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2024-09-05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13篇)

1.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篇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

[ 内容提要 ] :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 , 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都是大有益处的,并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哪些方法更有效和实用?本文结合实践就历史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 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比较实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也就是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前,通过提问“《马关条约》的影响”,自然过渡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又如,学过“国民革命的兴起”后,提问“国民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进而引入“国民革命的发展”。复习作为导语,有利于知识间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秦的统一》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再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是创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来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经这样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讲的内容上。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谈话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缅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或典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西周的盛衰》一课可引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可引入“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典故。当然故事典故法运用时,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诗词对联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中共一大”时,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之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讲“王安石变法”时,可先朗读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然后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图片文字导入法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远嬴观残迹;②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同时,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 140 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电教媒体导入法

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国史《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开始前,我播放一曲威武雄壮的战歌:谁能阻挡/谁能阻挡那黄河的万里奔流/谁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百万大军向前进攻/那万恶的蒋匪帮、封建和独裁一起灭亡。同时配以一组解放战争胜利的投影片来渲染课堂气氛,令学生在这雄壮的歌声中,精神振奋、思绪激昂;战歌回荡,学生看到了 15 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的浩然正气,看到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伟岸英姿,看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气概,看到了五星红旗飘上总统府的胜利凯旋......。在学生思绪激荡时,我抓住时机提出“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战歌去看看蒋家王朝是怎样覆灭的吧!”这一电教情境的过渡导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历史课的“导语”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语,最重要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语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参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篇二

一、悬念引入法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奇特的情境和悬念,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200个长工为地主干活。 除夕晚上,地主极不情愿地拿出4300个铜板。 地主说:“ 好,我来给你们分工钱,年初定好一年4300个铜板给你们200人。 ”他拿起笔在纸上算,4300除以200等于21余1,也就是说你们每个人21个铜板,剩下一个铜板分不平就给我罢了。 然后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4300除以200的余数是100不是1,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引入法

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引入新课,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 三角形、梯形”的认识,就可以采用:出示三角形的直观形体,向学生提出:“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以旧引新

一般先出示一些口算题和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的复习题给学生练习之后,再引入新的课题。

例如,在教学“ 两位数乘多位数“ 时 ,我先出示 两道口算 题 : “ 24×3=___ ,24×10= __” 当学生答出72和240后 , 我又出示 “ 72+ 240=___ ”当学生答出312时,我高兴地说:“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例题24×13=___ ,你们已经把它口算出来了。”学生听了很惊喜,情绪格外高昂。 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还有游戏引入、竞赛引入、故事引入等引入新课的好方法。

3.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三

一、设疑引入

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就学生已经学过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为引入新课做准备。一旦学生产生了解疑的需求,就会积极调动思维,充分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哪种灯最划算?由于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以质取胜,有的以价争先,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关系,即物美了价就高,价低了物就不美了。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呢?我们将在这堂课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趣例引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研究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寓趣味于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幂的运算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粒芝麻很小,质量不到0.01克,与太阳的质量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若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然后把第二代种下去……如果播种下去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总质量将会是太阳质量的5倍。”对于这个数值,学生感到无比惊讶,笔者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提问引入

教师可以设计与新课内容有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只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引导,就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与判定方法是什么?我们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判断条件能不能减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你认为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新知识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四、联系生活实例引入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课,会使学生感觉亲切,觉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容易接受了。 如在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本乡的店前村、界田村、南岸三村吃水难的问题,乡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出修建水电站的最佳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A、B、C三个点,如何求作一点M使MA=MB=MC?”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思考:“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M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MAB、△MAC、△M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种实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让学生亲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案:导入新课的设计与组织方法 篇四

1、理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环节的作用和组织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在今后的练习、实习和教学中自觉运用各种导入方法组织音乐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导入的设计原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为音乐课设计导入环节。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系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练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的设计与组织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我们常常会听到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我的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我的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老师会抱怨说:“每一次上课之前,我都要花上10多分钟的时间去维持纪律,然后才能言归正传。”等等。这样的音乐教学状况的确不能令人满意。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我们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

什么是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学习者在改变一种行为时所必须的动力。(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177页。)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的问题,的确值得好好研究。在中小学的实际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新课,就是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是下午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而我们也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往往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期,要是能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精心设计,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话,就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环节就是一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新课环节。◆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导入新课的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新课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积极参与的准备状态。

◆导入新课的方法:

1、前后知识联系法(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的一种方法。

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共性特征明显时,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新内容。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出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内容,使其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复习方法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使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来回答,从而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例:学习“和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用复习“音程”的方法导入。

学习“切分音”之前,复习节拍知识中各拍子的强弱规律,引出节奏中的强弱关系,然后方进入切分音知识的学习。(讲解和讨论)

2、形象直观法

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绘画、幻灯、录像、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教学的方法。

例: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单元“让世界充满爱”,其中有一个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要让学生学习。先给学生展示并讲解摄影图片《饥饿的小女孩》,然后欣赏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从而进入歌曲学习。收到的良好效果: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提示了歌曲演唱的情绪与情感。

另外,可以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学生一般会急于听到该乐器的声音,从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解和演示)

3、故事导入法

指通过音乐家轶事、音乐作品创作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典故选用要恰当,应当有教育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例:要学习歌曲《摇篮曲》,需要简略提及舒伯特的生平及《摇篮曲》的创作过程。一位老师在学唱之前,为了能唤起学生对作曲家的敬仰和歌唱热情。给学生们讲述了这 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舒伯特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馆,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因身无分文而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四下张望,希望能遇到一个熟人,但饭馆里在座的都是陌生人。当他低下头正感到失望的时候,忽然看到桌上的一份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短诗,便在菜单的背面将这首诗谱成歌曲,并交给店主,这样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舒伯特死后30年。这首诗的手稿竟以4万法郎的高价售出,《摇篮曲》才得以流行于全世界。学生们听得很专心,教室里鸦雀无声,故事刚刚讲完,学生就急切地要求老师演唱,让他们听听这首《摇篮曲》。于是老师就在全体同学的期盼下进行了演奏和范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音乐故事还可以讲述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现内容情节及其社会、艺术价值等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的故事导入由感性入手,把学生的“心”引入课堂,最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4、设疑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除了对成就的需要之外,还有一种对刺激的需求,这一点已经被感觉剥夺实验所证实。与这种对刺激的需求相关的特征是好奇与探求需要。柏莱因认为,学习者所处理的学习材料的特征在学习动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这类特征有四种:新奇性、不确定性、冲突和复杂性。他们影响着学习材料的有趣程度。比如,这些特征可导致学习概念冲突(如疑问、困惑)。概念冲突便可能导致学习者解决问题。

例:在中学高年级学习有关音乐史内容的时候,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某一历史时期音乐的典型特征。那么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一个新的音乐范例以说明这一时期的某种音乐风格时,由于这个音乐范例具备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特征,学生就会对这个音乐范例是否属于他们已知的历史时期产生疑问。这样,便形成了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冲突。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冲突,通过一步步地设问——听一听这首歌(乐)曲,判断一下它属于哪个时代的音乐?你肯定它属于这个时代,为什么?你认为它不属于这个时代,为什么?直接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又如:关于中国民歌的内容,先给大家欣赏一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设问:听一听这首歌曲,能不能听出这首歌曲是以哪个地区的哪些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为什么说它跟这些民歌有关联呢等等。(《好汉歌》以及电视剧《水浒》的其他音乐均为作曲家赵季平独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研究了山东梁山、郓城等地的民间音乐,在《好汉歌》中综合了郓城的筝曲《呀儿哟》和豫东民歌《踞大缸》(即《王大娘补缸》)的音乐 素材,并加以新的艺术创造,构成了新的音乐形象。)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新奇性,难度也较大,可以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疑问和困惑,可以为教师进入新课教学形成良好的契机。

5、示范导入法

示范导入是指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和演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感知学习内容。

例如:欣赏课《春江花月夜》,一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在一开始用曲笛演奏了该曲的一个片段,老师精彩的演奏和动听的音乐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一段奏完,学生都强烈要求继续演奏下去。这时老师顺势指出:“这首名曲正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又例:一次在“黄鹤美育节”的一节公开课《中国民歌欣赏》,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放马山歌》等民歌,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民歌演唱会的现场气氛,激起了学生对民歌欣赏的兴趣。(演示)

有时人们常常会认为放教学录音演奏水准更高,因此放教学录音可能更好,这种方法虽然也是可行的,但与教师的示范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正如听CD永远也无法取代听现场音乐会一样。所以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特长,善于利用示范导入的方法,示范时一定要注意情感的充分投入,起到声情并茂的动人效果。

◆导入新课的设计原则:

以上列举的这些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为了讲解和学生掌握的方便而进行的简单的划分,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当然也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创造出新的方法。至于如何合适地设计并运用各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习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

1、艺术性原则

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传授知识的音乐课教学更要讲究教学艺术,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艺术性,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持续性,整堂课都乐于学习。要使音乐课的导入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一要“新”,即导入的内容新颖,有新鲜感;二要“奇”,既导入方式奇特、别致,让人意想不到;三要“巧”,即导入的方法灵活、巧妙。

2、科学性原则 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设计的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设计导入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二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导入的内容。

3、关联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相联系。音乐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存在与学生的固有联系,当课题的意义通过教师巧妙安排表达出来时,才能产生关联。有时,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的需要相抵触,这种情况下,注重教学内容的教师感到不解的往往是音乐内容本身,而注重关联性的教师则会从音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上去考虑问题。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教学工作的要求。(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70页)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绝不能找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导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认真考虑它与本课主体内容是否能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使导入部分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既生动又自然。

例:初中音乐课,威尼斯船歌《桑塔·露琪亚》。重点是学唱歌曲和了解船歌这种音乐体裁,在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时,把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地理环境做一些介绍来导入船歌的学习是必要的,可是有的同学除了讲地理环境之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还把意大利的国旗、足球明星、球队队员的球衣等等许多东西都放进来,中学生虽然对讨论这些东西很有兴致,但这方面与学习的主题的关系不大,还占用了很多学习歌曲的时间,给人的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4、合理性原则

设计导入时,除内容的关联外,还应根据新课题的题材、情绪、风格等诸多因素来构思导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时间的安排上以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为宜,以达到合理性。

总之,音乐课的导入设计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规律,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环节。

作业与思考练习:

1、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一组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或网络等)查找2~3个中小学音乐课的教案或教学实例,将其导入新课的方法记录下来,并思考下列问题:

★教师为何选择这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的方法与课题内容和目标有何关系。★你认为这种导入的方法是否合适,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导入。

2、实践:给学生指定教学内容和相关材料,由学生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并亲自做教学展示。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袁善琦《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刘琨《音乐课导入“五部曲”》,http:///Article_Show

5.浅谈新课标下的识字教学 篇五

作者:符淑玲指导教师:姜岚教授

(儋州市大成中心校,大成,571736)

摘要: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在乐中学,学中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趣味识字、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三、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关键词:识字;自主;直观;兴趣;实践;生活。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①因此,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②

然而由于识字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活跃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儿童乐于学习,能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快乐识字,同时促进儿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我将我的教学体会例谈如下:

一、趣味识字、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

兴趣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能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思考、联想、观察、比较、游戏中自主愉快地识字,可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

1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2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1、动脑猜猜,愉悦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猜谜语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猜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还能加深对字、词、意的理解,使字形、词义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痕迹,形成记忆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一旦受到刺激,将会迅速唤起众多大脑细胞的兴奋,释放出记忆的内容。根据心理学这一原理,在教学中,我尝试地采取了“猜谜语”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全”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一人胆子大了,敢把王子踩脚下”。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全),又巩固了旧学(“人”和“王”),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可以编一些物谜让学生猜,使有形的文字与事物结合起来。如“雪”字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雪花的形状、特点,而且使“雪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加减拆合,思考识字

“加减”就是结合出一个字或偏旁,让学生添一笔或添一偏旁,组成另一个字。例如,教师出示“干”字,学生添一笔,变成“王”字,减一笔变成“十”字;教师出示“日”字,让学生添一笔,变成“目字,减一笔变成“口”字。又比如,学习认读“今,相、自、音、你、原”时,可设计让学生给这些字加“心”字底,看能变出哪些字来。

“拆合”即是将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是将两个字、多个偏旁组合成一个新字。例如,将“品”字拆开来成为三个“口”,把“鹅”拆开成“我”和“鸟”;将“足”与“包”组成“跑”,把“木”“又”“寸”结合起来就是“树”。

“加减拆合”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结构和汉字构成的一定规律,有助于形成一种记忆汉字的技巧。这也是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一个要求。

3、动口念念,理解识字

把一些生字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和顺口溜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字。如:“三个日头亮晶晶;十粒豆豆入口喜;上小下大就是“尖”,颜色丰富就是“艳”;小土为尘,合手为拿,不正为歪,四方木为楞„„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形近字,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字义又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易混、难学、难记。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它编成儿歌,帮助他们记住音、形、义。例如辨析

