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2024-06-23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精选9篇)

1.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篇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

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

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虽然我们是村级学校,但对社区大多数学生还是陌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是从外地上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以前的一个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学服务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第2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风

景线”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出示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并用自己的眼睛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因此,思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篇二

一、积极拓展课外资源, 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 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社会就是大课堂, 要想学好《思品与社会》这一科, 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 不能照本宣科, 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挖掘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

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 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 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 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时, 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社区活动中, 人们的文明素养究竟怎样?然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最后指导学生规划自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 把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 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 自主选题, 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自主总结学习结果, 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在一片蓝天, 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注重校园文化中渗透的日常规范教育

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校园中的文化建设,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花坛、草坪上富有特色的“宣传牌”, 上面写着“绿草茵茵, 请勿采摘”、“此处芳草多, 愿君多珍惜”……同学们看到这些话语、画面, 自然有助于爱护绿化, 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我们还与红领巾广播站合作, 进行“与文明同行”的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若干名, 并进行表扬;而对学校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及时进行曝光和批评。如此一来, 同学们遵守纪律, 搞好卫生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行为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 形成道德品质

3.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篇三

一、农村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一)认识偏差,课程弱化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无论家庭、学校、社会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认识偏差,导致忽视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把该课程作为“副科”。学校和教师注重于语文、数学教学,片面追求这两门学科的高分数,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课程安排上,成为语、数老师的兼职课(农村学校因教师编制紧,多为语文、数学教师兼带);老教师的“专利课”。教师授课随意,学校课表上虽然有安排,但上课时有的上成语文课或数学课,期中、期末复习时,基本上没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特别是低年级表现尤为突出。

(二)教研活动少,学法陈旧

品德与生活(社会)没有专职教师,各校多是语数教师“兼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常规教研活动少,更没有这方面的专题教研。通过调查了解,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成了纯故事课,讲讲故事而已,忽视了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没有让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过程;没有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与授课教师交流得知,授课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知之甚少,对这门课程教学也谈不出什么“道道”。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教法陈旧,枯燥无味。

(三)教学条件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仅有一套远程教育设备,因多方原因,有的无法维修,有的只能玩玩游戏,有的干脆存放墙角没用。教师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很少有图片、教具、学具,更无影视媒体。

(四)留守儿童多,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学生父母长年在外,孩子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临时监护,由于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等诸多因素,对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有的对孩子或“放纵”型或“溺爱”型…,导致学生身心发育不良,有的学习成绩不佳,有的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与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的价值观模糊,“逍遥享乐”等,学生道德品质莨莠不齐,素质低下。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加强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工作领导,把品德课的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开齐课程,开足品德课时。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工作措施。

(二)稳定师资队伍

稳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师队伍,力争每校有1-2名专职教师,即使兼职教师也要相对稳定,不能今天是语文教师兼教品德课,明天是数学教师兼教品德课,要保证品德课教学连续性。

(三)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外出系统学习,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最新动态;各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本培训计划,落实责任;搞好教学研究,发挥教研组作用。搞好常规教研和专题研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活动,以校或镇为单位,搞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研讨课和观摩课,搞好“送教下乡”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

县、镇、学校要改革对品德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不能只以每月的量化打分检查和学生考试来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对学生要考试与考评结合。对教师的教学要加强过程管理,还要把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研工作纳入考评范围。对兼职教师按所带课程量实行分“等次”考评等。总之,要科学评价品德课教学,调动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

(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多媒体走进品德教学课堂,丰富了学生学习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小学要加强现有远程教育设备、设施管理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让现代信息技术早日走进农村小学课堂。

有教无类,教无定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化教育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让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走出现有困境,迈上新的台阶。

4.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篇四

教学反思与说课设计策略 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基本教学程序“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说课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改进与优化备课,除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还要从理论角度阐述“为什么这样教?”。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回顾、分析与总结。教学反思是说课的外延,与说课互补。A,关于《品德与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的论述

一、为什么要反思?(1)案例(1):真实的故事―《永不凋谢的玫瑰》。苏霍姆林斯基――玫瑰花 ――4岁女孩――奶奶病得很重 ――苏霍姆林斯基 ――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 ――一朵是奖给你的 ――一朵是送给妈妈的。

一、为什么要反思?(2)我深刻的反思:孩子们因为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有其独特的视觉,甚至于是一厢情愿,极其纯情,或无理但透过表象却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程中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拍案而起,教育效果又如何?

