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观后心得

2024-09-09

中国合伙人观后心得(精选15篇)

1.中国合伙人观后心得 篇一

昨天晚上到新街口逛街,下雨了,也走不动了,就到沃尔玛楼上去看电影,有美国大片,有港片,还有国产片,看看时间差不多,就选了看国产片“中国合伙人”我原来以为是经贸方面的闷片,只是歇歇脚,消磨时光。没想到是搞笑励志片,来头不小,更让我开心的事,我拿农行的存储卡刷,居然优惠了半价,原来农行和电影院搞活动,好久好久没有看电影了。

说实话,片中的演员我都不熟,除了佟大为比较帅气,其他都没有看过他们的表演,结果不断搞笑的对白,夸张的动作,曲折的剧情,让人伤感的情感,真的让人像坐过山车那样经历哭哭笑笑,太精彩了。我几乎忘记了我是和十年代年轻人在一个电影院,时间过得真快,走出电影院,不下雨了,可仍然沉浸在电影的剧情中,中国的电影终于走出张艺谋的独裁阶段,让香港导演来发挥才干,这一批年轻的电影演员一定能走向国际。黄晓明的英语不错,最后大段的英语独白,有水平,可惜我听不懂。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土鳖”黄晓明、“海龟”邓超和“愤青”佟大为从1980年代到21世纪,30年的大变革背景下,三兄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掉丝逆袭”故事。基本上是以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为原本,俞敏洪说不是像他,因为他不希望人家叫他土鳖,可他确实没有出国生活学习过,我看过他的演讲,而且他也是我们江苏江阴人,自古常州出侠客,他的愿望就是像徐霞客那样走万里路,读万本书,有理想的人,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做最好的。

真实的俞敏洪和电影中的黄晓明有差别的,黄晓明迁就自己的兄弟,把友谊看的比较重,而现实的俞敏洪更加强权,让自己的兄弟服从自己的目标,他对于利益的分成为自己51%,其他两人为49%,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就是联合了俞敏洪也有一票否决制。所以应该用江阴华西大队吴仁宝的类型来分析俞敏洪的个性,首先他有团队精神,对于时政的判断很准确,没有这样好的教育市场,他们浑身都是本事也发不了大财。

这也是一个三个男人的故事,和我准备动手写的结构是一致的,所以我在揣摩他们的心理,这部片子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导演的,他赋予这几个土鳖西方文化的内涵,把香港的无厘头剧本让北京少爷演绎,西方文化的幽默,导致这部影片的对白非常的经典,“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更值得关注的迹象就是王石的新女友王扑珺是这部影片的制片,也就是说王石在玩文化这块玉石,他把在房地产领域赚的钱,用来拍电影,为大众树立了一个英雄形象,他们冲击现实中道德伦理问题,张艺谋可以当七个孩子的爸,王石能冲的过珠峰,有人讽刺他冲不过乳峰,而我认为他们徽商,都是大老婆在家里教育孩子,伺候老人,等着立牌坊,而商人需要小老婆来打点生意,这和妻妾成群有区别,在传统家庭中,妾是没有地位的,而小老婆则掌握了生意的命脉,交际花就是销售代表,谁养谁都说不定,现代社会的动荡太剧烈了。

2.中国合伙人 篇二

主演:佟大为 邓超 黄晓明 孙红雷

地区:内地

类型:剧情

片长:100分钟

上映:2013年05月

剧情简介

这是个激荡三十年,关于一个土鳖,一个知识分子,还有一个浪漫骑士的"中国式成功"故事。

成东青(黄晓明 饰),农村出身的土鳖,两次高考落败,眼看就要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他最后一搏,搏命背下整本英文字典,从明眸变成近视眼,第三次试考,考上北大;孟晓骏(邓超 饰),精英知识分子,强烈自信,内心认定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那个。王阳(佟大为 饰),八十年代的浪漫派,样子俊朗,热爱文学,一生梦想是当个诗人。这样三个各走极端的人,居然就在北大碰上,戏剧性的建立友谊。

三人跟八十年代莘莘学子一样,怀抱着一个美国梦。申请签证的结果是:两个成功,一个被拒。土鳖成东青延续失败的命运,眼看两个好友出国完梦,他失望透顶,他只有留在北大任教,却又因在外私自授课,被校方发现,央求悔罪仍被除名,毫无余地的成为一个真正"失败者"。

美国那边,孟晓峻正要一展抱负,却未料堂堂北大高材生,在美国根本找不着工作,落得在餐馆当侍应助理的命运;王阳签证成功,却因一个一见钟情的美国女孩放弃出国,贯彻其浪漫派个性;成东青一无所有,只有偷偷在肯德基办补习班,其独特的自嘲教学法,却渐渐吸引不少学生。这是命运的安排,他从没想过,被拒签这个人生最失败的挫折,亦是成就他人生中最成功的契机……

成东青请王阳加入一起办补习班,成东青毋忘孟晓骏,让他回国强势加盟,正式开办"新梦想"学校。三人凭借个人魅力,包括成东青的自嘲式幽默教学法,孟晓骏的美国经验和签证技巧,以及王阳的创新电影教学,让新梦想空前成功。

新梦想再扩规模,成东青被媒体和青年塑造成为留学教父,不由自控的散发着一股从土鳖蜕变成领导者的光芒,让孟晓骏看不过去,二人渐貌合神离,王阳左右做人难。

孟晓骏远走沈阳,三人的友情面临重重考验。然大时代一幕又一幕的挑战,包括1999年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被北约军机轰炸、还有ETS美国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梦想侵犯版权,又把三子再次凝聚起来,共同面对新梦想的困境。

这三个非一般的中国人,是大时代下最具代表性,最激励人心的"中国合伙人"。

3.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篇三

中国合伙人观后随笔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或者说让我的心有一丝颤动,平时看电影就是为了放松,然而这次,中国合伙人,好多人说这部电影很挫,我想说,我们和他们一样也年轻过,应该说我们正在年轻着。

我不知道我们三个的友情是不是有他们那么深刻,但我知道,每当我有什么问题的时候,A是一个最能靠得住的朋友,性格沉稳,我想,我们三个当中,最成功的一定会是他,就像电影里的成东青一样,它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可以一举成功的时机,而我总是急急躁躁,认定的事情便立马就要实现,当然我们之间不会出现矛盾,我们不是他们。B,每次陪我疯狂的是他,怎么说,A做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想法,而B 是那种为了我可以放弃一些东西,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朋友的方式,我会。我们三个与他们的相同在于我们都在一起奋斗,但是我们却没有那么远大的梦想。

对,这也是整个社会的产物,电影中他们是奋斗中的一代,那时的中国需要这些人,而现在我们是他们树荫下的产物,我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我们有知道彼岸就在前方,无非就是学好自己的知识安安分分找个工作养家糊口,可是我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平庸,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就像每次一个人的时候站在教学楼下不知是进去还是不进,我知道这是我给自己出的选择题,进去便是选择庸庸碌碌过完一生,不进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到这儿,我突然想插一句我为什么出给自己这样的选择题,为什么要将这样的题目赋予在这样的情景下,我钻了牛角,现在我却信自己钻了牛角。

回到正题,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到底是我们改变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在改变我们’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我试图去改变一些东西,那片一丁点也好,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改的不是我的圈子而是我自己,我们没有权利让别人为我们改变,所以我去适应它,去改变自己。

我很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不再是我,而成为一种机械的产物,就像现在的建筑一样被模式化,失去了组本质的东西,不过,我还正不知道我最想要去坚守的是什么,我所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只是无谓的担心罢了。

