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作文一年级

2024-09-19

看图作文一年级(精选10篇)

1.看图作文一年级 篇一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是以“用数学”为主,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用数学”所用的内容大多是图片, 伴以少量文字呈现, 这种纯图画式和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在上册只涉及到求总数和求部分数, 可以说是极其简单的。一个学期过半, 我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习“用数学”时, 孩子们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轻而易举地回答, 一张张小嘴都争先恐后地说着, 但是一落实到独立练习时, 一些学生竟束手无策, 作业本上错误百出, 就连平时上课表现相当出色的孩子也在这类“用数学”题目中“翻了船”, 同年组的老师批改作业时也不时地发出抱怨声。面对这种不寻常的现象,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 一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障碍呢?我索性将孩子们在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的错题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试图对这些现象分别进行溯因研究, 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观点, 希望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存在障碍及原因

1. 理解障碍导致解题误导。

(1) 不懂图意——带来“理解偏差”

错例1:

学生列式:4-1=3

错例2:

学生列式:6-2+3=7

出现错例1的孩子很直观地理解左边有4只气球, 破了1只气球, 就列式为4-1=3, 无法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整体感知图画的意思。而出现错例2的学生是由于无法理解图中箭头所表示的意思, 把这幅有动态联系的图片看成了整体的一幅图。为什么学生看不懂图意, 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呢?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正是因为这些图片是静止的, 孩子们从图片中看到的往往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没有想象思维活动的过程, 从而导致错误。

(2) 情境干扰——引发“忽视问题”。

错例3:

学生列式:9-2=7

错例4:

学生列式:11-3=8 (人)

一般情况下, 教材中的“用数学”问题都会与图中所描述的情境相对应,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养成只看情境就列式的习惯, 完全忽视了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树上原本有3只小鸟, 又飞来了2只小鸟, 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用加法计算, “树上原本有3只小鸟, 又飞走了2只小鸟, 求还剩几只小鸟”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问题解决多了, 所以一看到错例3中的图, 孩子们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情境图描述的是“鸟窝里一共有9只小鸟, 飞走了2只小鸟, 鸟窝里还剩几只小鸟?”出现错例4的孩子也无非是看到“下车了3人”从而想到用减法求出车上还剩的人数, 完全没有关注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 信息丰富———使之“无从下手”。

错例5:看图说一说, 再列式。 (不少学生看图后, 一脸茫然, 无从下手)

现在的“解决问题”内容更具有现实性, 更贴近孩子生活实际, 从形式方面更新颖更活泼, 但学生们也将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错例5中的这幅情景图是一年级上册第96页的“9加几”主题图, 图中的情境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同时也让一年级的学生觉得眼花缭乱, 跑步、跳远、跳绳、踢毽和分饮料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们沉浸在热闹的运动会中, 而忘记了解决问题。同时, 一年级的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薄弱, 一下子呈现这么多种内容让孩子们说一说并列式, 的确有一定困难。

2. 思维障碍导致解题受阻。

(1) 顺向思维的影响。

错例6:

学生列式:8+2=10

对于这种知道总数求部分数的列式计算题是看图列式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学生很容易出错。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 往往顺向思维思考。在错例6中, 孩子们在求盒子里还剩几支笔时, 想到的是 () +2=10, 从而列出加法算式。就连许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列式被判错而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是错的, 更何况在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呢?

(2) 定势思维的阻碍。

错例7:

学生列式:9-6=3

从错例7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弄不清“减数”, 我估计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在学生的头脑中, 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隐蔽的, 未知的。错例7的图片中却把问题的答案直观地显示出来了, 所以学生显得迷茫。另一方面, “用数学”之前的“一图两式”让学生产生了负迁移。由于“一图两式”开放性的图片没有明确问题的指向, 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其中一部分数而得到另一部分数, 一幅图对应两个减法算式, 而“用数学”的图片通过“?”和“”的呈现明确了问题的指向, 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 从问题出发去减部分数, 图片和算式是一一对应的。学生的思维因先入为主, 受到前面大量“一图两式”图片的影响, 很容易就把两种图片混为一谈了。

(3) 形象思维的阻挠。

错例8:

学生列式:10-3=6

一年级的孩子都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 错例8中虽然对题意的把握是正确的, 但是在写得数时学生并不是用计算的方法, 而是直观地去数左边苹果的个数, 受到图画的直观影响, 他们就不假思索地把10-3算成了6。

(4) 直觉思维的错误。

学生列式:9+5=14 (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直觉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特别是常常是以个别的字词作为猜测依据, 形成他们的判断。学生的直觉常常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但这种直觉也往往会引诱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给出错误地解答。低年级学的问题类型少, 错例9中学生看见“一共”就直觉认为把排在前、后两部分的人合起来就行了, 而忽略了说话的小朋友并没有算在其内。

3. 感知障碍导致解题出错。

错例10:

学生列式:4+7=11 (个)

学生列式:4+8+8=20 (只)

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 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 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 产生轻视心理, 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 粗心大意, 很多时候看图不仔细, 只是囫囵吞枣, 一晃而过, 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比如错例10中由于学生漏看了小猪怀中的1个球而导致错误, 错例11的学生只看到了问题的后半句话“一共有多少?”而没有完整地看清问题是求“小鸭和鱼一共有多少?”, 盲目地求出了3种动物的总和。还有时, 明明图上画了8个苹果却瞟眼看成了6个苹果, 把“9”看成“6”、想着2却写成了3, 等等诸如此类“低级错误”, 举不胜举。对此老师、家长总说他是粗心, 并一再要他在做题时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等到再次出现此类问题, 孩子就会抱怨:“这道题我会做, 就是有点马虎, 看错了题!”“不就是一点儿小马虎嘛, 下回注意就是了!”他们不以为然, 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的“低级错误”还是屡见不鲜。

二、解决方法与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逐步消除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障碍, 增强其有效性呢?通过实践, 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三“变”五“训”这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 开展三“变”, 感悟数量关系。

(1) 变“静”为“动”, 帮助理解图意。对于一些难理解其意的情境图和对图意理解容易产生歧义的情境图, 教师可以通过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

比如上述错例1, 教师可以先呈现5个气球, 然后爆炸破了1个, 让学生结合这一过程编出数学问题并列式。

再如类似错例2这样的的图片, 在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有许多, 学习第75页“加减混合”时, 教师就应主动地将情境图进行处理, 采取动态演示, 将图片的意思分层呈现, 先呈现4只天鹅, 然后飞来3只天鹅, 再停几秒后又飞走2只天鹅。动态演示后, 让学生编题并列式。接着定格静态的情境图, 让学生说一说红色箭头表示的含义, 从中明白箭头表示左右两幅图之间有着动态的演变过程, 并再次描述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化静为动的演绎, 为理解有困惑的学生扫清了障碍, 使他们能准确、整体地感知图意。当练习中再安排错例2这种练习时, 就可以直接呈现静态的情境图, 放手让学生在头脑中“放动画”, 发挥想象来说说事情的发展过程, 相信有了前面例题学习的经验, 此处的练习应当是水到渠成。

(2) 变“看”为“说”, 强化结构意识。“数量关系”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我们要把以往老教材中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的渗透。数量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加、减、乘、除”, 而加、减则是其中的基本元素。在解决问题的启蒙阶段, 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看图列式, 师问一句生答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层面上, 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来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或一幅图。如在上述错例1中应训练学生说:原本有6只气球, 后来破了2只, 还剩4只气球。在说中, 学生逐步感悟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当学生比较熟练地看图独立说三句陈述句后, 再引导学生将第三句改成问句, 即成了一步应用问题, 渐渐有意识地过渡到:看着一幅图学生能用“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可以求什么?”这一模式来描述。这种把“图”转化为“文”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信息”与“问题”的这种关联有一个整体感知, 初步感悟简单的看图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同时为进入到后面半图半文、或直接用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3) 变“景”为“符”, 建立数学模型。教材在“6、7的加减法”基础上集中安排了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内容, 本课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对于理解图意、强化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可在第一个教学班教学时, 我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情境的创设并没有激起学生有效地观察思考, 反而为看图收集和分析信息花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于是, 再次教学时, 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思路, 避开许多使学生分心的情境信息, 变情境图为符号图, 将本课中的知识点和难点直接集中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片段如下:

师: (板书:○○○○●●) 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圆形?

