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

2024-09-22

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8篇)

1.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 篇一

第1题(20)分 古琴原称琴,是弹拨乐器的一种,体长,木质,无品,又称:()A. 五弦琴 B. 六弦琴 C. 七弦琴 D. 九弦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2题(20)分 古琴音乐文献浩如烟海,其中大量虽已失传,但保留至今的谱集仍有上百种,琴曲数千首,其曲谱产生的年代据考可推至()以前。A. 唐宋 B. 明朝 C. 清朝 D. 元朝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3题(20)分 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琵琶乐曲所表现的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内容。A. 长恨歌 B. 琵琶行 C. 忆江南 D. 暮江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4题(20)分()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以唢呐模拟百鸟的叫声为其显著特征。A.

十面埋伏 B.

夕阳箫鼓 C. 喜相逢 D. 百鸟朝风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5题(20)分()抒发的是一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对生活的无限感慨。其音调委婉缠绵,表达了不尽的心酸和不幸。A.

梅花三弄 B. 夜深沉 C.

二泉映月 D.

渔舟唱晚 答案:C 1 . 第1题(20)分 江南丝竹乐,泛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一带的乐曲为主。A. 上海 B. 江苏 C. 浙江 D. 安徽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2题(20)分 由《老六板》及其发展成的《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组合成套,称为:()A. 新六板 B.

五代同堂 C. 熏风曲 D.

雨打芭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3题(20)分 南曲“谱”中的四大名曲之一的《八骏马》因其有八节,故称为《八骏马》,其首节的名字是:()A.

骈骥骄奔 B.

班骢展足 C.

騄駬闲游 D.

骅骝开道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4题(20)分 《八骏马》演奏起来比较冗长,近人做了删减,将八节减为()节,使其更加凝练集中。A. 6 B. 5 C. 4 D. 3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5题(20)分()是一首琴歌,传说是汉末女琴家蔡琰所作,叙述了文姬从被匈奴掳获思家念国,到喜得生还汉室而与稚子嗟别。A.

阳关三叠 B.

秦王破阵乐 C.

胡笳十八拍 D.

白石道人歌曲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1题(20)分 自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音乐风靡全欧,盛极一时,对整个西欧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巴罗克 A.

洛可可 B.

古典派 C.

浪漫派 D.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2题(20)分 巴赫创作的(),被誉为十七、十八世纪复调音乐的“百科全书”。

    A.

阿里路亚

B.

惊愕交响曲

C.

勃兰登堡协奏曲

D.

平均律钢琴曲集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3题(20)分()是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

    A.

第三交响曲

B.

暴风雨奏鸣曲

C.

月光奏鸣曲

D.

d小调第九交响曲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4题(20)分()的艺术歌曲赞美自然,歌颂艺术和爱情,鞭挞黑暗的统治。

舒伯特 A.

舒曼 B.

肖邦 C.

李斯特 D.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5 . 第5题(20)分 李斯特的其中一个伟大贡献是,首创了()这一音乐体裁。

管弦乐 A.

交响诗 B.

丝弦乐 C.

交响曲 D.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1题(20)分()是法国音乐家比才创作成就的最高峰。

彩珠人 A.

查米莱 B.

卡门 C.

 D.

阿莱城姑娘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2题(20)分 民族乐派,一般是指()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    A.

十六世纪

B.

十七世纪

C.

十八世纪

D.

十九世纪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3题(20)分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作品《谢赫拉查达》是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   A.

渔夫与魔鬼的故事

B.

天方夜谭

C.

王子阿穆德和仙女裴丽巴诺

D.

阿拉丁神灯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4题(20)分()的创作思想是浪漫主义乐派的延续,它继承了古典乐派以来各乐派的一些优良传统,同时发展了一些新的特色。

    A.

印象派音乐

B.

新浪漫派音乐

C.

民族派音乐

D.

古典派音乐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 第5题(20)分 拉威尔非常重视法国与()的民间音乐。他善于将民间音乐赋予现代写作技巧,使之融化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中。

西班牙 A.

葡萄牙 B.

德国 C.

意大利 D.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2.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 篇二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 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运用新课程理念, 挖掘和开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不仅能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理念, 丰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转变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功能, 创新音乐欣赏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开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呢, 本文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开展对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与运用

教材资源实际上就是文本资源, 它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教材、音像及相关文字资料。教师要学会“用教材”, 使其变成教学过程中引导师生双向活动, 并可以随时补充和完善的学习材料。

(一) 领会课改理念, 挖深已有教材

小学音乐新教材中, 除了“听、唱”两个板块之外, “活动与创造”是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开发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教师来说, 必须领会教材这一设计意图, 活用教材资源, 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如在欣赏《家乡赞歌》时, 可以先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学会旋律, 然后再根据自己家乡的特色, 重新为歌曲填词,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 转变教材观念, 活用学习素材

教师应善于依据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来开发和选择教材资源, 围绕学生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 甚至走出课堂、学校,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生活中学, 在探究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多元性和多层性,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培养。如在欣赏《春风》一课时, 清新的曲风广受学生喜欢, 可以选好时节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和欣赏这首歌曲, 再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 感受春天的气息, 体会歌曲中春天到来一切变得美好的快乐情绪。就这样以教材为基点, 却又走出教材的束缚, 走出课堂的局限, 将学生的思维无限扩展, 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 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会更深刻, 对情感的体会也会更加的真挚。

(三) 立足课程标准, 课外合理选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 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 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 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但是对小学生而言, 要理解音乐作品中的人文性何其困难, 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都不足, 很难理解音乐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歌》一课时, 学生的年龄较小, 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是一首极具人文色彩的歌曲, 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王二小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 这更加容易把学生自己的情感代入到歌曲中。于是在哀伤的情绪、催泪的歌词、动情的演唱的烘托下让学生逐渐懂得了那个小小少年的爱国情怀, 也同时激起了学生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落实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其他资源开发

(一) 巧妙搭配———各类音乐器材的组合使用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 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 还要通过丰富和积极的联想以及视觉和触觉, 去感受、体验、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 还特别有助于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欣赏《鸭子拌嘴》时, 出示响板、三角铁、鼓等乐器让学生选择哪种乐器最适合模仿鸭子的拌嘴声, 通过对比, 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响板来模仿。然后教师创编几个节奏, 如×× × o ×, ×× × ×××, ×× o ×× ×, 让学生和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鸭子拌嘴的场景。这样的形式学生不只是用耳朵在听, 还在用头脑思考, 用手操作, 多感官的参与, 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欣赏更加深入。

(二) 网络搜索———丰富信息媒体资源素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音像、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媒体资源, 有效地满足了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需求, 它既是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 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如在欣赏《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时, 考虑到学生对于“铁匠”这个工作可能不太熟悉,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准备一些有关这个工作的资料, 如一些铁匠工作的图片或者是录像,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铁匠是怎样工作的, 这有利于之后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正确感知音乐的情绪。

(三) 动态展示———教学ppt的组合使用

多媒体是眼下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在欣赏课上教师通过把多种渠道收集来的素材有序地穿插于教学ppt中, 让学生在声、色多元场景中丰富感受。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这首乐曲时, 通常的做法是先给学生介绍波尔卡, 这是一种捷克民间舞蹈,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这种舞蹈的形式, 这比教师直接用枯燥的语言讲述来得简单、有效。接着播放一些演奏视频, 让学生了解单簧管的外形、音色、表现力, 通过几个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音乐的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 再让他们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学生自然而然地陶醉其中。

