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共15篇)(共15篇)
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电一体化已是世界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行业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通过工艺装备才能物化成现实生产力。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当前,中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世界最重要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机械工业的多家重点项目机床用户、大型企业采购团将选购大量国内外先进机床工具设备,以完成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从低端到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制造技术实现这一转变一是要高技术化,二是要技术升级。但是,中国目前 1
只是非创新产品的制造大国,靠劳动力、价格、资源和非竞争性的比较优势,其低端产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把制造业做大做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将起关键作用。目前湖南正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现代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二、申办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可行性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使我们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愈来愈紧密地交融汇合为一体,形成先进制造技术,对机电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培养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是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的当务之急。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
域。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械手、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这些机电产品无一不是机械、电脑、电力电子等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2、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目前,与机电技术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保持了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8317亿美元,增长17.2%,保持全球第二位,与德国差距进一步缩小;机电产品出口增长速度遥遥领先,占全球出口的份额提高到12.5%,占全球出口增量的25.4%。我国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
3、河南经济振兴,需要大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着力扶持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0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100 亿元,年均增长22%。省政府明确提出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产业升级思路。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装备等支柱产业,正在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化优势。机械装备制造业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产品产值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10年,河南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66亿,汽车产量14.5万辆,成为河南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解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院组织老师下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许继电气、西继电器、中原电器谷等本地区的一些大中型机电与装备企业。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微电子、机电
产品、机电设备、钢铁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急需既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使用、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的机电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人员、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机电设备的维修和技术改造人员、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加工人员等。
综上分析,我院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可行性的。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2010年10月
2.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二
1、校企共建“机械制造实训场”, 保证机械制造基础技术、机械制图和液压与气压传动三门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安排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场或实训室中, 采用边工作、边学习、边训练的形式完成教学。2、校企共同筹划, 学院为主, 建立电工电子、液压技术、设备控制三个具有生产性的实训室, 校企共同开发建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技术, 单片机应用基础, 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技术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三个, 保证机电控制工程基础技术, 单片机应用基础, 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技术等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安排在实训室或相关企业中教学, 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完成。
二、顶岗实习管理要求
学生顶岗实习分散在多个企业中进行, 为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加强学生管理, 确保实现“基于工作而高于工作”的学习效果, 严防出现“只做工, 不学习”的不良局面, 与合作企业、合作学校建立一整套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东西部对口支援管理制度和教学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机制, 这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保证。
三、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要求
1、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专业教学标准要紧紧围绕“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设置要求, 在调研分析课程对应企业的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 召开企业实践专家座谈会, 在系统了解行业、企业工作岗位, 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制订。2、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校企共同制订并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制订相关实习手册和作业文本等,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
四、教学团队要求
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满足“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要求。1、专业带头人培养。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派其到国外进修或考察, 学习、掌握、了解国外机电行业科技、企业管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前沿知识, 为专业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指导与决策;指导、培养骨干教师各项工作, 使其完成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2、骨干教师培养培养骨干教师4名。派其到国内外知名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培训班;指导培养专职教师各项工作, 使其参与完成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参加自治区劳动部门机械类职业鉴定工作;撰写教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3、专职教师培养培养或从企业新招聘专职教师, 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从大学应届毕业生新招聘专职教师, 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
五、职业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求
实施“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是建设优质的基于完成生产任务为载体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 采取校企合作, 分期分批方式进行。下面以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课程为例介绍职业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和内容。校企合作按“工学结合”模式实施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课程教学, 教学时间为10周 (300学时) 。其内容如下所述。1、课程定位。 (1) 机械制造基础技术是重要的职业技术核心课, 为后续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奠定基础, 在第二学期实施。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使学生获得多项普工技能 (焊接、车工、钳工、铸造、压力加工、铣工、数控/JHI、材料及热处理工) , 实施“工学交替, 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首次生产性实践。本课程的实施时间为10周。2、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在企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教学领域的典型生产任务, 以完成生产任务为载体, 以行动为导向进行学习, 在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完成技能训练, 在专职教师指导下完成理论学习, 学生不再只是教学的受体, 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工作经历证书。3、课程教学面向的就业岗位在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和管理企业从事机械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钳工、车工、铣工、数控加工、材料及热处理工和设备管理等工作。4、课程培养目标。 (1) 专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零件的机械制造过程、原理、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及制订原则, 机械加工用工艺装备的作用、类型、特点及应用;初步掌握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加工方法;掌握机械制造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等专业能力。 (2) 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独立学习、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自我管理、产品质量自我控制、工作自我评价和听取他人评价等方法能力。 (3) 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 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
摘要: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及人才需求趋势, 对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进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 研究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目标也刻不容缓。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贺力克, 刘媛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11 (01)
3.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培养定位研究 篇三
一、机电一体化技师的人才培养定位
1.机电一体化技师职业定位
技师处于领导层的工程人员和操作层的技能人员之间的中间层。基本职能是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成果。工作岗位在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负责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其工作中包括了局部的资源分配和管理职能。
同时,在整个技术技能群体中处于主要参与者或者骨干参与者的位置,熟悉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机床、测量仪器和其他工具,掌握着详细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一般的操作人员,负有监督指导的责任,并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技师是将工程师的意图转化为实际工作的人,是技术技能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常常负责做出每日的工作安排,对日常的技术问题找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具体职位有车间技术组员、工艺员、施工员等。
2.机电一体化技师培养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师培养,有别于普通钳工或维修电工的技师培养,教学目标应围绕“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修、排除故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工件或部件。以机电设备为工作对象,要求技师应该充分了解设备“机”和“电”共性的东西。
