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

2025-01-31

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精选9篇)

1.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 篇一

高考英语阅读的技巧

那只读文章的一部分和提干就能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有什么技巧可言呢?我把它暧昧的叫做 五大常考考点 ,那不读文章不读提干只读选项就能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抑或不读文章不读提干不读选项就能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有什么技巧可言呢?我把它骄傲的称为 十大无赖原则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就是可爱的五大常考考点。

第一点:开头结尾常考

在高中阶段,我们常见的文章体裁有三种,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开头交待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结尾往往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抑或有几句含金量很高的句子,可以作为推断题细节题滋生的`天然土壤。说明文开头总写,每段第一句话总写该段段意,最后一段下结论,总结全文。议论文开头引出话题抑或提出论点,最后一段总结论点。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中最重要最帅气的段落,往往是开头结尾,所以对于开头结尾我们一定要认真理解,尤其是文章中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例文:

All were there to explore the ocean depths and to make plans for the use of its resources. Scientists hope to find enough mineral, vegetable, and animal wealth there to provide food for the entire world.

1.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___.

A. that scientists try to measure the ocean depths

B. that scientists try to make use of resources

C. that the plant and animal life in the ocean remain unknown

D. that scientists try to explore life in the ocean and make use of it

点评:这是一道主旨题,通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知道,正确答案是D。这题我我们也可以利用 十大无赖原则 中的综合选项原则,只读选项发现D选项是A、B选项的综合,所以D选项正确的概率比较高。

第二点:因果关系常考

一篇文章中出现because/for/since/so/as a result等表示原因抑或结果的词引导的语句,往往含金量非常高,是出题老师出细节题的最爱。

例文:

Fu s soup became the talk of the town. Many people came to see him. Once a restaurant owner asked him what was in the soup. I ll tell you, Fu said. But if your restaurant going to sell the soup you must call it brains because of its shape and colour. And your restaurant should be renamed after my mother.

1. The food is called brains because

A. it looks like brains B. it has animal brains in it

C. Fu s mother liked the name D. it makes one clever and live longer

2. Before Fu told the restaurant owner what was in the food, one of the things he demanded was that

A. the restaurant shouldn t offer any other food

B. the restaurant should use his mother s name

C. the shape of the food must never be changed

D. the food must be used to help sick people

点评:这同样是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出现了两道题目,而且第一题可以通过文中because of its shape and colour.选择正确答案A。第二题这有最后一句话after my mother以母之名,可知选择B。

第三点:转折关系常考

我们在中经常听到某个男孩子约女孩子出去玩,女孩子一般回答。I d love to, but I am busy now.显然强调的不是I d love to而是but I am busy now.中也是一样,出现but/however/whereas等表示转折的词引导的语句往往成为细节题的出题点。

例文:

All these early dives were deep. But the divers could not stay down for very long. They had to come back up to the surface after a few seconds. Scientists needed to stay down longer to study life below surface. Gradually they succeeded, Cousteau, a Frenchman, was able to keep men down to a depth of 36 feet for one month and to a depth of 90 feet for a week.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The early divers could not stay down for very long

B. Up to now only five women scientists have stayed in the undersea laboratory

C. The purpose of undersea laboratories is to make plans for the resources in the ocean

D. It is easy to explore the plant and animal life in the deep ocean

点评:通过文章中的All these early dives were deep. But the divers could not stay down for very long我们可以知道正确答案是A,

而其中的B选项可以利用 十大无赖原则 中的绝对化选项原则将其排除,因为出现only等绝对化的选项过于极端,往往是错误选项。

第四点:比较关系常考

这点同学们平时注意得很少,但是如果同学们有心,可以回去看一看你们考过的卷子就会发现比较关系出现的地方,十之八九都会有考题出现,当然这里的比较关系及包括了比较级也包括了最高级。原因很简单,比较关系涉及几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能够很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句子,对于出题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例文:

Along the way, Pittsburgh University has learned a great deal about some of its heat producers. The harder a student studies, the more heat his body gives off. Boy students send out more heat than girl students, and the larger a student, the more heat he produces. It sounds rather reasonable to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at the hottest prospect for the Pittsburgh University would be a hardworking, overweight boy student who is very clever in the university.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ersons would produce the least heat?