不要去管梦想是什么,不要去管你的努力有没有用,只要往前走。。。

尽管她一次次的拒绝我但我还想看到她,因为他是我的梦想,梦想是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4.《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篇四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是否许久不曾关心节日?许久不曾举首仰望天际,关心夕阳玫瑰色的垂暮,关心星星的或明或昧?因为这是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迷惘困顿的时代。梦想,常常还未起航,就已坠落。

良辰美景奈何天,多少梦想已付诸笑谈中。

然而此刻,《中国合伙人》已成为一剂我灵魂的解药。最初穷困潦倒、文弱胆怯,曾经恋爱无望、签证屡试屡被拒,最后却创办了“新梦想”,成为最大的股东。这就是成东青的追梦旅程。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他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退缩和放弃。这样鲜活的形象,足以给予我们无穷的正能量。

一颗颗小小的星辰,多么渺小、卑微。我们这些苦苦追逐梦想的少年,就像广漠天际下,一只蓄势待发的雏鹰。在残酷的现实中,孟晓骏虽然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签证,然而他的美国梦里却只有辛酸和落寞,在美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孟晓骏渐渐意识到生活的困苦与艰辛。他貌似是这三个人中最幸运的,他的生活看似一帆风顺,但背后所受的侮辱并不亚于成东青。可是他不信命,他只相信自己的心。三十年的顽强拼搏,他圆梦于“新梦想”。这也证实了一句话:“就算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至少你要做到不被这个世

界改

我想,《中国合伙人》带给我们的能量就是如此。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并都为之奋力拼搏过。我们在这个小时代里穿梭,有迷惘,有哀伤。《中国合伙人》恰恰在此刻为我们抚平了心头微起的褶皱,使浮躁的心有所依附。

不论是《中国合伙人》中的追梦者,还是现实中追梦的人,请跟着心走!就像成东青那样,就算常常看不清这个虚假的世界,就算未来的旅途是那么迷惘、模糊,让我们带着一颗热血澎湃的心上路。心永在,梦永存。

我想在文章的最后引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梦想是属于青春的,若青春不老,则人生永放光辉。

5.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篇五

集体观影《中国合伙人》——现实中的梦想

5月18日,《中国合伙人》上映的第二天,合肥上知的知青们集体观看了这部以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创业故事为原型并带着文艺色彩的励志电影,看完后大家纷纷表示感触颇深。《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有关青春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关梦想的电影,还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填装了太多的情义,有感动、有欢笑。“海归”孟晓骏和“文艺男”王阳、“土鳖”成东青激昂在八十年代的峥嵘岁月里。孟晓骏意气风发,王阳浪漫潇洒,只有跟着他们混的成东青周身泛着化不开的土气和傻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三个人心中满怀着梦想:孟晓骏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留美的博士,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个美国梦;王阳对文学以及爱情充满了热忱;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东青不知道自己的dream是什么,或许他只是想不被别人看低,想跟朋友、喜欢的人在一起罢了。

《中国合伙人》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诠释了大银幕上不曾有过的“中国梦”,诠释了马云、俞敏洪等一批创业人的艰辛和努力,为创业者和准创业者提供精神动力,也感动了上知正在奋斗的知青们。

6.围观中国合伙人 篇六

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迥异。而这种迥异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态度,从更深层次上说,甚至可以看做三人价值观的截然不同,以至于外界看来,曾经的新东方“三驾马车”早已分崩离析。

的确是明星,的确是屌丝

俞敏洪不愿评价这部电影,但仍忍不住对某些细节提出批评,“有几个场景还是挺委屈我的”。这些场景包括他在创业成功后提议给自己分51%的股份。“这样两个合伙人当场就会走人,完全不符合企业家的逻辑”,以及为了阻止上市一个人增持30%的股份,“你拢卿阿,商业中间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永远不可能的,当场拿刀子把你给捅了”。

反之,徐小平和王强都声称这部电影很了不起。作为《中国合伙人》最初剧本的创作者,徐小平一次次借用别人的好话来评价这部电影。至于王强,5月31日早上6点多,他一个人溜进电影院又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回想往事,想着我们当年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到第二天,他仍然沉浸在当年意气风发的友谊回忆里,淡化了那些因为利益和观点不同而导致的痛苦争吵。

友谊的确真实存在。俞敏洪当年邀请徐小平、王强二人加盟新东方的创业故事,曾广为流传。1996年,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学校收入已经在2000万元左右,利润数百万元。当初他准备出国拜访已经几年失去联系的徐小平和王强时,脑子里想着的是两人的才华和耀眼光芒。

当年在北大,王强与徐小平都处在舞台的中央,是耀眼的主角。俞敏洪则与他们不同,他的故事是一个苦孩子奋发图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徐小平和王强出国,王强甚至“立志不回国了”。然而毕业十几年,等俞敏洪再一次出现在王强面前,王强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在普林斯顿,我看学生都能认出他来,觉得很受刺激,他是有名气了。”王强说,“在北大的时候,哪有ASA识俞敏洪,但是到美国没有人认出我来,只认出老俞,这反差太大了。”

而当俞敏洪到加拿大时,徐小平处于失业状态。关于二人在加拿大的重新相聚,徐小平讲述的版本是“我哭着喊着求他带我回来一起做新东方”。

后来,王强告诉俞敏洪:我决定回去跟着你一起干了。王强描述,俞敏洪当时既兴奋又迟疑:“喝完酒以后我说咱们严肃地谈谈这个事。一开始他展示新东方非常兴奋,等到严肃谈,他反而沉闷了,因为他心里也没准备,把我们这样的人物叫回来,他的人生将面临什么?”

为打消俞敏洪的疑虑,王强在俞临上回国飞机前一刻直截了当地向这位老同学“明志”:“当时我也是刺激他,我说老俞你要考虑,你一定要让我去新东方,咱们3个做,如果你不答应,我现在直率地告诉你,半年以后我一定会在你的校门对面建立一个学校,做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东西,这个学校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叫新西方,校长叫王强。老俞一听,沉默片刻,他说算了,大家一起回去吧,就在新东方3个字下做吧。”

徐小平几乎是紧跟着俞敏洪回到了国内。友谊和事业在这个时候达到了蜜月般的融合。

监管俞敏洪

事实上,俞敏洪曾经的疑虑并非多余。如他所说,“尽管电影的情节很精彩,但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朋友之间的纷争更加残酷,但友情也更加浓厚。”

三人不约而同对记者讲述了同一个细节,当年俞敏洪和先期回国的徐小平带着一束花去机场接王强,就在从机场回俞敏洪家的出租车上,王强突然严肃地问俞敏洪:“你现在是我们的老板,如果将来我们比你赚得多,你能接受吗?”

