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精选7篇)
1.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太和双庙中心校张老师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国培学习,那么现就我通过对国培学习谈谈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新课程根据国情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强化了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
新课程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了要求,强化实验与实践的要求,新课程反应了时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课标实现了德育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凸显生命教育,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理念的转变,我决定在以后的课堂上抛弃教师本位的理念,在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前提下,让学习者在实践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参与课堂教学,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我将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态和学生平等交流和学习知识共同分享感受,共同见证道德成长。
在教学方式上,我以后教学侧重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活动,侧重促进学生道德交往的活动,侧重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自律活动,侧重学生行为践履和锻炼角色承担能力的活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编排,设置德育的活动课程,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我将采取多种教育模式的引入,在学习方式上,促使学生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评价方式上,我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和发展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二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保证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何况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倘若没有具备有过硬的教学功夫,又怎能为人师表并教育出真正有教养的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在对待学生上,满腔热忱,无微不至;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 积极地参与各种教学培训和讲座,汲取新颖且广泛的文化理论和知识,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和水平;在生活中,勤奋并善于学习和观察,能够有效地捕捉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学素材,巧妙地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多想,多做,结合教材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或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保证思想品德课的顺利开展。
二、了解掌握学生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他们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层次的不同影响,导致他们在后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程度和行为习惯。例如,有些学生会因为学校中教师的一句表扬,就回家和家长索要“奖励(玩具、零食或者钱)”,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索要“表扬(口头的或者书面形式的表扬信)”等,这些现象都表明,小学生思想意识单纯,做好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并非发自内心,他们做好事的思想基础还不牢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实际,利用真情实感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助人为乐和获得成功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做每一件好事时,都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满足和虚荣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原有的单纯、朴素的思想意识升华为高层次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带进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中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还是在学习上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
三、拓展教学方法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基础
3.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德育 点滴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19-01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几乎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联系都比较密切,与学科教学交叉融合性更为较强,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但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乏力的问题,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教育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结合,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结合点没有抓住。恰在此时我校市级课题《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始立项研究,我有幸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认真参与了研究。从成为课题组成员到现在,对这个课题有了不知从如何做起到时时处处都在落实课题研究的跨越,从中有很多体会。认识到所有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好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1 思想品德课对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过程是影响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为主要线索,将道德、心里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教学中要避免孤立化地传授知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关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2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实效性。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课题教学中,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之中。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上册第十一课内容是《做一个自强的人》。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多,对自立和自强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明确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教学中我经常准备一些名人的故事,如我国的桑兰、邓亚萍等名人的事迹。虽然这些事例很有针对性,但是学生觉得他们是名人,离自己太远,教学效果不太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选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从中感知,只有自立和自强的人,才能克服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我在杂志上看见《两个乡下人的不同命运》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此道理,就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表演,这个故事更生活化和具体化,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道理: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努力向前的决心,只有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五年前,两个乡下人在候车厅退票处相遇时可以说他们是站在人生的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到了五年后,他们之间的差距却很大。一个西装革履,是拥有150多个工人的清洗公司的老板;一个破衣烂衫,是靠捡破烂维持生存的乞丐。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差距?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原来打算要去北京而后又去了上海的那个乡下人,抱着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明确的目标,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所以,他认为选择去上海就是选择了发财致富的好路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那个打算去上海却去了北京的乡下人,则抱着消极被动、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了与世无争的世界观,结果成为乞丐。明确目标才可能实现成功,但设立的目标要可行,还要把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也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
3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中
