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书香识女人

2024-08-13

闻书香识女人(精选11篇)

1.闻书香识女人 篇一

徐坤用娓娓道来的话语让我重新审视了该怎样做女人。女人和香,想来终是有些香艳。可是所谓书香确是在这香艳中全是一泓清泉。

很久以来,我已摈弃书本,成日忙于工作、代娃,偶有时间都是淘宝或看看什么穿越小说,美其名曰调节情绪。其实之后,那种迷失自己的无力感才让人后怕。觉得该做点有意义的事,结果变成了浪费时间,一时间愧疚、纠结拧成一股绳缚住了我的灵魂。

女人读书不是非要求个红袖添香,但总要能温暖内心。其实不论什么书,能够帮我们解除工作、生活、内心的困惑就是好书。就像《闻书香识女人》能够让我反思,深入思考我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己。当然徐坤提倡的女性“读大师吟经典”对我而言过于局限。即使非大师非经典,知道读了能让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我觉得就行。希望以后,我们能多读书,读自己喜爱的书,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2.书香识女人 篇二

远去。

书籍的魅力急速消减,不读书成为

一种社会常态。

好在,回归书房的美好愿景从未离

开我们。近日,亚马逊根据2014 年纸

质书及电子书销售数据,发布中国最爱

阅读城市榜单,济南位居第四。而在某

媒体对“读者阅读和购买行为”的调查

中,女性俨然成为了挽救出版业的稻

草。

调查者发现,和男性相比,女性更

依赖阅读,更倾向于购买图书。但从女

性粉丝过万的张嘉佳、陆琪们身上,我

们可以看到普遍的女性阅读所达到的

上限:情感需求超越普世的价值,心灵

鸡汤和庸俗价值观依然牢牢占据阅读

体验的核心位置。

国外也有“女性阅读”,但既有浪漫

小说,也有严肃文学,而且有很多理性

的著作,比如呼吁女性权利意识觉醒,

主动争取自由和公正,所有这些结合起

来才是“女性阅读”。

文化应该赋予女人什么?

在中国,从远古时代教人民养蚕的

嫘祖到琴棋书画的蔡文姬、李清照,女

性群体集合了传统文化的大雅,而孟母

三迁的故事更是让母亲教育成为一个

民族的文明符号,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在

中国传播的日趋深入,女权运动以从争

取自身解放平等层面上升到了寻求自

身存在价值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再审视

层面。

无论是身处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

艺术、革命还是女权,从潘玉良、董竹君

到张幼仪,在那个女性刚刚走出家门的

时代,一代精英女性通过知识书写对女

性本身的价值奋力进行解构,也在积极

进行建构。

德国学者斯特凡·博尔曼的《阅读

的女人危险》一书,讲的是知识改变了

女人,让她们变得有思想,不再任人摆

布。其实阅读本身并不危险,像苏珊·

桑塔格这样对人类思想史有所贡献的

聪明女人,有杀伤力的是她善于思考的

头脑。

我们通常把读书和受教育联系在

一起。有人概括说,1960、1970 年代是

政治权力扼杀教育,2000 年代则是教

育产业化和多数人群被边缘化造成的

经济困境扼杀教育。

一个漠视阅读的民族,怎么能成为

伟大的民族?

如今,在社会的转型期,世界、书

本、身体,构成了阅读的基本要素,女性

得益于视野的开放,意识的独立,在表

达和定义自己的过程中有了前所未有

的力量感。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

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

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

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

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

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

3.闻香识女人读书品女人 篇三

中国文人的作品中,对女性美的描绘几乎是一样的模式,那就是调动声、色、味、触等多种感觉,借用生物、植物或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来刻画女子身体的各个部位。诸如杏眼、樱桃小口、春笋指、柳腰、冰肌等。

唐代名妓赵鸾鸾在其《闺房五咏》里就有对女性“柳眉”、“檀口”、“纤指”等的描写,还有辽代耶律乙辛在《十香词》中按照发、乳、颊、颈、舌、口、手、阴及体肤的先后次序,对女体进行的描写。

那么,西方作家眼中理想的美女该是什么样子呢?《十日谈》中,薄伽丘笔下的美女是白面、金发、碧眼,眉毛是“一条波状的线”,鼻子微带钩形;长短适度的两臂;美丽动人的手以及纤小的双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看出中西方作家表现女性美的差异。

在女性的头发描写方面,由于中国和西方人种的差异而决定了在绝大多数文人的作品里,中国文人崇尚发色的漆黑,常常比作“青丝”、“云黛”等;而西方作家歌颂更多的则是“金发”,如雨果描写“金发妇人”芳汀时,干脆说“黄金在她的头发上”。

但是不难发现,头发的长、浓、密则是中西作者在女性审美上的共同价值取向。欧·亨利的女主人公是“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麦琪的礼物》),塞万提斯笔下的女子是“一头金红色的头发又长又多,不但遮没肩背,连全身都罩没,只露出一双脚。”(《堂吉诃德》)。

中国作家笔下的女性则一般是“云髻峨峨”(《洛神赋》),“扰扰香云湿未干”(《十香词》)……可见相同中又有不同,西方作家偏爱水——“瀑布”或“波浪”,中国作家钟情于天——“云彩”。

