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2024-09-11

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10篇)

1.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一

《钢结构设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成果总结

一、课题综述

兰州理工大学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的不断推进,虽然整体上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东南沿海以及很多发达城市相比,发展的起步较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相对缺乏,但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还要连年扩大招生,由于高校规模增长过快,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突现,而且作为西部的高等院校,国家与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跟不上发展规模,办学条件紧张。此外大部分学生是应试学习的倾向还比较普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亟待加强。

针对西部普通高校的发展现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具体实施过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已经形成了5个实习基地,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以直接参与基地的部分科研工作。

教学过程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坚持教授、名师上讲台,并全程录像,提出了一整套“创新性综合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激励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团队教学法、环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连续5年在多个年级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实施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能力培养与实施过程中,构建出符合钢结构发展要求的、层次化、模块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五化课程教学模式”。

《钢结构设计原理》于2006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兰州理工大学学生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学生以勤奋好学为光荣,以求真务实为模板,以动手能力强为特征,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课程组人员均为甘肃省重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2名为校级教学名师和甘肃省领军人物,4名为省级专家,1名为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名为委员。2006年课程组负责人王秀丽教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网壳结构减震体系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2008年课程组成员王万祯副教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结构钢在应力三轴空间的宏观韧—脆断机理及梁柱连接抗断设防”。在课程建设的同时,培养一支富有朝气的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作为主编或者副主编编写相关教材13部;先后获得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五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两项兰州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得全国讲课竞赛一等奖1人,校内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4人次,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40余篇。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为标志的系列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创新性试验已经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一大亮点。

二、课程特色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书育人要在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方面下工夫。

“《钢结构设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课题组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其它课程建设为目标, 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材与课程建设以及产学研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针对西部普通高校的发展现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创新性综合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激励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团队教学法、环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连续多年在每个年级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实施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上,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并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践教学上,结合实际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并提出基于实际工程的设计与模拟施工初期训练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同时课程组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以开展教学工作及研究为基础,积极参加实际工程的科研及大型工程的设计与咨询工作,解决了西部地区大量的钢结构技术难题。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学缘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均处于省内乃至西部领先,成为西部地区空间结构与钢结构研发中心,相关工作极大的推动了西部钢结构的应用与发展,达到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西部领先,省内一流的水平,对西部高校具有极好的示范作用,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钢结构》系列课程已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课程之一,于2006年列入甘肃省精品课程。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性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积极开发创造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充满好奇心。2.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3.通过交流信息,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4.发挥团队优势和群体优势,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升华。5.形成支持创新、支持创新思维、支持创造力的环境。6.努力实践,使得我们的创新、创造力变为现实。

基于以上的创新理念,在课程教学与相关实践环节中大胆尝试着教学改革,形成了“创新性教学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案例教学法

积极开发创造思维,上课中采用启发、提问、讨论以及实际工程案例教学法,利用电子版的实际工程图纸进行教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想象力,同时由于实际工程尚有一些本科教学现有知识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留下了今后学习的问题,让学生的对学习充满好奇心。2.激励教学法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以及国家政策方针,使学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同时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习效率。3.讨论教学法

学习中针对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辅导答疑时讨论,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对于关键问题老师再进行点评,通过交流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老师也在学生的思想里汲取创新思维的精华。4.团队教学法

课程组教师发挥团队优势,群体优势,经常相互交流,对于重要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将好的做法和经验带到各自所带的班上,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可以在各大范围内得到升华,其中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组织了“兰州理工大学首届钢结构知识大赛”并取得圆满成功。5.环境教学法

课程组教师积极争取学校和学院以及校外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支持创新,支持创新思维,支持创造力的环境,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为学生作讲座,聘请省内设计与施工人员结合工程进行讲解,并举行钢结构设计竞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实践教学法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主线,教学环节中有必修的课程设计,还有选修的开放性试验,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开设了创新性课外试验,学生们通过各种实践,强化了专业知识,同时使得创新、创造力变为现实。

四、能力培养与过程实施

“万丈高楼从地起”、“涓涓细流汇成河”。钢结构课程组经过几代专家学者呕心沥血的努力和多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钢结构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强化工程训练模式和创新工程模式,狠抓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构立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构建出符合钢结构发展要求的、层次化、模块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成果的基本内容可以简要的归纳为五个方面,即课程教学网络化、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理论化、教材立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简称为“五化课程教学模式”。

1.课程教学网络化

结合《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应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课程组将全部课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了一个教学网站。伴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实现了课程教学网络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将教学模式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传统变革。

2.理论教学实践化

基于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模式,理论教学尽可能直观化,理论知识的讲述与理解,尽可能附离于现实工程生产的实体表象上。一方面,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全方位地开展多媒体教学;从理论拓展到实际,部分内容在现场实地教学,参观工艺流程,便于学生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概念。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实施“名校名师讲学系列活动”,先后聘请国内沈世钊院士、董石麟院士等十几位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及学术交流讲座,加强国际交流,聘请了国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做学术报告,其中聘请日本空间结构理事长,枫桥科技大学加藤史郎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Jorg.Schalaish 教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Divid LIU教授和K.T.LAW教授等;同时钢结构研究所先后接受了日本丰桥大学留学生1名,澳大利亚留学生2名进行交流,让学生直接和外国学生交流,感受不同国家和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以用于教学过程。通过交流,开阔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了解了国内外钢结构的发展和最新技术,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对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当然,为了全面贯彻实施理论教学的实践化,在课程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了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3.实践教学理论化

结合课程理论教学,加强相关实践环节的训练,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以《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主线的系列课程实践如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系列题目,开设了开放性实验教学和创新性试验;结合课程设置开放性试验,包括钢材拉伸实验,高强螺栓检测试验,钢桁架模型力学性能测试实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结合钢结构课程特点,将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从深层次和实际意义上开展教学措施,授课方式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向实习基地拓展,课程设计的内容从原来单一的钢屋架设计拓展到吊车梁设计、支撑设计、钢结构平台设计、钢楼梯设计、门式刚架设计,这些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国家钢结构迅速发展的现状,率先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中开设钢结构毕业设计题目,突破了以往设计题目单一的状况,首次在校内将课堂教学与钢结构工厂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结合具体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参观,大大增加了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很短时间内就参加了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生在甘肃省通过率最高。

4.教材立体化

多年来,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教材建设,作为主编或者副主编编写相关教材13部,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在西北达到一流。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也使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相互配套,实现了教材立体化。5.产学研一体化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2001年学校成立了空间结构与钢结构研究所。研究所的成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平台,也为有效的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方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教学上,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有些课题就是青年教师带领部分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学会了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结合工程的应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学生适合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五、今后的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今后发展更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主要目标如下:

1、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教授、名师上讲台,让学生尽可能享受到最好的教学资源,为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西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作贡献。

2、继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完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和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在现有的5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计划未来3年内将实习基地扩展到10个以上。

3、积极争取“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向高水平大学学习,综合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

4、积极推进 “质量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钢结构系列课程》,争取尽快申报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突出西部的特色,继续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计划2-3年内全面开展《钢结构课程》双语教学,形成一批能够承担西部重大任务、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创新教学团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引导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西部的发展献出毕生的精力。

“《钢结构设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 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组全体人员

2009.3.26

2.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二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不足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建设、完善。

首先,在传统教育培养计划中,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一般选题是对传统机床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其机械动力学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学生的设计内容图解法占了主要部分,设计过程中偏重理论与知识的积累。此外,根据我校的教学计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周,若除去设计准备和答辩的时间等,实际工作日不到四天,从时间跨度来说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若想进一步对机械机构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或深入探讨,都难以完成,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课程设计原则上全班或半个班同学同做一个题目,只是机构的运动参数有所区别。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只是按照设计说明书走过场,事实上学生没有自己拟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此外,大家同做一个题目容易引发抄袭现象,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课程设计是否通过,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更不要提创新能力。