一、为什么要反思?(3)案例(2)《尊重是教育的秘诀》原因:星期一晨读课,我照例到班上“巡视”,教室赫然一个空位――又是杨坚未到。这个恼人的情况点燃了我压抑已久的怒火:上周五才加强了纪律,屡教不改的他居然在这个“严打”时期迟到,真是吃了豹子胆!此事若不严格追究,我威信怎么立?发生:我气极败坏地把他喊到办公室,把以前的“罪证”一一罗列,让其谈谈原因和对桌上“资料”的感想。可他一言不发,始终盯着地板。我顿时火冒三丈:“不敢说是吗?肯定是睡觉过了头,还不认错,把你家长叫来再说!”他转身的那一瞬,泪水夺眶而出。

一、为什么要反思?(4)结果:和家长电话联系得知,原来他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我的脸不禁一红,怎么办?怎么办?我要给学生道歉吗„„第一节课上,教室里分外安静,杨坚低着头,同学们等待着我的“宣判”。我不好意思地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同学们,今天老师也犯了错误,未弄清事实真相就误会了杨,请杨坚原谅,也请同学们原谅。”教室里掌声雷动,杨坚稚嫩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反思:杨坚的两次含义深刻的泪水给了我诸多启发,杨坚的变化让我心理多了几分慰藉:很庆幸那天下了决心,假若不道歉,结果肯定截然不同,必然会给他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犯错的内疚给了我心灵极大的触动,良心的谴责使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请记住:“尊重是教育的秘诀”。

一、为什么要反思?(5)案例(3)家庭教育忏悔诗:《原谅》 孩子,原谅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却没能给你真正的爱。因为我误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我用我的冷漠与无情把你年幼的生命抛进了爱的沙漠。孩子,原谅我的冷酷与自私,曾经把无助的你丢给电视和别人,而我却沉溺于无意义的应酬与无聊的娱乐当中。我用事业高尚的名意,让初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你,遭受了无边的孤独与恐惧。

一、为什么要反思?(6)孩子,原谅我的愚蠢与无知,曾经那么理直气壮的认为是为你好。我在爱的美丽旗帜下,残酷的摧毁了你娇嫩的生命花蕾。让学习这件最美好的事情,留给你的全是痛苦的记忆。我用我未完成的理想和虚荣,剥夺了你童年的欢乐,压垮你柔弱的臂膀。孩子,原谅我的任性与顽固,在你的哀求目光下我仍不肯作出改变。我把过时的教育理念当成了真理,我固执的用拙劣的方法让你幼小的心灵,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屈辱。孩子,原谅我的一切过错吧,因为那都不是我的初初衷与心愿。在我痛苦的胸膛中始终跳动着一颗爱你的心。孩子,原谅我的私心和专横,曾经那么不通情理的逼你学习。为了你,为了你的未来,我必须学习、改变和成长,我今天要用行动来让你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

一、为什么要反思?(7)我的思考:孩子,孩子„„一次一次的深情呼唤,我听到的是家长(父亲、母亲)滴血的,因为在孩子成长中,由于教育观念错误导致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的无法弥补的教育缺失!可是人生哪有什么后悔药?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为人父、为人母的省级骨干教师在想什么!笔者关于孩子培养与教育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反思?(8)重要的启示:人生事事要反思,人生无处不反思;反思是细节,是策略,更是智慧!反思应成为人生常态,一个智者的选择!为人也罢,为师也罢!

