算“24”点》)
A、喜欢(32人)B、不喜欢(无)C、说不上来(无)
4、哪一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田园风光》(5人)B、《有趣的七巧板》(16人)C、《 量一量》(2人)D、《 算“24”点》(9人)
5、你认为数学课可以到室外去上吗?如操场,街道等地方。A、可以(28人)B、不可以(无)C、不知道(6人)
6、课上老师给你准备的学具会不会玩着玩着就忘了,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A、不会(24人)B、会(1人)C、有时会(7人)
7、你会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配合使用学具吗?
A、会(30人)B、不会(无)C、有时会(2人)
8、老师在进行下一个内容时,你还会想着刚才玩过的学具吗? A、会(1人)B、不会(25人)C、有时会(6人)
从对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
1、有78%的低年级学生听说过或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还有22%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仍停留在做练习和考试的层面。
2、有91%的低年级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有9%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可以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3、本班的所有同学都喜欢上实践活动课,其中本册书里的《有趣的七巧板》喜欢的人数最多,达到了50%,而喜欢《 量一量》的人数最少只有6%。
4、有75%的低年级学生能控制好自己,做到“不把学具当玩具”,能把操作学具溶入到教师设计的环节里。但25%的学生还不太能控制好自己,在进入下一内容时还会惦记刚才玩过的学具。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
1、67%的低年级数学教师认为实践活动课很重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的老师认为实践活动课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意义不大,没必要拿出40分钟去完成。
2、83%的低年级数学教师认为实践活动课不好上,课前要准备很多教具,课上还有些学生把学具当玩具玩,而忽视了本节课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出现的随即状况也较多。
3、67%的低年级数学教师迫切想要了解,怎样才能提高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寓教于乐、启智于动。
4、6名教师以“五清”做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标准,已初有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深人。对与课前准备67%的人做到准备良好,但只有23%的人能做到准备充足。做好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物质条件,67%的人还需进一步努力,将课前准备做到充足,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物质基础。
5、6位教师都希望,课题研究者能具体到每一节实践活动课都作出详实、操作性强的设计,以共低年级数学教师达到课标对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要求,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下一阶段,我将对每一节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都进行详细记录,以求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为学生创建生活化场景。
一学期以来,通过对我校的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堂的调查和初步的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1、创设熟悉的生活场景, 寓教于乐、启智于动.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这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不利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2、纸上得来终觉浅,需知此事要躬行。
3、在开放中关注生成性问题,把握师生互动闪光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2.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十二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1999年开始,美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其中以田纳西州的STAR计划和威斯康星州的SAGE计划最为著名。我国1997年9月上海率先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首轮试点,总的发展趋势是要逐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个别化,研究形成了《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等教材。台湾小班教学改革的实验始于1998年,班额数控制在35人以下,并大力提倡适应化、多元化、个别化的“小班化精神”。大连市西港区2008年明确了以小班化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并总结出:“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及“关注每一个”的“5+1”小班化教育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国外教育更多的是对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小班化教育”的师生关系、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评价、小班化的网络教育和资源配置、小班化教育与课程改革、小班化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我市农村小学小班化课堂的打造,探索农村小学小班化背景下课堂的实践范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小班化教学不仅是种教学组织形式,更是种教育理念。它由来已久,从中国儒家教育先祖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到很多国家的大力成功推行;它魅力四射,从中国香港整体实施的成功,到内地部分学校尝试的有效。事实胜于雄辩,成功的个例也说明了小班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其中关键的是它既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关注整体而忽略个体的缺陷,那就是它更关注到每个个体,为每个个体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又转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而忽视学的现象,那就是它更关注到学生的学,更多地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方法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 ①.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②.教育学理论基础
“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③.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学说,明确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对小班化教学起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也对小班化教学起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概念界定
①.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观念将更新,而校园文化、社会教育等也要进行配套改革。
本课题中涉及的“小班化教育”不仅是种教学组织形式,更是种教育理念。它由来已久,从中国儒家教育先祖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到很多国家的大力成功推行;它魅力四射,从中国香港整体实施的成功,到内地部分学校尝试的有效。事实胜于雄辩,成功的个例也说明了小班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其中关键的是它既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关注整体而忽略个体的缺陷,那就是它更关注到每个个体,为每个个体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又转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而忽视学的现象,那就是它更关注到学生的学,更多地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方法指导。
②.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农村小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就是国家财政统筹并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家长呼唤优质的教育、各界人士的强力关注等,同时农村小学生源的萎缩而导致班级人数实质上已经小班化了,这些都为农村小学尝试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因此农村小学更适合实施小班化教育,农村小学唯有走小班化教育之路才会产生优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注重教而忽略学教学理念,夯实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2.通过比较研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本校、本地区农村小学小班化的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策略,形成可以在农村小学推广的教育教学模式。