生1:左边有4个圆形, 右边有2个圆形。

师: (在圆形图的下方画上“”)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它的名字叫——大括号!猜猜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大括号很像“合并”的手势, 我想它可能是把左右两边的圆形合起来。

众生 (纷纷) :对!同意, 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一猜就准!的确, 这个大括号就表示把左右两边的圆形合并起来 (边说边演示两手合并的动作) , 谁再来说说这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手势做出来吗?

生3:它叫大括号, 表示把左边和右边的圆形合并起来 (边说边做手势)

师:认识了“大括号”这个新朋友,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请看! (板书:在大括号的下面打上“?”) 认识它吗?

生 (异口同声) :问号!

师:对!它表示提出的问题。现在, 这个“?”在大括号的下面, 你知道它提出的是个什么问题吗?

生4:它是问我们一共有几个圆形?

生5:这个问号是问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

师:说得真好!大家刚才提出的“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就可以用大括号下面的这个小“?”来表示!那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幅图完整地说一说? (手指模型1)

生6:左边有4个圆形, 右边有2个圆形, 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

师:说得相当完整!那求“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该怎样列式?

接下来, 学生顺利地列出了加法算式。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能把这些圆形想象成你认识的事物或动物, 给大家说一说有关加法的故事吗?一提到编故事, 许多学生更来劲了,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左边有4个苹果, 右边有2个苹果, 一共有几个苹果?有的说:左边有4位小朋友, 右边有2位小朋友, 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提出数学问题, 无形中过渡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将模型1中左边的4个圆形作隐形处理, 用一张白纸蒙住, 打上“?”, 变为模型2, 并提问:大括号下面的6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问号在哪里?表示求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它和模型1的区别, 完整地说出了模型2的图意。在列式求左边有几个圆形时, 仍有学生列出4+2=6, 我及时告诉用加法列式的学生, 我们通常在解决问题时将求出的数写在等号的后面。孩子们马上纠正过来, 用6-2=4。继而再把模型2演变成模型3, 在学生说清图意后并列式解答后, 让学生进行对比, 同样是圆形图, 为什么图1用加法计算, 而图2、图3用减法计算?重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图意:图1的问号在大括号下面, 求总数用加法;图2、图3的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总数, 问号写在上面, 求部分数用减法。接着我示范了用模型2、模型3编述数学故事, 再让学生模仿套用故事的思路, 最后过渡到自己能根据实际情况说说简单的数学问题。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 我再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情境图说图意并列式, 学生们很快围绕着刚才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来看图列式, 很少偏离教学主题, 像上述错例6这样的练习错误率有了明显降低, 绝大多数学生能借用大括号与问号初步感知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落实五“训”, 发展数学思维。

(1) 审题训练, 夯实基础。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对于哪些信息有用, 哪些没有, 自己也不会筛选;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题目。我想, 只要孩子们读懂了题目, 大部分解决问题都不在话下;可要怎样才能使孩子们读懂题呢?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 我向学生提出了“三读”题目的要求!

一“读”, 搞清楚是什么事。一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 有识字上的障碍, 也有理解上的困难。这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音。起初学生读不通, 教师领着读, 以后慢慢地放手, 要求学生仿照老师领读时那样独立地读题。

二“读”, 在读懂基础上圈关键词。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 维持注意的时间短、范围窄、感知比较粗略, 图中的信息、问题、情节不能自始自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所以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 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将关键词圈一圈。如错例11在读题时, 就可以训练学生把问题“小鸭和小鱼一共有多少只?”中的“小鸭”和“小鱼”圈起来, 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选用哪几条信息, 数据是多少, 不能因为一时粗心大意而前功尽弃。