二、什么是教学反思?(1)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回顾、分析与总结。它既包括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教学行为的体察,也包括对自己教学工作理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求解决的对策。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途径。

三、教学反思集锦(1)

1、专家的教学反思理论:(1)、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2)、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三、教学反思集锦(2)

2、笔者教学反思随笔:(1)、切实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联系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及时地进行反思,的确能够不断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2)、反思不仅能“照亮别人”更能

“完善自己”。勤于反思,才会使自己更加完美。(3)、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在反思中进步!教学反思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4)、反思教学的疑惑点和反思设计的空白点,这样的反思视角对我来说还是很少,很值得研究。(5)、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开端,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草根教研方式。(6)、反思教学中教师的智慧火花,学生创新的火花,很多时候带给老师的不仅仅美好的记忆和积累,更有是成就感和幸福感!(7)、一个人工作一辈子,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只有一年经验的一辈子重复。

三、教学反思集锦(3)

3、同事的教学反思情结:(1)、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许许多多的瞬间灵感,遗憾的是缺乏记载。教学中的不足之地,教学中的瞬间灵感,是我们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值得好好珍惜。(2)、通过写反思,会让人想起很多事情,让人学会思考,学会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写好教学反思入手进行教学研究,既可占有丰富的第一手科研材料,又可以找准教学研究中的困惑。(3)、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不管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都有了新的提升,如,把自己教学的心得用文字记录下来,教学中的闪光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长期下来,你会发现你认识问题的高度有了很大的提高。(4)、找到了反思的路子,便找到了成功的起点。从怀疑之处寻求问题,会产生多个角度的思考。这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三、教学反思集锦(4)

4、博友教学反思言论:

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师生为镜,可以知不足啊!

2、“教师学会了自我反思,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和水平,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反思,认真反思,坚持反思,永远反思!

3、写教学后记时,要抓住自己的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指明了教师写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4、“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便是教学反思。

三、教学反思集锦(5)《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如何反思?反思什么?站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位置看应该反思什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碰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让这二门生活性、综合性极强的新课程还原其本来的面貌,展示其特具的品德教育功效?《品德与社会(生活)》说到底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为其社会发展打基础的。

三、教学反思集锦(6)――案例分析(1)案例(3):《珍爱生命,遵守规则》。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女孩,不见双腿,下身坐在篮球里,用双手支着向前爬着,在凄凉的二胡声中,一个女孩的声音缓缓响起――

三、教学反思集锦(7)――案例分析(2)反思与

旁白:不幸的女孩,催人泪下的案例,犹如亲临现场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悄然中,孩子们心中已然树起道路交通安全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与自我感悟,“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正是我们要的德育最高的意境!最好的?《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实效。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1)

1、为写反思而反思。“重备课、讲课,轻写教学反思” ;“教师找不到反思点或者反思太浮浅没厚度” ;“涛声已旧”,“走老路”无话可说。

2、反思是孤立、零散的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孤立、零散不成系统;“反思点”没有构成“反思链条”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散乱零碎。