3.通过合作研究,打造高效课堂,整体上稳步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一些优秀甚至名教师,增强本校的影响力,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
4.通过小班化的实践研究,巩固“一校一品”的建设,推行本校教育特色项目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的教育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研究从业已形成的自然小班化(班级学生人数不足30人)为主,并辅以实验性小班化(人为抽取30人组成的班级),小班化课堂研究的核心在于在控制班级学生数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每位学生,运用课堂教学拓宽的时空,提高个体受教育程度,让每一个学生受到高效、均衡、平等、充分的教育。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1.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与推进的策略。
2.小班化教育组织中涵盖学生管理、环境布置、班组组织形式等的班级文化建设。
3.小班化教育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4.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尤其是课堂互动的组织形式与体现学生个体特点的作业设计。
5.小班化教学中对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在我市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班化小学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革新尝试。为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总体研究的技术路线沿“理论筛选—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展开。
1.文献法。思想、理念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和个案进行比较与归纳的方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2.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召开相关人员的座谈会和个别访问,与专家、学者零距离的访谈,接受面对面的指导,广泛听取意见,为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或参考意见,进行强有力的调控。3.实验法:随机抽样选定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前期测试,属可比样本。实验过程中进行数据积累,实验后运用统计学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前后对比。4.行动研究法。坚持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原则,分阶段以子课题为单位进行总结评比,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个案反思分析,不断形成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学校小班化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新路子。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我们依据“细化方案,加强过程管理,抓实课题研究各个环节,高质量达成预期研究目标”的指导思想,课题组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完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题的研究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要求所有成员阅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参与网络研讨交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开展网络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①.要求课题组老师每两个月看一本相关的书,并作好读书笔记;
②.组织老师外出听课,参加小班化的共同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
③.鼓励老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理论经验,参与网上论坛,实现资源共享,增进横向交流;
④.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讨论与自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尤其是集中学习,更讲究其高效性及活动意义,分散学习也要保证质量,记好业务笔记,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⑤.立足课堂,认真上好研究课。根据每位课题组教师的情况,有计划安排好研究课,抓好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2.资料积累,规范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材料记录了课题研究开展的全过程,它们既是成果,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每学期末,课题组教师自觉地把学习资料、研究材料等整理好,上交课题组长处,以便于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学习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随着课题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困惑和争论。这些困惑和争论表现在思想上的不稳定、理论观点上的不统一,也表现在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不同认识、个别研究人员的参与度和热情和对研究结果的前景不是十分乐观等。研究中出现的困惑和争论是完全正常的,根本不可怕。更难人可贵的是,课题组面对困惑和争论,反而信心百倍,正面分析困惑,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1.蜻蜓点水式的理论学习与简单粗放的实践,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整体效果。留给老师们的学习交流时间相对来说很少。因此,主题性理论学习与交流的不是很多,对体育课堂教师高效性的实践思考也不是很深入。
2.功利浮躁的大背景与基础薄弱的小环境,制约着研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题研究的深入,对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和教育体制以及管理机制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是为了评职称等目的,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埋下头来实践。大多数的骨干教师教育思想相对滞后、人员变动大等诸多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来自不同层面学术上争论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让原本激情投入改革的老师们十分迷茫,产生畏惧情绪,这对课题研究人员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
九.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下阶段研究计划
①开发与利用《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网站资源
尽力成为课题组和广大教师的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为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研究与培训提供平台。
②完成《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教材的编写
完成《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以及《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教材解读》等草案,早日寻找到帮助一线教师走出困惑和迷惘、走向清晰和成熟的突破口。组织好课题组教师基本功比赛和教研组常规检查评比等工作。
③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紧扣课堂、研究课堂、抓实课堂,努力提升成员课堂教学能力,是本课题组的主攻方向,也是所有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课型”研究,立足课堂,研究课堂,提升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在保持成员现有教学特色的同时,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将继续以每个成员各自的研究方向,如教学方式、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听评课制度。一如既往地采取“提供主题学习材料、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角度、以论文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方式,将课题实施、科研培训和课堂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每次集中研讨活动,确立一个研究的话题,明确研讨的方向,提供给成员;在集中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个成员形成书面文字,留下研究轨迹。