A. A fat boy students who is clever and studies hard

B. A thin girl students who is not clever and does not study hard

C. A thin boy students who is clever and studied hard

D. A fat girl students who is both clever and hardworking

2. In the last sentence, the hottest prospect refers to

A. the person who produces the most heat

B. the person who suffers most from heat

C. the person who takes in the most heat

D. the person who bears the most heat

点评:由原文中比较级出现的部分不难得出第一题答案为B,第二题答案为A。

第五点:数字关系常考

文章中的数字,表明时间、特征量间的数量关系,对于说明事物特征具有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

例文:

In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the laws are made by the Congress, which has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Senate. They are almost equal in power.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s larger than the Senate whose 100 members serve for six years. The 435 members of the House are elected every two years, and the number from each st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ate.

1.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as more members than the Senate.

A. 100 B. 435

C. 535 D. 335

点评:由原文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s larger than the Senate whose 100 members serve for six years. The 435 members of the House are elected every two years可知答案为D。文中出现的数字为100和435,运用了减法。数字题往往需运用简单的四则运数,但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开平方,求微分等高级的数学运数。

2.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 篇二

一、阅读理解的题型设置

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 首先要对阅读理解的题型设置非常熟悉, 才能够在解题时做到有的。阅读理解的题型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

1.猜测词义:即根据文章及句子的意思猜测出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常见设题方式为: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 phrase in Para. X probably mean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bold word in the passage refer to? etc.

2.归纳大意和逻辑推理:即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出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大概意思或推理出其中隐含的意思。常见设题方式为: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3)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3.确定标题:即根据文章的叙述来确定文章的标题。常 见设题方式为: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act a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2)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4.正误判断:即根据文章的叙述, 进行细节判断。常见 设题方式为: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Fal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5.事件排序:即根据文章中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 空间顺序进行正确排列。常见设题方式为:

(1) 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6.作者意图或态度:即根据文章的叙述挖掘出作者的意 图或情感态度。常见设题方式为:

(1) What’s the author’s /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someth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

1.查读 (Scanning) :即根据问题设置, 带着问题浏览文章, 直接查寻符合问题答案的阅读方法。这对猜测词意类题型非常有用。

2.略读 (Skimming) :即根据已读文章, 结合问题, 简略阅 读文章, 以确认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3.速读 (Fast-reading) :即快速阅读文章, 掌握文章大意, 判断某类事件是否在文章作过陈述。

4.细读 (Careful-reading) :仔细阅读文章, 进行认真推 敲, 判断作者的真实意图及所持的情感态度。

三、阅读方法的具体应用

1.猜测词义类:宜使用查读法, 确认所需猜测词义的词或短语的出处, 再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其真实含义。读时要注意该词后所用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介词短语, 涉及一些惯用法如:that is, say, it is to say, ie, 以及破折号的使用。一般情况下, 这些词、短语、从句及符号的运用常常都是对前面所提及的部分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作用。

2.归纳大意类:宜使用速读和细读的方法。阅读时特别要注意文章或段落的首句或尾句 (即文章的主题句, 当然有时主题句也可能出现在段中) 。此时要注意有些表示总结性的短语的使用如:In a word, All above等。

3.确定标题类:宜使用细读的方法。只有你通过对整文章的详细阅读和认真分析, 你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你才能够给其一个确切的标题。

4.正误判断类:宜使用查读、略读、速读等方法。具体使用反证法, 即从文章中找出与选项相反的叙述 (对NOT TRUE或NOT MENTIONED类有效) 。或使用同一法, 即找出文章中相同或相近的说法 (对TRUE类有效) 。此外还可以使用代入法, 尤其是对含有All above选项者非常有效 (只需代其中两项进文章中进行验证, 若两项均对, 且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陈述, 则此时选含有All above选项。反之, 如果选择错误的陈述, 则选择你未代入文章中进行验证的那一项) 。

总之, 阅读理解要讲究方法, 要有轻重缓急, 不可死板硬套。当然, 别人好的学习方法不经过实际操作和融会贯通就不会成为指导自己前进的法宝, 正如光看游泳书不下河游泳一样。同学们在做阅读训练的时候,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遇到做错了的阅读理解题一定要多琢磨、多反思, 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减少考试时的失误。

摘要: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英语阅读理解的占分比重非常之高, 阅读理解题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 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英语高考,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王西娟.谈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总结[J].中学英语之友 (下旬) .2011.

