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2024-10-11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精选11篇)

1.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篇一

高三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第九章第一节。虽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只要求识记,但其对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自觉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记住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物种丰富、特有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却性面临物种灭绝、种群萎缩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多方面的威胁而这些威胁主要来自人类的掠夺式开发与环境污染;记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与法制管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实际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步方案;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向群众进行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及保护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与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在教学中以丰富的图片(包括我校参与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过程及成果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以灵活多样的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相应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

2.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篇二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世界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工业化程度不断加速、人类消费水平无约束地提高,带来了森林大量砍伐、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大气CO2浓度不断提高、不少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等等恶果。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关注的三个热点。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自古至今,野生动植物都是人类重要的药物来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在基因工程迅速发展的今天就更加重要。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生活,激发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实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2.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世界上生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据初步统计,中国的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同时,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特有程度高,在3万多种种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就有246个,特有种约1.7万种;在600余种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种植1000年以上的就有289种。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1/4。据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消失一个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导致物种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

3. 生物多样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1)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面积森林的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和改变了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多样性。水库、高速公路、铁路的建造隔离了原有整个大面积的生境,造成片断化,从而造成某些生物的生殖隔离,降低遗传多样性。

(2)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滥捕乱猎和乱采滥伐。猕猴在50年代因过度捕捉出口,造成种群数量剧减,迄今尚未得到恢复。我国淡水鱼资源由于不断加大捕捞强度和不控制时间,产量急剧下降,种群数量也很难回升。许多传统的中药和经济植物由于长期过量采挖和开发利用,致使种群数量急剧缩减,等等。经统计,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发布的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有7席,其中北京居第三位。我国每天排放的污水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有机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聚于生物体内,破坏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使物种濒危或灭绝。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赤潮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爆发间隔越来越短,范围越来越广,损失也越来越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可估计。

(4)外来物种侵入。40年代,我国引入一种叫“水花生”(喜旱莲子草)植物,由最先的饲料作物变成苏甫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遍及农田、水沟和池塘中。还有“大米草”,过去作为海滩护堤和牧草植物引入国内,现在在江苏、福建等省的沿海海滩蔓延,严重影响贝类等水产品的生产。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可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5)人口膨胀。人与野生动植物争夺生活空间,加大了对生物资源的需求,自1950年以来谷物、鱼类和木材的人均需求量分别增加了40%100%和33%,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上过去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危机,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了目前的危机。

(6)全球影响。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面,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中国气候的改变,引起一些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资源的掠夺,比如日本用做卫生筷的木材70%以上来自我国的东北,我国大面积的森林被盲目采伐以换取经济价值,造成生态的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4. 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从而有效保护珍贵的物种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联系与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的节日:2月2日国际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时间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开展各项活动,增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准则,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规,以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总括句: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老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细胞是生命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这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知识并提高生物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得本实验的实验方法。

(2)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PPT演示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

1、导入新课:(3—5分钟)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对于生命体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导入新课之后,便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

(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巩固提高(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小结作业

在上完整节课的所有内容以后,我会带领着学生跟着我一起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于重点的部分,我会再次强调。小结之后,我会布置练习上面的两道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第一题为选作题,第二题为必做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巩固。体现因材施教的新课改理念。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多种多样的植物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好。我是30号陈佳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各种各样的植物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

《多种多样的植物》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过,认识植物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为接下来学习给动物分类奠定基础。教材设计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给植物分类”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不开花的植物”让学生认识不开花的植物。

说学情:

六年的孩子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植物,并且他们也已经种植过植物。对于植物,他们有一定的认识,平时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是花、树、水果、蔬菜等这样一些植物,这节课让学生给学生分类,充分符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但是对于不开花的植物,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多种植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植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2、过程与方法: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说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大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学生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主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得出自己的看法。本课是让学生自主观察校园内外的植物,并且能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说教学过程:

科学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使科学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和结构,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植物,而且在校园内观察过植物,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的植物,你能说说你都在哪些地方见过植物呢?(学生自由发言:公园,花卉市场,农贸市场等)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

紧接着出示一组精美的植物风景图片(包括其中几张校园内植物的照片)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感受到植物带给大自然的美和植物的种类很多。

3、老师再出示一些图,里面有许多种植物并注名。分给每个小组,以一小组为单位看看有哪些植物?

通过小组成员阅读、交流卡片上的植物名称和特征。以及请小小讲解员用精炼的语言到展示台前来讲解卡片上的植物名称与特征。再次让学生感受植物种类的繁多。揭题并板书课题(多种多样的植物并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为此我实施开放教学,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一)如何认识这么多的植物

在图上的仅仅是植物王国中的一小点,这世界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他们呢?让学生感觉到植物有不同的类别。引出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辨别和研究植物。

通过提问:我们如何给这些植物分类呢?学生思考分类方法,并指名回答。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的分类方法加以总结并激励学生学习新知。

(二)给植物分类

师:同学们认识的植物还蛮多的,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植物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

1、我们就把刚才的分类方法给书本75页上的这些植物分分类吧。 温馨提示:一种植物在同一种分类标准下只能列入其中一类,但在不同标准下可以列入不同的类别。比如荷花玉兰既是陆生植物,又是木本植物。但不能既是木本植物又是草本植物。

2、学生小组合作,把书本75页上的植物进行分类,并填好分类表。 3、汇报分类结果。指名上台展示。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4、出示一组常见植物(包括校园内植物)的图片,并且让学生认一认,这些植物当中,哪些学校里有,叫什么?