再次,由于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案与内容相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设计过程中没有得到项目和团队协作的实际训练,协作精神、沟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与当前企业的需求脱节。

2 改革内容

当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2]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它院校同类课程的经验,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往课程设计都是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完成后,给学生的感觉是两者之间是脱节的,在态度上呈现出重课程、轻设计的趋势,在设计中消极怠工,学生收获不大。若将课程设计内容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随教学进度进行有目的学习,逐步完成相关设计工作,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在“机械原理”课程开课之初将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发放给学生[2],在确定难度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原则让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案,或者自己寻找一些指导书之外的方案。对于没有作出选择的学生,则由教师安排设计任务。由于选择或者接受了任务的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动力,在学习具体章节时可以通过向老师答疑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易在教学中形成互动。

2.2 设计内容的改革

扩大课程设计的题目数量和类型,鼓励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选题[3],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觉得既有趣又不陌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设计内容不局限于传统的牛头刨床导杆机构和插床导杆机构。此外,鼓励学生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中自定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在设计内容中选择典型的机构进行分析与设计,使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有机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更主动地完成课程设计。

2.3 设计方法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构运动仿真已轻而易举,而且目前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都很高。因此,可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如引导学生应用ADAMS或ProE等软件对机构设计方案进行虚拟设计和运动学仿真[4,5],并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使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得到提高。图1为应用ADAMS对插床导杆进行运动分析。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3~5名学生自由组成设计团队[3,4],选出1名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课程设计。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确定后,由组长根据成员的特长,避其短处,安排相应的设计任务,课程设计完成后成员须为同组其他成员打分。在课程设计考核上,由过去单凭书面材料定酌成绩,改为在递交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增加了团队陈述、答辩环节,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结语

经过近年的实践,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2010、2011年连续两年有近30项作品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1年申报学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达60余项。2010年有8项作品参加了“北京汽车”杯首都高校第五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机械原理[M]. (第七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3

[2]孙江宏.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再规划探讨[A].机械设计教学研究[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39~141

[3]匡兵, 黄美发, 孙永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1) :218~219

[4]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 :139~140

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必修的环节之一,是对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热力学等知识的综合性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迅速准确地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在设计中,学生需要自己做出决策,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因此,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笔者从事了5届的课程设计教学,在不断思考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将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思考做一介绍,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计题目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兼顾学生所学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受到相应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及工作中受益。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应该立足于工程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截取某化工项目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设计,如合成氨生产设计、PVC生产设计等,让学生切实贴近实际。此外,由于学生在大学所学课程的内容大多偏于理论学习,一些实验课程也往往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意识非常薄弱,因此设计题目应该尽可能包括在化工原理课程中所学过的单元操作,如精馏、吸收、传热、流体输送等,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二、所涉及的物质应尽可能为常见物质

设计过程中涉及很多物理性质,例如设计中往往需要不同温度下的密度、粘度、导热系数、扩散系数、表面张力等,有些物理性质不太容易直接查到,对于刚刚学习文献查阅的学生来说这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所涉及的物质最好是一些常见的物质,如苯、甲苯、乙醇、丙醇等,其性质在物化手册上就能查到,能简化学生的工作量,也减少设计计算中出错的可能性。

三、做好指导工作

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在接到设计任务书后,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非常茫然。指导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始设计任务。在两周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有集中授课时间,而且集中授课时间每周不少于4个学时,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1.指导学生查阅文献

工艺流程、设备的选择优化需要大量的文献作支持。学生在初次接触工程设计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查阅文献,查阅哪些文献,所获取的文献数据如何取舍等,让学生在查阅文献方面得到更好训练。

2.指导学生严格遵循设计规范

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完成设计不同于其他课程作业,所进行的设计必须保证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等原则,因此,整个设计从图纸的绘制到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厂房布置等都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设计标准及规范。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从工艺和设备等全方位考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

当今的化工设计建立在有强大数据库支持的、模块化的、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基础之上。通用化工软件已经在现代化工设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进行计算,对工艺流程进行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在我校已经盛行已久,学生对该软件的运用较为熟悉,可利用其进行流程图及设备图的绘制。为了提高设计的先进性,学院目前使用的模拟软件为Aspen Plus,可对流程进行模拟计算。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已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相应的了解。指导教师将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指导学生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

为了达到工程训练目的,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设计院标准,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设计的文本部分及图纸。本部分严格按照设计顺序进行编写,首先选择最佳的工艺及设备方案,确定设备的工艺参数;然后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工艺尺寸的计算,进行设备(包括全部辅助设备)选型及管道规格计算;最后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生产上的安全性及经济上的合理性论证等。图纸部分包括设计项目的流程图(A2图纸)和主要设备的结构图(A1图纸,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剖视图)。提交课程设计作品时要装订成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由于每个教师需要负责整个班级学生的设计,而每个学生设计计算的正确性无法一一审核,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从设计一开始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设计工作,训练其独立分析和判断结果正确性的能力。

四、严格考核制度

课程设计不同于平时求解习题,设计计算的依据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并对自己选取的方案进行合理性论证和核算,从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上进行分析比较。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需反复多次计算方可得到,因此,只有严格考核制度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第一,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有主动性,能否按时按进度完成设计内容,能否独立思考、勤于钻研,是否有创新意识等;第二,设计说明书占总成绩的40%。要求语言精练、简洁,考查图表是否清晰,说明书的撰写是否规范,图纸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布局是否合理等;第三,答辩占总成绩的30%。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每个学生要叙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案选取的原则、计算依据等,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所设计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从设计中所得到的训练等。总之,要从而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习主动性。

五、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

国内每年都会组织大型的化工设计大赛,参赛对象为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相关的训练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设计竞赛。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潜力,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述,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強化了化工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也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保柱,于凤文,朱菊香.Aspen Plus应用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23-25.

[2]金一粟,周永华,满瑞林.化工原理的延伸教学—化工设计[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25-226.

[3]高浩其,徐挺,李维维.“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现代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8-27.

[4]赵如松,高劲松.构建以设计为主线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5(3):102-104.

4.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四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有创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并注意教材的思想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2.编写教材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有关问题或有关领域的延展思考,启迪学生的遐想空间。

3.教材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注意删减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前沿及实战的内容。

4.编写教材必须注意总结教学经验,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于教材中的关键、难点、重点,尤其要阐述透彻。

二、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经济管理专业在我校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管理学原理与实践》课程则是该学科最为基础性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管理学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被我校确定为全校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为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定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同时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为实现上述课程目标,长期以来,本课程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思想性、生动性、丰富性等方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尝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期在本专业深厚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全国同类课程中的经典版本。3.本教材在总结之前自编教材《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第一版、《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第二版、《管理学概论》的经验,在结合周三多版本《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的基础上,按本校的教学特色和要求编写,全书按照“本章导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章节单元”的体例设置,在内容体系构建上每章按照“学习目标—管理情景—理论与实践—本章小结—课后自测—案例分析—项目训练—能力测试”的结构进行编写,在阐述相关知识的同时,以“专家视野”、“管理故事”、“管理箴言”、“阅读材料”、“课堂思考”、“案例探析”、“管理启示”、“管理探讨”等助学小组栏目穿插其中,细化所论及的具体内容,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应用性,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读者迅速掌握知识架构和重要知识点,迅速把握管理学的精髓。

本书编写注意汲取国内外管理科学研究领域的积极成果,把握管理实践的脉搏,既注重西方先进科学理论的介绍和运用,又重视我国具体国情;既注重管理理论研究,又注重管理实践的运用;既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又注重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力求既有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有表述上的精炼简洁、通俗易懂。我们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口径宽厚、兼具良好人文素质及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历经长期教学及研究实践的积淀,并基于良好的管理学理论实践基础,工商管理教研室现有师资团队将课程改革研究重点瞄准《管理学》。