3.“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的简单叠加
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系统的总称。
4.机电一体化的分析研究对象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或产品,不论它的体积是大还是小,不论它的结构是复杂还是简单,也不论它的功能是多还是少,其实质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和电气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个课题的分析研究对象就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或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5.机电一体化学科内容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其知识结构由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有机结合,涉及机械技术,如机械加工、液压与气动等;共性技术,如系统技术、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电工与电子技术,如逻辑代数基础、集成电路基础、电动机及电磁装置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如硬件系统、操作方法、软件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机电一体化技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在工厂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工程或生产一线等部门从事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的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技师必备的能力
现代新型技师除了能操作本专业领域内的普通设备,更应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内高、新设备的操作技能,同时技师又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独立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协作精神,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一恒的敬业精神。
1.理论知识
一般机电专业技师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都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更新周期快,其专业知识所涉及的面往往包括了光、机、电、液、气、计算机等等。因此对技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的,其应该具有较厚实的基础文化知识、较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2.专业技能
技师应该是本领域的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能水平是其必备的素质。机电专业技师应全面、牢固、熟练地掌握本工种的操作及相关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从技能的层次上应该具有本领域的职业技能的自如性和敏感性,从技能的范围上应该是一个多面手,除掌握本工种的技能、技巧外,还应同时掌握其它一个或甚至几个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技能。
3.创新思维
在企业技师将是解决实际难题、研发新产品、技术创新及改造的主力军,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创新的思维将贯穿始终,因此技师教育中将着重从学生的对职业技能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技师所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是技师区别于高级技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4.敬业精神
由于技师在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占据着越来越显赫的地位,敬业精神在其所担负的高、难、新创造性作业中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技师教育中,要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热爱劳动、好学进取、高度负责、质量第一、严格纪律、团结合作、文明生产等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三、机电一体化技师的培养目标
1.思想素质目标
(1)强烈的创新意识,敬业爱岗
(2)技术精湛,德才兼备
(3)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4)对工作与学习锲而不舍,诲人不倦
(5)良好的公共关系,社交能力
(6)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7)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上进心
2.能力素质目标
(1)本专业知识结构。①有坚实的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及模具原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精通专业所涉及的机电、液气压控制、电工电子应用、自动化控制知识,并能达到综合运用;②具有机械原理及设计、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工艺编程技术等知识;③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进一步开拓的各种新科技、新工艺、新知识;④懂得机械制造、安装、调试与自动化控制对接联系的边缘知识;⑤懂得本专业应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外语知识,能制定企业设备的年度或季度的保养和维修计划。
(2)本专业能力结构。①具备对机电一体化项目内各种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并能在项目范围内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有创新与改进的能力;②具备对机电一体化项目进行制造、安装、调试的技术管理能力;③能对一般机电一体化项目按设计要求,编制出制造工艺方案,核定生产能力;④有良好的查阅、编写技术资料、技术报告、进行技术交流的工作能力;⑤能对引进项目进行有效的技术消化,至少一门的科技、公共外语的阅读能力;⑥能独立处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机械、自动化控制的技术问题;⑦熟悉各种通用机械设备、数控机械设备的基本结构、工艺特性、加工能力,并能操作、编程与维修;⑧熟悉各种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工作原理、元器件的属性、作用与适用范围,具备良好的查障、编程等能力;⑨能根据实际生产要求、按生产工艺提出组建计算机控制系统架构的技术建议;⑩有良好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及技术革新的工作能力。
4.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四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一、职业岗位分析
“世界需要助产士—现在比任何时候更迫切”,这是国际助产联盟2010年国际助产士节的主题。助产人员是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近年来开展的导乐陪产和助产一对一全程陪产中,助产的人性化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围产期的保健、护理和诊疗等医疗服务日益重视,发展“助产”专业势在必行,同时也符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岗位现状
目前我国助产专业人才奇缺,医护比例、床护比例、每千人护士比例都大大低于国际最低标准,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更为稀缺。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护士(含助产)122.3万人,于人口之比为0.97:1000;发达国家约为5.7:1000。中国各级医院中最低护士(含助产)编制不足,增加各层次护士(含助产)及培养更多合格护士就是本世纪中国护理发展首先要做到的,被国家规定为四大紧缺人才之一。
根据这次助产专业的调研资料分析,我省乃至西北地区大部分医院现有的助产人才绝大部分都是中专以下层次的,他们承担了助产、母婴护理等的95%工作量,学历低、知识面浅,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67%的在职被调查人员认为助产士人才的学历应为大专,表明我省区助产行业助产人才质量的需求主要在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另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助产专业人员17.8万人,我国每年出生婴儿数为2700万,比例为1:153,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50,显而易见,我国助产队伍在数量上缺口很大。助产士数量决定护理病人的时数,决定助产护理的质量,决定病人的康复进程,助产士数量的短缺直接影响了助产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因此,不管从学历结构上看,还是从助产队伍数量上看,现阶段我省区各医疗单位助产士配备情况与我国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社会需求和整体护理理念的需要极不相称。
(二)就业前景
根据现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属于护理类。助产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妇产科护理的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的基本条件。我国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前还可以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护士执业证和妇幼保健员或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资格证书。此外,调研发现,大部分人认为助产士与普通护士工作性质有明显区别,特别是知识结构、服务态度、英语水平等。助产专业毕业生除掌握一般的护理知识外,还具有了妇产科、新生儿科的专业特长,不仅能胜任综合性医院普通内、外科护理的工作,更能胜任妇、产、儿科的护理工作,因此,比护理专业具有更广的就业适应面。
(三)岗位能力
助产工作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受的教育层次。现各医疗单位的大多数的助产士均来自初中毕业后进入护校学习3~4年的人群,由于传统的中专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课程设臵缺乏人文、社会、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知识结构单一,偏重于技术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能力方面的培养,助产士观察问题、为病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这些弊端最终将体现在对病人的生活护理、心理支持与沟通、康复指导等诸多方面的欠缺。
通过对医务人员、患者的调研分析,当今助产士必须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必须具备助产专业核心知识
本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在职被调查人员认为助产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人际沟通知识、心理学知识、卫生政策与法规知识很重要,是助产士从事助产专业活动必备的知识,这与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一致。现代助产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学知识、人际沟通知识、卫生政策法规知识,这对于助产士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必须具备助产专业核心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是助产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本调查显示90%以上的在职被调查人员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很重要,是现代助产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助产人员要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运用护理程序,这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助产士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种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步骤来思考和解决病人的问题,而其中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基础,要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健康评估,沟通交流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现代助产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3.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本调查显示,超过95%的在职被调查人员认为助产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既是众所周知的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助产护理人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当前很多毕业生并未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为己任,不是将专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前进的动力,而是将地位、报酬、工作的清闲作为择业标准,造成职业情感低下、专业思想不稳定和大量人才的外流等。出现这些情况既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也受助产护理实践中客观现象的影响。目前,助产工作仍然受到一些怀有偏见的人的轻视,无视于助产专业的价值和复杂性,医院日益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助产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护理能力的发挥。助产士肩负重大责任,但未得到与之相应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凡此种种,说明对助产专业学生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紧迫与重要。
二、专业建设背景 我院是本地区唯一一所民办培养助产专业人才的本科高职院校,具有培养高职助产人才的能力,对于整个地区助产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院的高职助产教育将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并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高级助产专业,是在学校重点长线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助产专业办学历史。由于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该专业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和较好的社会声誉。