三、开展对教师、学生、家长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只要善加利用, 人的经验、智慧、能力、机智, 甚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都能够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

(一) 展现教师个体才能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和综合素养、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技能及其音乐文化底蕴, 都是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的可贵资源。教师动情地范唱、激情地舞蹈、精湛的乐器弹奏、机智的教学艺术, 都为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推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教师群体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合作、交流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另外, 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如在执教《新疆好》一课中, 教师通过自己的舞蹈示范,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新疆舞的热情奔放, 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几个新疆舞的基本动作, 这样一来, 学生对于新疆的音乐与舞蹈肯定会终生难忘的。此后再进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学生有了亲身的参与, 情感先行, 对乐曲的感受自然要真切得多了。

(二) 挖掘学生才艺资源

对于学生资源的开发, 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出去, 探寻课外的学习资源, 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去得到解决;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延伸, 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新的生长点和生命;还可以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 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如在教学《音乐会》一课时, 除了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乐曲进行简单欣赏外, 还可以邀请班里文艺特长生上台表演, 会弹琴的弹琴, 会唱歌的唱歌, 会跳舞的跳舞, 让学生欣赏一下身边同龄人的音乐会, 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心情, 这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呢。

(三) 借力家长音乐特长资源

通过向学生调查了解家长中有与音乐欣赏课中涉及内容有较深理解的, 如家长是中学音乐教师, 或具有文化站工作经历和相关技能的, 邀请家长来学校进行助教。如教学《空山鸟语》一课时, 笔者了解到一位学生的家长是二胡老师, 就邀请他来给学生现场演奏, 家长精湛的表演让学生陶醉其中, 仿佛身临其境, 教学的目标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达成了。

3.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三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理念,丰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转变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功能,创新音乐欣赏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开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呢,本文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开展对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与运用

教材资源实际上就是文本资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教材、音像及相关文字资料。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使其变成教学过程中引导师生双向活动,并可以随时补充和完善的学习材料。

(一)领会课改理念,挖深已有教材

小学音乐新教材中,除了“听、唱”两个板块之外,“活动与创造”是将课内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开发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教师来说,必须领会教材这一设计意图,活用教材资源,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如在欣赏《家乡赞歌》时,可以先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学会旋律,然后再根据自己家乡的特色,重新为歌曲填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转变教材观念,活用学习素材

教师应善于依据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来开发和选择教材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甚至走出课堂、学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探究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多元性和多层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培养。如在欣赏《春风》一课时,清新的曲风广受学生喜欢,可以选好时节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和欣赏这首歌曲,再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歌曲中春天到来一切变得美好的快乐情绪。就这样以教材为基点,却又走出教材的束缚,走出课堂的局限,将学生的思维无限扩展,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会更深刻,对情感的体会也会更加的真挚。

(三)立足课程标准,课外合理选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但是对小学生而言,要理解音乐作品中的人文性何其困难,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都不足,很难理解音乐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歌》一课时,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极具人文色彩的歌曲,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王二小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这更加容易把学生自己的情感代入到歌曲中。于是在哀伤的情绪、催泪的歌词、动情的演唱的烘托下让学生逐渐懂得了那个小小少年的爱国情怀,也同时激起了学生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落实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其他资源开发

(一)巧妙搭配——各类音乐器材的组合使用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还要通过丰富和积极的联想以及视觉和触觉,去感受、体验、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还特别有助于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欣赏《鸭子拌嘴》时,出示响板、三角铁、鼓等乐器让学生选择哪种乐器最适合模仿鸭子的拌嘴声,通过对比,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响板来模仿。然后教师创编几个节奏,如×× × o ×,×× × ×× ×,×× o ×× ×,让学生和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鸭子拌嘴的场景。这样的形式学生不只是用耳朵在听,还在用头脑思考,用手操作,多感官的参与,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欣赏更加深入。

(二)网络搜索——丰富信息媒体资源素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媒体资源,有效地满足了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它既是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如在欣赏《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时,考虑到学生对于“铁匠”这个工作可能不太熟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准备一些有关这个工作的资料,如一些铁匠工作的图片或者是录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铁匠是怎样工作的,这有利于之后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正确感知音乐的情绪。

(三)动态展示——教学ppt的组合使用

多媒体是眼下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在欣赏课上教师通过把多种渠道收集来的素材有序地穿插于教学ppt中,让学生在声、色多元场景中丰富感受。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这首乐曲时,通常的做法是先给学生介绍波尔卡,这是一种捷克民间舞蹈,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这种舞蹈的形式,这比教师直接用枯燥的语言讲述来得简单、有效。接着播放一些演奏视频,让学生了解单簧管的外形、音色、表现力,通过几个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音乐的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让他们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学生自然而然地陶醉其中。

三、开展对教师、学生、家长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只要善加利用,人的经验、智慧、能力、机智,甚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能够成为独特的教学资源。

(一)展现教师个体才能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音乐和综合素养、所具备的音乐知识技能及其音乐文化底蕴,都是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的可贵资源。教师动情地范唱、激情地舞蹈、精湛的乐器弹奏、机智的教学艺术,都为教学的预先设计和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推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教师群体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合作、交流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另外,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如在执教《新疆好》一课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舞蹈示范,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新疆舞的热情奔放,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几个新疆舞的基本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新疆的音乐与舞蹈肯定会终生难忘的。此后再进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学生有了亲身的参与,情感先行,对乐曲的感受自然要真切得多了。

(二)挖掘学生才艺资源

对于学生资源的开发,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出去,探寻课外的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去得到解决;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新的生长点和生命;还可以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如在教学《音乐会》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乐曲进行简单欣赏外,还可以邀请班里文艺特长生上台表演,会弹琴的弹琴,会唱歌的唱歌,会跳舞的跳舞,让学生欣赏一下身边同龄人的音乐会,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心情,这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呢。

(三)借力家长音乐特长资源

通过向学生调查了解家长中有与音乐欣赏课中涉及内容有较深理解的,如家长是中学音乐教师,或具有文化站工作经历和相关技能的,邀请家长来学校进行助教。如教学《空山鸟语》一课时,笔者了解到一位学生的家长是二胡老师,就邀请他来给学生现场演奏,家长精湛的表演让学生陶醉其中,仿佛身临其境,教学的目标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达成了。

音乐欣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归根结底是要挖掘所有可能进入课堂的,并能与教育活动有关联的有用资源。教师通过在教学前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创造性地寻找出能显现欣赏内容的相关教学资源,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见识,更多的体验,更多的震撼。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完善师生、教材、教参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4.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 篇四

音乐课程教学实施与策略——感受与欣赏

郑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金亚文(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委、资深编辑)

前两讲我们对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这三大领域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将对音乐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新课标音乐课程内容的微调

(一)“鉴赏”改为“欣赏”

在200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当中,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学习的相关领域,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其实施的十年中,老师们也是围绕着这样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和引领课程的。

