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2024-08-06

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精选7篇)

1.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篇一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 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李白和杜甫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2.杜甫和李白的诗被称为什么 篇二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其中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在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李白简介: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3.杜甫李白诗词名句 篇三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杜甫诗词名句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言古诗·《望岳》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五言古诗·《成都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五言律诗·《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七言律诗·《登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言律诗·《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言绝句·《绝句四首(其三)》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杜甫诗之《梦李白》 篇四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5.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 篇五

1、从内容上讲

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2、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3、从风格上来讲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顿挫,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5、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

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另外,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李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所饰用驱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间珍品:“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盖非此不足以显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贵,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气概之壮伟超迈。世间万物尽可任他纵情驱使享用,却没有任何外物可以驱使高贵的诗人。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相形之下,杜甫的诗歌虽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还是显得比较质实,这与他始终关怀现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相对来说,杜甫不象李白那样使气豪纵,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娱自适,自我满足。而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则视之甚淡。这在他的《江村》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甚至在宴请好友时,面对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报以歉然的一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慵怠与清贫。实际上更主要的是诗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与物质的铺张。这显然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关。

6、从体裁上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和散文。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一.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非)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吁)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脱)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畔)

岁亦莫止(暮)维常之华(花)玁狁孔棘(急)

偭规矩而改 错(措)何方圜之能周兮(圆)进不入以离尤兮(罹)

芳菲菲其弥章(彰)延伫乎吾将反(返)

终老不复取(娶)

箱帘六七十(奁)虽与府吏要(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取)

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山川相缪(缭)

杯盘狼籍(藉)长乐王回深父。(甫)二.多义词

《离 骚》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孔雀东南飞》

为 1.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2.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3.为诗云尔(作,写,动词。)4.非为织作迟(是,动词。或作“因为”,“由于”,介词。)5.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6.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7.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相 1.相见常日稀(互相)3.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4.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5.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6.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7.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8.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9.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10.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她”)11.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遣 1.为仲卿母所遣(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动词。〉

2.县令遣媒来(派,动词。)施 1.徒留无所施(用,动词)2.留待作遣施(施舍,赠送,动词)取 1.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动词)2.还必相迎取(与“迎,”同义,迎接,动词)复 1.幸复得此妇(又,再,副词。)2.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3.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动词)会 1.会不相从许(当,决,副词)2.于今无会因(相会,聚会,动词。)何 1.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隐隐何甸甸(无义,句中语气助词,补足音节)3.汝今何罪过(什么,疑问代词)4.作计何不量(为什么,疑问副词)便 1.便可白公姥(就,副词。)2.便言多令才(很会讲,形容词)登 1.登即相许和(立即,立刻,副词)2.郁郁登郡门(来到,或聚集,动词)应 1.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2.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3.零泪应声落(应和,随着,动词)4.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举 1.举动自专由(行动,名词)2.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3.举言谓新妇(拿,动词。)

4.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词)言 1.举言谓新妇(话,名词。)2.谓言无罪过(以为,动词。)3.何言复来还(说,动词。)故 1.大人故嫌迟(故意,副词。)2.知是故人来(旧,形容词)3.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止 1.进止敢自专(停止,动词)2.母听去不止(挽留,阻止,动词)意 1.何意致不厚(料,意料,动词)2.吾意久怀念(心,心意,名词。)3.处分适兄意(主意,名词)断 1.三日断五匹(截下来,动词)2.自可断来信(回绝,动词)适 1.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2.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3.适得府君书(刚才,刚刚,副词)尔 1.为诗云尔(不译,语气助词。)2.君尔妾亦然、(这样,指示代词)始 1.小姑始扶床(才,刚刚,副词。)2.始尔未为久(开始,动词)若 1.今若遣此妇(如果,连词)2.君既若见录(此,这样,指示代词)书 1.十六诵诗书(尚书,名词)2.适得府君书(信,书信,名词)令 1.县令遣媒来(官名,即县长,名词)2.便言多令才(美好,形容词。)3.莫令事不举(使,让,动词。〉