3、反思缺少深层思考、缺少理论支撑。人在山脚下行走,却找不到登上的路;“问渠那得清如须,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不精彩,反思怎能精彩!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2)――案例分析(1)案例(4):《她终于露出了笑容》课后反思。认识残疾人并切身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体验他们生活的艰难不易。活动:换位体验。不正常的体验:一个男孩陈呈正在表演一个只有一只脚的残疾人走楼梯,每次当他走了几步后就故意摔倒,然后朝着旁边的女孩心怡做鬼脸,还哈哈大笑说:“心怡的爸爸上楼梯了。”旁边的同学也都笑起来,但心怡低着头站在一旁,似乎还在哭泣。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3)――案例分析(2)意外的发现:我走了过去,心怡的头更低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心里一怔:难道她的爸爸是个肢体残疾人,应该不会的,每次开家长会、去家访都没听说呀,或许课间另有别的事让她受了委屈吧。这时,一个男孩大声说:“老师,心怡的爸爸只有一只脚,平时都开残疾车。”反思中的生成:“老师请你认真地再表演一次好吗?”陈呈低着头走到课前布置的楼梯旁,很认真地学着肢体残疾人在楼梯上走着。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4)――案例分析(3)反思中的升华:“现在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老师,我刚才走楼梯走得很慢,而且很吃力,我很怕自己随时会摔下来。” “是呀,走楼梯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心怡的爸爸来说„„”我话还没说完,有学生就接过去说: “很不容易。” “很难” „„ 听了大家的话,心怡哭的更大声了,趴到了课桌上。我又接下去说:“孩子们,心怡的爸爸是个残疾人,除了走楼梯外,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会不会难倒她的爸爸?” “不会” “不会,心怡的爸爸还能开车赚钱呢。”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5)――案例分析(4)我接着说:“是啊,心怡的爸爸一定是个坚强的人,他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下面,我们鼓掌请心怡来说说他爸爸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在大家的掌声中,心怡慢慢抬起了头,动情地说:“老师,从来没有什么事难倒过我爸爸,我爸爸还常常对我说做人要坚强,不要向困难低头。有一次„„还有一次„„” 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我也被感动了“孩子们,心怡的爸爸多么了不起呀,他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们要向心怡的爸爸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让我们再次为心怡有个坚强的爸爸鼓掌。” 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心怡抬起了头,终于露出了笑

四、教学反思现状与分析(6)――案例分析(5)课后反思:

一、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

二、注重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三、赏识你的学生,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

5.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篇五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总之,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生活即教育》等。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5、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就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使教学联系生活,这也是关怀学生的体现。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历史、地理、政治、思想品德、法律等基础知识为一身的综合性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

教学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巧妙合理能使学生用最短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小高潮。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

于是,笔者设计了“情景辨史”的环节,力求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我虚拟了这么一个历史情景:

西域是我国葡萄酒的发源地。在秦朝时,葡萄就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为此,秦始皇还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证西域葡萄和葡萄酒的供应。

然后设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在上述历史情境中,有以下的语句不符合历史事实,“葡萄和葡萄酒”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才传到中原地区的,秦始皇时期并没有见过葡萄及葡萄酒,哪来喜爱;西域都护府是在公元前60年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商路。所以并不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

通过改错,学生的心一下回到了课堂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在学生和教师间竖立起了一道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沟通、争鸣的屏障。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的重点,在学习丝绸之路的作用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各国商人,选择货物及选择交易城市?并请这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经商。在丝路经商中,学生感受到西方商人把葡萄、苜蓿、核桃、马匹、毛皮、香料、木笛、药材、珠宝等带到了中国,中国商人则把丝绸、陶瓷、锄头、漆器、小麦、水稻等带到了西方,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由此传入西方,西方的魔术、音乐、舞蹈、宗教等传入中国,从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国连结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友谊之纽带,感悟丝绸之路的作用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在学习大运河的作用时,则通过结合课本P102-103的知识点,四人小组的小组活动,通过几个问题来解决:

1、谈谈你对大运河的看法?

2、隋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对大运河进行哪些治理?

3、大运河的重修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与回答,学生明确了大运河的作用:

1、大运河促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

2、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大运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结论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大运河是本课的难点,为此笔者选用了两位唐朝诗人对大运河看法的诗句:

《汴水》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是隋亡的主要原因;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从而引导了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大运河。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大量征发民工,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引导比我们平时空白无力的说教显得更加有力。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教条、枯燥、僵化的教材内容,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鉴古知今”的启迪,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还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领略知识运用的无穷乐趣和运用之后的成就感。

学习完知识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东西南北,促进中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传承与保护好这些古老的文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到了以下多个方面:(1)恢复昔日繁荣和美好的生态环境;(2)加强法制,依法保护(3)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公众监督;(5)建立和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等等。其中的一些做法恰好是正在实施的,一些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需强化的,学生的回答之精彩真不由让老师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啊,真是了不起,真是“不怕他们做不到,只怕老师想不到!”学生也在回答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了解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改变了一些学生觉得学习过去的知识毫无用处的错误看法。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过程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教学。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这一切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体验和感悟历史,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这种活的教学,正像“鸟到森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主要参考文献】:

6.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篇六

2011年7月 日至 日,我们一行 人在 教研室老师的带领下去 参加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可在这几天里,认真聆听了市教研室 的《思想品德漫谈》及市教研员 老师的《课标》解读,莫旗一小 老师《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彩讲座。这次学习安排的非常充实,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受到很深的启发。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

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二、老师的《 》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 旗的《 》团队活动引起了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1、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

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这是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收获,这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 老师所说的:“没有效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有效的教学改革也是走不远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体现。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名

7.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浅谈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社会生活,浅谈

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竞争?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对长期语文教学有关争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整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开放教学”, “关注社会”, 和谐双赢。

一、不囿于课文教学, 时刻关注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 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 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 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比如文言文教学, 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 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 可利用课外语文活动, 举办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 除介绍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 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等。还可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 自觉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体验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精心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组织学生做演讲,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 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 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 写作远离生活, 虚情假意, “三股文”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 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 思考人生, 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 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 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如, 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 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 雨却无休止地下, 买瓜的老板难觅, 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 天气奇好, 瓜价攀升”, “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 抱瓜上车”。“车开走了, 老忠拿着钱, 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 结尾这一问, 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是啊, “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 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 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

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 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 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 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经过以上这些努力, 我执教班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 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因此大大增强, 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在各次语文考试中, 成绩的进步处于学校同年级前列。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 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 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我愿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新刚.金版《语文新学案》[M]高三总复习[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3]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武汉:湖北出版社.

[4]管慧茹.高中语文《优化方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8.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生活 篇八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生活   融合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论述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明确指出: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具有很大的意义。作为一名讲授《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一、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这一职业非常神圣,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他们的榜样。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应该为学生做好典范;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整体素质。教师应将师德放在第一位,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质应体现为: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有偏见,而应该多多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犯错误时,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自己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能使学生在无形中跟着教师学习到良好的品德。

教师自身作为榜样的同时,在班级也应该设立学生之间的榜样,通过对平时学生学习、思想素质、日常习惯等综合观察,找出在班级普遍受到其余学生欢迎和认可的学生作为模范。这样可以让班级学生感到品德素质高的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认知,都可以做对国家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实践行为文明规范的积极性。

二、趣味课堂健全学生人格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日常备课中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教师一言堂。作为现代教师,要能够将多媒体很好地运用到讲课过程中,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温暖的家》这个单元时,教师课前播放一段关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动画片的一些情节,播完之后问学生:“他们的家庭幸福吗?”学生回答:“幸福!”然后让学生踊跃发言,讲述自己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一些幸福的经历。讲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个单元时,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视频音乐则是首选,学生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视频里各个民族的图画,对各个民族都有了大致的认识。教师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民族的特色服装,让学生看,同时再讲一些民族特色节日,比如:阿昌族的火把节、泼水节,藏族的沐浴节、雪顿节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讲《不能忘记的历史》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找一些圆明园被掠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视频,唤起学生们的爱国之情,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让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本教材的编排都是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的,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学习《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个单元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学校。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项任务:让每个学生画出一幅学校的简笔画,把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接着引出教学内容,说说校园的具体位置、周边情况、学校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都会见到什么样的人,说说自己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比如好好学习、为母校争光等。

四、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小学生容易出现伪装现象,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很乖巧知理的,但在家庭里面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显得很顽固。一部分学生因为家长很严厉,所以在家里表现得非常听话,不敢“胡作非为”,但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情况。比如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这个学生还算是很懂事,平时在班级中很懂得分享,同学们相互借书或者一些零食时,她很乐于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由于家长特别溺爱她,一直都是宠着惯着。她在家里时,有时又很霸道,吃东西要全部以她为主,她想吃什么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去做或者买,她想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时候,谁都不能换台,异常的独断,不愿意和家人去分享。

小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语言的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到的品德知识深入到小学生的脑海。《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教师的视野停留时间远不及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对此品德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定期和家长相互沟通学生近期的优良表现,通过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双面性表现,找出学生准确的成长动向,及时纠正不足,鼓励优点发扬,使孩子真正把学到的品德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中。

对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教学效益的探究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紧扣新课标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了解社会,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国堂,王喜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J].宁夏教育科研, 2009,(04).