从更深层的文化学角度来讲,“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天”为大的传统中国人最熟悉的除了土地恐怕就是天空了,而面对天空他们感兴趣的更多的则是云朵,不管是凭窗凝视的女性,还是登高远望的男人,能给他们带来无限遐想的不正是飘在天上的云吗?相比之下,以大海为邻的西方人,当然看到更多的是水了。

中国作家描写女性的嘴巴都是一个模式:色、形似樱桃;而西方作家笔下则有“玫瑰含雪”(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珊瑚一样般的朱唇”(巴尔扎克:《驴皮记》)等较为丰富多彩的比喻。对于腿的审美,似乎西方比中国更为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对女性“腿”的描写特别不充分,以描写两性关系为主的《金瓶梅》也不过反反复复地重复那么一句“白生生的腿儿”。

而西方文学中“大腿”的描写则较为细腻,如《圣经》中就有“你的大腿圆润好像美玉”之形容,《巴黎圣母院》中也有“小而圆的腿子,柔而白的膝头”之描写。

同样是对女性的下肢描写,为什么中国封建文人的描写却比不上西方的呢?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与中国古代女性的着装有关。一般来讲中国女性以穿长裙居多,在正常情况下腿是被遮盖的。

二、有展示女性腿部的描写机会时,中国大多数文人反将审美注意的中心偏向了更能带来感官刺激的胸、臀以及小腹,所以就往往把腿忽略了。

三、缠足造成中国女子的身体变形甚至近于残废,她们的腿不但不美,而且还畸形。

可见,由于文化传统、人种特征、审美习惯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在女子的整体审美特征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女子以柔弱美见长,西方女子则以丰满健美取胜。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女性的俏中含羞,如《西厢记》中的描写: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想着他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粉香腻玉搓咽项。翠裙鸳绣金莲小,细袖鸾销玉笋长。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真是娇[5]。

从樱桃唇到玉梗齿,从“淡淡妆”的脸到“浅浅描”的眉,从杨柳腰到苗条身,从莺声语到袅娜行,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汉民族语言在塑造人体形象上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理想美女。相比之下,西方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爱斯梅哈尔达(《巴黎圣母院》),还是玛格丽特(《茶花女》);娜达莎(《战争与和平》),还是达吉雅娜(《叶甫盖尼·奥涅金》);德·瑞那夫人(《红与黑》),还是洛蓓达(《美国的悲剧》)。

所有这些欧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都深深地印着西方民族文化的烙印:她们或金发碧眼,或体态丰满,或风骚撩人,或淫逸浪荡,或热情奔放,或高雅娴美。可以说一部西方文学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部西方美女的流变史。

4.书香女人征文 篇四

孩提时代,与同龄的孩子们一起捧着只有黑白两色的小人书,在浓密的树荫里,看得津津有味。董存瑞、黄继光、雷锋……那些英雄人物一度占据我的脑海,我的心也跟着书里的情节跌宕起伏,甚至在看到了心目中的英雄牺牲的那一刻伤心垂泪。感叹着我的童年是因为有了他们以及所有那些曾经挥洒血泪的英雄们,才会是今天美好的样子。

长大之后,书似乎成为了我最为要好的朋友,它可以轻易拨动我的心弦,让我随着它喜悦亦或忧伤,它可以在我疲惫的时候给我力量,在我怨恨的时候让我学会原谅,在我忧伤的时候让我学会坚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翻开一本书,细细地读上几页,就会觉得心里很轻松,很平静。

记得还在校园的时候,从学校的书友会买来一本《文化苦旅》,在书中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在祖国的一处处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几遍读下来,开篇的《道士塔》,更是让我被深深刺伤了心口。今年春天,有幸去了一次敦煌,看到那空空如也的石窟,书中那一句“我好恨!”又从心底最深

处响起,提醒着我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惊醒了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沉甸甸的责任。

喜欢读宋词,应该是从课本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的,那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潇洒与气势,从此很喜欢苏轼的词,短短几十个字,有激昂甚至略带悲凉激昂豪迈,有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旷达,更有纯正深婉,格调高远的婉约。工作后,买了一本《唐诗宋词鉴赏词典》,一本书通读下来,从中国诗歌艺术之巅峰的唐诗,到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宋词,一篇篇赏心悦目的佳作,写不尽中华文化的璀璨夺目和源远流长。

现在放在案头的,是一本《沈浩日记》,一本日记,记载了他从学生时代的生活和思考,记载了他六年选派工作的点点滴滴,更记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敬业和奉献。沈浩是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工作中,他挨过打,犯过难,有过疑惑,有过彷徨,却从未退缩,他不曾动摇她的信念,他从未怀疑他的信仰,他用他的行动,为“共产主义者”做出了最为生动的诠释。在《沈浩日记》的字里行间,让我真正体会到一位共产党员“甘为人民马前卒”的浩然气概。他那份脚踏实地干实事的精神,更是我们当今略显浮躁的社会所缺少的。