目前已拥有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又有丰富教学经历及开发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19人,占教师总数的61.29%;硕士及在读硕士9人,占教师总数的29.03%;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占45.16%。
学校设臵有学科专用实验实训室20个,教学用设备达上千万元,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卫生厅组织的专业设臵标准认定,符合国家的设备配臵要求,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基础护理(助产共用)实训室有:四间模拟病房36张病床;基本操作训练室内,各种设备设施基本配备齐全,供学生循环操作训练;设臵护士站、ICU病房(内有呼吸机和抢救设施)、多媒体示教室,可同时容纳近300名学生强化情景教学,设有模拟产房、婴儿洗浴室、模拟婴儿室等专科助产实验室,一体化实验室等。
三、专业建设目标
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 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化特色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引进与培养,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以现代教学思想为先导、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基本建设为支撑,从现在起,利用五年的时间,把助产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深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助产实践能力,注重整体护理理念,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原则,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高级助产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稳定力度,增加数量、调整结构,使专业师资力量配臵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重点加强师资薄弱课程的引进和培养,引进或培养2—3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每个专业化方向培养或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高、中、初职称教师比例为2:2:1。五年内教授、副教授达10人左右,其中教授1~2人。争取有教师能成为校级、市级或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形成助产专业的学科梯队。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的数量、实验设备要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一次可以满足学生实训,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要重视实验仪器、模型的不断更新和维护;要扩建、新建实验室,如基础护理实验室、ICU实验室、形体训练实验室、护理站、模拟病房、诊断学实验室、临床技能实验室等。添臵实验设备,如多导同步记录心电图机、多功能护理人、褥疮护理模型、各种注射、输液输血、灌肠导尿等模型,以及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机、抢救车、多功能升降病床、“一体化”实验室等的建设。
2.院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满足综合性临床实习的基础上,为专业化方向落实专科实习基地,积极开发“订单式”培养单位。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省外和高层次实习医院,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实习需求。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以适应助产工作发展趋势、满足区域性社会需求要为目标,加快课程设臵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设以目标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加强妇科学及母婴保健、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等,突出助产专业特点。在专业技能培养中,除注重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培养外,加大专科助产技术与职业资格技能培养。增加与助产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内容,将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编入专业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五年内,力争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院级精品课程达到4~5门。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加大实践课开设比例,加强实践课程考核力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鼓励积极开发课件,教学课程网络化,建立评比与奖励机制。
五、专业建设保障
1.充分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在学院的领导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组织专业建设自查自评,对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进行修正、调整和补充。
2.增加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
对高层次学位的学习,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对市级以上的课题立项、一级刊物发表的论文,给于激励经费。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经费按设立专项经费。3.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
重点加强师资薄弱学科的引进和培养,使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其做法如下:
(1)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2)派送骨干教师去相关院校访问、进修;
(3)专业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到医院顶岗实践和专业进修,不断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要求临床护理(含助产)专业课教师90%以上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
(4)引进高层次人才。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或从高校、医院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
(5)外聘教师。聘请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一般要求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和中级职称者担任部分课程,院外顶岗实训完全由医院兼职教师担任。
4.加强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积极加快管理机构、教学机构的完善,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在管理手段现代化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以保障管理工作的快捷、高效。根据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把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大力开展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护理观的教育。
5.多途径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1)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素质成为学生自身要求与追求的目标。
(2)有计划邀请护理(助产)老专家通过作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巩固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帮助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适,帮助学生作好未来职业选择。
(3)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强化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增强其沟通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六、结论
根据国内外助产人才需求情况,和我国助产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国家还需进一步加大助产教育的发展力度,高等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助产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但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转变。
助产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课程体系的设臵符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
5.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五
现代职业教育是建立在现代产业条件和科技进步基础上,它直接面向社会产 业。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应具有更强劲的区域服务功能。郴州的职业教育应首先 立足于郴州市区位经济,满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培养符合生产、服务一线使用要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人才市场需求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是职业学校了解市场,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要求的调研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基本理念为支撑,充分尊重行业(企业对生产与服务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从业 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立足湖南区位经济,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把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专业改革思路以及 专业改革建议。
2、基本思路和方法:(1调研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关键词语界定→改革建议→专 题论证→信息补充→改革建议修正。
(2 调研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专题研讨等。
(3调研范围:限定在湖南及珠三角,对象包括行业、企业、学校、职业资格鉴 定部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等。
● 行业调研:旨在了解机电行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企业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郴州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
● 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调研:旨在了解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的职业。
● 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调研:旨在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 获取最新的职教理念和课程改革思路。
一、郴州市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郴州市机电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郴州市机电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大加工制造类 如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各种领域得到极其广泛应用。目前,中国已成为 世界制造业大国,郴州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矿山机电制造业、电 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等重点发展行业单位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对湖南省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凸显。湖南省统计局2008-2010年的 统计结果显示,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紧密相关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的工业产值保持了持续增长。(图 1
图1 2008--2010年湖南三个重点发展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亿元(2发展趋势
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已显示机电行业处于平稳和较快的发展态势之中,预计 2011年机电行业的经济运行将由近两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回归到 15%左右的正常发 展速度,并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同时,产业转移的梯度效应也为机电行业的 发展扩展了空间。
2.郴州市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与电子技术已变的密不可分, 使机电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而精简 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上, 从业人员数量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下降趋势。而与之相对 应的是,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 ,向既 “懂机”又“懂电” ,特别是懂得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
3.郴州市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1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以上职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归纳起来可划分为四 类:设备或系统的操作、调试、装配、维修;质量检验、监督与控制;生产管理(个别;行政管理(个别。其分布情况如图 2。
