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改革的新事物:微型化学实验

2024-11-18

化学教学改革的新事物:微型化学实验(精选13篇)

1.化学教学改革的新事物:微型化学实验 篇一

为了研究微型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实施的策略的可行性,本研究中确立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方向。

第一,研究高中学生以及教师在试验前、后期对“微型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态度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变化,采取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方式,为本文论证研究结论的可行性寻找实践主体的依据。

第二,通过两年时间的试验周期,对学生样本进行教学效果前、后期差异比较,对比反馈结果,探讨该整合模式及教学实施策略的可推广价值、可持续发展性的意义。

2.化学教学改革的新事物:微型化学实验 篇二

目前高中化学常规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的玻璃仪器, 如试管、烧杯、烧瓶;实验方法也是“照单抓药”。这种传统的实验仪器和方法功能单一, 用药量大, 实验效率低, 且污染严重, 有的危险性大。这一切使学生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 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对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必须继续改革。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微型实验应运而生。

二、开展化学微型实验的实践

微型实验的特点和要求就是尽可能减少药品用量, 药品用量往往是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目前这种新的实验方法在我国大部分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未普及, 但我们可将许多普遍实验朝着微型化方向改进, 将部分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开展微型实验, 实现“药品用量少”这一目的,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 自制一些微型化学实验仪器。

微型实验有专用的仪器, 如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Y型管等, 这些仪器多功能、省药品。对条件不成熟的学校还可开发一系列微型实验仪器, 如用多孔药品膜代替试管、点滴板清霉素瓶为广口瓶;医用废输液管作长颈漏斗;废圆珠笔芯制成小药匙;小吸管制成小型滴管;注射器制成微小启普发生器。如图1是注射器等物品制成的小型启普发生器的示意图:

制作方法:把15cm塑料软管连接在2支注射器的出口端, 橡皮塞打孔并装上细玻璃短管, 玻璃短管出口连接上40cm的塑料软管作导气管, 软管上安装医用点滴开关, 然后把橡皮塞配到用作气体发生器的注射器筒上, 橡皮筋把2支注射器绑在一起, 用木试管夹夹住气体发生器的上端, 并固定在铁架上, 这样就改装成为简易的微型启普发生器, 利用该装置可制H2、CO2、H2S、C2H2等气体。使用时在左边注射器筒内下部垫少量石棉, 再装上固体颗粒, 在右边注射器中装上液体试剂, 打开开关, 液体进入左边注射器中和固体试剂发生反应。停止使用时, 关闭开关, 气体将左边液体压入右边注射器内, 反应停止。

除了能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改为微型实验仪器, 还可以一器多用。比如滤纸, 除了用于过滤外还可以制成试纸或直接在滤纸上进行某些实验, 代替试管或点滴板。如高一化学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就可改在滤纸上进行, 方法是: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一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后, 再滴一滴氯水, 滤纸呈黄色斑点, 在黄色斑点上再滴一滴碘化钾溶液, 斑点变为浅褐色, 在浅褐色斑点上再滴一滴淀粉溶液, 斑点变为浅蓝色。该实验用滤纸代替常规试管, 变间歇实验为连续实验, 节省了药品和时间, 现象明显又有趣。类似于这样的开发微型实验仪器的例子不胜枚举。

2. 努力降低试剂的浓度。

开展微型实验, 还可以通过降低试剂浓度的方法来达到减少药品用量的目的。如中学实验中的氯水、溴水、碘水的浓度大多没有明确规定, 而高浓度的氯、溴对人体有害, 因此, 把氯水、溴水的浓度尽可能降低, 如将溴水稀释到淡黄色。此外, 石蕊、酚酞、品红、甲基橙等指示剂均可降低浓度。在Fe2+、Fe3+的检验实验中用的KSCN溶液可将其浓度由0.1mol/L降为0.05mol/L, 以上实验用品都增强了实验结果, 节约了药品。