在俞敏洪看来,这意味着信心的宣讲。而在王强和徐小平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姿态展示:他们不会是俯首听命的打工者,仍然是大学时代不假辞色、充满质疑和拷问的挚友。

大学时代的交往习惯顽强地保留下来。“可能老俞的痛苦就在于此,他始终无法建立起绝对的领导权。”王强说,“我很难想象突然毕恭毕敬地叫他‘俞总’。我们摆脱不了大学时对他的印象。我宁可自杀,或者他杀。别人有可能完成这种职能(身份)转换,但我们3个从来没这习惯。”

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经常将彼此的性格不同称作“互补”。徐小平充满激情,他喜欢战略;王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则显得冷静,他“喜欢务虚”;相比之下,俞敏洪并不是那类让人惊艳的精神领袖。他生性温和。坚韧,更加现实和谨慎。一个例子是,他“至今不懂得拒绝”。他承认自己“软弱”、“优柔寡断”。并且知道这对企业管理有害。

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面。另一面是,徐小平和王强一直希望俞敏洪变成一个“正确朋友”——从善如流、忍耐、伟大。“你不仅要成为柳传志,还要成为蔡元培。”

徐小平曾将对俞敏洪的批评与国家政治中的监督相类比,“一个国家的活力是靠不同观点的交锋和辩论来实现的”。

与他一样,王强也自如地在3个合伙人的朋友关系与政治博弈中的关系间来回切换。他表示自己“痛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哥们儿义气”,因为那是中国人情中虚伪而无实质的东西。他表示,自己在治理企业上不如俞敏洪。“我对权力真的没有欲望,但是我对监管权力有巨大的欲望,我的乐趣更在于监管。”

王强在新东方的会议室里推动了两件事,一是要求手机关机,一是禁烟。

起初,新东方很多工作人员抽烟。开董事会时“看不见对方,云山雾罩”。第一次发难引发了争吵,王强使用了他此前此后多次使用的摊牌术。他要求董事会投票,要么禁烟,要么他离开会场。俞敏洪也使用了他的惯常方法解决这一争论,用王强的话说,“各打三十大板”,既肯定了王强的意见,又说这次会议并不正式,抽一抽也可以。

后来王强制定了禁烟措施。第一个罚款对象是俞敏洪的母亲。在新东方初创时,这名早年的万元户、自小对俞敏洪严加教育的农村妇女进入新东方协助儿子。王强因俞母在走廊抽烟,罚了她两百多元钱,然后马上作为典型在全公司推广。

nlc202309021939

可以说,徐小平和王强在对俞敏洪的批评上几乎是不遗余力和不留情面的。他们分别多次强调自己批评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用徐小平的话说,批评建议“我会发很多条短信反复说,那些把他折磨死的建议,我连续几年一如既往地提”。

沉默寡言、“从没爆发过”的俞敏洪,努力在言辞中淡化这种苦恼:“我对人的批评很快就会忘掉,也没有说有多严厉的批评,大不了就是他们天天骂我土鳖,农民意识。完了没有眼光,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这应该是算比较严重的。”

然而他也会流露出一丝懊恼,“把朋友请回来,完了本来是一起干事业的,结果到最后事业干不成了,还天天吵架”。后来这种情况严重到一度还出现新东方“三驾马车”俞敏洪、王强、徐小平,同时提出辞职的独特企业景观。

中国合伙人

当然,和电影中的故事一样,2006年,他们三人还是把新东方带上了纽交所上市公司的道路。财富似乎有了完美结局,友谊呢?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和王强逐步退出了新东方管理层,仅保留股东身份。新东方“三驾马车”再次聚首的最后一次努力,是2009年3月5日,离开新东方3年的徐小平已经53岁,他流着眼泪对俞敏洪讲了他经常做的一个梦。

“我说我天天夜里梦见你,梦见新东方这帮人在玩,我想跟你一起玩。醒来枕头湿了一大片。”他用“梦魂萦绕”表述自己对新东方的热爱,并两次强调:“俞敏洪没有回应我。”据他说,第二天,他又去新东方见了俞敏洪,后者脸上明显写着拒绝。几个月后,徐小平写信给俞敏洪,“收回了我当时的请求”。

对友情和企业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两全的保全。

直到2010年,俞敏洪还曾以一贯开玩笑的口吻谈到跟徐小平和王强的关系:“那是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的。完全是他们凌驾于我之上的关系”。

徐小平没有如愿回到新东方,王强则拒绝再走回头路。徐小平曾向俞敏洪推荐让王强重新回新东方董事会,但王强在电话里直接拒绝了俞敏洪的好意,他甚至逼迫徐小平,“如果你还想着回新东方董事会,我就不跟你一起做‘真格基金’了”。

2010年,徐小平成立“真格基金”,并邀请王强成为联合创始人,两人都感觉重新找到了方向。俞敏洪也参与了对“真格基金”的投资。他将此视为3人友谊延续的证明之一。

王强和徐小平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新东方和俞敏洪。王强在离开管理层之后的4年为新东方开了几百场免费讲座,“你想除了友情还有什么解释呢?我要以一种问心无愧的方式离开这个舞台。”

2012年7月,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唱衰新东方,许多大投资人询问徐小平,“半夜两点钟给我打电话,我不知道真相,但是我说,买!买!绝对没问题!事实上,听我话买的人都赚钱了。”

在俞敏洪看来,跟以前相比,徐小平和王强对他的批评与之前变化不大,“王强比较含蓄,徐小平比较直白,因为徐小平他就一直是以批评我为他的乐趣”。但现在这些批评听起来更容易接受,一方面“会更客气一点,因为没有了现实中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也不再夹杂很多个人情绪。

而对徐小平来说,“我在微博上发了很多话,关于那么多知名企业因为战略失误错失了发展机遇,都是给‘那个人’看的。”他后来又说,有些话“只要那一个人听懂就行了”。

这3个人仍然不时强调已维持了30年的情谊是多么重要,话语风格各异,意思如出一辙。“结果是好的,过去的争执就不重要了。”这是俞敏洪的说法。王强形容3人的友谊,“就像一个少女通过结婚变成一个少妇一样。她失去了少女的那种单纯的美,她可能获得了少妇的这种成熟的美”。徐小平则以特有的激情洋溢的言辞称俞敏洪是“我尊敬的企业家,我热爱的朋友”。他说,友谊是“建立在打造新东方的烈火真金的锤炼之上”。

也许正如王强所说,“友情跟荷尔蒙一样。特点是野性、没有原则,友情的野性需要与公司治理所要求的游戏规则,与强大、冰冷甚至残酷的理性碰撞。被程序正义的理性驯化。否则,友情不足以支撑一个企业的正规化治理,一定会分崩离析。如果友情能在这个前提下接受驯服,它就会变成冷冰冰的理性之外的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

事实上,这段关于友谊的富有文采的总结,远不如他另一句话动人,“想想老俞也挺心疼的。”王强说。他强调,这句话,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当面告诉俞敏洪。

7.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篇七

暑假里,我观看了一部讲述中国青年的梦想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三个不同家世背景,性格迥异的大学生,却都怀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到美国去!。经历了一番挫折之后,“土鳖青年”成东青,“张扬青年”孟晓骏,“文艺青年”三人从大学时代的“美国梦”败退后,一步步办起了中国第一只教育产业股。他们无所畏惧,更应该说是他们敢于挑战,在现实的生活和创业的艰难下,正是梦想的力量在激励着他们,中国人可以,不在美国,我们同样可以!

电影中,我最欣赏那个十足的愣头青—成东青,他经历了三次高考,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燕京大学。这里就有着他的执着,永不放弃自己的梦想那股子猛劲。在大学的生活中,他最崇拜的人便是那个注定要奔着美国去的孟晓骏。他欣赏他的聪明才智,渴望和他一样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大学毕业后成东青没有得到美国签证,只得在燕京大学任教,后被校方发现在外辅导而被开除。于是,他从肯德基到废旧工厂,凭着自己的幽默教学方法和独特的记忆单词法赢得了不少同学的青睐。到最后,这个被人嘲笑为“土鳖”的愣头青成为了新梦想培训学校的校长。

他的经历实属坎坷,可他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对朋友讲信用,重情义。同样身为农村人的我,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一股奔流不息的力量源泉,感受到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人这一生,不能碌碌无为而终止。而应该到死也要朝前看,向前走。我们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有着青春活力的少年,我们的梦想或许很近、很远,也许很大、很小。但那都是一株株新生的嫩芽,需要我们浇水给予滋润,打开心窗,吸收阳光的温暖。

关于青春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过。有的人已经实现,有的人还在追逐,有的人却已经放弃。他们三人在一段痛苦的奋斗后,终于有了一缕属于自己的曙光。可现实的生活中,竞争是残酷的,成功是吝啬的,但我们应该向他们一样,不管将来是否有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都应该有那样伟大的梦想!