图2 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人数分布
从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看,由于生产管理,行政管理,质 量检验、监督与控制这三类岗位人员所占比例低、绝对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 因此,课题组仅对设备的操作、调试、装配、维修岗位人数分布情况作分析,结 果如图 3。
图3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人数分布情况 学历结构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如图 4所示。调查结果显 示,中职学历占了很大比例,企业对这些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显而 易见,中职层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图4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人员学历结构分布图
以上学 历
(3企业近三年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数
从企业调查得知,多数企业近三年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 数成增长态势。企业近三年所需的岗位人数情况如图 5所示。图 5显示目前最需 人员的岗位有:机电设备系统操作、机电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系统维 修。
图5 企业近三年所需的岗位人员
4.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基本都拥有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普通 车工、普通钳工、维修电工、通用设备维修、电工电子、装配钳工、现代测量、气液电控制、AutoCAD ,各类证书。5.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
许多企业提出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培养,各企业也制定 了相应的计划,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企业的培训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 到满足,特别是在专业技能的进修上,相当多的培训机构或学校只能提供单一工 种的培训,无法提供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培训。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调研 1.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1 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近年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肯 定。但各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见岗位专 项能力表。
岗位专项能力表
调查表明,企业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突出表现为普通机加工、电气 维修、机械维修和数控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企业对职业道德、社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应 变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对部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方面 满意度不高,对毕业生在设备、设施保养能力甚至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评价也不高。对本专业
毕业生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要求则不同类型企业 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传统制 造型企业则要求较低。另外,大规模企业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发展后劲比较看重, 而小型企业则普遍重视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能力。
2.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实训条件,学生取证,师资等 方面情况如下:(1课程设置一般有: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机械基础,数控加工技术, 可编程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制工艺,液压与气动 控制,工程力学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国家教育部中等专业规划教材,市 教委统编,机工版,高教版,劳动版,自编教材等。
(2各校都有实训室,一般开设实训有:车工,钳工,电工,电子,液压,数 控,机械加工,机床电气控制。
(3各校师资统计情况
调查显示,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数量基本满足要求,理论教师占 65%, 实习教师占 35% , 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比例为 2:1 , 其中, 双师型教师占 82%;高级职称占 42% ,中级职称占 36% ,初级职称占 22%。
调查分析表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不到位:目前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按“既懂机有懂电” 来定位,但往往只是形式上机,电的物理相加,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岗位 就出现”既不懂机又不懂电“。
●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很多学校没有根据企业需求办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知识为本文“的传统教学观 念在教师中还有相当的市场, ”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 中唱主角, “变动接受”依旧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传统课程多,与就业及工作相关的课程 少,学用不一致明显,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环节难以保证,很难达到技能 型人才的要求。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程陈旧,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循环维修,绿 色再制造等新工艺,新技术没有体现。
●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 落后于企业的要求, 特别是与企业需要的能够进行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实训的装置基本为空 白点。
●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 “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工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 员”的内涵和考核要求还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四.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建议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1、我们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分析,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 目标为: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敬业爱岗,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 事求是、严谨塌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 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机电产业结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智能型、应用型 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到岗后,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检测、操 作、维护与维修等工作。
2、机电技术人才的工作岗位分布: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机电技术人才岗位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生产第一线 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的占 19.2%,从事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占 6.5%。二是机电 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保养(操作工人占 48.3%。除此之外,从事车 间班组的生产管理与组织工作的占 8.2%;从事市场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占 7.2%.3、知识和能力要求
(1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4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5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行业背景优势
1、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 率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 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电 一体化即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 的主体。我国加入 WTO 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其他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将 会大规模增加,这些企业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的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控
制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汽车制造业是湖南省和郴州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一汽集团公司作为中国 汽车工业的龙头企业,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迎接加入 WTO 后挑战的重任,将以中 外合作的方式为主,全面提高汽车制造的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强 竞争能力。造就一大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是迎接挑战,使我国机械制造业 走向良性循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
3、湖南省和郴州市的机械制造企业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尚处于十分落后的 局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高新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专业 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增加,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4、郴州市“十五”计划把光电产业作为另一支柱产业, 建设“郴州光谷”, 发展光电产业,发展计算机信息产业,更需要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机电一体化 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仅光 电企业每年将需要这类人才在 1000人以上。
5、玉米深加工作为湖南省及郴州市的另一个主打产业, 使众多的企业在湖南 省涌现,企业的加工设备不断更新和趋于国际化、自动化发展。为此,需要大量 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作为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维护人员。有很大的人才需求空间。(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思路
1、教学改革的重点
要适应 21世纪发展的要求,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跨世纪目标,尤其是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为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 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明确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借鉴 CBE 理论,构 建新的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确定为 1:1, 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2、教学改革的思路
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的调研与分析。确定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 学改革的思路为: ⑴从面向单一工种转为面向职业岗位群, 不但要使学生具有在一个职业岗位群 中转岗的基础,而且要使其掌握跨职业岗位群的通用职业技能。
⑵从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转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更新技能的方法。对那些重复 性强、易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代替的技能,不宜投放过多的课时,此类技能大多 可以在上岗后得到强化,对只在一个岗位上长时间“顶岗实习”的做法必须严加 控制。
⑶改变课程结构,使课程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⑷加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的课程,使学生具有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奠定更新知识和增强技能的基础。
