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翻译(精选12篇)
1.对比翻译 篇一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方式是2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修辞现象.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认识并了解英汉2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对2种语言从声音的锤炼、意义的锤炼、修辞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浅析英汉修辞在翻译应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作 者:林钰婷 LIN Yu-ti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IS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1(5)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语 汉语 修辞方式 翻译
2.对比翻译 篇二
1.1 内容层面。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虽然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文学文本采取了“对世界艺术的掌握方式”, 它依据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可以虚构, 不拘泥于真人真事, 可以根据需要对人、物、环境加以组合、创造。而非文学文本则采取了“对世界科学的掌握方式”, 材料翔实、准确无误, 重在真实, 一切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1.2 语言形式层面。
文学文本的语言讲究文采, 生动形象, 带有感情色彩, 含蓄模糊, 追求韵律, 注重语言的音乐效果。相比之下, 非文学文本的语言贵在朴实明白, 准确规范, 简洁易懂, 信息准确性第一, 语言艺术性第二。
1.3 作者层面。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都是思维的成果, 但文学文本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 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而非文学文本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 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判断和推理说话。
2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比较
明晰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各自特征, 便可探讨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了。总体来说,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原则应是使译文体现出原文所具有的文本特点。
2.1 文学翻译的特点
我国的文坛泰斗, 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钟书先生“化境说”的核心是文学翻译应保存原作的风味。刘士聪先生在谈道文学翻译时说“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 其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 “文章的韵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声响与节奏;二、意境与氛围;三、个性化的话语方式”。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文学翻译应该保存原作的风味与韵味, 译出原作的意境与氛围, 体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其审美功能。当然, 这韵味、意境与审美功能可以体现在译文的内容上, 也可以体现在译文的语言形式上。例如, 诗歌中韵的翻译就是诗歌翻译中审美价值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再创作, 可以允许有某种程度的不忠实, 可以创造性叛逆, 以达到再现原文韵味与审美价值的目的。
2.2 非文学翻译的特点
应用翻译 (非文学翻译) 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 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 应用面广, 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 (贾文波, 2004:1) 。那么非文学翻译就应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信息, 确定翻译的目的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 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所欲反映的客观事实, 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语言要简洁规范, 朴实明了, 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
3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策略比较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赖斯 (Reiss) 曾根据文本功能的不同, 把文本主要分成三种类型, 并探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一种是信息性文本 (informative text) , 这类文本主要是交流信息, 反应客观现实, 以传递原文的指称 (referential) 内容和概念 (conceptual) 内容为主, 语言质朴 (plain prose) , 必要时可进行显化翻译 (explication) 。第二类是表达性文本 (expressive text) , 这类文本主要是表达原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重美学和艺术形式, 翻译时应采取认同法 (identifying) , 以原作者的视角进行翻译。这类文本的典型代表是文学作品。第三类是呼唤性文本 (operative text) , 这类文本主要是呼吁、说服、劝阻读者采取某种行为, 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 翻译时可采取归化的策略。其典型代表是广告 (Nord, 2001) 。
3.1 文学翻译的策略
虽然一个文本可能具有不止一个功能, 但其肯定具有一个主要功能。因此, 根据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分类, 文学作品属于表达性文本, 翻译时应以原文作者的视角进行翻译, 营造与原文相同的意境、氛围, 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下面以刘士聪翻译鲁迅先生《野草》中《风筝》一文的两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3.1.1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相应的译文是:
Around this time of the year, poplars and willows began to sprout, and new buds appeared on the early mountain peaches, forming a picture complete with the sky decorated by the kids with their kites, a picture that gave you the feel of the warmth of spring.
《野草》是散文诗, 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 虽无诗的格律, 但有诗的韵味, 诗的意境。这段文字就描绘了极具诗意的画面, “杨柳”、“山桃”、“风筝”形象生动, 营造了春日暖意融融的氛围。对于这类文学文本的翻译, 就应保存原作者营造的这种氛围, 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译文中第三个小分句加入“picture”一词, 使“杨柳”、“山桃”、“风筝”三个形象浑然一体, 构成一副完整的图画, 而第四个分句又重复了“picture”一词, 再次强调了这样一种春日暖意融融的氛围, 意思表达完整而充分。
3.1.2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相应的译文是:
When, all of a sudden, the crab-kite in the distance plummeted, he would gasp with surprise;when the two tile-kites got twisted and then taken apart, he would jump with joy.
从形式上看, 原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排比的句式结构, 而译文则很好地对这种结构做了相应的处理, 可见, 译者在努力保存原作的艺术风格, 而且这种保存应该是很成功的。
3.2 非文学翻译的策略
非文学文本大多属于信息性文本和呼唤性文本, 翻译时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 传递信息, 感化受众, 达到译文与原文功能上的对等, 实现交际目的。以下举例说明:
3.2.1 以一则城市介绍为例:
惠州市是广东省辖城市,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 珠江三角洲的东端, 属于今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战国时期属楚国, 隋朝称“循州”并设府。公元1021年改称惠州。据《方兴纪要》载, 惠州“东接长汀, 北连赣岭, 控潮梅之襟要, 半广南之辅翼, 大海横陈, 群山拥后, 城岭南之名郡也。” (汤富华)
相应的译文是:
Huizhou city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east part of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is under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It is an open zo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t has been an administration prefecture named Xunzhou ever since the Sui Dynasty (581-618 A.D.) .After 1021 it was named Huizhou until now.The city is a very important spot for her strategic and geographic position. (汤富华)
该段文字介绍了惠州市的地理位置, 城市名的由来, 以及其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城市介绍属信息性文本, 其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 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对“据《方兴纪要》载……城岭南之名郡也”翻译得非常灵活, 没有拘泥于原文, 而是抓住了要点, 进行了显化翻译, 译出了其内在含义, 删除了诸如“方兴纪要”、“长汀”、“赣岭”、“岭南”等文化内容, 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3.2.2 以一则广告为例, 广州美食闻名天下, 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对“食在广州”的翻译有两个译本, 分别是:
a.If you like the great cuisine, come to Guangzhou.