三“读”, 分类筛选图中的数学信息。

一年级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 眼花缭乱的图片常常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而导致无从下手。比如教学错例5这样的主题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活动分成分饮料、跳远、跑步、踢毽、跳绳五大类信息, 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类信息上, 进行分类整理:跳绳的有3人;跑步的有6人;跳远的有7人;踢毽的有9人;分饮料的有8人;箱子里有9盒饮料, 箱子外有4箱饮料。教师可以先示范提出一个问题, 比如“踢毽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指引学生从问题出发,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与问题有关联的数据信息来解答,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充分用好教材上的主题图, 以主题图为载体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收集能力、处理能力, 同时提高对数学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能力, 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对比训练, 打破定势。分析对比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正确性。针对上述错例7, 可分两个层次展开练习。第一层次:出示同一情境的2幅企鹅图 (如下图) , 帮助学生弄清“减数”。先让学生理解题意, 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对比分析:两幅企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所列的算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同样用减法但由于问号的位置不同, 列式也不同。图1是求左边有几只企鹅, 要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3只, 而图2是求右边有几只企鹅, 应该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6只。通过观察、比较, 使学生理解两幅图的不同含义, 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层次:沟通“一图两式”与“用数学”之间的联系。练习时可先出示前面学过的“一图两式”的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之后教师再加上大括号和问号,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减法算式, 并说说为什么只能选这一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另一道减法算式对应的图应是怎样的, 请学生上来移动问号的位置。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 学生就会明白没有问题指向的减法问题, 我们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可一旦出现了问号, 就应看清问号的位置, 明确问题要求什么, 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 避免“一图两式”带来的负迁移。

(3) 策略训练, 丰富方法。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策略解决问题, 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 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单纯从抽象的文字中来理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 显然很困难。怎么办?可以训练学生用“画一画“的办法。如当发生上述错例9时, 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这个问题像这样解决到底对吗?这样吧, 我推荐给大家一个办法, 用你喜欢的符号把这题的意思表示出来,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师: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 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先画了一个大圆圈代表说话的那位小朋友, 然后在她的前面画了9个小圆圈, 在她的后面画了5个小圆圈, 然后我数了一下, 一共是15个圆圈, 这题应该一共有15人, 14人这个答案是错的。

师:这个同学是用圆圈来表示的, 你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生2:你们看, 我用三角形表示说话的那位小朋友, 然后用正方形表示她前面和后面的人, 我也发现合起来是15人, 不是14人!

师:同学们,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白他们画的意思了, 尽管他们用的图形不一样, 但每个图形到代表一个人。那仔细看看图, 14人这个答案错在哪儿?要想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到底该怎样列式?

生2 (迫不及待地) :说话的那位小朋友算掉了!所以应该是9+5+1=15 (人)

师:真善于观察, 一共的人不仅包括排在这位小朋友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 还包括这位小朋友自己! (将学生图中的大圆圈和三角形用彩色粉笔描红) 看来, “画图”能清楚地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出来, 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这道题目的意思。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画图”是理清题意的一种好办法, 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 这种策略把问题的信息以直观的图来显示, 使隐蔽信息明朗化, 容易理清数量关系, 进而分析出解题方法。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提供学生一些“拐杖”, 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反思训练, 积累经验。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 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会列算式, 却说不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至于自觉地检查、调整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更差。

当解答完题目后, 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收集了哪些信息, 有无漏掉?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 在说的过程中反思和交流, 从而发现错误并加以矫正, 比如错例10, 可让学生结合图看看数球时有没有容易漏数的球, 同位互相指一指, 共同再数一数, 从而发现错误。再比如错例8, 让学生在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时自主发现, 10-3明明等于7, 为什么图的左边数出来的是6个苹果呢?经过反思, 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问号遮挡住了左边的一部分苹果, 此处用直观数的方法不准确, 应该采用计算的方法。像这样, 通过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同时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

(5) 变换训练, 提高技能。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解决问题, 为以后学习复杂问题打好基础, 就要让学生加强练习。练习时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做与例题类似的问题, 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变换练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1) 训练找信息与找问题。

提供情境图, 训练学生看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如:图书角的连环画, 借走了3本, 还剩7本, _____?图书角有10本连环画, 借走了3本, _____?图书角有10本连环画, 借走后还剩7本, _____?根据已有的两条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适当作对比, 感受其信息与问题的相关性, 初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再如看问题找信息:错例4就可以先出示问题“原来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再出示图:要求这个问题你要知道什么?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数出车上还剩的8人和下车的3人, 再把两者合并起来;错例11也可以先出示问题再出示图, 这样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就会自然选出和小鸭、小鱼有关的信息。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意会到各数量间无形的关联, 体会到通常有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一个问题, 反之求问题时, 就应该去找相关的两条信息, 使看图的目的性增强。为学生有序而高效地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做准备和铺垫。