见 1.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下文“黄泉下相见”中“见”同此)2.君既若见录(我,指兰芝,代词。下文“府吏见叮咛,中“见”同此)3.渐见愁煎迫(被,介词)谢 1.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下文“谢家事夫婿”中“谢”同此)2.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3.阿母谢媒人(谢绝,推脱)

《兰亭集序》

所以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用来)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之 ①仰观宇宙之大(的)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取消主谓独立性)③及其所之既倦,(往 到达)一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 相同)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做一样)③一觞一咏(一些)④而或长烟一空(全)

《赤壁赋》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游褒禅山记》 其

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6.李白《戏赠杜甫》翻译赏析 篇六

《戏赠杜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前言】

《戏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给杜甫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注释】

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问的真情实话。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翻译】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鉴赏】

杜甫有很多写李白的诗,而李白诗中写到杜甫的,只有四首。其中还有一首是否李白所作学术界尚存争议,它就是这首《戏赠杜甫》。

这首《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成了千古名句(“春树暮云”已成歌颂友情的成语),二人的友谊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7.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篇七

王志清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教学目的:了解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把握盛唐山水群落诗歌的艺术特点。重点:王、孟山水诗风异同。难点:山水诗与庄禅精神。教学课时:6课时。

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国力强盛。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云:“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译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上犹惕励不已,为让者数四焉。” 盛极的大唐帝国声威远扬,百夷臣服、诸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可以想见那种光明璀璨、仪态万千的声威形势。在大唐极盛时朝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诗《忆昔》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东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国力极其强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农耕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也相应发达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商品经济的异常活跃,仓储丰裕,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使长安、洛阳、开封及太原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荣给大多数地主文人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不但百官时兴筑建郊馆山池,成为“休沐”之所,连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别业。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之间的个人放歌共生。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唐音癸签》)风景审美时尚的扩散,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进了山水诗的繁荣。

2、科制创新。

“以诗取士”的科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形成了以进士科考为中心的生活内容,出现了围绕着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干谒交游、行旅升迁的活动,造成了迎来送往必有文人聚会赋诗的风气,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产生于这种场合。当时著名诗人没有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处“到处有逢迎”。随着诗人的人生足迹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风景线。以名山大川为主要目的地的漫游之风大盛。官员的流贬升迁也促使诗人被动地走向山水自然。

另一方面,终南捷径的出现,标志着唐代集权政治体制的高度成熟,也是唐代集权制度把隐逸的宽松度发挥到极致。这种制度,对唐代士人发挥着强劲的诱惑力,隐居山川、读书山林的隐逸之风炽烈。

3、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4、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

二、盛唐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盛唐山水诗具有风华秀发,情韵深长,气象恢弘的共同风貌。

韩经太《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以为:盛唐山水诗的复调美。清纯,是对繁富与笼统的双重超越;高远是对玄远与浅近的双重超越。清纯高远之美,兼壮美和优美之胜,而却没有自大的张狂和弄姿的娇媚,以安详从容的气度高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文学遗产》1998,4)

三、盛唐山水诗群落

由张说、张九龄开风气之先,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綦毋潜、祖咏、裴迪、丘为、张諲、崔兴宗、卢象、钱起、王缙等。

四、王维

1、生平经历

王维(701—761),“最伟大的自然诗人”,与李白同年生同年死。

王维取“维摩诘”为名、字。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又有“诗佛“之称。早年有诗名,20岁进士及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由大乐丞谪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并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母安史乱时,陷贼,以药下痢,装喑,迫为伪给事中。安禄山大宴凝碧池,维赋诗痛悼:“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收复两京后,维因作伪官而下狱,经多方努力而豁免。之后,维逐步升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自妻死后,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维多才多艺:自云:“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在音乐上,他也极精通。《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2、创作及特点 以天宝初为界,其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诗、画、乐、禅的四者合一。王维笔下山水有雄阔之景,如《终南山》、《汉江临眺》,也有精致之景,如《辋川集》二十首绝句。后一类最多,宁静、秀雅、富有禅趣,最见艺术个性。

王维山水诗高华丰润、清秀空灵,有三个特征:

第一,充满了生活的爱意。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第二,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而又能够沟通其他,兼同诸学,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

第三,充满了艺术的画意。殷璠:“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人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指出:“诗中有画,2 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恣,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主要特点有:

A、捕捉瞬间变化之景物,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如《鹿柴》、《鸟鸣涧》通篇巧妙敷色用光。

B、合理布局,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如《终南山》、《木兰柴》等。

C、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诗人最善于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汉江临泛》、《山居即事》等。

其诗中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

3、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境 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作者就把这样的境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静安然,尘虑皆空。(《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富有禅趣的诗与纯粹写禅理、修禅感受的“偈”是不一样的。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诗人凭借自然静美展现和追求形上超越的努力,使其得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

特别是,王维在对山水观照时,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绝去圣智,无念为宗,而“空诸所有”的佛理神奇地使他实现了对于山水美的真谛的深观远照,而他又往往以“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禅理十足的“参证”的表达方式,笔墨极其简淡,如烟如岚,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泛眺》);“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等等,多空中见色,而又色中见空,非色非空,非有非无,这正是他所极擅表现的介乎“色空有无之际”的独特景象,其中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

李泽厚认为,王维的那些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参考书目: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曲世川《王维的佞佛与他的山水诗》、孙昌武《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

4、王维的影响

王维是中国古代诗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特异存在。他在艺术上深刻而无所不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王维的出现,使唐诗臻于成熟和完美,并推向高潮。王维给后人最大赋予的即是他们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在体合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推上了峰巅,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美学乃至整个的美学。

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5、讲读作品

讲读之一《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墅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山水诗中常常有一种虚幻的形态,是通过构图布局的远近疏密动静虚实阴阳向背以及色彩的深浅明暗、色调的冷暖变化来实现的,《终南山》诗就很有代表性。

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博士以“全面视境”的的分析来都解说。诗人真正是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宗白华语),充分利用空间关系的照应和变化的微妙,以营造空幻虚渺的情境。诗从终南山太乙峰落笔,总览全山,俯瞰千里之远,继尔由远及近,•由山外进入山中,不久又从山阴到山阳,最后是由山水到樵夫,极尽变化之能事,貌实而虚,形显而幻,让人置身于感察无穷、•动荡不定的妙幻之中。

因为王维物在灵府,不在耳目,“不以目视”的观照,•使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或是一般人不易看到而看到了也轻易放过去的东西。王维对瞬间闪灭的光的动态变化特别敏感,捕捉和摄入这种动态的光的能力尤其高强,他又特别喜欢和擅长在诗中表现光的玄幻迷离美,诗中的“合”与“无”,是感觉性动态,是瞬息性的艺术感觉的永恒性呈示,是诗人同化于自然的直接感悟,形成了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分合有无的形上境界。光、影、云、气,都是非长住之物象,在王维诗中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在空间上表现为空,在时间上表现为寂,没有生灭,无意于时间的存在,似乎也无意于美的存在,人消融于时间和外物的深度里。

此诗写得恢弘雄浑,气象万千,其高超精湛的艺术,真让人有叹为观止的审美激动。王夫之赞曰:“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唐诗评选》卷三)黄培芳亦赞曰:“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如四十位贤人。”(《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上)

讲读之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尽,王孙自可留。

此诗是“和谐美”的典范之作。王维喜好写空山。空山,新雨之后,愈加清新,秋晚天气,更是高爽。把人物活动置身其中。一切都在缓缓的、从容的、舒适的、休闲的状态中开展。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月光静静地泻下来,泉水轻轻地流经石上,人也融在自然里,不 4 是自然的主人,也只是自然中的一分子,而不把外物对象化。

中间20字,笔法错综,极尽变化。颔联:写物。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远。颈联:写人。上句喧笑,由隐而显;下句渔舟,由显而隐。颔联,上见下闻,上静下动;颈联,上闻下见,上动下静。诗中声色光态,动静隐显,无所不包,充分显示出诗人的绘画、音乐才艺,而且是,天眼开通,见人之未见。

最后两句也结束得很有余味,他不是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说“可留”化用楚辞,反用其意。从自然到社会美,这里没有争斗,没有龌龊。以物芳而明志洁。