b.East or west, the Guangzhou cuisine is best. (刘季春47)
广告属于呼唤性文本, 目的是激发人做出某种反应, 采取某种行为。广告文本的信息与内容是为此目的服务的。所以, 只要翻译达到了此目的, 这种翻译就应认为是成功的, 而文本本身的内容与信息的传达也就不重要了。翻译时可采取归化策略, 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比较两个译文, a译文文法、意思都正确, 但作为广告平淡无奇, 不具吸引力。相比之下, b译文则更能吸引游客, 译文并没有拘泥于“食在广州”的字面意思, 而是进行了发挥创造, 套用了英语谚语“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的格式, 可读性大大增强, 对游客具有亲和力, 达到了吸引游客到广州品尝美食的目的。
摘要:翻译就其内容来说涉及两个部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为了讨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 在此有必要先弄清什么是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以语言为工具, 以各种文学形式, 形象地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 以唤起人的美感, 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李长栓, 2004) 。那么, 除去文学文本, 剩余的都可以被认作是非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而非文学文本主要包括商业、法律、医学、科学、新闻、广告、公文等各类实用性文本。为了更好地探讨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应该先归纳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刘季春.广告标题、口号的套译[J].中国科技翻译, 1997 (4) .[3]刘季春.广告标题、口号的套译[J].中国科技翻译, 1997 (4) .
[4]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4]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5]汤富华.企业对外推介英译得文体与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6) .[5]汤富华.企业对外推介英译得文体与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6) .
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翻译 篇三
【关键词】英汉隐喻 认知 文化
引言
古往今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直为人们,尤其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而现在,隐喻研究已不再是修辞领域的专利,它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从语言学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在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I. A. Richards指出: “语言是不同领域经验的交汇点, 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 而且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应用的心理基础。”(1967:51)我国的语言学者胡壮麟教授认为,“鉴于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首先是思维中产生了隐喻的概念,这就涉及隐喻与认识的关系。”(1997:51-53) 由于语言所限,本文只能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做英汉隐喻对比的基本研究。
一、英汉认知隐喻简介
G. Lakoff 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引发了新的隐喻研究热潮, 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其标志是1980年 Lakoff和 Johnson 的合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的束缚,把研究了2000多年来的一种修辞格一下子提高到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方法论的高度。 隐喻研究也就从语言学研究迅速扩展到认知科学﹑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等原来与语言研究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领域。认知隐喻研究现在已发展到亟待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提供确凿证据的关键处。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按照Lakoff 等人的理解,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是把一个概念域(始发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目标域)的隐喻。(Johnson:1981)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始发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例如:Argument is war 这一隐喻概念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的概念知识投射到争论所构成的。
二、英汉隐喻喻体认知对比
(一)共性比较
英汉修辞性比喻在喻体的选择方面常常表现出共性,也就是采用同一喻体去喻指同一事物 ,如英语中的“fox”,意指“狐狸”,同时也具有“狡猾”或/“奸诈”的喻义。这一点与汉语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英汉语言中都有an old fox/一只老狐狸,来喻指老奸巨猾的人“类似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以狼比喻凶恶贪婪等。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以自然现象和自身作为喻体的隐喻。尽管英、汉语言中有些用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语境不同,情感表达不同,但人们对这种比喻的接受心理却大致相同。试看以下各例:
The fruits of success 成功的果实the root of the problem 问题的根源
There was frost in her voice.她說话的声音冷冰冰的。
Her eyes were raining tears.她泪如雨下。
(二)个性比较
由于英汉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活动是靠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465-532)的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是对思维与语言关系的最精辟的论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因而有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人生经验用一事物来谈论他事物,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形成了不同的隐喻,于是就有了有关“人生”的下列说法:人生是舞台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盘棋/人生是旅途/人生如梦/人生如战场等,这也正是事物之间相似的多元性的体现,反映出人类的认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形式不同,表达相同喻义的喻体不同或喻体相同表达的喻义不同,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喻体对应,喻义不对应。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一些选择相同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不同的喻义。如:英语中的pull one's leg和汉语中的“拖后腿”。这两个形象语言的喻体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Pull one's leg的意思是“愚弄某人”而“拖后腿”的意思却是“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eat one's words和“食言”也是喻体相同,意义不同的两个短语。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错误”,而“食言”的意思却是“不履行诺言;失信”。
2. 喻体和喻义都不对应。有些隐喻的喻体所具有的喻指含义和它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另一种文化里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喻义,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文化缺省现象。正如Lakoff 所预言,“Metaphorical mappings vary in universality; some seem to be universal, others are widespread ,and some seem to be cultural specific.”(1993)(隐喻投射在其广泛性方面多种多样;有些似乎适用于所有文化,有些似乎广泛使用,而另一些只适用于某种文化。 )许多隐喻还与神话传说和寓言有着极深的渊源,英语中有大量与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有关的隐喻,比如:Pandora’s box(灾祸之根源),Achilles’ heels(致命的弱点),lion’s share(最大或全部的份额),Damocles sword(即将临头或无时不在的危险)等。而汉语则有许多与中国寓言和传说相关的隐喻,比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对牛弹琴”,“黔驴技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英语中的不少隐喻同基督教有关。例如: “my rib”喻指我的夫人,它来源于《圣经》故事,即人祖亚当(Adam)之妻夏娃(Eve)是上帝用当的一块肋骨做成的,而汉语既没有《圣经》的文化背景,又没有用肋骨来做比喻的习惯,因此形成了对应上的空白。类似的还有 Judas(伪装亲善的背叛者),Solomn(聪明人),Messiah(救世主)等。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汉语中有不少以佛教和道教文化为背景的隐喻:“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尘不染”,“不二法门”,“点石成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另外,与传统中国医学有关的隐喻也是英语中所没有的例如:“望闻问切”,“病入膏肓”,“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等, 这些隐喻都独具各自民族文化的色彩。
三、隐喻的翻译策略
隐喻的翻译应看成是语言之间同时又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隐喻的意义在于通常与特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则隐喻是否可以翻译为目标语言,其难度如何,如何翻译,并非可以用几条抽象的原则来归纳,它通常取决于上下文所决定的句子结构和隐喻在此的特殊作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来探讨一下隐喻的翻译策略问题:
(一)对等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中属于对应关系的隐喻在喻体和喻义上是基本一致的,很容易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隐喻用法,因此翻译起来就很贴切自然,例如王佐良译的一首彭斯的诗: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thou art, 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譯文: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升,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请!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传诵不衰,它不仅使英美人领悟其美,而且汉民族也共享美的愉悦,“一见眼明.一读难忘。”(王佐良),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很多相似的经历决定了知觉感受的相同性。汉民族也常将“红玫瑰”,“甜甜的曲子”等比做“情人”,“情歌”;汉语也有“海枯石烂不变心”之类的爱情比喻。于是,本体、喷体、喻义的相似和联想的对等使得英汉民族共同进入了美的境界。不过此类例子为数不多。
(二)转换翻译策略
如果不可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
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It’s regrettable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如石沉大海。如果我们维持原来的比喻形象,直译为“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一直是无法投递的死信。”那就会有意思上的出入。因为那就会使人误解为找不到倾听呼吁的对象。而原文的意思却是呼吁没有得到反应。
为了符合汉语习惯,适应中国人对某些比喻形象的概念,像这类需要改换比喻形象的例子很多。再比如:at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不宜译为“投一石的距离”,to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引狼人室),不宜译为“用狐狸看守鹅群”。
(三)异化翻译策略
近年来,在翻译界主张重视异化翻译的学者日益增多,合理的异化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它是尊重各国文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在平等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外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异化翻译认识﹑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必将大大丰富本国的文化财富。比如:Passion was to go to sleep in the presence of Mrs. General and blood was to change to milk and water. (Charles Dickens: Little Dorrit) 在詹勒罗夫人跟前,一个人的激情会变得麻木不仁,热血也会变成掺水的牛奶。这种描写也完全能为我们所理解。热血表示一种奔放的感情,掺水的牛奶表示—种冷淡的感情。这种说法为我们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个冷淡讨嫌的女人模样,因此不妨照直翻译。当原语隐喻在译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时,恰当地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既能形象地保留原文的隐喻意味,又可以逐渐丰富译语中的隐喻表达。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进程,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因此,一方面,不同语言的隐喻本质上必然具有共性,另一方面,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隐喻因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英汉隐喻也不例外。因此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妥善处理隐喻的翻译问题“在当今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要善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既能把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语中表达出来,避免生搬硬套,词不达意,又必须尽可能使隐喻的文化特征和美感因素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Ganman,M. Psycho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Johnson, 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1.