3.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篇三

根据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考生的要求,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主题、主旨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下面,作者将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1、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这类题必须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并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另外,了解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5个词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要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3、事实细节题的解题技巧。事实细节是用来支撑、阐述和解释主题思想的具体信息。抓住文章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她该类题型的关键,也是做好其他题型的基础,该类题型法类题的特点:其正确答案几乎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直接信息。正确答案常常让阅读材料中的某个信息点,或是其变体。此类题目难度一般不人,只是要求做题时要细心,看清题干和各选项,仔细辨别真伪。

4、判断推理题的解题技巧。推敲作者的杰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和推理判断题,也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这两类题常常是相互依存的,推理是为了得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又依赖于合乎逻辑的推理。

判断题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推理题是考查学生由文章的字面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隐含信息的能力。推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无论是做判断题,还是做推理题,最大的忌讳是脱离原文,凭空臆断。要做好判断题和推理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判断有据,推论有理,忠实原文,切忌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原意,全面分析考虑所给相关信息,推理条件要充分。如果所提供的选项条件均不充分,可对各选项进行可能性排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猜测词义的方法。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题型。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该类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利用上下文提示猜测生词或词组的能力。

做该类题型,要善于从上下文中找出有关提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提示:(1)通过定义和解释来猜词。(2)根据同义、反义、同位等关系来猜词。(3)根据逻辑关系来猜,如对比、转折、因果、让步等。(4)根据举例来猜。

6、识别图形题的解题技巧。该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空间想象的能力。如果是地图。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方位感:如果是人体、实物等,考生必须具有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形象再造的能力;如果是仪器、仪表、统计图表,考生必须具有准确的读表能力。

二、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的能力是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大量阅读是必要的,但是科学的方法有助于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

1、学好课文。英语课文是同学们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是国家对高考考生考核和选拔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此,学生一定要把课文读懂钻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把课文理解透彻,会灵活翻译;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弄懂课文里的语法现象,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或同学:生词和词组在故事情节中能准确识记:尽量做到能复述课文,背诵部分课文,能背诵全文更好。

2、坚持“天天读”。利用零碎时间,至少每天读1篇短文,每月读1本课外书,到高三时,要逐渐变为每天读一组(5篇文章、包括故事、科普、应用文等),向高考题型靠拢。

3、从趣味故事入手,向广泛适用发展。开始时要选难易适中的趣味故事题材,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随着能力的提高,选材应更加实用广泛,尤其要重视阅读两方文化背景知识和一般常识方面的内容,也千万别因为科技文章枯燥而放弃。

4、阅读长篇故事与短篇文章相结合。长篇故事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而带问题的短篇文章更有利于及时检查阅读效果和培养解题技巧。

5、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即懂得它的意思,与此同时,要注意不断地加快速度。最后力争达到至少每分钟50词以上。

6、阅读理解。培养猜测能力。阅读时不能念出声,否则会影响速度的提高。阅读时也不能见了生词就查字典,要培养猜测生词意思的能力,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回味全文。体会作者的意图。解答完文章后的问题时要及时核对答案,如有错误,复读有关部分,找出原来理解错误的地方与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全文的日的。

7、组织阅读小组。互通阅读书籍。经常交流体会,是“花钱少、看书多、共同进步”的一种好方法。

8、学一点快速阅读的方法,用于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不是只求快速的阅览,而是注重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如默读法、集中法、记忆法等,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从文章里迅速获得足以构成所学知识的信息。

在高考答卷时,不应人为地控制阅读速度,而应以能正确理解文章为原则。假如平时快速阅读的方法已学到手,能熟练运用,考试时的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4.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篇四

一、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读材料(或所读材料片断)中心思想的概括。做这类题时,考生应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同时注意文章的主题句,因为主题句表达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均围绕主题句进行展开。主题句通常位于文章第一段首句、第一段末句或全文末句等地方,但位于段落中间(通常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中间)也是完全可能的。主旨大意题的考查形式很多,如概括标题、主题、段意、中心思想等。

二、事实细节题

顾名思义,事实细节题即指针对文章的某个事实或细节而设置的试题。事实细节题的命题方法很多,如可能是对某个细节用同义结构转换后进行考查、也可能是将文章中的几个细节(通常是四个)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判断是非(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选出错误的一项)或对几个细节进行排序等。解答这类试题时,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运用定位法,即根据题干或选项中的线索词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与选项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答案(此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常见的同义转换或简单换算)。