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有了一些调整。首先,就是把原来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调整为“感受与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些含义的。“欣赏”在辞海里面的意思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是对照和比较,就不仅仅是怀着一种喜悦、美好的心情去领略和体验了。而且,鉴别和比较是更高、更进一个层次的赏析活动。把“鉴赏”回归为“欣赏”,就更切合、更准确地表达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到初中阶段在这个领域的学习内容。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是“鉴赏”,可见“鉴赏”和“欣赏”还是有差别的,它体现了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学段在程度内容上的差异。这个改变可能有利于老师在这个领域上更好、更准确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和高中课程的衔接。

原来老师们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当中,带领孩子欣赏作品的时候,可能更多强调的是心情的愉悦,从快乐的心情进入到感受音乐的程度,但是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研究、对照、比较作品。但现在在理解教学领域感受与欣赏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带着中小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高中生在程度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二)“创造”改为“编创”

“鉴赏”改为“欣赏”是关于学习领域的调整。除此以外,在创造领域也有一个微调,就是将创造当中的“即兴创造”调整为“即兴编创”,也是改了一个字。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创造”是比较宽泛、宏观的一个概念,而“编创”的针对性就很强,比较微观、清晰,具有指向性,小学生的活动就以编创为主;第二个意思,编创是由“编”到“创”,它体现了教育的有序性,把学习的顺序体现出来了。“编”相对容易些,然后再“创”,既使指向性更加清晰,同时又体现了音乐学习的顺序,也体现了孩子们的认知过程。在“创”之前,先对这个领域熟悉、了解,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发展,这就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学段跨度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必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另外,“编创”的指向性更为具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领域内容。

二、新课标音乐课程内容的解释

按照四个领域,我们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逐个梳理。

(一)感受与欣赏

老师们首先要明确这个领域内容的定位和教学要求,就是在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教学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定位是什么、总的教学要求是什么。1.内容定位

2011版新课标在表述这个领域内容定位时,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感受与欣赏领域是所有音乐学习领域的基础。这个提法跟原来的表述就不太一样,应该说是要求更高了。

对第一句话:“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来老师们教学当中认为唱歌是重要领域(今天边远地区老师们依然这么认为)。事实上,唱歌过去表述为基本内容,感受与欣赏才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

第二句话:“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基础”,这个提的很高,就是说其他领域的学习要建立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这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所有的音乐活动,包括聆听、歌唱、演奏、创造,都需要通过“听”的方式来进行。不是说完全靠听觉,但是听觉必须参与。比如唱歌,音高、节奏、音准都需要听觉来调整。一个人五音不全,其实不是嗓子、肌肉的问题,而是耳朵出了问题,听的不准,所以才唱出不准的声音。我们经常说,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聆听的耳朵,也就是良好的听觉。听觉的培养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了良好的听觉,才有了音乐学习的基础。

第三句话:“是这个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载体就是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器乐。聆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正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听才能熟悉,熟悉了以后才能喜欢,有情感,所以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多听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学生可欣赏的作品相对于可演唱或演奏的作品量要大得多,远远高于孩子们能够直接去演奏的作品。另外,由于学生演奏水平的局限,很多有内涵的作品学生是接触不到的。所以,今天把“感受与欣赏”的音乐学习提到“重要”、“基础”的层次上,还有“有效途径”的高度,可见它的重要性,老师们要把握好它的定位。

2.教学要求

课标在“感受与欣赏”内容定位的后面,又写了一段关于这个领域的教学要求,也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教学中应该首先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课标里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欣赏音乐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第二句话:“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这是鼓励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原来实验版课标里也有这句话,但是缺了两个字,即“表达”。这就要求仅让学生心里知道还不行,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交流,能够表达出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个性化、个人化的感受,并与同伴进行分享。

另外,当孩子们把内心的一些活动,表达出来,和同伴交流的时候,其实也是互相影响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确认自己的感受是否更贴近作品。第三句话:“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今天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听众,那么培养听众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聆听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逐渐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聆听音乐是终极目标,是一辈子的事。无论在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它都应该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管将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我们都应该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小事,一个人是不是能够爱好、欣赏、经常安安静静聆听一段音乐,甚至经常去音乐厅、歌剧院听音乐,观摩歌剧演出,代表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比如,国外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不仅依据财富,除了你有房、有车、挣多少钱以外,还有一个要求标准,就是每周至少要听一到两次音乐会和歌剧,而且要求着正装,这是对艺术家的一种尊重和敬意。认认真真地走进剧场去听音乐会,也是一种生活质量,标志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所以,老师们还肩负着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养成听音乐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

提到如何欣赏音乐,这就牵扯到“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问题了。课改十年以来,应该说在这个领域老师们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也涌现出了很多好的课例。大致梳理一下,这十年围绕着这个领域教学,有很多研究成果。那么,老师们关注欣赏课怎样才能体现高质量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在以聆听为背景、聆听为主的教学背景中,“感受与欣赏”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或者是教学实践,而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因为它体现了聆听与其他教学的关系。在研究2011版课标“感受与欣赏”领域时,老师们应该关注聆听与讲解的关系、聆听与记忆的关系、聆听与实践的关系、聆听与表达的关系。实际上,如果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我们感受与欣赏教学一定会提高一个台阶。

(1)聆听与讲解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一个初中学生,曾经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我们正在聆听乐曲的时候,请您不要讲解,我知道您是好心,但是你不知道我们的感觉有多难受。”这是孩子们的心里话,当然老师也是好心好意,在引领学生听,在解读音乐、解读内容,讲解这段表现什么、那段表现什么,但是却打断了学生听音乐的兴致。

这个案例很典型,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就是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要不要讲,什么时候讲。有些老师认为,如果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不说话,好像是失职,好像是没有认真备课。其实,在学生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讲话会打断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很多老师甚至会在学生欣赏音乐时滔滔不绝,而且说话的声音是压过音乐的。那么在这个时间,学生是听音乐还是听老师讲呢?如果注意听老师的提示,音乐就断了。所以,教师的语言是“金”,不要说那么多自己以及教参当中的理解,因为教师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另外,当今媒体发达,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很多孩子还在学习各种各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修养并不差。因此,教师应该怎么引领孩子真正的聆听、感受,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进入到音乐本体操作,是老师们要认真思考的。

老师们在进行“感受与欣赏”教学的时候要“精讲”。精讲、少讲,总之是不能多讲,在非讲不可的时候,教师要考虑语言的精炼。一些老师在提示学生的时候,是不用语言的。比如李存老师,他的欣赏课上得是很精致的,他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指挥,用肢体语言提示学生注意听,并不打断学生,让学生一直跟着音乐走。所以,这个办法老师们可以采纳一下。我们不赞成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话的理论依据就是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是一种音响艺术。直接经验意味着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具有不可指向性等一系列特点。老师过多的讲解,而且代替学生讲很多音乐本身的内容,这都是老师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学生的理解。所以,这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特的、个性化的音乐学习,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音乐音响的非概念性就决定了老师不要讲太多,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本身,让学生直接跟音乐交流,不要用过多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尤其不要用过多文学的语言跟学生有交流,而要用音乐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交流。

但是,可能有些老师会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不讲,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根据音乐本身非语义的特征,它既然不是具象的,那么我们怎么来确定学生是否听懂了呢?这就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提到过一个观点,叫做“音乐何须懂”。既然音乐是非语义性的,那么所谓“懂”,就要有一个参照物。比如是前人留下来的,比如参考书里的,还有一些书籍里面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是每个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能代替所有人的感受,那么也就不存在老师们说的学生不懂的问题了。