作者简介:
4.对比翻译 篇四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创意中的影射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麦克白》的独白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三对人物关系及其象征意义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浅析中西方综艺节目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76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 with the Wind 78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80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82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83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84 英汉颜色词翻译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98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 10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02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103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106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07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08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09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111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112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14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15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17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 118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19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20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23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 125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127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 12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30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131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132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13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37 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人公布兰琪 138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1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0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41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43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14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46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48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49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Business Letters 150 It的用法与翻译
151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152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153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54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155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 1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7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
15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159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60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
161 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的意识形态符码 162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163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164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165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166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67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6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69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170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 171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72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73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174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75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176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7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178 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 179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180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181 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18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183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184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
185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186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87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
188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89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19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91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
192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193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194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195 中英足球体育新闻中的隐喻现象探析 196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197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98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5.对比翻译 篇五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评介
语料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用它来研究语言并促进语言学习,由来已久.据McEnery(2001:1)的考察,语料的系统运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而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则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传统意义上的语料库规模有限、取材范围窄小,语料收集和应用的经济性及效率均难如人意.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开发和应用也日新月异,为语料收集、存储、加工、检索和提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王克非,).计算机语料库既提高了分类、标注和检索效率,又扩大了语料库的适用范围.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料库发展至今,人们有理由期望甚至相信计算机语料库能更好地辅助我们从事与语言相关的活动;或者说,语言研究者和语言学习者都可以从海量的语料存储中获取自己所期望的重要信息.
作 者:秦洪武 王克非 QIN Hong-wu WANG Ke-fei 作者单位:秦洪武,QIN Hong-wu(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王克非,WANG Ke-fei(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6.对比翻译 篇六
我们应不应该与他人对比?
Now people in significant numbers are beginning to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others.They harbor the idea that comparison can not only make them real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others, but also make them strive.They retreat surpassing others as success.现在很多人都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他们怀着这样的想法,对比不仅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也能使他们更加努力。他们把超越他人作为成功。
Opinion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Some people take the attitude that comparing ourselves with others does have the passive effects to our life.On the one hand, if you compare yourself with the one who is weaker than you, you will be so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you will lose the ambition.On the other hand, compared with the ones stronger than you, you can not find the confidence.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把自己与他人相比对我们的生活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如果你把自己和比你弱的人相比,你会满足于现状,从而丢失了野心。另一方面,与那些比你强的人相比,就会失去信心。
7.汉英主语对比及翻译策略 篇七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汉语属汉藏语系, 而英语属印欧语系。英语句式严谨, 结构清晰, 而汉语简洁凝练, 重视语义的表达。英语主语一般指的是语法主语, 是谓语的陈述对象, 是不可或缺的句子成分。汉语的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前半部分的陈述对象, 与谓语之间没有依存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省略。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差异, 造成外语学习和翻译的困难, 该文试从汉英语言封闭性和开放性、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形式主语和零主语、无灵主语和有灵主语等方面来看汉英语主语差异及翻译中的一些策略。
2 汉英主语类型
在语法上, 英语主语和谓语存在一致和依存关系。一致关系主要反映在英语主语和谓语动词数和人称上的一致。通常主语是单数则动词也是单数, 主语是复数则动词也是复数。如:
The bottle of milk is full.
The bottles of milk are full.