三、代词指代题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上下文推测代词的指代意义,它主要考查考生在一定语境中对上下文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做这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相关句子的句意,理顺相关句子的逻辑关系,而且还要学会合理变通,尤其要学会变通理解其中的同义表达。

四、词义猜测题

即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它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应引起充分重视。猜测生词词义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同义解释法、因果推断法、前后对比法、基本构词法、语境理解法、举例说明法、常识背景法、类属分析法等。

五、推理判断题

5.高考英语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篇五

高考英语说明文阅读技巧

“英语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英语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解说的。它既不像故事那样重在情节的叙述和描写,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和论点论据;更不像科幻作品那样富于想象和虚构夸张。说明文是通过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们增长知识和技能。说明文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说明文具有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因此说明文结构复杂,专业术语多,易于拉开考生分数档次,便于高校分层次选拔人才。然而对于考生来说说明文抽象度高,解题难度增大了。高考对说明文的考查多为科普知识,动植物特性、自然现象和新产品、新工艺介绍以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说明文,文中解释性、定义性、说明性的句子居多。因此考生要掌握说明文的命题特点,叙述方式,以冷静的心态阅读原文,重点突破长句结构特点和逻辑关系,以便对其做出准确的语意理解。

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特征 一般说来,英语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一样,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

1. Who:问的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谁?(即所要说明和描述的人或事物)

2. What:问的是主体做了什么事情?(即主体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

3. When和Where: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即何时何地所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

4. How: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5. Why:这种特性功能用途的原因是什么?

做说明文阅读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上面的Wh-word。边阅读,边搜记,牢记要点,把握全文。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类型 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对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一般来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细节理解题

说明文中考查的细节理解题大致与记叙文相似。命题区域都有其共同点。⑴在列举处命题。如用First(1y)、Second(1y)、Third(1y)Finally、not only…but also、then、in addition等表示顺承关系的词语列举出事实。试题要求考生从列举出的内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⑵在例证处命题。句中常用由as、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引导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例证,这些例句或比喻就成为命题者设问的焦点。⑶在转折对比处命题。一般通过however、but、yet、in fact等词语来引导。对比用unlike、until、not so much…as等词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⑷在比较处命题。无端的比较、

相反的比较、偷换对象的比较,经常出现在干扰项中,考生要标记并且关注到原文中的比较,才能顺利地排除干扰。⑸在复杂句中命题。包括同位词、插入语、定语、从句、不定式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和语法关系。

细节类问题一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只要仔细就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正确的选择项不可能与阅读材料的原文完全相同,而是用不同的语句成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

2. 语义猜测题 说明文为了把自然规律,事物的性质等介绍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因此学术性强的生词较多,所以常进行生词词义判断题的考查。命题方式多以The underlined part “…” in Paragraph…refers to….或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mean?或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为设问方式。解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其对某些科学原理是如何定义、如何解释的,并以此为突破口抽象概括出生词词义。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测某个陌生词语的语意。或者找出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同义词。要注意破折号、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插入句等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语言成分。说明文在阐述说明对象时易发生动作变换、人称转变的现象,这类题目常以 it,they,them 等代词为命题点,因此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动作转换背景,弄清动作不同执行者,以便准确判断代词的其实际指代对象。

3. 主旨理解题

说明文常用文章大意判断题考查考生对通篇文意的理解。即对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的概括和归纳。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命题形式常以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____.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为设问方式。这种试题多以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jor

surprising findings about….为回答方法。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掌握问题的类型,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4. 判断推理题。

这种试题常以The passage is intended to...(2)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3) The story implies that…(4) Which point of view may the author agree to?(5)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6)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为设问方式。这种题型的答案在原文中不是直接就能找到的,它要求考生进行合理的推断。如因果关系,文中的某些用词、语气也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考生要将这种含义读出来。说明文常出现图示判断题,这种试题可以事物之间正确的依赖关系为命题点,要求考生判断其正确的流程顺序相互关系等。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照原文介绍的情况,弄清图示的差异,根据题干需要最终做出正确判断。如:动物介绍性说明文常出现动物能力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特定动物所具有能力的判断。解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对动物形态活动能力的判断,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是否会使用工具,是否善于爬行、飞翔和游泳等。

观点态度题也是判断推理题考查的内容之一。说明文的对象为客观事实,但设题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对该说明对象的想法。如对某种新发明的赞赏,或对某个事物的批判。这类题目常见的题干表达方式有“What wa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等。

【实例探究】 Northwest China is part of the sandstorm centre in Central Asia. Sandstorms begin in desert areas. Sandstorm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desertification”. This is a process that happens when land becomes desert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s and because people cut down trees and dig up grass.