5、小组合作给校园内植物分类。 6、汇报分类结果。

7、小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描述植物的特征,并且能根据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按照自己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解决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观察不开花的植物

1、师:在大家刚才的分类中有开花类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凤仙花,它是开花还是不开花的植物呢?

生:是开花植物

师:像凤仙花这类开花的植物的身体都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师:在我们地球上被人类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开花的约占了一半以上,剩余的就是不开花的了,不开花的植物中除了刚才大家在分类的时候说到的,还有哪些类呢?

3、自学76页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学生汇报。

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不开花的植物还有蕨类、苔藓类、藻类。 4、简介蕨菜。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蕨类植物是一种一生都不会开花的植物。它的繁殖是靠它的叶子,在蕨类植物有的叶子后面有很多的孢子囊群,这些孢子囊群里面就有很多的孢子,蕨类植物就是靠这些来繁殖的。

5、出示一张苔藓植物图片,介绍苔藓植物。

苔藓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高等植物,植物体都很矮小,一般不超过10厘米。有茎、叶的分化,但还没有真正的根,已有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植物体的内部构造简单,有细胞群。苔藓植物体的形态、构造虽然简单,但具有似茎、叶的分化,孢子散发在空中,对陆生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6、取出一段海带,介绍藻类植物。

藻类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主要水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藻类主要为水生,但无处不在,分布范围很广。某些可生活于土壤中,另一些生活於雪中,少数能在温泉中繁盛生长。

此环节既是本课的重点和又是难点,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重点的同时解决了难点。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判断。

(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质疑并总结:

师: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学生汇报)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的植物可以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也知道了这些植物是怎样进行分类的。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植物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而且他们在不断的制造氧气供给人们呼吸,我们应该爱护这些植物。解决疑难并对本节课加以总结。

五、拓展活动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

教师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六、课外延伸

1、你能给校园里的植物做一张名片吗?说说可以写上些什么?

2、提出制作名片的要求:

(1)、图片要做得精美,可以在上面画上一些画或用彩色纸。(2)、名片上的文字要规范,书写要清楚。(3)、要尽可能的充实资料,给植物作介绍。(4)、名片最好要硬化。

3、填制说明:植物名称、分类及同类植物、该植物的作用。

4、老师将根据大家制作的名片,每一种植物选择3张,下节课的时候请大家把它挂到相应的植物上去。

给学生提供一个将我所学为我所用的辽阔空间,以此形成知识的拓展。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对校园植物的了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运用“分类”的方法来研究植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又会有不同的结果。

5.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莲塘四中

6.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篇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习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3)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c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习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6、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教学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教学环节(四)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

复习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4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说课稿 篇七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说课稿

我把本节课设计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最普通的、常规的,但却有意义的的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8.生物说课稿 篇八

乌鸦九年制学校 向宏梅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观察动物细胞”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48页的“动物细胞”一节的模拟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制作动物细胞模型并说出模型制作中各种材料代表细胞中的什么结构,要求试做植物细胞模型,并没有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实际操作。

本节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膜的制作和展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细胞的具体结构,体验知识与技能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本实验以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为原型进行改进。原实验方法简单,形象美观,但作为实验材料的琼脂并不容易取得。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用较为常见的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廉价、更易操作,且可食用,利用橙子的圆形外皮作为细胞壁,以保鲜膜作为细胞膜,以桂圆核作为细胞核,花生或蚕豆作为液泡,绿豆作为叶绿体,形象直观,与真实细胞有很高的相似性。

四、实验器材

1、果冻

2、橙子一个

4、梅子核

5、山竹一个

6、绿豆5-7粒

7、挖勺

8、裁纸刀

9、保鲜膜。

五、实验目的及装置说明 实验目的:

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使其在实验过程中全面地、直观地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装置说明:

橙子——细胞壁(保护、支持)塑料保鲜膜——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绿豆——叶绿体(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果冻—细胞质

梅子核——细胞核(染色最深球形)山竹——液泡(细胞液)(内含细胞液)

六、实验过程

1、用裁纸刀将橘子成二分之一划开,取一半用来做实验。

2、用挖勺将橙子的果肉小心地掏空。

3、将透明保鲜袋底部裁成合适的大小,塞入橘子皮内,让其贴在橘子的内壁。

4、用一次性杯子装半杯面粉,放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

5、将搅拌好了的面糊倒入橘子皮内,将梅子核放在面糊的左边,右边放一颗落花生,再在周围放5-7粒绿豆。

七、实验效果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并改进为更为复杂的植物细胞模型制作,用较为常见的生活材料作为替代,形象直观,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很常见,使实验可行性提高,并且可以在家中进行,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共同操作,享受亲子学习的乐趣。