“已、巳、己”时,可编为“半包为已,全包为巳,不包为己,中国汉字奇妙多,靠你细心来辨认”。又如以“也”为声旁的字可以编为:

有水(氵)是池,有土(土)是地。

男人他是单人旁(亻),女人她是女旁(女)。

学生在比比,读读中,就把这些字区分开来了,也从中进步懂得了字的特点。顺口留,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易学好记,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看看比比,直观识字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实践证明,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例如,学习“目”字可以让学生摸摸眼睛。“口”字表示眼眶,“二”是两个眼眶,所以“目”字是方框里面有两横;学习“扛、跑、跳”等表示动作的字,可以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领会其义;学习“灭”字则可以通过小实验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教师可先点燃蜡烛,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结果“火”就“灭”了,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灭”字的字形和字义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牢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

5、玩中学,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识字于玩乐之中,倍受学生欢迎。游戏识字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对口令、闯难关,我说你猜等等。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都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站在教室两边,一组拿着写有拼音的卡片,另一组拿着相对应的生字卡片,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向中间靠拢,找对后两名同学读一读所拿的生字。这样,学生不仅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更学到了知识。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松鼠和松果〉〉时,把各种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教师扮成鸽子姐姐,说:“今天,我们要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师生出发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又告知只有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火车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愉快地识

记了生字。、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境界。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了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首先要凭借教材完成任务规定的识字任务,逐步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总要求,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孩子有了方法的金钥匙,就能自己去寻找文字金库,最终找到自己的神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1、近字比较识字方法。如教学“青、清、晴”。在学生开始学“青”时,让学生掌握读音“qing”,知道是表声。在以后不同时间教学“清、晴”时,用加部首或换部首的方法说说怎样识记生字。“清”一般跟水有关,所以部首是三点水,“晴”跟太阳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2、部首归类法:代表与树木有关的字,如:椅、棋、桌、李、桃等;代表与水有关的字,如:海、江、清、浪等;与人的手的动作有关的字,如:拿、拾、挑、拉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了。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方法。孩子们在实践中自己寻求认学方法,激活了思维,充满了自信,识字也变得充满了乐趣。

三、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这就提醒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在家庭和社会的“大语文课堂”中汲取更多的语言文字知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我经常引导孩子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自主识字。如食品的包装袋,广告语、街头的招牌、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建筑物的名称、实物名称,各种图书报纸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资料库”。我们要放手让他们自己积累、收集生字。除此以外,我还在班内定期举行交流会,各种形式的竞赛等,拓展了学生的识字空间,增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新课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了课堂。只要坚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燃点,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机械的记,重复的写,单方面的教为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

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开拓识字领域,学生就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自由王国里展翅飞翔。虽然,在识字教学中,巧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但我们会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掀开识字教学的新一页。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总第297期

[3]现代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篇六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重视 学习过程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然是会“读”,包括:

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课堂内外》、《数学的奇妙》、《中学生数学》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本知识,还能生动有趣地展示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课堂学生的听课环节,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听好重难点的剖析、创造性的思路、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简明扼要的板演,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自己激发思考、开阔思路、理清思维、建构思路、引起反思。

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力途径,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和“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学生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讲”,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是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总结、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要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文字表达能力。

2.写总结。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多,要想熟练、系统地掌握它,就需要常总结。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学完一个专题,就把这个专题的常见类型、常用解法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能从整体上把握题型求解,便于综合训练。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强调应用,不是再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斜路上去,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或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7.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篇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 教师应该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 使学生入情入境, 积极投入, 主动交际, 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创设情境可采用语言描述、课件演示、师生示范、家长参与、组织模拟活动等方法。例如在口语交际《秋游怎么组织》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 凉爽的秋天翩然而至, 让我们一起用美妙的语言来描绘它, 赞美它吧。”学生们在竞相发言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 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激发了对秋天的热爱。