8.《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篇八

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们会骄傲的说:我长大想当科学家;我长大想当宇航员;我长大想当大明星……但是当我们长大了,被社会的洪流裹挟,每天琢磨着怎么讨好上司、怎么在市内买套房子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不是我们最初的梦想。我们的梦想在哪里?我们还有没有梦想?

我们还有没有梦想?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思来想去,我发现回答很模糊。这让我有种猛然惊醒的感觉。

没有梦想是可怕的。没有梦想你就会懒惰,就会安于现状,就会原地踏步。没有梦想你会感觉现在的生活安稳惬意不折腾也挺好。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们不应该被现实打败。虽然现实的细节千丝万缕的束缚着我们。我们不应该被现实打败,虽然我们有无数个接受现实招安的理由。我们不能被现实打败,虽然那样我们也不会过的很惨。

我们不应该被现实打败,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活着!

帮助我们打败现实的,就是我们的梦想。DREAM!每一个逃脱现实之网的人,都是梦想的坚定追随者。他们或许如小草一般渺小,或许如蜗牛一般柔弱。但是他们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与毅力。他们从不畏惧黑暗与雪藏,从不害怕千山与万壑。他们追逐着梦想,执着的生长与前行。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屹立生命的制高点。

世界是痛苦的,生命亦是如此。在痛苦的世界里,我们于其选择安稳一生随波逐流,像泥沙一样慢慢沉下去;不如尽力而为逆流而上舞弄潮头,挥洒生命的精彩。

梦想让我们容光焕发,梦想让我们永远青春。

9.新中国合伙人 篇九

合作也是互补不足

钟丽芳和许东升认识不久,他们因为中国百老汇的项目而合作,但很快能够默契的达成共识。他们一个冷静睿智,一个热情如火,互相填补彼此的不足,又互相欣赏。能够做到精准投资确实不容易,但是能够找到默契的朋友,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钟丽芳:我们是通过朋友认识的,但是第一次见面就很聊得来,感觉各自的品性都比较一致,都很喜欢对方的性格。许东升属于那种特别爽朗、开朗又替别人着想的性格,碰到这样的朋友是很难得的,而且他们兄弟两个人都是这样。所以我当时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是的,其实刚开始就是朋友,也没有聊什么投资。能合作,还是因为有个偶然的机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感不感兴趣。

许东升:是啊,我觉得打给钟总真的是非常关键,因为当时我们看好这个机会,但是主事人的能力很关键的,我觉得自己还达不到这个能力来确认这件事情,所以就想听听钟总的意见。首先想听听钟总这件事能不能做,再就是钟总愿不愿意做。如果钟总不愿做,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不成熟的。

钟丽芳:反正事情每天是挺多的,但是真的要看跟谁合作。所以我说好啊,没问题。

许东升:所以就从好朋友变成合伙人,就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钟丽芳:当时许总对音乐剧什么想法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事很好,因为我做电影很多年,对文化需求的市场很了解,随着GDP的提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钱花在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上,但是这方面的资源又比较匮乏。我觉得人是有聚众性的,共同因为一个东西在笑,这种氛围是相互感染的。因为,一群人在笑跟你一个人在家对着屏幕笑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很鼓励大家走出来,聚在一起,一起分享它的快乐、悲伤。我觉得这是人类生存和延续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会很好。再加上这几年电影这方面不断创高峰,所以我是认为到了这个时间,可以有更多的形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许东升:我们是从做版权开始的,所以在做戏剧这方面还是差得很远。但是现场表演有它没有办法替代的地位。所以在做的时候也在思考一些事情,什么是互联网经济没法取代的东西,什么是不容易在未来几年受到互联网冲击的影响的?有这个机会我觉得特别好。大家的精神食粮还是不太够的。如果有足够能力的团队来做,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事情。

文化市场应该多元化

钟丽芳和许东升做的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投资,在另一种层面上,是一种文化的引领。

他们认为现在的百老汇不仅仅只是美国文化的代名词,因为它已经慢慢的开始全副武装走向世界了。人们需要更多的文化形式,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许东升对自己涉及新领域感到兴奋,而钟丽芳的目标则是更广阔的儿童市场。

钟丽芳:我以前在伦敦上学的时候,每周都会去看各种秀。几乎把所有打工赚的钱用来看音乐剧。当时只是觉得那是对自己视野的拓宽,也没想到将来有一天会做音乐剧。我也喜欢旅游,上学的时候也是走遍了大江南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对你的品位、为人处世等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有帮助的。

许东升:哈哈,我觉得钟总比较有文化,我在做中国百老汇之前从来没有看过音乐剧。因为我比较宅,下班以后能回家就回家了。娱乐对我来说就是工作,下班之后就不想再碰跟工作有关的事情。只是因为跟钟总有合作了,我觉得自己多少应该懂一些吧!但是看完之后觉得,确实真的是挺有趣的,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钟丽芳:对,很多人说到百老汇的印象就是那种传统的形式,但其实不是。现在百老汇很精彩,因为他的表现形式在变、化妆服装道具也都在提升,而且用了很多高科技的灯光、效果,所以看起来非常棒,跟传统的印象中的百老汇很不一样,现场感和感染力非常强。所以是很多其他形式的娱乐所没法取代的。

许东升:我自己很喜欢音乐,我觉得日子过得去的话,就希望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音乐方面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该有的规模和范例出来。在美国像爵士、摇滚各方面都比较完整。可是在国内还是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里,我觉得跟市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应该还有新的形式出现。

钟丽芳:我这次去纽约看了《阿拉丁》,非常精彩。最近的《猫》和《妈妈咪呀》也都看过。

我们中国百老汇有各种各样的live show ,音乐剧、话剧等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演出都涵盖,包括跟周杰伦和李宗盛的合作,但是我们又不是纯粹作秀的公司。因为音乐剧也会找演员,音乐剧做好了以后也可能会拍成电影,或者通过选秀的方式找出更多的人才。

许东升:我跟钟总合作的门槛高一些,中国百老汇这几个团队互补之后,现在碰到一些国际的团队和公司,他们对我们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所以我们的合作都会比别人的效益更好,面也会更广一点,产业链相对比别人也更深。从IP的管理,到戏剧的本身,周边的东西,我们可以做一个更深的合作,我觉得这是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钟丽芳:是的,总体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市场还是需要多元化,但是实现起来可能比较难。但是美国不同,各种市场和文化类型比较多。而且我自己其实也非常看好儿童市场,因为我自己也是妈妈,希望能够给儿童提供一个干净、安全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冷静、冷静、再冷静

10.《中国合伙人》观后感(模版) 篇十

正如老师第一堂课所讲,“写意人生”这门课原名叫做“成功学”。单从成功这一角度讲,《中国合伙人》的三位主人公无疑都是成功的。

三人都曾经历落魄,无奈,失落与彷徨,最终共同奋战,创办留学英语教育帝国—新梦想,其原型为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原来被戏称为“土鳖”的成东青成为众多人心中的留学教父。