读书,如倾听长者的教诲,使人受益匪浅;读书,如倾

5.闻香识女人影评 篇五

弗兰克(阿尔帕.西诺饰)是一个退伍军官,因为意外失明,人生从顶点的辉煌滑落谷底。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是一个品学兼优,单纯正直却家境贫寒的高中生,为了能攒够回家过圣诞节的路费,他撕下招聘布告接了感恩节期间帮中校家人照顾中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感恩节前的一个晚上,查理和乔治碰巧看见了学校里的几个纨绔子弟在为捉弄校长而安置机关。第二天,校长果然中了陷阱,得知查理是目击者时,校长以推荐上哈佛利诱、以开除相威胁让查理说出参与者,并告诉查理感恩节后给他回复。于是查理面临着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要么坦白,要么被学校勒退。

查理带着这样烦恼去了脾气古怪的中校家。而中校也有着自己的计划。弗兰克查理带来到纽约,住豪华酒店、开名车、出入高级餐厅,去看他想念的大哥一家。两人在相伴而行期间也渐渐相互了解起来,中校知道了查理的烦恼,查理也懂得了中校的孤寂。两人感情也日渐加深,情同父子。就在感恩节即将结束之时,中校的计划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他支走了查理,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查理也敏锐的察觉到了气息,中途折回,在一番心灵的较量和查理执着的坚持下,弗兰克放弃自杀,也放下了心理的包袱,重获新生。

但是查理的麻烦却还没有结束,他还被缠绕在不交代就开除的困扰中。回到学校后,查理因为坚持原则而面临着即将被开除学籍的厄运。但是中校却意外出现在了学校礼堂,他发表了一次激情洋溢的演说,强烈抨击了学校的虚伪,查理的困难在弗兰克叔叔的帮助下圆满解决,一老一少相依相携在金色的阳光中走过的校园......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了。虽然是中文配音的,但是因为没有中文字幕,看第一遍时,走马观花,曾以为那不过就是一部俗气的爱情电影。看第二遍时才开始欣赏弗兰克那一段美仑美奂的探戈,欣赏弗兰克疯狂飙车的潇洒,惊叹他丰富的人生历练及雄辩的口才,也为他最后那番精彩的演讲激情澎湃。不得不佩服阿尔帕西诺精湛的演技,将一个暴躁狂傲,刻薄自负,悲观抑郁,看起来不近人情内心却极度缺爱的盲人中校塑造得维妙维肖。也很喜欢这位尽管没什么台词可以表现,但却阳光般温暖灿烂的少年查理。如今再看,仍默默感动于电影暖心的故事情节,感动于人物之间细微之处一言一行的思想触碰,一点一滴的感情相融,感动于故事所呼唤的人文精神做人的良知。

你有没有想过想要翩然而去,而心里又渴望留下......这是弗兰克放弃自杀后的一句台词。这个对生活人生对社会对自己濒临绝望的老人,并不是真的想死,他想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是亲人的在乎。也许他并未意识到的,也许他是后来才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当查理坚持要回去,弗兰克想方设法可以说是死缠烂打的将查理强留在身边。弗兰克带着查理去豪华的餐厅用餐,他向查理透露他有个计划,查理问他什么计划,弗兰克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你又不感兴趣,你不在乎,你要走,坐最后一班飞机离开这里......去参加他最爱的大哥的家庭聚会......弗兰克在晚宴上再次喋喋不休,这个讨人厌的瞎子让在场每个人都很不舒服。他清楚地记得他曾经犯过的错。寂寞的是那么想要得到家庭的温情,却又很难融入大家,聚会不欢而散,走出他哥哥的家门,弗兰克显得孤单而颓废,好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落寞的表情,让人十分心疼。还好查理在身边陪着他落魄,还好查理没有辜负他。出门时查理仍旧一如既往贴心周到的提醒他,小心台阶,尽管弗兰克叔叔对他的爱护依旧没有任何回应,依然无动于衷,但查理没有放弃。

司机载着弗兰克去会了顶级的妓女,到此,他的豪华之旅即将结束,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查理为了让他振作一些,带他去车行试开法拉利,让失明的弗兰克享受到了重新驾驶法拉利的乐趣,由于超速被警察拦下,弗兰克轻松应付......还完车,旅程结束了,中校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支开查理,穿上自己挂满勋章的军装,拿起手枪,查理意识到不对,返回房间,让弗兰克把枪放下,弗兰克威胁查理,若他不离开,他会连查理也杀了,查理不走,想夺下弗兰克的枪,争抢间,弗兰克拿枪指着查理的头,让查理滚开,查理说:你是搞砸了,那又怎样?每个人都会有搞砸的时候,你应该勇往直前......弗兰克大喊:我早就完了!我活在黑暗里!你明白吗?活在黑暗里!查理说:你放弃,我也放弃。

查理让弗兰克干脆把自己也一并杀了,反正自己也完了,弗兰克说:你不想死。查理说,你也一样。弗兰克让查理给自己一个理由活下去,查理说:我给你两个:你跳探戈和开法拉利时帅呆了。我猜想,弗兰克叔叔是真的不想死。他只是太寂寞,太孤独,太缺爱。这种被社会,被亲人在感情上遗弃的感觉让他生不如死。对久经人世的弗兰克来说,什么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话能骗得了他的耳朵?稚嫩青涩的查理怎能真正说服弗兰克呢。其实查理给出的理由对他来说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在乎他的生死。