【问题设计】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is NOT likely to cause “desertification”?

A. Climate changes. B. Cutting down trees.

6.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方法 篇六

不过,如果发现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则可以先掌握其主要信息,理顺文章的思路,再看短文后的题目。有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些在读文章时并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在看到提问时反而能理解清楚了。

2、英语阅读理解先看题目再做题。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做那些对你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你可以先看题目,然后反复回看该题所涉及到的文章中的段落,努力找出正确答案。

3、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答题。这种方法对于科技小品、人物介绍、历史故事等有一定的效果。当你并不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但你却知道文章表达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时,不妨利用你已知的知识进行猜测,也许这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7.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 篇七

文学作品阅读题, 既考阅读能力, 又考表达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神贯注认真揣摩文章的形 (材料内容) 与神 (观点态度) , 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和观点, 做到“句清段结篇回扣”, 及时标记文中重要的信息, 为正确地把握全篇主旨及答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要理清行文的大思路, 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 不为个别地方的理解障碍所缚,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在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的前提下, 就可以按如下步骤答题了。

一、审读题干要求

审读题干, 弄清要求, 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不少学生草草读题就开始作答, 往往答非所问, 似是而非。“审读”的要求, 就象审犯人一样, 不放过任何一点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且在答案中要全面、充分反映出来。一要“审”答什么, 如17题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二要“审”怎么答, 如16题“简要概括”, “简要”就不能啰嗦繁杂, “概括”就不能照抄原文。三要“审”答案信息所在。如15、16、17题“文章……”, 说明组织答案要整体观照文章。有时要求读某段或某几段回答问题, 则应重点分析相关段落。

二、锁定答题区间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来源, 除鉴赏评价需鉴赏者作出个性评价外, 其余题目的答案都能在原文的某些区间 (句段) 找到答案的信息来源, 这个区间 (句段) 是答案的材料库和信息源, 只要锁定, 就能删繁就简, 目标明确地思考和组织答案。例如15题梳理作者的思路。题干有提示语“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 暗示梳理思路要抓住“人的成长 (即时间线) ”来进行, 文中开头有“我童年”, 第三段“我上初中”, 第五段“十几年前的一天……发现一根白发”, 自然可以梳理出“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成年后”几个时间段。同时答案还应包含“对时间的感受” (题干要求) , 从第一段不难看出“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支配”, 2—3段不难感受“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 5—7段不难发现“时间隐藏在生活里”, “时间引领生命”的含意。

三、筛选答题信息

锁定答题区间后, 就要根据题干要求, 从文本中辨析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答题信息加以标识, 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答案的要点, 只需按题干要求稍加整合, 即可成为答案。如16题“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1—2段写挂钟里时间的行走, 第2段有“走得不慌不忙, 气定神凝”这样的关键词;第3段写手表里的时间行走, 有“它跳得静悄悄的”这样的关键句;第4段写了“时间”的多种行走方式, 段末用了“匆匆”一词概括其行走特点;第5段写我发现第一根白发, 感受“时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第6段写时间在自然界和人的生命中流逝, 原文有“持之以恒, 激情澎湃”这些关键词写行走方式, 最末一段写时间“引领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表达人与时间“相依相偎”。

四、按要求拟答案

有的同学答案写了一大堆, 其中也隐含了一些答案信息, 但得分很低, 原因就在于答案似是而非, 若即若离, 不能很好体现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条作答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就不能直接照抄原文句子;有字数和表达要求就不能随心所欲作答。只有增强答题的针对性, 才能有效提高答案的得分率。如第14题, “怎样理解”, 是要考生把抽象和含蓄的表达具体化和明确化;“在文中的含意”, 则要求理解不能脱离语境架空分析。如果只关注句中“曙光”、“明丽”等词, 以为在歌颂时光就脱离语境了, “它”指白发, “刺痛”是理解的关键, 表明作者惊叹时光的流逝, 从初生的白发中发现了生命衰老的征兆, 全句表达作者从白发中发现生命的衰老, 惊叹岁月的流逝。