而人称的一致, 从英语依旧保留着联系动词be的不同的人称形式 (am, is, are等) 可见一斑, 其他动词在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有所变化。英语主语和谓语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英语以动词 (动词短语) 为主轴, 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 (SV, SVO, SvoO, SVOC, SVC) 都以动词做为主轴, 少了动词, 句不成句。如:
The girls are dancing. (SV)
The football hit me. (SVO)
Mary bought me a book. (SVoO)
We have proved her wrong. (SVOC)
Ottawa is the capital of Canada. (SVC)
从语义上看, 英语主语不可或缺, 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充当, 其它词类只有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 如动名词、不定式等才行。英语主语既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受事。在《汉英语对比纲要》中, 潘文国把英语主语分为四种, 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由此可见, 英语主语概念严谨、明确清晰, 可识别性强, 是主语突出型语言。
汉语从语法上看, 属非曲折语言, 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和人称上可以不一致, 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 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省略。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因此, 汉语至少有10种主语, 即施事主语、受事主语、零位主语、主题主语、时间主语、地点主语、工具主语、方式主语、存现主语、关系主语。[1]另外, 汉语中除动词谓语句外, 常见的主谓句还有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及非动词性的主谓谓语句等, 汉语句子中不用动词的现象很常见。如:
这张桌子三条腿。 (名词谓语句)
你太健忘了。 (形容词谓语句)
西红柿每斤一元。 (非动词性的主谓谓语句)
正如赵元任所认为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是动作和动作者的关系, 但汉语中这种句子的比例并不大。汉语主语概念较泛, 功能也较弱, 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而主题往往不是句子的主语。
3 汉英主语差异
总所周知,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许多差异, 下面笔者试从开放性和封闭性、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无灵主语和有灵主语、形式主语和零主语四个方面来谈谈汉英主语的差异。
3.1 开放性和封闭性
汉语的主语是开放性的, 除了名词性的词和短语可以做主语外, 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原形 (汉语中只有动词原形) 等都可以在汉语中充当主语。如:
生活是什么? (名词性主语)
谦虚是一种美德。 (形容词性主语)
讲要讲得深入浅出。 (动词性主语)
两支钢笔, 一支送给小红了。 (量词作主语)
相反, 英语的主语是封闭性的, 只许六种成分当主语:名词、数词、代词、不定式、动名词、名词性从句, 其实它们都是名词性成分。如:
The flower is beautiful. (名词短语作主语)
He is playing football. (代词作主语)
Five is enough. (数词作主语)
To swim consumes physical energy. (不定式短语作主语)
Seeing is believing. (动名词作主语)
3.2 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语言, 汉语是话题显著性语言。只有弄清楚主语和话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才能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别。英语重形合 (hypotaxis) , 利用形式 (词形变化、衔接等) 将语言符号由“散” (单词) 到“集” (词组、语篇) 。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 注重形式接应 (formal cohesion) , 以形寓意, 严谨规范, 复杂而不流散。因而在这样的句子结构中, 主语是不可或缺的, 且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这样主语即便不起语义作用, 也要有it, there等作形式主语。所以说英语的主语重“形”, 主语显著 (subject-prominent) , 主题一般也是句子的主语。
汉语重意合 (parataxis) , 依仗意义, 利用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汉语句子注重意念连贯 (semantic coherence) , 结构不齐整, 以意役形, 以神统法, 流泻铺排。主谓结构较松散, 主语不能决定谓语形态, 常以话题表现。所谓话题, 指一句话里作为新情况的述说对象的事物或事件, 其特点是占据一句话的开头部位, 但并不等同语法系统中的主语。[1]如: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 这里的“昨晚”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中也有主语和话题重合的现象。为了突出话题, 可在书面上加个逗号。如:玫瑰, 真是太美了!这里的“玫瑰”既是主语又是话题。所以说汉语重“意”, 主题显著 (topic-prominent) , 主题不一定是句子的主语。
3.3 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
英语重形合, 句中主语不可或缺, 在人称和数上与谓语保持一致, 即便主语不起语义作用, 也需it或there作形式主语。而汉语重意合, 句子注重意念连贯, 主语和谓语不要求保持一致, 常用零位主语, 即省略主语或无主句。如:
下雨了。
七点了。
上述两个句子都没有主语, 但英译时却需加it作形式主语,
It’s raining.
It’s seven o’clock.
形式主语是英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没有词汇意义, 只代行主语的句法功能。英语中常用it作形式主语, 而将句子真正的主语放在句尾, 防止句子结构头重脚轻, 强调了后移的主语, 但汉语没有这种用法。如: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这句话中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的真正的主语“crying over spilt milk”, 平衡整个句子结构, 达到了强调句子真正主语的作用。
3.4 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
不管英语还是汉语, 都可用人作主语, 称为有灵主语, 也可用物作主语, 称为无灵主语。但英语中常用无灵主语, 即抽象词或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 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同时还可使用本来表示人的行为或动作的动词做谓语, 因而往往带有拟人化 (personification) 的修辞色彩;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有灵主语, 即用人做主语, 以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含有丰富的主观感觉。
英汉语分别倾向使用无灵主语和有灵主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讲求“客体意识”, 主张理性, 强调“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 “对研究对象进行冷静的解剖分析”[2], 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及行为的影响及结果, 强调物对人的作用, 突显“物”的重要性, 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如:
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
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哲学讲究“主题意识”, 主张“天人合一”, 强调从“人”出发去思考和阐述客观事物, 注重人对事物及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汉语常用有灵主语的表达法, 上述例子译成汉语是: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他没有遵守安全规程, 使机器发生意外。
4 汉英主语的翻译策略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尤其是主语差异造成汉英互译过程中, 在句子结构、行文方式、语言习惯上易受母语影响, 造成译文生硬又不地道。因此, 在汉英互译中可试用以下方法。
4.1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转换
汉语主语是开放性的而英语主语则是封闭性的, 因此, 我们在汉译英时应注意将开放性主语转换成封闭性主语, 反之亦然。如:
原文:谦虚是一种美德。
译文:Modesty is a virtue. (形容词译成名词)
原文:To swim consumes physical energy.