新的教材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学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与管理学课程配套的教材建设为重点,依托以前课程研究项目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探讨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编写特色考虑:

适用性:该教材是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所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是理论上比高职高专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二是在实践上内容比一本二本强。我们学生的定位应该是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实践上强于一本二本。

应用性:除了学习原理,夯实基础之外,更要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独立学院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学完每一章节后知道在具体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必须研究现在企业中常用的管理工具、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特别是适合我们学生就业的中小企业的应用状况,要把“三会三有”的教学理念体现到教学实处。

先进性:注意学习借鉴近10年的成果,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这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为考研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用书的需要。

三、教材编写大纲及对应的学时

管理学课程体系共分10章,总讲授课时48学时: 第一章 管理和管理学概述(4学时)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

第三节 管理者 第四节 管理学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演化(6学时)

第一节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 第五节 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章 管理决策(6学时)

第一节 决策的概念

第二节 决策的本质

第三节 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决策的方法 第四章 计划(6学时)第一节 计划的概述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 计划的程序 第四节 计划的方法

第五节 目标管理

第六节 经营战略管理 第五章 组织(6学时)

第一节 组织的基础(组织的任务与原则;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直线与参谋;集权与分权;正式与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 组织模式

第三节 组织文化

第四节 组织变革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章 领导(4学时)

第一节 领导及其本质

第二节 领导方式

第三节 领导理论 第四节 领导的艺术 第七章 激励(4学时)

第一节 激励的本质

第二节 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原则与方法 第八章 沟通(4学时)第一节 沟通的概述

第二节 沟通的方式

第三节 沟通渠道

第四节 沟通障碍及其克服方法 第九章 控制(4学时)

第一节 控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控制的类型

第三节 控制的过程

第四节 有效控制的实施 第十章 管理创新(4学时)

第一节 创新概述 第二节 创新的过程与主体 第三节 创新的内容 第四节 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创新的类别 第五节 创新的方法

四、教材编写的体例要求

(一)总体结构

教材统一按章节、课时安排结构。层次要求合理,不宜过多,编排格式要统一。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对应。

2.设置章首页。以导论的形式阐述该章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3.节数根据教学内容确定。

4.每节设置案例导入,要求案例为与本节相关的经典真实案例。5.每章最后安排实务训练,给出示范案例和习作案例。6.每章后附“思考与练习题”。示范:

第三章 管理决策 名人名言 教学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了解……;

2、理解……;

3、掌握……;

4、掌握……。技能目标:

导入案例

要求:除了经典管理案例,建议选取时间最新、最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紧密结合的管理案例。

本章关键内容:

第一节„„„„.导入案例„„„„„„(如有).(正文:)第二节„„„„„ 导入案例„„„„„„(如有).(正文:)章节末 实务训练

(一)示范案例

(二)习作案例 思考与练习题 1„„„„„ 2„„„„„„ 3„„„„„„..(三)目录规范

一般只列出章、节、目的标题(通常为三级),并与正文中完全一致。如:

第一级: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二级: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三级:一、二、三、……

凡确有需要的,可予以增加:

第四级:

(一)(二)

(三)……

第五级: 1.2.3.„„

第六级:(1)(2)(3)、……

(四)文字规范 1.中文

文字全部使用中文简体字。字体:建议使用方正字库宋体。正文文字10磅,行距20磅,案例解析与知识提示8磅,图注6磅。文中的异体字、数字的一般用法、计量单位名称的统一用字、中国历史纪元表,可参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附录。外文字母、名词术语、人名、地名、地图、中外机构名称、插图等均应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2.外文

(1)文稿中外国人名的译名要准确,文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名要写出完整的译名、原文和生卒年。如L.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再出现时就可以直接写成达·芬奇。

(2)专业名词标注英文名称时,首字字母一律大写。

(3)专业名词术语、国际组织名称有缩写时,先按全称后缩写,中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3.数字

(1)相邻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隔开,如“五六万”不能写成“ 5、6 万”或“

五、六万”。

(2)五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写成以“万”“亿”作单位。但不得以“ 十”“百”“千”“ 十万”“百万”等作单位,如 345 000 000 千米可写成3.45 亿千米,或34500 万千米,但不能写成3亿4500万千米或3亿4千5百万千米。

(3)多位数的分节法,为组与组之间空二分之一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不用传统的千分撇,如:“2 748 354 ”不写成“ 2,784,354 ”。

(4)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短横(~)连接号如:“2500万~3000万元”;“ 10% ~ 15% ”。

4.时间

时间应写明具体年月日, 不要用“今年”、“明年”、“去年”、“上月”、“本月”、“去年同期”以及“不久以前”、“最近”、“两年前后”等的时间表达方法。年份一律用全称,不得省略,如“ 1995 年”不能写成“ 95 年”或“九五年”;“20世纪”不能写成“上世纪”。

(五)名称规范 注意名称的变动。包括国际组织名、地名、机构名、国名、货币名、人的职务,特别是我国部委机构的名称变动,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新提法等尤其要注意。

(六)图片规范

教材插图、图表应与文字内容要紧密联系,要有统一的编号。

1.图片:单册教材图片使用量为100-300幅,图片精度在300dpi以上TIF格式。(彩色图片要CMYK四色文件,大小依版面使用大小而定,凡色彩、精度达不到质量要求的,请提前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联系,以便共同解决问题)。有些教材若需要附带光盘,也要提前与出版社沟通。

2.编排:插图、表格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排,图序、表序的写法统一为章的序数和本章图、表的序数中间用圆点隔开,不用短横。如:图 1.1、图 1.2;表 1.1、表 1.2。

3.图注:插图、表格一律编写图题、表题;图序、图题写在图的下方;表序写在表格的左上方,表题居中写在表格的上方;图注写在图题下方,表注紧列表下。

4.图表:图表与上下文一律空半格。

五 教材编写的内容要求

(一)要明确写出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目标要具体,特别是能形成何种能力,教学要围绕目标来完成)。

2.教学重难点。

(二)相关资料

要注意列举资料的权威性,求其精约。

(三)作业要求

体现实训特点,重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四)要特别注意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 1.希望我们的教材有案例教学,可通过问题链、问题串来引领学生进入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2.在教学案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多视角的方法来审视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材应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

3.定义应准确。对文稿中专业术语,要有准确客观的定义和相关的知识连接。

文章引用他人的论述,需用呼应注说明出处的,依次注明作者、书名(报刊名)、卷次、版次、页码、出版者和出版年月。

4.章与节的开篇要有导论,字数约200~300字。

5.章节后的小结由作者依教材需要而定,一般字数控制在800左右。

六、教材编写的交稿要求

1.交稿要求符合出版社“齐、清、定”的规定

“齐”:要求文稿、图稿,包括内容简介、前言、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

“清”:要求文稿缮写清楚。每个字、字母以及标点符号等应能单独辨认无误,注意外文符号录入的正确性,包括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应区分清楚,书写格式等。

“定”:要求作者确认稿件章节等已无疏漏、错误之处;交稿后除非出版社提出修改意见,著者不再作大的增删、修改。

2.稿件要求符合国家《著作权法》的要求

为了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作者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应遵循国家《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否则,由作者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七、写作内容分配:

张红

第1、2章 王博

第3、4章 桂颖

第5、9章 蔡晓娟 第7、8章 刘玲

5.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五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改革与尝试,从实验过程的实验预习与准入、软件仿真实验、硬件连接与调试实验的3个阶段,以及实验内容的`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3个层次3个水平,来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课程实践环节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作 者:王晓萍 刘玉玲 陈惠滨 梁宜勇 齐杭丽 Wang Xiaoping Liu Yuling Chen Huibin Liang Yiyong Qi Hangl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杭州,310027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验证型实验 设计型实验 综合型实验