其次,不是说上课的时候,老师干脆就不讲话,要讲,但是讲什么、怎样讲,这也是一个问题。教师应该重点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音乐、阐释音乐、描述音乐,而不是作具体的解释。比如一段非标题器乐曲,老师解释内容,这是不好的。

当时中国音乐教育杂志里边有一篇文章,是一位老师写给曹理老师的,就是关于听赏《空山鸟语》。这位老师做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听完以后,给这个作品取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就特别多,百花齐放,什么都有。当时有一个孩子,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捉鸡”,很多孩子都在笑他,但这个同学自己还有解释。他说这只鸡从这儿跑到那儿,他追到那儿,然后鸡又跑到那儿,扑腾着翅膀,叫着,他就把音乐理解成这样,当时还进行了讨论。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特别是这类器乐曲,这个男孩子是从农村转入北京来的,他的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听的音响连起来就像一个老太太在院子里捉鸡,这个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这其实是适合了他对音乐的经验。

因此,我们单纯地评价“捉鸡”对了或错了,都是不可取的。音乐没有唯一标准,没有对错,这就是他的感受,他的体验,他的理解,他参与了,并通过音响分享到这样一个经验,就值得尊重,不要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套、去框学生。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什么也不讲,而是围绕音乐本身、外围的一些文化,一些大的背景进行描述,这样非但不干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够引发学生对这个作品独立的、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都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一个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有一个故事片,讲述了德国纳粹占领了多兰之后,两个德国军官进了小乡村里的一个小酒吧,酒吧里有几个乐手在演奏着抒情的音乐。他们让里面的女歌手唱一首德国的爱情歌曲,这个女歌手拒绝了,在几次的强迫之后,女歌手依然宁死不屈,那么这个时候本来抒情的音乐就变了性质,女歌手坚持不唱,一枪打过去,女歌手就倒在血泊里。然后,德国军官就让小提琴手用小提琴演奏这首德国作品,男青年也不服从,随之也倒下了。最后剩下一个老者,他用大提琴奏着哀婉、凄楚,带着哭泣感觉的旋律,但是整个音乐在那个特定背景下,已经完全变了。

所以这也说明音乐是流动过程中的音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诠释。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领悟。

除此以外,老师们还比较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应该做什么。03年,首师大园丁班的韩影,她上小学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是第一个在聆听音乐时,改变老师教学位置的人。她不是站在讲台后边或前边,而是选择了和学生坐在一起,和学生一起聆听。这样老师就没有交流的压力,更没有讲课的压力了,一方面老师也要听音乐,另一方面,老师认认真真的聆听,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影响,让所有的人都关注到音乐的音响。

当问到韩影为什么会选则这样一种方式时,她说:“首先,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那么我也要听。其次,坐在学生中间,更有利于观察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是比较好的方式,另外就是李存的例子,多用肢体语言,用丰富的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提示引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而不是通过直白的语言去告诉他们。

园丁班在进行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吴斌老师说:“听李存老师上的那节《黄河》,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就带着园丁班的学生去听李老师的这节课,当时我在旁边摄像,我们感动得已经不是热泪盈眶了,而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而且不是一个人,我们当时一个班70个人,还有他们的学生,都是如此。李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像一个指挥家,双手一直挥动着,他好像指挥着所有的乐手,好像真的在演奏这个作品。他很少讲话,非要讲的时候,就在音乐音量小的时候,或者间歇的时候,提醒那么一点点,或者用动作来表示。”

“有一个地方,我们的眼泪都控制不住了,其实他一句话也没说,水深火热,劳苦大众,没有这种词,就是音乐的感染力。当音乐演奏到最高潮,出东方红主题的时候,李老师就把手势给了当时坐在后面合唱台上的那些音乐老师,潜台词就是,孩子们,你们没有这个经历,我们让后边的老师表现一下。当时70个人,男老师、女老师,齐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歌声恰好和乐队的整体效果融在一起,把大家都给震撼了。”所以,打动听众的并不是语言,而是音乐本身。老师们要关注音乐本体,避免讲解过多音乐之外的东西。(2)聆听与记忆的关系

十年的教学,还出现了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除了聆听和讲解的观点,老师们还关注到聆听和记忆。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教学关系,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听了作品,但记不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印象,很多音乐作品成了过耳之声?所以很多老师都在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应该记住什么。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音乐记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音乐除了是听觉艺术以外,还是时间艺术。音乐不像绘画,它是流动的,是瞬间即逝的,所以记忆是音乐形成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音乐作品的音响能够保留在记忆之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对外界所有的音乐信号进行加工、编码、储存和提取等一系列的过程。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必须要进行研究,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符合学生音乐记忆的规律,这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

不是音响播出去了,就叫欣赏。老师在做欣赏课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动脑筋。我们看到过一些成功的欣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他们前期案头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另外采用了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的主题进行记忆。

有时候,学生一节课下来能够记住数段音乐,有时候教师上完一节课,学生稀里糊涂什么都没留下。《名师大讲堂》中刘宏伟老师上的《苗岭早晨》,虽然是换班上课,但下课以后,学生往台下走时,全都在唱主题旋律,这说明他们记住了。

总结一下,老师们在加强学生音乐记忆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要引起学生对音乐注意。就是教师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心境,他对音乐音响是不是有了一个有效的注意,这是第一点前提。所以,老师要想办法,运用各种方法铺垫,创设情境,来解决学生的音乐注意问题。很多老师通过情境、语言、多媒体等方方面面,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音响上,是很正确的。

第二,就是要多次聆听。重复其实就是力量。但是,反复还不能用同一种办法,要不停地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重复这个主题。要多次聆听,在听者音乐注意度一样的条件下,你听十遍,我听五遍,那么你的记忆肯定就比我要好,这是成正比的,多听印象加深,多听记忆牢固。

小学四年级的《打字机》一课,音乐主题非常快,很难记,全是32分音符,但是四川成都的吴娜老师却倒背如流。评课的时候,我问吴老师听了多少遍,她说一百多遍。

电视节目里有一个小家伙,总在《星光大道》中演出。他一会儿男声,一会儿女声,还模仿唱歌剧片段,全都是意大利文。他年龄这么小,怎么学会这么多复杂的歌曲呢?他自己说都是听会的,听百遍以上,他才能对很多东西有自己的记忆。

有人做过研究,对一个乐曲片段,一个旋律的有效记忆,大约在七十遍左右。

那么吴老师听一百多遍,这段音乐就完全成了她内心的东西,在讲课时自然流淌了。我们要求实习生没把作品听够二十遍,不要说备课。如果这个学生听了四十遍,那么他对作品肯定有自己的感触,如果这个学生能够顺嘴唱出一个主题、一个片段,那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出彩。

因此,老师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听几遍作品,老师自身在备课的时候,也要多听,反复听。很多老师教学效果不太好,其实都跟在备课环节中听的不够有关。因为很多作品,像刚才提到的《黄河》,很多老师在大学就听过了,也恰恰因为他们知道这部作品,就觉得没有再听的必要。但李存老师不是这样,他每次上课前,还要听,他要找到对音乐的感觉,先把自己感动,然后再拿到课堂上去跟学生分享。

所以,不仅是一种记忆,同时也通过“听”找到一种乐感、对音乐的感觉,没感觉就无法上课。音乐教学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老师面对一群有情感的学生,两个情感中间的媒介就是音乐。你对音乐一知半解,听过两遍,是不可能对音乐形成感觉的。