译文:游泳消耗体力。 (不定式译成动词)
4.2 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的转换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语言, 汉语是话题显著性语言, 这是区分汉英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翻译的原则, 译文的语言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汉译英时, 要把原句的“话题”放在合适的位置, 不能直接当作英语的主语, 不假思索地放在句首, 而应选取句中应突出的被阐述的对象作主语。如:
全市都在兴建新工厂。
New factories are being built all over the city. (话题译成状语)
船的使命, 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
The Zhao family kept very quiet about the errand of the boat (话题译成宾语)
英译汉时也要把英语的主语显著调整为符合汉语习惯的话题显著。如:
I would have fought anyone who dared to suggest that I was not in a position to purchase the Louvre.
谁要是胆敢说我买不起卢浮宫, 我就要和他决斗。 (定语从句译成话题分句)
4.3 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的翻译
汉语重意合, 只要意念连贯, 常省略主语, 出现很多零位主语句。而英语重形合, 主语不可或缺, 在主语不起语义作用时常使用it或there作形式主语。因此, 将汉语的零位主语句译成英语时, 须补足主语, 且大多用it做形式主语。如:
原文:从南京到北京有一千公里。
译文:It is one thousand kilometers from Nanjing to Beijing.
而带形式主语it的英语句子译成汉语时也常用零位主语句, 有时也可用泛指主语。例如:
原文:It is essential that inflation be controlled.
译文:通货膨胀必须加以控制。
4.4 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的转换
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倾向于无灵主语, 而汉语更倾向于有灵主语, 翻译时注意转换。如:
原文:Business took him to the town.
译文:他因事进城去了。
原文:他疲惫不堪, 天气也越来越热, 他于是下了决心, 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 就坐下休息。
译文:His weakness and increasing hear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of convenient shade.
总之,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英语重形合, 句式严谨, 结构清晰, 而汉语重意合, 简洁凝练, 重视语义的表达, 该文从汉英语言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形式主语和零位主语、无灵主语和有灵主语等来看汉英语主语差异及汉英互译过程中的一些策略, 了解和掌握汉英语主语差异及其翻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和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层珍.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116.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364.
[3]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王海莉.从英汉主语的差异看其英汉翻译[J].现代语文, 2011 (8) .
[6]滕英霞, 刘佳莹, 英汉主语对比及翻译[J].语文学刊, 2010 (7) .
[7]刘汝荣.英汉主语差异及英译时主语的确定[J].娄底师专学报, 2004 (2) .
[8]王文明.英汉主语比较与翻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 (1) .
[9]方仪力, 武显云.汉英主语对比与翻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4) .
8.英汉植物文化的对比与翻译 篇八
关键词:植物词;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对比
(一)文化内涵相似的植物词
1.百合与lily
百合在中国是一种吉祥之花、祝福之花。因其具有洁白无瑕的颜色和“百年好合”的联想意义,因而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另外,中医认为,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因此,百合也常被用作食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中。
西方文化中,Lily通常象征着贞节、纯真和纯洁。例如,在“圣母领报节”的宗教图画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天使Gabriel手持百合花枝,奉告圣母玛利亚耶稣即将诞生。
2.桂树与laurel
中国文化中,桂树象征着吉祥、美好、荣誉、骄傲。我国古代学子若是考中了状元便称“蟾宫折桂,独占鳌头”[1]。
西方文化中的laurel与中国文化中的桂树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过去英美国家的人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戴在勇士的头上,以象征荣誉和成功。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植物词
1.红豆与red bean
红豆在汉语中又称相思豆,通常象征着思念、爱情。这一方面与红豆自身的特点有关。由于红豆本身呈心形,且具有鲜艳如血的红色,加上它那质地坚硬的外壳,因而被人们视为坚贞不变的爱情的象征[2]。
英语中的red bean的文化内涵受《圣经》的影响颇深。《圣经》中,Esau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了长子权。因此,红豆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见利忘义、为了微小的眼前利益而违背原则、出卖他人。
2.荷花与lotus
中国文化中的荷花又名“芙蓉”,常被用来与女子的娇美相比较。另外,由于荷花生于污泥之中而仍纯洁无暇,因而有着“花中君子”的美誉。这也是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lotus象征着摆脱尘世痛苦的忘忧树。传说,人如果吃了他的果实,就会忘掉一切。因此,英语中的lotus有安逸、懒散、无忧虑的隐含意义。
(三)文化内涵空缺的植物词
1.仅在汉语中有意义的植物词
桃花是中国一种较为常见的大众之花。除了象征女子的美貌外还象征张扬、招惹是非。而在西方文化中peach并无特别的文化内涵。
竹,喻指高风亮节、谦逊坚强。栗,喻指渺小的事物。兰,喻指脱俗的高贵品格。而这些词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2.仅在英语中有意义的植物词
yew喻指不朽、哀思。很多西方国家的墓地上常种此树。Apple喻指人和事。grape喻指和平、富饶。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词也没有太特别的含义。
二、中英植物词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一)生态环境的不同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 一种植物可能在这个国家常见, 而在另一个国家罕见。人们对于很少接触的植物, 自然不会产生什么联想意义[3]。
(二)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所以不同文化也有不少重合处。就如柳树一词,在中西方都有赞美女子的意思,但是在西方又象征失恋、哀伤、死亡。
三、英汉植物词汇翻译的方法
(一)保留形象直译
当某种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时,即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的翻译方法。例如:“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可译为“橡树会弯不会断。”
(二)转换形象套译
译者在翻译植物词汇时必须注意其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并据此调整植物词汇在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做到该词语中喻体改变了, 而其联想意义仍未改变, 从而适应译入语读者的信息接受渠道。例如“As red as a rose.”译成“艳若桃李”。“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译成“雨后春笋”。
(三)舍弃形象意译
当植物词汇直译过来很难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而添加注释不方便,转换形象套译又行不通时,译者不妨舍弃原文中的植物形象进行意译,即只译出植物词汇的联想意义[4]。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译成“掌上明珠”。“He is practically off his onion about her.”译成“他对她简直是神魂颠倒。”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以植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翻译时必须根据民情风土,了解其修辞手法和喻义内涵,并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加以灵活处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在翻译的时候才会做到准确、得体。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7).
