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评价对小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亮点展示(精选3篇)
1.发展性评价对小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亮点展示 篇一
浅谈激励性评价对小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汉滨区大竹园镇关联小学
鄢明猛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评价究竟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性评价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毋庸置疑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再加以语言激励,学生顿时会激动万分;作业本上,学生书写整齐,且正确无误,教师给予简短的激励性评语,或是“优”字印上,或是画上漂亮的红旗,当学生打开作业本时,一定会惊喜万分;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后,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自豪地站在颁奖台上,在那一时刻,学生收获的喜悦会顿时显露出来。这些激励,将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好孩子是夸不来的”这是一条真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当学生犯错后,最怕的就是见老师,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恐惧,大错已经铸成,怎么去挽救呢?他们将面对两种不同的惩罚,一种就是老师和蔼可亲地给学生将道理,帮助学生分析犯错原因,循循诱导,在一种温和的氛围中使学生知错就改,端正自己的品质;另一种就是教师见到这种无恶不作的问题学生大发雷霆,首先给学生的就是一顿严父般的批评,甚至会通知学生家长,要求家长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家长知道自己的子女闯下大祸时,无疑在面子上是多么的过不去,学生回家后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品质恶劣的学生,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从他们的心理入手,看看他们做事的动机,在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在利用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中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从而迫使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激励性评价运用得当,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激励性评价可以改变学生的人文性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孩
子从小都是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孙女,这是普遍现象,这就对留守儿童的个性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就是小皇帝的待遇,到了学校就很难适应,自私的心理阻碍了合作发展的空间,倔强的心理造就了学生蛮不讲理。面对这类学生,我们要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寻找学生自私、逆反、倔强的根源,在学生稍微有一点优异表现的时候加以表扬、鼓励,让学生在鼓励与表扬中慢慢改变自己的观点,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四、激励性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养成某种好的习惯却不难,只要我们加强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像我们学校的住宿生,刚进校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生活习惯,不会摆放洗漱用品、不会叠被子、不会整理小衣柜等,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宿舍一团糟。后来经过我们养成教育的常抓不懈,对做的好的学生嘉奖鼓励,利用晨会,校会等机会对宣传榜样精神,做的好的同学得到表扬将会做的更好,没有做到位的学生看见身边的人得到奖励,自己也会努力改正。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激励性评价对小学生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会给我们的工作效率带来积极的影响。
2.发展性评价对小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亮点展示 篇二
一、教学案例
案例:“好学生”是夸出来的。14年我负责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的化学教学。一个是每次考试的综合排名都在年级前列的8班, 另一个班是11班, 理科功底很差的“体育艺术班”。在高二阶段他们有一个短期目标就是“学业水平测试”, 特别是物理化学这些科目, 能不能考过关是个大问题。我开始的时候也有些苦恼, 很有压力。班级的三分之二是男生, 三分之一是女生, 大多是高一时基础文化课不好的学生组建的。鉴于他们在原来班级的时候, 基本都排在中等靠后, 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实是比较少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非常注重对他们的言语鼓励, 譬如:“机会只有一次, 相信自己, 相信11班”。平时不断与学生的集体交流与个别沟通, 即使是再简单的问题, 保持耐心细心和他们解释。针对班级男生多的现状, 高年级的男生虽然好动, 学习习惯不太好, 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好面子”。只要他们在化学学习上有一丝一毫的进步, 我便夸大几倍的程度在班级公开表扬他, 有时也会在邻班说:其实11班的同学就是时间花的少了, 整体学习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我相信他们。起初一阶段的化学测验结果惨不忍睹, 但我给他们每个人的成绩都在60分以上。故意制造“虚假繁荣”的背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学生“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什么, 加上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通力合作, 11班化学小高考全部过关, 给学校一个惊喜, 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甜蜜果实, 还有团结一致为理想奋斗的热情。
以上的案例绝不是教学过程的偶然现象, 很多时候不同学段的学生都会“超长发挥”, 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知道, 这种教学现象之外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二、理论支持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逊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先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 实际为智力测验, 而后随机地在各班任意抽取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 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教师: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 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8个月后, 再对全部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 发现这些“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 (控制组) 有更大的提高。这种差异在一二年级尤为显著:在一年级, 实验组提高了27%, 控制组提高了12%;在二年级, 实验组提高了16.5%, 控制组仅提高了7%。特别有趣的是, 教师在期末判定实验组儿童时说他们“求知欲更强”, “更有适应力与魅力”等。研究者认为, 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 不仅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 因而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 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 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 于是更加依赖教师, 并给予教师以积极的反馈。教师越是见到这种反应, 也会把自己的感情及所期望的特性投射到学生身上, 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如此良性的循环, 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由此可以获知,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激励学生的机会, 心怀对学生的良好期待, 教育之花也会越开越盛。
三、思考与启发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教育家马卡连柯如是说道。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强大的能量, 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充分了解学生的潜能,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尽可能多地对学生给予信任和期待, 并随着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这种期待, 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见, 教师与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期望是阳光, 从阳光里学生获得肯定和尊重, 满足感和爱的需求, 继而产生更高的心理需要, 激发出奋然上进的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方法无处不在, 期望无处不有, 只要教师做教书育人的热心人, 与学生心心相通, 把自己对他们的期待传达给他们, 积极调控, 人才就会脱颖而出。遗憾的是, 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和家长对那些成绩一时不理想, 被认为是“迟钝”“笨拙”的孩子, 往往不是给予鼓励和耐心的帮助, 而是用讽刺挖苦对待他们, 用一种老眼光有色镜看待他们,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自暴自弃, 心灰意冷。于是这一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你不行, 你就不行, 行也不行”。这就成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负效应了。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会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强大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人人都需要激励,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们把激励和期望称为“开启心智的金钥匙”。所有理想、志向、梦想都需要不断激励, 不断地和环境、自我作斗争, 敢于面对挑战。学生更是如此。现在的学生, 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可谓不多, 眼镜的度数逐渐增加, 面对激烈的竞争, 起起伏伏的成绩。此时, 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期盼的眼神, 便是莘莘学子们心中的灯塔, 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便是温润的春雨, 洒落在他们焦急徘徊的心田。