第三,就是背唱音乐主题。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音调,抓住了主题,就等于抓住了整个音乐作品的灵魂和结构框架。音乐的发展变化都跟核心的音调息息相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会用各种方法,用主题跟学生进行交流。

比如,第五届全国优质课大赛中,《永远的莫扎特》这节课,教师用多种图形、肢体反复重复音乐主题。包括开始的时候,让孩子们唱通俗歌曲的音调,最后都落在这个主题上。一节课下来,音乐主题片段学生都记住了。

很多老师听两遍就上讲课,他们主要的参考是教参,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真实内心感受。李存老师上课的时候,有很多自己的见地跟孩子们进行交流。李老师说他很少看教参,而看总谱。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次听作品,然后研究总谱,这时再跟孩子们进行交流,学生也能获得很多知识。

所以,修订版的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作为“基础”、“重要的学习内容”、“有效的途径”。老师要知道,“感受与欣赏”这个学习领域,在今天学校的教学当中,要追求它的有效性。

(3)聆听与实践的关系

一些国外的教师在上欣赏课的时候,跟我们老师的很多做法真的不太一样。他们更注重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让学生听着、做着,老师用很多方法,比如肢体参与、绘画参与、打击乐器参与、图形符号参与等方式,带领孩子们参与音乐,最终使孩子们完全熟悉作品。实际上,这就是参与性聆听。这种聆听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实践去欣赏。上海有一节初中课,讲门德尔松的《苏格尔岩洞序曲》,一位老师在讲解背景时,说作曲家是德国的门德尔松,班上有名学生听到老师讲门德尔松时,就联想到他以前听过的一段作品。因为这个学生手机中存了《婚礼进行曲》,所以他就没经过老师的同意,打开了手机中的音乐。课堂上突然响起了《婚礼进行曲》,一般老师会把他视为对教学秩序的干扰,但是这个老师很聪明,他想到《婚礼进行曲》和他的教学有关系,因为都是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所以就把这个突发事件当作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方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老师应该减少事先安排,设计好的学生参与环节,增加学生本体自发的参与实践活动。这种主动、自发性的参与活动来自学生内心体察,老师要给学生越来越多的空间,才能最终使学生以独特方式进入音乐学习。其实这种参与方式现在越来越多了,比如欣赏《茉莉花》,学生自发找了茶叶水杯,然后放了一些茶;讲韦伯的《五个乐章》,有的学生用形体做出很夸张的反应。

另外,通过唱歌的形式、舞蹈的形式、吟诗作画的形式来参与作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并且效果越来越好。

老师们在进行欣赏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和表现。山东初中的一个老师,在讲《泰坦尼克号》主題曲《我心永恒》的时候,一个男孩子可能是被音乐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吹起了旋律。这个老师很敏感,他觉得这个男生口哨吹得很好,很动听,所以就把这作为一个资源,作为学生参与的方式,整合到他的欣赏教学里。他对这个学生说,我们合作一下,做个设计。比如第一段播放的时候,大家都安安静静听音乐,等到播放第二遍的时候,前半段口哨进入,后半段全班同学运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自主参与聆听。这样,这堂课就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参与式聆听,诱发了学生对音乐积极的体验。

这还说明这位教师能够及时地引领课堂。教师如果把这个学生制止了、批评了,那么可能学生在学习兴趣上会受到挫伤。我们在上欣赏课的时候,会用到很多实践参与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实,老师在把握这个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这种参与式欣赏它是有时段的。比如,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建议老师们多运用一些动态的参与方式。那么到了初中阶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可能静态的参与方式会运用的多一些。实际上,静态的聆听方式也是“动”,是“心动”。因此,老师们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和作品的实际需求,来考虑、设计聆听的方式。

那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自然地采取一些符合这个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参与方式。外在、内在的参与都可以,因为这些只是形式,关键在于学生是不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属于个体的,个性化的参与。老师们应该把握学生积极主动的,属于他个人的那种带有明显自主性的参与作为资源,整合到感受与欣赏的教学之中,效果就会好得多。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欣赏课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发自内心地对作品感兴趣,然后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积累应有的经验。这是老师们上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主动考虑的问题。

(4)聆听与表达的关系

这次新课标修订过程中,在“感受与欣赏”教学领域,“表达”也被特别加以强调。学生个性化、自主性的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要能够表达出来。在聆听基础上的表达方式,现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比如语言的,通过即兴、外显的对音乐的感受,做出一种语言的表达,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

另外,还有肢体语言的表达,通过演奏的方式表达,这也是一种即兴的,外显的参与性体验,这种表达方式也很常见。我们还建议老师要增加一点,就是使用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已经在做了,并且效果很好,特别是在初中学段或者小学的中高年级。

文字表达方式是建立一种比较内在的思考,能够引起心灵反映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是听后感。这种方式还可以跟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因为有好多学生写的音乐文章很精彩,理性和情感交融起来,表达对音乐的一种感悟,一种抒怀,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理解和表述。

比如,一个中学生听了《梁祝》以后写了篇小文章给我们,我们觉得他确实是对音乐,对这样一个作品有感而发。他写了这样一段话:正是由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国的蝴蝶才会显得如此多情和缠绵。我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和风中,村庄里,一只娇小的蝴蝶翩翩飞舞在花丛中,后面还跟着一只比较大的蝴蝶。他就会用自己的联想,把音乐作为他个人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得很贴切。

还有一个清华附中的学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音乐里,你只需要自己的感受,它往往不可名状,可能它会指引你去和某种生活的印象去撞击,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由,如果每个人对音乐的读解,都是遵照千百年所流传下来的说法,那么音乐就不会有它自身的魅力了。”老师在这里并没有做什么工作,是孩子在自身基础上的理解。就是说他有这样的感受,通过文字才能够比较深刻地表达他对音乐的体验和感悟。那么,如果他运用其他的方式,可能就达不到这样一个深度。

所以,我们建议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特别是高年级段的学生,运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学习的感悟。这样的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知情力,音乐鉴赏能力,特别是音乐评价能力。

现在中学阶段七至九年级都是有音乐课的,而且欣赏内容比重很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有的孩子还真的不大适宜唱歌。所以,这个时候的欣赏课会变成音乐学习的一个主体。那么在这个领域当中,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的参与和实践,能够获得自己内心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这是给我们老师提出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初中生,我们建议以静态为主,当然有些作品也可以去演奏、去唱,因为这样音乐经验积累得会更多一些,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可能更适合语言的表达、文字的表达,还有相互之间的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可能会给上初中欣赏课的老师一个参考的角度。

当然,表达方式也可以很多样,既有语言的,也有形态的,肢体的,同时还可以运用文字。这些方式的目的都是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感悟与他人分享。

在看了很多欣赏课之后,我们发现老师有的时候对音乐只是浅层次引领上的问话。这是因为教师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不够,聆听不够,感悟不够,导致我们问不出问题来。比如,老师习惯问的一句话是“这个作品是什么情绪”,其实音乐带给我们一种情绪的撞击、心灵的体验和感受,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捕捉到的。所以学生没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往下听。在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作品本身进行一个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贴着音乐作品提一些有效的思考问题、思考角度。有经验的教师会让高年级的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里面就涉及到各种各样问题的角度,但是更多的还是应该关注音乐作品本身。