6.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六

2.1 分层次教学内容探索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概念、重点知识和扩展阅读三个层次,并划分难点内容。其中基础概念和重点知识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等,故而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也是考察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详细讲解,反复强调,包括公式推导,物理意义等;而扩展阅读则往往都是一些结合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等,以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当然,对于难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更为细致的讲解。另外,对于一些相近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对比学习,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没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上面面俱到。

2.2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

通信原理课程基本原理多、公式推导复杂、流程图原理分析图也很多,使用传统的板书讲授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很多复杂公式的推导、原理分析都很慢,不够清晰明了,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的方式,节省了时间,处理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并且两种方法还可以优势互补。教学论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对通信原理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生动的表达,给教学注入生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量,并用板书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使讲述内容更连贯。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且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3 引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到理论课堂中

在数字通信原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公式和方框图,对学生来说,缺乏可视化的直观表现,学生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引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到课堂中,可简化计算过程,把计算结果以图的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各种调制解调信号波形、频谱等,同时仿真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可以仿真许多通信系统,通过改变某些参数来观察通信系统的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从而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实验环节的完善

在课程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中大力发挥Matlab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从三个方面设计数字通信原理实验和课程设计的项目:①M文件编程仿真;②Simulink动态系统仿真;③GUI(图形用户界面)演示系统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知识点的仿真分析,使学生更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无意义的大量重复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等于拥有了创新的催化剂。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时代中的一种数字化生存能力。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对象大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要接收和处理大量的技术信息,要适应未来数字信息化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通信领域时分复用技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复用技术的最新科研动态,并在下次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将来深入研究、创新专业技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2.6 前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很难跟上科学技术的步伐。而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就必须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前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在讲解模拟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最新的基于小波理论的信号降噪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又丰富了学生后续课程所需的专业知识。

3 结束语

总之,《数字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后续课程影响深远。通过研究与实践,对《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体系,同时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将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完善实验环节,并将前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在《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涛,桑林,杨鸿文。“通信原理”国际化教学方法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35(1)。

[2]安静,康琦,汪镭,吴启迪。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30(11)。

7.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七

1 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安排一般是根据指定教材, 按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和实验, 在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这样的安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安排总学时一般是64学时, 其中52学时用于教师课堂教学, 12学时用于学生课内实验。12学时的实验环节只能让学生熟悉SQL语句的基本使用, 机械地对着实验手册依葫芦画瓢, 熟悉对数据库最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

数据库原理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中的一部分, 共20学时, 集中安排在学期末的一周内完成。由于前期12学时的课内实验安排跟后期的课程设计脱节,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既要做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 又要编程、写设计报告等, 必然会感到时间紧张, 大多只能应付了事。这样导致课程设计形同虚设, 课程设计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考核只是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考核, 对实践环节没有相对有效的考核机制。这样带来的后果是, 有些学生考试分数很高, 但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表现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独立地进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 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与目标

改革和加强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 形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是当前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 探索数据库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设计思路:改变传统的课内实验方式, 围绕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分层分级设计实验内容:基本技能类, 提高编程类, 综合设计类, 应用开发类。内容包括:SQL2005的安装、交互SQL语句、SQL编程、数据库综合设计、应用开发等几大方面。基本技能类和提高编程类的实验可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完成, 并自动判分;综合设计和应用开发类的实验分小组进行, 提交详细的设计文档, 最后各小组制作PPT, 参与答辩。最终将实验考核纳入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总体目标: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 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3 实验教学体系的搭建

3.1 课内外相结合的实验方式

改变单一的课内实验, 采用课内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将所有的实验内容重新调整, 一部分安排在课内, 一部分安排在课外, 这样不仅解决了实验学时有限的问题, 还让学生不仅是单纯掌握一点对数据库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 而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实验让学生能真正消化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数据库原理知识。

3.2 分层分级的实验内容

基本技能实验安排在课内12学时内。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采用SQL Server2005为实验平台, 以学生选课系统为案例, 让学生通过数据定义语言 (DDL) 、数据操纵语言 (DML) 和数据控制语言 (DCL) 的实践, 掌握如何在SQL Server2005对数据库的备份与还原操作以及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等操作。其中数据定义包括创建库、表、索引;数据查询是数据库基本操作这部分的重点, 包括单表查询, 连接查询, 嵌套查询, 集合查询;数据更新包括对库进行插入、删除、修改等。

编程提高实验安排在课外。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高级应用。涉及数据库的安全、数据库的完整性以及T-SQL编程等相关知识, 是基础实验的提升实验。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 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以及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的定义, T-SQL编程, 存储过程的创建和使用, 触发器的创建和使用等。

综合设计实验安排在课外。经过前面的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数据库和使用数据的能力, 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基本结束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 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诸如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网上选课系统等, 让学生自行分析系统如何规划、设计和实现, 真正让学生能掌握数据库设计中从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到数据库实现的基本过程, 并适时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验证设计的数据库是否合理。学生经过这个阶段学习后, 一是能直观地把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消化, 二是为课程教学结束后的课程设计作了很好的铺垫。

应用开发实验安排在课程设计的20学时内。学生经过综合设计实验后, 已掌握了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在课程设计阶段有据可依, 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教师布置一系列的案例数据库, 学生分组选择相应课题, 要求学生进行案例设计, 并利用SQL语句模拟实现系统功能。这个阶段既是对综合设计篇的延续, 又让学生对交互式SQL语句、SQL编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同时, 也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3.3 实验考核纳入课程考核

不再以单一的期末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 将实践环节真正纳入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课程讲授结束后, 进行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部分的上机考试;对综合设计部分, 以小组为单位, 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 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后, 提交相应的设计文档, 并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设计的数据库进行答辩, 杜绝部分学生偷工减料, 浑水摸鱼的现象。

4 结束语

完善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践环节真正贯彻到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阶梯式的实践环节,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消化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我校近几学期的实践与探索, 该实验教学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教学效果相比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摘要:针对目前数据库原理课程实验环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提出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新思路。从实验安排方式、实验内容、实验考核几方面探索实验教学体系的新模式, 完善目前实践环节的不足, 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实验教学体系,分级实验

参考文献

[1]王艳, 沈晓晶等.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 (2)

[2]马江涛, 王艳军.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的教改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12)

8.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绿色城市;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6-0052-02

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条件日益提高,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为此,“绿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以广泛应用,即当前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和谐是绿色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与有机发展各个方面,强调和谐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笔者将结合个人多年的规划设计实践经验,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绿色理念及其应用问题加以概述。

1 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中遵循的原则

1.1 节能原则

绿色建筑首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便是节能,要保证在运作过程中的无污染、无害化,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所选用的建筑材料要保证是容易降解和再生的。同时还需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保证材料不存在辐射、污染等问题,另外材料还需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耐久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2 生态原则

在构建绿色城市的过程中需要与自然有足够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着环境共生意识。生态原则要求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注重对周边的植物、树木以及水资源等和人类关系的分析,实现人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共生。规划师要充分认识到城市不仅仅是环境当中的一部分,更应该以一种谦逊的态度来对待自然。

1.3 人本原则

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城市中的建筑最终的使用者是人类,建筑是人们每天起居生活最为重要的场所,它的品质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与工作质量。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重视环保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4 一般性城市设计原则

绿色城市在设计时,还需要遵循一般性城市设计的原则,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活力,要保证城市具有安全、和谐以及生存延续性等方面的特点;

其次是感知性,人通过与场所的交互活动,获得一定的感受,要在体验城市之后有一种独特的体会;