他要的,不过是查理的在乎,是被像儿子一样的查理重视的心理,情感需求。当这句话从他最喜欢的少年嘴里说出来,弗兰克放下了所有防备,御下了所有心灵上的包袱,他慢慢松开手,唱起:你有没有想过要翩然而去,而心里又渴望留下......是查理生死不弃的坚持,绝不妥协的原则,和纯洁无瑕的爱心挽救了他。中校有着闻香识女人的本领,也许也有着闻声识男人的本事。大胆假设,当这个干净而纯真的男孩出现在中校那个光线暗淡的小房间时,嗅觉和思维都同样敏锐的中校就已经从他身上看到了的希望的曙光,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所以才想靠近这个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少年。才拉着他陪自己演了一场从毁灭到重生戏,陪他经历这段灵让灵魂和思想都脱胎换骨的心路历程。而查理也没有让他失望,他用他的坚定和执着给了中校活下去希望,价值和意义。

影片最精彩台词是弗兰克在学校里那番震撼人心的演讲词。最暖心的台词我认为是查理流着泪说,你放弃,我也放弃。你不需要缴出,放下就好.........是弗兰克骄傲地对别人说:他是我儿子。是在这一老一少步出校园时的那一句,有你在,我放心......戏外,初出茅庐的克里斯.奥唐纳与当时已经是影界大师的阿尔帕希诺对戏。戏里,稚嫩单纯的查理,遇上老练深沉的弗兰克。戏外,一个是久经戏场声名远播的前辈,一个是初出茅庐无名后生。戏里,一个是外表冷酷无情内心热情似火的父亲般的老中校,一个是单纯善良贴心贴肺胜似儿子又像朋友的少年。戏里戏外,也许,他们都成就了彼此。

这是一部估得去看的电影,讲述的是一老一少两代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它比爱情更经典,因为它超越了欲望和物质;比友情更纯洁,因为它超越了年龄甚至时间;比亲情更感人,因为它,超越了血缘。据说中校与唐娜跳探戈时的那首曲子中文名字叫做《一步之遥》,把这首乐曲穿插在剧中也是有意义的,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也许你的一念之间,就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和灵魂,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人都是有心,有感情,有思想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不仅仅是物质化的支援和照顾。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与互动,和相互依赖。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初出茅庐,不染风尘的阳光少年,他的心灵,他的灵魂,都是初升的太阳,是未经雕琢的宝石,需要像中校那样引导他,保护他,拥抱他,支持他,才不会被乌云遮住,才不致被俗世沦陷,才能发出万丈光芒,照耀人间。

而在我们的身边,是有多少,像查理这样初涉人世,单纯善良的少年呢?无能为力的社会和成年人们只是任由他们随命沉浮,很少能去关注他们的内心,去在意他们遇到的困难,去为他们的人生披荆斩棘,保驾护航。有多少纯真的少年心在这浮躁的尘世中湮灭,还没成长就已坠落。多么可惜。一个日渐迟暮,离群独居的老人,也是需要查理那样体贴入心的关怀,生死不弃的敬重去温暖,去呵护,去照耀,去滋润他风烛残年时情感缺失的心。文化无国界,异曲亦同工,中国人所谓的敬老爱幼,大抵要如此才能做到精髓,发扬到极至吧。

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一个原因。就算故事过于唯美,就算情节有些夸张,就算剧情逻辑都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那又怎样。像《小王子》,它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成人童话。我想,作为引导引领思想文化潮流的文艺作品,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一首好音乐,它的使命,它的作用,就应该是唤醒人类的愚钝,纠正道德的岐路,引导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好的方向延伸,发展。

6.励志电影闻香识女人 篇六

年轻的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舍监老师的过程,舍监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埃尔·帕西诺饰)家中做周末兼职。中校曾经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影片最后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

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兰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影片评价

7.闻香识女人影评c 篇七

影片的两个主要人物:法兰和查理,一个是曾经风光晚景凄凉的中校,在上流权贵政治斗争中沦为牺牲品,自认为是被社会废弃的残疾人;一个是靠奖学金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平民子弟查理,夹杂在象征权势的校长和象征友谊的同学之间,即将成为又一个弱势阶层代表的牺牲品。感恩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两个人来说都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都面临“to be, or not to be?“,即“生存还是毁灭”的艰难抉择。法兰面临的是生与死的抉择,所有支撑他生命的全部信念都已坍塌,他已经完全绝望,想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残余的生命,离开这个良心泯灭的“一片黑暗”的世界;查理面临的是前程还是道义的抉择,想坚持道义,维持友谊,就要断送自己的前程,沦为永远的平民;要想保住前程,就要出卖朋友,违背良心。在人生中这个同样艰难,甚至绝望的时刻,他们是上帝送给彼此的礼物,他们最终温暖了对方,成为彼此的希望和力量,完成了彼此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剧中人物盲人中校法兰由好莱坞性格演员阿尔.帕西诺出演。阿尔.帕西诺此前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其中包括《教父3》中的第三代教父一角),7度提名奥斯卡都抱憾而归,却是这部电影中内心丰富、脾气暴躁、性格怪异的盲人形象,让他终于夺得奥斯卡影帝的最高荣誉。法兰曾经是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叱咤风云的中校,受伤后退役,借住在侄女家,变成一个连出行都需要人照顾的废人,巨大的角色转变,形成他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形成他暴躁的、富于攻击性的性格。事业、爱情、亲情,所有这些一个男人的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对于法兰来说已经全部丧失,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他眼中的世界一样,一片黑暗。