3. 加强对药品的回收再利用。

将未反应完的原料或副产品、催化剂等回收再利用, 能提高药品使用次数, 节约药品。如实验中未用完的酸液, 可收集于废酸缸中, 供下次实验用或用来除铁锈、水垢。如制过银镜的试管收集起来, 可重新制成AgNO3;用Cl2制FeCl3的实验后, MnO2可经过滤回收, 废酸回收于废酸缸中, 制得的FeCl3回收到试剂瓶中供下次实验用。此外, 还可以对“废物”回收, 如青霉素瓶盖之铝皮可回收代替铝片或铝粉;废旧电池中回收锌片、碳棒、二氧化锰等。对药品回收循环利用是减少药品用量的好方法。

4. 设计密封或连续的实验装置。

利用封闭装置不仅可以提高试剂利用率, 达到“减少试剂用量”的目的, 还能显著降低或杜绝有害物质的排放。此外, 将孤立但有些关联的若干实验合并起来, 设计成连续的实验装置, 也能提高试剂利用率, 减少试剂用量, 如将采用容积小的仪器制作连续装置, 可大幅度减少试剂用量。如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中, 可设计如下图2所示的连续封闭的微型实验装置:

如此改进实验, 不仅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 节约试剂, 还可以进行尾气处理, 实现了零的排放。使用此装置也可用于制取H2S等气体。

三、开展微型实验的收获

1. 微型实验有利于环境保护。

化学实验必须使用一定量的化学药品, 像中学化学实验中很多物质有毒, 如Cl2、Br2、白磷、重金属盐、CO、H2S等实验时不仅造成环境污染, 还会危害师生的健康, 而且污染程度同药品用量成正比。微型实验因仪器微缩, 药品用量少, 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了环境。

2. 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 经济可行。

微型化学实验由于可自制微型仪器, 仪器价格低, 药品用量少, 使实验成本较常规实验显著下降。微型实验药品用量仅为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 成本是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 这样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也更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 增加实验的安全性。

常规实验使用试管, 试剂瓶等玻璃仪器较多, 有时还有可燃性气体, 导致仪器炸裂、气体燃烧、爆炸的事故偶有发生。而微型实验大多采用塑料仪器, 玻璃仪器炸裂等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小, 而且因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 气体燃烧、爆炸、试剂飞溅的事故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使化学实验较安全。

4. 帮助学生树立了绿色化学思想, 提高了实验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育学生珍惜资源, 爱护环境,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高中化学实验改革中开展微型实验, 让学生对生活用品或废品进行改造, 自制微型仪器;而且药品用量少, 实验安全, 污染小, 这一切可以使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良品质。微型实验目前仍属探索性实验, 通过学生自行研制微型实验仪器, 自己动脑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总结, 使他们放开手脚而不囿于课本, 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参考文献

3.化学教学改革的新事物:微型化学实验 篇三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教学;高职/大专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微型化学实验可以进行创新的实验设计,既可以实现学生人人动手,强化操作能力,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 微型化学实验与高职大专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准备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我们主要从教师的层面展开讨论:

1.1 转变观念,树立相适应的教学观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课堂文化;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主动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这一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现代教学效益观,即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的值。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全面质量观,取代单纯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的片面质量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具体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教材中相应的教学实验来实现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2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介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最终形成教案等几个方面。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能清楚地知道学生要学的内容,学生将产生哪些学习行为,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便于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1.3 学生准备状态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己有水平和准备情况,其教学必然是无目的、无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在我国教育学中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进行教学,教师迫切需要进行三类研究:第一类研究应能查明,哪种教材或其中的哪些部分在一个年龄阶段不能有效地学习,但在另一个年龄阶段却能有效学习;第二类研究应能做到,考虑了一般的和特殊的准备因素,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第三类研究涉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这种研究应显示出,由于改进了教学方法与策略,使通常在较低年龄阶段不能学习的困难学科或其中的某些部分,变得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2 高职大专微型化学实验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即教学的开展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

2.1 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利用丰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实验内容的选题既要围绕教学主题,又不拘一格,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生活、生产、自然界的有关现象编拟成实验课题,让“实验本身多讲话”。通常可以:(1)利用特殊现象:如镁带燃烧的耀眼白光;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二氧化碳火火;氨气、氯化氢等气体的喷泉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相遇的白烟现象。令学生兴奋激动,再结合现象分析原因,自主获得结论,对化学产生偷快的学习心境。(2)利用趣味实验:如“白纸显字”、“白糖变黑面包”、“滴水生烟”、“水火相容”等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受、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热爱化学、破除迷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激情。(3)开展“家庭微型小实验”: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H的测量、酸菜水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4)增设“科研小实验”:如理想的能源、寻找理想的天然指示剂、湿木材干馏等科研小实验,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推理、勇于探索、求异创新。