通过他们不难看出,人生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做好准备。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东青,王阳,孟晓俊都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成东青整本整本地背英文词典,词汇量惊人;王阳口语纯熟,才华出众;孟晓俊更是思维敏捷,赴美留学。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一代精英,扎实的学术知识为他们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便如此,与他们同时代的人不乏英语专业的佼佼者,为何只有他们独占鳌头呢?这就说明除了才华,适时的运气,敏锐的眼光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成东青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在校外私自补课,最终被学校知道并将成东青开除公职。成东青一开始并不想丢掉铁饭碗,因为家里供他上大学已经债台高筑,但是即使他作出深刻的检讨仍难免被开除。这或许就是一种适时的运气吧,因为如果成东青不被开除那么他一辈子就只能守着他那点可怜的死工资过活,这也是一种运气。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就是去美国,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去了美国能做什么。因此学习英语成为一种热潮,特别是针对于赴美留学的英语学习。成东青,王阳在人生中最落魄的时候能敏锐地发

现这一巨大的市场,并且抓住机会并一举成为该行业的领路人。这就是敏锐的洞察力。

成功的要素还有很多,例如毅力,或者用一句老师在讲课时说过的一句话“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成东青两次高考落榜,他的母亲并不同意他第三次参加高考,但是执拗的成东青选择了再一次高考,这次他成功了。试想,如果成东青在第一次落榜或是第二次落榜之后就选择放弃,何来日后的留学教父啊!成东青创办英语培训机构之后也是挫折不断。没有场地,就去肯德基。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就到废弃的工厂,再后来公安局阻止成东青在那个废弃的工厂教学。而他所遭遇的最重大的挫折他们所使用的部分资料是未经授权的,因此遭受巨额索赔诉讼„„这一系列的挫折打击都没有打垮成东青。靠着顽强的毅力,他最终还是成功了。梦想就是要坚持!其实,身在中国要想成功,必须要懂得中国的国情。电影中,孟晓俊在王阳的婚礼上说的:千万别和你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也算是一种无奈的事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像汉光武帝刘秀善待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不杀功臣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我家麦子熟了,谁来偷偷割两把怎么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中国两千年以来的权力价值观。于是,几千年来的小农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当今中国的商业理念,一家公司即使创业初期由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立,但是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只能散伙——表面上是因

11.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篇十一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也是这一点。这是实话,中国的考试绝对是全世界最难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目,我居然都完全做不出来了。从小到大,中国学生不知道要学多少知识,背多少文字,解多少公式,去挤那道残酷的独木桥,辛苦考上大学,出来之后再找工作,供车供楼……在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循环里,《中国合伙人》提供了另一种成功的道路。时髦点说,它是一部成功学电影。

基本上,《中国合伙人》所讲述的,就是成功学。不过和市面那堆充满铜臭与欺骗的地摊文学相比,来自香港、曾执导过《甜蜜蜜》的导演陈可辛,多少对这个有着真实原型的故事进行了充满理想主义的改编:基本大纲——三个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如何在时代大潮里翻滚挣扎,并最终赢得事业成功的过程。

剧中黄晓明的角色,来自偏远山区,高考失败数次,最终如愿以偿进入燕京大学,随后在大学里认识成绩优异的邓超和长发飘飘写诗把妹的佟大为,三人以出国作为目标奋斗,却最终只有邓超拿到签证;留在国内的两人无奈之下成立英语培训班赚外快,之后一步一步的成为了有几十万名学生的全球连锁教育培训机构。

显然,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声明载誉的新东方,黄晓明的角色也容易让人联想起俞敏洪,留学教父的称号更是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不过实际上除了在某些细节的设定上有相似之处,两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中国合伙人》并不是俞敏洪的传记或者发家史揭秘,它更像是《投名状》的当代版与《社交网络》的本土化结合,它所讲述的,是“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如何事业有成”这个中国当下的80后最感兴趣的话题。

影片值得称道的一点,时代的变迁感刻画得精致细腻,80年代北京老航站楼的模样,90年代北京机场的模样,再加上如今新机场的模样,在片中都细心的做了出来,而主角开的奥迪更是承担着纪录时代变化的重要道具,从奥迪100到奥迪A6再到奥迪A6L……不变的黑色经典款和四个圈的标志,一次次的将主角们在成功道路上的飞跃纪录在案。

没有什么作状,黄晓明这个角色如何能成功,片中给出了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他能在去美国的班机上背下一本法律文书,凭借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他啃下了一本又一本英语书,最终在出国无望后得以留校任教;随后,又因为赚外快被开除,走投无路的时候,能在麦当劳里教学生英文教得远近闻名。在那个全民出国淘金热,电视上播着《北京人在纽约》,许国璋英语和美国大片征服大江南北的年代,主角的这份英语技能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并最终吸引了在美国落魄刷盘子的邓超和对事业毫不上心的佟大为,组成了一个扬名立万的“中国合伙人”。

简单的说这是一部意淫的励志片是有失偏颇的,它的励志只是影片中的一种情愫,充满伤感的怀旧色彩占据了影片很大的篇幅,把故事放在1980年的开篇,更是让电影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布满雪花的电视机、的确良裙子与搪瓷茶缸等等物事里浮沉。和其他一些打着青春旗号为怀旧而怀旧的电影所不同的是,《中国合伙人》里的怀旧元素是流畅而自然的,同样是利用90年代的流行金曲,《中国合伙人》不会出现在学校里想唱《红日》马上就给你来了完美伴奏再加全场熟悉完美合唱这种狗血桥段,影片里,Beyond的《海阔天空》出现在三人捞了第一桶金之后的小破KTV里,半醉半醒的数人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坑坑洼洼的吼着“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一幕几乎每个夜晚都发生在祖国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那感觉但凡去过KTV的人都能找到。

影片的三个主角里,黄晓明的角色承担起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使命,他从一穷二白到腰缠万贯,中间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都令观众得以思索。他从穷困的小山村走出来,他的母亲找了村子里所有人借钱才供他读完大学,他不敢回去,他害怕失败,所以当他被学校开除,失去铁饭碗的时候,他的那份绝望我完全可以理解,也同时理解了为什么他能那么不要脸的点一份鸡块就在肯德基坐一下午,顶着服务员的白眼给学生补课;也理解为什么他对上市一拖再拖,甚至不惜和最好的哥们翻脸。他是输不起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和他一样,输不起。

而邓超的角色是让人同情的。他在学校里完美,优异的成绩,出众的女友,以及那张出国的签证,都代表着他的成功。但是美国不是天堂,刷盘子连拿小费的资格都没有,拥有一份给小白鼠喂药的工作都已经是高人一等的生活,彻底摧毁了他的美国梦。异国他乡的残酷令他在回国的时候,看见黄晓明和佟大为开着奥迪去接他的那一刻,放不下这份尊严。他在纽约连打出租车都不敢想,可是当年条件差自己那么多的同学却在国内开上了最时髦的奥迪100,这种强烈的对比刺激着他内心提醒自己如何拿回属于自己的尊严,最终让他和黄晓明走向兵戈相见的那一刻,成为全片最大的矛盾冲突。

12.楼市版 《中国合伙人》上映 篇十二

万科探索事业合伙人制度,绿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两个数一数二的房企龙头,一个是民企,一个是国企,不约而同一进行了合伙人制度的探索。

楼市版的《中国合伙人》,显然也是一部中国企业历史上的励志大片。地产界的合伙人风暴或许即将到来。

一场有“预谋”的盛宴

3月17日晚间,绿地655亿元注资金丰投资预案正式出炉,张玉良酝酿已久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改革也应运而生。