法兰一系列的性格表现都是个体心理受挫之后的消极表现:冷漠――对外孙女像仇人一样;暴躁――对前来面试的陌生人辱骂;抱怨――埋怨女儿做的烧鸡难吃;自残――决定自杀。他外在的强势是对内心挫败的掩饰,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在外部处于弱势地位时,极力要维护的强势面子。即“外在越强势,内在越脆弱。”他不许别人叫他“sir”, 而是叫他“中校”。他的身份早已不是中校,但他在第一次面试查理这个大学生的时候,都是用中校对属下的口气,大声呵叱,甚至辱骂。中校这个社会角色是法兰人生中最辉煌最光荣的一个身份,最能给他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一个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身份的烙印太深,以至于他无法在失去这个角色之后转换自己的状态,是一种角色失去之后的心理滞后。这时候的法兰是个浑身是刺、令人生厌的糟老头形象,让查理心生恐惧。法兰表现出一个强势的高高在上的气势,法兰和查理的人物关系是一种军官与士兵的关系。

法兰和查理前往纽约,坐头等舱,开豪车,住高级套房,如今并不富裕的盲人中校,人生中最后的旅行需要的仍然是体面。他在这些场合游韧有余:凭香水味记起空姐的名字;邀不会跳舞的女孩跳探戈并赢得观众掌声;开法拉力跑车在纽约街区飚车并骗过警察。种种行为显

示出法兰曾经的贵族生活和高品位,和他刚出场时坐在黑暗的小屋子里的境遇形成反差,体面的上流社会是他走向死亡前最留恋的人生角色,然而此时的这一系列疯狂行为却是他最后的自我放纵,是他实现人生终极逃避(自杀)前的序曲,他从中得到一种心理刺激,一种心理渲泄,一种自我宽慰,是享受死亡的过程。然而,旅行途中,法兰在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父亲”的角色,他教“儿子”查理如何了解女人,如何了解人生。跳探戈时的一句台词就是经典的人生哲学,“探戈不是人生,跳错了没关系,继续跳就是了”。法兰的悉心教导让查理感觉到温暖,而他的一系列疯狂行为,也让查理喜欢上了这个充满风度、智慧、胆量的老头。查理看到了他生命中曾经焕发的风采,和他压抑已久的内在的生命力。

法兰想在临死前去看望哥哥,却遭到哥哥一家人的讥讽。当侄子无意中羞辱了查理,他一跃而起喝令侄子闭嘴,一场聚会不欢而散。这一场闹剧揭示出法兰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亲情的缺失,在弟弟(家庭)这个角色中的彻底失败,进一步加深他的挫败感。与之相反,法兰的这一举动却拉近了他和新朋友查理之间的距离,他把查理当成了自己的助手、副官,维护他的尊严,让查理对他增加了亲近感和同情心。故事发展至此,法兰的内心力量在一步步消褪,走向死亡,形下行之势;而法兰与查理之间的关系从冷漠隔离到温暖互助的微妙变化,却成为另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在慢慢升温,成上行之势。

旅途中,查理在学校的事情一步步陷入更深的两难选择。法兰以他的人生经验替查理解忧,劝他说出真相,保住自己的前程。然而查理有自己的原则,他是一个有正义的,灵魂未被污染的孩子,在道义和利益面前,他坚持了道义,没有接受法兰的劝告。法兰替他的前程担忧,但却从他身上看到一线希望,世界并非一片黑暗,仍有良知。

法兰的感恩节之旅在完成最后的几个疯狂动作之后,准备开枪自杀,对被抛下的同伴查理却还有一丝关切之情:“没有我你日子怎么过?”这时候,两人的关系已情同父子。当同样处在绝望中的查理抢过枪来喊出:“我们一起放弃吧,开枪吧!”,法兰反而犹豫了。紧急关头,是法兰对查理的怜悯之心拯救了自己。

最后在学校的听证会上,法兰突然出现在讲台上,并以一番慷慨激昂的辩护,赢得全校师生的掌声,帮助查理化解了危机。演讲时的法兰依然有将军一样的风范,但此时的角色身份转换成了查理的“父亲”,这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让法兰重新赢得了尊重。“灵魂不会装上假肢”(there is no prosthetic for soul)------心灵的残疾比身体残疾更可怕!盲人中校法兰义正言辞地征服了这个象征上流社会的贵族学校,也暗示他和查理“道义至上”的平民价值观得到了权贵阶层的深度认同。至此,作为法兰生命支柱之一的亲情重新建立起来。片尾处,法兰回到侄女家中,主动拥抱外孙女的行为,也显示了亲情关系的变化。在离开学校时,女教授对法兰的仰慕也暗示了另一个生命支柱――爱情的希望。