2.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进程

课堂教学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整个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精彩的开端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迅速作好上课的准备,而且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后续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充满期待,使整个课堂教学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教学的进行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训练、情意的培养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教师要正确按照学生的注意规律进行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倡导学生取向的课程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把预料之外所发生的事件处理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为教师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指明了方向。教学的结束阶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应忽视这个环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在严守下课时间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的结尾。可以布置具体的作业,也可布置一个小调查,或者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实验等。

2.3 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及策略的运用是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方面。

(1)对话策略:对话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师生之间的对话称为问答,生生之间的对话称为讨论。对话策略能够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实施对话策略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2)指导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大致遵循五个步骤:从旧经验引导新的学习→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辅导学生及时做练习→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指导策略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所倡导的重要形式,标志着学生自主性学习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

(3)讲授策略: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通过讲授,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讲授行为,教师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利用“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先行组织者”是在新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的引导材料,它本身比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更高的抽象水平和包容性。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己有认知结构的清晰、稳定和可辨程度,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从而达到新知识意义的获得与保持。先行组织者有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主要是说明新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提供适当的预备知识,在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材料时使用;比较性组织者主要说明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当学生先前的知识不稳定或不清晰,为提高新旧知识的辨别性,宜采用比较性组织者。

3 微型化学实验与高职/大专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案例

以“氯化氢喷泉的微型实验”为主题内容进行的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案例如下:

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事先制备好一烧瓶氯化氢气体,再带到课堂上演示,由于从制备到上课时间间隔较长,演示时效果不是太好,往往喷入烧瓶的溶液太少。特别是收集HCL的烧瓶不很干燥时,放置时间再长,效果更差。

笔者通过实践设计出将HCL气体的制备和HCL的喷泉实验结合在一起的二合一微型实验装置,操作简单,成功率100%,非常适合于学生分组实验。

3.1 自制实验仪器材料

一次性注射器三个,(约0.5mL)的浓盐酸,0.25mL(约5滴)的浓硫酸。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说明

左装置中所用的仪器是医用一次性注射器,在去掉活塞的注射器针筒中注入0.25mL(约5滴)的浓硫酸,用另一注射器吸入少量(约0.5mL)的浓盐酸,将注射器内的浓盐酸注入到针筒内,浓盐酸遇浓硫酸迅速产生HCL气体,将上部注射器活塞上推。右装置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石蕊水溶液,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含有大量HCL的针筒内,尽可能将针头全部插入注射器,再轻推注射器活塞,将少量石蕊水溶液注入注射器针筒内,针筒内很快就形成红色喷泉。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针筒不需干燥,适合学生的分组实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实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科学出版社,2007.

[3]万明春,邹迟.教育原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篇四

卢 凤

(重庆市垫江县第九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探究,旨在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初中化学;先学后教;新模式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多数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正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与改革。基于此,本文在此试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以期能够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并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先学后教模式

先学后教模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从根本上说,先学后教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顺序,将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将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监督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通过探究与交流推导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只能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适当的帮助。此时,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得到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通过先学后教模式,教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换言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自主实验得到化学结论,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学生的操作,防止学生出现违规操作。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实验器材的用法,能够在积累化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邓婕妤。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05)。

5.一种预测醇化学位移的新方法 篇五

诱导效应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效应之一,本文给出一套新的`中性基团诱导效应参数(IG).结合极化效应指数(PEI),以及α,β,γ结构参数,提出核磁共振“内屏蔽”和“外屏蔽”的概念及碳谱位移“内屏蔽”和“外屏蔽”模型,由此定量描述了饱和醇类化合物13C NMR化学位移:CS=-2.3+[20.696 7(ΣΔI)+18.386 5(ΣΔPEI)-0.011 1(ΣΔI/ΣΔPEI)+1.239 7(ΣΔPEI/ΣΔI)-5.800 9NαC+4.260 4NβC-1.758 3-3.346 0NγC+32.376 3].相关系数R为0.994 7,LOO法交互检验系数RCV=0.992 7,模型具有优良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作 者:聂长明 姜赛红 林达 李忠海 武亚新 文松年 NIE Chang-ming JIANG Sai-hong LIN Da LI Zhong-hai WU Ya-xin WEN Song-nian 作者单位:聂长明,姜赛红,林达,武亚新,文松年,NIE Chang-ming,JIANG Sai-hong,LIN Da,WU Ya-xin,WEN Song-nian(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李忠海,LI Zhong-hai(中南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6.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一、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型实验的必要性