这可以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一种思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就是学生有了问题,并把作它为一个学习目标,或者作为要解决的通道。但是,很多问题老师们缺乏设计,常常是随口而出,特别在小学,“放得好不好听啊”,“想听不想听”,无效提问太多。问题是需要设计的,先质疑,后适宜,允许学生质疑,然后反过来再设计,就是通过问题设计一个求索链,学生始终是顺着这样一个链条,在求索,在求知。如果不设计的话,就会出现很多无效的、浅层次的问题。想要杜绝这个问题,还要依靠老师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听、多体验,这样才能够听出问题,感受出问题,设计出问题,整个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其实,老师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如果真正关注到音乐本体,那么可提问的东西就会很多了。我们说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然后进而到体验感受这种理念,教师怎么在“感受与欣赏”这个学习领域中引领学生,逐渐地深化它,如何去追求有效课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老师们要在研究作品上多动脑筋,然后在教学设计当中,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但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定一个死的模式,这其实是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来的。设计角度有很多,有的老师可能会问演奏的乐器,也可能问作品速度或情感的表达,也可能是通过作品的聆听,在音乐其他要素方面提问。

问题的设计最好紧紧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教材研究好,自己要听、要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这堂课切实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着目标设计问题,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就会变得自然流畅。教学过程、问题也有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实现目标的过程,这样,整个课堂就是有效的。所以,老师们一定要认真找感觉,通过聆听、体验、分析的方式,找到感觉,提炼目标,提出问题。

凡是比较好的课,基本上都会事先有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如果这节课不成功,可能老师上课的时候心中就没数了,因为准备不足。准备不足可能有方法、时间,或其他的原因,但希望老师们面对这样一个教学领域的时候,首先要把交流的问题梳理好,这样才能使这个领域的教学得到比较大的提升。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课堂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深入进去。所以,关于中学教学领域当中的一些参与方式,如果在小学阶段,可能应该倡导老师们,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应该更多地设计活动,提倡一种动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在参与过程当中,去聆听音乐。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能去唱主题,也可能是去画旋律线,还有就是用肢体参与,打击乐器参与,绘画参与,表演参与,模拟乐器演奏的形式,教师指着孩子,和乐队同时奏乐的形势,都是非常好的参与形式。老师们还能够创造出更多地,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带领孩子们很好地进入音乐的这种途径与手段。

根据老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积累,在课堂上就是追求感受与欣赏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当我们了解了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后,就要关注到具体的实施,就是要关注如何在课堂上让教学逐渐深入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来。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是最近两届全国优质课评比当中,还真出现不少。比较好的欣赏课教学,真的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像第五届里面,小学一等奖获得者上的《大河之舞》,还有《我爱家乡的酒歌》,就让大家印象深刻,还有第六届的课,也有很多值得向老师们推荐的。

这几个课例都是通过不同方式的参与,把唱歌课(《我爱家乡的酒歌》)或欣赏课(《大河之舞》)上得比较成功,比较有效。它们都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所以教学质量就体现出来了。另外,小学跟中学不同,小学可能根据孩子们心理、生理特点,如果让学生长时间坐在那个地方,他们是坐不住的,所以就必须有活动,必须要让他们动起来。例如用律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或其他能够动起来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这是由学段学生的心理体征、生理体征决定的。

不管用哪种方式,都希望老师们在组织这样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时,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这次课标修订里面关于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做了一些增加调整,比如增加了民歌的数量,并要求学生背唱,各个学段背唱的曲目里,特别指出需要唱一首民歌或戏曲。

明确要求,京剧就被提出来了。我们马上要面对一套修订版的教材,那么,教材也会体现一些内容的变化,比如欣赏,要求你唱的,要求你背的,要求你听的。又如中学里面,增加了音乐剧,这些都是新加的东西。另外,在综合性艺术表演里面,也有一个新的东西,过去只知道律动、唱游、音乐游戏,那么这次又提到了儿童歌舞,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老师们在拿到新教材以后,都会从教材的变化里感受到课标内容的一些变化调整。

三、总结

这一讲我们把修订版教学领域当中的第一个领域,即“感受与欣赏”和大家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解读。这里面涉及到一些老师教学实际当中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对老师教学实际的引领和要求,和大家进行了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仔细地学习,特别是还要阅读课程标准的原文,在仔细深入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还会提炼出很多,总结出更多地收获和体会。

最后,我们把这一个专题当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再进行一个梳理。

第一个问题是学科课程定位与教学要求。在这里,我们把这一领域定位在“重要的基础”、“重要的学习领域”和“有效的途径”。其实,当我们明确了课程定位之后,老师心里就有底了。在培养听众的一个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室里,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最终落到提升普通公民的审美能力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具体怎么做,我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老师们还可以创造性地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聆听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面对聆听与讲解这一对矛盾,在听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们也给了很多建议。其实我们给大家的建议主要是教师关注音乐的问题。如果必须讲的时候,老师们要注意在什么时候讲,用什么方式讲,给孩子们一些提示。

第三个问题是聆听与记忆,我们后面会跟老师们谈到评价问题,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内容方面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对于学校里面的学生,都是应知、应会、应达到的。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感受与欣赏记住这些音乐,进入到音乐的深层学习当中去,这个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们会考虑到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当中,面对9月份要和大家见面的新修订版普通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的时候,对于欣赏内容,老师们可能要动脑筋。首先要把作品吃透,仔仔细细去聆听,然后好好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把课程理念真正贯穿、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这个时候老师可能就会考虑到更多的东西。在评价的时候,对学生还是要有一个检查,要有一个定量的评价。不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性质,它还要一个结果。看看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提升了多少,我们对学生还是有要求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聆听与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聆听当中去,真正在欣赏。教学当中,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可操作的可行的适合学生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欣赏方式。对于这一点,我们也给了很多教学建议。

5.音乐剧欣赏 篇五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 姓名:李光华 学号:200930581161

对比电影版和剧场版《悲惨世界》的优劣势

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自从上演以来,一直受到观众们的不舍追捧。尽管在初演时,一些评论家对其有不认同之处,认为用音乐剧的形式破坏了原著的严肃性以及艺术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部杰出的音乐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喜爱,成为了音乐史上四大剧之一。下面我就通过观看的电影版的,和剧场版音乐剧《悲惨世界》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优劣性。

一、受众及影响范围

圣阿伯特剧场版的《悲惨世界》,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断的演出.在当今音乐剧的四大名剧(《悲惨世界》《猫》《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中,《悲惨世界》是唯一一部改编自世界名著的音乐剧。有了这样一个严谨、成熟的故事,创作者无须在剧本上下太大工夫。因此音乐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是音乐决定着这部戏的成败。而《悲》剧的音乐果然不同凡响。它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与大多数音乐剧相比,它的剧情要哀伤沉重得多,也有很多严肃悲壮的歌,偶尔一两个轻松的或是悠扬的歌马上又会被铁和血的声音盖过。1996年8月5日,在伦敦圣阿伯特剧场(St.Albert Hall)举行的十周年的晚会上,《悲惨世界》最优秀的演员聚集一堂,最后由十七位来自不同国家Valjean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也说明该剧在各个国家的知名程度。最后还必须具有经济承受能力,能到剧院里看这部音乐剧的人虽然是比较多,而且是社会高层人士,而电影版的受众可以为普通大众,让观众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同时,还享受了歌舞盛宴,并且不需要多大成本就能在当地电影院观看。受众影响范围更广。