最后是适宜性,保证空间和人的活动是相互协调的,不仅涉及到物质功能方面,同时还要做好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2 绿色城市设计原理设计应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锦绣新城——铜川市保障房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引入了绿色化城市设计原理,保留并利用原有水系,即利用现有以农业灌溉为主要功能的“高干渠”,规划在其两侧布置绿化带并结合水体设置景观小品,形成一条贯穿全区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景观绿带。并在规划区内部设计专类公园(新区植物园),面积 46.94 hm2,公园绿地建设能够满足该地区大容量高密度建筑对空间和自然环境的需求。如图1和图2所示。

首先,因地制宜,规划时,考虑到绿色城市节能、环保、节地理念,保留并合理利用了地域内自然河流和水面开放的空间,让它们能够和区域内部的交通骨架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

本次规划设计利用现有以农业灌溉为主要功能的“高干渠”,规划在其两侧布置绿化带并结合水体设置景观小品,形成一条贯穿全区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景观绿带。

其次,规划设计以发展新型居住社区为主要目标,结合铜川地区当地环境、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以多层住宅、小高层为主,高层住宅适量为原则,采取中心公共绿地与组团绿化中心相结合的景观系统,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居住社区。在景观设计时,点、线、面、结合,大面积公园绿地形成“绿心”,贯穿规划区的自然水系形成“绿带”,居住片区内引入水系形成小区内部水体景观。

最后,规划设计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要求,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绿色居住空间。

在植物配置上,充分注重结构层次和疏密的关系,随着视点的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优美空间。植物选择上注重季相与色相的搭配,充分显示植物的形态美与色彩美,形成安静、优美的休憩空间。创造一个满足人们生活、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精神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居住环境。

3 心得体会

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布局极不平衡,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城市的发展空间需求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理想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规划会涉及到公平、环境、效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要想在实践过程当中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十分不易的,因为效益最优和生态最优的结果往往是不能够兼容的。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规划将会一直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的绿色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这些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也包括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我们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4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绿色城市设计原理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了解到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在进行规划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重视环境的建设工作,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确保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城市设计需要遵循节能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以及一般性城市设计原则。通过实际案例中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绿色城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健康、社会经济效益同自然环境的兼容性,需要特别注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且做到利用要节制。

参考文献:

[1] 祝海明.城市道路沿线公共空间绿色规划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 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 地质大学,2014.

[3] 杨芊芊.风景园林设计中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初步思考[D].北京:北京林 业大学,2011.

9.农村无线WIFI建设与设计原理 篇九

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上网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农村地域广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居住地间距较远且分散,网络建设受到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困难,制约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村一般人口居住均在方圆3公里范围内,且高层建筑较少,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根据无线微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制高点架设无线设备并配合合适的接收终端网卡,在方圆3公里范围内能够达到高稳定性高速率无线链路,完全满足农村用户上网需求。无线宽带业务在农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建网成本低、一次性投入资金少、运营与维护成本低、建网速度快、高可靠性与超强的可扩展性,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宽带入户方式,也非常适应农村网络建设逐步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频段干净,受干扰因素影响小。特别适合WLAN无线网络的大规模部署应用。

1.农村无线网络覆盖的需求分析

1.1为什么要发展农村无线网络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被提上日程。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为农业、农村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原来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电信宽带业务逐步走向农村。农村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在逐步加大,因此宽带业务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村地区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目前我国农村各地的“数字农业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万户上网工程”,以及“现代农民远程教育”等正蓬勃发展。如何能快速、低成本的建设宽带接入服务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各大运营商通过多年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覆盖到各县及以下的各乡镇中心,但是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固网资源基本是空白,即便有客户接入的需求,但接入成本很高,维护工作量大。村一级的网络覆盖建设任重道远。如果能利用乡镇一级的网络资源及传输配套资源来解决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问题,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各行政村距离乡镇、县城等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要想实现“家家通网络”的目标,如果采用传统有线网络建设方案,我国预计需要铺设本地环路的缆线长度将达上千万公里,一次性投入资金大、运行维护成本高,运营商收益增长缓慢。相对于有线宽带接入网络,WLAN具有安装使用灵活、建设成本低、数据业务承载容量大的优点。如果采用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替代部分光纤部署,可以提供最高达300Mbps的带宽,将大幅度的降低线缆铺设成本,最快的将网络拓展到每村每户,并且节省到每个农户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成本。

1.2农村无线网络覆盖优势分析

事实上,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中,应用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建网成本低、一次性投入资金少、运营成本低、建网速度快、可靠性高等,同时其高度灵活的扩容性。当然,无线网络不可能完全达替代有线网络的需求。但是,根据无线网络具有覆盖低成本、部署快的特点,可作为业务发展期的过渡性方案,即利用无线方案先发展一批有效用户,后期再为区域相对集中的用户改为有线接入方式,非常适应农村网络应用需求逐步发展的过程。相对于传统固定宽带接入方式属“用户未发展,端口先到位”,易造成整体端口利用率不高,即前期“沉淀”投资过大;而无线WLAN接入方式覆盖具备快速建设的特点,属于“发展用户即建设”,其利用率相对更高。采用WLAN解决农村地区宽带覆盖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网络部署迅速

无须布线,利用运营商自有铁塔等资源,即可完成网络的建设工作。无须施工许可证,不需要开挖沟槽,安装无线网络所需的时间只是安装有线网络的零头。

客户接入方便:

无须在客户侧布

维护工作放线缆,仅需一个无线客户端接收设备即可实现上网。的维护,即可保证网络稳定。

1.3无线桥接技术概述

无线网桥是 WLAN技术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方式。无线网桥是无线射频技术和传统的有线网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网桥可以无缝地将相隔数十公里的局域网络连接在一起,创建统一的区域或城域网量小

客户侧由于基本没有“户线”,只要做好AP的日常维护和通道络系统,在最简单的网络构架中,网桥的以太网端口连接到局域网中的某个集线器或交换机上,信号发射端口则通过电缆和天线相连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网络系统的扩展。

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网络连接,无线网络桥接具备了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成本:相对于光线等有线网络而言,其低成本的特性显而易见;

2.建设周期短:其快速的建设周期往往只需一至两天时间,快速、易用;

3.易维护:点对点的桥接设备易于维护及维修;无线桥接通信只需维护基站 设备,出现故障时则能快速找出原因,恢复线路正常运行;

4.高带宽:无线桥接技术可提供最高300Mpbs的通信速率,实际有效通信 速率可达130Mpbs;

5.受地理因素影响小:对于有线网络极难部署的河流、山地、废墟等地,无线 网络轻而易举即可实现;

无线桥接整体解决方案基于IEEE 802.11n技术标准,工作在开放的5.8GHz频段,采用扩频通信技术,融合OFDM-MIMO、信道捆绑、Short-GI、帧聚合、无线链路加密等技术,最大可提供300Mpbs的接入带宽,实际有效带宽大约为130Mpbs,可充分满足数据、语音、数据等多业务的融合传输,点对点最大传输距离>10公里。无线桥接链路为透明传输,不改变数据帧结构,不影响业务流程。无线桥接整体化解决方案,将无线桥接技术、射频信号优化技术、安全加密技术、综合管理系统、业务功能设计等进行分层模块化部署设计,将系统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设备功能、性能优势,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无线网络,保证用户投资。

1.4农村无线网络覆盖建设目标

以无线的方式实现从镇到村的无线宽带传输。式覆盖整个村庄。网桥进行管理。术在农村的应用。

以无线的方

可对每一位农村用户和每个无线接入点/无线 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安

结合有线电视、IPTV、无线宽带、VOIP等新技全保护措施,以满足用户身份 鉴别、访问控制和保密性等要求。在网络规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系统应可不断升级和扩充,保证系统可用• 理等