8.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 篇八

仔细研究高考英语真题,我们会发现,细节题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短语、某个从句或某个完整的句子而设置,其中又以针对句子设题的情况居多。下面我们将结合真题,具体分析细节题的命题思路、解题方法和技巧。

针对定语从句的关系词设题

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基本句型的语序大致上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句子的成分或位置会发生变化,如定语从句中的状语(关系副词)前移等。这种变化往往会令考生感到迷惑,于是命题者就常常利用这种变化设置考题。

例1:Many years ago, when I was fresh out of school and working in Denver, I was driving to my parents' home in Missouri for Christmas. I stopped at a gas station (加油站) about 50 miles from Oklahoma City, where I was planning to stop and visit a friend. While I was standing in line at the cash register (收款台), I said hello to an older couple who were also paying for gas. (2006年全国卷I,B篇)

60. The author planned to stop at Oklahoma City _______.

A. to visit a friend

B. to see his parents

C. to pay or the cash register

D. to have more gas for his car

解析:这是一道细节题。根据题干中的Oklahoma City,我们可以定位到原文的第二句话:“I stopped at a gas station about 50 miles from Oklahoma City, where I was planning to stop and visit a friend.”分析句子结构,定语从句where...的先行词是Oklahoma City,关系副词where相当于in which,将定语从句还原为正常语序:I was planning to stop and visit a friend in Oklahoma City,可确定作者在Oklahoma City停留是计划(planning to)去拜访一个朋友。因此正确答案为A。

例2:Coming in a close second—and often wrongly mentioned as the most distant land—is Easter Island, which lies 1,260 miles east of its nearest neighbor, Pitcairn Island, and 2,300 miles west of South America.

The mountainous 64-square-mile island was settled around the 5th century, supposedly by people who were lost at sea. They had no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giving them plenty of time to build more than 1,000 huge stone figures, called moai, for which the island is most famous. (2003年全国卷,A篇)

5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famous for moai?

A. Tristan da Cunha.B. Pitcairn Island.

C. Easter Island.D. St. Helena.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因moai而闻名的是一座岛屿(the island),因此解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上文最后一句话中the island的具体所指。回到上文第一段,出现了两个岛的名字:Easter Island和Pitcairn Island,进一步分析句子结构可知,主语为Easter Island,而Pitcairn Island出现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中,是和Easter Island相邻的岛屿,所以下段中出现的The mountainous 64-square-mile island和最后一句中的the island指的也是Easter Island,故正确答案为C。

【技巧点拨】解答针对定语从句设置的细节题时,考生一定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关系词所指代的对象,准确答题。

针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设题

除针对一些结构上比较特殊的句式设题之外,有些意义上容易令考生产生误解的语句也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例如:

In the restaurant

There is probably nothing more annoying than a diner receiving or making a call near you when you are in a restaurant. The icy glares you receive should be warning that it is not appreciated. Turn your phone off and use your message service to return calls after you leave. (2005年上海春季卷,B篇)

7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most annoying thing in a restaurant is that ________.

A. you receive icy glares

B. a nearby diner is answering a phone call

C. you have to use the message service

D. you can not return calls until after you leave

解析: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词组nothing more ... than的准确含义:“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即“最……”,用比较级表示最高级的意义。原文第一句中说明了最annoying的事件是:receiving or making a call near you,因此可判定正确答案为B。然而,这道题的其他三个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也有出现,如果考生不理解词组nothing more ... than是比较级表最高级的意思,又受到其他三个选项的干扰,则会无从选择。

英语中有许多难于理解的句子,下面略举几例:

(1) 否定转移

They are not working hard at English only for themselves. 他们在努力学习英语,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

错误表达:They are working hard at English not only for themselves.

(2) 全部否定与部分否定

全部否定:All germs are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s. 所有细菌都不能被肉眼所见。

部分否定:Not all worms ar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s. 并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被肉眼所见。

(3) 含有more than / no more ... than的句子

The question is more than the boy is able to work out. 这个男孩是没有能力解出这道题的。

A family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a home than a body without soul is a man. 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不能称之为人一样,一个没有爱的家庭就不能称之为家。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针对容易产生歧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设置的题型时,考生需结合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反复推敲句意,“去伪存真”,判定句子在文中的准确意思之后再解题。

针对上下文或句间的逻辑关系设题

阅读理解文章中,有些句子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关联词,但却形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以及含有例证、引用等的句子,这些都可能成为命题人的设题点。

例1:

* The left half of the brain controls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dy. The right half controls the left side.