[2]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先诗.英语典故精选[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对比翻译 篇九
目前的翻译市场上存在两种广泛使用的人工翻译形式,即个人翻译和翻译公司,而在客户做出选择的时候,应该如何来评判哪种翻译服务最为合适?个人翻译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翻译公司虽然价格高于个人翻译,但是在质量、服务等各个方面却更胜一筹。就客户的翻译需求来说,翻译公司比个人翻译要好。
个人翻译,顾名思义,就是译员的个人翻译活动,它最大好处在于翻译价格的优惠,但是选择个人翻译需要多个硬性条件的支撑,首先客户要能够辨别翻译的语言,能识别翻译的质量,然后就是客户必须了解译员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译员的翻译水平、职业操守以及时间观念。如果译员的配合性极差,交稿不准时,文件的质量无法保证,敢问这样的译员,您是否敢与之合作?
与个人翻译相比,翻译公司是一个团队,拥有完善的翻译服务体系和质量控制流程,能够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项目翻译服务解决方案;庞大的人才库系统还使之具备运行大型翻译项目的能力,在接到客户大型项目后能够迅速进行项目前的分析活动,在短时间内组建翻译团队继而开展翻译活动,这是个人翻译无法完成的。
在翻译的其它服务上,翻译公司能够做到严守承诺,守时守信,绝不透露客户的翻译信息。翻译公司是长期并且打算继续长期存在的一个机构,如果失信于客户,那么要想继续在翻译这个行业立足就岌岌可危。而个人翻译并不是正规的机构,不能给予客户各个方面的保障,因此,个人翻译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在价格上,翻译公司的收费比个人翻译高,但这差价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全方位的翻译服务能为客户省去众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个人翻译不具备提供这种增值服务的能力,某翻译协会高层人士断言:“翻译公司服务优越性会使之成为越来越多客户的翻译合作对象。” 一家资深的翻译公司,孜孜不倦的追求翻译的最大价值,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全方位考虑客户的感受是必须的,从各个细节上进行服务的完善,比如严格的项目前分析;和客户的及时沟通;专业的文档排版;严格的保密措施;后续的翻译服务等。让选择诺贝笔的客户能够体验到贴心、省心、放心的“三心”级翻译服务。
10.翻译价格和翻译水平 篇十
翻译公司在价格收费上,一般得看稿件内容、稿件字数,版式什么,另外就是难易度,不同领域稿件收费跨度比较大,如果是做机械的,就比普通的商务法律合同便宜。一般来讲越难度越大的越贵。翻译公司一般就是根据具体稿件的情况来报价。您可以先让翻译公司业务人员看看稿子,业务人员给您具体报价。
正规翻译公司的价格相差是不大的,英译中一般是千中文100-150左右,中译英一般是120-180元左右。这个价格的质量基本能够保证,翻译价格低得离谱的您就要小心质量问题了。翻译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译者的水平很高,价格太低是请不到好的翻译的。
以上价格是正规翻译公司一般报出的价格,是中等水平的价格,基本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具体翻译项目的价格应根据其具体要求和情况而定,如果要求比较高,要求达到出版水平,价格会提高50%以上。如果量非常大,比如几十万上百万字,如果时间不很紧急的话,价格会下浮10%到20%左右。
实际翻译价格随翻译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取决于翻译的语种、难易程度和交稿时间等因素。优质优价是硬道理,建议大家决不会以牺牲翻译质量为代价通过压低价格。福州快译典翻译公司认为翻译工作是一项艰辛的专业性很强的创造过程。
那么如何鉴定一个翻译公司的好坏呢?以福州为例,首先应该是这个翻译公司的综合信息,在翻译界的口碑,其次了解相关的公司具体信息(规模,是否是工商注册单位,以及翻译资源)再次,看下他试译稿的质量。最后,问清业务流程操作,成交后稿件有小的遗漏点是否给予校对补充。
11.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 篇十一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英汉对比方面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由于翻译是人类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因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有效加深人类对不同社会文化层面的了解。本文从英汉对比翻译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以被动式英汉对比为例的英汉对比翻译学,旨在其能推动现代相关研究学的进一步深化,且使英汉对比研究学更加贴合实际。
【关键词】英汉对比;翻译学;视角
英汉对比研究在翻译学教学中承担着引导的作用,因而为了更好的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必须强化自身对英汉对比知识的研究,以便在翻译学实践中可更好的掌控相关知识的应用,提高翻译操作质量。以下就是对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知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现代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促使现代化的翻译学课堂能更加具备技巧性,且可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
一、英汉对比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英汉对比翻译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传统的英汉对比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开始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英汉对比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不同人对英汉对比翻译的不同认知机制和价值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汉对比翻译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优化英汉对比教学模式,从而促使学生在两种语言系统的基础上能掌握到英汉对比翻译学学习的正确方式,最终由此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第三,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未达到互相借鉴的教学效果,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应深化对翻译学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最终拓宽英汉对比翻译教学思路,同时优化传统的英汉对比翻译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汉对比翻译学的学习氛围,促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对双语知识的认知。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英汉对比翻译教学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因而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在此背景下应深化对翻译学的研究,拓展英汉对比思路[1]。
二、英汉对比翻译学视角研究——以被动式英汉对比为例
1.语场对比分析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英汉双语在语场交际功能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语场是语篇交际能力的一种表现,其是通过受话者身上产生的受话效果来实现的。另外,在英汉对比翻译学语场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语场交际能力可确定语篇的体裁,同时亦可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但是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最终致使读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语篇中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完成相应的信息传递过程。另外,英汉对比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保持客观的翻译态度,确保信息翻译的客观性[2]。
2.语篇交际参与者对比分析
从语篇交际参与者对比方面来分析英汉对比翻译学视角研究来看,中英文参与者的角色是一致的。但是,英汉对比翻译中的源文与译文语篇中参与者人际功能方面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例如,will……be strictly enforced比……严格课以罚金中,语篇参与者人际功能就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即由源文中的“将会有何结果”转变为“必定会有何结果”,语气上更为肯定,而参与者的人际功能也就由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英汉对比翻译学中,由于两种语言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将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特色融入到翻译中,以便丰富源文内容,且可促使受话者能更好的理解源文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
3.语篇本身交际话语模式对比分析
在英汉对比翻译学视角研究中亦可通过语篇本身交际话语模式来完成对比分析研究。从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语篇本身交际话语模式包括语音和词汇等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英汉在被动式的表达中都是主语优先型的表达方法,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差异,即英汉翻译被动式不可成为等效关系,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归咎于翻译者的价值判断等因素,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主语省略的翻译模式,简化了翻译语言,且构成了新的信息结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英汉对比翻译学的视角研究中语篇本身交际话语模式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而相关专家学者可从此入手对英汉对比翻译学研究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3]。
三、结论
综上可知,近年来,翻译学视角下的英汉对比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被动式英汉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源文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社会文化层面信息实现了翻译句法的句式迁移,从而使翻译学变得更为贴合实际。因而在现代化的英汉对比翻译学研究中,为了拓宽研究视野,要求相关的专家学者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深化翻译训练的实际需求,实现双语的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J].外语学刊,2013,23(01):112-114.