讲读之三《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两句绘声,三四两句绘色。傍晚时分,空山深林,杳无人迹,一片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响,却不见人影,这破“寂”而来的“人语”反衬出山林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寂而无人,语而不见,更显孤清寒凉。三四两句承一二句描写空山传语进而写到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青苔,本来就寂静幽暗,猛然间,夕晖返照,映射青苔,令人倍感心暖眼亮,多了一份生意和光亮。有时一味的幽暗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驳树影映照在树下青苔上时,那一小束光影与大片的无边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转瞬即逝。如果说一二句用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声光色影,明暗浓淡,都渲染出一种凄美冷寂的氛围。人迹杳无的空山,转瞬即逝的余晖,幽暗青冷的青苔,枝繁叶茂的山林,成为诗人会心解意的心灵原野。在王维的这些诗中,人与自然都同样具有“本位”的意义。诗人不是把自然作为逃避异化的一种生存状态,而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生命精神,在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中体验生命与自然一体的自由与欢欣。

6、自读篇目 《观猎》、《老将行》、《少年行》、《新晴野望》、《辋川集》。

五、孟浩然

1、生平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于王维,终生未仕。《新唐书·文艺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一座赞其清绝。于是与张九龄、王维有诗交。孟浩然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而真隐。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隐者的形象。李白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

2、创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

3、评论:

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冲淡而淳美”。殷璠《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胡震亨《唐音癸签》:“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苏轼泽说:“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

4、精读:《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等。

【附】王孟诗比较:

王孟山水诗虽然与隐逸有关,但他们的隐与魏晋南北朝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他们笔下的景物与人是亲切和美的融合,常透露着时代安适康乐的气息。他们诗中的意象是明朗的,或壮美、或优美。我们在研究盛唐山水诗时发现,在王、孟等人的诗里,山水景物大体上保持着原本面目,自然风景多是“呈现性”的表现。吴相洲云:“盛唐人追求象外之旨以不破坏物象本身特点为原则。而中唐人追求象外之旨则不再照顾物象本身的特点,)对物象任意裁夺。这一转变就是从杜甫开始的。”盛唐与中唐在美学趣味上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盛唐人审美上坚持了生态本位观。

二者的区别:

1、题材上:王维广泛,孟浩然狭窄;

2、形式上:王维全面,孟浩然单调;

3、艺术上:王维自觉地以画法入诗,孟浩然重在诗境;

风格上:王维丰韵生动,孟浩然质朴简淡;李东阳《麓堂诗话》:“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六、储光羲

储光羲(706-763),开元十四年(约二十)中进士,任县尉之类的微官约七年。天宝六年于终南隐居处赴太祝,不久任监察御史,约八年。从开元二十一年,辞官归乡(润州延陵),至天宝六年复出,隐居约十四年。安史之乱中被迫授伪署,后获罪而在至德二载被贬南荒,宝应元年遇赦。

《全唐诗》收编其诗四卷,271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43首。《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道教的圣地茅山就在延陵,储光羲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后由道而禅。

他的田园诗似陶处在于对田家生活的真切表现,而超出陶的地方,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他的诗似王维的地方,就是将宗教的情思融入写景中。禅学对他的影响最深的还是对高远清净意境的追求。这个意境,是道家虚无观与精神逍遥的影响,融合了禅家清静观与明心见性的主旨。也表现出类似王维诗的禅境。

开元末到天宝初,他在终南山隐居。他第二次离家入秦后,在终南山隐居了六年。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就是写作于这一时期。他与王维等人屡有来往。这一时期王维也在此隐居。与王维和綦毋潜、裴迪时有来往。他在《山居贻裴十二迪》提到其隐居的环境:“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也有这方面的描写:“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凤凰鸣南冈,望望隔层岑。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环境十分的幽僻,这与他在淇上桑榆满园、东野平阔的隐居环境相比迥然异趣,綦毋潜在准备弃官还乡时(约天宝四载秋),他在《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往往缆垂葛,出舟望前林。山人松下饭,钓客芦中吟。”末两句又说:“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诗能把田园山水与魏晋以来的咏怀诗表现艺术结合,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他的不少诗境界以闲静清新见长。他在七古上用力最多,格调清幽老成,很有古意。诗人追求天真流畅的风格,但凝练不够。小诗中优秀的如《江南曲》其三:“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钓鱼湾》是他的名作:“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七、常建与裴迪