二、贴近生活, 选择合适话题

我们在学生口语交际之前, 要为学生选择好话题。话题是交际双方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观点阐述、议论评判的核心, 是实现有效交流沟通的重要前提。但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像成年人那样广阔, 知识和阅历也不像成年人那样丰富。因此, 话题的选择一定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如这学期是六年级学生快毕业的时候了, 毕业前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留下赠言互相勉励, 并表达美好的祝愿。据此, 我设计了一堂《毕业赠言》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2.欣赏赠言, 口语指导。3.深情回忆, 激发感情。4.互送赠言, 真情告白。这节课, 我充分利用话题的现实感, 创设了完全真实的“赠言”情境, 使师生置身其中, 情动辞发, 在情感的推动下, 学生积极地进行着情感交流, 产生思维碰撞, 形成了健康美好的人际交往, 使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民主平等, 营造交际氛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小伙伴、老师、父母及亲友进行交流时无拘无束。而在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中, 有些学生往往有所顾忌、欲言又止。教师应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始终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 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畅所欲言, 积极而愉快地进行交流。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出色的表演而喝彩。在口语交际的情境模拟活动中, 师生同台表演,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四、促进交流, 突现多元互动

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既是单向流动的两端, 又是双向流动的回归点, 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互动。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碰撞出思维火花, 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那么, 该如何促进口语交际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呢?

1.以“导”促动。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 口语能力弱。无论是倾听、表达、应对能力, 还是交际态度、听说习惯、文明素养, 都比较贫乏。因此, 口语交际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 产生困惑。此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学生深入进行双方互动的催化剂。

如在上《我会拼图》一课时, 一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拼图。介绍完后正准备下去, 师马上在旁边小声地说:“快, 问问大家, 你的拼图好吗?”该生在老师的提醒下马上又加了一句:“小朋友们, 你们觉得我拼得怎么样?”其他小朋友马上举起了手, 纷纷发表自己对拼图的意见和看法, 整个课堂动起来了。在这里, 老师的提醒和点拨, 适时又适度, 起到了旁敲侧击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投入到了口语交际的角色中。

2.以“情”诱动。

列宁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 从而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可见, 情能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从而进行真情实感地交流。如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师生情》, 最后师问:师生情到底是什么? (生纷纷回答)

师:我看到同学们眼中闪着泪光。是呀, 这就是师生情!在这节课结束前, 请把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献给老师 (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 。

生:老师, 您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谢谢您!

生:老师, 您每天为我们批改作业, 为我们辅导, 太辛苦了, 我祝您身体健康。

……

这一口语交际环节的设计, 通过音乐的渲染, 促动了埋藏在学生心中的情感, 使学生毫无保留地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上才会出现人人参与、实话实说的感人场面。

3.以“评”助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 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一位老师在上《我们的画》一课时, 师先让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画,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画。当一个小朋友介绍完自己的画后正准备下去, 师说:“小画家, 你介绍得真好!小朋友们能说说对这幅画的意见吗?同学们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8.浅谈新课标对物理习题课的要求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习题课

高中物理教材把学好物理总结为三句话:理解概念和规律;做好实验;做好练习题。可见做习题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人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上,习题教学则少被关注甚至不被关注。那么新课程标准对物理习题课有什么要求呢?

一、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凡教学活动都有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习题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级:理解知识目标;应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设计一节习题课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目标定位,然后设计、选择题目。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但求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不求贪多求快,一步到位。比如《动能定理》第一节习题课,应把目标定位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含义,掌握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动力学问题即可,至于较复杂的问题,应该改到下一节课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欲速而不達。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固然跟物理学科对能力要求较高有关,但不可否认,教学目标定得太高,习题难度过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习题课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二、注重选题,要精编精选

备一节习题课,随便找几个题目很容易。要精心设计,精编精选并优化组合,则非下苦工夫不可。所以教师在选编例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重教学小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教师在选编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如果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无数,全凭“感觉”或“经验”随意挑几个题目,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2.把握基础,注重双基。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尽量避免繁琐运算,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3.依据课标控制难度。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太强,因为学生对新的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接触时间不长,一部分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常握。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效益

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物理情境,展示物理过程。多媒体在习题课上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容量并不等于增多练习题数量,而是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动思维、主动培养自己的物理能力。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机辅助教学,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2.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便于创设物理情境,加强能力培养。在习题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探索、思考和构建更有效,教师的引导应与设置的物理情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应适时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通过精心设置的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纠正错误,完善认识,优化认知结构。对此,现代媒体技术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

四、改进教法,培养能力

讲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题目,所以讲授法也是许多教师最放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不见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纯粹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因此习题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习题教学过程必须要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进行学习。学生对于解题方法的掌握、解题方法的优选单靠老师是教不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总结、去体会才能感悟到的。这样的习题教学才能使学生准确全面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

由此可见,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课标对物理习题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地上好每一节物理习题课。

参考文献:

[1]杨清厚,孙新生.在习题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J].山西教育,2003(8).