(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坐标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 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主线;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坚 持按职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坚持教学模式、教 学评价的改革和创新;坚持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以创设 “生产情景”为特征进行教学环境建设来实现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为此,对专业 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1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等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教学的结 果。树立现代职教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和原有的知识体系,要以过程性知识传授 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辅,要以技能传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辅,重视学生 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职业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中建立基于能力 本位的教育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 课程观,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建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使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要求和发展需要;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 学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方法。(2 重组教学内容
要组织课程专家,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行业专家的建议,构 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体系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围绕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 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要设计职业情景,培养
学生在 较为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3)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项目,配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合理运用教学环境,在“生产情景”中强化动手操作,在 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建议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 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凸显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 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 设置“生产情景”,培养职业习惯;根据课程内容,创新“生产情景”,进 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习过程行动化、做到讲练结合、练中有奖、学 在链中、是学生体验职业活动,真正掌握使用的生产技能,提高职业能力 运用技术手段,扩展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推广多媒体和仿 真教学,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使得难以理解的知识和经验能直接,形 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资源(4)创新教学评价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 价的有机结合,在学业评价中充分考虑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和评价本身对职业能力 形成的促进作用。
(五)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1)专业师资 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专业对专业教师提出了 更高的任职要求,为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师资要求 专业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 专业师资的技能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除具有教委规定的学历,教师资 格要求外,新任的 专业教师应达到三级(高级)及以上技能等级 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应有专业带头人一名,各 学科要有学科带头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师要有一定的比例 其他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专业教师任教的两 11 年内要有从事生产实践或参与生产实践的经历 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各校现有师资与专业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开设本专业的学校可通过 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构改善; 业务进修:业务进修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教学能
6.人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论证报告2 篇六
一、培养目标
西安文理学院广告学专业培养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备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理论知识、广阔的视野、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视觉传达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就业于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网络公司、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广告及传播运营、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和广告调查分析、市场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应该说专业定位是明确的、适宜当前西安地方、符合市场及社会人才需求的。
作为面向地方培养广告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拓宽学生眼界,将广告作为传播与市场营销的一部分来进行教学和观念培养,理论体系完备,同时注重实践。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对于培养出适应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广泛的领域内就业,发挥广告学专业的优势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因而,从广告专业的大背景、适应于地方的实践性、就业面的宽口径几方面看,西安文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是准确的,目标是明确的,基本符合社会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文理学院广告学专业培养学生的广告市场分析与提取能力,广告营销、策划能力,广告创意与文案执行能力,广告设计与制作能力,广告项目整合能力,广告专业前沿技术操控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法律素质、开拓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教学、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结合,互相呼应和补充,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将培养目标落实在具体的各个环节中。
针对广告学的特殊性,本人才培养方案有两个亮点,一是在第5学期分为设计和策划两个培养方向;二是在专识教育平台中设置了实验实训课程。
分培养方向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更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未来专业发展和职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在更专业的层面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升培养的层次。将参赛等实践内容纳入到专门的实训课程中,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在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也保障了实践的效果。
三、课程体系
本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公共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验实训课程,共计6大类、60余门课程,从各个层面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也比较适宜。专业课程的开设也符合国家关于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能够保证学科的专业性、完整性。
广告学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性强的学科,因而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体系来看,课程数量多、内容涵盖方面全,能保证在专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涉及相关专业和领域,对于学生全面的了解广告行业有积极的意义。
四、实践环节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分为三个部分:1.课内实践学时 2.实验实训课程 3.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课内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验实训课程将实践纳入课程中,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实践训练,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有锻炼和提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很有效率的将实践和传统教学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
五、意见和建议
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及专业定位。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广告专业来说有几点建议:
1.课程开设的范围比较广,因而在深度上略显不足。可以在学时上有所区别,重点培养几个有特色的方向。
2.广告学专业培养过程中,学生的的眼界和体验非常重要,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加入采风环节,开拓学生眼界。
3.实践环节虽然广泛且深入,但与社会项目接轨不明显,可以试着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思路。
7.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七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 (1)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 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 跟数学、 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 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 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 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过程中,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 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 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 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 ”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 优化课时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 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 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 并且内容抽象, 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 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 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 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 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 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 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 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 掌握课文内容, 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 即忠于教材, 照本宣科, 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 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 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 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 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 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实际的例子导入, 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同时积累经验。 如对于金工实习, 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 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 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 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 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 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 不断地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 2015.