二、细节及音乐分析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串铃的声音你一定听到了,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这首歌曾被老妈评为“国际歌第二”。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当然全剧感人的场面只不仅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三、成本及震撼力

剧场版《悲惨世界》:高科技下的舞台,灯光、色彩、道具、场景,变幻莫测、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再加上专业的演员以及经典的音乐,体现出现场感、立体感、真实感,使得这幕来自伦敦西区,后又在百老汇等地上演的音乐剧显得如此美丽、极具震撼力。正如韦伯所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每年要回到伦敦或纽约的剧院里看这部音乐剧。有的人甚至已经看过二三十遍”。但其每场的成本花费、人力、物力却价值不菲。而电影版一次性投入后,呈几何性增长的回报,虽其震撼力不如剧场版,但影响面却比剧场版大。

小结

剧中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6.音乐剧欣赏论文--歌剧魅影 篇六

《歌剧魅影》里的音乐悦耳动听,令人难以忘怀。《think of me》一直婉转在我脑海,诉说着女子对爱人的思念,清新又饱含感情,令人舒服愉悦。《THE MUSIC OF THE NIGHT》安详静谧,音乐舒缓悠长,歌颂了夜的宁静与神秘,令人陷入了夜的深思。《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更是一曲难忘,魅影与cristina的对唱,表现出了魅影的强大还有cristina的服从与崇拜。并且有几首旋律入《the phantom of the opera》《all I ask of you>贯穿始终,以同样的旋律巧妙地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更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歌剧魅影》里主要代表人物有魅影·克莉丝汀和劳尔子爵。魅影天生容貌丑陋,被世人遗弃,有着一颗自卑的心,因此他性格孤僻,行为怪异并难以理解。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音乐天才,极具歌唱与写歌剧的天赋。他只有在跟克莉丝汀一起时才会抛下自卑的心理,不再逃避,扮演着亦父亦友的角色。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感情由开始的怜爱演变成强烈的占有欲,尽管他扬言要杀了劳尔子爵,但最后还是放过了这对小恋人并且一直守护在克莉丝汀身边。克莉丝汀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善良女子,相信音乐天使的存在并非常尊敬他,深爱劳尔子爵并勇敢与魅影斗争,勇敢做出决定。劳尔子爵是个有钱的上流人士,爱上了唱歌女克莉丝汀,尽管他在与魅影的斗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但却得到了克莉丝汀的爱。

《歌剧魅影》的艺术特征。该作品里的音乐作品大多数是古典音乐,充满了歌剧院的气息,还有魅影魔术般的出现与消失.作品里场面恢弘壮丽,高贵奢华,人物所穿的服装都很美丽典雅,剧院里的布置美丽闪亮。特别是魅影砍下水晶灯的时候,一盏巨大且闪耀的水晶灯飞向观众席,还有人们慌乱逃跑时的情景,使人感到紧张万分,扣人心弦.还有就是剧院地下室的种种神秘的景象都令观众深陷进去.又长又深的回旋楼梯逐渐地深入地下室,到达时发现地下室竟是一个地下水室!撑着一艘小船来到魅影梦一般的世界,一切都是这么的不可思议,令人如真如假。

音乐剧的开始,克莉丝汀是一个美丽又柔弱的女子,她崇拜着魅影,又爱慕着劳尔子爵,尽管与子爵订婚了,却不敢对魅影坦白,只敢隐瞒.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这个小女子终于从稚嫩蜕变到成熟了.她勇敢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在惧怕,不在隐藏,勇敢追求自己所爱.还有魅影对克莉丝汀一生的守护:从影片最后, 克莉丝汀墓碑上的红玫

瑰与当初魅影交给克莉丝汀的戒指可知,魅影一生都没有放弃过克莉丝汀,一生都默默地爱着她,呵护着她,从未改变.从克莉丝汀对爱情的追求,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勇敢的去战斗,还有魅影由始至终对克莉丝汀的守护,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勇敢去争取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爱。克莉丝汀和魅影对爱情的执着也陶冶着当代青少年,让青少年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不要被恐惧所打败;更深入一层的是让所有的观众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幸福,不要害怕失败或者别人的眼光,自己的未来是由自己掌握的.关于中西方音乐剧的差距—我们观看了许多西方音乐剧,也看了中国的音乐剧<如果`爱>,我发现中西方的音乐剧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中方音乐剧运用元素较少,单纯的音乐与舞蹈,比较简单,故事较通俗,舞台布置也较写意不突出;而西方音乐剧运用较多元素:古典,爵士,摇滚的音乐风格,丰富活力的舞蹈也为作品增添不少乐趣.故事性较强,具有现代性,多元性,戏剧性和国际性,舞台布置更是华丽恢弘,让人无限向往.尽管差距比较大,但是中国对音乐剧做出的努力也是可以肯定的.从以前的单纯的表演西方的音乐剧,到加上自己的元素,到现在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剧,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大家对音乐剧的欣赏水平高了,爱好更深了,音乐剧的发展必然会突飞猛进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可以看到属于我们的优秀的音乐剧作品。

7.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 篇七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程设计,中职学校,服装表演

中职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求较高, 尤其是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因为服装表演离不开音乐, 好的音乐对加强舞台表演效果有直接的作用。但是, 中职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 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片面, 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因此, 中职学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围绕着普及音乐基本知识,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其对不同类别音乐的理解、鉴赏能力, 从而更好地提高个人音乐修养。

由于国家没有硬性规定中职学校必须要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因此专门针对中职学校编写的音乐欣赏教程比较少, 能提供参考的教程也不多, 所以很多的时候教师在上课时就感觉到比较困惑, 不知道选用什么样的音乐才适合中职生。几年来, 通过在校学习以及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对中职学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欣赏的授课课程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教学

由于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 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 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 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 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因此, 在曲目安排上应由小到大, 由易到难, 这样做符合中职校学校学生心理特点, 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们的接受,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开学的首次授课中, 教师的讲课是否成功将影响到学校整个学期的授课过程。可以先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教学, 找出一些流行性广、接受性强而且比较简单的音乐来进行音阶和节奏的练习, 让同学们觉得学习音乐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而且很有乐趣, 这样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2 运用对比教学法, 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 演唱 (奏) 形式、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 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和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 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2.1 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赞美祖国”这一中心的欣赏课, 就可将《长江之歌》, 《我爱你, 中国》, 《我的祖国》,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 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 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 集中体会, 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2 以演唱 (奏) 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 就可将男声、女声、合声等不同声, 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 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 拓宽音乐视野。

2.3 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3 欣赏教学时着重精讲多听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来表现作品的, 因为音乐作品能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并且, 即使是同一首作品, 同一观众 (听众) 在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 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 因为如果讲述过多, 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及富有启发性, 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 通过师生间的讨论, 听赏等共同活动, 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在对音乐电影《音乐之声》的赏析时, 由于它是一部播放时间很长的电影, 假如从头到尾都给学生看一遍, 可能需要4节课左右, 这不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而且同学们很有可能抓不住重点, 只是把它当做一部电影来欣赏。所以在引导学生赏析影视音乐作品时应该注意这些作品的一些特点:它一般包括主题曲、插曲、配乐和片尾。