记录用户的上网信息,便于控制中心对用户进行控制、管

2.架构理念及设计原则

2.1系统架构理念

1)所见即所得的射频规划工具-减少设计成本、提高部署效率

为了有效解决网络建设者在无线网络设计和规划所面临的困难,并有效降低在无线网络设计和规划方面的总体成本。提供可视化的无线射频规划和部署工具。该工具将为网络建设者提供最具时效的可视化无线网络部署和规划手段。通过向 RF 部署工具导入需要实施 WLAN 部署的各区域平面图及其面积、预期的覆盖效果、障碍物材质等参数,RF 部署工具将综合考虑整个覆盖区域内三维空间的射频特性,自动输出各覆盖区域的 AP 最佳部署位置及预测的覆盖效果。这将为 WLAN 网络的实际部署提供有力的参考,帮助无线网络设计和实施人员快速、准确对整个无线网络进行射频信道规划、射频功率确定及设备布点指导。

2)智能化的射频管理特性-减少射频管理成本、提高射频管理效率

针对无线网络中存在的射频管理难题,提供基于集中化或内置于无线控制设备的可视化智能 RF 管理工具。借助该管理工具所提供的强大功能,无线控制设备可以及时发现无线网络中由于接入点失效而产生的射频覆盖黑洞,并通过经优化设计的 RF 算法协调失效 AP 周边的其它 AP 资源来完成对覆盖黑洞的有效弥补。同时无线控制设备还可以发现无线网络中存在的射频干扰问题,继而

利用经优化设计的 RF 算法协调整网射频信道资源,从而为受干扰 AP 选择新的可用信道。该新的信道信息会自动下发到受干扰的 AP 并得到执行,从而快速解决射频干扰问题。当在现有无线网络中为满足覆盖需求而增加新的 AP 时,无线控制设备也可以通过优化的 RF 算法自动决策并指导新的AP 完成无线信道及射频功率的调整,以此实现无线接入点的快速部署。智能化的管理特性可显著提高网络管理者对无线网络的部署和管理效率。3)强健的网络安全特性-降低安全威胁、避免法律风险

无线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网络,因此,为了向网络经营者提供强健安全的现代化无线网络,在关系到网络安全的各个层面均提供强健丰富的安全特性。在用户接入安全方面,提供 802.1x 接入认证、PSK 认证、MAC 接入认证以及portal 认证等。通过 AAA 服务器与无线控制设备的有机结合,可为用户提供基于用户角色的策略控制,这其中包括对用户的 QOS 特性、应用访问权限及无线漫游特性等参数的管理和控制。在无线用户数据安全方面,提供 WEP、WPA、WPA2 及 WAPI 在内的强健的无线网络加密功能,为无线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数据安全保障,满足无线网络各种应用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在无线网络环境安全方面,智能无线接入点可同时工作在无线接入点和无线监视器的模式。同时,还提供完善的WIDS 功能,帮助网络管理者及时发现并响应网络中存在的RogueAP 和 AD Hoc 主机等不安全因素,并可有效防护发生在无线网络中的DOS 攻击。

4)加速投资回报的可运营网络-减少运营成本、改善运营环境

针对现在社会节能环保的切实需求,推出全系列采用独特环保理念设计的无线控制器。得益于独具特色的动态功率管理特性,该系列无线控制器在保持性能无损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运行情况、端口工作状态、线缆的长度和质量等多种因素自动调整供电功率,由此提供比同类型传统以太网交换机降低约30%的超低功耗。

5)最具时效的网络管理手段-降低总体管理成本、提高整网管理效率

针对网络中部署的无线接入点,提供集中化的零配置管控能力,允许所有接入点自动发现并与控制设备关联,并提供对接入点的配置信息和软件版本进行自动更新和升级。由此,最大限度减少网络管理人员对无线接入点的维护工作量。为了解决无线接入点设备供电问题,全系列无线接入点均提供基于 802.3af 标准的以太网供电(POE)支持。由此,网络建设可以使用 POE 供电设备为广泛分布的无线接入点进行集中供电,有效解决在各种环境下部署无线接入点时的电源引入问题,提高部署灵活性、减少部署时间并降低部署成本。同时,通过配合使用的 POE 供电交换机,网络管理者还可以实现对无线接入点工作状态及其耗电情况等方面的远程检测或调整。对于每一个在网络中部署的设备,均提供内置于设备的可视化中英文 WEB 网管系统。基于该网管系统用户可获得基于统一风格和操作习惯设计的有线、无线集成网管所带来的好处,有效帮助网络管理员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设备的配置和维护工作。针对整个网络所有设备的集中化管理需求,提供全面集成有线、无线管理能力的智能融合一体化网络级大型网管平台。是一个将有线和无线网络管理特性完美融合开发而成的开创性网管平台,除向用户提供风格完全一致的有线、无线网络管理操作手段和全特性的有线、无线管理套件,还提供全面的网络性能、事件、日志和趋势分析能力。借助于丰富强大的管理和分析特性,网络管理员只需操作一套软件即可顺利完成对整体网络的部署、管理和优化,还可快速定位并帮助解决网络中产生的故障。这极大简化了网络维护的复杂性,并有效降低网络运营成本。

6)满足多业务融合的软硬件平台-降低投资风险、提供投资保护

Howay系列无线控制器是公司为网络运营者交付的全特性无线网络控制和管理设备。全系列产品采用先进的并行多核多业务处理器及高速 ASIC 作为业务和数据处理平台。借助于先进的软、硬件产品设计,Howay系列无线控制器除提供无线用户接入、无线设备管理、无线实时语音、无线视频传送、无线快速漫游等全面无线业务能力外,还可提供高性能的NAT、VPN、基于 DPI 的应用控制、带宽管理等丰富业务特性。同时,Howay 系列无线控制器还提供基于芯片级别的 IPv6 业务特性,可对 Ipv6数据报文进行硬件级的高速转发,加速各种基于 Ipv6 的业务处理能力。

2.2系统方案设计原则

本方案的设计将在追求性能优越、经济实用的前提下,本着严谨、慎重的态度,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择、系统应用、技术服务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综合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力图使该系统真正成为符合农村无线覆盖需求的网络系统。系统总体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经济性在网络的设计和实现中,本方案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标准性和开放性

只有支持标准性和开放性的系统,才能支持与其它开放型系统一起协同工作,在网络中采用的硬件设备及软件产品应该支持国际工作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以便能和不同厂家的开放性产品在同一网络中同时共存。通信中应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以使不同的操作系统与不同的网络系统及不同的网络之间顺利进行通讯。

本方案中,网络设计及网络设备选型遵从国际标准及工业标准,使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无线局域网系统满足国际和国内的无线标准,WLAN最大程度的兼容符合Wi-Fi标准的各种无线终端设备。

网络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易于扩充,使相对独立的分系统易于进行组合和调整。选用的通信协议符合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网络的硬件环境、通信环境、软件环境相互独立,自成平台,使相互间依赖减至最小,同时保证网络的互联。

先进性和安全性

系统所有的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先进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实用而忽略先进,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我们的实际应用要求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网络的安全是事关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宁可牺牲系统的部分功能也必须保证系统的安全。在无线网络建成后的3-5年之内,不会由于业务量的增加导致对网络结构及主要设备的重大调整。同时要考虑实际的应用水平,避免技术环境过于超前造成投资浪费。成熟性和高可靠性

作为信息系统基础的网络结构和网络设备的配置及带宽应能充分地满足网络通信的需要。网络硬件体系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能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在运行速度和性能上都应是稳定可靠的、拥有完善的、实用的解决方案,并通到较多的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在全球的广泛支持和使用。同时,应从长远的技术发展来选择具有很好前景的、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适应系统未来的发展需要。