[4]蔡红琴.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13.
8.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学生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技能训练教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机电一体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首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进行明确的定位.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PLC技术、液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业和机械电子、材料、食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该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当前劳动力市场急需大批的机电一体化岗位技能人才,需要机电一体化装备和产品生产所需的操作、制造、装配、安装、调试、维修和技术服务岗位的人员,然而,目前从各个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岗位设置缺少针对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岗位缺乏明确的定位。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满足专业岗位的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职业技能。那么教学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缺乏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学生往往只经过了机电技术的单一培训,而不是进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培训,因此就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岗位的工作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因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跳槽频繁,这给公司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是目前如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令很多高职院校十分头疼。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找不到比较好而且有效的机电综合实训模式。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效果。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思考.从教学计划可看出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模糊,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是非常困难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失败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是以电为主、机为辅,不宜采取机电并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具备实践教学环节。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最终实行一体化教学。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而实训教师基础理论又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所以一个老师实现不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也就是说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五、提高院校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差。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应该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发展,作为机电专业教师也应该积极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实践训练的力量,形成高职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耀生.电气综合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熊幸明.电工电子技能训练.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篇九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设计,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1.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识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1.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10.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十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
本文分析了高职机电专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并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了按照产品生产过程选择开设相应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卢艳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0052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 人才培养 改革
1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中高职 机电一体化专业 教学衔接
一、 对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衔接现存问题的分析
中高职衔接涉及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然而具体教学衔接则是中高职衔接成败的关键。目前哈尔滨地区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在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普遍偏少,造成中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缺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高。 根据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的教学论来分析,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础学力的中职学生,方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否则不仅会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也会使其职业前途发展受到限制。
(二)中高职课程上下承接存在着问题。也就是在中职开设的某些专业课,在高职却没有开设;同时高职开设的课程在中职却没有设置。这就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阶梯性和贯通性。
(三)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其讲授的内容重复率非常高。这样高的重复率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
(四)中高职在选择教材时,出现各自为政、较为混乱的现象,根本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甚至有的中职所选用的专业课教材的难度比高职相同课程的教材还要高。这样很不合理,而且进一步造成在教学衔接上缺乏层次性。
二、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衔接实施方案的探讨
(一)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上下不连贯、有缺失的问题,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构建一个统一的、上下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在与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进行良好沟通和商讨的前提下,共同编写中高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将中高职课程统一划分,可将课程分为中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技能课、高职文化基础课、衔接的基础专业课、提升的专业课。
(二)在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应充分体现中高职的层次性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良好地衔接,其教学衔接的实施方案细化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衔接。首先每门专业课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包括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成绩考评方法和标准;教材与参考书。并做到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要定位明确,区分度高,充分体现中高职之间的层次性和贯通性。
(三)实施“3+2”的中高职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式
“3+2”模式中的前三年是指中职教育阶段,此三年分为两部分,前两年是学生进行中职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基础专业课学习的时段。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将学生两年的学习成绩累计,只要两年的总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分数线的学生,就可获得进入高职学习的权利。此后这些学生在中职的最后一年开始学习高职的公共基础课和衔接的专业基础课。而那些未能达到分数线的学生仍继续学习中职课程一年,但主要以强化中职的职业基本技能培训为主,从而使学生达到企业对中职生的上岗要求。而“3+2”中的后两年是在高职学习的阶段,高职的教学任务是完成提升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和相应的各种实训课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
(四)制定中高职统一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并将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分解到中职教学过程中
1.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实训)部分。理论考核和评价采用口头问答和笔试相结合,即学生在做笔答后,再由老师提问,学生当即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笔答和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价。而实践部分则应参考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以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准备工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
2.把高职入学考试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分解,即将各门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考试内化到中职教育的各个阶段,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考试。只有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的标准方可升入高职。这种入学考试方式不仅避免了一次考试决定学生命运的弊端,而且激发了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衔接是一个发展趋势,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发挥教育最大功效的很好途径。此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衔接方案如果付诸实施,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中职与高职院校加强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找准自己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的定位,科学有序地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就能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无缝对接,完成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润梅,黄睿.“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术期刊,2008(02):83-84.