电影中,法兰这个人物的心理发展线索,即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中校,在双目失明,失去让他很有成就感的“中校”这一社会角色之后,身心受挫,悲观绝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和查理的相处和心理互动,一步步找到一个全新的、同样富有成就感的社会角色――查理的“父亲”,让他从一个废物重新变成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让他的人生

找到新的意义,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故事的结尾和开头相比,法兰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变化,但他内心的变化让他获得重生。一个人的内心成就感是他快乐的源泉,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成就感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需要通过不同的社会角色扮演和社会认可来实现。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种或多种社会角色的成功是个体生命的内心力量。这正好契合了美国心理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的观点:“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觅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法兰和查理作为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老年与青年的代表,他们在感恩节前后的经历更像是一个男人在老年和青年两个阶段的不同困惑,两次命运转折点。查理像天使一样出现在法兰最绝望的时刻,用自己的道德坚持感染了法兰,性格和社会背景迥异的两个人却在灵魂深处对彼此深度认同。很难说是纯真的查理拯救了冷漠的法兰,还是法兰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温暖拯救了自己。本已决心抛弃生命的法兰,最终以力挽狂澜之势拯救了两个人的命运。在感恩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法兰完成了从“毁灭”到“重生”的艰难过程,实现了“救赎”与“自我救赎”。两个绝望中的男人,感谢上帝让他们在此时此刻的相遇,更应该感谢他们自己内在的温暖、良知和生命力。

8.闻香识女人观后感 篇八

一直以来都有种高级饭店是拒常人之外的感觉,但是剧中的一个小细节打破了我的这种观念。查理在随男主人公去高级饭店时,本来穿的是一件随性的毛衣。饭店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拒之门外,而是自备一件外衣从其入门后一直跟随其后,直到找到就餐的位置后才轻声建议他加件为其准备的外衣。这种服务不知道国内有没有。级别达到的话是不是也这样维护顾客的尊严呢?毕竟第一次不是谁都能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准备。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威胁利诱是全世界都拥有的。剧中的监舍老师被学生戏弄了,感觉很没脸面,所以一直要找出戏弄的学生,为了达到目的,拿开除和去哈佛是学来威胁利诱查理。看到有关自己利益时,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这种行这是没有国界的。希望以后羡慕或是认为国外都比中国好有同胞别在说这话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你的相貌、肤色和血统不会因为你变个国籍就会被老外认可是他们种族的。大多数国家都是有种族的独立形成。人家的利益没你的份,给你的那一点在他们看来是施舍。教育孩子更是如此,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父亲给孩子做靠山,而要牺牲穷人家的孩子。而且还是在听证会上的明显表现。这影片应该是美国片吧。不要迷信国外的育儿经验,几千年的文化大都是围绕教育的,还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适合我们。“勇于负责的和找靠山的,还是有靠山的好”“不要相信他们说的我们,他们说的我们没有你。”

国家培养一个有胆识有能力的人不容易。男主人公说的是一幕僚可是我感觉就是一高级特工。这种人除了自身的优点外,国家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钱财去培养。而这种人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他的人生就要经历常不曾经历的,内心要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煎熬。他们的经历和所承受的心理历程会让他们变得很有哲学性,看问题很有透视性,当然敏感直觉更是超能力。他们是为国家而改变自己的人,退役后若不能合群大家也应该尊重他们。“老蝙蝠的雷达可不是盖的。”

即使你希望对方改变,也不要用命令的语言,要以关心和尊重对方的语言让对方自己选择改变。“我从未想过离开。”“你从未想过要翩然离去,心里又渴望留下。”“你不必缴出,只要放下。”

做一个有原则的人,首先自己的原则要是正确的。坚持应该坚持的,并不为之屈服。“你有自己的原则,你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你是个正直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的精神是什么?是以一己之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标准来制约学生,还是让学生悟到肢体的残缺不可怕,可怕的是灵魂的残缺。“灵魂不能有义肢。”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思考的。处罚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剧中对学生最终的处罚并没有把学生推出校门之外,这一点很是欣赏。

9.女人保养方法和小常识 篇九

1、保持口腔健康

不要以为这没什么重要,口腔健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还要注意牙刷的选择,如果你的牙齿是敏感型的,就可以挑选刷毛比较柔软一些的牙刷,如果你的牙齿是比较坚硬、牢固的,而且容易变黄的牙齿,就适合挑选刷毛比较硬的牙刷,养成晚上刷牙的习惯,刷牙过后不要进食食物,女性朋友们可以定期到医院洗牙,这样才可以将细菌抵挡在口腔外面,避免牙龈的萎缩。

2、清肠道排宿便

女人肠道不健康,经常便秘是容易衰老的一大原因,想要排出宿便和身体毒素,就要养成好的排便习惯,保持一天一次的正常排便,多吃通畅食物,如香蕉、红薯、芹菜,少吃垃圾食品,定时饮水。