(2) 训练变问题叙述方式。

针对有些学生往往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 不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现象, 如学生根据问题中出现的“一共”两字, 就选择加法, 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共”去掉:老师第一次用去5支粉笔, 第二次又用去了4支粉笔, 两次用去了多少支粉笔?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共”来选择算法。

(3) 训练自主编题。

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后, 可启发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自主编一编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如:在收受废旧电池活动中, 我收集了8节废电池, 表妹收集了6节废电池, 我们两人一共收集了多少节废电池?妈妈买回10根香蕉, 我吃了1根, 还剩几根香蕉?通过自主编题, 不仅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一年级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二

[摘 要]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解图、分析等能力。教师应通过改变呈图方式、掌握看图模式和规范说图形式三个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 看图 能力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71

所谓“看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看情境图,提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信息,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方法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笔者谈谈一年级学生数学看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呈图方式——激发学生看图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呈现情境图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情境图的呈现方式。

1.分步式呈现情境图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直接出示较复杂的情境图,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时教师有必要分步呈现情境图,并适时引导,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如教学一年级“森林运动会”时,课本的情境图中呈现了“猴子、松树、灰熊、兔子”四种动物,问题是比较各种动物数量的大小。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就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为最终比较各种动物数量的大小提供思维表象。

2.动态式呈现情境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工,使原本静态的情境图变成动态过程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如教学一年级第74页“例14”时,教师可以把情境图制成动画效果,先出示“车上原有7人”,再出示“到车站先下车2人”,然后出示“再上车3人”,最后出示“车上现在有几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画面变成动画效果,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容易掌握数量关系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寻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3.故事式呈现情境图

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图,可以贴近学生的情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如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发展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小猴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继续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教师用小猴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在从数字2到1再到0的演变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0的含义。

二、掌握看图模式——指导学生看图方法

刚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的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中比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忽视图中的其他内容。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有序、有步骤、有目的的看图习惯。

1.按顺序看图

面对一幅幅有着丰富信息的情境图,教师不能让学生盲目地看,而是要指导学生按顺序看图。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数一数”时,对于课本的情境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来数一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个飞机座位、5只蝴蝶、6只鸟、7朵花、8棵树、9只气球、10个小朋友。

2.按内容看图

(1)纯图情境

在情境图中,有时只有单纯的图片,没有文字描述,目的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时,从情境图中看到一共有15个小正方体,其中左边有9个小正方体,问右边有几个小正方体?看过图后,学生很自然地想到15-9=6,即右边有6个小正方体。

(2)图文情境

随着一年级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这就更需要学生掌握好看图的方法。

如教学一年级第99页“第7题”时,图上描述的是“原来停了9辆汽车,又开来了4辆”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看图,看懂了图中的信息后再读文字,最后把图文结合起来。通过认真看图,说出图意,理清图文之间的联系,学生解决问题就能有理有据。也有些情境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

三、规范说图形式——发展学生看图思维

其实有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情境图,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无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为此,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规范的说图习惯。

1.说一句完整话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往往难以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说一句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教学一年级第2、3页“数一数”时,对于课本的情境图,教师可以教学生这样表达:“我数过后知道图中有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个飞机座位、5只蝴蝶、6只鸟、7朵花、8棵树、9只气球、10个小朋友。”

2.说几句连贯话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之后,教师就要进一步训练学生说几句连贯话。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学会讲几句连贯完整的话。

如教学一年级第44页“例1”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情境图叙述。“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为第一句话,“又来了2个小朋友”为第二句话,“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为第三句话。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再依据图意列式自然不是困难。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情境图,深入领会情境图的内涵,对情境图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充分发挥情境图的最大价值。教师要通过情境图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看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等数学重要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守梅.小议在数学课堂中强化“说”的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五法 篇三

一、启发诱导, 全面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对于小学生, 特别是刚刚开始练习看图说话的低年级学生, 在练习看图说话之前, 应先启发诱导,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避免抽象的说教, 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和单调, 教师要努力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启发学生,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 用导语、故事、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看图说话感兴趣的目的。