根据绿地注资金丰投资的方案,重组后的股权结构为:上海国资委系统旗下的上海地产集团与上海城投总公司分别持股25.67%和20.58%,上海格林兰代持28.83%,其他股东持股24.92%。

由43名绿地集团高层组成的上海格林兰投资,成为最大单一控股股东,而绿地总裁张玉良成为实际控制人。这个为上市突击成立的上海格林兰公司,一跃跳至台前,名正言顺升级为富豪群体。截至4月9日,金丰投资收盘价为8.78元,以此计算,上海格林兰所持股份的市值达到286.7亿元。

张玉良持有绿地2%的股权,其身价也达到数十亿元,远超万科教父王石。而按照上海国资委的规定,60岁为退休年龄, 57岁的张玉良终究跑赢了时间,成就了一场财富盛宴。

重组文件显示,上海格林兰成立于2014年1月,是为规范职工持股会而专门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暂无其他业务。有趣的是,格林兰,对应的英文应该是Greenland (通译为格陵兰),它正是绿地的英译。根据百度百科,Greenland还是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的外文名,而张玉良的别名就叫做格陵兰大王。

无独有偶,在集结万科全体高管的春季例会上,郁亮也开始了一场有“预谋”的盛宴,其高调宣布万科下一个十年的主题词是“事业合伙人”,把管理层和股东的打工与老板的关系,转变为合伙人的关系,打造数百名亿万富豪,这或许和绿地的举动不无关系。

郁亮在今年年初考察海尔后,受到互联网企业及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启发,设想:“把万科变成一个平台,就是所有万科人在里面,是一个能施展才华、发展事业的平台,而不是公司的平台,是公司为大家搭建的平台。”

“万科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制公司,但股权分散,对项目执行团队的激励措施都是不到位的,与业绩不成正比,所以导致高管离职。”北京誉翔安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珂说。

职业经理人待遇和“老板”相比差距还是很大。2013年年报显示,王石税后所得报酬904万元,郁亮则仅为861万元。而在前几年间,万科高管大量出走,三年间大约有一半执行副总裁以及很多的中层管理人员离开,也因此引发了关于万科“中年危机”的大讨论。

为此,向来低调的郁亮也喊出了“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希望未来十年内可以打造200个亿万富翁”的豪言。

“所有权和管理权之争,是职业经理人壮大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现象。”华高莱斯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表示,绿地和万科的职业经理人经历这么多年,已经足够强大,要谋求更大的利益。

抵御“野蛮人”

郁亮推动事业合伙人制度,一大原因正是为了维护管理层地位,抵御恶意收购。股权的高度分散,导致公司极易被举牌或被恶意收购。同样股权分散的金地集团,今年以来遭遇险资接连举牌的案例一再引起业内关注。目前,生命人寿、福田投资及安邦财险仍在争夺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与此相似,三十而立的万科虽有一支强劲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但却是一家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管理层持股极少,在董事会席位也不多,随时可能面临来自外部夺权的威胁。

万科2013年年报显示,万科第一大股东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仅14.7%,而包括王石、郁亮等高管在内的管理层持股总数,也不及万科最大的个人股东刘元生。

郁亮旧事重提20年前的“君万之争”,警示“野蛮人”已经三五成群来敲门。在1988年万科的股改之际,王石曾经也拥有和张玉良一样使自己和管理层创富的机会,但王石选择了放弃大部分股份,进而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1994年,“君万之争”上演,以君安证券为首的几个股东联合“逼宫”,企图夺取公司控制权,后来因君安阵营有人临阵倒戈,且出现了“老鼠仓”,万科才化险为夷。

“20年后,门口的野蛮人还在,只不过已经不姓君。野蛮人三五成群来敲门,职业经理人的弱点是:弹铗而歌的食客很难变成图穷匕见的死士,与野蛮人肉搏凶多吉少”,作为万科喉舌的《万科周刊》近期撰文如此称。

郁亮透露,已经有几家机构直接联系万科,预示万科面临控制权被夺的风险,“我们现在肥得流油,而买下万科需要多少钱呢?200亿就够了。”

对此,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动作随之展开。3月10日增持100万股万科股票,接近其全年年薪。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也随后于3月19日和20日增持其总股本数0.24%,股权比例达到15%。

这是6年来华润股份首次增持万科,不插手万科经营事务的大股东,选择在当前这个节点增持背后的意图实则耐人寻味。王石近期表示华润并非想夺万科的控制权,而是向资本市场“示威”,“华润现在增持,是一种姿态,让其他企业不要‘动脑筋’了,告诉他们不会占到便宜。”

张玉良虽无“门口野蛮人”之忧,但也并不轻松。上海国资委通过两大国有股东强势控股绿地,为摘掉“红帽子”,张玉良团队为此努力了20多年,这场持久的博弈,也一度被视为绿地公司治理的硬伤。

2003年前后,曾是中国管理层收购最活跃的时期。美的、TCL等知名企业几乎于此时完成了管理层控股,而绿地职工持股会也在彼时持股达到峰值的58.77%。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2012年,上海国资委牵头对绿地股权做出厘定,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总公司合计持股60.68%,职工持股会权益被稀释。

眼看着绿地做大,国有资本不会轻易放弃,而张玉良这么多年经营下来,也不可能会空手让人,与其如此相争,还不如各退一步,共享利益。混合所有制最终成为打开绿地治理困局的“解药”。

今年年初,以平安创新资本为首的五家财务投资人投资120亿元入股绿地,持股约20%。引进5家财务投资人之后,职工持股会、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总公司的股份分别被摊薄至20%-30%,持股最高的职工持股会也没超过30%。

“背靠背”

除了对控制权的争夺,为管理层创收之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合伙人制度更有利于搭建利益共同体,进行长远发展,这即是郁亮所说的“背靠背”。

知名证券律师、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宋一欣表示,合伙人制多出现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独立性较强的非上市公司。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了合伙人制度,如阿里巴巴、小米等。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曾担忧,大部分公司在失去创始人文化以后,会迅速衰落蜕变成一家平庸的商业公司。为此,阿里早早援引合伙人制度,合伙人并不享有公司大部分股权,但可提名大多数董事,再由股东会投票表决是否委任。若股东否决合伙人提名董事人选,合伙人可再另行提名人选。这意味着持有阿里少量股权的管理层,可以控制多数董事会席位。

三十而立的万科,需要布局新的十年。“我们需要搭建更大的舞台,通过事业合伙人的机制吸引并保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万科现在的架构是最适合做平台式架构的公司。”郁亮说。

“万科的规模扩张即将进入天花板了,以郁亮为代表的管理层在逐渐稳定并壮大后,需要把优秀职业经理人转化为公司合伙人,获得长远发展。”睿信智成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郝炬认为,职业经理人如意追求短期目标而牺牲企业长远发展,合伙人制度可以利益与风险共担,发挥管理层的主动性。

“目前确实正在探索推进合伙人事业制度,但短期内不会马上实现,期间还需要公司上下探讨”,万科董秘谭华杰表示,尤其在万科“小股操盘”轻资产运作情况下,钱不再重要,但人特别重要。

对于混合所有制,张玉良近期表示,这既是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又发挥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灵活高效的优势,使得绿地在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了上海及全国国企的前列。绿地在借壳金丰投资打通A+H股双平台后,对于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制度预计将更加灵活自主。