[2]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03):23-25.
12.英汉委婉语对比及其语用翻译 篇十二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对比,语用翻译
1 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语言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形。人们在日常交际时, 倾向使用直接语与进行交流, 特别是与相熟之人交流时, 直接语的使用率会达到最大值, 在于陌生人或者关系不很紧密之人交流时, 会出于礼貌使用更正式的语体进行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需要将特定对象进行委婉叙述, 从而形成了委婉语。委婉语是一种隐性表达, 它体现了社会属性, 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具有着重要的语用意义。不同语言的表达不同, 但是在委婉语的使用方面却有着一定范围内的共性。
1.1 汉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
自委婉语出现以来, 作家和语言学家对其的研究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也迟迟不能达到统一, 因为语言在随时间变化, 委婉语更是不仅跟随语言变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委婉语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 所以对委婉语的定义语言学界的结论也并不相同。在汉语中对委婉语的研究一直是在修辞学范围内的, 把委婉语当做是一种修辞, 研究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 怕得罪统治阶级, 以致惹祸, 所以说话时, 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古汉语修辞》中是这么说的:在一定语言环境里, 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的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 便不直说本意, 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
《中华大词典》和《辞海》 (语言文字分册) 对“婉转”的解释是一样的:不直说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这几个对委婉语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从修辞范围内给委婉语下的定义, 委婉语在中文和英文行文中出现时我们统一称之为一种修辞格,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语言效果。确实如此, 因为文章本身是一种特殊的非言语的交际体, 受众是读者。但是修辞格是不能将委婉语完全涵盖的。委婉语作为修辞的使用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使用处可以不用委婉语的作者为了达到特殊语言效果而使用, 这就有点扭曲了委婉语内在的定义, 委婉语的使用不仅是根据特殊语言效果达到的, 更多的是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
1.2 英语中对委婉语的定义
英语中所谓的“委婉语”是单词“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euphemisos, “eu”表示”good/well”, 中间词干”pheme”表示speech/speaking;“euphemism”is the 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substitutes another one that one thinks to be offensive or vulgar.
George Blunt是最早使用这个词的西方学者, 他给euphemism下的定义是:“Euphemism is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斯托克和哈特曼著的《语言和语言学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这个解释和中文中对委婉语的定义基本相同, 都是指用使人更容易接受的说法替代粗俗的说法。但是和中文定义也有些不同, 中文中委婉语的使用起源于一些国禁语, 避讳语与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英语中所谓的国禁语要少的多, 委婉语的用法跟交际联系更加紧密。
2 委婉语的应用范围
2.1 英汉委婉语的共同使用范围
1) 避免忌讳
(1) 表达死亡
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是人类不能逃避的可怖现实。人们惧怕死亡但不得不面对死亡, 所以死亡是人们不愿意提到的词汇, 所以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使用。
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pass away, pass on (去世) , depart (逝去) , perish, to go west (魂归西天) , join the majority (逝世) , end one’s day (寿终正寝) , be gone (离世) , climbed the golden staircase, , sleep the final sleep (终眠) , meet one’s end (生命终结) , breathed his last (断气) , bit the dust (死去) , be called to the God (被上帝召唤) , join the angles, go to see one’s Maker (去见造物者)
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坐化”, “涅槃”;道家称之为“驾鹤西游”, 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皇亲国戚为“薨”;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正寝”;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人在壮年时死亡为“英年早逝”;美人死亡作“玉陨香消”, 突然死亡称为“暴毙”。
中文和英语中对死亡都有不同委婉语的表示,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中表达了一种在世之人对死去之人的良好祝愿, 而中文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去世者有不同的委婉语, 更多的和中文中的习俗有关系。
2) 避免粗俗
(1) 排泄行为
如果用直接语表达会让人不快, 产生恶心的联想, 所以两种语言都有相应委婉语。
英语中有:to answer a nature’s call (人有三急) 、to spend a penny (花一个便士) 、to powder one’s nose (擦点粉) , go to the washroom (去洗手间) , to go somewhere else (去别处) , have a BW (运动肠胃) , do one’s business (办点儿事) , to pay a call (拜访一下) 等。在与人交谈时可说:where is the restroom? (请问洗手间在哪) May I be excused? (我可以离开吗?)