二、指导看图,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看图说话, 看图是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是关键。对于初学的学生, 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 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 通过仔细观察, 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 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指导看图, 第一, 要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目的是让学生有个整体的了解, 为进一步思考说话的内容、确定话题中心打下基础。第二, 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时有所侧重, 分清主次, 重点部分要仔细观察。第三, 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第四, 指导学生在事物联系中进行观察, 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看图立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思维力, 看图说话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第一, 想象要依图进行。也就是说, 想象要根据画面的提示, 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图画的表象具体化, 使画面没有表达出来的与表现出来的东西有机地结合,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二, 想象要围绕中心。在我们观察和理解的过程中, 已经对图画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 有了要表达的中心, 这样我们的想象就要围绕中心进行。想象可以使说话的内容更丰富, 使表达中心的材料更具体。第三, 想象要符合实际。想象不是凭空的瞎想和主观的臆造, 它要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一致, 要符合人们的经验和客观现实, 只有这样的想象才能与画面内容紧密结合, 成为锦上添花的妙想。

四、练习说话,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不仅要训练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话的实践中, 丰富学生的语汇, 通过语言这种外在的形式, 固定和存储思维。因此, 在看图说话中必须落实“说”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表达时做到:第一, 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 做到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 同时还要注意到前呼后应。第二, 表达要突出重点, 有主有次。第三, 表达要注意语言的连贯、通顺和明了。第四, 表达要注意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学生的表达才会流畅、具体、条理清楚。

五、评议总结,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指导练习时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 特别是平时不爱说话、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要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锻炼, 鼓励他们练习说话。说话时可以是一个学生练习说, 其他学生仔细听, 为评议做准备。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用语, 表扬优等生, 鼓励后进生, 让后进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主动吸取别人的“营养”。对说得好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增强他们今后更好地练习说话的信心, 尤其对后进生, 哪怕只有一点闪光处也要给予表扬, 让其尝到胜利的滋味, 激起其再次被表扬的欲望, 使其走上练习说话的宽广之路。

在看图说话训练中, 诱导、观察、理解、表达、评议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 这五个环节是环环相扣, 互相渗透, 交错融合, 统一进行的, 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完整, 都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为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也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 兼顾学生的表达。

4.对低年级看图作文的认识 篇四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向观察客观事物过渡的一个桥梁和凭借,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开始有了看图写话,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的训练,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是为三年级以后的作文打基础的。培养好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对解决高年级学生作文“无话可写,内容空洞,语序混乱”这三个难题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应重视这个作业,可是如何辅导孩子写好看图写话却又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那怎样来培养孩子对看图写话的兴趣呢?这是每个教师、家长都很关心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首先要培养兴趣,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启示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一、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学生看到一幅画都会有话想说,都急于表达。这时,让学生先想几分钟。想什么?想什么时间?想在哪儿?想想都有谁?说给同学听,同学听明白了,再说给全班学生听。这时学生说的内容基本是乱的,或者只说出他们看到感兴趣的,或者只说出其中的一点,也就是对图的内容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一步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地去做,也是他们的兴奋点,也就是说话的第一步。

第二步有次序的说。老师这时应当加以指导了,把学生说的适当梳理一下,有顺序的说一遍学生听,让能力稍强的复述一遍让学生评比。如果经过几次训练后,可以全班说一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如:二年级上册的“秋天到了”这幅画,让学生从天上,看飞翔的大雁,瓦蓝的天上飘着白云;然后是树上的金色树叶和沉甸甸的果实,由金黄的落叶再到树下,树下的小动物;树的旁边是金黄的稻田。最后是小朋友们活动的画面,看看小朋友们的穿着在春天和夏天有什么变化。

第三步,发挥想象,说出画外的内容。根据画上的内容,大胆想象,需要强调的是,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并且也充满了他这个年龄段的童趣,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常规”来纠正或是反驳孩子,这样下去只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多幅画的情况,更要学生发挥想象把中间过渡的部分串起来。

二、用上适当的词语

可提供几个和画面相关的词语或短语,让孩子在说话的时候运用到句子中去,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活用词语,也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鼓励孩子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启发孩子大胆思维、合理想象。例如可问问孩子:“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你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要求他们只要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就行了。慢慢地随着孩子阅读量的增加,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提升。要求孩子不仅要写完整,更是要写得具体、生动。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等。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但是孩子写出来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是生动的、有趣的。