[2]覃岭,伍伟杰,范爱民,等.基于职业能力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案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3(11):32-35.
[3]杨东召. 模块化课程贯通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16):171-172.
12.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制度,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师傅带徒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徒制中, 知识和技能存在于实际操作的环境中, 学徒是在完成真实岗位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这种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当今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劳动者成为许多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许多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发展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 是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工学交替, 岗位成才[1]。目前,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 他们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招工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以及校企合作教育形式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清远市地处粤北山区, 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大和在岗员工素质不高与技术水平偏低的矛盾。为此,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 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 是安徽海螺集团在华南地区投资设立的一家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在册员工1100多人。公司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一流的质量检测设备, 实现污水“零排放”, 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调研获悉, 该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及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学历偏低及理论水平不足的情况, 同时大部分低学历的员工有强烈的进一步求学愿望。鉴于此, 2012年, 该公司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 首次招收符合条件的员工学员38人,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海螺班成立。
(一)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清远现代制造产业职教联盟, 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指导下, 在英德海螺公司组建“厂中校” (企业教学点) 。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 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 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 (车间及教室) 、兼职教师、实习岗位, 学校投入师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确定“厂中校”管理机构及人员构成, 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和义务, 制定“厂中校”运行规章和考核制度。
(二) 搭建人才培养框架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生源主要是企业在岗职工,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员的岗位实际, 分析其岗位知识要求, 岗位操作技能, 同时结合学员的专业基础情况, 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每位学员配备一名或多名师傅, 师傅由企业推荐, 学校考核认可。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员, 校企双方对教师与师傅进行分工, 制定教师与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准则及考核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海螺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的指导和参与下, 校企“双导师”团队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明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能力和素质要求, 进而开发专业课程,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海螺企业职业岗位情况, 课程主要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课程体系中分为四个主要的课程类型: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和学徒自选模块。构建海螺班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四) 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在海螺班运行过程中,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专业十分注重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培养, 实施了校企互聘、双向交流, 建设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按照学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培养标准, 培养了双导师带头人1名, 骨干教师3名, 企业骨干师傅10人。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经验丰富的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 师傅在企业进行在岗带徒实践教学;同时规范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 制定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制度等。落实企业师傅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定期对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 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 并建立企业师傅教学成果激励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 教学评价设计
学校导师及企业师傅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学校导师根据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师傅依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制定考核方案, 学校导师主要须要通过笔试或面试等考核方式考查学徒的专业基本知识, 企业师傅根据学徒完成的岗位任务和业绩等考核学徒的专业核心能力, 最终加权得出学徒课程的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我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广树立了标杆, 带动了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等6个专业相继开办了7个现代学徒制班级;也为本专业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积累了经验。我院与清远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美亚宝班于2014年9月开班, 与新玛基 (清远) 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新玛基班于2015年9月正式开班, 目前两个班级运行良好。
但是,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由于缺乏相应的政府参与及企业激励机制, 目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深入度不够, 参与面还不够广。
2.对学徒关键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目前主要的衡量标准为是否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而这很难切实反映学徒能力真正提高的程度, 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的、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双导师教学团队”中的企业师傅存在着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的情况, 需要引导企业师傅正确认识学徒在“岗位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 突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惯性思维, 建立起现代学徒岗位能力培养机制。
4.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需要相互深入沟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人才培育, 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方式, 才能够培养出学校满意、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合格学徒。由于没有建立起“双导师”的融合机制, 还停留在使用简单的方式进行沟通, 如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等, 双方沟通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38-44.
[2]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13.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十三
2012-7-19 22:20: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林芸 张艳梅 白云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 人才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双证融通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
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2] 田林红.电类课程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14.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论证报告 篇十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它已逐渐展露出惊人的增长潜力。在全球化信息浪潮迅猛推进的今天,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作为一种更快捷、准确的交易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全面展开,成为各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新热点之一,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以往商务模式所不及的,而其显现的优势更是传统商务模式所不具备的。随着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全球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那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更加如此。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不少专家预测,在今后许多年内,电子商务将在国内外大规模兴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我国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门人才。
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校开展电子商务方向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加快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管理和外语等方面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和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一、国内外高校电子商务的发展
1、国外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
近年来,国外各大商学院都纷纷想方设法把电子商务的概念引入到传统的商务课程当中。一向以技术型MBA课程著称的美国密歇根州商学院,别具一格地开设了独立的电子商务专业,其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包括电子商务策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管理学等。史丹福商学院把电子商务的内容融入到核心课程之中,创建了电子商务中心来辅助课程的教学。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范德比尔特大学、芝加哥的洛约拉大学、南阿拉巴马大学、老多米尼安大学、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经或计划设置电子商务本、专科专业;卡内基·梅隆大学、华顿商学院、卡内基大学和西北大学还计划设置电子商务学位,迈阿密大学。短短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造就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立,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电子商务专业就像今天的计算机专业一样存在于每一所院校。
2、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进展