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 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
(2) 怀孕
英语中有:to be in a family way (妇女因怀孕而体型臃肿) 、to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妇女怀孕处于碰不起的状态) 、to be well-along (因怀孕而产生心满意足的感觉) 、to be expecting (a baby) (盼子) 、to have a blessed event (有喜事) 、如女子未婚先孕的情况下则为“She is in trouble”
生孩子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汉语中不能直接说出来, 而要换言行之。这主要是由于民间说法认为求子要悄悄进行, 若太宣扬会吓到送子观音送来的孩子从而失了福气。表达这一概念的委婉语有:有喜, 有了, 有孕, 身怀六甲, 要当妈妈了、吃酸了、身子不方便、等等说法。但是“有喜”这个词还是能反应出中国人对于生产, 延续后代是非常欢喜的。
3) 出于礼貌和尊敬
出于礼貌和尊敬是委婉语最为广泛的用法, 交际中人们遵循礼貌原则, 常用客气恭敬的语言来表达礼貌和尊敬。
(1) 称谓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堂”, 尊称对方为“阁下”称自己的家里的长辈前加上“家”, 如“家父, 家母, ”家中晚辈为前加“舍”, 如“舍妹, 舍弟”;谦称自己为“在下, 鄙人, 小弟”;谦称自己家人“犬子, 小女, 贱内”;这些称谓在英语中是不存在对应词的,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文中在称谓方面的规定比较细致和严苛,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所使用的称谓不同, 这点和日语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英语中就少有这么细致的分类。
英语中称先生用“Mr.”小姐用“Miss”, 女士用“Mrs.”His, Her, Your后面加上“Highness, Majesty, Excellency, Honor表示尊称。
这点也可以看出来中英文的差别, 中文在称谓方面的细致分类和英语中一词多用的特点, 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加以注意。
(2) 对生理缺陷者或某方面不足之人的称呼
英, 汉语中常用委婉语来指代人体身体生理上的缺陷, 因为对生理缺陷不加修饰而直言是非常容易伤人感情, 也很容易引起交流上的不快和冲突。
在英语中, 人们不会使用crippled (瘸) 、blind (瞎) 、deaf (聋) 、dumb (哑) 来称某个人, 而统称他们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 (残疾人) 。另外每方面有缺陷的人还有单独的说法, 比如智力缺陷就称为“mentally-challenged”, 人们常在缺陷后加上“challenged”这个词来形容某人在某方面有缺陷。
中文中, 人们忌说“瘸”, 而用“腿脚不方便”来代替。人们不说“瞎”, 而用“失明”或“”双目失明的人;人们常说人“说话比较慢”, 而不用“口吃”或者是“大舌头”。
(3) 老
很多外国人对于老年人有着非常刻板的印象, 认为他们是唠叨, 迟钝和固执等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宣传尊老的传统思想中, 老年人士经验丰富, 资历高, 值得信任者的代名词。这是英汉文化上的不同处之一。
人们一般会避免称老年人为“老头子或者是老太婆”, 而说senior citizens (年长者、老年人) ;the golden ages;the mature;seniors;elderly (年长) 或advanced in age (高寿) 来表达。而在中文中, 很少有对老的避讳, 中国人觉得年龄越高受到的尊重也应越多, 所以并不忌讳, 也不存在不礼貌的感觉。
3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
3.1 语用翻译的定义
语用翻译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翻译方法, 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 对语用翻译这个概念比较受到认同的解释就是将语境以及相关翻译属性考虑在内的一种翻译方法。
语用翻译是一种依靠语境理解原文和决定翻译技巧, 通过语用语言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选择达到最佳语境效果的译文的翻译方法。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语境,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其社交语用价值, 这种做法对委婉语翻译至关重要, 因为我们在前文中就提到说委婉语代表了一种社会属性, 因此理应将社交价值考虑在内。
语用翻译可以说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一种新的结合, 运用语用学的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而关联理论就成为了指导语用实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翻译之前要仔细地体会和考虑语境, 寻找最佳关联, 另外, 译者也要调动自己所学所知尽可能地将译文与自己所知相联系。
3.2 语用翻译的策略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 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汉英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但是在委婉语使用的这个范围内, 目的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了将不易被人接受的语言形式换成令人好接受的形式, 所以在英汉委婉语互译的过程中, 在能确切表达原文意思以及不违反语言规律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直译。
比如:to be no more=没了, eating for two=吃双份饭 (怀孕) , to lay down one’s life=献身, Go to another world=去到另一个世界, go to heaven=升天, 进天堂, go west=归西天, to 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
(1) 就就在在这这年年十十月月, 大宋天子驾崩了。 (徐飞《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At tenth month of the year, the Song Emperor ddiieedd.
(2) 看看三日的光阴, 凤姐宝玉躺在床上, 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 忙的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了。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译文:By the third day the patients were lying at death’s door and the whole household despaired.Then, as all hope was relinquished, preparations were started for the ffuunneerraall.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2) 意译
意译是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中英文在表达形式和蕴含文化上还是很有差异, 所以直译法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还是是要考虑中英差别, 采用意译的方法。
比如:make contributions=上厕所, powder room=女厕所, to spoil a woman’s shape=怀孕
例: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 遇着这样节气, 不添病, 就有指望了。”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 岂不叫人疼死!”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
译文:”It’s a hopeful sign, ”Lady Wang told the Lady Dowager, “if an illness grows no worse at a season like this.”
“Yes, of course, ”replied the old lady.“If anything were to happen to the dear cchhiilldd, I’m sure would break my heart.”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此例原文中提及的“要有个长短”若按照直译法“长”和“短”甚至能译成“long”和“short”但这个说法在中文中有固定的意思表示死亡等意外事故, 所以这里采取了意译的手法。
4 结束语
汉英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 在表达形式, 蕴含文化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我们已经在汉英对比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致的工作, 从不同角度对于汉英之间的差别做了比较。委婉语作为语言使用中一种特殊的手法早就引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在对英汉委婉语做了比较之后, 我们也产生了英汉委婉语翻译的研究兴趣, 如何将这满藏文化内涵的委婉语正确地道地翻译出来成了我们新近研究的重点。在语用翻译出现之后, 委婉语的翻译找到了新的更合适的方向。翻译时我们既要注意到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共性, 也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独立存在不同特点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卢书娟.从民族文化角度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2]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J].湘潭大学学报, 2004 (4) .
[3]田九胜.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4]王鸽.汉英委婉语的对比浅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5]吴汉周.汉英委婉语及其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6]徐莉娜.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J].中国翻译, 2003 (6) .
[7]阎玉涛.语用翻译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8]朱建, 孟建国.语用学的翻译原则——以《红楼梦》部分原句的委婉语翻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6) .
[9]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Pe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 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