[2]潘芳英,实施互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J].教育,2014, (12).◆(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辋川中心小学)

9.环保与生活 课程内容 篇九

环保的出现

是由于生产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和舆论宣传而逐步引起全社会重视,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个保卫生态环境和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措施。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寂静的春天》,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环保起先是作为生态学一种科学出现的。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环保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乃至整个地球以及地球之外的环境保护。

到了今天环保已经成为一种概念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国内环保事业的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环保,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我们要尽我们自己的所能,保护环境。

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宣传教育、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等。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对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水资源、第二土地资源、第三生物物种资源、第四森林植被资源 水资源的保护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水饥、水荒、水枯、水污的缠扰,作为“水”的关键点,“水处理”是水家族最最重要的急所重点,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有超过“自然水”的趋势。

水处理方法有:(一)沉淀物过滤法、(二)硬水软化法、(三)吸附法、(四)去离子法、(五)逆渗透法、反渗透法;(六)超过滤法、(七)蒸馏法、(八)消毒法、(九)生物化学法等,及最新颖的(十)正向渗透法,吸附法有的吸附剂有树脂类吸附剂,阴离子吸附剂,阳离子吸附剂,两性吸附剂。

包括地球保护、太空宇宙的保护,生存环境的保持维护。陆地(地形、地貌等)、大气、水、生物(人类自身、森林、植物、动物等)、阳光,自然的、人工外部世界总体。自然、文化遗产。土地资源的保护

对大地的环保之所以把治理放在前面,保护放在后面,是因为陆地已经有污染,所以欲强调治理同时保护。对已污染的大地(土地,山峦,陆架)强化治理,恢复本源限制,减少排放,净化大气,用自然+人工的方法。

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沙化治理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和恢复天然植被以固定流沙,设置各种人工沙障或喷洒化学固沙制剂,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提高沙漠化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以便退耕还林还草。比如3A环保漆在甘肃种植的“梦想之林”,以沙棘树为主,已有数十万棵,已经成为当的一道绿色屏障。这是与百万森林合作的一个公益项目,目标是种植百万沙棘树,以每个贫困农户家庭5亩(每亩400块)的援助标准,帮助中国西部气候贫困地区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农户是沙棘树的所有者,通过将沙棘果以市场收购价格卖给当地的榨汁工厂,获得收入。

一般来讲,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物种保护的方法

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森林植被保护

森林孕育着众多植被,对地球整体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森林是地球之肺,意味着地球的空气清新程度。森林的保护方法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保持稳定的森林资源基础,建立以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森林资源保持合理存量水平,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森林覆盖率。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一国的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30%并分布均匀,才能具备比较

完善和明显的整体生态功能。而中国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12%,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植树造林,任重道远。二要建立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保持一定比例的自然原生地,以保持生物多样性。按国家总体水平的标准,自然原生地应保持在5%以上,中国已达到4%,除了继续扩大保护区面积外,还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中国森林环境问题本质上主要是由于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造成的。人们长期把森林资源看成无价的公共物品,对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无动于衷。因此必须认识到中国资源短缺的严重现实,建立以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减缓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保在身边,从我做起的细节。

对我们现在生活环境污染较大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活垃圾的污染,最严重的就是白色污染,塑料带的使用、其次就是汽车尾气,倡导绿色出行。