2000年,教育部批准了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13所高校开设了电 1 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这是我国开展首批电子商务教育的高校。2001年,部分高校开始设立电子商务双学位教育。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高校已经达到96所;2003年,在教育部备案的开设电子商务教育的高校以达到181所。截止到目前,在教育部备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高校已经达到300多家。
清华MBA于1998年在国内首开电子商务课程,并在2000年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在近一两年电子商务教学和研究基础上,清华MBA借鉴麻省理工(MIT)、哈佛(Harvard)大学等学校的教学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开设实用和全面的课程体系。浙江大学以培养电子商务专门人才为启动点,继开设电子商务研究生、本科生教学课程之后,创建了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也2002年在全国首开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双学位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方美琪教授领头创办了电子商务网上课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型企业的现代商务市场策划,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相关业务中,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和管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教育部分别在南京审计学院、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主题是围绕高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应采取的方针和政策、高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条件、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干课程、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以及人才培养途径、发展动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种种信息表明着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学科将进军我国高校。但电子商务专科专业恰恰是这些学校的空缺,因此为我们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留有可以竞争的空间。
二、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及信息化现状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正迫使全世界改变其经营模式,互联网正在创造经济领域的真正神话,Internet正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正在改变着基本的经济因素,并重新定义传统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是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电子商务从产生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厂商企业等社会领域的广泛重视和积极参与,并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各种传统贸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和即将带来的影响,得到从政府到产业界、教育部门等社会各方面的普遍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面对以信息数字化、计算机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激烈竞争的严峻现实,1997年初,卫生部计算机领导小组更名为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推动国家医药卫生信息化;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特别是“金卫工程”的实施、国内一些医院远程医疗的实施、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开发,医院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初见成效,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药企业通过Internet平台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国家的医药和医疗体制正在进行重大改革,医药分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这使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医药网络经济,有可能更快地走近民众。我国流行的“非典”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是对医药网络经济的活跃却有着不小的推动力,网络环境下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信息系统;网络视频医疗应用重新上阵。当人类现实空间的活动受到“非典”等因素的限制,虚拟空间自然就会活跃起来。虽然网上部分药品的B2C商业活动受到限制,但是B2B和G2B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促进医药卫生的现代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关键。没有医药卫生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就不可能有医药卫生现代化。当前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药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人才明显不足,就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电子商务是世界潮流,也是一项新技术。它突破了传统商务的时空界限,具有极高的效能。伴随着Internet应运而生的电子商务正在重新改变社会财富的流向和分配。没有电子商务能力的企业将会逐渐丧失市场的竞争力,医药行业也不另外。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还处于推广阶段,但政府十分重视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为了尽快“e化”医药领域,在加大信息基础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和实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我校设立电子商务专业,就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
三、医药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
1、医药贸易人才需求方面:据商务部的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五年,我国将有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其中约有15--20%是医药行业的。珠三角地区的医药行业对既懂医药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的人才尤为急需。我省其他综合性院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或者专门性院校(如广东商学院)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往往要么偏重计算机技术、要么偏重商务管理方面,这些毕业生很难适应医药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我校培养的医药电子商务人才是既懂商务、又懂技术,同时又有医药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广东省 慧通(医药信息系统开发商)公司、南方医院、珠江医院以及广东省其他医药公司选用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医药行业的网络信息、电子商务人才是医药市场最紧缺的和最急需的。
15.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篇十五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与数据统计分析情况见表1。
(一) 调研方法及调研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专题研讨、电话访谈、网络调研、现场访谈等方法, 对13家企业、20位已毕业就业学生、4家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对10家企业实践专家现场访谈进行统计。
(二) 相关数据统计
1.就业岗位统计。通过对烟台地区机电行业23家企业纸质问卷统计分析, 企业期望毕业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能力要更优秀, 另外, 对设备管理、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设计开发的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企业初次工作岗位需求最多的是“电气装调”, 其次是“设备操作、绘图与工艺、机械装配、设备维护、售后服务”5个岗位。
2.职业资格情况。通过调研, 认为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最为看重的是“维修电工”证书, 其次是“制图员”“PLC应用工程师”“钳工”证书。
3.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统计。通过调研, 认为机电一体化毕业生最重要的岗位能力是“具有对典型机电设备 (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等) 的操作能力”, 其次是“具有对典型机电设备 (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等) 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具有钳工、电工、电气焊的基本操作能力”“具有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制造工艺编制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能力”。
4.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统计。通过调研, 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前6位的依次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系统安装与调整”“机械识图及计算机辅助绘图”“设备日常维护”“气液系统安装与调试”。而对于综合的项目“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线操作”“整机试运行与调试”以及传统的钳工“普通加工 (钳工、机加工) ”“数控机床加工”“加工工艺编制”偏少。
5.课程设置支撑职业能力情况。通过调研, 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前6位依次是“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单片机与机器人技术应用”“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机与电力拖动技术”“PLC与检测技术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以上统计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二、建议
专业定位要顺应行业转型升级, 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加强技能培养, 兼顾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企业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岗教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
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 建议将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钳工、电焊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增加制图员、CAD应用工程师、PLC应用工程师等技能证书内容, 使学生毕业时增加相应的上岗能力, 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提高就业率。
课程体系需要加强一体化课程改革, 要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案例和项目比例, 同时增加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创业创新教育等选修课,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融合高职大赛精髓、强化技能鉴定项目, 采用多模式学习方式,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的特点, 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全面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强化衔接配套, 深入本地区各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充分听取意见建议, 查找当前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行业企业需求, 开发具有本地区特点、科学实用的专业人才方案, 培养适应“十三五”规划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高尚.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分析[J].职业, 2015 (12) .
[2]韩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2) .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推荐阅读: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报告300007-17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09-19
机电一体化专业情况10-26
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08-19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自我鉴定09-13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自荐信10-18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10-25
机电一体化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杨泓)08-03
机电一体化应用专业毕业生求职信08-08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分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