④打造科研成果品牌。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提升教师品位的关键,也是为教师解除苦与累和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途径。积极尝试《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重点研究成员采取“明确方向、独立建构、集体研究、自主修改”的方式,帮助每一位成员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科研成果等。
2.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①更加宽泛、多样地加强理论学习。应从优秀课的基本特点中去思考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贯彻“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体现小班化课程的性质。因此,学习内容应包括基本教育教学理论、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等。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此类书籍,共同学习与研讨,让交流活动更能促进成员思维的提升。②更加及时、丰富地收集分析资料。为每一位成员成长过程留有痕迹,不仅是课题研究工作需要,更是促进每一位成员专业发展的资料库,使每一位成员了解自己不足,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发展目标,为成员成长搭建平台。
③更加扎实、有效地研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成员上课都应围绕研究课题进行,评课过程也应如此,以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成员研究能力。期待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进行理论提升,开展“理论指导+模拟实验+反思再实验”的研训活动。因此,进一步解读2011版新课标,在小班化背景下,使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并享受教师的充分关爱;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组织的教学环境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体现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密度,让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别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培养创造精神。
13.《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篇十三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近几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农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经过近一个多月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一定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我们提出“农村小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普遍性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影响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因;研究总结能够培养其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的对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规范、书写整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等常规习惯。着重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课题研究成果
农村小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参研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留守学生经过不断的训练,我校留守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练字15分钟;能做到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在新课前能主动进行预习,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大提高了他们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在课后能及时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部分留守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较多学生慢慢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大胆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看法。
留守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得到提升,珍惜时间的意识得到加强。现在,进行那种毫无意思、百无聊奈
“耍”的孩子越来越少;边学边玩、边玩边学这种一心
二用的现象越来越少;大多数孩子(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都能制定作息时间表;部分孩子能够自律,严格按计划学习、娱乐和休息。
大多数留守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得以养成,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效果较好。他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通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理论得以丰富,教学技巧得到锻炼,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教研水平得以提高。参研教师们不是为了课题研究而进行研究,而是把这项研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常规工作中去,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校的教研之风更浓。简而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反思
1、课题组的成员中,大多数的教师能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主动寻求教学改革,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积极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但也有一些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需进一步的提升,导致在课题研究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课题研究中缺乏闯劲,创新力度不够。
3、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形成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有时由于教师和家长督促不够,导致部分留守学生好习惯时常夭折。
4、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和方法还缺少一定手段,特别是可操作、可观测的手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5、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仅限于我们研究的方面,还包括从情感、意志,从动机、信念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许多新的经验还有待我们去总结,许多措施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以此次研究为起点,努力去多做一些关于小学生教育和成长方面的研究,推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严格要求,勇压担子。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培训,促进群体。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是级的研究课题,但研究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本课题组构成人员:
组
长:@
副组长:
@
组
【《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06-19
农村中小学珍爱生命教育刻不容缓10-17
农村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01-03
农村中学自信心教育实践研究11-19
《农村普通高中理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09-12
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11-0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09-28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