1.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微型实验的本质在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避免化学污染。在初中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属性、变化规律及组成结构的同时,能够独自发明一系列简易实验器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验活动中去,创造性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微型实验的化学试剂用量较少,事故发生率较低,因而学生在实际实验中收放自如、反复验证,能仔细观察产生的实验现象。此外,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方便携带,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参照教材实验结论进行一一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辨能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微型实验能有效增强中学生的环保安全意识。微型实验器材精致小巧、化学试剂用量较少,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缩减了微型实验的成本,避免因试剂用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微型实验的便利性有助于教师演示实验的完成,满足了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需求,提高学生节约化学实验试剂的意识。此外,微型实验使用较少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这也相应的降低了实验危险指数和事故发生率,进而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3. 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创新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采用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原理与化学反应。例如,讲授“NaOH遇水放热的化学原理”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相反教师若能运用微型实验器材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感知NaOH遇水放热的过程,并观察其实验现象,教学效果则会好很多。实践证明,微型实验入驻初中化学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索与创新意识。

二、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两种极端,即“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实验中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探索酸碱盐物质属性的微型实验中,把试管替换成点滴板,可避免试剂用量过多而造成实验失败。由此可见,在实施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化学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拓宽微型实验场所

化学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完成家庭微型实验,从而不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学生在了解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后,能够独立完成“硬毛巾变软”的家庭微型实验。因此,拓宽微型实验场所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 鼓励学生独自操作

微型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实验,必要时可适当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可让让学生自行操作,先将长颈漏斗替换成注射器,再往注射器中添加相关化学试剂,最后观察实验现象。由于微型实验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方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引入微型实验,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课堂逐渐引进微型实验,这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型实验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观念。

关键词:微型实验,初中化学,应用

注释

7.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微型实验 初中化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82

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主要理论基础源于化学实验。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教学课堂上的微型实验既能让每一位初中生直观地认识实际实验过程,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由此可见,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微型实验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微型实验的本质在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避免化学污染。在初中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属性、变化规律及组成结构的同时,能够独自发明一系列简易实验器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验活动中去,创造性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微型实验的化学试剂用量较少,事故发生率较低,因而学生在实际实验中收放自如、反复验证,能仔细观察产生的实验现象。此外,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方便携带,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参照教材实验结论进行一一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辨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微型实验能有效增强中学生的环保安全意识。微型实验器材精致小巧、化学试剂用量较少,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缩减了微型实验的成本,避免因试剂用量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微型实验的便利性有助于教师演示实验的完成,满足了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需求,提高学生节约化学实验试剂的意识。此外,微型实验使用较少的化学试剂进行实验,这也相应的降低了实验危险指数和事故发生率,进而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3.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创新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采用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原理与化学反应。例如,讲授“NaOH遇水放热的化学原理”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相反教师若能运用微型实验器材做一些具体的实验,让学生感知NaOH遇水放热的过程,并观察其实验现象,教学效果则会好很多。实践证明,微型实验入驻初中化学课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索与创新意识。

二、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两种极端,即“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实验中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探索酸碱盐物质属性的微型实验中,把试管替换成点滴板,可避免试剂用量过多而造成实验失败。由此可见,在实施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化学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拓宽微型实验场所

化学学科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完成家庭微型实验,从而不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学生在了解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后,能够独立完成“硬毛巾变软”的家庭微型实验。因此,拓宽微型实验场所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鼓励学生独自操作

微型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实验,必要时可适当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可让让学生自行操作,先将长颈漏斗替换成注射器,再往注射器中添加相关化学试剂,最后观察实验现象。由于微型实验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方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引入微型实验,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佟玲.浅谈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04)

[2]孙国山.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功能及实践初探[J].成功(教育).2008(11)