1、使用布袋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随处可见塑料袋,遇到刮风的天气,它们就会在空中飞舞,降落在树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和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以北京为例,若人均每天消费一个塑料袋(约0.4克重),每天就要扔掉4吨塑料袋,仅原料就价值4万元。小小塑料袋的害处真多。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 “绿色时尚”吧。我们从前也是用可以重复使用的菜篮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的,普遍使用塑料袋只是近几年的事,我们应该恢复以前的习惯。、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绿色出行。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病、喉头炎和头疼,还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使车祸和飞机坠毁事件增加。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报道,国内某些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不仅如此,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 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不要过分追求穿着时尚

至今,时尚对人来说都是美的一种看法,可是,穿时尚也让纺织品大大减少,地球上的丝已愈来愈少。我们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偶尔追求一下也是可以的,但不该过分。、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5、提倡步行,骑单车。6、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7、不燃放烟花爆竹。8、双面使用纸张,节约纸张。

9、节约粮食,不浪费。、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备用具。11、消费肉类要适度,不浪费。12、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13、一水多用,如:洗漱的水可以冲厕所 15、随手关灯,节约用电。16、拒绝过分包装。17、使用节约型水具。、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保护树木。19、尽量利用太阳能,保护环境。20、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21、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电能。22、简化房屋装修。23、修旧利废。24、不随意取土。、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26、不乱占耕地。27、不焚烧秸杆。、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29、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30、不吃田鸡,保蛙护农。31、提倡观鸟,反对关鸟。32、不捡拾野禽蛋,爱护动物。33、拒绝食用野生动物。34、少使用发胶。

36、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37、不在江河湖泊钓鱼。38、少用罐装食品、饮品。39、不用圣诞树。

40、不在野外烧荒以免引起火灾。41、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42、不乱扔烟头,星星之火尚可燎原。43、不乱采摘、食用野菜。44、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5、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46、不要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47、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48、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49、不鼓励买动物放生。50、不围观街头耍猴者。

51、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52、不虐待动物。

53、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夹子、笼网果断拆除。54、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绿化环境。55、在房前屋后栽树。56、节省纸张,回收废纸。57、垃圾分类回收。58、旧物捐给贫困者。59、回收废电池。60、回收废金属。61、回收废塑料。62、回收废玻璃。

63、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64、使用无氟冰箱。65、少用纸尿布。66、少用农药。

67、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68、少用室内杀虫剂。

69、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70、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少吸烟。71、少吃口香糖。

72、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73、节约使用物品。74、优先购买绿色产品。75、私车定时查尾气。76、使用无铅汽油。77、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78、选用大瓶、大袋装食品。79、了解家乡水体分布和污染状况。80、支持环保募捐。81、反对奢侈,简朴生活。82、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83、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84、避免旅游污染。85、参与环保宣传。86、做环保志愿者。87、认识草原危机。88、认识荒漠化。89、认识、保护森林。90、认识、保护海洋。91、爱护古树名木。92、保护文物古迹。

93、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94、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95、控制人口,规劝超生者。

96、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97、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98、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义。99、认识环保标志。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白流,请珍惜水源。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3)一水多用——不浪费资源,让水重复使用。4)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5)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6)关心大气指数——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8)少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9)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11)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14)减少尾气排放——开车人的责任。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16)尽量不要用纸——减少森林砍伐。17)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18)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19)控制噪音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20)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21)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22)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23)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24)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25)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26)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27)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28)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29)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30)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31)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32)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33)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4)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35)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36)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37)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38)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39)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40)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41)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有脆弱的生物链。42)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43)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44)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45)植树护林——与荒漠作斗争 46)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47)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48)购买环保产品——废物利用,支持环保再生

与环保相关的一些特殊日子

国际湿地日

每年的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世界气象日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无烟日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每年的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每年的“世界动物日”。世界粮食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5月17日,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每年5月22日。

中国土地日

全国土地日,是每年6月25日。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中国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该日,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至今。此外,一些省市还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规定了其它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