入股与跟投

在具体做法上,万科设计了两个制度,股票机制及跟投制度。在股权上,将建立一个合伙人持股计划,也就是200多人的EP(经济利润)奖金获得者将成为万科集团的合伙人,共同持有万科的股票,未来的EP奖金将转化为股票。按照万科的设想,这200多人初期大约将持有万科10%的股票。

实际上,房企一直使用股权激励来留住人才,而事业合伙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升级版的股权激励。2013年末,万科总股本为1101496.89万股,其中高管股为2382.83万股,占比只有0.2%,如果要提升到10%,粗略计算,要在原基础上增加107766.87万股,是原有高管股的四五十倍之多。

正在快速推动的是跟投机制。3月28日,万科对外宣布目前已在着手准备建立项目跟投制度,对于今后所有新项目,除旧城改造及部分特殊项目外,原则上要求项目所在一线公司管理层和该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跟随公司一起投资,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员工可自愿参与投资。

除高管外,员工同样可以跟投,投资总额不超过该项目资金峰值的5%,且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项目所在一线跟投人员可以在支付市场基准贷款利率后,选择受让此份额。

郝炬认为,事业合伙人将推动“小股操盘”,这意味着万科在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项目时,可接受更低的股权比例,但项目由万科团队操盘,使用万科品牌和产品体系。

“从国外来看,小股操盘是一种很成熟的做法。”北京龙湖公司总经理宋海林表示,具体落地则需要一个过程,万科现在也是在学习。其坦言,龙湖也有一些做法是和万科的小股操盘接近的,但是真正的小股操盘还没有,未来会先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考虑小股操盘。

跟投制度的具体方案目前仍在制定中。众所周知的是,与行业对手相比,万科一线公司有相当高的决策灵活度,并有同行羡慕不已的定价权。在此背景下,万科推进了“试错工作小组”,以推进制度创新。既然是“试错”,风险和问题也难免。

公衍奎认为,如果项目跟投失败,管理者个人承担风险很大的,也有可能影响公司管理水平。因此,万科在项目中失去控股权时,要如何保证对项目操作的控制权,仍需要合作双方设置合理的合作机制。

合伙制或深度酝酿

前有金地遭遇险资接连举牌,后有万科与绿地这两家中国数一数二的房企不约而同地推行“合伙人制”,似乎预示着地产界将要掀起合伙人风暴。

合伙人制讲求以人为核心。在宋一欣看来,智力型企业更加擅长,如广告公司、策划公司、会计师行、律师行等。反观房地产企业,过去更重视“钱”与“地”,而非“人”。这也导致高管频繁跳槽甚至下海创业,如中海、金地、万科等房企更是“出走”了一批能人。

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眼光长远的企业往往会拿出相当大的股份做一个股份池,预留给员工。如马云及他的合伙人们只拥有阿里巴巴集团约10%的股份 ,而万科也是10%的目标。

“高管持股占比仍然很小,股权激励也不理想。但合伙人制度能否在房企中推行开来,不能一概而论。”公衍奎认为,每个企业管理架构不同,典型的民企如香港的房地产公司和内地的恒大、万达等,老板即是控制人,国企代表如中海、保利等一直是国有控股,推行合伙人可能性小。而混合所有制的代表如万科、绿地、金地等,相对容易操作一些。

在公衍奎看来,除了管理架构外,合伙人制度必须是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才行,如万科的置业经理人就已经足够强势。但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确实应该让管理层、实际操盘者能够有更先进的、更合理的考核激励模式来运作。

“万科的合伙人制度我们也在关注。”北京龙湖公司总经理宋海林表示,龙湖员工持股面不低,从上市开始集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能看得到的范围内,龙湖会第一时间去做研究并分享。

绿地的做法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地产国资改革的一个方向。由于高效益高利润的央企不多,如果给管理层经营管理决策上更大的权限,显然有助于国企在市场经营中的灵活性。

13.中国合伙人电影观后感 篇十三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天天的成长……”这是一部关于青年成长的励志篇。20世纪80年代,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个初出茅庐,年少稚气的小伙,怀揣着热情和梦想,在高等学府燕京大学的校园内相遇,开始他们为了理想和追求开始的一场征程。这场相遇源于一场无意的“交通事故”,殊不知这已为他们长达三十年的友谊埋下伏笔。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事……”出生于留学世家的孟晓骏渴望成为一支指挥棒,站在美国纽约的土地上,改变世界。浪漫自由的王阳,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初期那蓬勃激昂的青春气息。与孟晓骏和王阳相比,成东青显得如此截然不同,应该说是他们眼中的异类。曾两次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成冬青,带着些许土气,些许胆怯,跻身于他们的行列。但是,成东青并没有因此而卑微颓废。他以晓骏为目标努力求学,积极进取。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以及远去的笑声,再次的见面,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然而三个好友最终只有晓骏获得美国签证,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差距让冬青和王阳倍受打击。原以为他们三个从此就此各奔东西,然而现实的奥妙就在于,它永远都不可能听从于你的指挥,按着你预设的方向发展。梦寐以求的美国并没有给孟晓骏带去多少喜悦,更多的是生活考量下的无奈和妥协。多少梦想跌落进美国街角的厨房,稚气蓬勃的燕大学子成为了普通的服务员。只得回国加入被开除公职的冬青在王阳的帮助下办起的英语培训学校。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熟悉的笑容……”三个经历过现实打压的年轻人,在找到努力的方向之后,仿佛又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开始了新的征程。孟晓骏的新潮思想与成东青的谨慎保守摩擦出了诸多分歧。更是在公司股权分制问题上闹得几尽决裂,甚至王阳在婚礼上说道“人生不要做的第三件是,不要和自己的兄弟合伙开公司”。但是当美元贬值,他们三个人合办的英语学校被批斗成卖国学校时,成东青的担当让孟晓骏深刻意识到他的不足。三个患难与共的兄弟因为一起侵权纠纷,齐力赶赴美国谈判,并获得成功。

14.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篇十四

中国梦好不好?中国梦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而王阳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胡乱写了这些,再胡乱写个结尾。

风往哪里吹,树就往哪里倒正青春,我们以为我们是风,青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草。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15.俞敏洪:我心中的中国合伙人 篇十五

2月,《创业家》记者发短信给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联系采访,俞敏洪回复:“谢谢,我对这部电影不评价。”(见《创业家》3月刊封面《中国式合伙》)不过,也许是如潮好评让俞敏洪终于卸下了心中的包袱,5月21日,俞敏洪借助新东方在新浪开设的博客,讲述他与《中国合伙人》的故事。

电影《中国合伙人》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三天票房收入已经过亿,很多人在微博发表观后感,大部分人觉得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的好片子。这几天我的手机也收到不少认识的朋友和不认识的朋友发来的短信,祝贺新东方的创业故事被成功搬上了银幕。

其实这部电影的诞生和我基本上没有关系。很多人都在猜测新东方有没有投资这部电影,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一点儿投资都没有。电影以新东方的创业故事为主线,人物以我和徐小平、王强三个人在新东方的共同奋斗、兄弟情谊为蓝本,这是不假的,但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差了很远,电影中人物个性的展示也和现实中我们的个性有很大的不同。

我反对!