3、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被充分地激发。

八、自我评价

9.生物说课稿 篇九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主要如下:一是通过观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认识这四个动物类群主要特点;二是通过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物观,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

1、环节动物是指具有“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多为蠕动爬行”等特征的动物。

2、软体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动物。

3、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动物。

4、棘皮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扁平,体表有棘”等特征的动物。

5、动物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成分,人类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资源。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如下:

1、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联系;

2、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联系;

3、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相联系;

4、与珍稀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知识相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中的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对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着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多,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能力目标

1、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动物类群的图片及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昆虫标本。

教学难点

1、观察昆虫的标本;

2、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进化的观点。

设计理念

1、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教师所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观察“昆虫标本”活动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类群基本特征的认识;

2、设置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如:图片能够进行怎样的分类;每一种动物的有何特征;同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类动物与另一类动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进化的规律是有何体现;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同学们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与要学习的动物类群有关的资料。重点为能反应动物类群形态特征、该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2、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要事先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类群在传播人类传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扇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二、情景创设,激趣

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动物图片,要求同学们进行观察、分类;

三、分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

1、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分类的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来说明分类的依据;

2、各小组由代表来陈述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3、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结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环境,提炼出概念关键词(概念的本质属性);

4、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所得,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例、反例),检验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四、与教材对话,回归教材

1、提炼出各个动物类群的关键词后,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体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2、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化的观点加以解释说明。

五、练习巩固

精选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六、知识拓展、深化情感

1、学生小组展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自己所收集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同学对这些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利与弊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七、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构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教学预设

1、学生讨论、质疑的环节应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课前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掌握比较好的小组要心中有数;

2、学生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行的观点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复习及引导;

10.生物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11.《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实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理解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同时为第三章生物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已经掌握了遗传和性状的基本知识。

2、认知能力

观察能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3、心理特征

对生活中的变异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通存在的;

②说出引起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

2、技能目标:

初步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探究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

2、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引起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类型。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为辅,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和归纳法等。

六、教学准备

1、两种不同品种的花生;尺子、圆规等测量工具。

2、数据统计分析表。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图片展示,导入新知;实验探究,获取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知

1、提出问题:什么是变异?

2、观察不同图片,你会发现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并认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1、利用书中的故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同时提出不同的问题如:问题①:为什么大花生长的大,小花生长的小?问题②:为什么有的小花生长得和大花生一样大?问题③:为什么花生反映出大、小不同的两种性状?问题④:为什么花生有的大,有的小?

学生也作出不同假设:假设①:是与基因和环境有关;假设②:有的同学认为与生存环境有关,有的同学认为与基因变异有关;假设③:跟环境和基因有关;假设④:与基因有关。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方向,提高学生主动性。

2、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制定计划。

(1)怎样区分大小不同的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

(2)测量花生果实的哪个部位?

(3)怎样选择30粒花生?从大花生或小花生里挑选30粒吗?

(4)用什么工具测量?

(5)得到的结果如何比较?用大花生的最大值与小花生的最小值比较吗?

(6)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各步骤是如何实施的,为后面有效完成实验作铺垫。

3、实施计划。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在不同的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4)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5)对于同一品种的花生,不同个体仍然有差异,你认为这种变异主要又是什么引起的呢?

(6)对于同一品种的花生,不同个体仍然有差异,你认为这种变异主要又是什么引起的呢?

设计意图:将多因素问题化分为多个单因素问题,分别研究每个单因素对变异的影响,最后再综合总结。层层设问,逐步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思想,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1、你知道“南橘北枳”的说法吗?试加以解释。

2、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能够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的甜菜含糖量高,你认为这种变异能遗传吗?

3、有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另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的两个孩子均正常,但由于老二天天在外面玩耍,脸色比老大黑。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对夫妻生下的孩子的变异是由 决定的,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 。

(2)第二对夫妻生下的两个孩子的脸色不同是由 的影响引起的, 并没有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运用本节实验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上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从多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大小花生品种的差异、以及同一花生品种内部的差异,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比如说:学生对于小组得到的结论,产生的质疑,进一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探究,分析了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还比如说,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真正理解了“世界上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课堂上出现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3、绘制折线图,对全班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直观展示,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达到预期设想。

不足之处:

1、时间较紧促,不易把握,实验操作的有些步骤需要更加规范,学生交流的时间较短,不能让学生都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个探究过程若有两个课时,效果会更好。

2、实验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取,因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不大,导致学生在绘制折线时,出现很多交叉部分,给学生理解造成误导,所以我们在实验时,应该准备差异较大的花生果实或更合理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更利于学生的认识。

教学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会进步,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也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应脚踏实地走下去.而大家的支持是我继续前进的力量,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信心满满,期待着每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演讲稿沟通理解信任下一篇: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