[2]周宗良.浅谈中学物理常见解题思维方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4).

[3]王孔熙.论物理习题教学中的过程分析[J].商洛师专学报,1997(4).

9.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九

怀 集 县 第 一 中 学

肖勇

摘要: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端倪,新课程改革给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原有角色的内容及要求也必须不断地发生改变。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高手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都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就此,我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联系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一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方面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体育教师不仅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表率,更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只有体力活动,还有教学设计、研究、评价等思维活动。因而体育教师的作风和知识技能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以及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人才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都将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的实施如火如荼,但对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至今仍在探索。

那么,体育教师角色要发生哪几个方面的转变呢?笔者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建学习的参与者。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见解,都有着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体育课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希望在某些方面超出老师。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共同进步,激励他们在表现自我中创造性地发挥自我。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组织者,这就要

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在体育与健康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组织者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这样,在教师组织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量体裁衣的练习内容。

二、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

现真理”。新课标实施后,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体育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

制定符合中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科学健康的锻炼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身体练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一个合理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

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例如:大部分男生喜欢篮球,制定教学计划时可多安排篮球课;而女生可安排健身操、跳绳、毽球等项目。如果课堂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牵着学生走向已设定好的各种练习中,牵着学生机械地在练习中兜圈子,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消失,渐渐不喜欢上体育课。

三、体育教师应是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在体育新课程下,教师要在遵循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传统的“一刀切”教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为了顺应现代化体育教学形势的迅速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

造性的总结、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对体育课准备部分进行研究和大胆的创新,如将过去由体育委员集合整队的程序改为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整合(音乐由学生推荐并不断更换)。学生边随着节奏哼着音乐迅速的向指定地点靠拢,这样一来,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大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集合变得不再枯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发展,探索出新颖的教学方式。

四、体育教师也应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感、归属感,产生求知的乐趣,唤起并发展其体力和智力,强化道德修养。“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体育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完善人格。

体育教师还应在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通

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修养,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塑造其健康人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竞争意识不强,总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赛胜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或者直接通过各种球赛、接力赛等形式把学生的竞争心理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团队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团体荣誉,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可以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成员相对固定,才能有凝聚力。且每组成员有能力差别,这样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

作为体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让我们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也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活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和莉:实行新课标后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6月。

2、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3、黄淑萍:论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9月。

4、刘继让:21 世纪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9月。

10.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河北省永年县第十八中学崔国雷

【摘要】在新课标下,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需要有所转变: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要不断学习进取;要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民主;魅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4-01

在新课标下,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需要有所转变。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要从如下方面做好:

一、要树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教育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

为此,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师生之间更像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对话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教师做到: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魅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更要体现以上特色。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语文学科上是学生的领路人,还要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三、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思维才会活跃。所以教师要把兴趣作为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在每一节课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猜谜语、讲故事、实物演示等,还可以用电教手段、背诵朗读、抢答竞赛等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头脑中的那盏探究之灯。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

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课堂教育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其投入极大的情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情感活动十分丰富敏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情感支持。如有些学生有很好的学习天赋和基础,但成绩却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厌学的思想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与其多沟通,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要把握好基调。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多精致优美、脍炙人口,从各个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和感觉,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和人情美于一身。作为教学者,要抓准贯穿于每篇课文中的基本情调,营造和谐优美的课堂情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传导,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感情体验,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用真情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找到自我、认清自我、校正自我、发展自我,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自由快乐地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完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高。

此外,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教师对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因此,机智、幽默的语言在组织教学、控制课堂纪律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名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看着窗外发呆,老师就提醒他,“那边那个男生看过来,书本上的东西更精彩。”上午第四节课,学生都饥肠辘辘,没心思学习了。老师就开导说,“同学们,让我们把这节课的问题研究完,然后再去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点到几个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时,底下一片哄笑,老师就替学生解嘲,“看来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位名人,因为在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片喝彩。”……

11.浅谈新课导入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导入;方法;联想;激趣;立疑;观察;故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导入方式: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温故而知新”。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授教养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是萌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一位老师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授教养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熟悉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授教养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熟悉”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外形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外形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五、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授教养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授教养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授教养成功铺下基石。

12.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引入 篇十二

一、什么是课堂引入

所谓课堂引入,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授的课题和内容,如对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讲叙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的直观教具、指出所学新知识的重要价值,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

二、为什么要有课堂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激起感情的涟漪,思考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果教师每天上课前总是重复那句单调而乏味的“今天我们讲第X课”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好好听课的.从时间上看,课堂引入这一环节是从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是学生的行为及思维准备新课学习的前几分钟,也是教师参与到一个学习群体中去的前几分钟这短短的几分钟对整个课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一定要精心设置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因为它起着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力求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探究的兴奋状态,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进行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引入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引入的几种方法.