3、做好护肤工作

护肤对于女性朋友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想要肌肤不那么快的老去,就要好好的呵护它,干性肌肤要注意保湿补水,也适合很多年轻女性建议,油性肌肤要控油,敏感性肌肤要注意护肤产品的挑选,多可以选择纯植物性的。

4、多做有氧运动

女性多做运动能加快身体脂肪分解,心脏收缩力增强,血液流量加快,将身体内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可以增强体抗力,延缓衰老,女性适合做的运动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球类运动等。

5、注意饮食

想要美容养颜,肌肤不容易衰老就不能忽视饮食,常吃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制品和海产品等,这些物质能改善酸性体质,减轻乳酸、尿素对于肌肤的伤害,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防止皮下脂肪的氧化,增强表皮和真皮细胞的活力,避免皮肤出现早衰。

10.闻香识女人电影观后感 篇十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初中的时候,中央八套的《世界影视博览》,仅仅看的是预告片,那个时候我以为它是讲爱情的。直到去年在教六楼403教室选修课上第一次完整地看了它。我不晓得要怎样讲,看完只觉心情很沉重。在写这篇影评前,我鼓起勇气看了第二遍。

关于这部电影,我只想讲Frank一个人。那个因为意外失明,人生从顶点的辉煌滑落谷底的退伍军官。从电影镜头开始到那个小木屋时,Frank的暴躁或者自我封闭就已经显露无疑。他初次见charlie就先讲自己曾经多么的辉煌,他身边的人多么有名,他曾经干过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等等。那个时候的他抽着烟喝着酒,骨子里不会要你觉得这是一种炫耀,反而要人从内心里感到震慑。讲完所有之后,Frank脸上的表情开始空洞、无助。其实他自己也清楚他不过是一个瞎眼没人待见的糟老头子,他的温暖或者愿意接近他的仅仅只有那只名叫Tommy的猫。

自杀对于Frank来说或许已经计划了很久很久,而这次的感恩节是一个绝佳的机会。charlie恰好能当他的眼睛,带他回顾以前的种.种,做他自己在离世之前所有想做的事情。

从他们去纽约开始,在飞机场,Chris想抓住Frank,Frank狠力地甩开他,讲:只有我能抓你的手,然后他马上变得柔和,抓住charlie的胳膊。那个时候,Frank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不想依赖又不得不依赖Chris。其实他也不过是个内心柔弱的老人。

飞机上Frank第一次“闻香”,他的准确以及分析能力开始让charlie惊奇。

到达纽约,Frank早已订好华尔道夫大酒店。 接着他骗charlie去橡树厅餐厅,那个时候,Chris发现Frank很有钱,因为橡树厅的饭真得很贵,轨道一个汉堡24美元。charlie笑着问:你是不是个有钱的守财奴。Frank告诉了charlie,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他的语气有明显的放松或者说忧伤。Frank故意要charlie误了飞机,只不过是想要charlie多陪他一天。

威利家Frank第二次“闻香”,虽然准确无误,但是这一次他的准确却要很多人内心开始不安。

威利是Frank的哥哥,Frank一直告诉charlie,他的哥哥很爱他。可是事实上,威利一家很不欢迎Frank在感恩节这天的到来。当最后的矛盾爆发时,Frank的头发一片凌乱,之前,他的头发总是那么整齐,显得那么的有气度。只是凌乱的那一刻,Frank内心所受的那种来自亲情的伤害,要他无助,悲哀却又无奈。

回到华尔道夫的第二天,charlie第一次看见了Frank手中的枪。

Frank的第三次“闻香”,美妙而又神奇,他让一个女人实现了她不曾敢做的梦想——探戈。

那个时候的Frank,神采奕奕,懂得获取女人的欢心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轻浮。

Frank带着并不很会探戈的Dona进入舞池,带领着她完成一曲美轮美奂的探戈时,掌声雷动。无疑,那个时候的Frank,优雅、沉稳、有气度。我想年轻时候的Frank该会是个使人沉迷的男子吧。

回去之后,Frank病了,似乎他想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他看着那么脆弱,他要charlie离开,他感谢charlie多陪他一天。只是这时的Chris对他却有了深层次的感情,charlie想让Frank振作,在charlie的心里Frank总是那么的精神,那么的有强度。于是charlie带着生病的Frank去实现Frank年轻时的梦想——开一部法拉利兜风。

无疑,这让Frank有了短暂的快乐,忘却孤单痛苦的快乐。

可是往往极度的快乐之后换来的都会是极度的悲伤。Frank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他什么都不在乎了,他知道自己可以安心地走向天堂了。其实这个时候的Frank是彷徨的,他是舍不得这个世界的,可是他又找不到一个在这个世界继续存活下去的理由。

charlie阻止了Frank的自杀。那是一段很挣扎很挣扎的戏,两个人的挣扎。charlie给Frank活着的理由是:一,不想死。二,跳探戈和开法拉利时帅极了。Frank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或许不比任何一个人少吧,他留恋,所以他选择了回去。

这个时候Frank和charlie的感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而是父与子。

在听证会上,Frank为charlie伸张了正义,获得了几乎所有师生的支持。这个时候的Frank是自信满满的,内心是丰盛的,他终于觉得他留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用的。