可靠性也是衡量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独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网络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对关键应用的主干设备考虑有适当的冗余。应急处理信息系统能够全天候工作,达到每周7*24小时工作的要求。一个高可用性的系统才能使用户的投资真正得到回报。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

整个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互连设备,应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易学,并便于维护。对复杂和庞大的网络,要求有强有力的网络管理手段,以便合理的管理网络资源,监视网络状态及控制网络的运行,因此,网络所选的网络设备应支持多种协议,管理员能方便进行网络管理、维护甚至修复。

在设计和实现时,必须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便于维护性,以使系统万一发生故障时能提供有效手段及时进行恢复,尽量减少损失。

可扩充性和兼容性

10.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复习考核重点 篇十

1、管壳式热交换器按其结构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浮头式和填料式四种类型。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适用范围广、处理能力大、清洗方便等优点,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但传热效果较差、体积比较庞大,因此在某些场合需要使用在传热性能、体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点的其他型式热交换器。

(1)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固称之为管板式热交换器。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在壳程数相同的条件下可排的管数多。但是他的壳程不能检修和清洗,因此宜于流过不宜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与壳体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流体的泄漏。为避免后患可在外壳上装设膨胀节,但它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由于温差引起的热应力。这种方法不能照顾到管子的相对移动。

(2)U形管式热交换器:管束由U字形弯管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使每根管子具有自由伸缩的余地而不受其他管子及壳体的影响。可将整个管束抽出清洗,但要清除内壁的污垢却比较困难,因为弯曲的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因而在制造时需要不同曲率的模子弯管,且使管板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此外,损坏的管子也难于调换,U形管中间部分空间对热交换器的工作有着不利的影响,从而使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3)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为固定端),另一端的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连接而可相对于壳体滑动,这一端为浮头端。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壳体与管束之间不会因差胀而产生热应力。需要清洗和检修时,仅将整个固定端抽出即可进行。它的缺点是:浮头盖与管板法兰连接有相当大的面积,结果使壳体直径增大,或壳程与管束之间形成了阻力较小的环形通道,部分流体将有此处旁通而不参与热交换过程。优缺点表明,浮头式热交换器适用于管子与壳体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4)填料函式热交换器:应用于温差较大,介质易结垢,且压力不高大场合。使一端管板固定而让另一端可在填料函中滑动的热交换器。由于填料密封处容易泄露,故不宜用于挥发、易燃易爆、有毒和高压流体的热交换。由于制造的复杂,安装不便,不宜采用这种结构。

3、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于排列:

1)等边三角形法:当层数>6时,由于六边形的弓形部分可排管子,故层数越多越有利;(最合理排列方式)2)同心圆法:比较紧凑,且靠近壳体处布管均匀,在小直径热交换器中,这种方式布管数比等边三角形要多。3)正方形法:一定管板面积是可排列的管数最少,但它易于清扫,故在易于生成污垢、需将管束抽出清洗时的场合得到应用(浮头式~和填料函式~)

5、补强圈:保护传热管,定距管:定折流板间距拉杆:用于固定折流板,分程隔板:为了将热交换器的管程分为若干流程;

4、区分挡管、折流板、定距柱:拉杆和定距管主要用于

折流板的安装,拉杆主要固定折流板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减少由流体作用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摩擦,定距管主要是定位折流板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控制折流板的间距,提高换热效率。

5、折流板: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和湍流强度,强化壳程流体的传热,在管外空间装设纵向隔板或折流板。纵向隔板在U形管壳式热交换器中常有应用,折流板除使流体横过管束流动外还有支撑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的作用,装设比纵向隔板简单。常用形式有:弓形折流板、盘环形。有时折流板附近出现流动“死区”,为避免应使折流板倾斜。

优点:没有传热死区、结垢速度慢、管束不易振动 挡管和旁路挡板:防止壳程流体短路 防冲板与导流筒:保护传热管束

6、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基本构造:⑴管板⑵分程隔板⑶纵向隔板、折流板、支持板⑷挡板和旁路挡板⑸防冲板

产生流动阻力的原因:①流体具有黏性,流动时存在着摩擦,是产生流动阻力的根源;②固定的管壁或其他形状的固体壁面,促使流动的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为流动阻力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热交换器中的流动阻力: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管程阻力:沿程阻力、回弯阻力、进出口连接管阻力

管程流过的流体:容积流量小,不清洁、易结垢,压力高,有腐蚀性,高温流体或在低温装置中的低温流体。

7、卧式和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前端管箱:

A-平盖管箱,B-封头管箱,C-用于可拆管束与管板制成一体的管箱; N-与管板制成一体的固定管板管箱,D-特殊高压管箱;

壳体型式:

E-单程壳体,F-具有纵向双程壳体G-分流,H-双分流,I-U形管式热交换器,J-无隔板分流K-釜式重沸器,O-外导流

后端结构形式:

L-与A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M-与B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 N-与C相似的固定管结构,P-填料函式浮头,T-钩圈式浮头 U-U形管束,W-带套环填料函式浮头

第三章高效间壁式换热器

1、间壁式热交换器有固定传热面,热量在同一时刻通过固体壁由一侧的热流体传递给另一侧的冷流体。

紧凑性是指热交换器的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传热面积大小,单位为(m2/m3),凡大于700m2/m3的热交换器即可称为紧凑式热交换器。

2、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是一种由螺旋形传热板片构成的热交换器。它比管壳式热交换器传热性能好,结构紧凑,制造简单,运输安装方便。适用于石油化工、制药。食品、染料、制糖等工业部门的气-气、气-液、液-液对流或冷凝的热交换。

基本构造包括螺旋形传热板、隔板、头盖连接管等。包含由两张厚2~6mm的钢板卷制而成的一对同心圆的螺旋形流道,中心处的隔板将板片两侧流体隔开,冷热流体在板两侧的流道内流动,通过螺旋板进行热交换。螺旋板一侧表面上有定距柱,为了保证流道的间距,也能加强湍流和增加螺旋板刚度的作用。

3、板式热交换器:近几十年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高效、紧凑的热交换器。它由一系列互相平行、具有波纹表面的薄金属板相叠而成,比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更为紧凑,传热性能更好。按构造分为可拆卸(密封垫式)、全焊式和半焊式三类,可拆卸式热交换器主要三个部件为:传热板片、密封垫片、压紧装置及其他一些部件(轴、接管等)。

优点:1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2传热系数高;3顶部温差小;4热损失小;5适应性好,易调整;6流体滞留量小。

缺点:处理能力不大,操作压力比较低(<20atm),操作温度不能太高(<300摄氏度)。

传热板片:板式热交换器的关键元件,使流体在低速下发生强烈湍流,以强化传热;提高板片刚度,能耐较高的压力。

密封垫片:为了防止外漏和两流体之间内漏,安装于密封槽内,运用中承受压力和温度,而且受着工作流体的侵蚀,在多次拆装后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两板片间造成一定间隙形成介质的通道。

压紧装置:用于将垫片压紧,产生足够的密封力,使得热交换器在工作时不发生泄漏。

4、板翅式热交换器:

结构基本单元为隔板、翅片及封条三部分。冷热流体在相邻的基本单元体的流道中流动,通过翅片及与翅片连成一体的隔板进行热交换。因而,这样的结构基本单元体也就是进行热交换的基本单元,将许多基本单元根据流体流动方式的布置叠置起来,钎焊成一体组成板翅式热交换器的板束或芯体。

翅片作用和形式:翅片是板翅式热交换器最基本元件,冷热流体之间热交换大部分通过翅片,小部分直接通过隔板。翅片除承担主要的传热任务外,还起着两隔板之间的加强作用面扩大传热面积形成二次传热面。封条:使流体在单元体的流道中流动而不向两侧外流。它的上下面均具有0.15mm的斜度,以便在组成板束时形成缝隙,利于钎剂渗透。