1. 巧设悬念引入法

教学上的悬念是于开端之处,巧妙地设置一个疑问,教师不予解答,旨在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急于想了解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学习完本节或本章知识后,自己去解答.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我一上讲台就说:“同学们,你们自己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只要你们将这个数乘以5再减7,再把结果乘以2再加14,那么最后结果的个位数是多少?”几分钟后同学们都举起了手,但是我说:“同学们,不要告诉我你们的结果,我知道结果是0.”此时同学们用惊讶的目光盯着我,于是,我告诉学生:“学习了本章知识后,每个同学都可以解释原因了.”这样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新知识.

2. 巧设趣例引入法

它是在课的一开始就恰当地介绍一些数学家、数学史片段,或者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来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引发求知欲的良好效果.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了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于是国王找出算师一五一十地算了一下,结果使国王大吃一惊,原来这些米可以覆盖全世界,全世界要几百年才能生产出来,根本无法赏给这位大臣.为什么棋盘里的米会有这么多呢?这使学生无比惊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知识探索和学习中去.

3. 巧设情境引入法

例如,在开始学习“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时,我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给某同学某年某月的日历,让他随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刚开始,同学们很怀疑,认为我和这个同学串通好了,于是我又让同学们随便发问,我仍能说出正确结果.又有同学说我的日历有问题,于是我就让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日历发问,结果仍然准确无误.

同学们都来了兴趣,都问我:“老师快告诉我,你是怎样猜到的?”我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掌握了日历中的数的规律,你们同样能做到,现在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日历中的方程吧.”就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问题听课,在创设的情境中听课,探求新知,效果很好.

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多种形式,旨在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奏响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序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课堂引入”的基点是“引”,既然是“引”,在情境设置上就不能绕圈子、走弯路,否则容易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引入要立竿见影,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让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13.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要达到此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的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寓意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增加其阅读量和扩大其词汇量等。

高中英语课文题材广泛、信息密度大,语言知识丰富,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必须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如果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标下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一、课文有限,阅读无限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每模块的阅读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话题选择的精品文章,难易不同,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文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其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1.建立阅读机制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兼顾座位合理地安排,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教师精选阅读材料,制定阅读目标,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设置阅读问题,给出相应理解,这样在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学习拓展了知识。而且在不同小组之间产生的阅读竞争,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及获胜的渴望。

2.充分利用网络大世界

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阅读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较抽象的概念经多媒体的演示变得形象、生动了。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得教学是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并同时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阅读技能,牢牢掌握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几种基本的阅读微技能,从而逐步掌握阅读策略。

1.跳读(scanning)

例如:英语(新标准)必修4Module 1 Reading The City of Future有一题:Tick the topics tha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lternative energy crimeschoolspublicservicesshoppingenvironmenttrafficweatherentertainment

这是一道要求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题目。它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材料中很快地找到文字信息,我就告诉学生使用跳读方法,在段落中扫视题中所给的关键词并标明相应的位置。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便会自然使用这一方式去锁定某个有效信息,以便快速完成阅读任务。跳读技能也特别适用于一些广告类的阅读文章。

2.略读(skimming)

在要求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时,我指导学生使用掠读这一方式,抓住文章的关键的词和句,尤其是首句和尾句。

3.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

在文中保留一定的生词量,不允许学生查字典或使用工具书,他们只能利用课文线索、构词法知识或常识猜测词意,考纲中也允许在阅读材料中有一定的生词。例如:Some people become vegetarians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healthier not to eat meat or because they think we should not kill animals for food.根据课文提供的两个原因,学生可以猜出“vegetarian”的意思为“素食主义者”。

三、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知识的传播,应从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动的,要尽量让学生动。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自主性。

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行新课改,其中一个很好的内容就是使用导学案,目的就是要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我们学校已在进行。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安排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做些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为此,教师要尽量做到:

(1)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

(2)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教学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

(3)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

上一篇:员工补偿协议表格下一篇:商务英语口译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