大概一年多前,小平约我见面聊天,见面后很兴奋地告诉我韩三平希望把新东方的故事拍成电影。实际上是小平写了一个剧本,把剧本给了韩三平,韩三平看完后表示了对于剧本的强烈兴趣。

小平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毕业后到北大文化部担任团委文化部长,在北大是非常活跃的人物,思想新颖、思路敏捷,对于音乐、话剧、影视等表演艺术有着天生的强烈兴趣。当时北大有一个学生艺术团,我的同班同学王强是艺术团团长,他们俩人一起把艺术团折腾得热火朝天,演出地点远达青海。当时的我,在北大没有任何显山露水的能力,是一个被男同学和女同学都不待见的人物。所以,按照小平的说法,我就是台下的一个普通观众。

小平和我讲完之后,我当时就提出反对意见。我的反对意见不是剧本好不好、是不是把我们的形象显示得高大完美,而是我根本就不想把新东方搬上银幕(小平写的剧本以及后来陈可辛接手之后改写的剧本,我到今天也一行字都没有读。所以,今天成型的电影是依据哪个剧本拍摄的,我不知道)。

我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的理由是:尽管新东方已经经历创业的风风雨雨,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我们唯有尽力把新东方做得更好,而不是拍电影去宣传自己的功成名就。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经过艺术改造的形象)被搬上银幕。如果这个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对于现实中的我是一种伤害,因为现实中的我和被塑造过的形象一定不会吻合;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对于我还是一种伤害,因为总会有人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我。而且自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成名之后,我已经深深地感到自己被名声所累,心里只有退步之思,万无求进之理(当然心灵上的进步是我每天都孜孜以求的)。

我和小平讲完这些理由后,小平当时基本同意我的观点,说他会和韩三平传递我的观点。过了几个月,小平告诉我电影剧本已经转到陈可辛手里,并且对电影剧本进行了改编,决定开机拍摄。

我问小平有没有可能让对方不拍这部电影,小平说已经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小平说,新的电影剧本除了留下他当初起的角色名字成东青、孟晓骏、王阳,故事情节已经基本被改掉了。我想,既然和新东方没有关系了,也就不用管了。

客观不起来

时间一晃过去了大半年。今年年初,大概2月份的时候,小平打来电话,说陈可辛已经拍完电影,初剪片出来了,他看过之后还是挺受感动的,尽管不能说完全是新东方和我们的故事,但是电影确实值得一看。我想不管怎样,从客观的角度把自己置之度外来评价一下电影本身还是可以的,所以就答应小平一起看片子。

那天晚上,我、小平和王强一起吃了晚饭,我还叫上另外两个朋友—赛富基金的阎焱和易车网的李斌,都是我们北大的师兄师弟。

电影是在一家咖啡厅用投影仪放的,屏幕小、声音差、光线暗,没有真正看电影的感觉。电影刚开始十分钟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会不自觉地把电影的情节和现实中的新东方进行对照,把电影中的人物和我们现实中的三个人进行对照。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法判断电影中展示的人物个性是否有吸引力。

电影中成东青的这个角色应该是以我为原型的,因为三年才考上大学、在大学得肺结核、在大学图书馆追女孩子(尽管实际上发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到外面教课被学校处分、申请出国留学美国被拒签、在破工厂办补习班、三个哥们儿一起创业、和美国人打官司、最后把公司弄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所有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新东方的真实故事。

但成东青在电影中展示的个性,包括孟晓骏、王阳展示的以徐小平和王强为原型的个性,和现实中的我们大大不同。现实中我的个性没那么窝囊,也不是一个“把演讲当作自己性生活”的人。不管怎样,电影中的故事还是离自己太近,所以就真的没法判断这部电影的好坏。

看完之后我对小平说,我对电影不发表我的观点,因为我的观点一定不会客观。审美需要距离,我总是不自觉地在对照自己和成东青,所以就没有了审美距离。

我曾以为这部电影不会有吸引力

nlc202309011412

几天后小平告诉我,陈可辛、黄晓明希望和我见面聊一聊,我说就不聊了,因为我确实不希望自己的观点影响他们的判断。其实,我当时的判断是认为这部电影不会有吸引力,没有料到现在这么多人去看,并且说好,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这个时候,因为剧组已经启动《中国合伙人》的宣传,预告片也放上各视频网站,社会上已经有人在议论新东方和这部电影的关系,包括新东方有没有投资等等。为了澄清这层关系,我发表了一条微博:“最近不少朋友问我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不是以新东方为原型拍摄?新东方有没有参与投资?我到今天也没见过陈可辛或任何演员,所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有什么关系,当然更没有参与投资。徐小平和我提过这部电影,但我坚决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

陈可辛在媒体上也做出了回应,希望大家不要把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扯得太近,把成东青看成俞敏洪。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和现实中的任何人都不一定有关系,也不一定没有关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想,这样双方一表态,至少新东方和电影之间保持了一定距离。当然,现在看来要想真正保持距离还是挺难的,因为太多的人现在自然认为那就是新东方和我们这帮哥们儿的故事。

电影定在5月18日正式上映。5月8日小平给我写信,让我参加5月13日在清华大学会堂举行的首映礼。两天后,陈可辛亲自给我发来短信,邀请我参加首映礼。我想不管怎样,这是因为新东方而触发的一部电影,客观地说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中人的梦想、奋斗、心酸和成功,所以就答应陈可辛去参加首映礼。

5月13日晚上到了清华会堂,第一次见到陈可辛导演。陈导比我想象的要矮一点儿,但朴实谦和,有谦谦君子风度,一起聊天也比较畅快。后来又见到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并和黄晓明合了影。电影开演之前大家一起要走红地毯,我最后还是没走,因为本质上我还是不希望这部电影和我联系得太密切,陈导最后也表示理解。

我坐到剧场里等待电影开始,发现冯仑和牛文文就坐在我边上。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依然没有摆脱主观对照立场。电影的场景和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相比,做了一些调整,音乐配上后感觉好了很多。电影结束后,全场站起来鼓掌,也许这反映了观众的心声,觉得电影不错吧。主持人把演员叫上台后,又把我、徐小平和王强叫了上去,让我们谈谈看电影的体会。我就说,这是一部电影,人物大家最好不要对号入座;其次,尽管电影的情节很精彩,但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朋友之间的纷争更加残酷,但友情也更加浓厚。后来我通过媒体才知道,那天晚上有很多明星名媛都参加了首映礼,可惜我基本都不认识。

我们依然是合伙人

5月17日晚上,也就是电影公演前的晚上,我邀请小平、王强到家里吃饭。吃饭和电影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的常规活动。我们这几个人,要是有一段时间没见,就会互相想念,渴望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

和电影中的故事一样,我们几个人把新东方带上了纽交所上市公司的道路,友情和财富都有了完美的结局。上市后一切都要按照上市公司的规矩运作,我们这帮闲云野鹤般的人物,都不是太习惯公司正规化运作带来的束缚。小平和王强逐步退出新东方管理层,作为股东身份,他们到今天一直保持着。

我作为新东方的主要代表,没有办法和他们一样功成身退,只能被锁在新东方做一个职业经理人。这和我的个性十分不符,所以曾经向媒体真情表达过,把新东方带上市一直让我很后悔。当然,我知道实际上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新东方当时也只有上市才能解脱面临的诸多困境。尽管上市后又有了不同的困境和麻烦,但新东方毕竟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了。

很多人都在猜,我们三人之间现在是什么关系?呵呵,我们依然是合伙人关系。小平成立的真格基金,为归国留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支持,我们都是基金的持有者。新东方十几年前就提出一句口号:“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后半句话我们正在通过基金努力实现。我们也还是新东方的合伙人,因为我们都是新东方的股东,继续在为新东方的发展做出各自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是友情的合伙人,从进北大互相认识三十多年,从同学到同事到合伙创业,我们此生注定了会在一起创造很多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必将以更加精彩的方式延续到未来。

(注:本文标题及小标题均为编者所拟)

上一篇:苯的组词造句下一篇:卫生协管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