8.化学教学改革的新事物:微型化学实验 篇八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绿色化 微型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中实验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来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认识,二来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真实性,体验科学给人类创造的文明,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对人体的危害。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微型化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所以,平时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一、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指的是利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方法减少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的使用和产物的生产。化学老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注重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Cl、S、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教学,其中Cl、SO、HNO的性质教学中,涉及的反应物或生成物都存在毒性污染环境的危险,所以如何在课堂上既能通过实验传递知识,又能避免涉及过多污染物,是化学老师备课设计教学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SO的性质的教学片断。

【案例】在进行SO的性质实验教学时,如何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SO的漂白性和还原性,又能在局限的环境中不产生有毒的气体SO,是让化学老师比较矛盾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演示实验)展示一个330mL的矿泉水瓶,里面装有课前收集到的一定体积的SO。(瓶塞换成了乳胶塞)用20mL的针筒先抽取10mL气体,然后抽取5mL的KMnO溶液,振荡,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答:紫红色溶液颜色慢慢变浅,褪色。

师:将事先放有一湿润有色布条的针筒继续抽取15mL的SO气体,静置片刻,

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答:有色布条颜色变浅。

师:用大针筒向矿泉水瓶中注入50mL的蒸馏水,不要拔下,一起振荡,

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答:矿泉水瓶变瘪,向内收缩。

师问:以上三个实验分别说明了SO具有怎样的性质?通过分析,归纳SO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分析】SO的性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感受SO的溶解性、漂白性和还原性,体现了化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但是SO是一种有毒气体,会污染环境,所以使用密闭的矿泉水瓶和针筒可以有效避免SO泄露,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5R”原则,即“减量”、“循环使用”、“回收”、“再生”和“拒用”。通过减少试剂的用量,从而减少实验室“三废”的产生,“减量”是实现绿色化学的重要原则。在保证实验方法更加合理化的前提下,积极提倡微型化实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微型化学

微型化学指的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进行的是试管实验。溶液的取用量在2~3mL,有时为了观察到明显的实现现象,取用量会更大。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原料又不利于环境保护。

【案例】必修2专题2电解池的课堂教学中,以CuCl的电解为例,介绍电解池的基本概念。如果按照常规使用U形管进行电解实验,需要CuCl的量会比较多,同时产生较多的有毒气体Cl,所以课堂上笔者改用点滴板和9V层叠电池进行电解实验。

教师提供材料及试剂:9V层叠电池一个(两极上事先分别连接好一根2B扁平笔芯),点滴板一个,淀粉-碘化钾试纸,CuCl溶液,蒸馏水

学生分组实验:在点滴板相邻两格滴入少量CuCl溶液,注意在连接处滴上数滴,保证形成闭合回路,将电池两极同时伸入溶液中,将试纸湿润后靠近电池正极相连的碳棒一端。数到“1,2,3”,取出电池,描述实验现象。

【分析】该实验中CuCl溶液的取用量大概1mL,是常规用量的几十分之一。实验过程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一端碳棒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靠近另一端碳棒的湿润的试纸变蓝,同时伴随有极少量的刺激性气味。所以用量少了,效果却达到了。并且利用微型实验安全、方便,将原来只能“一人做,众人看”的演示实验演变成可以自己动手实践的学生实验,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观性,相信学生对现象的深刻感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简单改进外,还试行了利用针筒探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可以清晰观察到NO的生成,并通过抽取空气入针筒观察到NO的生成,过程中,没有气体泄漏出来造成污染,同时又能很好地避免空气产生干扰,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平时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有污染环境的物质而回避化学实验,有悖于化学科学的精神。而应该从绿色、微型角度对实验进行深思继而改进,将实验之于化学学科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将绿色化学、微型化学的理念渗透进当代化学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微型化对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也是化学教师在平时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微型化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佩丽,饶震红.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和“微型化”.实验室科学,2007(3).