三、要注意格式和标点符号

写作时格式和标点符号是必须规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要让孩子从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标题写在第一行中间、每个段落的第一行空两格起第二行顶格写、正确的使用(,。!)等、标题符号占一格、(,。!)不能出现在句首但可写在上行最后一个字的右下方。

四、注意书面整洁和错别字

作文考试中书面和错别字都是有扣分项的,良好的习惯都是从起步开始培养的。在书写过程中不要胡乱涂改,如有写错可用橡皮擦干净后重新书写,不要直接在原字(句)上涂改,使整体的书面看起来干净整洁。因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数量有限,家长要注意纠正孩子的错别字,特别注意的是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学生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五、养成正确的写作态度

作文要从起步开始抓起,不能等到三年级才发现孩子的作文不会写了,到那个时候再来纠正和辅导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所有的问题应该是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样才不会使孩子感到有压力,才会有更大的信心去面对以后的任何一次作文。所以我认为,一、二年级练好看图写话是促进中高年级写不怕写作文的一剂良药,低年级的老师应当用好这个药方。

5.看图作文一年级 篇五

一年级作文:看图说话《小猫钓鱼》

郑州市文化路一小一五班 周赫言

在夏天的一个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它们来到一条弯弯的小河旁,拿出鱼竿规规矩矩坐在地上,开始钓鱼了。一开始,小猫专心致志钓鱼。一会儿,一只小蜻蜓飞过来了,它高高兴兴地飞来飞去,小猫放下鱼竿,就扭过头去抓那只小蜻蜓。又过了一会儿,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小猫就去捉小蝴蝶。猫妈妈对小猫说:“快过来呀,妈妈又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小猫说:“妈妈,我顾不上,我正在捉小蝴蝶,我等会儿再钓。”猫妈妈说:“小猫,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一心二用、三心二意。”小猫听了妈妈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小猫想:我今天是来钓鱼的,不是来捉蜻蜓和蝴蝶的。小猫决定回到自己的原位上开始钓鱼。最后,小猫终于钓到了一条好大好大的鱼。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爸爸妈妈不会欺骗我。我还体会到,在学习中或者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二用,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很多知识。

6.一年级看图写话作文 篇六

放学了,四个小朋友小黄、小蓝、小红和小文一起放学回家。他们走到马路边准备过马路。这时,红灯亮了。小文立刻停下来认真的等待绿灯亮起,小蓝却急急慌慌,不等绿灯亮起就想过马路。小黄赶紧拉住他,给他讲:“红灯停,绿灯行,现在是红灯,不能过马路的,你看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这样很危险,同时还会影响交通。”小红在一旁也认真听着,不断点头。小蓝听了后,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会遵守交通规则的!”

绿灯亮了,四个小朋友安全过了马路,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7.三年级:看图写故事 篇七

仔细观察下面两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习作,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快乐导航:

本次习作是看图写话,与以前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看的是多幅图写话,同学们在学习了写一幅图的基础上,既要把握多幅图的整体涵义,又要有恰当、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2)层次分明,每段结构脉络清晰;(3)展开想象,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写;(4)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

词语加油站:

阳光明媚 姹紫嫣红 兴奋不已 优美典雅 得意洋洋 抓耳挠腮 目不转睛 灵机一动 夜以继日 身心投入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悄无声息 喜上眉梢 自言自语 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山清水秀 五颜六色 争奇斗艳 五彩缤纷 不假思索 乱刻乱画 憨厚可爱 知错就改

名言加油站: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英]罗斯金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三国]刘备

皮皮的教诲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小学三年级 王信心

阳光明媚的假日,湛蓝的天空犹如一颗蓝宝石,高耸入云的大山稳稳地站在那里,像是一个大巨人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公园。高大粗壮的树木,戴着它那绿油油的帽子,像是士兵在欢迎游客。五彩斑斓的花儿争奇斗艳,小巧玲珑的亭台点缀其间,真是美丽极了!(开篇一系列景色的描写为下文写小猴皮皮和小熊比比的春游做铺垫。)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小熊比比和小猴皮皮边走边唱,朝着公园走去,还不时手舞足蹈,开心极了!连周围的小鸟似乎也被感染了,一起“叽叽喳喳”地伴起奏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此时小猴和小熊的心情非常愉快。)