导流片和封头:导流片是为了便于把流体均匀地引导到翅片的各流道中或汇集到封头中,同时也起保护较薄的翅片在制造时不受损坏和避免通道被钎剂堵塞的作用。封头作用是集聚流体,使板束与工艺管道连接起来 隔板与盖板:板翅式热交换器板束最外侧的板称为盖板,它除承受压力外还起保护作用。

板翅式热交换器传热强度高,主要是由于翅片表面的孔洞、缝隙、弯折等促使湍动,破坏热阻大的层流底层,所以适合于气体等传热性能差的流体间传热。主要不足之处是流道狭小,容易引起堵塞而增大压力降由于不能拆卸,一旦结垢,清洗就很困难。

5、翅片管热交换器:一种带翅(亦称带肋)的管式热交换器,它可以有壳体也可以没有。可以仅由一根或若干翅片管组成,也可再配以外壳、风机等组成空冷器式的热交换器。

翅片管:是翅片管热交换器的主要换热元件,翅片管由基管和翅片组合而成,对翅片管要求:有良好的传热性能、耐温性能、耐热冲击能力及耐腐蚀能力,易于清理尘垢,压降较低等。

6、(重要)热管热交换器优点:1很高的导热性、2优良的等温性、3热流密度可变性、4热流方向的可逆性,环境的适应性。热管不仅可用于散热,还可用于热开关、热控制。

热管的组成:热管是热管换热器的最基本元件,从其外观来看,通常是一根有翅片或无翅片的普通圆管,其主要结构特点表现在管内。它由管壳、毛细多孔材料(管芯)和蒸汽腔(蒸汽管道)组成。工作时;蒸发段因受热而使其毛细材料中的工作液体蒸发蒸发,蒸汽流向冷凝段,在这里受到冷却使蒸汽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已,热量由热管一端传至另一端。由于汽化潜热大,所以在极小的温差下就能把大量的热量从热管的蒸发段传至冷凝段。绝热段作为蒸汽通道的不工作部分不承担传热任务,而是为了分开冷热源并使热管能适应任意需要的几何形状布置而设置的。

问答:青藏铁路为什么要插热管?

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吸热就要熔化,上面的路基就塌了,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体积就要变大,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起来,一降一升,火车极易脱轨。热管里面装有液氮,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氨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上升到热管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此时气态氨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管底,这样,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制冷机”。(。。红色部分。。)目前,以热管为传热元件的热管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流体阻损小、有利于控制露点腐蚀等优点。第四章混合式热交换器

1、混合式热交换器是依靠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进行传热的,这种传热方式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污垢形成的热阻,只要流体间的接触情况良好,就有较大的传热效率。共同优点是结构简单,消耗材料少,接触面大,并因直接接触而有可能使得热量的利用比较安全。按用途可分为:冷水塔(冷却塔)、气体洗涤塔(洗涤塔)、喷射式热交换器、混合式冷凝器。1)冷水塔:根据循环水在塔内是否与空气直接接触可分为干式、湿式。干式冷水塔是吧循环水送到安装于冷却塔中的散热器内被空气冷却,这种塔多用于水源奇缺而不允许水分散失或循环水污染的情况。而湿式冷水塔则让水与空气直接接触,把水中的热传给空气,在这种塔中,水因蒸发而造成损耗,蒸发又使循环的冷却水含盐度增加,为了稳定水质,必须排放掉一部分含盐度较高的水,补充一定的新水,因此湿式冷水塔要有补给水源。

按照热质交换区段水和空气两者流动方向的不同,方向相反的为逆流塔,方向垂直交叉的为横流塔。淋水装置:将进塔的热水尽可能形成细小的水滴或水膜,以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延长接触时间,增进水汽之间的热质交换。

配水系统:在于将热水均匀地分配到整个淋水面积上,从而使淋水装置发挥最大冷却能力。

通风筒:是冷水塔的外壳、气流的通道,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空气动力条件,并将排出的冷却塔的湿热空气送往高空,减少或避免湿热空气回流。自然通风冷水塔一般都很高,有的达到150m以上,而机械通风冷水塔一般在10m左右的高度。包括风机的进风口和上部的扩散筒。为了保证进、出风的平缓性和清除风筒口的涡流区,风筒的界面一般用圆锥形或抛物线形。

冷水塔工作原理:冷水塔内水的降温主要是由于水的蒸发散热和气水之间的接触传热。因为冷却塔多为封闭形式,且水温与周围构件的温度都不是很高,故辐射传热量可不予考虑。

混合式热交换器优点:结构简单,消耗材料少,接触面积大,并且直接接触,而使得热量的利用比较安全。

绪论及第一章热交换器计算

1、热交换器: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

2、热交换器的分类:按照传热量的方法来分: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

3、各种类型的间壁式热交换器:沉浸式热交换器、喷淋式热交换器、套管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

4、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振动与噪声: 1)涡流脱落---A降低壳侧的流速

2)流体弹性旋转---B增加管子的固有频率 3)湍流抖振---C提高声振频率

第五章蓄热室热交换器

1、蓄热式热交换器:冷、热流体交替流过廷议固体传热面及其形成的通道,依靠构成传热面的物体热容作用(吸热或放热),实现冷热流体之间的热交换。用于流量大的气-气热交换场合,有交叉污染,温度波动大。

2、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主要由圆筒形蓄热体(常称转子)及风罩两部分组成。它又分为转子回转型和外壳回转型。转子就是一个蓄热体。在转子回转型中,转子转动,而风罩不动;转子回转时,按照一定周期不断交替地通过冷热流体通道。设转子某部分在某一时刻通过了热流体通道,转子上的蓄热体就吸收并积蓄了人呢过;到下一时刻,转子该部分到达冷流体通道,就把所储蓄的热能释放给冷流体。对于外壳回转型,转子不动。而外壳(风罩)在转动,同样达到了热交换的目的。蓄热板的形状应不使气体在其上作层流流动,同时能防止它在烟气中发生腐蚀和堵塞。气体在其中平均流速为8~16m/s,流动阻力控制在250~100Pa。蓄热板组合件中的波形板和定位板上斜波纹与气流方向约成30度夹角,而两者波纹方向相反,以加强扰动,提高传热效果。因蓄热板布置紧密,容易堵灰,故在传热面的上下部设有蒸汽吹灰装置。当空气预热器发生二次燃烧事故时,吹灰装置可兼作灭火设施使用。

3、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由两个相同的充满蓄热体的蓄热室所构成。当双通阀门处于图示位置时,冷空气从蓄热室乙流过,蓄热体释放热量使冷空气受热,热烟气则在同时流过蓄热室甲,将甲中蓄热体加热而烟气本身被冷却,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将双通阀门转动90度,则使冷空气改向流过甲,热烟气流过乙。如此定期地不断切换双通阀门就可实现冷、热气体之间的热交换。

5、传热强化 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①扩展传热面积F②加大传热温差Δt③提高传热系数K

6、热补偿措施:减小管子与壳体的温差、采用膨胀节、使管束与壳体均能自由膨胀、弹性管板补偿、双套管温度补偿。

7、容量(W=Mc):表示流体的温度每改变1℃时所需的热量

温度效率(P):冷流体的实际吸热量与最大可能的吸热量的比率

8、传热有效度(ε):实际传热量Q与最大可能传热量Qmax之比,即ε=Q/Qmax。意义:以温度形式反映出热、冷流体可用热量被利用的程度。

传热单元数:是实际传热速率和理论上可能的最大传热速率之比,反映冷热流体间换热过程难易程度的参数,也是衡量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参数。

上一篇:四年级小学生春节日记300字下一篇:六一儿童节休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