常建的诗最擅创造明秀澄澈的空灵之境界。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裴迪与王维与王维酬答之诗最多,代表作有辋川联唱。山水诗派的其他诗人作一般性的了解。

八、扩展阅读论著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志清《纵横论王维》,吉林人们出版社2001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九、作业

1、比较王孟山水诗,浅谈二者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区别

2、自读王维的边塞诗和送别诗。试赏析《使至塞上》。

3、试比较王、储或孟、储。

第三章 李白

教学目的:了解李白其人和成就,了解道教思想、游侠思想、纵横家思想、魏晋名士风度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课时:6课时。

一、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又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或说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1、读书与蜀中游历,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两入长安对李白一生很重要,尤其其后的创作,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两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受道箓,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白62岁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个性 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甚至还兼有佛禅。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见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2、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

3、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

4、求仕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李白的个性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

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其山水诗中则多于感激,具有强烈的“骚”韵。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自然山水引发出来的不是虚无恬适,而是与政治用事所息息相关系的激怨愤懑。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足见其“无意识状态”的程度之深。主客体之间的严重对立,使李白成为一个巨大的、不和谐的、始终激烈冲突着的矛盾体。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三、创作与特点 李白存诗940余篇,在唐代诗人中其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

李白诗内容:山水、赠别、抒怀、社会、妇女诗等。

李白的艺术个性及其主要特征: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以至于“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

2、在表现形式上:其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多为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律诗不占十分之一。胡应麟说: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李白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多用七言歌行古体,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诗人以神来之笔极写飞瀑之动态,磅礴而瑰玮。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

李白的绝句,五、七均擅,写得明快俊爽,风神清朗,与他可以比肩的还真不多。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语言清丽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构成了雄奇恍丽的艺术境界。“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神奇的想象。李白的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是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如果说王以韵佳,而李则以气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

四、李白的歌行体艺术 最能够表现李白才华、代表其风格的是他的乐府歌行体。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更喜用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歌行体特点: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唐人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歌行体押韵上,灵活多变;句法上,自由,可长可短,参差不齐;章法上,开合得当,起伏跌宕。可景可叙事可抒情,可歌可诗,任意挥洒;格调上,气势飞动,铺张扬厉,尽情尽性;语言上,可骈可单、可丽可质。好铺陈点染;节奏上,抑扬顿挫、淋漓酣畅。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9 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多古体,除歌行外,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好用乐府旧题。南京大学吴小石说,李白是继往的,杜甫是开来的。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

五、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六、讲读诗篇

讲读之一《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情感开阖变化,大起大落。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非常的自信。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诗篇以两组排比长句发端,如挟天风海雨。第一个“君不见”,为空间范畴的夸张,作者想落天外,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第二个 “君不见”,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二句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两个“君不见”,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 10 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然而,悲观却非李白之性分。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行乐以酒入题。诗人未直写痛饮狂欢的内容,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人生得意须尽欢”,貌似快乐,然而却是深度的失望与愤慨。“天生我材必有用”,看上去是在肯定自我,其实是一种自我壮胆的心虚。接着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从貌似积极的自信中露出了一种自卑,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欢乐”至此,狂放之情也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纯出口语,非常的生活化,仿佛忘却是在写诗。诗人眼醉耳热,醉意狂态,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此构思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简直是鬼斧神工。