* One half of the brain is always dominant (in charge). Usually, the left brain is dominant, which is why 90% of people are right-handed. (2007年江苏卷,D篇)

70.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e reason why around 10% of people are left-handed is that ________.

A. their frontal lobe is usually dominant

B. their temporal lobe is usually dominant

C. their right brain is usually dominant

D. their left brain is usually dominant

解析:该题无法在文中直接找到相对应的答案,而是需要考生利用原文的相关信息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题干问的是“10%左右的人是左撇子的原因”,而原文阐述的是“通常情况下,左脑处于支配地位,因此90%左右的人是右撇子”,而前文说“左脑控制右边身体,右脑控制左边身体”,那么推测可知,左撇子是由于他们的右脑处于支配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C。

例2:Jim suffered heart problems. In conversation he expressed little joy and it seemed that his life was drawing to a close.

When his heart problems led to operation, Jim went through it successfully, and a full recovery was expected. Within days, however, his heart was not beating properly. Jim was rushed back to operation, but nothing was found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his illness. He died on the operating table on the day before his 48th birthday. (2007年四川卷,B篇)

59. Jim was sent back to operation because ________.

A. his heart didn't work well

B. he expected a full recovery

C. his life was drawing to a close

D. the first one wasn't well performed

解析:题干中“Within days, however, his heart was not beating properly. Jim was rushed back to operation ...”这两个句子之间虽无表示原因的连词,但它们之间形成了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Jim的心脏跳动不正常,所以再次进行手术。正确答案为A。

例3:What will people die of 100 years from now? If you think that is a simple question, you have not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volution that is taking place in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 With the help of new medicine, the human body will last a very long time. Death will come mainly from accidents, murder and war. Today's leading killers, such as heart disease, cancer, and aging itself, will become distant memories. (2007年辽宁卷,A篇)

5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human death is now mainly caused by ________.

A. diseases and aging

B. accidents and war

C. accidents and aging

D. heart disease and war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mainly caused,可对应至原文中的leading killers,such as后列举出了具体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A。

【技巧点拨】阅读理解题不同于单项选择题,句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相联系。因此,考生解题时不应拘泥于某个单句,而应“瞻前顾后”,注意整体联系,避免“以偏概全”,准确解题。

9.高考英语阅读技巧总结 篇九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察,找出其相互关系和本质属性。“概括”,就是把分散在文中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共同点提取出来。

8.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把文言文置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9.给文言文语段断句。

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语段切分成一个个句子,或者判断命题者对一个语段给出的四种切分哪一个正确。

1.选材稳定。近5年所选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且都出自正史。

2.赋分固定。近5年都设4道小题,其中3道选择题各3分,1道翻译题10分,共19分。

3.一大变化。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延续了多年的信息筛选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文言文断句题,命题者从阅读材料中抽出一段话,给出对这一段话断句的4种答案,要求判断其正误。在题量受限的情况下,对《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和题型轮流覆盖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须要指出的是,虽然只有4道小题,但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的覆盖仍然是全方位的。不单独设虚词题、筛选信息题等,似乎遗漏了某些考点,实际上,对这些考点的考查,都在概括分析题、断句题、翻译题考查中有所体现。

2015年《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中,文言文阅读列入了2014全国大纲卷,选文及试题。

一:如何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1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13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12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觐(拜见)。■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14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 5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样)。

4.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冯老师培优攻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升成绩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不正确。此处樵是名词,指柴。取樵即取柴,“樵”是“取”的宾语。(全句意为:[胡质的儿子胡威在回家路上住旅店时,]自己放驴,取柴烧火做饭。《三国志 魏书 胡质传》)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不正确。此处“质”意为抵押。(全句意为:有个富人未登田地簿册,却将别人的田契拿来作抵押,霸占田地达一万亩。)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不正确。此处“候”意为“看望”、“问候”。(全句意为:[新阳侯阴就]亲自去问候他,朱晖避而不见。)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这是举例,不是题目。所举的都对。禾旁、耒旁与农事有关(具体说,禾旁的字与庄稼有关;但说与农事有关也不错),示(礻)旁与祭祀有关。]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上一篇:关于图书室工作计划书下一篇:地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