9.微型化学实验的探讨 篇九

1 微型化学实验的意义

1982年, 美国的Mayo博士和Pike等人开始研究使用的一种新型实验方法, 成功的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试用微量实验, 从而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与应用微型实验的浪潮。近年来, 国外已将微型化学实验技术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推广应用, 特别是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已大部分采用微型实验技术, 这种发展趋势已引起国外化学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美籍华裔化学家马祖圣教授提出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 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我国微型化学实验是从1988 年末开始的, 以周宁怀教授为先导, 逐步开展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的研究和推广, 使化学实验微型化不断深入进行, 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应用范围由有机化学扩展到无机化学、普通化学和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探究性设计, 将常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微型实验, 危险性高的实验变为安全性高的实验, 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 这种方法和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是化学实验方法的一项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被誉为是“化学实验的革命”, 它具有减少试剂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操作简便快速、现象明显、安全高效等优点。

2 微型实验的优越性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 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又对做某些实验产生顾虑, 担心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会发生危险等等, 所以部分学生总是只看不动, 实验操作能力较差。有些实验中试剂由于操作不当还会发生爆炸、烧伤等事故, 因而老师减少了实验量, 对个别实验只是进行了理论的讲解, 只说不做, 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 不利于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微型实验仪器小巧便携, 趣味性强, 使用方便, 安全, 学生做实验时兴趣盎然; 另外, 学生还可以改进实验过程, 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及设计, 采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实验设计成功时, 将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此外, 实验药品用量较少, 只有充分准备实验,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和记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实验习惯, 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2 增强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经常用到强酸、强碱和一些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试剂, 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和环境的污染, 所以, 有些学生觉得危险不愿动手做, 有些学生又不按照要求乱做, 实验往往是走过场, 容易出现伤害, 既造成资源浪费又达不到实验效果。改为微型实验后, 由于试剂用量减少, 安全性增强, 可减少火灾、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旦出现状况也易于控制, 可使损失或伤害降低, 学生不再感到害怕而敢于放手操作了。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促成学生自主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 一般验证性的实验多, 探索性的少, 而且受常规实验条件的限制, 分成一组多人实验, 有的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的机会少, 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按部就班”, 无需太多的思考, 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微型实验的独特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入微型化学实验, 由于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 给实验方法的重新设计、改造和组合创造一个很大的思维空间。这对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望、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价值。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识,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可大幅度地减少反应试剂的用量, 减少实验的三废排放, 将预防化学污染和能源节约的思想贯穿于化学教育、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此外, 学生还可以进行废旧利用, 自己动手收集材料, 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及设计新的简易实验装置, 有利于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绿色材料观念的建立。

3 微型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微型实验和常规实验的关系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简单的将常规实验缩微减量即可, 而是要对常规实验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在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同时, 要注意避免进入误区, 不能盲目的一概微型化, 以微为优, 以微为新, 在实验设计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好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的关系问题。将常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后, 由于微型实验仪器比常规实验仪器小得多, 试剂用量少得多, 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因素不可忽略, 会出现一些常规实验中不易出现的问题, 对试剂, 仪器洁净的要求更高。实验中, 应该使两者取长补短, 互相配合, 灵活应用,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验的要求互补并存。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多动手, 勤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2 仪器配套性差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开发及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仪器的设计和精密性还有待于提高。目前, 在我国微型化学实验普及还不高, 现阶段仍以常规实验为主, 并未广泛推广微型实验, 导致微型化实验所需的微型仪器配套性差, 价格比较贵, 且购买困难, 这就需要研制通用化成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实验中发现有些实验效果较差不是微型化的问题, 而是仪器设计不合理或由于没有合适的仪器而采用代用物导致的。因此, 微型实验的发展过程中, 加强仪器配套性及提高精密度就尤为重要的。

3.3 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

微型实验具有许多优点,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将实验设计成微型实验后, 并不是所有实验的效果都是明显的, 一部分实验的效果则不理想, 比如在微型合成实验中, 制备物质的产率偏低, 这是仪器的粘附等损耗相对误差偏大引起的, 这就对微型合成实验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微型实验所用试剂量很少, 溶液的颜色很浅, 微型化后可能更不易观察到;某些实验对试剂的新鲜度有要求 (尤其是一些易氧化的还原剂) , 否则实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 这类实验有待于通过改进实验设计和仪器来改善实验效果。

摘要:微型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技术, 是绿色化学理念的体现。它的独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将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有力的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周怀宁.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刘一兵, 沈戮.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27 (3) :62-66.