诗人不以“钟鼓馔玉”为贵,而是生出“长醉不醒”的追求。诗情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自然还有其它深意。“陈王”遭遇最易于激起人们同情。激愤之情转入深沉。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 “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诗人高踞一席,反宾为主,气使颐指“呼儿”,提议典裘当马,此刻,诗人快人快语的豪爽,不拘形迹的任诞,如在目前,栩栩生动。诗情至此狂放至极,此奇妙的结尾,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通观全篇,笔酣墨饱,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忽翕忽张,起落无常。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情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腾挪,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讲读之二《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李白《行路难》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毫不气馁,乐观豪迈,坚信总有一天能够施展抱负,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的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欢乐的宴会:“金樽美酒”,“玉盘珍羞”,然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展示了 11 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也表现出诗人不甘消沉的积极。诗用反衬,更加显示出感情激荡的强烈冲击。

诗人何以举目四顾,心绪茫然?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然而,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内心独白,节奏短促、跳跃,生动反映了诗人的那种急切不安的心态,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言败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高昂乐观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只要挂上云帆,长风破浪,便能够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艺术也更高超。

七、自读篇目

《独坐敬亭山》、《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赠孟浩然》、《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金陵凤凰台》等。

八、扩展阅读论著

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 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1997再版

九、作业

1、熟悉李白绝句的成就,并自找几首绝句赏析。

2、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3、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教学目的: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与诗歌成就。重点:杜甫诗歌成就,律诗特点。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课时:6课时。

一、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存诗140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其诗主要成就和影响,在其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仁人爱物和人生忧患的内容。

杜甫的创作与生平紧密联系,编年清楚。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期。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杜甫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期。35—45岁(746-755)。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在长安,杜甫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其间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安史之乱期。45—48岁(756-759)。安史乱中,756年陷贼,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后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秦州—同谷—剑阁—成都。

陷长安时期,杜甫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诗;乾元二年,是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此时的诗多是哭天抢地的悲哀。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期。49—59岁(759-770)。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后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其孙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诗近430首。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

二、思想个性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三、“诗史”意义

史诗:还不仅仅是其重视诗歌的叙事性,而应该具备以下三点要素:

A、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B、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C、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13 骨”如“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表现了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他的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也就是“社会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一类是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

四、“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而他的山水诗也萧散自然。

五、杜甫的七律成就

杜甫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尤其是其七律诗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七律的创造与贡献表现在:

1、数量:共有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存诗479首,有七律20;高适存诗241首,有七律7;岑参存诗397首,有七律11;李白存诗994首,有七律9。

2、题材: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创新:杜诗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对仗精工,出神入化。如《登高》。

B、议论精当,叙写自如。杜甫开始引入议论,将叙事与议论的成分引入诗中,并同抒情写景紧密交渗在一起,尽可能使诗句产生多方面的功能。如七律《登楼》前半部分写景,由此引出腹联对时事的议论,说理而又饱含激情。整首诗将情、景,事、理、古、今、天、人交融为一体,浑化无迹。

C、布局精心,屈曲盘旋。杜诗力求以深曲的构思来表达复杂的意念,起承转合,曲尽变化。如《登楼》诗首联第一句发兴,第二句加以解说,“起”中即有“承”的成分;颔联写景血暗含哲理,“承”中又有所“转”;腹联正式转入议论,但尾联并不直承腹联作结,而是折向怀古以为收束,于是“合”中便又“转’出新意,产生了含蕴不尽的远神。从句意的逻辑关系来看,“伤心”是果,“多难”是因,先果后因,用逆笔;“锦江春色”和“玉垒浮云”的实景,“来天地”和“变古今”却是想象,用虚笔;颔联的写景接入腹联的议论,腹联的感时又续以尾联的吊古,用跳笔;感叹后主还留下祠庙供人凭吊,是为了反衬诸葛亮济时匡世的功业不显于世。

D、对比精确,正反相映衬。其对比一般用在前后两句,如《登楼》诗的中间两联,一动一静,一褒一贬,构成强烈的反差;也可用于一句诗的内部,像《登楼》的起句,“花近高楼”却用“伤客心”对比,丽景与哀思形成尖锐的矛盾,“万方多难”而以“此登临”反衬,笔势盘旋。又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内对比:国破,残也,山河在,全也;城春,明媚也,草木深,荒凉也。

E、语言精致,含义深邃。杜甫极爱锤炼语言,变化句法,如经常为人提到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之八),按正常语序当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有意颠倒过来,决非在玩弄文字游戏。因为这两句诗的目的并不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天盛世的承平气象。