新概念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生活中:人们常把某种无公害的产品说成是环保产品,许多产品经过环保认证,让使用者可以分辨。如环保购物袋等。

自然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有着比较难协调的冲突,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也日趋新颖和合理。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环境是资源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空气、水、土壤、矿产资源等,都是社会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国外曾有空气罐头出售;由于水体污染、气候变化、地下水抽取过度,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滥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匮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工业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只注意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发展。当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并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被后人称之为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不但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会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不按照环境科学规律办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统计资料表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灾害。由于乱砍滥伐等破坏,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4.9%,影响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1950~1980年间竟发生了11次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这是环境给予人类的报复。

杯子上数字的意义 一般塑料杯子底下三角内数字的含义

一般塑料杯子底下都有个标志,只是三角内的数字不一样。光凭这个标志不能判断乐扣杯子的真假。另外,三角内数字的含义如下:

1号PET: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

饮料瓶再循环使用装热水

使用:耐热至65℃,耐冷至-2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你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最好不要购买

使用: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 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

使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号PP:微波炉餐盒、保鲜盒

因微波炉餐盒一般使用微波炉专用PP(聚丙烯,微波炉专用PP耐高温120℃,耐低温-20℃),因造价成本,盖子一般不使用专用PP,放入微波炉时,需将把盖子取下方可使用。因各类卡口型保鲜盒大多使用透明PP而非专用PP,一般不能放入微波炉使用。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使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耐温70℃时即释放出)。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7号PC其它类:水壶、水杯、奶瓶

PC胶遇热释双酚A

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奶瓶中,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因此,小心为上,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对付双酚A的清洁措施 PC中残留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因此,不应以PC水瓶盛热水,以免增加双酚A(万一有的话)释放的速度及浓度。如果你的水壶有编号为7,下列方法可降低风险:

●使用时勿加热。

●不用洗碗机、烘碗机清洗水壶。

●不让水壶在阳光下直射。

●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苏打粉加温水清洗,在室温中自然烘干。因为双酚A会在第一次使用与长期使用时释出较多。

●如果容器有任何摔伤或破损,建议停止使用,因为塑料制品表面如果有细微的坑纹,容易藏细菌。

● 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的塑料器具。

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有哪些

现在很多工厂化食品都宣称不加任何防腐剂,其实是不相信的,那又是添加了什么呢?

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防腐剂有十几种,不同的防腐剂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

苯甲酸、苯甲酸钠-用于碳酸饮料、低盐酱菜、酱菜、蜜饯、葡萄酒、果酒、软糖、酱油、食醋、果酱、果味(汁)饮料、塑料桶装浓缩果蔬汁。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反应会生成苯(苯是致癌物质),所以在果脯等富维生素C食品中使用苯甲酸钠是有害的。山梨酸、山梨酸钾,除与上述苯甲酸的使用范围相同外,山梨酸还主要用于鱼、肉、蛋、禽类食品和果蔬类产品保鲜。此外,也可用于果冻、即食豆制品、糕点、即食海蜇、乳酸菌饮料等。

丙酸钙、丙酸钠-用于生面湿制品(切面、馄饨皮)、面包、食醋、酱油、糕点、豆制品、杨梅罐头等。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用于果蔬保鲜、食醋、碳酸饮料、果味(汁)饮料、果酱、酱油、糕点馅等。脱氢乙酸-用于腐乳、酱菜、原汁桔浆。双乙酸钠-用于谷物、即食豆制品。二氧化碳-用于碳酸饮料、汽酒类。

乳酸链球菌素-用于罐头、植物蛋白饮料、乳制品、肉制品。过氧化氢-用于生牛乳保鲜(限于黑龙江、内蒙古地区使用)、袋装豆腐干

防腐剂按来源可分为合成类化学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化学防腐剂

化学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山梨酸等。化学防腐剂必须严格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的规定限量添加,不能超标使用。天然防腐剂

上一篇:家有“三最”作文下一篇:试卷分析及备课组工作总结-四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