注重道德实践体验,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好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五课《树立科学发展观》这一课时,学习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在学校有的同学清理校园的口香糖污渍,有的同学随时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有的同学主动擦教室的门窗;学校的小志愿者组织部分同学一起到街道上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再如,母亲节的到来,布置学生回家给妈妈洗脚的活动,或者回家帮家长做一件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道德实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得到了升华,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懂得了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做负责人的公民。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科学地利用教材,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故事和案例,让学生参与主题情境表演,抓住德育与本学科教学的结合点,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生观、世界观和法律常识教育,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寓德育教育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强化了德育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4.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四
课程改革以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为出发点,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依据学生不断面临的学习适应、青春期过渡、学习分化、升学与就业选择、未来规划、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不再是分块地割裂地来学。
在教材的整合处理上,新课程从学科、课程标准、学生生活三个角度,根据学生现实成长历程的特点和需求,不同学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安排教材内容。
1、它突出地表现出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伴随成长所带来的问题这一特点。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他们在这一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引导。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2,它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积累,在教师的引导与自我实践自我感悟中,使学生得出正确的但不是唯一的观点,激发了学生勇于思考,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易于把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明显地不同于以往的说教式,因此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3,它给学生以很大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每一单元均设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体验、视野拓展性的资源链接、富有启迪性的名人名言。
我有几点体会: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课改目标好,但最终要由每位教师实际去落实。由于本次课改幅度很大,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方面都不同于以往,所以首要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搞清它新在何处,改在何处,主要不同在哪里。
2,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注重关注学生状态,教师要学会倾听、接纳,学会点拨与必要的引导。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学会真诚与微笑,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与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3、新教材给了广大教师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不必再以教材为核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去更好地寻找资料,采取多样的方法与途径组织教学,增加课堂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以施展自己才能、说自己想说、问自己想问的问题,从教师从同学那里得到启示帮助,增加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与合作。
4、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仅是教师在唱主角,更突出地体现出师生互动,心理交流与对话。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即是师生关系亦是朋友。
5、课程标准的改革使教师能够用较为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看待学生。课改后的评价原则有一点谈到,“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课改前,由于面临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压力,教师主观上也知道应发展客观地来评价学生,但在这两率的压力下,不自觉地就把成绩放在了第一位,忽略了其他评价标准,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培养。把学生用统一的尺子去量,在情感上、在语言上、在期望值上就有了明显的差别,这种状态于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压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6、新课程使学生的心扉慢慢向你敞开,把你当作自己的朋友。有些话和问题愿意和你说,愿意听听你的意见,主动寻求你的帮助。
5.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五
学校: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1.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和()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
2.道德是()的需要,也是()的重要标志。3.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4.思想品德课程以()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和()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5.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构建了思想品德的课程体系。
6.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有:()、()、()、()。7.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和()的过程中增强到的学习能力。
8.我市某中学思想品德老师在上《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把任教该班的科任教师、班主任请到课堂,共同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课堂上老师和同学坦诚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位老师的做法,突出体现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9.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注
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评价和()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10.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和行为
11.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时,第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第二,要强调联系()实际;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
12.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目标为首,兼顾()目标、()目标。
13.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主要的课程资源是:()资源、()资源、()资源、()资源。
14.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的课程理念有哪些?
2.课程标准中倡导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
3.什么是人文性
4.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5.成长中的我(二)自尊自强2.6规定: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做?
四、教学实践(20分)
案例:真情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
有位老师是这样上《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的:
教师组织了“讲故事,知伟人”的活动,请同学们讲一讲伟人、名人经受挫折的故事。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一小组再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故事。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回忆、感受、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深刻而丰满。由于学生在此方面积累的素材较多,又加上小组间的竞争,学生积极讨论,小组争相发言:有的小组谈张海迪,有的小组谈居里夫人。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当一小组代表上台谈孔子的故事时,因为有点口吃,开始不敢讲话。在师生的鼓励下,该生终于做了演讲。随后,教师适时
地表扬了该同学不畏挫折、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全班同学也自发地为之鼓掌。
接着教师又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引发了学生们的体验。通过“想一想、说一说”,你自己或你的家人、亲朋好友经受过哪些挫折?他们是如何战胜挫折的?经过几分钟的准备,学生陆续发言。一位学生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自己被年迈的爷爷奶奶收养,遇到不少困难,仍努力学习的故事;一学生说他的表哥因车祸失去双腿,但身残志坚……