听证会后Frank的第四次“闻香”(芙洛尔·迪罗卡里斯香水),是次心底会荡漾幸福的机遇吧。

Frank终于遇见了那个心里一直等待的女子,那个可以在天亮之后还可以看到躺在自己旁边的女子唐伊。

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Frank最终开始融入生活,不再排斥周围的人,他终究打开了自己的心扉,给了自己一个再次感受美好的机会。

第一次看的时候掉了很多很多的眼泪,那个时候看见Frank就想起了我的姥爷。孤独应该是最可怕的杀手。可是有的时候很多人放不下很多事情,最终却留下了一个人。

11.做个书香女人-深度美文 篇十一

很喜欢一句名言:“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这世间,温饱之上,必是对美与爱的追求。于我而言,滋养我心灵的“水仙花”便是阅读与写作。

早在读书时代,我就喜欢文学,尤其是诗歌,喜欢顾城的浪漫、舒婷的自信、北岛的大气、海子的忧伤。那时的我,爱做迷离的梦,常有莫名的思绪和朦胧的理想,与志趣相投的同学谈诗谈艺谈人生。在一阵诗歌浪潮的席卷之下,“席慕蓉”这个名字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个奇异的台湾女子,祖籍内蒙古,深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有着良好家教和幸福婚姻,她以其丹青般的妙手,为女孩子心同的“心灵庄园”抹上了油画般的色彩,添上了牧歌样的`情调。

当时,我和一群同龄人都为之倾倒。一时间,她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被争相探讨,辗转传抄。“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我们曾那样轻易的挥手道别”,“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啊,是我等待的热情”……至今,我还能随口念出这些让当年的我感动不已的诗句。凄美的离情被永恒定格,再也无法忘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才知道岁月风沙可以掩盖任何妄图挽留的脚印;那一丝怦然心动的感觉,永远铭刻在青春的版图上。

阅读,是我恒久不变的习惯。我从小酷爱古典诗词,有意无意背诵了许多,也读一些世界名着,为自己打开无数张望多彩世界的窗户。读陶渊明,我似乎看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闲适的身影;读鲁迅,我感受到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感;读鲍尔吉·原野,如掬起一捧清新纯朴的泉水,洗掉心灵的俗尘;读泰戈尔,我发现这位亲切的老人有一颗多么可爱的童心;读梭罗,我似乎看到一个澄澈的瓦尔登湖……

我一直比较执着于“捧书而读”的阅读方式。虽然经常在网上广览美文,感受无纸化阅读的方便快捷,然而在潜意识中,又觉得这种方式有些缺憾:文章美则美矣,却因屏幕之隔,给人一种莫名的排拒感。真正的书籍则不同,一册在手,首先动人心神的,是它厚重可触的质感,摩挲其封面,轻捻其内页,会因亲密接触而带来无尽的满足。翻动书页时,那清亮而妥帖的“哧啦”声,有如朋友的一声轻唤,那是心灵与书页的对话,是时间与空间的交融。然后,当你全心投入书中,定然忘却周遭世界,如莲步款款,渐入花丛。

不知为什么,我最喜欢夜读。经典的醇香常在深夜散发。夜虽静,却可以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听到情侣爱语的缠绵,花开花落的呓语,禾苗拔节的响声,岁月车轮的碾压。静夜读书,城市的喧嚣越来越远,心中的那个世界却正是春暖花开。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恐怕只有在真正的夜里才能达到。

“醉挽清风织帐幔,漫裁明月作天窗。”这是我曾写过的两句诗。清风明月相伴,坐拥书城而乐在其中,该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吧。世间太多名利纷扰,让人不胜其累,书中却有如许清风天地,明月乾坤,走进夜的湖心,走进书的世界,别是一番胜境,怎不令人陶然?

人各有所好,很多女人喜欢美食,喜欢华服,喜欢逛商场,喜欢美容院。我也喜欢这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我认为,书对女人来说,在于心灵的熏陶,在于气质的培养,在于神韵的修炼。读书的女人,心有琴弦,纵然是独自漫步,也并不寂寞孤单,有清风明月邀约,有花香白云为伴。读书的女人,心有一盏明灯,守得住心灵这个宁静的港湾。

与书为伴,心灵不会倦怠,智慧不会枯涸。我愿做一个满面春风、内心清澈的人。

同时,我也是一个游走于文字间的女人,我热爱写作,正像作家乔叶所说,“这种爱,古典得像一座千年前的庙,晶莹得像一弯星星搭起的桥,美好得像春天初生的一抹鹅黄的草。”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或悠闲的午后,一边品茶,一边在电脑上写字。写每一个花开的细节,每一个落雪的日子;写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对人性的迷惘思考,对善良的真诚感动;写围炉夜话的温馨,夏日煮粥的惬意,春夜烹茶的沉醉……在文字的草原上流连忘返,心儿轻柔,如曼妙的绸带飘起,直上云端。

文字是一剂时间的良药,可以医治创伤,抚平郁闷。小心地捧着“文字”这团火焰,凭着它的光亮的引导,足以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一篇:消防员观后感下一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