在激励和期望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 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相信自己, 悦纳自己, 活出真我。成功不必多说。教师的关键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认识所谓的“失败”, 以感恩的心迎接失败, 在精神上带领学生化解失败带来的痛苦, 汲取教训, 积累经验, 走向坚强, 并激励他们把每一次失败都努力转变成成功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经历中感受到教师对他 (她) 的爱, 在学生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 学会自我“对话”, 学会悦纳自己, 拥有战胜失败的勇气, 实现自我的超越。
摘要:教师的激励与期望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具体教学成功案例, 分析了隐藏现象之后的理论支持, 剖析了其对学生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
3.对展示课亮点与问题的剖析 篇三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拐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在全国经过三年多的各级培训与实践,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直面体育课程改革的难点、盲点、拐点,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一系列教学新理念、新改革、新举措、新主张和新器材正呈星火燎原之势推向全国,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亟待将改革的进程落实到实处、产生实效、彰显实绩。
一、正确的导向
可喜地看到,本届体育教学展示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每节课都要进行10分钟的体能练习,明确提出注重真实性,要尽量消除课堂中的虚假、作秀的成分,体现课的真实与自然,让观摩的老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后能够运用到、复制到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要求点评专家要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点评,同时在立德树人、技能和体能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评课将从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新颖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展开。学生的体能、技能的提升才是硬道理,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才能彰显实效。一线的体育教师需要的是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课例,他们折服的是接地气、近本真的体育课堂,他们需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让学生进行技能体能练习的教学设计,他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好的示范课,每个人都能够复制的、举一反三的示范课,他们更需要“不需要排练、流程清晰、简单实用、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化难为易、负荷饱满、真实自然”的体育课。
二、展示课亮点
2015年5月23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拉开帷幕,有3000多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观摩。参加现场展示的体育课有38节,据统计,大部分展示课的练习密度超过40%、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25节课安排了6~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33节课预设练习密度超过40%;有22节课预设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30节课较好地提炼出课的重难点;有9节课教学设计和教案用学习目标进行目标表述;有18节课的教案中有安全提示;个别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8%,平均心率达到140次/分钟。较好地体现了本届展示活动评委会在领队、指导教师联席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三、展示课问题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节课中十几次中断学生练习,让学生观看各种视频和图像,脱离了学校体育课的常态。体育学科如何坚守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性质?离开了朴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成了浮躁;一些课中教师还是经常将40个学生分成4组进行接力游戏,对36个学生排队看4个人跑的设计仍然沿用,说明部分教师至今还是没有密度意识;个别展示课教师使用的器材需要一卡车才能装下,把原本简单的练习“变易为难”,变成了“作秀”,让观摩者“叹为观止”;个别展示课教师对课堂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节课有十几个学生踩到垫子上滑倒,没有采取“应变”措施,好在没有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在38节体育课教案中,大部分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如有较多的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用“初步掌握……进一步提高……”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有9节课的教案没有时间分配,有11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8节体育课教案没有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在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突出。在难点的突破手段上,有部分课考虑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个别课仍然没有摆脱形式化现象;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在个别课中出现了教师讲解、示范错误,教师满场“夸奖”学生,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激励手段幼稚化严重,满脸贴小红花。
四、反思与建议
在教案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参加展示课的教师的浮躁,也反映出了在他们身后的省、地、县级教研员和指导教师的问题,按常理说,全国的优秀体育课是通过省、地、县、学校一级一级的评选上来的,每一个层面的教研员都应该把关,看看教案和看看课,发现的问题在各个层面就应该解决。我曾经参加某个省的教研活动,各级教研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当时问,“你们当中有谁认真看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结果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如果认真看过(2011年版)课程标准和解读,答案就在里边。
《课程标准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分钟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分钟分为4个部分,分别练习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分30秒,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分30秒内不间断的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原本并不难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在课程标准颁布4年多的今天,还有部分人不执行甚至反对,问题出在哪里?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技术层面、也不是出在学生层面,而是出在体育教师和部分“砖”家观念方面,观念不更新、认识不到位,就永远都做不到。本人曾经在一次全国学校体育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如果不重视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不重视落实每节课10分钟的体能练习,学生的体能还是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当时就有一位“砖”家站在“居高临下”的理论高度提出反对意见。
【发展性评价对小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亮点展示】推荐阅读:
商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08-14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2-01
打击乐对幼儿发展的作用12-18
音乐对企业文化和发展的积极作用06-21
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0-24
探析轨道交通对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0-22
《发展性评价,学生进步的阶梯》10-31
体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12-18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设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