主题曲:出现在影视剧的片头, 也称片头曲, 其中包括同名主题曲和一般主题曲。

插曲:插曲在影视剧中间出现, 一般烘托或渲染气氛。大多数插曲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片尾曲:主要出现在影视剧的片尾, 做总结性的出现。有时也与主题曲或插曲采用同一首歌曲。

根据以上的特点, 教师在赏析《音乐之声》这一影视剧作品时首先简单介绍整个电影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让同学们对这部电影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再重点介绍剧中主要的歌曲:《哆口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在欣赏各首歌曲的时候, 一定根据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来分析。

4 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 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 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 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 用诗、散文、听后感和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 一定要精心引导, 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 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 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 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 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 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 感受音乐, 展开想象与联想, 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5 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倾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 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评论地听、复听等, 都是以听为本。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选取我国优秀的民族歌曲如《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欣赏倾听, 增加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效率, 来达到教学目标。

6 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音乐

音乐欣赏课主要是以优秀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为主, 这是授课的主线。但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很多的时候, 流行的就是优秀的, 不能将所有的流行音乐视为粗俗的、低级的和缺少内涵的象征。现在的学生本身就是出生在流行音乐为主导的时代中, 他们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与其严格地区分艺术音乐和流行音乐, 还不如都把他们看做是音乐的不同种类。不同的音乐类型都会有优点和缺点, 只要把优秀的音乐介绍和推荐给学生, 音乐欣赏课就会更加的丰富, 同学们接受程度就好更大。还有,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周杰伦、SHE、潘玮柏等流行音乐明星的音乐。研究它为什么流行?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们的音乐特点是什么?比如, 周杰伦每一个专辑都会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 这些歌曲就很好地将民族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而且流行性很广, 这就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只有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研究, 掌握它自己的特点, 再选出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流行音乐在课堂上进行授课, 那么音乐欣赏课受欢迎的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同学们听课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另外, 在对中职学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有必要加入一些声乐训练课程。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认知一些基本的发声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也加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7 结语

中职学校服装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 主要是为提高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服务的, 因此我们的课程设计也要紧紧地围绕这个重心进行, 在音乐欣赏素材的选取上努力做到不拘一格的同时, 也要做到符合专业特点要求。

参考文献

[1]沈诚等.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2]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4]明言.音乐批判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8.音乐剧欣赏课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 音乐欣赏教学 新理念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56-02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时代,更是人才教育竞争的时代。音乐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窗口,音乐教育的目标也指向文化和人的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是一种具有职业性特点的高校,它培养的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素质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跨专业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各高职院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开阔学生艺术素养,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劳动者的精神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并由此提升职业创造力。在新形式下,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待重新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坚持正确方向,才能真正有效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促进高职生这种学习的新内涵的实现。

一、高职音乐欣赏课基本现状

(一)高职非音乐专业在校学生现状分析

从非专业音乐学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情况来看,显而易见: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在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音乐课的开设要么没有,要么教学内容随意改动。所以在高职生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上出现了一个空白,无法形成完整衔接的教育体系,而且从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来看,结构上的缺陷,内容上的重复导致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各不相连,不相协调,对于许多概念性的知识,大部分为零或者一知半解。学生对音乐敏感度教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关于音乐欣赏的书很多,但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特点,较为完整的教材还不多见。在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由于没了升学的压力或者因为学生的上述原因,多数教师通常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帮学生选取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随意,教学内容的来源盲目,没有从整个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要么完全迎合学生的需要,离开教材“任意”进行欣赏教学,要么完全沿袭某本音乐欣赏教材的教材体系,课程内容杂乱而无序,根本忽视了各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作用,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

二、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新理念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总在不停地演绎着同一个公式:“作曲家生平+创作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作+作品分析+作品欣赏”,尤其在“作品分析”这个环节中,那些连专业学生都为之头痛的“和声”、“复调”、“调式调性”、“曲式”、“体裁”等专业术语,对这些在初中、高中连音乐课都没上过几节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听得是云里雾里,索然无味。那么作为音乐工作者,音乐欣赏课该关注什么?如何才能把学生从音乐世界领进人类心灵世界呢?

毋庸置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上给学生作相应的作品分析,是为了帮学生理顺思路,但它毕竟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音乐虽然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抽象艺术,但它首先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一旦音乐响起,联觉作为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中介的一种心里活动机制,就算不懂得曲式分析,听不出主题的发展,也会有所感触。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就说明欣赏者的欣赏角度的问题吗?高职生非音乐专业学生,有他们的审美视角、审美层面、审美切入点,教师应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里特征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找到一个学生既能听懂,又感兴趣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人文属性,学会从音乐中获得对话和人生感悟。

三、音乐欣赏课程建设的构想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大学阶段的音乐审美当然不能再局限于浅层次的对物理振动的感知,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那种凭借一段讲解、播放音像所构成的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应付式教学应摒弃。然而,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要想落到实处,仅靠教师观念的更新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经由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方能将改革进行到底。笔者认为首先应体现在专业教材的建设上。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

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音乐欣赏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依据,然而,一提到教材,人们总是约定成俗地把它与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这些机械的认识,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开发利用。事实上,教材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指通常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教参、辅导材料等作为音乐学科来讲,还包括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音像磁带、教学软件等教学辅助材料。因而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要仅仅局限于音乐教科书本,教参等。在音乐教学改革实践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大纲的原则精神对所行教材进行选择和增删,或者自行编写部分教学内容。在选择和编写中,要注意选择内容的可接受性,难度、分量的适度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选择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精品”作为音乐教材;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既要注意音乐本体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与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音乐课堂结构的设计

音乐与其他艺术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需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优秀的音乐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每一课,使一堂音乐课犹如一部优美、完整的乐章,使每节课都富于创造性和艺术性。在对课程重新进行合理结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与高职生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勇气和求知的心里需求。音乐审美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对欣赏者生理——心理的效应上。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既定程式,善于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充分学生发挥诸感官或意向之间的交错、混合通感作用。在欣赏的第一阶段,可把对音乐形象的把握为主要教学任务,从有关的音乐美学知识讲授入手,例“音调的表现特征”的问题可以结合旋律的运动与人类情感活动的对应关系,旋律进行与语音、语调的内在联系,旋律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声的表现特征可以结合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和声音响与人的色调感,声音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进行讲授;音乐作品的段落划分与人类表述习惯的对应关系相结合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里的发展。第二阶段,我们可以把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有关音乐作品标题和题材内容加以介绍,同时应当认识到这只是对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是一种概括性的“预示”,亦不能代替对音乐作品的听赏。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相对音乐专业学生比音乐作品的积累——音乐的感性思维要薄弱很多,但他们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有相对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合理引导。第三阶段我们可以进入完整的音乐作品赏析。总之,要把音乐听赏、分析、评价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挖掘音乐听赏中与其他艺术、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三)音乐教学模式的选用

传授——接受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音乐欣赏是一种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形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者因其水平差异而有欣赏层次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在聆听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响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的人。自学——指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终身性。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尽管音乐作品的积累少,但他们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有相对优势,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对思维控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身,强调学生主体的自主控制。此外,还要精心设计各种多姿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创造思维及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忌单调机械的知识、技能练习。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

[3]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住宅小区消防维保方案下一篇:集团公司计财部2009年度财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