[4]钱贵晴.微型化学实验与创新教育[J].化学通报, 1999 (5) :2-6.

[5]梁志远, 冉晓燕.有机合成实验微型化初探与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9, 20 (3) :52-55.

[6]季怀萍, 涂远晖, 李菁.微型化学实验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81-82.

10.化学教学中的新路标 篇十

我们知道: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教材内涵, 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创设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 设计问题要讲究方法, 要有目的, 有中心, 有重点, 有启发性。如在学习化学变化时, 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 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 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 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 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 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 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做中学, 玩中学”, 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 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 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 并不急于小结, 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 在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时, 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这就足够了。教师不要过度指导,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 让学生做决定。让学生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1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篇十一

关键词:激情 趣味 自主 合作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在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家庭小实验就是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的一种手段。实验中要不拘泥于器材、场所的束缚。勤俭节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坛坛罐罐进行实验。例如,采取何种方法可除去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方便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纯碱稀溶液改变花的颜色;制作橘子电池;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草酸洗墨渍;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课余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如带领学生到玻璃厂、燃气公司、自来水厂、环保局等单位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追求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2.中学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篇十二

一、微型实验设计与实践

1. 氯气制取的微型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

A、B、C为自由夹;P:20 mL4 mol/L Na OH;G:约1 g KMn O4;H:饱和NaCl溶液;D:烧杯;M:约4.5 m L 12 mol/L浓盐酸.

(2)实验步骤与现象

①如图1所示,打开自由夹A和C,关闭自由夹B,缓缓推动注射器M的活塞,按约1滴/秒的滴加速率逐滴滴入青霉素瓶G中.

②当观察到反应生成的黄绿色氯气充满青霉素药剂瓶G时,打开自由夹B,同时关闭自由夹C.

③此时便观察到氯气将青霉素药剂瓶H中的饱和NaCl溶液压入50 mL烧杯D中.

④当观察到青霉素药剂瓶H中的饱和Na Cl全部被氯气压出时,关闭自由夹B,同时缓缓回抽注射器M活塞(旨在平衡反应容器青霉素药剂瓶G中的氯气压力).

⑤制取氯气实验结束时,关闭自由夹A,将注射器M从装有自由夹A的输液管中拔出,换约6 mL 4mol/L NaOH溶液,再按如图1所示使注射器M与装有自由夹A的输液管相连接,关闭自由夹B,打开自由夹A、C,将注射器M中的NaOH溶液一次性注入青霉素药剂瓶G中.

(3)实验注意

为了更安全地控制氯气用量,更有效地、灵活地进行氯气性质实验,要缓缓抽拉10ml注射器N活塞,根据氯气性质实验所需,推动注射器N活塞,能安全地控制氯气用量,以保证氯气性质实验有效地、灵活地进行.

2. 乙炔制取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1)实验用品

废青霉素瓶、微型U型管(用200 mm×7 mm或8 mm玻璃管弯制)、一次性使用废头皮针(5号或5号半,7号或8号),双向玻璃尖咀、一次性使用废注射器(规格为2.5 mL)等.电石、饱和硫酸铜溶液、0.05%高锰酸钾酸性溶液,3%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2)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干燥的废青霉素瓶,分别装入2~3小块玉米粒般大的电石和饱和硫酸铜溶液(占瓶容积1/2).盖上胶盖,并用一根橡皮筋把两瓶捆在一起.注射器吸入半管水后按图2把仪器(从右至左)连接好.

1.水2.橡电筋3.电石4.饱和CuSO4溶液5.0.05%KMnO4酸性溶液(或3%溴的四氯化碳溶液)A为5号或5号半头皮针头,B、C、D为7号或8号头皮针头

②轻推注射器活塞,使水进入皮针并从针头上一滴一滴地慢慢落下.约数秒钟后即可在玻璃尖咀E上(青霉素瓶用来固定玻璃尖咀)点燃逸出的乙炔气(火焰大小可由滴水的速率控制).

③做完乙炔的燃烧试验后,从D针头处拔下连接尖咀的头皮针塑料管,换上另一个剪去注射器套头的头皮针塑料细管.先向U型管里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2~2.5 mL)通入乙炔(控制气流不可过大.细管插入液面下深度2~3 cm).不一会儿,便可看到通入乙炔一边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几乎褪成无色,与另一边未通乙炔的溶液(保持原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向另一U型管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2~2.5 mL)通入乙炔.现象同上.