再如“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二首其一: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按一般逻辑关系应该是“花经眼——欲尽——且看,酒入唇——伤多——莫厌”。但这一联的主旨本不在于写花和酒,写花是要强调花将落尽,进而催发人们抓紧赏看的意兴,写酒是要表明酒能伤人,用以反衬作者不加顾虑的豁达心情。这样一来,“且看”和“莫厌”成了诗人意念中的重点,由“且看”、“莫厌”引出“欲尽”和“伤多”,再由此引出将尽之花和伤人之酒,心理感受上的轻重缓急便顺理成章地展现出来了。此“练”后启韩愈。

F、诗律精细,体制创新。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单篇由于篇幅文字的限制,不宜表现复杂的情感,杜用联章体,以诗纪行,扩大了诗的含量,把复杂的、深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六、杜诗影响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天宝后,是杜甫的时代。杜诗所引起的唐诗转折,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也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诗风也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诗人开“苦吟”的风气,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唐兴,官学大振,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其莫不好古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诗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取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元稹扬杜抑李的观点,表现了他个人酷爱长律的偏见,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爱写长律的时代风尚。

(中晚唐宋——扬杜;元明——扬李,“诗必盛唐”,不作天宝以下人物;清——尊杜;现代——并重。严羽: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15 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七、自读篇目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一类是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八、讲读篇目

讲读之一《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则更推重此诗,说是精光万丈,乃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诗薮》)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首联对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极富节奏感。

诗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诗人身登高处,耳闻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风急”带动 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衬“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腹联又“转”出议论来了。此联以“万里”“百年”,呼应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句从空间方面横说,后句则从时间方面综论。诗人把“无边”“不尽”苦恨之情,概括进一联,“悲秋”两字何等沉痛。萧涤非概况为“八悲”。

尾联里“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呼应颔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尾联对结,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又因贫、病而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此诗八句皆对。首尾两联无意于对而对,更显出高妙。胡应麟《诗薮》云: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讲读之二《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虽然只有40个字,然而收放自如,纵横开阖,显得壮阔浑灏,包孕无垠。诗的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诗写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起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杜甫少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游之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早年抱负,至今方才实现,其中蕴含深沉痛楚。诗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颔联写得浩瀚无际,其奇丽景色,其磅礴气势,其阔大意境,非此老之胸吞云梦岂出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互为表里。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颈联“转”而为议论,由开阔之景收缩到一己之身。生活坎坷,漂泊天涯,飘流湖湘,以舟为家,最要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心情。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之“合”,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而眼界、胸襟则又“放”了出去,由己身之悲而到国运之忧。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通题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不作眼前景的精微刻画,而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讲读之三《秋兴八首》(略)

1、题旨:寓居夔州时,山城秋色,引发了他的感受:故国之思、盛衰之慨、沦落之悲、身世之叹。这组诗交织着感慨、回忆、思念及对时局的看法。

2、组诗的形式。要用一首诗把复杂的、迂曲难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或者说不容易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组诗的形式可以扩大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3、结构。联章体缜密严整、脉略分明。各首之间,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宜拆开和颠倒。有些字、词起到了提示作用,如时间,暮、北斗、月、朝等。

以第四首为过渡,分两部分:前三首——详夔州,由眼前及长安,由现实至回忆;后五首——详长安,由长安归结眼前,由回忆至现实。

4、“沉郁顿挫”的代表。《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单篇由于篇幅文字的限制,不宜表现复杂的情感,杜用联章体,扩大了诗的含量,把复杂的、深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九、扩展阅读论著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杜诗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之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

今人萧涤非有《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十、作业

1、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2、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3、李白杜甫比较练习。

可从某一方面切入、开展。如李杜诗歌的意象特征比较:1.李白诗歌的意象雄伟阔大,非凡奇特;杜甫诗歌多饥饿病弱的意象;2.李白诗歌的意象色彩明丽;杜甫诗歌的意象大多灰暗苍老;3.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杜甫诗歌的意象组合比较密集。

上一篇:构造函数构造函数下一篇:项目总工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