这些教学环节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有十多名学生泣不成声,教师也融入这一氛围,深深地被感染了。它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6.体育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点滴 篇六
l.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才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做游戏时需要对输者进行一点象征性的惩罚,但往往有的学生输了又不认罚,推推托托,影响了游戏效果。有一次,我在参加游戏时,碰巧输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暗暗在想这下就看老师是否愿意受罚了。当时我意识到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马上认真地受罚,在大家围成的圆圈内学矮人走路走了两圈。
全班学生都笑了。以后碰到这类事,学生都会二话没说地受罚,提高了游戏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如,通过投掷垒球、实心球、角力、攀爬、武术等教学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的教育;在技巧、单杠、支撑、跳跃等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品质。针对学生不愿意练习长跑的思想,在练习长跑前,给学生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以惊人的速度抢夺沪定桥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3.因势利导,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贻误时机可能失去教育的针对性。
如,在教学支撑跳跃项目时,往往有许多女学生会表现出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动作,一旦出现转机,应及时加以表扬,并让他们重复练习,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7.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七
历史是往昔之风云, 先人之旧事, 王侯将相, 朝代更替, 文人骚客, 檐檐相载, 记圣贤之足迹, 录豪杰之身影, 哲匠思想救世, 英雄武功卫国。历史让后人彻悟于真源, 穷研穷于法理。历史是奥秘无穷的学问, 学海茫茫, 趣味融融。常读历史, 抚今追昔, 体历史之微妙者见日月于中天, 悟历史之真谛者得明珠于沧海。历史是人类文明之日记, 社会经验之总结;不懂历史, 纵然技艺卓越, 才华超群, 想人生充盈, 欲心灵丰润, 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历史让人运筹眼下, 鉴往知来, 历史之重要, 万言难尽,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激发想象, 振奋人心启示将来。
2.教师要进行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心备课, 好比一个人出门前照镜子。照镜子可以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照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衣服扣子没扣好, 衣领没有整理好, 脸上有污垢等) 另一种是照出自己的魅力, 照出自信。不管哪一种, 对于我们都是有益的。试想如果发现自己的魅力, 就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个好心情, 使自己带着积极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照出自己的不足, 那是好事, 毕竟还有及时弥补的机会。虽然当时自己可能手忙脚乱一阵, 但事后, 我们可以更坦然地面对别人的目光, 获得另外一种自信与骄傲。假使出门前没有照镜子没有看到自己不妥帖的地方, 带着明显的不足招摇一圈, 突然发现自己的毛病, 我们将更懊悔。
通过课前反思, 我们会形成更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 增强教学的成就感。
3.让学生做好有效预习
3.1预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预习方案 (导学案) 的指导下, 让学生先有目的地学习要学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 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新知识, 有了成功感, 这种成功感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 学生就盼望上课。在课堂上,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 他们回答对了, 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会促使他们更愉快、主动地学习,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2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预习活动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的。要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独立阅读、思考、置疑解疑, 就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依靠别人,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学会的知识, 是不容易忘记的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 努力理解, 但不一定都要在预习时解决, 发现问题就是预习的成功所在。有了问题对新知的学习就会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经过课前预习, 带着疑问上课, 对那些存在疑惑的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更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敢于追求真理、合作创新的好品质。
4.注意探究疑点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有疑, 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 有疑方能达无疑。”这里所说的“疑”,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大多时候都表征于历史细节, 历史细节既能释疑, 又能激疑。因为疑点是每个学生或每堂历史课无法避免的, 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有了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同时, 历史细节还可以巧妙地设“障”立“疑”, 创设思维空间,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 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 解决心中的疑点。没有对历史细节之疑的魂牵梦绕, 就没有锲而不舍的探究, 也就不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的惊喜。
近期, 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十分猖獗。学生对这一现实与历史对接的热点问题困惑多多, 日本为什么到如今都不敢面对历史? 为什么至今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 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时, 可以与学生一起仔细研读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 用历史细节理解和诠释现实热点问题。《终战诏书》全文共600多字, 从头到尾者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 仅仅在标题中使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诏书说战争“已阅四载”, 为什么只有四年, 明明中国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有14年了, 即使是全面抗战也有八年了。况且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主战场, 中国军民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和大量的海、空军, 日美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已阅四载”说明日本的天皇政权只承认“向美、英两 国宣战”以 来这短短 的4年战争 , 只承认对 英美“终战”, 而对中国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 他根本不予承认。二战结束后, 由于美国的纵容与暧昧, 中国放弃壮我国威、扬我军威的机会:一是中国抗日军队没有登陆日本本土;二是放弃日本对华赔款。因此, 日本方面至今仍不好好面对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和罪行, 不进行彻底的自我反思。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另外一个历史细节———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与日本终战诏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便是历史细节“释疑教材, 点化课堂”的精彩之处。
可以肯定地说, 当我们用这样的历史细节呈现给学生时, 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增强, 都在一个看似与自己完全没有关联的历史对象中变成一个可以与之交流并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古今对话情境。
5.促 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 由于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需求和兴趣, 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 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推荐阅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word式)11-06
13玉门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测试卷10-17
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学习心得09-27
思想品德外出学习心得体会11-03
学习课程标准体会08-14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体会07-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心得体会07-27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10-14
培训学习点滴体会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