小猴皮皮走着走着,看到前面的亭子似乎有点意思,它的眼珠子飞速地转动了几下。突然,小猴皮皮一跃而上,跳到亭子里的柱子上倒挂起来,拿起笔快速地写下“孙小猴到此一游”一行大字,还自言自语地说:“哎呀,这么好的景色,一定要留个纪念啊!”小熊比比看到了,还没来得及阻拦,小猴皮皮就已经写完了。小熊比比生气地对小猴皮皮说:“环境被你破坏了,别人还能像我们一样开心地观赏景物吗?美丽的风景犹如你美丽的衣服、干净的脸颊,你愿意别人在你的衣服上、脸颊上随便乱画吗?”小猴皮皮听了,惭愧地摸着后脑勺喃喃地说:“我,我……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犯了,一会儿我就把上面的字擦掉。我们应该保护好这美丽的风景,和大家一起观赏。”说完,小猴皮皮拔出毫毛,轻轻一吹,柱子上的字就消失了。(“眼珠子飞速地转动了几下”写出了小猴皮皮十分机灵搞怪,“没来得及阻拦”暗指小猴皮皮速度非常快,“惭愧”说明小猴皮皮受小熊比比话的启发。)

小朋友们,小猴皮皮知错能改,是个好孩子。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相信我们的家园会变得更加美好!(此处抒情,小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引以为戒,爱护家园。)

指导老师 王莉娜

点评:

小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文章开头着力介绍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并给图画中的两个人物各取了名字“小猴皮皮”、“小熊比比”,使文章读来更加亲切自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三个方面,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文章又升华了主题,使读者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教师简介:

王莉娜,现任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教书理念:放飞梦想,点燃激情,做每一个学生都喜爱的老师。愿把自己的热情、智慧和爱心化作如椽巨笔,在三尺讲台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8.一年级过春节看图作文 篇八

春节也是中国的新年。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大年初二十九早上五点,爸妈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洗完脸,匆匆吃了点早饭。我爸妈带着我的行李去车站,坐公交去外婆家过年。跑了一天,终于来到外婆家。我奶奶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大年三十的早上,大家忙着贴对联挂灯笼,大闹一场。早上奶奶做了一锅糊,我和爸爸忙着糊。我把它贴在墙上,我爸爸把对联贴在墙上。上联是:所有的好运下联是:一切顺利,好运,好运。最后,爸爸站在椅子上,挂了一些红灯笼。晚上,我吃年夜饭的时候,外婆带了一顿很丰盛的饭,一家人都很开心的吃着。吃完了,大人们都给我压岁钱,我很开心。之后,我们一家人站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开始。不知不觉,晚上8点,春晚开始了。有相声、歌舞和小品.非常漂亮。当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进入了电视上“十、九、八……”的倒计时,外面响起了鞭炮声。我们也不例外,我们把它挂在门口。外面的烟花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正月初一,我穿上新衣服,爸妈带着我,背着礼物给长辈过年。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收到一个红包,可以吃到来自不同家庭的美食和糖果。过年真好。我喜欢过年。

9.一年级看图写话作文 篇九

有一天,小兔要去同学家,小兔打开窗户,说:“今天是个美好的一天。”小兔穿上衣服就蹦蹦跳跳地去同学家了。

它走在路上的时候,忽然,一些乌云把太阳遮住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后来就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小兔身上都快淋湿完了。小兔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大蘑菇和两个小蘑菇,小兔把三个蘑菇都采下来,它把一个最大的当做蘑菇伞,那两个装在袋子里,小兔开开心心地去同学家了。到了同学家以后,把三个蘑菇给同学的妈妈,叫她做蘑菇汤喝。

小兔子真机智呀!

10.一年级看图作文:灭火 篇十

老师带我们这些小记者们到了三楼。刚到楼上,我就听见“哇”的惊叹声,我往房里一看,全都是红色的,连墙和地砖都是红色的,里面全都是消防员叔叔们用来灭火的工具,泡沫管、直流水枪、警戒底座、安全带、灭火器、战斗服、隔热服……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楼下。消防员叔叔倒了半桶油,把火把往里一扔,大火猛烈地燃烧起来,消防员叔叔把灭火器一打开,火被扑灭了。

这次参观真有意思,让我收获很多,了解了消防队员们是怎样工作的。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规划下一篇:读书,心灵成长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