(3)注意事项

①使用小号针头向反应瓶中慢慢地滴水.②C针头尖要插至饱和硫酸铜溶液深处.③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用0.05%最好,且要加稀硫酸充分酸化.现象紫红色几乎褪尽.

二、中学化学微型实验的评价

微型实验仪器具有小巧便携、不易破碎、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易流出等优点,微型实验与常量实验相比具有独到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在教学上,效果十分突出,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微型化学实验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激发学习兴趣,传播绿色化学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微型化、药品微量化,操作简捷,经济省时,安全便携,使得人人都能动手实验,微型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对学生环保意识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微型仪器精巧细小,加入量少,所以实验过程学生必须小心装拆,规范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随时记录反应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方能获得预期的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3.确保实验的安全.微型化学实验为学生实验和边讲边实验提供了方便.无论是学生课堂实验还是课外活动实验,首要条件是安全,尤其是家庭小实验.微型化学实验用的药品量很少,能避免或减少实验引起的燃烧、中毒等危险.再加上设计时的防范,基本上可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13.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探索 篇十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改革

一、变演示实验为并进实验

教材中的有些实验,教师演示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往往不够明显,演示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这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一起做的并进实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本思路为:

准备——实验——问题设计与讨论

1、准备:介绍仪器使用方法,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

2、实验:教师演示,学生同时实验。

3、问题的设计与讨论:教师在实验后,设计与实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例如,讲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我是这样做的:

课题: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置250ml 0.1mol/l的硫酸。

(一)实验前的准备

1、教师介绍容量瓶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介绍如何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与教师同时进行操作。

4、练习用量筒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并观察仰视或俯视读取读数时产生的数值偏差。

(二)实验步骤

1、计算:配制250ml 0.1mol/1的硫酸,需要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的体积为多少。

2、量取: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要的浓硫酸。

3、溶解:把量取的浓硫酸溶解于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提醒学生注意次序)。

4、移液:等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沿玻璃棒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把烧杯洗涤2-3次,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在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离刻度线2-3cm处,然后换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切。

7、摇匀。

8、将配制的溶液倒入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

(三)问题讨论:

1、容量瓶上有哪些标记?

2、量取浓硫酸时,仰视、俯视读数,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为什么?

3、溶解浓硫酸能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为什么?

4、转移溶液后的烧杯不洗涤,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为什么?

5、定容时为什么要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

6、定容时,仰视、俯视液面,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7、摇匀后,如发现液面下降,能否再加蒸馏水。为什么?

8、本实验用到了哪些仪器?如果要配置500ml 0.2mdl/l的硫酸钠溶液,需要哪些仪器?

类似于本实验的还有铝的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中和滴定实验,乙烯的制备和性质,酯的水解等,我都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教学效果很好。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方面,它把方案设计、操作技能、现象观察、问题探索、结论检验等多方面问题都用化学实验联系成一个整体,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典型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进而能用结论去解决有关问题。

学生这种通过分析现有的事物,按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去发现新的事物,然后用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基本思路:

方案设计——实验——结论

目的——现象——规律

如:在讲授“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时,设计的方案如下:

在实验前,将本表格交给学生。空白处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然后依据实验现象引导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盐类的水解、甲烷、乙烯、乙炔的性质等,都改为探索性实验。

三、补充有关实验

化学实验最能直接反映事物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同时化学实验可以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讲授“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时,补充了钠与水的反应,镁和铝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通过比较钠与水、镁与水、镁与盐酸、铝与盐酸、镁与氢氧化钠溶液、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学生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在讲授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时,分别让学生做浓硫酸、稀硫酸与烧碱、纸片、木炭、铜片、铁片、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再依据现象的不同。总结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实验方法。

另外,对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通过补充实验,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向氯化钙溶液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有沉淀生成。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我就增加了向氯化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醋酸铅溶液中分别通入硫化氢气体,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教师总结常见的物质在不同情况下产生沉淀的规律,有力地促进了教学。

上一篇:小学作文:美丽的校园一角下一篇:教师公开招聘-师生关系